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要考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26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1

关键词: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学误区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2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平均分逐年下降,不少中学一线教师感叹高考历史试卷难度越来越大,命题角度较偏,考取高分越来越难。学生们也普遍认为材料题设问刁钻,阅读量大幅度增加,文字堆砌过多,考试压力加大。我认为高考历史成绩偏低,除了试卷本身难度之外,还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中考要求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脱节

从初中教材来看,我市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材编写采用的是通史结构,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从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现代史,三年共六册。教材充分体现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活动、探究问题等素材,文字教学的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这种课程要求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目标。但从中考要求来看,由于目前我市中考历史采用开卷考,难度值小,考前还有一定的复习范围,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a或B等级。而我市中招录取的要求仅是C等级(合格等级)。这种考查体制固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中学习,尤其是不利于文科学生的学习。

近几年《福州市区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中考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试卷的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比例约为8:1:1。尽管试题覆盖面广,但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点、教学中的重点、学习中的最关键点知识。相当数量的试题直接考查课程标准学习主题下的内容知识。

例如:(2006年中考题)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009年中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萨拉热窝事件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珍珠港事件

以上例举的中考考题的所有考点均为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层次的要求70%属于识记层次,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在中考试题中。因此,初中学生更多的是单纯的记忆基本史实,而缺乏相应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整合能力,因此还无法熟练的形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一方面初高中的教学还无法形成无缝对接的模式,从而导致初高中的衔接有一定的难度,也使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撰体例存在差异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以专题史体例编订,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古今中外交叉点频繁出现。学生适应了编年体例的通史学习习惯,自然无法立即掌握专题结构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世界古代史政治体制、思想,由于初中历史比较简单,把很长的历史进行浓缩,造成学生比较片面的印象,认为世界古代史都很简单,没有清醒的认识,对整个历史的背景没有整体的把握,进入专题学习就觉得难度加深。

比如: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过程(高二必修)

希腊工商业发展――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推动

智者运动兴起

平民地位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的课本上根本没有涉及,学生很容易对这段内容产生困惑,于是就变成了单纯背书、不理解书本知识的恶性循环过程。在初中的教学中,多补充古代希腊的内容才能对高中学习有所帮助,但初中的要求比较简单,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可能达到这点,造成高中的历史课程超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畏难情绪也由此产生。

三、初高中历史学习能力要求不同

选读文科的不少同学,依旧用老方法学历史,以为只需勤奋刻苦,就不愁没收获。另外,部分高中教师一时难以转变观念,习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依然利用题海战术进行大包抄,可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从近年来高考试卷可见,文综的历史部分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认知、识记、分析、归纳、比较、评价等,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仅仅只掌握认知、识记能力,所以要想考高分,必须学会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和构建知识结构。在了解、认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应该学会探究历史,从中发现规律,顺着规律,提炼出有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背景,任何历史都是有因才有果,单纯背诵所谓的重点,把历史单一化,很多同学认为省时,其实是得不偿失,特别是高中历史专题化后,学生更是把历史割裂开来,所谓抓住重点背诵。

例如:学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学生各个击破,进行单纯机械性的背诵,其实把这些融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能得出正确结论,要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才能有效的学习。

总之,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建立在历史长河的史料中,历史的学习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有了整体的历史资料认识,也就能建立整体的历史史观,历史就不只是考试的工具,而是有趣的简单的历史分析题,文综的题目学生也就越做越爱做了。

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得分率降低,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试卷本身或命题者,多角度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对症下药,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继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种现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福建省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大纲》,福建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3

关键词:初三历史有效复习复习策略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震宇.浅谈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几种可行方式[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教学

自新的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以来,国家和学校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主要是依靠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进而逐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应用。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老师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进行课堂导入教学的完善,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在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中,能进一步增进对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的历史课堂进行导入教学,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通过历史情境进行导入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老师将特定的历史发生背景和条件,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初中生,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中,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鼓励他们以宏观的历史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初中历史老师通过历史情境的课堂导入教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精神,继而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效果。

首先,初中历史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历史教学情境和资料。学生们只有在最佳的历史教学情境中,才能进一步完成对章节历史知识的学习,通常来说,初中历史老师选择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教师选择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情境的联想,进而锻炼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另一方面,历史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电影影片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动态的影像记录中,发现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细节,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历史课文学习。例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古代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选择历史图片、历史影像、历史文物等形式,鼓励学生们借助课堂导入的图文影像类资料进行课堂强化记忆,并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对上溯历史资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初中历史老师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们以活动的形式来参与或者表演历史情境,以历史情境重现的形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利益角度,继而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历史学习观和历史价值观。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楚汉之争的历史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语文课文中的鸿门宴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们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从楚汉两大阵营的不同利益出发,让学生们自我表演、自我评析,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情境活动中,不仅可以巩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能提高整个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历史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备课将本章节所要教授的历史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继而以逻辑的形式提出历史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难度适宜的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导入环节,选取相应的已学的历史知识点,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共同回顾相关的历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提高学生对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考的信心。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新中国的章节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到的古代和近代历史知识,回顾和总结相关的的政策,对进行简单系统的梳理。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接下来运动学习和比较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堂课章节的历史内容,安排相关的历史问题,让学生们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独立思考,并对他们的回答作出精准的评价。学生们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总结,从而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通过以往历史问题和新学历史问题的导入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动力和兴趣,从而使其在思考中提高历史成绩。

三、通过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在教授时代性、政策性、社会性比较强的历史内容时,可以借助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初中生由于已经具备基础的社会价值观,现实话题导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以纵横的角度全面考虑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选取适当的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所要教授的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古代历史科技文化类的内容时,可以选取现代文明中的一些科技发明,引发学生们对相关的科技文明讨论,继而根据对科技文明的常识探讨古代科技文明的应用技术和时代意义,在对比中加深对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反思。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5

【摘要】现如今,快餐食品与快餐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历史教学也受此风影响,“快餐式”教学大行其道。此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侧重于考点的勾画与提炼;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偏重于单调的记忆与反复的训练;不顾知识体系的完整,精于考点的归纳与整理;不注重历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专注于解题技巧的指导。这些都不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原则。

关键词“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3-01

由于中考中历史所占比重不大,并且许多历史教师在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不够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造成当前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历史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历史学习对一个人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更有价值的历史学习体验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及技能,更是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最终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更形象的历史

在初中时期,学生理论上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感觉学生缺乏相关学习动力,甚至有不少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感觉到厌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可以归纳到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一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1、采取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原貌,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形象、具体的历史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幻灯片、投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这样子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所以能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也可以如此的轻松有趣。首先笔者列举一些常见的活动形式。比如,组织同学们开展历史辩论会,开展历史大讲堂,进行相关历史主题的研讨会,参加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报刊或者板报。通过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全方位系统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历史的独特韵味,最后培养起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历史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更全面的历史

在此,笔者粗略地把身边常见的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平时经常接触得比较多的书本教学资源;一种是较为特殊的音乐、影视教学资源;最后一种则是教学中利用得最少的现实生活资源。

1、首先来谈谈书本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很善于利用课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不论是关于书本资源挖掘的深度或者是其广度,我们所做的都远远不够的。下面笔者就到底应该如何挖掘书本资源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地图册、彩图、历史挂图等形象化得教学资源。这样子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被理解。如在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时局图》。

2、音乐影视资源。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安抚人们的心灵。并且音乐以及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南泥湾》、《松花江上》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此类教学资源。这样子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是可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最后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标。

3、现实生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多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焦点事件,从时展出发,努力做到以相关历史知识去阐发这个事件的内涵,并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个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地解剖。如以前一段媒体上很热门的关于争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地”这一事件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最后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通过此类方法,学生不仅能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对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当今重大事件的分析能力,更是可以让自己尝试去独立思考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培养起知识历史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最终完成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提升。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现在科技飞速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现状着实让人担忧。作为初中老师,我们有责任不断改革教学方案,让自己的学生学习更多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学习之路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历历史知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工作。下面我对现在的一些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状况做了一些调查,并且做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历史教学价值被忽视。

初中历史是历史价价值观,好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初中教学中,历史科目并没有得到重视。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历史课程定位不准确,就连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也能看得出来历史课程被忽略的现象。由于中考历史分数只有50分,还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的二分之一,而同为小科目的物理和化学中考还分别有80分和70分,可见历史被轻视的程度极为严重。

(2)初中历史的民族精神未能普及。

在现今教学问题上,老师教学目的已偏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只是单纯的看分数教学,忘记了普及历史的民族精神。学习历史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的传统优良精神,还能清楚地看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发展为如今的小康社会。初中生正值形成人生观,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那些属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应当普及到各个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学生对历史兴趣不浓。

目前,由于大多数初中历史老师,和学校还有中考对历史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对历史存在着偏见。在历史课上,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浓,没有主动愿意学习历史的,即便是学习历史也只是简单的翻阅课本,对课外辅导书更是毫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单一,都是以背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很少去找同学讨论或者和老师一起探讨。

(4)教学方法单一。

老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注重变通,现在教学方式已不能再用过去的传统模式进行。初中学生多动善思,情绪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以讲为主,要懂得和学生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课后的作业量不宜太多,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只是写作作业这么简单,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也很重要。

二、有效的策略研究。

(1)转换教学目标很重要。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上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老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让他学会历史的只是,更是为了让他以后的人生发展考虑。

(2)其次是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

学生愿不愿意学习历史与他对历史有没有兴趣很重要。学生喜欢看电视剧,很多古装剧或者穿越剧都是和历史息息相关。上课时可以没事来一段电视剧的情节,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甄传》里面的雍正皇帝,老师可以借助人物关系引出历史上的雍正,和一系列的历史问题和大家讨论。

(3)再者就是师生的互动也很关键。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学生喜不喜欢历史这门课程和他愿不愿意和你互动整体上成正比,他喜欢历史课就会喜欢和老师接触,反之他要是喜欢和你互动的话历史课上就很容易讲课了。每节课利用两三分钟互换角色,让学生讲课几分钟,老师坐在下面听。师生的互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4)而最后是预习回顾知识点。

课前的预习一直以来都很重要,不管学习哪门科目。老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学的知识要在课后复习回顾,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老师在课下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把上课时没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后解决。

总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历史社会中,初中生的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动向。在21世纪中,我们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价值观,还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料

初中历史知识的发生年代距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研究的对象和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也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难点之一――难以直接观察、研究。大部分教师都将史料看成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最佳资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史料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能力、塑造学生情感态度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一、历史材料的选择

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教学的发展,初中阶段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题,更是施教的根本基础。现有的其他参考资料,即使是史料也无法取代教材。由于初中生对历史的统筹体系观念不强,所以,过度重视史料而轻视教材容易造成对基本史实的片面化理解,更可能形成学生的单点片面思维。当然由于教材本身篇幅的限制,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而且还能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对于史料的选取,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资料的选取要注重其科学性

不能使本来简单的课堂复杂化。因此,有些简单的历史课,我们不必去准备大量的历史材料。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还可能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也减弱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的课华而不实,历史资料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历史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由于初中生比较喜欢接受易理解、易接受的事物,且初中生不喜欢被动地去接收、学习知识,这也不是现今课堂教学所希望的。所以,初中的历史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选取一些简单明了但又深刻的历史事实,作为讲课的辅助资料。例如,在讲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时,很多历史教学工作者偏向于使用一些文言资料,进行相应的基础史料教学,初中生在进行史料学习时能充分贴近历史背景,获得对历史的感知。然而,很多学生面对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第一手文言史料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被学生掌握。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一知识点时,选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对话,即“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黩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句话不仅难懂而且其史料发生背景亦相对复杂,不仅影响上课进度,还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在选择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历史资料。

3.历史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所选择材料的真实性

历史材料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历史就好像是体验历史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材料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升华总结,真正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历史材料教学

1.运用历史材料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高度关注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很多同学只是死记硬背教材结论,严重限制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则恰如其分地对历史进行生动细致的还原,不仅活化了教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历史,增强其学习兴趣。这远远胜过于用学分、成绩、物质奖励等外部因素去刺激学生,那不是长久之计,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请用事实加以说明。”

2.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新课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这点,不是老师提供所有的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历史工作者不仅要按照课程要求让学生熟记重点内容,还要循序渐诱,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对美国历史这一专题学习过程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二战前后的美国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图文并茂,将史料对比分析,让学生结合材料去分析、理解美国这几段历史的发展原因及结果,系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对选择的历史材料要差别化运用

有很多历史材料都很丰富生动,但在运用时,也要掌握方法。对于那些可读性强,易感染学生、生动丰富的史料可以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朗诵,营造一种仿佛时空穿梭回到历史中的氛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去感受历史斗争中的血与火的血泪史,增强其对历史的认同感,以史鉴今,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除此之外,史料一般可以分成基本文字和数码影像类,我们可以根据初中生自身的习惯特点,可以综合运用这些史料。学生一般喜欢一些影像类的文史材料,可以接触一些比较感性的历史材料,更有助于形成对这一历史的第一认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初步认识和后续学习兴趣的高低。例如,在讲原始社会这一章时,学生对这段历史基本上是一个极其模糊认识,所以,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古化石或者放映一些关于此类研究的视频。如果条件允许,老师还以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考察,把理论知识带向实践活动,对于历史的学习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丰富、生动、恰到好处的史料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材料和知识的自主搜集和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有较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萍.网络,让历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2]陈德运,覃细红.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善于从学生思维、学生历史阅读和信息梳理能力、网络化历史教学方式、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改革,对于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现实性、社会性的学科,学好历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的关键,对于个人综合能力成长和历史水平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各种考试几乎成为了主要的学习动力和核心支撑,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但是也很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导致急功近利教学现象的出现,这对于历史素质教育改革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历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历史教学效果的实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降低了教学效果。首先,从教师资源上来看,不少初中的历史老师多数都不是专业的历史老师,教师资源紧缺,无法保证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从目前历史教学资源现状来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匮乏,降低了教学的灵活度;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来学校查找相关的书籍和内容,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3.教学中难以切入历史本质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难以切入历史本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历史教学来说,由于不少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不足,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有效的切入到教学本质之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提升,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它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忽视了个人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从根本上来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从历史知识本身出发来进行历史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这对于不断地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从而来不断地实现个人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和飞跃。

2.培育学生的历史阅读和信息梳理能力

培育学生的历史阅读和信息梳理能力,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善于阅读教科书,从中来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成绩,这对于个人历史综合水平提升有着无比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善于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正确方法。当学生在阅读历史材料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次序来进行阅读,从而来不断提升历史阅读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对于信息的有效梳理,比如可以借助于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个人历史信息的掌握和处理,这对于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3.实现网络化历史教学方式

实现网络化历史教学方式,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对于历史发展而言,它往往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现实性。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是其主要的学科特点,很多时候学生们无法对事件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进行清晰掌握。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事件的线索,有效地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进行内在树立,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以此来对事件发生规律有清晰地认识,这样来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评价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评价,对于不断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进行历史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优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鼓励,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小组互评、师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实现,能够从根本上来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现历史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课堂教学效果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这在根本上强化了历史学科的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能够从各个维度来进行历史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艾咏东.“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3,no.458S1:170+206.

[3]孙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如何体现四个要点[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no.115511:75-76.

[4]郭延庆.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v.37;no.164S2:145-146.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篇10

关键词:南京历史中考;命题思路;复习策略;历史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93-02

2012年南京市中考历史第33题是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题。该题构思精巧,形式新颖,以一个时钟的形式按照时序顺时针地展示了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时序把握能力和通史意识。从阅卷结果来看,该题得分率并不高。一些考生无法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在答题的过程中漏洞百出,甚至出现了完全曲解题目意思,张冠李戴,错误作答的现象。考生在答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一部分考生对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历史时空观念,对于新情境下的历史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欠缺。考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所要反思的问题。

历史发展是以时序为基础的,要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时序思维和通史意识。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通过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构建,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必要的通史意识。

中考作为检测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终结性考试,必然会强烈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今年的第33题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试题在有限的篇幅中将20世纪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囊括其中,命题者在对这些重要板块用专题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整合的同时,凸现了每一专题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要求考生按照时序作答,而非按专题来作答。从整个试题的设计来看,每一板块的专题是为构建20世纪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线索而服务的,绝非为专题而专题,而是始终把握住对考生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的考量。这就明显在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基本的历史时空观的构建情况。

近些年来,由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曲解和对课程标准的误读,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似乎在渐渐被淡忘。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概念”高于实质的现象。殊不知,基本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学生基本历史技能的要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课程标准选定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中考第33题就强烈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基本历史技能的培养,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忽视学生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忽视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构建,这是一大通病。教师也知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性,但往往认为通过一轮复习对通史浮光掠影地梳理,学生就已经构建起了必要的历史时空观。这是对初三复习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很多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后构建起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断化的历史知识点,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无深刻的认识,甚至无法按指定的时序来表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之下,匆忙进入所谓的二轮专题复习,其最终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试想一个学生在学完六本书,又经过了两轮复习之后,如果都没有能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时空观,那又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来呢?所以笔者认为,在两轮复习中,都应该把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历史时空观、培养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摆在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六本书进行通盘考虑,改变以往脱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归纳出的专题,而应更多地关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多进行世纪内、时段内的知识点整合。以时序来引领重大历史事件,注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在特定背景下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并做必要的横向和纵向的比对。今年的33题,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放到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查,以文明史观的视角将“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都视为“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和探索”,并与作为“资本主义模式发展与变化”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在同一时段内,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然而然地形成联系。我们在复习时,应当少一些长时段的宏大叙事,多一些短时段的视角转换;少一些脱离历史发展线索的拼凑专题,多一些基于历史发展时序的精微整合,这样的复习也许会更有效。

2、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说,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新课标下的学科知识体系,虽然在史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以文明史观的理念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但以时序排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中仍处于中心位置。而类似33题这类题目是在基础知识上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因而要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力的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历史发展主线与整体框架。近几年的中考主观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敏感性,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历史发展的线索。因此,要引导学生深挖材料,还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挑选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线索的关键词或相近词语进行解读,会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