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十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十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9:4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1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翻译诗句打基础――引导学生重读诗,疏通诗意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带的理科班学生大多急功近利,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位置。

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要先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让学生明白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做题,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梳理诗意或翻译诗句始终是训练的起点和重点。在具体的翻译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诗歌语序的调整

古诗词由于受到字数、平仄、韵律的限制,常常不得不将语序颠倒,这种想象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因此,在翻译训练中,不能像文言文那样一字一字逐个翻译,而要调整语序,把握古诗整体。

2.合理的想象

诗人常常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而寻求语言包含的无尽韵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将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翻译出来。

3.恰当的转换

古诗词中有些地方,直接翻译出字面意思时,会与整首诗的意境不相符,这时往往就需要将这样的地方进行转换。

二、突破难点有方法,思维模式要建立――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建立答题模式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思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表明,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历年都很低,宁夏亦如此,据了解,宁夏2015年此题的平均得分只有1分多,只占本题11分的16.3%左右,得分率为历年高考最低。这除了考生对古典诗歌阅读不多、理解不透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生没有建立固有的思维模式。如果在复习时,教师能帮助学生找准思维切入点,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对于基础较弱或一般的学生而言,会使他们在答题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组织出比较规范的答案。

三、常见术语记心中,不会概括也会贴――要求学生牢记术语,规范答题

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记住古诗词鉴赏中常见的术语,便于他们建立相关的知识系统,这对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必要。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死板做法,但从实际上看,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系统,才能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解读诗歌的能力。事实上,古诗词中的常见术语并不多,学生也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类常见术语需要牢记心中:

人物形象类常见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

意境类常见术语:雄奇壮阔,雄浑壮美;凄清悲凉,萧瑟凄凉;苍凉悲壮;朦胧迷离,空髅煸叮痪糙浊逵模深邃悠远;恬静优美,清新明丽等共六类。

语言风格类常见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等。

手法类常见术语:具体分类五小类:一是修辞手法。二是描法。三是抒情手法。四是一般的表现手法。五是结构技巧。

四、练习不在数量多,贵在典型有价值――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的牢笼,得一片自由天地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数量种类繁多,为古诗词鉴赏复习提供了无尽的资源,我们的复习资料书上,也是题量浩瀚如海,如果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没有任何选择地挨个按资料训练,学生势必会跟着陷入题海中而不可自拔。因此,要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的牢笼,还学生一片自由天地,教师必须要学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典型例题,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复习资料走。

尽管复习资料的编排是按几个模块来设置题型的,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选择的除了包含所复习的模块外,往往都能涉及其他几个模块的训练。比如,在复习到语言鉴赏这一模块时,笔者所选的《夏日三首》(其一)“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复习资料上只涉及了一道炼字题,即分析颈联中的“邀”和“纳”字的妙处,而笔者在教学时又加上了形象、抒情手法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考查,题目设置为:(1)诗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乡村生活图景?(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3)综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尽管只训练了一首诗,但却包含了诗歌鉴赏复习里的四个主要的模块内容。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建立了一定的知识系统,总结出一套相关的解题、答题经验,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相关的技巧方法,只要我们心中有数,胸中有丘壑,在解答古诗文鉴赏题时,我们的笔底自会生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2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新课改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仍然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受・鉴赏”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古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新课标”也作了明确要求:“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阅读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呢?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的经验,笔者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法总结了如下六个步骤:

一、正音意、学朗读

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准确把握字音,是朗读的基础。明确每个字的含义,要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如果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字音词意之后,就可以朗读诗歌了。所谓朗读,就是字正腔圆地高声诵读,使诗歌语气连贯而见情露意。朗读是诗词教学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特点是眼、脑、口、耳协同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进而加深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学习《静女》这首诗,我们先让学生默读,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语脉,然后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人物美、画面美、情感美。通过反复诵读。一对纯朴的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就――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的意境也呼之欲出。

二、明节奏、感受美

古代诗歌讲究节奏,讲究音韵和谐。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没有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能具备韵律美。古代诗歌常见的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诗经》中的诗大多是四言两顿的形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五言诗的节奏是一句三顿,如: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入/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六言诗也是一句三顿,多由三个双音词构成,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掌握了诗歌的节奏。诵读古代诗歌时,就会感受到诗歌的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

三、读文题、明体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研读题目,我们就可以初步解读诗歌,从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题目的内涵往往很丰富,它可以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写诗的原因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李白的《蜀道难》,题目的含义是蜀道艰险之意。从体裁上来说,《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属于七言歌行体。七言歌行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句可以达到九言甚至十一言以上,长句短句的参差变化,使诗歌自由活泼。语言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了解了这些体裁特点后,我们就能更充分地体会和鉴赏《蜀道难》中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豪情万丈的胸襟气概了。

四、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比如,读杜甫的《登高》,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杜甫写《登高》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他百感交集,借眼前的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会知人论世,这就要求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只有这样,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

五、寻诗眼、品意境

“诗眼”是诗歌的灵魂。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鉴赏古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没有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蜀道难》中的诗眼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使诗眼句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诗眼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由此可见,只要抓准“诗眼”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六、勤诵读、强能力

新课标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生同病相怜的人世感慨: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嗟然自伤的人生悲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诸葛武侯,许身社稷而涕泗横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3

【关键词】以读代赏化繁为简分散突破同中求异

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以其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深受人们的喜爱。“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品读古典诗歌本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鉴赏古诗的兴趣并不浓,甚至有些冷淡。毕竟古诗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上存在较多的障碍,加之诗歌鉴赏所涉及的艺术手法繁多且千变万化,学生难以把握。而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短期效应,往往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把鉴赏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课,使本来就对古诗心生厌倦的学生被老师折腾得更加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呢?本人总结了四种方法,即以读代赏法、化繁为简法、分散突破法和同中求异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读代赏”:“读”中品诗味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意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意必须通过有声语言才能得以充分表达。诗歌的节奏、音韵,更是需要在诵读中用心品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并不难懂,但要体味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旋律,必须反复诵读。第一步,读出感情。联系写作背景,结合注释,抓住蕴含情感的关键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关键字眼,抓住“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第二步,读出意境。边读边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天高地阔、江海茫茫的他乡异地,感受苍凉悲壮、博大悠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情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步,读出品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综合品味诗歌的美:情感美、意境美、对仗美、平仄美、音韵美,读出沉郁顿挫的韵味。

诵读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过程,不可忽视。于漪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分散突破”:“散”中巧积累

诗歌鉴赏涉及的术语很多,如,渲染、烘托、衬托、虚实、白(细)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些术语,有助于提高鉴赏的质量,但如果讲解不当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实,学生对诗歌缺乏热情,并非诗歌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一大堆枯燥无味,难懂、难记的术语影响了心境。所以,术语的引出要顺其自然,讲究艺术性;另一方面,要重视点滴积累,切忌贪多求全。可采取分散记忆的方法,将众多的术语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一首诗,可能包含多种表现手法,根据教学的重点或教学的需要,教师有针对地讲其中的一到二种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以“题李凝幽居”为例:

题李凝幽居

李凝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用了渲染、烘托、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手法的印象,我特意把“烘托”作为重点。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李凝的隐士身份。颈联的归路所见,以环境的清幽烘托出李凝闲适的心境。在引出“烘托”这一术语之前,我问学生:“诗中有没有直接写李凝悠闲自在的生活以及闲适的心境?这种通过环境或景物描写来间接写人的方法叫什么?(烘托)”

其次,还要注意“学”与“练”的无缝对接。教完以上这首唐诗后,我及时布置了以下练习:

读下面这首唐诗,你认为未出场的道士具有怎样的性情?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他的这一性情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与《题李凝幽居》内容风格相近,学生容易找到感觉。诗中用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来烘托道士淡泊、疏放的性情。

三、“化繁为简”:“简”中见规律

简化教学程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处理篇幅较长的诗歌,可采取长诗短教的方法。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共有36句,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因为本诗篇幅长、容量大、蕴含的情感复杂,把握不好,学生会云里雾里。其实,只要明白了即景抒情诗“先写景后抒情”的结构规律,那么教起来就会十分轻松。于是我采取了如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还原画面。

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诗人怀着美好的心情,独自漫步江边:天空,繁星点点,明月高挂;江面,春江潮涨,波光粼粼。面对滚滚长江,嗅着淡淡花香,诗人沉醉其中,同时感慨万千……

第二步:品味“景”和“情”,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景,描写月下相思的环境。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等明丽的意象烘托出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第二部分,抒情,抒发月下相思之情。这种相思之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借助“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潭”“落花”“流水”“落月”“斜月”“海雾”“潇湘”等伤感的意象形象地传达出来的。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烘托(衬托)”、“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四、“同中求异”:“异”中显个性

鉴赏诗歌,不仅要把握规律性的“同”,更要突出个性化的“异”。如同是抒情诗,大多数诗人是从“我”的角度落笔抒感,但也有从“对方”落笔,采用曲笔抒情的。这同中之“异”就是鉴赏的重点。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秋。

本诗开头的景物描写起渲染烘托的作用,简单点拨即可,把重点放在末两句的曲笔抒情上:诗人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而是想像深闺妻子听到凄婉的笛声引发的万里愁思反映出来的。这样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不仅对“曲笔抒情”的方法有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教学的繁琐化。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功近利则欲速不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注重情感的熏陶以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简化环节,精简目标、内容,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愉悦地积累,扎实地巩固,有序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2003-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8-01

审题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一般提到审题,绝大部分学生或者教师首先想到的是作文的审题,对于诗歌鉴赏以及阅读的审题不太重视,导致在面对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时候出现严重错误。所以,高中生要避免这种错误就必须加强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审题能力训练。

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常见审题问题

1.1看错题目

好多学生为了节省做题的时间,在做题的时候急急忙忙对题目扫描一下,这导致看错题目的现象经常出现。比如:作者对于桃花表现出极大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感在作者赏花时表现的尤为突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对赏花的感受经历拿几个阶段的不同。此题针对的是“赏花”感受,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看成是对花的感受,最终引发错误。

1.2漏掉重要信息

漏掉重要信息在高中学生诗歌鉴赏阅读审题时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将重要的信息漏掉。例如,《故都的秋》中有一道题目要求结合文章阐述作者的情感,此题的重点是结合文章,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将结合文章这重要信息漏掉,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凭借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1.3重要语句意思理解不够

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也与学生粗心大意有关,但其实更多的是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赶,另一方面又要深度思考,学生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愿深入思考,造成审题审偏,导致答题错误。

2.日常教学审题训练

2.1强调文章主题

不管是面对诗歌鉴赏还是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审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加强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训练需要依靠平时大量的阅读来完成。学生在每次自主进行阅读的时候,阅读完成自己脑海里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反复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越来越有把握,从而有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2.2重点理解中心语句

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文章中涉及到中心内容的句子用笔打上记号,这样在阅读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记号看到作者大致的思想变化过程。如果在题目中涉及到情感变化、思想变化等词语的时候也可以划线提醒。

2.3提高细节练习

在平常的考试或者训练当中,经常碰到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当中出现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比如经常出现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这里面出现“主要”两个字,可能文章中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一般来讲主要想表达的是重中之重,学生应该抓住主要两个字,并结合文章实际进行答题。

2.4注重题干检查

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注意返回题目去检查,看看自己的答题结果是否和题干的意思有差入,这时候的检查心理处于一种放送状态,若有错误可以很快的检查出来。

3.诗歌鉴赏与阅读解题策略

3.1诗歌鉴赏解题要点

诗歌鉴赏一般来讲主要涉及到古诗词比较多,相对来讲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要点对于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有很好的提高。

3.1.1重视标题理解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说明题目在文章中地位是多美重要。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标题,先把标题理解透彻,不要盲目地去答题,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3.1.2以作者和注释信息为依据

一般诗歌鉴赏中都会有作者简介以及词语注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作者信息以及注释信息,这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意义重大。

3.2阅读解题要点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重复阅读文章内容,另一点是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3.2.1通读文章一遍以上

阅读理解文章一般都比较长,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进行重复阅读,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在下一次的阅读中加以理解。

3.2.2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题干提示了答题的范围并且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所以在解题的时候根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返回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4.结语

诗歌鉴赏和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和阅读学习的时候审题能力又是他们能否学好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审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5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研究

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国家栋梁之才,当前学生在做人、治学上应向古人学习,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培养出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文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现代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引导诗歌鉴赏的意义

首先,新课程改革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诗歌鉴赏中,可以侧重于人文与文学两方面进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其次,在学生受教期间,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及未来发展深造的基础,是再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一种能力。诗歌中想象丰富而大胆,能够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这一板块中不再以传统的选择题为主,而是以文字作答的形式为主。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用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引导诗歌鉴赏的几点教学方法

(一)诗歌讲解注重传统与创新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领会诗词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感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多抄诗、多读诗、多谈诗。只有多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让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才能从课本延伸至课外。

其次,通过将两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赏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赏析能力。不同写作风格的比较可以体会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情感寄托。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时,将诗中音乐描写作为重点赏析对象,并与《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比较,比较两首诗歌在音乐描写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点。这样比较赏析,不仅做到了由点到面,还能使学生深入体会不同诗歌所描述和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领会能力。

(二)利用班级教学园地,开展诗歌鉴赏教学

在每个班级中都会设有自班的教学园地,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将语文教学园地划分为四个板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摘录的诗歌名作及相应的解析,并要求全班同学认真抄写园地内的几首诗歌,并认真阅读,读后写下心得在班级进行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以此鼓励学生提高诗歌赏析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堂分组比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组学生不甘示弱,每天进行园地内诗歌的学习和赏析,并相互交流,使得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致提高。坚持进行这种模式的诗歌鉴赏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还能在众人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集体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创设诗歌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设置不同类型的诗歌意境,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来,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使学生读懂诗人的心声,并在不断探究中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抓住“离别”一词,并创设这样的情境: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的体验,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的离愁别绪与宋代词人柳永及现代诗人徐志摩有何异同点呢?当诗人站在康桥寻找他的青春、梦想、爱情时,他的内心又是何种情绪呢?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去体会和赏析《再别康桥》这首动人的诗篇。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组织,使其身临其境的体会诗歌中所夹杂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四)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诗歌鉴赏重在阅读与理解,将情感融入诗歌中并读出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班级内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带着情感将诗歌朗诵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当初写下这首诗词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结语

总之,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是一笔永无止境的知识财富,只要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精心打造、不断创新与挖掘,必定能够利用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燕.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探析其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6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韵律优美、内涵丰富、语言简练、意境深邃,但如果对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表达的内涵了解不深,就很难进入诗歌意境中,学习兴趣自然无法提升。就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高中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诗歌内涵无法准确把握,缺乏诗歌鉴赏能力。从对诗歌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阅读时间较短,且不能坚持阅读,或选择杂志、小说等其他题材的阅读材料。

2.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传统的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诗歌意蕴的深入讲解。但是在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文学素养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与发展眼光,只是死板地按照教辅书与教材内容讲解,对涉及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及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做不到适当拓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古代诗歌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古代诗歌内蕴丰富、思想深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但就当前现状而言,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仍然是粉笔+黑板+教材,将诗歌作为简单的背诵材料,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即可,至于诗歌的内涵、韵律、情感等重点内容只是一扫而过,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美,更谈不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了。

二、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1.重视诗歌意象,理清情感思路

与现代文相比,诗歌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语言描述简短、跳跃,表情达意内敛含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歌本意难以准确把握,也就难以做到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体,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诗歌的思想内蕴,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从诗歌意象着手,通过对诗歌结构的分析,理清诗歌脉络,明确诗人感情思路,进而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诗歌分析习惯,进而培养其诗歌鉴赏能力。

2.增加诗歌诵读量,灵活掌握诵读技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大量的诗歌诵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教授教材上的诗歌篇目外,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适当多诵读一些古代诗歌。例如,在教授完李白的《蜀道难》以后,教师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其他诗歌,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感受李白超然的英雄性格与高瞻远瞩的人生理想,进而加深对李白的认识,对今后理解李白的诗歌内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在诗歌诵读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苦于诗歌背诵,一遇到需要背诵的诗歌就苦不堪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未掌握诵读技巧所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注重对学生诵读技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要了解遗忘规律即先快后慢,多加复习,巩固记忆,以此提升记忆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7

泉。”因此,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许多求知若渴的中学生在众多选修课中,也把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首选科目之一。但是,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精粹的诗歌连续学上一段时间,恐怕学生也会厌倦。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努力创造多种形式点活诗词鉴赏的课堂。

关键词:诗歌鉴赏;词眼;名句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诗歌鉴赏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后来中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诗眼”或“词眼”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考了王维的《过香积寺》,在解释了“诗眼”这一概念之后,要求考生从诗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中找出爵眼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对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语言能力的重视在诗词作品中,能成为“诗眼’’“词眼”的,一般都是用得特别精炼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不仅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准确生动有声有色,而且在表现诗词的意趣方面。也堪称神来之笔。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字,境界全出,写尽了“红杏枝头”的浓浓“春意”:微风轻拂,春花烂漫,峰飞蝶舞,生机盎然!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亦可谓千古绝唱。一字千金!有的语言,貌似平淡而实有深意,品读之时,需特别留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自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绕”字和“寒”字――“绕”字拟人,明写月之有情,暗衬人之无情;至于“寒”字,则与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语双关,既写外部环境如夜风、江水、空床之寒冷,又见人物内心之悲凉,耐人寻味。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那倾国倾城之一“笑”的背后,饱含了老百姓多少辛酸和血泪啊!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荔枝来”时“妃子”那绝美的一“笑”吗?不,我们该看到的,是“百姓哭”,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表现的精魂!

除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之外。虚词的表现力亦不容小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写尽了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中的“空~先”二字,道出了陆游心中多少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哀痛和感伤啊!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方面,“诗眼”“词眼”确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必须重点关注,用心揣摩。

二、名句

有的名句,写景抒情。凸显了诗词优美的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秋日山居图啊!诗人先写雨后青山月夜之美,再写山间清泉流淌之韵:暮色苍茫,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松林间洒下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月光下,清清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就像一支优美的奏鸟曲在身边回响。写完这清幽雅致的山中月夜,诗人还不忘点一笔和谐纯美的村居生活:天真无邪的姑娘们从河边洗衣归来,竹林里便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掀落了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水珠。诗人仅用20个字,就将山村清新如画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纯朴和谐的生活美写得水融,为下文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意打好了基础。

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名句之中,“月”“花”二字紧承上文之“夜”与“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之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上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下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体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掬”“弄”二字。写景写人,生动传神。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精髓所在,如石蕴玉,似水怀珠,令人叹为观止!

三、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隋,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隋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结语: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的难度不算太大,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去赏析它,我们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从而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8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9

关键词:诗歌鉴赏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对接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1.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汇和具现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的精华,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内核,是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在意象的承袭过程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洽的效果,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

2.分析技巧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1)体会修辞作用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

例: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还要注意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2)分析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抒写感悟,培养拓展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篇1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受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诗歌意境的生成主要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我们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让他们结合诗歌特定的意象理解诗句内容,在脑海中展现诗中描绘的画面,让意象点缀其中。这样,在诗歌意境的想象与勾勒中,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蕴含的情感的影响,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情感陶冶和审美熏陶。因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充实诗歌的意境,是体会、感悟作者情感,产生情感愉悦和审美愉悦的关键所在,诗歌教学,就是师生共同进入诗歌艺术境界和诗人情感世界的过程,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训练,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

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诗歌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情感的艺术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打动学生的心弦,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是学生心中贴近而遥远的记忆,学生都不会太陌生。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情感积累,多方启发和诱导,使学生情感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