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十篇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十篇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29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1

审计队伍职业化是目前审计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有助于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因此,本文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然后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avidmcC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

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过分偏重理论,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或者说是准入标准,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7-31.

[3]黄友,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2015(22):136、138.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3):48-55.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2010(11):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2007(11):17-20.

[11]宋艳.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1(6):14-17.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审计课程;培养方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1-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北京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审计人才。

但是,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设置并不普遍。鉴于此,北京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审计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实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因审计专业的开设不具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进而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系统分析,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设置情况

为了解审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对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15年,全国共有166所高职院校开设审计专业,其中,辖内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的省市为北京、海南、宁夏、天津;其余省市均有2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尤其是江苏省,有22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为全国最多。

综合上述招生情况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高职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较少,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所高职院校招收审计专业学生。可见,较少的审计专业设置将无法满足未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审计人才需求。所以,增加设立审计专业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设置审计专业高职院校少,在审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各项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时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二、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设计

为研究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本文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于2015年11月开始,12月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2016年2月完成数据整理和统计。因本次问卷拟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度。为提升调查的可靠性,调查对象选取高职院校会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共计25名,其中,教龄15年以上的占60%,15年以下的占40%;硕士学历占60%,本科学历占32%,博士学历占8%。

2.调查内容与方法。围绕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两个方面,分别向25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

三、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1.北京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取决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问卷调查首先集中在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分别为76%和88%,而将政府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仅为36%,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

2.高职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本次问卷将审计专业课程划分为会计知识相关课程、其他知识相关课程、审计主干课三类,并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1)会计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会计相关课程是审计课程的基础,那么,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怎样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本次调研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相关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达到总人数的100%、88%和72%。另外,仅有8.00%的教师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列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必备课程。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2)其他知识相关课程设置。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所以,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其他知识的课程设置,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3)审计相关课程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是审计专业设置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调研的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00%的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审计主干课程框架包含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占比最大;20%的教师认为除上述两项课程外,还应增加内部审计课程;其余选项较少。可见,审计主干课程框架最重要的内容应是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四、对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对高职审计专业设置的意见,从而,明确了高职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审计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为:

1.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方向。目前,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三个。高职院校设置审计专业,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传统审计专业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培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内部审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方向。

上述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与未来北京地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另一方面与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致。目前,高职审计专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

2.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明确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科学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学科,需扎实的会计基础,也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所以,本次问卷对审计、会计、其他三类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三项结论:一是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二是高职审计专业其他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财务管理课程、风险管理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审计主干课程框架首先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审计工作既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又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操作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审计等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为社会培养审计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2]杨东平.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张天舒.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4]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02).

theanalysisandadviceonCurriculumofauditingmajorinBeijingVocationalColleges

JiaXin-miao

(Beijinginstituteofeconomicmanagement,Beijing100102,China)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司内部重要性认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公司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单位审计机构不独立,缺乏独立性

内审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审计的首要属性是独立性,离开独立性,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干扰,审计的质量就无法保证。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有40个,只有11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占应设机构27.5%,占已设21个机构的52%。基本情况是,关中老单位机构比陕北和陕南新单位机构设置规范,规模大单位比规模小单位规范。

2、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1)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人员少,任务重,与企业开展审计业务对人员数量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

公司目前有二级公司40个、三级公司182家,专职审计人员120余人,高级职称36人。据审计界的专家,审计人员的配备应该是企业在职人数的1-3%,至少达到1%。

(2)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公司所属各单位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居多,经济、法律、工程、机电、预算等人员很少,有的单位审计机构几乎没有。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发展,新领域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审计人员培训、交流较少,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已成为制约审计水平的重要因素,内审工作的理念、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集团快速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面单一,缺乏必需的专业知识;甚至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根本就未从事过相关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内审工作的难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不能抓住工作重点、难点和焦点,从而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审计、检查、监督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受到了严峻挑战。

(3)基层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亟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配备上,基本上是只保证到子公司这一级别,分公司以下的机构,即使有相应的内审人员,基本上也是专职少,兼职多,常是既从事审计工作,又担任其他岗位,更多的是以其他岗位为主,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辅,造成基层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更谈不上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一些基层机构的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愿意配备业务型人员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常使得基层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3、对内审工作成果的利用不足,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每次审计都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往审计中就已经存在的。虽然每次审计结束时,审计组也都下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被审计单位也都向审计组提交了整改报告,表明整改态度,但事实上却是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特别在建设项目领域,工程造价审计出现问题比较多,金额比较大。这突出表明了审计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的整改流于形式,制度的执行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审计的权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变审计工作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1)尝试在集团系统内部实行审计人员委派制,使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归属上级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由上级机构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相应的考核和使用,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2)实行下审一级。如形成集团公司审计各子(分)公司机关,子(分)公司审计所属二级公司的局面。对于必须开展的同级审计,则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上级审下级。例如:开展集团公司层面的某一内容的审计,可通过下发红头文件,成立一个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使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积极配合。

2、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1)将集团公司所属各级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同其所在机构的审计情况及整改情况挂钩,以引起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而要求所在机构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并主动地借助本级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加强检查,在降低公司各种风险隐患的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制度。

1)对各级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相应的待遇,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不断吸引符合条件的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避免审计人员断层。另一方面也通过竞争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考试和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逐步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对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通过要求其定期开展审计项目,达到不断练兵的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及时延伸。由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着更多基层机构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更能有效地抓住基层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滞后审计变为及时审计。

3、强化研究,创新手段,由传统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

以往的内部审计常常将重点放在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上,重点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忽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和分析,往往形成在具体某一事项上绕圈子,以致被部分领导或被审计对象误认为审计是专挑毛病不产生效益的部门,审计工作自然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精心选择领导比较关心的涉及企业重大问题的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当然,要顺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还必须不断创新手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做好事前分析和审前准备,才能确保实施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审计学;课程建设;层级化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2).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5

一是思想难适应。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运用问题上,主要存在“排斥、畏难、侥幸”意识。排斥者因在审计业务上驾轻就熟,认为县级审计多年来依靠手工、轻车熟路,现场审计出成绩,而计算机审计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太多、编制程序太难、思想和方法转变太大,在一些中小项目中并不适用,多以学之吃力、用之乏力而心生排斥;侥幸者则被动应付,领导推一下动一下,以学上一点点、用上一点点的心理应对;畏难者以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理论基础差、实践底子薄、专业知识缺而丧失信心,畏惧失败而不敢大胆尝试。

二是人才难引进。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没有优厚的待遇却有编制的限制,没有宽松的条件却有严格的要求,与当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形势相比,县级审计部门自然缺乏吸引力,甚至在公务员报考中曝出冷门,要引进既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人才素质难以提升。县级审计机关整体技能存在较大差距,在职教育和培训虽然为审计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审计人员普遍掌握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数据处理和上网等应用基础,但依然离“五能”(能打开被审单位数据库、能将被审单位的数据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网络、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有较大差距。在ao审计实施系统的运用中,仅有少部分审计人员能将ao搭建的项目管理、数据采集、统计抽样、评价测试、底稿生成、审计日记、审计分析生成报告等多功能应用集于一体,在运用现场组网和远程审计方面的技术也相当薄弱。

三是机制难转换。一方面县级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但目前县级审计部门自身的工作任务很繁重,在对县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上往往就技术论技术、就方法论方法,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填塞式的培训对一些有一定计算机审计操作基础的审计人员而言能较快掌握并运用,而其余大部分审计人员都难以全部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已为审计系统构建了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两大平台,实现这两大系统功能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都尚未形成,为县级审计部门“登录”这两大平台留存了太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针对以上难题,作为县级审计部门,必须牢牢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按照国家审计署的要求,把推进计算机应用作为审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切实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审计计划、目标管理、教育培训、业务考核等工作机制,促进审计方式尽早转变。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动力。要从科学发展审计的高度,充分认识县级审计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的需要;再次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提高审计质量、创新审计方式的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建设,建立计算机审计管理应用规则、oa实施系统与ao管理系统信息交互管理暂行办法、外部来文传递处理的有关规定、ao应用实例评选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形成ao、oa系统应用管理制度体系,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的目的,增强审计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转变用人观念,增强发展活力。首先要重视审计专业人才。要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怀、生活上关爱,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运用计算机审计,减轻审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其次要培育审计专业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审计专业人才学习,推进计算机审计运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化压力为学习和奋进的动力;要探索学习方法,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或慢条斯理,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具体审计项目实践中学习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审计质量。再次要引进审计专业人才。要引进一批核查问题的高手、精通业务的能手、计算机运用的行家理手,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审计队伍增添活力。第四要使用好审计专业人才。要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结合县级实际的计算机审计项目计划,往审计人员身上压担子,实行“一人担子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三是转变工作方法,增强发展聚力。要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抓基层、打基础、建制度、转方法、促应用。一要设置机构,确定人员职责。要设立单独的计算机审计中心,由局一名副科级领导担任中心主任或由一名局班子成员分管负责,选聘计算机专业水平高的同志具体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事宜,明确要求局内各股组都配备一名专、兼职计算机审计人员,负责计算机审计和网络管理,为规范ao、oa系统操作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完善功能,畅通网络渠道。要建立完善审计内网专网网站,优化网络环境,从网络配置、维护、管理、软件功能等方面予以保障;增强网络功能,开通Ftp应用服务系统,增加Vpn硬件、全面推广视频会议、强化上下网络连接功能,为规范ao、oa系统操作提供硬件支撑。三要统筹兼顾,定期检查通报。利用网络功能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考评,每季度对ao、oa系统应用进行一次通报,年底进行总结,为规范ao、oa系统操作提供持续动力、科学聚力。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设计评审;分级管理;要素优化;持续性;产品设计;设计质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026-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12

现代质量管理提倡“预防为主,不断改进”,对于产品而言,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阶段就是设计阶段,最能使产品持续改进的方法便是评审。通过评审,将各种显/隐性质量问题排除在设计阶段,可有效减少下游环节返工、报废、回收概率发生,对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品牌信誉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设计评审概述

设计评审是指为了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通过对各设计阶段成果进行审查,识别潜在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而对设计所做的正式的、综合的、有系统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设计评审会议纪要的决议是建议性的,一般采用推荐和建设性建议的形式。是否对设计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改和对结论进行选择的权利在研发团队。其目的是重点审查和评定设计要求与设计能力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和合同要求,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要求。

设计评审是产品质量先天控制与设计优化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与代表性,可集思广益,加速设计成熟,促进设计质量得到尽快改进。同时,设计评审对“克服设计人员知识和经验局限性、主观片面性、设计质量过剩导致成本增加,迅速满足适用性要求;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育成高级设计人员”也具有关键作用。

设计评审工作按照企业相关评审程序进行,其会议评审团由非直接参与的同行专家、与设计工作质量有关的职能部门代表或业主方、供应商代表共同参与,设计团队需参加会议,以便把各方面的经验集中运用于设计,因此设计评审具有决策咨询功能。原则上,设计评审应评估项目内容的正确性、先进性、适用性、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等。

综上,设计评审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活动。

2设计评审现状及问题研究

研究国内外企业设计评审现状,由于产品的差异性与个性化特点,设计评审体系维度划分、设计评审内容与标准、评审方式方法均因产业不尽相同,但大体流程具有通用性,其在评审中遇到的共性瓶颈问题具有普遍性,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科技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品竞争力具有明显作用。

以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为例,在不断深度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设计评审仍具有较大改进点。以下为设计评审中常见问题:

2.1维度管控力度不一

评审体系维度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横向维度以设计阶段为区分,如项目策划、设计输入、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首件检查、型式试验等,一般经过相当管理级别的确认或批准,方可转段。纵向维度以单次评审不同级别流转为主,其评审规格、评审成员、评审标准、所做结论效力均不同,可分为一级评审(由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二级评审(由研发团队组织)、专业研讨等。研究发现,横向维度管控程度较强(多系一级评审),纵向维度由于涉及不同部门,协同性较差。

2.2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一级评审多呈现时间短、信息量大,评委时间难统一现象。在多项目并行的情况下,专家资源成为限制评审效果的重要因素。二级评审评委常与一级评审评委混同,在此基础上,大量的二级评审易导致一/二级评审效果界限模糊,最终使一级评审主体地位与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每一个专家知识、阅历等不同,提出的意见深度有区别,没有统一的评审标准要求,很难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科学合理最大化。

2.3知识管理程度较弱

伴随企业人员流动加快,很多研发人员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往往由自己掌握,造成很多问题重复发生,设计变更频率加大,是降成本的一大障碍,如能将这些常规问题在标准中予以体现,便可规避很多不必要麻烦。故将知识案例库作为公司高度的知识管理平台加以建设维护运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4人才育成意识不强

如何把设计评审作为推动设计人员、工艺人员、质量人员以及其他人员成长的通道,确保老有所用,中有所力,幼有所长,是人才育成的课题之一。当前的评审组成员多由年龄较长或资历、层级较高的员工构成,年轻员工较难获得评审资质,接触评审机会较少,对于人才育成极为不利。故构建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家评审团队,既确保评审效果,又能弥补不足,开拓思路和眼界,对于设计评审意义重大。

2.5评审持续管理分散

设计评审的持续性体现在评审团队的稳定性,会议纪要落实监督的连续性,评审程序文件落实的有效性。当前评审多体现评审团队组合的任意性,会议纪要落实的不专业性,且下一阶段评审对上阶段评审结论关注力度较弱,评审程序文件落实由于管控人员不同而程度不一。

2.6评审流程需加严控

评审流程作为设计评审的核心要素,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一般来讲,其可分为评审申请、资料准备、完整性检查、评审策划、专家预评、文件整改、正式评审、评审报告编制及等。对于正式评审环节,可采用组长宣布开始、介绍评审组成员及会议评审议程及要求,逐项审查设计文件、答辩、评审组讨论及通过评审结论等流程。但实际情况中,由于时间紧,很多流程合并/推后/简化,导致实际效果发生偏差。

2.7文件的属性有待提高

文件的属性从广义上讲包含文件体系、文件名称、内容、模版等。如何科学的评判文件体系的完整性、文件模版的标准化、文件构成说明清晰简洁,是设计质量管控的关键部分。运用中,完整性的依据来源比较混杂,既有程序文件,又有设计计划书等;文件模版的不统一,导致文件质量高低不一,影响顾客的体验;文件构成说明情况混乱,虽有与以往项目差异性说明,但在体现借用、新增、主要问题项及待解决项等内容时,无一致要求,影响评审效率。

基于此,设计评审仍需持续改进。

3设计评审改进探讨

通过对现状研究,可将以上问题归类三点解决,即:分级管理、要素优化、持续性。

3.1分级管理

针对纵向维度协同与专家资源有限,可用程序文件规定构建横纵向评审体系维度,以确保评审效果(如图1)。由于横向维度已基本健全,可着重拓展纵向维度。针对单次评审,文件编制后设计者应先自检,查缺补漏;再提交部件设计专业组(本人所在室组)进行互检,对照技术规范/标准、知识案例库及每人经验审查,提出不足,解难释疑,便于设计者优化方案;而后提交项目组(包含设计、工艺、质量、RamS/LCC人员,制造、营销、售后代表等)进行专业二级评审(对评审资料进行全方位审查),确保合同分解等各级要求、部件接口完整无干涉、工艺符合性,可靠安全优质均能最大程度满足,并对设计者疑难提供初步解决方案,以供一级评审决策参考。整车一级评审应由非项目组专家构成,各设计人员应提交评审内容构成清单,清单中明确借用、新增、疑难部分,专家根据设计人员要求评审项点及专家重点关注项点进行评审。文件的责任主体应是设计人员。设计联络/设计审查是甲、乙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供应商及接口、方案确认等均在此会进行。完整的纵向分级,对于资源有效利用极具价值。

3.2要素优化

评审要素应含评审专家、评审流程、评审标准等。应从以下要素着手优化:(1)对于评审专家,需要做好评审专家库的搭建工作和评审专家的激励与绩效考核。由于高级评审专家是年长经验丰富者/业务杰出贡献

者/行政团队代表,其时间紧、业务量大;而年轻员工尚处于业务精进阶段。为突破专家时间难协调问题,应在构建项目团队或部门任务分工时综合考虑,让年轻员工多参与具体业务工作及二级评审/研讨,促进其学习成长;年富力强的中年员工多承担科研研发任务;年纪较长的多承担指导工作,做好传帮带,在一级评审中作为主力军。对于激励考核,应根据专家评审表现,如参加次数、预审问题条数、评审意见采纳量、会场表现综合考虑,由评审组组长合理评定等级,落实相应的评审津贴,并将参加一/二级评审作为员工技术/工艺/管理晋升时考评标准之一,在评聘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2)对于评审流程,应抓好预评审阶段,为专家认真审核和提出意见留足时间余量;并应推动流程标准化,落实在程序文件中,严格执行;会议纪要要当场编制并确认签字;应加强文件完整性、正确性审核,确保文件高质量。(3)应构建评审统一标准,确保审核有理有据,标准的制定应由专家团队结合行业标准、规范、法律、法规、设计经验综合编写。

3.3持续性

该性质包括评审团队的稳定持续性、评审意见落实的持续性、知识案例库建设的持续性。应在项目启动之初,便构建一支合理稳定的项目团队与评审团队,确保其对项目的深入研究与持续关注。对于评审意见,应形成动态管理清单,在落实完成时间、责任主体等的前提下,在每一次评审会/总结会上对以往项点进行完成情况审查,确保评审意见的采纳完成率。应构建专业知识案例库建设小组,收集从研发、制造、售后、应运现场反馈的各方面信息,保留经验教训,留备后用。因此,评审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持续优化工程。

4结语

设计评审作为检验设计阶段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只有不断改进优化,使之契合企业发展需要,才能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产品品质,使之符合降本增效理念,推动产品优质设计,品质生产,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进程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7

(一)基层审计职业化的定义

基层审计职业化,就是指基层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业务技能和道德品质,并具有相应社会地位,建立并形成包括职业教育培训等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基层审计职业化一种管理意义上的标准化,能够提高基层审计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能,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达到贡献社会和自我实现的有机统一。

(二)基层审计职业化的属性

基层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政治及业务双重本质属性。基层审计机关受上级审计机关及同级政府部门的委托,对同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主要党政领导任期(任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同级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运行绩效情况、政府主导投入的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等进行审计并出具专业性的审计报告,其职能和职业要求决定了基层审计具有政治和业务的双重本质属性。

(三)基层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基层审计职业化的内涵是基层审计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升级,具体表现为审计项目运行独立化、审计管理模式制度化、审计业务流程标准化、审计人员能力专业化、审计人员考评科学化。

二、推进基层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基层审计职业化是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

审计的本质是一种鉴证活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评价和监督。因国家审计是涉及工程、资金、绩效评价的综合性鉴证活动,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审计的外延不断扩展,基层审计人员既要知晓国家、地方的各类政策法规,又要熟练掌握财务、工程、各行业(单位)的业务流程,这就要求基层审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基层审计职业化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和确立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完善审计制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努力提升审计队伍的审计水平,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基层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审计通过履行法定职责,对权利进行监督和制约,其职业化之路势在必行。

(三)基层审计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民众对公共社会事业的关注度、参与感、知晓度都大大提高;基层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审计的认识和接受度也不断提升,意识层面上实现了从抗拒审计、排斥审计到欢迎审计、希望审计的转变,被审单位希冀通过中立的第三方专业的国家审计机构对某个项目、某项资金等的专业化审计,满足公众、自身等的多层次诉求。

三、基层审计职业化现状

(一)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评价审计职业化程度发展高地的主要特征。虽然从宪法到审计法,均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维护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审计机关由中央国家审计机关、各特派员办事处、地方国家审计机关构成,中央国家审计机关、各特派员办事处的独立性较强;基层审计机同时对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但其考核评价、经费供给、人员提拨任用等均依赖于本级政府,且同时与本级政府的其他组成部门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性相对较弱。

(二)基层审计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性质不一,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聘用人员混合办公,人员考核标准和薪酬基数存在差异,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对基层审计人员的统一管理、积极性的调动产生一定影响,另外限定编制数目也限制了基层审计机关招贤纳士、防止人才断层的刚需;二是现行的科室化管理模式,人员招录、退出机制等日常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审计业务流程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比审计初创期的笔纸化摸索型审计,现行的无纸化模板式审计无论在现场审计时间长短、审计流程繁简、审计效率高低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代审计人可以在审计前辈们的树阴下坐享多年的积累和经验,可以在大数据的海洋里凭借着职业判断汲取所需的关键数据,可以利用oa和ao安全、便捷的分析和交互数据。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8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专业建设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设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的实践,全面介绍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及实践过程,包括总体目标的确定、建设思路的凝练与实践、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计划的调整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措施。

关键词:审计学特色专业质量工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具体项目包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9个项目。其中,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则表明该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优越性。

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专业于1986年设置并开始招生,后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与会计学专业合并按照会计学专业招生,从2003年开始又恢复独立招生,是全国第二家恢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第一家为南京审计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恢复设置审计学专业并且招生最早的高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审计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400人左右。

我校审计学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又被批准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河南省内唯一的省级及部级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学校背景,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依托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审计学专业的“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完善并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将审计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鲜明、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部级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审计学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先进行列。

三、审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为了实现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审计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及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导思想,我校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彰显两大特色,协调发展三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教学有关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促进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彰显两大特色

“彰显两大特色”是指构建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和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过程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以生产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审计学专业“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审计专业的金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审计业务手工及信息化实习、参与审计项目作业、参观生产与基建现场流程、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

“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是指在审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审计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而在培养目标确定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学制及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兼顾,面面俱到,而只能统筹协调,有所偏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现状,我校审计学专业建设着重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业领域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培养四种能力

“重点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较高的开拓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围绕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学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审计学等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审计组织中从事审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至少应修166+8.5(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如表1所示。

(二)健全师资培养及使用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寒暑假选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实践。还以重点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依托与中航工业企业的渊源关系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水平。继续执行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专业主干课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修订步伐较快,该校确定了教学计划每4年大调整、每2年小调整的要求,因此,该校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些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大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各校差异并不大,并且全部为必修课,此处不再赘述。依据该校审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完成55个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开设的统一规定,并结合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并做了细微调整,如表2所示。调整内容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增加了16个课时的课程实验,即会计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

3.专业主干课程。基于审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专业发展领域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总学时容量,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经过2―3年的实践,为了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来又对这个体系做了微调,将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门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了对调。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18.5个学分。

4.专业选修课。以前的专业选修课不进行分组,根据先导和后导关系分学期依次开设,这样设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选课急功近利,到第6学期末基本上修完了专业选修课所要求的学分,多数学生第7学期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仅剩下1―2门必修课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学生选修课程主要以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选课较为随意。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将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分组,如下页表4所示。第Ⅰ组为限定选修课,学生至少应修满20.5个学分。第Ⅱ组为任意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学分累积情况及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自行选择,即至少选修14个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5.拓展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着重体现该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及航空工业管理背景,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选修课中学校特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航空概论及机械制图,必须修满4个学分;艺术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必须修满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完成6个学分即可。

6.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按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四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共计开设了8个实践教学环节,如下页表5所示。表中的总学时表示实践教学周数,共计25周,总计25个学分,全部为必修。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进行。

另外,第二课堂教学的8.5个学分虽然不计入总学分,但也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其中,四大讲座全部为必修,总学分7.5个,包括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河南省省情农情专题。创新学分1个,通过社会调查和公益劳动获得,由学生所在的会计学院随机组织实施。

(四)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审计学专业逐渐形成了“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内容,涉及8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总量已经达到25周。目前,结合学生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3门省级精品课程,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会计学系列精品教材共计21部,同时,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审计精品教材《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些成果都为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继续强化审计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

我校审计学科研创新团队最早于1986年已经组建,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团队骨干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团队科研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提升了科研层次和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还将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校建有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又开发了oa自动化办公系统,集信息检索、成果登记、任务管理、制度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审计学专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为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X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基层审计;信息化

1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清晰认识

一些基层审计机关观念滞后,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主动、不积极,缺乏自我探索、创新精神,加之客观上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任务较重,计算机审计起步阶段的难度较大,于是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来得更快,便放弃了对计算机审计的学习和探索,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强力推进。

(2)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干部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匹配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有的队伍老化问题较突出,既懂财务又懂计算机等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由于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3)审计信息化水平受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制约

审计信息化水平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也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在审计实践中,往往遇到一些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部门和单位,根本就没有使用电子软件。一些被审计单位的软件本身存在缺陷,或使用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电子数据残缺不全,存在大量的冗余、缺失、错误等,还有的单位对软件未及时进行升级,给项目前期的数据采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数据采集和筛选、查询、分析等是困扰基层审计机关的突出难点

如今的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种类较多,并不断升级和更新,软件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也各不相同,这给基层审计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普遍很少,有的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虽然上级审计机关加大了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但要在短期内掌握不同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术,并有效进行筛选、查询和分析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要借助审计机关以外的计算机审计力量也是有限的,对电子数据的筛选、分析等数据利用需要具有相关的财务、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需要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2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积极对待

基层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效果和必然势,认识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审计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克服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不能因起步阶段难度较大、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停滞不前。

(2)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

a.争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即争取政策,筑巢引凤,把技术精湛、热爱审计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审计机关中来,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

b.狠抓人才培训。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力争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中心,提高培训实效。二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重点是通过中高级计算机培训,加强审计业务骨干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审计业务骨干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三是抽调一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审计人员参与上级机关工作中一些较好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项目。通过实际工作的历练,为基层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骨干力量。

(3)着眼现实需求,深化应用

a.集中力量着力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质量复核、行政办公无纸化等方面的运用,加强对审计资料的归集、管理,提高审计档案利用价值,发挥“死材料”在现实工作的作用。

b.加大力度建设本级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和审计对象信息化数据库。尽快建立被审计对象基本资料数据库、信息化数据库、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财经审计法规数据库,审计专家经验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以各类审计平台软件为基础,积极探索专家经验,努力开发审计小软件和小模块,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丰富审计应用资料,有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4)突出重点,攻破数据采集难点

a.突出重点。突出计算机审计在重点行业、系统和部门审计中的运用,如医院、社保、医保、民政等业务数据量较大的系统和部门。此外,基层审计机关在年初确定好审计项目任务后,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进行充分的审计调查,根据项目需要确定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重点项目,并将其合理地安排到各业务科室或审计组。

b.集中力量攻破数据采集难点。基层审计机关在摸清管辖范围内审计对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析、归类,并集中本机关计算机审计人员力量,对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业务软件的采集逐个予以突破,必要时请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予以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外部计算机专业人员参与。同时,上级审计机关要对不断升级、更新的常用软件,及时向基层审计机关下发其采集方法和技术,并多进行业务指导,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

(5)积极探索审计组织模式,规范计算机审计操作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a.优化审计组人员构成,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将审计机关内部有机整合,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优势,实现审计业务骨干和计算机骨干的有效结合,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审计组的内部交流、各审计组之间的交流、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的交流,充分挖掘、分析和利用审计数据。

b.规范操作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电子数据可靠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相关审计技术及审计证据收集、计算机审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规范。审计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电子数据采集、转换、清理和分析过程,尽量避免仅依靠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注意防范获取的原始电子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电子数据转换和清理过程中产生数据丢失、出现错误的风险,计算分析过程中发生逻辑错误的风险和审计证据不足等风险。

参考文献

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政府费用支出审计策略建议

一、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内涵

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部门对政府机关的财务支出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计,是一种专项审计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最终提出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策略。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内涵句是审核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同时也监督政府费用支出的有效性,即政府费用支出运用的效果和效率。旨在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合理以及有效的使用财政费用支出资金,最终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使用绩效,使政府费用支出资金达到其最大的经济效果。

二、我国政府费用支出审计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在逐渐开始采用政府费用支出绩效的审计,其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起步比较晚,还有一些历史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使得在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目前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模式不够规范,有一定的制约性

我国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模式是行政审计模式,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这种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体制限制了绩效审计对政府各部门费用支出的使用进行更加进一步的审核以及监督,限制了审计机关审计职责,同时也限制了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与人大立法监督的深入结合。目前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模式不够规范,使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不能够有序的进行,对审计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我国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不足以保证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开展。由于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审计的标准以及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需要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不仅有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也需要熟悉法律知识,以及比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需要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等。

(三)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审计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和复杂,所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开展需要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伴随信息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也需要一些信息化技术来服务于审计。但目前,我国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导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瓶颈。

三、完善政府费用支出审计的策略建议

通过前面阐述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内涵以及对我国政府费用支出审计现状的分析,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出完善政府费用支出审计的策略建议,具体如下

(一)提高对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意识,更新审计理念

目前,虽然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但仍然有些地方审计部门对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还没有正确的意识。因而必须更新各级政府以及审计机构对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理念。可以定期地对审计人员以及各级政府、社会大众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此来加强知识更新对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意识,更新审计理念,以便更好的开展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工作。

(二)完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审计执行细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法律约束机制,作为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保障。要想完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就需要多层次地健全法规,改变目前限制性条款较多而惩罚性条款较少的局面。因此,我国需要制定与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规则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审计执行细则。同时制定完整的审计人员执业细则,从而提升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水平。

(三)健全现行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体制

我国现行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的体制为行政型审计体制模式,这种体制却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个体制进行健全是必然的。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它是专职机构,应独立于政府机关,即保持其自身独立性。因此需要将行政型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体制转改为立法型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体制,需要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审计院,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这样,审计机关与政府行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就可以改善现行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体制的内部监督现状,从根本上不再受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使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部监督。

(四)加强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开展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既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也需要熟悉法律知识,以及比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需要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等。所以,在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需要完善审计人员的结构,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要通过多种手段对人员进行各项综合素质的培训,增强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政府费用支出绩效审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卓越.政府绩效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