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32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含义;发展趋势

一、对于智能建筑含义的认识及探讨的必要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我国在90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由于智能建筑的历史较短且处于不断快速发展变化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智能建筑定义,。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是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另一个是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的观点:智能建筑是指同时具有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服务各项功能,并便于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美国和日本这两种定义反映出两国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前者从智能建筑的功能描述,比较抽象,而后者则从构成角度来认识智能建筑,较为具体,明确。应该说这两个定义各有自己的特色,抽象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具体则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

以上定义总的来说都是力图反映、概括智能建筑现实的发展状况,但都对智能化的本质含义强调不够,对推动行业发展的指导性不足。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所有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满足人使用要求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即“智能化”。

伴随着对智能建筑含义的理解的不同,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低下。如:

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可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

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

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无法对工程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智能化工程建设方案,导致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的低下性。因而准确的理解并清楚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工程建设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各方才能统一认识,沟通畅通、协调一致,进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

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思考从智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趋势及字面含义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等相关概念进行一下探讨。

二、从智能建筑的起源看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1984年1月,有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它的建成可以说是完成了传统建筑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楼内增添了计算机、程控用户交换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及高速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大楼的客户不必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传递、市场行情查询、情报资料检索、科学计算等服务。此外,大楼内的暖通、给排水、消防、保安、供配电、照明交通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

从智能建筑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使得大楼客户获取服务和大楼管理人员对大楼的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一特征也从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再从智能建筑的字面意思分析智能建筑的含义

单从字面意思看,智能建筑的含义应为“智能化建筑”,包括智能化和建筑两方面含义,现在分别从智能和建筑两方面来阐述“智能建筑”的含义。

(一)智能。

智能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而智能化是这样一种技术,它能够代替人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建筑智能化就是说使建筑像人一样拥有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满足业主对建筑的需求。智能化建筑应该拥有人工智能、主动、友好的与人沟通的人-建筑界面。建筑不再是被动的物体。智能建筑应该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感知、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能力。

(二)再谈建筑。

在这里,建筑即指建筑物,建筑物是人造的、相对于地面固定的、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且是人们要么为了其形象、要么为了其空间使用的物体。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无论哪种建筑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和从事生产使用。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是人们对所有建筑物的共同要求。

综合“智能”和“建筑”两者的含义,智能建筑的含义如下:

智能建筑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四、综上所述得出智能建筑的含义

结合智能建筑概念的由来、发展历史和字面含义笔者以为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含义这样理解:

智能建筑: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五、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及畅想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它不断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地满足人类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它的不断发展将为传统建筑带来一场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安装等工程的形态。

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智能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具体功能和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筑物不断模仿、接近人类智能的发展过程。最终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人类高级需求、有着良好的人与建筑物的沟通界面和强大功能、类似于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物体。人类的居住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2

[关键词]高等理工教学名词训诂学数据拟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71-02

一、训诂学与高等理工教学的联系

高等理工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先生[1-2]多次提出“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方式是文化教育”的观点,尤其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的真知灼见,对于“大学有无民族文化,有无民族精神,即有无真正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与现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高等理工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名词概念,很多概念艰涩而抽象,名词的定义往往占据较大篇幅,并辅以大量的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训诂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3],即指疏通解释古代典籍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严格的说,只有训释古语古字的用义才能称为“训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4],训诂学要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教学[5],使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为服务于现代教学的利器。

基于此,本文引入训诂学的方法论,提出在高等理工教学过程中对名词概念――以数据拟合为例――的思想渊源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概念进行分析,使之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易于理解和记忆,为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二、训诂学释义示例

(一)数据“拟合”的训诂学释义

数据拟合是数值分析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绕开复杂的理论推证过程,形象、直观的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理解,从概念的字面含义入手,探求其字面背后蕴含的意义。

从训诂学的角度讲,“拟”(繁体为“”),为形声字,从手,以声,本义为揣度,猜测,后又有类比,效仿,打算,起草、初步确定等意。其中,拟人是一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合”,会意字,从,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基于上述,“数值拟合”可以解释为:初步确定或草拟(拟)某一函数,调整此函数的参数,使得该函数与已知数据(实验数据)的分布趋势最大限度的重合(合)。如此,通过对“拟合”这一名词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建立名词概念的内涵与字面含义的联系,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将较大程度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记忆。

(二)“拟合”训诂释义的联系与拓展

训诂学释义可以简单直观的解释名词概念的内涵,还可以根据释义的表述,推断和界定概念的特征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本文所给的示例中,通过对“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的表述,可以归纳和引申出如下两点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特征:

1.拟合函数需根据数据的分布趋势“拟”定,并非完全精确的函数或真实函数本身;

2.所求拟合函数与已知数据最大限度的“合”拢,但不会完全重合。

通过对上述“拟合”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并结合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过程,可知对初步拟定的函数,需要代入已知点,形成方程组,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求解各个参数,从而确定出拟合函数的具体形式。求解方程系数的过程,其实质是待定系数法。

利用已知点形成含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6]一般用法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时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7]可见,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从而建立成只包含未知系数的方程组,使得未知系数成为方程组的未知数,从而求解方程组得出未知系数。

虽然拟合函数中多项式系数的确定需通过待定系数法,但与传统意义的待定系数法也存在着差别。首先,根据上述拟合的训诂学解释可知拟合需要假定函数形式,与已事先给定函数形式的待定系数法不同。

拟合算法通常设拟合函数由一些简单的“基函数”(例如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等)φ0(x),φ1(x),…,φm(x)的线性组合来表示[8]:

f(x)=c0φ0(x)+c1φ1(x)+…+cmφm(x)

通常取基函数为1,x,x2,x3,…,xm,要确定出系数c0,c1,…,cm,从而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其方法是代入m组实验数据,(x1,y1),(x2,y2),…(xm,ym)组成m个方程的方程组:

求解上述m个方程中的个未知数c1、c2、…、cm即可确定函数形式。

其次,由于函数的基本形式并不是理论上精确的,而是通过c1、c2、…、cm系数值的调整从而尽可能的逼近真实函数(与真实函数“合”拢),加之拟合函数多为非线性多项式,所以方程组的系数c1、c2、…、cm理论上很难求取精确解,其求解精度一般在最小二乘的约束下取得,即使得min■[f(xi-yi)]2达到最小。

(三)相关概念的比较

通过上述基于训诂学示例的释义及由其释义引申出的概念特征与联系,可见训诂学能够更加深入的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容易甄别概念内涵的共性与差别。本文给出的示例中,待定系数法与数据拟合的最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已知点确定函数中的系数,从而实现函数形式的精确确定,因此存在基本思想的共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为了简明,将上述对二者的特性讨论总结成表1的形式如下:

表1两种方法的比较

三、结语

训诂学是古代典籍整理和讯释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与现工教学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并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课题。本文利用训诂学的方法,解释了数据“拟合”概念的字面含义,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并由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界定了数据拟合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训诂学与现工类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对相关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叔子.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种树郭橐驼传》对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4(4):27-29.

[2]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3]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杜敏.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展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8-44.

[5]齐佩.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段桂花.待定系数法在高等代数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常识性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及合金的应用。

3.了解生铁和钢的成分和机械性能的主要差别。

4.掌握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在生铁的种类及特性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我国古代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通过几种金属的介绍和实物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单质色彩丰富。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金属材料的造型众多,应用广泛,从而向学生渗透物质美,物质用途美。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化学计算技能。

教学建议

关于生铁和钢的教材分析

生铁和钢的一些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的化学成分又极为相近,所以二者关系密切。本节教材指出,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由于初中学生所学的金属知识较少,目前很难理解合金的概念。教材只简介了几种具体的铁合金(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碳素钢、合金钢)的成分和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因此教学中对合金概念不必做过高要求。教材中生铁的概念是从合金的角度来定义的:生铁是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合金。这样的定义,事实是讲生铁是含碳量的幅度较宽的一组铁合金。含碳量在定义范围之内的所有铁合金,都具有相类似的特性,例如硬度高、机械性能差、性脆、不易机械加工等等,这类铁合金统称之为生铁。为了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种类生铁的差异性,除了应该使学生了解铁合金的共性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合金性质的其他因素。例如,铁合金中含碳量的多少、含其他杂质元素的不同以及碳元素在合金中存在的形态的不同等,都会对生铁的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教材把生铁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的分法,就是以铁合金中碳元素存在形态不同为依据来加以区分的。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和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生铁的具体分类及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都写得比较具体,便于学生阅读。

对上述知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既缺少感性认识又缺乏对诸如碳元素的存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形象地讲解,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各类生铁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跟它们的宏观性质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些标本,让学生观察比较,以丰富感性知识。

生铁的冶炼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知识性,技术性都很强。但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里,仅做了一些最简单的介绍,只要求学生了解铁矿石还原成铁的反应就可以了。教师在组织上述内容教学时,可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详可略。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应根据大纲的要求,不宜扩展过多内容。

关于几种常见的金属的教材分析

在介绍了铁的性质的知识以后,本节教材又对人们最为熟悉并且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最密切相关的钢铁的知识做了介绍,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金属。生铁和钢是在生活中和生产上使用最为普遍的金属材料。自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内,钢的年产能力从解放初的15.8万吨,发展到1989年的6000多万吨,1994年产量已达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初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简要地了解一些钢铁方面的知识,了解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现状,(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的,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分类,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质、种类以及冶炼,铝、铜、锌、钛等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他们很熟悉司空见惯了的钢、铁、铜,也知道一些钢和铁不相同的事实,假若进一步追问其中的道理,他们就可能讲不清楚了。因此,对这一节教材如果教师处理得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分成生铁和钢以及几种常见的金属两部分,其中包含了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关不纯物的计算。这段教材可以单独处理。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第四章已所学习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当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缺乏深刻理解时,处理这一类型的计算一定会感到困难。困难的集中点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含杂质或不含杂质跟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联系起来考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的困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1)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当参与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用纯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教材第二节中给出了一个例题。在分析例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两个不必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依据的算术应用题。例如:赤铁矿能用于炼铁的主要成分是,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成分占多少吨?

这样的问题,初三学生能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该赤铁矿含为5000吨×65%=3250吨

含杂质为5000吨×35%=1750吨

又例如,今有含氯化钠95%的食盐250克,问其中纯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当学生有了这些概念,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关心这类问题的时候,再分析课本上给出的例题,实际上就不会再有什么困难了。

关于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教学应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首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的例题分解成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纯量计算题和不用依据化学方程式就能计算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自己做题的基础上,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教学建议

从铁的物理性质受杂质的影响引入本课,然后简单介绍合金的含义。从铁碳合金含碳量的区别导入生铁和钢在机械性能上的差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几种常见金属的教学,由于内容简单,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由教师小结的方法。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炼钢和炼铁反应原理的教学建议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4

关键词关键词:VC++;数据处理;excel工作簿;SCi期刊

DoiDoi:10.11907/rjdk.162170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3502

引言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世界核心期刊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其收录了全世界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对于科研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SCi数据库内容繁多,快速、准确地筛选所需要的SCi期刊相关信息,对于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意义。excel是office家族中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使用广泛。SCi数据可以通过excel直接导出,大多数科研人员采用excel手动筛选,以获得所需的内容。人工处理SCi数据库工作量大、易发生误删,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用VC++编程对excel工作簿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VC++是microsoft开发环境VisualStudioprofessional的一部分[1],VC++是常用的可视化界面开发工具,具有界面设计灵活多样、代码执行效率高、数据处理速度快等优点。利用VC++操作excel,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快速处理数据具有重要意义[2]。

使用本文程序在window10系统中利用VC++2013对excel2013的处理、编译,达到了预期效果。

1excel接口与对象模型

Com(Componentobjectmode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式,它定义了对象在单个应用程序内部或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行为方式。VC++编译的外部程序通过接口与excel对象模型进行交互,从而实现对excel的操作,相比早期2003版本,该程序接口和对象模型发生了一定变化,程序中用到的对象主要有application、workbook、worksheet等[3]。

首先插入一个类:按2013版的excel安装位置对应地选择为excel.exe。选中常用的类对象:application、workbook、workbooks、worksheet、worksheets、Range、Font,注释类的头文件#import。

3软件介绍

3.1软件设计原理

首先根据相关领域业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含有此关键词的所有SCi论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程序收集的关键词库作进一步筛选,删除含有这个词汇同时含有其它专业核心词汇的一行数据;最后较为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论文数据。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自定义筛选原理:通过学科关键字删除不含有该学科的无关数据,通过自定义筛选之后还有一部分含有学科关键字词根,同时明显属于其它学科的数据、例如“disease”中含有“sea”关键字,但明显与航海交通无关,需要通过关键词库进一步删除。

关键词库中含有10个学科的主要专业词汇。部分关键词如下[78]:

图1程序流程交控类:traffic;ocean;isa;ship;navig;transport;model;automat

医学类:medic;diabet;psycho;toxicolog;dermatolog;cardiolog;nurs

生物类:Bio;parasitolog;nutrit;entomolog;metabolism;anthropo

人文类:Cultur;publi;manage;

market;famil;child;Sociolog

环境类:water;geographclimat;environ;ecolog;earth;geolog

物理类:material;nano;molecular;physic;nuclear

化学类:Combustion;carbon;oil;chem;tobacco;plastic;algebra;steel;

经济类:Business;econom;financ;invest

农林类:Forest;fish;agr;struct;sphere;geomet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氯离子;建筑用砂

中图分类号:tU1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出现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为了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了建筑行业的健康、绿色、稳健发展,并对人们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不断加大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氯离子含量过大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腐蚀,建筑的耐久性大福度降低,因此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检测的重要性[1]

1.1、混凝土工程的历史已经长达150多年,但是多数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并没有达到规定年限。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造成钢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提前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用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过大造成的腐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则是沿海地区的海洋中的氯离子以蒸汽的形式进入到混凝土中,导致氯离子含量过大,对钢筋、混凝土进行腐蚀导致建筑的耐久性降低;另一种类型是建筑用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过大导致的腐蚀。其中第一种类型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而第二种类型出现的范围却很广泛。多年的工程实际经验表明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耐久性,确保工程质量就应加强对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并对早期的建筑物进行及时的排查,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砂氯离子含量的检测过程非常严谨和规范管理,检测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对化学药品有充分的认识。除此之外,氯离子检测扩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要全面搞好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以此来避免建筑业物受到氯离子的腐蚀,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建筑材料中砂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建筑工程材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超标,将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建筑用砂的检测对于直接关系到建筑质量,因此应加强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1.2、混凝土用砂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的标准要求不同,混凝土用砂氯离子含量适用标准为JGJ52-2006,普通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其限值不得大于0.06%。而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适用的标准为GB/t50476-2008,其限值为水泥(胶凝材料)重量的0.3%。砂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不等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超标。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砂中,也来自水泥、粉煤灰、外加剂、水等原材料。考虑各种原材料都有可能带入氯离子到混凝土中,因此GB/t50476-2008规定混凝土氯离子的限值要大于砂中氯离子的限值。这意味着,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超标,不等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超标。混凝土使用海砂是否会影响工程质量,最终要看混凝土中氯离子是否超标。如果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未超标,就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根据上述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用砂还是混凝土中都对氯离子的含量有明确要求,不得超过规定值。混凝土所处的碱性环境可以很好地保护钢筋表面的氧化膜,保护钢筋不受腐蚀,并且保证混凝土和钢筋工作作用。但是如果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超过规定值时,氯离子就会和钢筋产生电化学反应,使得钢筋表面的氧化膜被腐蚀掉,进而导致钢筋的锈蚀和损坏,氯离子含量过大还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应明确区分开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以及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标准、规范,并认真做好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二、建筑工程材料检测重要性

2.1、建筑工程材料是构成建筑工程的主要成分,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工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更深一层的保护。[3]建筑用砂的质量检测直接应用了建筑工程的寿命及其耐久性。因此,应不断加大对建筑用砂质量检测的力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以及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确保建筑材料的性能,之后就可以根据建筑材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展开,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建筑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2.2、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可以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并且可以将检测结果作为建筑材料性价比的依据,对建筑材料进行综合的筛选,进而在众多建筑材料中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保证了工程进度。

2.3、建筑用砂的选择可以通过建筑用砂的检测技术对建筑所在地的砂石和填料进行检测,如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就可以就地取材,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比如说在进行土场的选择时可以通过材料检测技术来对土场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土场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还可以在建筑机械的选择提供依据。

2.4、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能够保证“三新”在短时间内完成鉴别。同时为“三新”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2]建筑材料的检验为建筑材料的配合比设计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方案的比较选择为建筑的经济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用材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用砂以及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6]检测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过多对建筑物所造成的的腐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可以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同时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缩减工期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如要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赵雅斐,郭伟,郝欢,张鹏.郑州市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02:91-93.

[3]张建平.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门窗,2013,11:322.

[4]张文强.浅谈如何提高地基基础工程在现代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184.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6

【关键词】对外教学;动物成语;教学

成语是传承我们国家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结构稳定、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成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鉴于此,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掌握正确的成语教学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成语在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成语的普遍特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成语中动物成语教学的部分。

一、动物成语使用的偏误

通过调查得知,留学生在使用动物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误

1.不理解动物成语的语义造成的偏误

有些动物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同,留学生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成语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动物成语的字面义与实际意义不一样,这样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学生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容易造成偏误。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学过此成语的人都知道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而没有学过此成语的学生则从字面义理解为“坐在树边等兔子”。

2.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

由于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欢收集邮票,就像叶公好龙一样。②战士们都很年轻,各个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务完成了。①中的“叶公好龙”是形容只是口头上的爱好,而不是真正的爱好,表贬义。在这句话中,珍妮是真正将收集邮票作为爱好,所以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像虎狼一样凶残,这里应该用“生龙活虎”。

二、教学策略

成语来源复杂,用法多样,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成语的语义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成语的具体语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语。

1.判断动物成语的感彩

教授动物成语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判断这个动物成语的感彩,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表示贬义的动物成语,如“胆小如鼠”、“画虎类犬”、“虾兵蟹将”等;表褒义的动物成语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沉鱼落雁”等。

2.将动物成语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物成语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应用时可以更加准确。

(1)按照成语表达的意思分类,可以分为情状类,“狼狈不堪”、“胆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类,如“攀龙附凤”、“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等;状貌类,“沉鱼落雁”、“牛头马面”、“尖嘴猴腮”等;行为类,如“鞍前马后”、“雁过拔毛”、“杀鸡取卵”、“顺手牵羊”等;处境类,如“虎落平阳”、“羊入虎口”、“釜中游鱼”等等许多类别。

(2)按照不同的动物形象分类,如含有马的成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语“狗仗人势”、“鸡犬升天”、“狗尾续貂”等;含有虎的成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含有蛇的成语“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中国崇尚龙,所以含有龙的成语大多表达褒义,含有狐狸、猪、狗、鼠、蛇、狼等动物形象的成语多数表达贬义。通过对动物种类及其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推出动物成语的语义色彩。

出于分类的习惯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初级的学生,进行联想教学,采用以旧带新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成语;而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注意教授类似成语的细微区别,运用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关系,将成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效果。

(3)讲授动物成语的教学方法。成语是文化的载体,语义丰富。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成语,结构简单、语义直接的成语可以用直接法讲解,直接讲清楚成语的语义,学生就能够理解。对于格式固定的成语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讲授,如“倚马可待”,通过语素分析法可以知道,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靠着战马,立刻写完书稿,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快。留学生学习成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如运用成语进行写作或交流,语境法正好为留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成语蕴含的不同文化涵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将成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并对成语的出处、语体色彩、感彩、意义、搭配、功能等详细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7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这既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部门的重大任务,也是理论界全体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任务。笔者认为,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在两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一是整理和优化用以“大众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然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以将上述各个方面的内容全部地、逐个地进行“大众化”,也不可以仅仅就其中的某一些内容进行“大众化”。前者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倾向的嫌疑,后者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嫌疑。必须以科学的原则整理和优化理论体系,形成一个适合于“大众化”的理论体系,以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展开。整理和优化理论体系,应该坚持以下科学的原则:

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相结合。即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当前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之在人们的心间产生共鸣,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可是如果未将此同经典作家的理论相结合,或者说在向人们宣传和传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未将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和传播,在宣传和传播的工作中未加入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原素,当代的理论就会显得缺乏理论基础,缺乏必需的学理性,显得单调而力度不足。当然如果仅仅宣传和传播经典作家的理论,则会使人们感到理论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必须坚持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作家相关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比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含关注和解决民生的内容,经典作家的理论里也有非常丰富的关注民生的内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含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容,经典作家的理论里也有丰富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容,必须将当代的理论和经典作家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和传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很繁忙,但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学习马列著作和同志的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情况、指导工作。”①他这里既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又主张学习邓小平的著作,具有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经典作家的理论结合起来的含义。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让广大工农群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广大的工农群众不像在校读书的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分门别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要求工农群众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的学科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样,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蕴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和精神的理论观点,用以在工农群众中进行宣传和传播。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提倡整体性原则,即主张从整体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这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整合和融合的方法,形成具有“整体性”特点的理论观点,即这些观点既不是哲学观点,如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不是政治经济学观点,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具有“整体性”特点的理论观点,如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精神,它强调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蕴含着党建的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再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点论”,也蕴含着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笔者这里强调的是以具有“整体性”特点的若干理论观点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不是主张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一样,用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来宣传工农群众。应该善于将上述两种情况区别开来。

二是展开“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8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散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栓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胶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丸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片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9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设施在功能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包含的物理系统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设计工作本身出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如建筑师、结构师、水电暖通工程师等。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并没有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反而加剧了建设生产活动的割裂性。虽然多专业参与的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客观上属于多元化的生产,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整体性更要求统一的组织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建设生产方式已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行业对集成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能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从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上全面集成建设系统,采用系统化的方式完成建设生产任务,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业主满意度。

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的含义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建设生产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就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集成化的方法进行工程建设。1986年,德国学者Suter和Stulz在《集成化的规划》一文中对“集成化建设”的含义作了如下阐释:“集成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建设哲学,它试图通过系统考虑各个相关部分来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优化,它必须是基于业主的需求有目的的应用所有可支配的建设资源,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有项目参与方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U.Forgber1999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的含义可以从横向集成与纵向集成两个方面来解释。横向集成主要指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某个阶段内诸如组织、管理、技术以及信息/知识等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纵向集成的着眼点在于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不同过程之间的协调,其目标在于提高最终用户的使用质量,优化能源消耗和成本支出,减少项目对社会和生态的负面影响。Georgeelvin(2007)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是一种系统的建设方法,它需要各项目参与方在项目的建设周期内紧密协作,为业主提供富有效率和卓有成效的服务。美国建筑师学会(aia2007)将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模式阐释为:在项目建设周期内,通过集成的组织、过程和运行机制措施保证项目可以更好地利用群体智慧来提高项目目标的实现水平、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最终达到为项目增值目的的一种新型的项目建设模式。aia认为这种新的建设模式在团队合作、生产过程、契约模式、交流媒介及风险与收益分担方式上都与传统建设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如表1所示。

化学工程的含义篇10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 要:如何界定绩效的含义从而加强绩效管理成为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个体、团体、组织三个层面对绩效的含义进行梳理,介绍了不同层面的绩效的基本概念。个体层面的绩效被认为是工作的结果、工作的行为以及工作能力的体现;团队绩效不是个人绩效的简单加总,而是与个体绩效、组织绩效密切相关的;组织绩效则可通过二维度、三维度和四维度进行衡量。

关键词: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66-02

一、引言

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关键资源的今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何界定绩效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绩效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问题。由以上问题出发,本文对有关绩效含义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其目的是对绩效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二、绩效的含义

(一)个体层面的绩效

Bates和Holton(1995)认为:“绩效是一个多维结构,测量结果因测量因素的不同而不同”[1]。研究的层面不同,绩效所包含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也不同,一般可以从个体、团体、组织三个层面进行研究[2]。

就个体层面而言,关于绩效的含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员工工作的结果。另一种认为绩效是影响员工工作的行为。第三种则认为绩效即能力。Bernardin等(1995)认为绩效等同于由各项工作组成的任务的完成,等同于工作的结果和产出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等[1]。otley(1999)也认为绩效是指工作的过程以及其达到的结果[3]。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绩效是目标结果的弊端,比如会导致员工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而表现出短期化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4]。

与绩效是结果的观点同时存在的是“绩效是行为”的观点,murphy等人(1990)认为,“绩效是一个人在其所工作的组织中进行的一组行为,这些行为与组织目标或部门目标有关。”[5]Campbell等人(1993)指出,“绩效与行为同义,是人们能观察得到的实际的行为表现。从其定义上讲,绩效是指与组织目标等有关的行为或者行动,用个人的熟练程度进行测量。它是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结果或后果。”[6]Borman和motowidlo(1993)认为应将工作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任务绩效与组织所规定的行为或特定的工作熟练相关。而关系绩效与自发的行为或者非特定的工作熟练相关[7]。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了绩效是行为的观点。仲理峰和时勘(2002)对这种绩效不是工作成绩或目标的观点给出了依据[2]。有学者提出,当行为不能带来结果时,所谓的绩效对企业来说就是无意义的[4]。

“绩效即能力”也被很多学者所赞同。Spencer等人是胜任力的研究者,胜任力是能力的一种,并可以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特质、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的个体特征[8],这一研究从侧面反应了绩效是能力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个体特征可以反映绩效水平,比如性格、技能与能力等综合因素可以转化为可量化的工作成果[4]。

以上三种观点都同时存在,也有一定的缺陷。事实上,mwita(2000)认为绩效应是包含行为、产出和结果三个因素综合的概念[9]。kljkBernadin等人(1984)也认为绩效是工作、行动或行为在某个时期产生的结果记录。同样地,umbrach(1988)提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这也体现了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1]。陈黎明(2001)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绩效的含义也体现了综合的概念,即广义的绩效是指各目标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组织中的多样化行为特征和由此导致的结果[10]。

(二)团体层面的绩效

在有关团队绩效的研究中,nalder(1990)、Guzzo&Shea(1992)等人关于团队绩效的定义最为流行。nalder(1990)认为团队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队对组织既定目标的达成情况;团队成员的满意感;团队成员继续协作的能力。guzzo&shea(1992)则提出了“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其中输入包括成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团队的构成;组织情景、报酬系统、信息系统、目标方面的因素。过程包括团队成员的相互作用、信息的交换、决策参与的模式和社会支持等。输出包括团队的产品、团队的发展能力、团队成员的满意感等。

有学者依据绩效的分类来划分团队绩效。Hackman(1987)和Sundstrom(1990)认为,团队绩效是指团队实现预定目标的实际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队生产的产量,如数量、质量、速度、顾客满意度等;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结果);提高团队工作能力的效果。蒋日富等人(2007)将团队绩效分为产出绩效与非产出绩效[11],于水等人称之为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12]。李孝明等人(2009)将团队绩效分为产出绩效、行为绩效与能力绩效[13]。

还有学者从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组织绩效的关系上定义团队绩效。比如,团队绩效不是将每个成员的绩效简单相加,而是个人的投入以某种形式加总来影响群体的结果[14]。在团队绩效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Zigon认为,团队应当将自身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同时衡量团队和个人两方面的绩效,最好的办法是训练团队自己衡量自己[15]。

张春霞(2001)认为,团队绩效包括个人和团队两个层面,且每个层面又分为两个维度,即行为维度和结果维度[16]。徐芳(2003)认为团队绩效是一个系统过程,它与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密切相关[17]。因此,在团队绩效的评估中,需要把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结合在一起考虑[18]。孙琳(2010)认为团队绩效是组织绩效依据团队在组织流程中的作用分解而来的[19]。

(三)组织层面的绩效

组织绩效的含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组织类型、评估者研究的意义不同对绩效的定义也不同。Ford和Schellenberg(1982)得出定义组织绩效的三种方法:一是目标法,由etzioni(1964)提出,假定企业追求终级而明确的目标,则目标达成的状况即是绩效;二是系统资源法,由Yuchtman和Seashore(1967)提出,强调企业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以企业保有稀缺且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绩效的状况;三是成分法,由Steers(1977)提出,认为绩效是指用组织成员与组织或成员间的互动行为。pritchard(1995)则认为组织绩效可以用生产率来分析,“生产率经常是产量、效率、个人绩效、组织有效性、生产力、利润率、成本效率、竞争力和工作质量等概念的同义词”。[20]

组织绩效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有学者认为组织绩效包括盈利性、质量、销售增长率、员工满意度和总体绩效等[21],可以分为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客观绩效,被感知到的绩效等。还有学者将组织绩效等同于组织的有效性,是指组织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果[22]。

还有学者采取过不同维度来反应组织绩效。例如国外学者多从财务绩效(Huselid1995;Datta,Guthrie,wright.2005),被感知绩效(Delenty,Huselid1996),劳动生产率(Huselid1995)等维度出发。国内学者从二维度、三维度和四维度等进行研究。

谢洪明(2006)[23]和张泳等人(2013)[24]在其研究中采用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两个维度来衡量组织绩效,张泳等人还提出组织绩效指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一些学者(paauwe和Boselie,2008)提出组织绩效应该从经济和关系两方面去衡量。其中,经济绩效是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战略化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创新、质量;关系绩效是强调人际交往和公平的社会化指标,如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信任、安全感、公平感等[25]。

还有学者认为组织绩效可通过三个维度来衡量,按照VenKatRaman等人(1986)的观点,将组织绩效指标分为3类:财务绩效(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运营绩效(产品和服务质量、新产品开发能力、顾客满意度);人力资源绩效(关键员工保持率、员工流失率、员工劳动生产率)[26]。晁罡等人(2008)也提出组织绩效可分为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人力绩效三维度。此外,石冬梅(2013)指出组织绩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划分为三个层面[27]。

Kaplannorton(1992)提出了可以采用平衡积分卡(BSC)的方法从四个维度测量组织绩效:顾客角度、内部业务角度、创新和学习角度、财务角度。这一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三、小结

第一,对绩效的认识,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全面、深入的了解,事实上,学者对绩效含义的理解尚不统一,绩效的含义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绩效的含义不同、研究层面不同,测量绩效的方法也不同,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团体和组织层面的绩效的确切含义的研究较少,而本文不仅对个人绩效有了重新认识,还对团体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含义进行了梳理。

第三,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绩效考核被看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必要内容之一,绩效考核也是管理者针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而决定采取奖惩策略的重要工具。界定绩效的含义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企业能够更好的留住员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rmstrong,m.anda.Baronl,performancemanagement.1998,London:

theCromwellpress.p15,p16,p41,p52.

[2]仲理峰与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

2002(2):15-19.

[3]otley,performancemanagement:aframe-workformanagement

controlSystemsResearch.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

1999(10):p.363-382.

[4]徐中奇与顾卫俊,绩效管理的内涵、意义与方法[J].中国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