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9:36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1

【关键词】政府投资;工程设计;设计评审;项目管理;应用

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到“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从实施“天府新区”到“北改攻坚”建设,从“一带一路”到“临港东区”建设,从确立“世界田园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都市城市建设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数量日益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扩展,投资效益不断增强,带动效应日趋明显,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如何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评审管理,各地相继建立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评审管理中心(或类似机构)和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力争为“国家把好关”,为“项目服好务”。

1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定义及管理流程

1.1定义

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包括:(1)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2)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3)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4)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5)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其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1.2管理流程

现阶段我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本流程为: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与审批→初步设计评审(市政公用项目)→概算评审与审批→施工图评审(房屋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招标控制价评审与批复→施工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建筑安装(工程变更评审)→竣工结算与决算。

2工程设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设计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以前,设计人员根据已经批准的设计任务委托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工程设计是项目从规划到具体实施的关键过程,设计文件是建筑安装施工的依据。现阶段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不具体,仓促上马,应急工程、献礼工程时有发生,设计方案和投资估算编制精度低,设计依据资料不齐全、不准确,或项目设计周期得不到保证,不断压缩设计时间,导致部分设计文件深度不能满足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及2013年版《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规定;二是项目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对现行规范、标准等掌握不准,未按现行规范、标准等设计,致使设计差错、漏项、矛盾、偏差增多,造成设计变更增加,变相增加项目投资;三是项目设计人员擅自或按业主要求提高设计标准,设计过于保守,造成投资不经济;四是个别项目业主对工程建设基本流程和要求不清楚,违反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三边工程”时有发生,或者出于自身或其它因素考虑,对投资控制不严或要求设计人员按自己的意愿办理;五是项目设计人员或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忽视设计阶段的经济优化功能,专业设计人员与投资控制人员、项目业主未进行有效的沟通,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未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六是个别项目设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缺乏设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故意留有变更机会或者按照施工单位意见出具工程设计变更通知单,造成投资增加;七是部分项目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踏勘现场,对现场实际情况不清楚,或者不熟悉施工工艺等,致使技术方案、组织方案及措施方案缺乏针对性,为后续变更打下伏笔,引起投资增加;八是部分项目设计单位任务饱满,设计人员不足造成设计质量低下;九是设计单位未严格执行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造成实际质量不佳;十是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未真正落实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未形成奖励和惩罚体制;十一是现行设计费用取费基数是工程投资额,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缺乏优化设计方案的动力,不愿意减少工程投资额;十二是设计概算并非设计单位编制,造成“两张皮”的现象,编制依据不充分,编制内容不完整或与设计文件不一致,编制深度不满足要求等。由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个别项目还比较严重。工程项目设计质量就成了工程建设“五大责任主体”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监管部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拟建项目的实施质量、进度、投资,而且对项目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项目投资的角度来看,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度达到75%~95%,况且政府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巨大,投资控制便成为项目业主控制工程项目的主要功能,也成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控制工程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评审就是从设计环节控制工程质量和投资的主要措施之一。

3设计评审及操作模式

设计评审是从设计环节加强我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对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评审,在保证项目功能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减少不必要的设计浪费,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减少因为设计漏项带来的后期较大变更,减少设备和材料选型浪费等。

3.1特聘设计评审专业人员

我区为加强设计评审管理,特别聘清了具有“部级专业技术执业资格证书”和实践经验的设计专业人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2设计评审模式

根据设计评审组织方式和实施主体不同以及项目实际情况、专业类别和时间要求,我区主要采用专家评审方式为主、机构评审方式为辅的评审模式。

3.3设计评审类别

我区设计评审按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进行分类,前者分为设计方案评审和施工图设计评审,后者为初步设计评审。

3.4设计评审流程

以下为专家评审模式的基本流程:申请→接件→分配→制定工作方案→分送资料→收集专家意见→踏勘现场及召开评审会→修订→确认→出具评审结论确认单→反馈→出具评审结论→资料整理及归档。

3.5设计评审时限要求

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在评审基础资料齐备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初评意见,并在项目业主确认并修改完善后,及时出具正式评审意见。

3.6对评审专家的工作要求

评审专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是我区设计评审工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位专家从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技术参数、专业设计和项目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评审。

4设计评审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4.1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实例

某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新建道路及电力隧道和电力迁改3项内容。其中新建道路1300m,横断面宽30~35m,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及绿化工程等专业工程建设内容;新建电力隧道1300m,隧道断面尺寸为2.5m×3m(净空:宽×高),主要包括主体工程、附属配套工程等建设内容;迁改与恢复工程主要包括双回路长1750m的220kV和双回路长1550m的110kV电缆下地工程。项目报送的初步设计概算为18998×104元。在熟悉初步设计图纸后聘请了道路、给排水、电气、照明、景观、交通、工程造价7个专业的5位专家进行初步设计图纸评审,经过专家详细阅读、现场踏勘和召开协调会等相关步骤,共提出评审优化建议共92条,按单位工程和专业分类如下:新建道路共59条,其中道路专业14条,给排水专业5条,电气及照明专业4条,交通专业3条,景观绿化专业14条,工程造价专业19条,电力隧道工程共24条,其中土建专业4条,照明专业7条,工程造价13条,迁改与恢复工程共9条,其中电气专业1条,工程造价8条。按成因分类如下:因设计文件深度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共21条,占22.83%;因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的共52条,占56.52%;因设计过于保守、超出标准的共5条,占5.43%;其它原因的14共条,占15.22%。评审后该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为15616×104元,节约工程投资3382×104元,节约率为17.80%。

4.2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评审实例

某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4.6×104m2,总建筑面积为4.2×104m2,规划建设60个班,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建设教学楼、阶梯教室、实验楼、办公行政楼、食堂、学生宿舍楼;新建室内球场,同时配套建设室外运动场以及室外总图工程。项目报送的施工图预算为13178×104元。在熟悉施工图设计后聘请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人防、岩土、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家进行施工图评审,经过专家详细阅读、现场踏勘和召开协调会等相关步骤,共提出评审优化建议96条,其专业分布如下:建筑专业共32条,结构专业11条,给排水专业7条,电气专业11条,暖通专业3条,人防专业3条,岩土专业13条,工程造价专业16条。其成因分布如下:因设计文件深度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共15条,占15.63%;因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的共42条,占43.75%;因设计过于保守、超出标准的共8条,占12.50%;其它原因的31共条,占28.12%。评审后该项目的施工图预算为11898×104元,节约工程投资1280×104元,节约率为9.71%。我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评审从试行至今已有5年时间,共完成项目设计评审80个,提出优化建议5669条,节约政府投资约5.26×108元。通过设计评审,我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取得明显好转和提升,设计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显著的效益和效果,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明显减少,真正起到了“以评促设”的目的,为政府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后续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管理及考核,提高设计人员设计水平是确保设计质量可靠的有效措施和主要措施。

5设计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计评审不是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基本流程,没有法定地位,现阶段仅有区级政府文件给予规定(2)由于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流程中增加了设计评审流程节点,对项目实施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项目前置性条件不具备或送审资料不完整以及对设计评审优化建议有疑义时,显得较为严重。(3)现阶段各地设计评审均为各自为阵,其设计评审类别及流程节点也不完全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规范和优化,不利于设计评审的推广。

参考文献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2

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如何尽快集中力量、转换角色、全程跟踪,及早顺利地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摆在了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审计监督力度;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副审计长余效明分别于2008年6月、7月到陕西省汉中、宝鸡两市察看灾情,在部署抗震救灾款物审计的同时,对下一步如何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做出了明确指示;省审计厅领导成员多次深入宁强、略阳、勉县、南郑、汉台、宝鸡、陈仓、太白等市、县(区)审计机关检查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工作,座谈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审计问题。从2008年6月下旬开始,省审计厅根据陕西省的灾情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思路,提早动手、精心安排,在广泛开展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与陕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天津市审计局等相关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总体方案和各专项审计方案,并专门赴审计署请示汇报陕西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设想和安排,审计署领导充分肯定了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对陕西省审计厅动手早、行动快、思路准确、作风扎实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

2008年8月11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将省审计厅上报省政府的《陕西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总体方案》转发各地执行,省审计厅在总体方案框架下,分别制定下发了农村民房、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水利设施、交通、城镇体系建设等7个专项审计工作方案。8月21日至22日,经省政府批准,省审计厅在西安召开全省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把灾后恢复重建审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饱含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保质保量完成好这项特殊而光荣的审计任务,向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当年9月,省审计厅和汉中、宝鸡、西安、咸阳、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及其40个县(区、市)审计机关均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开展审计的第一阶段,全省整合审计资源共抽调750名审计人员,组成120多个审计组,踏着大地的余震,进入灾后重建第一线展开审计,在3个受灾省中率先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的跟踪审计。

2009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搞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省政府提出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的要求和《审计署关于加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的考核和检查力度。省审计厅先后两次分别在西安、汉中召开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现场会,交流经验、查摆问题、统一认识,要求建立灾后重建项目和审计项目台账,创新审计方式,突出审计重点,狠抓审计质量,针对共性问题适时组织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机关主要加强对城乡灾民住房、中小学维修加固和重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农村敬老院和饮水以及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抢险加固工程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及早安排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审计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许。

2009年11月和2010年4月,省审计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按照审计署和省政府要求,分别向社会了陕西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1号、2号公告。审计公告表明:截止2010年2月底,中央安排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陕西省包干资金为101.94亿元,已到位87.1亿元;陕西省地方财政筹措资金51.59亿元,其中省财政36亿元;社会捐赠资金23.98亿元;共计到位资金178.17亿元。自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以来,我省各级审计机关先后组织1434名审计人员,组成473个审计组,对257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已审计项目计划总投资97.7l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5.05亿元。

全程跟踪抓重点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是继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之后的又一次非常规审计,与日常的审计有很大区别。区别在于它不仅关系到灾区人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社会敏感度极高,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乃至国际社会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针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而且非常分散的特点,省审计厅灾后恢复重建审计领导小组根据各个阶段进展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每个审计阶段的审计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和参审人员按照省厅确定的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问题定性和处理标准、统一汇总上报审计结果的“五统一”部署,在灾后恢复重建审计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积极创新审计方法,采取省、市、县联合审计、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以“同级审”为主“上审下”为辅等方式。坚持全程跟踪审计,既跟踪项目、又跟踪资金,既跟踪审计项目规划、资金筹措、资金到位、建设管理的情况,又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建设等灾后重建管理部门以及援建地方天津市审计局的联系,要求建设单位逐月报送进度,加强日常检查。突出审计重点,着重抓好三大类重点审计项目,一类是受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统建的民生工程,第二类是交通、水利、电力、市政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第三类是投资额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着重抓好五方面审计的重点内容,即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落实情况,各类资金和物资的管理情况,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另外,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严把“六道关口”,狠抓灾后恢复重建审计质量。一是严把建设项目概预算执行关。审计人员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和概预算为依据,审查项目是否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进行施工,是否对工程造价进行了有效控制。特别关注了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造成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的问题;由天津市援建的陕西省宁强县南街小学北教学楼和餐厅项目原来概算投资1140万元,通过审计实际投资931万元,节约了209多万元。二是严把招投标关。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坚持全程跟踪审计、严把工程建设项目每个关口的原则,对招投标的各个过程进行审计监督,确保灾后重建工程项目招标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三是严把材料价格关。灾后重建建设项目比较集中,需要大量的建设材料,引起了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审计组在审计材料价格中,既查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认质认价资料,审查施工单位的购料发票,又组织审计人员深入市场调查,确定所用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四是严把隐蔽工程关。隐蔽工程往往是偷工减料、造价舞弊的重要部位,是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除了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逐一核实、严格对照,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疑点外,还对建设工地进行实地考察、部位查看,重点核实地基开挖和回填的真实性,对不合格的要求立即纠正。五是严把项目监理关。审计人员在对75所学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计检查中发现,28名监理人员有近半数人员无上岗资质证书,还有1人监理多个项目,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审计组及时发出审计建议书,要求建设单位严格加强管理。监理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尽快按照规定配备监理人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经对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已全部符合要求。六是严把工程决算关。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是影响工程决算的重要因素,审计人员坚持到施工现场,逐点逐项核实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的真实性,对设计变更的各个要素,逐一计算审查单价的合理性。目前全省已完成决算审计项目168个,核减工程造价1175万元,核减率平均为5%左右,最高的达到20%。通过采取一系列全程跟踪审计、突出审计重点、狠抓审计质量的措施,有力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造价真实、合理,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安全以及重建工作顺利进展。

加强整改抓落实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审计机关通过对灾后恢复重建全程跟踪审计,发现和处理一些制度障碍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促进有关部门或单位尽快整改解决,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省审计厅领导非常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审计整改工作,要求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逐条督促落实,并进行审计公告,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2009年11月17日,省审计厅了陕西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1号公告,时隔不到半年,2010年4月又推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2号公告。两份公告对审计发现的部分灾后重建配套资金不落实,一些项目未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监理力量不足,有的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个别项目中存在违规收费、垫支其他经费等问题以及整改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上述问题,省审计厅向省政府及时进行报告,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分别做了重要批示。按照省政府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要求,省审计厅组织召开了5市1区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协调会,对整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同时,与省政府办公厅、监察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厅组成联合督察组,对5市1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筹集使用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逐项落实了整改措施及进程。

我省市、县(区)有关管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的部门及建设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审计厅提出的整改建议,加大整改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初期建材涨价加大项目建设成本20%―40%的问题,省审计厅及时向省政府作专题汇报,省政府和受灾地区采取措施,拓宽了建材供应渠道,加大了建筑材料供应力度,使得建材涨价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受灾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市、县(区)政府十分重视,马上研究部署,多方筹集,促进了资金的落实;针对未经履行审批手续便自行开工,发生重大设计变更不报批,未经招投标选择施工、监理单位等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涉及的县(区)和项目都制定了具体措施,加快申报和审批,积极进行整改;针对部分项目监理力量不足、由1人监理多个项目,以及部分监理人员和专业监理工程师不具备上岗资质的问题,涉及的受灾县和项目要求承担监理任务的单位,按国家规定尽快配置监理力量,确保灾后重建项目质量;针对迟拨建设项目资金、违规将资金直接汇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个人账户、违规使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等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立即纠正进行整改;针对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慢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建设进度。通过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整改,有效地促进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确保建设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提高,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很好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到目前为止,审计机关在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共提出审计建议513条,已被采纳并落实整改的424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66项。通过落实审计整改建议,纠正处理审计及时发现的问题,已节约资金或挽回经济损失788.46万元。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3

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现场实施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现场沟通的重要意义,引入“乔哈里窗口”诠释了信息沟通的运行原理,并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从了解型沟通、验证性沟通两种类型分别探讨分析了现场沟通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

内部审计;现场沟通;审计方法

沟通是指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传达思想,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充分理解的过程。本文所议的内部审计现场沟通,是指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与被审计单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获得有效信息,以达到提高审计组织绩效、实现审计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现场审计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一,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现场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调查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共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1]。一个审计项目的圆满完成,与审计组良好的现场沟通协调息息相关。良好的现场沟通,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快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收支特点等信息,尽快进入审计角色;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也有助于减弱访谈对象的戒备心理,更快核实清楚审计发现的疑点。第二,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的第三章“审计证据种类”第八条“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用访谈法。访谈法的工作方式注重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单位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职责履行,另一方面被审人员也能知晓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并给予配合。第三,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第十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通过现场沟通,有助于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内部审计工作中取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和充分的信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二、现场审计沟通的原理分析

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沟通的目的在于在时间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快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在有审计疑点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以核实清楚有关问题。因此,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是现场审计中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引进“乔哈里窗口”解释信息沟通的基本原理。乔哈里窗口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乔瑟夫•勒夫(Joseph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将人的心灵想象成四扇窗户,分别为“明区”“盲区”“隐区”“暗区”[2]。“明区”是我知人亦知的情况,双方沟通不存在问题;“盲区”是自己不知而他人知,如果对方不给信息,自己则无法理解对方;“隐区”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动提供信息,他人则无法理解;“暗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此时,沟通是无法进行的。要提高沟通效率,一是提高反馈程度,激励对方多提供信息,使“盲区”转为“明区”;二是增加自我暴露程度,激励对方多提供信息,使“盲区”转为“明区”。双方沟通只有在透明区域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在审计现场工作中,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盲区”,而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则是“明区”,此时,审计人员要不断激发、诱导被审计单位说出事实真相,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促进透明。在审计现场工作中,被审计事项的合法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明区”,而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可能是“盲区”。有些时候,被审计单位领导对于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不是完全了解,对于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规范制度并不熟悉或知情。此时,审计人员应该及时宣传法律,消除迷茫,促进透明。审计现场工作中,审计人员要隐藏审计的真实意图,保留自身“隐区”,实现审计的主动性。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等会引发“暗区”,这给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审计人员应尽快实现突破,将“暗区”转化为“明区”,争取主动性。

三、现场审计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沟通作为一种现场审计查证方法,贯穿于现场审计的全过程。按照现场审计阶段不同,我们大致将现场审计沟通分为情况摸底阶段的了解型沟通和问题核实阶段的验证性沟通,其中了解型沟通是在对被审单位尚不熟悉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摸清审计单位的特点,结合审前调查的基本信息和审计人员的自身认知,敏锐提炼出审计重点和主攻方向,为下一步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准备;验证性沟通是在对被审计单位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审计发现了一些疑点和线索,通过面对面沟通,以尽快核实清楚有关情况,揭示表面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动机和意图。

(一)了解型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有所准备。在面对面沟通之前,应通过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前期了解,掌握与沟通内容有关的审计背景、法规、知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法人性质、内控制度、行业特点、人员规模、机构设置、收支特点等,并可以在审前调查中准备一些问题,以便于在与对方沟通过程中能快速与访谈对象“打成一片”,而不是一副“门外汉”的状态。第二,找好对象。一般来说,了解型沟通的对象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熟悉单位经营管理的人员,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或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的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对单位整体状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第二类是熟悉单位财务制度的人员,主要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或单位主管会计,能够向审计人员展示单位的核算特点、账套设置、财务人员分工等;第三类是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重要部门负责人,这类人员可以从自己工作的角度,谈谈对单位业务、对单位负责人工作能力的看法,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工作的见解,以及对单位潜在问题的反映。第三,选好场合。要视访谈对象的职务恰当选取访谈的场合,包括谈话的时间和地点。如果谈话对象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考虑到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出差等事务比较繁忙,时间较为紧张,为体现尊重和理解,地点可以选择在领导的个人办公室,时间则通过预约的方式,在领导班子成员方便的时候,随时开始谈话。如果谈话对象是中层干部或普通人员,为保证谈话的私密性和保护谈话人的权益,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一间专门用于谈话的房间,时间上也是通过预约的方式,在访谈对象工作较为空闲的时候开展对话。第四,注意引导。在访谈过程中,应适当闲聊和客套,自然切入主题。审计沟通开头开得好,能创造良好的氛围,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致。审计人员不要一开始就介入主题,要先与访谈对象适当闲聊几分钟,然后切入主题[3]。当然闲聊要把握适度,不聊过于私密的话题,不能过于亲密,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访谈过程中,应向访谈对象介绍审计谈话的内容提纲,同时明确可以不限于该提纲,并适当对其反映的一些情况进行简单的复述和追问,对于一些审前调查中想重点了解的内容,可以进行询问。第五,做好记录。前文已述,访谈是审计证据取得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访谈的同时应由专人做好谈话记录。记录可以采用手写笔记或者电脑打印的形式,在由谈话对象、审计人员共同签认后,形成正式的审计证据。负责记录的审计人员在记录时,应快速分清主次,对于一些客套话、题外话等无关信息进行主动过滤,对于审计关心的事项进行重点记录。在一些时候,访谈对象会特意提醒审计人员,有些内容不宜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尊重访谈对象的要求,停止记录,但对一些事关单位廉政、内控风险等重要的相关信息应在心里默记,并在事后做认真分析是否对审计有影响。

(二)验证性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周密计划,目的明确。现场审计沟通前,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沟通所要达到的目的,做好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审计人员先要全面熟悉已取得的关于核查事项决策、资金流向、人员身份等内查外调的所有信息[4],对事件发生的异常信息多拟定一些疑问,做到明确谈话的目的;研究透彻与经济事项相关的国家法规、内部规定等审计评价标准,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制定详细沟通计划,适当多准备一些访谈对象不予配合时审计应对的预案和策略。第二,选择对象,找准突破。在有疑点和线索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沟通对象,是关系到沟通成败的关键点。一般说来,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线索的主要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符合性测试中寻找问题,第二种是收到直接举报获取信息。无论哪种途径,我们都要经过认真分析,找准访谈对象,争取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分析时,我们可以对整个事件进行演绎,分为报销流程和决策流程:报销流程可以从账面资料获得,循着报销的程序,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依次先后介绍他们所知晓的事件经过,重点查找资金的完整流向;决策流程可以从“三重一大”会议纪要中获得,在无集体决策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可以循着事件发生的流程,由最直接经办人到间接经办人的顺序,依次询问事件来龙去脉,重点查找事件的背后动机。第三,循序渐进,拨云见日。选好访谈对象后,应尽快与其开展对话,以防止串联串供。访谈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本着循序渐进、由面及里的原则开展对话。具体来说,首先,审计人员应主动明确自己的身份,并明确这次谈话会被记录作为审计证据,给访谈对象一种不敢作假的压力;第二,审计人员应从了解业务的流程入手,向访谈对象了解该项业务的基本流程,以及访谈对象在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迅速判断该对象的知情程度;第三,在了解清楚业务的基本情况后,审计人员应主动提出疑点,观察对方的反应,倾听对方的解释,审计人员要对访谈对象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进行判断,对于合情合理的解释给予积极认可,对于明显隐瞒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应在其表述后摆出审计掌握的信息予以质疑;第四,如果现场出现异常情况,或访谈对象以各种理由拒绝回答,审计人员要视情况向审计组领导乃至审计机构领导及时汇报,在取得授权后对相关人员和重要证据做进一步处理。第四,作好记录,铁证如山。由于验证性沟通的目的是核实问题,所以大多内容涉及到人的利益,话题敏感,内容特殊,证据显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务必做好记录,做到准确、完整地记录访谈对象的表述。记录完成后,应允许访谈人认真阅读,并逐页进行签字确认,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公正和客观。

四、结束语

审计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现场沟通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在实施时,应以诚恳耐心、尊重理解为基调,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为准绳,选择适当的沟通策略,实现审计目标。

作者:李梅单位:上海铁路局

参考文献

[1]孙瑞亭,李岩.当合格审计组长需做到“四个三”[J].中国审计,2015(17):45-46.

[2]王宝庆.审计组织行为问题系列研究[J].审计文摘,2015(5):22-23.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基层央行;风险管理

随着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各类风险隐患和案件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基层央行的形象和职责的履行,风险控制和防范成为基层央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内部审计可以从单位层面(如组织治理、制度设计等)和部门层面(如国库、发行等)上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分析相关层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完善内部控制、防范系统风险、确保央行业务规范运行的有效方式和发展方向。

一、基层央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的业务发展逐渐呈现出“三化”的特征,分别为:资金清算集中化、业务处理系统化、金融管理信息化。目前基层央行基本设置内部审计、巡视、纪检监察三个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其中巡视是针对基层央行党委班子,纪检监察主要侧重于党风廉政建设、惩防体系建设,内审主要关注重要业务、重点领域,曾经对国库、发行、资金清算等基础业务专门开展事后监督的事后监督中心多数中心支行已撤销或合并,改由各部门或支行设立事后监督岗位自行监督,自行监督自己开展的工作。改革创新业务极大的促进了辖区经济发展,但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未能及时建立健全。如分支行强力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服务民生的金融iC卡应用工程是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民心工程,但在操作应用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潜在的风险隐患,如何防范这些风险隐患,至今未有系统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央行按照“分散控制与集中监督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风险管理。一方面上级行业务部门对本业务条线的风险进行纵向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本行内部审计部门对业务进行横向监督检查,通过多年实践,基层央行现行风险管理模式在促进人民银行履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较低,影响内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作为风险管理推动主体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整改通知的形式发送被审计部门,个别被审计部门不能充分重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潜在的风险损失,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造成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取得良好工作效果。

(二)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一是目前基层央行的风险管理大部分是以部门业务制度的形式存在,风险管理缺少系统性的应对策略。二是目前基层央行部分员工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观念和规范意识不强。

(三)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未形成系统、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也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进行事后的风险发现与管理,事前防范和事中监控不足。

三、内部审计在促进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内部审计所固有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更能从全局的角度去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风险预警,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作为基层央行内部管理的重要监督部门,具有经常性、综合性的监督特点,它能随时针对分支央行的业务工作开展审计监督,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及时防范和化解基层央行所面临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在促进分支央行风险管理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卓有成效地开展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审职能作用

根据人民银行垂直管理体制的特点,内审监督要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实施审计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一是要按照上级行统一布置的内审项目开展审计监督;二是要对行领导关注的问题做出审计安排;三是要符合内审创新转型的要求选择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监督。

(二)推进内控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内控管理的不断加强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建设有效的内控长效机制是组织管理层的职责,但作为组织内部一个重要环节的内审部门,在内控长效机制建设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积极发挥领导的“耳目”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全行内控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向行领导提出内控机制建设性建议。二是要强化审计咨询。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分析、评价其内部控制状况,剖析问题原因,从内审视角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达到内控最优化。三是要加强审计后续监督,积极督促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内控管理职责,切实整改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促进内控长效机制建设。

(三)积极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工作,确保风险在可控状态

基层央行应建立“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定期对本行各业务职能领域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工作,参考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中的程序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评价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科学。对于评估风险较高的业务职能领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内部审计参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运作设想

内部审计参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应明确总目标,即以央行总体工作目标为标准,以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状况的审计和评价为基础,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和单位在风险识别、控制和监督等方面的充分性、合理性、有效性。我们以基层央行国库业务为例,具体运作设想如下:

(一)风险识别

风险事件,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风险分类的不同,对于后面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有重要作用。搜集初始信息,主要是对近三年单位或部门各种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作为搜集对象,从大量的初始信息中,组织对单位或部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类分析。如国库业务共识别风险事件7项(见表1):

(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1.建立风险事件评估标准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要进行准确的风险事件评估,必须制定相对合理和准确的评估标准,这是风险评估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近三年国库业务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采用分析性复核,经过反复讨论验证,而且为了验证标准的合理性,我们用今年监督检查结果进行进行了返回测试,返回测试结果是:参与人员都认可通过了测试。最后确定国库业务风险事件评估标准如表22.发生概率分析对照评估标准,对风险事件进行发生概率分析。首先形成可观的判定理由,在与评估标准对照,确定发生概率的等级,见表3:4.风险坐标图评估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风险坐标图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具体应用,首先绘制风险坐标区域图。风险坐标区域图是通过把风险策略原则的边界,转化为坐标图中的一些险段,将坐标图分成几个区域,形成风险坐标区域图。罗在不同区域内的风险事件,其管理策略也不同,我们把风险策略原则边界转化为两条直线段和一条1/4圆弧线,对风险坐标图进行分区。如图1所示,我们把坐标图视为被三条线断分为4个区:其中红色区(a区)为双高风险区,绿色区(D区)为低风险区,靠近纵坐标的浅色区(B区)为高风险区,靠近横坐标的浅色区(C区)为高危险区。风险事件落在不同的区域,原则上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风险评估结果与内部审计工作

按照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图,风险事件评估和确定风险管理策略。对于1、2、3、7等风险事件,处于高风险领域,应高度关注,制定具体的操作策略,内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对于4、5、6、8等风险事件,可适当放宽检查频率。对高风险领域的风险事件,要深入分析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内部审计参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应以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评估标准为依据

一是看能否有效识别并管理贯穿与央行的各类风险,不仅要识别某个部门面临的单独风险,而且还能从整体卅还能够识别每个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收集整合各种分离的信息,有效管理风险。二是能够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计量,使管理层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关注高风险的业务和管理活动,进而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能有效促进央行履行职责。

(二)内控机制尚需完善,内控评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个别部门、个别支行在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支行机构改革后,未及时根据内部科室业务职能的变化修订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二是上级行在有些制度制定和完善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金融业务发展较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老的制度不能覆盖所有的风险点,新制度又没能及时完善充实,致使内控出现盲点,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三是对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不统一。有依据自身开展控制评价的,有依据本行外部监督开展监督评价的,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造成各行确定审计重点的不同。

(三)操作过程中技术性含量不足

一方面现场检查过程中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与抽样数量,容易引起检查风险。另一方面没有从全行的角度出发,对风险按照科学规定系统的加以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并且没有完全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导致风险隐患的确定不准确。

(四)内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一方面长期以来,基层央行内审人员适应了查错纠弊的传统审计模式,对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对于风险审计评价的概念淡薄,缺乏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评价人员对标准的掌握程度和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与检查的结果,内审人员的水平不能满足现场检查时有大量信息判断的需要,造成检查风险。

参考文献:

[1]人行上海总部课题组,“内部审计对央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中国内部审计》,2008年第3期.

[2]刘庆玉、王峰艳,“企业外部质量风险评估方法”,《质量安全管理》,2006年第5期.

[3]李恒新,“风险管理中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中国包装工业》,2007年第9期.

[4]兰芳,“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思考”,《审计论坛》,2007年第5期.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5

【关键词】计件制;计时制;地区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这种价格制定的独特背景使我国的审计收费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区别。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审计收费规范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各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收费中对收费标准的运用很不统一,对审计收费规范的偏离也各有不同。此状况表明,我国的审计收费体系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之中。

审计服务的恶性价格竞争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以减少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引起审计质量的下降,导致审计市场的无序与混乱。就此而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审计收费偏低且无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事务所压价竞争的状况,其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所依赖于客户,在执业过程中屈从于公司压力,独立性受到损害,造成一些审计违规现象。可以想象,如果市场本身无法淘汰那些独立性低、质量差的审计服务,势必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从而使社会公众对会计师的信任程度降低,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审计收费是关乎于审计执业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进行这种问题的探讨,首先要对我国各地区的审计收费标准制定以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各种收费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情况。为此,本文从探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各地区的审计收费现状入手,比较各地区审计收费政策的差异,并着重分析计件收费以及计时收费在运用过程中的利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体系提供借鉴。

二、审计收费体系现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的收费基本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依据被审计单位规模定价,即计件制;二是根据工时定价,即计时制。从我国审计执业实务来看,虽然审计收费的计件制和计时制标准体系并存,但其适用性却呈现出分化格局。具体来说,国际四大事务所采用作为国际惯例的计时收费体系,按照较高的标准收取审计费用;本土事务所大多采用计件收费的方式,按照客户总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收费;加之各地区之间的收费标准不统一,本土所之间低价争抢客户、恶性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同时,我国各地区对计件制和计时制的使用也有很大区别。通过对比所统计到的22个省市地区的审计收费办法及标准发现,福建、江西、新疆3个省未规定具体的审计收费方式;海南、广东、上海、天津4个省市规定该地区事务所审计收费可以采用计件收费或者计时收费两种方式;贵州省规定可以采用计件收费方式,但这些省市均未确定具体的收费标准;江苏、浙江两省仅对计件收费标准有所规定,对计时收费标准未作具体规定;只有安徽、北京、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山西、陕西、深圳及四川12省市、地区对计件收费以及计时收费规定了具体标准。由此可见,在我国各地区的审计收费标准中,计件制较为普遍,计时制仅存在于部分地区,我国现阶段的审计收费实际上是以计件制为主、计时制为辅的标准体系。

三、计件制收费体系

(一)计件制收费体系的特征

计件制是一种依据业务规模,乘以合理的系数来确定业务收费的标准体系。这种收费标准的关键是要选取特定的业务规模替代变量且确定合理的收费率,因此,其不仅要考虑替代变量的可获得性、客观性、合理性,而且要确保收费率能够合理地反映工作时间、耗费的成本、承担的风险等。

在我国各地的审计收费标准以及会计师实际审计收费中,计件制的依据有资产总额、注册资本及营业收入等因素,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资产总额。这是因为:相对于注册资本来说,资产总额以及营业收入能更确切地反映审计的工作量,也表现为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可决定需要实质性测验的样本量的大小;然而,在客观性方面,营业收入数额的可变通性使其波动性较大,有着不够稳定的一面,因此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将资产总额作为审计收费的计算依据。

在收费率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超额累进制,对资产规模的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收费率。这种方式的合理之处是能够反映审计规模扩大带来的审计成本降低效应。

(二)计件制收费体系的不足

尽管计件制具有客观依据鲜明、计算方便以及能够合理反映规模成本递减效应等优点,但是在反映收费成本、风险及正常利润等方面存有不足之处。

首先,计件制收费只是对资产规模等简单的量化。即,在计件制下,对审计成本的考量主要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并未考虑到审计复杂程度对工作量的影响。

其次,计件制收费未能对审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进行量化。应当说,审计人员承担的风险从两个方面对审计收费有所影响:一是审计风险的增加直接带来重要性水平上升,从而使审计人员必须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二是会计师应对增加的审计风险要求更多的补偿,以建立“深口袋”来弥补或有的应诉风险。而这样的内容,并没有在计件制收费标准中得到体现。

最后,计件收费不能合理反映会计师事务所所需的正常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收费应当体现出审计质量、事务所的声誉差异,使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相匹配,从而促进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声誉成正比的合理市场秩序的形成。但是,类似这样的因素,也没有体现在计件制收费标准中。

四、计时制收费体系

(一)计时制收费的特征

计时收费由单位小时收费和工作时间两个要素组成,单位小时收费须反映审计人员的层级、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工作时间由工作过程中计量所得。因此,计时收费制度便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如何对人的内在能力定价以及如何科学考核必要的工作时间,这不仅增加了计时收费操作的难度,也赋予了计时制收费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审计收费中,部分地区对不同层级人员规定了不同的单位小时收费区间,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区间内确定本所不同层级人员的单位小时收费率;相对而言,工作时间则一般以审计人员自己记录、项目经理批准、客户核查的方式表现。

(二)计时制收费的实施难度

计时制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

首先,计时收费标准很难确定。收费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审计小组成员专业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经验,以及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因素。但是如何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级别,又如何体现出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有差异的专业水准,以致于使标准客观、合理是很困难的。

其次,审计业务工作总量很难预计。在承接业务时,事务所要根据工作总量确定派出人数、派出人员的等级。这就要求既避免低估工作量而使审计项目最终面临预算超支的窘境,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合理预计能为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的价值。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量、财务报表复杂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时间,而这些综合因素在作出派出人员的人数以及等级的决策时是很难确定的。

再次,计时制下审计业务的实际工作时间很难确定。客户以及审计小组内部对审计时间的监督是计时准确性的合理保障,但实际审计业务中,由于审计小组工作的独立性,客户很难做到对审计工作时间的全面监督;而审计程序执行的复杂性,使项目经理不能够对审计成员工作时间做到精确的记录。

最后,与风险相适应的超额审计收费很难确定。即,如何在计时标准中考虑合理的审计差价,体现服务的复杂性,中介机构的资质等级、社会信誉等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计时制收费的不足之处

计时制本质带有的主观性特征,给计时制收费留下了“先天不足”的缺陷,表现为计时制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为低价揽客提供了便利。具体来说,与计件制收费不同,计时制收费并不存在客观基础,只要改变派出人员的等级及其工作小时数便可以任意制定审计收费额。这样,就给按被审计单位应允的审计收费数额定人、定时,而不顾及审计质量的情况提供了条件。这既是低价揽客的恶果之一,也进一步为低价揽客提供了理由。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能通过降低审计收费来招揽客户,是由于其能通过减少审计时间或者降低人员等级来降低审计成本,这自然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下降。

五、计件制和计时制的综合比较

两种收费标准体系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具体来说,使用计时收费体系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收费的估计依据于审计工作量对审计工时以及审计人员级别的需求,这与审计规模及审计复杂度密切相关,而后两点恰恰是计件收费的立足之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审计双方的博弈市场,从而计时制这种相对高级的审计收费方式,由于其实施难度及不足,在我国审计行业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计件制由于其具有客观依据、计算方便以及能够合理反映规模成本递减效应等优点,在现阶段还处于主导地位。当然,对于计件制在反映收费成本、风险及正常利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计时制作为适当的补充,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审计收费方式。此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审计行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逐渐形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不断扩张,审计收费的合理形成必然会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不断提升,到那时也许计时收费会成为主要的审计收费标准。就此而论,虽然应用计时制收费标准可能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阶段最好还是采用以计件制为主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

六、关于改进我国审计收费方法的建议

(一)应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并考虑地区差异

面对我国各地区审计收费政策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当认真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实际情况,审计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合理的地区差价。因此,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可以考虑规定审计收费的上下限,在全国范围内由各地注册会计师参照执行。

(二)建立统一体系,明确以计件制为主,充分考虑各种变化因素的新思路

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应该坚持以计件制为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收费标准体系。在我国审计收费的多年实践中,绝大多数审计业务都是按照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的不同比率收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同时,坚持计件制的主导地位,是我国业务实践中的理性选择。从理论上分析,坚持计件制为主也符合很多实证研究已经得出的结论,即公司规模是与审计收费高度正相关的主要因素。

(三)应以计时制为补充,使其成为对计件制完善的必要措施

计件制收费作为主要标准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审计风险和服务水准;而计时制也要充分考虑公司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与审计工作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由此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再结合不同级别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最终确定审计收费。因此,计时制可以对计件收费以很好的补充。这样,坚持计件制的主导地位,可以确保公司规模这一主要因素仍然作为审计收费基础;以计时制作为补充,又可充分考虑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这样做的目标就是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审计服务的稳定化、差异化并且促进高质化。

【参考文献】

[1]白晓红.注册会计师执业收费制度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2005(9).

[2]房巧玲,唐书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联性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6(9).

[3]耿建新,杨鸿.审计收费探析[J].中国审计,2000(5).

[4]胡波.浅论审计质量,审计定价与法律责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

[5]廖洪,白华.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8).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6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初级阶段:1986年12月审计署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下发《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审计结果都做了规范。随着形势的发展,承包经营审计、破产审计、企业业务经营审计等多种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逐步展开,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

发展阶段:1998年中共纪委、中央组织、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区、部门学习借鉴菏泽经验,积极稳妥有步骤地推行领导干部任期。中办、国办于1999年颁布了《暂行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2000年下发《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200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市审计局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履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职能和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管理及实施的双重职能。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仅2008年至2011年底,全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932人,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09893.41万元,应上缴财政806.57万元。被审计单位实现国有资产增值608个,保值185个,减值64个;澄清问题1人,晋升102人,撤职、降级或其他处分9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21起。

回顾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稳步推进,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施政能力及领导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贯彻落实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与经验

1.组织领导情况。

2010年两办规定出台后,我市及时调整了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情况修订了《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七家联合下文出台《九江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以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措施。2002年我市正式建立机构,至2003年止全市13个县区(含市直)成立了经济责任领导小组,设置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配套专职审计人员。截止2011年底,瑞昌市、星子县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为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从而确保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别于其他审计工作,它涉及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等相关部门,必须实行部门联动,才能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几年来,我局经常主动与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沟通协调,建立相互联系机制,形成互动,一是对上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新精神、新要求和其他地市的经验做法,及时反馈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市纪委和组织部对反映被审对象的问题和举报及时提供给我们,使我们在审计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审计时效,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及时主动地反馈相关部门,做到了资源共享;三是始终坚持每实施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必须是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三家同时进点,形成合力,确保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

开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责任重大,事关对领导干部的正确评价,如何把握住审计重点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几年来,通过实践,我们始终围绕下面五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或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是否建立了和健全内部经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三是通过对财政、财务的检查,披露领导者任职期内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纪律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借以警示后人;四是重大经济事项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特别是关注土地(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等)、基建项目、企业改制等一些重大经济事项,要逐项地审计;五是查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交办的掌握领导者任职期内个人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和审计期间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并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查清领导者有无违反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与此同时,审计中我们还要关注前任领导者遗留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任期内债务是否增减,离任时遗留下的重大经济事项等也一并审计。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7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出是确保区委、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审计是对财政支出的合理投向和使用绩效的监督,三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承,融为一体。今天,我们把财政、税收、审计三个会议合并召开,并且把乡镇、街道、区级各部门的一把手都召集起来专题研究财税审计工作,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刚才,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国税分局、区地税分局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分析了1—2月份形势,对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和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举措。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找准差距,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区组建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财税审计工作,每年都召开一次一把手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区财政、国税、地税、审计部门始终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克服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在组织财政收入、保证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加强日常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体现“四个更加”:一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组织收入的措施更加扎实。2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实现14.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28.17%。2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对地方可用财力的贡献率。可以说,过去的一年,发展成果进一步体现,税收创新高;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本领得到提高;依法治税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强化,成效更加明显。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有保有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村庄整治、困难弱势群体救助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20*年全部新增财力80.9%用于民生支出。特别是在区级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新一轮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办事重点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牢固树立艰苦创业、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对区级部门和街道实行综合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理财积极性逐年提高,“想办事、能办事、能办成事”的积极性逐步迸发。三是理财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更加规范。始终坚持财政管理改革以“金财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向纵深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在全面实行部门综合预算,街道全面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基础上,从20*年9月1日起,对中心城包括所有初中、小学在内的共23个教育预算单位全面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这是在全省范围内将新型国库管理制度应用于义务教育领域的首次成功尝试,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审计工作不断强化,监督更加有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牢牢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资金,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面对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创新办法、破解难题,通过在全省公开招标,招聘了全省5家甲级中介审计单位、5家乙级中介审计单位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协助审计,使审计监督更为有力,进一步促进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创新的举措还不够多。客观上乡镇未将财税审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观上乡镇主要领导对财税工作业务不够熟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得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还不多。如部分乡镇在新办企业登记入户、外来建筑税收征管、社会化征管等方面举措还不够有力。一些部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不强,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二是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周边县区激烈的竞争态势压力很大。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建区以来,我区财政收入虽然保持了高位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四是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从监管制度建设来看,财政、税收、审计等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的执行情况还有差距,监管的面还不够广,成效还不够明显。

二、立足全局,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财税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要做好今年的财税审计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开源与节流并重、改革与服务并行、管理与监督并举”。

(一)开源与节流并重,凝心聚力抓增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支撑,是各级机关依法履职、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精力组织收入,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今年财政税收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牢牢锁定一个目标,就是确保财政总收入增长25%,增幅列三县两区第三。二是要实现二个突破,在土地使用税、矿产运输营业税征收上取得重点突破。三是要实现三个稳定增长,确保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三个税种收入稳定增长。四是要在四个方面挖潜增收,国地税部门在征管工作中要抓大不放小,在抓好主税种和重点企业征管的同时,广开税源,在童装产业、房地产、建筑行业、总部经济与分支机构税收四个方面挖潜增收。五是要建立五个机制。即:上下联动税收征管机制。区国地税部门要将依法治税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认真开展纳税评估、矿山机组税收征管、个人所得税申报及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等基础税源调查,加大征管力度,健全完善内外并重、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应收尽收。各乡镇要关注辖区内新办企业及老企业的纳税登记情况,对辖区内的税源要“摸清家底、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引进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管理,确保新办企业税务登记入户吴兴,确保财政又好又快增长。每月动态分析机制。区委、区政府建立财政税收每月动态分析制度,每月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例会上将各乡镇财政税收情况进行通报。服务基层工作机制。区财政、国地税部门要经常性下基层对接工作,与乡镇一起深入分析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努力查找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落实有力工作举措。考核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建立乡镇经济重点工作季度量化考核制度,把财政税收纳入重要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考核排名。财政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依法严肃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处罚上要就高不就低、就重不就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

(二)改革与服务并行,科学谋划抓保障。一是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困难弱势群体救助、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从严控制支出。区级部门和街道继续实行零基预算,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可能进行编制,保障区级部门和街道的正常运转。各乡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作风,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加强和规范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有效遏止铺张浪费,确保今年区级机关节能10%、公用经费下降10%,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作出表率。三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提升“金财工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以完善提升“金财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也就是财政投入的钱要有明确的用途、投入的过程要讲求规范、使用结果要进行绩效评价,实现“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盘子编预算、一个口子管支出”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以及强化重大项目财政支出监管等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绩效性。要在去年全面实行中心城学校经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今年要将村级财务全部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四是要积极化解政府债务,防范风险。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适度举债、规范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过度负债、监管不力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项目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对举债的必要性、还债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举债筹措的资金用途、投向必须明确,严格控制举债规模,规范举债程序,加强偿债资金准备,落实举债资金监管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安全。

(三)管理与监督并举,强化审计抓监管。加强管理监督是规范权力运作、提高行政效能、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既要在服务中加强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财政性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经济的加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要在监督中加强服务,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吴兴发展的实际,更能为老百姓所认同,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是要在依法审计上下功夫。这是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牢牢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资金绩效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重点,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工作。在强化预算执行审计上,要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公共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制约和监督,既要强化预算内资金的审计,也要强化预算外资金的审计。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强化资金绩效审计上,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的审计,重点关注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使用的效益性,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强化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上,要重点围绕东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关注项目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针对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工程建设、施工、设计、监理、采购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对违规招投标、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等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支出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上,要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于源头,监管于全程,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履职到位。二是要在提高审计实效上下功夫。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成果的应用与审计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有了质量,才能用好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审计部门不仅要揭露个别项目的具体问题,更要对多个项目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举一反三,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要揭露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更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增强政府部门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真正使审计工作在建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廉政监管机制中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被审计单位在思想上要树立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在行动中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对审计出的问题,不管大小,都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认真研究措施,整改落实到位,确保审计实效。三是要在创新审计方法上下功夫。在当前审计机关任务重、要求高、人员少的情况下,更要创新办法、科学管理,通过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加强审计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四是要在注重审计成果运用上下功夫。审计部门要把查问题、提建议、抓整改、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审计成果应用,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加强领导,增强执行力。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财税审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面越来越广,面临的新情况越来越多,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各乡镇、街道、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财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克服与己无关、被动应付的思想,从全局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自觉地把财税审计工作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部署和落实,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要全力支持,增强工作合力。财税审计部门长期处在执法监督领域,容易得罪人,工作压力比较大。各乡镇、街道、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和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观念,积极支持、全力配合财税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职责,特别是当他们遇到阻力时,要站出来为他们讲话,给他们撑腰。各乡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既要加强对本单位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建设、确保职责明确、精力到位;又要加强对本区域、本部门管理职责范围财税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积极支持财税部门依法理财治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审计部门反映的问题和揭露的矛盾,不管大小,都要高度重视,要敢于正视,认真对待,既不要护短,也不要怕揭丑,不仅要及时把存在的问题纠正过来,还要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健全和完善制度,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

一、绪论

1、财务报表审计基本理论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最早起源于19世纪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颁布实施了财务报表审计准则,我国也早在1996年就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相关学者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

2、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特定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在研究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概论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内部控制和狭义内部控制,广义内部控制采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狭义内部控制概念借鉴美国pCaoB的aS2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完整。

3、整合审计基本理论

整合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单位委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用两次审计工作的相似性来制定实施双向审计的流程,在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来执行,实施审计的整合计划,合理运用他人的审计成果,以求实现两种审计共同的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审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执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对整合审计的效率和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相同,整合趋势明显,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二者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者通过下表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审计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需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二者在审计范围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对某一时点的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测试的必要性、并在必要时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除了了解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外,对于其他内部控制不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要进行测试,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2、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不一致,但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目标都是向财务报表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并对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进行了真实公允反映,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

3、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两种审计模式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笔者认为,实施整合审计有可行性,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改善审计效果。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看,整合审计可以有效避免被审计单位重复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从而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由此,整合审计可以有效减少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哲.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5.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公共工程;公共工程审计;国家治理;国家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3-0108-04

一、引言

自国家主席于2013年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后,“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我国当前一大重要战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加强与西亚、东欧的路上交流以及与东亚、东南亚的海上交流。同时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立,对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将会加大,境外工程合作及承包业务范围将会扩大。作为今后的政府建设项目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将着重于西部地区公路工程、东部高速铁路及港口机场的建设,同时注重战略沿线基础设施相互联通。审署2016年5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审计,基础设施项目审计已纳入国家审计战略部署中。然而面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战略的变化,我国现行审计模式显得落后于市场发展,难以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当前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审计等方面,而将其综合起来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基础设施项目现状的分析,试图寻找出当前基础设施项目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探索新经济环境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审计模式。

二、“一带一路”对我国公共工程与公共工程审计的影响

(一)对公共工程的影响

1.公共工程投资重点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公共工程政策一直以优先发展东部为主,而西部地区的公共工程,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低于其实际需要的水平;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财力相较东部而言较为薄弱,地方政府对公共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小,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的公共工程发展逊色于东部。我国西部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一直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始于我国西部,也主要通过我国西部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将使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扮演新时期对外开放牵动者的角色,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西部地区将成为外资在中国市场投资的热点区域。随着境外资本的注入,为提升地区吸引外资能力及利用外资效率,基础设施项目将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也将使社会资本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西部地区的公共工程整体将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对2011―2015年这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我国基础设施类公共工程发展不断增速,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及深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航道、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工程投资的重点。

2.公共工程投融资模式的变化

以往的公共工程审计是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前提条件进行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公共工程对于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测算,“一带一路”亚洲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8000亿美元,而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便是让社会资本加入到公共工程的投资主体队伍中来,这就促成了公私合伙模式(即ppp模式)的兴起,其投资主要来源一部分是社会资本,还有部分是海外投资,资金来源不再仅限于财政资金。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东部三、四线城市政府财力相对发达城市而言较为薄弱,解决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一大方法便是引入社会资本,推行ppp等融资方式,让社会投资力量进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队伍中来。

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项目投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2015年5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联合《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财政部《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2016年5月,国务院的《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中要求: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投资体系中社会资本的成分将越来越大,ppp模式将成为公共工程投资模式的主流。

3.我国对外投资及工程承包的发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济大增长,生产力飞速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我国成为了发达经济体投资的沃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十二五”阶段我国已具备了资本要素输出的能力,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上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海外投资额累计超过5257亿美元,2014年、2015年我国海外投资额分别达到1028.9亿美元及1180.2亿美元,表明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在对外投资深化的进程中,我国诸多国企央企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中,积极扩大对外投资。

如今,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大量富余产能亟需得到转移。而“一带一路”战略沿线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需要大量生产力的注入,这就给我国过剩的产能带来新的出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企业前往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及工程项目承包,能够促进这类国家的港口、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达成,同时也顺应了我国产业结构及生产技术优化升级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近7年来海外工程承包额不断增长(见表2),尤其在2013年后,境外工程承包签订合同额有了大幅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设施互联,使得战略沿线国家的交通能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换挡阶段,调整产业结构、输出过剩产能、加强资金输出是当下的工作重点,而沿线国家中存在一部分国家财力不足,无法支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状况,这就促使我国对这些沿线国家进行资金援助以及项目援建,诸如蒙内铁路及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

(二)对我国公共工程审计战略的影响

1.我国西部地区及境外项目审计愈发重要

西部地区的公共工程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其审计机关对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经验相比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薄弱;西部地区相比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公共工程施工环境、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社会人文环境、项目侧重点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在公共工程审计中的经验也无法直接应用到西部;由于经济及地域原因,专业审计人才相对较为缺乏,而工程审计对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财务基础,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审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实施的时期,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公共工程审计建设水平,优化西部公共工程投资质量,应当是现阶段国内公共工程审计发展的重点。

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深化的前提下,面对不断扩大的海外承包市场,如何使审计工作跟上市场发展步伐,适应境外投资及承包工程的要求,是我国现阶段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历史中,由于海外国家情与政策有别于中国,不乏发生巨额亏损的案例,比如中铁建沙特高铁项目,以及中海外波兰高速项目。海外工程承包的投资主体是他国政府或者企业,此时工程审计的侧重点不再是投资资金,审计视角也不再是从政府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发挥审计的咨询作用,帮助我国企业在承包过程中合理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概率,争取利润最大化。同时,在境外援建项目中,作为投资主体之一,我国政府需要对这些项目的建设进行审计,而如何在海外对国有资产投资的项目进行审计一直是一个难题。在“一带一路”战略强调推进设施互联的背景下,优化境外工程投资审计显得十分必要。

2.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包括:(1)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2)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

审计机关能否审计ppp项目,目前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本在投资总体中的比重,以及该项目的实际控制权,而很多项目由社会资本出资,政府在项目中仅起到监督作用,且无权对这些项目进行审计。如今,ppp等融资方式已进入市政、交通、水利、航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工程,这些工程时时刻刻关系到民生,作为国家治理内生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有责任,也应当对这些项目进行审计,然而受现行法律的制约,审计机关无法对所有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地进行审计,因此我国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应当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国家治理对审计的需求。

3.公共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

公共工程覆盖面广,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对地域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经济评价指标主要以GDp为主,发展过程中刻意追求经济增速,过多强调了GDp等量性值,忽视了建设项目中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使得当前国内因公共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基于受托责任,我国政府有责任及义务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而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审计应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的重任。

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之一,公共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在前期决策过程中,环评的结果甚至抵不上领导的指示,存在着政令大于一切的行为。环境资源的拥有主体,即全体人民,对环境资源的敏感度较低[1],促生了政府及企业机会主义的发生。公路、铁路、管道等公共工程项目在前期设计时强调道路线形流畅,更多地追求经济性,相比而言,对工程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关注度并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易受其影响;同时在项目设计后期更改设计方案难度较大,代价较高,地方政府在工程方案实施时宁愿牺牲环境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降低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的短视行为导致环境资源遭受难以复原的破坏。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公共工程审计战略发展建议

(一)应对市场变化,对审计模式进行针对性调整

对于投资重点以及投资模式的改变,审计模式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区域上,西部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投资热点,审计战略制定应针对西部地区进行优化,结合西部地区特有的地域、建设环境、经济状况等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审计资源上,应当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对审计力量进行合理调配,加大审计人才的引进力度,并结合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进行补强,提升审计效率,优化审计效果;审计重点上,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审计无法对社会资本的资金进行审计,因而将重点转向融资合规、建设合规、建设绩效、建设质量等方面,同时发挥审计的咨询作用,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以满足现阶段国家战略对审计的要求;审计内容上,加入对设计方案以及建设方案的审计,将审计范围拓展至设计决策阶段,从项目前期开始介入,对项目合理性进行评价,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建设。

(二)应对海外市场拓展,推进沿线国家协同审计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境外公共工程涉及各个国家政府、投资商、建设单位等多方利益,因而难以仅依靠我国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对境外承包及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审计是跨国性协同审计[2],不能将审计主体仅仅局限在我国这个层面,而应将“一带一路”战略的覆盖范围看作一个整体,从区域协同视角出发来进行审计。在对境外项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政治文化差别等因素,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此时可以与项目所在国家的境内审计机构合作,将审计工作的一些部分进行外包,利用本土审计力量的经验,为建设项目审计提供帮助。同时,因涉及外交因素,一些项目的审计难免会遇到来自项目所在国家政府的阻力,对此应当利用现有的对外合作机制,尝试与沿线国家建立审计合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对境外项目审计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各国审计标准不一,缺少书面化的审计合作指导,这将影响审计协同推进,使得审计效率大打折扣,为此,应当在“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区域内设立通用的审计准则,为协同审计提供官方认可的标准,并注重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工程审计进行指导,使得整个“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公共工程审计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设施互联”的战略目标早日落实。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地方审计法制建设

面对ppp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兴起,我国审计法律已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复杂的需求,公共工程的审计范围已经受到现行审计法律的限制。为发挥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审计相p法律应当作出适当修改,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完善我国审计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审计行为。

针对地方法规与审计法律脱节的情况,各地区应当做好中央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学习工作,强化地方法律意识;可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参与地区审计法制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法律人才,使得政府审计队伍综合素质能够满足法治社会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当充分尊重民意,结合地域特色,使得审计法制建设能够因地制宜。

(四)优化审计技术,提升审计质量

鉴于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审计经验不足,审计机关应当推进联网审计建设,依托发达的网络技术,在全国范围建立审计业务网络,增强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公共工程审计业务的指导,使得各审计机关能够在同一网络环境中办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依托大数据技术,审计机关应从建立审计人力资源数据库、审计结果评价数据库入手,并与其他经济监督主体协同构建审计对象数据库,从数据层面进行审计分析,提高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效率,同时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于审计管理每一个环节中,提升审计管理的科学合理性,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提升审计结果的质量。

(五)发挥审计咨询职能,合理规避境外工程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政治、文化、法律环境与我国差异较大,国内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无法直接嫁接到境外工程中,因此现阶段审计应当主要发挥其咨询功能,帮助承包企业合理规避风险。

国外工程承包项目合同会因法律环境不同,其条款的制定以及执行的强度有别于国内承包项目,我国施工企业在国内先中标再调价的惯用做法到了国外可能无法施行;同时,由于地缘政治及文化因素,我国企业在海外承包项目中易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因原料供应及施工人员的滞后而遭受损失,以及因他国工程管理模式、项目控制及沟通方面的差异而受到阻力;并且,由于施工环境的差异,施工企业面对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可能无法及时对施工方案作出调整,导致工期延误,甚至产生违约金。国家审计力量此时应当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综合环境,对施工企业提出合理建议,使得施工企业能够了解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规避,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在“一带一路”及“新常态”环境背景下,境外项目的审计应当对国内原有建设项目审计的关注点作出调整,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提供合理建议、关注工程质量,而非在国内的习惯做法,关注工期和造价;在审计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境外承包及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提供参考,提高未来阶段我国审计力量在境外项目中的审计质量。

(六)注重环境影响,强化环境资源审计

我国从改革开放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当时经验的缺乏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在30余年后的今天,公共工程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变得愈发严重。而现在,公共工程与资源环境冲突的缓解迎来了契机,在“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设施互联的背景下,高速、桥梁、航道等基础设施将得到大幅发展,这类工程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比较大,因而在此类项目中应更加关注前期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此类公共工程项目的前期筹备决策环节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审计。

首先,我国经济正值换挡阶段,GDp不再是经济发展唯一关注的重点,落后产能淘汰以及过剩产能输出将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环境带来的冲击,审计此时可发挥监督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在经济评价中加入资源环境影响成分,结合环境资源,核算工程项目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程度,综合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其次,经济发展不再以GDp而定论,地方政府领导绩效评价中也应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审计,强化问责机制,环境资源责任将终身化,并将其纳入到官员后续升职考核评价中;再次,环境资源的保护也不单是审计机关的责任,所有相关政府机关都应当纳入到环境资源保护的队伍中来,为保证独立性,审计机关不应参与到政策制定中,但应当发挥咨询职能,为其他部门提供从审计视角出发的合理建议,并且借鉴其他部门调查取证等方面的优秀经验,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审计机关工作能力;最后,在对建设项目环境资源影响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建设单位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优秀经验并进行推广,注重对政府建设项目建设环节的指导,使得在建设环节中能够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审计和工程审计区别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指标

一、引言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的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化,目前暂还没有一个定型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不同的关注角度来解释职业化。本人认为,所谓职业化,应该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简言之,职业化就是职业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从业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要符合职业要求的规范和标准。顺此思路,在对职业化的理解基础上,内部审计职业化应当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它界定了职业化的范围,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当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使之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来加以要求。

因此,研究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将是全面推进审计职业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依托供某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借助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原则、标准和构建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评价工作应由评价工作组独立完成,评价工作组成员由各专业团队人员抽选组成,应相对独立于各评审项目,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2.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以内部审计相关准则,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评价。

4.一致性原则。开展评价时,应制定评价方案,按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消除分歧,以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5.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重点,关注重点业务,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评价工作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是评价方法和技术的选定应当由评价小组讨论后统一确定。

7.保密性原则。评价人员对评价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工作秘密应当保密,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评价的结果在确定公开前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主要内容

1.项目评价内容。按照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从审计项目计划入手,确定了10个环节和评价要点:

p1项目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审计前了解情况、基本内容,审计工作方案基本内容,审前培训基本内容。

p2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基本内容和送达。

p3项目管理:按项目计划完成、档案管理和保管机制。

p4审计证据(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等):审计证据获取,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复核、需要考虑因素、应载明事项,与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进一步落实。

p5计报告:应实事求是反映审计事项,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征求意见,然后及时发文。

p6质量控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p7关系管理:沟通途径、协作。

p8审计风险:基本审计风险要求和检查。

p9审计抽样:需考虑因素、抽样方案。

p10审计发现:重大审计发现。

2.项目角色评价内容。按照内部审计项目的人员安排,从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中从事的工作,把审计人员分为主审人、专业组长和组员三个不同的角色,并分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p1主审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组织沟通协调和业务的全面监管的能力。

p2专业组长:审计思路、独立处理问题、沟通协调、某一专业审计技能的能力。

p3组员:审计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发现的能力。

3.综合评价指标。在项目评价和项目角色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中参加审计项目的类别,如出差时间、重大审计发现等因素,综合评价出具体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详细综合评价指标及其说明如下:

项目类别:本项主要是对审计项目分类。

01-专业项目;02-总行部门、一级分支行负责人任期项目;03-二级分支行行长任期;04-外调项目。

指标1: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的角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1.1:取于项目角色评价分。

指标1.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2: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和项目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2.1:取于评价组评价分。

指标2.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3:本项体现不同类别项目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等。目的在于对参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给予公平的评价。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资源投入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3.1:01--嵌套项目;02--否

指标3.2:1、专业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1倍;2、任期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0倍;3、嵌套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0.1倍。嵌套开展项目,以投入审计时间长的为主项目,其它为嵌套项目。

指标3.3: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4:本项体现审计人员出差情况。设计本指标主要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对出差事项的工作态度。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1、审计对角涉及省外、地州的,取1.0;

2、审计对象是总行或市区,不发生出差的情况:

2.1审计对象为市区二级行行长任期,取0.1;

2.2审计对象为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的任期,取0.3;

2.3专项项目只涉及总行和市区的,取0.5.

3、同一时间进、出审计现场的多个项目,出差天数只计算在其中一个项目里,不重复计算;

4、嵌套项目若能单独计算出差天数的,在总项目中要减去嵌套项目出差天数,若不能单独计算的,在主项目中整体计算出差天数。

指标4.1:01--是;02--否。

指标4.2:出差天数。

指标4.3:01--需出差项目;02--二级行长任期;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等;04--专业项目涉及总行或市区。

指标4.4:设计本指标目的在于引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如果不折,有可能是否会引导审计人员不愿做不出差的项目。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01--需出差项目,取1.0。

02--昆明市区二级行长任期,取0.1。

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任期项目,取0.3。

04--专项只涉及总行及市区,取0.5。

05-嵌套项目不折算。

指标4.5: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5:指标1-4的合计数,得出该项目的评价得分。

指标6:项目内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调节。

指标6.1:调节系数

指标6.2:调节理由说明

指标7:项目折算。1、专业项目,取20%;2、总行部门负责人、一级行行长等,取10%;3、二级行行长任期,取5%;4、外调项目,取10%。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8:对同时开展项目的取值。

指标9:对嵌套项目的取值

指标10:审计人员年度评价合计。

指标11:附加分值。

指标11.1:附加分值。

指标11.2:附加分值理由。

指标12:个人最后综合得分。

以上指标的选定,充分考虑了评价工作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引导。因为在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后,将会引导审计人员抓住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工作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评价指标将成为一个工作的指挥棒,给审计人员指出工作的方向。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测试

2015年末,应用指标体系对某城商行18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测试,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直观反映审计人员综合评价结果,把综合评价表中的指标赋予了不同权值,期望把最终结果折算在100分以内。

从本次评价结果来看,审计项目的开展基本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展开,审计过程中按分级管理机制逐级负责,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项目质量,整体上专项项目按照审计流程准则执行,在审计方案、项目计划、项目培训、审计指导等方面优于任期审计项目,参加专项项目多的审计人员的评价分数相对较高,而参加任期审计较多的则会相对较低。主要发现是对审计事实的进一步确定存在不足之处,事实认定书中标为“部分属实”、“不属实”的存在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情况;审计档案不完整;事实认定未统一编号;调阅清单未有审计对象签字、盖章等情况。评价分值在90分以上为3人,占16.67%,与内部审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一致;70分以下人员主要是在2014年新加入审计人员,这部份人员存在没有完整参加审计项目的情况,审计经验需要进一步结累。总体上说,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客观。

四、结束语

(一)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一是在测试过程中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虑之处,对于一些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的事实,在审计项目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所有项目都同共存在,本次评价测试没有做相应扣分,但是作为评价建议提出,涉及建议7条,待今后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执行。二是评价标准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是个别标准不够具体,而个别标准又过于细化,在定量时不便于操作。今后在研究标准2.0版本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研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化推进工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事项,而作为职业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标准本文暂没有进行研究。只有把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组织共同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的完整,今后,本人将在这一领域持续做一些研究工作,力争在推进审计职业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肖兵.内部审计职业化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56.

[2]胡敏珊.职业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