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0:24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名著;阅读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33-01

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古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古典名著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以及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汲取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精髓,树立优良的品质。文章从古典名著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入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古典名著阅读和学习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古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价值

(1)有助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为学生讲解近现代的一些文章,则会制约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自春秋时期的《论语》,到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无论是修辞、描写还是体裁等方面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即便传承到当代,依旧熠熠生辉,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例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尤其是根据《西游记》拍摄的电视剧已经成为每年暑期的必播剧。而究其原因,这些古典名著中均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这些古典名著,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一些重要的修辞和表达手法,不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阅读古典名著,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课堂出现压抑和沉闷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古典名著,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和真、善、美,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尤其要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如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等,分清是非善恶。又如在讲解《景阳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就《水浒传》这篇古典名著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切感受文中是如何描写周围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感受武松内心变化的描写,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古典名著中的写作背景、人物描写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未知发展情况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自行阅读《三国演义》,这时候学生会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中,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为其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策略

(1)多管齐下,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者”实际上就是对某种事物怀有极大学习兴趣的人,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脉相承。都充分凸显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力以及学习的需求,所以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古典名著的阅读中来,使他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愉快体验,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为乐。

(2)多面开花,帮助学生读懂古典名著。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开展阅读的积极性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高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质量。当前小学生所用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古典名著大都以白话文的形式展示,但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句式。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这时候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可以就文言文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文言文,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杨氏之子》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就古典名著与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2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3

关键词:经典音乐;流行音乐;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音乐艺术如同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是人们在不断的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音乐艺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纯粹宗教用途的格里高利时期的宗教音乐,到宣扬以人为本新思想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有着厚重的时代背景,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对音乐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可以说,有多少人聆听音乐,音乐便体现出多少种作用,有多少人研究音乐,音乐便具有多少种价值。然而正因为如此,如何才能正确地判断音乐的价值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经典”与“流行”将音乐分为两大块,本文就从“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音乐价值判断的有效性。

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Robert.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小传统”(littletradition)与“大传统”(greattradition)这一对观念,用以说明在较复杂的文明之中所存在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而在音乐文化中恰恰可以用这两种观念来进行分类。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而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劳动人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这两种文化也可以称为“学者文化”和“大众文化”。对于音乐文化而言,我们分为“经典音乐”(classicmusic)和“流行音乐”(popularmusic)。

这里的“经典音乐”应该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平时我们所说的“高雅音乐”“古典音乐”等等对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要求比较高的音乐作品;而“流行音乐”则是比较通俗一点的,易于流行的,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音乐作品。围绕着这两种音乐形式的种种争论既是自古就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争的延续,同时也是现代生活方式变革中不同价值体系冲突的表现。

对于如何有效地判断音乐的价值,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音乐作品本身的音符、技法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价值,也就是客体自身所具备的属性或特值,即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二是由音乐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价值关系所带来的音乐价值,也就是满足欣赏者审美需要的属性,即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个人认为,单从艺术价值上来看,经典音乐的价值确实要高于流行音乐的价值。这里艺术价值不单单包含了音乐方面的价值,甚至还包括了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其它方面的综合性价值。这是由经典音乐自身的定义所决定的。经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也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加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登、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音乐,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今天广义的经典音乐范围之内。所以说,经典音乐是时间的积累而不是浮躁的社会娱乐,它承载了太多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

1979年,帕海贝尔的《卡农》由于太过著名,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标志被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送入太空,同时上太空的音乐还包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魔笛》以及中国的古琴音乐《高山流水》等经典作品。

东方音乐文化的无价之宝《十二木卡姆》,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西安鼓乐》,格鲁吉亚的复调歌曲《查克路罗》,产生于17世纪的古老的俄罗斯教会音乐的《塞梅斯基口头文化》等等这些经典的、民族的音乐形式都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到这儿,经典音乐的艺术价值应该就不用再多加赘述了。但是,这并不是说流行音乐就没有价值。流行音乐也叫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music”。广义上讲,流行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狭义上讲,流行音乐在形式上短小、简练,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经历。在中国有亿万人是听着流行音乐长大的,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就是说“流行音乐不只是一种艺术现象,也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流行音乐是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所以它经常选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歌词创作的素材,并且集中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或是对精神生活的困惑。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要勇于面对人生,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孙楠的《红旗飘飘》,刘德华的《中国人》彰显的是一种爱国主义热情,宣泄出了人民对祖国越来越强大的一种信心和自豪。

流行音乐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在一些作品中也会有充满文学意象的词曲创作。周杰伦和方文山正是这样一对组合。方文山以“中国风”为流行音乐注入另一种的色彩,何谓中国风歌曲?方文山曾在《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一书中引导读者从编曲、旋律、唱腔与词意去解读: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编曲加入中国乐器,如琵琶、二胡、洞箫,以及歌词夹杂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如拱桥、绣花鞋、蹙眉、红颜等,均可视为中国风歌曲。在《东风破》的歌词中,方文山融入古典背景的用语,并巧妙借代引用与转化古典诗词,一盏离愁、一壶漂泊、一曲东风破……温婉的、娓娓道来一段忧伤的情事,这样的中国风成功的营造出一种时空,幽幽地引人进入一种思念的氛围,令人沉醉。

从整体而言经典音乐中所附加的文化价值要高于流行音乐。经典音乐基本是社会上层人士创造和欣赏的,从巴赫为城堡主写的华丽的协奏曲,到莫扎特为宫廷做的曲子,到斯特劳斯富丽堂皇的圆舞曲,这些都是各个时期有钱人才享受的起的。不是一般农民和小工人能产生共鸣的,毕竟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但是并不是说经典音乐完全是上层人士的创造,他也是从民间积累出来的,不过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比较高一些。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玛祖卡和众多的民族主义乐派。所以综合看来,经典音乐应该是人类高级文明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这是针对人类全体而言,并非每个人。

说完了艺术价值,再来看看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前面我们提到过审美价值是音乐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价值关系所带来的音乐价值,也就是满足欣赏者审美需要的属性。因此审美价值的判断是个人主观性的,它是由主体依据个人感受需要的适宜性决定的,并非是外界客观的。而不同的欣赏主体都有着一把标准不同的尺子,你认为非常好听的音乐如果我不喜欢,那对于我来说它就没有任何审美价值,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审美价值的意义是在于向人们提供良好而丰富的听觉享受与情绪体验,并通过唤起广泛的情感反应与认识思考,进而达到认识与教化方面的目的,这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生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不是由于它具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因为它具有丰富人类感性生活的能力,丰富人类的感性体验才是音乐艺术得以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本质功能与根本价值。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中认为所有的价值判断,无论是道德判断、审美判断还是任何其他判断,本质上不过是情感的表达,最多是在要求别人能够赞同他的态度。

音乐何为?它应该是一门艺术,这才是第一位的。艺术之美尽管会产生其它实用价值,但美的本身才是根本的观点,它不含任何目的性。因此,音乐的价值只能是审美价值,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求。它的前提应该是“无用”,所以才得到“不用之用”的美学价值。不管是经典还是流行,只要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并从愉悦中得到陶冶的就是有价值的音乐。

参考文献:

[1]丁文.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1984

(2):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740.

[3]卓菲娅•丽莎.于润洋.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4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图书馆古典文献资源

在当今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图书馆正发生不容忽视的蜕变,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古典文献资源因其特点与差异性,在资源建设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1.古典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文献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原指典籍和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蚊子、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古典文献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性,即指“辛亥革命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有时为了保管和利用的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图书(古人所著)也作‘古籍’看待”。可见古典文献相对于文献资源来说,在范围和质量性质上都有严格要求和限制。而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古典文献更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光是一部《四库全书》的庞大与丰富就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如此浩大的古典文献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刚刚建立或者通过专升本升级为本科院校的开始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在古典文献资源建设上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1.1经费的不足。

古典文献资源因为文献价值高、学术性强、收藏价值高等特点,购买价格较一般类的普通读物要高得多。特别是精装本、独本、大部头的类书等古典文献更是价格昂贵,这给一些地方高校在有限的图书购买经费的条件下带来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图书经费相对紧张又急于全面建设文献资源的院校中很突出。此类问题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难幸免。

1.2在馆的古典文献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古典文献资源建设在具体的采集编目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采访计划,盲目采购,不能很好地将采访文献与本校师生及其特色需求相对接,导致文献资源不能满足自身学校的研究需求,造成文献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形成本校的特色馆藏。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如陕西某二本高校的古典文献的馆藏室里,大量古典文献资源被闲置,无人问津,布满灰尘,不能实现文献本身的利用价值,造成本就有限的古典文献资源的浪费。

1.3古典文献资源建设过程的版本问题突出。

这是由古典文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古典文献有历史的跨度大和保存传承的久远等特点,所以在具体的研究引用中,特别注重文献的版本问题。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例,其引文严格要求使用最具说服力、最可靠可信的原始第一手文献资料,这是评价其研究是否专业严谨的重要指标。而在高校图书馆具体的古典文献建设中,特别是那些急于参加升本、评估的地方高等院校,在大量的图书采访过程中,受到个人专业素质、修养和学术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古典文献的采访就不能很好地遵循优本优选的原则,而学校有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所采集的文献本子也不尽如人意,无法尽其所用,这就难免会造成文献资源的浪费,有损古典文献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严谨性。

2.古典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2.1加强资源数据化建设。

在数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古典文献的全面数字化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并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如北京书同文公司开发的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及由北大中文系开发的网上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等,这些都为古典文献资源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发展契机。数字化古典文献“实际上是将‘影印本’和‘整理排印本’合一,这是充分张扬数字化产品优势的举措,它不仅给不同需求的人带来了利用上的方便,而且为古籍保存、善本留存开辟了新途径”。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革新与挑战,是衡量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是否前沿与进步的重要参标。在具体的古典文献资源建设中,既要注重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馆藏建设,又要根据本校教学科研的特定需要,将电子资源合理地纳入采购范围,科学分配数字电子资源和纸质文献的比例,形成优化合理的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文献信息资源共存的复合型馆藏,从而极大地丰富古典文献资源建设,更好地为地方院校的科研和学生阅读服务。

2.2进一步提高采编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古典文献资源的建设因为其自身特点,在采访编目上要求更严格和严谨,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水平的工作人员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建设工作。

2.3积极建设资源优化共享,缓减古典文献图书采购经费的紧缺状况。

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大潮流下,地方高校在古典文献资源建设的步伐中,需要放开思路,开阔眼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不再是占有资源,而是拥有高水平、可靠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地方院校的古典文献购置经费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加上古典文献价格昂贵,经费紧缺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所以,加强地方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走资源共建共享的采购之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既解决古文献采购经费的紧缺现状,又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

2.4积极宣传,大力提倡民间捐赠古典文献资源,丰富和提高地方高校的古典文献馆藏建设水平。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古典文献,其中不乏古本、独本、珍品,而其特点是不会在市场上流通,无法直接采访购买。所以,地方高校可以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加强古典文献资源建设的宣传,完善捐赠制度,鼓励民间的捐赠者将他们手中的古典文献捐赠出来,发展地方文化,有利于文献资料的进一步保存和传承,挖掘其更深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提高地方高校的古典文献资源建设水平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70.

[2]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手;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34-01

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丰富,同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高度重视身韵以及技巧,强调舞蹈的造型感以及韵律感,本文借助于分析手在身韵当中的价值,分析手的动作情态,从而持续丰富古典舞当中手的审美价值以及语汇功能[1]。这样一来就能够结合剧情的需要以及情感表达需要,来强调手的语汇功能,丰富手势当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古典舞的审美境界。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第一,神。古典舞之所以可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其独有的神韵。身韵更为侧重强调舞蹈的内涵气蕴、意念以及呼吸等方面。同形对比来说,神需要放在古典舞身韵的首位,需要做好以神领形从而以形传神,用独特的方法来表达身韵当中的“韵”[2]。在具体表现方面,需要做到意与气合、心与意合以及力与形合。

第二,形。形体现在古典舞当中就是各种不同的体态还有舞蹈动作,同时也包括不同动作之间的连接。古典舞属于非常基础的一种表演形式,同时也是古典舞蹈的主要表达媒介[3]。我国古典舞较为重视人体形态的曲线美还有含蓄柔韧。比如秦汉舞俑当中的塌腰蹶臀、胶州秧歌当中的辗、转、拧、韧还有唐代三道湾,都集中反映出人体形态的圆曲之美。

第三,律。律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的是动作当中舞蹈演员自身所具备的律动性,另一方面是舞蹈动作需要遵守的相关规律。舞蹈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两个动作的顺畅过渡,也就是正律。除此之外,反律同样是一个是非重要的律动元素,也是我国古典舞蹈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律动表达方式。例如双晃手,舞蹈演员的手臂呈现出左晃的态势,但是身体呈现出右拉的态势,这样一来就能够体现出舞蹈动作出其不意以及奇峰叠起的效果[4]。所以说反律在很多时候可以让舞蹈演员的身体呈现出瞬息万变、眼花缭乱以及造型多变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生活当中,人们的手的形态通常情况下是为达成特定发明创造或者是劳动技能而出现的,不过在艺术形式当中,尤其是舞蹈形式当中,手的活动是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及修饰的,有着特定的姿态或者是寓意。手的动作融入到舞蹈的训练当中,借助于戏剧情节或者是舞蹈艺术的深度加工,可以从规范要求发展到韵律展现,从而发展成为特定的姿态以及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劲。在舞蹈的演绎过程当中,动作的力度并不是非常平均的,这就意味着“劲”在舞蹈过程当中需要合理运用。我国古典舞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经典动作,其中“寸劲”指的是角度、体态以及方位经准备妥当,只使用一寸间的劲头实现开篇。“反衬劲”主要是在即将完成的体态造型当中营造反作用力顺利强化并且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主要是在做完全部的动作之后借助于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来实现延伸的感觉。

二、中国古典舞的手势训练

我国古典舞当中手的训练技法主要包括提、拎、绕、拨、抹、摊、划、点、托以及扬等,同时包括双手的正方向、同方向、反方向以及互相逆方向,同时还包括搭配使用不同技法的方法,例如欲开先合、欲压先提以及欲紧先松等,借助于手、眼、法、步、意、力等不同因素之间的互相配合,交融到一块,确保舞蹈动作不同于体育运动以及壁画,实现动中有静以及静而未止,最终达到生动的舞蹈形式,从而实现肢体舞蹈。从手位层面来说,我国古典舞的手位有着独特的传统手位,例如山膀、托掌、按掌还有提襟等,传统手位衍生得到不同的位置,例如顺风旗、双山膀、托按掌、山膀按掌、双托掌、双展翅以及冲掌提襟等,这些位置不断改进从而衍生出新的手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典舞手位当中的基础是开以及关,从解剖学的层面出发,育着肢体外旋以及内旋的特点,比如上肢在按掌、山膀以及托掌位置的上臂、手臂内旋,同时扬掌以及摊掌属于外开。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舞身韵可以说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动态形象,并且富含古典文化气息。本文通过分析挖掘古典舞“手”的形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可以为表演提供依据。相关人员需要在不断挖掘手的审美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从而丰富古典舞身韵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明静.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J].成功(教育),2015,20(12):159-161.

[2]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3(1):123-125.

[3]李婷.中国古典舞“兰花掌”的表现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2):236-239.

[4]刘岩.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2-305.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6

[关键词]斯拉法价值理论;新古典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5-0040-06

一、引言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也是交换理论、分配理论、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基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以及阿罗和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当今经济学主流价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市场运行所带来的效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是其在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立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提出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其也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将劳动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抽掉,余下的部分仍能够组成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斯拉法价值理论在国内与国外都作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而存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后,经济学界对这部著作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由这部著作引发了许多关于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型问题的争论。后凯恩斯主义者和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提供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运用斯拉法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观点,同时有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可以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斯拉法价值理论,一方面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理论介绍,另一方面则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丁堡骏(2001,2003)认为虽然斯拉法的某些概念和某些分析方法与马克思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斯拉法的这种实物关系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关系体系是相互贯通的,更不可能按照斯拉法的思想去研究马克思、放弃多余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是相反,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斯拉法和斯蒂德曼。魏埙(2001)同样也认为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与新古典主义的价格论和分配论相比,还是有其进步和科学意义的”,但是“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互比较,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试图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错误的”。鲁品越(2001)将价格形成机制分成三个层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最为深刻,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与本质的理论”,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中间层次,“指出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各个产品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价格决定机制的最表层,“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成交价格”。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层分析,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做了分析,并统一了分析的框架。白暴力(2011)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其认为价值的范畴包括三方面内容,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仅仅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计算问题;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研究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揭示了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了第二个层次——价值的实体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则只是研究了价值价格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市场价格理论。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使得经济学界一直在相互争论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的比较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认识。

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斯拉法价值理论与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打通,最终,我们发现三大价值理论虽有区别,但是更多的却是共通之处,而这些共通之处才是价值理论的真谛。

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从建立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生产方式开始的,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简单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将价值或者价格引入其中得:

280pw+12pi=400pw(1)

12pw+8pi=20pi(2)

其中小麦的价格为pw,铁的价格为pi,我们令小麦的价格pw=1,求解上面的方程可得pi=10,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

再引入三种商品的生产,小麦、铁再加入猪,其中生产方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同样我们假设小麦的价格为pn,并且令pw=1,假设铁的价值为pi,猪的价值为pp,则方程为:

240+12pi+18pp=450(3)

90+6pi+12pp=21pi(4)

120+3pi+30pp=60pp(5)

解该方程组得:pi=10,pp=5。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等于2只猪。

将上述生产方程扩展到K个部门,我们令a为每年所生产a商品的数量,B为每年所生产b商品的数量,C为……,依次类推。我们称aa?熏Ba……K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商品a?熏b……k的数量;ab?熏Bb……Kb为生产B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ak?熏Bk……Kk为生产K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的ab……k的数量。再假设pa?熏pb……pk为商品a?熏b……k的价值,则生产方程为: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kpb+……+Kkpk=Kpk

以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作自由变量,设其价值为1,则由K-1个未知数和K-1个方程最终可求解出各个商品的价格pa?熏pb……pK。其中aa+ab……+ak=a,Ba+Bb+……+Bk=B,……,Ka+Kb+……+Kk=K。

三、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是运用边际的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的。就需求方面来说,新古典运用了效用和预算约束的方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可以求出:

由此可以得出:

在此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我们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一般的说,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与货币的边际效用成反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产效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也可以解释过多的发行货币为什么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边际效用只是从商品需求这一个方面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决定。由于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从零到无穷都有可能,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对价值进行规定。

从供给方面来看,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在给定产量水平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成本约束下实现产量最大。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得到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p=mC,商品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如果pmC,则每多生产一单位商品厂商就会赚取(p-mC)的利润,所以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会有无数个厂商,每一个厂商都有其自己的边际成本,从极小到无穷都有可能。最终的价值如何决定呢?这就要由需求方面来决定。

将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有无数的消费者和无数的厂商相互的、彼此的进行竞争,最终会达到一种状态,即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价值的评价完全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时,竞争达到均衡。这就决定了市场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下的价值就是其最终的价值。这一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消费者的偏好、货币的价值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新古典简单的价值决定过程。

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之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对新古典的价值形成过程与斯拉法的价值体系做一个比较,从中得出有启发性的结论。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即所有生产部门收益不变。斯拉法假设各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不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规模不发生改变,所以产量也不发生改变,最终收益也不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对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的回归。边际分析方法“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上,因为如果在一个生产部门规模上或者在生产要素比例上没有改变,就不能有边际产品,也不能有边际成本。在一个体系中,如果生产在这些方面日复一日的继续不变,就不但很难找见一个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者换一种说法,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干脆在那里就找不见。”

如果我们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各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发生改变,生产规模可以发生改变,产量也将随之改变,最终收益也将发生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入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斯拉法价值体系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

由于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改变,所以我们假定不变资本不发生改变,而只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只增加劳动的数量,这将必然会引起纯产品数量的增加。另外,在不变资本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纯产品数量是活劳动数量的函数即Q=q(V),所以,。由此可知,商品的价值也是活劳动的函数即p=p(V)。

现在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化即,则根据p=p(V),商品的价格不发生改变仍然是p。而当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动时即时,产品的增加量也为零即,由此我们可以对求极限,观察其如何变动:

正是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所以,

将上面两步合并: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难理解,价值不但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更加具体地说是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的变化量。上式中的分子为1,说明增加了一单位活劳动,而分母则为增加这一单位活劳动带来的纯产品的增加量。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一单位纯产品的增加量中所包含的活劳动的量。

如果我们重新假定条件,则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设活劳动是纯产品数量的函数,即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纯产品需要增加多少劳动量,用公式表示为V=v?穴Q?雪,则,同样的推导过程可以推出:

即p=边际活劳动

这个公式更加容易解释,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就是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的纯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活劳动。通过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

(1)p=边际活劳动

(2)p=1/mpL

这基本上可以完成从斯拉法体系向新古典的过渡。我们只需要从中引入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新古典之间的联系。我们给劳动量一个计量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量,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则以工资来计量劳动量。其实这两种计量方法之间并不矛盾,但劳动时间仍然是一个极其抽象难以度量的指标,所以我们使用工资来对劳动量进行度量。设一单位劳动量就是一单位劳动时间,这一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为w,所以增加一单位劳动量就相应的增加一个w。这时我们就可以用w来代替上述公式中的边际劳动量。则p=1/mpL就变形为p=w/mpL,整理后得:p·mpL=w。这个公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劳动要素市场中工资决定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单位边际劳动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不是别的,正是这一单位边际劳动所表现的价值。按照这一公式,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的增加都应归劳动所占有。由公式p=边际活劳动,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活劳动的额增加便是成本的增加,增加一单位活劳动就增加一单位边际成本,即在这种条件下,边际活劳动=边际成本=w,因此,p=边际成本=边际活劳动。这一公式也可以将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供给方面机密联系起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p=mC,而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中只包含边际劳动。由此可见,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就其最根本的理论实质而言,并没有根本对立的区别,只是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一个用的是平均的分析方法,一个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一个是从生产的实物方面讨论价值,一个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价值。

五、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联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

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价值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包含有劳动决定价值的成分,只是他们分析的侧重不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注重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斯拉法则通过一系列联立方程组可求得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还原即用劳动量来代替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将商品的价值还原为劳动,但就斯拉法看来,商品的总价值仍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他们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是可变的,他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产出不能够按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增加,所以必须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单个商品的价值等于他的边际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其边际劳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保持不变,则在这一比例下生产的商品总价值就是其投入的总劳动。

2.不能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效用价值理论。上文已经论述过,效用的分析只是从商品的需求方面进行的分析,是消费者对商品价值作出的主观判断,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无法作出判断,所以只能对其效用进行判断。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其愿意付出的价值。但仅仅依靠效用这一方面并不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它还必须受到供给方面的限制,只有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即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生产者所耗费的边际劳动相等时,价值才最终被确定下来,而这时的价值量就是边际商品上所包含的劳动量。

3.从效用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但并没有否定效用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使用价值”一词来代指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商品。其统一性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相反,一个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内,因而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这句话通过商品的定义道出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用新古典的语言来重新解释这句话,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它的效用就是零,边际效用也为零,则从商品需求的角度来看,p=mU/λ=0/λ=0,所以消费者对这一物品的主观判断为零。无论在供给方面这一物品花费了多少成本,耗费了多少劳动,这一物品价值的供求平衡点只能是零。相反,一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内,也不可能有价值。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即增加这一物品不增加成本,则mC=0,所以p=0,所以价值的供求平衡点也只能是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仍然只是从供给角度揭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需求方面来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是不同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是最劣等土地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在工业中则是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最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工业生产中,超过平均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有效的社会需求。上文中提出价值在需求方面的决定公式为p=mU/λ,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价值在供给方面为p=mC,当供求平衡时mU/λ=mC。也就是说社会必要的边际劳动等于物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所以令其等于1,则mU=mC,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劳动。两边积分,从零积到均衡产量,则总效用=总劳动。所以当效用一定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可以达到这一效用的最多的劳动时间。

参考文献:

[1]e.H.亨特(著),颜鹏飞(译校).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m.C.霍华德,J.e.金.(著),顾海良,张新等(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觸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白暴力.价值与价格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白暴力.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6]丁堡骏.按照马克思思想研究斯拉法——答斯蒂德曼[J].税务与经济,2003,(1).

[7]格尔德·哈达赫,迪特尔·卡拉斯&本·法因?穴著?雪,李宗正,李树?穴译?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郭熙保.斯拉法标准商品理论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9]胡代光.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0]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1,(4).

[11]吕昌会.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孟奎.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13,(6).

[14]孟奎,刘永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J].商业时代,2012,(18).

[15]米克(著),陈彪如?穴译?雪.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斯拉法?穴著?雪,巫宝三(译).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7]邰丽华.论斯拉法学说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J].理论学刊,2006,(11).

[18]王岩.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9]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20]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扬·斯蒂德曼(著),吴剑敏、史晋川(译).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杨玉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界各种观点的评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生,应该重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1991,(2).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7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古典文学;融入

一、人文素养教育与古典文学概述

(一)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人身价值、世界观与品德修养等层面的内化,可视为个体具有的文化情况、特殊性质与有益社会发展的潜在能力。就当代人文主义而言,以科学主义为对照,更为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与追求。实践论证,人文和科学是个体生存与发展不容缺失的关键价值尺度,人文注重怎样做人,科学以怎样做事为中心。故而,人文素养是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表述与实践规范,个体对人文知识的汲取与掌握,均能促使个体精神、价值追求更进一步。就人文素养教育而言,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经由知识教授、环境陶冶与亲身实践让其转化成个体内在人格、气质与道德修养,其属于人性化教育,将个体发展实际需求为教育价值观,将个体健全的心性为宗旨。

(二)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即各大民族具有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关键部分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在文学发展史中不容或缺。当然,现今社会提到的古典文学,也寓意具备较高价值、较为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就“古典”二字来看,拉丁文对其的解释即“一流、典范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文艺理论家将罗马等地的优秀作品为经典示范,视为古典文学。就国内来看,将远古流传的古老歌谣、神话传说至五四前期诸多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称作古典文学。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就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来看,效果差强人意。现状如下:

(一)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人文教育落后

高职学校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类院校,其教育宗旨即给社会培育、输送高素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其熟练运用某一项或多项职业技术技能,能社会、职场中站稳脚跟。职业教育独有的教育宗旨及理念,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偏颇,具体为: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未对文化气质、人文素养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因而使得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提高,人文教育落后的现象极为显著。

(二)人文素养教育匮乏、文化底蕴薄弱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就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往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编制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课程。在此背景下,人文素养教育逐步淡出视野,高职院校过度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讲授,无法面向学生教授人文知识,学生难以接触人文文化而受到熏陶,天天浸泡在职业性知识学习这一压抑的环境中,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使得高职学生匮乏较好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较差。具体为:实际生活、学习时,高职学生自控力不强,应对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学业负担重,在面临困境时情绪低迷、自暴自弃,部分学生不愿接受他人帮助,人文素养较差。

(三)古典民族文化精神主导性减弱,民族文化衰败

在先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高职学生整日沉迷网络,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均消耗在网络游戏、电影等层面,民族文化正受到部分低俗、负面文化的抨击。并且,某些高职学生仅注重时尚,丧失了民族灵魂,忽略了民族文化,把华夏数千年来的古典文学、优秀传统抛之脑后,使得民族文化的承袭与传扬遭受巨大威胁。在此形势下,匮乏古典文化与民族灵魂的高职学生,不但思想无信仰、灵魂无寄托,更甚者精神世界分崩离析。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古典文学的融入策略

在分析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革新理念,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

要确保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便需革新老旧理念,由学生脑海深处加以转变,促使高职学生知晓人文素养对个体的功能价值,同时高职校领导、教师也应以身示范,由思想层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实施,并在实际教学中把人文教育、古典文化教育置于重要位置,从而将其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以此借助较好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彰显民族文化的优势特征,为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浓厚的民族情感予以帮助,对其正确的民族文化情怀加以培育,对高职学生精神世界予以充实。经由面向高职学生讲授民族文化与古典文学,让其领略民族文化及古典文学的魅力,陶冶自身情操,确保思想有所寄托,从而发展成为具备人文魅力的优秀学生。

(二)变革传统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历史极为久远,古典文学便是华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的凝集,具备重要地位,故而文明和文化均将由古典文学所呈现。要在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便需对现有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创新,将古典文学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从而并入至高职课程体系内,让其变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并经由考试或考查制对学生加以考核,从而将古典文学置于和专业课程并列的位置,由此促使高职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价值并领略古典文学具有的魅力,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古典文学予以传扬。

(三)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

实质上,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融入古典文学是具有计划与目的的,是把文化、文学和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有效结合,促使双方彼此交融,以此促使高职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效学习,从而强化其人文素养,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就古典文学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来看,可把略显单薄的专业课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学习爱热情,在学生获知专业知识技能期间,对其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因而高职院校需对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予以高度关注并落实。

(四)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强化鉴赏能力

将古典文学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创新之举,颇具趣味,因古典文学具备独有的魅力与美感,如同人文教育的灵魂,其并不与枯燥的文言文背诵等相似,具体是以审美态度分析、鉴赏古典文学,经由此模式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故而,高职校领导及教师需对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革新予以高度关注,经由多元教学模式给学生呈现趣味性古典文学教育,增强其古典文学水平,让其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实践教学时,教师需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由多媒体面向学生直观呈现古典文学知识及相关背景,经由此吸引学生视线,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强化自身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予以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面向学生组织古典文学阅读活动,经由新媒体等面向学生推动古典文学作品,拓展其视野,对其阅读兴趣加以培育。

四、结束语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8

关键词:古典家具;现代生活;设计风格;融入理念

中图分类号:tS6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2902

1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概述

1.1古典家具的文化底蕴及现代属性

古典家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跟其他的日用家具比较,古典家具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往往高于其使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家具看做是实用品,而忽略了古典家具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认知水平及文化素质修养的不断提高,古典家具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掘和熟知,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保持是非常有益处的。从广义角度来说,中国古典家具指的是商朝和周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家具,从狭义角度来说,中国古典家具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家具,这主要因为明清式样家具是各朝各代以来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之作和代表之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中国古典家具的现代属性及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古典家具的材质坚实,纹理雅致。古典家具在选材方面充分发挥了木材原有的纹理特性,对木材的自然之美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因此红木是古典家具的最主要材质。

(2)古典家具的结构严谨,比例匀称。古典家具整体和局部的比例、结构和图案的形态关系都非常协调匀称,在适应功能要求的同时没有累赘,做到了刚柔并济和挺拔秀丽。

(3)古典家具在设计方面非常科学,制作工艺精良。榫卯结构作为古典家具非常典型的连接方式是极具科学性的,很多家具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依旧非常牢固,具有珍贵的艺术存在价值。

(4)古典家具繁简适度,装饰非常合理。描、镂、雕、嵌等装饰手法,充分利用玉、石、竹、牙等材料,通过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衬托出了古典家具的简洁之美。

1.2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价值

古典家具因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首先能够促进古典家具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将古典家具中由硬木制成的圈椅换成亚克力材质,因为其耐久性和耐酸碱性好,不会在长年累月中发生水解和泛黄的现象,且在保持亮度高、色彩艳丽的同时容易加工,易清洁且回收率高,充分做到了环保,这种利用现念来将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方式,使得古典家具的使用环境有了创新和突破,对古典家具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古典家具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室内装饰的设计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进行充分发掘,根据形式美的法则,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创造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家具形式。现代室内设计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古典家具可以看做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风格,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的思路和理念

2.1古典家具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创新活跃的古典家具的设计,其设计思路不是单一的,设计的风格、思想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价值的源远流长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为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家具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古典家具的设计理念应该充分与现代人的设计理念相融合,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和文化原本就是开放自由的,通过与现代新的意识观念和技术方法的不断碰撞和冲击,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拓展和创新,古典家具的精神和内涵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时间沉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家具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比如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崇尚自然美的观念等,在古典家具的设计中应该充分使这些设计思想与现代先进的设计思想互相碰撞和融合,去除糟粕、吸取精华,从而将古典家具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不断进步。

2.2古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紧密结合

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古典家具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宋朝家具的朴实飘逸、明清家具的精细复杂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古典家具的设计中,通过对尺度的适当调整以及材料的相应改变,使得中国古典家具更加具有现代化,在现代艺术气息中更好地服务人们。通过对古典家具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结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和需求创新出富含传统韵味的古典家具,让传统文化的脉络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同时,也对现代艺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古典家具中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解决古典家具中红木材料日益稀缺的难题,也克服了榫卯结构运输和销售不方便的难题。另外,新的人性化高效能的古典家具生产方式的应用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古典家具,了解古典家具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从而达到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充分融合的目的。现代艺术与古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背离的,而是彼此相通的,通过将它们巧妙地融合起来,让现代生产的古典家具在保留自身传统气息的同时,与现代文化和艺术紧密结合,如此才能达到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统一。

2.3通过古典家具来反映现代生活理念

在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古典家具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结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比如古典家具连接方式中典型的榫卯结构使得很多家具经年累月历经沧桑但是整体结构依旧完好。而榫卯结构与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是异曲同工息息相关的,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如果让榫卯这一古典家具中的典型结构连接方法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家具的寿命,使得家具更加牢固和严谨,节约了资源,与现代环保、低碳的艺术设计理念相适应,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古今交融、和而不同,这样既对中国古典家具中的装饰文化进行了继承和保留,而且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使得古典家具仿古而不拘泥,创新但不扭曲,充分体现了古典风韵与现代艺术的有效融合,也反映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艺术设计原则。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陈建兵: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探讨工程技术

3结语

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并不意味着简单设计元素的单纯堆砌,而是需要通过严谨地推敲,从美观、文化含义、功能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来使得古典家具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田家清.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9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材;文化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分类号】G43

一、国学概念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开始,欧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当时国人称西方文化为“西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被称为“国学”。最近这几年,“国学”一词经常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等各媒体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堂相继出现。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说明我们国人对国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国学的定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国学的经世致用,一种是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虽然他们对国学的认知并不一致,但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国学,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一种潜在的情感色彩和价值评价,是与民族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思维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现,经学以及诸子百家之学皆归于其中。“国学”记录以往,开启后来,丰富中华文化。“国学”的核心问题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物质载体,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做过较为深入思考的有很多作家与学者,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从文言作品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该功能的。他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语文教材,特别是当中经典的选文,应该肩负起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

1、国学在语文中可以给学生传递一种文化价值观

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学经典中包含的道理,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朗读、背诵国学经典时,收获到的不只是对其外在语言、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学经典的语言表述,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对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价值判断基础。

2、国学在语文中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借鉴能力

从国学经典教材中学习领会到内在思想蕴涵、艺术韵味和逻辑欣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艺术思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借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一种较高的能力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和吸收。借鉴能力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又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之一。

3、国学在语文中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充实写作素材

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当中诸多知识和道理的组合都是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并且这些都富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所关注的都是苍生百姓、社稷江山等重大社会人生问题,其境界之大,视野之开阔,关注之深切,都是非常值得今天学生阅读的。这些国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些典故还可以在写作中应用和体现。

由此可见,国学内容在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意义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体现

现在的中学生名著读的越来越少,人文教育严重缺乏。一个学生自小学到高中,接受十二年的语文系统学习,却没有学会读书。据调查,有相当的学生不读文学名著,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经典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来源,最近几年的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尤其在古诗文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古诗文方面已有较好的体现。但是从教科书选文的总体上看,台湾语文课本国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陆语文教材范文选编要求“文质兼美”,概念比较笼统,台湾国文教材范文选编提出的“语文训练、精神陶冶、文艺欣赏兼具”则紧贴“培养语文能力、增进文化常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教学任务,让教材、教学和任务构成完备的体系。所入选的范文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文化背景,囊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自然、科技等。其编排和选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国文学习,充分发挥了作为“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功能。

四、国学的教育价值

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高尚精神的再现,我们要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通过教育来复兴国学。国学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其文学和文化的成分,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此外,还具有众多的当代教育价值,最为显著的,是它对中华的认识价值、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格精神的培育价值。

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养教材,四书五经,管子、老子和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这些人留下的典籍,还有儒、墨、道、法四家的若干基本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尤其四书五经,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国学基本知识。所有的这些当时都是为了学习为人和处事的。全部“四书”给了我们进德、修业和修己的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荣胜.国学是什么[m].华夏出版社,2011

[2]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曾睿.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教研视点2006,5

古典文学的价值篇10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使经济学研究转向了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其对经济学研究的统治迄今已近一个半世纪。在今天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资本主义”已完全消失,资本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工资、利息与利润只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并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当然,对于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主流经济学往往也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解释。然而问题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工资率和利息率(利润率)究竟是不是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呢?新古典理论中的资本、工资、利息和利润等概念与现实中以货币价值或价格表示的这些概念是相同的吗?

 

现代国民收人核算统计开始于1929年,同一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可以说,1929—1933年的“大萧条”孕育了“凯恩斯革命”的诞生,但在新古典理论强大的思想意识所形成的观念和教条的无情统治下,凯恩斯的理论很快被融人到新古典经济学,并成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把国民收人核算的统计变量完全纳人到新古典的技术关系分析之中,最典型的是把国民收人的统计变量截然划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两个部分,如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当然还可能有实际资本和名义资本。也就是说,新古典理论把国民收人的统计变量完全套用到总量生产函数之中,再加上决定名义变量的货币数量论,由此成为研究反映宏观经济波动的各种统计数据的基础。

 

然而,这些国民收人核算的统计变量是不是表示新古典生产函数技术关系的变量或概念呢?经济学家们至今似乎对此没有提出过疑问。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那场空前激烈的“剑桥资本争论”中,作为争论双方的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那些争论的焦点在这些现实的国民收人核算统计概念中与新古典理论中同样称呼的概念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剑桥资本争论的结果所表明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国民收人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表示的所有统计变量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分析是完全无关的,而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关系。”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熏陶造就了人们天然地认为这些统计变量是“真”的,即表示实物的要素投人和产出的关系,并把这种由生产函数表示的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事实上,这些统计变量所表示的只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或“比谁挣钱多的游戏”,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马克思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正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目前国民收人核算体系中统计变量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是目前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要研究和解释的现实问题;而主流经济学从技术关系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些问题只是由马克思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最富争议的领域,同时也是理论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1951年,斯拉法在其编纂的《李嘉图著作和通信全集》的序言中,提到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终生想要寻找的“绝对价值”,以表示国民收人中工资与利润的分配份额。这个绝对价值,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实际上就是国民收人(GDp)的测量单位。作为总量指标的国民收人,如果面对的是各种异质的产品,比如小麦和燕麦,我们需要一个同质的单位进行加总,以获得一个同质的总量。当然,如果采用劳动这种同质的单位来计量,虽然可以进行加总,但却不能表示劳动生产率和实物产品产量的变化;而且当两个部门的“资本构成”(资本劳动比率)不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和利润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到相对价格和收人分配,这使李嘉图在1817年采用单一产品的“谷物模型”所证明的命题不再成立。

 

1953年,新剑桥学者罗宾逊提出了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1960年,斯拉法在其名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把李嘉图的难题套用到新古典理论中,表明新古典的相对价格一旦加总为总量将导致严重的逻辑矛盾。进而,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很快被延伸到有关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讨论中。比如,斯蒂德曼用一个资本劳动比例不同的异质品模型进行证明,得出了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劳动价值可以是负值的结论,萨缪尔森则重新提出了关于马克思的转型问题在逻辑上不可能成立的问题。实际上,斯拉法的模型已经证明,由于在异质品模型中利润率的变动会影响相对价格,从而收人分配的变动将使由相对价格加总的总量(国民收人)发生变动,这使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工资率(工资)的上升将使利润率(利润)下降的命题不再成立。显然,“剑桥资本争论”中存在的新古典理论的加总问题在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中是同样存在的。由此,当“剑桥资本争论”中的问题不能得到解释时,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经济学的复兴被完全终止了。

 

面对那场以失败告终的极其激烈和复杂的“剑桥资本争论”以及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争论,人们是否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问题的复杂性可能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观念上出了问题,而经济学家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地知道争论的问题所在。长期以来,统治经济学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新古典理论的观念一直顽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禁锢着经济学家的思维,这就是统治经济学研究的“实物”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新古典经济学家讨论的是实物产品的生产,古典经济学家讨论的是实物产品的分配,而国民收人的计量似乎不能离开这种实物产品。那么,在经济学研究中是否存在完全脱离这种实物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的价值概念呢?实际上,这个价值概念就是国民收人(GDp)和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统计变量。在“剑桥资本争论”中,作为争论双方的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GDp和国民收人核算的统计变量可以完全不依赖于实物。这场争论起因于罗宾逊对总量生产函数的批评,当然也涉及到总量生产函数对国民收人核算统计变量的解释,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但在罗宾逊1973年出版的那本试图取代新古典教科书的《现代经济学导论》中,作为新古典理论核心的实际GDp和价格水平依然充斥着全书,这正是问题所在。

 

对于实物产品的生产,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显然是一个完美体系,比如通过表示产品和生产要素稀缺性的相对价格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然而,我们却不能把构成GDp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加以得到一个表示实物总量的GDp。一方面,新古典的相对价格是一种稀缺的指数,把两个表示稀缺的指数加在一起是毫无意义的;特别是产品的稀缺性取决于人们的偏好,那么随着人们偏好的改变,相对价格和GDp的总量也会随之变动。另一方面,对于新古典的资源配置而言,这里只需要相对价格而根本就不需要总量,即国民收人或GDp的总量对新古典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其理论中也不可能得到这个总量。

 

对于李嘉图的分配理论而言,如果讨论的是实物产品的分配,采用简单的劳动价值论是可以解决这种异质产品加总问题的;如马克思采用劳动时间的计量,通过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即可解决工资与利润的分配问题。作为一个“思想练习”,这种劳动价值论的推论完全可以采用新古典理论的多种要素模型。比如,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剩余劳动时间是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品(如利息和地租)的加总。然而,当我们这样进行逻辑推论时会发现,如果马克思的分配和剥削理论是建立在这种实物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只是新古典理论的单一生产要素模型,它根本无法战胜新古典理论。因为新古典异质品模型中包含着一个强烈的命题,即如果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或使可以分配的面包做到最大,就必须按照新古典的要素边际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来形成市场的相对价格,从而也决定了要素“初次分配”的新古典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这被称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随后的“规范分析”认为利息和地租是不劳而获的剥削收人,则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对利息和地租征收100%的税进行收人再分配。这样,新古典理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攻击在逻辑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然而,新古典理论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现实国民收人核算统计的国民收人(GDp)和其中工资与利润(利息)的分配问题。当新古典经济学家采用总量生产函数说明现实国民收人统计中的经济增长和收人分配时,其逻辑一致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GDp和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统计变量根本不是新古典理论中的实物,也根本不表示新古典理论的资源配置。这些以货币量值表示的国民收人核算的统计变量(包括GDp)所表示的只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而这正是马克思价值理论所要揭示的。

 

采用人们熟悉的语言,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一种“抽象”。那么,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究竟抽象掉了什么呢?显然,马克思抽象掉了所有与技术关系或实物有关的因素,只留下了“抽象劳动”所体现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表明,这种“价值”与使用价值无关,或与实物的“效用”无关;另一方面,针对李嘉图的混乱,马克思明确表明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实物的生产无关。进一步,当马克思把这种“价值”与实物的生产、消费和占有完全抽象掉,或表明价值与技术关系无关时,那么马克思的“价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原始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氏族关系,奴隶社会对他人的直接占有和支配关系,封建社会以土地占有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等等。在14一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以构造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的基础,而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念直接联系到“劳动价值论”。比如在神学家阿奎那的宗教理念中,劳动价值论体现着公平与正义,是人们之间商品交换“平等”的基础。那些早期劳动价值论的阐述者,如配弟、魁奈、康替龙等古典学派的前辈们,把劳动价值论联系到“自然秩序”或私有财产的基础;如洛克对劳动价值论的说明是“财产是自然的权利,它来自劳动”。显然,这种对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似乎联系到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如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就把劳动价值论联系到“自由、民主与公平”。然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却是与这些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劳动价值论理念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