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8:53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1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如何更好的迎合现实需求,对此,我认为

一、人工智能技术要在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上体现价值。

技术是有成本的。如果技术应用只是提高了训练的效益,其价值便只在低层次认知能力,这些成本是否值当?人工智能技术之应用须在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发挥作用,帮助学生从解答习题为主走向解决问题为主。我们应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情境创设与人机互动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促使学生面向应用的学习。

二、人工智能技术要在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中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的知识传播平衡,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关系,使对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尊重有了可能。而这恰是当前教育实践的薄弱之处。因而,在学校层面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未必在统计意义的归因,而是关于学习个体的过程信息的采集,这是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技术凭借。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2

【关键字】人工智能;教育;进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18―03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其长期目标是实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1]从脑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智能的本质可以说是通过后天的自适应训练或学习而建立起来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条件反射神经网络回路的活动。[2]人工智能专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构造一个可以模仿人脑行为的系统。这一研究一旦有突破,不仅给学习科学以技术支撑,而且能反过来促使人脑的学习规律研究更加清晰,从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论。[3]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工智能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其研究成果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领域进行的,其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4]目前,在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与活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专家系统、机器人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布式人工智能,下面就这些领域进行阐述。

一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中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5]专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知识库,用于存储某领域专家系统的专门知识;综合数据库,用于存储领域或问题的初始数据和推理过程中得到的中间数据或信息;推理机,用于记忆所采用的规则和控制策略的程序,使整个专家系统能够以逻辑方式协调地工作;解释器,向用户解释专家系统的行为;接口,使用户与专家系统进行对话。近几十年来,专家系统迅速发展,是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地质勘探、军事、石油化工、文化教育等领域。

目前,专家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与活跃。专家系统的特点通常表现为计划系统或诊断系统。计划系统往前走,从一个给定系统状态指向最终状态。如计划系统中可以输入有关的课堂目标和学科内容,它可以制定出一个课堂大纲,写出一份教案,甚至有可能开发一堂样板课,而诊断系统是往后走,从一个给定系统陈述查找原因或对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诊断系统可能以一堂CBi(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basedinstruction)课为例,输入学生课堂表现资料,分析为什么课堂的某一部分效果不佳。在开发专家计划系统支持教学系统开发(iSD)程序的领域中最有名的是梅里尔(merrill)的教学设计专家系统(iDexpert)。[6]

教学专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性格等),以最合适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其特点为:同时具有诊断和调试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已经开发和应用的教学专家系统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aCSYma符号积分与定理证明系统,我国一些大学开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物理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及聋哑人语言训练专家系统等。[7]

目前,在教育中,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更多的集中于远程教育,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智能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专家系统构造的智能化远程教育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具备某学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生成自己的提问和应答;能够分析学生的特征,评价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补救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教学。[8]目前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专家系统有智能决策专家系统、智能答疑专家系统、网络教学资源专家系统、智能导学系统和智能网络组卷系统等。

二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是人工智能研究是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机器人基础理论与方法、机器人设计理论与技术、机器人仿生学、机器人系统理论与技术、机器人操作和移动理论与技术、微机器人学。[9]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机器人是以“示教―再现”方式进行工作;第二代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感觉装置,表现出低级智能;第三代机器人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治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机器人大多是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研究和应用逐渐由工业生产向教育、环境、社会服务、医疗等领域扩展。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门科学,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机器人技术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也是世界公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多国家已经将机器人学教育列为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在孩子中普及机器人学知识,从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为本国培养机器人研发人才。[10]在机器人竞赛的推动下,机器人教育逐渐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世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已把机器人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之中,我国许多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开展了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在作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与平台,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前瞻性。教学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教学资源。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教学机器人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教学机器人有:能力风暴机器人、通用机器人、未来之星机器人、乐高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中鸣机器人等。

三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要使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的学习行为,自动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巧,[11]其研究综合应用了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逻辑学、模糊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机器学习的方法与技术有机械学习、示教学习、类比学习、示例学习、解释学习、归纳学习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等,近年来,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是发展最快的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自动获取新的事实及新的推理算法)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对机器学习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人类学习的机理和揭示人脑的奥秘。[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学习研究的深入,机器学习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各种学习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将连接学习用于图文识别,归纳学习、分析学习用于专家系统等,大大推动了在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在建构适应性教学系统中,用机器学习与朴素的贝叶斯分类器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有较高的准确率[13]。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reasoning,CBR)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和推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重用过去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已经出现了基于CBR的图形仿真教育系统,并且,针对个体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也有所突破。[14]另外,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在生物医学、金融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不仅给机器学习注入新的生机,也为机器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四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就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以实现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一个能够理解自然语言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看起来就像一个人一样需要有上下文知识以及根据这些上下文知识和信息用信息发生器进行推理的过程。[15]自然语言理解包括口语理解和书面理解两大任务,其功能为:回答问题,计算机能正确地回答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文摘生成,计算机能根据输入的文本产生摘要;释义,计算机能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型来复述输入的自然语言信息;翻译,计算机能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由于创造和使用自然语言是人类高度智能的表现,因此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也有助于揭开人类高度智能的奥秘,深化对语言能力和思维本质的认识。[16]

自然语言理解最早的研究领域是机器翻译,随着应用研究的广泛开展,也为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由mit研制的指挥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SHRDLU就可以接收自然语言,进行人机对话,回答关于桌面上积木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和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希赛可”网络智能英语学习系统,这个基于网络的“人-机”语境的建立,突破了普通英语教师和传统的单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所能具备能力限制,也比建立于网络的“人-人”语境更具灵活性,可以为远程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支持,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将用自然语言进行的人机对话系统应用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上,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创新。[17]

五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在对大脑的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的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网络,其目的在于模拟大脑的某些机理与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例如可以用于模仿视觉、模式识别、声音信号处理、控制、故障诊断等领域,人工神经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18]人工神经网络有两种基本结构:递归(反馈)网络和多层(前馈)网络,两种主要学习算法:有指导式学习和非指导式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从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行为出发,具有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特别适合于处理需要同时考虑许多因素和条件的、不精确和模糊的信息处理问题,[19]这使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目前已经开发和应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30多种。人工神经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是与教学专家系统相结合,以此来改进教学专家系统的性能,提高智能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问题具有更好的应对能力。人工神经网络在学校管理中也得到应用,例如采用误差反传算法(Bp)的多层感知器已应用于高校管理之中。

六分布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artificialintelligence,Dai)

分布式人工智能是分布式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结果,研究目标是要创建一种能够描述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精确概念模型,主要研究问题是各agent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包括分布式问题求解和多agent系统两个领域。[20]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一般由多个agent组成,每个agent又是一个半自治系统,agent之间及agent与环境之间进行并发活动并进行交互来完成问题求解。[21]由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并行、分布、开放、协作和容错等优点,在资源、时空和功能上克服了单智能系统的局限性,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分布式人工智能中的agent和多agent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引入agent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系统的智能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教育。目前,agent和多agent技术多用于远程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利用其分布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提高网络教学系统的智能性,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跟踪,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创造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学软件中应用agent技术的一个典型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开发的教学adele(agentforDistanceeducation-Lightedition)[22]。agent技术在网络教学软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促进了研究者对分布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扩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人工智能与其他先进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已经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效的融合,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引起教育技术界广泛关注。[23]例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智能教学系统的教学效果;与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和改进远程教育的智能性。二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间的集成。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它们可以通过集成扩展彼此的功能和应用能力。例如自然语言理解与专家系统、机器人的集成,为专家系统和机器人提供了新的知识获取途径。三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它们是传统人工智能的延伸与扩展,这些新领域有分布式人工智能与agent、计算智能与进化计算、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以及人工生命等[24],这些发展与应用蕴藏着巨大潜能,必将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技术发展不断发挥着引导教育技术研究的作用,一种新兴技术的出现总是会掀起相应的研究热潮,引发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探讨、评价以及与传统技术的对比。[25]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的前沿学科,虽然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争论,但从其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来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王文杰.人工智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

[2][11][18][19]《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编辑委员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8):人工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189,78-79,84.

[3]任友群,胡航.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2007,(5):1-5.

[4][21]蔡瑞英,李长河.人工智能[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13.

[5][12][15][20][24]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14,19-20.

[6][荷]山尼•戴克斯特拉,[德]诺伯特•m.西尔,[德]弗兰兹•肖特,等.任友群,郑太年主译.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

[7]任友群.技术支撑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2-43.

[8]路利娟.应用专家系统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智能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2):79-80.

[9]陈恳,杨向东,刘莉等.机器人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10]关注机器人幼儿教育――访鲍青山博士[DB/oL].

[13]柏宏权,韩庆年.机器学习在适应性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7(4):76-79.

[14]杨健,赵秦怡.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3):710-712.

[16]自然语言理解[DB/oL].

[17]贾积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教育应用探索――“希赛可”智能型网上英语学习系统[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2):26-29.

[22]erinShaw,w.LewisJohnson,andRajaramGaneshan,pedagogicalagentsontheweb[DB/oL].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3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研究使计算机模拟人的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用过对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的研究,制造出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教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成形,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则使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并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1]。

一、人工智能技术概况

人工智能是通过研究人的智慧机理和思维过程,利用计算机体现和模拟人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自其正式提出至今短短几十年内取得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的效用堪比人的智慧,在进行信息分析处理时可以采取语音识别,实现人机对话,所以其应用范围自其发展以来逐步向诸多领域扩展,如医学、建筑学、地质学、机械等,而其研究课题也不断深入,如专家系统、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博弈等。人工智能具有理解经验并从中学习、辨别模糊或互相矛盾的信息、快速而成功地对新环境做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推理进行有效的推导、能处理复杂的情况、应用知识控制环境等诸多能力。人工智能是一个知识信息系统,知识在人工智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的智能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发现、储存、学习、推理和决策才能展现出来。人工智能主要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知识储存与计算机系统中,为人们知识传播和复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和复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带来无限的知识共享。其次,人工智能系统拓展了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在某些任务处理的质量和速度上,人工智能展现的能力惊人的能力,远非人类所能及[2]。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是由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在网络教育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则使得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更加明确,帮助决策者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模型,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同时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优化、比较、分析,从而使决策者的决策更加准确、有效[3]。

(二)智能教学专家系统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iteS(intelligentteachingexpertSystem)是传统Cai系统转向的主要方向,是一种开放式交互教学系统,通过智能教学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专家教授教学思维的模拟,从而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智能环境。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专家系统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智能教学专家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学习方式等)进行知识传授,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在智能教学专家系统中,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以下智能:首先,自动生成各种问题和练习,并在教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还能自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其次,能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并对教学内容具有解释咨询的能力;再次,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判断,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同时使自身教学策略得到完善。

(三)智能导学系统

智能导学系统(intelligentinduct-learningSystem)是现代继续安吉网络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计算机网络教育项目的保障。通过智能导学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能快速地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学习的全方位服务,进而达到学习的成功。智能agent技术的智能导学系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策略,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在这种导学策略下,系统不仅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能合理规划、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同时能针对信息反馈内容及时修正导学策略,使导学策略更加合理科学[4]。除了上述3各种系统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智能仿真技术(intelligentSimulationtechnology)、智能硬件网络iHn(intelligentHardwarenetwork)、智能网络组卷系统ineS(intelligentnetworkexamineSystem)、智能信息检索引擎(intelligenceinformationRetrievalengine)等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用,这些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共同推进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我国现代计算机网络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通过多种智能系统的应用,使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时空制约进一步突破,大大延伸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服务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应用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未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个性化将会更加突出,远程教育也将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瑞玲,余轮.具有agent功能的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05-106.

[2]何丕廉,苏成君,郝祯亮.网上虚拟教室中笔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8):239-241.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4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智能化;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的关注点由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转向注重教育质量的高精尖。教育事关民族未来,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明确当下乃至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为引发国家之间新一轮角逐的着力点。新技术的出现及逐步成熟能够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智能教学管理将成为未来教学管理新常态。

一、智能技术应用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契机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个人信息数据的收集,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促使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政策导向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召开以来,智能化时代初露端倪,智能化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2012年,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中国也紧紧把握时代机遇,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构建人工智能五大保障措施,分别是加强组织实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各大重点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始为社会培养、输送该领域的紧缺人才[1]。最近教育部又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行动》,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顶层规划和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深度结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推进领域。

(二)现实因素

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数据的交流与传递[2]。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是围绕核心技术与创新型人才开展的竞争。为了维系传统大国地位,各个国家纷纷制定新一代信息化战略,以期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当前取得的成就远超预期,这一态势鼓舞了教育界人士,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多领域结合。除此之外,2019年末随着疫情的爆发,“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使在线教育成为教学领域的新图景。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在线课堂出勤率达到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高达85%。线上课程的大规模实施及其良好成效,为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样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在线教学这种灵活多变的模式,因此,教育管理新“样态”的出现推动着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技术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当今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模式单一刻板,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以泛在化、精准化、个性化、协同化、自动化为典型特征的智能教育迎合了当前的教育导向[3]。目前应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技术包括:知识表示方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和情感计算等[4]。“人工智能+教育”能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教育数据,辅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知识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促进知识生成、更新、传播、管理,解决知识陈腐老旧的问题;从学习者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自动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使得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发学习;从教育者层面看,它促进教师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从教书匠向教练员角色转变[5]。智能化的学习进度分析相较于传统步调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数据的挖掘技术、智慧学习还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迎合不同对象的发展需求;通过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能够分析并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智能辅助教学应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仍然是低水平的。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起点定位模糊、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集中开发以及技术不成熟且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缓慢。

(一)智能教学管理定位模糊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过程中普遍共识是首先应当重视教育的起点和价值,其次强调技术性。当前,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强调技术研发及应用,忽视了教育承载的社会共同价值和文化创新发展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反思的现象。技术人员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教学人员难以理解相关的智能技术工作原理,导致技术与教育并未叠加出理想的成效。当前教育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烈追捧,夸大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成效,高校通过引入新型教学设备、采用智能教学技术,传授教育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一方面这样大规模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改革面积的迅速铺开,加速智能教学改革进度,扩大智能教学普及面。另一方面,当前智能技术中的情感计算和言语处理并未发展到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步,不加批判的盲目引入智能教学手段、忽视人的情感发展需求和人的价值,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

(二)智能教学管理指向不明

高校教学管理涵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诸多内容,涉及数据量巨大,且数据呈动态变化,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及严谨性提出更高要求[6]。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点聚焦于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质量及其教学评价研究较少。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智能教学的开发及应用主要集中于在现有的教学科目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教育本身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有待于研究及开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人们热衷于在多个教学领域进行尝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倾向。例如当今个性化发展的提法,致使人工智能在教学应用中过于强调其个性的一面,忽视其共性的养成。过于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轻量化,对于学习时的纪律约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程度不足。归根结底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指向不明确,应用标准不规范。再就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过程来讲也容易出现重复操作的倾向。信息数据跨介质互联困难,导致教育数据的冗杂、学生的负担加重、学校统计及收集也较为困难。

(三)智能教育技术落地迟缓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积极将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首先引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电脑、投影仪、大屏幕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方便地将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媒体集合在一起,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7]。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当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师生运用智能技术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不足且新兴的智能技术应用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仍然依赖单一的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个人学情关注较少,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信息体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又不得其法,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教育对象数量的增长及相应产生的数据给数据收集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中虽然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数据化管理,但是管理流程及模式仍处于低水平阶段,面对时下日益繁多的科研信息、学生信息、教学信息等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严重滞后,影响了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高效实施。当前应各方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应当做到严谨、准确、及时、简明,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技术应当迎来发展新局面,但大数据在其他领域中的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应用,并未能够有效地辅助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展开。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常态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教育生态的智能化成为一大亮点。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将智能技术运用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8]。智能化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通过数据收集及管理、在实践中反复演习制定规范的智能教学运行标准、面向多种主体进行教学信息的搜集有助于做出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

(一)智能教务系统辅助教学管理

智能化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注重“一个中心,三大主体”。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大环节,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三大主体是指教学管理之过程中涉及的三大群体,即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智能化时代的教学管理应当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本身为主导,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评价指标,忽视教育对象人性的培养。各主体应当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国家政策整体导向以及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更好的完善自己。学生应当主动寻进步,通过学习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避免盲目依赖智能化技术,通过学习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关于教学意见的搜集及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二)数据治理辅助处理冗杂数据

教育大数据,是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9]。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演进,教育过程会不断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能够有效挖掘以及对于数据进行可视化表征是当前教育数据处理中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数据是非线性的,因此智能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模型应当具有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当前高等教育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冗杂数据是因为教育数据搜集标准制定不明确、收集到大量的无效数据。因此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于高等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完善数据收集理论,改进教育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机制,尽可能避免数据的冗杂和烦琐。以清晰、直观的数据表征方式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展示。对相关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成效为目的的教育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集成化管理以及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避免相关数据的重复录入,形成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流通网络,为高校及时、准确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妥帖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技术应用推进教学变革

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学习状态及情感感知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教学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低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复杂适应能力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个人学情,描绘个体学习图谱,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自适应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内容做出部分调整,避免教学进度差距过于悬殊。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借助自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全面连接[10]。未来智能教育平台将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以及算法和算力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务人员的管理工作等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出现较多的局限性。为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移动智能设备与大数据结合下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便捷化、及时化、准确化,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优化、更加精准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怀坤.国内外人工智能的主要政策导向和发展动态[J].中国无线电,2018(5):45-46.

[2]罗维,周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工智能前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9(12):113-114.

[3]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4-30.

[4]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26-35.

[5]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5):27-39.

[6]王晓玲,刘嘉滨.高等教学管理中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47-249,278.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8]项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6):40-43.

[9]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5

(一)新型教育智库的服务目标建设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自身的服务目标,做好服务定位工作。新型教育智库,是教育智库在新时代下的表现形式,但服务于教育领域的根本目标是不变的。所以,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宏观教育的发展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决策依据,是新型教育智库的首要任务。此外,新型教育智库也应该能够对国际、国内的教育热点、教育难点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对教育战略的实施细节提供最佳方案。新型教育智库,应该能够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各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卜述服务目标,新型教育智库应该同时从宏观教育发展和细节教育方案两方面开展工作,既注重战略性工作又注重细节性工作。

(二)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新型教育智库构成的基本元素,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工作。能够进人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首先应该要德才兼备,尤其是“德”的要求占有重要地位。新型教育智库人才德的体现,一方面要敢于建言,客观公正地给出建议,不能在关键问题卜畏首畏尾、闪烁其辞;另一方面是抱定为智库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长远发展服务的理想,而非提升个人知名度、增加自身光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同他人合作。

从人才队伍的具体构成卜看,新型教育智库应该注重新老结合,既发挥老专家的教育经验,又借鉴年轻学者的新思维、新意识、新理念。同时,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一定要实现多领域交叉,从各个行业引进专家学者,而绝非教育行业这一个领域。

(三)新型教育智库的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制度建设,决定着新型教育智库能否长期健康发展。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智库人才队伍、领导位置的有能力者胜任。教育智库是一类特殊智库,其中的专家学者都有从事教育工作或具有长期受教育的经历,恩师、学长的关系错综复杂,名气、地位往往决定着话语权。要保证新型教育智库发声的客观公正性,就必须摒弃这种靠名气说话的传统,让真正对教育事业发展、对国家各领域发展有益的声音成为整个智库的声音。

此外,在专家聘用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既有长期聘用人员也有短期聘用人员,全面提升智库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新型教育智库的孵化机制建设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6

1幼儿园国学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转型下的“国学热”催生了幼儿国学教育潮流,但在具体实践中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纵观现阶段的幼儿国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一定的误区:

1.1教学活动方式单一

“幼儿园在进行国学启蒙教育时采用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幼儿园采用的最主要方式是诵读法[1]”。首先,一位老师面对多位幼儿,教师朗读示范,幼儿跟读后进行熟背是现在多数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以强迫幼儿“读经”的形式灌输传统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奖励”模式来激励幼儿背诵。导致幼儿背诵课文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并获得奖励,而并非为了获取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也体现不了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真实意义。

1.2缺乏国学启蒙环境的熏陶

当前幼儿园的国学环境启蒙大多形式较为复古。根据调查,目前幼儿园进行的环境创设,大多是形式上的创设。大多数幼儿园误以为将国学经典(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通篇印在墙面上、将国学经典人物画像挂在墙上,或者在某一区域内摆放古代学习的书桌和古代书本,便是营造了国学环境。这些复古形式的长期使用会使幼儿对国学失去兴趣,产生“抵触”和“视而不见”的现象。

1.3缺乏科学系统的国学教育内容

国学文化包罗万象。首先,当前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对幼儿国学教育的理解都停留在国学经典典籍这个层面上,将国学典籍的教学作为国学教育的重点,且80%以上的幼儿园都单纯地以《弟子规》和《千字文》背诵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忽视了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教材也不具备层次性。

2幼儿园国学教育融入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时代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是解决当前幼儿国学教育问题、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幼儿园亟须建设国学特色课程、提高国学教师素质、实现高效的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9]首先,人工智能的新型教育模式能综合多领域学科知识,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创新当前幼儿国学教育。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其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和协同的特点,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环境创设材料。此外,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一位幼儿的特点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分析幼儿认知发展程度,在夯实国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幼儿国学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建设并发展幼儿园特色课程。[2]国学教育师资短缺是阻碍国学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教师短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教育影响重大。而人工智能能够独立扮演教师的角色,且储备了大量国学专业知识。人工智能在以教师的角色进入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同时,对幼儿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范围、更强的综合素质、创新型的思维以及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人工智能以其本身的智能化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能够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幼儿园国学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旨在促进幼儿国学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园国学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为幼儿活动提供了创新性的玩教具和活动形式。在国学教育中,兼顾幼儿的特殊性,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发育程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接受程度,为幼儿制定个性化课程。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学教育融合能兼顾个体的特殊性,能够高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3幼儿园国学教育融入人工智能的路径

幼儿园国学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科技优势,实现传统幼儿国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国学教育的效果。

3.1环境创设

人工智能以其不可匹敌的技术优势,创设全新的学校环境特征[3]。国学环境创设融入人工智能是促进国学教育开展的重要路径。在传统环境静态创设的基础上,安置多媒体一体机来创设动态多变的主题墙,播放国学经典动画、歌曲、故事,展示栩栩如生的动态人物造型,呈现丰富多样的色彩,使幼儿园的墙面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除了提供动态国学经典文化元素之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筛选不同年龄段的国学知识展现给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主题墙。天花板是传统环境创设易忽略的一步。吊饰是悬挂于天花板的装饰,它能够为幼儿园内公共环境增添动感和立体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将国学经典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孔融、孟子、孔子)、书法作品、传世经典国画、经典国学典籍(《三字经》《千字文》)等投影展示到天花板上。同时,在图书角安置人工智能设备,将传统纸质书籍与有声读物有机结合,打造人工智能读书角。书架旁边则可以布置以国学经典文化为主元素的周边,力图将智能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环境创设。

3.2人工智能教学系统

人工智能教育系统的融入促进了“有形”教师与“隐形”教师的有效结合,发挥了国学教育的巨大效力。首先,智能多媒体一体机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在组织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利用其人工智能计算的个性特点,选择出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国学经典知识。以小班为例,人工智能设备筛选出适合小班幼儿观看的图片、国学律动、顺口溜、儿童化故事等,并以动态方式展现给幼儿。同时,教师要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有效操作、关注幼儿的身心状态。其次,人工智能机器人基本可以代替传统教师进行“教学自动化设计”,减轻教师负担。机器人能为幼儿营造出一种“混合现实”的环境,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故事表达中,机器人作为活动组织者,替代了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主导角色,自行设计活动流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此外,远程教学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交流平台。[4]幼儿园建立远程教学,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将幼儿国学教育专家与幼儿园的孩子联系起来,实现专家与孩子的线上国学交流和互动,以便对幼儿进行更专业、更科学的国学教育指导。

3.3智能化、自动化的国学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幼儿国学区域活动的智能化能促进幼儿园学知识的有效获得。

3.3.1智能化材料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智能化的益智玩教具,智能机器人尤为突出。首先,在国学区域活动中投放智能化的玩教具,能够实现区域活动智能化。以国学艺术活动“智能机器人与幼儿园皮影戏剪纸活动的融合”为例。在幼儿美工区进行活动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独自操作皮影戏,并展示给幼儿,启发幼儿如何做皮影戏剪纸。随后,机器人可以扮演活动组织者,引导幼儿逐步完成皮影剪纸。其次,国学的益智玩教具还包括国学经典有声读物、国学趣味创意触感玩具书、智能优秀传统人物模型、智能传统习俗文物模型等。这些智能化材料的投入将大大提升区域活动的智能化和自主性。

3.3.2自主化学习

人工智能教学系统或者人工智能机器人以教师身份介入国学区域活动,代替传统教师引领幼儿在区域内自主进行国学知识探索、学习。以国学语文活动《三字经》为例,机器人讲故事、与幼儿进行国学知识交流对话,带领幼儿唱读《三字经》,使幼儿自主理解三字经的含义,并模仿、学习三字经中的优良习惯。当然,幼儿教师并不能完全退出区域活动,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教师在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中要时常观察幼儿,在他们遇到困难、秩序混乱以及幼儿身心安全受到威胁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保证幼儿的自主化学习顺利开展。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改革;教育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背景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加德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智能开发的研究。他在荷兰海牙的伯纳德?冯?李尔基金会(这是个致力于帮助低能青少年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它广泛地支持那些在早期教育与培养方面能导致普及性途径的研究工作,以帮助低能儿童去发掘其潜能)的赞助下已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这是一本研究人类潜能的著作。加德纳在该书中指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要找到能够促进或激发人类潜能发展的方法,就必须对智能的概念、构成及评估方式有一个不同于过去的看法。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公众特别是教育界对这一理论的欣然接受极大地鼓舞了加德纳及其同事,他们从此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实验,以回报教育界的欢迎。并且开展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甚至他们还探索了多元化思维在其他机构和行业,如博物馆和商业上的应用。1993年,他们将对多元智能理论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加以总结,又出版了《多元智能》,发展了多元智能理论。

在美国,大多数教育思想只有几年的生命力。而在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近20年后的今天,美国和世界各地对它的兴趣仍在持续增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在这之后的不断研究中,他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简介:(1)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应局限于他所确认的这几种类型,同时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例如,在音乐领域中的次级智能就包括演奏、歌唱、作曲、指挥、评论和欣赏音乐。同样,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各自包含着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可能涵盖于三个更宽广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个体在环境中被所面临的物体控制而形成的;另一种范畴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种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就是这一方面的反映。

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改革气候。8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教育界已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开始全面深刻地反思所面临的教育危机,并力图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值此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帮助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界不满于传统智力和成绩测验,力求平等与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兴起,“以人为本”的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逐步壮大,加之美国文化和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等因素,都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广泛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思考

藉于前述,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

(1)智力观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从而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顺乎自然地良好发展。

(2)教学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这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转贴于(3)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4)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所以,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H?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如下几项原则: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者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学校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好准备了吗?而这正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同时,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儿童都能学好。成绩差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是由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操作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使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成为有用的人才。

(5)发展观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然而,传统课程设置只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看作“主科”,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视为“副科”,学校和家长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只重视语、数、外,而忽视体、音、美的现象,致使学生的体、音、美等多种潜能被压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当局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在课程设计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同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我国教育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美]H?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3][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曾晓洁.多重智力理论与学校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管理质量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管理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它系统地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几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流行甚广,一些教育专家称之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的课程改革专家把其当成指导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它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学生应该从多元角度去评价,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其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不在于提出人们有多少项智能,而在于指出了人与人潜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他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育人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个性,建构合理的评价系统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他强调,帮助每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神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智能的演变。学校的教育是开发智能的教育,其宗旨应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

人类拥有多种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仅凭一、两种智能,是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为此,我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方向,适时调整课程,迎合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加快成长。在课程改革中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特色,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构建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从岗位需求人才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侧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到教学管理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坚持以教学过程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使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体现教学规律的要求,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各教学环节标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真正领域(即社会承认其价值的学科)中的活动,才能最佳地发展和促进人类的认知能力”。对教育而言,其对象是人,而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八个智能和对人的发展智能功能,在教学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客观规律,按照一定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工作如同纵横交错的网络,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管理队伍做保障,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效率。高职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必须建立一支“敬业精神好、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优、业务水平强”的管理队伍,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事业心,有现代化管理知识,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教育教学中起指导作用。他们既有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善于管理的实干家,能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熟悉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将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具备自我反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并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由于教学管理各环节互相关联,互相影响,这一切都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人际关系智能”互相协作和沟通。

总之,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只有积极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深入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才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后就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力求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尽量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建立信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挖苦学生,不能讽刺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家勇.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3(3):114~116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9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分析

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智力水平的儿童,在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应对儿童的智力障碍早发现、早教育,争取在幼儿阶段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康复工作。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活动范围,在现今的特殊学校中,智力障碍儿童数量的增多给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带来了难题。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

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步入社会是每个智力障碍儿童所要面临的未来。但在日常生活中,智力障碍儿童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想要使智力障碍儿童回归社会,就要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教育。因此,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成了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今,特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但在智力障碍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特殊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家庭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在当前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儿童的知识学习多是对家庭成员的一种行为模式,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也将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模式得到学习。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价值观以及认识观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因此,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自理能力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有效地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自理能力,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将会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潜能,从而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的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出于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内心亏欠,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以放任教育为主,使智力障碍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未来生活与发展。所以,为智力障碍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积极引导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生活能力学习,将是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权力的尊重。家长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应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和引导智力障碍儿童与外界进行交流,耐心地教育智力障碍儿童,为其发挥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二、加强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1.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智力障碍教育观

智力障碍儿童的出现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家长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家庭教育,将有助于锻炼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实际出发,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自理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低于一般人的智力水平,因此,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时应从实际出发,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而非学习知识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总是要回归社会,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将会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能力的有效保障。

3.为智力障碍儿童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智力障碍儿童虽然在智力上低于一般人的智力水平,但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同样渴望与外界进行交流。家长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时,不应局限于家庭的个体环境,要敢于为智力障碍儿童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为智力障碍儿童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未来生活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4.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鼓励和技能强化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较普通人偏低,导致其对知识的感知较为迟钝、注意力较难集中且记忆缓慢。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为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家长还应加强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技能的强化训练,防止智力障碍儿童对技能的遗忘,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树立生活信心,为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自立、自强能力的有效培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我国特殊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于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康复工作。家长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特殊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育工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丛冰玉,张雅琪.国内智障儿童教学的拓展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篇10

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创立已经快三十年了,其对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对其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一、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回瞻

(一)理论产生背景[1]

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

2.对优质教育、平等教育的追求;

3.智能构成因素的争论。

(二)理论发展过程

198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首先,它传承了智力由多因素组成的传统。其次,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借鉴和超越。最后,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借鉴和超越。[2]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对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创立之初,就受到美国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拥护,它是在挑战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成果。在《智能的结构》一书问世之前,加德纳教授已有数本专著,包括《智力探寻》、《艺术与人类发展》、《受损的大脑》、《发展心理学》、《艺术涂鸦:儿童绘画的重要性》、《艺术、智力和大脑:创造力的认知途径》[3]。尤其是1975年出版的《受损的大脑》,阐述的是个体在脑损伤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1976年,加德纳决定完成《心智的种类》一书,这本书最终变成了《智能的结构》予以出版,以上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最原始的因素。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是作者多年来对人类潜能思考和研究的结果。1995年,加德纳在先前提出的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观察智能。此后,研究成果陆续写成《创造大师的心智》、《领袖人物的心智》和《杰出的心智》等著作。1994年―1995年,加德纳深入地探讨了智能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其在2000年《学科的大脑》一书中提出了用多元切入的方法作为对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在《学习的纪律》一书中又指出:“学科等于是一个切入点,引领我们思考和世界有关的深层问题,以及和真、善、美有关的问题。”他辩证地阐述了学科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关系。这期间,很多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介入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比如,戴维・费尔德曼、马拉・克瑞谢夫斯基、杰奈特・斯托克等人合作的《光谱计划》;罗伯特・斯腾伯格和加德纳的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初中的课程体系,称为“学校实用智能”,还与教育服务社的同行一起,创建了一套课程评估体系,用来记录艺术形式的学习过程。光谱方案、艺术推进等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内涵有很大的提升。[4]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加德纳在大量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智能的结构,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5]

2.关于智能的定义和两项基本主张[6]

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今天他重新概括智能为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两项基本主张:(1)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人类认知丰富性的说明;(2)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但不是自我中心主义。

3.多元智能确定的八项依据[7]

(1)有关正常儿童和超常儿童成长的信息;

(2)脑损伤后认知技能受损的病人的研究;

(3)对待特殊群体如天才、、患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成果;

(4)人类认知进化的历史和进化的合理性的资料;

(5)交叉文化认知的研究;

(6)心理测量的研究,包括不同测试方法相关性的研究;

(7)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不同学习能力转化和普遍化的研究;

(8)和人类所应用的符号系统有一定的关联性。

4.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8]

(1)每个人都具备至少七项智能,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准,但是,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智能可以迁移;

(2)任何一种智能都呈价值中性;

(3)人与人的智能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人内部各种智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4)智能是一个集群,而不是单一结构,各种智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多元智能具有对内、对外功能。

二、国内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及教学中的研究状况[9][10][11][12][13][14][15][16]

我国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先从理论引进、概念迁移,而后用于教学实践,对于理论本身和本土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的兰金仁应该是中国最早关注加德纳研究成果的人。早在1988年7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就出版了由他译著的《艺术与人的发展》,1990年翻译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奠基之作――《智能的结构》,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999年由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教授沈致隆翻译的《多元智能》一书,这本书使多元智能理论迅速普及,使得中国千千万万学者和教师开始投入到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热潮当中,2003年此书名列中国教育学术类著作百部畅销书之首。200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重点研究项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历届年会和研讨会收到有关此理论和应用的论文,到2005年已达3000多篇。此外,还有800多所各级学校成为这个课题组的实验基地,参加到理论的实践研究中来。研究比较突出的有北师大的霍力岩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华东师大吴志宏教授。

2001年,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之后,相继出版了郑博真的《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霍力岩等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张国祥和卢兰馨著的《孺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刘宏武的《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林宪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中的运用》、余新的《多元智能在世界》和郭福昌与王长沛等的《多元智能在中国》。2004年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译著有:霍力岩等译的《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和《多元智力再思考》,郅庭瑾主译的《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和《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这些译著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体系,而且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同内涵与本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德纳在2004年5月第五次访问中国时,面对800多名会议参加者作了主题发言,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人们真正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哲学内涵,明确了它的教育学意义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要领。[17]

三、物理教育和实验教学中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对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热度有所降低,霍力岩教授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不足。[18]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19]在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拓展,在物理教育方面也如此,研究的内容涉及物理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

1.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学者们不但重视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加注重它在实践领域的研究;

3.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应当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1.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国外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给我们的实践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内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不足。对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认识到:首先,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其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与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并不等同,但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发展;最后,多元智能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我们不应为多元智能而教,而应利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在有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只有抽象的概念,因此,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程序内容变得非常重要。第一,如何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第二,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发展某一特定的智能;第三,如何利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或理解。

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它将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落实到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靠教育理论工作者,而且需要广大物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它,在和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必将对教育改革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霍力岩等著.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3][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17).

[4]李宝荣,伍芳辉.与加德纳先生关于“多元智能研究”的问答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5][6][7][8][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36.

[9][美]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0][美]戴维.拉齐尔著.缪胤译.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11][美]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13][美]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4][美]卡罗林.查普曼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15]钟启泉,崔允,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国祥,卢兰馨.孺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17]王海峰,刘文贤.多元智力理论与物理实验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8]霍力岩,沙莉.“多元智力热”的背后与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J].比较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