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4:35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效果;解决问题;分析能力;教学参与

历史课非常有趣,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上历史课,特别是老师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生怕遗漏了一句话。这么认真的听讲但是历史成绩却差强人意,为什么?因为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不高,需要改进。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改变学生“听热闹”的学习方式,启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听热闹与解决问题的思考

在历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听热闹”,不会思考故事背后的事件和主题。例如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爱听“石达开远征”,“太平天国与清军对抗”的故事,也喜欢探究杨秀清、石达开等人最后的结局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但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却不愿深入的了解,当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有明显的起伏,更没有学生主动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也没有人将天灾、外族侵略与这次人民自发的反清战争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将故事分为几个方面讲解,例如杨秀清,他出身贫寒,这样一个人怎么有勇气和清政府为敌?让学生参与分析,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爆发自身的潜能,清政府的压迫使民族、阶级矛盾激化;外族的侵略、战争等使人民水生火热;还有天灾、自然灾害等,将这些融入英雄故事中,学生通过听故事就能整理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

此外,教学中整理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样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将其发展绘制成一个清晰的知识导图: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也就是“金田起义”到“天津沦陷”制作成一个简图引导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认知,通过图学生可以看到“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定都天津,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随之达到鼎盛,后随着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进入衰败时期,不久后颁布了《资政新篇》,但最终也没能挽回失败的结局。那么《天朝田亩制度》到底是什么,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资政新篇》,它的实施有对当时的时局有怎样的影响,在兴衰成败中引导学生思考“治江山”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该章节的重点内容。

可见,要改变学生历史教学中“听热闹”的现状,就要针对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加工,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人物事迹等为载体,完善知识的转化与融入,逐渐的培养学生从事件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不强,是导致课堂效率提高难的关键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教案,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思考的意识。

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该章节学习的重点知识有两个比较类似,《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对比的形式将两个重要内容的学习联系起来。如列表,让学生填充内容。从人民欢迎程度、阶层愿望、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吗?实施的状况如何?实施的影响因素等,老师罗列出问题后交给学生探讨,在讨论中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讨论后补充表格,老师进行点评和a充,在教学中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讲中,老师也可以引用孙中山、等伟人的言论,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习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角度。

三、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

教学结合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首先老师要正确的定位自己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对于这次运动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总结,老师为学生构建该章节学习的框架,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可以从时代背景、起义原因、失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在《辛亥革命》学习时,让学生尝试应用老师的分析框架,来合理、科学的分析历史问题。

其次,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只有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学的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例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节相对与其它章节更容易学习,为什么呢?学生接触的多、了解的多,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勇敢,老师再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内容,课堂教学效果极好。这也给老师一个启示,就是在教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学的趣味性和自觉性。

第三,在教学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例如,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够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分析、整理答案。又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利用任务卡,问题设置等手段,让学生提前做好知识的整理和积累,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充分的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参与中,能够顺利的解答相关的问题。

历史教学的反思是一个科学、动态的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历史教学有更大的创新和成就。同时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综合学习能力,这才是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目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2

1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提出

高中历史教学既要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树立正面的价值观,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又要为学生负责,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实现学生的梦想提供动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非常慎重,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与实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历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1高中历史“校本探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

一般意义的高中历史校本研究是指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开设校本课堂等手段,增强当地历史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体验历史研究的科学、严谨和乐趣。这种校本研究在理念上是先进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高中历史本身地位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同时,教学成绩的压力是任何一线历史教师无法绕过的话题,因此,在高中开展一般意义的历史校本研究显得有点奢侈,在实践中很难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提升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学生成绩的现实,我们提出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校本探究”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而不以地方历史和学校沿革为基础。因此,这时的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高中历史教材和练习等进行二次开发,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实现在有限的高中历史课中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成绩的教学目标。

1.2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探究式教学

普通意义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是基于现成的教材进行的,而我们所说的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历史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进行的。正是二者的基础不同,决定了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要把工作提前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校本探究教学。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多样性,基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三维目标、背景知识、学案导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生成性问题等,涵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也是校本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

1.3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具有浓厚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校的生源、传统、文化不同,教师的特点不同,不同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思想不同,决定了历史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有个性。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正是强调历史教学要与校情、学情相结合,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2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

基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双重目标,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中心,涵盖高中历史教学全过程,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2.1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力求适合校情,提高效率

高中历史课时少、容量大、理论强、跨度大,加上学生对历史学科长期以来的认识,以及各科作业的挤压(以每天五科,每科30分钟作业量计算,一天至少需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导致高中历史预习少,复习少,上课临时应付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怎样让高中学生喜欢历史?投入适当的时间学习历史?这实际上是高中历史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要让学生投入历史学习,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让学生喜欢、高效实用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是基本前提。几年来,我们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坚持以下几点:

2.1.1按需开发,分类修订

我校的生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校,我校有成绩较好的宏志生、有占半壁江山的美术生、有学习中等的普通生。每年多达300多人的美术生使我校成为福建省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校,美术生校本教材的修订首当其冲,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修订美术生高考文化集训历史校本讲义。美术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进行美术专业集训和考试,下学期3月份开始才开始文化集训,只有三个月时间,要完成高考历史复习。根据现实情况,我们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修订了高考复习历史校本讲义,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压缩成一本讲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化繁为简,深受学生的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近几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美术生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逐渐走向成就,从高一、高二到高三复习形成有一整套历史校本教材。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校本教材,例如,针对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和学习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加上现在多媒体手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不重视板书设计,为了节约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专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书,并将历史课堂板书设计整理成册,成为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受到学生的好评。

2.1.2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本教材,我们的校本教材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围绕历史教学进行,并不是开发地方史。为了更好地提高校本教材的精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的历史校本教材以最简练的文字,最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进行编写。一般情况下将历史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或内容、影响)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要科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表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具体内容略)

2.2“校本探究”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力求突破

在信息化时代,历史知识大都在网络上可以查阅和学习,高中学生的疑问在网络上大都能找到答案,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当前,我们很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容量大,任务重,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又由于高中历史教师大都有高三教学经验,常常会以高考的标准人为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注重理论分析,挖掘知识深度,导致高中历史课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高中历史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校本探究”教学策略主要理念,经过几年“校本探究”课堂教学的摸索,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2.2.1巧设校本预习,激发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如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特别在预习环节,常常用完成知识结构的填空或抽象的历史思考题来作为学生预习作业。真正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探究的愿望,如何布置预习是前提条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的时代,巧妙设计校本预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预习的问题。二是预习的人。

预习作业要体现校本探究,大胆突破,力求新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多年布置预习作业的效果看,通常的预习学案虽然知识结构完整,思考问题有深度,老师比较喜欢采用,但实际是知识填空大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加上学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上课老师还要重复一遍的知识,而思考题的难度较大且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预习作业往往形同虚设。既然学生实际预习效果形同虚设,不如大胆改革,预习作业不求全求深,要体现校本特色和探究性,历史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如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什么是“荷兰病”?从“荷兰病”看荷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美术生的作业就要突出基础和有趣,宏志班的作业可以提高深度,校本预习作业就是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预习策略。

2.2.2深化课堂改革,师生同台探究

校本探究教学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课堂是检验预习效果的主要环节,布置的校本探究预习题要在课堂上解决。预习对象的指向性决定了预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预习一般都是面向全班同学,但很难检验预习效果,学生是否真正进行预习成为一个难题。我校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先学”成为“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检查预习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来分享探究的问题,一般课堂提问采取学生主动回答的办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实施到最后往往成为几个同学的表演,这是中国高中学生的思维决定的。因些,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检验预习效果,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历史学习小组,按照历史成绩分组,以50位同学分成10组为例,按历史成绩名次每10名中抽一位学生组成,每组五人,保证每组的历史成绩基本均衡。历史学习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机制,预习、课堂、作业、成绩等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均要列入评比。为避免课堂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选择那些同学上讲台就考验教师智慧,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主要的原则是指定与抽签相结合,奖罚分明。假设10个预习问题,每组解决1个问题,每组五位同学选一位在课堂上发言,这时教师就要随机抽取与事先指定相结合,灵活运用,每次发言都要记名(组长记名),保证五位同学都有发言(并非每节课,而是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全面性和指向性相结合,更有效检验预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网络科技的以达,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获取历史知识,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用课件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想法和有趣的问题,历史课堂不在是沉闷的教师讲授,成为师生同台探究的舞台,教师讲的精,学生学的活,彰显了教师魅力,突出了学生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让“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充满活力。

3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反思

严格地说,“校本探究”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应该是覆盖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评价、课外探究性活动等全方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贯彻“校本探究”策略,才能真正探索出最适合的历史教学策略。在开展高中历史“校本探究”教学策略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一些感悟和反思。

3.1突出校本,引领探究

最合适的教学策略才是最好的,校情、学情、师情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的不同,校本是关键,探究是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4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有效运用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能够适应本班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反

思。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教学反思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才能确保真正建立起受高中学生喜爱的教学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历史教

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使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文化性以及情感性能够彰显出来,但是并不是所有多媒体课件都能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有的历史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占据着大量的课堂时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也使高中历史课堂出现一片热闹景象,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得到历史能力的提高。而有的历史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历史事件不甚明了,建立不了具象的历史思维。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反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建立。

2.教师要善于反思,顺应课改形势,确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每上完一节历史课,都要认真思考在本次历史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确保了历史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作用成了常规教学不能替代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结合点才能更适应本班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既享受到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直观,又能够让学生在一堂历史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能力,享受历史知识所带给自己的乐趣。

二、教师要有效运用教学反思实施素质教育

1.教师要认真反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是否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摆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位置。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运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积极思考,积极反思,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开拓者。青年教师在每一堂历史课后,或者在阶段性的历史教学完成的时候,都要认真反思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素质教育,并做好教学反思笔录,确保在下一堂历史课或者下一阶段的历史课中不会再出现相同的漏洞。

2.教学反思的有效运用可以确保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在于教师不断的教育,而教师的有效教育来源于教师的不断成长。新课程的理念是教与学的统一,知识的学习是交流中的一种碰撞。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有效运用的策略

1.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方式有很多,而不记名教学调查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通过调查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在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可以进行“历史学科调查”,教师要设计历史学科教学调查表,了解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基本情况、学生对“历史”这个学科的兴趣、如何才能学好历史学科的办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通过学生

实事求是填写的历史学科调查表确保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有效确

保了高效课堂的创建,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

2.采用写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是教师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自我思索的方式进行,而且还可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共同反思一堂教学课下来之后彼此的收获以及遗憾。除了自我反思之外,教师还可以加强教研组同事之间的合作,让集体的智慧指导着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向老教师讨教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和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一下对比,这样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青年教师就会逐渐成长起来。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让教学反思不断指导教学策略,而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要不断反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华裕芳.简论历史课堂中的情感问题[J].考试周刊,2010(04).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6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反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90088

一、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折射于其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所以,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应当首先从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升华。现代教学观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学本课堂”。

同理,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过去往往被认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中考中不重要。因此,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听讲,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关注的底线。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讲授知识,还可以以开展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促使学生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进行反思。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教师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一些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忽视系统的知识传授。这就导致由于学生握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其次,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与体验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认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目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比较多。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老教师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则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方式。

近年来,很多授课案例热衷于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即创设一个情境,然后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可用资料自主探究。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对上述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缺点,如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看新鲜”而忽视教学重点,造成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捧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对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对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作用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学生的教材换成新的,而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任课教师想要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不是通过短短的几次集中培训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必须经过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不会让教学工作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2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积极主动地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建立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心上面。因此,初中历史的任课教师要经常思考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即使仅仅是“听故事”的兴趣也是不错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效果良好的教学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障,任课教师的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投入程度。道德水平越高的教师,越会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一种执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打造良好的专业素质,造就骨干教师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要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己的持续成长,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的陈旧模式。单纯依靠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因陷入职业倦怠中而不思进取。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自己打造成骨干教师。

4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打造研究型教师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将自己打造成研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将学科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提高实践能力,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是任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经常思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仪器、教学过程控制如何正确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

与此同时,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敏感地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能够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7

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某种客观存在,回答的是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本质论,则指的是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的反思,探究的是事物到底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价值,指的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价值论,则是指对事物价值所进行的反思,探究的是事物到底对人有什么用的问题。

依此,中学历史课的本质论,探究的就是中学历史课的属性;而其价值论则探究的是中学历史课的功用。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就可以使中学历史课回归其本真;同时也能使目前的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在我们惯常的思维中,我们向来称中学历史课要么历史教育,要么历史教学,到底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差别,素来思之甚少,以致造成诸多的误解,甚至混用、滥用。

中学历史课的本质,说的是中学历史课究竟是什么课的问题。换言之,即是历史教育课还是历史教学课,亦或是思想、行为的养成课还是知识、能力的传授课。而要探究此问题,非得重新反思中学开设历史课的目的或价值。而要反思中学历史课的目的或价值,就要反思“历史”的目的和价值或“历史有什么用”。

按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说法:历史既是一种有关“过去”的客观存在,又是对这种“过去”客观存在的一种解释、阐释。前者称历史事实,何兆武先生称为“历史Ⅰ”;后者称为历史学,何先生称为“历史Ⅱ”。我们惯常所说的“历史”其实就是历史学,属解释学范畴。这样一来,历史既然是一种解释,它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选择什么样的主观性,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运用“历史”的目的、满足什么样的需要。在此点上,历史的本质也就从属于运用“历史”者的主观目的和需要。因此,张耕华先生在其所著的《历史哲学导论》中谈到:“‘历史事实’与‘非历史事实’的选择,与其说反映了历史学家的目的、动机和兴趣,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历史学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需要不同,人们的“历史”观念——即人们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看法、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也就不同。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不同,有关“历史”的目的、功用价值以及研究学习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地,如若把“历史”看作是为满足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的本质就成为有关过去的“人或事”的演义,历史的功用价值就成为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的工具,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可穿越时空、可虚构演义的“文学想象性的解释”;如若把“历史”看成是为了获得借鉴治世的经验,“历史”的本质也就成为“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息”,历史的价值、功用就在于“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司马光语),探究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一句话,鉴古知今;如若把历史看成是为推动某种社会运动的理论工具,则历史的本质就成为“人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历史的功用、价值就是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的方法也就成为依靠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即科林伍德称之为“剪刀加浆糊”式的逻辑思辩,以证明这些规律的正确性;如若把“历史”当作“过去”对现代的意义,历史的本质则又成为“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问答交谈”,历史的目的功用价值就在于“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对于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地理解”,探索历史的方法即为:借助现在,理解过去;借助过去,充分理解现在;如若把历史看作是为挖掘某些人性、形成人精神的工具,则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类心灵的科学”,历史的价值功用就在于“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由此看来,历史的本质取决于人们对“历史”的需要,而需要又决定了“历史”的价值和功用。从前述内容看,历史的功用、价值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既指向人又指向当下。指向人,即养成人的思想、行为;指向当下,即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指向人的,旨在养成人的思想、行为,属历史教育;指向当下的,旨在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属历史研究;而教人收集史料、研究、阐释历史能力的,就属历史教学。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担负的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养成,绝非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门从事历史研究、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历史学家或从事历史教育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鉴于这一点,中学历史课,只能是历史教育课,而不是历史教学课。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就不是同一概念。二者的关系,虽都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但其本质属性、追求的目标、实现的目的和运用的方法存在极大差异。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8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改变教学模式适用自己教学方法的现象,经过教育专家多年的改革实践,确实证明了这种改革是有实际效用的。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专家发现了一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本文要叙述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所在,而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学习的第二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汲取知识的速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之路还非常长,依然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并对其加以利用。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反思性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所采用,而且绝大部分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反思性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科学发展的特性。我国有古语道: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反思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新的道理,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方法经历了几千年都不曾被淘汰,就是因为反思性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过程的特点,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都需要进行复习和反思,既能够加强知识的记忆,又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像高中和大学的历史教材,初中历史的教材涉及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鉴于初中历史的学科制,初中历史的教材数量很少,每一个学期学习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知识,这样一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就不会特别细致,而是大体的讲述历史,再加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细致又深层的历史知识也不能被广大的初中生所理解,如果初中生只学习一遍初中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会遗忘部分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反思性教学可以完全规避这种弊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将历史知识复习一遍,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重要内涵。

最重要一点就是反思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比拼人才的发展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反思才能的人才,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未来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虽然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非常的有效,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反思性教学模式进行严谨科学的使用,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它的效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从实际出发提升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效用:

首先,教师需要从自己做起,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更需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比如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身对待学生的方式反思、自己解决课堂问题的反思等等。教师通过这些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经过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自己的教学过程保驾护航,让学生适应反思性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应该引导学生渐渐适应自己在反思模式下的学习,创立出新式的、有效的反思性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对历史事件进行多次思考,结合现实社会的因素去重新定义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响。

最后,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这种反思可以在课堂上、在课后或者其他时间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或老师独自反思时漏掉问题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课堂的进行。

总体来说,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发展与进步起着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变得符合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反思性教学模式能够被不断地创新,为初中历史教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反馈有效性策略

有效的信息反馈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结构,在教学重点、难点、细节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等关键处抓反馈。同时要注重课前信息反馈,提高备课质量;把握课外信息反馈,提高整体效果,全面多层获取有效信息的反馈。只有当历史老师有效掌握和利用了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优化课堂结构,抓住关键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高中历史教学要优化课堂结构,首先就要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反馈。

1.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重点难点处抓反馈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处不仅指历史教学内容的关节点,还指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难点;不仅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制度,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还有训练提高学生能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只有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抓反馈,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例如,讲授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重点概念,教师就要重锤重音,设疑问难,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例如,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我设计了一张《中国政治经济史实变化比较表》,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辨清了这两个概念的异同。这样,提在关键处,问在紧要点,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辨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

2.浅处无妨有卧龙――在材料细节处抓反馈

人常说,“见微知著”。历史教学亦然。它既需要高屋建瓴,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通过细枝末节,窥探深层奥秘。如在教学人教版《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时,我出示了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当时,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于是,我设计提问:“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这样,及时反馈,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再如在讲述“二战后期的国际会议”时,我作了如下细节拓展: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次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教师锤炼出这样的问题:你能读出以上三国在调侃之余,有何居心么?你能预测一下在打败共同敌人之后三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吗?寥寥数语,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学生们或会心微笑,或摇头颔首,或嘘唏感叹……人人思如泉涌,发言踊跃,因为“触动情感的语言是最深刻的”。

二、变换多种方式,力求最佳反馈

灵活多样的形式是获取最佳反馈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在反馈信息时,我通常采用“望、闻、问、测”四字要诀,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望――察颜观色看表情

课堂教学中,学生丰富的体态语往往与他们对教师讲课的理解程度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兴趣密切相关,是其真情的自然流露。积极的体态语往往表现为:静静地盯着老师,眼睛发亮,十分专注地听老师讲述,时而蹙眉,时而轻笑;相反,消极的体态语常表现为眼神呆滞,甚至个别打瞌睡或转头看别处,这说明学生没有接受这个知识,或是讲得太浅学生没兴趣,或是讲得太深或方法不得当学生听不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深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节课都获得高效率、好效果。一个有经验的高中历史老师,他总是非常注意学生的表情反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据此科学判断学生的心理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学方法和手段。事实证明,如果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疑窦反馈不出来,抑或是反馈出来而教师轨枕无睹,那么,即便你的课讲得多么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也将是一句空话。

2.闻――倾耳细听辨动静

历史老师要充分发挥听的功能,获取反馈信息。一堂历史课从始到终及课前、课后,都要听听学生议论;形式可在适当时,允许以至组织学生说悄悄话,组织分几个小组讨论等,从中获取反馈信息。口头语言反馈是直接的、容易获得的反馈。学生的回答及学生在教学任务以外发出的语言声响、故意散发出来的捣乱声音以及开小差交头接耳的声音等等,都是历史老师要关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声音甚或杂音,调整自己的教学。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是也!

3.问――刨根问底探真情

课堂提问要体现激励原则,不能拘囿于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而应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部分时,没有按传统教法,直截了当地点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而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诸如“日本为什么要挑起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日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之类的问题。这些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通过教师点拨分析和师生共同讨论,中日甲午海战对中国的恶劣影响便跃然而出。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环节。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循环式的信息反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优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大.2003年6月.

[2]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3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欧阳芬主编.《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