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5:43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审计教学;审计职业判断;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7.0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7-0114-02

1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利用案例训练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审计案例是审计教学中经常用到,并且必须要用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无论理论知识如何灌输,也无益于学生判断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容易犯错误。审计案例是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既与理论紧密结合,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性,能为理论知识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可以更易于掌握理论,并逐渐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形成一定的审计判断,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可以说,对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2

(一)内容抽象,专业性强

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专业术语,再加上目前使用的教材有关内容是从西方教材翻译过来的,可能会因翻译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重要性”这一审计术语,它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所做的职业判断,对于超出多少金额或者具有何种性质的错报对财务报表影响是重大的,就认定为具有重要性。所以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和应用,离不开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入门阶段,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加以解释的话,理解起来就会稍显吃力。

(二)课程综合性高,与其他课程联系密切

由于审计课程领域涉及到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性。例如审计抽样工作涉及到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及其计算等内容;存货盘点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存货,其盘点方法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盒方法等。因此要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内容,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的专业知识积累,具备专业教学素质,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课程的预习和学习,为理解和掌握审计原理和理论打好基础。

(三)实务性要求高,紧密联系实际

审计的教学与实务操作密不可分,尤其是审计工作涉及到编制和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等具体实务操作。要胜任审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即在了解实务流程基础上,能够自己动手去熟练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使用。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即通过事先的周密准备和策划,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有关案例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讨论分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审计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审计是一门典型的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许多观点和结论都是从审计实务经验中累积形成。因此要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必然不能脱离对实务的了解和学习。而组织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又不是现实的选择,案例教学法恰好能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接触有关术语,熟悉审计业务流程,进而逐步培养和锻炼审计思维,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适应环境提前做好功课。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现的准备和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搜索和查阅有关案例的资料,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审计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有利于深化他们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审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达到让学生领会教材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终也能培养他们对审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审计课程的抽象、枯燥,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状况也为如何教好审计、学好审计提供了契机。而案例教学正好能够打破历来较为沉闷的教学常规,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境况,为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供平台。这种学生反客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一)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做好审计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由于审计案例涉及的内容比较综合,包括会计、财税、统计、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是与会计常识建立联系,而对于学生是否了解会计以外其他专业知识没有做太多考虑,忽视了学生会计以外知识的欠缺,也就造成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往往对分析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当中对于审计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没有将其设置在课程之列,有的即使设置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或者尝试之后又因各方面因素(例如试运行效果不理想)停止。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审计课程教与学的形式过于单调,长远看来不利于审计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二)选取的审计案例缺乏适当性。

目前教材中的案例有一部分取自国外,主要是联系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案件始末,与我国经济环境相比具有明显国别差异,案例虽然经典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国内的案例介绍往往倾向于对账务处理的纠正和调整,认为学生只要会做正确的会计处理就算是学习达标了,教学思路太局限,没能很好地将审计理论的综合应用贯穿其中,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对案例教学的应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欠佳。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常规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缺乏主动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目的主要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一味追逐高分的片面学习不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也就无法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最终造成案例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课堂上又开始充当主要角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久而久之学生永远无法发现审计的魅力和学习审计的乐趣。

(四)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有限或缺乏。

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讲授也是基于已有的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很大一部分存在实务经验相对缺乏、以实际案例来讲授的能力有限,在正确传达有关知识和原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这种实务经验的欠缺对教师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四、对策建议

审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何缩小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的差距,是摆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结合对审计教学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注重对与审计相关课程知识的讲授,并配置和充分利用实训资源。

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已逐渐由传统鉴证业务扩展到管理咨询业务。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提出了挑战。同时审计理论和实务并重的特点要求对相关知识有一定储备,包括会计、财管、统计、计算机、财政、法律等专业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尤其是与审计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更要具体展开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领悟审计专业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实现对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审计实训资源,包括审计实训实验室,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审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通过仿真模拟审计环境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的魅力,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步增强对审计学习的兴趣。为更好的开展审计实训课程,建议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学时,相应增加实训课时量,为学生上机操作提供更多时间和可能,以此实现审计实训课程的逐步推广。

(二)挑选和整理典型审计案例,并对其教学实施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材中使用的典型案例基本上引自国外,例如南海公司破产案件、麦克森罗宾斯案件、安然公司案件、世界通讯案件等,它们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案例,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件进行重点学习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于国内的审计失败典型案例,如银广夏、郑百文等案件,涉及的欺诈手段与舞弊做法应该与国内经济现实更为贴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国内案例的分析总结。具体在课堂前准备阶段,教师要事先选好要分析讨论的案例,将案例中所覆盖的知识点概括提炼,并在教案中组织条理,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应提前了解案例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当将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前提是教师必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突出其中的关键点、焦点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要求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鼓励他们持不同观点,拓宽他们的思路;讨论完毕,教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课堂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式改善案例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大了教学准备时间,同时提供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极大便利。具体可通过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后就其中一点来展开讨论。这种将原来的单调板书粉笔字代之以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多媒体技术的做法,一方面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审计思维,显著提高审计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也可以作业形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挑选整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资料检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四)优化审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吸纳审计实务人才。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3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4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

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审计;审计方法

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内涵

现代商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企业作为知识管理主要领域的现状使得人们对知识的价值和效能愈加重视,促使知识资本审计概念的出现。知识资本审计被视为系统化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组织知识资本的过程。通常所指的知识资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内嵌于各类客体内,从而内化为客体的能力而形成的。知识内化为员工能力即形成人力资本,内化为组织知识流程即成为结构资本,内化为跨组织关系即成为社会资本。由此可见,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仍是知识,是知识的资本化,是从资本运营和价值增值角度,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能的一种概念描述。

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与企业类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最终目的不同,企业知识资本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图书馆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图书馆作为非盈利公益性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结构以及组织目标等方面,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知识资本审计内容、目的、方法上有所差别。

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意义

2.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如果组织没有在开展知识管理前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将会导致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因此,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前,同样有必要对自身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并将其看作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通过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可以识别自身所拥有知识,核实其利用状况,评价对其的管理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知识资本审计具有制度性的特点,因而还可以被用来监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成效。

2.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以往图书馆资产评估往往局限于对图书馆有形资产的评估,随着知识的价值和效用日益得到重视,要反映图书馆资产的真正价值,则不仅应计量图书馆的有形资产,也应计量图书馆的无形资产,而图书馆无形资产最主要的部分即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因此,对知识资本的审计也成为图书馆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整正确的资产评估,图书馆可以全面了解其自身价值、竞争优势和不足,以正确制定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2.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结果使得图书馆外部利益相关者得以对图书馆知识资本利用和管理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透明度,便于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审计结果可作为评判其管理成果标准,好的审计结果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因审计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要素则可归结为三个,即人、知识和知识环境。以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角度来划分,具体内容则应包含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结构资本。

3.1图书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的创造者、收集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创造潜力的活动要素。它维系图书馆运转(亦即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它包括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员工学历、年资、流动率、经验与技能:即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员工平均工龄、专业人才流动比率。

(2)员工态度:工作满意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员工在职培训费用和天数。

3.2图书馆社会资本

对图书馆来讲,人的要素还包括信息供应商、用户、战略伙伴等外部知识主体。这部分主体在现代社会强调竞合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图书馆与上述主体形成良好关系的能力称为图书馆社会资本。对该部分资本审计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用户,二是除用户外的其它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具体内容有:

(1)用户信息了解程度:图书馆是否了解和保存用户利用图书馆有关的个人信息,如用户受教育程度、潜在用户群等。

(2)用户满意度: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3)用户维系度:成为图书馆长期用户的平均时间是多长,每年的用户成长率和流失率。

(4)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关系网络的连接度和紧密度,即双方是否有深人广泛的合作关系、关系紧密程度如何。

(5)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认知相似度,即双方是否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等。

(6)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即双方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义务感和认同感。

3.3图书馆结构资本

图书馆结构资本主要涉及三个要素中的知识和知识环境。图书馆结构资本的主体是图书馆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学者认为“它不仅包含各类文献的库存量、数据库资源量等信息量的账面价值,而且还包括网络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信息资源专有权、图书馆知识产权、图书馆声誉等无形资产价值量”。这部分结构资本中的绝大部分明显具有公有性的资产,而非企业机构所指的“具有私有性”的知识资产,因而也被称为“社会无形资产,这也是图书馆在结构资本构成上与企业等组织之问的一个重要区别。参考已有研究对“社会无形资产”的界定,对其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通过自建或外购等方式拥有的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率和资金投入。

(2)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数量和价值。

(3)图书馆特许经营权和网络使用权的大小,如是否享有出版物呈缴制度收藏书刊的特权等。

(4)图书馆声誉,即图书馆在同行业中同级别馆间的知名度或等级的高低。

图书馆结构资本的另一部分是知识环境。知识环境包括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图书馆技术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组织环境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其中图书馆组织设计指图书馆的流程和结构,图书馆组织文化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上述对象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资金投入、水平及其在读者服务和图书馆管理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的效率和能力、图书馆it设施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2)图书馆组织流程和结构:图书馆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价值链系统,如采编系统等的效率与贡献;图书馆管理能力的高低,如图书馆管理费用占全部经费的比例;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否支持知识创造、利用和共享。

(3)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否有促进其知识共享的主流文化,如英雄文化、家庭文化、创业者文化、授权文化、权力距离小文化等。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程度、图书馆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程度等。

4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步骤

从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概念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次评估,而是更全面、综合复杂的活动。它不仅要对知识资本的目前状态、价值、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还要基于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促使组织提升管理水平,鉴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因此其流程和步骤也应系统、规范,可简要划分为下列步骤:

(1)组建知识资本审计团队

鉴于知识资本审计的专业性特点,审计团队应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包括图书馆管理战略制定者、图书馆财务人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者、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对审计目标、原则、方法取得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分别负责审计中的不同部分。此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知识资本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2)知识资本审计的准备和计划

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和协调机制,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在审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开展审计,并在计划制订中根据目标侧重不同,对审计对象、范围、方法和内容做相应设定和选择。

(3)知识资本审计的实施

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方式因审计目标、方法而异。可采用查阅图书馆管理中累积的资料和数据的文献法,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方法。

数据分析阶段则是对上一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提炼与处理,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知识资本的状况,既可通过与以往审计数据比较,衡量管理方法或方案的效果;也可与理想目标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为作出审计结论,提交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4)提出知识资本审计意见,提交知识资本审计报告

审计的最后步骤是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建议,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可依据数据分析阶段的结论,识别图书馆在知识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也可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本存在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图书馆管理者应当追根寻源,采纳好的建议,调整管理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资本审计报告应予以保存,作为与下一次审计比较的依据。

上述四个步骤中,组建审计团队和审计准备应是图书馆初次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中要完成的步骤,一旦团队、目标、对象、方法、指标确定后,除因需调整外,应保持相对稳定。而实施和报告提交则可依据前两个步骤确定的团队、目标等,定期开展,形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完整流程。

5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方法

目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方法。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选择现有的知识资本审计方法。现有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审计知识资本的作用效果,如市场附加值mVa方法,tobin’sQ方法等。一是该类方法须衡量企业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对公益性组织——图书馆并不适用。二是审计知识资本的构成,如无形资产监视器、斯堪地亚导航仪等。该类方法虽被认为是“衡量知识资本的基本方法”,但其具体指标面向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组织业务特点加以调整。另一途径是图书馆制订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知识资本构成的审计指标和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可根据上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确定其审计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数据对其知识资本水平作综合评价。由于多数指标难以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各指标量级和单位存在差别等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者提出采用适用于多属性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uzz—Y和a法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1)将前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列为审计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可按层次分为三级。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为第一层(a),对该层的审计由下一层的三个指标来评价,即人力资本(B1)、社会资本(B2)、结构资本(B3)。上述三个指标又可由下一级的具体审计内容指标来评价。如人力资本(B1)的下一级具体审计指标包含: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C1)、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C2)、员工平均工龄(C3)、专业人才流动比率(C4)、员工工作满意度(C5)、员工责任感(C6)、员工忠诚度(C7)、员工在职培训费用(C8)和员工在职培训天数(c9)共9个指标。

(2)对上述层级式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确

定权重。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采用1—9标度构造各层的判别矩阵,进而采用幂法得到各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单排序向量。对每层计算结果计算一致性指标,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一致性比例,进行一致性判断。如不符合标准,则需审计团队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至符合一致性判断为止。

根据上述单排序结果,计算C层各指标相对于顶层指标a的总排序权重w,并再次计算各一致性指标,判断一致性是否合格。

(3)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作评价。

通过各种调查方法获取指标体系中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确定评语集e,该集合中的等级可按需确定,如可包含从水平较低(e5)直至水平很高(e1)共5级,并加以量化,如采用由低到高1—9来代表各等级。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用评语集对上述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用隶属度矩阵R表示。矩阵中元素的取值区间为0—1。进而,计算知识资本综合水平评价向量S=w·R,可得到知识资本综合水平在各评语等级上的隶属度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判断出图书馆知识资本水平属于从很高至较低的哪一级水平。如需要具体评价值,可依V=e·St计算得出。

6结论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对图书馆开展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成本;规模经济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不断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逐步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一、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宣布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步入了实施阶段。其中涉及审计风险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

二、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必然会在降低审计风险、发现并揭露管理层财务舞弊、提高审计效率、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无疑给习惯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缺乏大量能够满足要求的人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很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涉及较广泛的经济、金融、价格、估值、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审计单位的经营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评估。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已经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有效开展的瓶颈。

从审计人员招聘的角度看,多数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种“窄口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雷同,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二)短期审计成本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减少以后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推行初期,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审计成本增加。

首先,在对企业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战略管理、内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数据必须充足,风险分析和评估才能成为可能。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银行、企业、税务、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了信息的采集成本。同时,企业的经营战略、竞争战略、新产品开发等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信息采集困难。

其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为了解决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事务所需要大量借助外部专家的工作,并通过不断加强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培训以及相关行业专长的构建培育自身的专家团队。这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短期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三、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开发审计人力资源,重构知识框架

为了贯彻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需要重新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专业知识是指构成注册会计师知识主体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和机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中会计、审计、财务、税务及相关知识,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核心的技术基础;组织和企业知识能够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知识,并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背景;信息技术改变了注册会计师发挥作用的方式。将我国注册会计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与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相比较,尚欠缺的是组织和企业知识及信息技术知识。 组织和企业知识涵盖了下列学科领域:经济学、商业环境、公司治理、商业道德、金融市场、定量方法、组织行为、管理和战略决策、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与全球化等。所以应在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中加入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考核,并通过案例教学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应开发一系列教育培训教材,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教材支撑。

审计技术的计算机化,是适应财务会计信息电子化、提高审计质量的现实要求。尤其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和评估,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可以适当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支持事务所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软件。同时,组织依托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咨询,为大型事务所应用和推广相关计算机审计技术提供服务。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要大力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进一步实现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并进一步做好为事务所提供法规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的工作。

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从招聘入手,改变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结构。人员招聘要更多强调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招聘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财经类专业和部分理工科专业,要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人才的多样化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分工,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专业化的审计队伍,便于对行业环境、行业的特殊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并根据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持续经营;知识结构;审计判断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117-04

一、引言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由于持续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它已成为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除了明确要求“对持续经营假设适当性的考虑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外,还要求“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换言之,无论是考虑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还是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的评估,这些审计程序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完成质量的高低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然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重大不确定性事项,需要综合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才能做出判断,判断的难度大,属于复杂判断任务。对于这种判断任务,更多需要的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在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注册会计师,他们能够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吗?在判断者的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与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的人在持续经营判断中会存在明显差异吗?两者相比,谁的判断更客观、质量更高?研究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持续经营判断本身的特征,提高持续经营判断质量;同时还可能为事务所提供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的指导,节省事务所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文献回顾

知识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Libby,1995)。知识结构是记忆中知识的组织(SmithandKida,1991),或者说,是个体知识的构成状况,表现为各种门类、各种层次知识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Bedard和Chi,1993),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其作出判断的绩效也会存在差异。Libby(1995)指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的内容,是审计判断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由此,知识结构对于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得到了审计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看,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验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部分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经验对知识结构的影响,Chi和Rees(1983)研究发现,当个体从领域相关的任务中获取经验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就会添加新的事实知识,同时增加或改变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改变知识要素的分类方式。Frederick(1994)通过卡片分类以及使用同表象相关处理回忆任务发现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交易循环和控制目标知识结构。另一些研究探索了知识结构与判断绩效的关系,pratt(1982)在其研究中使用复杂年度报告作为实验任务,研究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知识结构的广度与盈利预测准确性正相关。Choo和trotman(1991)以图示为基本框架,通过让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回忆典型和非典型信息并对公司的持续经营情况作出预测性判断,研究了两类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审计判断方面的差异以及知识结构与判断的关系。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回忆与持续经营判断结果显著相关,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却并非如此。

此外,也有少量的文献从教育背景的角度探索知识结构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Curtis和Viator(2000)评价了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构成方式及其知识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电算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他们的高等教育背景和早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工作经历有关,并以交易循环作为内部控制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遗憾的是,并未发现知识结构与内部控制评价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钱玲(2004)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为实验任务,检验了教育经历、知识、能力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的影响,发现计算机教育经历、相关知识都对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具有显著影响。

以上两类研究中,基于经验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被许多研究者使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审计任务进行了验证;而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仅在相对较简单的内部控制评价任务中得到研究,选用被试的教育背景也仅限于电算化审计,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并且未必适合于复杂的审计任务。

三、研究假设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键因素,同样它也是影响持续经营判断的关键因素。持续经营判断是一个复杂问题,除了经验而外,就作出判断需要的知识来看,主要需要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两方面的知识。而两方面的知识比例的差异很可能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有显著影响。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持续经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涉及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和战略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一个企业管理问题。尽管对持续经营判断需要财务知识,但主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知识。因此,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作出恰当的持续经营判断。据此提出以下两个假:

假设2:与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个体相比,具有更多企业管理知识的个体作出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更好。

假设3:在判断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与管理相关的信息被使用。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2×1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基于教育背景形成的知识结构,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以企业管理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另一个是以会计、财务知识为主形成的知识结构;第二个因素是持续经营状况,在实验中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要求参加试验的被试对某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判断,也

就是因变量即判断绩效。判断结果由被试在11点量表上进行选择,“0”表示公司没有持续经营能力,“100%”表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很强。

(二)被试

知识属于内隐的心理范畴,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需要找出能够观察的替代变量对其进行表征。我们选择某大学商学院二年级的mBa和mpacc学生作为本实验的被试,共89人,扣除无效被试5人,有效被试为84人,其中mBa学生41人,mpacc学生43人,其中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mBa和mpacc二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专业课程,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知识;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mBa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企业管理知识,而mpacc课程结构则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因此,能够反映基于两种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两类人员工作时间均比较短,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积累需要比较长时间,可以消除经验的影响。此外,在两类被试中我们全部选择了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实验任务及实验过程

本文所使用的实验任务以Choo和trotman(1991)、Kida(1984)的研究中使用的持续经营案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情况改编而成,使用18条信息描述一个假定的公司。有12条信息与持续经营问题相关,其中6条预示公司可能无法持续经营(消极信息),另外6条预示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积极信息),但仅凭某一条信息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判断。根据Kida(1984)对实验材料形成过程的描述,这些积极和消极信息的证据力能够正负相抵,故设定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此外,使用6条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无关(中性信息)的信息确保上述12条信息的均衡分布和实验材料的连贯性,实验材料的首尾均使用中性信息以消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呈现的信息与被试的专业知识相关时,他们的表现总体来说会更好。因此,为了避免因实验材料本身更多地含有某一类专业知识,而导致某一知识结构的被试判断质量偏高,我们又在积极和消极信息中设置了财务和管理信息各3条。

实验分别在mBa和mpacc课堂上进行,课程结束后,把实验资料发给被试,待其在课堂上完成后把实验资料收回。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二是判断线索的选择。

(一)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

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两组被试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的最小值均为30%。最大值均为80%。mBa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53.78%,标准差为17.46。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均值为64.88,标准差为12.93%;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对两组判断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mBa组和mpacc组的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结果组间方差显著(p=0.001),这说明,具有较多管理知识的mBa和具有较多财务知识的mpacc所做的持续经营判断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不仅基于经验得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绩效有影响,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判断绩效同样具有明显的影响,假设1得到支持。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学的有关结论。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采用了判别分析法。前已述及,本文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中案例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为50%,因此我们以它作为评价判断绩效高低的标准,认为判断结果更接近50%的那组被试判断绩效更高。对此,我们采用判别分析法中的距离判别计算mpacc和mBa的判断结果与50%之间的距离,结果显示,mBa组的判断结果与50%的mahalanobis距离为0.05,mpacc组的判断结果与500/0的mahalanobis距离为1.32。具有更多管理知识的mBa的判断结果更接近50%,其判断绩效要高于mpacc组,假设2得到支持。

(二)稳健性检验

由于被试均为在职研究生,之前有财务或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他们有可能在工作中积累了少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控制被试的这一部分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后,通过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3),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仍然显著,经验的影响不显著。我们用t检验,分别检验了mBa和mpacc被试内部有持续经营判断经验和无持续经营判断经验的被试审计判断的差异。结果表明,有经验的mBa和无经验的mBa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无显著差异(t=-0.123,p=0.903);有经验的mpacc和没经验的mpacc之间的持续经营判断也没有明显差异(t=1.461,p=0.152)。之所以经验没有对持续经营判断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被试工作时间比较短,而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判断则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信息选择

为了进一步了解作为被试的mBa和mpacc是如何利用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请被试在完成判断后,写出其作出判断所依赖的最主要的五条信息。以此为基础,我们对被试所选择信息中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量进行了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mpacc还是mBa都较多地选择了管理信息,mpacc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44和0.48;mBa选择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39和0.50,两组的管理信息比例均值都高于财务信息比例均值。进一步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5),mpacc的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无显著差异,mBa及被试总体两类信息的比例均值差异显著(p=0.043,p=0.035)。这说明,就mBa及被试总体来看,在判断过程中使用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明显多于财务方面的信息,支持了假设3。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持续经营判断过程中,较多的考虑管理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判断质量的提高。

就被试使用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的比例来看,无论是mpacc、mBa还是被试总体,都没有显著的差异。表明被试对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没有明显的偏好。

六、结论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成为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mBa和mpacc学员为被试,检验了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差异对持续经营判断绩效的影响,以及被试在判断过程中是如何使用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结构中以管理知识为主的人员与以财务知识为主的人员在持续经营判断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前者的判断绩效好于后者。这一结果进一步检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在简单判断任务下的结论,证实了在复杂任务中,基于教育背景的知识结构同样对判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还表明,以管理知识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人员具有更好的持续经营判断绩效。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被试在判断时更多地使用了管理信息。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8

一、理论基础模块教学策略 

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审计理论知识,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做好该模块的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看似晦涩、抽象而繁多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是导致学生对审计学丧失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可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审计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以增进其对审计学的认识,提升其对该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新知识点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案例的讲解中,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二)构建理论框架 

审计学的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理论链条,构建理论框架,对于增进其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促进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过程中可构建“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等理论链条,并在学完整本教材后将理论链条梳理成理论框架。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审计学理论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二、实务操作模块教学策略 

审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实务操作是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审计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各项专业操作技能。 

(一)验证性操作 

验证性操作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初步业务活动”知识时,可结合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些“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试着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再将真正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给学生,使其进行对照,以验证所学知识。 

(二)综合性操作 

综合性操作教学旨在考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并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可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活动和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真实审计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例如:在学习完“审计风险”、“风险评估”等知识点后,我们可搜集一些关于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相关案例,并准备相应的财务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践,使其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开展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活动,如此一来,在相对真实的审计情境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三、综合能力模块教学策略 

综合能力模块可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共同提升学生审计学综合素质。 

(一)校内实训 

在财会专业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后,给学生提供特定企业的情景资料和相关文件,使学生尝试为企业做一套账表,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做好的账表资料进行交叉审计。 

(二)校外实习 

完成专业课学习后,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使其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审计活动中,并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下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巩固、运用。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审计学的精髓,为将来的工作打牢基础,因此学校应务必安排充分的实习时间。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9

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包括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计算机、统计学及审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多而复杂。通过对现有审计教材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编排都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史及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审计证据、计划审计工作、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审计抽样到业务循环审计再到审计报告,大多数老师也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方式也许适合审计理论的阐述,但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混乱,难以摸清审计的主线,不清楚到底学了什么内容,无法形成清晰的逻辑框架。

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成为高校审计教师教学的难题。因此,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重构审计课程的逻辑框架,以此为基础对审计理论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一是做好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兴趣;二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审计思路;三是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三管齐下,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审计理论知识,为审计实务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审计报告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重构

(一)审计报告逻辑框架构建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是以审计的最终产品――审计报告为起点,分析审计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与出具审计报告的关系,由果及因,对应形成了三个知识板块:一是审计输出的结果,即审计的最终目标――出具审计报告;二是为了得到审计结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包括审计人员寻找证据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可利用的手段以及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三是注册会计师赖以搜集证据的原始资料,包括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如下图所示。

(二)审计报告逻辑框架分析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教学,围绕着审计报告重新定义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调整不仅使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每学到一章都能在逻辑框架图中找到对应位置,而且整个教学安排围绕审计结果展开,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被激发出来,随后再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在新的逻辑框架下对审计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审计报告导向的审计理论教学设计

(一)做好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来形容审计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审计课程若设计巧妙,能激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进入精彩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对审计第一堂课的设计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启发性。根据新的课程框架,审计的第一堂课应该直指核心,揭开审计的神秘面纱,明确以下问题: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概念及审计的地位。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环节展开:

1.循循善诱:用会计报告引出审计报告

会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会计是做账的,那么审计就是查账的。根据这个思路,首个环节用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前者是审计的对象,后者是审计的结果,通过对比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会计与审计的区别,会计工作流程与审计工作流程的区别,并由此引出审计框架结构图,建立对审计的初步印象。

2.各抒己见:在探讨中得真知

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对审计已经有了初体验,但对到底什么是审计并不十分清晰。本环节由教师对什么是审计进行设问,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分享一些名人对审计的理解,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里根总统以及前总理朱?F基都曾对审计发表过见解,进而引出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3年对审计作的经典定义,循序渐进,使枯燥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3.层层剥离: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审计的发展史是审计地位的直接展示。最后环节可以从南海公司事件讲起,引出审计产生的历史意义,再结合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关系的产生等,使独立审计成为现实需求,最后结合股民的案例说明审计已成为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审计报告为起点,以审计的社会地位为结点,不仅使审计更加形象生动、全方位展现审计魅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调整审计理论的教学内容

??计理论部分一般包括审计与鉴证、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报告,这些理论知识涉及了大量审计专业术语、条款等准则原文,读起来拗口生涩,不易理解。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是审计教学的重点,也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难点。基于以审计目标为导向的逻辑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符合逻辑递进原理,按照各个知识点与审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审计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出具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审计人员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必须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那么审计人员工作的过程,也就演变成了搜集证据的过程。因此,如果说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出具审计报告,那么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搜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是围绕证据而展开。这是在整个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以便于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审计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审计的结果是找证据出报告,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获取证据应遵循的规则――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受到的约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搜集证据的手段――八个审计程序、审计抽样技术、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这些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认清每个知识点在逻辑框架图中的位置,可以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现象。

(三)改革教学方法

审计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现阶段的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是以审计准则为依据,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是以准则原文的形式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原理,课堂上仍以讲解教材和练习为主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其结果会导致师生陷入“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上课没兴致学生更不愿意听”的怪圈,更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如何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事实。对审计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是理论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课前准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由于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都与审计准则原文有关,因此,在学习审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应的准则原文或法律条文,找到这些重要概念、原则或方法的出处;二是搜集审计发展历程中与所学审计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两方面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审计准则或法律规范有深入的接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2.课堂实施

没有奖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等于一纸空文,如果好的课前准备,得不到教师的奖励和回应,也很难持久进行。因此,课前准备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课堂实施环节加以巩固。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在互动和交流中接受新知识,得到启迪,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基于审计目标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图,并找出当前所学知识在逻辑框架图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与审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其次,检查课前准备的成效。按不同情况可采用提问、讨论、小组上台展示等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学生选用的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补充案例。在课堂上实施以上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想与才华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教师在共同讨论中获益匪浅。

3.课后评分与反馈

学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并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审计课程中的重难点,但可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因此,在课后进行小组评分与教学反馈,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环节,而且有助于教师通过课后感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操作如下:由每个小组按照小组评分表,如表(2)所示,从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相关度、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案例相关问题解释的合理性,以及案例设计及表达流畅度四个角度,对参与互动的小组进行评分,并写不少于200字的课后感想(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建议和意见)。小组评分的结果可以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课后感想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控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审计影响;对策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和劳动的主要对象由物质资源演化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其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以智力资源,知识产权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高效地配置。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经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无形经济是与有形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有形经济从本质上看是物质经济,即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处理物质资源,而无形经济则是以处理无形经济资源为主。该现象的出现与无形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有直接关系。

(三)知识经济是智能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对智力的要求比任何经济时代都高。高新技术成果大量问世、专利发明的增加、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开发和更新换代、咨询服务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都是智能经济的重要体现。智能经济还要求人们不断改变思维模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四)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据报道,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甚至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的总和。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是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活动要达到的境地,一切与审计活动相关的环境变化都对其目标产生一定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目标不仅要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主体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环境保护等发表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对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二)对审计假设的影响

审计假设是未开展审计实践,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所设立的前提条件或先决条件。审计假设的许多支撑点要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因此,知识经济下随着会计假设的显著变化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假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的内部制度局限性假设、内控有效性假设、错误与舞弊存在性假设等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增加可验证性假设、审计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审计对象可证实性假设、审计职能假设、会计资料判断假设等内容。

(三)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得经济贸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并且使无派化贸易成为现实,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及网上的虚拟企业如何审计,是新世纪审计工作需认真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改变,也将引起对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的影响,审计的基本职能并未改变,审计的内容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从审计工作角度看,电子商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越大,在检查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也越大。电子商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由于许多不相容的职责相对集中,加大了舞弊风险;电子商务系统在处理具体事项时可能缺乏主观逻辑判断易导致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计算机“病毒”或“黑客”可能使系统遭到破坏。由于上述风险的产生,使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电子商务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以往审计工作中建立起的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完全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需要建立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如对电子商务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有电子商务事前审计准则、电子商务系统安全可靠的评价标准、电子商务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三、知识经济与审计应对

(一)一般对策

1、审计方式上,由传统的定期审计向在线审计转变。在网络世界里,网络社会的虚拟企业买卖的时间有很大程度的确定性、伸缩性和随机性。故虚拟企业的快速结合和解散,要求审计工作必须随时随地地进行,即时提供审计信息,而不能按照传统的审计工作要求,定期提供审计信息。因此,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事后审计与就地审计方式逐步的消失,审计工作将采取在线实时审计方式,这将极大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内容上,应注重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管理制度的健全和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审计人员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于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审计程序控制,以防止错误或舞弊,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保证系统的可审性,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审计领域上,知识经济的来临,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我国审计冲破旧有模式进入新的领域扩展。(1)审计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新领域扩展。随着知识经济在广度、深度的进一步发展,对审计目标必然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政财务合规合法,“3e”审计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必然提高审计目标层次,开展风险性审计、可持续性审计、创新审计和宏观审计以及环保审计等。(2)审计的服务对象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核心资产,其地位日趋上升。会计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会计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势必拉动审计的重点,由物质经济下重视存货等的审计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改变。(3)国家审计的业务范围由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逐渐向审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目标不再局限于企业,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即审计的范围由单纯的财务工作扩大到非财务工作方面,包括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流通等。(4)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审计财务,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转变为确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其管理绩效,即由财务合法型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型审计。国家审计一方面放弃非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行业的审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资源对国家控股及大量非关键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从而实现国家审计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与使用,将有效的国家审计资源投入到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和重点国有企业上来。(5)国家审计的主要业务由传统的审计逐渐向“保证服务”发展。保证服务是着眼于2l世纪信息社会的一项新型的Cpa业务,旨在提高有助于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其连贯性独立的职业。保证业务不限制服务的信息类型,它可以是财务的、直接的、内部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间接的、外部的,既可以着眼于过去事项,也可以服务于未来决策,保证业务可以提供老年“保健”目标,健康保健目标、评价电子商务、评价业务考核等服务项目和内容。

(二)具体对策

1、加强计算机操作监控,充分发挥网上监督优势。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管理,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分工,严格把输入数据的入关,审计机关的修改关来防止无意或有意差错和有意舞弊行为的发生。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预先在系统软件内设置各种处理故障以及错误的控制,避免不真实会计信息流入会计信息中心系统,必须加强数据控制和程序控制,保证任何情况下的数据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和修改、不被病毒感染。建立数据备份制度,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干扰,并能够迅速恢复到系统原有的状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消除,以及采用“防火墙”技术来有效降低风险。

2、迅速建立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审计体系。其中国家机关应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对区域网上企业信息安全实施年审制。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防止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应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监督的内部制度。

3、服务化、远程化对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重构。首先,有必要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络的开发进行事前事中控制的审计;其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控制的审计。

(三)不断加强“人、法、技”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是一种知识化的审计,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审计效率和政策的关键性因素。要求审计队伍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更新,依靠知识、学习和能力及效率做好审计工作。

1、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掌握了主动权。然而,目前一些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相对滞后,应迅速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他就没有发展潜力,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计人员决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以往积累的经验,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业务学习,培养驾驭审计工作的能力。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更繁重了。为了使审计人员能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搞好在职干部培训已刻不容缓。利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建立常规培训和后续教育制度,改善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开展知识经济讲座以及新政策、新法规、新会计制度培训。为了搞好公交、外贸、基建、行政等不同行业的审计,也可举办相关专业培训。

3、强化现代技术知识的学习,适应工作审计现代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很多部门已普遍运用,而审计部门仍停留下手工查账上,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对广大审计人员进行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包括计算机原理应用的培训。审计人员通过学习,不仅会应用计算机,而且会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4、完善用人制度,优化审计干部队伍。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审计部门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录用、辞退和奖励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制度,加大干部轮流岗位的工作力度。通过建设一支廉洁、勤劳、高效的审计队伍,去更好完成知识经济所赋予我们更加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中华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建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国辉等.基础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冯海龙.新经济影响审计发展的动因及审计发展趋势[J].当代审计,2002(2).

5、冯冲等.知识经济条件下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审计,2002(4).

6、刘家义.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审计报,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