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风险防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4:26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特点深得广大消费群体的追捧。虽然互联网金融为消费主体带来了便利、快捷、透明度较高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诸如2015年“e租宝”非法集资并跑路等法律风险事件,使消费者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没有法律规制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只有认知风险,并且规制风险,才是让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

从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角度来理解法律风险,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行政法律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法律问题相互交叉,比较复杂,不仅仅局限在某部法律中,所以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调整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以及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缺失或者不完善,导致其无法可依,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有效行使权利以及履行义务,从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法律后果的风险。总结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有以下几点:(1)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弥补信息的不对称,会将优质借款人的信息在平台上,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对于平台而言,借款人的信息是商业机密,被到网上,会被竞争对手获取,丧失商业主动权,造成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2)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风险。隐私权被侵犯的主体主要是互联网消费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其主要依托于网络进行,网络技术安全不到位,会导致消费者信息的泄露,比如2013某宝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在我国相关法律里面对公民隐私权有所规定并进行保护,但是网络隐私权却未被规定,其仍然存在被不法分子侵犯的风险。(3)借贷利率过高的法律风险。首先,从出借人角度来说,其被高息诱惑通过平台进行借贷,必然要承担过高的风险,一旦投资平台跑路导致成本无法收回,损失巨大;从借款人角度来说,高额的利息使其难以支付,导致其随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从网络借贷平台角度来说,为了抢夺客户和获得高额的收益,会不惜违反法律而提高借贷利率,一旦借贷双方出现问题,会使企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4)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非法集资与合法的众筹有诸多相似之处,关键区别在于其是否取得监管部门的集资资格,对于投资者而言,集资平台的非法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些平台通过媒体公开其集资项目,并承诺高额的收益等等手段来隐藏其非法集资性质,一旦投资者不能识别其是否合法,被误导进行投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资金法律风险,比如2014年旺旺非法集资跑路事件等。(5)其他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具有价值的比特币,其流通隐蔽,对其监管存在缺失,造成诸如香港比特币集资跑路的事件。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直销模式,打着无风险高收益的旗号吸引投资者,这也潜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2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的法律问题

2.1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致使法律法规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整,使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游离于法律之外。并且法律法规的立法位阶较低,没有法律层面的法律作为核心来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只有各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不能全面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规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制,还要对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这些法规只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调整和规制,并未重视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主体,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众多,比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业务,由于其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投资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基金管理机构等,所以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监管,银监会对存款类业务进行监管。此类多部门监管的业务众多,虽然表面看各业务环节都得到监管,但是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会造成监管主体的相互推诿,重复监管甚至无人监管的乱象。最后,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不明确。由于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行多头监管模式,不同的金融业务之间监管措施不同,特别对于跨市场进行的金融活动,监管主体并不明确,不能有效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准入业务许可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弥补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手段,也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制度的基础,由于没有实行互联网金融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市场参与主体而言,不能了解其投资或消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诚信信息以及金融信息,使其处于互联网金融的被动地位,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

2.2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大众,应该时刻考虑客户的利益,应当具有风险意识,要及时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保护参与主体的利益,而现实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危机意识较差,在遇到风险时大多选择跑路等损害参与主体权益的行为。其次,互联网金融主体忽视互联网技术安全。互联网技术是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互联网技术就没有互联网金融,但是某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只重视利益,却忽视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客户信息的泄露等法律风险事件。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互联网金融主体是经济主体,会为获取利益不惜以提高贷款利息或者无利息等非法手段吸引消费者,一旦其违法行为被揭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法律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性差。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并未形成行业组织,所以没有行业自律行为,不能更好的实行内部监督,为行业发展带来困境。

2.3互联网金融消费主体存在问题

首先,消费主体风险意识薄弱。互联网消费主体作为信息弱势群体,不能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在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各种无风险广告刺激之后,盲目进行投资,这证明其风险意识薄弱,不能识别市场风险,更好作出投资决策。其次,消费主体投资意识较差。消费主体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尽量选择收益较大的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会造成巨大损失。最后,消费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在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跑路事件中反映出来,消费主体在遭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损害时,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搜集有关证据,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权,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等集体事件出现之后才会选择维权,这不利于消费者自身权益的保护。

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法律问题对策

3.1完善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

首先,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必须进行立法,建立一部专门调整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其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的调整原则,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规定,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以该法律为核心,再辅助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有层次的,不仅有原则性规定而且实践操作较强的法律规范体系。其次,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明确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并对其职责以及职权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做好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监管主体在进行监管时,各司其职,并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防止监管相互推诿甚至监管缺失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良好的层次分明的具有高效率的监管体制。最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完善互联网监管措施是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途径,从源头进行控制,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管模式。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的模式,通过扶植专业的征信机构并培养专业的征信人员,建立合理专业的征信制度队伍,以保证对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制度,要求政府明确监管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将通过征信制度考核的良好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批准,从源头上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律风险。另外,还必须要求通过征信系统考核和业务许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一旦出现各种风险问题,要进行及时披露,让消费者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互信基础。

3.2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监管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是经济发展浪潮里的盲目跟从者,抱着赚钱的目的进行互联网金融,其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互联网技术意识并不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培养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员,防止各种互联网技术风险出现。还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的积累风险准备金,以审慎的原则进行风险活动。其次,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在法律调整范围内进行合法活动,要有法律意识,以企业为主导,上下齐动员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做法律之外损害消费者的事情。最后,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虽然我们国家有互联网金融委员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指导,但是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己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部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自律组织的规则,保护合法的企业行为,对不合法行为进行行业抵制和举报,维护行业荣誉。

3.3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消费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互联网金融主体要有风险意识,应该积极关注国家进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宣传,知道并理解金融风险知识,掌握一定的风险规避措施,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免造成风险损失。其次,增强消费者投资意识。通过宣传以及学习等方式了解金融投资知识,知道投资方法,学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最后,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消费者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参加者,也是互联网金融事件的重要损失者,面对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跑路等恶性事件,不能仅仅自认倒霉,消费者要学会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据法律来对跑路企业进行诉讼以取回自己的资金,减少自身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聂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

[2]马海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3]张小兵.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

[4]王占霞,高长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J].经济学研究,2016.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2

一、活动时间

2021年9月1日至9月30日

二、活动主题和口号

活动主题: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红色金融史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理性投资和合理借贷,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活动口号:普及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共建清朗网络共享美好生活。

三、宣传重点

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普及金融知识。

(一)注重提升金融素养,普及基础金融知识。

普及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征信、银行卡安全、支付工具使用、存款保险制度、保险知识和投资理财知识等。

(二)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宣传红色金融史。

紧密结合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有关部署,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宣传红色金融史,传承红色基因,并有机融入金融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宣传活动,增强红色金融史感召力,营造学习红色金融史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重点群体,突出理性投资和合理借贷等宣传教育重点。

积极开展金融宣传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各类银行、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面向青少年、在校学生等年轻消费者重点普及合理借贷、理性消费等金融知识,引导年轻消费者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加强校园贷典型案例宣传教育,引导年轻消费者防范校园贷、套路贷等非法借贷。面向老年人重点普及理性投资理念,将宣传教育与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相结合,聚焦老年人常用的金融产品以及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银行、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进行宣传教育,促进银行、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更平等惠及老年人;针对易对老年人造成侵害的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提示和宣传,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弘扬金融正能量,争做金融好网民。

加强经济形势宣传和金融政策解读,提振网民对我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金融素养教育,开展系列线上线下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广大网民讲诚信、守底线,在全社会营造“争做金融好网民”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风险提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贯彻落实*****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普及常见非法金融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信网络诈骗、大型互联网平台误导消费者、非法金融广告、非法集资、套路贷、虛拟货币交易炒作和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金融诈骗陷阱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式地进行风险提示,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盲目投资和冲动交易;提示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引导消费者自觉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坚决远离非法机构、非法平台推出的非法产品。

四、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本次宣传活动,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

联系人:**电话:****

五、活动开展

(一)行政办公室负责下发宣传方案,督导以下具体宣传事宜。

1、总行营业部、**支行、**支行、***支行室外LeD显示屏滚动播放“普及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共建清朗网络共享美好生活。”

2、以上四个网点同时在门前设点宣传张贴海报,拍摄抖音小视频,在厅堂客户高峰期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指定专人向往来厅堂客户发放宣传手册观看金融知识视频,解读普及银行业金融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识别和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及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二)9月1日—9月30日,***支行、***支行开始分批次进行,组织本部室员工积极主动创新开展现场集中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了2次集中宣传与深入乡村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外部基层发散,将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深入到村屯、集市、田间地头,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社会群体普及各类金融知识。

(三)9月1日—9月30日,总行营业进社区,针对老年人对银行、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进行宣传教育,对老年人造成侵害的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提示和宣传。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9月1日—9月30日,***支行组织走进校园,面向青少年、在校学生等年轻消费者重点普及合理借贷、理性消费等金融知识,引导年轻消费者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引导年轻消费者防范校园贷、套路贷等非法借贷。

(五)9月17日,***、***部落针对此次活动走进企业宣传,面向企业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重点宣传了基础金融知识红色金融史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七)****部联合****部推进“线上+线下”金融知识宣传,通过印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册、手机短信、公众号开设宣传专栏,引导广大金融消费者讲诚信、守底线,不制造、不传播金融谣言,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六、活动总结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3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金融服务体系;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97-02

一、甘肃省汽车信贷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甘肃省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消费信贷政策,加大了对汽车生产、流通、消费和维护等环节的信贷投入。据调查,2007―200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汽车贷款余额分别为115448万元、133969万元和198939万元,在全省各项消费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分别为10.41%、10.58%和10.69%,汽车信贷业务有了较快的增长。

分机构看,在全省开展汽车贷款的金融机构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占据了主要地位,2007―2009年各项汽车贷款余额分别为56862万元、66193万元和104919万元,分别占全省各项汽车贷款余额的49.3%、49.4%和52.7%;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汽车贷款余额分别为47171万元、42724万元和64193万元,分别占全省各项汽车贷款余额的40.9%、31.9%和32.3%;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业务,汽车贷款余额分别为11415万元、25052万元和29827万元,分别占全省各项汽车贷款余额的10%、18.7%和15%。

从贷款用途看,全省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贷款主要集中投放在汽车消费环节,2007―200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111893万元、121272万元和192772万元,分别占全省各项汽车贷款余额的96.9%、90.5%和96.9%,分别占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12.2%、10.9%和10.4%;汽车制造商、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商及汽车经销商运营设备贷款分别占全省各项汽车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1%、9.5%和3.1%。2007―2009年汽车贷款的不良率分别为9.0%、7.7%和5.8%,汽车贷款不良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二、金融机构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不断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汽车贷款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拓展汽车信贷业务。

1.建立激励和预警机制,将汽车信贷风险关口前移。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汽车贷款风险。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兰州银行通过组织人员开展市场调研,举办培训班和知识讲座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市场开发和风险识别能力。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制定了消费信贷风险处置预案。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实行了以盈利贡献和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内部考核体系,把考核和职工绩效挂钩,切实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提高了汽车贷款质量。

2.建立健全相关业务管理制度,汽车信贷管理更加规范。相对于其他传统信贷业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是一项综合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大的业务。为此,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如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按照上级行下发的《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实地调查和复审,审慎的选择客户,先后与11家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强、信誉程度高、合作前景好的汽车经销商开展了个人汽车贷款业务合作;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先后制定了《招商银行兰州分行汽车经销商融资管理办法》和《汽车经销商融资操作规程》,创新了汽车经销商融资品种,开办了网上票据、网上信用证等业务,探索建立了“担保+监管”的风险控制模式,目前该行已与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现代等汽车经销商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省农村信用联社、兰州银行也都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了汽车按揭贷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贷款操作流程,落实审批、发放等相关责任,促进了汽车贷款业务的规范发展。

3.银企互动,确保全省汽车贷款业务的稳健有序开展。一是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为防范信贷风险,全省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三查”制度。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在贷款前期,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申请人居住环境、家庭生活情况,核对购车人户籍及居住证明等客户相关资料,对其收入状况、偿贷能力做出判断,并建立完善的调查资料档案。二是认真落实贷后管理制度,加强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及时发现违约贷款的苗头,对违约贷款立即开展催收工作,并随时根据违约的时间和贷款形态迁徙情况采取对应的催收措施,防止贷款形态劣变,确保贷款安全。三是强化对经销商的管理,有效控制风险。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在资金管理上,要求车辆首付款、贷款资金均存入经销商在银行开立的专户中,由经销商一次性支付车款,保证了贷款专款专用。

4.多措并举,提高贷款担保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金融机构在开展汽车信贷业务时,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和担保风险,因此各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最大限度的防范和化解风险。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在办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时,采取由所购置车辆提供抵押担保和由汽车经销商提供保证担保为一体的“组合担保”方式。对客运车的审核,要求借款人必须具备线路运营资格,并由资质较好的客运公司出具承诺函,发生风险后可以直接从客运公司结款偿还贷款;兰州银行在保险公司停止还款履约保证保险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与担保公司的合作,降低了风险,保证了汽车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战略的实施,汽车金融服务必然会迎来更加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当前一些制约甘肃省汽车金融服务健康平稳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不容忽视。

1.担保抵押形式单一,抵押物贬值过快,无法覆盖贷款风险。从2003年停止办理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后,汽车贷款业务的担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多数金融机构的汽车贷款业务主要还是依赖房产抵押,部分贷款采取经销商或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加所购车辆抵押担保方式,但由于抵押登记制度还不完善,房管和车管部门的工作协调还不顺畅,抵押登记的时效性不能得到保障,对汽车贷款业务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企业在不断推出新的汽车品牌的同时逐渐降低汽车价格,汽车价值下降速度较快,再加上每年的固定折旧,在短时间内抵押车辆的价值迅速贬值,无法覆盖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汽车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存在“恐贷”心理。2006年以来,全省汽车贷款不良率虽然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但总体水平仍然高于住房按揭贷款等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导致金融机构产生了“恐贷”心理,使得全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3.部分消费者缺乏诚信意识,汽车贷款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信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部分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一些借款人提供虚假资信材料骗取银行贷款;个别汽车经销商为了达到从银行多获取贷款的目的,故意将购车的相关费用加在车价内,变相的提高汽车价格,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缺乏对失信者的监督和对恶意欠款人的惩戒机制,导致汽车贷款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

4.多层次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甘肃省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比较单一,银行独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专业化的汽车机构发展滞后。同时,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也十分单一,主要局限于向汽车消费者和汽车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及其下属零售商的库存产品提供贷款服务等传统业务上,还未形成一个从制造、销售、消费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汽车产业的每个环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完整的金融服务业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甘肃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1.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汽车贷款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把贷款审查关,积极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汽车贷款风险。要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还款来源以及对担保人的资信的了解,与汽车经销商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同时要认真执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首付款的比例。积极探索金融机构―经销商―保险公司三方合作,来弥补金融机构在专业方面的劣势,同时利用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理机制,提高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能力。

2.健全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为汽车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信用查询系统和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使银行、保险机构通过查询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同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努力拓展汽车融资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很大,特别是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战略的实施,为汽车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努力拓展汽车融资业务,结合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战略,制定汽车融资业务发展规划,加大对自主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支持,结合“汽车下乡”,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促进汽车融资业务取得更大的发展。

4.建立多层次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使汽车金融业服务模式的发展趋于多元化。要打破银行独揽汽车金融市场的局面,促进专业化汽车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探索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商业银行在资金、结算、网点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汽车金融公司的不足,而汽车金融公司的专业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也恰恰是银行的不足,合作之后,汽车金融公司可获得资金,扩大业务,而银行则可规避风险。完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应具备的制度。

参考文献:

[1]何忱予.汽车金融服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牛大勇,李柏洲.汽车金融公司的产业价值链整合对自主品牌汽车集团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8).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4

(一)监管层面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实行监管行为。以余额宝为例,天弘基金在注册支付宝账户时所产生的余额被归为备付金,由央行监管,而天弘基金在支付宝出售基金等活动,则直接由证监会监管。另外,依照央行对第三方网络支付软件的规定,支付宝享有购置协议存款的权限,然而,并未规定是否可以购买基金。不难发现,余额宝暴露出被禁止的监管风险。

(二)纠纷风险

金融理财产品作为一类投资性理财产品,在网站宣传方面却偏重于收益率,明显忽略了产品的规模、风险提醒以及运作形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在获取较高收益的过程中,也同样有可能使收益率直线下滑,乃至亏损,极易诱发金融领域的消费纠纷,使消费者权益受损。

(三)货币市场风险

理财产品属于货币基金的范畴,电子商务网站与基金企业搭建合作关系,利用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其收益受货币市场预期及利率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我国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对产品收益构成直接影响,高收益率往往伴随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大都波动剧烈,若货币市场预期欠佳,则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会出现大幅下降或亏损的风险。

(四)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准入条件较低,各金融网络企业纷纷推出标榜“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并在居民储蓄率中占有小部分比重,其规模是可以预见的。而基金不必缴纳存准金,超大规模的资金因疏于监管,一旦发生市场浮动强烈或投资决策失误等突发性风险时,便会大幅亏损资金,最终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对比

(一)风险管理的技术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特别注重市场、操作风险和诚信度的建模与度量,积极发挥定量分析服务于风险管理的能力,注重对产品信息的收集和汇总,高度重视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信息的完善,运用内部评级的办法对产品风险加以度量,以压力测试的方法描述市场风险,进而降低了理财产品经营中的风险。

(二)激励机制的确立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理财产品的短期行为的发生,使金融理财业务得到永续发展,往往会引进风险绩效评估体系,对风险跳线的各环节要素推行单独考核,不受任何市场层面的制约,使大众提早掌握理财产品的风险运营状况。

(三)风险管理原则

西方国家为更好地掌控理财产品的金融风险,十分注重风险文化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例如,汇丰银行将自身所提供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尽量分散,适度维持杠杆比率,凸显经营的稳定性,力求少干预投放到市场上不够成熟的理财产品。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有效方法

(一)优化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流程

通过总结国外大型金融机构推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效果,发现金融机构要推出经得住市场检验的理财产品,就要优化风险管理的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各类产品的风险计量模型,着力增强风险定量水平,优化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尤其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金融产品的监管机制

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是其真正走向市场应用并为大众接受的关键一环。产品监管机制的健全,有赖于由外部推动银行形成浓厚的监管环境,并同风险管理原则相融合,形成联动合力,共同促进理财产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当然,风险管理策略的创新尤为关键,银行要依照所形成的风险管理文化,立足于风险管理实际,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优良经验,适时形成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把握正确的风险管理方向。

(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提高了产品的风险管理水平

就当前而言,风险管理文化中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行为准则想要不被时空所限,就应在更长时期内凸显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水平。若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仅追求眼前一时的利益是难以维持金融创新成果的,也给金融机构的平稳、健康运营留下一层阴霾。为此,必须积极培育规范的、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四)建立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描述,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评级体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理财产品的创新监管、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机构、产品创新信息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其中,创新监管及风险管理文化已成为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重要动力,不但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意识的塑造和形成,还直接关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能力,并最终通过金融管理机构和产品创新信息,影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成果。

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应用和完善

目前,就金融理财产品已经进行了大量科学化的研究,在鼓励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金融产品的完善,以此降低消费者所承受的产品风险。

(一)加大金融理财常识的宣讲力度,做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障工作

首先,金融领域消费者保障部门要有意识地强化对消费者经济权益的保护,采取有效政策,加强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宣传,并拓宽消费者举报渠道,使消费者能真正解决纠纷风险等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行业要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增强自我约束、制约和规范能力。再次,金融机构必须对消费者公示风险,特别要向消费者讲明理财产品的货币市场价值及其基金属性,对可能预见的金融风险也不能回避。

(二)防范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风险是易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防范的。要自觉理顺信用贷款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之间的内在关联,把金融体系的秩序维持看作是首要任务,对产品展开细致周密地检测,提高预防和破解产品潜在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可将金融理财产品添加到信息检测系统之中,通过每日上报数据表,搞好对产品各项风险辨识、检测和防控工作,确保不出差错。

(三)金融监管的主体要得到明确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同司法机构的协商合作,严厉制止各类不良的金融行为,与司法机构分享信息资源。其次,由央行作为理财产品金融监管的责任主体,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规,与证监会等“三会”形成监管的联动机制。

五、结束语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风险问题,要理清创新的内涵、过程和特点,加强产品创新风险和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并对比国内外创新风险管理模型,促进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5

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

(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6

一、活动主题

针对不同人群金融知识的薄弱环节和金融需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面向金融消费者,尤其是低净值人群和广大网民,提供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和防范风险的技能,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自觉抑制网上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使得金融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活动目的

(一)普及基础金融知识,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普及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树立科学投资理财和诚信借贷的理念,重点指导社会公众全面认识存款保险制度,引导金融消费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二)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深化重点人群宣传教育。

加强对贫困人群的金融知识普及,将金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易受疫情影响的重点人群了解信贷倾斜政策等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平稳度过家庭财富波动期。

(三)倡导理性金融消费理念,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环境。

强化金融机构服务意识,面向农村居民、在校学生、老年人、小微企业等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强化社会公众金融消费安全意识、风险责任意识和诚信契约精神,让金融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风险预警提示。

针对常见的非法金融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提示,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防赌反诈,避免盲目投资和冲动交易。

四、活动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我行为确保本次宣传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推进,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将公益宣传活动与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相结合,利用我行宣讲员与居民朋友们“面对面”的进行讲解,对其进行关于电信诈骗、假币识别、等常用知识进行有效的普及。二是我行各网点办公大厅内悬挂海报、LeD播放防止电信诈骗的相关内容向当地顾客宣传金融知识。

(二)紧扣主题、创新宣传

活动开展期间,于洪支行携手各二级行深入周边商场、社区,组织开展一系列金融知识宣讲活动,立足提升农商行的知名度和向居民普及金融常识的双重需要,有层次、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了宣传工作。

一是于洪支行结合活动要求,于2021年9月12日上午联合总行,在造化大集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受益群众500余人,帮助金融消费者普及了金融知识、增强了金融风险防范技能,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深得客户好评,扩大了我行知名度。引导金融消费者自觉抵制金融负能量,为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贡献一份力量!

二是沙岭支行于2021年9月15日在沈阳市于洪区沙岭村的沙岭社区进行了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悬挂宣传海报、发放宣单等方式,讲解防范电信诈骗、反洗钱、抵制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广大客户踊跃参与。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提升了客户识别和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意识和能力,强化了社会公众金融消费安全意识、风险责任意识,拉进了我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我行在辖区的知名度。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校园网贷;风险;金融监管

一、校园网贷发展现状

(一)校园网贷的含义

p2p网络贷款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资金借贷,即个人对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将收集的小额资金借贷给有需求的人的一种小额借贷金融模式。校园网贷则是这些p2p网贷平台将主体瞄准在校大学生,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用贷款,进行分期消费的行为。

(二)校园网贷的主要模式

1.p2p贷款模式:这是一种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上学资金不足问题或者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

2.分期购物模式:它是为在近期内有强烈消费意愿却缺少足够资金、可分期付款消费的大学生服务的一种模式。

3.电商平台分期付款模式:它是指电商以为拓展业务、培养用户消费习惯,以带来更大的消费交易量为主要目的允许消费者分期付款的一种模式。

二、校园网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在校大学生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校大学生自控能力弱、攀比心强,易冲动消费。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互相攀比的心理普遍存在,对于网贷平台伸出的“橄榄枝”,时常经不起诱惑,从而盲目向网贷平台贷款,进行过度消费,以致身于风险中;二是在校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低。在校大学生对于同学借用个人私有信息缺乏防范意识,加之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容易上当受骗;三是在校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责任心不强,爱逃避责任。某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在自身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时往往抱有侥幸心理,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以放弃自身生命来逃避还款责任。

(二)校园网贷平台方面的问题

1.在校大学生信用违约风险较高。一方面是借款的审核程序简单,大学生只需填写个人信息、担保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经网站简紊蠛撕缶湍苣玫酱款,一般无需抵押,而对于贷款的用途,贷款平台并不加以跟踪,大大增加了在校大学生获得贷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平台对违约大学生缺乏有效制裁,市场普遍高利率增加了信用违约风险,而贷款平台通常将违约大学生列入黑名单,并未将其行为记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制裁方法有限,加之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的违约成本,从而使其信用违约风险较高。

2.校园网贷平台之间恶性竞争,经营风险较高。由于行业缺少健全统一的行业规则以及自律公约,各平台为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份额,使得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网贷平台为争夺客户,或降低放贷标准、或简化审核程序、或放宽信贷额度,大大增加了平台的坏账损失,一些平台甚至提供资金担保,承诺借款人逾期不还款时,由网贷平台代为偿还借款,这使其面临很高的经营风险。

3.校园网贷催收方式粗暴,易产生人身意外风险。校园网贷平台对于逾期贷款采用电话、短信、上门和联系家长等追债方式进行催收。如给所有贷款学生群发QQ通知逾期等,一旦逾期,平台就进行声誉绑架,更有一些平台采取骚扰、胁迫等催款方式,甚至更加恶劣的手段,迫使借款者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从而步入平台运营者设计好的圈套,一步步对大学生施加心理压力,极大地威胁着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某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敢将贷款逾期事实告知学校或家长,容易走向极端,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4.面临技术不安全和个人信息泄漏风险。网贷平台目前仍处于粗放竞争发展阶段,尚未按照金融业要求建立起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网络安全是平台稳健运营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可能危及网络信息安全性,对于贷款诈骗分子难以识别,会使大学生被诈骗。同时,大学生贷款需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银行账户、手机通话记录等信息资料,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面临卷入洗钱、套现、欺诈等非法活动的风险。

三、防范校园网贷风险发生的建议

(一)在校大学生方面

一是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做到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不过度消费;二是应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对于个人隐私信息加强保护,避免信息泄露和上当受骗;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二)网贷平台方面

1.加大学生贷款资质审核力度,保障监护人知情权。平台在贷款发放前,对用户身份、真实购买欲望、还款能力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外,还应与各大征信机构合作,严格审核用户资质。此外,保障监护人对学生借贷行为的知情权,以降低贷款违约风险。网贷平台应主动告知贷款者监护人其借款数额、借款期限等相关信息,并明确借款存在的真实风险,尤其是真实的利率及附加的各种费用等名目,以免学生陷入过度借贷困境,导致大学生家长成为最后买单者。

2.协调行业间各企业,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体系建设。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网贷平台良好健康发展,推动利率定价机制建设,规范网贷平台利率定价,遏制高利贷行为,同时对贷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提高贷后管理的有效性,降低贷款违约概率。

3.加快大学生信用数据系统化步伐,推动网贷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征信信息共享和黑名单公示机制,将相关信息纳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行业提供关于借款人借款信息和历史信用记录的统一搜索和查询服务,促使大学生群体与平台间良性借贷行为的构建。

4.加强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网贷平台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范大学生身份、资金、交易等信息泄露,保证各类信息的安全完整,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组织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网贷平台的网络、应用、主机、数据、运维安全及业务连续性,提高平台信息安全整体防范能力。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和风险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四、结语

校园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校园网贷平台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监管政策,规范引导网贷平台的发展,各平台和在校大学生也应加强自身建设,最终实现多方互惠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程鹏,贾锦名.校园网贷的法律风险及监管问题探析[J].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2016(08).

[2]季振华,郑依晴.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03).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8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双面影响

1.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能够进行互联网理财、购买基金产品、投资,可以进行借贷、消费等等,满足人们几乎全部的金融需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对口的金融服务,但是,因为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操作,因此,其中也存在很多安全风险漏洞,对于相关业务中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等会产生一定的威胁,造成客户信息泄露,资金窃取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信誉。

2.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升级

有挑战才有进步,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风险,一方面又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防控带来了新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为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升级风险防范技术带来了可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做到对于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促进自身金融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商业银行行业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数据,使客户数据立体化,并利用立体数据进行差异化服务,了解客户消费习惯,预测客户行为,进行管理交易、信贷风险和合规方面的风险控制,提供精准定位化服务,为风险管理升级和方式优化提供有效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强化安全管理重点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要始终把网络金融安全作为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客户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等措施,从银行、客户、网络环境多层面防范网络金融风险。对网银、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动账类交易进行梳理,重点排查投资理财产品签约、资金住处安全认证等环节的风险点。根据相关监管要求,结合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实际情况,制订《网络银行风险防控优化方案》,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落实。同时,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尽快实现客户身份与硬件设备特征绑定;着力提高投资理财产品签约安全认证级别。另外,优化升级账户信息即时通服务,客户可在民生微信银行开通“微信账户信息即时通”,或在手机银行开通手机银行信息提醒;向客户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时,进行风险提示并告知收款人交易信息等。

2.完善借记卡安全防护,提升安全使用级别

现在,人们在商场购物或者在餐厅吃好饭结账时,拿出银行卡在商家的poS机前一挥,就可以买单,无需输密码也不需要签名,这就是是部分商业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的便捷支付服务。这种消费门票是的快捷高效,但是消费者在体验便捷生活的同时,账户安全成为大家的心头扰,人在境内,银行卡却在境外被盗刷的消息此前频频见诸媒体。为了防止盗刷,商业银行方面应继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升级金融安全保护体系,为借记卡上“安全锁”。商业银行可以就借记卡推出借记卡境外功能开通和关闭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商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点等渠道轻松办理。如用户有境外用卡需求,可通过上述渠道开通。还可以对借记卡配上“安全锁”功能,通过境外锁、境内锁、时间锁、账户交易限额锁对客户刷卡消费和取现的地区、时间、转账金额进行限制和管理。比方说,境外锁开启后,持卡人仅被允许在其所设置的国家或地区内进行刷卡消费或是在自助设备上取现;境内锁开启后,仅允许客户在其所设置的省、直辖市范围内进行刷卡消费或是通过自助设备取现。如果用户的借记卡不小心因信息泄露等被犯罪分子伪造,并且这些犯罪分子企图在安全锁禁止刷卡的境外或境内地区进行盗刷,就只能空手而归了。升级安全防护级别,能够为商业银行的用户账户资金安全提供极大的保障。

3.完善手机银行安全,促进手机银行安全升级

互联网金融时代,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和其他资金活动的需要,手机银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的重点方向,但是,手机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碍也是安全问题,互联网在带来金融理财和消费等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对此,各大商业银行要针对手机银行的风险制定相对的对策。

首先是网络传输数据被截获。手机联入互联网时,黑客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截获从手机客户端上传给银行服务器、或银行服务器下传给手机客户端的交易数据包,分析偷取客户敏感信息。商业手机银行可以借鉴采用国际通用的SSL安全协议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加密传输,即使网络传输的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解密和还原。SSL是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安全传输协议,安全强度相当高,想要破解SSL非常困难。其次是网络钓鱼。作案者诱使客户访问虚假网站、虚假网址并主动输入敏感信息,然后窃取。对此,商业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基于C/S模式的客?舳顺绦虬姹荆?服务器具有根据客户端特征识别客户端合法性的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钓鱼网站处理机制,具备完整的从客户、监控和流程建设等方面加强钓鱼网站的防范能力。除此之外,手机被他人操作,密码等重要信息泄露,也是常见的问题。商业银行也要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使用商业手机银行转账时要提供取款密码和动态验证码,即使手机丢失,他人不知道密码也无法完成操作。在密码输入法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自定义键盘来输入密码的手段对此进行防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设定特有的自定义安全退出功能让客户可进入“设置”,自定义设置是否允许后台在线和在线时长,手机银行切换到后台超出在线时长后将自动安全退出。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9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重点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然而,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问题逐渐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关于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防范研究对加快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保证我国消费信贷市场持续、有效、健康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合约中的义务而造成交易方经济损失的风险。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借款人在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如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发生变化,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还款责任,而使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一旦发生,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贷款人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而发生实际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贷款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会相应的缩减一部分信贷规模,而这又会使得部分消费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银行体系内部也滞留积压了大量资金,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伴随着每次信用风险的发生,银行如果都缩小贷款规模的话,那么最终会导致整个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信用秩序的混乱和环境的恶化。

个人消费信贷中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由于收入的不稳定而导致贷款人不能及时还款,或不愿意还款。其次,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比如借款人刻意隐瞒自身的信用状况,提升自己的信用值,误导贷款人,而出现逆向选择等现象。第三,信贷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律体系、权威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和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第四,由于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开办的时间较短,因此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经验不够。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环境下,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发生有其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个人消费信贷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所决定。因此防范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既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也要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革新。

1.遵循诚信原则,落实诚信申贷

诚信原则是信贷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贷款管理制度和水平下,银行和借款人都要遵循诚信原则。借款人在信贷业务活动中应当遵循“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的行为准则,如实向贷款人提供相应资料并履行贷款协议承诺安排;贷款人也应建立保障借款人诚信申贷的制度安排。在双方的共同努力,银行按约贷款,借款人按约还款,使信贷资金形成良性循环,保障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发展。

2.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是发展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要依据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机构,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做好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由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将分散信息统一集中到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并对个人信用做出整体评价。这同时就要求个人信用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要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其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出个人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包括道德和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并有利于我国消费者整体信用素质的提高,防范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

3.加强全流程管理

银行监管和银行经营的实践表明,信贷管理不能仅仅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三个环节。这种划分方法难以对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出台可操作性的规定。贷款必须实行全流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将贷款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按照有效制衡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能够减少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发生,且可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4.协议承诺

我国银行业传统贷款协议不太重视对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指定,协议承诺就是要求借贷双方将贷款协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法律意义上说,贷款人和借款人是同等地位,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无法对贷款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只有通过合同约定来约束借款人,才能具有法律效力。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协议承诺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才显得非常重要。贷款合同的重点是承诺申贷材料信息的真实有效,如果贷款人违反了合同中的有关承诺,商业银行就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通过强调合同或协议的有效管理,强化对消费信贷风险要点的控制。

5.建立健全专业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我国政府和立法机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落实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使防范信用风险有法可依。首先要制定专门的个人信用立法,对于个人信息的征集、处理和使用等方面内容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既保护消费者隐私不受侵犯,又使征信从业人员有法可依。其次,要实施个人破产制度。个人一旦破产,将面临个人财产被冻结,不能以信用从事经济活动。当个人无法偿还贷款,可通过法院强制让借款人来偿还。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既能警示债务人努力按期还债,又能把无信用的人排除在信用消费之外,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的产生。另外,要完善抵押贷款担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相关制度,以此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分散和共担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晋学.浅析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和防范[J].时代金融,2010.7.

[2]杨家才.信贷管理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

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篇10

高度隐蔽性:由于网络的无限延展使网络金融范围在不断扩大并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同时网络金融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使网络金融风险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此外,网络金融经营主体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提高。瞬时爆发性:由于网络信息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以及高度隐蔽性,一旦出现网络金融风险,在短时间内便可能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层级瞬时演化并波及多个领域,为网络金融风险监控带来了困难。极度渗透性:现代社会对网络金融的高度依赖以及网络金融随着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网络金融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金融风险突破了地域限制,网络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便会迅速渗透到经济系统内部,带来极大危害。交叉感染性:网络金融的瞬时爆发性和极度渗透性使网络金融风险的演化表现出交叉传染的特征,多部门、多领域参与以及网络金融产品的跨行业、跨领域特征加剧了网络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特征,现代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面临着跨主体、跨领域联合监管的问题。

二、建立多主体多角度合作监控模式的构想

网络金融风险具有高度隐蔽性,需要对风险的监控有较高的技术手段和风险发现及识别能力;瞬时爆发性需要监控及时并有处置能力;极度渗透性需要有单项风险阻击制度;交叉感染性需要建立不同类别的风险相互隔离机制。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看,上述体制机制的建立,仅仅靠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很难完成,不仅现有的“一行三会”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无法承受网络金融监控的需要,而且从网络金融创新的来源和产品使用的渠道看,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无法有效加以应对。根据网络金融创新的主体多样化特点,监控主体也需要采用多元合作模式加以构建。

(一)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监控主体

政府、行业监管机构、技术研发机构、金融经营机构以及社会其他相关主体的合作参与,将是网络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一般认为网络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包括:网上银行、网上保险及中介、网上券商以及专门从事个人理财信息增值服务的网络服务公司等等。因此,网络金融业务活动的主体基本可以分为网络产业服务商、网络金融服务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网络用户消费群和网络金融市场等⑤。传统上认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主体包含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网络金融企业、网络技术监管部门,以及可能产生合作需求的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将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与消费群排除在监管体系之外。事实上,网络产业服务商作为主要的技术研发提供主体,在网络金融风险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⑥,作为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提供者,网络产业服务商参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可以为网络金融风险的发现、防范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持。而将网络用户消费群排除在监管主体之外,认为网络用户消费群只是网络金融业务客体,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识别也是不利的。在网络监控的实际操作当中,网络用户消费群在网络风险的发现阶段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治理网络既不是从上至下的治理模式,也不是从下往上的影响模式,而是政府在协调各个政策参与者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综合做出的政策选择。治理是动态的,是各主体在试图达成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与各方利益协调过程中做出的综合选择。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是在考虑各利益相关者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主要视角,对参与各方的关系与职责进行研究,因此,金融监管的多主体合作监管模式本质上说,也是对网络金融风险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有效协调的互动式监控模式。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网络技术监管部门作为主要监控主体,要对网络金融企业以及顾客的具体网络金融产品和金融行为进行监控。此外,也需要对网络金融适用技术的选择、技术升级换代以及主要技术风险防范进行宏观指导。网络金融企业:本身是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督对象,面对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和交互化特征,企业自身也需要通过有效平衡内部企业业务运行与外部动态环境调整来降低自身经营风险,需要对因业务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积极的内部监控,需要主动规避金融风险。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面对重大跨国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基于自身的职责和需要,具有积极参与跨境网络金融犯罪防范的积极性。客观上看,对因跨境业务引发的技术风险,具有联合进行技术研发,跨境进行国际合作监管的内在冲动,因此,也必然成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主体。网络消费群: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需要将消费者操作行为这一要素纳入考虑范围,消费群的操作是网络金融风险的来源,同时也是网络金融外部的监督要素,是网络金融产品得以诞生的市场基础。网络金融消费群对网络金融产品的使用提供最真实的体验及风险评估,将对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最基础的监督作用。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根据各行业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进行自律性的监控,并参与到以联合监管为目标的技术研发活动中来。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服务商是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主要角色,在监管的各个环节,服务商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对网络金融业务的拓展起到推动和放大作用。

(二)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风险识别

根据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以及网络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依赖关系,笔者提出如下网络金融监控技术创新框架。在该框架中,网络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创新框架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金融风险的识别过程,在网络金融运行中,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缺乏实体监控,产品的虚拟化和小众化使得“点对点”的运营特征十分明显,此时,由于技术劣势与消费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了潜在的网络金融风险。第二部分是技术创新方向的识别过程,由多个网络金融业务主体和网络金融监管主体对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并对现有的监管技术差距进行评价,在交互影响下,对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创新方向进行识别。这两个过程融合了网络金融监控各方的参与与互动,对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融合了多个参与主体,在监管技术手段升级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业界壁垒,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升级机制。

(三)多主体合作金融监控模式的运行架构

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全面把握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并在充分考虑监控手段的技术依赖性特征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统一的前瞻性处理。需要通过使用前瞻性技术以及预测技术,克服技术落后、网络风险交叉传染、法律滞后以及网络货币、网络欺诈等困难,在多方参与中构建多主体合作的网络金融风险监控框架。在该监管框架中,网络金融企业与消费群体是主要的被监控对象,而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网络技术监管部门对被监管对象进行联合监控,当网络金融风险超过国家边界时,相关国家参与他国金融监管成为必要。此外,信息产业服务商对网络金融提供最基础的网络信息服务,围绕技术问题对网络金融产品进行监控,对网络金融产品和消费行为进行监督,也是多元合作监控运行框架中重要组成部分。行业自律组织对业内经营行为行使监控权,网络金融企业自身出于微观安全的考虑,从不同角度进行金融内部监控,也会产生维护网络安全和金融稳定的作用。

三、多主体网络金融监控模式的实现

(一)及时发现监管盲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多元多主体金融监控的框架,对网络金融安全中的风险识别和处置比较有利,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其他问题。例如,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看,网络技术服务商和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并不是监管主体,就其日常工作职能而言,也没有进行网络金融监管的义务,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不但上述机构不会积极参与网络金融风险监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因为自身经营发展及盈利的需要,不予配合甚至变相设置监管障碍。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界定,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主动发现和及时处置风险的义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协助配合进行监管的义务,等等。此外,网络金融具有产品未加评定风险即可试用、使用的特点,使新兴金融产品的使用风险基本上是由享受服务和消费的一方承担,如果不加规范,一旦出现纠纷,取证和质证均很困难,现行政策法规无法及时规范层出不穷的网络金融产品,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网络金融监管盲区,及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十分迫切。

(二)搭建多元共管平台,形成多元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发生,仅靠政府和行业金融监管机构的力量,无法有效进行风险的发现和处置。这一点已经屡次被证明。但是,行使金融监管权力又是政府的特有职能,即便是行业自律监管和企业内部监管,也应当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如果搭建多元共管平台,虽然理论上反对者寥寥,但执行中问题会很多。例如,网络技术服务商如果参与金融监管,没有前瞻性制度设计,如何能有效避免其滥用技术优势,打着积极参与金融监管的旗号,侵犯他人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政府在职能转变进程中,改革方向是更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干预越少越好,但是建立庞大的监管体系,能否在支持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中找准平衡点?消费者是网络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其一方面具有被监管的地位,另一方面,因为其具有权威体验者的特点,有强烈的呼吁监管诉求,网络金融出现问题,首先发现者和揭露者也往往是消费者,因此,将其纳入合作监管视线无可非议,但是,如何进入正常规范的监管渠道发挥作用,也有赖于共管平台的搭建。毕竟,网络上借助监管名义不负责任地进行网络暴力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三)强化技术认证门框,构建技术安全屏障

网络金融产品的另一大特点是技术门槛成为非传统门槛,仅靠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管理无法有效解决安全屏障建立问题。现有管理架构中,资金门槛和主体从业资格审查是第一道安全屏障,政府通过这些审查,可以将不良从业者淘汰出去,从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网络金融的风生水起,让很多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情况瞬间被攻破,也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网络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性使用,因此,今后技术门槛可能成为金融安全体系构建的第一道门槛。为了有效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对金融服务和网络金融产品的技术认证应当成为制度,成为网络金融安全体系中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在这一屏障的构建进程中,网络运营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具有先天的优势。

(四)建立风险等级评估制度,强化风险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