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十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十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1:26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立足企业信息现状,全面探讨了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以及其实施的方法论,重视对企业业务和it团队的有效整合,理顺企业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业务创新,有效降低成本支出,为企业发展降低风险,切实提升应用水平。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软件应用生命周期

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其功能更加强大,彰显重要性,出现了大量信息系统软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出,使得软件自身的危机出现严重的趋势,尤其是软件系统应用规模的扩大,与操作使用规范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整个行业更加注重应用工程概念和思路进行整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在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将eRp作为关键核心,涉及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注重系统运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追求系统部署的高质量,寻求低成本运行和维护,基于这种环境,软件应用周期管理备受关注。

1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的介绍

1.1应用生命周期的概述

对于应用周期,主要是从软件的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针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即软件的流程需要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相关的步骤组成在一起。对于这种理论的应用,需要遵守it基础架构库的阶段要求,满足需求、设计、研发、测试、运行以及优化阶段的基本特性。在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下,能够对信息化产生显著的作用。首先,能够切实提升信息化的质量。在需求搜索的应用下,使得软件应用达到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切实降低费用支持。在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下,使得相关开发人员能够获取共享性突出的方案,优化程度较高,同时,这些方案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再次,使得维护时间被有效缩短,实现软件应用与设计的同时进行。第四,使得资源利用率被提升,达到最大化,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业务方面的需求,对后期实现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关注。第五,业务彰显灵活性,应用平台被迅速搭建,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调整。

1.2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的介绍

对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其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束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现了对各部门职责、制度以及流程方面的有效管理,强化区分和固化。在这一管理中,囊括诸多应该过程中的要求,如需求、规划、测试等,同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其中,发挥知识的作用,借助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提升软件开发水平,形成高效化的it管理信息化系统。

1.2.1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整合

在当前的软件应用生命周期阶段管理中,涉及诸多工具,但是,由不同的公司研发,独立性较强,会引发一定的问题,首先,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容易引发混乱现象。其次,无法实现项目执行的固化。由此可见,一套具有独立性、流程固化性的系统亟待研发,实现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1.2.2具有突出的透明性

在项目中,系统数据规模庞大,很多具有不可掌控性。一旦无法进行相关资源的有效估算,使得真实的数据支持比较匮乏,很难为决策层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在应用周期管理之后,这些任务能够借助有效的指标进行控制,提高操作的透明度,把控整个项目的运行状况。

1.2.3具有较高的可追随性

在比较理性的状态下,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的项目成员能够实现相关文件之间的有效链接,选择任意节点技能进行相关项目的追踪。但是,如果子系统之间没有实现完全意义的整合,追溯就很难实现有效的健全,简单的文件存储没有进入整个管理系统,追溯目的很难实现,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修复,找出文本中的缺陷,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避免。

1.2.4自动化程度高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机械性较强的工作由软件系统自动触发完成。在自动化机制的影响下,大大降低了项目中执行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支出,项目执行效率被显著提升。

1.3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的介绍

借助生命周期管理工具,能够切实提升系统软件的能力,成熟度增强,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在信息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3.1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更新。为了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要重视自身服务的提升,借助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加快企业软件开发的速度,推动新的服务模式的出现。

1.3.2软件开发的效率被提升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中,研发失败率较高,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应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开发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达到调整的及时性与快速性,一旦遇到变更,能够迅速进行模式的更新,结合新模式的需求,进行测试。另外,一旦在编码过程中发生变化,模式会立即进行应对,使得整个软件开发周期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1.3.3提升管理与控制水平

对于传统的控制方式,管理人员很难实现项目进度的掌控,因此,目具体完工时间很难明确。在周期管理工具的应用下,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结合管理数据,准确反映项目执行的具体状况。

2结束语

综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备受关注,被积极引入整个项目管理中,积累大量项目数据,发挥企业知识库的作用,为项目周期、成本和风险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的支持。为此,要重视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明确涵义,探讨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管理中的功能,在根本上推动企业it业务创新,降低成本支持,提升系统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肖.基于oSGi的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SaaS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钱富升.通信企业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移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3]牟海伟.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4]李晓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项目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2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主要对策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迅速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人力资本的经营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要将人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还需要充分借助技术性的手段来保障人力策略的有效落实。这样,专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就应运而生了

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的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ehr.是将先进的技术力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项目,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可以“dothingsbetter”.缩短管理周期.减少hr工作流程的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使最终用户(员工)自主选择hr信息和服务。加速实现事务性工作和日常服务的外包。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可以“dobetterthings”.使hr部门从提供简单的hr信息转变为提供hr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hr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hr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企业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在于信息化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迎接管理挑战.并不断推动管理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我国,由于不同的企业背景、企业成长环境、组织人员结构以及文化的差异.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认清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以及更好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迎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

(一)降低管理成本

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它能使企业实现办公无纸化,在办公用品等方面可以减少开支: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可以成功地通过软件和网络来完成一些原本需要大量人手来做的行政性工作.使企业减少行政性管理人员的费用开支;最后.对于一些网络及分支机构分布较广的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通过网络实现hr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通讯费用。

(二)畅通信息传递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通过互联网使hr管理的触角成功地延伸到了每一位员工的身边.上级的有关指令可以直接传递给基层员工.使hr的信息传递畅通有效,更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可以迅速、有效的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的信息沟通。员工可以直接从项目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并根据相关的信息做出决策和相应的行动方案.使hr信息服务实现自助式。

(三)提高员工满意度

2l世纪.企业必须把提升员工满意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纠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软件项目.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传统的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让所有的人事工作流程,如员工流动、工作调配、工资晋升及职称评定等都在网络上进行。这样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也能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

(四)技术促进变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中.由干行政事务上的工作可以由电子化项目完成.只需占用极少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真正把t作重心放在服务员工、支持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决策以及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员工和员工的集体智慧的管理上,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为管理层提供咨询、建议上。

二、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的技术,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要么是借鉴国外企业应用的经验,要么是盲目跟随大流.模仿其他企业,而没有联系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照搬照抄.从而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企业文化

利用企业文化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而企业在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深入人心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前.就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这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供应商而言,都没有真正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进行宏观的规划。变革企业文化,就不可避免的要调整或者优化或者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如果在错的、有问题的业务流程上实施这种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二)忽视组织因素

作为一个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技术是一方面,人员也是一方面。在启动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经理们经常在员工方面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员工并不喜欢变革。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却意味着众多的变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组织和人的因素,寻求让员工参与进来负责业务流程变革的方法.处理变革的文化影响

(三)企业网络环境不完善

很多企业盲目跟随大流.妄图一步到位.而不顾及企业现宴的硬件与软件环境.导致企业网络环境、服务器性能出现瓶颈现象.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从而直接影响用户的应用.造成用户对此项目的抵触

(四)供应商选择失败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经营战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软件厂商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模仿和超越上.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最重要的经营战略体现.即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大多数是在实施产品.而不是在实施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围绕用户业务流程的经营战略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时.若不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相信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供应商天花乱坠的演示和近乎信口开河的承诺.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造成企业投资的失败.甚至影响到相关人员在企业中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对策研究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和不完善性.建立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对我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和优势来不断推动管理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此迎接来自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一)建立深入人心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企业潜移默化的各个部门和员工都认可、遵循的经营战略,围绕这个战略.不同部门就不是在争论谁赢得客户.而是都一致的去想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在此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向良好的方向变革、重组,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二)不仅仅是选产品,更是选合作伙伴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买来就用的软件产品。其部署过程是一个包含了系统规划、系统实施与二次开发、培训、系统维护与升级、系统应用管理等众多环节的复杂项目管理过程。从而决定了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产品本身的特性与价格等.还应该深入了解产品技术框架、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供应商业务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关于供应商综合实力方面的因素选择一个实力雄厚、产品优秀并且许询实施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供应商.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不求一步到位。但要有长期规划与持续发展

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盲求一步到位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有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行为、流程以及网络环境.循序渐进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建设首先可以从建立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手.降低事务处理的手工操作.将hr人员解放出来.然后进行专项的系统建设.如招聘、e—leanring、培训等系统.从而最后建设一个大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项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建设也要考虑到同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连.如erp.形成企业高效运作与决策的数字神经系统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3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

1.会计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开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将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企业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进行直接联系,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平台直接获取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不仅实现了信息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应用的快捷,同时也可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这对于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质量非常有益。

2.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对于财会工作的监管能力

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状态下及时性较差以及无法全过程控制管理的问题,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及时地明确会计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以及具体账目情况,因而能够优化企业的会计管理业务流程,同时提高对于财会工作的监督管理能力,这对于强化企业财会工作的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规避能力十分有利。

3.会计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效率

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可以借助于具有财务预测、会计控制、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以及经营决策支持功能的软件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因而不仅可以简化会计工作业务流程,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可以大幅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的管理水平。

4.会计管理工作地时效性得到大幅提高

通过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经营阶段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数据可以及时地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进而可以随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而且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数据进行快速的查阅和分析,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制约问题

1.对于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会计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实施推进困难,企业财会管理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2.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会计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因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力度不足,非法访问、篡改以及破坏信息数据库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部分信息数据泄露;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导致信息数据容易受到破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存在缺陷,容易出现崩溃或业务处理不完善的问题,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数据的失真。以上问题,都是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完善的方面。

3.企业缺乏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产物,因此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现代会计管理理论知识涵养不足,业务处理能力不高,而且对于计算机信息网络以及软件操作不熟悉,因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缺乏人才支持,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策略

1.转变企业会计管理理念,结合信息化要求完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会计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管理理念,在会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这是时展对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其次,在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规模、业务特点以及管理组织结构,成立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会计管理信息化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指导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数据有可能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因此必须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在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上,可以采取加密技术,对于会计信息数据的使用必须经过授权使用,避免由于越权操作或者是非法窃取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数据的外泄或者篡改。其次,对于会计信息体系中所有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应该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软件,避免由于网络病毒对系统造成攻击破坏。最后,应该强化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部门的联系,对会计软件中的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并制定解决措施,以提高功能软件自身的安全性。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安全问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培养高能力水平会计人才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开设培训课或组织专家讲座的方式,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促使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并能够熟练的使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4.实现会计管理功能的转变

在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开展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实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职能的转变,改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上,应该重点向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决策支持以及财务监督方向进行拓展。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分析软件,提高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以及经营决策的支持力度,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整合应用;对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当前企业来说,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对于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关概念分析

(一)信息化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伦》中提出,该学者在这部著作中描述了信息化社会以及信息革命的相关前景,同时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进行了预测,并认为人类必将会踏入信息化社会。而我国著名学者黄顺基则认为,所谓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促进信息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有关的信息产业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学者齐从谦则表示,信息化主要指的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此外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个官方文件中,也对信息化概念进行了总结,认为信息化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快信息交流以及促进知识分享,进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信息化从本质上还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种技术性的革命,信息化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有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不同学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学者王建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水平。而学者李喜琴则表示,企业管理信息化更多指的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高度集中,能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采集和管理,进而可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并确保信息流通的实时化和高效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信息技术,通过使用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进而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开始向战略化方向发展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负载的不断增长,企业it工作人员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和管理层所设想的预期效果开始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距离,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开始面临挑战,管理信息化遭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令人迷惑。目前只有少数科研院所以及医药制造企业开始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这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成为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企业信息化最终还是转向战略管理,信息化的结果要基于战略,通过逐层部署和统一规划,逐渐构建一个统一的联动平台,这已经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开始向整合应用方向发展

企业管理信息化最早是基于传统的单机应用,随着发展,进入到单元应用,现在则达到了集成应用水平,而未来必然会进入整合应用发展阶段。其中单机应用只能够满足最为基本的个人管理需求,只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比如可提供日志管理、沟通管理、收发邮件以及计划管理等,这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相对较为落后。

而单元应用则能够初步满足初级的部门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能够为每个部门提供相应的业务管理工具,能够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比如当前广泛使用的eRp、CRm以及pm、HR和财务管理及内控管理等系统。而这些单元级的应用也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小步。

集成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一个技术层面,是为了满足企业更高信息化管理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其目的就是消除不同系统之间所存在着的信息孤岛问题。这主要是基于技术手段来促进信息化建设,力求让每个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在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而形成一个更为整体的系统。比如当前集成应用的就包括了总线系统、门户系统等。而我国当前很多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可是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整合应用则更多属于一个管理方面的概念,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更好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概念。由于在集成应用系统中,虽然对不同的子系统实现了技术集成,可是这些具体业务子模块之间却相对独立,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企业上下层次的整合等。而实现整合应用就需要对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整合应用的关键点就在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计划、预算以及全面绩效管理等。从未来发展来看,整合应用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不断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未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走向战略管理层面,因此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就十分关键,对此首先要革新顶层设计理念,使之符合战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企业的运营必须要建立在战略基础上,只有关注战略,才能够更好的落实方法和工具。然后要对战略以及支撑战略的相关业务进行关注,让it管理部门能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业务,这样才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最后还需要基于战略,对当前应用整合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理解这种趋势。

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致力于提升企业业务的操作效率,而战略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战略、目标以及绩效和决策等。其本质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战略的建立是基于准确的战略体系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战略的变更和管理,可是此时并不能够对战略进行强化和执行。想要具体的落实以及执行这些战略,就需要基于流程驱动业务系统,架构驱动员工协调的这种管理信息化来实现。只有将企业业务部门所涉及到的业务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目标以及决策等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此时才能够真正发挥业务系统的协同效用。否则,假设仅仅是为了让业务系统解决自身执行效率低的问题,而忽视了和企业战略进行紧密融合,那么此时的业务管理系统显然就会变得相对孤立,而效用也会受到限制。只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紧密的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保障和落实战略能够被纳入至管理信息化系统之中,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时,其中企业的制度、组织和计划、流程和预算、风险和内控等现相关内容都是企业战略和业务之间的纽带,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建设就是基于这些桥梁和纽带来实现。

虽然当前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而且之前仅仅关注的是操作应用,而在战略管理信息化时,就需要注重企业经营的发展,以及战略规划,那么就需要以更深的管理理论作为支撑,此时一般的技术人员就会难以理解。另外从之前的数据为核心,到现在管理体系架构为核心,此时无论是从技术实现层面,还是从业务展示角度都会产生显著变化。因此相关的研发水平也会对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更为先进的管理信息化,就需要不断优化相应的思路,要充分认识到战略管理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真正融合。

(二)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整合应用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应用,就需要结合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要涉及到流程、战略、组织以及预算、计划和全面绩效管理等诸多内容。企业一方面在推进战略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组织、流程以及计划和全面预算等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将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之中。对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整合可以借助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以及全面绩效管理整合到一起,并对企业的整合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整合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在未来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就能够获得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引导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方向,进而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建.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10).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5

【摘要】当前中国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存在不足。本文对小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系统自身运行成本及系统内部控制实施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建立社会化共享管理信息服务中心、调整不相适应性、将管理经验嵌入管理信息系统中、平衡设计实施的成本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有小微企业超过千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及相关内部控制可以将管理制度程序化为系统设计,实现复杂的管理制度简明化、提升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所以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水平决定全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和普及程度。常丹丹(2010)对128家太原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调查中发现,42%不重视内部控制管理,69%没有进行风险评估,60%没有对内部控制实施和执行进行监督,78%不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评估改进。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用及完善程度不高,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现状,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来促进企业规范管理。

本文对小微企业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展开研究。

二、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小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性特点。

小微企业大多创立不久,大多数正处于管理者直接控制或少数进入指挥管理阶段,这决定了小微企业的管理任务主要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关注重点是市场和产品,而不是管理规范化、管理经验的积累、管理信息化及内部控制的建设;管理者的关注重点是快速的决策,而不是对少数员工的监督。

基于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管理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明显重视不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将公司管理中多年积累形成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文化,通过数据技术显性为管理信息系统中固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很显然,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一个长期与企业的管理特点紧密联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对于刚成立的小微企业来说非常困难。小微企业应通过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规范管理流程、相关制度建设来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建设,这在小微企业的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

2.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本高。

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向集成化、多业务领域、用户自主化及开放化方向发展。这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管理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产生更多需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完全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和环境下,必然导致软件系统在流程、管理理念及流程上,与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如果运行不当,小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体系时,会产生一系列新增的运行成本和风险。如会增加管理环节和跨度,管理者对业务的管理更加间接化;不相融职务岗位分离及增设内部审计岗位,在小微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成本,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小微企业原本对人力资源缺乏吸引力的背景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培训压力;系统决策程序和制度更加刚性化,导致面对外界频繁的环境变化缺乏弹性,对内外部环境的反映表现迟缓;应用后小微企业的运营流程相应地发生改变,产生新的运营风险;小微过度依赖系统,会增加重复业务的同一风险集中暴发可能性。

运行成本和管理风险的增加,对小微企业既难以承受又不经济。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被打击,更有甚者认为小微企业不具备设计和应用的条件,也不具备应用的需求。笔者认为,这是影响小微企业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成因。但小微企业仍然非常必要引入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出调整。

3.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环境不成熟。

根据CoSo框架,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决定要素。范春英(2011)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所处客观环境、内部控制自身成本、执行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对决策时效性的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应用不足。当前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实施环境都影响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1)中国处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还不完善,小微企业与其它企业竞争力并不完全决定于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受到诸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小微企业是否应用了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在外部竞争效益上没有明显体现。(2)市场化管理服务水平的限制。调研发现,中小企业业务多元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与财务及业务相结合的管理过程中,使小微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服务需求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小微企业势单力薄,必然要求由管理服务提供商来提供服务。事实上当前小微企业接受到的市场化管理服务主要为记账。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低下,无力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服务。(3)管理软件提供商服务急待规范。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于2014年1月6日起施行。当前管理信息化软件提供商的管理软件急需规范化,小微企业是管理软件提供商的小客户、零散客户,得到优质服务的机会非常有限。

当前小微企业的内部环境制约(由于小微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层混淆不清,根本没有公司治理):(1)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制度设计和实施的认知水平。王竹云(2012)认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水平。随着创业人群的高知识化,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及90年代的创业者,当前小微企业的管理者主体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对管理管理信息化及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着足够的认知。但当前大学对管理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育,滞后于社会实际管理信息化需求,所以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职业化不足,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普及程度还远没达到应有认知水平。(2)小微企业管理者“短平快”普遍创业心态。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法律制度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市场环境不稳定、创业者缺乏长远投资意识,都导致小微企业管理者易产生“短平快”的创业心态。所以没有足够的兴趣,长远地将管理经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实施自已企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内部控制制度。(3)社会契约精神的缺失。当前社会契约精神缺失,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职业精神缺乏,进而导致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下,独立忠诚地完成工作产生不信任。王竹云(2012)发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手段为交叉审核,即事后审查。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前、事中控制作用没有得到认可和发挥,对员工在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下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任用和信任,被通过事必躬亲、任用亲友、严密监督、事后审查等手段替代。

三、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发展对策

1.建立市场化的共享性管理信息服务中心。

小微企业建立和加入管理信息化共享性服务中心,是解决规模较小、实施成本承受力低、与服务商议价能力弱的有效途径。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小微企业自愿加入,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可以组成近似“团购”的方式,共同寻求更专业的管理软件提供商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一体化服务。这使小微企业在共享高质量低成本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相关内控制度设计服务同时,管理软件提供商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集中化管理零散客户,提供更深入的管理服务。

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的建立,单独依赖分散的小微企业自发形成是非常困难的。在市场化运作和自愿原则下,各级政府的小微企业服务机构、小微企业联合会、协会等都可以发挥推动作用。这些部门在集中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外,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推动小微企业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的成立。在提高小微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放贷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在技术方面,可以应用远程访问云管理服务平台技术,将安装系统和会计资料存储都在远程服务提供商的终端上进行。在小微企业管理信息服务需要更集中化、专业化、低成本化的需求下,云服务平台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2.建立与小微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小微企业设计和运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后,管理者最强烈的不适应感来自:被束缚、业务操作繁文缛节、决策反映变的迟缓及员工相互推诿。员工的不适感来自:不被信任感、工作繁琐、劳动量增加及员工冲突的增加。上述管理者和员工的不适感,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自身带来的成本和管理环节增加人为弊端。但更多是因为购买的商品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内部固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的业务及管理特点不相适应导致,后者是可以克服的。毛基业、王伟(2012)发现,公司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后认知不适应,主要应从氛围调适、认知调适、技术调适和组织调适四个方面努力。

在商品化软件的选择上,赵颖(2013)以mB公司为例,研究了公司如何在国内各服务商之间选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商,发现公司应选择适合自身管理特点的本土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另外研究发现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司实施组织的不匹配,是不适感来源的主要原因。在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中,不适感调适的关键作用在管理者自身:(1)管理者可以通过与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提供商沟通,以重要性为原则,对重点业务环节、高风险领域、频繁的资金流动、易发生舞弊的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设计。同时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简化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部分不必要内控操作措施,如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等业务的管理信息化内控。要杜绝简单生硬地将软件内置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行套用于小微企业。(2)改变管理者狭隘认识,研究发现,许多管理者狭隘地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应用于会计部门。小微企业管理应当积极向其它业务领域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每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3)Liu(2011)研究发现,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用户体验,会随着管理者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改变,管理者的沟通作用非常明显。小微企业管理者应调动全员参与,系统地实施和调试,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通过全员的沟通、培训、管理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内控意识,调动全员参与完善顶层设计,努力缓解员工不适感和抵触情绪。(4)管理者不断发现管理中的新问题,向管理服务提供商寻求帮助,不断地调整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中的具体措施,达到调适和化解管理冲突的目的。

3.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规范、措施、制度体系固化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常态化、刚性化、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优化内控制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与小微企业组织接轨的过程,也是通过系统的应用小微企业管理技术及相关内控体系自身变革的过程。经过不断地发现管理信息风险,编制风险系统清单和内控措施对照图,升级系统将小微企业在创立和发展中管理改进形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到内部控制过程中。小微企业在调动全员参加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失效风险,小微企业规模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升级的过程保持同步,二者是一个要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改进的内控制度嵌入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

4.平衡内部控制设计实施成本效益。

小微企业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要评估成本效益。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中的核心思想——制衡原则与保留操作痕迹,都会增加岗位和工作记录成本。不断的内控重新评估和改进也在增加成本,这对小微企业的负担增加特别明显。设计和实施中必须保证小微企业业务运行的原有高效性,顾及小微企业管理成本的承受力,防止出现投入成本比效益大的情况。

与小微企业规模相适应,初始设计时可以只将企业重点业务纳入系纳控制体系,超前一步的预防控制可以将风险防范前移,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注意将不同控制目标、控制措施重叠、过度控制、控制措施不足等,综合分析,分清主次、削减重复内控、补全关键内控,以实现成本节约。小微企业要在实用原则下,时刻地关注业务、面向过程、基于控制、度量驱动等基本理念因地制宜,在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时与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风险水平、风险范围、企业规模、生命周期、内外环境、竞争程度相适应,平衡好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常丹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

[2]张荣海.基于信息化(erp)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析[J],财会研究,2007(5).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档案事业中的一个主要分支就是企业档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更是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国家档案局颁布实行了《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加上各大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展开,使得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要。企业档案信息化,即档案工作过程中运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档案的处理及管理和开发,服务于档案应用,从而实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企业档案属于企业重要信息资源

企业档案是企业各类重要信息资源所构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可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关键,更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主要基础。企业要运用针对性策略,增加投资及投入,保障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完整性及安全性,从而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充分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水平。企业档案机构应有效落实计算机系统和数字设备建设,从而形成电子文件各类数据的收集及归档和存储,从而服务于最终的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已有纸质及照片和声像等方面数字化处理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网络化服务。

1.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关键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关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众多且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为了提升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则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从而降低档案人员重复性工作及体力劳动,解放生产力且提升工作效率及效果,把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解放出来,推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型,从而积极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价值,达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关键

企业档案关乎着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有序展开,这不仅仅是维护企业的利益及合法权益,加上真实的历史面貌确证,也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提升及重要发展战略的落实。统一完整的档案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发展及技术和成果,加上生产效率及经营模式,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有有效途径。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原则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则是促进及健全企业信息化,从而提升总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及规划和方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应该充分满足企业信息化各方面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文件归档及储存于应用管理系统,并且有效解决循序渐进及总体提升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确保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

2.1档案信息化建设及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原则

企业档案部门应持续强化及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规整档案信息化工作基本要求,将档案管理系统纳进企业信息化系统,从而呈现档案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系统充分衔接。

2.2技术及管理并重原则

用管理来有效统领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推进各方面管理工作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理念及方式和技术,加上手段等方面都应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及新型科研成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注重企业管理各方面要去及需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3eRp电子文件在线归档技术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3.1eRp系统

所谓的eRp系统是指将企业的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有机的集成为一体企业信息罐体系统,涵盖了企业的财务,生产,计划,项目管理等运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支持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会计凭证;第二,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以及生产经营的各项统计数据;第三,实时的记录企业的各项数据,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eRp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对资金,货物,人员和档案信息资源等的自动化管理,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中广泛采用eRp系统进行运营管理,由于企业的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财富,因此eRp系统逐渐成为企业运营管理过程的神经中枢,使用eRp系统电子文件在线归档技术来进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强化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及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础,是必要的条件,更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各方面保障。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普及,并且各类新型计算机管理软件不断涌现,造成电子文件的格式多样化。所以应保障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电子文件及电子文档使用也是非常关键,因此应重视强化相关标准及规范策略分析及探究。现如今国内的电子文件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编制了对应的标准及规范,这些相关标准的制定是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整个系统的基础。不够企业务必要考虑具体情况,考虑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及管理程序的再造,编制适应于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及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再加上各类实施细则。编制标准及规范时则应积极争取获得相关部门人员及各个业务部门与软件开发人员的作用,以便提供良好的组织来确保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人员及技术方面的保证。

3.3企业信息系统自动归档接口开发

应将信息系统及档案系统无缝衔接作为主要目的,从而开发出适应的企业信息自动归档接口,持续充实档案数字资源库。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就是企业信息系统和各类文件数据复杂多样,现如今国内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始注重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归档,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进了企业总体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方案中,也开发了oa电子文件自动化归档接口及eRp电子文件在线归档接口和移动载体电子文件联机归档接口,再加上声像电子文件在线归档接口等都使得企业大约80%档案进行自动化归档,为数字化档案馆提供大量数据资源,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性基础。

3.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现代化企业机制,均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国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则更需要履行经济责任,企业各类管理活动均是应基于提升经济效益为主要宗旨,档案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关键,更不能背离该宗旨。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企业各项发展,从而得到源动力,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走向效益之路。企业应注重发挥档案部门各类信息资源的集合优势,把企业各个机构及信息系统形成档案整合,成为企业原始且集中的数字信息资源库,这也有效处理了信息孤岛情况。建设集中数字档案资源库,应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知识管理作为主要指导,从而实现档案利用从信息型转化为知识型,更好的挖掘及发挥档案价值。

3.5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则就是安全问题,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和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保护。档案信息安全通常是指档案管理系统软硬件安全。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应采用整套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确保,并具备相关的技术策略施以自动控制。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定严格的接收档案密级和施以动态调节,进行定期档案鉴定。坚持纸质及电子版档案双套管理,并且强化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安全防护策略,加大安全经费投入。

结束语

总之,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种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档案总和。因为企业职能及组织之间的形式有着某些差异,所以档案构成及主体之间也是存在些许不同,企业档案包括基于科学技术的科技档案及生产经营,这些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财务档案及人事档案盒设备档案,再加上基建档案与党、政、工、团之间的各方面文书档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兴话题,因此分析以eRp电子文件在线归档为契机创新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有着很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房丽娜.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7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尤其是在当前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建设单位信息化运用,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现状

为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现状,经对全国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数据与相关信息收集。调查结果显示,已开展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占比20%,而近80%的企业尚未开展该项工作。从已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649家企业看,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关键业务集成应用阶段及以上阶段的特级和一级资质企业合计仅为26%。企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较大,部分企业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或者为保“资质”而信息化的状况令人担忧。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信息化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而上述企业所实施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并不理想,各核心系统的建有率偏低使用效果一般,系统集成大多只是单项集成,两个以上系统被集成的比例偏小。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现金流监控,生产监督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内容,但调查的结果显示并不理想,只有财务管理系统建有率较高,为68.10%,其中使用优良的有90.02%,其他系统的建有率均在50%以下。使用率较低、同时也是使用情况较差的后4名软件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使用率10.48%,其中,自认为使用优良的占69.12%)、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使用率6.32%,其中,自认为使用优良的占68.29%)、企业级项目管理系统(使用率15.10%,其中,自认为使用优良的占34.69%)、项目级项目管理系统(使用率25.27%,其中,自认为使用优良的占31.71%)。

信息化集成软件系统五花八门,集中度较低,应用最多的三家品牌也都没有超过6%。自认为建有集成软件系统的企业总数203家,占已开展信息化的31.28%。被集成应用的内容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财务(114家,占203家的56.16%)、办公自动化(98家,占203家的48.28%)、人力资源(91家,占203家的44.83%)和项目管理(72家,占203家的35.47%)等方面。由此可见,实际上这些企业的集成系统,大多还只能算是单项应用系统,具备集成应用功能的系统很少。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1)智能延伸,数字与物质边界模糊。物质世界在线化。智能物体、设备及机器赋予物质世界更多的控制及更深刻的洞察。这不仅仅是物联网,而是一种新的连接智能,可增强人的能力、自动化流程,并将机器纳入人类的生活。对于企业来说,这将赋予其与现实世界的实时连接,从而让机器及员工更快、更智能地行动和做出反应。在此认为,数字技术与物质世界边界的模糊性将会为大型企业制造优势,因为后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形资产营造一种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从而一举超越自己的在线竞争对手。

(2)数据供应链,让信息流通。企业的数据规模在不断暴涨,但数据烟囱现象却依然严重,这限制了企业发挥大数据的优势。随着数据工具的成熟,笔者认为企业需要考虑数据供应链的搭建。所谓的数据供应链,是指一个受结果驱动、随战略调整的端到端数据提供流程,它可以将不受管理的数据烟囱变成集成资源、受管理的端到端过程,让数据分析从一门艺术变成一种工业化的、完全嵌入式的能力。数据是现代数字组织的命根,不仅仅是首要的it资产,也应该是首要的业务资产。

(3)应用经济,软件是数字世界的核心竞争力。软件开发方式变了。尽管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依然存在,但企业端也在效仿消费者世界,开始迅速转向更加简单、更加敏捷、更加模块化的移动应用。应用将引发企业的运营革命,在数字化世界里,软件必须成为每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集约化经营,项目精细化管理。自十召开以来,企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强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和体制环境。因此,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打造科技型、效益型、集约型、精益型的现代化企业,实现行业及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可谓大势所趋。企业集约化经营、项目精益化管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同时,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实践案例,对行业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给出了实践性指导,旨在帮助企业了解行业现状、借鉴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对国有企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自身特点,适时调整战略战术,制定契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1)企业应健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在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牵头,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应用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成功建设和推广应用。

(2)企业需要提高执行力。当企业发展战略或关键流程重新制订,并付诸实施后,企业文化应随之有所变化。只有当企业文化与新的流程步调一致,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

(3)企业信息化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企业信息化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道路。

(4)企业自身要强化信息化意识。企业自身要强化信息化意识。我国企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关键是在信息化的认识上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应该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加之我国企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企业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信息化的一大瓶颈。因此,为了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自身必须本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和力度。

(5)企业要重视信息化咨询和监理服务。企业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咨询和监理服务。专业咨询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寻找出真正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制订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企业急需解决的某些问题,并通过对所涉及的具体业务流程和环境的调查分析,提出理想的业务调整方案;为企业的有关领导提供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管理经验,协助其制订和完善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决策、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曹乾,赵磊.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03).

[2]万晓曦.建筑企业借信息化冲破发展禁锢[J].中国建设信息,2014(01).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独立的系统内部之间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都是通过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就这一方面而言,企业在利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在有形无形地受到其他发展部分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企业整体的文化建设、企业的人才队伍等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的因素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及程度。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也是突出的,如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方式及模式。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两者的发展,可以为企业总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1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标,其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决策水平的高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主要指的是企业能够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导支持下有效的整合起来,有效的促进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2.1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水平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企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逐渐深入到企业人员管理、作业操作、内部沟通交流、外部合作等方面。当前我国部分总体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建设明显地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其中突出的影响是促使企业的管理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强化了企业管理的人文基础。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在变化多样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好的适应性,能够及时地获取有效的经营信息,并通过数据的模拟分析促进企业管理的积极转变,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科学依据欠缺、管理危机等现象。

2.2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管理水平作为一个能够体现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尤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度、积极性及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深刻地反映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来讲,优秀的管理水平势必是在优秀人才管理队伍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样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对于市场发展的风向能够很好地观察并预测,也能够认识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这样,按照常规的操作顺序进行展开,优秀的管理队伍能够共同商讨出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模式,并且能够合理地引导企业员工积极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企业高管理水平的存在能够合理地分配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共同存在于企业这个发展的系统之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3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1时展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当前,时展促使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服务于生产生活领域的要求。正确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的建设措施,能够为现代化企业的全新发展奠定基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聚合企业的发展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例如: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局域网的覆盖、企业办公自动化条件的形成)、企业专业应用软件的建设(这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例如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反映在生产应用技术的先进性、生产设备的信息化利用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建设(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的建设)、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管理制度更加趋向于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结合,提高管理的应对性与预测性)。

3.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尤其表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领域,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流通信息化等。虽然我国现今与国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能否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企业办公自动化基本上已经实现。党的十以后,我国强化了信息技术在全国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部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下达,有效地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对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信息化应用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已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生产、供应等方面。最为普遍的就是生产供应链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地整合供应链上部环节和下部环节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隔绝、闭塞的现象,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供应链的有序进行,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对于生产力的革新也是有着突出的作用。3.2.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趋于成熟展,当前的转型发展更是力图能够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尤其是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及深度。所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业因素是非常必要的。(1)企业信息化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信息化的应用工具主要依靠具体的供应商。这是我国当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软件供应商在设计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而未能根据具体使用软件的企业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方向相脱离,这对于企业来讲并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是一种隐形的限制。(2)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比较浅,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高级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还是比较缺乏的。此外,企业的技术应用部门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但是就企业的决策管理而言,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支撑就是资金,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造成部分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的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困难性比较大,尤其是资金、技术等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

3.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会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依靠购买供应商的信息软件、设备,造成企业管理外拨资金费用额度的上升,而且信息软件的加密度及保护度也比较低,对于企业管理会形成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也是企业管理存在缺陷的一个表现。(2)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浅对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高低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浅,特别是在决策管理方面将会降低管理信息的集合利用程度,信息滞后性、缺乏科学性对于决策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4从企业管理水平建设角度分析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1时展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时展下,企业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够在人性化管理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和质量,尤其体现在效率管理等方面。凭借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及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促使企业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

4.2企业的管理现状

4.2.1企业管理的成就以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的管理正在积极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改革进行,在改革方向的把握上比较准确。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决策管理的信息利用率也比较高,同时部分国有企业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4.2.2企业管理的困境(1)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转型的情况,陆续进行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这种大型的企业来讲,现代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存在碰撞,如何能够既促进管理的改革发展,又不会对市场化的持续经营造成极大的波动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两者效益无法很好地同时把握,就搁置管理的改革创新。(2)企业管理的习惯与新型管理理念、模式推广使用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由于其存在特殊性,所以其长期的管理环境形成的惯性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是比较大的,而且利益相互牵连,使其在推行新型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新型管理理念及模式的推广使用势必要减少一群人的既得利益,而且固化的管理环境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4.3企业管理的困境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管理改革的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的矛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这种困境造成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获得与利用率比较低,尤其是资金支撑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那么专业的团队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是比较困难的。(2)管理环境与新型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前瞻性的、时代性的管理人才队伍。如果,新型管理理念无法正常地推行使用,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决策的出台就会有所搁置。

5从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角度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5.1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管理需求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如当前管理需求主要是向信息化管理的方向靠拢,那么在管理水平提高方面,打破管理困境,加强调研,深入学习,互助合作,在企业彻底落实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落实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共同协商,明确决策及未来管理发展方向,有序的、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5.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依靠专业的精英团队,积极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氛围,加强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主动地寻求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内部沟通与交流,积极借鉴信息化建设成就突出企业的经验,多方联动、多面合作,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协调发展,双方联动,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协调平衡发展的点,把握建设、改革创新的度,从生产经营、产品流通、市场影响等方面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在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建立良性发展的合作关系。

6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高水平的管理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让双方联动发展,协调合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樱樱.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优势;问题

中图分类号:tn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8-0000-01

theBenefitsandissuesofBusiness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wangKai,ZhongJinxia

(ChinaelectronicstechnologyGroupCorporation,the50thResearchinstitute,nanjing210016,China)

abstract:manag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enterprisestoestablishamodernmanagementsystem.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throughtheoptimizationofbusinessmanagementtoachievetheoptimizationoftheinternalmanagementsystem.enterprisemanag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roughtheanalysisofstrengths,understandthebusinessmanag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theenterprise'smanagementchangeandimprove,andenterprisemanagementinformationthroughtheanalysisoftheproblem,whichcancreatetargetedbusinessinformationmanagementmodelsandsystems,promotethecompany'smanagementcontinuestoincrease.

Keywords:Business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advantages;problems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优势

(一)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由于路径距离的减少而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成本优势。信息技术致使厂商以较小的成本实现点对点的销售,实现了在交货地点的生产或服务,在网络技术的使用后,企业能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生产销售系统,从而建立了点对点的交易和销售服务系统。信息技术减少了企业的间接费用、库存成本以及流动的资本,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的成本,并建立了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提高信息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信息能力为衡量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以及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还应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企业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建立属于自身企业的网站,构建局域网,连接互联网,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范围,优化了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安全。

(三)推动管理创新,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不仅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实施,而是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入,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全面改革的过程。通过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管理流程中,从而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管理流程重组、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人本管理、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管理的基础。而企业现代管理体制的建立,能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规范,从而为科学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和实现。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企业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信息技术的培训也能建立成本较低的教育活动,从而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并且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

(五)规模化管理,形成差异经济性效应。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了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人力资源和信息流的管理和集成,要求建立有机的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规模化、柔性化和集成化的企业系统,致使企业管理流程重组并且推动管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规模化的管理效应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体验,从而能形成与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应的规模经济。规模化的管理能通过信息共享,降低信息成本促进企业降低边际管理的成本,从而使整体的管理成本分摊到各管理流程和环节中。从而随着企业管理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各管理环节和流程中的成本逐渐降低。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认识不一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对企业而言已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越发强烈。信息化带来的持续增长的供货能力、客户需求以及全球化竞争的特征,致使企业应不断调整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然而当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缺乏足够认识。领导层以及一般员工对管理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促进企业改革和不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也是企业建立持续提高的核心竞争力的切实要求。要促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统一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从而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将具有不同形式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外向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慢。技术含量较高行业以及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将较高,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地区则信息化水平也相应较低。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在一定形式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同一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也将不同。

由此,要均衡不同企业以及企业间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应大力推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再造。由于实现了网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状况,从整体上实现了对各企业以及企业内部门信息化建设。

(三)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从单向的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企业的信息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整体而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为10%,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更低,由此可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于较低的阶段。针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动化的管理系统以及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晓娟.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数据;信息沟通

abstract:the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istoapplyinformationtechnologytotheenterpriseproductionandbusinessactivities,inordertoimprovethemanagementefficiencyofenterprises,soastoobtainmoreeconomicbenefits.atpresent,manyenterprisesinformatizationhasbeenwidelyapplied,infundmanagement,humanresourcemanagementhasplayedahugerole.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andprobesintothemodern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strategy.

Keywords: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network;Data;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企业信息化管理(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简称eim):是指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管理过程、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属于企

业战略管理范畴,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通过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发展模式。

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扩展销售规模、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现代企业常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软件: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pLm(英文为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eim(enterpriseinstantmessaging)企业即时通信。

eRp、oa、CRm、eim、pLm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当前,国内企业如何摆脱繁复的组织架构,打造最优价值网络成为困扰已久的问题。

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要是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和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地融合,同时还能够转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业务流程,与此同时,其还能够传播企业传统管理方式以及组织方式,并且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重新整个,进而大幅度提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然而就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

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缺乏总体规划

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传人国内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

(二)企业内部采用分权管理促成小利益集团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的分权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在企业的内部形成各种小利益集团,这也是它最大的缺点。企业中各个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利益,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控制,从而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极大程度上引起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企业内部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谎报军情,对上级隐瞒,从而是经济信息失效。

(三)信息化均衡问题

企业中信息化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例如有些高效益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随着市场竞争力加大,再加上总公司的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良好,但这只能针对于业务的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的方面。更何况其他效益一般的企业,各部门领导根本不重视企业的信息化作用,缺乏信息化的意识,从而促使信息化起步较晚。

(四)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已经从单向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企业领导是企业运行的指挥核心。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其制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决策,提出实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明确和落实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组织企业所属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实施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的领导应经常深入工作实际,了解信息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经常总结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成功的经验,并积极地加以推广,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种类齐全、功能匹配的物质技术系统

物质技术体系是指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所应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它包括:必备的物质设备与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及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硬件,也是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上下贯通的纵向信息交流系统,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横向信息交流系统,支持综合业务应用数据及多媒体网络系统,广域公文电子化交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GiS系统,为市场化运营提供全方位信息交换和信息咨询服务的综合数据库,供企业各部门共同享用的信息资源及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系统。建立全面丰富的物质技术系统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也有助于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流量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果。科学设计企业信息网络流量是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数据流向可分为:办公信息(包括办公自动化、internet网浏览)多媒体数据系统,GiS数据系统,文件下载四类。

其中,办公信息一般需要带宽1m;多媒体数据流需带宽一般为2m~10m;GiS数据流一般需带宽10m;文件下载需带宽一般可估算为10m。这样每个端口最大需求带宽为10m,加上20%的余度约为12m。一个交换机中同时有五个端口并发最大带宽需求,交换机中并发带宽需求为60m(在实际工作中交换机不可能所有端口同时达到最大带宽需求)。

所以说,建造一个主干为千兆、边缘为百兆的交换式以太网比较符合一般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上述网络流量估算,一般企业信息网络中心交换机可采用CiSCo6509型交换机,带两个atm155m接口和广域网相连,即可满足本企业的工作需要。

(三)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建立内部管理平台系统,为各种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原有的分级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把信息资源合理、科学、规范配置,直接在ie浏览器下实现企业的动态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的需要。

1、沟通信息系统

沟通信息系统包括文字沟通与图像沟通等方式。一是利用系统处理发送信息、日常办公、公文处理、催办程序等功能,可以减少信息的传递层次以及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借助一站式办公制、限时办结制度等手段,达到及时快速传输信息的目的;二是通过系统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交流,使用人机对话的模式,通过联机在线,召开视频网络会议。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办公“提速”。

2、数据信息系统

借助统计、财务和资产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格式化等方面进行整顿和完善,将下属企业数据信息纳入企业内网平台,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实现数据动态管理,统一数据口径,及时输入、更新数据,并加以分析与处理,使数据处于不断更新、积累和利于时时查阅的状态,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企业的调控能力和反应速度。

3、员工信息系统

建立企业及下属企业全体员工信息库,重视员工的本位价值观,借助基础信息(岗位职责)、薪酬体系、社保、培训和人才库等子系统,实行员工激励机制,使员工能通过系统清晰自身职责以及提升空间,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4、内部管理系统

此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动态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文档管理子系统、资产管理子系统、营运管理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投资管理子系统、党建管理子系统、工会管理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等。

(四)重视基础数据的建设工作

现代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基础数据的建设,对于一个信息系统而言,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在基础数据的建设工作中产生纰漏,势必造成系统产生错误结果,决策者也就会依据错误的信息制定错误的决策,从而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说,企业必须重视基础数据的建设工作,要做到数据规范化、信息处理规范化,当然,还要作好制度的规范化。

结语

综上,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其采取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控制,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信息化的实施会牵涉到各个部门,甚至会侵犯有些部门利益,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需要企业的一把手的大力支持和全程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才会顺利。

参考文献

[1]阮仁胜.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时代金融(下旬),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