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十篇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十篇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6:16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材主题构架

历史教材反映了历史知识,呈现了历史内容,满足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其编写思路均是按照主题构架式进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共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构架的含义

主题构架反映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是指单元编排历史和社会某一阶段发展特征的过程。历史教材编排主题构架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划分总体框架,明确学科体系,将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本教材之中。其次,详细划分,突出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再次,把单元形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结构性地呈现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最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每个单元构架单元主题。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便依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法,把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和版块。由此可见,我国的现行历史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阶段化,能让学生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具体学习教材内容前,教师向学生整体导读主题单元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时,教书可以先让学生浏览教材的目录和导语,以此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然后,从导语部分出发,以多媒体教学、人工讲解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形成知识逻辑链条,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开始新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回顾上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并科学合理地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拟订主题性的学习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分步学习

分布学习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分布学习措施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课时顺序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重组教材内容,打乱课时顺序,再结合贴合教材的课外学习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这样才能向学生反映出每个单元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单元的核心观点才能一目了然。

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汇聚”为例,“民族汇聚”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个版块,该版块涉及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即“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二,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意义。第三,对民族融合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前两个问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自身理解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汇聚”对魏晋南北朝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总体感悟

分步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始进入总体感悟教学阶段。总体感悟教学的核心是复习,其教学内容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因此,在结束主题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比如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哪些,历史线索的具体分布是怎样的,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制订单元学习计划,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之间互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总体感悟不要只面向课堂内的知识,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以此让学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版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辞海等工具书,寻找该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并再深度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从成语角度出发学习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结语

主题构架式的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加深对教材主题构架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3

一、“框架包围、理论内在”的概念的意义

“框架包围、理论内在”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元认知,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多层次、全方位认识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框架包围、理论内在”的元认知学习体系以中外历史的发展轨迹为框架,以时展的规律和特征为内部理论,使学生首先从整体上勾勒中外历史骨架,其次从细节上掌握历史的内在,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意义的角度看,“框架包围、理论内在”元认知学习体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学习的概念和意义,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并学以致用。其次,从学习历史的角度看,虽然历史学科有庞大的脉络和复杂的理论体系,但运用“框架包围、理论内在”元认知学习方法,可帮助学生寻获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形成更清晰和客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获取更多知识。

二、“框架包围、理论内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时间轴”勾勒历史的外部框架

所谓时间轴,是指将一些历史事件划分到某一时间段,并将这些时间段串联起来,最后以数轴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使学生便于用某一时间段为历史事件定义,并了解历史来龙去脉的一种学习方法。历史的时间轴本身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就像一幅由多个单一的时间轴串联起来的表现历史的“挂历”,将历史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全貌。

时间轴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如以“左图右史”的方式作出时间轴,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如此,可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知识时快速找到某一点在整个时间轴上的位置和地位。又如,对不同的历史分期进行整合,制作成一个系统的时间轴,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在时间轴上,分别在古、近、现代史部分标出年份和重大事件,这种学习方式扩充了时间轴的容量,虽然信息量的增加不利于学生记忆,但能系统地反映出更多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构建历史的外部框架。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轴增强学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究,创设更多历史时间轴的制作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掌握正确的学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不断组织学生串联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继而利用时间轴引导学生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对一条条直观的时间轴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如此则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有利于不断完善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2.以“特征总结法”学习历史的内在规律

“特征总结法”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它在“框架包围、理论内在”元认知学习系统的基础上,首先掌握中外历史体系的框架,继而总结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具体特征,配合对历史框架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树立完善的历史观,掌握历史全貌。

在课堂教学中,“特征总结法”在每一课都应当有所体现,构建一课学习一个历史知识、总结一个发展特征的学习模式。如教学“汉朝的建立”一课,汉朝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汉朝”这一历史分期的特征,学生会发现汉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同样,唐、明、清朝的建立也是源于农民起义,这就说明这几个朝代的建立有共同特征。而在中国古代史中,并非所有朝代的建立都与农民起义有关,如晋朝和宋朝,东晋刘裕以地主阶级篡晋,赵匡胤则出身军官家庭,陈桥兵变后攻城略地,是以军阀身份推翻残唐、建立宋朝的。因此,这说明晋朝和宋朝的建立有相似的特征。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特征,有助于让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构建学习历史的内部理论体系,实现经世致用、读史明智和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4

教学工作做到有备无患,提前一周备课,思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利用网络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渠道获取历史知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_____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_____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2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

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__市初一历史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初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5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该体现义务教学的普及性和基础性,为中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能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积极的探寻更加优秀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材的“说明”里开宗明义的指出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人才”。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用好新教材,更新教学观念尤为紧迫。教师必须更新的观念:由“以教师和知识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和能力为本”;由“为应试而教”转变为“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由“依靠教材来教”转变为“利用教材来教”;由“填灌式”转变为“启导式”地教;由使用传统媒体转变为使用现代媒体;由单一的校内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学等。

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1.宏观结构方面。使用新教材,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教材的特点线索。普通初中历史课程由《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构成。包括25个按时序编排的学习单元,是全体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2.具体内容方面。与以住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相比,有很多具体内容是相同的,尽管因单元教学的需要而编排在不同的模块中。当然,根据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理念和原则,课程内容也有一些大胆的调整与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了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②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世界史和有关民主政治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有所增加。③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使学生通过身边的历史变迁来感悟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④增加了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内容。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

3.辅助内容方面。就人教版而言,前言、单元引言和课前导学很有特色。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单元引言以精炼、严谨的文字,概要阐述每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引领师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三、了解学情,灵活运用教材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确定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关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等基本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归纳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简述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概况,让学生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讲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过程,列举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历史史实,使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情况;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对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正确领导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体会到党的路线政策的正确性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影响;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十月革命的伟大力量,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开辟了俄国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过程必然性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是苏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促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符合苏俄的具体国情,从而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意识。

2.组织活动课。

例如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而失败;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我认为这实质上是让学生有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我上这节课的具体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本上提供的有关论文资料,然后动手写出来,表明自己观点的小论文提纲。在上这节课时,让选择相同观点的学生坐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两大组,让他们从中备选出七八名代表用类似辩论赛的形式,然后每组代表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自圆其说。由于让学生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又是一正一反轮番上阵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要求学生将所表述的内容整理出来。通过这样新颖的活动课.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6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7

关键词:教科书编写历史时序学习主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修订稿)总结了十年课改经验,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修订稿最突出的特点是弱化了学习主题,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强调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修订稿明确指出“‘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1]p3。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徐蓝教授,还是叶小兵教授,在谈到学习主题时都用了“弱化”一词[2-4]。弱化原是语音学的词汇,是指“语音上由较强的音变为较弱的音的现象”[5]p1914,在这里意在说明学习主题由强到弱的变化过程。既是弱化,则非摒弃,不难看出,修订组专家力求实现历史时序和学习主题的有机结合,但是两者内在的冲突给教科书的编写带来了现实困扰。本文以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为例,阐释两种编写方式的利弊得失,为新版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一、修订稿的相关课程内容

修订稿世界现代史相关内容: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意义。

3.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4.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5.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6.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7.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资本主义纳入同一个世界市场之中,别无选择,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被资本主义主掌的整体。在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彼此斗争激烈,掀起了缔约结盟的高潮,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一环,战争加剧了帝国内部的重重矛盾。1917年11月,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方面,大战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精心罗织的殖民体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另一方面,战争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正当欧洲逐渐衰弱的时候,苏联、美国和日本的国力迅速增长,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纵向而言,这段历史从19世纪末一直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从横向来看,涵盖了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理坐标,课程内容包括了六个学习要点。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学生要能够辨认20世纪初的世界与19世纪的根本性差别,认同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论断。

因此,教科书应该如何组织内容、编排体例,从而描绘出这一阶段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编写教科书的两种可能

(一)以学习主题为主

虽然修订稿弱化了学习主题,强调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课标并没有明确摒弃学习主题。教科书编写者可以在充分考虑时序的基础上,仍然以学习主题组织内容、搭建框架。以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为例,编写者可以参照实验稿设计的学习主题来修订教科书,确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全面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战争经过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涵盖第一个和第三个学习要点。第二单元着重介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俄国十月革命、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第三单元意在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世界内部酝酿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例如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革命运动、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采取新政,以及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和日本军部选择走向法西斯道路。

总体来看,三个单元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就课本而言,课与课之间的顺序大致反映了历史事实发展的先后顺序。但是,这个做法不得不把第二个学习要点从时序中剥离出来,与第四个学习要点组成第二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样就不得不打乱历史的时空。一般而言,学习主题可以集中叙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全部情况,避免同一人物散见各处、同一事件截为数段的问题。围绕主题开展学习重点突出,内容集约,枝蔓较少。但是从实验稿的试行情况来看,以主题编排学习内容“理性偏强,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6]p20。任何历史一旦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就会失去过去性,成为文学作品,同时会失去对今天和明天的借鉴意义。故而就有了第二种编写教科书的选择。

(二)以历史时序为主

以历史时序为主线构成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符合修订稿的总体精神,能够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便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教科书编写者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六个学习要点依次编排成课,在理清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过程中,凝练各发展阶段的时代主题,从而确定各个单元主题。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可以凝练为这么几个关键词:战争、革命、民族独立、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因此,编写者可以把六个学习要点分在“战争与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两个单元之中,前者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后者涵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独立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德意日的法西斯道路。单元的主题和划分参考了美国人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写的《世界历史(学生版)》,所不同的是,他把20世纪初的历史规划为“战争和革命公元1914年―公元1919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世界公元1919年―公元1939年”、“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公元1919年―公元1939年”三个单元[7]。

在这样的编排下,六大学习要点先后排列,两个教学单元彼此衔接,清晰地展现了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相较于学习主题,时序性的编排要求更高,它要求编写者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抓住时代主题,在概括、整合和提升的过程把时代主题凝练为单元主题。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凸显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连续、系统地叙述一个历史事实的全部情况,比如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就被时间割裂在两个单元,首尾不能相连,给学生学习造成不便。即使不顾单元的合理容量,把“战争与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融为一个单元,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在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还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阻隔。在历史叙述超越单个对象时,历史时序在许多场合就并不能形成历史逻辑,有时候甚至会打乱历史发展的逻辑。

三、结语

以学习主题为主的编排方式和以历史时序为主的编排方式各自的利弊得失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冲突,想要做到融合,殊为不易。编写教科书,如同古人修史。清人章学诚把修史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种,“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8]p49。记注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政府档案或原始的官方记录,撰述则是史学家依据记注对历史进行创造性的阐释。这里,章学诚对记注和撰述分别提出了编纂的要求,前者为“方”,后者为“圆”。“方”和“圆”均出自《易》,“圆”的意思是用蓍草占吉凶,可以求得各种卦,没有一定;“方”的内涵是一卦之卦辞,是一定的。记注是为了记住过去,藏住往昔,要做到赅备无遗,所以体例有严格的规定,称之为“方”。撰述是为了鉴往知来,选择对于现在和将来有意义的历史,故而不可拘泥于体例,称之为“圆”。教科书的编写显然属于撰述,所以它的编写应该超越体例观念,在承认时序和主题内在冲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史实,权衡利弊,选择其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蓝、钱丽欣.历史:以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3]徐蓝.遵循历史学科时序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历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

[4]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7).

[5]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8

2021年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怎么写?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年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_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

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5新的一年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历史老师将继续努力,以学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踏实敬业,潜心教学,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大胆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现结合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历史故事会、历史剧,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六.教学进度安排

1.具体时间安排以学校大事安排表为准。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9

一、历史观摩课设计的要点分析

1.做好教学重点的设计工作

当前的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点—线”的教学模式,其中“点”指的是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内容。正因如此,为了在观摩课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对课程的了解,教师需要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工作。例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与贡献”教学观摩课的设计中,教师需要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贡献”中的“统一文字、度量衡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作为教学重点,在观摩课中进行重点教学工作,体现出这一课程的教学重点,这对于观摩课的整体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教学中的趣味设计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活跃气氛与师生交流的开展,对于观摩课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观摩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寻找知识点进行趣味设计,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如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可以利用历史的趣闻或趣事,丰富历史人物的形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观摩课设计中,这种趣味设计的内容不宜过多,适量即可,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和历史的严肃性。

3.保证整体课程流畅合理

在历史观摩课的设计过程中,确保课程整体的流畅合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因素。实际的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考虑因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合理地设置教学时间节点。在一堂优秀的观摩课中,我们需要合理地布置教学时间节点。如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总论、知识重点、过渡内容、总结等课堂节点时间,保证课堂设计的有序进行。二是预留互动时间。在观摩课设计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性互动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这一环节预留足够的时间。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解答,展现出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预留时间,对课程中出现的以意外用时进行补救性工作。三是做好应急预案准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紧急问题预先做好应急准备。如提前安排的教学设备出现临时故障等问题,及时利用应急预案进行解决,保证课程的顺利完成。

4.融入多种教学元素

在历史观摩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展示教师的教学特点与工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融入较多的教学元素,全面展示教师的教学特点。这些教学元素与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技术的引进。在观摩课中,为了提高教学展示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新型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对于观摩课以及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历史观摩课的设计过程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是保证观摩课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如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同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保证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历史观摩课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摩课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利用以上的工作要点开展课程设计外,在实际的设计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初中历史学习特点在实际的观摩课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属于基础性教学工作,其教学内容不宜过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知识点掌握不宜要求过高。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篇10

历史是一门对今天之前的人类活动进行研究的有关学科,当今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延续,而社会的进步方向与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不可分割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对于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历史传统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初中历史的有关教学作为学生认识历史并接受历史的起始点,因此,其教学地位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