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十篇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十篇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45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3-0000-01

"Courseofengineeringtasks"applicationResearchintheVocational"ComputerCulture"teaching

YaoXu,YuYue,YuShuang

(instituteofQiqihar,Qiqihar161005,China)

abstract:"ComputerCulture"courseisofferedbyavocationalcollegeinpublicbasiccourse.it'steachinggoalistonurturestudentstobecomeableintheirownareaofexpertise,skilleduseofmodernmanagementofcomplexcomputertalents.

Keywords:teaching;mode;Students;Learning

一、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需求不同。由于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的提升,高校不再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一些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上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形式,教师讲解的内容多、进程快,课堂50分钟几乎全都交给了老师,学生完全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验课多是“验证性”实验,而不是“创造性”实验,很少有鼓励、刺激学生创造性、开发性的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把它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

二、“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应满足的条件。1.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程任务说明,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通过项目遇到和学到课程的核心概念。2.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能够自己克服处理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3.“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4.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行动有直接关系。5.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对工程任务成果进行评价。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中心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主体),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以项目活动为中心,以实践、探究为中心”。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解决学生身边或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二)实施策略。在“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一个全新的角色。在这里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要像学生一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先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教师采取的应是一种友好、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三)实施步骤。整个项目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确定项目,小组分工。2.选择主题,制定计划;这两个阶段为准备阶段。3.自主协作,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共享资源。5.活动探究,作品制作;这三个阶段为实施阶段。6.成果交流,活动评价。此阶段为评价阶段。

三、“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运用的优势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践,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学校与企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来说,运用“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工程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高了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但是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在工程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完成项目的个体实施方案,学生自主决定用何种策略、何种方式、何种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以组织、指导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至于学习的步调、方式等则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状况,也要了解他人的信息,并及时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同学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得到提高,体会成就感。这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也让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顺畅沟通。

(三)提高了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创新性。通过开展工程任务,学生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同时,学生还要不断地优化工程任务解决方案,在这样一个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习惯不但得以培养,更养成了探索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提高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研究,需要他们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专业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学习策略会大为提高,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五)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由于在教学中,工程任务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它能够将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与社会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因此,“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帮助学生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教学模式。

(六)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让学生去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这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且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深化。同时,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定位;程序设计;web类设计课程;媒体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尤其是非计算机类本科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教育部门对理工、文史经管和艺术类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性质、目标提出了参照性意见。在高教部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1]中提到,文科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应用能力,去解决文科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达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的培养”的目标。

近几年,各大院校在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中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将计算机算法的学习融入到专业需求的应用开发中;加大web类,数据库等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建设立体化系列教材体系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范例[2-4]。在艺术院校或艺工结合的院校,培养具有艺工综合素养的本科生,为艺工融合服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北京服装学院自更名以来,经过20年来的学科调整和创新,学科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类学科已经成为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服装学院以文(艺术)学和工学为主,以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设计艺术学为重点,文(艺术)、工、经、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学科分布广、跨度大、差异性强。根据近几年学生入学情况的统计,艺文和工经的学生规模已经平分秋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工兼备的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的多样性,因此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大,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也相差甚远。

1课程体系的定位与架构

从学校艺工融合的办学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出发,我们结合当前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和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定位的三个原则,共同性、差异性和关联性。

共同性是以提高艺文工经本科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原则,体现了对各类本科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的共同要求。与之相对应,建立课程体系中的艺工共享的基础层。在这个层面中,对艺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以office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相互促进。

差异性是以关注艺工经文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尊重艺工经文本科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提高各类本科生在各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建立课程体系中的应用层,它位于基础层之上,通过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建立以程序设计为核心的模块,以提高本科生计算机编程和应用能力;建立以web设计和多媒体为核心的模块,以提高艺类本科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尝试各种教法和手段,比如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奠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联性是以促进学科交叉,艺工互动和融合的原则。与之相对应,建立位于应用层之上的融合层。在这个层面上,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艺工学生在知识领域彼此相互渗透和结合,增加艺工经文的关联关系。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和能力,以及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奠定学生跨学科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如图1所示。

2学科专业需求划分

为进一步理解学科专业需求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将各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细分为四类:文(艺术)科类、一般工科类、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和经管类[5]。

文(艺术)科类是学校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类别,学生总人数几乎占到总学生数的一半,主要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系和外语系的学生。文(艺术)科类以发展计算机艺术创意教学为导向,提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艺术创意中的应用能力。web设计类和媒体设计类为本类本科生的主要课程。

一般工科类主要是指普通理工科专业,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对计算机科学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如材料学院各专业、信工学院的一些专业。一般工科类应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概念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为目标,兼顾计算机编程技术在后续专业中的应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更适合此类本科生。

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主要指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设置了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能力,如信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工程专业。在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中,课程设置以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为导向,满足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兼顾对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对计算机科学专业能力的支撑。C语言程序设计对这类本科生是不可缺少的。

经管类应该介于一般工科类和艺文类之间,主要来自于商学院,除了信息管理与工程专业以外的学生,对应用需求有倾向于数据处理的,如会计专业等,也有倾向于市场推广的,如市场营销等。因此,此类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体系中,应设置多样化课程,并能形成多样化和个性化组合,同时,通过选修课制度给各类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方案,强化了对学生计算机素质的个性化培养。

3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在课程体系内容设置方面,除了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符合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和各学科专业需要之外,还要突出对各类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和传达,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在基础层中,由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构成。计算机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实践教学的内容目前以windowsXp、word2003、excel2003和ppt2003为蓝本,附加一些较实用的软件,如数据恢复、格式化工场和视频编辑等。

在基础层中,建立以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支持结构,把网络平台建成全天候、全程式、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强化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在本层面中,彻底学生解决计算机认知能力和基础不同的问题,为应用层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层中,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系列化和多样化,除了早期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最近两年,又增设了网页编程基础、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等课程,为艺工经文等各学科的学生提供了面向应用的教学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网页编程基础和数据库基础共同承担了对工经本科生进行计算机语言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网页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承担对艺文本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广义上,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是C语言本身,还包括C++,VisualC++语言,是程序设计的系列课程,其中C++是核心课程,C++中类的概念和方法是面向对象思想和技术的最佳载体。C语言程序设计的设置应体现出C和C++的关联,符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要求。

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既简单易学,又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环境,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与可视化开发环境使用的有机组合。Visual是基于.net框架的internet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平台,也具有了面向对象语言特征,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web设计工具。网页编程基础、数据库设计是基于.net框架,以VisualBasic为编程语言,以面向具体应用为目标,兼顾了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

类本科生设置的课程。这类课程以macromediaDreamweaver和Flash为载体,提高学生利用媒体类工具,进行艺术设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融合层上,目前主要通过学校公共选修课加以实现。在公选课中,开设动态网页制作,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以及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如: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环节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延伸或交叉的课程。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中,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4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了面向艺工融合的一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架构。今后,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设立和优选一批模块化课程,尤其增加一组适合艺类学生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作用和方向;强化模块化教学和选修课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贯彻抓牢基础、面向应用、贯穿实践和促进融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建立一个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35-37.

[3]杜炫杰,叶惠文.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9):12-16.

[4]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5]修毅.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定位与设置[J].高教研究,2010(3):32-34.

orientationandConstructionofComputerBasicCurriculumSystemforCombinationofengineeringandart

XiUYi,ZHoUYiling

(ComputerinformationCenter,BeijinginstituteofFashion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整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13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256-01

1前言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实用性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多职业学校或者高等院校都有开设,因此较为普遍。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只有较少部分的学校把工具软件的课程教学融入到较低年级的课程计划中。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对于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的教学强化工作往往不够,这使得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实践类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忽视。很多高校学生,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比较常见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熟练,比如,每次较电子文档的作业时,很多同学上交的作业格式都比较混乱,不能满足课程作业的规范性。熟练的使用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表明该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可以反应出其是否可以解决好日常工作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是企业单位对学院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基本评判。所以,我们不单单需要掌握好计算机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来对常用软件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程整合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建设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来更加全面的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有助于促进计算机类课程的逐渐完善和逐渐发生,并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这满足时展的需要。所以,在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并更加科学的把握其中的内涵,发挥好实用工具软件的作用。

2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为了切实地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我们需要从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标准出发,并根据该门课程的教材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为基础,进行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件制作,做好该门课程的素材整理工作。此外,还需要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构造好完善的教学网络环境,积极开展课程最终达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首先,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内容、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是整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计划的合理分配。课程标准也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参照。对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时,我们需要使得该门课程更加灵活,并保障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发挥出作用,并适应软件版本的更新换代。

其次,选择质量较好的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教材,并完善好该门课程在课程整合中的网络教学环境。工具软件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工具软件版本更新换代较为频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特点来保证该门课程的建设可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环节,保障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得到合理应用。由于该门课程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进行课程整合应用时需要和网络相互结合,并了解最新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此外,在课程整合中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需要辅助其他的教学资料,比如视频和光盘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体系较为完善的虚拟平台,完善课程教学的环境,最终实现实用软件的完美应用。

最后,优化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做好教学应用准备。课程建设的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体现,所以,我们需要优化好课程资源,并强化教学中的设计,其中包含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等等。与课程相配合的多媒体资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环节,所以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件来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进行应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我们需要从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出发,并充分了解课程整合的内在意义,同时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优化课程标准,选择好质量较高的教材,并做好多媒体教案,在保证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课程整合中。

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4

【关键词】机械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是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是因为当代机械专业的专业特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尤其是在绘图、模型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能力,如何提高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水平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上的革新

1、教学内容要适应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教授学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2、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由于用人单位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因此学生对于教学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

3、教学内容要适应机械专业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机械专业的发展情况,如在计算机教学中编程是最基本的一种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在编程教学中可以想学生展示一些用VB、C语言等编程技术开展的最新的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师可以对这些软件的操作进行演示,如参数输入、参数选择、类型点选、计算结果存储、数据库的纪录查询与更新等等,让学生掌握编程技术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并应用到数控编程中去。

4、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注重应用。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把在计算机中学习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加工中去,用反复不断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把计算机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学生的应用经验。

二、计算机教学要在教学方法上革新

1、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机械专业的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在计算机上机械制图,可以利用动画模式模拟让学生清晰了解其中的过程和原因。此外双头螺柱、多线螺旋线、移出断面、基本视图展开等机械知识内容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运用。在计算机上数控加工仿真,让学生学习数控编程加工,模拟加工过程逼真,通过学习学生在实际加工中以避免许多错误。所以在机械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当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2、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层次,采用分层教学。目前,技工学校的招生范围已经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将计算机教学内容模块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块,层次递进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操作,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

3、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是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二者可以通过一个切入点而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在案例法的运用当中,适当学则一些可以动手检验的案例。“任务驱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知识点的掌握,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教学中学生在成功中找到自信,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与机械专业的结合紧密度越来越高,对机械专业学生的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1、重视学生计算机文化的培养。计算机科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活跃的文化形态。计算机文化使物质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崭新的学习理念。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机文化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掌握计算机技术来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劳动,即“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能力、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以体现。

2、重视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的结合使得机械专业学生必须熟练使用计算机,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扩展到计算机其他方面,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同时也要挑拨计算机与机械加工相关的软件的应用,如:aUtoCaD、UG、pRo/e等,成为掌握多种应用技能的技术性人才。

3、重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品德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同时就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上要树立遵守法律意识,防止计算机犯罪。

4、重视学生相互合作的理念及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将计算机模块化教学切入到机械专业教学中,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机械设计加工一样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需要通过团队的合作,利用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团队内部人员的相互合作非常重要。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通过模型设计实践课,把课程按模块拆分,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模块,最后将不同模块组合、调试,从中体会团队合作的流程和方法等方式。其次,数控系统就是一台小型微型计算机,数控编程如果出现错误就会给制造加工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也要渗透责任心的教育。

结束语

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与专业相结合,要以扩大学生操作能力作为目标,让学生能在未来工作中适应机械加工技术高速度、高精度、多机能复合化的发展要求,成为现代机械加工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陈长生,曹泰岗《高职机械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模式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第1期

2赵志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3王社向《关于机械专业课程的思考》《农村牧区机械化》2009年第1期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5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21世纪是只是大爆炸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阶段,计算机在建筑方面的应用更加的深入和广泛,计算机技术引入对于我国的建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说来,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文中介绍了目前计算机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就建筑工程行业如何更好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功能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土木工程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极大的提高了土木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计算机应用于土木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种管理软件来实现的,通过专业的管理软件实现对工程设备、设计规划、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工程预算和造价、施工合同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具体说来,应用于土木工程项目的管理软件包括电算化、办公自动化、招投标、预算造价等方面的系统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为土木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1]。

(二)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辅助设计方面的应用

CaC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辅助设计就是通过计算机的自动编程功能实现对输入的设计资料的优化和绘制出图的过程。CaD在土木工程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表现在:(1)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中,对于设计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整改或者是设计的调整和优化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质支持,CaD软件自带防错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对设计文件的便捷修改,从而减少了重复劳动,大大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喜好和习惯选择特定的操作背景和方式,开拓了设计空间[2];(2)可以确保设计的精确度。建筑设计的尺寸很大,表现在设计图纸上需要大比例的进行缩放,在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式中由于缩放尺度太大会影响其精确度,这种情况给实际的施工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麻烦。CaD在缩放后也可以完全保证图纸的精确性,同时此软件还附带强大的计算功能,这些优势都极大的保证了最终设计的精确程度;(3)美化了设计成果,使设计方案更加直观。在传统的手工作图模式中,经常会因为设计的误差和错误进行涂改和修补,CaD软件的应用很好的避免了这些问题,确保了设计方案的整洁和美观。另外,利用CaD软件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可以形成三维的立体模型,通过光线和阴影的设计使得设计成果更加的逼真形象[3]。

(三)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虚拟仿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在虚拟仿真领域的主要研究包括结构建模、分析法设立和仿真系统研发。其中跟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建模以及分析法的设立。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引入了数字仿真技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动态模拟、计算结果的自动生成等功能。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势表现在:(1)仿真模拟技术实现了土木工程的本构关系以及数学建模。比如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都有许多说法,每个破坏准则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情况下才适用,另外,本构关系是建立在试验所得数据上的,不是由理论推导出来的,所以实际操作中很难分析其强度以及耐受性。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限元法可以对混凝土强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4];(2)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设计成果的全程仿真模拟。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桥梁或者是其他建筑的仿真模型,然后对其施加压力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改变其构造,在这种变化下进行模拟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可以对于建筑的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手段

(一)加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要加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大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力度,提升全体工程人员计算机使用意识和使用水平;(2)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组织信息化管理教育培训活动,引入更多的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

(二)建立土木工程单位内部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土木工程企业内部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完善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和员工之间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及时解决工程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土木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同时保障了企业和员工双向利益[5]。

(三)开发并利用各种建筑工程软件

为了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建筑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要加大开发力度,开发制造出更多的工程软件,以实现工程建设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工程的监督管理。

三、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技术强大的声音、图像处理功能使工程设计更加的直观、具体,为工程项目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现阶段计算机在建筑土木工程的设计和仿真模拟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计算机技术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功能,在建筑土木工程领域取得更好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任爱珠,王道堂.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5(02):138-140.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6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录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效率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来代替手工记账。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现实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职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计算机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等操作实践性技巧的内容是实践环节的事,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缺乏与具体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的衔接;要么以讲授某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还有的以讲授程序编写或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会计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不同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差的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正确。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问题,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不突出, 仍以学科为体系, 知识为本位,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系统操作水平培养不够,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专业理论偏深, 知识陈旧, 跟不上财经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由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跟不上, 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不够, 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会计电算化原理涉及较多计算机知识,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原理讲授的内容本来就枯燥而抽象,尤其是会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部分。但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简单的课堂讲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原理,久之也就丧失兴趣,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电算化实务部分目前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只是进行了较简单的分模块实验,而缺乏将系统的一整套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训练,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将企业中一整套系统的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

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软件不断的发展, 已逐步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自然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

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中职校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会计软件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培养后,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够对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初步具备自学应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只不过借助了计算机这种手段而已。本文由收集整理只有具备了计算机和会计两方面知识的人员,才能适合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内容,更要包括会计内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之前,首先把会计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深、学透, 把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做到浅显易懂、牢固掌握, 同时也为今后的会计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中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因此,中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为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教学应以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为主要内容,而计算机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既然中职学校已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实用人才,即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所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实用技能的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着重讲解及流程,关键是原理要讲透,而不能硬性按流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懂得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记得牢靠,也才是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在掌握一种财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对其他财务软件也会用同样的原理去操作。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摒弃传统的“知识靠教师传授”的观念,改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做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在初步演示讲解完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换充当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完成指定的会计业务。业务处理任务完成之后,再分小组归纳总结学习心得与操作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把一整套手工处理的会计业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势,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部分,应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方式下难于表达的图形、事物等,借助于多媒体,立体、动感、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既避免了内容的枯燥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环节,应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

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如果教师本人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答复,就会造成实训课程效率不高。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改革

1、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必备能力。不论从事何种工种,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正因如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水平也应随之变化并且应该有大幅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各个中职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设备条件等,都在进行着改革。现代社会由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也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这些新的思想、新的手段和新的技术。

中职各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和学校,在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方面个体相差很大,还有任课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方面差距明显,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影响从而到教学质量。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搞好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从事这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现联系实际,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谈几点意见。

2、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主"模式的重要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教师角色要转变,不但需要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其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知识的正确道路上来,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答疑和引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刻板的学方式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学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并运用计算机手段辅助自己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联系实际,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能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就业简历或者圣诞节贺卡等,既教授了他们知识,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

3.1、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考虑到未来高等人才的工作环境是信息与计算机的支持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除了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外,还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操作内容,以及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识。

第二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第三个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为学生打下一个基础。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计算机应用兴趣班,比如利用计算机软件美化照片,制作电视短片,制作mtV,制作流行手机铃声等。

3.2、教学软件、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多媒体软件、课件进行授课。电子教案由开始时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变为现在采用的以动态演示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用形象的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抽象原理、算法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使得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相关技术掌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拥有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也正在逐年递增,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已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最终使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融为一体。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其中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

3.3、建立新的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

一种方式是考试。这里的考试区别于传统的仅笔试方式,而是将笔试与实践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笔试成绩占考分的30%,实训作业成绩占考分的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而且作为公共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既有本专业的技能证又有计算机技能证,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8

关键词: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人才特征;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本文中,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简称为计算机应用型学科。

1.1计算机应用型学科产生背景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凸显了职业特征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倍受关注。

1.1.1当前计算机学科特点

计算机学科呈现学科内涵宽泛化、分支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和计算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1)学科内涵宽泛化

当今社会趋向于信息化,计算机专业显现动态和泛化的特性。动态是指知识体膨胀快,内容更新快。泛化是指大众化。

(2)分支相对独立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解为更多的、更具体的分支。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中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3)社会需求多样化

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和进程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应用的宽泛化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陈明老师

(4)专业规模巨大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计算机专业是规模最大的专业,高校专业点最多771个(2005年);学生数最多44万(2005年);计算机专业是情况最复杂的专业;学科涵盖面和应用面宽、应用层次跨度大;办学条件差异大;学生素质跨度最大。

(5)计算机教育大众化

计算机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阶段。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1.1.2教育定位

传统的研究型计算机学科是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计算机精英为目的的计算机教育,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高等教育人才需求迅速增大,尤其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巨大分化,出现了以应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

1.1.3培养目标

计算机教育要面向市场和面向应用,以市场所需为导向的计算机教育是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不仅在人才的规模上增加巨大,而且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适应力的培养。

1.1.4计算机学科

人类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探索,致使现代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强大、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应用是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研究和实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1.1.5计算机企业

计算机企业已成为朝阳企业,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it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专门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因此,大学的单一的计算机精英型教育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计算机应用型教育应运而生。

1.2计算机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并定义入学率在15%以下水平时是一种精英化教育;当入学率达15%水平时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当入学率达到50%水平时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呈现多元性,仅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不能描述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在科学研究成果上,从精英向大众过渡的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最大的专业,在校生已达到40余万人,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

1.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职业性

1.3.1加强与企业合作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知识的生产、流通、交易和培养具有核心知识的人才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了学校与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很多大型公司与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高校,甚至在高校设置研究中心和开发机构;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政策、技术和用人需求等,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制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或课程体系。

1.3.2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学需要提供企业和行业急需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从事计算机职业的工作,所以部分课程设置显现职业性。

1.3.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呈现了职业性。在培养面向知识应用和全面能力方面,出现了多种职业性教学模式。例如: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动画设计与制造、硬件工程师等教学模式。

1.4社会需求与培养定位

目前,针对社会的需求,计算机人才规格可分为下述三类。

1.4.1科学型

为了国家根本利益,培养从事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的科学型人才。主要从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如何发现规律,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计算等。

1.4.2工程型

为大部分it企业,培养从事开发满足国家需求的产品的工程型人才。主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研究如何构建系统、如何低成本和高效地实现自动计算等。

1.4.3应用型

为企事业、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培养信息化技术型人才。本类型人才能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研究如何实现服务,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系统进行计算等。

2培养目标与人才特征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才培养的抽象描述。计算机应用型教育已成为计算机教育体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2.1培养目标

2.1.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的描述,也是对各类各级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过程的的基石。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规范、教育质量和教育评价体系。

2.1.2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类型的问题,只有在培养目标明确之后,才能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包括培养方式、教育方法、规格、标准,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等。

2.1.3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处于基础地位,而能力和素质位于其上;知识可以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能力对知识具有反作用,促进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可分为人文知识、社科知识、自然知识、工具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分为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素质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可以用知识、能力和素质描述如下:计算机应用型学科是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1线高级的计算机应用型专门人才。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的特征两方面,

2.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特征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考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特征如下所述。

2.2.1知识

知识是基础、载体和表现形式,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知识传授来实现,能力和素质也必须通过知识来表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主要分为素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部分,素质性知识指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专业性知识指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

2.2.2能力

能力是核心,是人才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计算机学科人才应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系统的认知、设计、开发、应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和不断地提升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1)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2)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能力,并不是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而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即便当职业发生变更时,这些能力依然在从业者身上起作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所应具备的三种关键能力是: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3)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支撑,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得到更多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提高应用能力。

2.2.3素质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与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此,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要避免重专业知识和能力、轻视非专业基本素质,在培养目标上,必须将素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地构建素质内涵,并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实现。

而基本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养,遵守计算机法规和法律,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等。计算机应用型学科人才素质主要是指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在从业中必须具备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认真负责地完成。

基本素质主要决定于校风、学风、人才培养方式、相应课程设计和实施以及教育教学思想。

2.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8点要求如下。从中可以看出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和特征。

(1)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文献与资料获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专业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组织管理、交往能力以及团队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课程来完成。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划分实质上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划分。因此,计算机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即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确定。

课程是教学科目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的范围主要是指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要明确划分各种科目,系统地选择和设计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计算机学科的各种能力上迅速地获得提高和发展。

3.1课程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课程模式是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模式就是基于教育理论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规定课程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3.1.1课程模式的特点

(1)典型性

课程模式具有特征方面的典型性和功能方面的代表性;

(2)抽象性

课程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或图示的抽象;

(3)规范性

课程模式规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构建的约束和原则。

3.1.2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含义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在课程研究中获得的典型成果;

(2)课程的组成要素和实施环节等关系的描述;

(3)课程开发和组织及实施的基本原则。

3.2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构建原则

3.2.1社会需求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是为经济服务、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应用型学科课程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对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工作任务,并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3.2.2能力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体现在课程模式的各环节中。在课程模式的授课方式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式。

3.2.3学科知识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这些学科知识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及获取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时需要考虑应用型人才职业性的需要及特点。

3.2.4过程性知识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的课程模式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并达到计算机本科水平的理论课程,但这些理论课程与研究型培养规划与设计能力的理论课程不同,要求具备在工作现场实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的设计和方案而必需的过程性知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工作现场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理论课程是以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

3.2.5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环境呈现复杂化和多变化,变换工作的机遇大大增加,必须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的人才。另外,技术的更新往往表明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知识,体现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的哲理,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类型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类型有以下几种。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指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一些素质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所组成,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是指政治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等;工具类课程主要是指外语类课程等。

(2)基础课程

①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②物理基础:力学、电磁学和物理。

③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与实习、数据结构与实习。

④电子学基础:电路基础和电路基础实验。

(3)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又称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由专业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四个课程群组成,简述如下。

①软件基础课程群:编译技术、编译技术实习、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实习、程序设计语言原理。

②硬件基础课程群:数字逻辑设计、数字逻辑设计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

③理论基础课程群:离散数学、数理逻辑、概率统计、算法设计与分析。

④智能基础课程群:人工智能导论、神经网络模型等。

(4)专业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下述课程群: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数字媒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

(5)应用课程

面向应用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网络工程师方向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软件工程师方向的软件测试技术、UmL教程和信息化技术方向的SQLServer、oracle等课程。

(6)实验课程

课程实验是针对课程相关知识点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深理论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课程实验是侧重于课程中某一局部内容开展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一门课程由多个实验组成,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而设计性实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求解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的主体。

(7)实践课程

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归为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也可是多门课程的综合。

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应该选择it企业和大型研究机构作为专业实习的单位。

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接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训练。

3.4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型学科课程体系由五个平台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应用能力课程平台和基本素质课程平台。

3.4.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较宽广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物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电子学基础。

3.4.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是依据计算机学科来设置课程,侧重于培养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和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课程群、硬件基础课程群、理论基础课程群等。

3.4.3专业选修课程平台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业选修基础平台课程的内容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和职业的需要来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主要有专业选修课程组成。总体来说,专业选修基础平台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学科知识覆盖面宽;理论深度适度降低;并能不断把最新的与应用有关的学科知识加入到课程内容中,使用的案例应该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有应用的针对性。

专业选修课程平台主要由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数字媒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群组成。

3.4.4应用能力课程平台

应用能力课程平台根据计算机行业的用人需求来构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职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应用能力课程平台是应用课程的集合,可以按照未来职业工作的不同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应用能力课程平台课程侧重于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与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而且尤其重视经验性知识在理论课中的体现。应用能力课程平台还应设置综合性、任务性训练和综合项目实习等工作过程性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应用能力课程平台与职业工作直接相关,所以应该把职业工作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行业向教育内部辐射,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该由计算机企业代表和教师共同组成,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设置符合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用能力课程平台强调传授过程性知识,课程的编排遵循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实现理论

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应用能力课程平台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同步进行,并体现出关键能力培养。

3.4.5基本素质平台

基本素质课程平台侧重于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为目标。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指通用课程,包括英语、政治理论课、德育和体育等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侧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基本素质课程平台的另一部分任务,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单由基本素质课程完成。“两课”应该成为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主要环节。基本素质平台课程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门类;课程不是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而是提高基本素质的普通教育。

4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学习和应用各种有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两种品格,其一是工具品格,其二是文化品格。工具品格对应于应用,而文化品格对应于学科。计算机应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演绎过程,而计算机科学是从应用到理论的归纳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且应用型人才数量巨大、涉及范围广,规格分类培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而重大。在课程设置研究中,必须贯彻按知识点教学,并逐步走向按能力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铭,李文新,陈徐宗,等.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改革进展[J].计算机教育,2009(3):7-1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蒋宗礼.研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3):4-6.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推动

引言

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消费者及一系列市场主体等的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的重视,开展科学针对的人才培养、政策扶植、产业发展,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际内容予以充分明确,有利于人们尽可能认识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包括:(1)总体技术,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该项技术属于编辑计算机程序的核心;相关管理技术,该项技术是对计算机系统开展管理、控制的重要方法,可防止系统出现相关问题,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有序运行。(2)与计算机零件相关的技术,主要指的是制作计算机等设备一系列零件的技术,并对各种零件开展装置。(3)计算机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理技术,诸如管理信息、存储信息等,以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1.计算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得以发展而成,依托信息的传播、共享,进而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主要表现于:(1)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一大批高校相继投入到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行列中,大量企业开始引入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生产,一方面改善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员工生产劳动量,降低了人力投入成本,进而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播、共享变得越来越迅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考验,各式各样信息的不断利用,可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产生的巨大压力,进而推动了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2.计算机科学技术转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管理是企业要想实现自身发展所极为关键的一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到推广,且不断推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表现于:(1)一些企业中,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自动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企业开展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可自动化地开展流程的管理、提醒,有效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改善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率。(2)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开展企业管理期间,因员工数量庞大,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通常要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以管理层管理信息为例,以往重视要花费相对长的周期方可为各层级员工所知悉,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企业管理系统运行下,可使各级员工于尽可能短地时间内掌握企业管理项目变更等信息,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3.计算机科学技术强化商业活动安全性对于传统商业活动而言,受时间、地域束缚,使得双方均难以有效评定相互信誉状况,进而使得商业活动产生相应的风险;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活动安全性则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于:(1)商业活动交易双方可实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对方的信誉评价,还可结合大量合作者对其评价,已对其信誉状况展开综合评定,进而可强化商业活动中的安全性,减少商业交易风险。(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信息在快速传输的同时,还可对其采用安全的信息加密技术,使信息仅限于为发送者、接收者所获得,进而确保商业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促进商业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全面社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企业要紧随时展,融入进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中。因而,企业应当强化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引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生产环节逐步开展专研、总结,基于他人先进发展经验,寻求切实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依托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手段,强化员工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业务操作水平,确保员工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服务。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积极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沟通往来,真正意义上达成企业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2.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众多企业而言,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习、掌握方面依旧较为单一,难以在实践应用中举一反三,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鉴于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统一性原则,确保生产者、客户在应用软件管理应用方面基于统一性原则指导,形成共识,从而使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到位的服务。此外,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应用过程中,企业应当尽可能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使用过程的简单化,唯有如此,方可更有利于客户、生产商充分参与进商业活动进来,推动企业自身进步,为经济发展奠定有利基础。3.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应当强化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当自基础培养着手,强化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普及,提高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高校计算机学科。结合当前高校双一流工程,推动更庞大的高校计算机学科队伍发展成全球高水平学科,引领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层。除此之外,开展好职业教育工作,确保我国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可培养出紧随时展、满足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式各样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内涵,全面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等,积极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浩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简[J].现代营销,2015,(11):10-11.

计算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17-02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满足社会需要,使得培养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这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相关经验,形成良好的计算机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人才。

1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1.1打破时空的限制

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丰富的储存空间,中央处理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复杂信息,高校教育能够将复杂的教育教学资源储存起来。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有好的平台查找信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效果的提升。利用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信息平台中,学生、教师等可以快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供学生欣赏、学习。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1],教师和学生不会再被限制在课堂中学习,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建立高效网络图书馆,学生可以登录网络图书馆,使学生更加便利的阅读、获取知识,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还能够实现跨国交流,使得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

1.2便利师生的交流互动

传统计算机教学,教师和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的40多分钟时间,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留下的师生互动时间并不多,沟通的效果也不理想。教师与学生课下的互动也不多,不利于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扩大师生的交流范围,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沟通渠道,不仅能够进行文字交流,还能够通过网络视频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2],能够避免双方交流的时空限制,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强化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彼此更加了解,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教学效果。

1.3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性

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自由性。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讲解或书本等形式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不能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主、自由,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相应的学习内容,不会受到教材的限制,能够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吸收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优化教学效果。

2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2.1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开展教学

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可以作为辅的工具进行教学,应用计算机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使得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计算机可以作为辅的工具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快速的完成学习任务,顺利实现高校计算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计算机中有很多软件,如文字、图片、视频处理软件等,还有些比较专业的视频制作、声音处理软件等[3]。学生查找资料、在线学习等都需要有专门的软件作为依据。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使用计算机工具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检验,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作用,使教学活动检验中体现教师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中将计算机考级制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

2.2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技术

如今高校计算机网络不断形成优化,校园网络知识库也日渐完善,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管理更加便捷。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计算机知识内容能够更好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以及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教学效果。应用计算机网络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计算机交互技术进行教学,优化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3应用远程通信、网络技术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使用远程通信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使得w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计算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将远程通信、网络技术等作为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交互以及分布性特点,实现计算机的远程教育,进一步丰富服务方式。使用远程通信以及网络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各国学者也在积极研究探索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以往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交互性是极为必要的,也就是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计算机教学中观看图片、视频等[4],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文字以及语音传输等功能的作用开展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使得教学效果得以优化。计算机教学能够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教师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使计算机教学更加人性化。

3结语

总而言之,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提供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顺利教育改革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计算机教育课程也逐渐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成长为综合性的人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芳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0):210-212.

[2]孙业飞.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