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32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方法[J].知音励志,2017(0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2

一、注重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绪论中讲到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时,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范例经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用多媒体做成动态效果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形成自己的推想,再将学生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比较。之后激励学生大胆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也可设计证明学生的推想),学生提出方案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讨论后再与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方法作比较,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能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开设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种技能需要足够的刺激一反应才能形成,要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高中生物大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等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上册有10个学生实验、2个研究性课题、1个实习,要求对实验材料处理的也较多,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有些材料可以由学生采集,如观察叶绿体实验中的藓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在校园内采集好;有些材料可由在农村的学生采集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现中的黑藻(先得让学生认识黑藻);有些材料采集比较困难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血细胞的来源,猪血来源多但其血液中红细胞无核、Dna含量极少故不能用,家禽家畜中只有鸡血最好,但一只鸡血只有170多毫升,买鸡取血显然是费用太高。而到菜市场去(或屠宰场)只买鸡血便易,买来后放在冰箱冷藏收集到一定量就可做实验了。

三、搞好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科学素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敢于怀疑现有结论,大胆想象,大胆提出新问题。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几个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设计方案,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科学观察记录,会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整理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强调学生方案的独特和新颖的地方,要有创新意识。如在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材中提到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教师提示学生,教材上的只是一类微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还很多,相同组成成分的生态系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相同吗?启发学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大胆设计。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生物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如联系生活实际,在讲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一节时,讲癌症预防;联系生物技术,如生物的生殖一节时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联系生产实际,讲水分代谢时,联系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联系环保实际,讲温室效应;联系自然实际讲我国植物资源概况等。高中生物课程联系实际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调查活动,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何种遗传病,也可以与当地的卫生保健部门搞联合调查,实用性强,效果很好。对调查结果学生进行分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一类遗传病,推测其遗传方式。再如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好的方式,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做好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要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此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此课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开始时学生还是能收集到较多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如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到市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和信息,也可上网查询。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3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四个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无法像教知识那样将科学素养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将生物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两方面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中学生来说,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把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诚实、合作、创新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生物群落”后,让学生走出课堂,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各人不同的探究角度和探究方法,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学习热情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渗透生物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与物理、化学、资源、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生物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物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基因工程时可,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用于环境监测的Dna探针、用于净化环境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等;学习细胞工程时,介绍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的应用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生物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关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技能对社会的影响。教学中的StS主要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上。例如“环境问题”、“朊病毒、疯牛病”、“转基因食品”、“克隆”等内容,都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学知识。StS也包含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学生个人健康的关注,对家人、社区、社会的关注。例如,对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等问题。StS还包含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关注,如职业选择、职业引导的教育等。例如,基因治疗可以解决很多疑难杂症,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够,可以促使学生朝这个方面去努力。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4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好例子。在讲授“生长素发现”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变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推理和想象,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思维过程。

二、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是进行一切探究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即使能合理地设计出验证假设的方案,也无法得到最终的结论。技能要在多次动手操作后才能形成,如果学生对实验操作比较生疏,那么就谈不上有实验的技能。尽管新教材与过去相比,增加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

三、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设计好实验的方案

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生长素对的生长作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启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猜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开展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植物种植、饲养小动物、做一些调查等实际活动。科技活动能有效地培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使学生亲近社会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开展好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呢?

1.采用自愿报名与教师挑选相结合的方式。

课外活动要用去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参与,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因此要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很多学生有随意性,看别人参加了,自己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报了名,其实他们对生物学不是很感兴趣,当他们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做探究实验的时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小组内的任务不能完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探究进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做一些挑选,当然前提是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地关心。

2.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各种实际的机会,比如搞一块实验地,向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查资料,网上搜索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专家进行生物学的讲座,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创设学生思维的空间。

课外生物活动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独立进行,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和探究方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做旁观者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保护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精心选择课外活动的课题。

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要服务于教学,我们要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课题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5.明确活动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思路。

课外探究活动带有很强的科学研究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方案的设计。在学生活动之前,我们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准备,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尤其是设计方案的时候,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的设计方案,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分工、信息的收集工作。

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能力,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多种,总的说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亲身经历获取的,另一种是间接获取的。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获得的信息就是直接的;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的信息就是间接的。如以“近亲结婚的危害”的调查为例来说明间接信息的收集:1.学生可以走访医院、保健站、某些近亲结婚的家庭来了解其危害。2.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因特网来获取相关信息。探究碘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做探究实验,从而获得直接的信息。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养;探究实验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物理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一、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能力对于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意识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周运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生活现象,如:火车转弯、汽车过拱桥、赛车过转弯等现象,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转弯的时候,乘客感觉向外甩?火车轨道拐弯处为什么内低外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获得大幅度提高。

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由此不难看出,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我采取的是小组自主实验的方法,首先,我将实验所需要的装备准备好,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自主实验,使学生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测量瞬时速度。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观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态度也会得到培养。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6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素养;策略

G633.91

生物学科素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活动或者是做出决策的过程中知道其所需要的一切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探究能力,能明确知道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白科学本质及对待科学时应有的态度等。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而且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态度以及情感。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温度、空气以及水分这三个基本条件,可是就其到底需不需要阳光却各执一词,对此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应借此引导学生开展对照实验来对正确答案进行探究和观察。一周后学生得出结论:(1)有空气以及水分,但是没有阳光的黑箱内生长的幼苗明显好于有阳光照射的幼苗。(2)还有学生把种子分为两份,让其均在只有空气以及水分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给其中一份覆盖两层纱布,另外一份什么也不覆盖,结果发现覆盖纱布的不仅萌发种子多,而且速度快。(3)还有部分同学将种子淹在水里,结果发现有四五颗种子开始轻微萌发。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学生思维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瞬间明白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遮光可加快胚轴伸长,所以妈妈经常于黑房发豆芽;可是完全淹没在水内的种子也会轻微发芽?这是由于水中虽然有氧,可是量太少。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这过程中知识以及技能得到了巩固、迁移以及创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思维,培养学学科素养。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物课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以自主探究

新课程指出应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不少知识都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积极联系生活和学生实践经验,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其学起来更为有趣以及轻松。如可以这样举例:“妈妈腌菜时为什么水会变多?”对此有部分学生答:“因为腌菜时水会从植物细胞内渗透出来,所以水变多了。”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再举一个类似的生活实例,一些同学说:“番茄加糖调和时也会使水变多。”然后教师问:“从上述生活实例中你们能知道什么?”学生答:“细胞中水分能渗透到外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乐趣,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细胞在(低)高浓度溶液内(吸)失水的结论,并运用这一结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滩涂盐碱地的庄稼不易于生长,但是大米草却是个例外呢?为什么一次施肥量太大会使庄稼“烧苗”呢?等问题。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引起其积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积极采取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并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树立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批判吸收的习惯,让其亲身经历科学过程,亲自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其探究能力,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在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材探究程序,首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假设,接着制定和开展计划,最后下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指出实验设计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是实验方案一定要合理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组织“走进农家”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尽管农民在生产实践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可是在生物形态结构及其内部生理知识等方面却知之甚少;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其了解很多生物学科知识,可是却无法将自身所学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教师可积极组织“走进农家”活动,让农民与学生之间实现互补。例如棉农了解种植棉花不仅要摘心,而且要整枝,以避免棉花出现“疯长”现象,可是其却并不明白之所以要摘心以及整枝是由于营养以及生殖生长二者之间彼此制约所致;粮农非常清楚大雨后要快速将庄稼地水排出去,但是其却不明白这是由于庄稼需要正常呼吸的缘故;尽管果农明白对树苗进行移栽时,必须要将大量叶片以及小枝条剪掉,可是其却不明白什么是蒸腾作用。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农家,向农民讲解生物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民明白了自己常做但是不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作用,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五、通过生物学家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

教师应积极收集生物学家事迹并将其引进生物课堂,通过其积极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和其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学到“生物性状遗传”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在历经8年的积极探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即遗传学两大规律的生平事迹。在对其成功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总结时,教师可重点突出孟德尔具备的极其深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其对这门学科的疯狂热情以及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袁隆平将田间作为实验室,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从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通过这些伟大生物学家的伟大事迹,有利于提升w生人生境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品质。

六、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应用,创新的探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7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程序;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的更高要求。生物实验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其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

学生分组实验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把整个探究过程从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变为走进实验室脚踏实地的操作演练,目前还没有找到系统的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教学组织、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个案研究等,教师带领学生真正实施的很少。学生分组实验由于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校的保障条件和资金支持、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和探究性实验的驾驭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许多学校形同虚设,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教学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低,不少教师重结果而轻过程。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程序

按照本校科研课题的研究,依据探究性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建立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预期结果;(3)设计实验,确认变量;(4)分工合作,团队探究;(5)实验操作,搜集数据;(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7)表达交流,探究评价;(8)拓展实验,延伸探究。

三、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在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我认为,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在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的运用;

2.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具有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

5.具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勤勉敬业精神等。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2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有非常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长期教育培养下而形成的习惯,科学素养是一种人的内在品质,包括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也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度、高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以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速度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某个领域的竞争,而是国家的整体素质的竞争。

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中生物学科是以科学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师应该把科学素养培育作为本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师在课程规划、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应加强以渗透科学素养教育的设计。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思维的品质,力图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我们应该开发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1.重视必修课教学科学素养的培育

生物必修课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它工作的基础。生物教学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各类考试而进行必修课教学的错误倾向,认真挖掘教材中科学素养的其它因素。重视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渗透。

学校通过绿色评价引导教师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科普特长生的评价等级。

2.积极开发科技类选修课

针对各地乡土特色的科普课程资源丰富的特点,鼓励教师开发乡土科技课程,如生态学调查实践、动植物环境资源研究、食品安全等科普类课程,还可由学校行政部门组织优秀教师开发地方科普课程。

选修课是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途径。生物学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选修课的内容除反映学科知识外,更要渗透科技知识、反映新的科技成果,体现StS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结合生物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科技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和献身生物科学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3.灵活开设科技活动课

重视实践活动,开设科技活动课。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转化为意识,进而转化为责任与能力。主要形式可以有:(1)专题活动。去科技场馆参观,大学院所的实验室学习等。(2)科技宣传活动。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设计科技知识展览栏等。(3)科技夏令营。集中专题培训,访谈专家、讲座等。(4)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了解:问题的提出、方案的确定与实施、团队的合作培养、信息的处理问题的解决等,从而促使学生动脑、动手,锤炼其科学态度、意志品质。

4.重视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鼓励生物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并落实科技辅导员的基本待遇。制定相关政策,在职评、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一线科技辅导员倾斜,重视生物学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科技辅导员的作用。

聘请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导师,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园,大手牵小手,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5.鼓励中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9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看待生命的观念

经过生物学科的学习,高中学生已掌握到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等知识,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复杂及生命活动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思考,会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关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客观认识,并自觉地运用生命的观念,表达对生命理解与尊重,从而具备一种对世界科学理性的认知能力。

(二)主动形成严谨而理性的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生要能够运用理性思考、归纳、总结、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非常宝贵,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思维的习惯。

(三)自觉关注科学的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即在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四)自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学生要有意识地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有意识地关注生物学相关议题,理性辨识科学与伪科学;传播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省自身所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法的探究

当代国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如何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推进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践行,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宗旨。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动态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努力研究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方法,发挥对高中生物改革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利用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度理解

对生命的客观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具备生物学科基本素养的基础,教师可从基本生物学概念出发,通过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由点及面逐步增进感悟,进而开始思考生命的含义。

如免疫调节章节的学习,教师可根据章节中出现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概念,通过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画出这两个概念的图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两种类型。通过阅读书本插图和填写概念图,学生完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基本认识,进而对于生命活动产生新的认识。

(二)利用类比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意义建构

类比教学是一种具有良好启发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兴趣,可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萨顿通过把隐性基因与可视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并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可借用这种方法,如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Y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样学生会很快理解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在生物教学中类比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借用栏目教学丰富学生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物教材中设有内容丰富的栏目,内容包括:问题探究、资料分析、社会知识外延等,均是对知识点内容的拓展与充实,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运用这些栏目,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灵活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这些丰富的素材,还有助于增进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这不仅可以作为生物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为其他学科教师所用。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篇10

一、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介绍了有关科学家所做的一些实验,阐明了其原理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揭露和认识的,由此,同学们对科学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又如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试验得出生物的遗传规律,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在阐释生物学知识来源时,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困惑人类的生物学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2、寻找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点,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教材中与人们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学时要加以充分利用,积极引导。例如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合理利用光能,生产上常采取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施肥过量引起植物萎蔫现象;移栽植物时剪掉一部分枝叶;园艺上为了造就一定形状的树冠,常对枝条加以取舍;人类aBo血型的遗传特点等等。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原理都是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学,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

3、根据教材中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建立生物学的基本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充分挖掘,积极引导。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器官、系统之间,各代谢活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运动变化观点: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等等。教材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例证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美是相通的,科学是规律的反映,而规律是美的内在表现。生物界里存在着许多美的现象,如:生物遗传的优化组合,结构的协调对称,生理过程的协调统一,环境的优美秀丽,生物的保护色和拟态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有益的。教学中通过以上这些基本观点的诠释与剖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高中生物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家们从来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观察问题假设推论实验分析与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通过“生物的遗传”的学习,结合遗传的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的认识,使学生充分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遗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另外,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时,可通过有关实验,经过分析和比较,概括出反应的大体过程、反应条件和场所、原料和产物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发挥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实验内容和实验课时。因此,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1、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可以使学生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命过程和现象有了直观的了解。比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时,可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来引起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操作,知道其实验原理,还要使其掌握探究有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能使偶然变为必然。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

3、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