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文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6:42

世界古典文学篇1

游戏是文化在生活娱乐上的一种反映,游戏与传统文化之间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仔细品味游戏的背景与文化,体会古典文学的内涵和背景,对古典文学之美进行欣赏和体味,就会发现游戏同样深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永久的魅力在游戏之中可见一斑。

体味仁德,推崇爱国情怀

儒家推崇仁者爱人、行仁为乐,孔孟认为由“行仁”而做志士仁人是人生的崇高目的,“里仁为美”要求人们把追求仁德作为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仁德”作为内心世界的最高原则,至高无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这种圣贤的理想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以自我牺牲精神来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事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诗人陆游唱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们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无疑让后人为之动容和折服。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词,永远都是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

当然,重仁德的社会心理,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人们高尚其志、净化心灵,有着积极的意义。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曾起到了激奋人心,唤起正义感的作用,这样的伦理观念逐渐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而,仁义也便成了游戏人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比如三国题材系列游戏,不论是《三国志》《猛将》还是《三国online》《傲视》,这些游戏中最正面的人物始终都是代表蜀汉的以仁义治民的刘备,这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仁德的一种深深体味。至于爱国,也可以看出每每乱世,都会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类游戏的典型代表是《大唐豪侠》。

浑厚的民族精神

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浑厚的民族精神,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典文学披露的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一个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民族尊严和精神凝聚力的民族,才是真正具有现代化动力的主体性民族,这一点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游戏当中,凡涉及到古代题材的游戏,无不蕴涵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无论是《秦殇》《大唐》抑或者是《少林传奇》《郑和》,古典文学融会了民族思想与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充分浓缩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价值资源在先秦文学中,屈原以其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不仅为游戏塑造了精神主线,也为游戏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另外,中国文学又体现了人间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与友爱,千载之后,读之仍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民族精神中富于人性、温良与美好的心灵价值。行健不息的生命精神、坚韧不拔的君子人格、积极有为的人生取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品质等等,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便是对正义、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对虚假、丑陋、邪恶的唾弃,无数玩家会踏着正义的足迹前进,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所歌颂精神的一种传承。

古典文学的悲剧意识和隐喻的使用

中国古典文学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是和中国文化注重现时现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吻合的,也和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天道,这正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体现在游戏之中,凡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游戏,绝大多数都要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反映的都是一种统一体,超越与执着的统一体,在游戏之中探询茫茫之路。

受儒家中庸平和、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主张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委婉曲折、隽永深沉,体现出温和、含蓄、偏重理性的民族文化性格。特别是在古典诗歌当中,几乎没有大喜大悲、狂风暴雨式的情感描写,而是多用隐喻意象来表现蕴蓄深厚的激烈感情。

这一点上和武侠类RpG游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凡这类游戏的主人公都是身兼重任,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以含蓄内敛的性格学得一身武功,锄强扶弱,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仙剑奇侠传》还是《剑侠情缘传》体现的都是这种隐喻的意象。

而这种隐喻在另一方面也为游戏场景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在我们眼前立时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仿佛真的看见一位乘风破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去济时救世的大侠。

彰显乐观知足的民族

文化心理

乐观知足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基本特色。古代文学的这一乐观精神的文化根源在于深受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往往被描写成一种亲切融合的关系,很少像古希腊文学那样表现出一种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与命运、与社会整体的对立和抗争。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几乎没有古希腊文学中我们见到的那种以悲壮的毁灭为结局的英雄史诗和悲剧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知天乐命的达观态度。这一传统从孔子主张的安贫乐道开始一直延续和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

世界古典文学篇2

(一)解读古典文学的现实困境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懂古典文学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字。中国古代采用繁体字,还有部分文学作品融入了古代民歌,所以真正能读懂古典文学作品的也只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人员缺乏是目前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又一大困境。

(二)现代研究古典文学典籍的原著少

首先,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古典文学有所研究,如:《红楼梦》的解读版本有《王蒙的红楼梦》等,这些书籍都带有后人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原著。其次,原著正因为出版少,所以很难找到。一般就算能找到原著,价格也是相当高,还有部分原著的复印版本印刷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文学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

(三)现代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书籍都开始在网上刊登,印刷书籍少了,我们在网上所知道的名著都是简体版的,是被人译过来的,细心的人也可以发现不少网上免费阅读网站刊载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有错别字,不少还带有括号备注,掺杂了打字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时容易受其影响,无法正确解读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信息时代下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又一大障碍,这易导致原著与译著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研究古典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保存不够完整

首先,这些古典文献经历的时间比较长,难免会有一些破损,比如:部分地方字体缺失、书本缺页等,这些都是影响文学研究的部分因素,甚至部分文献历经历朝历代的文人抄写,同一本书籍也有不少版本,研究文学的资料不够完整,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其次,历史毕竟是后人书写的,历史背景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这就导致了作品写作背景的不确定性,还有些文人的作品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破坏,好的作品都没有被保留下来,只是剩下现在残留的部分文卷。虽然这不是现代人的原因,但对于文学研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现在只有少数人爱研究古典文学

首先,现在有不少人一提到古典文学,第一感觉就是晦涩难懂;其次,也有人认为读古典文献很无趣,毕竟它要通过思考才能读懂它,长时间跟古人作品打交道感觉人也会变得很迂腐,同时也会与追逐潮流的朋友产生隔阂;再者,了解古典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历史,在文学中还存在与野史相关的作者,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又是一大难题,鉴于这些客观和主观原因,现在很少有人想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三)现代学术研究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时代有它自己对时代的认识,时代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文革时代,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不能涉及政治观念,文学研究也遭受摧残和打击。

三、古典文学研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对政治经济的意义

文学作品一般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当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文人学者对当时社会政治所采取的态度。在部分现实主义作品中,还能反映出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它对当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中国政治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在经济上也有利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二)对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弘扬民族精神

以古诗为例,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大多都反映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离世情怀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现在不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时刻保持自我的节操。同时,我们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是来自《离骚》,而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因此,为了延续中国传统美德及弘扬民族精神,我们需要学习古典文学。

2.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为了赶上时代潮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光芒,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取其精华,为中国本土文化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古典文学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如孔子学说中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往来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为中国在世界舞台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四、现代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举措

(一)采取现代化科学技术保存好古典文献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输入设备恢复古典文献文字内容。还可以建立一些文物保护政策,将珍贵的古典文学书籍纳入保护对象之中。历史因素造成的文献不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文献的态度,重视古典文献的保护,为文学研究准备好资料。

(二)改变人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大力培养研究人员

促进古典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每个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要想促进古典文学的研究,首先,我认为应该改变人们对古典文学的看法,了解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来源,开展一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诗词歌赋解读等活动,广泛宣传传统文学,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进行适当地翻译简化,还可以通过相关作品的电视剧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来培养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

(三)坚持贯彻学术自由方针政策

在建国初期就曾有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政策,现在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政策,学者可以自由发表评论、自由表达想法。

世界古典文学篇3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现实意义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之际,国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承担载体和精神主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参与世界新局面建构的重要精神依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39,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古代作家艺术地理解世界的一种象征。它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等对塑造当代社会人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和自觉的人文关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沉淀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理想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里,古典文学的研究积累十分丰富,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古典文学的意义和内涵不是某个时期的某个人或某个流派所规定的,而是结合具体的时代精神积累形成的。一切古典文学研究都是在当代意识下进行的。从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来看,挖掘其审美价值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遗产,领略感受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之美;从古典文学研究的功能来看,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人类心灵历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的需要,还可以为当代艺术与文学的创作提供经验素材,促进当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从古典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上来看,必须具备当代的研究观念,掌握当代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不管是古典文学的传播者还是研究者,都应从多个角度诠释中国古代经典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中,真正树立世代传承、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利于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彰显坚强乐观的民族魂。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分析中国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洞察到文学家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总结评价文学好坏的是非标准和最终取舍,都具有认识价值。作家们把自己一腔的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现实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挖掘和积极倡导这种民族精神。

第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家作品,文学典型可以引导人们提升人格品位。

学习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人文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当代人的高尚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众多文人的人格高贵,他们的作品都是自身崇高人格的自然流露,传达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追问,讲究人格修养与操守,呼吁强烈的民族感和社会意识。屈原的不苟世俗、竹林七贤的洁身特立、司马迁的刚直不阿、陶渊明的淡泊明志等高品格使当代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现在不断倡导和谐社会,和谐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的一大阐释。只有将感性与理性、人文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能用审美的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现实世界。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传递的同时,注重古今的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文学的和谐在某个方面促进了思想精神的和谐。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和谐与融通,在很大程度上既扩展了古典文学的传播范围,也为古典文学基础上的新文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契机。

第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

世界古典文学篇4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世界古典文学篇5

关键词:欧洲近代词典史词典学文化遗产建构

孔子聃(JohnConsidine)[1]的专著《近代初期的欧洲词典:词典学及文化遗产的建构》(以下简称《欧洲词典》)追溯并勾勒了16世纪初期至17世纪中期的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语言词典传统,以及欧洲民族独立后日渐兴起的日耳曼语族中的德语、英语、斯堪的纳维亚语等欧洲地方语言(Vernacular)词典传统。欧洲词典史的新世纪发生在欧洲的“近代初期”(earlymoderneurope)。多数学者认同的欧洲“近代初期”基本上指15世纪末中世纪结束后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英国工业革命前这一段时期。此间欧洲发生了诸如文艺复兴、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古登堡印刷技术革命、宗教改革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到欧洲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在同一时期,欧洲各国语言不再是拉丁语的附庸,而是转身成为各民族新兴的通用语言。

孔子聃的立意不在技术性地分析或再现欧洲近代早期的词典史对中世纪词典的继承关系,而在侧重分析近代早期词典的编纂理念及强调词典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作者从词典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考察欧洲近代早期词典,揭示它们如何传承基因关系,同时剖析词典学与文化遗产的建构。由于其间穿插了诸多文化遗产的建构者――词典编纂者的趣闻轶事,因而既展现了这些作者的突出个性及其在词典编纂和出版方面的作为,又与学术性极高的内容呼应。这样一部立体、深入地研究近代初期的欧洲词典史著作,出版后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鉴于国内学界鲜有人知道这本新书,本文将重点介绍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

该书第一章开篇就两个不同时代的辞书作者Henriestienne和ConoroBegley的共同之处做了分析――作为流亡者,他们深切地关注自己的母语及文化,且他们都认为编纂词典是一项异常艰巨但又极为英雄的行为。孔子聃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双重的联系――即词典被当作是英雄般的作品,并且它们的作者也被视为具有英雄人格的人物”。但事实却往往与现实相违,当约翰逊编纂词典时,他本可以享受思想驰骋、激扬文字的乐趣,却被枯燥乏味的苦力活羁绊,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挑选、编写、校刊词条的工作,这本是被像约翰逊此类天才型人物所鄙夷的卑微的苦力活。然而,当词典完成大获成功之际,被词典的光环笼罩着的词典编纂者,被知识分子们尊为杰出的英雄之辈。

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后介绍了该书九章的具体安排。第一章介绍词典与文化遗产的联系。第二章对自印刷术之后的词典进行综合介绍。第三章则对1530―1540年间Robertestienne出版的词典及其作者进行研究。第四章介绍了重新发掘欧洲各国的语言文化遗产,以德国、荷兰为例阐释了16世纪到17世纪20年代期间的词典史。第五章涉及的是英国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的词典史。第六章讨论的是英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在17世纪中叶后的发展变化。第七章讨论17世纪后的拉丁语和拜占庭希腊语。第八章评论了基于以往传统但又与之不同的17世纪词典观念的三个特点。最后一章是全书总结。地理上的西欧语言,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族及罗曼语族的诸多语言,作者只以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族语言为研究重点。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16世纪至17世纪时人们的普遍词典观念(lexicographicalthought),作者避免对词典观念进行任何价值性判断。同时,研究中有时会超越词典的范畴,纳入一些简短的词表或者对后来词典编纂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献。

纵览全书构架,根据各章内容,可以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二、三章涉及的都是欧洲古典语言传统,可归为第一部分;四至六章涉及欧洲各国的语言,可归为第二部分;七至八章可以归为第三部分。下文对这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评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词典学传统可以追溯至1508年erasmusofRotterdam(1466―1536)出版的古希腊古拉丁格言词典adagia,该词典与威尼斯的aldusmanutius的officina一起出版。adagia的词条是单词、格言及短语的混合体,之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典史著作,在于作者从大量手稿文献中汇集并整理了古典时期的百科全书,以词条形式涵盖了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自此,珍稀的手稿或孤本中所承载的几近消失的古典语言传统重新被吸纳进入到欧洲近代初期的词典中。erasmus突破了以往词典传统狭隘的难词传统,将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层面,而这样的语文学词典传统自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存在。人文学词典早在15世纪末就已出现,其代表作当属GiovanniCrastone的希腊语拉丁语词典Lexicongraecolatinum(1476),洋洋洒洒的共有520页(folio)之多,词条总计约1.8万余条,这部词典在出版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学者和学生必用的工具书。人文学词典虽然同样重在发掘古典词典学传统,但其立意重在服务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并用这两种语言写作的读者。16世纪最畅销的拉丁语词典是ambrogioCalepino(1440―1510)的Cornucopi(1502),至1779年共印刷了211版,多数都是在原版基础上的修订或增补版,将其变成双语或多语词典。Calepino的拉丁语词典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引用了古典作者的原文,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词典与中世纪词典分道扬镳最突出的特征。GuillaumeBudé(1467―1540)的希腊语注解Commentariilinguaegraecae(1529年初版,1548年修订再版),其中收入的7000余条希腊词不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序的,而是根据主题排序;虽然没有以词典命名,但内容更契合词典的本质。Budé在词典史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词汇作为语文学而非人文修辞学的产物,精确的定义及广泛的例证为词典之本源。秉承Budé词典传统的是Robertestienne(1503―1559)。1531年,Robertestienne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拉丁语法语词典Dictionarium,seulatinaelinguaethesaurus之后,开始着手考虑如何编写一部比Calepino更好的拉丁语词典,他有意区分了学者型词典和学习者词典。1536年,第二版2卷本Dictionarium,seulatinaelinguaethesaurus除了增补拉丁语词条,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大量翔实的法语译文。此后,Robertestienne不断增补再版,试图收纳更多的拉丁语演讲、史著、诗歌等各种题材的例证。Dictionarium,seulatinaelinguaethesaurus的词典学特征木神内核上更接近erasmus或Budé的词典,词典有精编的词条及其恰当的拉丁用法,页面设计优雅,词目全部用大字符印刷,小字印刷词目词的派生词,所有的词条完全按字母排序法排列。尤为让人称赞的是,Dictionarium,seulatinaelinguaethesaurus收入了当代学者考证性文章或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Robertestienne的词典因而既继承了古典又传承了当代文化,成为时代之代表作,而他的词典学传统又由他的儿子――16世纪下半叶欧洲著名的学者Henriestienne(1531―1598)发扬光大。Henriestienne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拉丁语、希腊语的教育,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印刷出版生意,父亲对他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学术出版及辞书编纂的浓厚兴趣方面。他的希腊语法语辞典thesaurusgraecaelinguae(1572)是欧洲有史以来出版的最厚重的词典,双栏印刷4208页,收入6.4万余词目,按照词源和字母顺序相结合的方式编排,例证中援引了大量的古希腊文的名篇名句。这样一对传奇的父子及他们的词典亦是16世纪欧洲近代早期词典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欧洲中世纪研究的古语言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最初记录欧洲各国语言的词典通常都是拉丁语和欧洲各语言的双语词典。自13世纪至17世纪,已有西班牙语、法语、英语、丹麦语、瑞典语等五种语言通过语言标准化进程(standardization),被地方集权君主确立为当地官方语言。意大利语、德语、荷兰语的标准化进程是在没有完成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发生的。地位日益上升的标准化地方语言让许多16世纪的语文学家意识到:民族语言应当被某一政治或文化共同体当作共同的遗产,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的及历时的研究,而词典也成为解读遗产的钥匙和工具。

该书第四、五、六章分析了日耳曼语族中德语、英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在标准化进程中的词典学传统,因为这一支传统与从拉丁语系衍生出的某些欧洲语言词典史有着迥异的特点。近代德语的词典学传统奠基于8世纪前半叶的古高地德国和古萨克逊词表,在1467―1600年间,共计858部双语或多语德语词表或词典得以出版,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对应词词典。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高地德语文献的发现及语文学研究的推进,1494年,Johannestrithemius(1462―1516)出版了第一部古高地德语与近代德语的词表Descriptoribusecclesiasticis,虽然只有300余词条,但它的里程碑式的价值在于词表承载的古德语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继后,古荷兰语词表于1602年出版,古英语词表于1605年出版,古北欧语言(oldnorse)词表于1636年出版,而古撒克逊语词表直到19世纪才出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语词典是1561年Josuamaaler编写出版的德拉词典DieteütschSpraach。这部德拉词典共536页,含1.1万多条词目,1.3万余副词条,3万余条例证,赋予了德语作为具有生命力的、被使用着的活语言应有的地位。编纂低地德语词典的需求来源于他们不同于高地德语民族的意识,而民族语言的确立是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1562年CorneliusKiliaan(1529―1607)的拉丁希腊法语荷兰语词典Dictionariumtetraglotton应需而生,收有2万多条词目。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版的其他荷兰语词典都是多语或者双语词典。Kiliaan在1599年出版的第三版荷兰语拉丁语词典名为etymologicumteutonicaelinguae,内容增至690页,约含3.5万词条,骄傲地向世人展示了荷兰语作为独立语言已然屹立于世界语言的舞台之上。这个时代的双语或多语词典都是普遍比较语言学观念的产物,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民族语言与巴别塔倒掉之前源语言的关系。

1650年之前的英语词典史与德国、荷兰词典史有共同之处――拉丁语和英语的双语词典数量最多。15世纪上半叶比较重要的词典有拉丁语古英语的medullagrammatice,Hortusvocabulorum(1500)和promptoriumparvulorum(1499);15世纪下半叶的英语词典开始显露出其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如1538年Sirthomaselyot的Dictionary及此后的修订版Bibliothecaeliotae(1545)中,词典中的英语词汇及短语日益丰富。至williamCamden(1551―1623)所著的大不列颠诸岛及爱尔兰编年史的英文版Britannia(1610)出版,英语词典史上清晰可见的是英语语言的地位上升,其逐渐摆脱了依附拉丁语的从属地位,此间英语和罗曼语族如法语等语言的双语词典增多,并出现了地名、法律用语等专科词典。上述的双语词典中,英语都是古英语(大约5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中叶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英语),作者从手稿文献中爬梳自己民族的传统语言,通过双语词典重建民族文化遗产。

1659年,williamSomner(1598―1669)的古英语拉丁语英语词典Dictionariumsaxonicolatinoanglicum是集大成的词典著作,共含1.54万词条。词典页面齐整,古英语词条对应拉丁语释文和英语释文,词典中有例证、词源及百科性质的内容。Somner的这部词典汇集了欧洲出版的73部词表及英国出版的71部词表,英语释文中因详解英国当时著名人物、地名学等内容而具有明显的英国地域性标记。FranciscusJunius(1591―1677)父子同名,父亲因将《圣经旧约》译成拉丁语而名垂千古,儿子则作为日耳曼语系历史比较法的创建者在语言史上享有盛名。小Junius编写过数部手稿词典,并从词源的角度对古英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古高地德语、荷兰语进行研究。他倾注心血最多的英语词源词典etymologicumanglicanum在词典史上独树一帜,从古英语词目中牵连出许多欧洲语言中类似的词,这部词典在他去世后于1743年被改编后出版,成为约翰逊编纂词典时参考的重要词源工具书之一。

丹麦和瑞典政治独立后,1626年出版的丹麦拉丁语词典DictionariumHerlovianum和1640年出版的瑞典语拉丁语词典Dictionariumlatinosuecogermanicum,宣告了标准民族语言的独立地位,同时,他们将自己民族语言文化之根定位于古哥特语和文化。1636年,丹麦希腊语和医学教授oleworm(1588―1655)编纂的关于丹麦语文献溯源之哥特语初稿Runir,seudanicaliteraturaantiquissima,vulgogothicadictalucireddita完成,书前有320个词的古北欧语词表(是一种类似于中国甲骨文的石刻字母文字,名为Runicalphabet),此书数年后出版,成为古北欧语第一部出版的词典。1650年,worm又出版了古丹麦历史和诗歌中的难词词典Specimenlexicirunici,以1100条石刻字母词(Runes)做词目,辅以丰富的词汇、文学等引文,堪称丹麦(冰岛)的文化遗产词典。最经典的北欧语词典是1671年GeorgStiernhielm增补FranciscusJunius哥特语古英语词典出版的古哥特语冰岛语瑞典语拉丁语的词典(英译名为GlossaryofUlfilaGothicwithRelatedLanguagesbyFranciscusJunius,nowenlargedwithSwedishandimprovedbyGeorgStiernhielm)。这部历时词典涵盖了古今瑞典语,到20世纪时被人们评论为“一部爱国主义作品而非语文学作品”。

受到欧洲民族语言挑战的16世纪至17世纪后古典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典传统,与欧洲民族语言词典的编纂同步前进。1595年,BonaventuredeSmet(1538―1614)出版的希腊拉丁辞典thesaurusutriusquelinguae汇集了古典语言时期之后产生、仍在使用的新拉丁语词汇和中世纪希腊语词汇,虽然它不是此类词典的第一部,但却是价值很高的一部。中世纪希腊语发展至拜占庭希腊语,承载的是拜占庭帝国(395―1453)时期的文学、政治、科技、法律、经济等文化遗产,大量丰富的、不受只尊崇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者们重视的新拉丁语及拜占庭希腊语文献的发现,为这一时期新拉丁语和中世纪希腊语词典的编纂留下了可供拓展的空间。继deSmet之后编写的新拉丁语和中世纪希腊语词典,所参阅的手稿文献数量急剧攀升,收词数量也呈几何级增长。16世纪的新拉丁语词典的发展形势更为可喜,法典中或科技用语中的新拉丁语词虽然从未出现在古典拉丁语词汇中,但由于使用者众多且其内容极为重要,受古罗马法影响的国家相应地编出了新拉丁语和民族语言的双语词典,衍生出了一批新拉丁语的法律用语专科词典,词典的规模也不断地超越前人。最具代表性的是CharlesDuFresneSieurduCange(1610―1688)编纂的两部词典――中世纪和近代的拉丁词典Glossariumadscriptoresmediaeetinfimaelatinitatis(1678),中世纪和近代希腊语词典Glossariumadscriptoresmediaeetinfimaegraecitatis(1688)。这两部词典都是按主题编排的,每个词目下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长篇释文,甚至有多达数十页的引文,也有一些引自当时作品的较短释文。DuCange的这两部词典迄今未被人超越,因此可以视为这一支传统的最高成就者和终结者。由于法语是从后古典时期的日常拉丁语衍生而来的,因此,DuCange的拉丁语词典对法语的词源词典编纂有着重要的意义。

16世纪后半叶,欧洲出现了三种新型词典――多语词典(polyglotdictionaries)、人工世界语词典和为了证明世界原初语言(《圣经》所记载的巴别塔倒掉之前人类使用的共同语)的词典。这些词典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众多欧洲民族独立后造成的语言林立、难以交流的困境,这是该书第八章所述及的主要内容。多语词典的编纂主要在某部词典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如在Calepino的词典基础上编纂了百余部词典,实际上是Calepino词典的多语翻译系列。多语辞典thesauruspolyglottusveldictionariummultilingue原本计划收纳72种语言(《圣经》记载巴别塔倒掉之后共有72种语言)九大语系:希伯来、希腊、拉丁、日耳曼、斯拉夫、欧洲(还包括芬兰语、匈牙利语和巴斯克语)、亚洲、非洲及美洲,最后扩展到400余种语言(由于很多语言是同一语族的成员,实际语言数量要少于此数)。在这部词典中,亚洲、非洲语言被首次纳入欧洲的词典史。多语词典的编纂者们提议创造一种纯理性、世界通用的人工语言。这种想法早在17世纪就被付诸实施,英国CaveBeck(1623―1706)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人造世界语言的语法书和词典Universalcharacter(1657),17世纪后半叶,更多此类词典出版。英国皇家学会还为此专门成立了语言调查委员会,1668年Johnwilkins(1614―1672)发表的调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一卷本词典analphabeticaldictionary,whereinallenglishwordsaccordingtotheirvarioussignifications,areeitherreferredtotheirplacesinthephilosophicaltables,orexplainedbysuchwordsasareinthosetables,收录的是17世纪英拉词典中的英语哲学词汇。在探讨原初语言的热潮中,虽然各方意见分歧,但对编纂一部追溯人类语言历史的词典提出了很多设想,在词典观念史上有进步意义。

孔子聃在全最后提出:词典是个人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综合体,词典史与词汇史、语言学史、学术史等学科都有交叉,如果将其置于更为宽泛的文化史的范畴中进行研究,则可以将词典史从以往狭小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对于欧洲近代初期的词典史而言,各种词典类型共存,并在某种程度上互有交织,因此,孔子聃仅以拉丁语等古典语言和日耳曼语族的词典史为重点,聚焦欧洲近代初期词典史的发展进程。

孔子聃的专著《欧洲词典》全书不到400页,但纵横欧洲学术史、词典史一百余年,学术分量很重。近代初期的欧洲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就语言而言,从拉丁语一统天下到让位于欧洲各民族语言,在此期间的欧洲词典史如同欧洲的语言史和文化史,既有断裂又有牵连。以往的词典史著作建构在对历史著名词典的逐一叙事,而欧洲的历史现实却不是这样清晰可辨的,欧洲各国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孔子聃的词典史以牛津学者严谨的学术语言,扎实的欧洲近代档案文献基础,深思熟虑的研究方法和取向,对欧洲近代以来萌发的多种类型、多种语言的词典史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研究。这样厚重的欧洲近代初期词典史著作值得中国学界引起重视,因为欧洲与中国在16世纪相遇,欧洲的词典史传统自16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已与中国近现代词典史交汇融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以全球视野看待并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近现代词典史,而孔子聃的著作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遥远的欧洲近代词典史的一扇窗口。我们通过关注这位国际知名学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整理中国近现代词典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附注

[1]孔子聃,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文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世界古典文学篇6

近年来,我国声乐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古典意大利歌曲演唱、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热潮,光从理论研究来讲,据笔者统计,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国内学者涉及到对古典意大利歌曲研究的文章多达80篇左右,如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王锐发表在2009第5期《科技信息》上的论文――《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嗓音训练中的作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黄常虹发表在2006第5期《苏州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声乐作品――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岭发表在2004年第1期《艺术研究》上的论文《论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及发表在2008年第6期《美与时代》上的论文――《古典意大利歌曲的人文主义精神》等等,这些论文大都通过具体的作品对17、18世纪的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在教学上的价值意义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但还显得比较零散和不够系统。近年,随着全国声乐硕士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很多声乐硕士毕业生也选了这方面的专题进行研究,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2006届硕士毕业生郑奕的硕士论文《浅析早期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演唱(美声)与教学中的价值》,西安音乐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赵远征的硕士论文《意大利古典歌曲及其演唱》等等,但所有这些研究都还有待于深入,其相关成果具有深化和细化的空间,尤其将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与国内声乐教育教育相联系起来这一方面,还没见有系统和有条理的专著和论文出现,2010年,笔者研究的课题――《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研究》还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课题资助,在此,我想就此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做如下的阐释。

一、研究意义

1.从文化的角度。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呢?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而通观每一首古典意大利歌曲,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的歌词同旋律不仅都结合得异常美妙,而且唱词非常显明地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出世俗的而不是把目光投向彼岸世界的斑斓色彩,抒写出摆脱了禁欲主义的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愫,既典雅、优美、流畅和风趣,又含蓄、高贵、庄严甚至气势宏伟。所以,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无不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下面以《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紫罗兰》《亲爱的,我为你留下这颗心》这几首歌曲的歌词为例。

《阿玛丽莉》(卡契尼作曲)

阿玛丽莉,亲爱的,

请相信我心里甜蜜的情意,让我们永不分离。

请你相信,假如你害怕忧郁,都会对你无益。

啊,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阿玛丽莉,阿玛丽莉,阿玛丽莉,我爱你。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G.B.博侬契尼作曲)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我多爱你,

啊,美丽的眼睛,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我多爱你,啊,美丽的眼睛。

爱情将会使我痛苦,但我仍旧永远爱你,

永远,永远爱你

虽痛苦,仍爱你,美丽的眼睛。

虽然没有爱情的希望,痴情梦想地整天叹息,

但是遇到你那眼光,谁能抗拒那种魔力……

谁能,谁能不爱你?

《紫罗兰》(a,斯卡拉蒂作曲)

紫罗兰芬芳吐妍,花瓣上面露殊点点,

风度典雅,妩媚娇艳,含羞般的站在一边,

掩袖遮面,若隐若现,在绿叶问,

仿佛责怪我的意愿,过分轻狂,过分大胆。

《亲爱的,我为你留下这颗心》(L・莱奥曲)

把这颗心留给你,作为爱情的凭据。

请相信我永远爱你,

别哭泣,我亲爱的,我最亲爱的,

假如你哭泣,啊!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悲戚,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我心里悲戚。

这些歌词,表达得如此之率直和大胆,感情抒发得如此酣畅炽烈,实在难以想像它们是17、18世纪古典意大利歌曲中的唱词。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歌词,难道不充盈着文艺复兴以来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吗?难道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仅仅是歌唱技艺的训练?难道我们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体会西方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风尚?

2,从声乐训练的角度。通过笔者这几年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使我更加认识到申请作好该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尤其在我们声乐学生的基础性阶段的声乐曲目的学习训练之中,我发现个别声乐教师们在教学上和学生们在学习上不自觉地有贪大求难、好高鹜远的念头,对这些基础性训练极强的古典意大利的曲目怀有轻视的态度,认为它们太简单,不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而众所周知,意大利是声乐的王国,这不仅因为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以及意大利语被公认为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更由于从古到今,在意大利流传下来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的声乐作品为世界各国的声乐演唱家、教育家学习、演唱和用于教学实践。17、18世纪的古典意大利歌曲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这些意大利歌曲中的绝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和风貌,它们不但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在声乐写作技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从声乐的技术角度讲,这些歌曲的歌唱部分多活跃、行进在人声的中声区,一般说来它们的音域不广,既无强力的高音,亦无浓厚的低音,适宜任何声部的歌手演唱,以巩固、发展中声区。同时这些歌曲风格纯正不浊,表情文火适当,常有长的连贯句和强弱明显、节奏清晰的各种语素。这些对培养演唱的技巧、练习呼吸基本功以及发好母音、咬准字音等均有极好的帮助。为摆脱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病――无休止地练声,把声乐教学蜕化为“声乐体操”,我们的美声唱法的从业者(尤其是初学者),完全可以从适量地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入手,因为这些歌曲里面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掌握的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课题。而且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它们更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得到在世界公认的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几乎每个学声乐的人都唱过其中的一些作品”。

其实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历数百年的沧桑而仍光彩熠熠、魅力四射,是因为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都把这些歌曲列为声乐学生的必修教材,连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歌唱家都仍然在音乐会上演唱这些歌曲,所以从声乐技术训练的角度来讲,我们决不能轻视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

世界古典文学篇7

中西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如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园路等都是共有的,并且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将中西古典园林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古典园林中多以人物雕像为视觉中心,而不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作为观赏对象,一直到约公元1750-1850年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时期,才有自然形态的岩石出现[2]。相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材质多样,形态各异,工艺工程水平极高的石景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说到人物造像,除了寺观园林以外,极少出现。

中西古典园林都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遗产,都有许多自成体系的流派和类型。本文中以中国清代的北方皇家御园和江南私家园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庄园和法国宫园为对象分析石景与雕塑,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中西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集中了古典园林文化的精华。

一、两种要素背后的文化成因。

首先,中西文化发展主线的不同: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思想主线,无论是哲学、思想、艺术都弥漫着浓重的伦理学的感彩。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与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息息相关。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灵魂,希腊人相当早地将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脱离开来,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观察。在希腊的世界观体系中自然与人是二元对立的,哲学家们站在人的角度观察自然,既要客观地把握自然现实,又要理智地认识宇宙规律。

其次,对于自然、人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华文化总是在追求、执着于自然与人工,宇宙与社会人生的亲和、合一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天”具有多重复合的涵义:是以客观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之天,是万物生成和运转所依据的规律,是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不为人工伪饰的存在状态,是人未经凡尘俗垢束缚的本真天性。而“人”指代“人事”、“人工”、“人为”,即一切经人的主体力量改造过的事物或状态。

中国人认为,自然具有高尚的德操。“诚者,天之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藏也,日月无私烛也”[3]。天地自然把自己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赋予人类,人类又可以通过善性的道德修养去领悟自然之“道”,达到精神境界的至高无尚。

古希腊的宇宙观不但把自然万物看作是分立、间断的,也把人与自然分立开来,认为两者互不联系、独立存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十分弱小,人们把大自然看作是冷漠的、没有生命的,因而也是异己的、对立的。但是人们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便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认知、探索和征服。亚里士多德总结这种现象时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4]所以对于自然岩石,西方文化中多是恐惧与敬畏,山石之间是异己的和恐怖的地域。西方造园家和旅行家对与自然山石也没有审美。

第三,对于园林的审美情趣不同。

中国人重视“德”的修养,认为自然天地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从而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把“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自然形态的石头是大自然的造物,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重要材料和途径,石头本身也是符合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审美对象。

西方几何形园林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和哲学基础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大多数是数学家,认为数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宇宙规律体现为数的和谐关系。关于美,他们认为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美的效果。这种以数为原则的几何审美观一直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二、石景与雕塑造园的不同的手法及其与园林整体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布局灵活,法无定式,游人可穿梭其中,领略峻峭山势;亦可从不同视角动态地观赏。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堆山叠石,这是我国独有的造园艺术手法,古代造园家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色彩、质地等特点,因石因地制宜塑造出具有峰、壑、洞、峦、涧等不同形状的假山。或在方寸之中造出名山大川之气势,或在围墙之内暗示自然山水一角,是对自然界真山真水的高度抽象和提炼。二是置石,这种手法根据石材的品质与在园林中的地位不同而分成特置与散置。特置法是是将单块山石竖向布置形成独立石峰,这种手法一般会以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峰为蓝本精心挑选天然石块,供人品评玩赏。散置法是于小径尽头、空旷之处、狭湖岸边、嘉树之下散置一定数量的天然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块看似无心散置,实则是经过精心布局的结果。三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组成意境小品,在古典园林中,石景往往会利用石材结合其他造园要素组成各种独具特色的石景。如石与建筑结合可以软化建筑死角,使建筑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中;石与水体结合;石与植物组合等等。

这些造园手法孜孜以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便呈现出建筑犹如顺自然山势而建,石景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般的自然意趣。

与中国不同,西方雕塑很早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起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园林中,雕塑是点睛之笔。在布局上,与园林整体的规则对称相符合,与园林其他要素一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布置在建筑前的台地上,水池中心及四周,山坡上,或在林荫大道两旁成排展开……并在壁饰上、洞穴中都作有动人的塑像。

法国凡尔赛宫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纵向中轴线上布置着连续不断的壮观水景,在中心的两个喷水池中分别是拉托纳和阿波罗的神像,在两大喷水池之间的大道两侧也夹道排列着站立的人物雕像。在宫前两侧的横轴线和水池周围,也都有精美的雕像。遍布雕像可以说是凡尔赛宫园的一个特征。

从雕塑表现的内容上看除了神和英雄人物的单人塑像,还有宏大的叙事场面。用一组群雕讲述英雄的事迹或神话的故事,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三、自然风景式时期(1750-1850)及清代中后期的发展变化

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式的园林,随后对法、德等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转变是从文学界开始引导的,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英国田园诗人蒲柏于1712、1713年先后发表有关造园的文章,赞美自然式造园,否定传统的规则式。至1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在英国基础上发起了启蒙运动。这种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思想很快反映在法国的造园中。[5]

欧洲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道路、水岸等都为自由的曲线,草丛、树丛配置自然。在峨麦农维尔(ermenonville)园中,“偏僻之地十分自然,这部分有丘陵、岩石、树林和灌木丛林等,颇具自然野趣。[6]”

中国园林在清乾隆皇帝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学习中刮起了“欧风美雨”,在圆明园长春园(1751年建成)的北部边缘修建了“西洋楼”景区,总体布局规整,轴线突出,自成一体。同时规则对称的布置了大量雕塑,例如海晏堂西面就对称布置了十二生肖雕塑。然而园中的雕塑因为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以鸟兽鱼虫之类为题材,而非表现人体美的雕像。

四、现代城市景观中雕塑与石景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世界经济、社会、文化都呈现出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两种趋势。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西方的雕塑与石景都表现出多元的流派与风格。而中国城市作为后发者,受到西方现代造景手法深刻的影响。但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这座宝库更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环境创造适宜的雕塑与石景景观。

在现代雕塑运动中,可以用“生机论”(Vitalism)者来称呼的最突出的代表是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他说:“对我来说,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或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7]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型的依据。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都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出生命力。在现代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这种风格的雕塑显得非常契合。可以说这种抛弃了对人体的具象模仿,走上了追求精神境界之路的雕塑与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在某处会合了。

而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石景的理论和技法,作为它的发源地和创造者,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并发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新的形势与特点,一是在数量上迅速发展,二是多数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艺术,三是天然石材在新形势下更加短缺。所以要如何使古典园林石景走出“私园”,进入“公园”,是设计师们需要认真、谨慎地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一些小环境中,可以设计精巧细致的古典园林石景,供人仔细欣赏和品味。而在现代大型园林中,再进行古典叠山,则一是易成为古典石景的放大版,失去其“高于自然”的韵味而显得繁琐和空洞,二是如果大量采用天然石材,对产地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三是不经济,不实用。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运用人造仿石砌筑驳岸等基础的构筑物,而不是景点;或借鉴古典园林中“点石成景”的手法精心地将天然石材散置于园林之中。总之起到创造自然意境的作用,而不应咄咄逼人,或匠气太重。

在现代城市街道广场上,作为公共艺术的石质雕塑与天然石景已经不再壁垒分明了,少见到具象的雕塑,也难找到未经人工的置石。不过如何使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符合其“公共”的性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公共艺术将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注释: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p1。

[2](日)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西方造园变迁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p258。

[3]《吕氏春秋・无私》。

[4]亚里士多德著,吴寿澎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p5。

[5]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p187。

[6]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p196。

[7]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著,李长俊译,《现代雕塑史》,台北大陆书店,1982年,p163。

世界古典文学篇8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世界古典文学篇9

【关键词】普桑;艺术继承;艺术革新

1普桑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

普桑1594年6月15日生于诺曼底省安德利镇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就喜欢绘画,他先受意大利绘画教师昆丹・法林(QuentinVarin)的影响,于1612年来到巴黎最先进入迪南・埃尔的画室学习绘画,有时间就努力学习欧洲文学和达・芬奇的解剖学、透视学,为绘画积淀丰富的理论基础。1623年为巴黎圣母院画了《圣玛利亚的安眠》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

由于受意大利诗人马里诺观念的影响,1624年春天离开了巴黎来到罗马,在罗马生活了16年,托马里诺结识了红衣主教弗兰切斯科・巴贝里尼、巴洛克雕刻家贝尼尼和弗明索瓦・迪凯努瓦等大师。由于长时间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思想、理论、诗文、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色彩和绘画,普桑已经基本掌握了罗马人的艺术技巧。

普桑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影响,人物造型充满体积富有雕塑感,突出庄重典雅;构图对称、完整;多以神话、历史和宗教为题材;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严格的素描和和谐的构图等这些都为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普桑逐渐形成一种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形象楷模的古典主义画风。倘使普桑没有热爱古典文化艺术的心性情怀,倘使他没有深厚的古典文艺知识的积淀,没有掌握高超的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技巧,他的作品就不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会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气息,不会具有精妙的构图、严谨的素描、优雅的色调,以及浮雕一样的人物造型普桑。因此,普桑选择了向古典主义风格的回归,被世人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及杰出代表。

2普桑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与革新

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是以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艺术特色,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2.1在人物造型方面,普桑以古典雕像的美来表达他心目中纯朴而高贵的人物形象

在《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这一幅画中,绘画中的女子像希腊雕塑般的女子一样,体型健美、相貌俊俏,具有高雅端庄的气质。绘画中的男子是多么的傲岸、多么的生气勃勃,不同于那些行若衣架的舞台人物,像艺术家拉斐尔笔下的人物一样具有罗马真正的男人特征,是古典人物形象的典范。这是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影响。

2.2在艺术、绘画形式方面,普桑的绘画具有古典艺术形式:单纯、明晰、优雅,看上去像“晶莹剔透的水滴”一样

卡尔・尤斯蒂说:“普桑的绘画中充分体现出温克尔曼的古典理想,即适度的形式,单纯与高贵的线条,平静的灵魂和优雅的感情。

古典的绘画形式:巧妙的构图、严谨的素描、中和的色彩。在古典主义风格的所有画家当中,就构图而言,普桑堪称最革新、最独特、最优秀的画家之一。洛梅尼说他胜过拉斐尔,普桑作品的构图成为后世画家学习的典范。

普桑在绘画上急重视构图,他每幅作品构图都很巧妙,通过均衡、秩序、和谐的美的图式,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意蕴。例如《境界标前的酒神节狂欢》作品中舞蹈的人群手臂相接形成了很紧凑的一个链状结构;《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作品中三女一男四位翩翩起舞的人,手牵着手,组成了一个环状的结构;《阿卡迪亚牧人》作品中躬着身子的两个人和站着的两个人分别形成对应关系,正好连成两组对角线式构图;《劫持萨宾妇女》把众多人物按近景、中景、远景纵深式构图分布,使每个人物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各得其所等等。所以普桑确实是一位构图非比寻常,独具魅力的画家。

2.3注重“理性”

普桑非常崇尚理性,这里所说的“理性”是侧重于画家所使用的独特的绘画语汇而言的,是指绘画的形式元素的清晰、协调、严谨、精益求精。谨慎的态度,精心的构思,构图的均衡、和谐、稳定,人物的分布,人物的表情、衣饰、造型的逼真描绘,人物和风景有清晰的轮廓线,笔触的修饰和处理等等,一切都服从于“理性”的指导。使普桑绘画庄重典雅大气,散发着高贵的气息。德拉克洛瓦称他是“一位真正的革新家。”他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魅力独具的形式开掘了深刻主题,这正是他上承前人,后启来者的地方。

3普桑古典主义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17世纪下半叶,普桑绘画的艺术形式成为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官方的标准,并形成了一种官方的审美:普桑主义,反映了普桑绘画在法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很多法国画家都探索、学习普桑绘画的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普桑绘画风格的影响。画家大卫和安格尔等人学习普桑的古典主义绘画风格,成为18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卫的《求乞的贝利萨里》就是以“普桑的画法为榜样的。”大卫曾说:“如果在主题上我受到高乃依的启发,那么,在绘画技巧上,普桑是我学习的榜样。”后印象派大师塞尚曾说:“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塞尚画面中坚实的形体,几何形的结构,是普桑绘画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的映现。

普桑在英国及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普桑的构图、素描、色彩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影响了很多艺术家。

普桑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想范式,而且开拓了古典主义艺术的新境界。他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汇阐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索。他的作品引人无限遐思。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论美术与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4]邵大箴,奚静之.外国美术名家传・普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古典文学篇10

一、古典诗歌课堂之美,首先美在文本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诗歌具有其它文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诗歌之于文学,犹如夜莺之于夜晚,玫瑰之于花园。正如诗人杨晓民所说:“诗歌是语言的皇冠,它能用最凝练含蓄的形式打开人们的心灵秘密和想象空间。”这其中尤以古典诗歌为最。中国的古诗,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恰如轻鸢剪掠,短小而隽永,言简而意丰。有人认为,古典诗歌属于农耕文明,属于田园牧歌,属于晨钟暮鼓。可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古典诗歌以它辉煌的成就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诗意的语言,睿智的思想,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得超脱,找回纯净,并一路牵着我们的手,穿过生命的迷茫,重返美好纯真。

(一)文本之美在词句

法国诗人马拉美曾说过一句话:“诗不是用思想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此话或有待商榷之处,但也直陈出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歌首先是由词句组成,然后再以词句构成意象与意境。读诗的确需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需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但是,一首诗歌,直达人心的还是要首推诗句本身。少年读诗,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阅读一首诗,欣赏一首诗,然后爱上一首诗,是很单纯的一件事。第一次读诗,没有老师在耳边絮语诗歌的作者有着怎样的经历,没有复杂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满溢眼眶,没有问题需要回答,没有音乐萦绕耳畔,没有美图晃动眼前。就是诗句,只有诗句,甚或一知半解,朦朦胧胧,可是,一切的美与真,爱与痛,一切我想说却说不出来、没说出来的情感瞬间轰鸣内心,像一场阔大的潮汐将我席卷淹没”。“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的少女心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莫名愀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不输须眉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难觅知音苦……可见诗歌不愧是语言的皇冠。诗歌的词句就是镶嵌在诗歌这顶皇冠上的灿灿宝石,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为“吟安一个字”去“捻断数根须”,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双泪流”,不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文本之美在作者

古典诗歌的作者,大到妇孺皆知的李白、杜甫,小到皓首学究的博学大儒,他们羽扇纶巾,白衣白马,青衫芒鞋,瘦驼蹇驴,任何一种风流,任何一类笑傲,都让我们心醉神迷,寤寐思服。天生我才也好,捻须苦吟也罢,闪烁其间的是诗情,是风骨,是惊世的言行和高蹈的举止。岁月无声,沧桑浮华,留不住昔日啸傲尘世的山水田园,却为我们留下了诗人们那一个个英华耀世、风骨嶙峋的背影。英国诗人纪伯伦在《沙与沫》中说:“诗人是一位被废黜的国王,他坐在宫殿的灰烬里,试着从中造出一个形象。”在诗歌的国度里,诗人不仅仅是被废黜的国王,甚而至于,就是创造生命与美的上帝。柳宗元有一句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那些文人骚客的绝世风华,透过泛黄的书页、远去的历史、方正的文字,让后世膜拜俯首,仰止颂之。

文本之美,亦必源于诗人智慧与生命的灌注,存于诗歌阅读者的情感加持。“诗歌不是观点的表达,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是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这歌声是迷醉心灵的智慧,而智慧是在脑中吟唱的诗歌。仍然是纪伯伦曾经说的:“如果我们能够迷醉人的心灵,又在他脑中吟唱,那他就真正生活在上帝的福佑之中。”千年的岁月留存,代代的文化积淀,育出了多少生活在上帝的福佑之中的幸福之人呢?这幸福在这些人的心里装载,充盈,漫溢,再由他们口手相传,和诗歌本身一道给后来的阅读者留下了更多更美的情感体验。一千个读者产生的哈姆雷特,又让一个又一个哈姆雷特们在诗歌的花园里徜徉忘返,让一个又一个徜徉于诗歌殿堂之路的读者永不孤单。古典诗歌课堂之美,依托专注于课堂求取知识的学子。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三种美的光彩:求知的专注热忱,对陌生古典词句、诗人词人生平经历的好奇惊叹,对古典诗歌少时的恋恋、成年后的反刍。

日本女演员山口百惠说,“男士的美,表现在他专注于工作。”其实此种专注之美,存于生活所有的缝隙边隅,尤青睐课堂,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纯净的目光、明亮的瞳仁,执着的诵读、清脆的声音,如花的娇颜、童稚的真淳,如斯美好汇聚课堂,聚焦古诗,经由剥蚀城墙、陈年花雕般半通不懂的文言隔阻障碍,求知的热忱激起对懵懂陌生新事物的好奇心,再由亲之信之敬之的老师去高高吊起,素手铅粉写来,逐句咂摸品味,随之豁然醍醐领悟,朦朦胧胧向往……

二、学子之美在专注热忱,孜孜以求

古典诗歌课堂里,学子之美,亦必美在对有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的陌生、有趣、凝练的古典词句和远隔千山万水却借由诗词凌波踏步而来的那些千古风流名士的好奇惊叹,心向往之。不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赏鉴能力提升几何,对古典文字的学习领悟到了怎样的程度,每一个接触古典诗歌的孩子,对于身边能侃侃而谈古诗及诗人的人总是心怀敬畏,对于能掐着韵脚,摸着平仄写出几句诗作的人,那就简直要明里暗里地崇拜不已。也常常会有学生避着人,偷偷摸摸地牛刀小试,写些半通不通、看似押韵的诗句,大着胆子递于老师案前,倘能得一两句赞语或肯定,就能咧着嘴开心很久。哪怕就此将那只言片语、零星词句藏着不敢示人,也会于心里暗自得意许久。对古典诗歌的这份好奇与惊叹、亲近与向往,也许是源于中华民族子孙骨子里对血脉般古文化的无法割舍与稀释吧?作为古诗文的执教者,笔者亦常莫名感慨于这份妙缘。

(一)古典诗歌课堂之美,还应美在学子们对古典诗歌的那份年少时的莫名热情与多年后的回味反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在《虞美人》里写到,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中年颠沛流离,触景伤怀飘泊孤苦,老年历尽离乱、憔悴枯槁寂寞孤独,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这份听雨的心路与人生经历,是蒋捷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一经写出,又再不是蒋捷一人的听雨明月,红尘碾压下的文人,便带着这首《虞美人》,带着这一首首《虞美人》,一世世,一年年,寂寞挣扎于各自的烟雨蒙蒙人生路上。莫名爱上,懵懂喜欢,食髓知味也好,厚积薄发也罢,少时记住的古典诗歌,只等数年数十年后的某一时某一刻,素带轻衣,淡墨薄纸,芙蓉水,薜荔墙,世味薄似沙,骑马客京华,细雨斜风里,九秋转蓬中,迎面相逢,细细思量,也不过低喟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二)古典诗歌课堂之美,还美在老师

师之美有三:备课时的情感投入、授课的内容准备、课堂的组织呈现。古典诗歌课堂之美,则因为古典诗歌的介入,多了别样韵味。教师未必“越年轻越富有智慧越好”,教师的情感却一定越丰沛越好,最好能“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这份丰沛情感的投入,遇上古诗歌,虽已不少,却仍嫌不够。古典诗歌多是一个意象世界的呈现,一首诗,不仅在于解说、描写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是经由诗人想象去创造的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这妙不可言的心灵世界,需要教师具有超拔的想象去倾力涉入其中,进而引领年轻的学子步入沉醉。成功的古典诗歌的执教者,自然就情感与想象力兼而具之,古典诗歌课堂,自然就比之其他课堂,多了太多的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古诗,“因多了一种了不起的、非常奥妙的、绕过了逻辑思维直接触及到生命与艺术本质的东西,有人称之为‘无理而妙’。‘无理’即非理性,非理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超现实主义两者十分巧合的内在因素,……中国诗歌高明之处就是在这个‘妙’字,换句话说,诗歌决不止于‘无理’,它最终必须达成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和效果。”“无理”也好,“绝妙”也好,这都要求古典诗歌的执教者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授课内容的准备。时至今日,仍没有几个中学语文老师敢说自己是古典文学的大家,对古典诗歌的品析领会,更常常要依托于古典诗歌课堂里的教学相长。同时,教师更真切地意识到,和自己一起成长的,还有课堂里的孩子。每一个成长的人,生命都犹如杯子里的水,一半是满的,一半是空的。因为满而让人尊之珍之,因为空而让人倾力投入。更何况,古典诗歌课堂里,古典诗歌的价值有时远不在诗人写出的内容,诗作孕育的世界,或许比诗人已然呈现的更加广阔。教师又岂能辜负这由一个个四十五分钟构成的课堂,还怎会懈怠这一因满求精、因空求满的土壤?古典诗歌的课堂,充盈这种种战战兢兢的敬畏之气息,怎能不因之更美?

怀敬畏之心,秉赤子之情,存阅读之好,葆谦逊之德,教师的人文情怀就具备了,丰沛情感亦可温养而成。博采众家,察纳雅言,埋身故纸堆,浸润古诗文,风骨与浩然之气若然没法更多,专业知识更需精益求精,若能明悟教育本质及规律,古典诗歌的教授,便也能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翩然有游龙惊鸿之姿。一个专业知识精湛,人文情感丰富,懂得并研究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师,在领悟古典诗歌文本之美之后,在洞彻莘莘学子求知探索的诉求之后,在投入丰沛情感,备课鞠躬尽瘁,教而后已甚或教亦不已之后,所组织呈现的课堂,便是极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