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药行业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4:46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1

如今,到大城市著名的中医医院看病,已经基本看不到中医的影子了,望、闻、问、切的看诊模式已经被化验、B超、Ct等西医检测手段所取代,只是医生所开的药仍是中药而已。

“这不就是西医大夫拿中药看病么?”这样的言论已非鲜见,其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今日中医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医药愈发势弱?拯救中医先救中药中医讲究药材的质量与成色,由于道地药材本来就是稀缺品,再加上近些年生态破坏,国外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国内许多中医药材质量下降,有些甚至只能被称为“药渣子”。

“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引用全球样本库中覆盖G20中除欧盟外的19个成员国9500个样本,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结果显示,50%的调查样本选择中医药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而在2012年该项调查首次时,中医药尚未进入前10名。

据王国强介绍,中国向70多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都有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也曾表示,甘肃已将国医馆开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医药在海外遍地开花,但在国内却备受争议。

“一位远程求助的病人,我让他给我拍一张舌苔的照片,他都不知道舌苔是什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南通良春中医院院长朱婉华告诉记者。

“中医药不能真正融入我们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认为,中国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是西方的科学教育,针对中医的伪自然科学论已经影响到中医在中国的传承。虽然《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但几十年来,中医并没有真正的主体医学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医学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医药疗效的发挥面临中医药学评价方法未明、中医药被西化等多重难题。

“中国传统医学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我们的医学把人看为一个整体去医治,不同的人得同一种病,但因体质不同,用药自然也不同;西医则是把人拆分为大大小小的零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因此西医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见效快,方便管理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质量也便于把控。”贡却坚赞,这位从小学习藏医,现任青海大学藏医学院教授,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取得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的僧人,对西医与中国传统医学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在他看来,每种医学的发展都有局限,“西医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急于否定我们的传统医学呢?”

此外,对于失去了师承关系文化土壤的中医来说,后继乏人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之一。

但是,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却呈现上升之势。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仅欧洲目前就有中医师、针灸师12万余人,每年中医应诊的患者有500万人次以上。欧洲现有中医教育培训机构300多所,连巴黎医学院也开设了中医课程。

有人提出中医药必须走向世界。其实中医药已经走向世界,现今,中医药在世界服务范围已经扩大到140多个国家,并正在向所谓现代主流医学提出挑战。

据“谦”字门中医儿科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俊谦介绍说,中医在国外行医,诊费高于西医,但因其简、便、廉、验,所以很受欢迎。医疗保险公司也愿意参与,很多国家甚至已将中医纳入医保,使得中医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有幸去过美国、英国、俄罗斯及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澳大利亚是全球首个用立法方式承认中医的西方国家,英国、德国、瑞士、法国、瑞典、荷兰等西方国家的立法机构也在积极推动中医的立法程序。”中医药之所以会遭遇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遇,与中西方医疗体制不无关系,郑俊谦称,“在国外行医,不看你的学历有多高,不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更不看你有多少科研成果,他们关注的仅仅是你的临床经验。在那里,疗效是硬道理。”

中医毁在中药上?

“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王国强一直坚持这个判断,并认为中药的质量问题、中药的资源可持续问题将会对中医的发展带来影响。

中药药效不如以前好,其实这也是业内一些老中医的普遍共识。中医讲究药材的质量与成色,由于道地药材本来就是稀缺品,再加上近些年生态破坏,国外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国内许多中医药材质量下降,有些甚至只能被称为“药渣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从业者就表示,“最简单的例子,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价格相差甚远,其药效更是天壤之别,现在有多少家中医药企业还会坚持使用天然牛黄呢?”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也非常关注,他直言,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等问题,导致药材生产质量不稳定或者下降。

中药质量下降,与炮制工艺也有直接关系。按照规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称其为中药饮片,未炮制的中药材不能称作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改变了原来药材的药性,使中药饮片减毒增效。因此,炮制是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保证。不过,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认为,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故去的故去、退休的退休,年轻人不愿意做、留不住。老人越来越少,新人青S不接,中药炮制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我国中药炮制泰斗、年过八旬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孝涛教授也曾对此表示担忧,“中药炮制队伍人才匮乏,都成‘熊猫队’了。”

为此,2015年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坚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常用的、大宗的、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尽管对高质量药材的渴望是相同的,但业内对政策褒贬不一。贬者认为规模化、产业化违反了中医药的生产特点;褒者则认为规模化、产业化有利于加强质量控制。

事实上,早有企业涉足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管理。据中医药产业巨头康美药业副总经理李建华介绍,聚焦中医药全产业链布局的康美早已从中药饮片切入,涉足上游的中药材生产。

大企业吞并、赶走小企业,将是未来中药饮片行业的常态。但规模化生产是否真的就能解决中药材的质量问题还有待考证。

“规模化生产是好的,但质量把控是关键。”曾经尝试利用大企业规模种植药材的朱婉华向记者表示,“药材质量第一,价格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药农与供应商都能依靠质量和诚信取胜。”

“这些年来,中药产值猛增繁荣是假象,是医疗市场过度用药的结果。”郑进表示,随着医改深入推进,过度用药只会成为历史,所以企业应当改变过去热衷研发新药的习惯,适应中医药承担的保健、预防、康复、养老责任。

《中医药法》能否打开局面?

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医药系统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王国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多项举措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然而,《中医药法》实施后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估。

“《中医药法》强调要中西医并重发展,不能厚此薄彼。可几十年来,因为西医领导中医,我国的中医药一直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这有违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每次谈到中医药的发展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就会有些激动。

“如,1999年出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师需有4年以上的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其考试内容一半是西医内容,这种管理办法不完全符合中医自身特点,把许多自学成才,师承、家传人才拒之门外。该《执业医师法》也取消了大批民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大约15万人的乡村医生的行医资格,导致乡村基层中医人才缺乏,农民看中医越来越困难。显然,这些规定与现行的《中医药法》相关规定不符。”多年以来,王承德对这种中医套用西医的管理标准一直不敢苟同。

“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局方》、《医宗金鉴》等医书所记载的方剂,已经应用了上千年,接受了无数的临床验证,深受官方和业内认可。但按照现行的审批办法,还得按西药的要求做临床、药效、药理、毒理等验证,得让小白鼠点头认可才能通过,这不是开玩笑么?”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政策支持是根本,不仅昭示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还直接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速度。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题,专章论述了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资源普查、中医药知识传播与传统知识保护、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内容,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人才、物资、用地等具体条件的保障,是各项支持政策落地的“有形”抓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与困难。而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首先意味着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政府的一项职责,同时也是对政府依法履行这一义务和失职追究的一种约束手段。对中医药事业给予经费保障,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责的一个基本方式,也是“真金白银”的一项措施,将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除了专门的中医药政策、措施外,很多公共政策,尤其是医药卫生领域的政策,也会对中医药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让这些公共政策也助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法》中明确写道:制定基本医保险支付政策、药物政策等医药卫生政策,应当有中医药主管部门参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支持提供和利用中医药服务。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2

编者按: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但是,医疗费用偏高,难道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近8年来,我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都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此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医疗费用畸高,普通群众看病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老百姓虽怨声载道却无可奈何。难道医疗费用偏高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这样说,并非无根无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谈到药价虚高时说:“药价尽管涨了几十倍,但你去查查,肯定没有超过国家的最高限价,也就是说,再贵也是合法的!”这说明什么?说明高药价原来有“最高限价”在撑腰,药价虚高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了。医院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既然政府的“最高限价”允许,医院当然要抬高药价。

所谓“最高限价”,肯定要给制药厂留出利润空间,给流通环节留出利润空间,给医院留出利润空间。而众所周知的是,眼下,不管是大型的药厂、医药公司,还是大型医院,大多与各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就是政府部门(如卫生部门)直属的。如此一来,“最高限价”首先考虑企业的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就不难理解了。

医院的诊疗费用畸高,其情形也与药价虚高相似。医院的诊疗费用,都是经过一个地方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核准的,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医院收费不合理,其实包括了政府部门定价不合理的因素。这当然又和有实力的大型医院多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医疗费用过高,医院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医生收红包),但最终还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药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不下决心,不采取有力措施拿现有的利益格局开刀,那么医疗费用偏高、老百姓看病难,自然就会变成一个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有人说,“老百姓不敢看病的重要原因是医药费用上涨太快”,“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这些观点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按照这个观点进行宣传会误导群众,使改革走弯路。

药价虚高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

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行业的发展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价格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调整。

回想近十年来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应该肯定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政府多次修改“定价规则”,进行了16次大规模降价,降价品种和规格成百上千,预计金额超过百亿元,但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据中央电视台几次采访群众,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感觉!”还有群众反映某个药品出厂价4元,招标中标价25元,医院卖给患者狂涨到76元!这是事实,实际上,还有比这个例子更严重的涨价现象。群众反映药价贵是有道理的,表面上看是定价不当,但本质上是政府价格机制问题,存在“招标药政府定价”现象。机制不改革仅仅在定价方法上做文章,再降16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不会满意,企业更不满意。

政府降价、招标压价、医院要利、医生要费,而企业还要承担原料全面涨价,Gmp改造等沉重财务压力,明知低水平仿制会带来恶性低价竞争,又一时扭转不了当前局面,企业生存艰难。

据统计,2004年在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全国5014户生产企业利润增幅急剧下降,比前五年平均增幅低17个百分点。而且,历来高于全国各门类工业利润平均增幅的医药工业,2004年竟比统计口径工业平均利润低27个百分点,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8.81%,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一的扬子药业利润率也只有10%,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如华药、哈药、石药、新华、鲁抗等,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17%~81%,有的还出现近40年来的首亏。降价打击了一批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制药跨国公司研发投入为15%~20%,中国只有1%;制药跨国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率超过20%,中国只有不到6%,如此状况怎么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坦率地说,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也用虚报成本的办法获取较高的定价,用“三改”(改包装、改规格、改剂型)的办法去争取重新定价,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理由申请单独定价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降价。虽然名堂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但降价实效并不大。这就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药价管理提出许多严肃而中肯的批评意见。

价格虚高的症结在哪里?

笔者认为,虚高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无论是管出厂价还是管批发价,设定“最高限价”,还有“差率控制”、“顺加作价”及“差比定价”等,说起来都是“半斤八两”、“按下葫芦起了瓢”。问题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药品供给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能不能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

笔者认为,行政定价无实效,市场机制前景明。

看病贵的根源在于卫生改革滞后

以上提到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那么是不是放开价格管理就能够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呢?不是!尽管定价机制存在问题,但它还不是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现行“以药养医”的卫生体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才是降药价的治本之道。

卫生体制改革有两方面内容十分重要。

第一,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确保医院和医生不是为了获利而开药。当前,回扣、红包及虚高定价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源头在现行的“以药养医”的体制。

据2001年统计,在药品增值过程中,工厂∶商业公司∶医院三者比例为176∶9.3∶504,医院占70%多,可见不解决医院补偿机制问题,追逐卖药利润来维持医院运转的局面很难改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低,医生收入低,这都是需要同步解决的问题,采取“疏堵结合”的政策才是良策。否则,“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

医疗卫生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和成绩。但由于卫生体制问题太复杂,涉及千家万户与社会稳定,所以改革进展缓慢。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3

在逝去的一年里,医药原料药行业因不少品种对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受到相关执法部门的严厉处罚,一些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在2007年里长期处于限产、停产的状态。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强制实施。不难看出,2008年我国医药原料药的市场行情将仍然围绕《标准》这一主线的变化而变动。

我国医药原料药生产行业面临又一轮整合和洗牌

近年来,我国医药原料药生产快速发展,从生产品种到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医药原料药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共有1016家,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49家、小型企业843家。并且,我国的医药原料药生产行业已经由过去的零散型向规模化发展的方向转化。在1016家企业中,24家大型企业、149家中型企业和843家小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分别占35.14%、33.13%、31.73%,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08年《标准》正式实施,所有数企业都必须达到《标准》,才能够获准正常生产。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医药原料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污染和高排放,对环境破坏或以环境代价大幅度透支的基础上而获取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贻害子孙。但是,原料药行业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医药原料药工业企业都经历了Gmp的全面改造和认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在没有进行生产获利时,又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以达到《标准》的要求。

现在,《标准》大限已至,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又一次行业整合和洗牌,一些企业也将在这次洗排中被“洗掉”和“整合掉”。这是我国医药原料药行业面临的又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医药原料药行情将维持供不应求态势

为了达到《标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需要进行改造,将会大量占用生产企业的时空资源,从资金和生产场地两个层面上来看,都会严重影响医药原料药的正常生产。

2007年,国家对于污染严重的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品种实行了停产限产的强制措施,使得部分品种的生产和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小牛拉大车”的状况,医药原料药的总体行情基本是维持在供应紧张的大环境条件下。2008年,医药原料药供不应求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并且,一些企业(主要是小企业和经济实力差的企业)因无力再投资进行污染物排放的改造,只好停产。所以,2008年的医药原料药市场还会出现部分小品种或小企业的产品断销或脱销的状况。 医药原料药的市场价格全面看涨

从2007年的医药原料药行情来看,基本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往上走,2008年这一情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并且还会出现上涨速度比上年加快的趋势。

市场价格非理性上扬

医药原料药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指的是非正常的或者突发性的价格变化。比如,2007年的维生素B2,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价格上升5倍之多,使得生产企业的效益翻番,股票也一路走高。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是每个产品的价格上扬,都会给其生产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比如,同样是2007年的抗生素类医药原料药类的许多品种,虽然价格上扬,但因为企业在生产该类产品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产量受到国家的严格限制甚至停产整顿,再高的价格,产量出不来,效益也就难以体现。

2008年,以上类似的两种情况也都会同时出现,但总体而言后一种情况比较多见。因为随着《标准》的全面实行,国家将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医药原料药品种和生产企业采取关停措施,企业也要抽出大量资金进行相关的排污改造,双重压力为医药原料药产品的非理性上涨打造了良好的温床。

另外,2008年非理性上涨的医药原料药品种不会很多,涨价持续的时间也都不一样,但是这一现象将会贯穿整个市场的始终,成为行业人士谈论市场行情的热门话题。

医药原料药生产成本上涨

对于大多数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2008年都面临环保要求,企业在投资排污改造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处理也增加了费用。生产企业因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对于处于微利生产环节的医药原料药企业来说,必然会由此推动价格的上扬。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市场销量大的普药原料药或老药,因为需要投入的排污改造资金更多,在生产过程产生的费用更高,涨价幅度也将更为明显。

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无法控制的涨价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产品的价格结构性变化非常明显。2007年农副产品的价格和属于矿产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医药原料药的上游原料都属于这类产品。首先,由于生产这部分医药原料药的上游原料的价格上扬,拉动医药原料药生产成本上升;其次,随着新《劳动法》的生效和贯彻实施,劳动力或工资支出的增加,也会增加医药原料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再次,其他相关费用的增加,如运输费、杂费、销售费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样会增加生产企业的成本,而且这些费用生产企业无法控制。这些费用的逐步上升,也会拉动医药原料药市场价格的上升。

医药原料药市场容量增大,需求旺盛

从2007年,国家推行多项惠民政策,全面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在农村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医疗市场对药品的需求总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疗效好、价格低、用量大的药品。这样,就自然增加了生产这部分制剂药品原料药的需求,2007年医疗市场对于这类医药原料药的需求总量和上年同比增加20%以上。据业内相关专家保守的估算,2008年医药市场对医药原料药的需要量的增长幅度,与2007年和上年同比增加的幅度只会有增无减。

由此看来,在2008年,一方面由于医药原料药因生产企业需要进行排污净化改造,或国家采取强硬的措施,对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停产关闭,势必影响医药原料药的产量;另一方面,整个市场对医药原料药的需求量又有大幅度的增长。一减一增,拉大了供求缺口,很多品种还会保持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市场行情喜人。

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效益全面下降

2008年,虽然医药原料药行情看好,价格上涨,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效益却不会全面看好,企业效益将呈现全面下降趋势。很多看好医药原料药行业股票的证卷公司和股民,都认为明年是医药原料药行业上市公司的黄金时期,其股市业绩将大幅度高升。但实际情况将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效益全面下降,这一行业的业绩在2008年不会出现更大的好转。

从长远看,医药原料药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不过尚需一定的发展时间,主要原因如下。

1.医药原料药行业产能不足。2008年,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为了达到《标准》才能够正常生产,需要对污染物的排放净化改造,在此阶段,企业产能会因而大幅度减少,造成市场产品供应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行业发展。

2.费用增加消耗了生产企业利润。在新的条件下,医药原料药的生产成本上升,耗费了生产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医药原料药价格的上涨会受到有效抑制

——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打压,有效地抑制医药原料药的价格大幅上涨,原料药企业不可能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而随心所欲地涨价;

——我国医药原料药市场早已和世界医药原料药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受国际市场低价医药原料贸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低价医药原料药的影响,我国医药原料药市场价格也不会毫无顾忌的上升,有的品种还会出现好卖而价低的状况,“好卖不挣钱”,同样也影响生产企业的效益。

绿色营销是今后医药原料药发展的主题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4

周小明现在担任中国驻英国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中英两国的经贸往来,今年上半年,中国对英国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不过周小明熟悉的中英间贸易大宗货物贸易中,并没有中成药的一席之地。“英国不准进口中成药,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贸易量。”他说,“这对中医在英国的发展很不利。”

中医在英国的发展确实正在经历一个生死劫。本来在过去两年中,英国已经完全禁止进口中成药,不少在英的中医医馆靠之前的库存苦苦支撑。而今年7月英国药品管理局通知英国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的中药店公司,要求上报各自中成药的库存数量。英国药管局表示,计划从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

对英国的中医医馆或者诊所来说,由于中成药零售收入目前普遍约占其收入的近1/3,因此英国药管局的新规定将给英国中医业带来灭顶之灾,大批中医诊所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不得不面临倒闭的局面。

繁华过后渐萧瑟

中医业曾经是英国华人仅次于餐饮的主要收入来源,英国也是亚洲之外第二大中成药市场。在2004年至2007年高峰时,中药店遍及英伦三岛,达2000多家,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相加的总数。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主席查普曼当时曾表示,每5名英国人中就有1人曾经尝试过中医药。

英国是欧洲中医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伦敦的南岸大学设有全球唯一一家中医孔子学院,其他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中医药专业和课程,有的本土西医甚至开始学习中医知识并参加相关资格考试。

英国还是欧洲各国的中药来源地,英国国内中药销售额则占整个欧洲的一半以上。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教授称,“当时一批中医药连锁公司将诊所按商业模式运作,创造出不少中医百万富翁。”

但往日的繁荣大多已经成了过眼烟云。赫伯医药和DrChina都曾名列英国最大的中医公司之列,两家公司曾各分别拥有百家中药分店。两家一度合并,分店数量达210家之多,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华人企业。但目前赫伯医药只剩下8家店;DrChina也是惨淡经营,店铺只剩不到20来家。

大型中医企业尚且如此,那些小型的中医诊所由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更是在过去的5年中大面积倒闭。英国皇家医学会成员、米杜萨斯大学资深讲师程铭钊说,“估计现在全英国的中医诊所只剩下六七百家了。”

程铭钊1987年来到英国,从读书到工作,一直没有离开中医这个领域,也亲身经历了中医在英国兴起衰落的整个过程。

“最初人们将中医看作是公立的国民医疗保健系统的有益补充,而且中医确实在一些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很快就走出唐人街,得到不少英国人的认可。”他说。

不过没有被纳入英国国民医疗保健系统也是中医药的致命伤,这一隐患平时看不出来,但当经济危机来临后,确实成了中医的致命伤。

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体制不需要病人花钱看病,金融危机后,英国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普遍减少,紧缩开支成了不少人的选择,因此本来就作为“附加项”的中医成了不少英国人从家庭消费中删去的对象。

同样在英国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的马伯英表示,“由于看中医是要病人自己掏腰包的。老百姓收入少了,人们没有钱拿出来看病,这给中医生意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中医诊所公司入不敷出,纷纷倒闭。”

“有医无药”困境的出路

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英国中医行业是一场“天灾”,导致患者用脚投票的话,那么2011年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法》规定的过渡期结束,中医行业并没有拿出切实应对之策,则是一场导致中医不得不面对“有医无药”困境的人祸。

对中医行业造成打击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法》从2004年4月30日就开始生效,该法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请注册,只有经审批同意后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新指令给出了7年过渡期,让那些之前在欧盟内使用的传统植物药进行注册审批。

按照这个法律,中成药需要在欧盟地区使用15年以上、在中国使用30年以上并提供相关证明,包括安全性证据,方能零售。2011年4月后所有中成药进口必须申请许可,而许可的前提是对中成药中的每一个成分进行检验。

在2011年春过渡期截止前,英国中医界也曾努力找出应对之策,但由于利益纠葛以及获益方并不明确,诸多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这项检测的成本很高,中药厂商对此没有兴趣,而中医诊所又没有实力承担。”程铭钊说。因此,直到过渡期结束,也没有中药通过注册。

没有中药通过注册意味着中医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在《传统植物药法》过渡期结束前,英国康泰中医药集团董事长任广峰就表示,中医业在英国前景渺茫,裁员、关店或不可避免。他当时还说:“中医在英国经历20年的发展,如果此次受挫,今后再度崛起将非常困难”。

任广峰一语成谶。从那之后中医行业在英国每况愈下。由于当时英国药管局曾承诺中医诊所在2001年5月前已购入的中成药可继续销售,因此不少诊所当时大量囤积库存,并从那之后到现在一直靠出售存货来维持生计。而近日英国药管局出台的从明年起完全禁止出售中成药的规定,则堵死了那些“吃老本”的中医诊所最后一条靠卖中成药盈利的道路。

中成药会逐渐被完全“踢出”英国市场,但对于那些在前两次打击中幸存下来的中医诊所来说,生活仍将继续。它们不得不找出新的方式维持经营。对不少诊所来说,看病、出售中药已不再是主业,针灸、按摩和推拿反而成为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一些中医诊所也还能看到中药的影子,不过几乎都会是手工生产的产品。程铭钊说,“没有中成药后,诊所只能依靠中草药的药粉自己配药。这不但加大了中医的工作量,抬高了药物成本高,而在质量管理上也很难得到保证,毕竟个人依靠经验配药怎么也比不上工厂的标准化生产。”

推动立法解决“出身问题”

目前英国的一些中医协会和行业团体正大力游说,争取让英国政府放宽禁止出售中成药的时限,但对中医来英国的发展来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在保质期结束前再卖一阵库存药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中医要想在英国健康发展,还需在法律上解决“身份问题”。

长期以来英国并没有关于中医药的管理法令法规,中药在英国只是按食品类管理,不能写功能主治。而且,在英国,中医从未被纳入立法程序,也就意味着英国政府和主流社会从未对中医真正认可。

从事中医行业多年的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梅万方教授说,英国政府对中医一直没有明确立法,中医没有统一的行医标准和规范。这造成在英国开设的中医诊所质量参差不齐,中医诊所至今仍属商业注册,不是行医注册,容易申请,因此鱼龙混杂,这给中医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申请中医立法是这个行业在英国长久发展的保证。但在过去的10多年里,关于中医的立法一直久拖不决。

早在2000年11月英国上议院辅助医学报告向英国政府提议对草药,针灸等辅助医学进行国家立法管理。从那之后,中医在英国立法经历三届政府,两次全民咨询,卫生大臣曾经于2005年宣布:中医与草药、针灸一起进入立法注册,保护中医师头衔。2006年6月,英国卫生部成立了针灸、草药和中医联合立法工作组,下设草药、针灸和中医3个行业工作组。2009年8月,英国卫生部正式宣布对中医师,草药师和针灸师的立法管理进行第二次公众咨询。不过,之后的中医立法工作并没有进展,甚至出现了倒退,2012年英国政府放弃对中医师头衔保护。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5

家同样存在,它在中国的泛滥不能单从中国医生的职业道德上来探讨。药品回扣产生于市场经济社会中,因而它的

产生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性原因。人的私欲是人性之一,药品回扣的利益瓜分就是这种私欲的最直接的表现。医疗的

公益性决定了药品回扣的消除只能以利治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同时,健全相应的医疗制度,在法律规制下铲除药

品回扣这一社会毒瘤。

【关键词】药品回扣;经济性;人性;法律性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301—04

thinkingonmultiplicityofdrugrebate.tanhui-jie,lawschoolofcentralsouthunwemity,changsha410083

【abstract】drugrebateisadisharmoniouselementforthemarketeconomy.withvariousreasons,thisphenomenon

alsoexistsinthedevelopedcountries.inadditiontotheprofessionalethicofdoctorsinchina,thedeepeconomicreason

shouldalsobeexplored.increasingpublicfinancialinvestmentisaworkableway.meanwhile,weshouldimprovethe

correspondingmedicalsystemandtheregulationofthelegalsystemtoeradicatethissocialcancer.

【keywords】drugrebate,economicaspect,humanisticaspect,legalaspect

中国的社会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一场前

所未有的对社会的一种洗礼。它不仅对我们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客观层面的制度进行重组。而且也在逐

渐地改变或塑造着人性。任何一种新兴的事物在其

初始阶段都会是一次火与血的历练。市场经济在中

国的确立就更是如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和为贵。

中庸取道,上下有别的社会软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残

酷“丛林法则”相互碰撞,产生火花也就在所难免。市

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在一种激烈游戏规则下的

论剑。中国畸形的药品回扣在这个未成熟的市场经

济疆土上是何等的光怪陆离。

、药品回扣的概念和属性

我国《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时规定》中第

五条第二款明确了回扣的法律含义:回扣是指经营

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

式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药

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回扣也就理所当然的

应归人回扣的一种受上述《暂时规定》的规制。但药

品回扣毕竟不同于其他的回扣,目前在我国现阶段有

其自身固有的存在方式。笔者认为药品回扣就是指药

品回扣购销商、医药代表及其他销售人在药品购

销中,以现金、财物或其他手段帐外暗中返回给有关

单位或个人的一定比例的药品价款。以促成交易获取

不当利益而排挤竞争对手的一种不正当行为。

药品回扣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根本属性

就是商业贿赂性。商业贿赂在商品经济市场上可谓

是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药品回扣也就是伴随着商业

贿赂而来的,它的根本存在意义就在于怎样对商品

贿赂的评价。商品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在竞争中取

胜,一旦社会规制力量有漏洞,药品在流通环节就可

能被人钻空子而论为不公正的交易物。追求绝对的

自由经济时代就会对商业贿赂采取比较容忍的态度

或在绝对的国家控制下是不会有商业贿赂这一现

象,相应的在医药行业也就不会有什么药品回扣了。

药品回扣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发展下带来的现象,必

然会携带有商品经济固有的病毒。商业贿赂性也是

商品经济及其更高阶段的市场经济自己发展的负面

属性。只要人恶念下的追本逐利性不变(而这就是市

[作者简介]谭辉杰(1981一),男,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中南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知识产权。

tel:+86一l34675l4l91.e-mail:tanhuijiec/~ahoo.com.ca

.302.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4期)

场经济下“经济人”的本性),这一社会经济属性就会

永伴,只能尽力去减少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药

品回扣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不正当竞争其根本属

性就是商业贿赂性。药品回扣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性,

许多国家的竞争法都把其看作是一项典型的不正当

竞争行为来加以禁止。因为它主要是依靠贿赂的等

手段去引诱有关单位或个人与之发生交易,而不是

一种正常的在商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方面的竞争,

其直接会导致其他竞争者失去交易机会,从而妨碍

了市场的公平竞争。[11这正是药品回扣商业贿赂性

的根本表现

二、药品回扣的经济性思考——经济下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回扣是价格竞争过程

中一种促销措施。在经营活动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

象。但是在我国药品经营活动中,回扣成为畸形,

种畸形:一是回扣率高;二是回扣进入个人口袋,

损公肥私。这种药品回扣给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

严重的危害。说到底就是企业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

出了问题。

(一)医药生产企业不以技术、质量争市场,而以

回扣论英雄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小、数量多、

产品重复,同时,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

力差,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跟不上。80年代初我国

制药企业仅500家左右。1996年已发展到6000余

家,增长了近12倍,如生产环丙沙星厂家开始只有

几家,后来全国各地药厂都在生产环丙沙星,结果导

致环丙沙星生产过剩,厂家只能通过增加回扣等不

正当竞争手段来抢占市场。圆这样,一方面导致企业

生产成本高,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过剩,药

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上我国医药市场的药品购

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同时近几年进口药品

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冲击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更加

激烈。企业迫于市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

争上,不是以技术、质量争市场,而是采取旧药改新

名身价倍增、以回扣促销、抢占药品市场的伪劣假药

代替正品药品等不正当竞争手法,以维持企业的生

产或谋取暴利。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

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

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这样的不正当

竞争直接导致药品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药品价格

的持续攀升

(二)药品价格虚高,在政府干预下市场调节失效

自1997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0多次降低了

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但是医院药品价格仍然居高

不下,其中原因是由于药品价格形成与管理机制不

完善,国家定价未起到应有的管理和监控效果现行

政府定价原则是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制

度价格。由于信息不对称,价格主管部门难以掌握企

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所审定的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

成本支出。加上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往往虚列成

本、虚高定价。结果,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定的价

格或制定的最限价甚至高于市场价。药品混合管理,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品不加区分地统一管理。由于没

有细分出两类市场,没有培育非处方药品市场。造成

了医院药房较强的垄断性。在这种模式下。零售药店

无法同医院药房竞争。[31对于药品价格管理,由政府

管理价格的药品目前只有1000多种。而市场上流

通的药品却有上万种,加上药品具有可替代性,对于

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的药品,政府管不了其虚高定

价。结果,当大部分药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后,许

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很快就通过大折扣、高回扣的

手法将原来已经降过价的药品恢复其原来的价格水

平甚至更高。这就是国家多次下调药品价格却收效

甚微的原因所在。

三、药品回扣的人性思考——人性下的私欲

人性的善恶争辩已是一个被无数的中外思想家

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对这样的深奥的富于哲理的

话题笔者无意在此做番非此即彼的论辩。但在当今

是市场经济下。对于一个在合乎法律规则下的人性

本能的私欲暴露是能被理解与得到公众容忍的。然

而,有无数的人性私欲却是在超乎既定规则下的肆

无忌惮的物欲横流。药品回扣就是对这种人性下私

欲的最彻底的大爆发。

(一)药品回扣诱发了医生私欲的无限膨胀

医生一向被认为死救死扶伤的“天使”。“非典”

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现出的舍身忘己的奉献精

神。更使医生神圣的形象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心里。

然而,在老百姓感念的同时,有种痛却始终在他们心

中弥漫。因为他们越来越看不起病,医生微笑中开出

的“大处方”,掏空了他们的口袋。而这种痛在一起起

“药品回扣”案曝光后,才被查出“病源”:医界“腐败”,

在掏空老百姓口袋的同时也掏干了医生们的良心。

有人说,不管社会上职业道德败坏到何种程度,

有四种人是不能堕落的。这便是警察、法官、医生、教

师,因为这四种人支撑着社会的公道与良心。医生操

刀握着人们的生命,没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4期)

对生命的绝对敬畏怎能对得起“白衣天使”的良心称

谓政治的腐败叫知识分子彻夜难眠,而医界的腐败

比起政治腐败来说更令平民老百姓有切肤之痛,因

为谁没有看病吃药的时候?所以,当医生吃“药品回

扣”的黑幕被揭开后,怎能不引起人们对医生的爱之

切恨之深。

(二)药品回扣利益瓜分下的私欲肉博

药品回扣的既得利益集团倚仗各方所有的社会

资源、知识资源、权力资源进行着药品回扣的瓜分。

在各自私欲的恶性驱动下,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出卖

着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将身无分文的病人拒之门外,

理由就是“先交钱,后看病”的“遵守医院规章”的“守

法(医规)”的理念。

具体以一种药品“先必先”(俗名)为例,看看其

中我们“天使般”的医界人员是怎样瓜分药品回扣的

利益的。

某医院的药品进库单上载明.此药从医药公司

进价为每支36元。医院根据规定加价后以每支39

元开给患者。而医药公司从药厂进货价为每支28

元。减去国家的税收。运输、储存等各项费用,粗看下

来。各方的利润都控制在国家允许的合理范围之内。

然而,检察机关在查案中却发现.此药销售人员

实际仅以每支3.8元的价格从厂方购得。为何经过

几个环节的周转,到患者手中一下暴涨了十倍还多

呢?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对依法实

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药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

应当依照《价格法》规定的定价原则,依据社会平均

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

整价格,做到质价相符,消除虚高价格,保护用药者

的正当利益。

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执

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提高

价格。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

如实提供药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得拒报、虚报、瞒

报。《药品管理法》同时规定,禁止暴利和损害用药者

利益的价格欺诈行为。上述关于药品定价的规定不

可谓不全面,但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呢?据药品经销人

员交代。一种新特药研制成功后.药厂的有关人员就

到定价部门去“公关”.通过虚报药品的生产经营成

本等手段。争取药品的高定价。“先必先”生产成本实

际核算只有每支2元多(据业内人士透露。药品的制

作成本其实非常低。有的还不到售价的8%),经“公

关”活动后最后定价为每支28元销售给医药公司。

·303·

医药公司加价后以每支36元的开票价销售给医院.

实际结账时医药公司却要以每支回扣40%即每支

l4.4元给医院,也就是说患者每用一支“先必先”。医

院可以获得l4.4元“明扣”。

药品通过打通院长、药剂科主任等多道“公关”

程序进了医院的药房后(据药商测算此项费用大约

要每支2元),医院对新特药都实行代销制,即如果

没有患者使用,最终还要给经销人员,而患者使用的

关键就在于医生是否给患者开这种药。为促进医生

给患者多开“先必先”,经销人员每开一支就回扣给

医生7.5元,这就是所谓的“处方费”。为了准确统计

每位医生开药的数量.经销人员还要委托医院药房

的药剂师按时代为统计。当然药剂师不是白干,每支

“先必先”得1元,这就是所谓的“统方费”。

这样看来。出厂价每3.8元的“先必先”,每支39

元的“先必先”,进医院的“公关费”约2元,,医院明

扣为l4.4元,“处方费”7.5元,“统方费”1元。再加上

国家税收、流通费等合理费用。在加上医药代表的提

成、医药公司的费用、各方面的开支⋯⋯.最终到患

者手中的“先必先”就涨到39元。

据药商透露。一般新特药从实际出厂价经这样

层层加码。到患者手中都会上涨十多倍.高的甚至上

涨几十倍。

四、药品回扣的法律性思考——法律下的规制

道德教化永远都只是一支抽打在马背上的羽毛

鞭。道德约束是一种软力量。人们可以在这个道德国

界里信马由缰,一日千里。一味的倡导医生们要去遵

守职业道德,提高医德水平,那都只是个口号而已。

如同街头小贩的叫卖告诉大家你在干什么而已。如

20__年5月11日,北京113名医界院士和知名专

家教授。联名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倡议。维护医学

圣洁和尊严,拒绝红包、提成和回扣。这样的声音有

总比没有好,但里面又有多少是在昧着良心说瞎话。

(一)医疗的公益性——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须付

出的社会成本

医务人员也是人.医院也是一个人的机构.他

们也需要生存和发展。医药回扣是违法的。不公道

的,他们也非常的清楚明白。如果他们在为社会贡献

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时候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去

得回扣。药品回扣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国外也存在

只是没有我国目前这么严重罢了。中国的药品回扣

在医疗界的泛滥有其社会的体制根源。社会的秩序

也是一种公共利益。老百姓看地起病吃得起药,给百

·304。

姓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本来就是社会运转所必须

承担的社会成本。相对的,医疗界的药品回扣也可以

看作是一种社会成本,只不过是一种负面的社会成

本罢了。要维持医疗的公益性,政府就必须承担起维

持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所必须支付社会成本,因此,

药品回扣这种负面社会成本应通过公共财政的合理

投人来冲释它的社会危害。

(二)法律规制下的制度性建设是遏制药品回扣

的关键

有人也许会质问.医院、医生在疯狂的收取药品

回扣的时候还要加大财政支持,这不是助桀为虐吗?

是的,所以以下的制度性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大

财政支持是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进行的。

1.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离

医疗卫生领域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决定了医疗卫

生系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国家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的改革,首要是实现真正医药分家,切断医生收人和

药价之间的直接联系。医院和医生主要通过医疗技

术服务收人取得补偿.药房则应按商业原则独立核

算并自负盈亏。在完善医疗价格的基础上上,设立诊

疗费和提高技术劳务性的收费,使药品实行进行作

价和提高诊疗收费标准同步进行,以保证医疗机构

的正常运转。[51

2.药房公司化.引导医药企业以质量争市场的

良性竞争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生产技术落

后.竞争力不强,数量更是达6000家之多。其中大

多数的中小企业不以技术、质量作为企业生存的根

本.而是把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耗费在“公关”上,而他

们“公关”的主要阵地就是医院的药房以及对医院进

药有决定权的负责人身上。而这些所谓的“公关费”

又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药房

独立后,其以公司模式运转.根据市场上药品的性价

比合理进药。由此,企业将把药房当作真正追逐的市

场.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及管理水平,降低

生产成本。这样就也会引导医药企业优胜劣汰,提高

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3.政府应将干预重点放在新药审核监控上.而

价格调控交给市场

目前。我国实行的政府定价制度显示了政府这

只看得见的强有力的手对药品市场的干预,然而,实

际效果却不佳。由于药品生产者的趋利性,导致了医

药企业对政府定价药品没有生产积极性.很多不生

产或干脆旧药新包装以新药重新上市,药品成分一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4期)

样而价格却成倍增长。因此,政府应将重点放在新药

的监控上,严查旧药换新药的现象。同时,对新药的

定价应引人听证机制,铲除医药企业专以新药定高

价以牟取暴利的趋力可能性。药品价格的调节更多

的应交给市场。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在提供医药企业

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

度,使医药企业的价格战是建立在自己真正的品牌

上,而不是看谁给的回扣多来建立自己的“拼价牌”。

4.运行医疗监督机制,约束医疗行为。建立监督

评审机构,对医生的处方应该进行监督、评价是否做

到合理和经济用药。对医生的处方进行定期的抽样

检查,对用药不合理、违反用药原则、短期内同种药

物用量激增者,应深人调查,做出评审结论,对违规

的医生应作严肃处理,绝不能手软。

五、结语

作为献身人民卫生事业的医务工作者,理应始

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生老病死放

在心中,对于任何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我们都要旗

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反对。当前,药品购销和医疗服

务中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

制。对此,我们不应回避、掩饰,更不能讳疾忌医,而

要认识它、重视它、下决心解决它。药品是特殊商品,

长期形成的药品回扣,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

生产流通体制的问题,有医疗体制的深层矛盾,从而

形成了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的行业特殊性。从源头

上治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需要健全法制、需要

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强化行业管

理,推动技术进步,全面实现我国药品流通的现代

化,需要在改革医疗体制中,解决医疗机构的补偿和

医务人员薪酬待遇问题。对于治理回扣之风,我们要

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回扣之风的

危害,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发

展,就一定能够遏制回扣这一不正之风。

参考文献

【1]陈晓梅,《商业贿赂行为法律研究》,载《河北法学》20__年

第3期.第97页

[2]周正华,朱耒,《药品市场亟待铲除回扣毒瘤》,载《经济与

法)1997年1o月30日.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3]徐斌,《从医药业的寻租行为看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人民

大学复印资料

[4]何绮文,《药品回扣治理的理性思考》,载《国际医药卫生

导报》,20__年第9期,第108页

【5]朱亚峰,《“药品回扣”催生医药腐败》,载《先锋队)2oo4年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6

“今日中山(指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无事”“南方(指南方医院)和陆总(指广州军区总医院)一样没有太大的动静,这里黎明静悄悄,不好的征兆啊!”“今天去花都医(指花都区人民医院),客户说现在风声紧,尽量少来医院”“16日,去医院,医生都避开了”“17日,深圳出事,医药代表被抓”“19日,去医院的药代少了许多”“20日,请医生吃饭请不动”……

类似这样无头无脑的话,其实是广州医药代表在某一固定场合向同行提供的“每日一报”内容。从这些言语当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处方药销售的风声鹤唳,看到了医药代表们正在步入一个“艰难的时期”。这其实缘于4月9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宣布:卫生部即将全面开展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整顿工作,最先开刀的就是医生收红包现象。卫生部门要设立患者投诉电话,凡是收红包、拿回扣的医生都将被取消行医资格,等等。在随后短短的一个多星期里,黑龙江、广东、广西、上海、重庆、辽宁、湖北等地纷纷出台新规或申明严禁医生收受红包,不少省市已经组成联合检查组,甚至以“便衣”进入医院明察暗访,一时间,“日本第一制药南京市场处出事”“湖北省副省长申明‘红包医生’永久下课”“广东将就医生收受红包立法”“上海64种药品涉嫌违规经销被停用”“等消息纷纷出现于报端。

4月20日,日本第一制药北京第一制药厂南京市场处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不正当手段,涉嫌商业贿赂。南京白下工商分局公平交易科负责人向当地媒体透露,经过调查,北京第一制药厂南京市场处确实涉嫌商业贿赂,该公司的部分违规行为已经得到确认。除了给医生的回扣,医院负责人、相关科室医生在其他方面涉及到的费用,该公司几乎是大包大揽,给予报销,如美容卡、礼盒发票、贵重衣物的发票以及去各地旅游的机票,甚至是家里的保姆费用,这些费用每月大概有60万元。

5月24日,对医药代表来说可谓是愤愤不平的一天。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播放了一位叫“小华”的医药代表自暴医药黑幕,此举引起了广大医药代表的不满,在一个医药代表的专业网站论坛上,许多医药代表都发出了不平的言论,甚至建议所有医药代表联合起来,在同一时间上央视论坛同时发一个“鄙视主持人沈×”的帖子,当一次“闪客”……随后,央视又在新闻调查栏目播放药品购销“黑幕”的报道。

有资深医药代表向笔者透露,此次整顿可能是他从事医药代表五六年来见到的“力度、速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一次整顿,公司总部还专门发文提醒,如果以往有“公关活动”的,要求立即停止,没有的不许进行。据他了解,整顿活动主要是由卫生部门来牵头联合多个部门组成执法组,卫生部门的纪委,甚至医院内的纪检部门都可能随时抽查,最近上海已经有几名医生被吊销了行医资格,另有一名专家被辞退,广州有几位医生承认收受医药代表的钱物,珠海有一名医药代表被抓,云南有多位医生被查,北京也有一位外资制药企业医药代表“遭擒被罚”,杨子江广西“出事”。

一份处方药销售的环节报告

为什么查处医生收受“红包”会令医药代表成为惊弓之鸟?我们可以通过日前收到一封关于处方药销售环节的报告,就可以理解医院和医药代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这位王姓的医药代表自称看不惯医药购销黑幕而向笔者“报料”。信中有他对医药购销黑幕的看法和随信寄来的一份35种药品价格目录表,在价格目录表中,记者看到,药品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写得十分清楚,一个2元钱的护肝片,经过药品经销商、医院院长、药剂科主任、医生等的层层加价,卖到消费者手上已是31元,其中仅给医生的回扣就占药价的20%。

王在信中写到,以心脑康为例,厂家公开公布的出厂价是每盒19元,批发价是20元,零售价是28元,从表面上看,这3个价格符合国家的药品定价规定,一点问题也没有。其实,厂家在报出厂价时已留下了很多“空间”。这些报到物价部门的出厂价、批发价,说到底都是虚的,实际操作根本不按这个来进行的。王向笔者出示的一份厂家内部文件显示,厂家给省级经销商的底价一盒只有3.5元,省级经销商一般以一盒9元给地市级药品分销商,地市级药品分销商再以28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医院,到消费者手中时已是31元,是出厂价的近10倍。记者了解到心脑康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药品,如果经销商不是厂家长期合作的大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拿到厂家真正的出厂价,因为普药的利润十分低。

原佛山某药厂曾几多次评为“销售状元”的医药代表黄先生,在干了4年后却辞职合伙成立了一家医药商业公司。黄向笔者透露,目前公司基本只做医院线,因为医院利润高,如果是新药特效药,4元钱成本的药品送到医院去至少要卖到40元他才能从中赚到一点钱,表面上看这个药品的医院价是其原来进货价格的10倍,但实际上他能从这36元中赚到7元钱就很不错了,那么剩下的钱则经过层层“关卡”,由医院院长、药剂科主任、医生等“瓜分”了。

黄先生说,他目前主要想做心脑血管、妇科、外科和肿瘤科方面的药品,一则这些药品在国内的总需求量比较大;二则这些药品基本上是处方药,病人必须靠医生处方才能拿药,药品销售比较集中在医院;三是这些药品中改装剂型的新特药也相对多些,所以可操作空间也要大些。“做药并不是看一个药能赚多少差价,关键是这种药有没有前途,有前途的药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打进医院去,再想尽办法维持好临床用药。说到底一个人赚太多的利润也不太合理,所以每一个环节的相关人都有好处才好办事,”黄这样认为。

黄透露,药品进入医院的常规操作程序是:医药代表到医院药剂科推荐药品药剂科咨询各科室是否需要各科室写用药申请交药剂科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药剂科进行采购,这样的环节看似简单,但操作起却很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事”,否则就进不了医院。如最好要先与药剂科主任打好关系,由其指示把药送给临床大夫试用,然后还要与临床大夫联络感情,让其写用药申请,在药事委员会开会前还必须与医院相关院领导、药事委员会重要成员处理好关系,之后还要向采购员、库管员等人士“表示表示”,以便他们能尽快进货,进货后,为便于日后结款,还要“疏通”一下财务环节。这时,才算基本“搞掂”。再下一步就是对每位有处方权的医生进行公关,医生开的药物越多,医药代表的提成或促销费就越高,医药企业也由此可以完成大量的药品销售。

以上就是一个处方药销售的环节过程,一旦某一环节“出事”,势必牵扯多人,医生被查,医药代表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处方药带金销售前路迷茫?

在90年代初,当西安杨森,中美史克这些药企落脚中国以后,药品推广代表就出现了,当时一般以新药推广会的形式出现在医院相关科室,主要是宣传产品,这些大公司没有什么临床费用,但同样要花很多钱,搞什么学术赞助,设备赞助等等,甚至与会人员到会签字就领个红包,美曰其名:车马费,误餐费。后来厂家发现收效甚微,因为这些活动的实惠离很多一线医生,手握处方大权的医生太远太远,慢慢地,费用的花销形式发生了改变,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只有按盒按支计算,才能抓住医生,此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越演越烈,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

一位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分析了处方药带金销售的原因:中国医药销售回扣之风盛行,这是恶性竞争的后果,是专利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后果,是医药信息流通不畅的后果,是民族医药产业不够发达的后果,是制度不完善的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很多国外的新产品在国内都有仿制品,而仿制品质量不够高,产品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没人好,只好给回扣;第二,很多过了专利期的产品有大量同类仿制品,疗效相近,而且几乎90%以上是国内厂商,为竞争只好带金销售;第三,大量中药虽然临床验证有效,但是没有自然科学的数据,没有权威文献,医生用药是要理由要证据的,只好拿钱变通;第四,国内药厂大多没有新产品,对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只能跟着别人走,没有自己的优点又想和别人竞争,只好金钱开路,这和第一点有点类似,但角度不一样;第五,制度,制度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在此只想说一点,国内医药管理混乱,特别是大量的私人,导致了相当多的“药贩子”的出现,个人销售是为了节约成本,获取高额回报,根本不可能进行学术推广!诺贝尔获奖者、对博弈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纳什曾经说过,当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行为都已经确定下来时,我们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另一方面,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第一是高风险,特别是病人的一知半解使这一风险越来越高。往往在医患纠纷中,媒体为了取悦广大观众,在所有的报道中都做了一个前提假设,这个假设就是患者没有错,错在医生!如此,医生的低收益与高风险已严重失调。第二是低回报,如上海一位住院医生的工资奖金大概每月1500-2000元,效益好点的主治医生,大概3000-4000元每月,而美国一位普通的主治医生,一年就可以拿到3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260多万!对比国外同行,他们的收入比人低了上百倍,这个差距难道不大?回扣空间由此产生,但一个月拿数十万元回扣的我没见过,即使医生手上有20个产品给回扣,每月每个品种给3000,也不过是6万元,更何况这实际上并不可能,一位医生和三四位医药代表关系不错就不容易了。另一方面,国外医生处方根据金额是有处方费的,费用由医院发,而中国并没有。医药代表在中国还是个新型的职业,一个不成熟的职业。

其实,有不少制药企业处方药都是“带金销售”而发起来的,有医药代表向记者透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华东某制药企业,该企业成立十多年来业务倍速增长,目前年销售额大概已近10亿,利税上1.5亿元。业界都在流传:“什么叫挥金如土、花钱如流水,请看××制药业务员;什么叫给回扣,一年上亿元,请看××制药”,说的就是华东这家制药企业。华东还有另外一家在中国医药企业排名很靠前的,其处方药销售主要也是“带金销售”,但这家企业做得很高明,它绝大多数医药代表都是由企业所在地的人来担任,许多人还是亲朋好友,大家都在自觉维护企业的“秘密”,最终这个企业长成了“参天大树”,但他们最近在广西被查处了。

河南医药代表谢小姐说,其任职的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术推广为主,目前手上做的又多为新药,医院十分欢迎,根本就不需要给医生任何的“回扣”,这次严查医生收受“红包”,对像他们一样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香港和记黄埔旗下的上海公司黄伟洛先生认为,中国处方药带金销售迟迟未能杜绝,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医疗体制、医药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行业处于“非常落后、非常封闭”的状态所致,同时这次整顿对多数外资药品生产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这些企业的药品销售相对规范,对他们而言,因为国内企业处方药带金销售泛滥成风,没有为其提供一个很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整顿将给其带来新的希望。

许多医药代表虽然承认,再如以前一样搞学术赞助什么的已经很难再引起医生的兴趣,但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再过5年时间带金销售应当退出处方药的主流销售方式,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学术推广为主的销售模式。

医药代表何去何从?

“手上拎着仿冒名包,身上揣着两百零钞,见人说话点头哈腰,远看像海外归侨,近看像港澳同胞,仔细一看,乖乖,原来是医药代表”,一位医药代表这样向笔者调侃自己的职业。他说,“如果仅仅如此,那还不自太坏,关键是许多医药代表就像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开展业务还得像贼一样小心翼翼,彼此心照不宣地与医院院长、药剂室人员、临床大夫和库管、财务人员维护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生怕得罪了医院的人,由于时刻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个医药代表能服务三家大医院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医药代表是没有太多的选择的,企业选择走学术路线还是‘带金销售’,就决定了你的工作方式方法,‘带金销售’非常讲究技巧和场合,如果医生出事了,那么医药代表也逃不了责任,往往不仅被有关部门处罚,还有可能被公司处罚。以前只查医生收受红包,现在连医药代表也开始查了,就如昨天到医院刚到大门口就看见有几个像查院的,我感到不妙赶紧就溜,我包里可有信封啊,乖乖危险!”这位医药代表告诉笔者:“其实在第一制药南京市场处被查之前,一家骨科器械公司的重庆办事处也曾被查抄,电脑资料全部泄露,上面有很多‘信息’,执法机关顺藤摸瓜,查到医院,相关医院的骨科主任和医生被弄去问话,有些医生已经出事了。”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7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8

医生一向被认为是救死扶伤的“天使”。“非典”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现出的舍身忘己的奉献精神,更使医生神圣的形象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心里。然而,在老百姓感念的同时,有种痛却始终在他们心中弥漫。因为他们越来越看不起病,医生微笑中开出的“大处方”,掏空了他们的口袋。而这种痛在一起起“药品回扣”案曝光后,才被查出“病源”:医界“腐败”,在掏空他们口袋时也掏干了有些医生的良心。

正如人们所说,医界的“腐败”比起其他腐败来更令百姓有切肤之痛,因为谁没有看病吃药的时候?所以,当医生吃“药品回扣”的黑幕被揭开后,仅仅以口诛笔伐的态势出现是远远不够的,仅仅用禁令的方式警告也是不够的。要剔除医药界这一腐败“毒瘤”,不仅要“开刀动手术”,而且要下“猛药”予以根治。

据悉,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医生收受巨额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案被查证后,竟被当地办案机关认为“无法认定医生收受巨额药品、医疗器械回扣是否构成犯罪”,而使该案处理陷入停顿状态,甚而引发了司法界一场争议。

对于医生收受“药品回扣”是否构成受贿进行一番法律上的争议,本来无可厚非,但因为有争议,就可以对这种行为放任自流,恐怕有些本末倒置。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留下空白,并非惩治不了这种“腐败”。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九条对药品购销中账外暗中给予、收受回扣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确定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而我国《刑法》第387条明确了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经济往来中,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可按惩处。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早在1996年就专门发出了《关于认真查办药品回扣犯罪案件的通知》。

应该说,刹住医药购销领域的“药品回扣”风,不仅要执法部门依法从严查处医药回扣案件,充分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更重要的是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完善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刹住药品回扣。

首先,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经费保障体制。要彻底改革我国以药养医的医疗经费保障体制,取消药品“明扣”,实行医药分开。医院除一些急救和临床用药外,把药品经营从医院剥离出去,让药品销售利益和医院的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为有效保障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适当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减少医院对药品收入的过度依赖。同时提高医院企业化运作的程度,逐步增加营利性医院,减少非营利性公用事业型医院。将营利性医院逐步推向市场,国家可以腾出更多的经费投入非营利的医疗机构。为保障低收入社会成员病有所医,建立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的计划供应,为贫困人员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其次,建立有效的药品定价监督机制,改变药品定价管理失控局面。制定药品价格之前,召开公开的价格听证会,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取消药品的虚高定价,定死药品的零售价,从根本上取消药品回扣的生存空间。物价部门要注意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不定期进行抽查,严格加强对药品企业、医药公司、医疗机构的发票管理,监督价格的严格执行。

再次,改革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成立独立于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之外,由卫生、药监、物价、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医保定点医院的药品招标采购,由相关部门委派工作人员组成临床、药剂、药检三组专家库,名单由监察部门保管,每次药品招标采购前,由监察部门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封闭式评标,整个过程可以吸纳群众代表参加监督。让药品采购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

另外、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严格管理甚至取消药品的广告宣传。药价降低后,企业必然会改变原来高回扣的低级营销策略,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控制药品营销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药品质量。通过竞争,一些质量差、效益差的小型药品企业自然会淘汰出局。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普通消费者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能正确自主选择消费的,药品广告往往只谈药品的疗效,不提药品的副作用,极易误导患者。在发达国家,药品是不允许做广告的。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9

万欣律师

药品购销中的回扣等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实践中给予、收受回扣的情况,尤其是单位收受回扣的使用情况极为复杂。目前有一些同志认为医疗机构只要收受回扣即构成单位受贿罪,例如《要“折扣”,算不算“单位受贿”》一文中重庆市检察机关认为该市CF医院收受赞助费后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的行为构成单位受贿罪,笔者认为此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CF医院的行为不构成单位受贿罪。

一、单位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主体只限于国家机关、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根据刑法规定,上述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处。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是为了单位的利益,如果收受的财物归国家工作人员个人所有,则成立受贿罪。单位受贿罪既危害了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又伤害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常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CF医院如果属于国有医院,那么在主体上符合单位受贿罪的主体要求,但在客观方面是否存在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形,而且还因为情节严重而构成单位受贿罪?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应以受贿罪论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该院收受回扣的具体情况是否构成此类罪名。

二、医疗机构收受回扣的行为不属于受贿行为

通常我们说的医疗机构收受的回扣即医疗机构在购买药品、医疗器械时,医药经营商给予医疗机构的折扣。那么医疗机构是否能够收受回扣,如果收受回扣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禁止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中账外暗中给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从此条规定看,仅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也就是说,如果是如实入账的话,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收受回扣。而早在199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二款更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直至目前,都没有任何相反的法律规定。

其次再让我们看一下有关规章的规定。在财政部、卫生部1998年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第十六条中规定:“财政和主管部门核定医院药品收入总额包括药品成本、加成收入、折扣等各项收入。”在1990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下发的《卫生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关于在治理整顿中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规定》中第六条规定,“单位在各种对外经济活动中收取的回扣以及药品厂批差价的收入要全部入帐。”在国家医药管理局1993年颁布的《医药行业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若干规定》第八条也作了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一致的规定,“即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在购销活动中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

根据上述法律的规定我们应该确认,医疗机构在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单纯收受回扣的行为是合法的行为,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完全是两码事,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受回扣也不是一回事,决不能一听到“回扣”就根据直觉认为是违法行为。

三、CF医院的行为不构成单位受贿罪

CF医院要求该院的药品供应商向该院提供“赞助费”、“临床观察费”实际上属于药品回扣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前文所述,医院收受药品回扣属于合法行为,药品回扣属于医院的合法药品收入,不构成刑法第387条的“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情形。重庆市检察机关强调CF医院因为“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故构成单位受贿罪,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收受他人财物必须是非法的,忽略了CF医院索取、收受药品供应商的药品回扣属于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药品管理法》的合法行为。由于收受回扣属于合法行为,因此CF医院主观上即不存在犯意上的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也不具有刑法第30条规定的社会危害性,不能认为是构成单位受贿罪。如果简单地认为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即构成犯罪,而不考虑收受财物是否合法、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那么就会得出一个很荒谬的结论:因为医院收取了患者医疗费,并为患者谋取了利益—治疗了疾病,故全国所有医院都构成构成单位受贿罪!

重庆市检察机关认为CF医院还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的管理规定,侵犯了国有事业单位职务活动的廉洁制度和公正性。该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从该检查机关“CF医院索取、收受药品经销商、生产商赞助费、临床观察费数百万元,并纳入该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的表述上看,CF医院收取的全部回扣均已如实入帐,恰恰是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进行的,不存在该法严格禁止的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情形,也不可能侵害国有事业单位职务行为的廉洁制度和公正性。

当然CF医院收受药品回扣后没有冲减药品成本切实降低药品价格,让患者得到实惠,而是将这些款项用到科研开发、基建项目、职工福利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根据《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医院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属于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也是国务院纠风办、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办从上世纪末开始的历次纠风工作查处的内容之一,因此CF医院的行为也应当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处理

综上所述,重庆市检察机关认为CF医院构成单位受贿罪的看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CF医院的错误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理而不是刑罚,该院法定代表人更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四、医疗机构如何正确处理回扣

CF医院的教训值得医院管理者吸取,医疗机构在收受回扣时必须要依法进行,根据前文所引的法律、规章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当将医药公司给予的回扣全部、如实入帐,不得直接用于科室分配和个人奖励,所入之账也不能是医疗机构的“小金库”,否则就属于暗中收受回扣,构成受贿行为。

其次,医疗机构不得接受还没有建立医药购销关系的单位给予的钱物,否则也会构成受贿行为。

再次,医疗机构在收受回扣后应当分类入帐,药品回扣应当入药品收入账,冲减药品成本,达到切实降低药价的目的,医疗器械也应同样办理。不能以促销费、宣传费、科研劳务费、临床劳务费等名义收受回扣,不冲减药品及医疗器械成本而用到其他方面。否则就属于违反《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医院财务制度》的不正之风,应当依法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处理。

(刊于《中国卫生》2004-9)

作者:

万欣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市律协医疗纠纷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东外小街甲6号健康报社407室100027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篇10

面对现阶段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变革,德马泰克中国系统集成部订单履行业务部经理孟群认为,在新一轮行业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物流能力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医药商业企业纷纷将物流配送作为其重点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德马泰克在医药流通行业的业务发展情况。

孟群:医药物流是德马泰克在中国市场重点发展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行业之一。目前,德马泰克已经成功参与广州医药、北京医药、英特药业、国药乐仁堂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在开拓医药行业的过程中,我们是抱着打造精品项目的想法,在保持理念先进性和兼顾系统实用性与灵活性的同时,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引以为豪的亮点和突破。比如2003年在北京医药项目中,率先在中国引入了电子标签拣选、区域转向技术、订单波次拣选技术;在英特药业采用螺旋输送机解决多层垂直输送问题;在乐仁堂采用语音拣选技术。

记者:请结合德马泰克在中国医药物流行业的经验,谈谈现阶段中国医药物流系统建设的特点。

孟群现阶段,中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地方性、中小型的医药商业企业为代表基于政策扶植或取得GSp认证的需要;一类是以国药、上药等企业为代表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两者相比,后者是一种主动的自发的意识。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提升物流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寻求各种途径、渠道,以提高在物流建设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了解配送中心功能设计的依据是其所覆盖地区的业务规模、历史情况、发展定位等现状与未来趋势。他们都已对自身的项目形成较为清晰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基于全国网点的布局对系统有了整体的想法,在实施阶段,对项目的执行、管理等方面提出更系统的要求,对其应该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在德马泰克看来,虽然设备质量是建设一个好的物流系统项目的先决条件,但无论对于医药企业还是系统集成商来说,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于设备层面上,而应更多地关注设计理念与行业发展、企业业务发展的匹配度。

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也是现阶段中国医药物流项目的突出特点,尽管随着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目前中国医药流通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前三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2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70%。而在这些国家,医药流通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信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中国医药行业在物流自动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行业整合将对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能力建设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对此,德马泰克如何解决?

孟群在医药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市场整合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很多区域性的医药商业企业都有着既定的战略,而一旦被兼并,物流战略将取决于新东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医药行业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医药商业企业的业务规模、业务内容、业务模式等都有可能在相关新政策出台后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系统必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也给系统集成商提出很高的要求,系统集成商必须充分理解不同的业务规模、内容、模式,以及这些因素对物流系统能力提出的特殊需求。为此,德马泰克把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把握好客户业务层面的需求上,借助我们在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将这种需求转化成物流系统集成可用的需求。

记者:在技术层面,现阶段的医药物流建设需要哪些必要技术的支持?国外有哪些应用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孟群: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德马泰克不断创新自动化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其中一些已应用于国外的医药行业。但由于中国医药行业市场集中程度、政策法规、业务模式以及对项目预算等的认识和准备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着巨大差距,欧美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需要有一个本土化转换的过程。

在美国,患者凭借医生开立的处方去社会药房取药,这种商业模式使得美国的药品零售业十分发达。同时,美国药店须配备药剂师,所售出的处方药品只有在药剂师在场并亲自复核和签发后才能交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药店的药品库存量很小。医药配送中心面临着向零售门店每天两次及时供货的巨大压力,因此,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物流系统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了。而a字架和自动称重复核包装等在国外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的设备和技术,引入中国却有现实困难。

在中国,医药公司在药品采购、运输、存储、拣选、配货、发运等一系列的物流运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规定进行操作,并在全程实行严格的批号管理及监控。这些要求对物流系统的设计形成了深刻的影响。比如,一家年销售额在4亿元左右的药品流通企业经营的药品大概有5000种,而算上同一种药品不同批号的情况则能达到7000~9000种品规,每一批号的药品必须按照不同品规的药品进行存储管理。面临很难改变的行业管理要求和流程现状,又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中,作为系统集成商,我们觉得提高物流系统设计理念的前瞻性、系统集成的灵活性、设备选用的合理性、项目管理的专业性是市场的大势所趋。

记者:在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德马泰克如何看待在医药行业的发展机会?贵公司有何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