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十篇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十篇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7:32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1

中职学校普通高考语文命题备考一、命题趋势

综观甘肃省2011~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大纲三校生高考大纲,文化基础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变化。就语文学科来说,2011年和2012年占50分,2013年提高到80分。因此,语文学科命题趋势稳中有变,其变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会更广泛,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现代文阅读,也会有文言文阅读,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会包括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和片段作文写作。

二、命题范围和题型

根据甘肃省三校生高考大纲的说明,文化基础考试语文科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文。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主要是名句默写)、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试题难易度分布情况为较易题约占30%,适中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三、命题特点

根据甘肃省2013年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甘肃省2011年、2012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语文科的命题范围紧扣考纲,突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字形、修辞、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使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该题最大的特点突是突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命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如2011年试题第4题给出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让考生判断对联中隐含的年龄。第9题仿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让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问题。填空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名篇名句的识记和课外常用名句的积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从文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题型或者诗歌鉴赏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文意(诗意),正确理解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题型包括常见应用文的纠错、写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写作。试题难易程度保持适中偏易。

四、备考建议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字音:正确认读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复习和练习,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强积累。

字形:正确书写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义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练习和积累。

字义: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意思,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成语)。要特别重视近义词和容易误用的成语的辨析、使用。

文学常识:熟悉课本内出现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识,熟悉常见文学体裁知识。

文化常识:了解课本内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齡的特殊称谓: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排行的特殊称谓: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称谓:朔、望、晦。再如对联的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

修辞: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格。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背诵并默写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篇目有《诗经·氓》《劝学》《师说》《赤壁赋》《石钟山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同时课外还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名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至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印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课外识记。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从文章中筛选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点要复习好教材中选入的文言名篇,如《劝学》《陈情表》《师说》《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把握意象特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表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

3.加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规范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作为学习重点。正确、规范的表达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只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考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还会涉及语病辨析,句段仿写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辨析语病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特点,如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4.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正确书写常见应用文。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条据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欠条、收条)、启事(寻物、招领)。书信类应用文要重视求职信、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倡议书、申请书等的写法。

5.加强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2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牛也。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书戴嵩画牛》)

下列文句与上文主旨最不相关的选项是:(B)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学无常师,有一业胜己者,便从学焉

(C)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显然这样的文言文题不是大家常见的单纯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的题型,而是更多的关注母语背后的寓意,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辩论取证。由此可见,台湾国文的考题可谓涉及面广、考法灵活,达到了以少胜多、由约见博的境地,不禁让人击节叫好,同时更值得我们反思高中文言文教学到底该如何实践。

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思考“教什么”

答好上面一道文言文题,首先要从梳理字词着手。《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考查的内容也作了四点说明: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如“所宝者以百数”中“宝”活用为动词,“有戴嵩《牛》一轴”为定语后置句,“处士笑而然之”中“然”作意动讲,“认为对的”都是常见的词语、句子,理解词句含义后语段大意也就凸显了。所以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文言数量,延伸知识的广度,积累一定的文言阅读量。精读必修教材,切实熟悉文本,为答对题作铺垫。观察发现,上述题中a和D两项都是来源课本,取“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三个人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懂得的知识比我多)”两个义项,这些都与材料相关,所以排除不选a和D。由此可见,阅读量,是文言文学习有力的武器。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经过循环复沓记忆,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识记相关词语意义。但是有时候考试评价的内容会超出文言实词120个、虚词18个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精读一部分有深度的文字。这部分文字因为不常见,如试题中的C选项“刍荛”,必修教材没有出现过,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前后语境来推测,“刍荛”可能和“褐夫”的身份相近,都表示地位低下卑微的人,符合“牧童”身份的解说,所以答案只能选B。B选项针对目前大多数教材编排采用主题单元设计策略,内容设置注重学生内在感受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理解深度词语含义的现状,我们教师不妨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放出眼光,重新挑选,排列组合,借助相关或是相反词汇,为深度阅读夯实基础。B选自徐干的《中论》,杜处士是不可能跟随牧童学习放牛的,如果有考生预先读过,相信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延伸它的广度,还要提高它的深度。当然,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还要讲求“精”字。

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践履“怎么教”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3

文言文让许多高中学生头疼,一看是文言文,就退避三舍;一看是文言文,就感觉无处着手。其实,我们在教授学生文言文时,首先打消学生的难学顾虑,让学生感觉文言文并不难,原来就是一些实词和虚词,实词的许多意思我们现在还在用,而虚词就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测,文言文中的句式无非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并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躲着文言文了。下面结合高考和平时的教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重点进行浅析。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ii中文言文阅读占考试内容一大块,分值一般是19分,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总离不开“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的诸要素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在“言”中,须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归纳,并让学生掌握。

一、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于文言实词,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时非常吃力,觉得无规律可循,其实不然。

首先,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高中阶段,考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其本义是重点记忆的。掌握了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能比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这类古今异义词并不多,可以归纳记忆,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与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出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如“妻子”,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子,是两个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男子的配偶,是一个人。

第三,正确理解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字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字的现象,比如:“涂有饿菜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意为道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通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等。学生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在高考中正确解答试题。

首先,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而”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在“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而”表目的,可不译。

其次,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在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如“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中的介词“因”,表示方式、手段,译为“经由、通过”,而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介词“因”是表原因,译为“因为”。

第三,可以利用以前所学。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注重课本注释,系统性积累,熟悉语境,灵活记忆,这样可以轻松地解答试题了,面对文言虚词,有7种常见的推断方法:①句意分析法。②上下文推断法。③代入筛选法。④结构推断法。⑤成语联想法。⑥标志确认法。⑦句例推断法。

三、掌握文言句式和语法。

在解决了以上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还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和文言固定结构,而这些最好能够记住一些例句,以便在解读时对照分析。有助于翻译文言语义,是翻译部分必考之一,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②用“被”表被动;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判断句。①用“者……也”表示判断;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⑤…,….“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例: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代词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④用“之”“是”作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状语后置句。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②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具告以事。《项羽本纪》定语后置句。①用“之”使定语后置。例:四海之大,有几个与欠?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用“者”的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4

摘要: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阅读课导入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导入;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内容;分析;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学科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的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一)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例如,Unit6“Stuntsin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

(二)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三)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of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a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of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ofSequenceof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so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Geographic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of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onething、foranother、suchas、in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of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contrast、while、differentfrom等;描写型(patternof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三、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的设计研究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5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就在于: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理解跨文化因素,提高交际能力;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见缝插针地渗入到各个环节中。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知道英语中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二)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作出适当的反应:(三)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四)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五)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比如,中国人在初次见面就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英语国家人的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学”howoldareyou?"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常常会婉转地回答:"sorry,it’sa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尤其是妇女,她们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因此对自己的年龄秘而不宣。

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dog"一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dog是与”忠实”的意思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一些表示颜色的单词在中英文中表达不同的感彩等。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营造英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行为规范等。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出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环境。

(二)挖掘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好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排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对日常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从文化的角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适当的外国文化。

1、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外国文化。如:在教授衣物单词时,可利用课件,形象地总结比较英美加拿大,日本及非洲的衣物(leathercoat,leathershoes,boots,wornbycana-dianincoldweather,kimonowornbyjapanesewomen,leavesskirtsbyafricans)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日常衣着cshirt,skirt,dress,sweater等)进行比较。

2、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渗透外国文化。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方面,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做了分级要求,并对各级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的形式进行了具体描述。教师可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

(三)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世界开放,国门大开。国外的商品随处可见,国外的节日同样热门。人们除了欢度自己的本国节假日,对外国的节日,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也热情欢迎。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christmasday那天,教师可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6

关键词:课内外活动文化意识

如何通过课内外活动提高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经常说出符合英语语法但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冲突的表达,原因在于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意思时,占据他们意识的仍是中国文化。这就说明,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用能力并不是习得的、当我们学习外语时,负载在语言上的文化也不是习得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种种语用失`。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随处都可见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从语言所反映的内容中呈现出差异,就语言本身而言,如词汇、句子结构、习语等,也处处显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见面时问别人去哪里或是否吃过饭都是不合适的,而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句子结构或习惯用语,教师就应该适当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2.在作业练习中渗透:优化作业设计,加深文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渠道渗透跨文化意识是主要方式。但如果要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面反馈。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人与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英语短文,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比较文化异同,并完成相应的诸如选择填空、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等书面作业。另外,英语中一些常用的俚语中渗透着很浓厚的文化。如,aluckydog,awhiteelephant等,可以设计在段落或篇章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来猜测其意思。

3.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渗透:注重课外拓展,开辟活动阵地

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学观念的研究。它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英语角、与外教的交往、网络学习等应该成为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进行课内外综合研究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如,策划Christmasparty,并邀请外教参加,在活动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再如,在aprilFool’sDay,可以不经意地跟学生开个小玩笑,再跟学生讲清愚人节的来历和西方人的庆祝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在善意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体验该节日的气氛。

4.在文化环境中渗透: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校园里用英语表示公共标志;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班级的黑板报和外墙报上开辟出专门的“英语专栏”,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文化知识或展示学生的英语作品,如英语小报、英语书写等。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内外活动,让教和学都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英语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7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8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9

关键词:散文;语言锤炼;生动化;句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76-02

散文句法介于常规性和模式化之间。实用文体、新闻文体的句子恪守句法规则,讲究语言规范,用严整的句子传递实用信息。例如学术论文追求结构的完整性、修饰的复杂性、表达的逻辑性。这种语言特点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也有体现,以叙述和描写为底色的叙述话语,陈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等叙述要素,织造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正因为这种表述特点,所以不可能大量嬗变汉语语法规则。诗歌句法是陌生化的,大量突破常规语法习惯,以高度的跳跃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作为句子运行的准则。散文则是介于常规性和陌生化之间,既整体遵守语法规则,又在局部上适当打破语法规则。散文文体特征决定句法适度突破。散文根本上抒情性文体,基本目的是宣泄和展露主观情绪。但散文抒情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依赖叙述人文活动和描写人文环境。因此,描绘人文信息和营造审美氛围是散文的两扇羽翼。为了达到这种美学追求,要遵守语言规范传递信息,也要突破规范创造美感。散文句法的基本策略:略显零碎、适度错乱、微量省略。

一、零碎:少许切分完整句子

整句和散句运用于不同文体。实用文体的整句较多,学术论文的外形单调粗笨,缺乏娇美之态。如“如果我们把这种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命运的过于积极的关怀视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流,那么,这种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还毕竟不是一回事。一种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有悄悄的开始滋长,它既表现出知识分子对现实改革进程的急功近利的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对重返政治中心的虚幻热情。”一般情况,以叙述为主的小说、戏剧,整句的运用也较多。诗歌是零碎的,用标点符号或诗行将复杂的句子切分成几部分。散文也常常把复杂句子分解,但是不象诗歌那样支离破碎。而是对整句进行少许的切分,既不妨碍语句的流畅性,又可以把外形由笨拙变匀称,产生视觉美。

散文切分句子有两种常见情况。分别是:一是切割句子的主干。是把主语、谓语和宾语的顺序体系打破。原来体系用标点符号分割,成为不同的句子。台湾作家刘墉《富翁的大屋檐》:“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这处句子的断切非常出色,实际是两个句子,一是“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一个是“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把两个完整的句子用逗号分隔开来,而不用句号,显得句子与句子的更加连贯。然后把“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和“盖了一栋大房子”切分,这是主语和谓语的切分。二是切割句子的枝叶。是对修饰语分解,将多重修饰语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化复杂修饰语为简单修饰语。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定语和状语的切分,白桦《寂寞的呼兰河》:“回到哈尔滨,找到了萧红读过书的原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目前仍然是一所中学,正在大兴土木,据说要修建成现代化的实验中学。”这个句子是定语分解,按照正常的语序,“萧红读过书的”、“目前仍然是一所中学”、“正在大兴土木”、“据说要修建成现代化的实验中学”都是原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的修饰语。但此处不是罗列,将后面三个定语放在后面。

散文切分句子要适可而止。诗歌为了营造意象,常常对句子进行大量切分,产生十分零碎的语言碎片。这符合诗歌的文体特点,不适合散文的叙述需要。李钢《樵夫石》:“一个挑柴的汉子/站在山脊上张望/岩壁的老藤和林中的粗枝上/悬挂着他的童年/和他父亲的一生/而他祖父年轻时打响的/一声尖厉的唿哨/可还在山谷回荡/不然那群野鸽子为什么惊飞/莫非云空下盘旋着一只苍鹰”,典型地体现诗歌语言零散的特点。但在散文中,这种语言显然过于零碎。下面的切分较为合适:“一个挑柴的汉子站在山脊上张望,岩壁的老藤和林中的粗枝上悬挂着他的童年,和他父亲的一生。而他祖父年轻时打响的一声尖厉的唿哨可还在山谷回荡,莫非云空下盘旋着一只苍鹰,不然那群野鸽子为什么惊飞?”少量分解更适合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错乱:适度调整语言顺序

不同文体的语言顺序不同。句子正常的语言顺序是先主语后谓语再宾语。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状语是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定语和状语一般提前,补语一般置后,这是常规性做法,是语言通顺的保证。新闻文体、实用文体、小说、戏剧一般要求通顺流畅,语言错乱是行文的禁忌。于此相反,诗歌为了追求独特的语言效果,经常将正常的语序打乱,营造出浓烈抒情氛围,有些诗歌如朦胧诗的语序甚至十分错乱。散文追求语言表达的效果,没有一味死守死套僵律,适度地变化语言顺序。但这种成分位置的调整是很有限的,是在局部范围内的调整和变化。一般情况之下只对修饰语的位置调整,很少对主干成分进行调整。

修饰语位置的改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一是修饰语提前。定语和状语提前最常见,这样做为了强调某些内容,使被提前的修饰语成为整句的核心句。刘心武《在胡同里转悠》开头写道:“春秋,我最喜欢在北京的环城马路上骑自行车漫游;冬夏,我最喜欢到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转悠。”正常的语言顺序是:“我最喜欢春秋在北京的环城马路上骑自行车漫游;我最喜欢冬夏到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转悠。”“春秋”、“冬夏”都是状语,这里提到句子前面,一方面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令。另一方面,语言的节奏感加强,符合散文语言的特点。二是修饰语置后。定语和状语置后较为常见,何其芳《黄昏》:“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是状语后置,“空无乘人”是定语后置。后置的修饰语具有语言魅力,后置使得修饰语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这种脱离状态使得修饰语成为核心和重点,这是正常语序下修饰语达不到的语言效果。修饰语置后产生舒缓自然的语言节奏,斯妤《凝眸》:“窗外,雪夜的路灯扭曲,拉长,微微摇曳如蜡烛。”其中“微微摇曳如蜡烛”就是状语后置,语言自然畅达。置后的修饰语常常是比喻句,刘白羽《日出》:“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象一片红云了,象一片红海了。”居中的两个比喻句都是“扩大”的状语,放在它的后面,语言效果很不错。

散文中主干成分打乱很少见。散文句子的打乱要适度,如果枝叶成分和主干成分同时打乱,就会造成语言颠覆之势。这是诗歌需要追求的美学效果,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啊,你/蓬发垢面的,/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抒情主人公问询的实际上是:“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是不是你的家?”,此处将宾语“你的家”移前,将主语“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置后。问询的第二句“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是不是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更是大幅度语言秩序的调整,特别是“是不是”后置,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常见的,更多的出现在诗歌中和对话当中,但是在散文中不宜多用。

三、缺失:适当省略句子成份

文体对句子完整性要求也不同。同样的道理,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小说、戏剧更多地使用完整句子,较少地使用残缺的句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有一段语言:“绿色中飞驰的小车急速绕过一个抛物线似的大弯道,把弧线内一座巨大的化工厂甩在后面,重新转入笔直的路面,在平原上继续向南飞奔。道路两旁晃过一排排青杨绿柳,那枝叶被雨水洗得油光鲜亮;成对的燕子翻着低掠过雾气腾腾的麦田,用它黑色灵巧的剪刀裁剪密麻麻的雨丝……”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残缺的句子往往出现在诗歌中,省略一些句子成分,会加强跳跃性。同时也会预留出信息空地,增强读者的想象空间,提高诗歌的审美品位。散文也是间于二者之间,视行文需要酌情取舍、适当省略,是散文语言生动化的必要措施。散文虽然不追求过度残缺,但适当省略可以避免罗嗦和重复。

散文成分省略存在一定语言环境。余秋雨《白发苏州》中有一段:“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贴着历史定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这段文字省略了不少地方,而且都恰到好处。“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省略主语“苏州”,避免不言而喻的重复。前文已经说过,苏州是作者“常去之地”,而且在那里作者感受到了都是美好的,所见的是苏州人说话的“柔婉”和形象的“姣好”,欣赏了苏州园林的“精雅”,目睹了街巷的“幽深”,这些所闻所见使得苏州“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因此,这里紧连上文的,省略苏州当然比不省略的效果强多了。下文讲到题咏古迹是文人们超迈的感叹时,谈到读一读这些题咏会让心胸平整豁达。此处,“读一读”后面就省略了宾语“题咏”,这是高度清醒的行文处理措施。“看得多了”当然也是指的“题咏”看得多了,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宜繁即繁,宜弃则弃的文字修养,这正是散文语言生动化好技巧。

散文句子成分省略是少量的。诗歌苛求句子的破碎,讲求残缺美,是诗歌语言魅力的集中体现。海子《麦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显然第一、二行都缺少成分。“吃麦子长大的”缺少中心语,和“端着大碗”这个动作缺少陈述的动作对象,二者就是人。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和破碎,加大了语言跳跃性,产生独特的美感。散文不同于诗歌大量残缺,只是少量的、局部的省略。屠格涅夫《乡村》:“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龟裂。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实际上是我“透过清澈的涟漪,”看见“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显然,“我”、“看见”省略了。“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也省略了主语“我”。

参考文献:

[1]陈思和.鸡鸣风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1.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常识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文化对比

当今世界,高新科技在通讯领域里的使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交流。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许多场合起着交际桥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教师来说,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总希望学生学会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正确、流利和自然,母语味儿越少越好。可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风土人情了解甚少,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观念方式和习惯去理解对方话语,因而常常会产生交际障碍。可见,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冲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由音标到单词,由单词到句子结构分析,循规蹈矩。尽管其所教的学生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基本达到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这仍不足以保证在实际应用语言时不犯错误。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

a:whatanunusualnecklace!itisreally

beautiful.

B:oh.Youmayhaveit.

a:no.no.[1]

这是一段师生间的对话,a是老师,来自西方国家,不难看出此时a一定非常尴尬,她说话的本意是想找个话题活跃气氛,没想到对方却误以为她喜欢这条项链。B显然来自中国,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想到,既然老师喜欢项链就送给老师以表敬意。结果彼此陷入尴尬局面。这是一则典型的文化冲突的例子。交际中,两人因无法容入同一文化背景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动性,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的脱离。学生们往往发音准确,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可“临阵”就是无法顺利交际。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所在的文化语境,否则学生在交际中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英语学习中,这是学生们普遍遇到的一种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认识

这在学生们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章时尤为突出。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生们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平时摄入的相关文化常识较少,常误用本族文化知识填入或压根儿无法填补这一空白,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歪曲原文意思。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aGoodHearttoLeanon"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令许多学生费解:Butthenextdaypeoplekiddedhimbysayingitwasthefirsttimeanyfighterwasurgedtotakeadivebeforethefightbegan.(《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3Sectiona)这句的难点在短语"takeadive",许多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takeadive"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实上,这还是个美国俚语,通常用做隐喻。它原用于职业拳击比赛中一方事先被收买在比赛中假装认输,下注者因此从中渔利。后来又引申为“假装认输,甘愿认输”。倘若学生们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自然会碰钉子。

2.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proudasapeacock(像孔雀那样骄傲)[2]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义

人们的行为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说话显然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70万个各别的身体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10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10的数字。

比如,我们通常根据汉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八”,可这个造型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二”。[3]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若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发生文化冲突。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