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7:10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1

【关键词】企业环境报告;规范体系;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46-03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研究与实践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企业建立环境报告机制可提升其公众形象,调解其与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Davis,1999);增强组织透明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便于环境绩效交流(nola,2002);投资者可通过企业环境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Douglas和Christopher,1999)。

环保部2008年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0年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于2011年实施《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该类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业界对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关注,加速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现阶段企业环境报告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给予回顾和评价。

二、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与评价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三方面。

(一)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发展阶段与趋势研究

李海英等(2010)认为环境报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健康安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外多数大企业已经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但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发展到第三阶段。岳全化(2000)指出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企业的环境信息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形式来展现;(2)一次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3)描述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4)出现含有技术性的环境报告书;(5)可持续环境报告书。关于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Kolk(1999)指出虽然企业环境报告在现有的披露经验中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未来的报告将具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孙振清(2004)认为企业可持续报告是环境报告的终结也是环境报告的新生。

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已经看到了企业环境报告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向独立环境报告发展;二是向融合“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

2.企业环境报告推动力量研究

岳全化(2000)认为企业环境报告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和环保行为的关注,要求企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增强;二是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企业将环境信息公开。王立彦等(2001)指出,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除了依靠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及各国政府的推动外,企业自身的觉悟也起了一定作用,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表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学界从政府规制、公众意识、公众参与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环境报告的推动力量,但对于市场机制及其与政府规制的配合等推动因素研究较少。

(二)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评价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研究

李建发等(2002)研究发现当前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处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局面,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企业环境影响信息扩展为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取得了明显进步。王立彦(2009)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环境报告是重信息数量轻信息质量。胡立新等(2011)指出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他们更偏好选择对于自己企业形象有利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即披露存在选择性。常宁等(2008)认为环境报告的披露存在着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中在数量上只有少数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报告;在内容上披露有限,缺乏对例如环境支出等因素的披露;在披露质量上有待加强,普遍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缺乏对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披露形式上各异,不易于收集处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多数环境报告没有充分给出对于特定公司来说关系最重大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说明,与产品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等重大问题往往被忽略,而且对所有要素都以同等详细程度介绍。

可见,企业现有环境报告披露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学者倾向于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报告,但究竟应披露何种层次数量和质量的环境报告,学界并未给出完美答案。

2.企业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研究

国内外评价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内容分析法、原则分析法、标杆研究法和评分法。morhardt(2001)在评价美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报告中,将评价环境报告综合性的测量清单中加入微观注解、文字分析、主题百分比分配以及数值评分的因素。Douglas等(1999)指出,美国企业环境报告虽有第三方鉴证,但因缺乏审核服务标准,并未将鉴证结果在环境报告中一并披露,建议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内部评价体系。钟朝宏等(2007)采用德勤会计公司制定的计分卡对宝钢公司的环境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并指出环境报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各行业不同的环境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参考性,加强信息沟通的质量。尽管多数文献对环境报告评价体系持肯定意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matthias(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如果环境报告编制者已经适应了评分体系,那么这些评分体系将丧失其原来的评价功能。

无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企业环境报告鉴证和审计在提升其信息含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环境报告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环境报告审计研究需要跟进。

(三)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业属性、企业相关利益者。Barros等(2012)发现,公司环境报告披露是企业业务合法化的一种方式,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增加,与同期环保法规数量增加和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驱动有关。Salamaetal等(2012)以英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所处的行业对环境越敏感,其越可能披露环境报告。内部因素则集中在企业特征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Sumiani等(2007)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iSo认证对马来西亚公司环境报告披露的自愿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减排”环境信息的披露。舒岳(2010)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有显著影响。

2.企业环境报告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环境报告与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Staden(2007)发现,企业的环境报告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排名正相关。Roberts(2010)指出,企业的环境报告和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环境绩效越差的企业更容易提供内容丰富的环境报告。wagner(2005)研究发现,较好的环境报告质量不一定导致较好的环境绩效,两者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环境报告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环境管理工具。吕峻、焦淑艳(2011)以2007―2009年造纸业和建材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环境报告的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吕峻(2012)在研究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中也得到环境报告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相似结论。

三、评价与展望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学界已跟踪到企业环境报告的实践发展轨迹,注意到“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与环境报告的耦合问题,并及时将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由单纯环境信息转变到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信息披露。(2)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比较全面。在环境报告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既涉及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又涉及企业环境报告在不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理论依据,以及对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问题和措施的研究,此外,还探讨了其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3)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缺乏综合性。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都只针对环境报告的某一部分内容,少有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而言,实证性研究较少。(4)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指导性。研究成果虽然涉及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方面,但大多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结果,其借鉴意义缩水。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企业环境报告第三方审核研究。环境报告信息内容多且杂,这要求第三方机构审核报告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环境报告的特性不仅提高了审核工作的要求,还加大了审核的风险。审核工作的完备有利于提高环境报告的信息质量。(2)企业环境报告的可比性研究。不同行业乃至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企业出具的环境报告都可能在形式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状的长久存在不易于环境报告披露的本质目的,也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比对。(3)企业环境报告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从多方面找寻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站在实践的角度发现研究成果对企业披露环境报告具有一定推动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觉披露性,完善环境报告的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宁,刘建勇.关于我国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15):175-176.

[2]何丽梅.基于独立环境报告的中日石油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97-102.

[3]李建发,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29):42-47.

[4]吕峻.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2):1856-1863.

[5]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0(1):81-84.

[6]孙振清.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4(8):46-50.

[7]王立彦.环境会计与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5):20-26.

[8]钟朝宏,干胜道,邱英.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8-121.

[9]周竹梅.会计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编制[J].财会月刊,2011(12):51-52.

[10]alySalama,RobertDixon,muryaHabbash.anexaminationofenvironmentalDisclosuresinUKCorporateannualReports[J].Journalofaccounting,2012,19(1):19-42.

[11]ansKolk.evaluating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ing[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1999(8):225-237.

[12]CharlesH.Cho,Robinw.Roberts.environmentalReportingontheinternetbyamerica’stoxic:LegitimacyandSelfpresent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2010(11):1-16.

[13]ChrisJ.vanStaden,JillHooks.aComprehensiveComparisonof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ingandResponsiveness[J].theBritishaccountingReview,2009(39):197-210.

[14]Giovanniazzone,michaelBrophy,Giufianonoci,etal.aStakeholders’ViewofenvironmentalReporting[J].LongRangeplanning,1997,30(5):699-709.

[15]Jemilmorhardt.Scoring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sforComprehensiveness:aComparisonofthreeSystem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1,27(6):881-892.

[16]nolaBuhr.aStructurationViewontheinitiationofenvironmentalReports[J].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2002(13):17-38.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2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接近报告总数的八成;上市公司超过七成;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有企业了报告。

报告评估发现,多数报告已具备完整的框架,但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0年披露社会战略和管理信息的报告数量在提升,且已有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报告促管理的目的。

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

《价值发现之旅2010》的结果显示: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信息缺失较多,极少数报告披露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信息平衡性差,没有报告就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进行说明}报告普遍未充分披露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且披露的信息大多是概括式的陈述,内容空洞。

银行业CSR报告整体得分位列前茅

评估显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得分在行业中位列前位,特别是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点被关注的议题。不足的是,报告中对绿色信贷发放情况的数据披露情况稍弱,样本中只有61%的报告披露了具体的数据。

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极少有直接披露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中国100家流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九成的报告披露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八成的报告对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和措施进行了叙述,六成的报告披露了和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定量信息,但是极少数直接披露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综合报告成为全球领先公司信息披露新趋势

研究报告对综合报告,即将公司的传统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先进的实践案例,以期向读者全面介绍这一最前沿的报告发展趋势,并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研究,争取在这一轮的报告规则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解决或危机时代和气候变化的主导性问题,企业应当以披露综合性信息的角度来协调企业利益与相关者乃至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向社会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内部治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出于此方面的考虑,2010年8月2日,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成立,旨在整合报告内容和编制,完善其评价标准。

整合报告的是一个充分整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总体报告。整合报告是一种更为系统全面的信息披露工具,能够加强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有用性,不仅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单独强化,更是两者相关度披露的强化。整合报告对企业的战略、治理、环境及财务信息的综合、就企业如何在短、中、长期创造价值、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文件,聚焦未来性、相关性和战略性。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国际经济背景方面的变化推动了整合报告的提出和实施。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变化,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得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传统财务报告的缺点开始显现,企业报告要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协调一致,而整合报告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的工具。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外,整合报告同时着重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反映企业的治理、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如碳排放量、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整合报告的实施存在其必要性,可作为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环境的恶化迫切需求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全球范围气候异常,我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环境变化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整合报告能够披露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需要整合性的企业报告,为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及工具,以理解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及解决有关环境挑战的相关问题。

再次,社会方面要求兼顾多种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有助于企业改善各种社会关系,整合性报告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契合这一理念。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存在逆向选择,其利益既不是完全一致,但并非完全对立。企业应该意识到,自身品牌的价值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关系得以提升,包括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改善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制订补偿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企业信息的公开及整合。

此外,在将来,整合报告也许不仅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可能成为法规的强制要求。对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关注,国际社会已经提出并在部分国家实施整合报告框架,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也不断致力于整合报告的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研究工作。整合报告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重视,在今年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管理会计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层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郑丁旺做出了关于整合性报告、互联网+和工业4.0的相关报告。

2.整合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

整合报告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优的决策选择、更全面地参与,整合报告相对于传统的报告有以上优势。

整合报告是一种管理手段,用以连贯综合地描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联性。现在许多企业虽然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有时是相互割裂的,应当增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整合报告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强调不同类型信息的相关性。将对外提供报告视为一个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重要信息、助力实现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环境、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到与财务问题同等重要的水平。这将涉及到会计、金融、投资者关系、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战略的合作和互动关系。而整合报告的产生过程,正是该种互动和合作的体现,这个过程可以使各个部门更好地判断其决策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选择。

整合报告阐释企业的财务、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报告过程。互联网及web2.0技术可以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由单向传递转化为对话,用户可以通过意见和建议反馈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在管理层开发这种深层次参与模式的过程中,股东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其中。

三、我国企业应用整合报告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有很多企业选择公布社会责任等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全面应用于实践之中,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环境来看,整合报告的编制存在明显的优势,并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冲击,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整合报告进行研究和并且逐步在我国实际应用。

1.关注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关注全球范围内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整合报告在2010年首次提出,在后危机时代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公众已经意识到它的优越性,但是其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虽然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趋同,但是我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方面,对于整合报告的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并且发挥我国的作用,参与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过程。

2.要重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和协调

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在整合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评价指标和监督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统一标准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与各国的会计准则机构之间进行博弈,由此可见,我国也必须注重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尽可能做到相互之间不存在重复与冲突,表达方法规范统一,在整体层面上维护管理体制的一致性。

3.编制系统的整合报告框架、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

即使是世界上率先整合报告的国家,如南非和其他试点国家,对于整合报告的框架结构、披露指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在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试点工作,总结我国实施整合报告的利弊得失,探索中国特色的报告实现路径,切实保证整合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注重整合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保证利益相关者获得相关信息并用于决策的权利。整合报告要注重信息的相关性、重要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综合性及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来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明确企业整合报告的内容和预期需要达到的效果。

4.落实监管一体化

协调证券监管机构、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加强对整合报告的信息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避免重复性工作降低企业效率,加重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各有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协调各自的职能,避免监管的漏洞和重叠。同时,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公众一起同政府和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督,加快注册会计师对于非财务信息审计工作的相关准则制定,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动态监督与反馈机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相关评价工作和信息披露,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5.大型国有公司组织率先开展试点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4

关键词:可比性;XBRL;会计信息质量

可比性作为财务报告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极其重要。如果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不能对备选的投资机会进行合适的比较,其资本配置决策将不可能达到最优。正因为其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概念框架将可比性作为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以使财务信息能够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使利益相关者对备选的投资机会进行合适的比较,使其资本配置决策达到最优。

一、可比性的定义及重要性

1.可比性的定义

可比性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义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概念框架指出可比性是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使用户能够识别和理解项目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可比性使得财务报告信息非常有用,因为可以使不同公司的相似信息进行比较,或者将同一公司不同时间的相似信息进行比较。

可比性不能与一致性混淆,可比性要求相同的项目看起来相同,不同的项目看起来却是不同,而一致性要求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的事情,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可比性。例如在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不同的折旧计提方法、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等,根据会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2.可比性的重要性

可比性有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帮助他们制定投资决策。财务报告主要针对那些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来做出资本配置决策的投资者等,2005年5月1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唐纳森表示: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它的地方,总会呆在那些能更好地对待它的地方,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可以让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容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不同公司和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可比性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更明智的资本配置决策至关重要。另外可比性也能更好的实现会计趋同,现今即使会计准则形式上趋同了,会计实务实质上的差异仍然存在:一方面,各国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即便是同样的会计准则,执行严格程度不同也会导致产生结果的差异。

二、XBRL简介

1.XBRL含义

XBRL简称“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它是一种国际通行的会计主体财务报告语言。它是以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为基础开发的网络报告专用语言。利用XBRL,信息使用者能可靠地获取与交换公开发行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并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决策。XBRL技术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XBRL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XBRL分类标准(taxonomy)和XBRL实例文档(instance)。XBRL的工作原理和特色主要在于可以提供一组标准化的标记给会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元素打上“记号”和“标签”,使得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不同格式和披露准则的会计报表能够以统一的方式自动识别、处理、比较和分析这些商业信息,是目前应用于财务报表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

2.XBRL优势

XBRL作为如今比较流行的网络财务报告有其明显的优势,会计制度和报表要求会随着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XBRL的出现可以将财务数据细分,适应变化的会计制度和报表要求,同时它能够提高企业编制和汇总各类报表的效果和效率,降低数据搜集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外,使用XBRL还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财务数据只需输入一次就可呈现各类财务报告,降低了数据录入的错误风险,另外还能实现各类分析指标的直接比较,更加方便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正因为如上的优势,XBRL可以帮助管理者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它可以对基层业务原始数据进行标记和追踪,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证据保证明确责任到人,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XBRL对可比性的影响

当前随着财务报告全球化以及会计趋同的呼声越来越响,如何解决会计在本国以及国际化的矛盾也越来越重要,而会计全球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本文前述,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会计研究新课题上也有很多体现,如会计趋同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准则方面的可比、会计实务方面的可比、会计报表项目金额的可比。使用统一的会计语言以及分类模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使会计报告成为全球通用的披露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XBRL可以为财务数据的可比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基于XBRL的财务数据不仅能进行多年度的纵向分析,也可以在多行业、多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

1.国际国内相关研究

国外对XBRL的研究较国内时间更早也更加深入,从XBRL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有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国际上关于XBRL对可比性的研究方面,Richards(2002)在研究中阐述了XBRL最大的优点便是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和便捷性,XBRL对报表的改变使得报表的多样性会得到提升,同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得到了增强。Clintone(2010)在其文章中指出XBRL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存在差异性的报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对比和数据分析。e.Bonsón(2009)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角度,制定全球化的会计标准是建立XBRL分类标准的前提,可增加不同国家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Hongweizhu(2010)从对会计信息透明度角度,通过对500家美国上市公司在使用Gapp的XBRL分类标准下生产的实例文档得出结论:数据可比性的提高是XBRL标准的目标之一,且XBRL的实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国内对XBRL的研究较国际上较晚,2002年初我国财政部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有关专家来华交流学习,这开启了国内研究XBRL的起点,在可比性相关研究上,曾毓东(2006)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定义中的可比性和相关性来证明:应用XBRL的财务报告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潘琰,林琳(2007)研究的出发点基于X-w模式,提出柔性化的公司按需报告模式并讨论其基本特性以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与创新,研究表明XBRL和web服务的报告形式能够提高信息的可比性。黄长胤,张天西(2011)分析了XBRL分类标准扩展的概念和必要性,从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方面分析了XBRL分类标准的扩展对信息披露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我国分类标准扩展和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2.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的影响

可比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质量特征,与某一特定企业相关的信

息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有用性,是因为它能同其他企业相似的信息相比较,并且与相同企业在其他期间或时点的相似的信息可比(葛家澍,2000)。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分为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个方面,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为纵向可比,可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决策。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应按规定方法对会计口径进行调整,保证会计信息前期和后期的一致。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指的就是横向可比,可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目前,由于沪深两市有各自不同的报送系统,财务报告以及相关数据无法直接进行对比,但通过XBRL系统,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XBRL文档界面均可进行各自上市公司之间的查询并直接进行在线对比。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相关分类标准的不断完善,相信沪深两市之间也可达到统一的实施标准。

(1)XBRL对横向可比性的影响

按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一般是采用woRD文档或者pDF格式,这两种文档的特征是财务报告使用者获取相关信息会效率很低,当需要对比在同一会计时期的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时,会十分耗费时间与人力,XBRL标准作为可扩展标记语言实例文档生成一次后可被信息使用者无限次的使用,XBRL标准在可持续发展信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实现区域间、行业间的会计数据的可比。在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后,可以直接通过此平台实现选择需要的财务指标进行不同公司间的对比,包括各类会计素与财务分析指标等,这使得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效率很大提高。

(2)XBRL对纵向可比性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科比为纵向科比。以往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使用者如果想要获取必须通过手工收集数据,由于每一年度涉及的报表以及财务信息量巨大,如果想要将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对比将十分费时费力。而XBRL网络财务报告可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给所有相关的会计信息贴上“条形码”,根据XBRL分类标准,财务报告使用者只要根据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系统将自动进行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这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了查询的错误率,加强了纵向可比性。

虽然XBRL网络财务报告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以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并使得各国财务报告格式的转换效率提高,从而促进了财务报告的全球可比性。但是XBRL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如分类标准不清晰统一,数据转换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另外一个新兴技术的运用必然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企业能否承担这一成本以及人才培养能否适应这一技术的推广都还需要不断探索推进。笔者认为,要想使XBRL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财务报告全球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会计人员以及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完善其标准以及操作系统,最后使得国内国际的XBRL分类标准实现统一,从而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才能实现转换,全球可比性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治安,萝莉.XBRL与会计趋同[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4~25.

[2]韩庆兰,蔡苗.XBRL分类标准理论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3):34~38.

[3]杨周南,朱建国,刘锋,孙凡,赵英吉.XBRL分类标准认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0,(11):11~16.

[4]黄长胤,张天西.XBRL分类标准扩展与信息披露质量[J].现代管理科学,2011,(5):32~34.

[5]张环.XBRL对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引言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学中的运用”,从而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耗,并提供经济、社会指标,以利于企业决定其经营方针,评价其经营成果,揭示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我国来说,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都相对落后,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无法充分反映企业的社会贡献及社会损害情况,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运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利害关系人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等信息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状况,本文选取宝山钢铁、中远集团和中石化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析。,通过搜集案例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招股说明书等资料中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三个企业都在其网站设有社会责任专栏,并编制有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其年度报表中也零星披露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信息,已经初步具有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意识。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

中石化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的奉献,宝钢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员工、环境等信息,在报告中,基本都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面信息的披露;几乎没有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企业报喜不报忧,只披露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提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或忽略其应该承担而未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

宝钢、中石化、中远的会计报表定量信息中仅涉及企业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税收的责任等,在其相关社会责任报告中,定量信息更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介绍,而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加以量化披露,且没有纳入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

(三)会计核算中没有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例如,案例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以披露,这样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

(四)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动机

会计信息披露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社会责任会计相对传统会计比较复杂,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像传统企业会计那样单纯地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它采用多种计量单位而且对社会责任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不愿单独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也是众说纷纭,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体系,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披露,披露内容零散分布于企业财务报告内,而且很不规范、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一)美国

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无论是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比较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对社会责任会计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如美国会计协会先后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等各种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委员会,加强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研究,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会计实务方面,社会责任会计也取得了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视,美国法律规定每个公司必须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土壤污染以及其他可能造成直接财务后果的问题,包括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法规及遵守情况等信息。

(二)法国

法国被认为是对社会责任会计最为重视的国家。早在1975年,法国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规定雇员超过25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主要内容侧重于职工福利等方面七大类项目实施情况。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三年的数据,并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要求提供的信息更加具体。法国受宏观经济导向和社会福利主义影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法国的社会资产负债表应披露以下七方面内容:雇员人数、工资及福利、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雇员培训、行业关系、企业为雇员提供的房屋和交通条件。在具体披露时,这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报表指标,而且指标的内容十分详尽。

(三)英国

英国公司普遍对社会受托责任比较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大型公司的年报中就出现了自愿披露的有关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信息。自1975年起,一些大型企业编制了增值表,其目的在于改进公司的态度、精神和行为。近年来,在英国,具有特定规模的公司被强迫报告有关他们慈善捐赠情况等具有社会责任性质的信息,并提供有关职员条件和就业实践的可靠信息。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建议企业除了编制传统的财务报表外,还应当编制增值表、雇员报告、企业与政府之间货币往来报表、外币交易报表、未来前景报表、公司目标报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政府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

息披露的内容

通过对西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及会计现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它主要反映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获得的报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又是种社会目标。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它是对传统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如职工结构、技术培训、职务轮换、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企业文化等。

4.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公众对产品满意度、产品受罚额等,在信息披露中强化产品的服务性能与安全指标,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

5.企业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比如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对下岗失业、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服务等等,这既是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建立和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企业将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原则等予以明确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依据。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作为企业,不只是个别领导者和管理决策部门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更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没有经过审核的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通过审计确立公信力。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所以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监督职能,加紧研究和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借鉴国际已有标准,建立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使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

(六)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

1.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用货币计量,但仍能向公众提供有关以上几方面的信息。

2.对于中型和大型企业可以在现有的四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其他应交款”下设“应交排污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占用费”等明细科目,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环境治理等费用,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

3.对于上市公司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因为社会责任问题拥有多少资产存量,背负了多少债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构成情况;“社会责任利润表”用以反映会计主体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利润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除上述三大报表以外,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部分,企业可以编制“社会影响报告表”等辅助报表。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6

徐明,男,西华大学2012级技术经济及项目管理研究生。

章文苑,女,西华大学图书馆讲师。

邓学芬,女,1957年生,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项目管理。

摘要:现行财务报告单纯以货币信息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已经在当今信息化经济时挥更为重要作用,很难体现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同时,利益相关者由于从中获取不到需要的信息,对财务报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本文通过搜集相关信息,列举现行财务报告中的缺陷,来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变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陷

财务报告作为一系列会计工作最后生成的结晶,成为各利益相关者争相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资源整合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个群体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越发明显,致使现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信息需求。其中,社会责任信息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准确披露出来,就是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若干问题中最为凸显的一个。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关系不一样,所以造成他们所关注的点不一样,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除股东和债权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愿意从财务报告中找到企业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找到企业继续存在对于自己的价值,而非仅关注其资产负债信息。

一个企业,要证明自己具有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赢利水平固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但是它还应该履行社会赋予它的其它义务,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而绝非仅仅是为了给股东创造利润。因此,一个企业,首先应为与企业存在利益相关性的利益相关者做出应有贡献;尤其是与传统理念相区别,企业特别应该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应该包括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全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是企业的价值之所在。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之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这就涉及到表述企业资本资源利用情况及结果的有关信息表述。而表述企业资本资源运用过程及结果情况的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

一、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披露信息是用货币作为物质载体,并且无法利用货币准确描述的信息,都不能出现在财务报告中,使得财务报告对于除股东和债权人的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的使用价值显得并不是特别突出。

企业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纵观所有各种不同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有下述观点。一是按Carroll的观点,直接把企业责任描述为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含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①。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企业责任可分为企业经济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两种,这两种责任是并列的,前者强调的是为谋求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后者则是对企业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本文倾向于后者观点,第一种观点忽略了企业经济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别,特别是将股东和新出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作为同样性质的要求,在追求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大环境下,不能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进步意义。

企业社会存在价值是指一个企业在未来能够给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企业在社会中继续存在的意义。企业社会存在价值不可避免地要与企业责任联系起来,因为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是靠企业承担的责任反映出来的。按照关于社会责任的第二种观点,我们在探讨企业社会存在价值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用为股东创造出的利润中体现出来的,它更多的是在强调企业在为股东创造出利润的同时,能否给新出现的相关利益者带来好处,为这个社会带来可喜的变化。

二、现行财务报告无法满足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

其次是,在科技和经济水平日益发展的现今社会,对企业经济信息有需求的信息使用者,其信息需求在新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上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各个典型的信息需求者,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及其变化也是纷繁复杂的。

例如,政府并不仅仅需要甚至说不太需要企业的资产负债信息,它最关注的是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能为它提供多少财政收入,能为社会提供多少就业岗位。消费者也并不想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他们想知道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提供的服务是否优质。员工在且工作的目的也只是想得到更优厚的报酬,企业资产负债信息固然有价值,但是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通过资产负债信息处理后的信息,告知他们能在企业得到的薪酬。

虽然,关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的经济活动流程的契合程度表述在现行会计信息中似乎已有隐隐约约的影子——企业控制的资源总量和结构,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直接的经济活动流程的信息,更难以反映彼此经济活动流程的契合程度。

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财务报告若不与能作出与社会接轨的变革,则意味着其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小。而重视社会需要,财务报告的变革就要重点研究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改变其单纯以货币计量信息的原则,这才能在新的信息化时代凸显其重要作用。

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cjj201354。

参考文献:

[1]张兆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

[2]苗宏玉.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趋势的思考[J].改革之窗,2009(9).

[3]任月君.我国财务报告改进面临的问题及总体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4]石中美.会计目标的变化与财务报告的改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经济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1994);Stevenm.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8

论文摘 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按照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也没有充分为决策服务,作为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也就缺乏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之间的差异来阐明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改革

一、绪论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属于平面的、单层的报告模式。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其主要意义是为投资人、债权人、企业高层决策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资料信息,有助于明确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评价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财务会计政策,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服务。

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报告上,所以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及潜在的投资者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窗口。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到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其效用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试着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入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思路。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1)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会计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相关信息,而表达信息的工具或信息的载体是会计报表。现行财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这种格式化会计报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第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都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第二,被纳入会计报表的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反映。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而如今,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切追求高速、高效,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并披露。试问,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发生怎样大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巴林银行,2000年底其帐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2001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2000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原因,企业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一笔交易而使财务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目前财务报告的披露水平来看,各种变化是无法及时使决策者获悉的。

(3)信息披露的历史性

财务报告主要以提供历史信息为主,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会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其次,近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地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蕴含着无穷机会与风险,所以企业一旦参与交易,就会承受很大风险,而且这种交易可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又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其有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此外,历史成本没有确认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维持货币资本为前提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报表上的费用项目并不包括维持实物资本所需要的部分赔偿金额,从而使利润虚增、信息失真。

还有,企业的未来风险信息披露度不够,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企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决不能代表将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展示着过去辉煌的业绩,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此时投资者也往往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损失。

(4)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借助标准的、通用的、固定格式的财务报告模式,通过提供数据形式的报表、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附注说明的形式将企业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就给财务报告的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5)信息披露的人为性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能力较差,影响了会计判断的合理性;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方法,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人为地对利润进行虚增和虚减。

除以上几点外,财务报告还有其它几点局限性,譬如它只能列示以货币表现的项目,经常把重点放在法律形式上而不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上等等。

综上所述,种种局限性的成因可分为两种:一是由财务报告本身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二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赖以发挥作用的条件有所变化,使财务报告的质量有所下降。对于前者,我们不应过分指责,相反的,应考虑用其它方式弥补。我们考虑的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应怎样对财务报告进行改进,使其逐步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现行财务报告的改革思路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指明了未来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改进的目标,这就促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用,不断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我认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思路主要就是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行考虑。进行进一步改进,以求财务报告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此,下面谈几点设想与建议。

(1)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

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提供以上述信息为披露范围的分部报告。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2)编制实时报告,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财务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不仅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也为某些别有动机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人们迫切要求及时获得可靠的信息,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并不难做到,因为由账户数据转化为财务报告数据的复杂运算过程,已被编入计算机作为算法程序,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3)增加分部信息

随着经济环境的拓展,公司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经营已成定势,这使总括的财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用户的需求。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使得会计信息用户对分部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分部信息是分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的一个有力工具。企业越是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尤其是跨行业经营,有关的分部信息就越显得重要。分部报告实质是将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按地区、行业、特性分门别类加以归并,借以向各种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内不同分部信息的财务报告。分部信息的披露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即重要信息重点披露,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们的财务报告资料中轻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效率,便于迅速、准确做出决策。因此,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1997年修订),从分部报告的基本理论到实务操作进行全面研究并制定我国的分部报告准则,以规范我国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

(4)允许以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得不到充分体现,尤其在信息技术时代必将受到排挤。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历史成本属性之外,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可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促使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5)增加未来预测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同时,还要借助现有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6)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队伍中,会计人员素质低是一个不争事实。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正确运用职业判断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实质精神,克服重视专业实务培训,轻视会计理论的,使其知所以然,以减少会计政策运用差错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自律约束会计人员行为、动机,减少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披露失真。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袁树民、吴旺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J].上海会计,2005(10):3-9

[2]余新培,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7年

[3]杨翼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屈洪飞,论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J],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5]刘小平,试析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4-35

[6]刘骏,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7]斯蒂芬a泽弗?贝拉G德兰(编),夏东林(译),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问题与争论(第五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66-201

[8]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5-28

[9]李明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刘英姿,试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J],吉林财税,2005(6):39-40

[1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70-71

[12]黄小琴,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3]李思勇,对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5(2):5-6

[14]秦敏,对我国财务报告的现实分析及未来展望[J],江苏商论,2004(10):144-145

企业信息化可研报告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差别财务报告

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抵御和化解金融危机、扩大就业、解决失业、增加税源、保护环境、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等积极作用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扶持和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深入人心,关注其成长并通过制定各种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表现在信息披露方面,各国普遍倾向于,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报送对象等方面做出有别于大企业的规定,采用内容简略、重点突出、侧重纳税和内部经营管理的差别财务报告模式(DifferentialFinancialReporting),以减轻其信息披露负担,保护其利益,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时至今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已专门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考虑了差别财务报告问题;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商法特别要求实施差别财务报告;欧盟、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就中小企业差别报告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令或指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致力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旨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关于小企业财务报告标准的国际指南。大致的备选路径有三条:(1)免于审计①;(2)在编制财务报告和公开信息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豁免条款②;(3)考虑采用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手段和方法。

一、国际组织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的努力

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eeC)《公司法》第1号指令允许中小企业以简略财务报表存档;第4号指令“公司年度决算报告”规定,小公司可编制简化资产负债表和简要报表注释,可不披露损益表和营业状况报告,并可免除审计义务;对于中型公司,可编制简易损益表、简易资产负债表和报表注释并向公众披露。eeC的继任者欧盟(eU)规定,中小企业可编制简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提供了简缩报表的模板;小企业只需提供报表汇总科目和一级科目,不必列示明细科目。

1979年成立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赞助下的“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特设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第17次(2000年7月)和第18次(2001年9月)会议上,专门研究了中小企业会计与差别报告问题,了《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草案),认为“指南”应当:(1)简单、易懂,便于使用;(2)能够提供管理信息;(3)尽可能标准化;(4)适应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5)兼顾纳税目的;(6)足够灵活、能够适应企业的成长,并能提升其随业务扩张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潜能。《指南》(草案)根据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将中小企业细分为:(1)公开发行证券或关乎公众利益的大的中小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全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2)不公开发行证券或不必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的实体,往往有不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股东(或非执行董事),通常有足以跟踪交易和监督信贷的内部会计专门知识,而雇员也较多,可采用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3)小型企业,指业主从事管理工作,只有少数雇员,规模很小,采用简化的权责发生制甚至现金制进行核算。其中,“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应遵循与大中型企业相一致的基本原则、概念框架,尽可能保留国际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原则,适当删减披露要求(陈毓圭、应唯,2001)。采用适当简化列报与披露原则,旨在“提高能使中小企业更好管理、更易筹资并更准确计算税收的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专门就中小企业(Smes)会计准则制定问题了“初步意见”。国际会计界对iaSB规范中小企业(Sme/SmB)财务报告的努力给予了极大关注与高度评价。如德勤会计公司(Deloittetouchetohmatsu)于2004年9月10日致国际会计准则iaSB主席Davidtweedie的函“德勤对国际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初步意见的讨论”,建议iaSB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基金会(iaSCF)组建专门的Smes会计委员会,制定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认为理事会应对“中小企业”作出有效界定③,iaSB的角色应当是起草制定Smes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报告管理层的受托责任,Smes会计准则的最后实施应当由各国政府的监管部门与准则制定机构负责;不赞成“应强制依赖完整的iFRS解决所有未在中小企业准则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观点,因为这只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主张由企业自行运用判断来选用合适的会计政策;认为如选择采用Smes准则就应完全采用,除非采用其有悖于真实与公允原则;应鼓励Smes选择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更多的信息。

二、欧洲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的努力

(一)英国专门制定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forSmallerentities,FRSSe)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实行差别财务报告的国家之一。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遵循会计准则理事会(accountingStandardsBoard,aSB)的财务报告准则(FRSs)及其前身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s),所有报表均须符合真实与公允(true&fair)原则。为减轻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负担、建立一套针对小企业④的会计准则,根据aSB的要求,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CCaB)于1994年3月设立工作组,专门研究小企业与不涉及公众利益公司的财务报告及其进行财务报告应遵循财务会计准则的豁免标准问题。1994年11月,工作组的咨询报告建议:所有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小企业只需遵循5项会计准则和一份紧急事务工作组意见摘要⑤。1995年12月,CCaB工作组了题为《量身定制》(Designedtofit)的研究报告,建议aSB为小企业制定特别的财务报告准则,并附了一份“草案”。因获广泛支持,工作组正式建议aSB制定FRSSe。aSB于1996年12月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于1997年11月由aSB正式。aSB先后于1998年12月和2002年对该准则进行修订。FRSSe遵循与大中型企业相一致的概念框架,对列报和披露原则进行了适当简化,“适用于一般的小企业……同样适用于被其他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企业或简化要求”。准则共分为报告目标、正文、定义和自愿披露四部分。规定其中没有涵盖的内容,仍应遵循一般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未被列作强制披露要求而是作为自愿披露信息、鼓励中小企业自愿提供。

(二)其他欧洲国家的努力概览

1.德国依据法律和惯例编制的财务报表体现了著名的国家性特征:正确性和对法律绝对地服从。德国公司法将企业分为大中小三类,财务报告内容的详细程度与企业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中小企业则可以采用简略式报告;中型公司须将其已审报表在企业注册管理机构存档,小型公司则可存档其未经审计的报表;除应公开人工成本之类的信息外,小型企业可省略大部分附注说明,不需要提供管理者报告和监事会报告。

2.素有“小企业王国”美誉的意大利,《1991年法案》主导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财务报表必须附法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国内法令》规定,小公司⑥可提供简略会计报表、简要的附注,不要求提供董事会报告。意大利未对中型公司做出豁免规定。

3.法国具有类似于我国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其会计原则主要通过《商法》、《公司法》和官方团体的正式公告《总会计计划》加以规范。除允许小型企业编制简化的报表附注以外,法国法律也为其提供了特别的规范。

4.爱尔兰要求所有公司都为其在企业注册管理机构存档的法定年度报告附上财务报表。在1986年《公司法》中,小型私人企业可利用免除条款来降低存档的简要报表规定的披露水平;小型和中型公司⑦可编制简式利润表,可只作较少的附注披露,不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须对简式报表是否遵循“呈报真实与公允的表述”的规定单独提供一份审计报告;小型公司不必编制现金流量表。

5.比利时差别财务报告模式表明,公司规模决定了财务报表的详细程度,允许没有被归类为大企业的公司编制详细程度较低的财务报表,所有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检查,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没有多少自。

6.荷兰的企业依所属大中小类别分别提供差别信息:中型企业需提供主要财务报表、相关信息和董事会报告;小企业仅需提交简要资产负债表和有限的解释性附注,无需提供管理者报告和期货信息;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小型法人,没有提供信息的义务。小企业法人的财务报表免于审计。

7.丹麦的私有小公司可只公布简式财务报告;对于满足一定条件或已按期用法定替代方法处理的小企业,可选择是否将管理者报告报送给有关企业管理部门存档备案。

8.俄罗斯规定,小企业应得到税务局的核准。满足下述条件的小企业可获得豁免:平均雇员数为15~200人(依业务而定);不符合小型企业限定标准的公司股东持股数额不应超过全部注册资本的25%。依据《联邦法》,从1995年12月起,小企业允许保留记录经济业务的简单复式账簿,只呈送简化的利润表。

三、加拿大、美国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的努力

加拿大有一个强有力并且独立的会计职业界来发展自己的道德、培训和技术规则。1999年,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成立的专门研究小组(SBeaC)了题为“小企业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ingbySmallBusinessenterprises,简称FRSBes)”的研究报告⑧。该报告认为小企业(SBe)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数量较少,主要是银行、业主/经理、税务当局(taxauthorities),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providers)。被咨询的会计专业人士(practitioners)清晰地表示,Gaap要求提供的一些信息与小企业几乎不相关:小企业按照Gaap编制财务报表原来主要为了满足银行的需要,然而近年来银行的信贷决策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小企业不是金融市场上的积极参与者,应采取措施减轻其财务报告负担。通过对各种可选方案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得到普遍认可的方案是:在Gaap框架内采用差别报告的方式,而非专门制定一份小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3月acSB在SBeaC的基础上设立了差别报告咨询委员会(DRaC),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负责制定SBe会计准则。2001年7月,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了《差别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加拿大会计准则六个领域中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予以豁免。2001年12月,acSB批准了以此为基础的新会计准则,并于2002年2月了针对小企业的第1300号《会计准则:差别报告》。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非公开企业(nonpublicaccountableenterprises)⑨可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告时选择使用一些特定条款。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详细的会计准则,但时至今日却无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准则。197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werner委员会(thewernerCommittee)了“中小企业和/或紧密控股企业Gaap报告”。报告指出,为大型实体设计的准则不能满足小企业(常常是紧密控股企业)的需要,Gaap对非上市的、在一定规模下的小企业有些“过度”。某些报告准则对小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价值有限,却易给小型企业据之编制报表增加难度和费用。受其影响,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开始对小企业进行部分豁免⑩,规定小企业可只提供简单报表,或是延迟规定实施的日期。在美国,非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使用其他综合会计基础的越来越多(通常是税收或调整后现金基础),这常常被理解为是对Gaap“简化”的备选方案。

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的努力

澳大利亚《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财务报告框架,尚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会计准则。公司被分为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两类。小公司通常不需编制法定财务报表。除了小型控股公司外,所有公司的财务报表都须经审计;除非股东或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小型私有企业{11}(外资控股除外)一般不提供财务报告。一般而言,非报告主体主要有以下特征:管理者和业主为同一个人;贷款人或债权人无须分析财务报告即可获得财务信息;属于私有(非上市或非涉及公众利益)企业。其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由业主和编报者决定。当小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需遵循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

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nZ)于1994年了“差别报告框架”(FrameworkForDifferentialReporting),并于1997年3月修订。允许具备资格的会计主体{12}完全或部分免除对特殊财务报告准则(FRSs,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和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s)的遵守。符合差别报告的会计主体全部免除下列报告准则:现金流量表(FRS10);所得税会计(SSap12);研究与开发活动会计(SSap13);分部财务报告(SSap23);财务票据信息的披露(FRS31);可豁免部分其他报告准则。会计主体利用差别报告豁免时,必须披露相关的豁免事实。差别报告框架已于1997年4月得到1994年6月成立的、旨在协调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会计准则的新西兰会计准则评审委员会(accountingStandardsReviewBoard,aSRB)的默许。随着差别报告制度的引入,新西兰中小企业日渐从过多的财务报告准则中得到解脱。

五、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行为的努力

日本没有为小企业制定特殊的会计准则,但依公司规模和地位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审计要求;小企业采用现金制会计。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师协会(HKSa)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私营公司{13}必须提交其年度报告,但不必提交已审财务报表。公司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由《企业法令和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s)规定,如未遵守将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披露。除了根据SSap15免除每年营业额或总收入少于2000万港币的会计主体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义务外,对小型会计主体无其他差别规定。

六、我国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的努力:《小企业会计制度》简评

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下称“该制度”){14}。该制度仅适用于单一主体的个别报表,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可参照执行,不适用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中介机构(如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小企业可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不能再转回该制度;如转为上市公司或连续三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应改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不能再转回。该制度借鉴国际会计界规范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对相同的交易事项尽可能采用与《企业会计制度》相一致的政策;本着“减轻小企业负担、方便其在不同准则体系的转换、满足其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和适度谨慎原则,仅要求对流动资产计提跌价准备;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而不单独核算时间性差异的影响,部分实现了与税收法规的协调;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采用简便核算方法;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采取备选政策,允许小企业自行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笔者认为,(1)小企业随时可能发生规模变化,对转回该制度的限制、强调规范对象“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及以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等不尽科学、合理,对于原为大中型企业、因“缩水”而预期不再能“壮大”的小企业而言,显失公平。(2)与税收法规的协调不够充分,未对财务报告侧重纳税目的的小规模纳税企业或微型企业作出具体规范,降低了可操作性。(3)对于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非日常业务的规范不明确,仅要求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不利于不同规模企业会计信息相互比较。(4)岂能一个“简”字了之?小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以及操纵盈余的路径、目标和做法都与大中型企业有着显著的区别,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其简化处置,现金流量表更是不应简化到“可以没有”的地步。

七、小结与启示

从上述国际比较看,国际会计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倾向于单独为中小企业制定财务报告准则,在此方面,似乎英联邦国家领先一步,如英国率先了专门的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界普遍倾向于通过简化披露内容、将某些对于大企业强制要求披露的信息列为自愿提供、采取差别财务报告模式或对小规模企业实施财务报告部分豁免(如免于审计、免于呈报现金流量表)、采用纳税或现金制基础等,来减轻中小企业的报告负担,使“运用于中小企业的报告准则尽可能简明易懂、便于使用、利于标准化,侧重纳税目的,能够提供管理信息,能足够灵活地适应企业的成长与经营环境”,这些思路和做法对于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然,在借鉴国际上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经验时,应注意分析各国采取相应措施的特定社会背景,关注制度差异,考虑我们的消化能力,不可盲目“跟风”。笔者不主张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一味地简化,否则又会误入“矫枉过正”的老路。在我国高度强调财务信息可靠性质量的“大合奏”中,是不应出现“过分随意的财务报告”的“不和谐音符”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应仅是《企业会计制度》或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浓缩版,笔者也不赞同过分地“关照”中小企业。对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小企业变为小企业、且预期在未来若干年内不能再转回的,笔者建议应允许其选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并采用未来适用法,无需计算此项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惟其如此,方可解决同一主体业务适用不同会计规范、不便操作等缺憾,也可为其向大企业或上市公司的转换提供适当的会计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英]尼克西国际审计事务所.国际财务报告[m].叶陈刚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葛家澍,陈少华.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丛书(2002).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汪祥耀.英国会计准则研究与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4]余应敏.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行为:理论与实证[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5]陈毓圭,应唯.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2001(12).

[6]邵毅平.关于有差别的财务报告揭示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2003(2).

[7]CiCa.FinancialReportingbySmallBusinessenterprises:executiveSummary,from省略.

[8]GlennCheney.Differentialaccounting:problems&possibilities,Financialexecutive,march/april2004.

刘小明教授简介

刘小明,1956年出生于山西临县;现任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财经大学mBa学院副院长;学术职务有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山西省会计学会理事,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改革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