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34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1

关键词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塔形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学科能力越深厚,视野就会越宽广,他就不仅仅只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教育者。笔者在无数次的听课、教学研讨活动和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学生物教师对自身的学科知识功底和学科能力持肯定态度,而且发现中学生物教师自身学科知识功底越单薄,对自己缺乏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觉察能力就越低下。这样,教师们对自身学科知识水平的评价与其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表现就出现了一个可观察到的明显差距。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模型,阐释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帮助中学生物教师准确检测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

1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的“球形结构”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整体。显然,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从胜任中学生物学教学角度讲,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基本框架和要求。

赵学漱研究员借助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来描绘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性知识,位于最内层,构成模型的内核;描述“什么样”的知识——即定律性知识,位于中间层,构成模型的幔层;描述“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位于最外层,构成模型的外壳。这三层组成了一个形如地球内部结构的“球状结构”,形象地反映了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内部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等特征。但是,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球形结构显然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生物新课程的需求。例如关于知识的产生背景、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有什么用以及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性知识等都没有涉及,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更合理的模型来阐释与当前生物教师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2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塔形模型”及特点

2.1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塔形模型”

从生物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借鉴上述“球形结构”,结合长期的教师培训研究,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可用“塔形模型”(图2)来描述。“塔形模型”包括三层:基底层、核心层和冠状层。

基底层是指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生物学思维方法,除此之外,该层还必须包括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与生活常识紧密结合的生活性知识,以保证与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紧密联系,避免由于极端理性教学所带来的学习兴趣的丧失和精神世界的萎缩。此层还应包括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的知识。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基底层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学科功底的宽度和广度,是教师能胜任常规中学生物学教学任务的基础。

核心层是指生物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思维方法以及学科的核心概念。该层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生物学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的认识,代表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功底的纵深度,是教师进行高效、优质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本质,建构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该层是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主干部分。

冠状层是指生物学观念和生物学哲学。该层不是具体的生物学知识,而是在生物学的具体事实和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基础上加以提升和凝练而形成的思想性认识。该层反映了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哲学思考,该层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楚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站在宽广的视野下阐明为什么,达到求本溯源的效果。

2.2中学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依据上述模型,笔者认为,生物教师的合理学科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博大与精深相统一,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功底,还要广泛涉猎,见多才能识广,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才能拓展思维,富于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思维。②知识比例协调、均衡:在上述的塔形模型中,各层的配置适当,各要素比例协调。对基底层的知识要精于一点,通于一线,要广泛涉猎。对核心层的知识要达到精准和专深的程度,要及时更新。对冠状层的知识要不断地积累和内化与升华。③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可沟通:教师的生物学知识结构存在两种相关,即层次之间的纵向相关和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横向相关。两者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达到了功能的最优化。④知识结构动态、可调节:生物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及时吸纳新的知识,以便适应教学的需求,调整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⑤知识结构要具有创造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仅能够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而且有助于教师对新生成的问题产生论断的力量,提出引发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

生物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思维方法以及学科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的是生物教师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生物学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的理解。

理解生物学科、理解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过程和理解生物学教学规律是教师进行高效、优质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生物学科是首要。生物学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的生物教师,但优秀生物教师一定有好的生物学科功底。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准确评价个人的学科知识水平,找到差距,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把课讲得透彻、本质、简明扼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2

1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特点分析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前沿知识,如近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量子场论、超弦理论和场论、引力理论和物理学与其它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产生的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学、化学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但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不仅仅只有这些,它还包含一些非经典的物理概念,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新技术的应用。结合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凡是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的知识都可以算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

1.1时代性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具有时代性。一方面,这些知识本身就是物理学前沿知识,如中学物理教材中出现的黑体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非线性物理等,这些都是当今物理学前沿知识,理所当然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从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有一些知识本身并不是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以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没有被提出来,而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才提出来的,这些知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如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相对论和量子化的概念,它们诞生于20世纪初期,在物理学上相对论和量子化的概念已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但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相对论和量子化的概念仍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

1.2非常识性

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来看,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具有非常识性。所谓非常识,顾名思义就是这些知识没有普遍流传,只有极少数人认知。在物理学中对于新事物、新规律的出现,都会经历从非常识转变成常识的这样一个过程,如,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真空,在经典物理学里,真空是一无所有的空间,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所认知。而现代物理学从微观的尺度或高能量上来研究,得出真空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基态,存在着真空涨落和极化等效应。而真空的微观解释已代替了经典物理学中的真空成为了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

1.3复杂性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复杂性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这些物理现象本身就十分复杂,如单摆的大角度摆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物理现象,它需要用到非线性物理和混沌理论来解释。另一类是指解释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用到物理前沿知识来解释的物理现象,如光电效应在物理学中不再是前沿知识,但是以中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来解释这一现象是很困难的。在解释光电效应这一现象时,需要用到光量子理论、粒子的动力学、光的量子化等多种前沿理论知识。所以,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出现的与非线性运动和光电效应有着相同特点的物理现象都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

1.4交叉性

随着自然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物理学发生了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批与物理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中的某些知识点或物理现象,一旦出现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被作为教学内容介绍出来,那么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和现象理所当然就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这就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具有交叉性的根源所在。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分类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知识以渗透的方式出现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所以知识点十分散乱,这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特点,笔者对人教版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前沿知识进行梳理,按照物理概念、现象、技术进行分类归纳。

2.1非经典物理概念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前沿理论主要包括:量子场论,量子化、相对论、超弦理论和场论、引力理论等,这些非经典物理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一些非经典物理概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同时使物理课堂更生动、更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来解释的现象

相对于中规中矩的物理原理和物理公式,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更能引起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增加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与物理前沿知识相关的物理现象,有助于中学生理解一些与物理前沿相关的知识。

2.3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来解答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当代前沿科学,如生物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物理学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科技的进步。

2.4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3

/

1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而难以落实或深入到一定的学科知识本质。而目前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自己去认真仔细地阅读生物知识,即使阅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式进行的阅读;或是阅读生物学科教材和阅读小说、故事一样跳读和浏览性阅读;或是直奔主题式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喜欢带着问题直接找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不重视阅读,没有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意识,只注重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认为与其在阅读上浪费时间,不如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自主对教材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现象不解决,那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则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指导学生在生物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知识前提就是学会阅读生物文本资料,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如伴性遗传,学生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阅读,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能应用于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否则只是表面内容的识记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识的自主学习,也达不到生物学科发展对学生的应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带有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素养。

2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锻炼学生学科思维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和各地模拟试卷的质量分析表明,构成一些学生感到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的学科阅读素养的不足,往往导致题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图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转化,知识不能有效地整合和迁移。按照认知学习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生物学科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流程图、示意图、表格等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样需要相应的学科思维的阅读才能理解、转化新知。因此,带有生物学科特点的阅读是生物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生物学科思维构建的基础。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有效的阅读是建立生物学科知识模型和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语言基础。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有助于学生生物文本阅读技巧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形成与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很多课本生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能很好得体现生物学科思维,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阅读这些资料的本身就能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科思维的过程有了一定的思考。这样的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掌握生物学科方法,锻炼学生生物学科思维。

3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压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时间进行学科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影响学生的学科阅读活动。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在任务的驱动下,使阅读更有效。

如在教学中教师随教学进程可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①什么样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②什么时候发生减数分裂?③减数分裂的结果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④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在第几次分裂?⑤除数量变化外染色体种类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促进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提高。

4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实现生物知识的高效建构

具备一定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建构效率。

比如在学生生物知识建构中,往往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较易混淆。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通过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对比阅读素养,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等。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高效建构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4

科学素质具体地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概念性地(非定量地)理解科学的主要思想。例如:知道什么是原子,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量子的观念是什么等等。二是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知识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应用大脑来理解和指导这样的观察,科学是建立在证据(evidence)和理性思维(rationalthought)基础上的,科学原理不是绝对真理,它们总可能被未来的观察所否定或修正。三是理解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例如科学而又明智地使用能源、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地发展、理解全球变暖等问题。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物理教学不能片面地强调精英教育,而要体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宗旨,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一、高中生科学素质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笔者设计了用于调查学生科学素质的问卷,本问卷所涉及到的知识以学生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为主。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组成: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前两部分涉及到与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发展有关的内容,选择题主要用于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认识。问卷选取了江苏省某重点中学的两个高三教学班的学生(共计113人)为调查对象,其中一个是重点班(选修物理、化学),另一个是普通班(选修物理、生物)。问卷采取了当堂分发,当堂收回的方式,问卷全部收回。

问卷结果显示,高中生的科学素质水准令人堪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令人满意,但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iC卡的iC所代表的意思——集成电路,113名学生中仅有4人知道;对于视觉暂留、火箭升空不久后脱落的泡沫的作用等这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的实际问题,以及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的激光的特性,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回答。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对不足,但实验态度基本端正,并且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合作与独立意识。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工作,知道有意义的学生多,但真正乐于实际参加的学生少。

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并不丰富,课堂教学也不是起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前物理教学的封闭性。只有11%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比较丰富,6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比较少;学生认为自己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电视或科普读物(60%)、课堂(32%)、课本(8%),经统计检验,前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极其显着,即学生认为自己获得科技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科普读物或电视。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多讲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回答怎样看待“天体十字排列,地球将遭受巨大灾难”这一传言时,选“说不准和相信”的占47%,选“不相信”的占53%,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两种看法之间没有显着的区别。这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迷信和科学,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物理教育的一个严重缺憾!另外相信“意念移物”等特异功能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是比较关注的(例如:高中生普遍关心环境、能源等问题,拥护政府出台的使用无铅汽油的政策),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敏感性,但对科技前沿信息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例如,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发射,虽然当时的舆论相当关注,且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但是学生知道的只有极少一部分。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应采用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科学素质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实验具有综合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感性材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因此,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结合物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研究型”课题。例如,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弹簧振子的质量、振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类研究型课题要易于操作,重点落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和实验,收集有效信息,进行推理、建立假说、进行验证,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发现科学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学生通过研究这些课题,能够理解并且实践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即科学家用于获得并不断修正的关于自然界知识的那些基本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从事实践活动来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提高实验能力,这些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2、注重德育渗透,培养科学品质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有特殊作用,要真正学好物理,必须以物论理。常言道:物理物理、见物说理、见物不说理、何必学物理。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勇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理规律的探索,注重观察和实验,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一个人科学品质的反映,是人格素质的体现。

在物理教学中,应介绍我国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教育学生立志为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勤奋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动力;应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成果以及反复实验和研究的事迹,学习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应介绍物理规律、结论的获得过程是前人大量实验、艰苦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3、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

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知识,即StS知识,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科技知识,这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项极其有力的措施。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以小实验、插图、阅读材料等形式,编入了一些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内容。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此类材料,向学生介绍StS知识。其次,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知识。下列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选材的教学切入点: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有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物理学发展的成就及前沿问题等。围绕每一个教学切入点,都有许多可供选用的StS材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切入点和学生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素材。例如在进行人造卫星内容教学时,除介绍同步通讯卫星外,还应相应介绍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在学完《稳恒电流》一章后,指导学生阅读超导材料,介绍世界各国高温超导研究的进展;在进行核能的教学时,介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做能够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习惯的教育

传统的物理教学向来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往往忽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际上,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它更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物理教学过程可以并应当看作是培养学生观察、推断和实验等诸种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方法进行显性处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的掌握,将会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深刻的领会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研究领域的要求。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质疑、观察、实验、测量、分析、图象法、归纳和演绎、形成模型、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等。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模仿,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之中或课本上学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不仅仅限于解题方法和策略),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联系实际的素材,我们可以将这些材料设计成习题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因此,教师的教学就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大量的解题训练,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物理概念、规律与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掌握科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此类习题或问题时要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这类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又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内所能解决的。因为这样的问题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要点。

物理课在讲解物理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科学地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那就是重证据,重理性思维(即逻辑思维)。在美国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Howdoweknow?(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例如,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在自转的?我们是怎么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能以尽量少的假设去解释尽量广泛的事实,还必须能在科学思想、科学思维习惯的引导下去预言尚未发现的新现象。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就是光辉的范例。物理学里到处渗透着科学思想、科学思维习惯,学物理本身就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区别只是各人自觉程度不同而已。

5、拓宽物理教育的视野和背景

随着物理和物理教育理论的发展,物理教育不应当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拓宽物理教育的视野和背景,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现代物理知识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比上个世纪要广泛的多,这些新的进展应该成为物理教育的基本内容。物理教育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拓宽视野,要注意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物理学与人文科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知识的交叉和拓宽,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的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可以说,这就是适应时展的物理教育新视野。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温室效应、物种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核战争、大气污染、能源危机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而对他们的理解又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这都要求我们把物理教育放在一个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多学科)知识背景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基础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的传授。基础性知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知识。拓展性知识是基础知识的拓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背景(如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许多材料就是课本知识的拓展。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性知识的传授,要逐步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化与社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应该说,信息能力既是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今后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5

摘要: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现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在生物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

关键词: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实验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一门实验性学科。现如今初高中生物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地位: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很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学科就是文科,就是靠死记硬背,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学生不愿意学。在这种境况下,我个人觉得生物老师要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入手,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此我个人提出几点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好学的观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这一门学科,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生物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跟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书本上的知识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生物原理生物知识,同是又能够利用学习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物钟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或者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从中可以培养他们对生物的热爱,让他们喜欢上生物。比如说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蛋白质》这节内容时,利用三鹿奶粉事件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蛋白质对生物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讲解脂肪的功能时以胖子和瘦子谁更怕热?杀鸡杀鸭时能够看到鸡鸭的内脏器官外包裹一层脂肪,从生活实际来理解脂肪的功能。不但联系实际生活便于理解而且使得学生思维活跃,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注重学科间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高中理科采用分科教学,在教学中一贯以来都是将学科知识划分,虽然这样能促进人们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但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反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了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对学科知识间的连接理解贯通,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物质鉴定试验中,还原糖利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要求a液氢氧化钠和B液硫酸铜先混合之后再用于还原糖鉴定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一点在化学上就是直接用新制氢氧化铜于还原糖反应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局限于分割后的条块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在教学中中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够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时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这样学生才会更喜欢生物,更乐于学习生物。比如说刚提到的关于还原糖鉴定试验可以将其化学反应原理讲明,就是用新制氢氧化铜鉴定还原糖的醛基。便于学生还原糖鉴定及蛋白质鉴定的区别。在比如说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有关色素的吸收光谱,温室栽培蔬菜用什么颜色的玻璃做顶棚产量更高。这些都涉及到物理中光的色散,物理的颜色等。都可用来启发学生回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同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将课本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的时代,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高新技术都是与生物知识息息相关,比如基因工程培养工程菌进行生物制药、克隆技术培养器官移植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高中生物知识换换相扣,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就是为候命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等都打下了伏笔。生物学科前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尤为的重要。例如李良老师在《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教学》一文中运用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建构的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的“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1]

〖XC傅媛琳1.tiF〗〖tS(〗〖Ht7.H〗

运用概念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帮助学生整理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对不容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让零散的知识体系化。同是也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是能够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在简单有效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生物学科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必修一中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二中的减数分裂,这些内容都是大部分学生反映说比较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内容,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单纯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起来掌握起来都很费解,学生解答问题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学习这一部分抽象晦涩的知识时我都采用一些动画和视频的模拟细胞的呼吸、光合作用,在讲解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结合动画演示和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机会,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的展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贯通。

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所以很多东西都与生活实际相关,相关的素材、图片等都很多。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动画等等,课堂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大收获。这样从根本上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学生物,也愿意花时间自主的学习生物。

当然,要让学生乐学,好学,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作为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了,他们的才会自主的学习,乐于学习。(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6

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加强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加形象与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学科内容的引入时,应当将教学情境的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初中生物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课件的播放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物学习内容上。教师更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生物学习动力的激发。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2以教学重难点解决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利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很难深入到初中生物的知识世界中。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具有更多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以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工作困难点。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初中生物教师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新方法。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进行有效地结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趣味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初中学生的多个感官得到同时调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初中生物体系,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及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加强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3以模拟实验的实施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科学性,生物知识的基本属性就是科学性与自然性。这就使得初中生物教学需要实验的支持,在初中生物中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白生物知识的来源,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真实的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实验不能在初中生物教室中开展。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学生开展一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对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实验的步骤与注意点讲解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中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演示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使生物教学的效率在信息技术的配合中得到提高。

4以开放学习环境创设作为有效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培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对学生的生物思维进行培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促进自己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创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初中生物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整合,制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件。将这个课件放在一个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对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所以说,教学环境的创设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5以复习高效模式打造作为有效切入点

复习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复习,提高生物知识复习的效率。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对初中生物知识体系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完整地理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复习课堂中,可以使课堂的资源得到扩展,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知识网络体系进行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更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水平出发,对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再次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所以,初中生物复习课堂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6结语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化学学科;物理学科;跨学科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生物教学工作只注重学生生物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缺乏整体学科思想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打破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封闭性地进行单一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努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物理学科知识。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少物理知识并非当学期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级才会涉及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相反,通过教师的提前介入与分析,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学中,Dna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在利用Dna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时,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标记等。这些内容涉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测射线的依据。在高中生物学科建构中,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二阶段的内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则是高三阶段的物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知识之间的渗透。相反,通过提前的物理知识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预先的概念认知,使学生结合对高二阶段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化感知未来可能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

此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得到体现。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耕作松土”的意义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学科中的毛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想更加科学的松土方式。

三、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养人才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科之间的贯通与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高中生物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的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整合、迁移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8

关键词:生物课德育教育

1、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与内容

1.1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2德育教育的内容

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2、生物课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

2.1找到学科交叉点,进行知识融合

在生物学与德育教育者两门学科之间找到知识或者内容等交叉点,然后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进行知识融合,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德育知识,或者将德育知识转化为生物学知识,用另外一门学科的专业语言对原学科进行知识转化。例如,在生物课教学时结合各位科学家的历史,讲述他们在研究科学的专研精神,为追求真理不屈的奋斗,甚至为了捍卫真理不惜献身的事迹,教育学生懂得追求。例如给学生讲述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将一个系着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进行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富兰克林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发明了避雷针。可以借助这个故事来渗透德育教育的科学精神教育,引出科学精神教育,然后对科学精神教育采用德育专业语言对其进行系统描述,从而阐述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研究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以恒,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探索精神[1]。

2.2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生物课中透德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地域特点、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生命教育,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生物的结构、分类等知识,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生命类型,此时通过知识竞答、识图说话等直观的形式进行灌输、互动,不仅能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更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珍惜、热爱生命的情感;而高中阶段则可通过系统的整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遗传与优生、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野生动物的保护等形成生命教育体系,在初中了解过生物的构造、分类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微观和宏观对生命再认识,进而通过组织学生动手调查研究、汇报展示等环节提升学生“关爱――珍惜――尊重”生命的意识,可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2]。

2.3将生物学知识转换为德育教育素材

德育教育要融入到生物课中,需要运用德育教育的具体知识来引导,而生物学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知识重点不同,这就需要将生物学知识转换为德育教育素材,然后对德育教育素材进行展开,从而将德育教育引入生物课。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新教材的编排,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科学发展史,渗透科学家事迹,生物科学与职业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如生物学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的显形和隐性讲了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课文内容之后科学家的故事就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他经过50多年的繁殖和选育,在基因组研究水平上培育出了多个高产而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世界水稻增收做出了贡献。第三章生物的进化课文之后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达尔文用了5年时间进行环球考察,通过长达20多年的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物质起源》,用事实强有力地驳斥了“神创论”的观点,树立了现代生物是有古代生物进化而来的观点。由此可见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及科学的价值观,确实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峰[3]。

2.4在生物课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生物课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生物学中研究的内容都是物质的,生物链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这都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一致。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

3、结语

生物课中融入德育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生物课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介绍的四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生物课中,并对生物课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思想与学术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奉宁.试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理论探究,2011,(31).

[2]方煜.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74).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现将在实践中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接着运用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法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而单一的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授-受”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所以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时候,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二)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教学。

   (三)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摘要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与认识,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一久,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一)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

   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生物科学知识点篇10

17世纪前,德国整体处于落后状态,学校基本为教会学校或者被教会所控制,教授内容主要为宗教知识,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宗教改革中期,随后工业革命在欧洲开展,德国教育也受此影响,将教学重点向讲授实用知识的学科偏移。到了20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改革开始从教育质量上着手,力求让学生在小学就打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适应当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在这一时期,“物象教学”被正式提倡。“物象教学”不是学科的拼凑,而是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气象、技术、地理、交通安全、社会学习等多方面的学习领域。随后,德国对自身的教育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化改革,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又强调个性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的改革目标。

二、课程目标

物象教学基于科学知识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科学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从各文献中总结出物象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教授学生基本自然科学概念。教导学生知道一些较复杂的自然科学概念和名称,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向学生传授生活必需的经验与技能,丰富学生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当时生活中热点主题的认识。采用多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热点主题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向学生讲授科学的研究方法,带领学生认识科学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注重心理层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社会等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乡土的观念和爱好和平的美德和人文主义、民主主义及自由精神,发展其固有秉性,使学生形成个性的价值观世界观。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以欧洲文化及德国文化遗产的基础来陶冶学生,并加以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学和社会知识,综合起来教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民族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三、课程内容

(一)自然科学知识

这一部分课堂内容是物象教学中本就应当存在的,为了使学生满足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富头脑中知识范围,探究并认识自然界物质,理解并试图掌握初步理论,并在探究理解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社会科学知识

物象学习的开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各方面能力。我们通过将物象教学置于整个德国中小学课程中分析,不难看出物象教学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出了德国中小学的总课程目标中以下几点:培养儿童爱乡土、爱国家的观念和爱好和平社会的美德;发展儿童固有秉性,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欧洲文化及德国文化遗产的基础来陶冶儿童;培养儿童的人文主义、民主主义及自由精神;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貌、身体素质。

(三)生理心理知识

这一部分在物象教学中没有作为重点出现,在查阅文献中发现对生理心理知识的传授很少会作为一个总的单元进行教学,而是穿插在小的单元间,或者分成小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学校会渐渐加大生理心理知识的比重。

四、实施形式

(一)单科式

单科式模式实际上就是将物象教学包含的物理学、气象学、化学、生物学、技术、性教育、社会学习、家政学、地理学、交通安全九个不同领域分别作为九个不同的单元进行教授。单元与单元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少。

(二)跨学科式

跨学科式教学是将物象教学内容大致上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自然科学”主要包括了物理学、气象学化学、生物学、技术、地理学、交通安全等领域;而“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性教育、社会学习、家政学等领域。在学习“自然科学”模块知识时,学生需要在课前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社会科学“方面,课堂教学材料一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空间中选取,力求学生在学习这种知识或技能时有着自己独立的感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关键素养,及对社会负责的成熟的个性。

(三)综合式

综合式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的复杂状况来编制内容的模式这种形式的教学科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生活中知识、空间理论等方面讲述了九个领域知识内容。

五、独特特点

(一)横向型

“物象教学”是合科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各方面知识相互融合。课程内容在横向范围内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和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依存性,按学生的心理顺序,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组织自然科学知识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统整人格。

(二)衔接性

“物象教学”课程内容的编制极其符合年级课程间的发展规律。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持续性和程序性,为以后的理科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知识的掌握上没有断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后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六、物象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物象教学注重的是各学科之间的在横向和纵向之间的统合,而不仅仅是死板地归于一门,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统筹性和梳理、联系能力。在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德国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形成成熟的社会责任感。这个特点不管是在物象教学还是在总的课改目标中都有体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些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使得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及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汪霞.德国小学课程及其特点[J].学科教育,1999(5).

[2]李其龙.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