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0:31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1

关键词:历史图片;初中历史;应用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初中历史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结合历史内容,历史图片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那么历史老师就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图片的辅助教学作用,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加强对历史图片的应用,可以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拓展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由于历史是一门讲解过去的事情的学科,对于这些历史知识,学生是没有经历过的,因此仅靠口头讲解,是很难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加强对历史图片的应用,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就能从一张历史图片观察到很多该年代所特有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图片所代表的年代。因此,加强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有效提高历史课堂趣味性

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然而由于大部分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使用演讲式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历史教学变得越来越无趣,从而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断下降。如果能够将历史图片应用于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能大大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历史图片的分

1.人物图

人物图是历史图片中非常重要的图片类型之一,通过人物图,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到各个朝代的人物特色,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通过对清朝任务的观察,我们可以得知清朝男子衣着宽松,都蓄发挽髻。

2.地图

地图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也非常重要,不同朝代的地图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学习五代十国的时候,加强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纠纷与合作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3.社会经济图

通过社会经济图,我们就能判别图片当中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且结合图片内容判断是哪个朝代。

4.科学技术图

我国是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因此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科学发明,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通过相对应的科学技术图进行教学。

三、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人物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人物图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在进行不同朝代的教学时,教师都应该借助人物图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朝代的服饰、文化等的区别。例如,在进行唐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唐朝时的人物图,然后让学生分析唐朝时的服装特点;在进行明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明朝的人物图,让学生分析明朝时的服装特点。服装、发型和妆型都能体现出不同朝代的开放程度及文化经济程度。例如,唐朝女子服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最基本的穿着为三件套,分别是裙、衫和帔。唐朝的女子妆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画黛眉和贴花钿。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不同朝代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通过人物图进行辅助教学。

2.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例如在进行八国联军侵华时,历史教师就可以借助地图进行教学,通过播放八国联军侵华的地图,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八国联军侵华的顺序和所侵占的地方。此外,在进行抗日战争和内战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进行辅助教学,如在内战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红军长征的地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结合现代地图更好地认识红军长征的路线。

3.社会经济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图是最能反映一个朝代的兴衰的,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经济图进行辅助教学。其中,最为著名的社会经济图就是清明河上图,通过观察清明河上图,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认识北宋商业的繁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加强对社会经济图的应用。

4.科学技术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是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因此我国古代的文明程度非常高,那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相关科学技术图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学时,纸就是在秦汉时代被发明出来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展示秦汉时期的纸的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而且可以播放纸的生产过程图给同学们浏览,从而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到当时的纸的制作生产过程。除此之外,在发明纸之前,我国古代人是利用竹简、帛等各种物质进行书写记录的,那么老师也可以展示古代的各种书写记录的物质,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由于初中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对历史图片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并通过历史图片,将历史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加强研究如何有效地应用历史图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唯真求实

历史对于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本应该受到很多初中生关注的问题,却一再被轻视、被忽略。想到很多学生面对“长征”时的淡然、“南京大屠杀”时的冷漠,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不禁陷入沉思,历史教学应怎样开展,才能矫正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使学生真正做到读史明智、以史为鉴?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深刻领悟到,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唯真、求实和从简,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教学走向自然天成。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探讨了“自然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打造“唯真”的历史课堂

历史不但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过去,更是让学生在了解过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摒弃课堂教学中虚华的“枝叶”,打造“唯真”的历史课堂,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以史为鉴。如学习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学生的家乡为背景,为他们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一是从几十年前家乡遍地坟墓到如今殡仪馆内的骨灰纪念堂、生态公墓的对比;二是一组数据对比:某渔民如果想建一个坟墓就要动用上万元,但如果将骨灰存放于殡仪馆只需要花费2500元左右,到底哪个更“划算”?从对比中,你是否想到了我国土地资源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了吗?这就是将生活转化为知识,然后将知识上升到实践理论的一个过程,这种取材于现实的教学模式更真实,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点滴均与历史有关。他们会在关注历史、关注生命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行动,而一旦落实到行为上,历史教育的本质就凸显了。

二、用问题简化知识

中国的历史结构是24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很多历史事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中都有中心人物。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法学习历史,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把握历史的发展,同时辅以问题,用问题简化知识,让学生把握住重点知识。

以“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为例,受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对明朝的建立并不陌生。然而,明朝采用了哪些集权制度?学生则不甚明了。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结合问题的提出,带领学生全面解构这段历史。

从明朝276年的历史来看,专制集权发生在王朝建立初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朱元璋为研究的对象,采用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找到解构明朝专制集权加强的突破口。

问题1:明朝为什么要专制集权?

合作解答: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朱元璋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和处事作风,二是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便于统治,必须采取专制措施,加强君权。

问题2:明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哪些办法?

合作解答:笔者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朱元璋的做法是:政治军事: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建立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思想文化:①八股取士;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如此,通过这种问题的呈现,学生从纷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会以历史人物为突破的重点,通过对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研究,逐渐向扩展,从而简化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求实意识

求实意识是揭示问题真相的前提,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初中历史新课标最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让学生具备求实意识,能够积极自学。培养学生求实意识的途径,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

如“”一课,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用鲜血、用死亡试图唤醒国人之麻木时,学生并没有预期的热血沸腾和心生敬畏,而是表露出了不赞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太过迂腐。这就暴露了学生对待历史时太过于主观与片面的缺陷,同时说明了学生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这恰恰是学生思维的活跃点,借助这个“点”设问,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此,笔者立刻组织学生们围绕“谭嗣同就死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情境进行了现场辩论,提醒学生可以以当时历史特定的背景对人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见解。很快学生就投入到激烈的辩论中,有的提出了谭嗣同如果不死,就应该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号召领导更多的人投入变法中;有的学生认为,当时国人已经麻木,只有鲜血和死亡才能够将人们从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就如同明朝时期的杨继盛一样,用死谏点燃人们的愤怒之情,正义之感。在学生的争辩中,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开始了对历史的分析与思考,在历史面前他们展现出了最真实的自我。

总之,唯真、求实、从简是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重点关注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多种手段突出历史本质,引导学生从细节上解读历史、感受历史,提升对历史的客观认识,通过唯真、求实和从简,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历史,进而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3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研究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1]。我们要积极的完善导学案,促进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在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高。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1.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距离现在的时间都比较久远,有些时代背景、故事等,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比较久远的知识,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不愿意了解,及时学习了,马上就会忘掉,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运用导学案,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问题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点等,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学不会知识就干脆放弃不学,对历史学习型失去信心[2]。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用难易程度的导学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2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案例

例如在学习《君主集权强化》这节课,可以设置如下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以及制造“文字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满足对祖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认识到文字狱对社会进步的阻碍[3]。

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的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2.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1.1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_____年,他自立为_____,国号_____,史称_____。几年后,又迁都_____,改成_____。

2.1.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___,___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___,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4]。

2.2君主集权的强化

2.2.1清朝初,保留着由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权力很大。

2.2.2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________。设立者:_____。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_____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______裁决。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____和_____去执行。影响:标着着我国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______专制,从_______领域严密控制______。时期:_____、____和____三朝最严重。含义:统治者从____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_______,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____。

后果:造成了_________,摧残了________;禁锢了________。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3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表格内容,分析满洲兴起的内因和外因,归纳努尔哈赤的功绩。

(2)请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列出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这一史实。

(3)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1、“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赵冀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立有何影响?

2、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5]。

(1)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

(3)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结束语: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加完善导学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侍守武.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3).

[2]于霞,马世章.“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3]旷文雅.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4

下面就从教材的编写形式来审视一下我们的教学。关于教材,有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赖以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大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材料。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就是教科书,也称之为课本,最多再订一些资料,但是处于绝对地位的仍是课本,因为它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之下出现了历史教科书版本多元化,由原来“一统天下”变成多种版本,好处很多,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很多教师包括我自身在内比较了正在实验的新版教科书后,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对夏朝的建立者及国家的性质进行了不同的叙述。课程标准内容:“简述尧舜禹的传说和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人教版教材叙述如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北师大版教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华东师大版教材:禹死后,儿子启击败伯益,夺取权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我们暂且撇开这几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实验本)是否正确领会了《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宗旨不谈,那么,历史教科书在某些历史内容的叙述上是否都必须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呢?

专家们会说不一样很正常,因为《历史课程标准》对个别知识点的表述带有一定模糊性,这正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的表现,为以后进一步挖掘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允许历史教科书编写者们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各自的风格。但是,专家们想过问题的另一面吗,对不同青年学生同一史实明显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理由就是为了照顾专家们的个性和历史的模糊性,专家们应该把未搞清的抓紧搞清楚,模糊的也应有个模糊的标准,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跟着你模糊。最终教师们也来个模糊教学不更好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课改是有问题的。

再具体到某一版本教材,就以初中的北师大版和高中的人教版教材为例,体现出鲜明的板块(主题或专题)特色,它的好处很多,这一点不再赘述,在此谈谈几点意见:

以高中历史必修模块中的政治史专题为例,目录看起来很清晰,中西贯通,古今相连,而且专题性、专业性很强,便于集中学习,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只有块不够,还应有条,即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只有培养结构意识,从宏观到微观,才能去分析、认识事物,否则,你为了讲述政治制度而讲述政治制度,你讲得透吗?你还得联系当时的经济、生活、生产状况去讲,这样的结果又导致专题还得建立在对历史有个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初中抓起,因为初中三年的历史教学内容与高中内容上基本符合,只不过要求程度不同而已。但是这仅是个可能性,由可能性到现实性转化的条件也被扼杀掉了,因为初中也是主题式学习,都是块块,没有条条,聪明的教师会把块块转化为条条,实现条条和块块的结合。那作为教材编写的专家们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做些适当的调整。

以必修模块中的古代史为例进行专题整合看效果如何。为什么要整合?因为有的专题好像为了照顾专题而忽视历史上最不能忽视的因素――时序,给学生造成时空混淆,产生对历史教学的厌烦情绪。如必修(Ⅰ)中政治史:先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又回头从古代古希腊讲到现在,把它整合一下可能更容易符合认识规律,不易产生认识疲劳。

这样经过整合的知识系统更完整,同一阶段历史现象的联系更紧密,有效避免了中外史合编的跳跃性大的现象,有效避免了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5

一、进行初中历史时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当学生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分析和把握。因此,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珠海年会中做了题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的讲座。在讲座中徐教授讲到,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与时俱进、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减轻学生负担。其中对第二个基本原则有以下这段阐述:“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程。《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按时间顺序的思考能力,即培养清楚的历史时间意识。《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结束时期望学生获取的能力、成熟程度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达到水平1-3的范围内。而水平1-3中学生分别要能够展示自己开始出现的时序感、展示自己不断发展的时序感、展示自己对时序逐步加深的理解能力。

可见,无论是历史的学科特点,还是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二、初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的策略思考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历史教科书重新修订,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渗透历史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能够透彻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和逻辑性,才能驾轻就熟地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严密的时间观。

每当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学时,笔者不会匆忙开始讲授古代史的内容。此时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此时,教师给学生渗透时序意识尤其重要,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在上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节课时,笔者会让学生背诵《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朝代更替编成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初一年级学生特别愿意接受。背诵《朝代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中国朝代更替,构建起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时序意识。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时之前,笔者就本课的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设计上反复推敲。新航路的开辟可以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使整个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此后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以它为基础。在设计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时,采用“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两段材料提出问题,即“明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出“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之后展示前言,让学生分析同一时期的西方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东西方“抑制商品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封闭”和“开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的鲜明对比,以便学生进一步思索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到东西方的这种反差,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国内和国外商品经济发展的时间逻辑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历史时序性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整个过程,笔者精选了三段反映不同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史料。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笔者提问: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学生回答:相当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接下来又展示了《宋书》中的一段史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笔者向学生解释道:材料中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粮食丝绵丰富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后展示:(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向学生解释:古代经济在宋朝时,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由北方已经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也在此时(尤其宋朝南渡后)超越北方,“苏湖熟天下足”一语出自南宋。虽然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主题时间跨度大、时间连续性较差,但通过教师选用这三段史料,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全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记忆犹新。

(三)复习课教学中更应注意历史的时序性问题

教师在进行某一主题内容复习时,应该打破章节的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时空观。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总复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历史的时序性。

复习美国的发展史,笔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笔者将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

以珠海市2012年历史学科中考题为例:【第六十五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6

一、美国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在美国六年制的小学阶段,一年级到五年级并没有提及任何的中国历史,只是在小学最后一年(六年级)开始提及中国,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早期古代文明。在美国教科书中,中国历史不是从中国的夏朝开始,而是从商代开始。美国史学界认为“夏朝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因此将有文字记载的商朝作为中国历史开端。学生要求从地理、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早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史,具体涵盖下列知识点:(1)孔子的生活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本教育理念。孔子时期普遍存在的政治和文化问题,以及孔子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2)始皇帝统一了北部中国的政策及政治成就,建立秦朝。(3)汉朝的政治贡献及版图的扩张。

孔子是美国教科书提到的第一个中国人,美国大学的哲学教科书开始系统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美国的小学教科书采用了始皇帝的称谓,没有采用“秦始皇”的称谓。大纲指出,“始皇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不是统一了全中国。秦始皇完成对六国的统一之后,才有中国的概念,因此美国教科书不说始皇帝统一中国。大致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同期的汉朝有四个影响深远的成就: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树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

美国加州的初中是两年制:分为七年级和八年级,有别于中国的三年制。七年级世界历史提及中国中世纪的四个朝代,八年级的世界历史课没有涉及任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七年级的中世纪历史跳过了三国、晋朝、南北朝和隋朝,直接讲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初中阶段,美国学生要求从地理、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中期文明史,包括下列知识点:(1)中国在唐朝的重新统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韩国和日本的兴盛。农业、科技和商业的发展。(2)宋朝和蒙古人统治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变迁。(3)蒙古人统治时期和明朝时期,中国和其他周边文明的关系,陆地和海洋的扩张。

美国教科书并没有把元朝单独割裂开来讲述,而是和被元朝所灭的宋朝及缭的明朝联系起来,对比分析汉人文化和非汉人文化的发展,展示其中的历史逻辑和兴衰原因。蒙古人曾侵入欧洲,欧洲历史有提及和记载。蒙古族统治的元时期,重点分析非汉人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发展高峰,但是文明发达的宋朝被军事发达的蒙古族所灭。儒家思想在不尊儒的社会形态里如何发展?废除了科举考试之后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怎样?中国被放在亚洲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国家间的比对研究,探讨邻近国家中国和韩国在知识、语言、宗教和哲学上对日本产生的影响。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没有使用中国常说的四大发明创造,而是把茶叶和四大发明放到一起,相提并论,称其为五大发现,使用了“发现”(discovery)一词。混淆发明和发现的提法,有些不妥。

二、美国高中阶段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美国加州的高中采用四年制,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有别于中国大陆的三年制,教学模式采用了大学的走班选课制度。九年级的世界历史没有提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年级探讨殖民时期和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开始深层次探讨中国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

十年级要求学生分析新帝国时代(newimperialism)全球变化的模式:非洲、东南亚、中国、印度、拉丁美洲和菲律宾。其中包括四个知识点:(1)工业革命主导的经济崛起和由此引起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之间的联系。知识点包括:国家的安全和战略优势、国家的霸权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传教士的传教引起的道德问题;土地、能源和科技发展引起的资源问题。(2)掌握殖民统治者的殖民地,例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的所属殖民范围。(3)殖民者和各种长期和短期被殖民者对帝国主义的观点。(4)世界范围内被殖民地区的独立抗争,包括领袖的角色,例如中国的孙逸仙(孙中山),以及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因素。

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和其他国家的教科书有一点不同的是,其他国家教科中普遍缺少殖民者对殖民主义的观点。为什么美国教科书敢于阐述美国作为殖民者的观点?美国的很多史学家,包括学术泰斗哈佛大学费正清认为,美国比其他的殖民者(例如英国和法国)推行的殖民政策对被殖民的国家更“仁慈”,例如美国政府退还了庚子赔款,并用来投资教育和开设医院,帮助中国教育和医疗的发展。

十年级学生要求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包括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作用。要点包括:(1)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谋求帝国主义,包括1937年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罪行。战争期间人类付出的代价:特别关注俄国、德国、英国、美国、中国和日本战争中平民和军队的损失。(2)学会分析二战后的国际发展形势。例如中国的内战,的崛起以及随后的政治和经济的震荡(例如:“”“”和“”)(3)学会分析当今世界地区或者国家的政治局势:例如中东、非洲、墨西哥、拉丁美洲和中国。

客家人孙中山(1866C1925)是美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提到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国际影响力排名第一的中国人。孙中山在美国学生看来是个非常清晰和易于理解的民主先行者形象。孙中山试图采用美国总统林肯南北统一的模式统一中国,他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学习了林肯的bythepeople,onthepeople,forthepeople。孙中山在中国推行了政党和宪法的理念,以政党推行革命,以宪法治国,摒弃皇权社会所遗传的模糊的“替天行道”信仰。从孙中山开始,中国产生了自己的政党、宪法、现代化的军队和现代民主科学的思想。

十年级讲授的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亚洲战场提及中国的和。提及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的个人传记阅读,但是没有提到中国领导人的传记阅读,也没有提到东条英机这类战犯的延伸阅读。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是亚洲事务的中心,日本和韩国是美国在亚洲用来平衡中国力量的砝码。在此十年级所掌握的历史基础之上,十一年级讲述的中国内容相对简单,要求学生了解门户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学生追溯美国的崛起,并讨论美国如何成为20世纪的世界力量,了解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十年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启了分析和比较的模式,而不是再让学生只倚重历史事件的学习。

十二年级学生要求开始学会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着重分析政治民主的诉求、优势和实行民主的阻碍。学生学会分析国际贸易及中国的经济模式,并解释美国如何影响及被影响的因素,例如:远离美国本土的经济力量。我和我的团队对大一的新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美国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高中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执行教学大纲内容,加州很多高中没有依据大纲对中国经济和政治模式进行学习探讨,而只侧重讲授了美国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为什么?研究发现,美国的高中生十一年级参加完了美国的高考Sat,十二年级就已经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依旧要求上课保持自己的高中成绩,但是世界历史学科内容不再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再像参加高考前那样重视学习。

三、中美历史教学模式的异同

1.历史内容的连贯性

与中国的历史教学模式相比,美国的教科书及中小学历史教学模式有利有弊:优势在于美国的课程设置侧重交流和联系,例如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播,注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产生的原因。弊端是过多以美国的政治和国家利益为中心,在教学指导大纲中甚至忽略了和美国利益不紧密相关的国家的知识内容。在美国的教科书中,中国的历史不是像中国教科书那样,依据每个朝代做一个连贯的介绍,美国的教科书跳过了一些中国的朝代。例如七年级的中世纪历史跳过了三国、晋朝、南北朝和隋朝、从汉朝直接讲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造成美国历史老师和学生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困惑。

2.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独立思考力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同时访问了中国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和美国大一新生,美国学生表示小学和初中有关的中国历史知识都忘记了,十年级的中国历史知识掌握得相对牢靠。但是,从教育衔接的角度看,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中小学知识提供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的机会。美国的大一学生必须学习通识教育规定的世界历史课程,因此美国学生又重新系统学习中国的历史,使用的教科通常是哈佛大学出版的费正清的《中国》。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能继续延伸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教育,特别是一些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相对于中国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美国的历史教科书胜在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独立思考后的表达机会。美国大纲公布考核的要点,但不规定具体内容,体现了教科书和考试内容分离,重点考察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归纳分析能力和观点创新能力。依据大纲的内容,美国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例如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背后的原因?有没有中国人亲自把丝绸送到了欧洲?西方什么时候掌握的丝绸技术?中国其他地区如何获得中国的丝绸技术?要加强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力,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罗列,而是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历史事件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3.历史师资的培训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培训,鼓励他们参加会议并组织专家和中小学老师一起探讨学习。2010年和2013年我在美国培训中小学教师,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加州历史和社会科学学习标准中的中国》(ChinaintheCaliforniaHistoryandSocialSciencesStandards),中小学老师以分组的形式列出自己在教学中面对的问题,内容包括中国朝代的正确发音问题,朝代的更替问题。美国教科书没有遵循统一的拼音序列,例如宋朝在美国历史教科书的拼写是Sung,没有使用拼音Song。

美国历史教师对中国始皇帝的法制及汉朝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疑问。1)始皇帝的贡献是用统一的法制统治中国,为什么法制在中国不能推行下去?美国教科书没有讲清楚何为始皇帝的“法制”,因为法制翻译成英文是“Law”,字面上容易和现代意义上的法制产生混淆,但实际的意思是“严刑酷法”,强调对人的割鼻砍脚等惩罚。始皇帝的“法制”在中国不能维持,反而激发了农民暴力反抗。2)为什么汉朝选择了儒家思想?汉高祖刘邦废除了秦始皇的”严刑酷法“之后,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黄老治术政策,逐步替代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老治术是假托黄老,意即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净俭约,作为西汉初期国家的政策方针。文帝和景帝继续采用了道家思想,采取避让大的“和亲”政策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力日益强大,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了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采取积极的治国态度,发展军事力量抗击匈奴。

每学期类似的针对一线美国中学教师所提问题的定期师资培训受到美国教师的欢迎。中国教师的师资培训需要加强,否则会有知识老化,跟不上新的形势、新的思考。

结语

对外传播中要开展对受众的研究,依据年龄分类,细化对外传播中的特定人群。加强对受众知识结构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才能有的放矢。例如美国青少年在小学六年级就掌握了“SilkRoad”这个词,中国的“一带一路”的英文(theBeltandRoad)是否可以翻译成“newSilkRoad”新丝绸之路,还有待商榷。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7

下面的这个方法是:学生回忆――再现历史――找出关联――归纳专题――升华主题。我就一节复习课来说明如何实现以上的学习过程。比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让学生通过回忆得出这个单元实际学习的朝代是隋唐。这就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明确主题,以之为据,对知识加以梳理,进行重组和优化,组成基本框架。这时注意要以能否为主题服务为标准来寻找和选择知识内容,敢于取舍,大胆优化,适当适量的放弃“细枝末叶”,保证史实内容全面围绕主题不动摇。通过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学生不看课本再次努力回忆,把自己所能记得的有关隋唐的所有零散知识点一一找出。学生说一个,老师写一个,把学生所说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第三步找出关联,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彼此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而连接的方式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学生们又都跃跃欲试了。有的学生把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魏征、“房谋杜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国学、开明开放等知识点连接起来,理由是都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史实。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殿试、武举、国学、科举制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都是反映科举制的完善。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开明开放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由同样充分,通过!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发现历史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小结。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既属于这个专题也可以属于那个专题,比如玄奘西行既可以是唐太宗时期的史实专题,也可以是唐朝对外关系这个专题。每一次对知识点的串联等于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记忆。

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事实了。最后一环升华主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脉络,将所学历史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次,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和内在理论性的知识。老师通过提问“隋唐时期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点,那这个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再次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单元的标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外交?还是文化?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还不可能理解这时老师就要起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经济、国力的强盛,就不会取得外交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让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能够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历史课堂教学很自然地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8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愿学,兴趣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有了兴趣就能很快的把知识点记住,能很好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才能运用规律法,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反之,无异于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苦苦煎熬,却炼不出火眼金睛来。

其次,学生有兴趣,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历史学习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基于课本之上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方便自己理解的历史结构。也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当中的教学任务之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第一节历史课,老师就应该教他们朝代歌:“夏、商、西周、春秋、战,下接秦朝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往后延,辽宁夏金元,明清在后边,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朝代歌。尽管记忆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朝代顺序是相同的,这为他们学好历史打下了初步基础。

(2)、在讲朝代史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不外乎学习它的六大方面:(1)朝代建立(时间、人物、都城)。(2)巩固政权(巩固政权的措施)。(3)发展经济(措施、表现)(4)对内对外关系(暴力冲突、和平交往。)(5)农民起义。(6)朝代文化(科技成就、思想成就、史学成就、医学成就、文学成就、艺术成就)。这样以来,在授课时,无论每一节课下来以后,都能使学生清清楚楚的知道,这节课教师给我们讲了朝代史的六大方面中的某一条,并且下节课该讲什么了。这样脑海中就形成了清清楚楚的一条线,避免了模模糊糊一大片,为他们记住记牢历史基础知识作好了铺垫。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9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说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篇10

历史这门课程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说,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涉及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文艺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学艺术的内容也经常出现于各类考题中。这部分内容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它的优势,学生也乐于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教师不重视

有这样一种现象,刚发的新书,学生首先津津有味去看的不是数理化,而是音乐、美术或历史书上的图片。在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也往往是这些艺术教师。但在历史课堂上,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大多数历史教师处理课本上的文艺专题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任由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不会上,学生也不乐意学。显然,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历史课变味

有些历史教师把历史课一会上成语文课,一会上成美术课。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愿意尝试这一非专业领域,但在实践上却脱离了这门课的历史特征。记得听一位中年教师的历史课,题目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位历史教师的语文功底是比较深厚的,领着全班同学背诵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很多作品,学生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也很好。但一堂课下来,身边的一位听课教师问笔者:“这是一堂历史课吗?”笔者无言以对。脱离了历史特征的历史课,就不是真正原历史课了。

二、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及广泛的阅读面

正如前面提到,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知识交叉的现象日益增多,历史会用到语文素材,政治会遇到历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做到言之有物。

2.注意课程的历史特征

什么是“历史特征”?有一位教师在讲宋明理学时,引用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出“格物致知”;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印象派绘画特点(阳光下物像色彩变化)时,让学生认识到了当时光学技术的进步……诸如此类。简而言之,让所学知识找到在历史中的落脚点。

曾看过纪连海老师的一段视频,他指导学生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分析总结北宋经济发展情况,角度新颖,论证有力。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所谓论从史出,纪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也尝试让学生解读文艺背后的历史。如,在讲中国古代绘画《笔墨丹青》时,笔者做了个课件,取名为《图说历史》,即通过绘画发觉其背后的历史信息。

(1)初识唐朝

教师出示《簪花仕女图》《五牛图》。教师提问:“猜猜看,这是哪朝的作品?”学生回答:“唐朝。”教师再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服饰,仕女体态丰腴;《五牛图》中牛健壮有力,跟唐朝的国力相似。”

(2)细品唐朝

①介绍《步辇图》。这是初唐阎立本的作品。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教师提问:“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学生回答:“坐在辇上的为唐太宗,左侧中间站立的为禄东赞(依据服饰判断)。”教师再问:“全图的焦点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唐太宗。”教师又问:“这幅图是怎么突出唐太宗这个焦点人物的?”学生回答:“以宫女的娇小衬托唐太宗的壮硕;以禄东赞的谦恭衬托唐太宗的威严……”教师最后问:“通过对唐太宗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当时大唐的什么风貌?”学生回答:“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

②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出示《送子天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小组合作的成果:《送子天王图》中唐人富于想像力,人物刻画生动;佛教在中原广泛传播,与本土文化融合(人物汉化),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大唐胸怀。《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描绘杨家姐妹的奢侈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化,更预示着大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3)梦回唐朝

教师提问:“根据已有知识,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唐朝,你会看到些什么?你最想对统治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