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十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十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5:55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1

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也越来越务实,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追要效益。本报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并请专家组对其进行综合评析,希望能由此提炼出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近些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空前发展,总体数量显著增加,获利能力明显增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此,从2005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经过几年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并且越来越务实。但信息化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会给我们在今后的信息化项目中提供宝贵经验。

《计算机世界》一直关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广大中小企业由希望一夜之间完成蜕变到将信息化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从盲目追求全面的信息化到专注核心业务信息化;从将信息化看做投资到向其要效益,可以说这些转变都是非常大的进步,将使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决定了其建设信息化的能力有限,所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it系统至关重要。这次,《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特别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征集成功的信息化案例,也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服务商征集成功的案例,希望能最广泛地勾绘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这次征集到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案例大多集中在制造领域,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平台也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但由于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程度、政府的信息化指导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这些案例仍将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征集到的二十多个案例中精选出六个,由专家组为征集到的这些案例和项目进行评析,这些专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这些成功案例能够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2

8月30~31日,由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等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媒体等近600人参加了会议,涵盖了物流信息化链条上的所有相关各方。本次会议以“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为主题,围绕物联网、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平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等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业界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国内物流信息化以及物流业发展状况与趋势的良机。

一、物流信息化受到重视

从近期出台的“物流国八条”和此次参会企业的积极程度来看,物流信息化受到了上至政府、下到企业的高度关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大会致辞中指出,今年6月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从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支持、经营环境改善、鼓励资源整合、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支持,以及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被称为“物流国八条”。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提出,将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巡视员钟世龙在发言中强调,为促进物流信息化发展,工信部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物流信息化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物流信息化标准制定与推广,以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

除了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物流信息化,企业界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热情更为高涨。从今年的案例评选就可管窥一豹。企业积极参与项目申报,一共有136个案例入围,分为物流企业信息化、产业物流信息化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三大类型。

二、从案例评选看趋势变化

本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选的“2011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经过专家评选,最后评出59个优秀案例,其中,物流企业信息化案例23个,产业物流信息化案例28个,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案例8个。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优秀案例的评选、推介,是当前物流信息化推进的主要方法。通过优秀案例的评选和总结,可以反映近年来物流信息化的最新进展,概括为三条主线一是技术的发展,如局域网、广域网、物联网等技术和新的it技术的应用:二是政策上的变化,对冷链、危险化学品、保税物流等监管类物流得到了新的加强;三是产业的发展与推进,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在朝着专业领域去延伸和深化。

通过今年案例的评选,戴定一副会长总结了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四个新特点、新趋势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开始走向以作业服务为基础、为核心的应用方向。例如各种新的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技术新的应用等,大体上都是以作业服务为基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向整个流程拓展,这个流程越来越趋向于以订单流作为主要线索,来解决全流程的透明化、精细化和流程优化。另一个方向是信息技术朝着面向渠道的网络方向发展和深化,成为以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网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倾向于结构的标准化,走向平台加模块的结构,并且在这个平台上基本都有数据库功能。最后,物流企业更加注重对数据做深入的加工、分析,开始向数据中心转化,把数据的积累、研究形成决策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物流发展迅猛。其重要标志包括企业物流开始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而每一个专业物流的流程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当前的市场热点集中在食品冷链、医药物流、危化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煤炭物流等方面。在生产实践中,产业物流碰到的重大障碍之一,就是如何保证它的创新性得到应有的回报。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物流企业把创新固化在信息系统里,使客户在接受创新方案时必须接受服务和信息系统的对接,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系统来保护专业化的流程创新、服务创新。

(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待突破。目前,公共信息平台依然是物流信息化的制约因素,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特点,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已经成为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政府对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投资甚多,但是至今仍未形成建设共识和被大家认可的方法。今后,政府投资的公共信息平台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监管职能的信息化,这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减少监管的不规范性,包括乱罚款、不公正等。二是解决多个监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问题。三是政府监管信息应向社会适度开放,提供适当服务。四是促进信息标准化建设。五是建立准八和监管制度,对商务平台的进入进行规范和监管。

(四)物联网技术仍是当前首推的技术热点。在案例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物联网技术得到普及、运用,基本上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采集信息端,把自动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等几个基本功能集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智能终端。二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传输信息过程中的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三是信息应用加工层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向数据中心的模式发展,对于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商业模型建立等会越来越多地提到日程上来,这也给平台创新带来了机遇。这方面的案例有:北京维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RFiD车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无锡市融进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物联网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三、从论坛议题看当前热点

从本次大会的内容设置和现场反馈来看,电子商务物流和物联网仍然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

本次会议共设了8个分论坛,其中两个是有关电子商务的讨论,即,电子商务与物流集成创新和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协调发展。

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而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了信息化(包括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与会代表分别对B2B和B2C两种模式下的物流进行了讨论。B2B的电子商务和物流更多体现相关产业物流的专业性的特点。在B2C的讨论中,嘉宾就电子商务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其他企业如何围绕电子商务开展相

关服务展开热烈探讨。凡客诚品如风达总经理白光利谈到,对于核心部分的信息系统,电商企业必然是自我搭建的。对于物流软件服务提供商为电商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白光利和北京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翟学魂都推崇按单收费的服务模式。在谈到物流软件服务商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辛柯俊认为只有免费模式才是发展方向和出路。

关于物联网的探讨基本围绕物联网技术的具体运用展开。其中,《物流技术与应用》常务副主编王继祥以车联网的发展为例,谈到了物联网发展未来可能的存在形态,底层联接,区域存在。车联网被认为是物联网技术最有可能率先商业化应用并大规模推广的领域。王继祥领导的团队对物联网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研究,其总结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调研报告,受到与会嘉宾的热烈追捧。

四、动态监测把握物流信息化脉搏

在本次大会上的“2010年第四季度物流信息化动态监测分析报告”,对人们了解和分析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趋势具有借鉴意义。

物流信息化动态监测工作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快递协会等数十家物流相关领域的全国性重点协会,依托物流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组织体系进行的。

本次物流信息化监测数据采集包括三部分:企业基本信息、公共指标和行业指标。其中行业指标按照制造业、物流业、快递业、物流软件服务提供商、物流园区五个行业分别提取。在物流业中,又细分为专业化物流业务、运输业务、货代业务和仓储业务。

根据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专家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2010年第四季度,分别有82.75%、90%、75%的物流、快递和制造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投资;第二,重视信息平台建设:在79份回收调查表中,有49家企业将构建信息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第三,信息化建设效果不够理想:2010年第四季度,96.56%、90%、93.75%的物流、快递和制造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效果不够理想,其中,软件不适应企业类型和企业内部数据集成有问题成为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分别占43.86%和35.09%;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4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4]邓忆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6).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竞争优势

引言

ofek及Sarvary把知识管理的功能看作知识创造、积累以及共享[1]。他们指出知识管理能够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并且能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带来增值。ofek及Sarvary对美国排行前40的管理咨询师进行了调查,其中许多管理咨询师认为知识管理是其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吸收、创造、整理、储存、转移及传播知识[2]。Sher及Lee指出知识管理能够降低运作成本、减缩交货期,并且能够改进与创新产品及过程等从而提高竞争优势[3]。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1,3]。

1信息技术与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4]。文献[4]描述了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案例:Chan及Davis给出了几个成功应用extranet降低成本的案例,Fedex成功应用了extranet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从而降低客服成本;mcDonnellDouglas的商用飞机部,Douglasaircraft成功应用了extranet。Douglasaircraft应用extranet改进了客户文档的传递,从而降低了邮寄成本。GoodYeartireRabber成功应用了extranet。他们开发了extranet使其轮胎销售可以获得及时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从而降低了客服成本。这些成功应用的案例都表明应用extranet降低成本。internet的应用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Cisco应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internet进行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运作成本。eDi的应用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williams及Frol-ick给出了Fedex应用eDi降低库存从而降低成本的案例。internet的成功应用、extranet的成功应用、eDi的成功应用等支持差异化生产与服务。文献[4]描述了企业能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如internet、extranet以及eDi等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案例,例如Fedex通过成功应用extranet以及eDi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文献[4]还描述了许多成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集中战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案例,例如Fedex成功应用了eDi由此保留了客户,通过集中战略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4]。文献[4]描述了知识管理成功应用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案例,例如massey等对iBm进行了案例研究,探索iBm通过改进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影响技术及其知识资源。iBm应用了一个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进了客户服务、降低了成本。white及Croasdell进行了多个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包括nestleUSa、Colgate-palmolive、Xerox以及Chevron-texaco,发现这些企业通过知识应用降低了成本。mehta及mehta对infosystechnologies进行了案例研究,发现知识共享降低成本。Zhang等进行了永新纸业案例研究发现该企业通过在其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知识共享降低了成本,从而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Chen及Hsing进行了appliedmaterial基于社区的知识学习的案例研究。该企业准备了Sap电子学习系统为所属各子公司员工提供通信支持。他们发现通过基于社区的知识学习、通过知识利用及共享降低了成本。由此可见,许多成功案例都应用知识管理降低了成本。知识管理也可以改进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文献[4]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知识管理成功应用于支持差异化及集中战略的案例,例如infosystechnologies应用知识共享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改进了质量。又例,iBm应用了知识管理重建了客户关系管理,改进了客户服务,提高了客户服务的质量;而且改进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客户分类管理等保留了客户。

3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本文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指出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知识管理架构,可以看到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企业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企业通过进行效益评估,并且应用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对知识管理进行调整。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策略:(1)企业战略规划与企业知识管理规划结合。(2)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规划结合。(3)企业知识管理应用反馈机制,循环不断地进行企业绩效评估及知识管理更新。(4)企业循环不断地进行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战略以及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战略调整,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基础上提出,可以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结合进行企业应用。

4案例应用

江苏振邦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是环亚医用集团的全资控股公司。江苏振邦为中国领先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智慧医疗整体规划、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江苏振邦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医疗卫生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并且与国内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并与iBm等国内外先进的厂商展开了全面合作。江苏振邦的信息化建设也在进行,围绕着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于企业进行实践。企业开展了应用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工作,开发了知识文档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2012年,江苏振邦有了初步成果,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后续继续进行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建设。

5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5

信息化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设计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透彻,关系到该项目的实施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步骤、按计划完成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实施一个信息化项目,需要知道――

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系统设计方案从思路上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可行性方案的目的是确认未来的管理和技术方案是否有效;而系统设计方案是在确认管理体系和系统技术构架之后,对系统技术构架的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说,这种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是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之间的关系。

做可行性方案的理由

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有很大的差别。但任何一个大中型企业若想形成比较成体系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投入的资金数量都在百万元、千万元以上,而且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性决定了必须首先评价本企业是否有资金实力来完成此项工程。当然,不是说资金不足的企业就不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但这也是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取得经济效益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信息化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性质和管理体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可能出现信息系统限制或影响企业平稳发展的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实施信息系统之前,就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估或评价,以便保留确实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排除无效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方案比选的原则是适应性,而不是单纯的先进性。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方案的技术本身是优秀的,但由于不经济,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it技术的发展走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本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常称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所以要想做好企业信息化,就必须把管理体系改造和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即便是信息技术方案本身也涉及管理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每个大系统中还包括着众多的子系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方案指导。

设计可行性方案的过程

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呢?其基本的思路是:先管理后技术,管理再造为本,it技术为用。

首先,要对企业现状进行考察(包括业务与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本企业及所在行业的基本特征。基于企业和行业特征分析,推导出企业运作的核心功能模块,并结合通用功能(形成功能体系架构。

在比较了当今国内外成功的管理体系和成熟的it技术应用之后,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本身便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问题主要不是依靠信息化就可以解决的,但它至少可以提供支持新管理构架的技术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之后,确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基本都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管理改造,技术支持”等原则。目标体系既包括总体目标,又包括分阶段建设目标。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功能体系架构,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总体系统架构包括了众多的应用系统和基本网络通讯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描述,例如“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方法和技术”。

下一步就是每个系统如何来建设了,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相关各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例如,通讯系统的数据流量计算、网络拓扑结构比选、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平台设计等,目的就是为以后的信息系统产品选型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设计,它包括时间安排、资金安排、组织安排、培训工作安排等,目的就是对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安排,以确保信息系统实施过程可以在明确的工作计划中进行。基于以上的工作内容,下一步就涉及到,如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按照以上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那么它会带来哪些效益呢?这种效益评价一般都比较困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但要看可行性方案是否准确,而且还要考虑以后的管理改造工作能否按照可行性方案设计的思路去运作,以及信息技术系统的产品选型是否准确,另外系统实施方的技术力量和组织是否有效也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这种事前的效益评估往往是借鉴国际的经验数据来进行。最后,还要考虑风险管理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在可行性方案中需特别指出,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防止实施过程中类似问题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谁来做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承担主体可以是企业自身,也可以是管理软件商或系统集成商,还可以由管理咨询公司来承担,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于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管理和it技术实力有限,要想达到以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目的,更趋向于利用“外脑”。目前,不少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首先引入专业的咨询公司从第三方角度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管理与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之后再引入由此解决方案确定的软硬件系统,从而达到以可行性方案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三河065001)赵秋红(1968-),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7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8

【关键词】会计改革;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9-0002-05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迅猛发展。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经济的影响和挑战,因而必然要考虑其变革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中西方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总结提炼推动会计发展的驱动因素,通过分析这些驱动因素的变化以及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得到会计改革和发展的路径,最后结合兵器装备集团的实践,探讨如何实现会计的转型。

一、会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人类的会计行为可谓源远流长,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西方会计发展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梳理总结其背后驱动会计发展的因素。

(一)西方会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1.借贷复式簿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早期会计的萌芽阶段后,处于地中海、坐拥交通便利的意大利北部沿岸城市,商品交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快速增加,商人财富量大幅增长,经营和合伙经营逐步替代了独资经营方式,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观念开始形成,会计核算观念开始改变,簿记方法逐步被商人认可和广泛运用。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名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提出复式簿记借贷分录方法,第一次将“簿记”方法印刷成册,这是西方近代会计的里程碑事件,成为借贷复式簿记阶段的重要成果。

2.工业革命催生会计信息新需求

19世纪,工业革命加速了巨额工业资本的积累进程,两权分离、公司制建立等带来了会计信息的新需求,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空间扩大,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成本管理会计快速发展。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的公司成员和相关机构都期望会计人员能为他们提供该企业的经济信息,这就要求会计扩大其功能及服务对象的范围,会计信息不仅仅只满足少数有利益关系的所有者的需要,还必须满足企业内外大量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需要[1]。

3.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需求推动现代财务会计体系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使得美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合规、有效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以财务会计准则研究和制定为核心的现代会计理论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为了保护资本市场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美国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信息作为制定法律的一项基础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陆续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国际会计准则”。FaSB在1978年到1985年间,先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第6号),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的财务会计体系基本形成。

4.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适时更新推动会计行业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等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致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催生了电子计算机会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XBRL以及eRp等新的会计业务处理手段和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

5.管理会计创新促使西方会计走出“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困境

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1914年到1980年之间美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丧失管理相关性的问题,而会计学科之所以走出“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困境,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比如作业成本计算(aBC)和平衡计分卡(BSC)等一系列管理会计的创新。

(二)我国会计改革服务于经济改革和发展

我国会计历史已有3000年之久,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有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收获的习惯。但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环境的发展与变迁,我国近代会计的发展远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全面引进苏联的会计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紧密相连,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会计改革措施包括:

1.1993年“两则”、“两制”的标志着我国会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变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以第四号、第五号部长令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此后又分别了13项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或称为“1993年会计准则”)。“1993年会计准则”的,使我国企业会计具备了系统、明确的理论提炼和概括,我国企业会计从此有了统一而正式的技术标准,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2]。

2.会计国际化协调和“会计信息危机”促使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

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亚行贷款增多,会计国际化协调问题开始显现。另外,当时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会计信息危机”,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由于以1993年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前一轮会计改革存在客观真实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不足,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在此背景下出台。

3.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显著提高,金融工具、企业年金制等会计新问题逐步出现,需要有相应的办法予以规范;同时,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增多,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规则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06年准则提出了一整套新的会计政策,使我国的企业会计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会计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标志。

纵观中西方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出会计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是会计发展的根本动力;(2)信息技术是会计发展的外在驱动;(3)管理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会计提出了新的需求

1.全球经济生产要素从依靠传统的稀缺性资源向依靠信息、知识等软约束资源转变[3]

由于资源的稀缺和有限性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财富的增加必须从增加要素投入向实现经济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型,也就是说,企业应通过较少的经济投入来生产等量的产品或以等量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富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到依靠“集约型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内的能源价格、资源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企业财富增长从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的“集约型发展”的模式,企业经济转型要求企业会计必须进行企业管理转型[3]。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诸多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发展从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转为追求质量、追求效益,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会计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替代大部分会计职能

1.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本质都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加工过程

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在本质上是“数据分类与计算”的学问,是通过处理各种类别的数字以及分析各类数字间的逻辑关系来反映客观经济现实的,而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解决数据的计算与存储。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本质都统一于数据的内容与形式。

2.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必然推动现代会计的转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企业中业务量大、重复性强的会计基础类工作,将逐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另外,企业数据从数据缺乏、单一结构化向海量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复杂性大数据转变。如何面向管理去收集数据、挖掘数据、让数据可视化已经成为现代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使会计工作从以财务会计为主的核算型会计向以管理会计为主的管理型会计转型。

3.传统的会计基础工作必将被计算机取代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0%的工作会被计算机所替代,会被it行业所颠覆;理论上可能80%到90%的会计基础工作会消失,那些重复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了,甚至所有重复性、数据性、客观性、可以计算出来的企业管理岗位,都会被取代。

(三)会计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会计的发展

1.会计的发展和创新源于服务业务的过程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会计活动是企业的价值管理活动,是业务活动的价值表现。可以说,会计的发展本身源于企业业务活动,在服务企业业务活动过程中,会计本身的理论体系得到完善和提升。

2.实践中会计有被边缘化和孤立化的趋势

由于发展历史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脱离业务、脱离企业战略、脱离管理需求的现象长期存在。突出表现在:企业会计部门“铁门铁窗”;会计工作自说自话,脱离业务,成为数据游戏;会计人员讲准则、讲制度、讲流程头头是道,但业务人员不理解其“良苦用心”;会计人员眼里“处处是风险”、心里“处处是防线”,业务人员却将他们视为开展业务的“内部阻力”。由于固有的思维限制,会计工作有被边缘化、孤立化的趋势。

因此,只有基于企业发展战略、根植于企业业务活动的管理性会计,才能摆脱会计被边缘化的风险;只有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才能激发会计创新的内生动力,实现会计人员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打造我国会计的升级版

从会计发展的经济拉动、技术驱动和内生动力三方面分析,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从财务会计为主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会计为主的管理型会计转型。企业会计不仅要核算企业资源投入与产出的价值运动过程,而且要为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战略管理闭环和落地,其核心是对未来经济事件中价值增值进行反映。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市场化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作用越明显。在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发展管理会计是我国会计发展与改革的历史选择,是会计转型的方向,是打造我国会计的升级版。因此,企业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与实现会计的转型是一体两面的问题。笔者现结合兵器装备集团五年来管理会计的实践,谈一谈如何实现会计的转型,如何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落地。

兵器装备集团(以下简称兵装集团)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简单概括为:“1+5”工作主线。包括:整体实施方案、工具指导手册、信息化平台建设、标准案例库建设、达级评估体系和人才培育六个方面。

(一)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搭建应用逻辑框架

1.制定整体实施方案

兵装集团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管理诊断、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于2012年制定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分类推进、全面提升的总原则,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机制、推进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4]。同时,兵装集团指导成员单位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并细化为成员单位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搭建应用逻辑框架

根据兵装集团整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推进思路,结合集团自身的行业特点、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等,提出了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一个目标,即管理会计应用以“服务战略、创造价值”为目标;四个原则,即管理会计推进需要遵循适用性、有效性、相关性、价值导向性;四个要素,即管理会计应用需要按照应用环境、管理活动、信息沟通、服务与决策四个要素展开。

3.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推进

兵装集团管理会计推进分为导入准备期、逐步推广期、分类实施期、完善提升期四个阶段,分别明确管理会计推进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机制、阶段目标、运用效果、时间进度,有序推进。

(二)收集筛选管理会计工具,编写运用指导手册

1.收集筛选管理会计工具

一是兵装集团坚持从企业经营实际需求出发,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理论著作、核心期刊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资料,搜索国内外理论研究、运用实践、经验总结中的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与集团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15个。二是编制工具应用指导手册。结合治理结构、组织架构、行业性质、管理方式,集团选取了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经营预测、投资决策、平衡计分卡、eVa提升等10大管理会计工具,编写了《管理会计运用指导手册》,以加强对管理会计推进的指导,为成员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提供操作方法和工具指南。

2.分步骤推进管理会计工具应用

考虑到管理会计的个性化特征和兵装集团下属多产业板块的特点,按照先一般后特殊、先共性后个性的原则,采取“7+3”的模式,有步骤、分节点地推行管理会计工具。将共性强、应用基础好的7个工具确定为必推工具,每个企业必须应用;将个性化强、需要具备较好基础才能推进的3个工具确定为选推工具,鼓励企业应用。

(三)搭建信息化平台,助力管理会计实施效果落地

1.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会信息化整合在同一平台中,考虑管理会计系统与兵装集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制定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方案和分步骤实施计划。

2.逐步推进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信息化

对实施效果好、管理基础高,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发挥基础平台的管理会计工具优先信息化。根据兵装集团工业企业为主的特点,首先选择了全面预算、标准成本等管理会计工具进行信息化落地,然后根据其他工具的应用情况,“成熟一个,固化一个,信息化一个”,逐步将管理会计工具信息化,促进财务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3.深化运用管理会计信息化成果

在分步骤推进管理会计工具信息化的基础上,以管理的精细、科学为目标,实现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数据化,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产生的数据信息运用在经营决策、运行监控等多个领域,有效发挥管理会计支撑战略、服务管理、创造价值的目标。

(四)注重管理会计应用实效,探索达级评估办法

1.分版本制定推进任务

根据兵装集团各产业板块的特点,分为一体化管控、大批量生产、小批量或单件生产、子集团管控――资金集中型、子集团管控――运营管控型和资源再配置型等不同类别,重点考虑管理会计工具运用的种类、重点运用方面、重点适用企业等,分别设定不同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评价办法,促进全集团管理会计的推进。

2.组织管理会计应用交流活动

兵装集团每年定期组织1―2次全集团管理会计应用的交流活动,选择应用效果好、经验总结好的企业进行交流,并邀请国内管理会计专家对下属企业总会计师和财务部长进行管理会计先进方法和理念的培训。

3.探索达级评估办法

针对集团下属企业管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设计和探索了一套不同企业管理会计工具运用的达级评估办法,指导企业根据办法的要求,对管理会计的推进进行持续改进。

(五)总结提炼企业优秀案例,形成标准案例库

1.推广工具与总结案例有机结合

兵装集团在全集团推广10大管理会计工具,并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每种工具对应的案例,做到每个工具都有一批与之对应的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作为本企业对管理会计工具的总结提炼,也可作为其他企业进一步学习提升的标杆。

2.提高标准案例库建设的覆盖面

由于管理会计是企业预测、计划、控制、评价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因此在建设标准案例库时,充分考虑标准案例覆盖面,做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与之对应的案例。标准案例库既有规划环节面向成本的设计案例,又有将业务计划细化为经营预算的全面预算案例;既有面向生产控制环节的标准成本案例,又有运用于考核评价环节的eVa管理案例等。

3.建立标准案例库的动态调整机制

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因此集团建设的标准案例库会根据每年集团管理会计交流活动提供的优秀案例,对标准案例库里的案例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以保证将代表集团最高水平和最新的优秀案例纳入标准案例库中。

(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育,促进财务队伍转型

1.制定财会队伍中长期规划

兵装集团针对战略发展对财会人才提出的需求,制定了财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实施财会队伍建设的“五大工程”,将管理会计作为财会人才中长期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形成聚才、育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2.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就管理会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兵装集团针对不同管理层次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培训计划,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注重管理会计理念和作用的培训,对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工具和流程培训,对业务骨干注重操作性培训。

3.鼓励学习和考试认证

针对财会队伍中管理会计人员占比低、知识结构滞后等问题,兵装集团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管理会计培训,同时加强管理会计考试认证的推进。截至目前,已经有300多人参加了Cma培训认证,为集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财会队伍转型提供了支撑。

四、结语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打造我国会计的升级版需要我们将管理会计应用推向纵深发展,源源不断地释放管理会计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以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西方会计理论演进:基本阶段与主要成果[J].会计之友,2009(1):4-13.

[2]付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7(12):1-8.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9

explorationofteachingreform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non-computerspecialty

YangDehong,YanHe

(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sacomprehensiveand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integratedwithmanagementscience,systemtheoryandcomputerscience.ithas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coursesforstudentsofnon-computerspecialtytounderstandandmastertheinform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knowledgefromtheviewofmanagement.thepresentteachingsitua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non-computerspecialtyisanalyzed.thecontrolmethodofdifferentiatedteachingobjectiveswithdifferentspecialtyisdiscussed.inordertoincreaseth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andturnstudentsfrompassivelearningtoactivelearning,amethodofteachingreforminorganizingteachingcontents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sputforward,accordingtothecaseofelectroniccommercetransactionprocess.

Keywords:non-computerspecial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case;electroniccommerce;teachingreform

0引言

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第二层次是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第三个层次是培养信息开发、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和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同的。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第三层次注重通过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操作来增加应用体验。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有差别,但我校非计算机类专业miS课程采用统一考核,差异化教学目标不易控制,从而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专业,在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环节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miS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工程思想,特别难以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因此,对非计算机类专业,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要[2-8]。过去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但是,目前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自己喜爱商品的搜索、购物车管理、订单跟踪和网上支付及支付安全问题,同时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但对于库存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传统桌面系统“背后的故事”已无兴趣。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需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才能与时俱进,使学生不自觉地凭着兴趣学习完miS课程。

1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miS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是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概念,企业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的过程,miS能辅助管理者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相关软件工程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后面临信息化建设项目时,能很好担当起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沟通者角色,以确保软件项目初期需求调研沟通无障碍、后期软件实施以及整个项目推进工作监控有效[2]。可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高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按照以上的定位开设miS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沟通者、企业管理变革的提出者、miS软件的使用者、信息反馈者和决策者,为全社会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尽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miS课程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可能会偏离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分析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使课程难度加大。

miS课程教学内容离不开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实现过程,能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有深入理解的教师大多是来自计算机、自动化或软件工程等专业,他们具有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软件项目实践经验,比较强调软件实现的技术细节,但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面向会计、经济、人力资源、物流、人文等不同专业学生讲授miS课程时,难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案例,往往会选择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耳熟能详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若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往往会造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4-6]。

第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能力培养不易控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般经管类专业在开设miS课程前普遍仅开设过计算机文化基础、VF课程,会计信息化等少数专业开设过数据库技术基础、VB或pB等课程,少数其他工科类专业开设过C语言等课程。因此,不同专业开设miS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应有差异,应根据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去落实第一、二层方面教学目标,而适度引入第三层次教学内容,但由于目前我校非计算机类专miS课程考核采用统一考试,客观上造成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无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从而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1.2教学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讲授miS课程离不开案例的分析,教师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尽管所选择的案例均来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行业,讲授相关管理知识和管理流程,学生均能理解,但大多数学生并没实际使用过这些软件,缺乏直接的体验,就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对于单机版的桌面系统,本身所表达的管理理念就落后于时代,同时,软件单调的界面、纷繁的数据、烦琐的操作流程,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2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改革

2.1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差异化

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情况,合理设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降低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的技术细节要求。强调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全流程以及技术细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能力。

2.2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miS教材大多针对传统制造企业信息化流程,按照结构化开发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虽然能较完整给出制造型企业的产、供、销、人事、财务等管理业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如何抽象成对应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信息系统要素,但不同专业学生的财务、人事、销售等管理知识结构有差异,而且对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大部分管理业务缺乏实际体验,所以以上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行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支付方式及过程、订单管理、配送流程、签收评价等环节背后的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众多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信息安全、库存管理、员工考核和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管理知识,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流程,较好地落实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内容。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2.3丰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信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实现了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8]。

miS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管理思想、开发流程与企业管理紧密相关,要解决系统开发过程与企业管理实际脱节的问题,必须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

在教学中一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基本知识+案例教学+实践创新”的模式,基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陷入空泛和盲目,实践创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案例是枢纽,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典型的合适的案例,选择案例的标准包括:第一,案例必须要与理论授课内容高度相关,内容要新[7];第二,案例的文化、社会背景学生要了解和熟悉,并与现实一致[7];第三,案例要能够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第四,案例必须与计算机技术内容紧密结合[1]。

网上购物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是学生熟悉的,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它与当前的各种技术紧密相关,学生非常关心购物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安全。网上购物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可作为教学案例,从网上购物系统的实际开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网上购物和支付的亲身体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思考系统的目标、功能,进行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后续的运行和维护,在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管理的问题、思想,技术的解决方案,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对实际问题进行全局分析和思考的环境,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自己使用过的网上购物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篇10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

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科技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