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十篇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十篇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55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资金内控体系

1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重要性

1.1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的问题,未按照资金预算方案执行,必然会存在财务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如果项目投资失误或者投入的资金多,周转期较长,企业资金必然被长期占用,进而影响资金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若企业在筹资前期,没有对资金状况进行前期调研和分析,会导致企业面临过高的偿债压力和筹资成本偏高,超出企业所能负担的上限,严重的将导致企业资不抵债。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明,资金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科学高效的资金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2保障资金安全,降低企业风险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行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水平以及内控体系等。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资金管理尤为重要。如国有企业在制定重大投资项目时,通过企业资金实际状况评估,能为企业管理层及时提供有效、准确的财务数据。其次,改革开放使得不少国有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新领域的开发更加考验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一旦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必然导致业务中断,资金管控不到位带来企业经营风险,最终制约企业发展。因此,国有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还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3提高资金流动性,助力企业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资本运营、投资活动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效的资金管理水平可以盘活企业现有的资金,而企业资金管理过程涵盖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事后评价等多个方面,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全程掌控资金动态变化,例如当企业进行投融资时,高效的资金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当年以及往年企业资金收支情况,投资收益等具体数据动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后期的工作做出科学的计划,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周转率,保证企业投资方向正确,还可以为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要时刻关注资金动态,分析企业资金实际需求,为企业后期战略决策提供依据,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2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高效的资金预算管理

首先,资金预算的编制及有效执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把控企业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资金预算编制涉及企业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事情,还涉及人力资源和生产经营部门等。但是由于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目标不一致,业务部门重视业务收入、项目经营发展,而财务部门更加关注如何降低成本,缩减不必要开支,怎样为企业开源节流。因此导致国有企业资金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导,资金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活动脱钩,造成全年资金预算可执行性效率低。其次,部分国有企业的资金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正常情况来看,资金预算编制是根据企业以往年度资金使用情况编制,但是由于企业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财务人员对业务部门信息数据收集不全面、存在时滞性,市场信息缺乏预判,导致预算严重失真。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强有力的预算管理体系或者有章不循。企业资金使用随意,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资金内部控制体系混乱,缺乏监管

国有企业之所以资金管理不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力,导致资金信息失真,无法发挥出资金管理的实际价值。其中内控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和高层领导任职,即使有的国企设立了也是职责不明,对岗位职责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独立性和强制性,无法全过程的监督企业资金使用。其二,资金管理制度与企业的自身发展不相符,真实资金使用状况与企业资金预算编制预案偏差较大,执行力较低,即使企业资金管理制度高效合理,也很难为企业真正服务。其三,资金审批流程不完善,申请部门、使用部门和审批部门无法独立,无法起到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作用。其四,大部分国有企业依旧采用传统资金管理报批手续,企业管理层思想认知守旧,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忽视资金管理重要性。领导层只关注单次报批的现金支出,对于项目总体现金流向把握不清楚;且内控制度又没有覆盖企业全部人员,资金内控只能约束企业基层人员,而对中高层管理者无法起到有效监管,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

2.3资金运行效率低下,使用不科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领域投资行为逐步多元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也日益重要。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尚未转变资金管理模式,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长期处于较低状态。首先,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筹资、经营活动时,由于缺乏统筹安排,事前调研不足,未实地考察,缺乏项目可行性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收益不成正比,加大企业风险。其次,企业管理层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由于决策失误,导致资金被无限期占用,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资金周转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进而给企业带来资金风险,制约企业发展。最后,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都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但是其他部门配合度低,资金缺乏统一使用调配,也缺少有效的监管,虽然企业编制了资金预算,但资金预算形同虚设,项目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方案执行,业务部门可以随意变更资金预算内容,造成预算方案可执行性较低。

2.4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现今大多数企业对自身的资金管理人员没有定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又因为在国有企业竞争压力小,自我要求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新技术没有实际应用到工作中,导致资金管理混乱。对于管理层而言,对资金管理中的流动资金认识不足,没有重视资金的及时收回,其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缺乏定期清查,账款无人催缴,存货积压,资金长期被占用,容易造成坏账损失,严重则导致企业资金短缺。

2.5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国家政策扶持,其生产经营具有其他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资金来源及管理也受国家规定限制。首先,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由于受到当地财政预算、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自身需求。即使国家正常拨款,但是受到专款专用限制,资金使用也需要审批等流程,不能由企业真正做主,缺乏主导性。而商业银行贷款虽然方便快捷,但银行的贷款利率较高、手续繁琐,会增加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如果企业生产经营未能有长期稳定的利润注入,在还款期限内又未能及时偿还贷款,必将增加国有企业负债风险。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的融资方式,市场上又推出其他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比如共享平台等。但是国有企业受传统经营理念局限,对于其他融资方式基本不采用,导致国有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受限。企业若长期资金不足、周转困难,必然也会影响正常生产运作。

3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3.1重视资金预算编制工作

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认识资金预算的重要性,认真的编制企业资金预算。企业管理层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考核企业的预算。首先,预算的编制、执行等流程符合标准,预算的事前控制需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预估当年成本费用,根据预估的数据设置资金预算的标准,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其次,在各部门当年实际发生成本费用的时候,财务部门根据预算数据审核报销。如发生增加预算额度,应主动沟通情况,提交企业管理层审批,这样才能控制好公司的预算指标与成本费用。最后,完善资金预算考核体系,年终对于当年预算的执行是否到位等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具体的偏差原因,为下年预算编制提供良好经验。

3.2健全国有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完善监督体系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环节。国有企业要想更好的长远发展,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完善内控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其一,完善企业组织框架,建立企业规章制度,优化资金管理与内部控制环境。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制度,保持独立性,成立监管部门负责人定期轮岗制,避免,对企业资金管理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其二,内控制度建立应该覆盖企业所有人员、所有项目,保障各部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相互牵制。其三,企业管理层应当重视资金管理制度建立,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各部门具体资金报批流程,对于超预算资金使用以及变更用途的资金,书面解释,领导层集体审批通过。其四,严格执行岗位不相容原则,防止人员串通、挪用公款、滥用资金现象,使资金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其五,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资金提供了技术保证。建立信息化系统监管机制,帮助管理层更加快速的掌握企业资金流向,增加企业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3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的合理性

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合理性有利于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首先,企业实施跨领域、跨行业投资之前,应当对投资项目的主体进行可行性研究,充分分析投资对象信用状况,有无负债情况,经营状况,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选择收益高、风险低,周期短的项目,以避免盲目投资,浪费企业资金。其次,依托互联网,建立信息化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并任命专人负责,统筹企业各部门资金业务需求,并按季度统计各部门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实时准确反映各部门资金使用进度和用途,针对临时更改资金用途或追加资金预算,撰写报告并上报管理层开会审批,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也能使企业各部门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避免资金浪费。最后,加强资金结算支付实时监控,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资金回笼,整合国有企业现有的资金资源,投资优质的项目,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3.4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针对企业资金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情况,应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建立业务能力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底绩效评价中。针对培训散漫、学习态度差、能力不足的资金管理人员,企业采取调离原岗位或者撤职处分。其次,高薪聘请新型资金管理人才,发挥人才带头作用,入职前针对聘用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最后,建立企业各部门交流平台。定期线上线下交流,收集资金管理建议,重视宣传作用,培养企业员工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资金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3.5积极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完善融资管理体系,根据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和企业实际发展目标为导向,不局限于单一融资方式,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在选择融资方式的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所处阶段和经营业务类型,全面、充分的了解相关的融资政策,并积极拓宽稳健的融资渠道。如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商业信用、股权融资、定向增发等融资方式,尽量选择低成本、安全性高、中长期偿债的融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风险。其次,优化国有企业的资金配置及融资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得到保障。再次,国有企业管理层应提前评估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制定合理融资方案,并加强融资活动全程监控和建立预警机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模式,做到资金集中管控,真正规避部分财务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贯穿国有企业的各个环节,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国有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资金内控监督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以此发挥资金最大作用,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的快速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湘朋.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创新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94-95.

[2]张冠楠.新时代视角下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9(30):11-12.

[3]王文瑜.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0(1):102,106.

[4]王莉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9):154-155.

[5]董双霜.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16):41.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2

中图分类号:F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5-0072-04 收稿日期:2007-03-01

随着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三大支柱为主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对我国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与审计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回顾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具体分析该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重要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史进程回顾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是以我国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为基础,由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将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为总结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16年的历史进程,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首次提出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问题。该文件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所需费用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奖励、福利基金内提取。1995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在法律上明确了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的政策。1995年3月,国务院在其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中再次强调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为贯彻落实上述法律、法规精神,加快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国家劳动部通过总结各地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试点经验及借鉴国外做法,于1995年12月提出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主体和条件、决策程序和管理组织、资金来源、记账方式和计发方法、享受条件和待遇给付、经办机构和委托程序、投资运营、基金转移等九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框架。

(二)企业年金制度试点阶段(2001~2003年)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0年12月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第一次以“企业年金”术语取代了以往规定中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该法规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等政策。并且,国务院确定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配套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于2001年3月发出了通知。其中,针对企业年金进一步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即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缴纳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在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在2001年7月实行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中,对企业年金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于2002年9月联合颁布并实施了《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辽劳社发[2002]102号)。该制度明确将企业年金定义为“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并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建立、资金筹集、待遇支付和资金转移、管理运营机构,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的类型、管理与运营方式、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内容,为制定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推行阶段(2004年~)以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23号令)的与实施为标志,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初步建立。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相继制定并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等一系列相关规章。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第一批认定的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进入实质性市场化运营和管理阶段。

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本地区企业年金实施方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专门针对中央企业制定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5]135号),企业年金总规模已达到900亿元。

二、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年金制度的全面实施,将引起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在财务管理诸多方面的变化,以及导致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的产生。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的影响根据企业年金制度的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计划,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每年缴费的上限为本企业上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12,约为8.33%:企业每年缴费可列入成本在税前扣除的标准,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优惠政策规定。从现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及国资委新出台相关政策或原有政策延续情况看,各地区及中央企业准予企业每年缴费列入成本的比例在企业工资总额的3%~12.5%的范围内,其中规定4%比例的接近一半,其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国发[2000]42号文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还需按每户(含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另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费。

各地区企业年金政策中有关企业缴费的具体列支渠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规定比例内的部分由企业成本列支,二是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企业福利费或自有资金列支。企业年金的缴费时间通常是分期(按季度、半年度)缴纳或年度缴纳。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执行上述企业年金制度规定,将直接导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净利润下降及现金流出量增加等,还可能使企业福利费和自有资金(留存收益)减少。

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为例,该公司为6.7万名在职职工每人月平均缴纳年金费用118元,另为3.1万名离退休职工每人月平均补贴80元。仅以该公司为在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费用粗略测算,公司全年需缴纳年金费用及账户管理费共计9889.2万元。企业年经营成本(假设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将增加9889.2万元,企业年所得税与年净利润将分别减少3263.436万元(所得税率33%)、6625.764万元,企业年现金流出量也将相应增加6625.764万元。

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相关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的上述影响,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纳税筹划、利润目标确定和现金预算安排等财务管理方面采取新的对策与措施。

(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对我国各种专业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以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为基础。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具体采用信托及分拆管理模式。

所谓信托管理是指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简称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简称受托人)签定书面信托合同,由受托人根据合同约定对确定的信托财产――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信托法律关系。

所谓分拆管理是指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保管机构(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管理机构(简称投资管理人)等签定书面合同,由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根据合同约定分别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财产、投资运营进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之间形成委托法律关系。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受托人委托可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咨询、绩效评估和财务报告审计等管理服务活动。

在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信托及分拆模式下。各种基金管理当事人中,除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与职工,以及作为受托人之一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外,其它的当事人通常是养老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顾问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精算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这些专业机构一般都是营利性的企业法人。

在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受托人(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专业机构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服务可提取或收取管理费。其中,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每年提取的管理费最高可达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6%,账户管理人每年可收取每个账户60元的管理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委托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咨询、评估和审计等专业服务活动也可按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

按照我国目前企业年金900亿元规模及预计今后每年新增1000亿元的发展趋势测算,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将为参与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营与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带来数额庞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对它们的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根据我国《信托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年金基金属于信托财产,应存入企业年金专户,并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年金基金虽然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密切相关,但与上述各种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当事人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它财产必须严格区分开。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的特殊安排,企业年金基金的资金筹集、投资运营、收益分配和待遇支付等构成了独立、完整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活动体系,对这些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形成了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并非是企业法人,因此,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两者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性。

三、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信托财产的法律特性,决定了与企业年金相关的会计存在两个界限分明的会计主体:即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在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安排下,所谓企业年金会计实际上是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总称,具体应分为两个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并非单一的企业年金会计。

为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相关会计行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两项新制定的有关企业年金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二条规定职工薪酬包括养老保险费。该准则应用指南在解释养老保险费项目时,明确将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职工缴费部分列入了职工薪酬的范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关于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主要包括: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属于日常的、永续的行为,而非特殊的、一次性或阶段。

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的具体内容有:根据企业年金计划方案,企业以设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或每个职工一定的金额,计算会计期间内企业年金缴费总额,将应付的企业年金确认为企业负债,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把企业年金费用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及期间费用。如果企业年金缴费总额超过了国家或各省级政府规定的比例(3%~12.5%),超过部分则冲减企业当期计提的应付福利费或减少企业当期留存收益。另外,有的省份还可用返还企业多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冲抵超过规定比例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须披露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企业年金费用及期末应付未付的企业年金金额等信息。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属特殊行业的具体会计准则,它赋予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地位。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特殊类型,它应当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相关企业法人会计主体保持形式与实质上的独立。严格意义上讲,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信托财产。本身并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也不是企业法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列入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是一个特殊的制度安排。

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主要行为包括企业年金基金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财务报表列报。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期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集团就必须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深度融入,从而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制度性话语权。资金管理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果企业集团自身不做好资金的管理,终会导致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混乱、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自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加强资金管理,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每年因为资金管理问题而导致企业倒闭的案例比比皆是。如2015年7月广东佛山托维环境亮化工程有限公司因资金管理问题导致公司欠款达1.8亿而宣布破产,电商一亩田于2015年初由于资金管理过于分散而资金链断裂,大幅度裁员,濒临倒闭等等。说明了我国企业资金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相应解决对策是我国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缺陷分析

1、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在我国企业集团中,任人唯亲和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企业中有许多资金管理工作者是领导人员的亲属,这些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专业技能欠缺,资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在资金管理时候工作进展缓慢,效率不高。另外资金管理人员年龄较大,虽然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模式和方法得不到及时更新,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虽然较强,但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企业资金管理不仅仅是完成资金的结算、信贷等常规工作,还要能够分析最近资金收支中出现的异常,通过信息化技术等及时地向相关领导汇报情况,其沟通能力、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很重要,在必要时后还要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但是在企业集团中这种综合性素质人才普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管理效率。我国企业集团要想做好资金管理,就必须要解决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2、集中管理能力差,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企业参与项目的多样化,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也逐渐增多,子公司的增多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与子公司资金分散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所有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子公司为了各自利益,不按照母公司的规定定期地将资金交付母公司进行投资、融资,而是通过多头开户、账目作假等一系列手段将资金归为子公司,自己盲目进行投资,使得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失控,资金账目混乱,最后影响企业集团的正常发展。如2014年福建三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查事件,纪检部门统计该企业在2012年至2013年度中资金漏洞近4亿,经相关人士分析,由于该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较多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失控。另外,子公司资金由于数量较少,无法完成较大型的融资投资,使得资金闲置,而集团总公司也会因子公司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错失很多投资机会,使得资金使用率大大降低,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

3、相关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无章可循

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合理有效地规章制度,大多数企业集团总部只是存在少数的资金管理方法的规定,但是对于下属子公司资金的管理控制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例如对子公司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度、资金的调控制度、资金的投资信贷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都很缺乏。许多公司只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里面的一些条文制度照搬照抄形成企业集团自身的规章制度,使得制度中存在较大漏洞,制度的漏洞使得许多子公司钻制度漏洞,做假账、谎报资金收支现象大幅度增加。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资金管理,如编制预算、投资、信贷时候就无章可循,管理混乱,事倍功半,资金管理工作严重受阻,阻碍集团健康合理地发展。

三、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方法对策探讨研究

1、培养资金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企业集团要培养资金管理人员素质,就要先对现有的人员进行裁撤和调离,从各大高校招收优秀的有关经济管理专业化人才,并且招收之后进行其他方面如交流沟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考核培训,保证资金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其次,还要加强资金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理念的树立,通过将其送去其他企业集团交流学习,让其从根本上意识到资金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踏实认真地工作。最后,资金管理也是考验工作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工作,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坚决杜绝职工知法犯法的行为出现,公司可以通过高薪养廉政策和严厉的奖惩制度来约束资金管理人员,使其工作更加的公开化公正化,避免弄虚作假的产生。

2、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难以集中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控制方法存在问题,理念落后、技术平台落,内部控制缺乏。企业集团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首先要加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的宣传,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开展资金管理知识竞猜活动以及定期召开各子公司领导参与的资金管理的会议,让整个企业集团意识到资金集中管理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其次,企业集团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地建立集中管理技术平台,采用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并且随着企业集团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新,从而对集团资金进行合理地管理。如东方电气集团自2011年,在资金管理上不断地完善信息化集中管理技术平台的建设,并且通过合理利用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结算中心模式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公司内部各子公司进行有效地控制,据该集团领导人表明近4年内该公司的年均收益均呈上升趋势主要归功于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最后,企业集团通过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对子公司财务进行监督,加强对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保证子公司财务管理相对于母公司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

3、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保证资金管理工作合理顺利进行的保障。企业集团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完善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一,要完善对各子公司的资金管理的监督制度,对各子公司的账户资金存量、流量等进行规定,制度中要明确母公司监督人员和下属子公司的工作人员职责和权限,制度中规定出监督人员应该如何选拔,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将监督管理流程每个环节都仔细规定。第二,完善企业预算编制、分析及考核制度,现在我国企业均普遍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在资金管理中,也应该按照此种模式,对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和考核,从而分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为资金管理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出台资金管理奖惩条例,对在资金管理中有着突出表现的人员可以给予奖金或者股份的奖励,同时规定出子公司将资金归于母公司后的利益返还,这样可以大大促动子公司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拥戴,达到资金双向流动,实现上下互利共赢的局面。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资金管理能力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如果跟不上,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将被淘汰。企业集团必须要大力投资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运用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数据库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方法建立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各子公司的资金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授权进入的资金管理信息数据库,企业集团领导者可以及时地对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向和资金结余进行查看分析,以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好预测。建立信息系统,还可以加强集团间的交流沟通,母公司可以更好地对子公司的资金管理进行监督。因为有了信息系统,每笔资金都会有相应的记录,有利于后期的资金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资金账目造假的情况产生。

四、结语

资金是企业集团的血液,对资金的管理就是要不断地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不遗余力的改善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企业资金管理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洪钟:浅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5(5).

[2]陈冬梅:浅析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严格限量监管;审慎性监管;比较;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69-03

一、企业年金监管模式概述

政府对企业年金的监管通常包括三方面:对企业年金初建的批准;对已批准的企业年金计划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出现违规操作企业年金基金进行适当的处罚或纠正[1]。

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年金监管机制,可将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分为严格限量监管和审慎性监管两种基本模式:

(一)严格限量监管模式

严格限量模式,是指政府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实施较为硬性的管制,做出较为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包括对市场准入资格的限制,对合同条款的管理,对投资组合等制定一系列指导性原则等。严格限量监管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资产实行比例限制,以达到控制投资风险、保护受益人利益的目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投资资产的风险水平,该管理模式主要以拉美国家为代表。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政府通常实施严格的专业投资机构准入制度,对企业年金专业投资机构的公司组建、系统建立、标准设立和人员选择方面采取“一揽子”的监督管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一方面对参加申请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批,另一方面通过对已批准的机构进行定期审计,从而同这些机构建立起十分密切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二)审慎性监管模式

审慎性监管模式根植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信托法,它是在以判例为基础的普通法中发展起来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托人应该表现出一个普通的谨慎人应有的技能和注意;二是善良管理人原则,即受托人应表现出与其能力相一致的精明和小心。

在审慎性监管模式下,政府放宽了对有关合同条款、市场准入原则、投资组合等方面的限制,选择专业投资机构主要依靠受托人或基金理事会自己拟订的标准进行。政府主要通过市场的竞争力量、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及当事人对其业务操作中遵纪守法的高度意识、自觉性和相互监督来进行监管。但这种监管模式是以成熟的资本市场、严格的法律约束和良好的监管水平为基础的。

二、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发展趋势及投资收益

由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介绍可知,企业年金的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和审慎性监管模式各有特点、各具所长。从其在世界各国的运用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用审慎性监管模式;而法国、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的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严格限量监管模式。但近些年,两种模式有互取所长、逐步融合的趋势。从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来看,实施审慎性监管的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确实比实施严格限量监管的养老基金更具优势,有关资料(见下页表)。

实施审慎性监管的企业年金基金之所以有较好的投资收益,主要在于“审慎性”监管规则使投资管理人拥有很大的自,其年金投资受政府约束少、自由度高,对投保人的利益更加关注;而严格限量监管过分强调单一资产的风险而忽略了投资组合可以分散风险,不能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和国际证券,实际上加大了投资的系统风险,并极有可能导致投资组合的趋同,使年金成为政府预算赤字的融资手段,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才及投资专家队伍,容易滋生腐败和官僚作风[2]。

三、江苏省企业年金监管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江苏企业年金制度及其监管机制的发展现状

自1993年起,江苏省各市按照《江苏省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规定》(苏劳险[1993]10号文)要求,全部开展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工作。截至2004年3月底,全省已有81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内资企业68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家,外商投资企业101家。参保职工达60732人,建立个人账户58191个。截至2008年7月,江苏省进入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已达15万,市场化运作资金规模达55.68亿元,24家省属企业中有18家已经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就年金监管的模式来看,江苏与全国大多数省市一样,选择了“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对年金投资对象及比例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限制,以适应当前的宏观金融环境、监管能力和企业的微观治理水平。年金投资及其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投资管理人业务素质不高,监管机构管理经验不足,资本市场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全等诸多障碍。

(二)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缺失年金治理主体,管理不规范。每个企业年金都必须要有一个治理主体,江苏省内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一般通过成立自己的企业年金理事会,负责企业年金的投资或委托投资。但是,大部分企业年金理事会实质上只是企业内部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换言之,他们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有的企业甚至由人事部或人力资源部门代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年金的“治理主体”在法律上造成了事实上的“缺位”。这种现象也直接致使企业年金运营过程只能无为而治,一方面,增大了运营风险,另一方面,也极易成为某些企业管理层谋私的黑洞。

2.投资工具和投资数量限制过多。从国外实践来看,减少对投资工具和投资数量的限制有利于投资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和投资收益率的增加。为了在控制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同时,保证其投资收益,国外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一般仅对高风险产品做上限规定。但中国不仅对股票、企业债券等相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制定投资上限,还对流动性产品(如银行存款等)和国债投资做出最低投资要求。这样的规定不利于资产证券选择过程的最优化,可能导致机构投资者持有有效边界以下的投资组合(有效边界上的投资组合能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化),降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另外,对投资工具选择的过多限制还会导致受托人或投资管理人选择投资战略时只着眼于合规性,而不是从高收益、低风险以及其他应有的目标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金资产的配置。

3.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不完善。首先,企业与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关系。员工对企业给他们建立的“个人账户”只知道有账号存在,但对于账户的管理、投资收益、财务状况等不甚了解,造成员工对企业年金计划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极大地降低了员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年金基金不像公募基金一样,采取面向整个市场、完全公开的方式,而是仅仅面向相关当事人及监管部门进行披露。在中国现有的年金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中,并未规定受益人能否要求查阅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提供的关于企业年金基金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受益人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受托人提供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

4.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江苏的企业年金制度仍处于起步与成长期,管理基础薄弱,需要大量有专业技能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年金的建立、运营、投资等方面进行规划及管理,而现有的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江苏不断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并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完善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的建议

针对江苏省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江苏省的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应结合江苏省的省情,在继续坚持严格限量监管原则的同时、适当吸收审慎性监管的理念,适时放宽对年金投资工具与投资数量的限制,不断完善年金治理结构。为此,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1.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下的结构治理。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下的结构治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尽快明确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实现企业年金管理体制的新旧接轨。根据中国《信托法》的要求,受托资产和委托人资产应相互独立,企业成立的内部理事会是和法人机构一样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原企业除作为理事会的委托人同理事会存在关系之外,无权以理事会的上级单位的身份要求、控制理事会的活动。(2)加强年金理事会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合法的企业年金运营管理受托机构应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履行审慎管理年金基金的各项职责。但年金理事会理事成员来自企业各个部门,为兼职担任理事会理事,因此理事会在业务实践中多为非常设机构,日常业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主要由理事会下属专职部门如年金办公室来完成,而理事会各位理事成员在具体的业务分工上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理事大会,讨论和表决年金基金运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从依法履行受托职责和科学合理的年金理事会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各理事成员不应仅仅定期参加理事大会进行重大事项的讨论和表决,应当建立必要的机制使得各理事成员积极参与到年金基金的日常受托管理中。

2.适当放宽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和比例的限制。在本着市场主导原则,参考国外企业年金管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可以考虑:(1)取消对低风险产品投资比例的限制。国外企业年金投资一般仅对高风险产品做上限规定,而不会对向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做最低比例要求。因为,如果这样规定,可能导致投资管理人提供的是趋于同质化的产品,遏制其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降低基金的投资收益。(2)适时放宽对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不同金融产品的比例限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随着企业年金规模的壮大和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应有计划、有选择地放宽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的比例限制,可适当提高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并随着QDii的完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逐步开放海外资产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投资禁地,在严格限量监管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审慎性监管的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水平。(3)拓宽投资渠道,开放海外投资。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不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较弱时,将这些资产纳入一个投资组合,可在保持平均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通常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相关性较低(各国产业发展周期不同),因此适度开放企业年金的投资领域,允许到国际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不但可以分享国外经济增长产生的利润,增加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而且可以降低本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使年金投资在多样化方面得到更大的益处。

3.不断完善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应涵盖基金运作的主要环节,避免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及其他相关方的暗箱操作。参考国外有效做法,中国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层次:一是雇主向雇员提供关于企业年金和风险的全部信息,使雇员充分了解和明确他们被解聘或退休后的收入概况、企业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若干年后的偿付能力;企业许诺支付的养老金负债金额等相关信息。二是企业年金受托投资运营机构向受托人和监管部门提供的年金投资运营的全部信息,包括基金资产投资组合内容、基金收益水平和投资业绩、基金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基金资产净值等,披露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颁布的23号令中都有严格的限定,相关的监管机构应着重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减少因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

4.加强企业年金人才培养的力度,推进专业投资机构的建设。不论企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商业保险,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且企业年金教育科研能力与专门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企业年金教育科研工作,做好企业年金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劳动保障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在金融、理财学科领域相对较好的高等院校开设企业年金相关课程,鼓励科研人员进行企业年金调研活动,真正了解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予以解决;同时,高等院校应该开展人才创新培养计划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话,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年金管理人才。

5.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安排。江苏省是经济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苏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为江苏省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为了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江苏省政府应妥善协调各相关部门利益,在中央统一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并适时颁布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企业年金业务开展的政策措施,比如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同时,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在充分借鉴广东省、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企业年金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安排。

随着江苏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监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企业年金监管最终将由“严格限量”监管模式转型为“审慎性”监管模式,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作用在江苏将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司选明.国际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9,(2).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年金投资监管

文献回顾

(一)企业年金体系的包涵内容

到目前为至,我国的企业年金体系主要有:企业年金,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受益人,是指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并享有受益权的企业职工。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指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

(二)有关企业年金的文献综述

何平(2003)指出企业年金不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无法通过政府命令强制实施和管理,但企业年金又不是纯市场的商业人寿保险,凭借完全的市场规则运作。企业年金资金的运营与资本市场是一种市场关系,政府是通过金融政策调节企业年金的运行而非政府命令。政府对企业年金的监管主要是通过企业年金管理机构、信托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相关机构的资格检验、准入加以管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与中国太平洋人寿股份有限公司(2003)研究指出: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应坚持促进企业年金发展与安全运行并重,既要切实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实现企业年金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又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清华大学的杨燕绥教授(2003)研究指出对企业年金投资实施监管的机构主要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法人合规、受益人、社会舆论和司法机构。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应坚持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和严格监控与鼓励竞争相结合的原则。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教授和刘昌平(2005)指出我国国企业年金计划没有政府财政兜底,所有的风险都必须由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自己承担。因此,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各相关主体的行为,确保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常运行。在企业年金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起步阶段,必须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准入资格、投资及管理规则等进行明确规定,实行准入制度。

刘云龙和傅安平(2004)研究指出企业年金计划有DC和DB模式之分,有统一监管和分散监管之分,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监管模式有三种选择:借鉴英国职业年金监管局对职业年金计划的监管经验,采用统一监管模式,成立中国企业年金监管委员会;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担监管职能;借鉴美国对私人退休金计划和401(K)计划的监管经验,采用分散监管模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保监会分别承担监管职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研究指出:政府机构监管在企业年金监管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对企业年金完善的监管需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多个监管机构需要相互协调,以提高对企业年金整体的监管效率。

郭磊、陈方正(2005)的研究指出:我国现有的投资监管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限制了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提高,而且也隐含了政府对收益保底的责任。

笔者认为,企业年金具有社会属性,其受益人的未来收益应具有确定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贬值问题,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参与投资运营,以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另外,巨大的企业年金基金长期积累,必然导致货币资本运作的低效率,阻碍金融市场乃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合理的营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巨大的企业年金基金在投资营运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来保证职工未来的利益,这也对企业年金监管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探讨如何在低迷的资本市场中保证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及监管,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年金投资的监管与现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是很低的。我国民间蕴藏着巨额的闲置资金,养老型储蓄倾向表现异常突出,8万多亿的居民储蓄存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被用于未来养老的,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企业员工的薪金和福利。但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80%左右表现为银行储蓄存款,资本结构严重失衡。调查表明,我国一边是缺乏合理渠道进入养老储蓄和投资渠道的8万多亿储蓄存款,一边是身兼退休养老重任但却占比甚微的企业年金。由此可知,我国企业年金的供给与需求均不足,并且由于现阶段制度的不规范,发展也相对滞后。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的主要供给者是其发起人即雇主,但在目前社会保险的缴费中,雇主的负担已经很大,以北京为例,已达其工资支出总额的31.9%,继续提高缴费水平势必会加剧雇主的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且如今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日益加重,企业本身生存发展受到挑战,资本流动已面临一定的危机。从需求来看,雇员应该是其需求的主体,但目前的退休职工的工资替代率(退休金占工资的百分比)偏高,制度设计上的目标替代率是60%,但在现实中几乎都高达89%-90%,甚至100%以上。替代率偏高也导致企业年金的需求不旺。

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李春平曾指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缺乏基本法律支撑体系,使企业年金的运行无法可依;企业年金内部管理极不规范;在基金的投资方面,投资渠道不合理、投资效益不佳与投资风险并存;企业年金金融市场中的运行规则与运行程序尚不成型;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等。由此说明,配套制度不规范是导致企业年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的再思考

在我国发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权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企业年金不得用于信用交易,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投资管理人不得从事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如今金融危机使投资环境有所改变,维持原有的政策、办法和手段,势必可能对广大员工的利益带来风险和损害。作者认为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使其稳步度过金融危机时期,并在金融危机后获得更良好的发展。

(一)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年金的投资

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企业年金的投资策略也需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如果只依据投资环境的变动而转换投资策略,企业年金投资就陷入了被动的地位。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需要对投资环境做出评估和决策,来制定未来的投资战略。

在企业年金发展初期和我国资本市场变革时期,企业年金投资需要进行严格限制,年金基金投资衍生金融产品、房地产市场、风险投资等私募股权市场应该是未来的趋势。房地产、私募股权等投资产品的风险收益性质显著不同于股票和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对这些产品的投资,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作用。虽然这次的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对房地产及股票市场都失去了信心且抨击连连,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投资项目完全被否定,资本市场有着自己的周期,企业年金投资如果能从战略层面考虑了市场环境和前景,并严谨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找寻投资的最好时机,就能使年金收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当然,这些投资项目对于年金投资的限制是需要慢慢开放的。而企业也需符合自身的战略发展,来调整企业年金投资,如收入流波动越大的企业,股票越少,应多持有债券,这样可以抵冲日常商业经营的风险。资产负债表中杠杆率(包括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高的企业为了冲抵经营风险也宜多持有债券,少持有股票。拥有高收入回报率的企业投资则应采取相反策略,持较多股票。

(二)强调年金投资的平衡理念

年金投资理念除了要求专业外,还有一种平衡理念。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菁认为,平衡分两类,分别是时间上和种类上。时间上的平衡即是考虑现在的收益还是未来的获得;种类上的平衡则是因为现在的投资风险较高型的和防御型的两种。企业年金投资要把投资和保障联系在一起考虑,使其投资理财活动进可攻退可守。保障是必要的。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第二层收入保障制度,虽然投资大都是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是考虑退休职工的利益,企业年金投资的安全保障仍然是前提,我国在追求投资收益增值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投资的平衡理念来有效管理年金投资。

(三)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多样性

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在其缴费期内,要(通过受托人)做出决策,如何在低风险(低收益)资产和高风险(高收益)资产间配置自己的企业年金基金。由于大多数国家对于企业年金投资于股票资产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股票的合理性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优配置比重。我国企业年金应该要求在“金融危机”这个特别时刻,试行放宽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找寻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或是各种投资项目的不同组合。在保证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收益的前提下,增大企业债券上的投资比例,且这些企业债券需是信誉良好,但因为金融危机受到冲击,并且陷入危机的主要理由是无足够资本保证运营的企业发行。

(四)加强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识别控制管理

企业年金在投资过程中必需遵守两个原则,即谨慎性原则和受益人最大化原则。如何化解年金投资风险,如何让资金更好地保值增值,就成为企业和投资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投资部门对风险的认识并不是很明确,并且没有合适的控制方法。要么轻视风险,要么过度控制风险。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风险的识别控制管理重要性日益显著。不再单纯依靠定性分析方法,而是结合各种定量分析方法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微观分析上采用基于VaR(风险价值)模型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方法(Riskadjustreturnoncapatial),可以对投资机构也可以对投资机构的具体交易员进行监管,从而抑制机构或者交易员的投资过激行为,减少给投资者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宏观上评估整个投资市场的风险,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所处的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可改变或调整投资组合策略,以避免和减少年金基金的风险损失。彭巧巧(2008)发现采用RaRoC方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分析方法,可以给年金基金管理人以风险预警的提示,使之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规避风险。

(五)完善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对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基本上遵循了严格限量的思路。现有的法律法规限制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间的正常竞争,并且企业年金并不是国家的强制社会保险。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且缺乏统一性,并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年金监管协调的机制。我国已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状况脱节,并且法律约束力低,法律效力有限。因此,完善企业年金监管法律体系,不光是有效地监管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的企业年金投资,更是企业年金长远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1974年美国就颁布实施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使美国的企业养老金信托管理迈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对企业养老金计划的管理主体和管理架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美国的企业养老金计划管理中,企业领导或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可能由于所承担的受托职责而成为计划的受托人。受托人的类型是多样的,各受托人所承担的具体职责是有差异的,计划的一个或多个受托人共同完成该计划的所有受托职责。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凡符合审慎人法则进行委托的受托人,对于人的决定和行为,不必向受益人或信托本身承担责任。除非受托人未按法律标准进行委托,导致该委托失败的,受托人才会被强制承担责任”。区别于美国各受托人分担责任共同承担风险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信托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定义,受托人依法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托管等事务委托其他法人机构进行管理的,无论受托人是否已经审慎行事,受托人都要对其委托人的行为承担责任。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是承担着全部信托责任的特定组织。相比于美国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的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关于监管体系的相关概念仍然高度概括,且监管范围狭隘。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研究的焦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也已成为多数企业集团的共识。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集中表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和资金管理的分散,各子(分)公司重指标、轻监管、弱化财务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周转不畅,效率低下。企业集团出现了高存款、高贷款的“双高”现象。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说明企业集团缺乏一套严谨、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企业集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财务手段,使集团内部的生产、营销、采购、投资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控制。

资金集中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大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就是通过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统一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金,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保障企业集团日常经营和快速发展的资金需要。

一、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企业集团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大多在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或由行政管理机构转变形成。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业务联系不够紧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有限。现阶段资金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企业集团普遍是先有子公司后有母公司,存在资源控制权和资源使用权不分离、所有者缺位、人为控制等问题,且各子公司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不集中,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1.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失控严重。2.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3.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三)管理手段落后,财务信息化运用欠缺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市场遍布各地,需求多样化,经营跨国化,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统计、核算、传递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交通通信方面的限制,监督管理必然滞后。2.大多数企业对以财务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缺乏了解,对推行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什么条件、本企业到底应采用什么样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财务管理软件能否切实改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等问题心中无数。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全面比较、选择和强制推行统一和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已成为当前强化细化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四)集团内部缺乏严格监督

目前的国有企业集团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横向而言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纵向来说,需要层层把关,狠抓落实。下面就如何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提几点建议。

二、加强企业集资金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统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载体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是集团母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的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四个统一”来描述,即:

1.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内部控制最关键的环节。为强化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可在健全货币资金基本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撤销集团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金融机构的多余账户,保留使用唯一基本付款账户及多个上划资金专户,实现资金的收支两条线。可根据本集团的实际情况,由母公司定期划拨子公司所需的运营资金,所有的收入资金则按规定的途径定期上划至母公司的账户内,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资金收付的统一、集中管理。另外,还可在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子公司可在财务公司内开设收付账户,为与集团公司内部单位间的产品劳务结算提供支持,并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以内部往来结算代替货币资金结算,实现集团内无货币资金的流转。

2.统一资金调度,强化资金运作监管。为满足生产经营与建设的需要,统一重大资金调度权,尤其是统筹规划、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引向高回报低风险的地区。同时,给予子公司日常的资金管理权限,实现集团对下属单位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防范资金结算风险。集团公司根据子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确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规模,要求子公司按照年度资金预算编制月度资金预算,甚至将资金使用额度分解至每天,集团公司据此划拨资金。子公司的所有资金流入则通过收款专户统一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使用,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所有资金的有效控制,降低资金的外流及沉淀风险。据此,集团公司还可规划使用资金,将富余资金采取有效的运作模式,取得较好的使用收益。

3.统一资金信贷管理,确保筹资效益和资金安全。统一内部信贷管理,通过集团财务公司集中对成员单位实行内部贷款制度,合理调节集团内部资金流向,优化资金信贷结构,为集团内部提供高质量的贷款支持。统一对外筹资职能,根据集团资金结构优化以及各单位发展的需要,统一向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筹措资金。同时,作为信贷管理的延伸,强调由集团统一对外担保,未经集团批准,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对外担保,以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或有负债的发生,防范担保风险,确保筹资效益和安全。

4.统一资金过程控制。在资金目标控制上,每年编制年度资金占用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挂钩。通过预算的跟踪考核,对资金从物资采购、存货的盘点和处置、产成品销售等全过程实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加强外资利用的过程管理,在引进外资时加强对有关贷款政策和利率水平的研究,把握好利用外资项目的决策关,合理确定贷款有效使用方案。注重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利用货币调期、利率调期、提前还款、远期外汇买卖等多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1.要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完善并推广企业结算中心制度,强化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将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把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3.要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要把现金流量监控作为重点,分门别类,把好关键点,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强化对公司现金流量的监控,严格限制预算的资金支出,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要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健全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1.要通过制定示范性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2.要把好制度订立时的审查备案关,严格手续,落到实处,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科学、合理。3.要加强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与国外大集团相比,我国国有企业一个很大的差距就在于内部审计的力度不够。因此,大型企业集团都应建立高层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切实实现。

加强和改善企业集团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本规范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想使企业集团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否则,即使有雄厚的资金也只能是无用武之地。只有加强资金管理,使之运转自如,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集团中的血液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戬.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中国特色”[J].管理学家,2007,(3).

[2]于革委.内部资本市场视角下的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J].安徽财经大学学报,2007,(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控制

一、国有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财务管理难点,任何的差错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直以来企业的资金管理都是国有企业管理关注的重点。

企业组织架构不健全。企业组织架构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重要部分,完善的组织结构,可以为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基础,但是企业出资人多元化,分散化的弊端,一级法人结构不完善,是企业陷入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由此也就产生了的冲突,导致资金监控手段的缺失,这种现象使企业失去对公司财务的控制权,导致名义上的控制权,实际上并非如此,企业运作难以掌控,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但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如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加上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使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具有光鲜的外表,却没有国有企业的内涵。

二、国有资金内部不健全的控制制度

(一)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

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只有实现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整体上健企业的制度,实现规范的管理并创造更大的效益。而要想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则需要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完成完整的经济业务,即授权、审批、执行、记录、复核五个环节。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企业的逐步多元化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企业在资本控制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此现状,国有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有力的内部控制,优化投资控制和股本交易方面的控制,尽快解决控制方面的流程问题,以使活动更好的进行,用科学的制度迎接机遇与挑战。

(二)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

主要包括:资金管理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出纳未设置专职人员,容易造成资金风险,出纳是财政收支的关键部位,如果与企业总分类账登记、保管人员未分离,当出纳人员的行为出现时,不易被发现,失去总账对出纳人员的监督作用,出纳的作用一是进行资金的支出,二是负责相关明细的登记,容易导致挪用公款和贪污等现象的发生;内部资金收付印章保管人员与出纳没有分离,出纳在收支时缺乏监督与约束,更容易出现资金挪用现象;出纳与档案保管人员没有分离,企业就无法通过资金的审核和控制发现问题,或者会发生出纳篡改会计档案等现象,更加无法监督和控制,因此在人员分离上一定要认真考虑。

(三)资金管理不集中

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比较分散,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这种问题,给国有企业集中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题,在这种状态下,国有企业下属子公司多头开户,使企业资金处于分散、沉淀、闲置的状态,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及周转速度,导致企业因缺乏自由的资金而被迫实施市场融资战略,而各个子公司资金又存在大量的沉淀问题,无法有效利用,而且,各个子公司的资金较高的使用自由度也会加大企业整体的资金风险,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四)不重视企业的文化领域建设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能够直接表现其发展面貌与业务素质,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来自于企业的制度与理念,表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面貌。利用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的责任与道德,培养其作风并规范其言行。就如一个企业不能没有政工队伍一样,企业文化也不能没有良好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避免因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可以弥补制度的缺失。从传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重过程、多变通的管理的文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诱惑摆在面前,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保持,只注重企业效益,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说,企业的内在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般的国有企业都具有充分的自由经营权,保障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相继而来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同属一个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各个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等方面,没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完善国有企业资金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就是资金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和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在公司运营,对于国有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可以减少的发生,有利于党的反腐建设。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国有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进行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经营发展,依赖于资金的存储,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部过程,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各个部门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企业资金活动中,若有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个机构,或者个人的差错,都会危机资金安全,导致巨大的企业损失,甚至有损国有企业的品牌、名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余缺进行适当调剂,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二)有助于规范企业的活动经营

有效的控制资金,符合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资金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紧密,是从资金流转的角度,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有助于促使企业规范开展业务活动,响应国家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动

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内部建设,需要资金的合理存量以及流量,科学的进行统筹和投资,防范资金活动风险,维护资金的安全运营,有利于资金均衡流动,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资金控制对策

(一)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只有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够使公司上下各司其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公司的治理指董事长、监事会、经理层、股东层之间形成的权力制衡关系,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有利于使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约束与激励。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公司法》,设置科学的组织结构,其中各个岗位之间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约,适合公司内部发展,建立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只有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2、资金内部控制

在资金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应该注重牵制性原则,在财登记、务收付、结算相关工作中,改变一人负责的机制,应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别负责,以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注重出纳与会计分离、出纳与印章鉴定管理分离、总账与明细账登记分离、核算与稽核分离,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在资金审批方面,制度中明确经办人和审批人员的职责权限,形成严密的资金管理闭环管理体系。

(二)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加强资金流量的分析预测,统筹资金流量,对资金流量进行有效统筹兼顾,严格控制现金流出,保证国有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出入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多头开户,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效率。

(三)加强公司内部的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在无形当中弥补了资金内部控制的短缺,有效的为企业文化是培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刻苦钻研、尽职尽责的员工,作为内部环境之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以人为本”。

(四)创建健全的内部监督制度

国有企业的人员多、职位多、管理相对复杂,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配置独立的审计人员,通过监控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评价资金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系统性,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的资金控制的评价与检查。做好预防和集中控制,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处理,将工作重点落实到审计上面,以保证所有的业务交易金额恰当合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合法经营、确保审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资金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控制制度不健全、文化建设不重视、资金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去优化系统,只有建立一套与市场运营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方法、系统,才可以加速国有企业的飞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研究[n].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完善的融资政策法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因为我国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法规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无法利用信用担保机构与服务体系对其进行规划,导致中小企业在贷款期间,难以控制贷款成本,有时贷款成本甚至要高出大型企业贷款成本的五倍左右,同时,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贷款跟踪监控成本有所增加,为了防止经济问题,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帮助,导致其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第二,融资困难,周转资金缺失。在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资金较为紧张,尤其在近几年中,部分中小企业在正常的融资渠道中受到极大的制约,为了筹集到其所需要的资金,采取地下高息借款,或以损失企业部分利益和业务做为前提而取得融资,存在非常大的资金风险隐患,难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缺乏全面的财务控制工作体系。在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不能根据其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或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但由于领导层不重视而无法真正落实,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相互推诿,难以提高管理质量,甚至会出现无法解决问题的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合理和主动对现金进行管理,导致出现现金闲置的现象,除了会影响中小企业现金周转之外,还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各工作岗位人员各自为政,缺乏相应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财务部门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对存货进行有效的管理,无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下达生产指令前,不能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查,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

第四,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中小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期间,相关部门不能合理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内部控制,无法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甚至会出现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一方面,在财务内部管理的时候,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对会计控制工作进行管理,难以控制各类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不能明确权责利制度,难以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控制权责利管理效率。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力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首先,在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时候,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工作力度,可以提高对中小企业现金的管理效率,增加中小企业的周转资金,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发展效果。再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可以有效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强化信用观念,拓宽融资渠道,进而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力度的过程中,能够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制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内部控制效率,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期间,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保证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在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工作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期间,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遵循针对性与操作性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逐渐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要统一管理企业融资渠道与现金收纳工作,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增强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效果,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其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根据企业岗位权力与责任情况,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流程,提升财务会计管理质量,不能出现不规范与不合法的现象。最后,中小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根据内部审计特点制定完善制度,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效率,进而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明确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首先,中小企业要正确面对现实困境,在强化信用观念的基础上,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这样,才能提高其工作效果。其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借助大型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依托,逐渐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获得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可以与金融机构相互合作,举办金融联合活动等,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这样,才能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

在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保证可以提高资金管理工作效率。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推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保证可以梳理正确的资金管理观念,明确中小企业资金管理职责,要求各个部门都要落实资金管理工作制度,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其次,在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合理分配资金使用情况,预测资金收回与支付的时间,在提高资金控制效率的基础上,提升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的分配效果,这样,才能在密切配合之下增强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

再次,中小企业要重视财产控制工作,通过良好的资金管理方式对财产进行控制,进而提高资金管理操作科学性。最后,加强存货与预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在对中小企业财务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保证不会出现死账与呆账的现象。

(四)提高投资决策效率

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中小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投资张略规划,明确财务投资方向,在制定可行性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增强投资工作的操作效果,提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9

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是当下国有企业在创新运作中的重要命脉,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为国有企业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中所存在的弊端,讲述了在我国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自己管理与使用控制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使用控制、资金流动

资金是每个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经营时不可或缺的血液,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很多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资金使用率的提高,以及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1]。因为,为了缓解一些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企业应该对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进行加强,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规范,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一、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弊端

1.历史欠账严重,旧体制依旧存在

国有企业的发展改革是一个非常困难、非常艰巨、非常长久的一个过程。我国国有企业在开始的探索发展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国有企业改革无法走出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当时的又处在社会新旧制度交替的一个时候,国有企业在生产和员工福利等发面都处在一个无法结清的状况,只好不计公司财务风险的向一写银行进行贷款,造成很多国有企业拷上了还贷和还息的枷锁。

2.资金管理和监管力度存在问题

资金管理是所有国有企业管理中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该在最大限度上对资金使用率以及资金运作的效率进行提高。当下,很多企业对自身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没有做到妥善的控制,致使这边向上级部门要求调拨资金,另一边却在企业内把大量的资金闲置。这些闲置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会被一些企业高管利用自己的权利而私自的挪用,进而;还有一些企业高管随意决策,不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就去盲目投资,最后造成资金大量损失。

3.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脱节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过国家的改变后,对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严重缺乏认识,往往企业领导人说一不二,一切都是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办事,导致资金的使用控制到不到监管,一些财务工作等同虚设。企业法人的权利加大,给其贪污企业资金造就了良好机会[2]。而在资金管理上,财务和管理岗位没能彻底分开,如资金出现问题就会推卸责任,无法找到真正的负责人;更有一些企业会计不负责任,导致企业的一些财务报表出现错误,以及一些企业不妥善控制资金管理,使得企业不良资金增长迅速,最终造成企业经济难以维持。

二、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创新

1.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

国有企业有关领导要在新形势下树立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有效的管理方法,并进行对资金集中管理和使用控制的有效监控。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来推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并使其得到逐步提升。从企业资金管理比较薄弱的地方入手,设立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使用财务软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一些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管理;为企业提供真实详细的财务数据,协助企业进行资金使用。

2.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优化

现金流量管理指的是,把现金流量定位为资金管理的中心,对企业一些投资、融资等一些资金运用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固有企业在资金管理上要保持现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对现金流量进行优化;并在现金使用方向的基础上,实现现金使用周转的最大化,促使国有企业现金流动可以一直处于一个优化状态。优化现金流量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大企业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还贷的付款周期。尽快的收回其他企业所欠款项,使收回的款项能对企业的运营发挥到促进作用。

3.企业资金使用控制的加强

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存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管理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在企业旗下的分公司可以同时控制并使用国有企业的资金,每个分公司都具有企业资金支配和使用的权利,这种资金的分散管理使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得到增大,不利于企业生产的运行。而且这种资金分散会使企业与旗下分公司在利益上产生一些冲突,不利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传统的这种管理模式下,资金的分散管理是不利于企业生产运营的。三、结语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的加强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致使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迫切需求。只有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得到好的控制与完善,才能真正促进企业资金的循环利用,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运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华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创新策略[J].会计之友,2013(15).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集团公司;资金控制管理

集团公司的资金控制和管理历来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合并后的大型集团企业,在资金管理上既要充分考虑到资金分配的效益性,又要考虑合理性。一般的资金管理形式有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集权管理有利于资金的统一调配,而分权管理则有助于企业活动的灵活启动。但是在大型集团企业中多采取集权管理的方式,有利加强企业的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形成广泛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本文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企业为例,分析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通过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控制模式,有效提高企业的业务效益,提升企业形象,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

一、资金管理和控制分析

资金管理是每个企业管理的重点,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中主要有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两种模式。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提升企业效益。资金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验过程中,资金的运动和体现的经济关系所带来的企业价值。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促进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科学的组织计划,通过监督控制有效的调节资金分配,按照资金的运动特点及规律,科学的组织企业活动。如何正确的管理资金对于集团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所谓正确的管理资金也就是促进资金在企业中的高效分配,在筹集、使用和分配各环节中尽量的做到合理化。

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资金管理问题提出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由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合并而成,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产业分布在江苏、上海、河南等九个省区,是我国品种齐全的动力煤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坚持“以煤为主,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对于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发展,因而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难度。一是企业的规模巨大,辐射的范围比较广,在内部管理中难以达到高度的统一;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比较广泛,在资金管理中不能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分配,资金运作的灵活度要求非常高。那么,当前该集团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集团企业由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合并而来,在资金管理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中心,资金管理存在分散和闲置的问题,而且在收支过程中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企业的规模比较庞大,在资金的管理中,计划和实际执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难以有效的控制和跟踪。资金的综合盈利能力不高,且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

2.资金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在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中,由于不同企业模式的合并,分别受到传统资金模式的管理,在合并之后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所以在资金的管理和运作上不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管理人员受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束缚,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因而出现财务预算管理虚无、资金结算松散、监督考核薄弱,且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的现象。

3.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企业中,依然存在对组成单位的管理模式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资金管理中的体制也不是很规范,没有完善的财务报告机制和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因而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够。

4.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设施不完善。科学的资金管理要建立在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设备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于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企业这样的大型企业,一旦资金管理配套设备出现问题,很难形成对于整个企业的统一管理,且有可能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集团企业的融资受阻,资金链条断裂。在集团企业中,成员单位的资金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分配,在使用上存在漏洞,则可能导致正常的经营活动受阻,影响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在分析管理模式和发展的前景中,势必要分析到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如何有效的实现企业事前预算与实际结算相结合,如何利用企业的沉淀资金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如何保障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协调能力,这些都是集团企业必须要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不难分析,要解决这些难题,必然要建立一种统一的资金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化的管理有效的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而后加强各单位企业的资金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整个集团企业资金的健康运作。

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中,一般从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入手,通过规范化财务管理。层层实现财务电算化、网络信息化及资金管理的银行化。

1.规划财务基础管理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由两个大型的股份公司合并而成,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分散和不统一的问题,因而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必须要规范基础财务管理,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统一,即财务核算统一、会计制度统一和账证表统一。通过规划企业的财务基础管理有效的清产核资,进行投资确定等。

通过实现财务基础管理的规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实现成员企业的资产盘点时,便于核实所有的账户,并通过每笔款项的确认实现统一的投资记账。同时,规范化的资产管理,有利于解决单方挂账的历史遗留问题,保障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进行资金的管理,通过对集团企业的产权重新登记,保障成员单位与集团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

2.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意识,保障财务管理规范化。但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毕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团企业,跨地面积比较广,业务范围也比较广,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能够推动集团企业的统一管理。

(1)实现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在集团内部推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和科目代码,在统一的会计政策指导下实现成员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程度。统一的管理软件有利于强化企业的财务资金集中,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资金运作的透明度。通过电算化的手段进行资金管理,节约了人力物力等投入,有利于提高集团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强化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2)实现网络化的财务信息。建立网络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将所有成员企业的财务通过网络进行统一,实现财务系统、业务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有效连接,便于集团企业收集和加工信息,保障财务数据的动态性和准确性。在财务信息网络管理中,要集中体现其管理的便捷性,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可以再短时间内达到汇总,并为集团企业的统一管理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实现对财务数据的汇总处理,通过计算机自动的实现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同时,通过网络还可以实现对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使其不受地域的影响,将成员企业的账、证、表实现统一规范,有效监督其资金流向和经营状况。

(3)实现资金管理的银行化。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企业成立专门的资金核算中心,通过收支资金管理有效的实现集团企业的资金统一管理和调配。实现银行化,保障了企业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有利于盘活子公司的资金,提高周转速度和资金使用率。同时,通过银行化的管理还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成员企业的资金使用。

3.加强网络资金管理系统的风险控制

强化集团公司的资金控制特别要注意对于资金管理系统的风险控制,通过加强对审批流程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安全的网络资金管理体系。首先,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系统,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管理,各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资金管理系统中主要保障财务软件操作的规范性,放置软件被非法的修改,保障其安全运行;最后,加强对审批流程的严格控制,从信息的输入到处理和控制,建立必要的抽检审核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效防治会计人员的网络犯罪。

有效的网络资金管理体系不能单纯的靠集团企业的统一抽检审核工作进行监督,所以在进行岗位设置的时候,需要强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和控制,通过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形式强化监督控制的力度。保障企业资金收支明确,稽核、档案保管、账务登记等工作落实到位,从组织机构设置上确保资金流通安全,从而将资金管理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集团公司的资金控制管理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管理过程,通过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基础和财务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的促进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率。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由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合并而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分散和不集中的问题,且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建立集中式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保障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现金流和现金量的高度集中,在资金结算中心的统一支配下,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晓辉: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8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