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十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十篇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3:4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1

近些年來,在网络传播十分发达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非常激烈,西方世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披着类似好莱坞大片这样华丽的外衣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里。我们担忧青年学生被文化同质化,迷茫在西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通俗、全面、精确的概括了中国自己的文化观、价值观,这对捍卫、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团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课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专程到曲阜孔府调研,到北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到北师大反击去中国化,反对课本删减古诗文,万米高空谈从小背诵中华经典,专门在人民大会堂高调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央的文化战略指明了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的来看待这种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阶段真正能够孕育、发芽、成长的沃土。千年来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华夏子孙,心中自然有道德至上的思维模式,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而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打下了扎实的思想根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的经典道德理念、这些理念是具有超时代性的,但是也有些具体的历史内涵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如重礼治,轻法治的思想与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不相符,以重民为主的民本思想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民主含义有很大差别。所以剔除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把其超越时空的思想形式重新赋予当今生活和实践的内涵,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和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在民主与法治方面突出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高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思考的。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作用

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从小孩到老人,人人都会背诵几句三字经、弟子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印进了炎黄子孙的基因,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知识虽有基因深处的崇敬和敬仰,却鲜有人对传统文化有系统整体性的认识,有的都只是碎片化的记忆。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

高等学校应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同时,建议不仅要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必修课,更要以选修课的方式深入开设以《四书五经》等中华典籍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原著的赏析课程,让每个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沉下心来诵读、理解、感悟三本以上经典原著。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二)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当代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以往全然不同。尽管一直在呼吁青年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可是这个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代青年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主要来自于主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还有音乐、动漫、影视和网游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也起着潜移默化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重视用网络新媒体和文化产品的导向作用,在网络上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同时鼓励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学生自身去创作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加的生动的教育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家需要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社会上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在校园里也需要校园环境的陶冶。高校团委有责任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情景和校园文化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开展以季羡林、任继愈等知名学者为代表推动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民族节日重视活动,在民族节日里组织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进行汉服汉礼推广活动;还可以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道德建设活动。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时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自身的价值理性。

(四)挖掘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除了以上的途径,高校团委还可以结合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整合资源,创造平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切切实实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课题调研,把书本上的国学经典,中国好故事变成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通过实践锻炼,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例如今年我校的校青马学员将于暑期走进留守儿童村,为留守儿童开设国学讲堂,讲授三字经和弟子规。让大孩子教小孩子,目的是让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共学共赢,真学真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中的作用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阅读与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断层问题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促进作用的研究综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当代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郭鹏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理论,2015(16):256-258.

[3]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15(9):1-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时展继承传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只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然而伦理道德不同,历史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所以在面对伦理道德在今天的传承应该更加谨慎。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因此,伦理道德的传承也要在批判中进行传承。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4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5

[关键词]布朗族;文化传承;教育策略

布朗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约有人口91882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有着悠久历史、独特的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布朗族的优秀文化正在濒临消失,如布朗族弹唱、武术、蜂桶鼓舞等。传统的布朗族文化保存与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被抛弃,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布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所取代。布朗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婚姻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通婚地域扩大,“望门居”消失,婚庆仪式呈多元化,许多传统技艺如“牛肚被”、“酸茶”等的制作面临传承失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布朗族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布朗族没有文字,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加强布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布朗族地区传承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尊重布朗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文化中的糟粕,理应通过文化的自我选择予以淘汰。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保护和传承。布朗族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热情、朴实、坚强的民族性格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未因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或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反而他们有保护、延续、开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强烈,这个民族共同体就很难生存下去。布朗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如:尊重妇女、平等和睦、团结互助等)和原始习惯法(布朗人若犯了某些法规,村社必按习惯法进行严惩),起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是代际间保留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先导者,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领路人。课程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建设好布朗族民族文化课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融入民族文化成分。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教育不纳入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布朗族地区学校教育有责任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目的性、组织性,使得布朗族地区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难以完成的民族文化知识教育任务可以借助学校教育形式来承担。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必将深化学生的民族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以把布朗族地区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与国家课程要求的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地方性知识的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走向民族学生生活世界,摆脱目前布朗族地区课堂教学常常与民族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困境。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布朗族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期望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布朗族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布朗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如果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而会影响其民族文化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成。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根在社会、在乡土,根植于群众和社区。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汇演、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文化高地作用,促进学校和社区的交流以形成良好的支持性关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每年为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助推旅游业发展而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不但是全县各族人民的文化盛宴,还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机会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布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但学校教育毕竟精力有限,不能囊括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家庭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所以社会这个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尤其是新闻和网络等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注重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实施民族语言教学,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语言表达着瑰丽的民族文化传统,渗透着人际交往在内的一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布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化,但由于布朗族没有文字,大多数口传文化只在民间流传,已挖掘出的口传文化则通过汉语或傣文将其记录下来。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布朗语在布朗族的生活当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语言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将民族世代积累的文化延续下去。首先,发展双语教学,以汉语和布朗语作为布朗族学校的授课语种。学校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布朗语没有文字的障碍。用布朗语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介绍民族习俗,用布朗语学习民族歌曲等等,这样不仅向布朗族学生介绍了布朗语也使学生间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其次,对教师进行布朗语培训,在布朗族学校工作的教师不会说布朗语,学校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教师培训,并逐渐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加大布朗语的使用频率。家庭是布朗族学生学习布朗语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使家长能够自觉地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的频率,由学校、家庭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布朗语的环境,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布朗族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民族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表现。布朗族的节日,除少数是宗教活动外,大都是民间传统的习俗节日。布朗族丰富多彩的的节日文化,承载着布朗族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维系着布朗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各种节庆活动成为布朗族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场所中往往可以学到社交知识和宗教知识,长者往往通过讲述代代相传的故事、神话、寓言和传说等形式,向小孩进行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获得本民族的历史知识,从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青少年还可以从节庆活动中的歌舞、娱乐等活动来获得美育知识等,强化民族认同。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发展布朗族优秀文化的舞台,注意保护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节日期间加大宣传力度,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布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只有不断推动布朗族文化的发展,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政府和社会加大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普及、宣传、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才能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文化,才能完成布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3]张雪娟.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及学校课程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廖冬梅.节日沉浮问―节日的定义、结构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6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体现在教育环节当中。初中体育教学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此,本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关键词:

初中体育;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前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各个领域当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日益增多的现代娱乐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何在体育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学校是实现文化传播的平台,理应肩负起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改造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现阶段,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教授的实施者,同时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对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运用,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途径。例如,“顶瓮竞走”是我国朝鲜族所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其参加者均为女性,赛程一般在100—200m之间,要求在竞走的过程中,瓮内的十公斤水不能溅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让男女同学均能够参加到比赛当中,将瓦瓮改成其它物品,并将赛程缩减至50—100m,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

原有的初中体育教学是以运动竞技为主要内容,并将运动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学生实际的体育成绩,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学体系陈旧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再加之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模式,使得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将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体系当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满族民间体育游戏“滚铁环”是一项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项目,其在实际的开展中对于场地、器械以及人数等方面不存在限制,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项游戏的实际特点来让学生学习铁环操、滚铁环接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不仅会弘扬了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在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灵敏度和协调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课堂气氛的生动趣味性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很多初中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较低,广泛存在学生偷溜回教室看书、在其他地方躲避休息的现象,使得体育教学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课堂气氛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将学生“要我上”的心理转变成为“我要上”,以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例如,教师在对传授双人乒乓球技能要点之前,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中乒乓球双打比赛的视频,并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双人乒乓球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让其进行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4在体育教学中侧重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重构

初中体育教学不只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精神交融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活动中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杜绝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通过注重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重构来塑造学生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置如接力跑、三人篮球等小组合作的项目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构建出学习共同体,使其正确的认识到竞争和学习的实际关系,在学习当中领悟到运动自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5利用一些励志故事

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比赛当中,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初中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优秀运动员自身的故事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数量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传统的优良品质,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当老师讲到游泳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到一个游泳运动员———孙杨。孙杨可谓算是我国现代游泳比赛项目的领军人物,他在世界各大游泳赛事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也是国家的骄傲。老师在讲游泳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他的训练情况,或者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孙杨这个人,同时也能学习到他身上的坚韧品质,对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会期待非常积极促进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冲击,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为了确保这些宝贵的财富不会消失,且学校又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提高认知水平、转变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得到启发和锻炼,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作者:赵艳恒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范毅.文化传承视角下传统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新课程(下),2015,10:5-6.

[2]毕海.论构建初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新理念[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76-77.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7

《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看点新、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题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同时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他们精心编排了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现代柳琴戏《沂蒙情》,通过声光电等现化表现手法,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这一临沂文化创新的微小视角,可以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以改革创新促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的思路与努力。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受?

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从材料看,“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体现了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临沂“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临沂精心编排历史剧,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答案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可以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②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之中,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

点拨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只有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新就有坚实的依托。这是因为()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臾离不开新的文化创造。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只有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的灵感才会不断涌流。这表明()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③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4.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 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

a.①④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5.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等6位我国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新看点、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思考《沂蒙情》的成功对于创作红色现代题材剧有何启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8

论文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教育策略

达斡尔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约有人口13.24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达斡尔族的优秀文化正在濒临消失,如达斡尔族民族语言、“乌钦”说唱艺术等。达斡尔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史上曾采取过多种措施加强教育。众多达斡尔族有识之士也做过积极的努力,如郭道甫兴办学校、巴金保资助学生等,都为兴办达斡尔族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清朝开始,官办达斡尔族学堂开始出现,私塾也较为盛行。由于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学堂通常教授汉文和满文。通过兴办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达斡尔人才,达斡尔族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达斡尔族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达斡尔族文化保存与传承变得举步维艰: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被废弃;原属于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在服饰上,除重大民族传统节日要着民族服饰外,平时都着汉族服装,像“奇卡米”、“斡洛奇”、“得热特莫勒”这样的靴子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饮食上,如采摘柳蒿芽、晒干菜等传统习俗被逐渐淡化;在住所上,以往高大的“介”字形泥草房也被砖瓦房或楼房所取代;在体育活动中,曲棍球、摔跤、较劲力、围鹿棋等也已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出现了个别达斡尔族人不认同本民族文化的现象。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增强达斡尔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学校教育中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文化中的糟粕,理应通过文化的自我选择予以淘汰。但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想方设法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在变迁与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乐观、坚毅、勇敢的民族性格已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少数民族文化会出现主动或被动适应。达斡尔族人并未因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或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他们有保护、延续、开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哈拉达斡尔族小学调研时发现,达斡尔族学校的教师普遍重视本民族文化,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甚至有一位汉族体育教师,也有意识地把达斡尔族人传统的较劲力、摔跤、踢毽子等体育活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因此,在文化传承中,应该遵从文化自觉选择规律、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保护达斡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达斡尔族教师、家长、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文化的归属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也就是明确“我”属于哪个民族。民族文化认同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由于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共同的文化以及心理素质是民族形成的必备要素。作为民族的成员,即民族文化的主体,承认并且愿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即为民族文化认同。一个民族要想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首先得提升民族成员认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民族情感。达斡尔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同样依赖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保持最基本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达斡尔族学生和家长能够认同民族文化,但对于有关民族知识的掌握还相对欠缺。在回答“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你会选择自己是什么民族,为什么?”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达斡尔族。但在回答“为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却较为模糊,很少有人将其归因于民族文化。在与达斡尔族学生交流时发现,大多数达斡尔族学生仅对本民族文化有一般性的了解,但对民族历史、文学等深层次的文化普遍知之甚少。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势必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先导者,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领路人;而家长则在家庭教育中对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如果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而会影响其民族文化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并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和学习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知识,如在达斡尔族聚居区,以村屯、社区为单位开展绘画、摄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达斡尔族文化,培养达斡尔族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挖掘达斡尔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变异或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不少少数民族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为增强年轻一代达斡尔族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应该深入地挖掘达斡尔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与达斡尔族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比较浅显,认为达斡尔族文化也只不过就是柳蒿芽、“瓦特”、“斡洛奇”、晒干菜等习俗和围鹿棋、曲棍球、摔跤等体育活动。他们对于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学、宗教、道德等内容普遍不甚了解,表现出深层次的达斡尔族文化的缺失。运用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层面的分类法研究达斡尔族文化时发现,学生普遍对物质层面的达斡尔族文化比较了解,对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认识比较欠缺。所以,对达斡尔族的民族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及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内容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目前学校教育中采用的国家统编教材,仅有几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对于像达斡尔族这样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还兼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达斡尔族文化教育。民族学校有义务在学校教育中纳入民族文化因子,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渗透民族风俗及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在达斡尔族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以利于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

四、改革传统课程,建立完善的达斡尔族文化课程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途径,课程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建设好民族文化课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并不是将传统课程颠覆,而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融入民族文化成分。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往往被忽视。而达斡尔族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其文化在学校课程中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达斡尔族文化要在学校课程中得以体现,并使之更好地得以传承,需要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民族文化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课程内容中纳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全部达斡尔族文化;在课程方式上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以民族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应保证民族文化课程的必要学时,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流于形式;在课程评价中要建立凸显达斡尔族文化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要做到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课程选择、实施和管理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达斡尔族聚居地区民族学校能更好地传承达斡尔族文化。

五、实施民族语言教学,提升达斡尔语“听”“说”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教育是语言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达斡尔族人用达斡尔语说,用满文或蒙古文书写。虽然从来没有间断过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努力,但至今尚未如愿。调查中发现,家有老人的达斡尔族家庭,成员基本都会说达斡尔语,而年轻的达斡尔族家庭会说达斡尔语的则较少。说明语言环境直接制约着语言的学习。若不通过教育加以及时保护,仅凭借口耳相传来延续的达斡尔族语很容易消亡。在达斡尔族学校的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达斡尔族教师都会说达斡尔语,有的学校还设有专门教授达斡尔语课的教师,并开设达斡尔语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年级学生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制订多个教学方案。而在实际教学指导中,还存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同一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尽相同等问题,给民族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民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对达斡尔语言课予以充分的重视,保证其授课时数;要加强达斡尔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有经验的民族语教师;要积极编制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达斡尔语教材;要探讨有效的达斡尔语教学方式和方法。

六、创设达斡尔族学校校园文化,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篇10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生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让全校师生沐浴古典文化的春风,弘扬民族文化,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面对这样的形势,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软实力。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进入我国,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出现。我国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多元文化使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思想感悟,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生的道德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修养、修身克已,讲究以他人和社会为重,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用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心灵。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太多人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已经超出了限度,但他们对精神文明的关注几乎不存在。

三、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第一,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交际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从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礼仪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通常认为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细致,担心“适得其反”,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素养,人心向善,绝大多数学生是很乐于接受这些东西的。当习惯养成后,学生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第三,用传统文化提倡孝文化。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一个能遵循孝礼的人,绝对不会妄自尊大,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不孝的人则易忘本,通常表现为惟我独尊,惟利是图。

第四,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可用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诚信观。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它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他们来说尤为紧迫。

第六,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利益观。在利益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对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激励个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概括和生动写照。

四、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契合?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主动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吸取精髓,大胆运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用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一)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各种途径的作用和有效性并不一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校进行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阵地,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多途径,而且要多形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灌输多引导少,这不符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用当代青年大学生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思想意识中有了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端正自己的言行,逐步使自己的思想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进而自觉抵制不健康潮流的侵扰。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感染并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去感受其魅力,吸取精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关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和“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注意学习其颁奖辞,学习其精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些让学生的人生观变得健康而积极。

第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注意把生活中的坚强意志及做人的最基本道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感悟人生,用心去思考平凡的生活。引导学生勇敢面对逆境,冷静面对顺境,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独善其身,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感知能力和与众不同的心灵意识,从而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能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有着果断准确的鉴别能力,认识到人活着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自身,而且还要与社会同步,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

第三,思政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应积极地取法于传统文化思想,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