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06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域物流平台建设成为区域物流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物流平台的具体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平台的解释在国内并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这个概念还不成熟[1]。平台的概念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应用非常多,大都作为所依托的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一个开发基础而提出。最近几年,物流平台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追溯其具体定义,大体上都只是意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概念边界还不是很清晰。

对物流平台概念的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工程和管理系统;物流平台是由物流科学技术、物流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构筑的环境条件,它支持和制约物流运行;物流平台的作用是使物流活动能够高效率地、顺畅地进行,使不同的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地衔接,能够给物流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环境。综合以上可以认为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功能是为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提供支撑和承载,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管理工具,物流平台的运行依托和影响区域内的社会环境。

2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原则及定位

2.1规划原则

判断物流平台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从平台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考虑,这“三性”也构成了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平台要适合区域内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其内涵既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用,还要给未来留出适用性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2)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物流平台有效和安全的要求。现代物流领域中经常讲的库存控制、零库存、准时方式、精益物流等等,都必须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才能实现。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物流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从而支持物流运作素质的提高。

(3)经济性。经济性是物流平台构筑的低成本原则。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性还指物流平台应当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要做到这一点,在建设和构建物流平台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流平台本身的低成本,从而能够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分摊;另一方面是物流平台结构、技术和有效性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2.2定位分析方法

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区域物流的定位。所谓区域物流的定位是指以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与其相邻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相比的重要程度[2]。如果没有科学的区域物流定位,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过高,区域物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过小,满足不了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以某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定位,需要依托该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区域宏观环境影响物流平台规划的层次,物流需求量决定平台建设的规模。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分析,规划建设既满足区域物流现阶段发展要求又适宜未来发展需要的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平台规划定位的核心内容。其定位方法如下:

(1)从环境定性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的层次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4]。

通常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见表1如下:

表1产业环境Swot分析表

otSw内部强势S内部劣势w

外部机会oSowo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Stwt

外部威胁t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减少内部劣势

通过Swot分析,了解区域内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可能遇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尤其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就要求区域物流建设以改善内部环境为主,提高内部优势。对于内部环境分析为S的情况,就要充分利用物流发展内部优势环境,积极拓展物流发展市场环境,提高区域物流规划层次。

(2)从市场需求定量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范围和规模。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7]。

例如,建立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测量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建立反映两个指标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单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表示物流货运量,y表示物流服务需求量分别是这两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是变量x和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测量,-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1为完全线性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密切程度;当两者相关系数较高时,物流货运量指标的量化就映射出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大小。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给与足够重视,使之发挥出支撑区域物流发展优势指标的作用。

3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体系研究

3.1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

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搭建的物流基础平台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国家物流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并且要在统一、协调、兼容、超前、整体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逐项搭建和完善。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图1):

图1物流平台整体架构

(1)物流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这一体系平台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形成。

(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3]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3]。见图2、图3、图4。

建设物流技术研发平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3)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确立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其具体可分为:政府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区与物流体系;制订现代物流发展政策,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口岸环境;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

图3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构架

图4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3.2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体系

3.2.1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交通条件、物流人才、综合服务环境、相关政策、技术条件、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等多种要件构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打造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系统实现服务的满意性、高效的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库存控制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总成本最小化等多项指标,其构成见图5。

3.2.2多角度分析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

(1)从国家宏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物流竞争力。从宏观上分析,首先要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设计[4]。城市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区域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开发核心区,可以走由周边向核心区逼近的政策,对于核心区未建空地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其完整性,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物流中心的内部也要做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

(2)从产业微观层面上研究区域物流建设。从区域内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进行区域物流发展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看齐,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与跨国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是快捷之路。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样[5],国际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样板,将带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研究平台竞争力。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的分类竞争力指标设置等方面,建立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5]。目前学者们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不多,对其论述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5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构成

4区域物流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作为区域物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当给以足够重视,建议采取适应的政策措施:

(1)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在发展区域物流的大市场中,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系统层次,这一层次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2)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物流发展。就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区域组织和协调,把企业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其次是在战术选择层面上,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统一物流标准,构建区域物流发展的平台。推进区域物流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强化应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淘汰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制定能够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的标准。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物流规划区域物流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模式;商务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4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销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中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更为突出,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流形式,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我国产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同时B2B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也得到扩展与深化。

二、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以B2B电子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交易渠道与交易平台,在现代商务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7]。其快速发展状态有力证明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当前市场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具有两面性,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表现在现行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之下,卖家的销和买家的购销存渠道得到大大简化,使得渠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早在我国发展的2005年期间,我国的B2B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446亿元,占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95%的比例;而至今日,我国电子商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8]。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络零售额3.88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电子商务就业人员达到2690万人。

三、分析B2B电子商务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的基础理论模型

在实际研究商务经济效率中,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效率理论,将B2B电子商务的网络效应特性以及减少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作为核心基础,从分工角度考虑,建立经济效率基础理论模型,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与虚拟市场进行分析[9]。针对实际B2B电子商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组织、新产业,能够以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为依托的B2B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和商务活动的便捷性,扩展个用户和企业的选择范围。

(二)B2B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效率

电子商务通过细化、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B2B电子商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并且还可以增进各个商务企业的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一方面在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B2B电子商务网络的规模效应,也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务经济效应。

(三)B2B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分析

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B2B电子商务所面向的市场是虚拟市场。相比实体市场,虚拟市场范围更广、信息收集面更大,且信息收集渠道多、技术高,因而信息收集效率更高。同时,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交易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但网络交易的广泛性与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主体难以确认,对对方的信息了解很少,容易引发一些信誉问题,同时也会因产品质量问题等各种因素,降低B2B商务经济发展效率。

四、优化制定B2B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

首先从产品本身的产业链上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产品的品质上提高附加值。前期打开市场之前品质有保障,面临利润率的诱惑,开始逐渐掺假,失信于客户,回购率降低便大大影响销售利润,二是产品一直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把自身价格压低,破坏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三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因此,“坚持品质第一”该是重点改善的一项任务。提高或者保持产品品质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附加值提高,但品质的保障使客户有了依赖感和非你莫属的信任感。

(二)强化品牌建设

企业要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加强外贸的发展必须建立品牌化,具体一要做到同行业联盟,把这些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小企业联盟起来,座谈会式的一起探讨市场需求情况,开发新兴市场,技术需求等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要不同生产阶段分工,整合分散资源。每个行业中的产品都不止一种,从初级加工品到深加工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本身就有生产商,也出现很多小规模作坊式,将这些属于同一产品线上的生产商进行技术入股或者资金入股式联合,大规模带动小规模一起开工,一方面减少没有生产秩序或者生产出不符合市场要求产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更好整合资源,使生产效率更高,从而制造标准更高的产品,同时也不会增加失业现象。

(三)选择合适的第三方平台或自营平台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一般建议选择第三方平台交易,由于平台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的人员复杂,服务类型涉及面广,不容易操作,所以选择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更使自己专注于业务拓展。在选择第三方平台时,通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自身出口目的国的应用情况做分析,客户来自平台,如果客户不使用平台当然没有客源可谈。对于大宗商品,目前兴起很多垂直平台,如找钢网、化塑汇、找塑料网等,在分析资信度后适度尝试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垂直平台,打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渠道,绕开中间环节,使国外中小型批发商也能直接找到国内产品,对B2B电子商务过剩产能问题是一条很好的解决之路。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知随着B2B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商务经济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当前B2B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联合商务经济效率分析情况,可以优化制定能蛱嵘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效率的发展决策,从提升B2B电子商务产品附加值、品牌建设、第三方平台建设、B2B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政府支持以及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优化制定发展决策,确保可以有效提高B2B电子商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B2B电子商务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B2B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务经济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5

近年来,黄绍臻博士致力于区域经济和海峡经济区发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很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新近他的新作《走向整合――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走向整合》)一书已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全书近30万字,是他继《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一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推进海峡经济区发展战略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整合,加快推进海峡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深刻论证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的态势,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区域经济整合的理论架构。

作者从地缘政治的走向研究出发,认为随着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实现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趋势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将处于亚太地缘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台湾是中国地缘战略的制高点,并详细分析了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浪潮和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区域经济整合的形式、机制和发展模式等观点,并实证分析了亚洲和中国区域内部经济整合的特点与动向。这些理论内容分析透彻,内涵深刻,又前瞻性地探讨了区域经济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内涵。

二、全面比较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拓展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提供了新依据。

自2004年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为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海峡西岸经济区由此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又一重要的增长极。作者在书中围绕经济整合是经济区形成的标志这一基本分析前提出发,从发展战略定位、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发展、创新能力等多角度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部其他区域的竞争合作关系,并实证比较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为准确理解和全面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翔实的分析依据。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在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上,总体上正在实现正常化与一体化发展。福建作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先行先试的重要区域,将继续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者认真总结了福建与台湾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作为空间,并在eCFa框架下提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整合的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内容翔实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符合当前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实际。

三、深入探讨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考察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前景。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港澳台及外资投资经济增长相互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出口减缓,金融市场加剧动荡,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很大影响。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得到重视,政府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使经济整体有所回暖。在对经济危机的应对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功不可没。但过度的投资也加大了经济内部矛盾,投资结构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对于民间固定资产的定义,很长时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定义和统计范围规定的通知》讨论并确定了民间固定资产的定义。其指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即非国有及国有控股、非外商及港澳台商及其控股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不断增加。进20年来,从1995年的2001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311485亿元,构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都实现了非常巨大的增长。政府投资于1995年的108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295亿元;民间投资于1995年的68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47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也由1995年的229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87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投资超过了政府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原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带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GDp增长率与政府投资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之间的时间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民间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图形吻合更好,关系最为相关。

GDp增长率与政府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99187,GDp增长率与民间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9342,GDp增长率与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8509。由此可见,GDp增长率与民间投资的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而政府投资增长率与其关系最小。因此,想要更有效率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注重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发展。

三、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

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协调发展。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用便于调控的政府投资来带动其他两种经济效率比较高的投资的发展。宏观调控不仅要调控政府投资的力度,更要促进另两种投资的发展,不仅使投资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更可以优化投资内部结构,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为了探究这三种投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若存在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促进,本文选取了1996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测算,选取的数据是政府投资增长率(GZF)、民间投资增长率(GmJ)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增长率(GwZ)。

(一)平稳性检验

运用aDF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分析,观察这三个序列是否平稳,分别进行原序列和一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见表1)

各序列在10%的水平上不平稳,一阶差分的在5%的水平上平稳,因此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二)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基于VaR模型选择最优滞后阶数,通过aiC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得到协整关系:VeC=GmJ-0.3516GwZ-0.1813GZF,即在长期,民间投资增长率、政府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政府投资增长率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对民间投资增长率具有正效应。

四、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关系的阶段分析

对1996年至2012年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进行分阶段的分析,以了解变化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一)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2年

1996年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投资的比重逐渐加大,到2002年,民间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政府投资的比重。

1996年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1996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外资及港澳台投资,达到21.67%,其次是民间投资增长率,达到了18.92%,政府投资增长率在10.17%,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维持在14.46%。1992年至1995年,经济飞速增长,带来了高通货膨胀,1994年达到了21.7%,1995年达到了14.8%,政府被迫实行“软着陆”,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的政策,如控制货币发行、清理固定资产在建项目等。1996年,政府的软着陆政策取得成功,经济增长适度放缓,通货膨胀降到6.1%。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很大影响。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急剧下降直至1999年降至最低点,达到-10.86%。1997年,民间投资增长率也大幅下降,政府投资增长率也受到影响。随后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造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如降息、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对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回升。但1999年,政府投资增长率下降,民间投资增长率几乎不变,外资及港澳台投资额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1999年后,投资逐渐回暖,各种投资增长率逐渐上升,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回归到1996年的水平。

(二)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5年

2002年起,经济摆脱了长达6年相对低迷的状态,2003年2005年,经济情况显著变好,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55567亿元增长到88774亿元,各组成部分也显著提高。民间投资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2003年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达到42.2%,增长非常显著,政府投资增长率比2002年增加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率比200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2005年经济发展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

(三)第三阶段:2006年至2011年

2006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比较大的,这与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

2007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增长率快速下降,至2009年降至接近零增长率的水平。2007年~2009年民间投资的增长率相对平稳,下降幅度不大,政府为了避免经济的衰退,增加政府投资带动经济,政府投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增长,2008年达到了25.8%,成为自1995年来政府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稳步提升,2009年达到了29.96%,成为自199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年份。2010年,经济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外部环境依然不稳定,特别是欧债危机的爆发,更使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出口受到影响,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内需的拉动,但刺激消费的边际效益在减少,而且股市的低迷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固定投资的增长率下降。

五、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经济的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危机期间,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效果十分明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进行分析,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更强,因此研究如何加大民间投资,并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和港澳台及外资投资的增长与民间投资增长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时,更要关注如何更好的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以及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来更好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比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调整,进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强信贷支持,建立健全融资体系等。

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盲目注重投资量,更要促进投资结构之间的优化,使其更好地带动经济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朝明,张创才.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及其控制[J].经济学动态,1997,(40:19-21.

[2]姚愉芳.贺菊煌.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应用[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胡春,仲继银.我国固定固定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1):31-35.

[4]李楠,牛爽.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滞后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5,(4):28-31.

[5]邓爱珍,李金昌.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132-135.

[6]李朝鲜,李白花.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

[7]熊丽芳.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6):10-13.

[8]张蕊.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9]樊红霞.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7

8月末,北京某酒店的一场大数据企业展上,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企业。现场展示有随着《江南style》起舞的机器人,有早期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触摸式数据可视化屏幕”……

“你们的具体业务是做什么的”、“和大数据有什么关系”……和直观的服装展、美食展不同,大数据行业作为当下的风口新业态,其行业标准、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中,参展的大数据企业们,以各种可视化的方式,把大数据产业的最新成果展示给观众。这场活动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研究人员,其中还包括自费从国外过来学习的教授。

中国的人口数量,让其成为大数据大国,但却不是生来的大数据强国。国内大数据市场正在经历炒作、探路和实践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的大数据行业聚会,探讨的内容已经从2014年的数据是什么,发展到大数据产业的商业模式怎么做。

从业务定位到市场开发,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大数据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大数据生态圈里,看上去很美的商业价值,已经吸引了一批创业者,将之视作弯道超车Bat的最大机遇;也有传统企业和行业巨头借势圈地扩张,寄望完成转型和整合。

有学界和业界人士预测,大数据已经从概念炒作走向了稳步发展时期。另外,8月份出台的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纲要,系列鼓励和规范政策正在密集出台中。在大数据这个具体政策和标准近乎空白,正在野蛮生长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上的各类企业,摸底大数据产业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应用行业参差不齐

“扫码送牛奶”、“扫码送雨伞”……进入2015年,从中关村地铁站出来,簇拥围住你的人群,不再给你发传单,而是各类app扫码推广。app推广的大量聚集,让这里被戏称做“扫码一条街”。

在大数据被各方合力推上风口的当下,这些app推广工作人员会介绍,这款应用是基于某领域海量数据库的处理和分析的产品。在很多新上线app的宣传里,“数据为王”,“企业对大数据的态度决定未来的高度”,类似的说法越发常见。

事实上,这些企业是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企业尚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应用大数据,是大数据生态链上最终的消费者,是大数据得以应用的主要场景,而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从业企业。

抛开争论,这些大数据应用企业,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对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引擎”,有专家表示。

记者发现,在每一次关于大数据相关的活动中,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是最受关注的板块。在8月26日的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开幕论坛上,关于大数据的商业应用,学界和业界即产生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提到:“现在的数据分析公司是风起云涌,我把它说成是小锅炉战场,想当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就是自己在家里就建了锅炉就炼。”鄂维南称,现在的确什么人都可以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鄂维南还提到,数据交易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数据服务作为一个业务模式,它的商业模式现在没有真正被认可,数据通过什么方式赚钱,前景不是那么清楚。

晶赞科技董事长汤奇峰在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上发言称,大数据交易并不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我国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基本都是初期的状态。应用的主要形式还是,基于大数据得到的商业洞悉,业务推荐和智能获客等三个领域。其中的典型就是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广告。

汤其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体现在很多方面,大数据价值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体现,并且会发生聚变效应,实现边际效应递增。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应用,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大企业为主,比如Bat、滴滴快的、Uber等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对外数据源采集,还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资产管理,其互联网企业基因,以及自身的资本优势,使得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同样处于领先的态势。

同时,由于这些拥有大量数据资源的企业,在分析挖掘数据形成应用的同时,放弃直接依靠出售数据获利,而选择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和分析结果,为应用类企业的决策和东西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应用类的数据企业或产品数量较大,占到了行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和技术难题导致数据获取难,缺乏数据资产管理意识,其对大数据的使用,仍在探路中。

另外,我国的大数据应用领域分布仍然不够全面,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电信、金融领域,而政府公共服务、农业类应用,发展还在原始阶段,近期个别企业还不时爆出数据造假的传闻。同时,数据应用的方式单一,思路狭窄,一些企业盲目学习国外的数据应用模式,也是大数据应用企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抢占数据分析高地

如果说大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终端,那么大数据行业公认的大数据分析,将会是大数据产业的核心,是大数据能够点石成金的关键。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大数据的特性。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当数据经过挖掘、归类和分析,能够给企业决策提供帮助之后,才具有价值。

数据堂公司今年了一份《大数据产业调研及分析报告》,其中将大数据分析工作归类为商业分析、语音识别、图像分析、实时处理、空间分析、基因分析、用户分析、日志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九个种类。目前,国内在各个领域都已出现了一批相关大数据企业。

与上述横向划分不同,另一些看法则偏向将大数据分析按商业价值的高低进行区分。前Linkedin商业分析部总监,Growingio的创始人张溪梦介绍说,在数据分析发展更早的美国,数据分析区块已经按商业价值从低到高地细分为数据采集、大数据架构、响应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战略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全自动分析。而一旦做到数据分析全自动化,将会利用10%的时间,创造出这个行业90%的价值。

在美国数据分析领域工作十余年的张溪梦认为,“数据分析前端过程复杂,分析昂贵,导致在过去若干年里,数据科学家90%的时间和工作都是进行数据清洗、整理、传输和存储,但真正产生价值的是剩下的10%。我们必须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把金字塔底部做得非常狭窄,把以往很缓慢的流程缩短甚至透明化。”

记者获悉,目前国内的数据分析产品,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仍处劣势。以日志搜索系统为例,虽然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日志实时搜索分析引擎面世,但市场使用的主流还是HaDoop、StoRm和SpaRK等国外开放计算框架下的产品,有部分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则选择了SpLUnK等第三代日志搜索软件包,这同样也是美国开发的大数据工具。

然而国内企业并非毫无竞争力,日志搜索分析引擎“日志易”的创始人兼Ceo陈军介绍,这些国外数据搜索处理系统价格非常昂贵,同时由于之前的“棱镜门”事件,国外系统的软件后门也令一些国内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担忧。

人才短缺是限制国内大数据分析企业发展的另一大主因。《哈佛商业评论》曾将数据分析师称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当下也是稀缺和抢手的职业。鄂维南院士介绍,我国大数据发展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市场,最大的劣势是缺乏人才,“我们国家目前没有建立起非常好的培养大数据人才的机制,在大数据涉及的统计、机械学习等这些领域相比而言更加弱势。”

滴滴快的Ceo程维在讲述如何到硅谷挖人时提到,人才是最大的瓶颈,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数据和机器算法的科学家,后来发现硅谷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像Uber、Facebook里面20%的工程师是华人。“我们派了Cto和一个代表团在硅谷把他们请到一起交流。”程维说。

鄂维南认为,大数据分析人才的缺乏,当下数据人才市场,不仅有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学术界与企业界也在竞争。要想弥补人才短缺,在大数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既可以做科研也可以产业化做市场的国际标准的研究平台,或是解决之道。

数据平台期待全覆盖

相对大数据分析企业的专业和专一定位,产业覆盖面广的大数据平台类企业,则是在国际大数据大会的企业展厅中,占比最高的行业类型。

一位参展的大数据平台商人告诉记者,“大数据平台会是大数据行业的基石和中坚。”据了解,阿里,百度,华为等企业都早已布局大数据平台,阿里云更是从2010年就对外开放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服务。

然而,大数据平台的准确定义至今仍未有定论。广州工业大学大数据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谢卫红告诉记者,与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不同,大数据平台是随着大数据产业兴起而诞生的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官方定义。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规模和具体功用,都还有待界定。

记者采访发现,当下市面上所谓的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数据,并为数据应用企业提供有偿数据的数据交易类平台;一类是为了处理企业内部生产运营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存储、运算、展现这些数据为目的的数据处理类平台,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数据的输入、导入、分析以及加工。

在整个大数据生态中,大数据平台处于行业中上游位置,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其中,大数据交易平台由于数据权属和交易规则尚未制定的缘故,发展相对滞后,基本都是2014年后开始投入运营;大数据处理平台则开发较早,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目前,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除了一些中小型的创业公司,一些大公司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相关业务,如华为的Fusioninsight,和海尔的SCRm(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其中,大多数平台主要解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问题,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系统)等业务系统打通,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分析与整合,以协助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决策。

在这部分数据处理平台中,包括依靠技术模块的变化,提供不同行业平台服务的平台,和针对专门行业的平台;后者数量较少,在交通、建筑和媒体行业都有较为典型的专业化平台出现。

此外,数据处理平台中还有一类针对特定业务系统的大数据平台,比如海尔的SCRm,就是专门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数据平台。

由于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国内的大数据处理平台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对其业务性能和服务的评价体系也相应较为完整。

大数据处理平台供应商,九章云极的Ceo方磊称,数据集成能力、存储和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部署能力、运维能力、开发定制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等七大方面的能力,会是厂商在挑选平台服务时的主要尺度和标准。其中前六者形成数据资源挖掘和计算能力闭环,管理协调能力则影响着平台的工作效率。

然而需求方的要求似乎并没有得到满足。方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他们与平台需求企业的对接中,“端到端”、在数据处理平台上直接实现数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多。需求方,往往也是数据应用企业,希望平台能够提供一体化、一键式的自动化数据服务。

在商业价值开放较好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区块,需求正加速推动着产品的转型。“未来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融合会是一种趋势,大数据分析企业会向下渗透到数据收集和整理,大数据平台企业会往数据分析上发展,这种扩张是必然的。”方磊说。

不过在当下的技术和人才条件下,大多数大数据处理平台,还只能实现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和简单的可视化呈现。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键式的自动化数据服务,只能在一些数据结构单一的特定领域实现。对于多源异构的数据,想要实现一键式自动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数据平台,实现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垂直细分后,可能会在某些行业率先实现突破。

十项大数据标准制定中

在业界构想中的完整大数据生态链里,不同人的分类不同,大数据企业的类型也很多。其中必须要提的,就是大数据产业最基础的工作——数据源。一些数据源企业和数据存储系统企业,都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目前,由于数据流通尚未形成规模,国内数据源区块中的平台比例较为明显。作为当下仅有的几家号称专门从事数据源业务的公司之一,数据堂搜集线下数据,开展线上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数据众包、采集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数据银行”的业务模式较有代表性。

然而,由于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缺失、数据的权属不明,当下大量的数据交易是不规范且有争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田杰棠称,数据交易的前提是产权要清晰,尤其是个人在线活动产生的数据,其产权到底属于个人还是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数据资源的配置都有很大影响。

数据源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数据交易,不规范交易、个人隐私界定模糊和数据产权划分不清晰带来的安全担忧,是造成国内专门从事数据源工作的企业数量稀缺的重要原因。

与数据源区块不同,在大数据存储区块,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一家参展的厦门数据存储系统开发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的数据储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特别在硬件上的技术落后国外更多。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好转,韩亦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近年来硬件开源的兴起,国内在数据存储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速度有望加快。

另外,国内大数据标准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中,困扰大数据行业的瓶颈或将迎来部分解决。

据中国电子信息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总监王立建介绍,国家标准委正在着手制定首批共十项大数据标准,分别是大数据术语、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数据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描述、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科学数据引用、数据溯源描述模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其中前四项处在征求意见稿状态,中间四项已完成草案,最后两项还在草案大纲阶段。另外,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在征求意见稿阶段。

随着政策顶层设计的越发清晰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形成,对于大数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各方也有了不同的判断。

一些大数据商人认为,长远看单纯从事数据生态某一环节的企业,都存在重大转型压力,特别是底层的数据搜集和挖掘企业,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将会整合该领域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分析业务。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量化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当前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以数量研究为特征的学科成为了核心课程。经济类本科生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量化研究能力。而在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地使用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建立为经济类专业的数据动脚平台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数据支持平台概念

所谓的数据支持平台是指为学生提供可获得教学和研究的相关经济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具体可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等。数据支持平台是一个集成平台,可作为整个经济类专业开设学院的基础平台。

二、数据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经济学科尤其重要。

首先,由于科研基础的薄弱和信息获得的滞后性,公开的二手数据目前科研工作价值逐渐降低。收集获得第一手数据值得重视,基于自身一手数据的论文有绝对的竞争力。数据支持平台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类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其次,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收集数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在问卷中,与受访者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但使重要的社会实践,而且增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可作为经济学院的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

三、数据支持平台内容设计

1、定位

数据支持平台应当作为经济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数据平台,成为特色实践和特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应当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数据支持。

2、服务对象

数据支持平台的对象包括了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其中服务主体主要是为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相衔接的实验和实践、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校内开放,有偿接受其他文科学院学生科研,为其他学院教师科研有偿服务;接受学校委托进行师德学风、学校建设、大学生生活、就业等等调查;向社会开放,接受企事业、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等委托为其调查。

3、调查功能

数据支持平台的调查功能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1)市场调查:主要针对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生活形态,媒体覆盖率接触率和广告到达率等。主要委托对象是工商企业、媒体单位和研究机构。

(2)社情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治安情况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现状的评价。此类调查主要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委托。

(3)行业行风调查:包括政策透明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以及办事人员工作态度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纠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如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电信等。

(4)社会热点问题、分配问题、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等

(5)网络调查。这是这个数据支持平台发展的方向之一。从前瞻性角度来说,随因特网发展和电脑普及,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受众媒体,网络调查将是统计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私密性、敏感的、设计人文生活的热点话题、包括政治统计都会在网络进行。因此个数据支持平台必须能开展网络调查。

四、数据支持平台技术模块设想

数据支持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1、数据采集实验室

数据采集方式可包括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电脑辅助调查两种。具体而言,传统的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是电脑辅助调查的基础,因此应与保留,作为辅助调查手段。电脑辅助调查模块要集成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api(Computerassistedpersonalinterviewing)。具有高智能的问卷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与通行数据库对接。Cat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访员坐在计算机前,面对屏幕上的问卷,向通话另一端的被访者读出问题,并将被访者回答的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到计算机中去;督导在另一台计算机前借助局域网和电话交换机的辅助对整个访问工作进行现场监控。Cap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问卷由计算机管理与呈现,被访者回答的结果被访问员(或被访者)通过鼠标、键盘、手写笔或触摸屏等直接记录入计算机内。访问结束,数据通过互联网、邮寄或无线网等方式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汇总后的数据无需做太多整理便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

Cati和Capi都有现成的技术和成套软件。Capi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模块选择集成Cati功能的Capi系统,因此需要新购置电脑中有一部分是移动电脑,承载面访功能。

2、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

对于一些收据如就业、教育、住房等需要定期、长期、连续调查收集,这样经过很多届学生、多年的积累,可以汇集成自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可以对外出售、租用、转让,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3、数据分析实验室

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包括了建立可考虑有已有的计量分析平台、由学院前期购进SpSS完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经济类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的量化研究能力,构建数据支持平台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且还可为学校内外的其他教学和研究单位提供服务。因此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秉成,孙宗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甄别与控制[J].中国统计,2010,(1).

[2]陈光慧,刘建平.连续性统计调查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台湾

中图分类号:F129•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105-06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过程。[1]因此,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

本文将以台湾地区198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对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利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在二者协整关系成立的条件下,研究了它们的因果关系。

台湾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产业结构作为产业间或部门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一般通过两类指标来反映:一类是产出指标,由各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一般用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本文用各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投入指标,包括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研究开发资本的投入,即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对比关系。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用劳动力投入来分析投入结构的比例。由此将从产出层面和就业层面对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81年以来,台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势。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7.1%下降到2007年的1.51%;第二产业在经过小幅度的上升之后,从1987年开始逐渐下降,2007年这一比重仅为27.77%,减少了近1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第三产业虽然有少数年份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整体来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近30年来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表现为大幅度上升。产业结构变动态势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台湾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不无联系。一方面,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产业构成的主导部门;另一方面,制造业由劳动密集产业向技术及资本密集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台湾产业的主流。从台湾的产业构成看,“三、二、一”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干、制造业仍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体系。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台湾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对就业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产出面的分析结果类似。具体而言: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连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从1981年的18.84%下降到2007年的5.28%,比产出面下降的幅度要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中间年份有轻微的上升,但总的来看趋于逐年下降,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不很明显;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相反,表现为大幅度上升,考察期间上升了近19个百分点,近年来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总就业量的比重更是逼近于60%。综上可知,台湾地区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分布呈现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布变动趋势相仿。

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经典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中,通常假定经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借此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参数估计以及模型检验。但是用于经济分析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数是非平稳的,不满足平稳性的假定,若直接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则可能会带来诸如“伪回归”等不良后果,会影响回归分析的有效性,而对数据进行差分变换后进行回归,又可能丢失长期信息。格兰杰提出的“协整理论”则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非平稳数据的方法,可用于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水平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分析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分析各变量的平稳性,在此基础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然后,给出其误差修正模型;最后,分析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2]

本文样本数据均来自主计处2008年12月编印的《国民所得统计年报》(2007),使用的样本区间为1981―2007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和构成情况以及它们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的变量通常有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本文选用增加值结构X1、X2、X3(分别代表台湾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本文用按照2001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为了消除或减小时序数据的异方差,使得数据更为平滑,对四个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GDp、LX1、LX2和LX3,同时分别以DLGDp、DLX1、DLX2和DLX3表示其一阶差分。

1.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是单位根检验,如Dickey.Fuller检验和phillips.perron检验等。但为了保证单位根检验的有效性,人们常用拓展的DF检验,也即aDF检验。本文正是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运用eviews5.0计量经济学软件对台湾地区的LGDp、LX1、LX2和LX3以及DLGDp、DLX1、DLX2和DLX3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GDp、LX1、LX2和LX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含有单位根;而各变量DLGDp、DLX1、DLX2和DLX3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各个变量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变量都包含一个单位根,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若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性的检验可以通过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判断变量序列间具有协整关系。[3]LGDp对LX1、LX2和LX3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LGDp=.0.620196*LX1+1.935788*LX2+3.803311*LX3.

6.055300(.5.792963)(4.093832)(5.500078)(.1.394218)R2=0.985300

Se=0.064519

Dw=0.917086

F=513.8594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随着GDp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是下降的,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而从回归结果看LX2的参数估计值是正的,不符合经济理论,并且经过计算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LX1、LX2和LX3相互之间高度相关,显然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特别是LX2和LX3之间高度相关。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做LX1和LX2之间的辅助回归得两者关系式为LX1=0.336159*LX2,并结合变量变换法进行回归,结果为:LGDp=.0.171656*(1/0.336159*LX1+LX2)+1.424362*LX3+11.049841(.3.661745)(2.411604)(4.022605)R2=0.972534

Se=0.086333

Dw=0.383207

F=424.8990

上述变换基本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可以据此进行进一步分析。为了检验回归参差的平稳性,在eviews5.0中令ecm=resid就可以得到残差序列。对残差项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结果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ecm是单位根过程的原假设,说明该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该协整关系成立,说明1981―2007年间台湾地区GDp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短期内会被破坏,但其偏离长期的偏差是平稳的,其各变量的系数也都符合经济意义。回归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结构每变动1%,台湾经济总量将分别反向变动0.5106%和0.1717%,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每变动1%,台湾经济总量将同向变动1.4244%,说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将带动经济增长。

3.误差修正模型(eCm)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误差修正机制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关系的偏差在规模或数量上的扩大。为弥补协整关系只反映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不足,可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序列的短期波动关系进行解释来作为协整回归模型的补充,由此把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LGDp与LX1、LX2和LX3的长期均衡方程,建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误差修正模型为:DLGDp=0.573956*DLGDp(.2)+0.603706*DLGDp(.3)+0.183447*DLX1(.1)

(2.284321)

(3.658828)

(2.778033)+0.196275*DLX2(.2).0.911577*DLX3(.1).0.162768*eCm(.1)+0.015244(0.812953)(.2.309602)(.2.103884)(1.088364)R2=0.703036

Se=0.017128

Dw=2.010391

F=6.313098

其中的误差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且由于其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表明每年实际GDp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6.28%被修正,使得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会过多地偏离长期的均衡状态。根据模型的参数值,台湾地区第一、二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对GDp的波动存在正向影响,而第三产业上一期的结构变动将引起该地区本期的GDp反向变化0.9116%。这是由于,21世纪以来台湾内部需求急剧萎缩,服务业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的脆弱性便凸显了出来,导致对总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弱化。此外,前几期GDp的变化将引起该地区本期GDp同向变化,反应了惯性的延续。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是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必须具备协整性。上面分析可知,序列LGDp与LX1、LX2和LX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取10%的显著性水平)如表4所示:

表4数据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三次产业在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第二、三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经济增长也导致两者结构的变动,构成了双向因果关系;第一产业结构变动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却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的原因。再者,LX2和LX3之间存在弱互为因果关系,LX3构成了LX1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见,台湾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作用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加快了第一、二产业的升级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结论

本文研究了1981年以来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层面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1981―2007年的相关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结论:

(1)自1981年以来,台湾地区的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综合表现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产业高级化水平增强。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很高,其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总体来看,服务业在台湾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制造业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尽管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长期而言存在着某种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动趋势。经过协整检验,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并且长期内经济总量增长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同向变动,而与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结构呈反向变动,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经济增长。

(3)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了台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其实际经济产出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具体来说,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对本年度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反向修正,使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会过多地偏离长期的均衡状态,并且随着第三产业对总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减弱,使得第一、二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将引起GDp的变动同向变化,而第三产业的短期变动则对GDp的变动存在负向影响。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同时,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二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构成了第一、二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其互相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台湾地区作为较发达地区,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笔者研究广东省经济并未有此关系,但珠三角地区有此关系;通过文献得知,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16城市均有此关系;[4][5]可以预知,作为发展还不平衡的中国,整体经济应未有此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此关系越来越明显。

注释:

[1]袁建文.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4)

[2]刘建平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统计与决策,2006(1)

[3]袁建文.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平台经济发展分析篇10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机遇前所未有

代表们认为,大陆籍的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轮替”,而是表明台湾民众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注高于以意识形态挂帅的族群对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存在较深厚的民意基础。联系到2005年县市长选举和年初“立法院”选举的大获全胜,表明已经走向全面执政。长期以来执政当局操弄族群对立、推行“”分裂路线的政治、舆论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变,标志着台湾当局鼓吹的法理“”已经被民众抛弃,台湾的政治生态将发生利于“遏独”的发展。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将使两岸出现良好的和平发展势头,两岸的和平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研讨会前两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会见了参加博鳌论坛的萧万长,并通过萧万长转达对、吴伯雄、连战的问候,向台湾人民释放了最大的善意。

研讨会上代表们也分析了影响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美国因素。认为两岸的和平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美台三方出现的历史性的战略利益交汇,有利于台海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

此外,代表们也客观地分析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在野了,但是“”势力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中华民国”的定位问题、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还将现实地制约两岸关系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分歧、两岸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对立;美对台政策可能由防独转变到防统;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两岸关系前进的步伐。

两岸军事关系:有望开启对话,逐步走向互信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两岸就提出了构建两岸和平互信机制的问题。然而从李登辉到推行的“”分裂路线,使两岸关于结束敌对状态的问题,仅仅是“隔海喊话”。代表们认为如今重新掌权,使我们有可能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开对话的大门,重启协调的机制。

有的代表历史地分析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的危亡而进行的国共合作以及抗战胜利后合作机制的破坏,为今天的合作提供启迪与参考。有的代表还分析了台湾当局对建立军事互信设想的变化以及我党对建立军事互信的主张和一贯的和平愿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代表们认为,两岸军事互信的建立关键还在于政治,政治互信是前提。而当前,两岸确实出现了建立军事互信的政治基础。

代表们认为,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两岸良性对话开了一条新路,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放下分歧,排除干扰,理性、务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两岸的发展谋出路。2008年3月,在大选胜利后表示,与大陆谈判不能偏离“九二共识”,他指出,两岸谈判首先要谈和平、安全,双方可以签署和平协议,建立互信机制,避免擦枪走火,结束敌对状态。此外,目前中美台三方在上出现的希望维持两岸和平的历史性的利益交汇、台湾人民对“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深切期望以及我党对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的政策宣示都成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的战略基础与内在动力。

有的代表还通过对执政后军事政策的可能调整的分析阐述了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的可能。执政期间,从其“”立场出发,对大陆采取对抗性军事政策。主政后,必将对的军事政策做出调整。其军事政策可能的调整将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以及由此带来的军队建设与作战战备等方面。未来将基于威胁来塑造能力,力求实现“止战而不求战”。这与政府的对抗性军事政策不同,两岸有可能逐步建立军事互信。

反之,有的代表认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只要美国防范和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不变,“以台制华”的战略不变,美国就不希望两岸建立真正的军事互信。同时,只要台湾当局坚持台湾“国家”的定位,必然加强台湾的“国防”,两岸就很难达成真正的军事互信。

两岸经贸文化关系:发展前景乐观,亟需政策配套

昆山市是我国引进台资最有成就的县级市之一。昆山市委党校的代表介绍了昆山如何在中央正确的对台方略指引下克服“”分裂势力制造的重重障碍、创造了昆台经贸合作的奇迹。目前在昆山的台资企业占全国的1/9、江苏省的1/4、苏州全部企业的1/2。大家普遍认为,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逐渐解冻,两岸的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