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使用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1:47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1

20__-20__年,我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以财政增收为前提,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农村“5+1”实事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我市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将我市20__-20__年度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

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除增加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投入外,积极上争支农项目资金,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2490.5万元,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1.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五年共投入支农水利资金11543.88万元,主要用于县、乡河道的疏浚整治和长江堤防、水闸、涵洞等的维修养护,提高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能力,确保了渡汛和防洪安全。安排土地复垦专项经费8873.4万元,复垦土地面积15178.3亩,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2.大力推进河道“双清”工程。20__—20__年,财政投入5000万元,确保我市村级河道得到全面疏浚整治。共建成村级河道达标村169个和8个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示范点,疏浚整治村级河道3956条,拆坝建桥7531座,疏浚土方820万方,新、改建涵洞2362座。目前我市191个行政村已全面进入保洁状态。

3.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桥梁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投入配比、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我市农村非等级公路的农用机耕桥及农民生产、生活用桥进行改扩建,五年财政总投资1667.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64万元,建造206座小型农桥。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支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74公里,切实改善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化解了一些农村矛盾,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4.促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市财政投入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资金528万元,已完成2800户“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个小型畜禽场沼气工程。增加农村改厕改水投入,财政投入农村改厕改水资金513.5万元,完成1.4万户改厕任务,完成生活污水净化池60组,总处理生活污水容积为2880立方米。安排林业绿化资金757.91万元,植树420万株,造林面积4.25万亩。

(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化发展。

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682.5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56万亩,项目区内开挖疏浚渠道151.2公里,累计完成土方89.3万方,促进新增粮食总产量480万公斤,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61万亩,改良土壤2.78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79万亩,平均新增农业产值48.6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5元。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515万元,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发展资金165万元,农发基金20__万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600万元,技术推广经费73.08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补助,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生态农业园、江心洲生态园的建设。

(三)支持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民减负的各项要求,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20__年以来,我市实行“一免三补”政策,20__年减征农业税3个百分点,并实行发放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20__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直补面积达34.3万亩,惠及农户14.14万户。20__-20__年全市发放直接补贴共6852.4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4746.76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17万元,机动渔船价格补贴434.77万元,小麦良种补贴64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00万元,农机具补贴217.39万元,渔民转产转业补贴96.55万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488.07万元,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助学体系。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对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两免一补”及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此外,20__年我市还投入职业教育2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25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力求于20__年底将农

村义务教育债务5000万元化解到位。2.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五年财政投入559.45万元,支持各类成教、职教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7万人,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支持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开展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89人,转移输出17.86万人,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__年底,参合农民达到29.17万人,参合率达92%,财政补助2442.85万元。全面启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涉及6个镇的14个试点村,参保人数2285人,缴费金额1506万元。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市财政共投入962.98万元,使26158名低收入群体缓解了生活困难的问题。

4.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五年来财政投入16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20__年,财政按农村人口平均7元的标准,投入302万元,用于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我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情况

(一)建立了“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我市从20__年开始建立了“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相关职能科室组成的“三农”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三农”工作中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三农”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确定。

(二)制定和完善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1.实行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要求,财政支农重点项目资金必须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要求到财政部门报账。单独设账,专户管理、专项核算,按照项目建设合同书,加强对支出凭证的审核,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建设资金,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有效地制止了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建立健全专项工程项目库制度。规定凡是上争资金的项目,必须根据需要与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领导批准,先纳入专项工程项目库。项目申报时,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的原则,直接从项目库中提取上报,避免了项目盲目申报与重复申报,使项目申报更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更具时效性。

3.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行政府采购、项目监理、招投标等制度。江苏省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桥梁建设项目是唯一一个将财政部门作为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单位的财政支农项目,也是近年来农业财政工作的重点与亮点。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编制农村桥梁建设项目库,专门制定了我市《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桥梁建设规程》,实行统一勘测设计、统一编制概预算、统一县级财政报账、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的五统一管理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项目招投标管理,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三)加强财政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财政监督的过程。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一是由本级财政稽查科室牵头,依据法律法规制度,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验收,对整个收支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财政协同市纪委、监察、水利、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双清”工程、土地复垦等重点项目,按实施村进行达标验收,工程达标方可拨付资金,真正把工程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三是由上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和验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四是聘请了行风监督员,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群众与社会的监督。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总体来说,五年来我市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明显强化,支农成效较为显著,但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并存。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等各部门,项目资金上存在交叉与重复的问题,部门实际工作中又有越位或缺位的问题,因而形成多个部门安排同一项目或多个部门都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内部因业务分工的不同,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也涉及多个科室管理,这也给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二是省市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和额度较小。随着农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农村各种配套设施要求也不断增加。省市财政支农投入范围广但各个项目资金投入的规模、额度较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不足。三是财政支农方式有待完善。主要是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配套投入方式有待改进。近年来,省市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等农业领域都安排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其中相当部分专项资金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而且配套额度较大,如农桥建设项目,20__—20__年下达我市农桥建设资金计划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2

一、基本情况

竹根镇龙门村地处茫溪河沿岸,距中心城区约10公里,车程约10分钟。竹根镇龙门村系原杨柳镇龙门村、万里村建制调整后合并,属省级“四好村”,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691人。主要产业以种养循环、特色水果种植为主,预计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56万元。

二、2019年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2019年龙门村产业扶持资金为100万元,竹根镇将此扶持资金以入股方式投入至乐山三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此笔产业扶持资金已于2020年8月入股至乐山三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乐山三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龙门村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一处,该养殖场已于2020年2月建成,建成规模为存栏2000头,年出栏4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经营模式属为巨星集团代养生猪,收益为保底分红模式。乐山三多农业科技公司已于2020年3月建成投产,截至2020年9月,代养生猪1700头已达出栏标准,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收入将达5万元。预计至2021年,按年出栏4000头计算,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10万元。

三、2020年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龙门村产业扶持资金为100万元,竹根镇预计将此扶持资金以入股模式投入至五通桥区茂宏家庭农场。五通桥区茂宏家庭农场在龙门村投资500万元新建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一处,该养殖场现正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已通过环评及土地审核),预计在2020年12月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预计年存栏2400头生猪,年出栏4800头生猪,经营模式属为巨星集团代养生猪,收益为保底分红模式。现五通桥茂宏家庭已完成前期环评、土地审核、场平和入场道理修建工作,目前2020年产业扶持资金尚未到位。五通桥区茂宏家庭农场投产后,预计龙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新增10万元(以投入100万元入股分红计,按每年10%受益)

四、建议意见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3

关键词:直接投资;异常资金;外汇监管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资本项下呈现出收支双向大幅增长的整体态势,收支顺差和结售汇顺差进一步扩大,外资流入呈现渠道多样化、形式复杂化的特点,其中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在流入方式、结汇使用等方面表现异常。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国内房地产等行业投资依然过热的背景下,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从投资行业上看,非生产型外资企业增长较快。国内利用外资一般以生产型企业为主,但2009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和我国利用外资速度加快,非生产型外资企业的设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除传统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外,主要是各类咨询服务公司,这类企业名目繁多,注册资本大小不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经营范围较模糊,资本金结汇是否用于自身经营活动往往难以核实。

(二)从资金来源看,缴款人与投资人不一致现象增多。正常情况下,外资企业的境外汇款人就是外方投资人,投资人与缴款人保持一致。外方投资者与缴款人名称不一致原因较多,有些是投资者为实现正常投资而采取的变通措施,反应了投资者在特定制度约束下的一种合理诉求;有些则是在投机等非正常动机驱动下产生的非法交易行为,特别是境外同一汇款人多次向境内不同企业汇款,带有明显的地下钱庄资金运作特征。

(三)从资金流入速度看,注册资本提前到账明显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注册成立以后,企业根据开工进度和商务部门的批复规定分批汇入注册资本,并逐步结汇使用。但有些企业资金到账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明显不相符,出现注册资本到账快、结汇快等异常现象,这些企业往往在短期内完成外汇登记、注册资本快速到位,有的企业甚至当日办理外汇登记并开立外汇账户,次日资本金全额到账。

(四)从资金使用看,存在较多结汇用途与经营范围不一致现象。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应在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超范围使用不仅改变了资本金结汇用途,违反了相关外汇管理法规,而且投资的真实性大多存在问题,甚至是虚假投资。例如淮安市某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为货物仓储及配送,资本金4790万港币到账后结汇全部用于购买无形资产,明显与公司经营范围不符。

(五)从外汇年检看,非正常不参检企业增多。外商投资企业每年要按规定参加外汇年检,向外汇局报送前一年度的外汇收支及经营情况报表和年度审核报告,以便外汇局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外汇违规行为。外资企业除注销以及转中资等原因外,应及时参加外汇年检,否则将被暂停办理新的外汇业务。近年来,企业非正常不参加外汇年检明显增加,不少企业成立第二年人去楼空,无法联系,其投资真实性不言而喻。

二、异常外资流入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经济环境反差是直接投资异常流入的直接动因。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经济增长乏力,资本市场不稳定,加之美国等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将基准利率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水平,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较大利差,从而导致大量国际资本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高速的经济增长及伴随着的后发优势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同时,随着涉外经济发展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也成为吸引异常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

(二)招商引资偏好为异常外资流入提供了隐性“政策保障”。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满足国内生产建设的资金需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引导,但“重量不重质”招商引资偏好短期难以改变,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式”倾向,层层下达引进外资任务导致“全民”招商的不正常现象,甚至采取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这一方面造成了外资近年来的集中和大规模流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有些基层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通过非正常手段违规引入虚假外资,客观上助长了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三)外汇指定银行重服务轻监管导致代位监管不力。自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授权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办理,这项改革举措在便利企业的同时,增加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管职责。随着更多传统外汇指定银行上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各银行在外汇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外汇政策执行者与外汇利益经营者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有些外汇指定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服务企业和代位监管的关系,对企业资本金结汇审核把关不严,业务操作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向外汇局报告不及时、不完整,甚至帮助企业变相结汇规避管理。

(四)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制度对异常外资流入难以有效控制。当前资本金结汇制度在服务企业、实施科学监测和控制境外资金异常流入风险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理念的要求。表现为在结汇管理中过分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表面真实性审核,忽视了对企业资本金结汇资金实际用途的后续管理;同时,缺乏有效的资本金结汇监测分析机制,管理系统以业务操作为主,监测分析功能相对薄弱,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和企业外汇年检的财务数据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以事前审核为主的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制度一方面造成企业结汇手续繁琐和银行业务成本不断增加,与当前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改革精神相悖;另一方面也未能有效防范异常外汇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流入,企业资本金违规结汇游离于外汇监管之外。

(五)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的管理信息交流不畅弱化了对异常外资流入的监管。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涉及商务、工商、外管、税务和开户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但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外汇局与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之间未建立信息交流长效工作机制,信息不能及时共享,难以充分掌握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状况;二是外汇局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反洗钱系统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联系机制,无法实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真实去向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外汇局与外汇指定银行信息交流体系不健全,银行报送的资本金到账及结汇备案信息过于简单,外汇局无法及时了解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详细情况。由于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大多披着合法的外衣流入,相关监管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外汇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资进行甄别和查处,增加了对外资资本金结汇真实性监管的难度。

三、加强异常外资流入监管的对策建议

异常外资大量流入将进一步推高国家外汇储备,弱化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增加通货膨胀的治理难度,必须积极调整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异常外资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管理。

(一)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引导外资合理、规范流入。地方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关系。一是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使外资流入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二是要注重引资质量,重点在优化环境和改善服务上下功夫,而不应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人为放宽相关的管理规定,造成虚假外资甚至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影响外向型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要主动协同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金的流入和结汇进行跟踪监管,堵住虚假外资流入渠道,从源头上确保外商直接投资的真实和有效。

(二)改革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和意愿结汇制度。从长期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应从重外商直接投资登记、开户和验资询证等行政性审批业务向重资本金结汇资金使用的监测分析转变,资本金结汇制度改革应顺应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和促进投资便利化的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放”与“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意愿结汇,分类管理。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守法或外方的资信情况进行分类,对正常企业允许其资本金按照意愿结汇,便利合规经营企业资金使用,对风险企业实行有条件结汇,依托非现场监测工具对结汇人民币资金流向进行重点监控。

(三)完善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非现场监测机制。首先,进一步完善资本金结汇资金支付的非现场监测内容,将资本金结汇人民币资金收支信息纳入监测系统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该类账户与其他人民币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的全程监控,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非现场监管指标,及时对发现的异常支付或银行上报的可疑交易进行现场核查。其次,建立外汇年检数据分析监测制度。企业外汇年检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外汇收支情况表事先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全面掌握企业的资金来源、占用以及经营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异常或违规交易的线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汇年检信息对异常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作用。

(四)强化外汇指定银行真实性审核责任。银行在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过程中,要运用KYC(KnowYourCustomer)原则,充分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中有关经营范围、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资金到位进度条款等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注意审查其注册资本是否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和行业特性相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一旦发现疑点就应列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并及时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对未有效履行资本金结汇监管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要严格按照外汇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

(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大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针对当前直接投资异常增加以及资本金流动、结汇使用的特点,加强与公安、商务以及人民银行反洗钱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跨系统的异常投资外汇资金协作监管机制,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共同防范和打击热钱等非法外汇资金通过投资方式流入;同时,建立跨地区外汇局之间联合办案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通过联合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提高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资金异常流动检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4

论文摘要:外汇流动情况代表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分布,国际资本的流动既可能对所在国经济产生虚增的大繁荣,也可能给所在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只有对所在国外汇的流入和流出进行有效监管,才能够减少或缓冲国际资本巨额流动给所在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的各项交易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尽管资本项目依旧管制,但大量国际游资依然不断地涌入我国,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外汇监管,防范涌人的国际游资的冲击,确保我国管制金融安全。

一、目前外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境内的外汇流动情况

外汇的流人流出是通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行的,目前我国外汇的流人流出主要部分是通过经常账户下的各项交易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一些项目的交易活动进行的,大部分是通过商品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跨国企业经营与并购等活动进行的。由于资本项目依然采取强制结售汇制,人世之前企业自由用汇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许多出口企业低报出口数量或低报出口价格,进口企业高报进口数量或高报进口价格,以便企业用汇时可以随时使用,而不受国家购汇的限制。这些外汇剩余常常存放在国外,此时外汇有流出的趋势。加入wto后,我国不断加速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国际资金的流人流出更加畅通,渠道更加多样,监测难度也更大,给金融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1.我国外汇流人情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外汇收入、节约外汇开支、加强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增速加快,截至2008年5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到17969.6亿美元,大约是2000年的十倍,而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增幅竟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7月4日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外债余额为3925.8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对外负债),较2007年底增加189.71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6.41亿美元,增长7.56%,占外债余额的60.30%,创有史以来新高。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已出现明显偏高迹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就可能导致人民币危机与金融危机,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和接受的后果。

2.我国外汇流出情况。外汇流出的情况主要包括外汇转移的渠道、流出外汇的币种、外汇流出的原因、以及流向的领域。从正常情况看,外汇的流出主要是进口支付、对外直接投资以及海外并购等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较大,值得重点关注。但是,由于商务部对这方面的历史统计数据不公开,而从所公布数据上看,目前我国外汇流人远大于外汇流出。

3.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目前境内热钱的投机性、冲击性,具有危险性强、金额较大、流动速度快的特点。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与经常转移;资本项目下的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与贷款,此外热钱还可以通过地下钱庄和境内外商业银行流入中国。由于外汇流人远远大于外汇流出,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人民币出现严重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不断激增,使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供求,通过价格机制作用,外币价格就有下降趋势,本币价格则会有上升压力,这已经从我国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得到充分印证。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不断开放,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大规模地涌人进来,这就进一步地推动人民币汇率的走高,而且这种走势明显隐藏着人为因素。

其次,人民币外汇占款数量剧增。众所周知,外汇流人增加得越多,需要投放的本币就越多。而且,外汇流入的增长势头如果持续下去,就会招致货币当局货币独立性的弱化。当人民币升值达到投机套利者的预期值的时候,在外汇市场上就会有大量抛出本币的情况。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市场上抛售本币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这不但造成国内物价的飞速上涨,也会迅速导致本币大幅度对内贬值,进而对外贬值,从而使本币币值失去稳定性,人们持有本币的信心也会一落千丈。本来就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愈加不堪一击,高通胀伴随高利率的现象就会同时发生,本国经济将会遭遇致命的冲击。

另外,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在美元不断贬值、美元储备在外汇储备占比居高不下,使我国外汇储备值极度缩水,外汇储备的购买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外汇流人大于流出这一问题必须加以彻底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宏观层面

1.加强对外高尖端技术产品、技术、劳务的购买。扩大财政对外支出既可以减少由于外汇储备过高而美元贬值带来的储备资产价值的贬损,又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弥补由于货币紧缩政策造成的经济萎缩的现实问题。

2.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外汇资金流人流出的监测机制,尤其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机制,为短期大量国际资本抽逃设置障碍。对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的来源及使用进行监督,对国内进出口企业的资金往来通过开户行进行监督检查其资金来源及使用,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可通过其国内开户行进行监督,等等。尤其是对辖区内总体外汇资金的流人流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重点放在外商投资企业、国内进出口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

3.加强国际间合作,尤其是加强与篮子货币中的货币发行国加强贸易和货币方面的合作,从而避免由于国内采取紧缩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国内收益相对下降,导致已经流入国内的国际短期资本,尤其是投机性资本以外汇的形式,迅速、大规模的逃离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对冲影响,尤其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

4.借鉴美国最近发生次债危机时美联储采取的大型投资银行介入的紧急融资安排,防止在外汇大量撤离时,本币币值波动剧烈,从而利用大型投资银行进行债券的买卖,稳定本币币值的应急性金融安排。

5.调整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即减少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的比例,避免由于短期内大量外汇抽逃现象的发生。按照国际标准,短期外债占比的警戒线是25%。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占比明显偏高,建议将我国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中的比例调到国际标准或以下。

6.加强中资银行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既可避免大量外汇资金的流人,又可解决储蓄资金分流难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困境问题,同时对物价也会产生抑制作用。

(二)微观层面

1.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外汇流人流出的数额进行有效监测。按季度报表显示的各项统计结果做数字分析,尤其是对外汇资金来源总额、外汇资金运用总额、外汇买卖总额、境内外存放总额的变动分析可以较全面掌握外汇流人流出情况,同时重点监测外汇资金运用项目大于外汇资金来源项目时,关注差额变动情况。如果差额过大,说明短期资本流出大于流人,市场上会出现外汇短缺,本币汇率会有大的下跌。因此,对金融管理部门来说,以此建立健全外汇资金流人流出的检测机制十分必要,这样就可以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行业危机提供预警和防范机制。

2.鼓励国内企业进口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先进行业的优秀人才(以外币支付其劳务报酬),并且鼓励有潜力的大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这样既可疏导我国外汇资金流人大于流出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经营规模,使企业走出国门,为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国来源的多元化原则,而且应按照其货币的稳定程度划分投资国的份额按额度大小的顺序应按欧元区、日本、美国划分份额为宜。目前,美元走势疲软,正经历第二阶段的次级债务危机。这样做可以避免美元进一步贬值给我国外汇流人流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原理,在引资国吸引外资时的具体应用。要实行多样化引资渠道,以规避投资风险一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要分清主次,选择多个投资国。

4.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向外管局呈报“外汇信贷收支表”时,应单独呈报一份标有外汇币种的报表,这样会更有利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分币种的外汇流向进行明确跟踪,尤其是流人流出的某一外汇占外汇总额的比例情况,特别是美元的占比情况进行检测,因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投机性资金对美元的信心大打折扣,为追逐高收益,大量国际游资就会以美元的形式暂时转移,重新寻找获利市场,这样美元资金就极有可能渗透到新兴市场国家。

总之,对外汇流人流出的监测非常必要,尤其是当今美国经济疲软、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以外汇形式流入流出的国际游资更是对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国经济,甚至地方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这不能不引起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史亚荣.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探讨[J].开发研究,2006(5):118—121.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5

摘要:本文通过对香港《外汇基金条例》及基金运作经验的介绍,对比我国外汇储备运用情况,提出经营我国外汇储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汇基金;《外汇基金条例》;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18-03

一、香港外汇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2005年末,外汇基金资产值为10.689亿港元。1993年至2004年期间,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远高于同期的复合年度1.8%的通胀率。2005年,尽管受到美元回升及美国连番加息影响,市场投资环境不太理想,香港外汇基金实际回报率较基准回报率仍高出约0.2%,延续了7年前1999年1月采用这个度量方法以来外汇基金实际回报至少与基准回报看齐的纪录。全年获得381亿港元的投资收入,财政储备分账100亿港元。投资收入主要包括来自债券与其它投资的总回报301亿港元港股组合的估值收益及股息70亿港元其它股票的估值收益及股息205亿港元外汇估值亏损195亿港元,主要是欧元及日圆兑美元贬值所致。

香港财政司司长为2006年外汇基金投资回报设下了6%回报率的预算,预测新财政年度中,财政储备可从外汇基金收益中获得182亿港元的分账。

二、香港外汇基金运作分析

(一)《外汇基金条例》是香港外汇基金运行的法律基础

1.外汇基金设立的目的。外汇基金根据1935年的《货币条例》现更名为《外汇基金条例》设立,1992年进行修订。条例规定外汇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影响港元的汇价,维持稳定健全的货币金融体系,以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次要目的。具体而言,外汇基金的目标包括:(1)保障资本(2)确保整体货币基础在任何时候都由流通性极高的短期美元证券提供十足支持(3)确保有足够流动资金,捍卫港元汇率,以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4)争取投资回报,以保障资产的长期购买力。由于外汇储备是属于香港市民所积存的财富,因此保障这些储备的长期购买力也是外汇基金的投资目标。

2.外汇基金的控制及投资组合管理。《条例》规定外汇基金由财政司司长掌有控制权,主要运用于财政司司长认为适当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港币汇价的目的,以及其他附带目的。财政司司长在行使控制权时,必须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财政司司长当任主席,其他委员则由行政长官委任。财政司司长可以政府一般收入作为抵押,为外汇基金账户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借入款项,借入的尚未清还的款项总额在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500亿港元,如以外汇持有,则在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以当时汇率计算的相等数量。外汇基金或其任何部分,可以港币、外汇、黄金或白银持有,或由财政司司长投资于他在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后认为合适的证券或其他资产。财政司司长据此可为外汇基金的账户买卖上述货币、外汇、黄金、白银、证券或资产,及在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后订立他认为对审慎管理外汇基金而言合适的任何财务安排。

3.具体运作授权金融管理专员注。《条例》规定财政司司长按其认为适当的条款及条件,委任一名金融管理专员,财政司司长可将其权力与职责转授予金融管理专员。金融管理专员必须协助财政司司长执行其职能及财政司司长所指示的职能,执行任何其他条例赋予金融管理专员的职能并就外汇基金的运用及投资的管理向财政司长负责。

4.《条例》规定的外汇基金的费用构成。一是为外汇基金事宜包括为该基金做出投资而雇用的人员所支取的薪酬,以及与这些人员有关的其他职员费用,包括以处理外汇基金事宜为其部分职责的受雇公职人员所提供服务的薪酬或职员费用的适当部分二是根据或凭借《硬币条例》而发行的硬币,其发行及维持流通所产生的任何开支三是行政长官所批准的任何附带开支,该开支是财政司司长及咨询委员会为适当地执行其与基金运作有关连的职责而需要的。

(二)确立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和投资基准,通过专业投资管理团队保证外汇基金稳健运行

外汇基金分作两个不同的组合来管理,分别为支持组合及投资组含。支持组合持有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为货币基础提供十足支持。外汇基金其余的资产作为投资组合,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债券及股票市场,以保障资产的价值及长期购买力。

投资基准明确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整体货币分配。外汇基金77%的资产分配于债券,其余23%则分配于股票及有关投资。以货币类别计,88%的资产分配于美元区包括港元,其余12%则分配于其他货币。投资基准是根据外汇基金的投资目标而制订的,并作为外汇基金长期资产分配策略的指引。自1999年至今,投资基准一直定期修改,以确保能贯彻符合外汇基金的投资目标。由于金融环境不断变化及市场极度波动,投资基准必须做出一些修订以改善外汇基金中期至长期的风险回报。

外汇基金的长期投资策略由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制定,日常管理则由金管局储备管理部负责。储备管理部根据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批准的投资指引执行这项职能,其专业投资人员对不同经济体系进行基本分析及评估市场发展趋势,然后决定不同国家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以及入市与离市的适当时机。这些专业人员负责挑选每个市场可投资的个别证券。

(三)外聘基金经理

从2003年1月起,原来由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香港股票组合,改由金管局管理,金管局将该组合的管理完全交由外聘基金经理负责。因为金管局认为,雇用外汇基金经理既可吸取市场上最专门的投资知识,也可利用不同的投资偏好以达到多元化目的及掌握市场知识与资讯。外汇基金雇用的全球外聘基金经理分布于13个金融中心,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三分之一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外汇基金通过增加雇用专业基金经理的数目及类型,以分散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管理偏好及市场。外聘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遵守与内部管理投资组合相同的严格管理要求及投资指引,并接受同样的投资表现因素分析。外聘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分别存放于几个主要全球托管人。

(四)强化风险管理及监察职能

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负责管控外汇基金的风险,该部门负责监察投资活动所涉及的市场、价格、信贷及业务运作风险,并负责选定投资基准及评估投资表现,由内部及外聘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均会根据指定的投资基准评估回报。此外,该部门也进行详细的投资表现因素分析,以评估投资经理的投资管理技术,使资产分配更为有效。除了传统的风险管控工具外,该部门也采用风险值及模拟压力测试,以量化方式评估投资组合在正常及极度不利市场情况下所承受的风险。为配合外汇基金投资取向的变化,风险管理及监察处根据市场最佳标准,不断提升内部的评估及分析功能。

(五)信息披露

金融管理局每月发放4份有关外汇基金数据的新闻稿,主要是为配合金融管理局维持高透明度政策而发表的外汇基金资产负债表摘要及货币发行局账目,其中3份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公布数据特殊标准”SDDS发表金融数据。一是国际储备数据,指香港的宫方外汇储备二是中央银行分析账目,指资产负债表内的指定数据三是国际储备及外汇流动性数据范本,全面反映基金组织成员的外币资产及因外币负债与承担引致该等资产流失的情况。

三、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情况

(一)我国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发社会上诸多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包括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中包括按规定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

2003年12月国务院以外汇储备经营的名义首次批准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金融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对中行、建行总共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外汇储备经营之路。2005年4月,中央汇金公司又使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工行进行注资。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中“经营国家外汇储备”为依据,然而,由于目前使用外汇储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注资问题尚未纳入法制化和程序化审批轨道,以上举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注资行为的性质、中央汇金公司的设立和运作、信息不透明等。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仍主要用于金融资产和证券资产投资,尚无从战略角度出发的实物资产投资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海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无实物资产投资。而且外汇储备中大部分为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和投资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地产基金公司,外汇储备随美元币值变化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开展使用外汇储备进行实物资产投资。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成本不断增加。除了原油等能源外,我国对于其他稀有金属的储备也相对落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了储备稀有金属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和部分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钒、锰、钻、镍、钼、钨、钴等稀有金属,稀有金属必须储备备够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消耗量,而日本国内的实际储备量往往都高于法律规定的数量。

(三)国家对于经营外汇储备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投资方式、收益情况等信息未能向公众公开

有人指出,外汇储备既是国外的债权,又是对公众的债务。因此,动用外汇储各的实质是动用了对公众的债务或动用了公众对外的债权。依照现代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理念,作为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决策,需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的行动,早在2003年12月31日前就己经完成,而注资的消息直到2004年1月6日才予以公布。而注资的完整方案、决策程序、具体注资过程,甚至是注资的法律依据等信息也未公开。

(四)缺乏对经营外汇储备的监督机制

有研究认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储备经营监督机制,央行既是外汇储备经管管理原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所以在利用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注资时,引发了对国家外汇储备经营者同时又是监管者与经营效益评估者的负面评论。有学者提出应该参照西方国家那样,由财政部来制定外汇储备的经营决策,而央行仅作为执行者的角色。

四、香港外汇基金运作的启示

当前,随着外汇储备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可以研究制定一部专门的《外汇储备条例》,详尽规定外汇储备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程序、规则、法律责任等内容,将外汇储备经营改革纳入到法治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香港金融管理局.《二五年年报》。

2、香港金融管理局.《外汇基金条例》。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6

一、现金流量表的演进

最早的资金流量表出现在美国。通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以现金及约当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称为“现金流量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内,财务状况变动表一直是西方国家三张必报的外部报表之一,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重视。但是随着70年代中期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客观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许多公司经历了严重的现金紧缺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因此而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公司内部的管理者还是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都开始关注与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主要目的也随后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合理的决策,评估及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4年颁发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会计中各种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认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现金流量表,肯定了现金流量信息在财务会计报表中的地位。1987年,该委员会公布了第95号公告《现金流量表》,并要求企业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199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了“e36现金流量表》”征求意见稿,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取代原财务状况变动表。1993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编报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但对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内容没有作具体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状况变动表因其本身内在的缺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因而我国于1998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从1998年起,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这标志着在我国编制了5年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正式被现金流量表替代。2001年对该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财政部制定了包括现金流量表等在内的38项具体准则。

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可以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并直观反映现金流入流出的原因。在现金流量表中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现金流量进行分类,清楚地反映出公司的每种主要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2.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代表企业运用其经济资源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便于分析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差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代表企业运用资金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能力;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代表企业筹资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

3.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通常报表使用者比较关注企业的获利情况,获利情况一般通过利润表反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获取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有偿债支付能力。有时,利润表上利润实现并不可观,但却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表可以弥补损益表的不足,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

根据以上理解,银行承兑汇票可不可以包含在现金等价物中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实务中,企业大量的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经济业务往来,都是通过银行结算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和《票据实施办法》,央行对银行结算办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支付结算办法》。办法规定企业目前可以选择使用的票据结算工具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等。在我国,除商业汇票外,大部分票据都是即期票据,可以即刻收款或存入银行成为货币资金。因此,我国的应收票据应为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目前存在的大部分商业汇票都是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由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承兑申请人签发,经银行承兑,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银行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承兑申请人在汇票到期前应将票款足额交存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必须以商品交易为基础,严禁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申请条件十分严格,尤其对申请人的资信、具有支付票款的可靠资金来源和能力特别重视。

银行承兑汇票具有良好的流通性。承兑申请客户持银行承兑汇票与收款人办理款项结算,交付汇票给收款人;收款人可根据交易的需要,将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其债权人;收款人或持票人可根据需要,持银行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质押或贴现,以获得资金。银行承兑汇票自出票日至到期日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对于承兑申请人来说,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减少企业银行贷款,减少资金占用。毫无疑问,当银行承兑汇票处于流通状态时,它就是一种结算方式,就是资金的替代物。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由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构成。对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它包括库存现金、可供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这两项从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货币资金扣除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就可以得出。但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各国却分歧较大,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有关规定,将其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一项投资被确认为现金等价物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准则所附《指南》只对其中的“期限较短”作出了解释.其他三个条件的具体涵义都未作进一步说明,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编制报表的难度,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来确定现金等价物的范围。虽然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但很可能导致企业主观臆断、或是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的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那么,根据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l号一现金流量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金流量表中所指的现金应是企业持有的且管理部门事先已经考虑将其用于某一时间支付目的的资金或短期投资。

五、银行承兑汇票应被纳入现金流量表

企业当期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银行承兑汇票,无非四种情况:1.会计报表目前,票据到期,增加银行存款,这部分业务在现金流量表正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体现。2.会计报表日前,票据未到期,也没有进行贴现,这部分业务将不会在本期现金流量表正表中体现。3.会计报表目前,票据未到期,进行贴现,增加银行存款。这部分业务在现金流量表正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体现。4.会计报表目前,票据未到期,但由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而将银行承兑汇票进行了背书,这部分业务由于没有引起现金的变化而不会在现金流量表正附表中有任何显示。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7

【关键词】结售汇外币清算支付系统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受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影响,业务范围被限定在集团范围内,仅可以对集团所属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和银行等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相比,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客户来源有限、吸存成本高、业务种类少等困难。目前大部分财务公司主要通过向成员单位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方式赚取利差。而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金融机构依靠利差获取稳定收益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财务公司迫切需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售汇业务作为一项传统的中间业务,正逐步受到财务公司的青睐。在开展内部结售汇业务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掌握外币资金清算方式及效率,对财务公司管理外汇头寸、控制业务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将起到有效帮助。

一、境内外汇清算途径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外汇管制状态,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除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外币划转以及工商企业同户名资金调拨等特殊情形外,我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且不得以外币计价结算。因此,相比于人民币支付系统,我国的外币支付系统发展比较缓慢。在中国人民银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投入使用之前,境内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境外行完成外币资金清算。随着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正式运行,境内金融机构可以开始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外币资金清算,上述两种清算途径也是目前境内外币资金清算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境内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中国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外汇联行系统完成境内外币资金调拨及清算。这四种模式的清算方法和特点各有不同,以下是对上述四种清算模式流程和效率的简要介绍。

1、通过境外行进行清算。境内付款行在收到付款人提交的付汇申请书后,依据付汇申请书内容制作SwiFt报文并通过其境外行发送给收款行的行,收款行在收到行转发的报文后,依据报文信息为收款人办理外币资金入账业务。在报文填写无误且付款行在行清算账户中拥有足够资金头寸的情况下,SwiFt系统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报文的转发和处理工作,资金到账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

如果付款过程中行层级过多,则报文需要人工干预的几率也将随之增加,汇款有可能因人工干预不及时或行资金头寸不足而延迟到账。此外,由于通过境外行完成的外币清算业务处于该货币发行国的监管范围之内,所以外币清算的速度也有可能因该国反洗钱检查等原因而受到影响。例如美国政府规定,对于被其认定为交易背景可疑的美元汇款,其有权暂时扣留该笔资金,待审查无误后方转交给收款行,因此通过境外行进行清算的资金到帐时间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2、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进行清算。付款人填写境内汇款申请书后提交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依据汇款申请书内容通过人民银行外币支付系统向收款行发送报文并划拨头寸。收款行通过手工干预的方式接收报文,确认报文内容无误后将外汇资金划拨至收款人帐户。由于该模式下外汇资金划转完全在中国境内完成,不受货币发行国的监管,且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都安排有专人负责接收报文,因此境内外汇汇款速度较快,一般情况下资金可在2小时内到账。

3、通过中国银行进行清算。当收付款银行均在中国银行开设有外币账户时,双方可通过中国银行进行同城或异地外币清算。具体流程为,商业银行接受到付款人提交的付款申请书后,填写付款单据并通过票据交换方式提交给其开户的中国银行,由中国银行直接将资金划转至收款行在当地中行分行所开立的外币帐户,当地中行填写进账单提交给收款行。收款行依据进账单内容将外汇资金划至收款人账户。

由于该模式下收付款银行都需要通过每日一次至两次的纸质票据交换才可办理业务,且实际收款人的名称账号必须在纸质单据的附言中准确体现,因此通过中国银行进行外币资金清算效率较低,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已不再采用该模式进行外币清算。

4、通过商业银行内部外汇联行系统完成清算。如果收付款银行均为同一家商业银行的境内分支机构,双方还可以通过该行内部的外汇联行系统进行清算。付款行依据付款单据通过该行的外汇联行系统将报文和资金划转给收款行,收款行接受报文后,即可将资金划至收款人账户。各商业银行的分支行与总行一般采用日终差额清算的方法进行资金清算,但两个外币存款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通常都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因此通过商业银行的外汇联行系统完成的外汇付款效率较高,且对大额付款的头寸预报要求较低,但该模式仅限于同行外汇资金划转,无法满足外汇资金跨行支付的要求。

对于商业银行总行与财务公司的外币买卖或拆借交易需通过其内部联行渠道清算外币资金的情况,考虑到银行内部风险防范要求,交易部门和清算部门之间的审核流程一般较长,过程较复杂,资金到账效率较低,加之受总分行之间日终差额清算模式的限制,从而导致交易资金无法实时到账,如果财务公司希望及时使用外币头寸,可以通过与银行签署日间透支协议的方式,在与银行完成外汇交易后即可调动相应头寸。

二、对财务公司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四种境内外币清算模式的分析,结合财务公司开展内部结售汇业务及收付汇业务的运作模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财务公司在刚开始开展外汇业务时,由于公司各部门间以及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间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因此在业务初期,应尽量选择同一家银行进行外汇交易,并通过该银行为成员单位办理对外付汇业务,以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内部联行系统和银行提供的外汇日间透支便利,确保交易和客户资金的清算效率。

目前国内跨行外汇资金划转主渠道是境外行和央行境内外汇支付系统,两种渠道的汇款效率均较高,但都有各自的限制条件,且外汇资金到账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财务公司在考虑增加银行作为外汇交易对手,以从市场获取更为优惠的汇率时,除需获取对手的交易授信外,还应在开始交易前,根据双方各自的实际情况,就外汇资金跨行清算渠道、具体操作流程和清算手续费等问题达成一致,确保外汇资金到账时间。对于和银行进行的t+0外汇交易,在考虑交易资金到账时间时,应关注跨行外币清算速度存在的不确定性,避免由于突况导致交易资金无法按时到账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表外融资;信息披露;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0-0035-03

近年来,金融创新和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表外外汇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问题,不能充分揭示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整体状况,因而无法对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和现金流量的外汇融资业务。我国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主要是担保类业务,即通过银行担保将表内外汇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主要业务品种包括:对外担保、远期信用证、内保外贷和海外代付。统计显示,近三年来,山东省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谋求收益最大化。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以其成本低、收益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等特点为现代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除了获得利差和汇差收入、信用证开证、承兑手续费及其他结算手续费外,还通过提供担保等非资金服务,获得融资管理费等收入。二是规避有关监管要求。表外外汇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须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银行在融入资金的同时,又符合会计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使银行不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和信贷规模的考核限制。据了解,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结汇意愿持续高企、留存外汇明显下降、银行外汇存款下降。另外,随着进口融资需求持续增长,银行外汇头寸普遍吃紧。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只有更多利用海外代付等境外融资方式。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下的套利需求。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加息背景下,贸易融资套利操作导致境外融资快速增长。

二、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及时作出判断。但是,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除对结算类的中间业务有规定外,对大部分表外外汇业务未做规范,各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账务记载不直观,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在统计报表管理上,也没有专门编制表外外汇融资业务报表。更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会计确认、计量上存在制度软约束现象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定义的基本要求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确认。形成或有事项的表外外汇业务的基本特征就是交易要在未来履行或完成。因此,会计要素的定义不能涵盖表外外汇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未能全面反映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品种及各品种所获得的收入,表外外汇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会计计量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基础,辅以市价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而表外外汇业务大多是金融创新产品,无论是选择历史成本,还是市场公允价格,都无法满足计量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制度性缺陷

一是我国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大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归结为表外项目,在如何进行反映与披露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化尺度。会计记录必须以信息资料的可量化或可货币化为基础,表外外汇业务中许多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量化或非数据化的会计信息,无法在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披露,削弱了其充分性和可用性。二是或有资产、负债业务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随时都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增加银行经营的难度和负担。而按现行银行制度规定,除一部分表外业务要以附注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外,大多数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三是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反映差异较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规对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进行了原则性要求,但均过于笼统,对核算范围、记账方法、统计口径等事项无具体规定。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中对表外外汇业务的界定、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式不尽一致。

(三)表外外汇业务核算透明度低,导致贷款规模控制和外汇管理弱化

近年银行表内融资表外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外汇业务领域突出表现为名目繁多的各种代付类贸易融资。但在外汇监管中,仅有部分信用证及部分承兑形式的表外融资纳入外债管理,其他各种形式内保外贷融资未纳入外债规模控制。汇发[2009]5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为客户开立远期信用证后,再为该笔付款业务叙做海外代付的,如两者期限合计超过90天,则海外代付项下金额应纳入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控制。但是,目前商业银行表外外汇科目记载的融资业务,不能揭示物流变化与资金变化的方向,不能提供统一明确的检测分析数据,造成银行总体外汇融资规模底数不清、结构不明。同时,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规模管理和金融监管,表现在:一是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不纳入短债规模控制,不占用银行短债头寸,因此银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90天以下的短期限表外外汇业务。二是大量组合型和创新型表外产品未纳入外债管理。银行表外产品种类繁多,特别是各种组合型表外外汇融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部分表外外汇产品并未被纳入短债指标或担保指标管理框架中。

(四)表外外汇业务会计核算不体现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风险向银行转移

一是资金来源与运用不匹配。如海外代付既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外外汇业务,也是银行外汇资金来源运用的表外外汇业务。即资金来源为表内,资金运用为表外。在远期信用证及海外代付业务中,银行失去了对单据和物权的控制,完全依赖企业自身信用及未来偿付能力,一旦风险出现,将由银行进行垫款而蒙受损失。二是资金期限不匹配。银行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企业挪用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或项目建设,由此引发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三是物流与资金流背离。2009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境内企业较多选择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业务。从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匹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进口延迟付汇的行为,当期资金流出减少导致物流与资金流背离程度加大。另外,表一

融资业务大多使用金融创新工具,它们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当交投不活跃时,银行和企业要承受市场流动性的考验。同样,在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也面临债务人违约、或有负债变成现实负债的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表外科目

应结合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加大表外科目设置研究,尤其是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一是表外外汇融资业务是用以反映未涉及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又必须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的重要会计事项,因此表外科目的设置应按照业务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要求及业务特点来设置。二是从表外科目的框架结构上看。应包括两类:一类是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为主的科目,另一类是与或有业务及承诺事项相关的,控制和反映表外业务的科目。三是根据具体情况和业务需要,表外科目也可设置二级明细科目,以改变目前科目设置单一笼统的现象。细化或有资产、负债业务核算。

(二)完善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会计核算体系

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包括账簿设置、记账方法、账务组织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的处理手续。账簿设置应结合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发展变化,在设置有关登记簿的同时,相应设置有关的分户账、总账,以不断完善其账户体系,尤其是对或有资产、负债业务相应建立起一套明细分户账和总分类账相匹配的账户体系;记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发展实际,对表外业务的会计记账方法进行规范,以全面及时反映表外业务状况。信息披露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标准、建立表外业务报告制度。根据各科目发生及节余情况、表外风险资产转换系数等编制表外业务状况报告表、表外损益明细表、表外风险资产折算表。通过规范的会计处理,对主要的业务事项进行真实、完整、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监管者提供透明、可靠、可比的信息资料。

(三)建立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

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产品,技术要求较高、操作环节较为复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其风险评估和监测处于较为薄弱阶段。因此,应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和会计准则结构体系,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当前,尤其是要针对会计准则的盲区和灰色地带,指导商业银行建立严密的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揭示物流与资金流的变化方向,控制国际收支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9

一、引言

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购销活动中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在实务中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和与现金等同的支付功能。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即视同货款收回,结算完成。但是,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处理方法并不相同:到期或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现金收回自然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未到期、未贴现以及背书转让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则不能在现金流量表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中体现,因为银行承兑汇票不属于准则定义的现金等价物范畴。

以某大型批发企业为例,简单对该问题作进一步描述:该企业2014年一季度报表显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经营指标均有不俗表现,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了下降。对现金流量表项目逐项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幅,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幅与净利润的增幅大致相当,整个资金链的运转总体仍然是良性和可控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再分析资产项目,发现资产的增项主要是应收票据,原因是上一年同期通过票据贴现提前获取现金,而本期由于资金充裕,未进行票据的提前贴现,结果不仅表现为期末“应收票据”余额的大幅增长,也是造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上一年同期进行票据贴现,转化的现金增加了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未进行票据贴现,所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只能反映成“应收票据”余额,而不能反映为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由此引起笔者的思考:对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不贴现的选择,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实际资金情况并不相符。在企业而言,选择不贴现表明有更充裕的资金;而就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结果而言,选择贴现后将有更强的资金表现。如此的不一致,原因就在于企业持有的未到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实务中代表着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和偿债能力,而在旨在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和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表中却无从体现。

对银行承兑汇票是否应该视为现金等价物的讨论,一直存在,也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点大多集中在现行准则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是投资,而银行承兑汇票不属于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虽然该定义有科学、合理之处,但面对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没有准则的支持,本文仍然希望从实务操作的角度探讨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反映的可行性。

二、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及现行准则的相关规定

(一)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对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是银行基于对出票人资信的认可而给予的信用支持。承兑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它是目前企业间相互结算货款的重要方式之一。

银行承兑汇票的突出特点表现在:

1.信用好,没有承兑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这就把付款企业的企业信用转化成了银行信用。实务中,对企业而言,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就视同收到了现金。

2.流通性强,有较高的灵活性。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跨省使用,可以连续背书转让,也可以随时变现。

在实务中,不论是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收取货款,还是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背书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就是一种结算方式,等同现金的支付功能、流通性,是现金的替代物。

(二)现行准则的相关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①。而企业所持有的未到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科目属性为“应收票据”,不属于“投资”,按定义理解显然不能视同现金等价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注协专家技术援助小组信息公告第7号》中,对“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银行承兑汇票能否作为现金等价物?”的问题答复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不属于现金等价物。其依据仍然是准则的定义。

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协调小组工作小组会议纪要(2007年第2期),对现金流量表会计处理原则达成的一致意见认为,“对于公司在经济业务中收到或对外作为货款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公司不应将其作为现金流量计入现金流量表”。

可见,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银行承兑汇票不视同为现金等价物。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核算,仍延续在“应收票据”、“应付票据”科目。在报表披露方面,只在资产负债表的对应项目反映期末余额,在现金流量表则没有体现。

三、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的可行性

(一)对“现金等价物”判定标准的讨论

对“现金等价物”的判断,核心标准应该是“投资”,还是定义中提到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呢?从准则的字面意思理解,现金等价物是符合条件的投资,如果不是投资,那一定不能确定为现金等价物。但笔者认为,从“现金等价物”的实质理解,它应该是变现能力很强的、金额确定、可以等同于现金结算的资产。也就是说,在是否是现金等价物的判断中,关键应该考虑资产是否具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特征,而不是按是否是投资判断。

(二)银行承兑汇票满足现金等价物的四个核心特征

如果按照前述,选择以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大小作为现金等价物的判定标准,那么银行承兑汇票充分满足其核心特征:

1.期限短:准则关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中,没有对期限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在准则应用指南中,“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②。这只是指出了一般情况,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在6个月以内,可认同为期限短。如果一定要把期限短局限在3个月内,那可以作具体区分,即只有到期日在3个月内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视同为现金等价物。

2.流动性强:在实际业务中,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间的流动性、接受度几乎和现金等同,超过准则举例的典型的现金等价物: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收款企业拿到付款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即视同双方交易货款收回。需要时,可以直接将应收票据进行背书,将手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当作现金支付货款,手续简便,没有额外成本,也可以申请贴现。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在实务中有较强的流动性,不受行业、地域(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限制,它的信用程度和支付功能,和现金几乎没有差别,比其他的现金等价物更能被市场接受。

3.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持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在票据到期日向银行申请承兑,不需要获得银行授信,不占用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只要完成票据的查询程序,资金可即时到账。如果持票企业需要在票据到期日前提前获得现金,只需向银行支付一定成本(贴现息),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应收票据转化为确定金额的现金。在现行的商业环境和资金政策下,银行承兑汇票通过贴现或在票据到期日申请承兑转化为已知金额的现金均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且手续简便。

4.价值变动风险很小:银行承兑汇票有确定的到期日和确定的金额,其承兑人为银行,银行有到期无条件付款的义务。在实务中,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是银行,其到期不获支付的风险几乎是零,安全性较高。而且由于其期限较短,不存在因市场利率变动导致本身价值变动的重大风险。

四、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的意义

(一)有助于正确反映报表项目的对应关系

因为没有被视同为现金等价物,企业如果发生用因销售商品而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购买固定资产,在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均不会进行反映,也就是说,该经济事项在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没有痕迹。而在会计报表附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是从净利润出发,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或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这部分通过票据背书支付了固定资产货款的应收票据,它的减少没有收到现金,也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范围。这就造成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附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两数直接存在差异,显出报表设计考虑不够周全,会增加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难度。

(二)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的需要

由于现行准则未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视同为现金等价物,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收回的货款和以票据背书方式支付的货款均没有在现金流量表中得到体现,没有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货款的全部回笼情况和全部支付情况。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应收账款均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收取,按照现行的准则规定,其持有的票据只有在报表日前到期或贴现时才会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未到期的票据余额只能在资产负债表“应收票据”项目中列支,没有反映出其货款回笼已完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其实际的现金获取能力并不一致;而如果它所有的货款支付都用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背书的话,该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金额将为零,而“应付账款”也没有余额,这样反映的会计信息,既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还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困惑,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和用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支付货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但在实质上是货款的收回和支付,不将其在现金流量表中予以反映,就没有反映出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全貌。

(三)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

仍以前述企业2014年一季度现金流量表为例,按照现行准则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如表1。

如果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反映,进行如下调整:把本期收到的,报表日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是“应收票据”余额的增加额视同现金等价物在现金流量表中予以反映,增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把用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支付的金额也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同时增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调整后的现金流量表如表2。

前后两张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获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将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予以反映的调整后的现金流量表,更接近对企业实际获取现金的能力反映。作为客观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情况的财务报表,如果包含了企业期末持有和期间背书的银行承兑汇票,就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难道不是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更利于报表使用者的信息了解评价和决策吗?

五、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的限制

在相关资料中也看到认为不应该将银行承兑汇票视为现金等价物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类:一类观点认为“应收票据”不属于“投资”,所以不能视同为现金等价物。这种观点是典型的现有准则观点的维护者,完全从准则定义出发,只要与准则不符的就一概否定,不对实务进行具体分析。一类观点认为,根据国际惯例,不应视同现金等价物。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类似,只看既定规则,不研究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有一种观点是,由于现有票据政策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和人为因素等会造成结算风险,所以不能将其视为现金等价物。对此观点,笔者认为完全是“因噎废食”的想法。银行没有对开票企业审查到位,出现了没有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以套取银行资金为目的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提出了银行进一步加强对承兑汇票开具的管理要求,应杜绝和惩罚的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开票行为,而不是因此否认其他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现金等价物功能;在票据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持票人的人为因素,造成背书不连续、签章位置不准确等影响了票据流通的情况,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应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宣传和各要素的严格要求,而不能藉此否认其等同于现金的支付功能。

当然,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可能也是它目前不被视同现金等价物的主要原因。但是上述风险的存在,并不能否认它在实务中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要促进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引发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的根源上进行防范和控制,即加强法律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的力度……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和付出。

总之,对于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来研究解决办法,而不应该固守规则,更不能用一些局部存在的问题来否定事物整体的性质,否认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现金等价物的本质。

六、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应该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视同现金等价物予以反映。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业务发生的情况区别对待。

对于以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货款的,由于保证金仍在本企业账户,到期日前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出,不应该视同为现金等价物,仍以“应付票据”在资产负债表反映。

对于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区别处置:

1.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即确认增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贴现时不再反映现金流入,只反映支付贴现息的现金流出。到期承兑时也不再反映现金流入,以免重复。这样,不论贴现或不贴现,只要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一样,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和偿债能力就将表现一致。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篇10

   1、关于在境外发债的申请报告(包括主干事、主受托行、承销商的情况);

   2、有关债券发行市场、发行方式的情况;债券发行金额、币别、期限、利率及发行费用情况;有关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报价意向书;

   3、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批复文件;

   4、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证的最近三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外汇收支情况5、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6、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及相关安排;

   7、外汇局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

   如中资机构需提供已落实利用外资计划的证明文件。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还需提供国务院关于转股的批复文件和已落实中长期利用外资指导性计划的证明文件;

   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管理办法》《国家计委关于借用国外贷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发债管理的意见》

   境内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股票如何办理开立外汇专用帐户?

   1、中国证监会对企业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或境外发行股票的批准文件;

   2、关于开立外汇专用帐户的申请;

   3、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4、企业法人代码证;

   5、招股说明书;

   6、视情况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境外外汇帐户管理规定》《关于境外上市企业外汇帐户开立与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境内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股票,外汇专用帐户的开立和募股收入结汇审批权限的通知》

   如何办理境内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股票募股收入结汇?

   1、关于募股收入结汇的申请;

   2、中国证监会对企业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或境外发行股票的批准文件;

   3、外汇局关于开立股票专用外汇帐户的批准文件;

   4、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企业法人代码证;

   5、招股说明书;

   6、验资报告;

   7、股票专用帐户余额对帐单;

   8、结汇资金用途的有关证明文件;

   9、结汇备案登记表;

   10、视情况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在获得中国证监会关于境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批准后30天内。到外汇局办理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手续时,应提供哪些材料?

   1、书面申请;

   2、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4、初步招股说明书;

   5、第三条或者第四条规定的有关资金调回境内的计划;

   6、视情况需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在募集资金后,可否将募集到的资金存放境外?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扣除相关费用所余的资金应调回境内,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滞留境外。所调回的资金视同外商直接投资资金进行管理,经外汇局批准可以开立专户保留,也可以结汇。法规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将募集资金调回境内,办理开户或结汇手续时应向外汇局提供哪些材料?

   1、书面申请;

   2、正式招股说明书;

   3、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文件。

   法规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出售其资产(或权益)所得的外汇资金,是否可存放境外?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出售其资产(或权益)所得的外汇资金,应在资金到位后30天内,将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所余资金调回境内,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滞留境外。该项资金调回后,应经外汇局批准结汇。法规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出售其资产(或权益)所得的外汇资金,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所余资金调回境内

   办理结汇手续时应向外汇局提供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