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2:27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定义特点区别联系

微观与宏观,顾名思义,宏观就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就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世界存在宏观与微观,当然,在经济学中也会存在宏观与微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而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则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具体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它阐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什么样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消费者怎样做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的决策;劳动力所有者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变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缩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但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

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相比较,它在理论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个量分析为基本方法、2.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3.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4.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5.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6.以理论多元化为发展特色。而宏观经济学也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论是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3.其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个体理性与总体非理性的矛盾、5.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层次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微观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对于微观经济现象的众多说明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阐述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微观经济现象或偷袭微观经济问题过程中,人们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绕过人类已存的思想认识或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对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提供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为了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而两者之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而对于区别,1.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从总量上分析问题。2.其次,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当然,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用个例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个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对于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最后,它们的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也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等。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2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理论研究部门,就已经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宏观调控计划。由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时下的市场化经济,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资源总量利用程度已经基本确定的条件之下,推行各种有效的资源配置计划,实现生产资料和资金流向的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各种商品等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的调解来实现的,市场的调解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市场条件下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二、微观经济学统计工作的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3

1.实验经济学的定义

所谓实验经济学,是指将某一特定经济现象置于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通过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验和完善相关经济理论,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经济学理论难以像工程科学那样,可以通过实验来予以验证。然而,20世纪40年代末,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伯伦首次尝试了经济学的课堂实验,这是经济学诞生后的第一个经济学实验,其实验的内容是为了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弗农?史密斯教授当时作为课堂上的学生之一,受到很大的启发,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从此他对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开始进行市场实验的研究,他非常关注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之后,为了对市场竞争的均衡理论进行验证,他用了6年时间在亚利桑那大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经济学实验。1962年弗农?史密斯教授“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文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对市场竞争均衡理论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总结,也是对经济学研究实验方法的总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

2.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行为主义、合理预期等新的经济学流派的诞生,为经济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学实验成为可能,通过计算机操作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模拟化、简单化。随后,美国很多大学把实验经济学引入经济学教学,实验经济学逐渐发展起来。当然,早期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行经济学实验也主要是对这两种理论进行验证。如今,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诸多经济领域,许多经济学研究要通过经济学实验来完成,实验经济学创始人弗农?史密斯教授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且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之一。

与国外相比,国内经济学实验教育、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第一家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字命名的经济管理实验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泽尔滕实验室于2003年11月成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于2004年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并创建了经济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参与人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来完成所有的决策行为,其实验研究的内容包括市场实验、博弈论实验和个人选择三种类型,尤其在证券市场实验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实验经济学的理念与微观经济学的模块式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大方。

二、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的构建

1.模块式教学的定义

“模块”,一般是指具有标准尺寸的家具部件、建筑部件,或是指计算机的硬件或程序的组件。在我国,模块式教学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这里“模块”指的是由教学内容所组成的各个不同的知识单元,它反映了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既不相同而又彼此相互关联的知识内涵。模块教学是指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由若干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模块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模块式教学把不同或相同学科的具有同类知识点的内容组合成能力模块与知识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模块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以提高学生具体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能力的统一,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因此,合理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程序地安排多种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

2.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的构建

近年来,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又比较抽象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赋予微观经济学教学以全新的方式,使微观经济学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但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微观经济学实验的效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是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当面对和实现的目标。

微观经济学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在实验中,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依据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分割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具体可以将实验的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研究模块和综合模块,三者各不相同而又紧密相连。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夯实了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微观经济学实验更全面和系统。

(1)基础型实验模块。基础型实验模块是为了对所探讨的理论进行检验所设置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进行操作,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或学生间角色扮演,详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验结果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等理论适合验证性的实验方式。实验完成后,学生主要有三个直接收获:验证所学习的经济理论知识;掌握与微观经济学实验有关的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撰写合格、高水平的经济学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模块对基本理论进行验证,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训练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研究型实验模块。研究型实验又称设计型实验、探索型实验。由学生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按照实验大纲、实验目的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依照设计的方案自主开展的实验。相比较其他两种模块,研究型实验是一种高层次的实验,更注重创新性,旨在发现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型实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验设计,利用经济学实验平台,可发现人才,在对少数拔尖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的实验可以与大学生各种创新、创意大赛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对微观经济学有些不完善或有争议的理论,可考虑让少数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3)综合型实验模块。一般而言,综合型实验是建立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由多个实验组成,其内容涉及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或与本学科的综合理论知识相关的实验。综合型实验通常是由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实验组成,实验的重点在于进一步了解和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联系。综合型实验比较适合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学基础实验之后的学生。综合型实验模块的重点放在展示经济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经济学的规律,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得以提升。如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这部分内容涉及市场的供给需求、生产者的成本收益等相关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选择综合型实验更好,有利于升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理论。

3.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模块的构建使得微观经济学实验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和多样化。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又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它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的运用同样如此。经济学实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会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也会使教学手段进一步更新和拓展,因此经济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例如,学生在了解供给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基础型实验模块对市场机制的调节过程进行模拟验证,可以进一步加深其对这一理论的认识。(2)实验模块之间并非孤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内容上由浅渐深,从实验的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基础型模块是基础,综合型模块是验证型模块的提升,设计型模块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年级、个性、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模块。(3)不同的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其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实验结果的考核也不同,因此必须编写、制定实验模块大纲,实验中严格按照实验大纲的要求实施,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

三、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教学的意义

1.丰富了教学方法,改革了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是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的、由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共同学习、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1)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表达向学生直接传授理论知识,如讲授法、案例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教师借助于外部环境指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演示法等;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练习法、自学法等。目前,微观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第一类。通过“以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内容”实验模块的构建与实施,将有力地促进第二、第三类教学方法的高效运行。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这种模块式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只有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各个模块的实验。在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理论后,学生往往会通过实验去探索、验证其感兴趣的问题,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观经济学实验模块的构建与实施,特别是研究型实验模块,实际是开发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的灌输教学长于培养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的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由于微观经济学实验是从实验参与人的行为模式入手,通过对实验中经济人行为过程的观察和总结,构造微观市场理论的动态部分。因此,无论选择哪个实验模块,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如模拟和仿真、比较与评估等都要有选择地运用,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3.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4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夏文彬.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网页.

[2]丁谦,李录青.浅议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5

计划经济有两种宏观控制理论。一种是以微观经济为控制对象的宏观控制理论>一种是以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和产业部门比例为控制对象的宏观控制理论。实行这两种宏观控制理论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按照第一种宏观控制理论管理,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不活,越是强调宏观经济控制,则微观经济越是不活;按照第二种宏观控制理论管理,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越是强调宏观经济控制,则微观经济越有条件放活。两种宏观控制理论的区别除控制的对象不同外,内容也不一样。

第一种宏观经济控制理论,控制的主要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供、产、销。这种宏观经济拧制实质上是宏观控制微观,控制越严,则微观经济越死。宏观经济控制同微观经济放活是对立的。

第二种宏观经济控制理论,一方面控制社会需求,防止社会需求膨胀,确保国民收入的生产额与分配额的平衡,使社会的总需求同总供给在价值量上保持平衡^另一面,控制产业部门比例,使产品结构同社会需求结构在实物形态上协调。这样就能从宏观经济控制上解决两个矛盾i一是解决商品物资供不应求的矛盾;二是解决商品物资货不对路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计划管理体制的两个老大难问题。

现行计划管理体制实际上只承认宏观经济层次,不承认微观经济层次,因此,所谓宏观经济控制,事实上是控制微观经济。所以它属于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这个理论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车f的计划经济。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择式,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个社会是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大工厂,整个国家是一个“辛迪加”。在这种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理论指导下,必然以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取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在早年也曾设想未来的社会是产品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的消灭,商品生产和买卖也会消灭。所以,制定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整个社会是一个大企业,而所柯生产企业都成了这个社会大企业的生产车间,因此,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承认社会虫义社会生产内部存在联合劳动,按劳分配一个层次,不存在两个层次,由此导致只承认社会这个宏观经济层次,不承认企业微观经济层次。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制定的计划管理体制,要实fr宏观经济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宏观经济控制.实际上是由国家计划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产一一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控制;供一一企业所需的燃料和主要原材料,实行直接的产品分配,即由国家统一分配>销一一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直抜的产品分配,由国家统一调拨,企业无权自己销售。结果,宏观经济控制的对象不是宏观范围的经济活动,而是微观范围的企业再生产循环过程及其物质补偿。为了使企业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控制,不只规定企业再生产的物质扑偿由国家负责,而且还规定企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也全部由国家包起来。这种理论实际上把计划经济与企业自负盈亏对立起来。

持这种理论的人,生怕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后,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执行国家计划。那么,我们要问: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为什么就不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呢?说到底这不是企业自负盈亏体制有什么不好,而是价格和税收这两个经济杠杆没有使用得好的问题。另外,也有人怕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会改变企业性质。这是多余的顾虑。因为决定企业性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体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国有制。也有人说苏联强调实行经济核算制不是也很好吗?不见得。我国实行了三十几年的经济核算制,实践证明这种经济核算制是适应产品生产计划经济需耍的产物。它的实质就是“企业核算、国负盈亏。”实行这种经济核算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我们是饱尝了吃“大锅饭”的苦头的。要说实行“大锅饭”企业体制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企业执行国家计划不讲条件。但是,国家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一企业经济效益低,甚至使用宝贵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社会需要而放在仓库里。

宏观经济控制微观经济,不仅要控制企业的再生产过程,而且还要控制企业的隶属关系。当强调放权的时候,同时就得下放产品的分配和调拨权给地方政府,这就要调整企业隶属关系,把国务院有关部的直属企业下放一部分给地方政府;当强调集中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时候,于是又有人提出要把地方的一部分企业上收为国务院的部属企业,因为只有这样,产品才可以由国家物资总局分配和调拨。现在,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又有人提出要上收利大税多的大企业。这里有一个分配理论问题。我们讲分配,首先应该弄清楚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还是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如果按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分配就是直接的分配,即直接的产品分配,不能即是直接的产品分配,又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即价值分配。如果按照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即价值的分配,分配到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就可以拿钱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当然,购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可以按计划购买,有的吋以白由购买。我认为,今天应当按照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即国民收入的分配才是分配,商品只能交换,在社会主义阶段大量搞实物分配如弊多利少。国家集中资金,应当通过合理的路子,如通过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等,不能一说要钱或要物就上收企业。因为上收企业必然加剧条块分割,为专业化协作增加新的障碍。从宏观经济控制来说,上收企业并不是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而是加强了对微观经济内部联系的分割。

宏观经济控制微观经济,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是微观经济控制得很死,并把企业拴在行政机构的“指挥棒”上,使之成为“块块”和“条条”的附属物,层次多、部门多,衙门多,婆婆多。许多绳子把企业手脚捆起来,结果是“上故,下死”,使份企业一无活力、二尤压力。二是宏观经济常常失控,尽管一洱强调“宏观控制”,结來往往沾本迮设投资失控,国民收入分齠失衡,社会益_求矢于,4換法,造成生产资料相生活资料反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国外有人根据这种现象,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不仅突破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理论,也突破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内部结构,实际上存在着联合劳动、按劳分配的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社会经济职能由国家行使,一个层次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流通者一一企业。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经营实体,它的经营职能由企业行使。把企业的经营职能同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分开,这是实行政企分开原则的一个重要步骤。这种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具有两个基本层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两个基本层次的划分构成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的基础。

企业再生产循环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是,这两个条件要由宏观经济提供,它取决于宏观经济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和产业部门比例的协调。国民收入分配平衡了,才能使社会总需求同总供给在价值量上取得平衡>产业部门比例协调了,由它制约的产品结构同社会需求结构才能协调。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结构实行宏观控制,是竿制产业部门比例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基本手段。

研究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坚持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承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存在两个层次一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的原则。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经营实体,应当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体制,享有经营自主权,包括享有企业范围再生产循环过程的计划管理权。国家计划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宏观经济控制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个别企业的生产也是有计划的,但是在宏观经济范围,即企业与企业相互关系这个范围,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行自觉的社会调节一一计划调节。不能通过宏观控制自觉安排办哪些企业,不办哪些企业,因此不能事前协调企业间相互关系,它不能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不能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重点必须放在宏观经济这个层次,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并通过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事前自觉安排办哪些企业,不办哪些企业,控制产业部门的合理比例i同时通过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控制消费品市场的容量,控制社会购买力间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做到这两条,宏观经济就可以稳住,取得稳定的平衡,宏观经济控制市场容量及其构成,又能从市场上制约产业部门比例及其产品结构。这样经过宏观经济自觉控制的市场需求,反映了经过计划调节的社会需求。有人对市场调节不作具体分析,不区别生产无政府状态下的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条件的市场调节,甚至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调节等同起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看法。我认为,实行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只要宏观控制合理,所谓市场需求,就是计划调节的社会需要。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实质上就是在国家计划间接控制下进行的一种生产。是完全符合满足社会需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的。由于这种社会需要受国家计划控制,不会出现需求膨胀。因此这种经过计划经济自觉稳定平衡的市场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我们主张计划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经济这个层次,不是说不要管企业了。对企业当然要实行计划管理,m题楚管什么,怎么管。我们认为,基建计划和遙建单位是计划昝理的16点。对生产企业也要管,主要管收入分配,国家得多少,企业得多少,个人得多少。国家得多少与企业得多少,这点用税收杠杆调节。税后,企业所得收入由企业支配。至于个人得多少,属于工资部分,既耍同企业经营效益高低挂钩,义要实行宏观控制。全国消费袪金的增幅度,要由国家根据全局情况、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股则实行计划控制。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内部工资增长部分怎样在工人中分配,企业有分配自主权,国家计划无需管它。对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身的利益确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但是,对那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包括一部分长期短缺的商品,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当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商品品种要减少,指令性计划的方法要改革,改为供方和需方分别下达供货计划,并由双方签订包括各种具体要求的供货合同,国%只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总之,要做到宏观控制而微观放活,必须把产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改为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实行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运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使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为此要建立严密的科学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体系,要求既能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又能控制产业部门的比例;既能避免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又能防止产业部门比例的失调。

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学会正确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这就要承认国营企业是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是实行有条件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企业就会有旺盛的活力和很大的压力。这就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上解决了微观经济活起来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6

关键词:管理人才;培养;微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8-01

1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注重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其作用体现在:

(1)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后继课程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等。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灌输式的课堂讲授,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中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更要懂得如何“行”,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这本教材是部级优秀教材,系统、规范,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就显得内容过多,程度较深,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出现融合趋势,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与博弈论。因此,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8,(5):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1):121-123.

[4]黄钟仪,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2001,18(6):56-59.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7

关键词:地方普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108-02

我国高等学校按隶属关系一般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两类。地方所属高校按规格又可分为5大类,即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地方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本文所指的是地方所属高校中的地方普通院校。该类学校在全部高校中占有较高比重,其学生的素质和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普通院校在办学条件、资金来源及生源质量等等方面均与重点院校有别,地方普通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被我国高校引进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以曲线和模型为分析工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经济主体进行长、短期分析。高校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是一门较难理解和应用的课程,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教师与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普通院校的具体情况及西方经济学本身的课程特点等都对地方普通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地方普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近代经济学的基础,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学科体系。在我国,西方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地方普通院校表现尤其明显。抽象性与现实性并存,大量数学知识与图形并用是西方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的最大特点。目前,地方普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1)受各种因素制约,教师无法完整、全面讲完西方经济学。

第一,学生缺乏经济敏感性和自学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只在升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对经济的感知只源自于高中之前的生活经验,要将之转化为专业课学习,既需要浓厚的兴趣,又需要思考角度、学习方法的转换。授课之初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将大量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经济的敏感性,这将占用一定课时。地方普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及重点院校学生,大多习惯于被动接授知识,如果教师将知识点面面俱到,又将占用一定课时。以微观部分为例,供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及成本论的讲授一般会花费全部课时的近3/5。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理论及一般均衡和市场失灵相关知识则无法细致讲解,甚至草草收尾。

第二,图形和推导占用大量时间。借助曲线与数学模型阐述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是微观部分最常用的函数关系,相应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效用线、等产量线、各类长短期成本线也是在分析消费者和厂商行为时借助的工具。国民收入恒等式、各类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是宏观部分最基本的函数关系,相应的iS曲线、Lm曲线、aD曲线、aS曲线以及相应的iS-Lm模型和aD-aS模型又是宏观部分分析国民经济中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以及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必须用到的曲线和模型。经济学专业中,除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经济学课程较多用到数学知识外,经济学专业中再没有哪一门课程会用到如此多的数学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其数学基础多停留在高中数学阶段,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的学习则相当薄弱,学生初学时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受挫于较多的图形和计算,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讲解相关模型,从而影响教学计划的进行。

第三,课时所限。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当给予较为充为的学时安排,但现实教学中,却经常受到其他专业课学时的挤占,导致学时有限使学生无法系统学完西方经济学。以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为例,一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部分,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及后面章节,都会因课时原因,无法讲完。

(2)微宏观转变困难。

一般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把握表现出如下特点:微观学习好于宏观,前面章节的学习好于后面章节,对于局部均衡的理解好于一般均衡的理解。虽同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但微观和宏观的学习方法和切入角度是不同的。许多学生感觉微观的知识比较好接受,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消费者,对商品有需求,同时又是未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在讲解微观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同身受,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微观理论比较具体,又是个量分析,不需要延伸太多知识即可理解,但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一方面由于微观章节中的一般均衡问题和市场失灵因种种原因没有全部学完,致使学生对一般均衡的学习不透彻,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内容从封闭到开放,从二部门到四部门,变量多且复杂,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8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分析;微分方程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和经济数学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经济学定性分析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人员应提高对经济数学的关注,促进经济数学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发挥理论对金融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作用

一方面,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分析中,有利于强化相关人员对金融经济理论的认识与分析。在学习金融理论中,经济数学分析法能够准确而科学地分析金融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可为工作人员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定,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差错。由于经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内在逻辑性,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经济分析模式,进而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实现最优的方案选择。

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判断市场经济走向,为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准备基础条件。利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金融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数学方程是首选的形式。给定相关变量、结构形式多变的数学方程式可以为人们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判断,进而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形象化认识。例如,当某公司推出某项产品时,就可以采用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数学经济模型分析,通过对产品供需函数中需求量的控制,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以此,发掘经济数学模型指导市场活动的实用价值,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力量[1]。

二、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实际应用

(一)微分方程的应用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微分方程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的微积分、微分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包含的函数关系与微分方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函数方程中微分、自变量以及未知求解函数都能与经济学问题进行结合。在具体的应用环节,微分方程的求解较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加之利用微分方程解析的金融学理论知识较难,分析人员应关注方程的求解过程和金融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充分发挥微分方程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二)函数模型的应用

在金融市场中,应用数学函数关系对金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分析,是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中的重要方式。同时,相关人员也可将函数关系视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进而促进解决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供求函数关系应用在产品价格和需求量中,相关企业可根据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进而促进企业高效的供给和资源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可利用函数模型对需求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进而实现收入与分配的最优状态即帕累托最优,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工作人员应根据经济数学模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经济数学理论中,函数是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其作用多用于变量关系之间的表达。而应用在金融分析领域中的函数关系更多体现了对供求关系的描述,相关人员可根据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构建简单的供需模型,加入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表达式,进而帮助企业在供求模型下合理的改善供给量,进而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最优的市场供给,有效节约资源。同时,经济分析人员也可从企业实际的供求函数模型中,发现企业生产与经营问题,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倒数模型的应用

倒数模型是金融经济学中与经济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数学理论,也是一项较为常用的经济学模型,在金融知識的分析实践中,相关人员需要利用倒数关系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并将倒数融入在模型分析中,进而可实现对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变量的转化,通过倒数概念将变量转化为常量,使得金融经济模型分析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可帮助相关人员直观地了解金融理论知识。

例如,企业在成本核算和利润计算方面,都需要倒数模型的有效利用,在实际的应用环节,工作人员可通过产品价格、数量、成本、利润之间的具体联系建立合适的数学公式,然后对相关变量求导,得到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最小成本和最大利润,进而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同时,倒数理论也应用在企业经济方案的选择上,相关人员通过对倒数形式进行精准计算,可明确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缺点,以此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决策。

(四)极限理论的应用

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课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在现代金融经济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极限理论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控制与分析,实现了决策的最优化。在具体的应用环节,极限理论可对一个变量进行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假设,以此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相关信息的控制,因此在金融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极限理论在企业的年金、复利的定向分析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在经济学数学理论的应用中,相关分析人员应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在金融分析实践中,倘若相关的经济数据参数失去可靠性,将会导致经济模型的预期效果难以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在模型的构建中,技术人员应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特点和模型结构的应用优势,构建合适的经济模型,进而实现金融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性[2]。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9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3]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篇10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学术背景。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2.旧传统经济派所肯定的投资必然等于储蓄的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自由竞争会自动地形成一个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利息率。凯恩斯借助于他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否定了上述的传统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论证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是资本主义失业的症结所在。而由于他假定社会消费倾向是较为稳定的,而且在一个富裕社会中,社会收入与消费的差额很大(即社会越富裕,消费越不足),从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有效需求的大部分必须由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填补。而由于通过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办法不多。于是他强调国家的干预,要求政府随时准备用公共投资计划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就是在指出失业症结所在之后,凯恩斯为医治这痼疾的处方。西方经济学家经常把凯恩斯这一学说建立说为“凯恩斯革命”。

三、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

1.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错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够借助市场供求力量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并创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然而,凯恩斯既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又未创立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导致了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不一致、脱节,二者分别自成体系。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是长期的经济衰退、严重失业,而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相伴。于是,凯恩斯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归咎于市场失灵;既未全面考察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又未全面考察经济表象背后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只是把经济表象联系起来。实际上,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企业对市场的对抗,即不按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存在的是垄断、操纵市场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存在的是与市场无关的外部经济效果和分配不公等。

2.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凯恩斯主义不仅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与微观经济不符,而且无法解释滞胀现象。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

(1)价格控制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加剧产品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多数商品涨价、导致通货膨胀。无市场产品过剩到一定程度,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人失业使工资总额减少,进一步减少需求,导致产品过剩加剧。于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增加公共工程开支的财政政策的作用。那些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相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仍然降价,只不过绝对价格有所提高而已。这样一来,价格平抬。结果,产品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又增添了通货膨胀问题。也就是说,结果是滞胀。

(3)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加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制约。而货币增加本身不能解决产品的结构性供求关系,产品过剩引起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经济衰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增加了通货膨胀问题,于是滞胀。

总之,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错误在于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实践上的错误在于导致滞涨。笔者认为,实际上,经济衰退和就业不足,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产品过剩造成的,是科技进步的阶段性结果(临时性副作用);是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新一轮增长的起点。产品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过剩;这种过剩源于生产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源于企业对市场的对抗。政府干预(管制价格、刺激需求)尽管会减小经济波动,但代价是延缓经济增长。正确办法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