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最新课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8:17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1

关键词:教学重点;确立依据;教学改革;质量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践开展中,教学重点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处理的关键,并且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初中历史教学重点确定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面以及范围比较广泛且繁杂,历史教材中对于知识内容虽然已经做了筛选,但仍然比较庞杂繁多,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发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的目标重点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因此,进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

二、新课标下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需要完成以及实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知识,进行教学重点的确定需要将教学目标作为最根本的依据。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虽然与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立角度一致,都是从历史知识的教学与历史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完善等方面来实现,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的教授为重点,而新课标要求下则侧重于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与素质能力的完善教育。因此,确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以及教学重点时,应与新课标下的教学侧重点与目标要求相一致,以培养学生历史能力与素质能力完善教育为主。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确立

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为例,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的中国史“三国鼎立”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中,老师将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内容的教学上,这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与要求下,是相对比较准确和完善的,并且对于学生知识内容的教育实现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以新课程标准来讲,由于历史教学中的课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完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老师就不能够再以传统的教学重点为主,进行教学开展与实施,而应向对于学生历史能力培养以及素质能力完善比较有利的方面进行靠拢和实现,以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在新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在各行各业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就是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化地改革。本文就是攫取了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进行论述,首先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进行了介绍,然后论述了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最后指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分析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要求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时,需要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有一个很好地把握,因为这是上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1.设定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

情境教学的一个设计思想,就是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教学为枢纽,通过符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造与设计,巧妙地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而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不能够很好地协调。而且,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借情境促进整体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因此,情境教学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又能够开创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这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实际教学铺平了道路。最终将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那么其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有了较大地进步和提高。

2.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分析

情境教学的设计必须基于有效地促进初中生的积极思维,能够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情境作为文化的综合体,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课堂细节以及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很多时候,这些影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历史情境教学进行优化预设,这样才会达到一定的生成。教学情境是随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紧随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情境教学中的一个最为本质的特征,那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就是以真实性为中心的。例如,在上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在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商量,然后演一场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让学生感知一下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侠胆和豪气,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针对如上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的目标原则的论述,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

建立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氛围,关键在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持续性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还需要依赖于学生高度的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以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等。课堂教学,尤其是情境教学的课堂,人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得和谐,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提高。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民主化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要能够正确地把握自身的课堂地位,其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出现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知识,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等。这才是初中历史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的根本之所在。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孔子这句话可以知道,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好奇心,而且在思维上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地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也开始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不一样的就是,它可以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在历史教学中巧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地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事先下载好相关影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放映,学生们除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身临其境,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放映的同时,再穿插讲一些背景知识(主要为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能够使学生们不仅能够从心灵上得到愉悦,也能够在愉悦的同时,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3.利用语言情境,激起情感交流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历史场面,其中战争场面就是一个方面。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而言,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似的将这些场面读一下或是介绍一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历史场面进行再现。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生动语言进行讲述:“致运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即将沉没之时,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望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养的‘太阳’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他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默在黄海的波涛之中。”这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情境气氛,更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体现在:(1)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开辟学生主动发展的现实途径;(2)“以情育人”,可以实现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高希娟.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尝试[J].学周刊(C版),2010,(3).

[2]王拥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J].文教资料,2009,(24).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

一、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概念及构成

历史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根据三观和综合能力得出的一个判断。并且在这个判断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关于探讨历史的本质能力。所谓历史能力,实际上分为表述、分析和辩证三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三种能力,历史素养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历史进行学习研究,为历史研究界的发展埋下深深的伏笔。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构成一方面是历史知识素养,掌握充足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一个实践方式必须要用历史知识作为保障。另一方面是历史意识素养,意识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比如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学习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会有三到四节历史课。经过教师对历史的讲解,学生有了初步的历史知识素养。在新时代里,出现了许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通过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学生的历史意识素养会逐渐的得到升华。

二、初中生历史素养培养策略探讨

(一)培养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标导向初中历史课程具有丰富的特性,多样化的观点等待学生一一探讨,这便是它的主要特点。初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历史教材作为辅助基础,丰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去设置多样化的目标,更加有层次的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想要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就应当使用多元化教学,适当采用图片、视频教学等与时俱进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即为锻炼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需要获取答案就必将对问题进行彻底的分析。从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出最终答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师对课本教材有足够的了解,打好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框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授课,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初中生的思维在这个时候尤为活跃,但可能因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新课标下需要学生掌握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案例。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很有可能对日本产生极大的仇恨意识。如果遇上教师不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将会否定所有关于日本的东西,形成极端的思想。这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指导学生正确辩证的看待历史,告诉学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日本也有许多突出的成绩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不能因为过去而否认日本杰出的地方。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推动了初中历史的编排,使它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本上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历史能力,促进学生向全面化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历史实际上离人们并不遥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所发生的事情使每个人都会拥有真实感,讲述历史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学习好历史从而带动他们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成与构建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课堂发挥、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5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42―04

认真阅读完2011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新版”),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版”)相比较之后,笔者感慨有二:其一,专家、学者们的确是深入了解一线教学,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后,花费巨大心血而制定了这份课程标准;其二,符合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新标新版”带给一线教学的新东西很多,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仅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方面,结合教学实例,作个人之言,如能抛砖引玉,不胜欣喜!

“新标新版”与“实验稿版”相比,笔者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时序性和朝代的更迭,而后者采用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这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的调动,孰优孰劣,我们不妨看看教学实际。

初二近代史教学时,不止一位学生反映:“老师,洋务运动不是《辛丑条约》之前发生的吗?为什么我们学完了《辛丑条约》又倒回去学洋务运动,而不是学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学洋务运动呢?我们觉得好乱啊!”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抗日战争的教学。学生觉得混乱,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难题,而越是学到初中的高年级,到系统复习的时候,学生这种困惑就越大。这说明“学习主题”式的内容标准,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并不适合初中的历史教学,而时序性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1999年的《全美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将历史思维确定为五个方面:“时序思维、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与解释、历史研究、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哪,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时序思维。时序性教学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史事,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形成通史意识。时序性教学有利于落实“新标新版”的“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等能力的培养。内容标准中选择的史实,也只有联系前后发展,才方便学生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否则,单个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还是理解上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以“洋务运动”为例,“实验稿版”的编排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之后,才安排了“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上述文字给人的印象是:凌乱、线索不明显,内容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中间隔开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标准,具体到课本(以北师大版为例),已经从第二课跳到了第六课。课标凌乱的表达,加上跳跃性如此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课标的步伐,也难怪学生有困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再三声明,“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对于这种声明,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由于通过“主题式学习”未能建立基本的历史时间线索,在分析洋务运动的一些具体内容时,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是“洋务运动”,“新标新版”这样安排:了解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略的史实后,接着是“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此后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样不单有利于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也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标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并感知历史阶段的特征。这种思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也适合初中历史的教学。

新的内容标准,也提醒我们注重时序性教学。如中国古代史部分:“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白成起义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等。而中国近代史则增加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等内容。

与“实验稿版”相比,“新标新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近代史部分,笔者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来看一道习题:

“如果你是当时(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名学生,你将用什么行动来救国?”

学生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抵制日货”

这并非个例,在学习近代史甚至是现代史时,如果要学生谈谈“启示”“感受”等,他们大多可以轻松给出毫无悬念的答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难道这就是学生对近代史的最大感受?这个“启示”真的发自学生肺腑?笔者认为,这反映出学生欠缺反思的意识。没有反思的参与,一切“启示”“感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虚伪。笔者认为,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记住民族的抗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最大、最需要的教学价值就是“反思”。

近代史的课程标准,应当指导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反思的意识――当然,这是初步的。记住教训是为了什么?不是要纯粹地记得“落后就要挨打”,或者以牙还牙,而是从中知道什么是正义、抗争、爱国,更重要的是反观自己,寻找我们落后的根源――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极可能记住了仇恨而忘记为什么要仇恨,可能会执著地以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我们近代一直落后的根源,把自身的种种不幸都归罪于他人,而忘了反观自身,寻找问题的内在根源。这样,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用就不能达到,也不可能完成“人文性”学科的课标任务。

也许有教师会说:反思意识超出了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适合。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学生的问题吧:“作为一位历史老师,您肯定知道南京大屠杀,而现在日本地震了,您有什么看法?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事情?”就算我们多么的不愿意面对,多么的不愿意提及,也可以清楚地觉察到:即使是初中的历史教学,“限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必讲”这个理由也无法再让一线教师逃避。我们无法躲进“历史”中“独善其身”,必须逼着自己反思,给学生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现实问题的答案。在美国发生9.11事件后,

在日本发生地震后,我们的幸灾乐祸就能够证明非常爱国?几年前,广州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日游行,人们砸“丰田”、砸“本田”、砸“松下”电子产品,不亦乐乎。但砸到自己的“本田”爱车时,马上宣布退出游行,不再“爱国”。这种爱国“往往建立在对外仇恨、对内偏袒的基础上。恨外国越厉害,证明越爱国。日本曾经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很多人把恨日本当国的表现,谁要是说日本两句好话,或者说中国不如日本的地方,谁就是汉奸,即使你说的是事实。爱国者那里,事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立场和感情”,这是极狭隘的。笔者认为,回归本心,找回民族的价值,学习历史就是这个过程。但无论“实验稿版”,还是“新标新版”的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都鲜有“反思”意识的渗透。

无论课标如何改变,只要中考还存在,一线教师就必须关注课标与中考的关系。中考是初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终结性评价。同时,中考命题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中考命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初中教学最直接、最明显的风向标,某种程度决定着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时候这种落实会扭曲,不是“课程标准怎么要求我们怎么教”,而是“中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课标被自然屏蔽。以初中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为例,为了节省课时、师资等,广东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做法是:讲完中国现代史后,紧接着的世界古代史先不讲,等到中考前(一般3~4月)教育局中考考点后再讲:中考考点有的就讲,没有的肯定不讲――这样的教学对课标的落实肯定是一种削弱。再如,中考一般会有一道读图题(包括图片和地图等),这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中的要求:“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但很多时候,中考的读图题往往是不需要读图的技巧、能力,只需要死记硬背记历史知识就能够解决。课标在这样的中考命题中,是被削弱了。因此,课标出现问题,中考就无法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反之,中考无法准确反映课程标准,课标当然也无法落实。

面对“新标新版”的改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大方面努力:首先是发挥能动性解读“新标新版”,其次是提高自身的学养,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养。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除了教材代表着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中考代表着评价体系的解读和落实外,还必须包括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毕竟,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的全面落实,直接影响一线教师。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历史教学“教什么”“教的程度如何”。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单单是知道这些,而要发挥能动性,用“怎样教”落实“教什么”和“教的程度如何”,这个工作除了一线教师,无人可替代。

课程改革后,“教教材”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师开始围绕内容标准寻找更多、更具体、更典型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线教师发挥自主能动性解读课程标准的结果。譬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补充了陈难女士给桥夫人美惠子女士的几封信,从平民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深切感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不单给中国人民,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这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教学效果比单单用图片、视频直接、形象展示军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本质来得更加的震撼。在“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时,她补充了大量对抗战做出努力的数据、图片,还增加了地区抗战史料,父送子“死”、华侨捐款、广州擦鞋仔的故事,“七七少年剧团”等资料,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的抗战”。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够补充如此多的史料,是因为她平时注重“学养”,多看书、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厚积薄发。国家的“国培计划”、历史教学专业杂志,都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完成解读课程标准的工作。

“新标新版”给予了一线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譬如“实验稿版”中:“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新标新版”改成了“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就不再困于“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可以有更大的空间,选择更典型更完整的史料。无论是“实验稿版”还是“新标新版”,都明确表示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新方法的教学。但是要想自己能够选择更多更具典型的史料充实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教”与“学”的新关系,还得加强自身的“学养”。

笔者认为,备课前最好是先看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本课立一个核心思想;接着确定重难点,围绕着重难点选择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预设,选择用何种教法落实三维目标;最后再拿自己的设想与教材相比、整合,择优者用之,如果各有千秋,那么取长补短。教材是一个参考,自己的“学养”才是“教养”的依靠。

总结,是为了再出发。课程改革的明天,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你我共勉!

【作者简介】梁明,男,1984年生,中学历史一级教师,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教师。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也就是说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为核心,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能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有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生命”,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时代还是素质教育时代都是一个关键点。去年省“五严”规定下,特别强调“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说,要改变质量增长方式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为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保证教育正常发展的重要武器。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学科的原因,初中历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并不是出于核心的地位。历史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时间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古今中外漫长的历史长河被压缩在薄薄的课本里,其内容是丰富而繁杂的。而历史的非核心地位,又造成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看历史,课后就把历史当成“历史”了,真正接触和学习历史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此可见,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让教师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好历史知识。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各种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来完成的,如我们所熟悉的题海战术、熬夜战术等等。在素质观下,“减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确对待的问题,而“减负”最直接的行动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压力的减轻是建立在学习任务的减少、学生时间的缩减,实现学习时间正常化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要在增长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

3.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对教师而言,主要的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毕竟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主要活动,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教育和启发,主要是从课堂上得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相依相存。为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如讲到科技史中关机的发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冯如的图片和资料,老师也准备一些典型的资料和问题,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猜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当前的飞机和航天技术?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作概括,使知识更具系统性。这样,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通过以“问题”来引领,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掌握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要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外,还必须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探讨。如对学习气氛活跃的班级,就可以组织辩论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组,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在相互辩论学习中,增长历史知识,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一些课外历史知识,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就可以加入大文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所学历史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古迹和乡土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巩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历史教师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春秋史学社”社团,开展了扬州古迹寻踪活动,我们从扬州最南边的瓜洲古渡沿扬州古运河到普哈丁墓再到汉墓、隋炀帝陵等,通过实地参观和感受,学生收获颇丰。

三、结束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也是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认清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实际,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教学悬念师生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益成为教学中的焦点和落实的重点。要成功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首先要弄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说,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但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应该是对三者之间的简单累加,而应该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并协调统一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因材施教。笔者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为话题展开论述,目的是探讨新教课程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切实落实。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情感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引导并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层面加以落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配合对这些图片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得那些看起来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实现三维目标。

二、设置课堂教学悬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客观和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习,并通过不断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争论和统一中学习历史。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观点对待及评判历史中的人和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和思考,调高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和思索。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和体会及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知,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即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或是激励可以促进其学习,具有学习推动力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及时应用其中,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加以补充和修正,而教师始终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回应和参与教学。教师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又要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是教师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具体应用可以因人而异,或是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或是对富有创新的学生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价,使得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并逐步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表现有失误的学生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本着帮助他们寻找失败原因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实施,使得他们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继续参与的热情。

四、分层次,分阶段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即识记层次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和运用层次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最终解决新问题。其次,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制定灵活的具体教学过程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取长补短,获得优化。再次,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这些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内容。当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以积极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使得学生对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及积极的人格特征。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根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宗旨,根据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性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客观、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继承,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认知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最终取得“以情促学”和“以学促情”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美英.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J].新课程学习(上),2011(1).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每个版块分为各小节,详细论述了新时代下初中历史教学所要依据的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2001版《课标》相比,2011版在继承旧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值得研究并付诸实践。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变革

(一)历史课程性质、地位与设计思路的变革

2011版新课程标准首先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了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与熏陶,最终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针对历史课程的性质,新课标突出强调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实现了历史课程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设计思路上,与旧版相比,更具有易操作性与具体性的特征。因此,2011版新课标较之旧版在历史课程性质与作用的定位上、设计思路的变革上更具时代精神与创新性,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方面的变革

2001版《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目标的描述更加多样、清晰。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板块,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前三部分主要指学习过程方面的目标,后两部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目标,更具有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

2010修订版在内容上沿袭了旧版的六大板块内容,包含中国与世界古代史、现代史与近代史。但在具体内容上做了较大突破,将旧版中偏难的知识点予以删除,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除此之外,改变了旧版“学习主题”式的教学形式,而以“点――线结合”的形式表现历史发展阶段,更具时序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奉行应试教育的主张,只重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普遍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状,而极度缺乏人文关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010版课标修订版在前言部分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做出了明确阐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除了教授学生一些历史常识之外,更要指导学生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感。

(二)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奉行“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的片段,激情澎湃的共产党员形象,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这些场面与形象会迅速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迅速走入历史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摒除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式等开展历史学习。除此之外,在学生记忆历史常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改变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如学生记忆中国古代朝代变迁时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历史变更的顺口溜,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种记忆方式轻松有趣,使学生迅速记忆历史常识,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效果。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2010年修订版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就比单一的成绩标准有了更加丰富与科学的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如在成绩之外,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口头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纳入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结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旧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及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四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3)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9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贯通”既包括时间上的前后连续,也涵盖事件、人物脉络上的互相联系,即纵横相通。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通史观念。通史观念是一种历史思维模式,是二十世纪以后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的断代史观不同,通史观念更强调选择经证实的具有稳定的研究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过程,并按照一定的史学体例来编排次序,最终达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倾向的目的。其中,“经证实”是指在具体史料佐证下的既成事实,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论证与应用;“稳定的历史研究成果”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一定方法论下,经得住推敲的,大众早已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一定的史学体例”则是史学编排的方法,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总之,简单来说,通史观念就是将既成事实的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依照某一史学体例进行编排已达到“说事论人,警醒后人”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阶段强化通史教育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强化通史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初中历史课该怎样上的教学指南。它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意见三大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两层,一是普及历史常识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技能,是技术层面的目标。如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了解某一历史故事的经过等。二是在基础知识与能力上的高层次升华,是价值追求与学生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如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趋势;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与进程中用联系的方法考察和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重构历史情景的想象能力;在实证的基础上应用史料分析、解决和反思历史问题;正确审视和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培养正当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技术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授课者识文断字,遵照课标与教材,都能达到;价值追求与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较高,他既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又需要别具一格,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通史观念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需求

 

课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内容包含六大板块,141个大项,外加64条教学活动建议,共计205项,其中涵盖历史现象和事件有247件,重要人物有71位,涉及古今中外。可谓触点冗杂,卷帙浩繁;同时各点、线之间又独成体系,互有差别,总量极大。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每周安排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两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课时总量极少。因而,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海量的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负担大。

 

为此,在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一心只想着如何完成课标内容所录条目,如何跟上教学进度安排,如何应付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教学考察等;至于在课堂上,老师想要根据学生对所授历史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适时增加、删减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根本无从谈起。老师就着课标、围着课本不停地完任务,赶进度,学生握着课本不住地听、写、背,久而久之历史被定义成了“只要背一背就可以考试过关的鸡肋”,而以如此方法得高分的学生们尽还自诩历史学的非常棒。偶尔有个高效精品,也不过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变化,无外乎从原来老师讲,变成现在老师辅导学生学,但本质的东西一点都没变,依旧是本着条目上列好的内容打着转转,学生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与思维根本就没培养起来,依旧看不到新鲜的内容,感受不到独到的见解,历史成为了真正的“死人历史”。

 

选择通史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通史教学主张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在冗繁的课程内容条目中有取舍的选择一些历史素材,通过“排列组合”等逻辑手段实现探索不同历史规律的目的。这样既不担心时间缺少又能有效摆脱死板的唯课标论、教材论,同时老师也可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历史课堂从此轻松起来。

 

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历史课一直被视为副课,处于次次地位,家长,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太重视。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普及历史常识与技能的任务已属不易,如要求完成例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等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无环境也无条件更无可能。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历史课一般都会安排在课时表的边边角角上,且往往是学生困乏,心理状态、情感状态最差的时候,历史课堂教学如没有新意,照本宣科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和排斥,给历史课戴上枯燥乏味的帽子。如何让历史课吸引学生,充满乐趣成为现实需求?

 

此外,初中历史课对很多学生来讲,如果学生不继续升造,初中三年将是他们人生中接受历史熏陶与教育的唯一,也是最后的阵地。如何利用这三年,让学生获得享用一生的历史回味,这又是一大难题。掌握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审视历史的眼光可能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更有作用。

 

四、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需要

 

初中学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这一时期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方面有优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的演变发展,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等素材均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题材。尤其是以通史的形式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演绎出来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熏陶锤炼学生的品质。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无论家长、学生甚至于学校对如何利用和开发历史德育功能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加强历史教学,尤其是发挥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已经成为现行教育环境下亟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五、提升国民素质及社会生活品质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生活品质的提高,由此,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受到大众广泛青睐。但有些影视作品,不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观众更是不辨真伪,信以为真,甚至于把影视作品当做恶补历史知识的教科书,毫无校正、审视、品鉴历史的能力,更谈不上反思和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应当重视这种社会现象,并以拯救大众历史为使命。给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这有助于提升全民历史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生活品质。

初中历史最新课标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实质;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76-01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含义

教学创新在当前教育界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同样对于何为历史教学创新说法也不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质是以初中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凸显学生的个性,从而为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重视历史教师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才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通过以上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质解释可以得出,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应该说明的是,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从终极意义上来讲的,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且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个重要的阶段。考虑到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本身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知识储备并不十分丰富,学生更多的知识、阅历和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与实践,考虑到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应该有一个更直接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在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认识,并初步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做法

1.教学创新需更新教学观念。初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头脑中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腐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者的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2.教学创新要提升教师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不仅应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研读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掌握电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历史教学工作造成极大的冲击,它将使教师的权威性不再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传授上,而将体现在教师的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尽快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充分运用电教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便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面对现代社会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主动地学习未知的东西,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初中生。

3.教学创新需要集思广益。在目前条件下,要想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应该提倡历史教师集体备课,“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历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才可以更好地吃透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提出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集体备课,可以避免在教学创新中出现较大的偏差,既拓展了历史教师思考问题的空间,又能注意到所带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做好历史教学创新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教学创新需要革新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完全被动地服从。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压抑了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师生关系过度紧张,甚至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进行教学创新,历史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要求。

总之,进行教学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准确把握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含义,合理设置教学创新的目标,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制度建设和变革师生关系四方面入手,历史教学创新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彦平.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4).

[2]高日权.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谈[J].吉林教育,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