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4:22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策略应用

1.文化意识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英语作为英语世界国家通用的一种重要语言,它同样承载了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传统,是英语世界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了其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方面的特质。不能够在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去阅读理解英语文章,不能够熟知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去运用英语来实现日常口语交际,高中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英语只能冠以“中国式英语”之名,给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带来深层次的麻烦,将学生的长足发展,英语的深入学习引向困境,难于实现。

只有深入地学习英美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将英语的学习统摄在英美文化的架构之下,才能够真正地进入英语语言的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深入学习障碍,这种障碍不是出现在词汇和语法上的,恰恰是文化问题。如老生常谈的一些交际规则:英语世界的人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没有合适的话题,他们会以谈天气来消遣式的聊天,而中国人常常以是否吃饭为消遣式聊天的内容。英语世界的人会以为说话者要请对方吃饭,而实际上,说话者只是消遣式的聊天。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事实上,在高中生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是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本国传统文化而潜移默化地成为英美文化中的人,而是让学生处于一般教学工作者或者学者而言的“第三位置”。使学生进入“第三位置”,事实上,提升了学生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视角,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两种文化、把握两种文化。这样的视角,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深入认知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为前提,同时,对英美文化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高度,去理解英语,去学习英语,去实践运用英语,从而使高中生所学英语成为一门有别于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学习了英语这门语言的外衣而已。

2.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对比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西方文化,对比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模式,每节课拿出一定时间关照文化导入教学。或让学生自由收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或根据相应的课文来发掘。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完善教学中文化导入模式。

其二,根据节日差异,掌握文化内涵。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每逢节日,进行相应对比,制作节日对比表格,从节日进入文化教学,从文化教学中,体会不同语言世界的精神向往。深入语言的学习,探究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

其三,增强地道的西方口语表达,感知不同文化氛围。以英语世界人们日常生活口语为背景,增强日常生活的口语练习。在练习中,强调西方人如何使用纯正的英语。每节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练习,均可让学生自由组织口语情境对话小组。让学生自由运用口语对话。鼓励其他学生来纠正含有文化背景知识表达错误。教师注意在纠错中对比不同文化特质下的口语表达差异,导入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内容。

2.2利用多媒体影音技术,感受现实场景,提高文化感知力

多媒体教学以影音为核心形式,能够再现英语世界人们生活的状态,有效地给高中生提供了英语世界人们使用英语的情境。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内容,无疑能够让高中生对英语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思维模式、语言模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依据康德哲学对图式概念的阐释,在客观经验杂多足够丰富的前提下,人脑会将这些客观的杂多抽象成为一定的固定不变的图式。我们在语言学的领域来迁移这一思路,以便理解人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人脑的功能逐渐形成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进一步完成英语文化的导入。高中生在理解英语世界文化方面,得以有效提升,进而真正地进入有导向的英语学习。

2.3词汇语句解读,探讨文化背景知识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71-02

在常规教学模式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呈现了学生从认识到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过程。在课程安排上,设置了每册书中有8篇到12篇文言文阅读,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要学完文言文的基础教程的时长是整个高中时期。这种教学模式确实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牢靠的知识,但从反方面来讲,课程安排的过于缜密,使得文言文课程在系统教学上显得散乱,学生在接受授课后,无法形成理性上的意识。

而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举一反三。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屡次碰到类似情况,这使我不禁想做这样一种尝试:能否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只做些顺序的调整,再稍微补充一些必要的文言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能够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不断地总结,笔者总结出了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对文言文的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学习文言文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丰富、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的需要。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概括起来说有三点,即:积累、诵读、领悟。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使得积累显得格外重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基础知识;只学不思考,不会学得太好。所以边学边琢磨,即不断领悟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一环。积累、诵读、领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于:领悟、积累有助于熟读成诵,而熟读成诵反过来又促进领悟和积累。用这种办法来学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最后,还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翻译应达到的标准有所了解,以使他们有明确的努力目标。那么,文言文翻译应达到什么标准呢?借我国清代著名学者严复的话说就是:“信”、“达”、“雅”。“信”即准确,“达”即通顺,“雅”即言辞优美。这是文言翻译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的句子或直译,或曲译,或扩充或凝缩。要使诵读准确,不读破句,要使文言文翻译由信而达至雅,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呢?这就是笔者总结的第二点文言文教学技巧:要有效的认识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二、要学好文言文,概括起来说,必须具备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在学习文言实词方面

第一、应该注意词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由古展到现代,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词语在感彩方面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

第二、要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问题。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而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双音词。其主要特点是:在古代它们是两个词,在现代则是一个词。

第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解现象很常用也很常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步的了解掌握。一字一词过多解,是指词或字具有本义解释,引申解释,比喻指代和常用的通假字指代解释。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这些词汇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注解也会被逐步的掌握运用。文言文当中需要学生学习和注意的这些用法一旦被灵活掌握,那么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会更容易。

第四、在现在汉语文言文学习当中,注意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一词多义即是指多义词,一个词有至少两种以上的解释。词类活用是指一些词汇在指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充当一种语法解释。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分析中,还是要根据文言文中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两者的用法。

2、在学习文言虚词方面

首先要注意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划分实词的方法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代词的处理上:在现代汉语中代词是实词,在古代汉语中代词是虚词。

其次还要注意不同的虚词可能表示相同的用法,同一个虚词也可能有几种用法。

再者,虚词由古至今,变化也很大。主要表现在:有少数沿用下来了,有的则完全消失了,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还有的改用了新的词。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现象。例如文言虚词现象及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从数量上讲,常用虚词要比常用实词少得多。高中语文课本中重点列举了许多常用虚词的用法。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它们,基本上就克服了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方面的障碍。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每一句文言文,由实词和句式组成。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在克服了字词障碍之后,就需要学习有关文言文句式方面的知识了。这里所说的文言句式主要指: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而言。

4、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要想断好句,准确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仅懂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食物等许多方面,在中学文言文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地理、职官、科举、姓名、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是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的内容。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就可以迈向有效教学的最后一步了。

三、有效提升对具体文言文作品的认识

这是一个首先归类,然后再讲解的过程。至于分类法,可以选择以下标准。按语音形式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分类。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1、韵文:押韵。主要包括各个时代的诗歌,如《诗经》、《楚辞》,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也属韵文。

2.骄文:不押韵。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子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也叫‘四六”文,如《阿旁宫赋》。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视听说;文化渗透

一、前言

高校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在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视、听、说融为一体,将听力课、影视欣赏课与口语课相结合,将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统一,全面提高学生交际语言能力的一种综合技能课。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能正确且恰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学习强调的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联,但在二语学习的实践中却很难将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

鉴于这一点,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视听教学重要性与方法依次进行阐述。

二、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语言教学往往是脱离了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的语言知识习得。很多同学即使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但由于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不了解,会导致语言理解失衡,引起交流的误解,在关键场合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顺利解码,克服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成为高校英语视听说课程授课教师的关注焦点。

三、如何利用视听材料进行二语文化教学

英语视听课程的文化教学包括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两种形式。顾名思义知识文化教学是指视听材料的目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知识介绍。而交际文化教学重点在与分析视听材料中英语语言国家在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包括价值理念、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后者更贴近生活,是更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

(1)利用视听课程的特点,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达到交际文化教学目的。听说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与输出,接受与解码的过程。听,是语言的前提,要提高口语能力必须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而良好的听力能力又反过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视听活动一般分为视听前、视听时、视听后三个阶段。视听前,教师可以根据视听材料的内容设置话题和提供一些可能会涉及到的背景和相关短语,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即将输入的内容和目的,对其进行有效预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视听做准备。在视听过程中,学生被告知学习目的是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练习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检测。在这一过程中,听是有选择的听。教师将输入信息分成块状,为了突出文化信息,可以根据每个文化信息点划分视听内容,甚至可以在有重要文化信息点处停顿,以引起学生重视。视听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多样的巩固活动,例如重述所听内容,观点辩论等。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在小组范围内根据老师要求进行文化比较和总结,进而巩固已获得的信息。通过以上三个阶段,视听教学和文化教学被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视听教学体系。

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通常将背景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称之为知识模块。当说话人和听者的知识模块不匹配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当两者的知识模块出现关键性的差异,而听者又不能正确的调动所需的知识模块时,两者就无法达成理解的共识,交际失败。由此可见,背景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在视听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二语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言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他掌握第二语言的程度。可见,文化在语言习得的教与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视听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作对了题,却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听懂。他们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和理解视听材料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这样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目的远远没有达到。为了避免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在视听的三个阶段中连续贯穿使用目的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从视听前的预测到视听结束后的讨论复述,多角度加深学生对语言外文化的了解。

(2)利用视听课程的特点,有效改善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及加强对说英语国家性格及价值观的了解。英语视听课中的语言输入较之传统教学而言更加真实自然,丰富鲜活,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学习到标准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与节奏,是非常有效的改善语音的材料。语音的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根据发音规则自己揣摩,而要通过大量地聆听地道英语口语,从而逐渐掌握英语重读与非重读语音的节奏,词重音与句重音的特点和变化,加以模仿与练习,达到改善英语发音的目的。

英式英语的发音比较讲究抑扬顿挫,起伏感较强,和法语颇有几分类似,更具有音乐性;美式英语听起来比较平直,稳重低沉,变化较少,句势通常呈降调,并且速度慢一些。这和两国历史及文化背景颇有关系。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因此非常注重讲话时人的腔调及语气,借以表现自己的身份及教养。而美国人历来主张平等,资历及辈分的观念较淡,讲话时显得很随和,甚至有些随便,因此当你听说在美国孙儿可以直呼爷爷的名字时,也就不足为怪了。此背景表现在语言上便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也由此英国人嘲笑美国人说话有气无力,松散无韵律;美国人则爱嘲笑英国人的语气的轻微的歇斯底里,过于严肃。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技能课,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以听力训练为中心的模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具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正确理解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脱离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想培养很好的听说能力是非常难的。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也难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传输信息,从而导致交际的误解和失败。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

[4]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泰语;跨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与文化是辩证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石,没有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外在反映。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要理解语言、学好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理解异域文化背景下蕴含的差异。

一、泰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言有其文化特殊的关系性,在文化学习当中学习语言必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在实践当中得到一定的语言知识锻炼。由于泰语属于非通用语种,学的人并不是非常多,所以在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和培养学生对于泰语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在讲授泰语课程的时候适当地融入一些泰国的历史也是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泰语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社会了,对于人们的交际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把关和认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泰语语法的培养和训练。在中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前面的,然后在英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后面的,这就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当中对于语言和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定位。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

在泰国文化教育当中应该注重比较其与中国文化间的异同,不宜采取单项教育的形式。在汉语言的教学当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度和思维都是占有主导作用的,然而学习泰语语言文化需要通过内在认知和体系的转化来完成。学生只有在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时,并且在对本国的语言有着一定的认知程度时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的语言文化。

二、培养泰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注意泰国文化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度地去注重将泰国的文化进行导入,因为学生要想学习好泰国的语言,对其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在讲授泰语的时候不仅仅起到一个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悠久历史,所以为了更好地去使学生理解泰语,有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重泰国文化的导入。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泰语教学过分强调泰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讲授,主要以泰语单词、课文、语法为主,而缺乏泰国文化因素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泰语的理解能力,造成泰语实际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泰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渗透文化因素,从而把泰国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泰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跨文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展泰语教学,多渠道了解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泰语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使之能够在具体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泰语进行交际,不断提高学生对泰国文化的认识。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够使学生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泰语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泰国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泰语交际能力。

(三)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定位、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制定上,除了要考虑泰语的语言知识结构的因素外,还需要确定泰语语言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泰国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泰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选编也必然要体现泰国文化因素,加入有关泰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尽量反映泰国民族文化特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有关泰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激发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泰国国家的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语言中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外开展文化活动

外语学习需要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仅靠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学习外语所需要输入的质与量,学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拓宽文化知识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泰语角”、泰语戏剧比赛、泰语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就提高了泰语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每到泰国重要传统节日时,泰国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庆祝泰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如泼水节、水灯节,寓教于乐,学生对泰国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了解得越深刻细致,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门语言。

(五)加强高校文化交流

近年,我国在增强对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开设了有泰语专业的各个高校都与泰国的高校之间友好合作往来的成熟模式。高校及高校泰语专业之间定期办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探索了合作办学的有效教育模式,泰语专业学生既可以在国内学习泰语,同时又可以到泰国进行相关的实践交流与学习。在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学生还可以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到泰国进行实习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增强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又提升了泰语学习的效果,值得推广普及。

结语:

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必须有效地融合到泰语教学中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泰语文化知识,充分理解汉语言文化与泰语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学好泰语,并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6

关键词:交际语言能力;文化;文化导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需要。简而言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交际语言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最早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这之前乔姆斯基(Chomskv)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把语言能力定义为“说话人一听话人对自己语言的知识”,也就是人们赖以生成句子的语音、词汇,尤其是语法知识。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排除了交际这一语言的根本社会属性,针对这一概念的不足。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化特征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可能性(formallypossible),指的是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或可接受性;第二,心理上的可行性(psychologicauyfeasible),即生成的语言是否能在心理上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或理解,不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第三,语境上的得体性(contextuallyappropriate),即指在交际使用中的语言要符合语境的要求,一个人说话或写作的风格应与谈论的话题一致,符合听者或读者的特点,适合交际的场合;第四,交际中的实现性(actuallyperformed),指的是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有些生成的句子语法正确,也能被他人理解,但不一定地道。不符合语言习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对后来的语言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目标。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被卡内尔和斯维恩(CanaleandSwain)进一部充实和发展,他们提出了一个影响更大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遣词造句的能力,即语音、词汇、造句等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eiolinguisticcompetence)一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确定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能力,语篇能力(textualcompetence)一组句成篇。把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和策略能力(slrategiccompetence)一交际时如何开始、继续、调整和切换话题,利用各种策略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这一模式在外语教学界影响更大。

但至今为止对交际能力做出最全面阐述的是语言测试学家巴奇曼(Bachmanl于1990年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languageability)概念。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一生理机制(psyehophysicalmechanisms)。语言能力包含语言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语言组织能力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则包括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其中施为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四大功能有关:概念功能(表述经验),操纵功能(操纵周围世界),探究功能(扩展知识)和想象功能(以幽默与审美为目标)。社会语言能力又包括三个部分:方言和语域,文化参照和修辞格,语言的自然性。方言又分为地理方言和社会方言,语域关系到人们使用语言时讨论的话题,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际的媒介(书面语或口语)。文化参照指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策略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知识、说话规则、交际策略传递和理解交际信息的能力。巴奇曼认为策略能力是影响一切交际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心理一生理机制则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神经、生理机制。

根据巴奇曼的观点,交际语言能力的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可理解如下: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通过策略能力在交际活动中的贯穿以及心理一生理机制的调节来达到交际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

可以看到在上述三个模式中。交际语言能力都涉及到了与心理思维与社会文化习惯相关的因素,如心理上的可行性,交际中的实现性,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文化参照,心理一生理机制等。可见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倚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结合文化的导入。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掌握好一门外语并不意味着就能和该语言的使用者畅通无阻地交流,还必须掌握影响该语言运用的相关语言策略、语言行为模式、民族心理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分学生无法胜任交际任务,因为他们的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差距。

文化通常被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社会制度、行为模式、价值观、世界观、民族心理、审美标准、思维模式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等。狭义的文化又可称为普通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庆典、婚丧等。不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影响语言的运用。

广大英语学习者都知道,在日常交际语言上,如问候、致谢、恭维赞扬、邀请等场景,在称谓上以及隐私观念上体现了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不掌握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给对方造成困扰,给双方带来不快,影响交际的进行。

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和思维模式造成了社会文化的差异,而这些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学生在讨论个人事情或观点时总是习惯用“we”,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则会用“i”。这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追求,注重个体的人格,倡导的是个体主义。而中国文化轻个体人格,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突出社会的人格,倡导的是集体主义。蔡君梅(2005)在研究中发现,中美大学生在自我介绍时,中国学生热衷对过去居住环境的描写,而美国学生偏爱对理想的探讨。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视时间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人们在环性时间观念影响下。生活在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常常向后看,立足于过去,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今天的参考和准绳;而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去而不复,把时间看成是伸向未来的道路,因而着眼于未来。

现实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以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培养为重点。在语言教学中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导入。但不够系统、全面,有待加强。以下对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稍作探讨。

二、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社会文化背景的导入。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知识结构当然包括文化知识,这里主要指广义的文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基础。文化的习得首先要依据于语言的输入。文学作品是了解社会制度、民族心理、文化习俗、价值观、审美标准等最丰富生动的语料。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课外读物来补充文化营养,也可在课内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性片断。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问题,了解生活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且语言通常精辟现代。影视作品也是吸收文化营养的另一重要途径,往往更加直观生动。

语言使用规则的导人。这涉及到狭义的文化所提及的礼仪、禁忌、风俗习惯等,即在一定的场合如婚丧、庆典、节日、致谢、恭维赞扬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该怎样说。在低年级的日常口语训练时,可加强他们这些方面相关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文化习惯。

重视词汇和短语文化意义的导入。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如“weddinds”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包含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内容,意境也不完全一样。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基本意义外,还须解释其文化意义和文化差别。使学生在交际中正确领悟对方的含义。此外。英语成语常有特别的典故和文化来源,如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如“Greekgift”,看到gift这个词,感觉应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这个成语却有截然相反的含义。它来源于古罗马史诗《埃涅伊德》,故事中希腊人一直无法攻下特洛伊城(troy),后来想出一个木马屠城计:假装撤兵回希腊,但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作为礼物,宣称要送给特洛伊城求和。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地将藏有希腊精兵的木马拖进城内,使希腊大军一举攻陷特洛伊城。因此“Greekgift”后来就表示危险或害人的礼物。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人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对比。对于选择好的要导人的文化项目,先看看母文化当中有无对应项,有的话就可对比分析。指出两者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促进文化理解。这同时要求对母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但现在不少学生对本国文化也不甚了解。比如有学生不了解“喜蛛”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对比也能促进学生对母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对这种文化对比的兴趣,达到了解目的文化的目标。

如选择导入的文化项目在母文化中没有对应项,就可用描写的方法来解释阐明,当然我们可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加强信息输入的刺激度,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掌握这一文化项目。

(三)文化导入的途径

依据现有教材。文化导入和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应同步进行。文化导入不应当脱离为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而设计的教材。在教学中应依靠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用对比或描写的方法适当导入。现在的英语教材覆盖了较广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科技知识,教师应先理解掌握好,设计好最佳的导人方式,贯穿于语言教学中。还可寻找或自编一些既覆盖了较合理安排的语言知识的地道的语料,又包含了干扰跨文化交际频率较高的文化项目的教材,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提升。

设计课堂交际活动。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日常交往中涉及到文化因素的场景,如birthdayparty.visitingfriend等,安排学生做roleplay.通过模拟情景以及实际的操作和对话练习让学生形象地体会、理解并运用学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交际的规则,磨练他们的交际策略。同时还可安排其他学生做groupdiscussion.对情景模拟中的学生违反了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则之处指出并改正,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幻灯等加强视觉和听觉冲击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46-03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体现学生阶段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要求则分为三个层级,分别对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译等提出相应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要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内容基本一致,都包含一个总目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五个基本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按部就班地完成和落实阶段性教学目标,做好各发展阶段之间的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开始阶段,有必要了解高职新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明确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目标要求的差距,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职新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完成情况

为了了解高职新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完成情况,笔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五级标准为依据,对某高职院校机械系、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食品加工系、经贸系、管理系的2014级的38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测量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部分的完成情况。根据统计,平均分4.5~5表示很好完成目标,3.5~4.4表示基本完成目标,2.5~3.4表示目标完成情况一般,1.5~2.4表示目标完成情况差,1.0~1.4表示根本没有完成。

如表1所示,高职新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平均值都处于2.5~3.4之间,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级标准目标完成情况一般。从标准差来看,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差异相对较小,而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标准差较大,说明高职新生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个体差异大。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说的均值仅为2.38,目标完成情况差,其他项目的均值都处于2.5~3.4之间,目标完成情况一般。听力的六个项目中,没有一项基本完成目标,有五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一般,其中“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2.34)完成情况差。说的项目中除了“能有效的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2.93)完成情况一般外,其他各项完成情况差,最差的是“能用英语表演短剧”(1.61)。阅读方面,“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3.8)目标基本完成,但“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累计应达到15万词以上”(1.7)完成情况差。在写作方面,“能简单描述人物和事件”(2.87)的完成情况相对好一些,而“能根据图或表格写出段落或操作说明”(2.31)完成情况则比较差。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在功能方面,学生基本上了解英语的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基本功能(3.46),但在有效表达方面仍需提高(2.64)。语音(2.52)、语法(2.55)和词汇(2.54)的均值都比较低,说明这三部分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其中“了解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2.34),“了解英语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语法功能”(2.38),以及“掌握1700个单词和30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2.32)完成情况差。在话题方面,两个项目完成情况一般。

在情感方面,“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3.32)、“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3.21)、“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3.21)、“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3.41)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但“有信心学好英语,敢于表达”(2.46)和“乐于探究英语含义并尝试模仿(2.43)”完成情况较差。

学习策略的四个项目,与认知策略(2.75)、调控策略(2.87)和交际策略(2.76)相比,资源策略(3.18)完成情况要好一些。在认知策略方面,除“有效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3.28)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他项目的完成情况较差,其中最差的是“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和归纳”(2.33)。调控策略中,完成情况最差的是“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2.31)和“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学习活动”(2.32)。交际策略方面,“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2.19)完成情况最差。

文化意识部分,除了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了解不同性别常用名字和亲昵称呼以及家庭成员的称呼完成情况较好外,涉及英语文化中的服饰、习俗、地理、文体活动、节日等多个项目的完成情况都比较差。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很多高职新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仍未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五级水平。虽然大部分高职新生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水平仍较低。大部分高职新生还不能完全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不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阅读简单读物、报纸、杂志还有一定的难度,还不能克服生词障碍;基本的语音知识,包括发音、重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掌握的词汇量不足1700个;对于基本的语法,如句子的基本结构,常用的语法功能对人、物体及事物的比较的表达方式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不是很熟悉;虽然乐于接触了解异国文化知识,但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也不喜欢在接触英语时去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学习方法;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还有待加强。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建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高职新生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乐于接触并了解与英语相关的文化,但薄弱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学习策略的欠缺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明显则会导致学习动机减退,影响其继续学习英语的信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针对高职新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况,拟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语言基础不但影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研究者安晓灿、周龙指出,很多高职学生因为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是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或焦虑情绪。语言基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打好语言基础,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首先是语音。受基础设施、师资以及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新生语音能力差,这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能力,造成“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也会增加词汇学习的难度,造成学生词汇量不足,影响其他技能的发展。对高职新生进行系统的语音教学,使其掌握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知识,学会利用语音知识来有效地学习词汇,以扩大词汇量,为各项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语法。语法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发展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掌握语法规则,就可以利用它们加快掌握语言的速度和语言的质量,反之则无法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都提及“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并加以正确运用”,由此可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语法教学可以从篇章学习入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各种语法形式,通过语境展示语法特征,让学生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强化其语法意识。再次是口语。加强口语练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说”的目标完成情况最差,另一方面口语是以常用词汇和句型为主,以高职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进行简单的交际是可能的。如果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于高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突破。如果能在最薄弱的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加强学习策略培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共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目标之一,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成功地学习英语,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堂之外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作为保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但由于缺乏引导,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学习,也不知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就高职新生而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过程认识模糊以及信心的缺失,使得学习策略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将学习策略培训纳入日常教学,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进行学习策略培训。学习策略培训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学生策略意识,即让学生解自身的学习特点、语言学习的过程,以及策略的内容和重要性,形成自觉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二是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策略培训,即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示范学习策略的使用,丰富学生策略储备,同时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使用学习策略,学会评估、反思学习过程,逐步实现学习者自主。在多种学习策略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赖以获得知识和概念的识别、记忆和理解等过程,直接作用于英语学习,关系到如何学习的每个细节。如果高职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可能会改变其学习方法,带来学习上质的飞跃。调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如果学生学会了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不仅有可能学好英语,还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受益,因为调控策略所蕴含的能力是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发挥作用的。

(三)加强文化导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外语是为了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跨文化意识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因素和母语文化因素及其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文化意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次,起始阶段是粗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差异,较高阶段则是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起始阶段的目标是知识层面的,较高阶段则上升到意识层面。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上,对文化意识方面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很多高职新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知之甚少,跨文化意识薄弱,最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学生无论是在口头还是在书面的表达中(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47页)直接套用母语的思维,造成交际障碍和误解。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必须是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储备,才有可能将其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反思,从而产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针对高职新生英语文化知识匮乏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文化导入,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在一起,不但要挖掘学习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在教学中适时增加日常生活或当前时事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讲解、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对文化进行多维输入,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反思,逐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促使其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对英语文化的积累和思考的过程,由于高职学生乐于接触和学习异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将有助于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9(4)

[2]黄纪针.大学入校新生质量调查研究――一项基于新课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七级标准的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2013(9)

[3]马刚,王娟.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J].外语教学,2010(1)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符祝芹.基于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10(6)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8

一、英美文化素养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可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培训,而是以语言习得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另一种文化。语言及其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特点。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同时包括目的语文化的教学。

从实用而言,文化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对外语知识的认识水平,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内容。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为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交际能力服务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更得体地运用英语。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的汉语语言文化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美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对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中国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将文化学习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策略

(一)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美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若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就不会轻易地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策略

1.施行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讲解,而对于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了才随意介绍一下,至于它们在交际中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系统地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第三,介绍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英美文化教学也应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或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利用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体现了该民族的特征,印证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知。学习英语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培养较强的文化能力,还要了解英语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文化的自我意识,这样,在理解异域文化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系,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增强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在接受和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反过来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本国文化。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文化能力,才会对异域文化主体的行为表现出较快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才能实现成功的交流。

3.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适应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作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感情主要手段的语言,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逻辑来安排语言结构。教师可通过全方位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特点及与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语的思维方式,形成英语思维,这样会有助于从宏观上领悟语言的本质,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三、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了解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不断摸索总结方法路径提供了指导。由此,笔者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途径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总结。

(一)将英语课堂教学摆在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核心位置

英语课堂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听力训练中,对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在口语训练中,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采用按生活内容分类编写的并配有录音磁带的对话材料,也可以从杂志、报纸中选编一些新闻报道之类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掌握说话的场合,熟识语音语调,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二)利用第二课堂作为拓展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巨大

英美文化内容庞大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英美文化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第二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广阔舞台。首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读完之后进行赏析和交流。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论坛及各种演出,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并且在课外主动与外教接触,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机会。在今天人际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社会中,这些活动正在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因此,抓住第二课堂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有力工具

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英语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光盘及电子计算机不断应用于教学之中,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网络学习已逐渐成为英语学习的一条极具潜力的重要途径,充足的网络资源能为英美文化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英美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流行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兴趣来源

语言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人来说却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成绩一般,唱起英文歌来却韵味十足;有些学生很难记住课本上的单词,却能轻松记住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精彩的对白。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流行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自觉自愿地去发掘英语文化的精髓,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达到了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流行文化中的精华来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增加教师及英语语言的亲和力。并且,流行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本身的语言规律,也应重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而且要帮助他们了解相关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9

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学校早在前几年就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规划;教导主任陈军任专管员,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专门工作计划和总结,而且各学科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也都含有其内容,尤其是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记录,更能体现出各年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三纳入一渗透"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各语文教研组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注意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

语言文字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学校的管理常规。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业务考核、评优评先,学生的行为规范、评优条件等都含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字工作在我校已经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

二、加强学习,增强教师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

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三纳入一渗透"工作的关健,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新世纪的每一名教师,人人都应当树立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意识。在我市语委办和教研室的统一领导下,近几年来我校教师都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全校×××的教师均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会议及各项集体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努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校园氛围,带头为学生做好榜样。对平时的课堂教学,学校都有对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明确要求,即: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语言力求清晰明了,板书必须工整条理,不写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每年,学校对青年教师都要定期进行写字、普通话朗读、演讲、上课、等多方面的基本功考核,努力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此外,每年学校还举行一次新教师汇报课展示,对其教学素养进行全面考评检验,并将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

上述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教师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也由此大大增强,"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教师"这一目标要求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环境建设,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校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科教学活动做到有机结合,有机渗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学校在大门、主干道、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实验楼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等都设置了"请讲普通话"之类的宣传标语牌,校园内的固定宣传橱窗,也做到常常更新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现在,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氛围和环境,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精心策化、认真组织安排好每年的推普周活动。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我校都要运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开展"经典诗文大家诵"、讲故事、写规范字、电脑小报及、网页制作比赛及啄木鸟行动等活动,由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也让广大师生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阅读课本口语训练词汇教学翻译文学作品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19-02

如今,在英语教学的领域内,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的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一虹在她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大多数英语界的学者普遍认为,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三方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petence)。此外,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学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比较,它的核心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学生查清楚,弄明白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专家学者们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有关语言和文化的专著和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对中西语言差异的认识,把握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本文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差异的反映。这种差异在语言上反映为语法规则不同,语序排列不同,语言内涵不同,以及一些有某些特定文化背景导致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育家沃尔夫森曾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果真如此,倘若在英语教学中若是没能把握好汉语与英语的文化交叉问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很难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就无法适应世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对于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上的运用,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博格也曾说过:“采取只教语言而不教授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因此,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衡量英语水平的高低是由交际能力的强弱来判断。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先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逐步能根据语言的环境、讨论的话题和文化的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但能够达到教材所规定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目前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教学现状

目前上海所采用的牛津教材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位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但是,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

其一、许多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迫于考试的压力,导致日常的英语课成了语法加语言点的反复操练时间。这一点,在毕业班反映得尤为集中。

其二、有些教师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无从下手,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的教师不在少数。在英语国家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了一些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极度缺乏。

其三、还有少数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教育在高中阶段不易操作,缺乏一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实际上,跨文化教育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上进行。以牛津教材为例,每一分册都涉及各英语国家的英语及变体,其内容丰富,其鲜明的特点是“文化渗透”,为了让学生了解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就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思考、善挖掘,就能发现跨文化教育并非深不可测,它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能够通过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是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

三、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方法

1.阅读课本中的跨文化教育

教师在教授英语课文时,首先要让自身理解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如可以利用高中三年级第一册的FamilyCelebration这个单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举办婚礼这件事不同的态度,同时该单元中的morereading部分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节日,比如说easterSunday,Halloween等等,让他们知晓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使原先单一的、呆板的语言学习变成了全方位的、立体的、有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