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3:58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1

关键词: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大学,是各类人才的诞生地,是科教兴国的根据地,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搞好大学校园绿化,对提高校园环境、塑造大学形象有很大的关系。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体现在它的学术成就与悠久历史上外,其校园环境也应是独具特色、舒适怡人。环境艺术诸要素中,植物、水体、园林建筑与构筑物、艺术品、辅装及其他附属设施,无不与绿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运用好这些要素,创造出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1.某大学校区的主要特点

某市的多数大学建有新校区,这些新校区的主要特点是:

(1)面积较大,一般占地几千亩。如同省的师范大学和建筑大学占地都是3000余亩,某大学总占地5000多亩。

(2)人数较多,新建校园师生人数在1万以上。

(3)新建大学校园基本上位于城市的郊区。

2.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设计应注意事项

新建大学校园内的道路绿化不仅要适应新大学校园的特点,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特有的人文气氛紧密相联系。新建大学校园的道路绿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应

大学校园的生态景观包括各种公园、水系、原有植物群落、林荫道、运动场、立体绿化等。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把他们分为廊道、契合体、模块等景观单元,各种嵌合体都由块区、廊道和基质三种要素结合而成,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大学校园的基质是建筑群;廊道有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种:自然廊道如河流、自然植被等,人工廊道一般指的是林荫道、道路。其功能主要是: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调节校园生态小气候。

校园在郊区,空气质量相对市区污染少,有毒有害气体少。但是如某建筑大学,离炼油厂较近,污染严重。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如山桃、旱柳、丁香、水腊、银杏等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硫;旱柳、银杨、女贞、悬铃木等是净化氯气的较好树种;梧桐、大叶黄杨、垂柳、女贞具有吸收氟气的能力。

乡土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快,成长状态好,植株强壮,是绿化选择中不容忽视的道路绿化树种。

2.2注意营造舒适、怡人的道路空间环境

某市新建的大学校园应是绿树成荫,碧草延绵,林间蹊径蜿蜒,学习用的桌、椅散落其中,泉水涌动,……。而学生的每天生活可以不去欣赏碧草绿树,不去室外的桌椅上学习,但必定要行于路上。为了使学生行在路上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应做到:

速生树种生长快,遮荫效果好,可以解决夏日在烈日下行走的煎熬,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怡人的景观。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最好为1:1,这样不同道路之间也会因不同树种规格大小而产生景观上的变化。

植物的形态多姿多彩,四季各不相同。道路绿化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反应在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上,其色彩搭配以对比色为主。一般的单株落叶植物是春观叶、夏赏花、秋赏果。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示着它特有的美,如春季开花的迎春,秋季变红的枫叶。在春、夏、秋三季,如行道树为绿色大乔木,其下可种植黄色或红色等鲜艳色彩的小灌木或花灌木,以丰富道路的色彩变化,景观效果易形成。但在冬季,色彩极为单调,这个季节里不仅要注意常绿树种的使用,还应注意展示有鲜艳色彩的植物的枝和杆。如红瑞木,在冬季会显出其独有的风姿。

道路两侧的植物规格过小,就难以形成好的景观效果。所以在一开始种植植物时就要在某一定路段用一些大规格的苗木,会给新建的校园增添不少生机。

2.3将校园的特有人文气息溶入到道路绿化中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宁静可以使学生感到可亲、可爱,产生美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绿化又是形成这种环境的主力军。所以绿化植物的选择也溶进了人的思想感情。可选择树形幽雅、叶形美丽的植物进行道路绿化,如白玉兰、五角枫、银杏等。选择的植物可以代表一定的寓意,如营造竹径的氛围,竹代表着高洁的品格;也可以设计一条桃李路,桃李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反应。在这特殊的知识殿堂中,合理的植物种植会使绿化空间也罩上知识、文明的感觉和氛围。

3.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根据校园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植物自身的生态功能和美学特性,在某市可以用作新建校园道路绿化的植物有:

作行道树的乔木:法桐、毛白杨、旱柳、垂柳、白腊、合欢、槐树、栾树、五角枫、银杏、大叶女贞、白玉兰、广玉兰。

作行道树的大灌木:紫薇、木槿、樱花、碧桃、紫叶桃、山桃、贴梗海棠、西府海棠、红叶李、黄栌、丁香。

大学校园内的主道一般无分车带,路况与市区的主干道相比较简单。因此,其绿化形式也相应的简单。公共干道两侧的绿化空间小,一般采用多层次绿化的模式。而校园的主干道两侧绿化面积大,从生态学和景观学上来讲,都无需封闭性很强的绿化形式,主要形式有两种:道路两侧只种行道树,这种形式简洁,给人以清新感。如位于山大南路的某大学校区,进入南门后西侧的道路上是高大的两排杨树,特别夏季在杨树的庇护下感到无比的舒心和凉爽,既使在深秋和冬季也会被杨树那挺拔、伟岸的身姿而折服。道路两侧乔木下可以种植一层、两层或三层灌木。由于学校空气质量好,相对较安静,通常种植一或两层灌木即可。主要有这几种组合方式:乔木与大灌木相组合、乔木与自然点植的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乔木与整形的点植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乔木与整形的成行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

参考文献

[1]胡喜生,周新年,陈全辉,李纲,范雪飞.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1-114+118.

[2]范宣波,秦风硕.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道路空间设计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302.

[3]马斌.浅析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J].能源与节能,2011,09:62-63.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2

----aCaseStudyofQuanshanCampusofXuzhounormalUniversity

XiongXiaohua

SchoolofUrbanandResourcesenvironment,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YanchengJiangsu224051

abstract:thisarticleusesquestionnairesurveytogettheuser’soverallimpressionofthecampusgreenlandscapefromtwoways,oneisthefirstimpressionofthecampusgreenspacelandscape,andtheotheristhedetailedanalysisofthecampusgreenlandscape.Generalizetheuser’ssatisfactionofstudyareaonthegreenlandscapeinordertodeterminethegreenlandscapeofthestudyareameetstheuserrequirements.

Keywords:greenspacelandscape;satisfaction;campus

摘要: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初步和详细分析两方面的调查获得校园绿地景观在使用者主观的总体印象,概括出研究区使用者对绿地景观的满意度,从而判断研究区的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使用者的要求。

关键词:绿地景观;满意度;高校校园

从大学校园的社会构成来说,校园是由学生、教职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组成,其中以学生为主,是校园活动人群的主体,校园绿地景观规划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来进行[3]。绿地景观属于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校园绿景观地规划时要满足学生独立意识的需要、对交往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需要,这些需求都可以归纳为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的内容。

1绿地景观满意度及其研究方法

对于绿地景观有多种理解,可以将其定义为在研究区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研究区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其系统内的建筑小品、水体等[1]。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使用者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使用者对某种事物的事前期望与实际感受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2]。通过对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对于满意度数据的获取主要以现场调研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3]。

本文的绿地景观满意度内容为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校园绿地景观使用情况(使用频率、使用季节、使用目的等)、对绿地景观的要求、对目前绿地景观满意和不满意处及对今后发展需要改进的要求几方面的调查获得校园绿地景观在使用者主观的总体印象,分析研究区的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使用者的要求,从而概括出研究区使用者对绿地景观的满意度。

2调查实施及统计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对于一所高校的校园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是判断该高校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之一[4]。本文选择泉山校区作为研究区,泉山校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地势最高,占地约68hm2,,设置有15个院系,在校学生约2万多人,绿地面积为275434.52m2,绿地率为41.34%。

问卷调查以大学校内活动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其中以学生为调查的主要对象。调查目的在于调分析校园内活动人群(主要是学生)对校园景观的满意程度。问卷内容包括:使用者特性。主要指性别、文化程度、院系、在校时间等;关于校园绿地景观的提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方面是对校园绿地景观的总体印象调查。主要是调查使用者对研究区绿地景观的第一印像与感觉,如绿化丰富度、安静度、遮荫状况、私密性等;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对校园绿地的详细调查。即对研究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细节进行调查,如绿地中的休息设施、使用者对绿地的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2.2调查的实施和统计

在初步了解校园绿地空间的环境特征和学生行为活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徐州师范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调查问卷(试用)》,先进行进行试验性调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后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地点为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调查者在大学校园内选取人群较为聚集的地点(如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向校园中进行不同活动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回收,部分问卷派发到班级填写。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占91%,无效问卷18份,占9%,问卷统计分校区进行百分比统计,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3.1校园绿地景观整体印象分析

问卷从校园绿地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出发,结合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绿化丰富度、安静度、遮荫、富有生气、景观优美、季节特色、私密性、布置合理性、便捷性、管理完善度、环境精致和印象深刻12个指标,调查两个校区的总体印象。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得出:

泉山校区的使用者对本校区的整体印象是基本满意。近60%的使用者认为校园绿地的绿化程度高,超过40%是使用者认为校园绿地景观的景观优美,具有季节特色,但仍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使用者对本校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私密性、安静度、遮荫、管理完善度这几个指标的满意度比较差;遮荫度不好是大多新建校区的通病,随着树木的成长,这一指标也将逐渐提高;对于其它指标大多使用者持中立态度。

3.2校园绿地景观详细分析

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心里和需求角度出发并结合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设计17个问题,对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的详细情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得出:

(1)对于校园绿地景观的校园特色这一问题,该校区的使用者都认为本校区的校园绿地没有特色,只是较为简单的绿化景观。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使用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使用率较低(见表1)。

表1校园绿地景观使用频率

tab.3Frequencyofuseofcampusgreenspacelandscape

经常有时很少

泉山校区6.59%43.41%50%

(2)对不同季节学生在绿地空间中进行户外活动频率做了比较,调查结果为,冬季学生户外活动的频率最低,春、秋季是最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季节。这应该是受徐州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室外日晒比较严重的气候特点的影响,如果绿地的遮荫状况欠佳或者缺乏适宜的遮阳设施,室外同样不宜久留。

(3)通过对研究区校园绿地景观的使用情况的分析,使用者选择在绿地空间中最常进行的户外活动主要是:散步聊天、顺路方便的穿行、享受阳光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因此,我们在做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中应该考虑到这几个因素,使校园绿地景观更适应使用者的要求。

(4)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区的使用者一致偏爱于有休息座椅的绿地、可以享受阳光的草坪、有小径穿行的校园绿地和遮荫良好的道路绿地四种景观类型,其中最钟爱于有休息座椅的绿地,选择比率达到64.29%,其次分别为有小径穿行的校园绿地、可以享受阳光的草坪、有水景观的水边绿地、遮荫良好的道路绿地、造型精致、景色优美、花卉丰富的绿地、安静和私密性好的绿地以及体育活动的运动场绿地。

使用者选择这些绿地景观的原因主要是安静、有舒适的座椅、绿树成荫和美观。其中安静为选择绿地景观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有70.88%的使用者会优先选择安静的绿地景观。

(5)问卷为调查使用者校园绿地景观的一些细节的满意度而设置了相应的问题。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有超过50%的使用者认为绿地中铺设的道路不方便,从而抄近路穿越校园绿地;关于校园绿地中的休息设施的设置,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者对于本校区的休息设施普遍不满,不满率均超过70%,希望增加相应休息设施。

4结论

(1)通过对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总体印象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者对于多数指标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校园绿地景观绿化丰富度高,比较具有生机和一定的季节特色,但同时对本校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私密性、安静度、遮荫、管理完善度这几个指标的满意度较低,希望在这几方面能够得到改善。

(2)通过对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的详细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者认为本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缺少校园特色,秋冬季节校园中常绿植被不是特别丰富;使用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便捷度满意度较低,认为绿地中的道路布置不是很合理;被调查者对于绿地景观中的休息设施满意度都较差,认为应该增加绿地景观中的休息设施。

(3)使用者都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使用绿地景观,使用者使用选择在绿地景观中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散步聊天、穿行、享受阳光、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等。调查发现虽然校园绿地景观类型是比较多的,但实际被学生利用的却比较少,使用者都认为本校区的绿地景观实用较差。概括来讲,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使用率都偏低。

原因是多方面的:校区的绿地景观主要集中在教学区内;校园内的绿地景观多以观赏性草坪为主的较多,处于一种“只可远观”的状态,学生无法进入其中;绿地景观中缺少相应的休息附属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在后期规划中调整。

参考文献

[1]张锁成.河北农业大学校园绿化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美]理查德•p多尔贝.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魏婷婷.呼和浩特地区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3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规划;景观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现阶段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教学区生活区等简单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校园逐步从原来的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具有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产业开发体系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高校校园从传统的教学、实践、生活、锻炼等功能转向多元化、多层面的生态整合型转化[1]。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应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校园规划中,将高校校园作为自然和人文系统的复合载体和整体生态环境系统来研究,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环境。高校校园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环境系统,它包含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和斑块,包括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例如树林,水面等,也包括丰富的人造景观,例如道路,广场,宿舍,教学楼等。这些不同的景观类型的相互组合、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的高校校园景观。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景现系统[2]。

2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性规划的基本要求

1)可持续性

校园景观规划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协调并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可控的方案。同时,强调场地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水环境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态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相关问题。这种可持续的理念,会渗透到校园中的行为群体和个体(学生)的主导价值实践的理念中去。

2)景观生态的连接度

传统的校园景观,景观空间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往往只能发挥单独个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应增加校园空间的景观连通度,景观连通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体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联系。

3)规划弹性和景观适应性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方面应具有弹性,留有余地,对未来学校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留有选择的可能性。

4)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a自然生态性:考虑大学校园及大区位空间,综合研究分析校园周边的城市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及更大尺度的景观要素。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

B人文生态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不仅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致,还要使其有意义和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历史、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发展目标,这些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研究的,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校园景观中。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实现景中蕴美、美中育情,唤起学生正情操的回忆,成为一生的精神贮备。

3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概念的应用

1)校区概况:

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是由原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整合而成,因学校特色、定位不同以及部分项目调整,原校园规划已经不能满足警察学院建设发展的需求,需要在原规划基础上进行相应完善和调整。

2)现状生态性分析

a.植被――西侧瓦山山脉区地被覆盖良好,校区内是人工种植为主,以沿道路和河道的带状绿化为主,其余区域山石,有若干乔木、灌木、野生乡土地被呈无序自然生长状态,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种农作物。

B.地形与土地利用――整个基地内部地势走向是东北低西南高,西南侧瓦山山脉成半包围之势,校园中央有一条自然河道,贯穿南北。

C.水体――河道为季节性河,渗漏型地质重,河道内无水,靠近北段中水处理站的河道内有部分存水。

D.建筑――校区内已建的办公楼、教学楼、体育场等,可为新校所用,此外,需新建实战训练馆、泅渡馆、政务办公楼等建筑,满足新校区的使用要求。

优势:贯穿校园南北的自然水系,场地西南环绕的瓦山群脉,铸就场地依山傍水的景观特质,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校园景观创造了良好的基底。

劣势:校区建址时间短,地域文化缺乏,前期建设未充分利用山体、林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域特征。

3)规划思路和规划特点

校园的规划结构是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它由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组合而体现,通过三个组成要素的合理规划来最终完成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结构理论进行校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目标是协调校园中人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尊重环境,同时满足校园师生基本的学习、训练、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正是这些功能的需求决定了校园斑块的类型、面积和形状,接着确定斑块的大体布局位置和相互关系,以方便总体格局的营造和廊道网络的设计。

通过对校园山体、水体等景观斑块,河道、道路、轴线廊道特性的分析,划分教学科研活动区、实训演练区、运动健身区、学生公寓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将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景以及引入新的组合来优化校园景观格局,在自然格局的基础上,确立山东警察学院整个校园为“一轴两带多功能区”的规划结构。

4)景观规划格局

在规划程序和内容上,以景观构成元素分类、研究、分析与重构为出发点,以景观格局优化为框架,研究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发挥可持续的综合生态效益[3]。山东警察学院校园,在规划总体布局的框架下,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构建山魂水韵景观格局,从而在基本层面上引导校园向更尊重自然的方向发展。

校园的总体景观结构为“一轴-两带-六园-八景”,以主题园、“校园八景”等分布在校园功能区内,实现景观、意境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人工的设计布局改造,增加大学校园的景观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

“一轴-两带-六园-八景”的校园总体景观格局的“一轴”:校园东西向核心轴,串联东大门―校前广场区―图书馆等公共活动区域,西面瓦山起伏的山脉为其提供了葱郁深远的背景。

“两带”:山林带、滨水带

山林带:校区西面的瓦山山脉,环抱校园,一道绿色的屏障,使校园庇荫在群山之中;

滨水带:校园东侧,贯穿校区南北的一条自然水系,联系校园的公共活动、教学科研、运动建身等功能区;

“六园”:文韬园、武略园、农耕园、康健园、春晖园、雅聚园

“八景”:瓦山叠翠、经石散聚、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

4景观规划生态性的主要特点

景观最优格局是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模式,其设计是基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心思想是将相似的用地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的规划设计就采用了最优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原理,最优景观格局拥有一些自身的典型特征和优点,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些特征和优点入手,来探讨最优格局理论在山东警察学院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1).保有最大面积的自然斑块:山体植被斑块

本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园区土地内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遵循最优格局原则,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保护了西侧植被良好的自然山体―瓦山山脉,为校区提供了最大的自然斑块。这样的景观设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营建主要的自然生态廊道:河流水系廊道

贯穿校区南北的自然水系进行生态水系规划,构建最大的自然廊道,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水系景观中,实现生态涵养、教育、休闲、体验等多重复合功能。

3)斑块、基质和廊道景观要素的有效结合

以往的绿地规划,主要考虑绿地的面积、苗木选择、场地单纯的使用方面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美化与装饰,绿地作为单独个体发挥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绿地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绿地常常仅作为孤立的个体发挥生态效益。事实上,绿地之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与面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大、更重要)的意义[3]。

在本校园的景观结构中,校园核心轴(人文)与滨水带(自然)是校园景观格局中最主要的两条廊道,代表不同的精神内涵的表达,体现了学校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办学特色,水系廊道形成校园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带,是校园生态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不同的水体形态样式河道沿线串联了文韬园、武略园、雅聚园、春晖园等,以及“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等校园景观。

山体是景观格局中最大的斑块,校园八景和六园构成生态斑块基质,山林斑块、水系廊道带连接校园主要的生态斑块、基质,体现了斑块、廊道、基质结合的原则。景观连接度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益,利于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并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多样性、异质性。

4).自然元素的尊重

在这个方案中尽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状,对其只做局部调整,优化水岸线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难度。结合市政管线补充水源,设计自然雨水收集系统,汇集雨水、渗透地下水;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净化系统。

河道位于山地区,部分山体被破坏,河道周边存在不少断岩和废弃石材,设计引入岩石园设计,解决现状残留的石头较多的问题;结合石头与断岩,配植岩生植物形成岩石园景观,并和如园林植物、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园林元素,结合布置。

利用沿线的地势和地质特征,充分表现水体的形态,造就“涧、池、溪、渠、河、湖、瀑”等多样的水体形态。下游建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景观湖,从污水的处理利用、雨水的拦截回收及湿地的过滤、吸附等方面,形成一个水质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环境容量,形成一个与环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观赏、具备环保教育特点的滨水景观。

在形成不同景观体验的同时,提供了人流休憩、集散的场地;以多级游路网络体系,确保了交通可达性和便捷联系,构建具备景观体验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统。

5小结

本文探讨的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从静态的角度出发,以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基本要素,对校园景观规划进行了阐述,分析斑块廊道的生态格局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动态过程、生态效应等理论本文没有阐述,以上理论同等重要,实现校园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惠英生态型校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设计管理2007(2)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1-01

高校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校园景观作为学校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四所驻威海高校为例,对其校园景观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中的优点及不足,对如何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进行探讨研究。

一、景观分析

(一)地形

山东大学(威海)背靠青山大海,傍倚万亩松林,面向市区干道,地势北高南低,且平坦开阔。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东侧和北侧有山地围绕,西侧临海。地势南低北高,西低东高,其间一条沟壑斜穿地块,原始地形最大高差为12m。威海职业学院位于初张路东,整体地势平缓,有微地形,院内有大面积的水面。山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背靠威海职业学院,地势缓平。

(二)水体

无水不成园,可见水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又有亲水的天然秉性,水景是景观设计中最具独特吸引力的元素。

山东大学(威海)的水体为人工开挖形成,在进门引道两侧开挖了两个各占地1万平米的人工湖。湖与玛珈山呼应,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自然美。这正应了风水学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湖水污染较为严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内水体在主体建筑之前,分左右两个水体,两水体相通,中间有桥梁架上,为左右对称格局。水体周围的休闲区明朗开阔,是静思,赏景的好地方。但两侧水体相通的河道略显生硬。威海职业学院校园内有一大片水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原有水资源进行重组处理,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水体。院内水体面积所占比重在四所高校中是最高的,是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也是威海职业学院的主要特色之一。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校园水体现是自然样式,水体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缺乏细部的设计。

(三)建筑

校园建筑作为校园建设的主要部分,其风格展现了校园的主要特色。建筑风格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性格。建筑是一种物质文化,但它具有特殊的精神渗透和展示作用,对师生情感的激励、高尚品质的培养,都具有深远而又现实的影响。

山东大学(威海)的主体建筑图书馆以淡黄色为主,整体呈现一种半包围的弧形,教学楼与主体建筑相呼应,整体简洁大方,但创新性欠缺,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校园特色。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建筑风格偏向于俄罗斯风格,建筑带有穹顶,突出了哈尔滨的地方特色。威海职业学院作为新兴校区,其建筑整体统一简洁,以高挑细长的柱子为设计要素,充分的运用到校园建筑中来,建筑形式与校园景观相协调,显示出整个校园的新兴活力和氛围,从地段和环境特点出发,吸取中外大学校园发展中所共有的“院落”这一基本模式,作为建筑构成的基本骨架。根据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关系,结合地形,进行总体布局。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校园建筑缺乏特色,整体建筑色彩为米黄色,建筑样式不新颖,没有突出该校园的文化特点。

(四)植物

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必可少的构成要素,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气候、调节气温,而且还能创造舒适的校园环境。

山东大学(威海)校园植被主要以黑松为主,进校园大道两侧,在文心湖旁种植垂柳,进门后有大面积的中央大草坪,然后是雕像和喷泉,点线面结合。学生生活区多以耐寒抗热的常绿植物和草本花卉为主,如红瑞木,海桐,龟甲冬青等,色彩比较单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植被多以悬铃木居多,入口处两侧的水杉构成其特色,夏天绿色成荫,颇有意境。进校门后的中央广场主要以规则式的低矮灌木修剪组成,整体规则统一。威海职业学院植被落叶树种居多,其中搭配些许常绿树种,各功能组团依附于生态带错落布置,组团无论内外均能享受到开阔、优美、浪漫的独特滨海景观。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校园植被主以黑松为主,部分竹子种植,树种丰富性较差,缺乏多样性和统一规划,未能表现校园景观的生机和活力。

二、四所高校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被四大造景要素的对比研究发现,高校校园景观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所城市,同一个地区。各个校园都有各个校园的文化特点,将校园文化加以利用,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来,那校园就是一个有内涵的校园,有特色的校园。通过对四所高校的比较分析,威海职业学院的校园建设在四所高校中是比较突出的,它的校园建设不仅显示了新兴校园的现代感,而且整体规划统一,彰显了校园活力;山东大学(威海)是坐落在威海最早的高校,相对年龄较久,校园规划相对已经比较合理,但因为后来规划不断改变,校园特点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仅次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园特点很明显,为欧式风格,但校园景观与建筑风格融合较少;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在四所高校中相对年轻,校园整体景观建设没有完善,只有学习和生活区建成,校园未规划用地还很多,有待发展。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5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毛贵凤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化景观;植物配置;丘陵特征;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3;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255-03

DiscussiononCollegeCampusplantDispositionandLandscapeConstruction

inJiangnanHillyareas

penGJin

(Departmentofart,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000,Hubei,China)

abstract:theecologicaldesignprincipleandspecificmethodforcampusgardenwerediscussedfromtheecologicalviewofnature;andtheorganicr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campusenvironmentandculturalenvironmentwasexploredbasedontheanalysisofgeographicalconditions,regionalcultureandplantapplicationsituationinthecentercampus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creationofplantlandscapeenvironmentinJiangnanhillyareasweredeeplyresearchedandanalyzed.

Keywords:collegecampus;plantlandscaping;arrangementofplants;featuresofhills;spatialenvironment

大学校园绿地反映了校园的办学理念与学术思想,呈现着学校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绿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师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休憩活动场所[1]。

江南丘陵地区主要是指鄂、湘、赣、皖四省,江南丘陵地区的高校进行绿化时,要利用江南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校园文脉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宜人的景观,满足师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达到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最大化,营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以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为例,研究大学校园绿化景观对塑造生态型山水园林特色环境,实现大学环境育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湖北科技学院绿化基本理念和景观营造原则

湖北科技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南部的“中华桂花之乡”,属低山丘陵地貌,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位于咸宁市城市中心地段,中心校区保留了一座自然山体和三处自然原生态树林,山形坡势较缓,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方向长于南北方向。在规划景观分布设计时,主景观轴线为自南向北延伸,南端以主大门广场为起点,山体自然区在主景观轴线的北端点,东大门为次景观轴线的起点,西区学生宿舍群为次景观轴线的端点。从自然景观分布看,主要位于景观轴线十字线交点及两侧。揽月湖位于景观轴线的交点处,东大门、医药楼、体育馆三个次景观轴线节点旁,分布着保留较好的岗地自然生态区。各功能区的绿化设计采用因地制宜、整体布局、优化配置的原则,融合地方文化体现校园园林特色,并将自然山水贯穿整个校园环境中,通过功能空间和景观的组织,运用显山露水的自然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具有特色的江南丘陵地区山水园林景观。

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的园林绿化特点反映了江南丘陵地区高校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特征,现进行下列阐述与分析。

1.1表现生态性

大学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休息、活动、游戏场所,校园规划用地分配40%~50%的绿地。学院绿地由乔灌木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空间,树种选择丰富多样[2]。通过绿化改善学校的小气候环境,可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土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了绿地系统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形成了“山水、植物、建筑”诸要素凸显的校园园林特色风貌。

1.2突出文化性

湖北科技学院以“现代化生态校园”为设计理念,融合不同的建筑风格与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通过对绿地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与合理的植物配置,集中展现了一个高校的历史文脉,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为师生交流搭建人性化的平台。

1.3延续地域性

依据高校的园林绿地规划,充分考虑丘陵岗地的土壤、气象、地形、地质、水源、适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结合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水系,满足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各种绿色植物生长的需要,使学校的园林景观设计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3]。因地制宜运用地域性园林模式,借用咸宁市独特的桂花、楠竹、赤壁等符号元素,实现了植物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群落化,湖岸绿化自然化,林荫道路生态化,特征明显地凸显地域特色。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7

【关键词】生态校园;使用评价;城市设计;尺度

0引言

从整体规划平面图上看,校园功能分区明晰,生活区和教学区通过长桥相连,校园整体平面呈哑铃型。作为一个在江安校区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我建立在学习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整体规划进行一定的评析,故写了这篇论文。我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的道路骨架,从而引出了各个功能区,并进行了相应的阐述,思考为何如此布局,有何道理。另外,江安校区校园的生态性十分明显,绿化系统又十分特殊,它渗透于各个功能区与道路系统之间,起到了衔接各个区域的过渡作用,基于此,我将其单列出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1校园规划的亮点所在

1.1道路交通系统

校园由环状曲线型机动车道连接各功能区,红线宽度24米。各功能区内车行道路为6米。校园分设六个出入口,南面主入口以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校园中心。东入口则以景观水渠旁的文化长廊强化其在数条东西向通道中的统领作用。在园区主干道和建筑间灵活的布置着景观性步道,形成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有机交通网络。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的主要干道便是长桥,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禁止机动车通行,很好的做到了人车分流,反应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同学们对我校的人车分流系统较为满意,满意度高达83%。统览校园规划平面图,商业街、长桥、知识广场、文化长廊构成了自西向东的主要轴线,视廊随着校园运动系统丰富多变。除此之外,生活教学区之间还有多条支路相连,如沿江安河的环线道路。

为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校区规划人流与车流适度分离的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机动车的停放问题,沿主干道串联着若干停车广场,汽车停放就近分散安排于各个功能区附近,并于图书馆、一教,综合楼、行政楼区等人车聚散集中的区域设置集中停车场,自行车的停放也采用就近安排的原则,分散设置于各功能主要入口附近。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人车出行的方向性,主入口选择在校园的西南侧,这样的既方便学校的对外沟通联系也方便学生课余生活的出行。

1.2文体活动区

文体活动区包括体育馆和三个体育场(及篮球、排球场)分散地位于用地南侧,贯穿东西,紧邻出入口,有利于教学、通过校园的入口向社会开放,在展示校园形象的同时也方便校园资源的社会共享。露天游泳池和网球场深入校园腹地,布置在宿舍区组团旁,主要是服务于在校学生。分析参考了很多校园的整体规划,它们大都选择将文体活动区规划布置在临近用地交通主干道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起到阻隔噪音与交通污染的作用,也可以方便周边人群的使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3教学实验区

教学区位于明远湖东侧,包括图书馆、公共实验楼和公共教学楼等,独立成团,与生活区分离规划,沿校园水渠带状分布,周围为共享生态绿地包围,楼体和中央湖之间有滨水漫步道。公共资源区和校园共享生态绿地融合,为校园师生活动最为密集的场所创造了宜人的环境,同时具备集会、交流、学习、散步、游憩、象征等多项功能和含义,形成校园景观环境空间的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校园生态、景观、活动空间的联系核心。

工程训练中心位于明远湖北侧,因为使用人群有限,故设在较为僻静的区域(校园主干环路旁),而不是诸如长桥等使用频率很高的交通体系直达的地方。紧邻校园主干道方便了大型设备及模型的搬运运输,与外界交流。对于理工科的专业特点和学院性质,工程训练中心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从规划使用面积还是后续使用面积来看,相较于其他功能区都是较为庞大的。

1.4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接待区位于南门入口广场旁,形成对外联系方便,交通顺畅,外事集中的区域,作为我校对外的窗口和校园管理的中枢,该区以其理性的整体布局,严谨的独特造型吸引人们的眼球,接待外来人员。将其布置于校园南侧的出入口旁是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及外来办事人群与我校上课师生的流线干扰;而且行政办公区不需过于静谧的环境,临街布置还起到了阻隔噪音的作用。

1.5水体绿化系统

活性水体景观轴向与组团型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校区的生态灵魂。依托江安河的自然资源,江安校区打造了“一湖三渠”的水文生态格局。为将水元素扩展到校园各处,三条以著名校友命名的人工支渠:德水()、沫溪(郭沫若)、巴渠(巴金),穿流于建筑楼群之间,形成一个“川”字。充分将园林设计中“散则曲折不尽”的因素体现出来。渠水汇入明远湖、江安河,流入长江,汇入大海,与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相呼应,将生态环境与四川大学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人文与生态的完美和谐统一。

2使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一个校区的整体规划,也必然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全校范围内做了江安校区使用评价的调查,共发放五十份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从数字中分析同学们对我校整体规划的看法。对于江安校区的整体规划,大家认为在道路交通(45%),景观绿化(13%),生活区布局(37%),运动场所(5%)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其他校区的对比分析揭露问题,并试图探寻解决方案。

2.1区位方面

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西南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远离城市中心。校区西南角为文星镇金色校园广场,东南部有白家镇农贸市场,均属于商业区;北部与西部还分布着多个居住小区与学校,东部大片为待规划开发的区域。虽然校区南部和西部紧邻交通干道,与市区方便联系,但是校区没有明显城市特性,校区孤立封闭,不宜在校学生能力的发展,接触社会实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2.2学生生活区

学生宿舍均为围合式组团处理,分布在商业街的南北两侧。生活区与教学区完全分离布局,通过长桥相连,中间穿插以文体活动区,这也是我校功能分区明确的重要标志。

2.2.1商业街

城市设计概论学到:“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而街道则更多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实际上也综合了道路的功能。街道两边的沿街界面一般有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街道空间设计的交通要求处理好人车交通的关系,要对其进行功能、人流和车流疏密程度的研究,并相应决定宽窄变化”。

2.2.2宿舍区

宿舍区位于校园西侧,南北向蜿蜒布置,西面与南面紧邻马路。对于紧邻城市干道的学生宿舍区,20%的同学认为布局合理、方便师生出行;其他同学都认为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如安全隐患(17%)、噪声污染(41%)和机动车粉尘污染(22%)。从使用的角度讲,大片区域临街,虽有降低噪声的防护绿地,但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噪声仍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休息;并且,紧邻城市主干道的布置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所以我认为我校在宿舍区的布置上还欠考虑。

其次,深入各个组团内部来看,建筑形式单一,均为围合式宿舍楼,绿化做得也不够丰富,没有将生态校园的理念很好的渗透到宿舍区的规划建设,每个宿舍围合内的大片场地也无非是在单一的硬质铺装上加几个乒乓球台而已,单调而没有生趣。

2.3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道路系统

调查显示,每天在上下学高峰期,同学们如果步行去一教上课,38%的人会选择长桥,43%的人选择小树林,19%的人会选择沿江安河跨水闸的道路。长桥上交通压力过大,大部分人流车流多集中在长桥上,常常造成水泄不通的景象。造成这一现状也是规划上的失误,因为基本上没有可供同学们选择的其他便捷的道路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虽然沿江安河,跨水闸这是一条支路,但是因为人们的就近原则心理多是不愿意选择这条道路的。

论及一教和长桥之间的小树林,20%的人认为应以景观要素为主,通行为辅,不建议承载大量人流;74%的人认为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应该将林间小道加宽处理,是道路更加平整;仅有6%的人认为保持目前现状即可,无需改善。无论小树林最初的定位如何,是景观抑或是交通要素,但是现在看来,道路虽崎岖不平,由于人们寻求捷径的心理,小树林已无疑承担起道路的职能,大量的人流已使树下的小草失去了继续生存的环境。所以我建议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不妨对小树林进行改造,加宽石板道路的宽度,以方便师生通行。

2.4景观绿化

我校始终坚持以生态校园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对于此,12%的同学认为这一理念渗透到了学校的各个区域,30%认为仅在不高山、景观水渠一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6%认为仅在生活区、教学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竟有高达42%的同学没有感受到我校的生态理念。

绿化系统并没有很好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明远湖核心区是学校绿地系统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一美景只能在运动的状态下欣赏,并且学校的绿化系统多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远离同学们的生活区学习区。尤其是东部的景观水渠、文化长廊片区,过于远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区,较为凄凉人迹罕至,没有深入到建筑组团内部,使用率较低,希望以后东园生活区的规划建设能给这里增添更多的生气。景观水渠没有很好的将景观绿化与建筑物结合,从竖向设计上看过于过于空旷平整,没有高耸的构筑物成为景观的核心,或许设计者正是想让同学们在这静谧的环境里感受我们前辈们的伟大的光荣事迹,激励我们前行。

景观没有深入组团内部,不难想象,在课余休闲时间里,很多人不愿意大费周折地跑到教学区享受环境;而上课时间里,又没有人有空光顾于此。那么,教学区的景观设置便丧失了部分的使用价值,而只能成为课间五分钟的远观的风景了.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校的水面贯穿了整个教学区,各个院系教学楼沿湖布置,学生们在上学的途中与下课的空闲时间便可到湖边休憩欣赏美景。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3结语

大学是社会精英们心灵深处的坐标原点,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圣殿,是拳拳在念的灵魂故乡。立足成都,胸怀江海是川大人的博大襟怀,江安校区正是一艘为川大人精心打造的寻求精神熏陶、灵魂慰藉以彼岸理想的高挂云帆、不畏风浪的“象牙巨舰”。新校区在规划设计中所反映出的亮点与不足都是我在日后学习工作中值得借鉴参考的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毛计中.《航院精神与山水文脉的完美契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天星湖校区整体规划设计解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期

[2]瞿奇.《园林式大学校园景观优化初探》[J].《北方园艺》,2011年3期

[3]邓平.《环境?空间?人——高校校园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徐琳.《成渝两地高校主入口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7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8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生态效益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4-01

1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

1.1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史

“大学”的概念最早始于欧洲中世纪,由街道设房发展为相对封闭的院落式大学,后随工业与科技的兴起,大学逐渐走向开放,规模也庞大起来。许多大学开始融入城市规划的手法进行校园格局的布置。二战后校园规划的整体趋势变为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于是出现了建筑布局的日益紧密,校园功能分区进一步深入细化,街道、广场等城市要素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代大学校园在此基础上开始关注结合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打造凸显大学精神与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并且融入生态学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

1.2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大学校园在景观规划方面的原则主要有人性化原则和生态化原则[1]。当代大学需要追求除了拥有完整的教学、学生住宿、食堂等建筑与相关交通布局,更要设计适合人使用的外部空间,将一些原本相对贫瘠、令人厌弃的场地通过景观改造,例如加入座椅、喷泉、花卉点缀、街头绿地、绿荫植物等城市设计元素,令场地充满安全、诱人、清新感[2],使得原有的空间质量得以提升,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传统功能主义布局;生态化原则不仅是校园规划原则,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大学本身可看作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微观城市”,要充分考虑校园内人群活动对于校园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内及周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3]。

2景观的生态性

2.1景观生态学定义下的校园景观特征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4]。同时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大学校园的景观生态结构同城市一样,其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绝对优势的,对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传递都极其地依赖于人工的、外部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本身是不完善的,因此其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相对薄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必须以人工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

2.2景观的生态效益

2.2.1大学校园的生态性问题

大面积硬质化铺装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过程受阻,最显著的是水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水只能从排水管道排走,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只是机械地修建绿地却没有顾及整体的生态效益,导致人工景观单一,生物量少,景观十分“简洁”;或是建人工湖,湖内水生植物和动物都少之又少,只有密密麻麻的水黾在水面跳跃。这些都违背了打造生态景观的初衷。大学校园的生态性景观建设刻不容缓。

2.2.2植被的生态学作用

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同时在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以及维持动物、微生物数量,使生态系统有序运转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校园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植被才得以达到改善校园生态的作用。(1)校园植被可以改善微气候,使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其遮阳作用可阻挡辐射热量;蒸腾作用下吸收大量热量,增加空气湿度。(2)光合作用释放o2为校园带来清爽的学习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可以吸附粉尘,净化空气。(3)树林、地被、草坪均有吸音隔音的效果。校园道路两侧以乔木配合女贞或小叶黄杨,宽度在2~3m即可衰减交通噪声[5]。(4)植物为校园小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身之所,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同时动植物活动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使生态系统平衡有序运转。

2.3探析景观的生态效益――以西南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巨型化”的特点,譬如重庆市西南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9630亩,校园内山地众多,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质量较高。校园植被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常绿落叶自然体、丘陵山地混交人工林、平地落叶阔叶人工园林等,多样的植被类型增强了景观异质性,大面积的植被增加了降水量,且对温度、空气等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林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为不同的动物、微生物提供生境,植被种类越复杂,动物、微生物也越丰富,系统机能越多样[4]。

校内新共青团花园于2013年改造完成,在尊重原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与周围建筑风格相符的古典主义园林,包括一块生态性良好的水体,其亲水平台供师生欣赏水中蝌蚪、小鱼和岸边的芦苇、鸢柳,五月份会有大量小青蛙小蟾蜍爬上岸;加上旱柳、香樟、黄葛树等乔木吸引大量鸟类栖息,鸟鸣声不绝于耳,整体构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生态绿丘是西南大学植被的一大特色,在尽量保留现状植被生态效益的原则下梳理、美化自然林地[6];香樟树既作为行道树点缀道路,同时又可成林供师生读书休闲;雪松、玉兰、罗汉松等高大乔木为校园添加了无限生机。大量地被如红叶石楠、鸭脚木、春娟、苏铁等遍布校园,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并在视觉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大学校园景观应逐步将重点放到生态效益的创造上来,并非单一地造景;景观的营造建立于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上,继续强化原有的生态特征而不是将其打破另起炉灶。掌握一定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是打造当代大学绿色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美)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m].朱强,俞孔坚,郭兰,等译.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9

1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篇10

关键词:植物景观;校园主题空间;设计原则;风景园林;爱心乐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1403

1引言

主题空间是指以特定主题为核心营造而成的空间场所。空间内所有元素都围绕特定主题展开,主题可以是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文化创意、传说故事、历史典故、名人风采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空间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主题绿地、主题公园、主题乐园、主题观光园等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眼前[1~4]。

学校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任,校园是青少年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中除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空间,青少年课业之余有朗诵阅读、交流交往、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等需求,因此在校园户外有意识地创设主题空间,有益于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满足多样化的身心发展需求。

在校园主题空间各构成要素中,植物是唯一有生命力且最活泼生动的元素,直接影响环境品质的塑造及环境氛围的形成。为营造主题明确、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校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尤为关键[5,6]。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爱心乐园”为例,对校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展开探索性研究。

2“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概况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市辖区,其办学起源于1910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经百余年传承发展,学校荣获“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浙江省高职优质校”等称号。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美丽校园建设,环境景观日臻改善,“爱心乐园”主题空间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7]。

“爱心乐园”位于校园正北部,是相对集中开展“爱的教育”的特色主题空间,北临校园围墙,东、南面隔道路与学生宿舍相望,西面靠近工人宿舍(图1、2)。场地分为室内、户外两部分,西北部排列有2幢单层的新中式建筑(图3),其中设有一批“学雷锋项目”的办公场所:“暖春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超市”(关爱贫困大学生)、“晓丽爱心传递站”(关爱贫困群众)、“阳光义工联盟”(关爱孤寡和残疾人)、“郭明义爱心联队”(上山下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等。场地东、南部是户外园林空间,花木苍翠、园路蜿蜒、铺装场地、木质平台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氛围(图4)。“爱心乐园”曾荣获多项荣誉,如:浙江省志愿服务杰出集体、浙江省学生资助工作创新项目、浙江省高校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创意大赛优胜团队等。

3“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校园主题空间位于校园大环境内,又具备自身鲜明的主}特征,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既要考虑与校园总体特征相吻合,又要满足该空间的基本功能与审美需求。因此,校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要有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特点,同时需在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季相特征、质感类型、文化内涵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基于上述考虑,试提出了以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植物季相特征:开花植物为主,四季有景

植物季相特征是伴随季节更替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外貌特征[8]。爱心乐园植物选择上应通过植物的季相特征体现季节变化,着重选择开花美观的植物种类。通过植物季相变化把脉时节的律动:抽枝展叶、花朵绽放、落英缤纷、硕果累累、秋叶绚丽,都显露着空间灵性,其中花是真善美最集中的表达。基于丽水的自然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推荐的春季观花植物有:玉兰、早樱、杜鹃、紫荆、蔷薇等;夏季观花植物有:石榴、紫薇、木槿、锦带花、栀子花等;秋季观花植物有:桂花、凌霄、大丽花、美人蕉等;冬季观花植物有:梅、蜡梅、浙江蜡梅、茶梅、山茶等。推荐的具其他观赏特征的植物有:银杏、枫香、火棘、南天竹、黄山栾树等。

3.2植物空间营造:开敞空间为主,旷奥结合

园林空间是由山、水、建筑、植物等诸多因素所构成[9]。“爱心乐园”是集中开展爱的教育的特色主题空间,功能上需有充分的户外集中空间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团员教育、爱心义卖、礼仪文化宣讲等,审美上需展现开阔、温暖的气质,因而植物空间营造以开敞空间为主(图5)。构建的植物配置模式:单层植物配置>复层植物配置>多层植物配置,营造总体郁闭度较低的绿地空间。推荐的植物配置模式,如单层植物配置:马尼拉草坪、狗牙根草坪;复层植物配置:火棘―马尼拉、石榴+梅―狗牙根;多层植物配置:枫香+榉树―桂花+垂丝海棠―金钟花+大花六道木―狗牙根。绿地空间总体开敞,靠近墙体、角隅之处适当增加植物群落密度,使空间呈现疏密对比,虚实变化,富有趣味。

3.3植物质感类型:细腻质感为主,多型搭配

植物质感指植物直观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受树皮纹理、叶片大小和形状、枝条长短和疏密等影响,大致分为粗质型、中质型及细质型3类[8]。其中,细质型植物叶小而浓密,枝冠密集紧凑,具有文雅精致、温和细腻的感觉。由于视觉对比效果,较多细质型植物应用于同一空间时,会让人产生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爱心乐园”是开展“爱的教育”的主题空间,且绿化空间面积有限,该区域植物质感选择上应多选用细腻质感的植物,以呼应温暖柔和的空间主题特征同时产生良好的空间感。推荐的细质型植物有:榉树、鸡爪槭、南天竹、小叶女贞、大花六道木等。除细质型植物,也应选用适量中质型、少量粗质型植物,多种质感类型对比可增强层次感、丰富多样性。

3.4植物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为主,多元融合

由于受文化、传统、习俗等长期影响,我国沉淀了深厚的植物文化,不同植物蕴含着各自的精神气节或象征寓意。在国际交往中,伴随外来文化的传播西方植物文化传入我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判断[10]。这些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植物,不仅景观良好还可在无形中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整体呈新中式风格,建筑区域:粉墙黛瓦青砖铺地,月门花窗空间含蓄;园林区域:地形起伏,园路蜿蜒,置石错落。如此雅致的空间,主要选用蕴含我国传统文化的植物,辅助选用景观效果优美并蕴含正向外来文化的植物。推荐的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虚心有节”的竹、“纯洁坚贞”的梅、“富贵吉祥”的桂花、“傲立风霜”的松和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和李等。此外,西方文化中代表“纯洁爱情”的玫瑰也可以参考选择。

4“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现状评析

4.1植物n类分析

景色优美、花木葱茏、阳光充沛的“爱心乐园”除开展主题活动外,也成为学校师生、市民朋友休闲游憩的佳处。目前,“爱心乐园”主题空间植物景观已基本形成,通过实地调查,记录统计得出应用的植物资源共计33种,隶属于24科,27属。其中乔木13种:乐昌含笑、大叶桉、紫叶李、二球悬铃木、黑松、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红枫、香橼、桂花、石榴、茶梅、秃瓣杜英;灌木10种:金边胡颓子、火棘、龟甲冬青、南天竹、红叶石楠、红花木、紫荆、金钟花、月季、细叶萼距花;草本5种:紫叶鸭跖草、沿阶草、芭蕉、马尼拉草、瓜叶菊;藤本3种:爬山虎、花叶蔓长春、络石;竹类2种:孝顺竹、金镶玉竹。

4.2植物景观特色

“爱心乐园”植物景观亲切宜人、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春天:红枫、红叶石楠嫩叶鲜红,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紫叶李、紫荆、金钟花、细叶萼距花、瓜叶菊、花叶蔓长春花朵绽放;夏季:石榴花红似火,紫叶李果缀枝头,芭蕉、爬山虎枝叶苍翠;秋日:香橼、火棘、南天竹果实累累,桂花浓香远溢,红枫、二球悬铃木落叶飘零;冬季:茶梅傲霜绽放,南天竹叶色红艳。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空间总体开敞,水平分布呈现中部活动场域疏空,边缘及角落部位密实,北部围墙、垃圾回收房边缘密,南部草坪区域疏的布局;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纵深层次,大叶桉、乐昌含笑各2株构建空间制高点,桂花、秃瓣杜英、二球悬铃木等乔木形成中间层,红枫、石榴、南天竹、金钟花、金边胡颓子等多数乔灌木则营造出高低错落的下部层次。

4.3不足及建议

总体而言,“爱心乐园”植物景观效果良好,目前有几处局部处理上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其一,园林绿地北部墙体尚未完全覆盖,的砖块降低了观赏美感,此处已种植多品种藤本月季并做好网格固定措施,后期精心养护会使墙体实现绿化、美化效果。其二,南边建筑的东面粉墙,墙面留白面积过多,仅在角隅种植一丛芭蕉及一株矮小的南天竹,可少量增添质朴素雅的小乔木、灌木丰富视觉感受(图6)。其三,园林绿地南部草坪,虽有数株小灌木球点缀,但植物球体组成的形式美感、组团效果还可进一步优化(图7)。

5结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美丽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校园环境建设备受重视。校园主题空间是校园大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又具备自身鲜明的主题特征,因而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校园主题空间营造既要呼应整体环境又要突出个性特征,植物景观设计也应如此。通过季相特征、空间营造、质感类型、文化内涵等回应场所基本功能与审美需求,以植物景观设计助力校园主题空间的打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远瑞.以竹为北京街道主题植物的尝试――以怀柔青春路改造为例[J].竹子研究汇刊,2009(3):57~62.

[2]崔怡凡,许晨阳,刘雪梅.文化主题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以天津武清文化公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58~561.

[3]章士巍.欢乐的奇妙之旅――香港迪士尼乐园景观设计赏析[J].园林,2006(10):20.

[4]李成,齐荃,王兆明,等.牡丹主题园规划设计研究――以菏泽天香园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6(4):87~90.

[5]崔磊,徐淑梅.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北方园艺,2011(6):105~108.

[6]杨琴军,陈龙清,杨晨珊.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2010(10):133~136.

[7]邱敏佶,郑希玲,徐存鑫,等.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植物景观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4):549~553.

[8]苏雪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