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45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1

[关键词]学习态度;历史教学;初中;高中

通过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对刚从初三毕业升上来的同学,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作业马虎,不知不觉中养成随便个性,学习态度不严谨,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通过多年反思之后,我觉得上好第一课,从第一课寻找与初中历史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好它们的区别,我准备了人教版七年级《夏商西周的灭亡》,先让学生复习这版块的内容。然后对照这高一第一课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起两阶段的知识更有直接性、实践性、探索性。我用“你觉得两课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把握下面几方面来区分好初高中历史不同点,从而使教与学得有的放矢。

一、从难度看:初中简易,高中深细

初中历史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知识较为简要表述,使学生容易接受;高中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化,详尽介绍知识点。我们选用第一课分封制初高中的内容:初中: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等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高中:周武王把……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对分封制内容的描述可见,初中的分封制权力与义务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内容对义务表述详尽很多,并且增加了诸侯国也要分封下去这个义务,这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初中是继承和拓深,没能把握这点,很难学得精历史。知道这个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原因是高一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需要在知识和能力等多维空间上提升一个档次。这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避免因为以前学过分封制这一内容从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经心。同时引导学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对深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这使高中的学习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预见。

二、从内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叙事:侧重于史实,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对于制度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则是详细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让我们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强化了统治,成为了强盛的国家。高中: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如设置官员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说初中要求知其然,则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现史实,高中则重在分析史实,利用史实。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史实来分析问题,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层次,学生应当加倍努力才能适应得了高中课标要求,从而消除学生随便应付心态。

三、从过程看,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

初中编排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它的特点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学生从先至后的认知特点。它综合性不强,时间好像一根绳子,一个个史实结在这根绳子上,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它体现了大综合,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对大数据、多史实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过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当然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繁、难、偏、旧”旧教材中的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恐惧感,让他们乐学善学,自然从初中过度到高中学习中来。

作者:刘琼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科学出版社,2016.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2

一、历史地图概述

所谓历史地图指的是对人类历史时期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加以反映的地图,与人类有关的空间和地域差异等,都能够通过历史地图体现出来,所以历史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对于历史地图,它主要是通过相关人员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然后编制而成的[1]。从内容上看,历史地图分为两种,第一,普通历史地图。普通历史地图能够综合反映各个时期世界和国家以及地区内容的地图。第二,专用历史地图,它主要是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者国家等,而编制的地图。由于历史地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历史地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历史地图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具有直观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能够利用各种符号与线条将实际地理要素予以比例缩小,继而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现象和事件。因此,历史地图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具体的表达历史。历史地图中包含江河湖海、平原等,学生通过观看地图,可以吸引其注意力,对教学开展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健全教学体系,可以将历史鲜明的展现出来。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规律,学生通过将时间、地点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历史地图,继而形成一定的脉络和线索,从而将历史现象的鲜明的体现出来。因此,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三、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历史地图对历史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某初中加大了历史地图在历史地图教学中的应用,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明显提升。为了保证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有更好应用,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秦汉开拓的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设置问题,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过程,而且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以及丝绸之路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其次,教师向学生展示历史地图,分别是“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然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继而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讲述秦汉开拓的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并使得学生通过结合着历史地图对教学线索更加明晰,进而对西汉时期的历史都全面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

该初中将历史地图应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加大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学生通过正确运用历史地图,进而掌握最佳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在“收复新疆”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中国历史图册》进行教学,教师用醒目的红线将新疆区域用划上记号,让学生很快的发现该区域。由于英国开始占领新疆,而且沙皇俄国又率先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使得新疆陷入险境,教师将先后侵占的地区用不同颜色标记,继而对历史事件和区域地图有更好的掌握[3]。在学习“中国历史”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行结合历史地图了解中国红军长征路线。学生通过搜集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资料,将与其历史事件有关的战役和会议等记录下来,继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同时,学生要有效运用历史地图,根据历史内容绘制“重走长征路”的路线图,加强其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利用历史地图,学生能够发挥其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3

在学校举行期中、期末考试时,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成绩,不计人学生成绩总分。这说明学校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2.任教老师专业不对口

有的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师资力量,让我很怀疑农村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明天在哪里,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

3.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信心,降低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

历史与社会课的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这使老师觉得这门学科教与不教没什么区别,反正学生考试是翻书,答案能找到。学生也有同感,他们觉得上课听与不听没什么两样,这严重阻碍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以上反思,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二、对策

学校应将这门功课与语、数、英等学科摆放在同等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与社会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加强历史与社会专业培训

要提高任教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任教老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3.重新尝试闭卷计分的考试制度

这样做,可以促进教师对本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索,才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61-01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新课程的推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水平与智力、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性特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即:历史的时间观念、历史的领悟能力以及历史的分析和解释。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初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差别及其能力:

一、历史的时间观念

历史的时间观念就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历史思维,即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具有清晰的年代顺序感。时间顺序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尺度。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实行通史编写体例,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纂;而高中是按照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时间非常敏感,几乎都可以熟练记诵朝代顺序表,都可以说出中国史、世界史的分期,都清晰记得历史上某年发生过什么大事件。他们或许会对某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但对于事件发生的朝代、历史人物活跃的时间却都是信手拈来。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往往忽略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对某个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记忆都非常牢固,经常侃侃而谈。可见,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现行的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历史教学的跳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历史的领悟能力

柯林武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仅依靠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教材的层面上进行提升,开发自己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12-15岁的年龄区间,正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处于一个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与幼稚性、自觉性与盲目性、开放性与闭锁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比较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能力上,学生开始有了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评价,开始根据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新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开始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开始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思想开阔,直面敢言。如有些学生开始思考:假如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发生吗?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后究竟在做些什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历史的领悟想象能力具有先天的优势。

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15-19岁,正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感情丰富。生理上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是“初步完成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展,社会理想初步形成;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抽象思维渐占优势。“高中生是理想形成、确立的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力图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因此,在知识的学习上,他们更关注于现实所需。他们不再漫天的思考历史,更多的以历史教材为蓝本,闭封于狭小的历史圈子里。他们往往学习要学的、该学的或者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尽管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但活跃的范围主要还是在学校,所面对的人物依然是教师、学生。因此,学生受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学校的教师就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起到了禁锢作用。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思维呈上升趋势,但其对历史的领悟想象能力却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初高中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差异,其对于历史领悟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领悟能力的提高,由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历史领悟想象的能力上,高中生明显远远不及初中生。

三、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对于历史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分、史家观点争论的评析等。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已逐渐被重视。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5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81-02

初中的历史教学不仅是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积极发挥教育的德育功能,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历史课堂教学阻碍重重。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每个45分钟,成了历史备课中最头疼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有效提问非常重要。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单一性,不具备多元的思考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充分突出其特点。那么,如何设计课堂的有效提问便成为历史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历史课堂有效性问题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初中生处在思维发展阶段,感兴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情境要比枯燥的讲解更有效。

其次是课堂的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这里提到的针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设计问题要围绕所讲内容,不能脱离教学主旨。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使学生无从下口或张口就来。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用心程度、领悟能力上都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顾全大局,要具有全面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要求,问题的设置要选取多种方案,既要有适合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的灵活题目,也要有适合普通水平学生回答的基本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偏颇。

最后,课堂提问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如有的学生回答的内容并不十分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要说出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话,如“你回家是不是没看书,你都干什么了”这样的话语。初中的学生正处在叛逆心理的萌发期,教师如此的急切表达,只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负面心理,甚至有可能使他们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历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要时刻记住,学生不是参考书,他们不会回答得那么全面。教师要看到学生所回答内容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告诉学生他们所回答的内容遗失了哪些重要信息,学生便会积极查漏补缺,并且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下面是笔者在讲授历史课程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中《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

老师:最近常看电视吗?

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对问题产生了兴趣。

老师:最近常看新闻吗?哪些国家形势比较紧张?

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近来国内国际形势比较紧张的国家是伊朗和叙利亚。

老师:很好,老师对这位同学提出表扬,能够及时地关心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大事件。那么,有谁能说说这两个国家在什么地方?

学生:亚洲西部。

学生:海湾地区。

学生:中东地区。

然后老师引出中东的概念,为学生详细分析中东的地理位置。从地图上讲解,所谓中东是指欧洲、亚洲、非洲三个大洲相互连接的地区。再进一步解释中东这一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欧洲中心论的原因,欧洲人以欧洲为定点,按其距离欧洲地理位置的远近,分别称为“近东”“中东”“远东”。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收集的材料和课本的内容讨论一下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

此时学生之间展开了自由讨论。

学生: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

学生:丰富的石油资源。

学生:大国插手中东地区事务,矛盾冲突加剧。

学生:阿以间的土地争端。

学生: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种族因素和信仰问题。

学生: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中东问题之所以严重,水资源的争夺问题是根本症结。

学生:耶路撒冷向来被视为宗教圣地,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国家都对耶路撒冷有着崇高的敬意,进而,其归属问题便凸显出来。这也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矛盾重重的另一棘手问题。以色列是犹太教国家,于1980年占耶路撒冷为首都,这当中的历史发展,造成了中东矛盾和缓的不可能性。

……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全面。

然后教师再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回答全面归纳中东动荡的原因。

这是笔者今年给九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课的一个片段。首先从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就是身边的历史知识,这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人类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它来源于生活,是历史真实的存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历史是身边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思。因此笔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学生看电视的情况,达到拉近距离、激发兴趣的目的。然后笔者在学生回答伊朗和叙利亚是在亚洲西部的基础上介绍了“中东”这一概念。为什么要解释“中东”这一概念呢?因为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为什么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明显难以回答,教者就要引导或者直接讲解。但中东动荡的原因看起来很复杂,其实通过讨论学生能回答,因此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讨论和总结归纳。当然,在课堂提问中,设计问题要有效,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也要能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但笔者对学生的课堂提问的评价存在公式化倾向,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评价。所以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评价,抓住重点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课堂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仅仅从以上几方面考虑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成为初中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课程。这又成了一个新的需要教师挑战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蒋德厚.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6

误区之一,由于历史学科是非中考科目,在初中生心理没有多大的分量。在激烈的中考现实面前,即使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他们不敢把太多的时间消耗在历史学习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扼杀。到了高中他们也会带者历史学科是否是高考科目这一想法来看待历史教学,而且新学期一开始就在文理科的选择中徘徊、彷徨,结果一无所获。

针对上列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从思想上扭转他们对历史认识和学习的误区。使他们明白:考试并非我们学习历史的唯一目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即让自己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学习知识、汲取经验、提高创造能力。我们只要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了祖先的历史、知晓民族的兴衰,才能提高预见未来的悟性。自己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应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历史学科,知道历史学科是一部"上穷王道,下谈人伦。包吞千有,包括万殊"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学好历史,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打下良好的良好的基础。所谓:文史政一家,实质上它们是分不开的。例如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才能深刻地去理解的《七律、长征》的磅礴气势和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你只有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知道了台湾历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你才能明白国家政府对的坚定立场。其三、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误区之二,由于在初中时,历史的考试多为识记内容,学生们只是临时抱佛脚过关,没有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和记忆方法。这样,就使进入高一的新生有了一个通病: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采取机械记忆,弄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历史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思维能力不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好,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感觉历史学习广度和深度太高,历史学习太难,经历多次的模拟训练,仍然成绩平平。为什么师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呢?针对这样的问题,高中的历史教学如何做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个人的想法及做法。

一、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的认识

作为教科书的历史,其基本功能不外乎让学生知道历史基本事实,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基本功能是这些,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又在于什么地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对应于不同阶段年龄的学生,它们所承担的以上基本功能又会有些什么不同呢?在此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在内容上,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不一样。初中历史进行的是主题历史教育,意在建立起学生基本历史线索,对历史有一宏观了解。高中历史进行的是专题历史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阐释说明或解释清楚历史的深层问题。

在层次上,初中是基础知识的了解,高中历史是深入,深化的历史。初中历史是一种普及性的、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则是深入到历史内部,探究历史发生发展的原因,联系,规律。

在目的上,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具有选拨性。高考是很多考生都要参与的,历史在文综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历史学习的好坏也将影响大学选择的好坏。故而高中历史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在高考中获胜,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历史,运用历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断代严重

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答卷,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图特摩斯三世、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0%。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仅为35%。

至于如朝代时序更是前后颠倒张冠李戴,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对高一学生的困乏程度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而当被问及到什么原因时,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没认真学,2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没有认真教,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习的指挥棒,考和学是如此的结合亲密。而知识却断代、空档的如此严重。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对初中教学怨气冲天,由于我市初中升高中不考历史,使初中历史教学形同虚设,学生一入高中才知道对历史知之甚少,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历史基础太差,若不补充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张,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难,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问题存在的思想根源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小学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好像“有则无,无则有”。

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都不到位。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课堂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绩如何评价,怎样看待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办法。

(三)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终身发展。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

2.大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我市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高一上学期阶段,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趣味性教学之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如高一学生刚进校就开始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学习,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去总结,然后教师更正。这样不仅是学生构建了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习惯性的去联系和比较。

2.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高一学生还是感性认识比较强,但缺少理性思维,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思考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非常重要。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单纯的以分数论高低,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学习方式不断有新的进步,借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过度。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其知识量大、涉及的方面广、领域多,近年来中高考对历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需要加大力气想办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当然家长社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本文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永涛:高中历史教学法二三[J];现代教学研究;2012第2期

[2]陈庆明,李红垒: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成才需要[J];成才之路;2014第14期

[3]唐文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J];教育界;2012第14期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8

——图书馆成为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打卡地”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兰州新区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阅读推广主阵地的作用,围绕“重温红色历史,推进全民阅读”主题,购进配套红色书籍、设置党建图书专区,坚持联系实际、用好红色资源、注重面向基层,积极协助兰州新区各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四史”宣教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以馥郁书香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五月以来,兰州新区组织部、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东航甘肃分公司、兰石集团、彩虹城中心社区、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等各级党组织分别在兰州新区图书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和读书会活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兰州新区组织部党支部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作风走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前沿。“学党史,诵经典,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读书会活动中,新区组织部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在红色党建专区集体学习了党史,部分党员代表围绕“我的初心对党说”主题,向党寄说美好祝福语,表达了爱党爱国的热情。全体党员干部在读者交流室观看了《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集红船起航>》,3个党小组分别诵读了《永远跟党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长征组诗》等红色经典诗词。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声音在兰州新区图书馆读者交流室回荡,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以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尽情抒发新区组工干部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经久不衰的红色之歌蕴含着饱满的热情、滚烫的旋律,让同志们都热血沸腾。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唱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情感。

“重温百年党史,书香润泽初心”。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党支部全体党员佩戴党徽,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时的神圣誓词和奋斗决心,立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恪守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立足本职,严格自律,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新区财政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铭记党的初心,肩负民航人的使命。东航甘肃分公司飞行部党委在“学党史,铭党恩,做新时代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中,朗诵红色经典诗歌《有一首歌》,尽情抒发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把民航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激情传诵。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飞行作风建设,把确保航空安全作为最直接的政治担当,着力打造不畏艰难、意志顽强、能打硬仗的飞行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航奋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兰石集团纪委和集团检验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机关党支部和医养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党支部、兰州新区文曲中心社区机关党支部、中铁二十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兰州新区西排洪渠碱沟调蓄项目经理部党支部分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选读党史书籍,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分享交流红色故事,认真开展“学习南梁精神研讨交流”、“党史学习笔记评比”、“一曲红歌忆党史”等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党的丰功伟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活动中,党员干部对照初心使命,深刻检视剖析,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工作短板,进一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以良好工作的成绩检验学习教育的实效。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9

一、坚定信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后,13位代表由于对党的认识不同,目标理想各异,他们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人生结局也千差万别。毛泽东和董必武初心永志,坚守信仰,战斗一生,最终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成就宏图伟业。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初心不改,血战疆场,为党牺牲,永远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圆满履行工作职责。

二是坚持宗旨职责,让初心在行动中传承

我们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到底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作为基层一名党员干部,要坚定进取之心,要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坚决克服只说不做,做到知行合一。要实现追赶超越,不是动动嘴皮子、耍耍笔杆子就能实现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坚决把“创新、一流、务实、高效、担当”付诸行动,把工作落实到每个目标、任务、措施上,熟练掌握工作业务,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努力成为一专多能、善打硬仗、能打赢仗的“多面手”。

三是坚持奋斗奉献,培养务实的工作作风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系统衔接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