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标准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6:53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面设计课程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7-01

高职院校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是当前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化教学要求使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项目化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体现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同时也是高校现代化教育水平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深化,新的教育形式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在平面设计方向如果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如果采取一味的按部就班,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为了加快平面设计类专业的体制的改革,必须要脱离以往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对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创新,培养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平面设计人才。

平面设计教学项目是建立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是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动漫、文艺等专业方向进行的一项基本学习实践活动,传统课程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发挥的实践过程,本文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方式与平面教学课程设计相结合,对现代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平面设计的项目化教学现状

由于项目化教学过程需要把学生当做是教学任务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

平面设计教学模式是在项目应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对教学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指标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情况进行分析。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从开始扩招以来,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而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设计理念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组研究讨论,但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即使教师在开展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兼顾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无法对平面设计的思维模式以及设计理念具有实践性想法。

除了教师资源的短缺之外,由于项目化教学需要具体的操作和实践环境,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状况来说,还无法达到项目化教学的标准要求,平面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匮乏,平面设计训练的设施器材不够健全,即使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没有对平面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指导标准,在企业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脱节,无法模拟真实的生产制作环境对项目教学进行具体的实践。

另外,在开设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标准的高职院校中,对于项目化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学生不是参与实践的主体,虽然教学活动完全建立在模拟项目生产的环境之中,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成为项目实践的主体作用。在某些方面,平面设计教学甚至过于形式化,一切项目实践的过程步骤都已经拟定完成,教师以及相关资料对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阐述过于全面,因此很难达到平面设计教学中“启发式”引导,不利于学生项目实践独立性的养成。

平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课程形态,平面设计理念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很少引用立体化思维教学模式,在造型设计过程中,难以把二维的思维模式建立在三维的设计空间中,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去诠释平面设计的全部含义。

2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改进思路

首先,应该在项目化教学中了解社会的需求,细化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标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根据平面设计人才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针对平面设计公司、广告企业、动漫杂志出版社的人才技能需求,在项目化教学中有目标,分计划地完成平面设计项目化教学的任务目标。项目实践标准需要模拟真实的平面设计工作环境,对不同职位平面设计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平面设计项目化教学更切合工作要求的实际,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其次,平面设计教学需要体现现代化教学的标准,平面设计是知识的基本标准,而在真实的平面设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是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因此,在平面设计项目教学中,必须增加对于photoshop软件的应用,photoshop是平面设计工作的必要工具,因此在项目实践教学的同时,开设平面设计多媒体教育,加强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工具。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共享型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目前,在政策上已经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几所示范性院校的引领下已初显规模,但如何规划和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内容丰富的国家标准的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努力。

1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

高职教育应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财政部的各种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会计岗位能力的通用标准。在现阶段,根据不同的会计职业标准可以建立与之对应的分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标准。

1.1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及相应专业教学标准

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是会计行业的入门标准,要求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高职学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则不能进入会计行业。该标准重点要求是实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与一年级教学目标相融合,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提供基础条件。这一阶段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会计、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其核心课程是基础会计课程。

1.2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及相应专业教学标准

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要达到的会计职业能力标准是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标准,所以需要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高职会计专业大学二年级教学目标相融合。为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提供基础条件。这一阶段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经济法基础,其核心课程是初级财务会计课程。

1.3高职毕业标准

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全部内容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主要内容融合于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课程组合形成高职高专毕业标准,使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将这一标准作为高职在校生必须达到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能力要求的标准。为了组织教学,必须相应建立以下课程标准:会计职业认知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出纳实务操作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成本计算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税费计算与申报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会计信息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企业财务管理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会计实训标准。

2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

2.1优质资源不够丰富,建设标准尚待统一

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高职院校的教师平时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其结果是资源建设重数量、轻质量。这些资源库只是试题、课件、教案、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和拼凑,资源库结构设计缺乏科学性,资源复杂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资源分类不规范,种属界定不清,内容庞杂凌乱、相互包含重叠,开发的资源质量欠优。

2.2网络平台功能不全,资源共享度低

由于资源库建设者受到it专业技术的局限,在资源库建设中往往是重视资源库本身,却忽视对资源库平台的选择和管理。当下普遍存在的运行平台模式是浏览器与服务器架构。这种架构的缺点是系统可靠性差、存储容量小、缺少有效地组织管理。由于参与建设的学校数量有限,导致优质资源共享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开放层面,无论是共享理念还是到共享手段,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原因是:①不参与建设的学校采用的技术平台迥异,不容易进入会计专业公共资源库;②资源库的开发标准不够完善,不方便在不同资源库之间进行共享;③对资源库中的资源的搜索功能和导航功能不够科学,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2.3资源库使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低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前期,很多学校已经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铺路、布网、购买机器设备、建课程网站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让资源内容在网站上呈现。现在的资源库内容只是前期精品课程的转换,学生很少浏览课程网站和利用课程资源。其主要原因有:①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做实验的学习形式,缺乏主动性;②资源库呈现资源的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③共享性资源库资源信息大但针对性差,教师没有大量时间浏览和转换成自己能用的教学资源,也很少向学生介绍资源库对学习的重要性,这正是当前许多共享性资源库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

3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建议

3.1丰富资源库,开发新资源

会计专业资源库建设应包括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课程资源库、职业资格认证资源库和专家库等,还可以扩充创建校企合作库、专业文献库和自定义资源库等。在资源开发方面,除了传统的电子教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程之外,还可以增加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产品信息和企业介绍等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资源库建设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积极营造灵活、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3.2选择资源平台,制订资源库开发标准

教学资源的标准化有利于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资源库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库运行平台选择与管理,二是资源库的开发标准。可以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的资源库运行平台,根据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中的明确要求,制订具体的资源库开发标准。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课件资源的标准化、题库系统的标准化以及各种教学数据的标准化等。资源建设应严格依据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统一的资源分类细则和数据文件格式,确定资源分类属性和赋值标准,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查找和利用。

3.3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和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示范效应的重要手段。真正的资源共享,必须在资源创建者正当授权的情况下将资源完全拷贝给使用者,并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资源索引查询服务和资源更新服务。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那就需要将不同结构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汇总、整合并统一到一个开放式的全专业的共享资源库平台中,在统一的资源库开发标准的前提下开发资源库。这样资源库才能为各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资源服务,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3.4优化资源库的用户接口,提高资源库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需要优化资源库的用户接口,以增加易用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易用性方面,可以开发多种基于内容的资源检索方式,如开发内容查询系统和资源导航系统。在吸引力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在使用web获取信息方面的偏好和习惯,从而设计符合学生喜好的资源库的用户接口,如美化网页界面,提供用户自定义页面风格,增加一些上传、下载、聊天、娱乐、用户空间等功能,以实现快乐学习。

4结语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无论在标准上、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做出相应变化。因此,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使系统具有可伸缩性和扩展能力,能适应教学需求的变化,跟上学科、课程的发展步伐。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参考文献:

[1]卢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4):55-57.

[2]王鑫,王华新.建设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新思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69-176.

[3]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0-81.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化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强大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平面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无可避免地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教育的变革首先发生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层面,但必会落实在课程上,并通过教学活动呈现。

一、“课程群”相关概念释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意指学习是长期的行为,需要紧凑合理地加以计划;“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则指要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花大功夫认真地实现它。此处的“课程”虽泛指学习,但确带有课业、进程,以及学习方法之意。作为一个术语,“课程”一词在今天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小单位,但唯有抓住了它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大系统的质量。《现代汉语辞典》中,课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1]。它不仅是教程,更是学程,是动态的教与学双向流动的实践过程。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即发展资源[2]。它不仅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总结,更是对该学科在现、当展前沿做出的理性反映。课程群简称“课群”,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提出。强调课群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继承模块[3]。北京理工大学自1990年开始课程群建设,其课程群在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总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建设。课群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它从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跨学科课群的建设是方法,被某一专业课程群所吸收的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除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元素外,还须在适应时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它不仅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也注重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教育内容。

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纵观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关于设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讨论业界基本上达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在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毕竟,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哪一种设计教育模式可以具有无障碍的普适性。因为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生态是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土壤,而个性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正是实现设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课群建设的本质在于确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科观、新的专业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程观,而非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补”,更不是把原有专业课程依据相似度而进行简单的分群建设。对此,我们应着重于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厘清各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良好的逻辑关系,摒弃与市场脱节的纯理论或纯技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搭建开放灵活、系统合理、完整高效的平台。课群建设是与某一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包括下设课程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设等内容。关于课群建设,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某学科内多个课程的集合,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也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例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即以专业作为划分群界限的依据[5]。但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将“封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拉入另一个“封闭”的课程群教学,其局限性无可避免。此外,虽然平面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但高校不是社会某行业的专业培训基地,其教学与科研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沦入另一窠臼。一个开放的课群,其系统内的所有部分均相互关联,“开放”意味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课群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灵活的适应性正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所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地作出选择。

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原则

(一)恰当的课程群规模作为一个行业的平面设计,不仅设计理论更新速度快,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快。反映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上,就要求我们立足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群内课程间的目标一致性,也要统筹规划课程群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既要考虑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避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荷,也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课群是若干门在知识、方法、拟解决的目标问题的方面彼此存在逻辑关联的课程。因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性学习目标不同,课群的规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若少于三门便难以成群,反之,群内课程数量过多也会因课程群规模过大而不利于管理,且会因彼此间差异加大反而不易体现课程群的特色。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为4-6周,如果群内课程数量多于5门,则意味着一个课群的学习必然会跨学期展开,如此必不利于课程群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认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规模当以3-6门为限。

(二)合理设置群内课程

现有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重视微观视角下某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每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虽有前后置逻辑关系,但难免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群建设更注重群内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群的设置可以依据知识型、方法型、项目型进行大的分类规划,并在此框架内进行更加细化的课群建设。知识型课群多强调同学科、同专业课程的组合;方法型课群强调以逻辑关联为前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项目型课群是以专业设计项目教学为基础,强调实践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某设计项目长期或短期设置的课程群,虽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有着不容忽视的强化功能。此外,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分层级地进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如通识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拓展层次、个性化发展层次。

(三)群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专业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准决定着课群建设的最终效果。作为课群建设的主体,相关教师应具备对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课群的全部内容,并有能力驾驭整个课群的教学设计。再者,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不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等在教育过程中施加多大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还得依赖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6]。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更像头脑风暴,教与学的关系更像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管理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也是群内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重视实践教学,分层建设实训基地

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视觉设计专业与近百家单位在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设计方向均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国立HF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课程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邻专业和领域的课程,即跨专业自主学习。这些课程通常由教授主持,在相关技术人员或助教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教学,授课方式极为灵活。众所周知,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指导性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将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分层级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强调对学生观察、认识和表现事物能力培养的基础型能力实训基地;强调科学的设计理念养成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各课程群的总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引领学生深入而敏锐地把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技能型实训基地。

(五)完善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4

关键词: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网络课程

0 引言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正受到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针对高等教育,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建设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 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虽然网络课程的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还难以与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过度融合

按照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给出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但在这个定义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时,不仅无法界定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而且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评价。特别是将属于网络教育领域中独立研究分支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作为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更会造成实践中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不利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没有明显的界限,学习平台大多嵌入到网络课程当中,学习者在学习多门网络课程时,学习数据不能传递,学习信息不能共享。同时,各门网络课程的页面风格不一、界面不一,造成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性,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必要将课程内容和学习平台分开,遵守相关的学习资源标准,来界定内容和平台的交流;通过分离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平台模块,降低网络课程的制作粒度和制作难度,使网络课程可移植到任何符合标准的学习平台中,利于网络课程的再次使用。

1.2 网络课程缺乏统一技术标准

目前的网络课程建设在总体上还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无法满足网络课程充分共享的需求。虽然针对数字学习资源,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教育技术标准、网络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但这些标准在推广应用时与市场接轨不是很紧密,导致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标准化程度不高。国外数字化学习组织已推出多项成熟的数字学习资源标准,其中SCoRm标准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倡导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分离式开发思想,可以较好地解决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数学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网络学习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但由于网络学习资源具有非线性链接的特点,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学习迷航,不知当前所处位置,从而加重认知负荷。同时,网络学习资源还存在着不便修改、不易调整顺序、缺乏共享与重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网络学习,运用标准来约束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保持资源与平台的分离与互通。

2 国内外主流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比较

2.1 国内外主流网络学习资源标准

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已建立起网络学习资源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aiCC(航空工业电脑辅助训练委员会)推出的aGR技术规范、imS全球学习联合公司提出的学习技术系统规范、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学习对象元数(Lom)标准,以及美国国防部aDL(高级分布式学习组织)所提出的SCoRm(theSham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

同时,我国也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DLtSC,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并且产生了11项规范。这套标准不仅是网络教育系统开发的基本技术规范,也可作为网络条件下开发其他各种教学应用系统的参考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2.2 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作用

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制定,使得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工与有效的合作,提高了课件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使得学习平台更容易监控、追踪、记录学习者学习状态,提高了课件的再用性和通用性。同时,也缩短课件制作周期、降低课件制作成本与难度。

2.3 国内外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比较与反思

国内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主要是借鉴国际上已成熟的标准,大多是直接翻译国外ieee1484标准,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加入一些非技术的标准,如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等。其中,国内教育技术标准中教学资源标准可为网络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将国内外学习资源标准进行对比会发现,国外标准是自下而上,主要是由软件厂商参与制定,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而国内标准是自上而下,主要由政府组织机构制定,企业厂商参与度不够,应用不广泛。

3 SCoRm标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已成为支持课上教、课下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与协作学习。但是,网络课程制作难度较高、体系庞杂,不利于一线教师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SCoRm标准作为当前国外流行的学习资源标准,倡导课程的颗粒化制作、学习内容与学习平台分离的设计思想,能降低网络课程的制作难度,较好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共享。

3.1 降低课程制作难度、减少课程制作成本

SCoRm标准倡导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分离的思想,为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由于课程制作和学习平台开发的分工,网络课程设计人员不必再为复杂的学习平台而苦恼,只需按照制作步骤组织好各种简单的学习资源,并将教学策略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之中即可,而学习交互、协作学习、学习监控等功能都可以交给学习平台来实现。在以后的使用中,可以任意重新组合,不需修改原来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重复使用。

从内容的角度讲,为开发者降低制作成本和难度,缩短开发时间,避免资源的重复制作,保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资源能在任何符合标准的学习平台上互通和使用。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按照学习系统给出的提示选择学习内容和制定学习顺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符合SCoRm标准的网络课程的编序和导航都是由imsminifest内容清单文件所控制,因此开发者只需修改此文件,便可轻易地调整课程的架构和呈现顺序。从平台的角度讲,它鼓励各种学习平台的开发,保证符合标准的课程导入和使用。只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平台都支持符合SCoRm标准课程的导入,提高了教材使用的广泛性和重用性。

3.2 实现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导航方式的个性化

从课程设计角度讲,通过编序和导航规则的设定,能实现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的多样化,如课程目录是否隐藏,学习者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内容;从系统平台角度讲,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所用的时间、测试的成绩,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讨论和答疑。通过Sn规则的设定,使网络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适应性学习。不同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和顺序也不尽相同。

3.3 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网络课程就是在适应性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实现学习者适应性学习的一种网络学习资源。适应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习者通过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来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适应,而教师通过设计学习资源的呈现内容和呈现顺序,来实现资源对学习者的适应。可见,学习资源对于实现适应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应充分应用适应性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单元,便于进行重新组合,设计相应的触发条件和学习顺序,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过程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前提。一位数学教师如果有了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有序、有法、深入浅出的,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不是空谈了。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我们教师的课前必修,这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有效保障。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条件

1.必须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应详略结合,有个人特色。

2.各个教学环节要完备。如何导入、如何教与学、如何反馈、如何巩固,这些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必须呈现教材的重点内容,呈现方式要科学、分层、有针对性。呈现形式要深入浅出,有逻辑性。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4.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流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地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二、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设计

1.抓准目标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初步设置教学目标。如,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首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目标的指导。从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①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②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并尝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深入了解学生,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学生认知层次不一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有效认知方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找准学生的难点,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也需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调整。

(3)深入钻研教材,科学确立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的指导,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编排的意图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前后逻辑。

2.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6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在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园林测量技术”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测站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赛”促“学”法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77-03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掌握园林测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进行小范围地形图测绘、地形图识别与应用、园林工程测量与施工放样等工作,为学习“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应变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编写,力求结合园林生产实例,打散原有的知识体系,有目的地安排8个大的“项目”,通过完成一个个具有场景和载体、可操作、符合实际工作程序的具体任务,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相关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理论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够用即可、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实训教学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在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应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摈弃学科式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并可采用产教结合、行为导向、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高职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园林建筑、林业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园林测量技术”这门课程,不同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讲授上各有差异,并且受到教学学时、前后课程设置等影响,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与实践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繁杂及重点、难点确定的随意性,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前后衔接不畅,实践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不相适应等等。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利于“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及园林技术学科的发展。

“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园林行业的发展对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园林学科的可操作性、前沿化。具体归纳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测量的基本知识该部分是学习本课程的预备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概念、分科,测量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地面点位的确定和测量工作概述,测量误差等内容。对于测量学的概念和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经度、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国家高程系等基本测绘词汇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参考椭球、高斯投影只需一般的了解即可;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只需记其结论,并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加以应用。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该项目属于距离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距离丈量、视距测量、光电测距和直线定向等基本知识。应在理解距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练习,掌握钢尺一般量距,普通视距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及其精度要求,了解钢尺精密量距、光电测距的有关内容,熟记直线定向、基本方向的种类、方位角和象限角等基本概念,熟悉罗盘仪的构造,掌握测定直线磁方位角的方法。另外,应能应用所学知识减少距离测量误差,提高观测精度。

水准测量该项目属于高程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测量的误差和注意事项,以及DS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并对自动安平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作简单介绍。应在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和熟悉水准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DS3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含安置、粗平、瞄准、精平和读数)和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及其成果校核等内容。另外,还要了解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了解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掌握消除或减少误差的基本措施,并运用于实际测量工作中,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

角度测量该项目为角度测量部分,主要包括角度测量原理、DJ6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基本操作、角度测量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内容。应在理解测角原理的基础上,熟记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概念,在熟悉光学经纬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掌握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和用经纬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方法(含观测、记录、计算),了解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了解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在实践中能使用所学知识提高测角精度。

全站仪该项目的学习要求掌握全站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方法。利用园林CaD的知识,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小地区控制测量该项目是地形测绘的控制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的概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前方交会加密控制点、高程控制测量和图根点的展绘等。应在了解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理解图根控制测量的概念,重点掌握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和图根点的展绘方法及坐标的反算等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学会进行前方交会和三角高程测量。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该项目是地形图测量的碎部测量部分,是在图根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基本知识和地形图测量和地形图绘制的方法及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等内容。应理解平面图、地形图和断面图的概念,了解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掌握比例尺及其精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掌握地形图测图和绘制的方法,懂得地形图检查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地形图图式对地形图进行整饰。

地形图的应用该项目要求掌握在地形图上量算坐标、距离、方位角和高程的方法,掌握断面图绘制的方法。这部分讲解时应减少课时,进行概述。

园林工程测量掌握园林工程测量在不同阶段的测量工作,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是各项测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必须熟练掌握。点位测设的基本方法(包括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支距法和距离交会法)是用来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是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和测设数据计算(即根据点的坐标计算两点间的方位角、距离并根据方位角求两直线间的水平角)的综合应用。应在熟练掌握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等基本技能之后,强化测设数据的计算。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园林道路测量应熟悉园林道路的种类及其功能,掌握园林道路选线的原则和步骤,了解转角的概念,掌握测算转角和确定分角线方向的方法,了解圆曲线的半径大小与园林道路类型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曲线测设数据和里程桩号的计算方法,掌握道路纵横断面的测量方法及土石方量的计算方法。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二)实训内容设计

“园林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测量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训项目如下。

钢尺量距学会用目测法进行直线定线的方法,掌握用钢尺丈量距离的一般操作方法。能够认识钢尺,判断使用的钢尺是刻线尺还是端点尺。实习小组用标杆进行直线定线并用钢尺往返丈量2~3段,每段长度为60~80米的线段。

罗盘仪的构造、部件作用及测定磁方位角认识罗盘仪的构造,熟悉罗盘仪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正反磁方位角。

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熟悉DS3型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掌握主要部件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精平和读数,练习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测定。

水准路线测量与成果整理掌握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的观测、记录和数据整理校核的方法,掌握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及求出待测点高程的方法。每组选择一条6个水准点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假定起始点的高程为50米,整理测量结果,进行高差及高程的计算。

经纬仪的构造和读数了解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以及读数,对中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垂球对中法,二是光学对中器对中法。

水平角观测掌握测回法、全圆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并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工程测量员的标准来训练,为学生参加工程测量员考核打好基础。

竖直角观测熟悉经纬仪竖直度盘的构造和注记形式,掌握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以及竖盘指标差的计算。

导线测量在指导教师制定的区域,按照要求布设一条闭合导线,采用全站仪进行一级导线测量,完成外业观测工作,同时进行导线的内业计算,各项技术要求必须在限差要求内。

园林场地平整测量掌握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方法,即各桩点地面高程的测量、水平地面高程的设计和填、挖土石方量的计算等。学会布设方格网、用水准仪测量各方格点的高程,能独立完成设计高程、填挖土方量计算。

水平角、水平距离和高程的测设掌握水平角、高程测设和水平距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利用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水平角,学会用钢尺、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能利用水准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高程。

“园林测量技术”研究性教学探索

(一)测站教学法

将任何测量工作都看作是由若干个不同阶段用相同的测站程序工作成果的集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抓住每个阶段第一个测站的完整教学过程,并做到准确、完整地给小组学生演示,之后严格地督促学生小组每个成员准确、完整地独立完成测站操作。

(二)情境教学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生轮流进行司镜、记录、计算、对点、扶尺、绘图等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每一个测量技能操作过程中。

(三)现场教学法

我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先后在句容长宁生物化工厂厂区地形图的测绘,句容开发区杨塘港的面积量算,陈武园区、高庙园区、镇江农科所园区道路建设等项目中开展现场教学,完成了高程测量、平面位置测设、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测图、内业计算、资料整理等任务。

(四)以“赛”促“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积极参加行业和教育系统组织的技能大赛。同时我院也加大了与高校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教师走出校门,还带领学生外出与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技能交流。

参考文献:

[1]曹敏.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测绘,2011(6):62-64.

[2]胡永进.测量技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6个基本专业和3个特设专业归入计算机类专业,使全国高校相关的专业点数达到2481个。因此,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标准的基本原则

1.面向专业类

本科生培养正逐渐实现在拓宽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专业人才特色的策略。“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研制的“专业规范”基本上都是面向专业的。现在要面向专业类,最关键的是解放思想,摆脱专业约束,站在专业类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包括师资专业背景、工程背景、专业知识领域、专业特殊实验及实验平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搭建恰当的专业类平台,使得各个专业可在“类”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特殊要求,并实现类和专业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专业标准“集合”起来。

专业类平台的建设以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同时参考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采用的通用标准加专业类补充标准的做法,包括《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

2.体现基本要求

如何体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为国家标准,需要体现专业类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关键词是“本科”和“基本”。通俗地说,高,不能“985、211化”;低:不能“职业化”。一是因为参与制定的主要人员多是工作在“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和一些大型企业,有着很强的“985、211”情结,再加上“国家标准”的帽子,就容易倾向于“985、211化”。二是一批新建本科专业点仍处于从职业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专业点虽然建起来了,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很难说已经达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标准应该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专业点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不能将标准的内容限定得太死,要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力为要求,知识领域为建议,课程为示例”,不过多限制知识,特别是课程,给学科和专业留下充分的空间。首先给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再按照国际先进的描述体系,也就是知识领域(Knowledgearea)、知识单元(KnowledgeUnit)、知识点(topic)的架构描述计算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国际等效和我国的实际,引导人们考虑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改变人们习惯的、具有明显经验特征的、面向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与描述习惯。在这里,课程体系只作为示范性的例子。这样既规定了教学基本内容,又没把课程限制死,不仅可以使各个专业点按自己的特色设置课程,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以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

第三,做到国际接轨。我国从2006年开始试点进行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有计算机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15个专业类参与。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因此,对计算机这样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的工科类专业来说,保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等效,就保证了国际等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最早参与这项工作的专业,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3.保障标准相容

首先,必须考虑与教指委先前研制的专业规范的相容。我们曾研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规范和指导文件,共约180万字。它们都是标准研制的重要基础,而标准则是这些规范和指导方案的浓缩形式,是其延续,是促进其推广和实施的“力量”。依据这样的原则,保持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相容和等效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等效性问题,可能有人担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比较高,一些学校可能达不到要求。实际上,过去教指委在制定这些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时,就考虑到计算机类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国际接轨。可能由于历史短、条件限制等因素,目前部分高校专业点教学可能还达不到要求,但要相信这些高校能完善自己的工作,使之达标。根据调查,近年来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4.引导专业改革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力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给各个办学单位适当的引导。

(1)目标制导。目标制导(oBD,oBjectDirected),又称为目标导向,强调培养目标对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制导作用。所谓制导,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的实现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最终能体现在全体合格毕业生身上”这一培养目标的基本属性。因此,各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及其制定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表达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竞争优势、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预期;三是面向全体毕业生而不是面向优秀毕业生;四是要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五是要定期评价,且在评价中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六是要向教师、学生、社会公开。

(2)持续改进。标准引导高校建立持续改进(CQi,ContinueQualityimprove)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编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有效的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使质量监控与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有效利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产出导向。标准推崇产出导向(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学观念,引导教师追求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把课程评价的标准从原来的“教了什么”,提升到“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做什么”。强化毕业要求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意识,要求课程教学到考核都能够保障培养要求相关条款的有效达成,保证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实施有效。建立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各项教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而且这些评价体系要实用,最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4)从面向学科走向面向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只是表象,教育教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浓厚的学科情结体现在本科生培养方案面向学科制定。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目前,一些高校仍然面向学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尴尬局面。为此,标准强调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

(5)能力导向。标准倡导能力导向(CCD,CapabilityCultivationDirected)的教育,强调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念。知识的快速增长和变化、未来实际问题的求解,都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灵活地、探索性地运用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标准在毕业要求、知识领域选择上,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要求,引导高校把知识性教育变成能力导向的教育。根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善于动脑、动手。标准强调重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对能力的具体解读,标准参考了教指委前期研制出版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1.专业类描述

标准对专业类的描述,旨在引导各个专业点的举办者从认识专业开始,踏上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理性办专业之路,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内。

为此,标准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涵盖了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标准在明确计算学科根本问题的同时,分别指出了各部分的核心问题,学科呈现的抽象、理论、设计3个形态,以及丰富的学科方法学内容(支持专业能力培养)等,为人才分类培养和能力导向教育提供引导。

关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地位,标准指出: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计算已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计算思维已成为现代人类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等;关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作用,标准指出: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关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指出:本专业类人才培养呈现出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趋势,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是一个供需两旺的专业类。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应面向不同问题空间,需要强调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体现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消除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体系同质化的现象。

2.培养目标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对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这样考虑的:面向专业类;面向研究、工程、技术、应用需求的各类人才;强调最基本的要求;描述要简洁明了。

标准关于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达,除了明确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强化社会和环境意识、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等外,还要求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具有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在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

3.业务方面的毕业要求

标准关于大学生的毕业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关于业务方面的要求有4条: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4.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教师具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习经历,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授课任务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课程相应的工程背景;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并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的经历。

全职教师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并能按照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实施教学;参与学生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5.知识体系与课程

标准定义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的基本策略是:能力是要求,知识领域是建议,课程是示例。

一是构建专业类平台。除了社会、经济、法

律、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外,标准把学科基础知识作为专业类知识体系的必修内容,覆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等知识领域,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软硬件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给出专业特殊要求的必修内容。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含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智能系统、系统基础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用于计算学科研究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能力;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包含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过程与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能力。

6.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CaD;混合式教学;Bim技术;多元化

《暖通CaD》是笔者所在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该课程实践性强,与本专业行业规范、制图标准联系紧密。本课程通过讲授autoCaD以及专业绘图软件,让学生掌握CaD软件的基本命令及操作方法,绘制工程图形的常用操作技巧,掌握利用CaD在专业设计中进行辅设计的方法,并且掌握基本的暖通施工设计与制图规范,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暖通CaD》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时少、任务多

《暖通CaD》是一门培养学生识图、绘图,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17版教学方案实施,《暖通CaD》由原来64学时(上课36,上机28)减少为32学时(上课16,上机16),在有限的32个学时的教学计划中,需要学生较好掌握绘图软件aUtoCaD,熟悉天正暖通软件,了解相关的制图标准,同时了解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而学生对CaD原理与应用几乎是零基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势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寻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2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在传统的CaD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课堂理论先行+机房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由于课时少,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加快上课的节奏,讲解更多的命令。学生对软件不熟悉,经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感觉枯燥,教师也感觉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同时,由于课堂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一般要间隔2~3天,到上机操作时课堂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被遗忘,学生上机练习前需要先回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再进行重复性练习,这种教学方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利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3绘图不规范、识图能力弱

课程讲授过程中,过多地强调CaD基本命令和操作,没有融入相关的的制图标准和绘图方法,导致学生识图能力弱,绘图缺乏规范性。学完该门课程后,学生能熟练绘制出老师给出的图纸内容,而不能熟练地绘制出符合专业制图标准的专业图纸。从后续课程的设计阶段学生学生提交的图纸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出图比例任意、没有建筑物的尺寸标注、设备和管道的线型线宽设置不符合制图标准的要求、字体太小看不清、设备的定位尺寸标注不全或者标死、风管或水管穿越电梯间、流程图和平面图画法一致等。

1.4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传统的CaD考核方式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和期末分配比例为2:8,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课堂出勤率以及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定,期末考核采取上机绘图方式,一般给出一张图,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其完成的程度和准确率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普遍轻视平时的上机实践,而更多采用考前突击和机考拷贝其他同学的文件的方式进行备考。而《暖通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拓展课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暖通CaD》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索

为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多种教学改革和探索。

2.1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满足新培养方案需要

CaD命令很多,但在专业绘图中,用的最多的是一些CaD二维操作命令,而大部分同学在课程设计阶段都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绘图。结合本课程“学时少,任务多”的实际情况,对CaD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仅讲授本专业中使用频率高的基本操作命令,重点结合施工图识读讲解专业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经过对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1。调整后的《暖通CaD》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autoCaD基本操作,建筑视图基础知识和专业制图。CaD基本操作着重讲授CaD二维绘图操作命令的综合应用、处理技巧;建筑视图基础知识主要讲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中对制图的各项规定以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专业制图主要结合本专业各个方面讲授相应的制图标准、规范及图例、制图的基本方法以及利用专业绘图软件绘制相应的施工图。

2.2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课堂学时不足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许多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与答疑,但单纯的线上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知识掌握情况无法精确把控,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教学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和学习自觉性。针对本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并结合线上教学的优缺点,《暖通CaD》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录制或上传一些优秀的CaD软件和专业绘图软件的教学视频,同时分享上课的ppt课件,制图标准和完整的施工图等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在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登陆课程网站观看下次课堂教授内容的教学视频,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自学。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线上学习及上机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讲解并实地动手上机操作,检查自学情况,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充分利用现达的信息技术,建立了暖通CaD学习QQ交流群,学生在课下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在群里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完成答疑解惑。这种互动交流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尤其是当课堂教学的学时比较紧张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2.3将Bim技术融入CaD课程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暖通专业中,施工图主要以二维平面图为主,对于比较复杂的冷热源机房等施工图,学生要通过平面图、轴测图、剖面图及图纸说明进行识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才能读懂施工图,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学以致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即为建筑信息化模型,是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信息完整性等特点。Bim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将二维施工图绘制与三维立体模型建立有机融合,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另外,在暖通设计中,对于一些管道分布比较密集复杂的冷热源机房以及地下车库等,可以用Bim软件进行“碰撞”检查并进行修改,避免在以后施工中出现返工现象。为了让学生对两种软件融汇贯通并提高效率,本课程采用CaD软件与Bim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在上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两种软件的操作方法。在讲解CaD二维操作命令时,同时介绍在Bim常用的Revit软件中如何实现这些操作命令;在专业识图环节,根据已有的二维施工图,利用Revit软件建立对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上将二维施工图和三维模型进行对照讲解,通过旋转、剖切三维模型、生成局部的剖面图,观察局部细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机电设备的构造、管道和设备的连接方式、管道在空间的布置和走向;在讲授专业制图时,如风管平面图的绘制,可让学生分别用天正暖通和Revit软件进行绘制,比较两种软件的优缺点。将Bim技术引入CaD课程教学中,可以即时形象地展示设计的三维效果,提高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对暖通设计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加了课程的操作性、趣味性。

2.4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且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暖通CaD》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具体评定见表2。课堂表现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上机表现以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来确定。线上学习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和完成的质量来确定。大作业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设置,例如,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采暖平面图和系统图以及空调平面图和系统图等。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要求学生将识图过程录制成视频,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绘制的专业图纸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在标准图框内打印出来,最后上交纸质图纸。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考试,参照实际的采暖工程或空调工程项目的图纸,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纸的绘制,根据完成的情况以及是否满足制图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定。

2.5以制图标准为导向,提高绘图的规范性

工程图纸是工程技术界交流的语言。规范的图纸才能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意图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这就需要设计者严格按照制图标准进行绘图,而国家制图标准在图样的画法、字体、图幅、比例、尺寸标注、图线等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在课程第一讲中,首先说明暖通CaD不是单纯学习autoCaD软件,强调专业制图标准在绘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把与本专业有关的7个制图标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和熟读每本制图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在讲授CaD基本操作命令时,例如比例、字体、标注、图层、线宽线型设置,结合相关制图标准讲解;在平时上机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按照制图标准的规定进行绘图。在大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把每次作业所绘图纸按照一定比例放在标准图框中打印出来,上交的时候,授课教师对照纸质图纸指出绘图不规范的地方并要求进行修改,深化其对制图标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3结语

《暖通CaD》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占主导的专业拓展课,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最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顺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对传统CaD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Bim软件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二伟,焦橘烽,谢镭,杨为民.《建筑结构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156-157.

[2]李聪聪,李延勋,高晓强,赵龙涛,吕和坤.《化工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21):147-148.

[3]张彦,丁建东,吴明.《环境工程类CaD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20,(15):228-229.

[4]曹兵.土木工程专业CaD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38-139.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9

一、基tieBooK教学平台的设计

ieBooK教学平台体系结构设计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本课的功能结构开发如下图:

课件平台的设计是一种新的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教学平台界面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记忆和掌握。在“企业Vi元素设计”教学平台设计中,笔者使用ieBooK软件中的模板工具,采用了统一的版面设计。从而-保持了界面的整体风格。

二、基tieBooK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

1.教法及学情分析。在《Vi设计》一门课中,由于学生对Vi标志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课是对Vi标志设计的一次案例实践课。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们在班内组建模拟广告公司,进行分工与合作。了解客户的地理位置、经营理念和设计需求。利用教学素材库提供的教学资源,参考电子杂志平台呈现的设计成品,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自主设计,最后将探究成果上传,进行交流展示,客户(教师)进行择优选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Vi标志的基本概念。(2)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设计要求。(3)掌握Vi标志设计的行业标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Vi开发的整个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相关行业知识和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提高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电子杂志丰富的多媒体视听平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能够热爱美、追求美和创造美。(2)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通过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群体智慧。

3.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教室、ieBooK教学平台、教学素材、行业作品。

4.教学过程。

(1)课题导人。用ieBooK教学平台示范项目:以“春风控股集团”“横店文化城”“宁波航通构件公司”的标志、名片、信封、信纸、公文袋、工作笔、纸杯等企业Vi设计元素为例,细致演示各项目设计的整个流程。

(2)实验任务。项目一:恒光购物广场由张家港购物公园倾力打造的一座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饮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纯商业购物广场。主要满足本项目辐射地区消费者需要,成为城西郊区新型商业区的标志性商业中心。此款标志设计应纳入恒光文化内涵,展示了快乐购物的理念。项目二:海逸大酒店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酒店定位为注重生活品质的商务、休闲、家庭及追求浪漫气氛的旅客缔造舒适尊贵的住宿享受。酒店的标志设计以蓝色为主,视觉上让人有轻松的度假感觉与享受。

(3)项目要求。标准标志:体现于每款设计作品中。标志字体:与标志配套协调、美观大方。标准色彩:充分利用标志中定位的企业标准色。辅助图形:与标志风格统一,体现企业风格。

(4)实战过程。将学生分成7-8个组,每组三四名同学,每个组模拟一家设计公司。角色扮演。小组:平面设计公司;小组成员:设计人员;小组组长:项目经理。教师:客户;客户交流:由教师扮演客户,每组在实施项目之前,派出各组的项目经理和客户交流,听取客户的意见,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

(5)项目拓展。恒光购物广场及海逸大酒店视觉应用要素拓展训练:购物袋、员工衫、纸杯、徽章等的设计。

(6)实验总结。各组项目经理向全班汇报、展示、交流本组设计的最终作品,并上传到教学资源库。

(7)项目作业。各组成员完成自己的设计后,交换任务,完成两套企业Ⅵ元素的设计,并完成整套学生作品的上传。客户(教师)按照项目评价表进行评比打分,选出恰当的作品录用。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篇10

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跨领域学科,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个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进行平面图形、图像的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以及文字的编辑、修饰的教学。

(2)教学方式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教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基础工具。

(3)教学目的

计算机平面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实际操作、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重要目标。

(4)教学效果评估

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最终体现为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的提高,但是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评估难以进行有效量化。

(5)教学基础

计算机平面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决定了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面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则需要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否则根本无法完成计算机平面教学。

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更加适合知识的传授,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教学特点差异性较大,直接决定了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

2.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美工应用等多个领域,使得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计算机平面教学更加抽象,学生对于计算机平面教学知识的接受更加困难,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不适应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大大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切实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论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过程中,为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3.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计算机平面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特点能够较好的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针对计算机平面教学特点,提出如下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具体示意图如下:

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关键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分析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从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中提取适合教学的案例,计算机平面教学的案例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选择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时要兼顾真实性和典型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准备适合案例;平面设计课程可依据情况划分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数码影楼等多个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较为抽象,教学案例需要难易适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前期准备阶段还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教师主要需要熟悉教学目标、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平面设计教学理论;学生则需要熟悉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基础、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三个层面,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作和设计思路,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使学生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考察和社会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最终切实形成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改进提升阶段:主要是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基础上,对案例教学进行改进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量化分析,所以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实施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教学巩固,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再次练习计算机平面案例。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案例分析,寻找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测试,实现对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设计

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是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案例库的设计需要兼顾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深入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关键知识点以及平面设计操作难点,以案例库的形式整合计算机平面教学设计实践内容,以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案例库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案例练习适应实际岗位。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兼顾教师和学生,教师负责计案例库总体设计方向的把控,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与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3)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丰富多样不断更新。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复杂性、学生主体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案例库要丰富,教学案例需要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案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学生规模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场景计算机平面教学需要。同时,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结合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保持教学案例的生命力。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丰富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资源如果不加以整合、归类,便难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反而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的障碍,需要按照案例类别、案例时间等维度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归类,为任课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提供便利,提高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