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19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1

一、秉承生本理念,将生本教育落到实处

(一)掌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教师要想将历史课堂进行一定的创新,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充分的、全方位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掌握历史的程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考察每一个学生的历史能力,以便于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历史的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体会历史知识所带来的喜悦。

(二)根据学生制定教法,让历史课堂返璞归真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全面让学生做主,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的简单和和谐,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创造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和老师在生本课堂的背景下共同成长,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生本理念下,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在少教的情况下学生却可以学得多,让学生在枯燥单一的历史知识中体会到乐趣,让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教法,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历史知识得到积累的同时,对知识的感悟可以随之增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自己分析,学会感悟,提升良好的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点,并与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从而做到真正的读懂历史,接触到历史的精髓。

二、回归本真,促使学生个性历史的形成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并且让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综合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与历史知识的共鸣,依靠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教师只有让历史教学返璞归真,唤醒每个学生思想上的自由看,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二)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的实时生成上面,既要以学生为本,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唤醒每个学生的学习本能。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起着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师在教学历史教学“南京条约”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将课本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内容。当学生提出所遇到的任何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耐心的解答。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

三、采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个环境来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研究和提高自我能力的阶段。

(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当学生自己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所遇到的问题,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互相沟通互相讨论,就会可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四、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展示自我,延展历史能力

(一)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历史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办法重新来过,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对历史进行了解。例如,在初中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世界大战发生时的背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组织多种历史活动,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交流的习惯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和目标,其整体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但是,对于历史科目而言,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历史生活化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初中生对历史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出现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原因,其根源是教师认识不足,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对教材重难点进行剖析,这样的教学方式牢牢地将学生与书本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课堂质量很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且将学习作为一大乐趣。但是,现在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课题,教师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生活化教学思想。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初中生需要充分的生活化教育。初中生已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历史是一门生活化学科,生活是真实的,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进行历史生活化教学

1.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想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不如外国学生,这是由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切断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潜能,则更容易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仅有生活化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只有自己有了学习热情,才能主动将生活与历史科目联系在一起。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针对学生不同意见,给予鼓励,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基地。

3.创设虚拟的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一个难度较大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引入新的历史问题。所以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虚拟情境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例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就可以虚拟历史环境,假设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唐朝子弟,根据教室座位的分配格局,扮演农民、商人或者官吏,然后选取代表,说清当时经济状况,学生的表达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如一名学生是唐朝的农民,他就可以起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的农耕工具是曲辕犁,灌溉方式是筒车,这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位学生的表达中突出了唐代农具改革的特点,达到了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4.总结知识方法,拓展生活思维。适当的总结能够让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现出独有的价值观。如讲解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对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用“比较法”分析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增加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做出总结,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结合现实谈谈畅想和困惑。

总之,实施生活化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真正让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需要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3

初中历史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却引不起许多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虽然新课改在深入进行,但许多教师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加之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何走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走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误区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智者受兰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读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认识到历史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讲述先祖五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就会认识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育价值是以古鉴今。这样我们就会产生自豪感,树立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奋力拼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者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正确的解释的学习方式。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选好合作探究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内容选取合作探究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分专题进行合作探究。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指导学生探究的能力。

再次,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获取资荆、信息的途径一般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很少接触实物史料,导致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不强。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结合探究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最后,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评价历史学业时要以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为主要原则,增加探究性试题,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教师时要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中学历史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三维目标教学效果。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历史综合素养,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在开展教学之前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并设计出教学目标[1]。明确的目标能够指引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时,他们自然会使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得更具逻辑性。学生们也能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吸收过程。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教师要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内容。接着,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要能够看到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维逐步活跃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浓厚兴趣。然而,他们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把握还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们能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然后,教师再据此设计出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们能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有所把握,同时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设计出相关问题,以提升学生们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工作会开展得更加顺畅。[1]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时代是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也应该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促使学生们不断接收新鲜的知识理念,从而使历史学习活动更加高效。对此,教师要能够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并跟随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引导,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切实把学生们的知识需求放在首位,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教学设计,将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音频、视频、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体等各种教学媒体信息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完成操作,不断扩充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更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精细化,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课堂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延伸,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法,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微课教学时长较短,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之内。这样,教师便于精简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北伐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对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剖析。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可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作为设计微课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们扩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能够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过这些资料的扩充,学生们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会更加深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思考: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学生们可以在小组活动中,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进而迸发思维的火花,提升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改善。当学生们在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时,他们才能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5

1、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形成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比喻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1962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又发行其中一枚正确的邮票,要求学生观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错票?是什么错误?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4、实践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做得好。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人文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会让学生有热情参与的期望,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速度,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批改作业时,由教师一人操作转向学生参与共同评价,这样做,既把教师从沉重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也可督促学生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循环和督促、监控和反馈,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会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倡导过程中也需警惕过度使用,假如每堂课都大量使用,那教师岂不成了“放映员”学生岂不成了纯粹的“观众”?比如,在讲对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审判时,有些老师干脆就放电影《东京审判》来完成这堂课,这样可以把我们从繁重的授课中“解放”出来,学生也能在一段时间里兴致勃勃地接受,这部片子虽然精彩,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何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何以发挥?所以,应该从影片中节选一些跟课堂内容直接相关的片段,中间穿插一些题目,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如:为什么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甲级战犯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还否认侵华,有的甚至还美化侵略?整个审讯过程为什么如此艰难漫长?是谁在庇护他们?等等)如果不这样,完全依赖多媒体,那么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学生当面临考试、交作业在即的时候,他们会想: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因此,避免误用、滥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生本理念初中历史课堂创新

新课改要求将生本理念带入各门学科的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教学时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生本理念,真正把生本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一、秉承生本理念,将生本教育落到实处

1.掌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教师要创新历史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全方位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掌握历史的程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考察每一个学生的历史能力,以便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体会历史知识所带来的喜悦。如在进行初二年级的《中国历史》的教学时,第一堂课有的老师可能会向学生讲解教学要求,老师个人的要求及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做到的事情,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除此之外,笔者觉得还需要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这本教材的整体脉络、线索。中国历史,特指中国近代的历史,它和中国古代史有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独立自主的社会,而是一百多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以它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中线索有以下几条:中华民族的血泪侵略历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中华民族进行民主革命的历史等。这样呈现之后,学生就有了大概的知识架构,学习具体历史的时候可以有血有肉地进行探索。

2.根据学生制定教法,让历史课堂返璞归真。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全面让学生做主,让历史课堂变得更简单和和谐,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和老师在生本课堂的背景下共同成长,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生本理念下,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少教的情况下学生却可以学得多,让学生在枯燥单一的历史知识中体会到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教法,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积累的同时,对知识的感悟随之增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学习,自己分析,学会感悟,提升良好的历史学习能力。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现有知识点,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从而真正做到读懂历史,吸取历史的精髓。

二、回归本真,促使学生个性历史的形成

1.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且让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与历史知识的共鸣,依靠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只有让历史教学返璞归真,唤醒每个学生思想上的自由,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如讲解“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课时,为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用地方的名人导入,如周庄的沈万三。听到地方的名人,特别是曾经到过周庄游玩的同学,就会倍感亲切,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引导学生学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个难点时,可以运用教材上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进行具体的小品演绎,让学生融入课堂,体会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

2.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在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的实时生成上,既要以学生为本,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唤醒每个学生的学习本能。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历史教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目标。当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耐心的解答。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

三、采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个环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研究和提高自我能力的阶段。如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有的老师如果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会疑惑为什么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哪里腐败……对此要呈现具体的战争过程,让学生具体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及封建制度的落后。首先可以告诉学生:当时林则徐和关天培设下三道关卡,抵御英国的进攻,但是第一道关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为什么?因为当地居民带着英国军队找到了炮台,所以英国基本毫无损伤地攻陷了沙角炮台。学生不禁要疑惑:为什么居民会帮着外国人出卖自己的国家?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述,因为清政府的官兵欺负当地老百姓,而英军很有礼貌,军纪严明,得到当地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他们会带着英军前往炮台。然后教师可以问,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有学生会回答:清政府的腐败。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知识,而且易于打造有趣的历史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当学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遇到的问题,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互相沟通互相讨论,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以小组的方式,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融入历史教学。

四、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展示自我,延展历史能力

1.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历史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办法重新来过,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对历史进行了解。例如在教学初中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世界大战发生时的背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组织多种历史活动,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交流的习惯。

初中生要真正学好历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总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例如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为学生讲解每一段历史的根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开拓创新,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交流中完善历史学习机构,提高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6-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已经进入了试点阶段,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在经历这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以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改革中的关键。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位清源。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充当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结果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处在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取新知,谋求发展,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逐渐让位于“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才能从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培育出来,走向社会,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如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上,教师讲到甲骨文时,为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大大的书写了“日、月、牛、羊、人”五个常用甲骨文,言简意赅的讲明了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然后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小组讨论,并设疑、质疑、释疑。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提出好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像“商朝的巫师给商王的活动占卜吉凶,如果与结果不符,甲骨文还会保留下来吗?占卜者会不会被杀掉?”“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早期文字很多都失传了,而唯有中国的早期文字却流传演变至今年?”。教师因势利导的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变教学只重知识本身为既要正确掌握知识,又要注重对知识的正确态度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这句名言生动地表明了知识和态度的关系。作为新课程的参与者的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忽视了正确态度的培养,没有形成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8

一、穿插讲解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大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描述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商鞅变法”是重点。为了突出秦国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效果最好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敢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结果、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会

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教师设疑讨论,或学生设疑讨论,或小组或大组讨论,也可以自由讨论。组织辩论会就是讨论或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在教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双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辩论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思想火花迸发出来。学生学习起来不再感到费劲,交流中既有材料的选取,又有生活经验的补充,还有互动中思维的碰撞。充沛的史料储备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同时,通过辩论会,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实效。

三、表演课本剧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当然这要花费一定时间,要提前准备一些日子。教师事先拟好主题,让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要体现书本中的基本知识(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加以拓展)。在教学《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等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调查、访问等方法。调查、访问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例如: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给现代中国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无感性认识,书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学生学习后,印象不深刻。为此,笔者让学生在一个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访问他们的长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认识到了上述运动的严重危害,达到了教育学生“以史为鉴”的目的,取得了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辅助教学设备的发展,我们历史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变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

比如在讲八年级《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视频材料,真实直观的再现了整个交接仪式的全过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令亿万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上空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的起立,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与与测验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9

一、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和学生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丰富学习形式,积极举办第二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因此,历史教学原则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替与时展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语文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原则也要进行创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和串联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灵魂源泉。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统帅。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意识浓厚,尚未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及情感,提倡“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即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学生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探究和开发能力,实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形成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知识的传递途径是不可逆的,缺乏师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讲解“鸦片战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都能参加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指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言而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师生关系,建立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教师队伍。要进行教学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并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方法,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还要积极配合,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有条件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让历史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让历史教学不断的“新”,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从教学原则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创新性师生关系、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42.

[2]任斌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2012(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