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探究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4:30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1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纵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各章节中都安排了很多实验,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科书对这些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步骤与方法、结论与分析都做了具体的预设与规定。这种安排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必然受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把知识融合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分析等途径去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教材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促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

1改变实验目的,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性很强,是对教材内容的验证和再现。教师若照搬教科书中预设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其教学活动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建构知识、探究结论的体验,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创新,难以产生高层次的探究思考,他们获得的知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探究性实验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体验实验的准备、操作、结论推导的整个环节,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是教科书中的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学中,笔者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选用紫色洋葱的内表皮细胞、花生的种子细胞、植物茎尖分生区细胞、菠菜叶肉细胞与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进行对比实验,使学生对选择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有了充分的认识。实验试剂方面,除了质量分数为0.3%的蔗糖溶液外,还选择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以及质量分数均为3%的尿素溶液、Kno3溶液、乙二醇溶液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与分析后得出结论:洋葱内表皮细胞和菠菜叶肉细胞在预设浓度下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花生的种子细胞,植物茎尖分生区细胞则不明显。在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中,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相当明显,但不再复原;在质量分数为3%的尿素溶液、Kno3溶液、乙二醇溶液中则先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则会自动复原。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本质原因,使实验中问题的探究走向深入。

2改变实验材料、用具引发探究,注重实验结果差异性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学生只有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才能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教科书中的实验选择的材料及用具具有一般性,要求各地各校都可以实施开展。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预设的实验材料及用具进行实验,最后发现实验效果不好,但若添加实验材料,调整实验用具,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材料、器具改变后实验现象、结果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本质,使得实验结果能够反映现象本真,会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丰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并促使他们不断质疑,教学效果很好。

如观察“叶绿体与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科书建议的实验材料是苔藓类和菠菜。这两种材料不但难取材,取材也受季节限制。若我国北方教师冬天做这个实验,难度就很大。有些教师用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黄瓜嫩茎的表皮毛、韭菜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韭菜材料易得,实验效果又好,上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中,若用教科书上描述的长颈漏斗实验,液面上升的速度慢、时间长,效果不明显。若选用移液管替代,液面迅速上升,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实验探究思路,从实验材料、实验器具上多加选择,促进当地中学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

3改变实验步骤引发探究,注重实验过程分析

实验步骤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正确的实验步骤是获得确切的实验现象、详实的实验数据、正确的实验结论的前提。教师要细化实验步骤,监测各步骤的实验现象,预判各环节的误差及出现的结果,并整理成详尽的实验流程。教师可以有意地改变实验步骤引发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步骤改变之后的现象改变,引导学生分析其实质,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细致考虑,多问“为什么”。同时,教师还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与实验步骤之间的关系,注重实验过程分析,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

如“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取同型号试管9只,标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各试管中溶液的pH依次稳定在3、4、5、6、7、8、9、10、11。

(2)将9只试管在37℃的温度下恒温水浴,分别向9只试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唾液1mL。

(3)每隔1min从第5号试管(即pH为7的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9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改变实验步骤,如保留前5只试管进行实验,或缩小试管中溶液的pH梯度,或用20℃恒温水浴,或改变第5号试管比色时间,或第一步和第二步实验步骤互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步骤改变后的实验现象做出预测,对步骤改变前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甄别其相似程度,对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步骤,使实验探究触及探究问题的本质,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时效性。

4改变检测试剂引发探究,注重颜色变化内因分析

选择正确的检测试剂是确保获取清晰的实验现象、准确的实验结果的先决条件。教可以通过改变检测试剂,对比实验现象中颜色变化,引导学生对颜色变化的内因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可用二苯胺替换甲基绿、苔黑酚替换吡罗红来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修模块教学;课例;评析;未知有机物结构性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19-02

在一次全市高二化学新课程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一课的教学。授课教师从课标要求出发,以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以确定未知有机物(乳酸)的结构、性质为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过程融为一体,在凸显化学科学方法应用的同时,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和相应问题构成:

一、整合教材,提升选修课程功能

本节课教学设计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了应用价值深远的“乳酸”作为专题学习羧酸的内容,较人教版教材重复乙酸的学习具有开创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酯》一节教材内容和必修2中《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进行比较,选修部分增加了三点:一是羧酸的分类;二是乙酸与苯酚酸性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认识酯化反应的机理。相比而言,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专题4第三单元《醛羧酸》在内容上突出的是酯化反应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且作为教学资源给出的学习内容还涉及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乳酸pLa。考虑后续有机物转化的学习,苏教版展现酯化反应的应用更有优势。结合学情我们发现,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乙酸,加上必修2和选修5前两章的学习,已烂熟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若再度以乙酸为课题设计探究教学,那肯定是假探究,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厌学,不会实现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权衡以上诸多因素,选取乳酸为未知有机物进行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确保了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经历研究未知有机物方法步骤的同时,加深对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的官能团性质的理解,也能在乳酸发生缩聚反应性质应用时,从容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较好实现必修到选修在知识和方法上的螺旋上升,也为学习有机合成做好准备。

二、凸显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以科学家的姿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不空洞说教。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这一设计主旨:

三、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围绕这一情感需求,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四、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穷追不舍,敏锐地针对核心问题补充后续问题,让学生通过回想反思自己先前的作答,去伪存真、缩小研究范围。从而接近未知物的确切结构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刚才大家已确定了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3,那么根据价键规则,会有多少种结构呢?

学生:(展示18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怎样入手进行确定?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红外光谱及信息1: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有C-H键、C-o键、o-H键、C=o键、C-C键。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不存在环状结构,排除环状结构。

教师:可能结构仍然很多,如何进一步筛选?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信息2: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且吸收峰面积比1:1:1:3

学生:只有四种氢原子,必须有-CH3和-oH

教师:请大家筛选符合提示信息的可能结构,并工整地写在学案上。

学生:展示可能结构CH3CH(oH)CooH、HCooCH(oH)CH3、CH3oCH(oH)CHo

教师:有机物a到底是哪一种?

学生:需要实验验证。

教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从酯基的性质入手可以验证是否是HCooCH(oH)CH3。

教师:一定要从酯基入手设计实验吗?请大家从寻找官能团差异入手,利用性质进行验证。

学生:醛基,可以把三种可能结构分为两组,若有机物有醛基,a就是HCooCH(oH)CH3、CH3oCH(oH)CHo中的一个;若没有醛基,就是CH3CH(oH)CooH。

教师: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酸性将结构分为两组,进行验证。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3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位置

探究教学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接受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方法的教育,由此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八年级物理教材(苏科版)中安排了35个探究性实验,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还要多。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二、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比较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太少了。虽然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很难体现。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这样无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体现。而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同时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对新知识本身所蕴涵的潜在意义、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性实验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给学生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空间,使教学不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探究实验的特点就是要求教师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

1.验证性实验的探究。验证性实验是通过给定的实验题目、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学生按照步骤操作,验证教师讲解过的结论或概念。如:“密度”的概念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因为这个实验应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个实验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启发和引导:①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同种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③同种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④不同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⑤不同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⑥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或相近呢?⑦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⑧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重复实验,结果会怎样?

教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思考如何去实验,边实验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硬套。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良好习惯。

2、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教学。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往往是给定的,教材中也会给出探究的指导方案,只需教师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到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和其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4

一、思过程,指导学生推敲探究步骤

对学生而言,值得探究的内容有很多,针对不同的内容设定的探究活动步骤也不尽相同,这其中关系到探究主题、可操作的程度、可理解的水平等诸多因素。随着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深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既定探究步骤的顺利展开。

在引导推敲活动步骤之初,应说明具体要求,必要的话,还应该给予提示以及案例。例如,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并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因此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内容的实质,模拟案例,初拟步骤。然后,再启发学生反思自己所拟的步骤是否有效、精炼、连贯,对所拟的步骤进行再分析、修改。最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研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相互提提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个人的初步设想,使之趋于合理。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面向各层次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督查、提示和帮助。当学生拟定的步骤不合理或不便进行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决,可以用提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再思考的办法,引导学生改进拟定的步骤。

二、思方法,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策略

采用合适的探究方法是实现探究目的的保证和关键。设计探究策略,找出可行办法,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困难的地方,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格外关注的部分和环节。

例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中,需要讨论在本实验中如何描点、连线。下面是师生的交流过程:

[生]:我们可以建立坐标系,以时间t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把各点在速度一时间坐标系中描出。

[师]:但是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度!否则做出来的图也会差别很大。我们能用折线连吗?

[生]:不能用折线连,速度的实际变化应该是比较平滑的,所以,要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来反应这些点,这样曲线反映的规律才会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生]:出现了有一个点明显偏离绝大部分点所在的直线,那该怎么办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请大家讨论交流。

[生]:既然这个点明显偏离,我们可以认为是测量误差过大、测量中出现偏差所造成的。可以将这个点视为无效点。

[师]:很好,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点擦去,而要在坐标纸上,保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描点连线了。由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探究目的出发,就独立设计方法、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采取的探究形式和操作方法,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三、思材料,指导学生活用探究素材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物理产生难学之感。而生活中的素材,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因而选择、活用探究素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教学的一种趋势。从理论上讲,适用某一探究活动的材料越多越齐,越能让活动获得有效结论。而选择合适的材料更是关系到探究成败的关键,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想一想:针对研究的问题,哪些材料最适用、最贴切。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常对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不清楚,因此,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寻找灵活的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经过筛选,我们找到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毛刷。我们可以取一块塑料毛刷放于粗糙平面上,用手沿水平方向轻推塑料毛刷上表面(毛刷不移动),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然后再将一块毛刷置于桌面上,另取一个粗糙木块放在其上,沿水平方向轻推上木块(两块未发生相对运动),再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根据刷毛弯曲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5

/

关键词: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镁条燃烧;命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各地的化学中考卷中常有一类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现以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为例,浅析实验探究题命制的思路与策略。

1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示例

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的实验探究题选择了“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主题来命制。

1.1选题理由

(1)学生已有来自教材的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基础。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多种物质(指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有较宽广的探究空间,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学生较生疏的镁条与氮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通过现场学习、实验现象观察、产物推断等途径获得新知。

(4)探究过程需要通过去除其他气体的干扰,逐一检验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对学生选择实验程序和回答实验现象有较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1.2试题方案

确定主题后,我们在命题时,由命题组长与另两名命题教师分两组,先独立完成了各自的试题方案,然后经对比、评价之后,再进行选择。

试题方案1:

[提出问题]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

面对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查阅资料]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除同学们熟知的与氧气反应生成mgo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设想]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应重点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方案]丫丫他们的探究实验分如下四步进行。

步骤l: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1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如图1,假设镁条足量)。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应生成mgo外,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方案的选择]若用如图2的装置探究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如下:

a.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B.通过燃烧红磷,去除空气中的氧气以免干扰后续实验;

C.在去除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空气”里,实验镁和氮气的反应;

D.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实验它与镁的反应;

e.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也要去除,否则会干扰其他实验。

[探究过程与结论]请你在下表1中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和相关结论。

1.3试题评价与选择

试题方案出来之后,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内容见表2。

最终,我们在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中选择了方案2。

2实验探究题的命题策略

通过连续三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结合平时对考试的研究,笔者认为命好实验探究题,要关注以下六条基本策略:

(1)以本为本。实验探究题的命制在知识层面上要紧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在技能层面上要以学生已有的实验基本技能为准;命题立意也要以“双基”为基准,不可随意拔高。在如上试题的命制中,红磷、镁带在氧气(空气)中的燃烧,以及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等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其实验操作也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命题基点学生容易接受,解答时思考问题也有一个基准。

(2)现场学习。对学生不熟悉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新仪器,试题中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现场学习,并现场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必要环节。如上试题中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均属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需要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利用。

(3)明确考点。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点”按探究程序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实施、证据收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七个环节;按知识和技能层面分“仪器名称、装置组装、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六个方面;设计试题时要确定在哪些“点”上进行考查。如上试题中我们在程序类板块考查了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目的或结论等内容;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我们考查了实验步骤的选择、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内容。

(4)情景新颖。试题的情景命制若能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前沿科技、当地民风民俗等为最佳。

(5)具有挑战性。试题命制要在“仪器组装、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物质的推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考查点上,把握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尺度。如上试题中根据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推导产物,以及书写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既有源于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又对学生面临新境况思考与解决问题提出了挑战。

(6)控制阅读量。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类似于高考中的信息给予题,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初中学生的年龄、考试心理、应试能力均与高中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理地控制阅读量对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常德市教科院.湖南省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导丛书·九年级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6

一、实验前:概念原理不可抛,目的明确学得好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教师应紧贴教学大纲,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从物理实验前的理论储备指导入手,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呼吁杜绝过分“死啃”书本,但也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理论,实验前全面讲解概念原理,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帮助理解实验元素和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加强物理实验前理论教学的探究,为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使物理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实验前理论储备不到位,学生面对实验器材只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做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物理教师在实验初对学生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始终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

实验前的理论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原理,也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自觉发现实验乐趣和疑惑,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是不可忽视的,实验前物理教师对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作出强调和指导,能够有效防止和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中:设计取材巧妙,实验引导有新招

物理教学实验中,实验设计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课效率的高低,教师实验时设计越巧妙,单位时间内实验课上学生收获的细节就会更多.这时物理教师就像工程师,用理论和智慧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具体来讲,熟记实验原理,讲究实验方法,步骤科学可行,尽量减小误差,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客观实验条件等,这些都属于实验设计的范畴;另外,实验器材的选择也是实验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恰当的器材能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反之,不仅有可能影响实验进程,甚至可能造成实验事故.

实验时,教师应“放手”,为学生做实验创造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享受实验的乐趣,通过亲身经历眼观手动获得他们学习所需要的经验.

以《浮力》一章教学为例,为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实验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大胆猜想可能的实验结果,然后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确定本节的主线为利用对比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器材选用薄铁片、烧杯和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一系列实验.

(1)对比分析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对比分析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结论:综合分析归纳上述实验,得到的较为完整的结论:.

(2)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前面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只关注了铁片的改变,忽视了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实验后: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利弊得失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7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生物学首先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发展生物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也将实验与探究能力[2]作为四大能力要求之一。虽然师生重视,但学生掌握依然不佳。笔者通过构建“建模―仿模―强模―总结―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1.建模―仿模―强模策略

在高考实验设计题中,学生认为最难得分的地方通常是实验步骤的设计,如教师在日常实验复习中为学生提供常见的、可操作的得分要点,让学生模仿并坚持长时间训练,条件反射地自动生成“实验步骤设计模型”,从而使学生轻松走出“得零分”的不利境地。

1.1建立模型

真正的实验步骤千变万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出理想化的实验步骤,将每一步的本质特征与得分要点明细化,建立答题模型并训练学生。下面为活体培养类实验答题模型:第一步:分组(采分点:随机、适量、均分、生理状态一致;一般要有对照组和实验组);第二步:初步处理(采分点:前测、施加自变量等);第三步:培养(采分点:一定时间、条件相同且适宜;控制无关变量);第四步:观察、记录(采分点:因变量表达形式);第五步:结果分析与结论(采分点:结果是“看”到的实事,结论是响应实验目的、经逻辑分析得来的理论化的结语)。

1.2模仿模型

在学生已经充分接受以上实验步骤模型并完全了解后,学生就会对该类问题的结构形式和解决方法形成特定的解题模式。此时,教师就可精心编写一些难度逐渐加大、形式相近的题目让学生模仿。

例1.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说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材料: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mL注射器、50%葡萄糖水溶液(每次用量0.01mL/g)、用酸性生理盐水配成的胰岛素溶液(2U/mL)(每次用量0.1mL/10g)、酸性生理盐水。实验步骤:

①获取实验材料并分组:取数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摇?摇?摇?摇溶液,当?摇?摇?摇?摇时,备用。②实验组:甲组小鼠及时从静脉注入?摇?摇?摇?摇。③对照组:乙组小鼠同时注入等量的?摇?摇?摇?摇。④培养观察: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白鼠情况。

通过此类模仿训练,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所建模型,尤其是具体化使用的经验,将其化为己有,从而增强自己解决此类试题的信心与能力。

1.3强化模型

模仿是一种机械的使用过程,如果只模仿,学生就只会照搬“模型”而不懂得灵活运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得分,还要求学生多联想、多迁移、多探究,主动去实验室动手实践,强化自己的思维,从而拥有“个性化”的实验步骤模型。

例2.现有小白鼠4只,1mL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酸性生理盐水配制)、酸性生理盐水、50%葡萄糖溶液。已知注射了胰岛素的动物最好放在30℃~37℃环境中保温。请设计观察胰岛素增高时出现惊厥现象的相关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四只小白鼠饥饿18―24小时。通过这个完全由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步骤的设计,学生真正明白每个实验步骤的真实意义,如如何控制好无关变量、如何合理施加自变量、何时前测与后测等。从逻辑思维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完全同化“实验步骤解题模型”,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2.总结实验规律策略

高考实验题的考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题目中走出来,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并逐一击破。例如,实验考试中关于实验目的和变量的考法十分常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寻找规律。

2.1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

实验的变量有自变量、无关变量与因变量,是高考中“变量分析”的常考内容,这些变量的确认既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实验,又可让学生找到实验步骤设计的突破点。这些变量或以隐性内容或以显性内容存在,并服务于实验目的,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找到。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目的是:?摇?摇?摇?摇。分析:自变量:?摇?摇?摇?摇;无关变量:?摇?摇?摇?摇;因变量:?摇?摇?摇?摇。

解析:这道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本实验的目的已经很清晰,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实验目的――“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出发,分析出三大变量,从而提高学生找准其他变量的能力。

2.2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变量

实验步骤是为实验目的服务的,它直接关系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实验步骤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无关变量,充分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完全展现因变量。只要抓住自变量,就容易突破对各种变量的分析。

例4.某同学按以下顺序进行实验操作:第一步: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编号甲、乙、丙;第二步: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放入37℃、沸水、冰块处理;第三步:分别先加入1ml唾液淀粉酶,后加入1滴碘液并观察。

分析:自变量:3.迁移应用突破策略

广东高考考试说明将29个实验定为高考必考实验[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掌握相关操作,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综合运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形成实验思维。

例5.(2013广东)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讲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节选)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我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解析:此题高考平均分才6.24分,得分率才0.39。给新高三的学生做,得分更低,尤其是第(3)问学生更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找不到自变量与无关变量。因此,讲解此题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先解决如下问题。

(1)回忆与酵母菌相关的实验知识: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③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特定的产物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如下问题:①酵母菌的哪种呼吸方式可产生酒精?②淀粉量一定时,产生酒精的量取决于哪些因素(要求从酵母菌自身特点、培养时间及环境条件方面思考)?③淀粉和酵母数量一定时,产生酒精的量取决于哪些因素?(3)完成2011江苏卷节选题: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各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曲线BC段酵母呼吸的方式为4.结语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困难重重,主要是实验内容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缺少实验逻辑思维能力。但只要老师们肯想、肯钻研,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生物实验教学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并与生活相结合,开齐、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肯定能达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8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求知欲;个性发展

寻找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数课堂都是满堂灌,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最后使教学变得机械、死板、沉闷、压抑,缺乏灵性和生命力。

近十几年来,课改之风层出不穷,其实课改就是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自信、主动求知、敢于创新的能力。顺着这个课改之风,结合我们生物课堂的特点: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探究性实验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能突破,相信这样的生物课堂是最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下面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摸索和

看法:

一、重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兴趣

七年级上册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其中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肯定不同。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组织实验过程中也几乎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但困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而没有压力也能学会,所以,第一个探究实验换做“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因为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每个探究实验都有六个步骤和三个原则,难点在于理解三个原则。首先,“对照原则”,要学生理解它,就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来水和温水,否则无法知晓不同的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是否会有影响。第二,“重复原则”,要理解,就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组,设疑:为什么不做一个组,让学生思考后得出做探究实验一定要遵循“重复原则”。第三,“单一变量原则”,向学生设疑:除了温度不同,用不同的金鱼实验,结论会如何?抛砖引玉,让学生自己动手理解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和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些都是其他科目无法给予的快乐,也是其他科目无法满足的成就感,引导好第一个实验,后面的实验就容易进行和拓展了。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六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六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种子萌发的实验中,我除了完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基本程序外,还建立了完善的探究思维顺序。因为这个实验中涉及几个变量,但要学生明确这几个变量,我们不能急着让学生设计完整的探究方案,应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此来体验种子萌发的过程,再让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和总结哪两个组可以作为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教学的难点,二来可以让学生排除畏难的情绪,这样一个多变量的探究实验就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实验,分析无水、适量水、过多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从而让学生找出实验变

量――水分,再设计第四组适量水放在低温(冰箱)的环境中,让学生分析哪些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可以允许几个变量?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并且能掌握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这样就会对以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或拓展探究实验,激发求知欲,体现个性发展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拓展,就不能形成能力,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达不到课改的宗旨,就会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死板、沉闷、压抑。我们如果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进行拓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第一,完善课标的探究性实验的同时,我们可以创新,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突破课本进一步创新探究,让学生用雪碧、可乐、牛奶等来代替水,看种子是否也能萌发,这种创新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另外,还能提升对其他知识的理解能力。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9

关键词:中考;形式和材料;能力考查;探究过程

现针对近几年的生物科学探究分析题的结构及这些试题对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教学的启示谈一些看法:

一、近几年生物科学探究试题的结构分析

1.探究试题的分值、形式和材料来源

(1)中考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的分值有所增加。(2)科学探究题的形式已经从选择题向多种题型发展,对探究实验能力的考查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但多年中考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这也是经过验证比较科学的布局,各地在自主命题时不大可能轻易做出变化。(3)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探究题的背景材料来源已不完全是教材中现存的探究材料了,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更加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2.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从近几年的中考生物试题不难看出,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从题目给予的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读懂题目给予的新情境后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10年江苏卷21题中的材料中提供了甲乙丙三组的对照实验,通过阅读材料、表格、直方图的信息,就能正确地作出假设,得出结论。2011福建福州卷35题中就有一道与实际相联系的试题,试题是有关“铅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设计上把小白鼠分为三组,给予不同浓度的含铅注射剂,通过表格中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该题也是从题目中给予的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2012年湖南湘潭也出了一道类似的给予材料题,然后用材料中的信息解答问题,并深入研究,考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交流的能力。这些试题都是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设计新颖的试题既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考生从未见过,但考生只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会领会题目的意思。

近几年,中考生物科学探究分析题多为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题型,这类题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大,但有不少考生大致明白题目的意思,而无法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或图表来正确表达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例如:2012年浙江温州卷第32题就是这样,“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知识点,但是要设计方案来验证,学生又觉得有难度,很难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来正确表达探究步骤,这样的题对于学生来说很有难度。2010年福建龙岩卷的第40题也是这样的类型,内容是“淘米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道题从我们平时常见的生活实际入手,感觉很简单,但是考查的是整个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与实施控制变量以及得出结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考查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二、对中考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教学的启示

1.按照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要求,确立有关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

内容解读:教材中涉及的探究活动:(1)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探究鲫鱼的觅食行为。(4)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5)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6)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7)脉搏与运动的关系。(8)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9)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10)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1)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12)探究果蝇的发育过程。(13)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14)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15)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2.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操作

新课程标准针对提到的探究实验,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参加科学探究某些方面的活动,还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因此,要安排一些可行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探究的步骤,例如:(1)让学生在家里发次豆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2)测试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什么样的马铃薯块能够萌发等。在这些实验探究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注意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等。

3.重视科学探究实验过程的思考

在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时,要教会学生思考整个探究过程,包括实验原理、提问的问题、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以及结论的得出。首先,要思考并理解实验原理中所包含的知识;其次要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结果),数据,问题并分析解释其原因,思考如果改变实验条件,变量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现象);最后对实验结果(或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反思。对探究过程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表达

在平时的科学探究复习过程中,要针对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题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特点,补充一些课外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如何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结果与结论进行正确的表达。首先要对做过的探究活动或教材中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方法步骤,结果与结论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图像等形式正确表达出来。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的探究例题、练习题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解决在新情境下实验设计题,分析探究步骤等的能力。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篇10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即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乐于动手、乐于动脑,在探究中感悟物理现象、物理情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和实践的能力.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呈现,而且还作为一个目标向学生提出,在这里学生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其过程方法和能力,而且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将在此积极体现和养成.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只注重书本、利用满堂灌的方法来“传到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课外以及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此,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等缺乏认识和感悟,从而觉得物理知识枯燥难学.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是一个“讲者”,而应是一个听者,一个智慧的问者,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物理知识.以下将详细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

2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方法及实践

常言道:“千言万语说不清楚,一看实验就分明”.对于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师死板的讲授,定会将知识“讲”死了,如何才能活化这些知识,就必须借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悟物理事实.

案例分析一

教师在讲授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就这样一句抽象的语言,学生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去理解后来要学的折射定律,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海市蜃楼等现象了.为此,我借助了这样一个“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现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之:用激光器照射盛有清水的烧杯,搅动清水时,屏幕上光点不动,然后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并仔细观察屏幕上光点的变动情况:

(1)在水中倒入少许蔗糖,稍微搅动水.

(2)不断搅拌直到蔗糖全部溶解至蔗糖水均匀.

(3)取盛有冷清水的烧杯,让光束通过在其中慢慢注入热水.

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也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这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感性基础.再如,在讲望远镜与显微镜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我们分别从望远镜的发展史讲起,拿来透镜让他们试验,体验发现的这个过程,学生接受起来自然而轻松,这比空洞的讲上十遍的效果还要好,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实验让学生来体会感悟一些物理事实,这样将大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案例分析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先准备一段优美乐曲的录音磁带让学生去感受.事先让学生从家中备带各种乐器、瓶子等,也可临时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东西来探究声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案例分析三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问题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有些同学开始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图1);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图2),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实验,学生就能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做归纳与总结,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