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9:26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1

1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6361.90亿元,总资产为6916.55亿元,利润为581.28亿元,从业人员为137.34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6%,总资产占全国的24%,利润占全国的25%,从业人员占全国的24%。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列全国医药产值总量省、市排名的第2、3和6名,在国内医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从各子产业权重比例分析。“长三角”地区错位发展格局初显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为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制造中心。其中,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以上海和江苏为中心,化学原料药以浙江为中心,化学药以江苏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江、浙、沪三地来看,上海的化学制剂占该地区行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为3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远远落后于江苏化学制剂的45.63%。浙江则明显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占有优势,原料药占浙江省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远远超出上海和江苏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多。而上海的中药在“长三角”地区比重最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越江、断两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这两省一市的产业权重比例分析,上海宜进一步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江苏则应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应进一步推进化学原料药的规模和水平。

3 从各子产业绝对规模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有一定趋同

江、浙、沪拥有全国领先的化学制剂产业。从2007年这两省一市医药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江苏和上海的化学制剂分列全国第1和第4位,化学制剂产值占行业产值比分别为45%和35%,是江苏和上海医药产业中产值比例最大的子产业。其中,上药集团和扬子江药业是中国化学制剂的代表性企业,恒瑞医药则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即使是化学制剂相对较弱的浙江,其化学制剂产值仍然占该省医药工业产值的20%。

从“长三角”地区的化学原料药分析,浙江原料药生产全国第一,2007年产值规模近362亿元,江苏和上海两地的化学原料药产值总和才近202亿元。从化学原料药占医药产业产值比例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产值占行业产值比为56%,江苏和上海分别为20%和11%。因此,无论从产值的绝对规模还是从产值占全省医药总产值比重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生产都远远超越上海和江苏。但江苏作为化学制剂大省,近年来也在大力增加原料药的投入。例如,扬子江药业就在投入巨资拓展原料药产能。

江、浙、沪的中药产业规模偏小。从中药行业资产和收入看,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吉林、广东、江西和贵州等地区,销售利润则以吉林、山东、四川、河北和广东等地区较高。江、浙、沪这两省一市无论在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还是在相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都较为接近,其中江苏的中药产值规模最大,为67亿元;浙江次之,为55亿元;上海为44亿元。江、浙、沪的中药行业占全行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3%、8%和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多。

从“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制药产值规模分析,浙江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近92亿元;上海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29亿元;江苏居中,2007年产值规模为69亿元。从生物制药占医药行业产值比例分析,上海和江苏的生物制药占行业比重接近,分别为8.5%和8.3%:而浙江比重超出较多,达到14%。但上海和江苏的科研力量较为强大,上海的生物制药新药研发在全国领先。江、浙、沪近年来均加大了对生物制药的投资力度,该子产业增速较快。

从江、浙、沪三地的医疗器械产值规模分析,江苏的医疗器械整体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达到157亿元,且还拥有三地唯一的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鱼跃设备”;浙江的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规模为47亿元。而从医疗器械占各地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上海的医疗器械比重最大,2007年产值比例达到18%,拥有相对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实力强劲,而且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各子产业绝对规模比较看,江苏的化学制剂、浙江的原料药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产业,而江苏的医疗器械、浙江的生物医药近两年都是全国排名第二,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这两省一市基本上都是产业链的全覆盖,产业发展重点最突出的是浙江的原料药,而其它产业在各省、市的分布都较为平均,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可能使得投资效益下降。

4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投资效益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从企业数量看,上海和浙江较为接近,而江苏明显高出,超出近百家。从总产值看,浙江超出上海近百亿元,江苏超出浙江近160亿元。从单位企业产值规模看,“长三角”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企业规模最大,上海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浙江近20%。从工业增加值分析,上海和浙江的数据接近,江苏明显高出。另外,从单位企业增加值分析,“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其中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最低,而江苏最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浙江、江苏、上海的医药企业总资产从高到低分别相差50亿元左右,而流动资产三地较为接近,固定资产则浙江、江苏较为接近,上海距离浙江和江苏分别有30亿元和20亿元的差距。江苏和浙江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而上海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江、浙、沪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从资产负债比例看,浙江和上海的资产负债比例接近,而江苏相差10个百分点。

从损益数据分析,江苏主营收入最高,超出浙江和上海200亿元,江苏利润总额也超出浙江和上海20亿元以上。从利润总额对主营收入比例分析,江苏盈利能力最强,为10%;浙江最低,为8%。

从人均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收入超出全国最高数据:江苏的人均收入最高,上海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人均利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江苏明显高出一筹。江苏在各项指标上都明显高于浙江和上海,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数据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除单位资产产值比例略低于浙江外,其它各项数据略好于浙江,但上海和浙江的投入产出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2

【关键词】研发投入销售投入经营绩效医药行业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可能提高产业技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一个自然的建议是推进医药企业整合。本文区分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实证检测了不同规模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引入销售投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已有研究并未控制销售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医药企业是为医疗服务行业提品,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或提升企业业绩,医药企业需要在销售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收入。因此销售投入对于医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存在显著影响,有必要引入销售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分离其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医药行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低于小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则愿意进行更多的销售投入。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越好,因此医药行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促进研发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本文也提出了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医药类小企业可以为销售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早期研究更多直接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一些研究提出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地正面影响。也有文献指出不同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的不同。另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始考虑相关的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融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受到很大关注。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呈U型,即相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高。还有研究发现,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高于小企业。文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也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文献则从制药公司专业申请数量和质量的视角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数量能够显著地提高经营绩效,但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率先抢夺市场。由于新药的研发周期长,短期内不会出现替代产品,企业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研究资金充裕,科研人员的实力强,这都有利于研发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大型企业单位产品分摊的研发支出低,研发活动对其利润的提高作用更大。综合上述研究进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下述两个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多文献研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业绩的相关性。有的文献实证研究指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有的文献发现,当营业收入下降时,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变化与公司下一期的盈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的文献指出,如果公司费用控制良好,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的上升对公司以后年度业绩具有正面效应。相反,有些文献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会对企业未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发现销售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企业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方面,还有文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本年销售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比率增长会对公司下一年度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产业较落后,很多企业集中生产仿制药品,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在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在医药行业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一般缺乏领先的技术,因此在业绩上更依赖于产品销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企业绩效的度量。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资产回报率(Roa)和销售回报率(RoS=税后利润/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绩效。本文也分别运用上述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本文以研发强度和销售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强度为当期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销售强度为当期销售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层面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通过将企业总资产进行对数处理的值来衡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资本结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

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0-2013年度连续4年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2010―2013年连续存在的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有148家,剔除St公司26家和数据不健全的公司22家后,得到100家公司4年的相关数据,共计4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按照企业年销售额来衡量企业规模,将400个样本企业分为两组,表1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RD(R&Dintensity)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intensity)代表销售投入;SiZe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taV表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Roa表示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S表示企业的销售回报率,均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大企业的taV和Lev均显著高于小企业,大企业的Roa和RoS均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于医药企业的业绩可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均值为0.203,而大企业的这一指标为0.022,二者之间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策略,在销售投入上强度更大。

2、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考察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peR)之间的关系。

peR=?茁0+?茁1aD+?茁2Si+?茁3Vat+?茁4Lev+?茁5SiZe+?滋

其中,企业业绩peR分别用Roa和RoS度量、RD、Si、taV、Lev和SiZe含义同上文,?滋为误差项。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的第2―4列、第5―7列分别以被解释变量Roa和RoS进行回归。第2列和第5列为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第3、6列和第4、7列分别为以大企业和小企业为样本得出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调整的R2均超过12%,表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考察第2列的估计结果,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506和0.206,均显著地大于零;第5列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112和0.115,也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其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这就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3。并且总体上看,研发投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边际影响。同时可以看到,医药公司规模对于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第2列)、对于RoS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第5列)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可能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区分公司规模来考察不同规模下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表2的第3―4列和第6―7列给出了相关结果。由第3列和第6列,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1.148,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但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对于RoS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与之相对,由第4列和第7列,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420,表明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而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RoS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但相关系数0.594明显小于大企业的1.148)。同时,上述分组回归的估计结果还显示,此时在各组内(大企业或小企业)企业规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我们的分组是合适的。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在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中,控制变量tat与企业绩效Roa和RoS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Lev与Roa和RoS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并不存在于小企业样本中。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并非都能在当年产生经济效果,大多数研发活动影响企业以后年度的绩效。本部分采用企业上一年度研发强度替代本年度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从而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稳健,结果见表3。

表中估计结果表明,针对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回归方程均有较强的解释力:调整的R2均超过18%并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1。表中第2列和第5列针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47和0.131、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113和0.139,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3仍然成立。表中第3列和第6列针对大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了经营绩效,而销售投入影响相对较小(第3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影响不显著,第6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表2保持一致。表中第4列和和7列针对小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表2相比更突出地显示出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稳健性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规模对经营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部样本中;在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Lev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地出现在小企业样本中;全部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Vat与绩效显著正相关。上述所有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选取哪一会计期间的研发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结合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首先指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而以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公司规模可能显著地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总资产大小将样本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本文的实证发现显示,由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医药行业通过整合促使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更好,从而有助于增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获利能力。此外,通过对销售投入这一解释变量的研究发现,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对规模较小企业提出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类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可以通过增加营销方面的重视度,提高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编号:ZY1322)。)

【参考文献】

[1]蔡基宏: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关键因素分析――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

[2]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董静、荀燕南:研发投入与上市公司业绩――基于机械设备业和生物医药业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

[5]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6]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7]任海云、师萍: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8]tsai,K.H.andJ.C.wang.:DoesR&DperformanceDeclinewithFirmSize?aRe-examinationintermsofelasticity[J].Researchpolicy,2005(6).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3

工银医疗保健基金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截至2015年3月1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已达36.3%,其中,2015年以来的收益率为32.07%,在所有医药基金中位列第一。

继工银医疗保健基金之后,富国、易方达、汇添富旗下的医疗保健基金也分别取得了29.17%、28.07%、26.12%的收益率。

医药基金的出色表现,得益于医药股的大幅补涨。

3月份以来,医药板块继续震荡上升。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内容,包括加快药价改革、提高就医补助、扩大医保范围、深化医疗改革,以及保障农村医疗等,备受各大机构的关注,预期将对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中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证券分析师魏S表示,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医药行业增速仍保持乐观。同时,医药产业并购将风起云涌,加上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等政策,有利于整个医药系统的长远健康发展。

业绩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正在投资运作的医药基金已达31只。同时,安信消费医药基金也即将成立。另外,已经上报、等待证监会核准的医药基金还有5只。也就是说,在96家基金公司中,拥有医药基金的公司超过1/3。医药基金已成为各大基金公司的重点竞争领域。

不同的医药基金,孰优孰劣?这最终要依靠它们的中长期业绩说话。华宝兴业医药基金成立于2012年2月28日。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已取得85.71%的收益率,给投资者带来十分稳健和丰厚的回报。

华宝兴业医药基金之所以表现出众,不但是由于其投资选股能力较强,而且生逢其时。在该基金成立当天,中证医药指数收报4859点,正处于2010年以来的底部区域。事实证明,华宝兴业基金选择在医药板块比较低迷时,发行医药行业基金,是一个对投资者负责任的决策。

富国、博时旗下的医疗保健基金分别成立于2012年7月26日、8月28日,晚于华宝兴业约半年时间。它们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分别高达78.9%、77.2%。

最近,博时医疗基金经理苏永超表示,医疗行业最近披露的财报持续超预期,他比较看好该行业的全年走势,具体机会主要来自于医药招标、行业并购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相关企业。

相对于华宝兴业、融通、博时等管理的医药基金而言,长城医疗、鹏华医疗的业绩表现相对落后。长城医疗自2014年2月28日成立以来,其累计收益率为17.2%,远远落后于中证医药指数同期25.62%的涨幅。近1年来的投资组合报告显示,长城医疗基金无论在资产配置,抑或选股能力方面,都技逊一筹。

规模相差悬殊

众多的医药基金不但在投资能力与业绩表现方面各不相同,其资产规模亦相差悬殊。截至2014年底,最早成立的汇添富医药基金的规模已达52.68亿元,而华润元大、大成旗下医药基金的资产规模则都在1亿元以下。

从2010年9月21日成立至今,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开始投资运作已有近四年半。该基金首募规模40.84亿元,认购户数6.51万。其中,汇添富公司在发行期动用3000万元固有资金认购,9名公司员工认购205.16万份,显示了公司上下对该基金的信心。

但在成立后不久,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就遭遇医药股大跌,基金净值持续走低,至2012年1月18日,创出0.688元的低点。在历经熊市的折磨之后,该基金触底回升,于2013年一季度重返1元净值以上,从此展开升势。

截至2015年3月16日,汇添富医药基金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为73.38%。引人注目的是,汇添富基金的员工持有该基金超过1100万份,这种公司员工与持有人共进退的做法比较难能可贵。

汇添富医药基金经理周睿认为,医药行业将从过去的野蛮生长期进入发展秩序重建期,价值链面临重构,新药、新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不断诞生,可投资标不断增加。

在主动型医药基金中,融通医疗保健以20.38亿元的规模,居于第二位。该基金经理蒋秀蕾表示,未来的布局方向为国企改革、医药电商和处方药领域的蓝筹股。

医药B杠杆效应巨大

2014年下半年以来,分级基金成为市场最热门的品种。分级基金分为a、B两类份额,其中B份额通过加杠杆,在牛市中能取得相对于母基金近2倍的收益率,从而备受追捧。

国泰国证医药分级基金、信诚中证800医药分级基金双双享受了风险分级所带来的刺激。根据合同,国泰医药a、信诚800a为低风险且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基金份额,约定年基准收益率分别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税后)+4.00%”、“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税后)+3.2%”,B份额为高风险且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基金份额,分级基金的净资产在优先确保a份额的本金及约定收益后,剩余部分将计为B份额的净资产。也就是说,B份额相当于以6%~7%的年利率成本向a份额融资。

2015年以来,国泰国证医药分级基金、信诚中证800医药分级基金的收益率分别为21.05%、17.12%,而国泰医药B、信诚800B的同期净值增长率分别达40.04%、31.66%。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政府扶持市场调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其行业发展更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对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一、政府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在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的定位、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政府研发经费的投入,都给予该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政府定位明确

在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研发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保护、专利法实施、研发费用抵税等方面给予企业许多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和投入。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而到了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一般不再介入股权投资和具体企业的运行管理,全部交由企业去实现,市场化造就了美国生物医药的高效运营和产出。

2.配套法律法规健全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和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并促进技术转移。目前,美国已出台《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药品审批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还对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改革,出台《药品专利期延长法案》、《加速药品审批法案》、《药品价格和非正当竞争法案》等,给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研发经费投入充分

政府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拨款或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一份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政府在生物医药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10亿美元。政府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还利用税额优惠(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各州政府也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州还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来募集研究经费。

二、市场有效调节产业运作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较为成熟,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工业界的投资资金充足,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而进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较为规范有序。

1.资本市场运转健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持续的资金支持。从1998年开始,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是两大支柱。以2003年为例,当年总共169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上述两项投资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97.6%。由于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使得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的投资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根据美国的税务政策,投资成功的资本所得因为要承担风险可以给予优惠,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抵扣当年收入直至全额抵完,这让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有更大的耐心和激情去投资和扶持具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企业,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到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中去。

2.盈利模式值得借鉴

与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主要靠市场营销方式获得盈利不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原创生物药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在产品专利期内,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三、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下,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和市场而是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

1.产品推广模式科学

与我国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方式相比,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方式非常科学、有效。企业主要通过免费送药、参与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产品临床推广。

2.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更多的是知识是专利而非药品。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企业的专利、技术、概念,而药品生产大量地在其他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

3.通过重组、并购和结盟壮大企业

2002年以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萎缩,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约320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有20%实施了重组,与此同时,该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美国amgen公司斥资160亿美元收购immUneX公司,medlmmune公司收购aviron公司,Chiron收购matrix公司等。这些生物医药巨头通过跨国合作、兼并和剥离等方式进行的战略重组,大大强化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经营实力,也大大刺激了传统制药厂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结盟和重组,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5

企业是行业的细胞,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家企业。当把目光聚焦到2010年医药工业领域(化学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装备等7大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以下简称“医药百家”),这个以1.29%的数量而占工业总产值24.9%的群体是一个可以反映我国医药工业现实水平的群体,是一个将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推进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群体,体现了整个医药工业的运行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主体,是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推进力。

1整体情况分析

1.1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数为7782家,医药百家占比为1.29%,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426.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0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24.9%,与2009年基本持平。从销售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82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092.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26.2%,较2009年(25.2%)提高了1个百分点。

医药百家的总体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医药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医药百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0.8%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业绩回升向好,规模提升显著。医药百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医药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医药百家的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超过14亿元,较2009年的第100位企业增长了39.2%,较2009年的32.9%的增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有10家企业突破百亿元大关,较2009年的5家翻倍。

医药百家的规模分布呈波浪型,且较2009和2008年平缓一些。4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1%,较2009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规模提升所带来的产业集中在显现。20~40亿元的企业占比较2009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医药百家的整体实力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表1)。

1.2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中、大型企业需要培养

与2010年世界制药前10强、前50强的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规模的41.2%(较2009年增加2.8个百分点)和69.4%(较2009年增加3.7个百分点)相比,我国医药百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33.4%,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对较慢。

医药百家前10、前5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分别为34.2%和76.2%,较上年的33.0%和76.6%分别提高了1.2和0.4个百分点,这与前10家企业水平提升较快、医药百家企业收入规模呈两极分化态势有一定关系,大者更大,而中等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10~40亿元之间,60~100亿元规模的断层亦提示这是规模增长的一个瓶颈,要形成合理的规模梯队,还需要培养一些中、大型企业。

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亦向做大、做强、做优倾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亦有研发实力提升的切实成效,品牌与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抓手和着力点。

1.3各项指标表现良好,发展前景较好

以1.29%的占比,医药百家企业在各项指标的完成方面均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的24.9%,实现资本总额占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33.4%,完成利润总额占34.1%,而从业人员却只占19.5%。除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外,余均较2009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且增幅最大的是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表2)。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高潮在这一年里有了较大的体现,但医药百家在完成全行业1/3业绩的同时,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却落后于行业水平,反映了医药产业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在节流降耗、提高管理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多、小、散、乱”的行业局面。

1.4位次更迭变化凸现市场竞争激烈

从2009和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的位次来看,更迭较为显著。2010年医药百家位次持平的有3家企业,扬子江药业以其250亿元的收入稳居首位,而修正药业集团和哈药集团以170亿元左右的收入居2、3位,与2009年正好换位。

位次上升的有20家企业,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不仅位次提升较为显著,其10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使其首次跨入了百亿企业行列。

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主营业务转移等因素导致排名位次的变化是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位次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位次下降的有53家企业,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企业只有4家,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转移与个别业务的重组剥离。而其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排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医药百家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排序规则的影响所致。

2010年医药百家中,新进榜企业有24家,且以化学制剂(11家)、中成药(7家)、化学原料药(4家)三大子行业分布居多。在创新推动和压力驱动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产品链的上下延伸及向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倾斜、向管理与市场营销要效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值得密切关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是优胜劣汰不变的法则。

2行业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涵盖了8大子行业中的7个,其中有52家属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30家属于中成药企业,11家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企业。化学药品企业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为30%的中成药企业(图1)。

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各项指标的增长与医药百家相比,均有不俗表现。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各项指标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情况均高于企业数占比,单位企业的指标完成率较其它子行业高,但相对较高的销售费用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影响利润总额的一大因素,减少运营销售环节的开支,是这两大子行业增加利润的一大管理手段。而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则提示在降本增效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规模效应是这一子行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之一,具体各项情况见表3、4、5。

3地区分布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江苏和浙江省入围企业均在10家以上,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35.8%和40.7%;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业入围,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1.9%和27.0%。这6个省、市的企业数合计占到6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扶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规划得到贯彻落实,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见效的综合成果,也体现了这几个医药大省在全国的地位。与2009年相比,湖南、山西、广西3省的企业跌出医药百家名单,而内蒙古则是2010年拥有医药百家的一颗新星。

2010年医药百家中单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40.3亿元,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辽宁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8个省、市入围企业的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平均值超过100亿元的省份。突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扶持中型企业,是提升国家和地方医药行业总体水平的一个方向和举措。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这几个省、市也有一定的体现(表6)。

4经济类型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59家属于股份制经济类型,27家属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8家属于国有经济类型。股份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多的经济类型,同样体现在医药百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以59%居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

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体现,但高增长的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提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其利润增长的低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应的就是利润的削减,由此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不良循环在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里并未凸现。特别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对的高利润、低成本摊薄了销售费用的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再投入。股份制企业销售费用的攀升带动了利润的增长,但其销售费用背后的销售手段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相对灵活的销售策略作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值得国有企业学习(表7、8、9)。

5企业规模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76家属于大型企业,23家属于中型企业,1家由于从业人数没有达到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而被列入小型企业行列。“大”是百家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以76%的份额占居首位,较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增多体现了国家扶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导向。

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增大了主营业务的收入,但对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相对其它指标偏低。与此相比,中型企业在企业整体规模减少的同时,利润总额却在增长,对销售费用的控制较为突出。而小型企业首先存在费用问题,其次是成本上涨与主营收入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总额的下滑,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其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收入与利润相应下滑(表10、11、12)。

6运营能力分析

从2010年医药百家整体情况来看,运营情况总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经营状况、资产运营、盈利能力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综合实力较强。

6.1经营情况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4%)近10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医药百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较好,企业经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前景看好。

6.2资产运营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02次,医药百家企业为0.98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2009年提高了0.03次。医药百家企业全部资产劳动效率稍低,应进一步扩大销售、有效使用闲置资产、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医药百家企业中,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2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60和0.52个百分点,这2个子行业的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运营能力。

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药品制剂3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竞争与出口受阻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减缓是一大原因(表13)。

6.3盈利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1.9%。医药百家企业资产利润率为11.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同时较2009年低0.1个百分点。兼并重组的进行对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都需要不断加强。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的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百家企业平均水平4.7、0.5和0.2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益、企业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幅下挫,显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在锐减,行业极需作出适当调整。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1.7%。医药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较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获利能力强,企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和卫生材料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3、1.1和0.4个百分点。高成本压力、价格竞争等使得各子行业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盈利能力与中药饮片行业的25.7%形成鲜明对比和落差。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缩水也提示该行业高利润的形势可能不再延续。

2010年全行业和医药百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13.0%,与2009年相比,医药百家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获利能力有所削弱。在医药百家企业中,除中成药行业外,其它各子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中药饮片行业高达33.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15.8%相形见拙。中药饮片行业也成为2010年业界追捧和热钱涌动的热点,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发展调控的重点(表14)。

6.4偿债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4.1%。医药百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降低了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通认的适宜水平40%~60%的下限,显示医药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低,而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稍高一点,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这亦是风险投资愿意向医药行业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卫生材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2.4、1.9和3.6个百分点,而医疗器械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各子行业中最低,为34.0%,这一子行业的融资筹资能力相对较强。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显示前期的债务正在进行内部消化中,投资谨慎(表15)。

6.5发展能力

2010年医药行业总资产增长18.9%,医药百家企业总资产增长率为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兼并重组成转变增长方式的一大重头。资产的扩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有效、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本的情况下,扩大资产实力,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为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7结语

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百家呈现规模水平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提升的特点。医药百家这个反映中国医药实力的群体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提高,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手段,正在集中优势,把大企业做得更大,并逐步地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做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医药百家企业面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突破瓶颈是“十二五”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的基础。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6

“医药是一个弱周期性行业,且近些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始终饱有刚性需求。尤其现在又是国内医改的关键期,产业面临整合,是投资的好时机。”九鼎医药投资基金总裁禹勃对《英才》记者表示。

除了纯粹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青睐医药产业外,一些医药企业也按捺不住利润诱惑,涉足医药投资领域。

先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在2007年就在上海设立了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斥资数亿美元投资中国处于研发期和成长期的医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公司;而近期,天津天士力集团也成立了华金国际医药医疗基金,管理规模设为50亿元人民币;广药集团旗下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刚刚设立“大南药”创新基金,首期投入1亿元人民币。

不知不觉间,依靠单一企业投资医药生产、销售的状况正在改变,投资基金正悄悄侵入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内资药企、外资药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间一场不仅需要耗费巨资,更需要耗费智慧的角逐开始了。

药企基金pK私募基金

毫无疑问,资本是逐利的。因此,无论内资药企、外资药企、还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医药基金目的都一样――赚钱。

行业数字显示:目前,欧美地区医药行业的平均增速仅为2%左右,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国医药行业年均增速却高达16.6%,让投资者心动。

“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市场,并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研发中心。礼来风投选择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希望通过被投资公司价值的提升,获得相应的财务回报。”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对《英才》记者直言看好中国医药投资市场的原因。

当然,赚钱只是大主题。作为对产业背景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医药产业而言,高回报并不是唯一目的,医药基金还被广泛寄予了规范行业发展的厚望。

“相对其他领域的投资来说,医药投资更为专业,投资周期相对较长。通过对医药行业的深层剖析,我们认为只有专业的基金才有助于被投企业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华金国际医药医疗基金总裁焦银旺对《英才》记者表示,如果仅仅为了财务上的短期回报,医药基金则很容易与被投医药企业的自身发展相违背,反而会对企业造成伤害。

拥有自己的医药基金的天士力集团的体会更加真切。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华金管理公司董事长闫凯坦陈,除了对被投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外,医药基金在操作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是从技术、人才、产业背景甚至国际化等多方面调配资源,帮助企业发展。其涉及链条可能涵盖研发、生产、推广等多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由药企自身参与或发起的医药基金,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诉求上,都具有优势。

“投资不仅仅是在投钱,更重要的还有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药企投资基金的观点不同,禹勃也展示了投资机构的优势:“无论是外资药企还是内资药企,在技术及产业背景上肯定会有先天优势。但对于专业的医药私募股权基金来说,可以协助企业做战略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利用其丰富的人脉资源帮助企业搭建优秀的团队、寻找商业合作、完善销售体系等。”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则认为,私募成立的医药基金有利于配置的分散化,同时强大的专业背景,能大大提高寻找“白马”的准确性,容易产生集群效应。

但是,无论是药企自身成立的医药基金还是投资机构的基金,有一点共识,即未来3-5年,医药基金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开始对产业集中度进行优化,这是医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闫凯表示,中国医药行业将面临产业标准升级。升级带来的产业资源并购机会,有望将全行业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并购阶段。

投pe还是VC

分析投资阶段会发现,当前的各类医药基金大多以成长期或preipo(指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其退出方式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项目为主,真正投资早期项目的基金少之又少。

有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和当前国内真正有价值的早期项目偏少、preipo项目风险相对较低且短期内容易看到投资回报等原因。“从当前的投资情况看,我们的投资阶段还是以成长期项目为主。”施毅表示,并购并不是礼来亚洲基金的目的,“我们的投资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

礼来亚洲基金投资的医药企业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拥有全球专利的创新药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另一类是质量标准体系高的普药公司。“其实,根据国外经验,生物技术大多是早期项目投资,比如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安进公司。而当前,国内好的早期项目相对偏少。”施毅直言。

禹勃则认为,除了大环境,投资团队自身能力也是制约医药基金进行早期项目投资的关键。毕竟相对pe来说,做VC风险更大,技术性也更强。不过,随着投资团队的日渐成熟,从今年起,九鼎医药基金开始加大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用于早期项目投资的基金将占到基金总额的1/4左右。禹勃相信在未来4-5年内,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从pe走向VC将大有机会。

焦银旺也表示,华金国际医药医疗基金计划拿出20%的资金来做早期项目投资,不设投资回报周期,作为战略性投资,像培育种子一样去孵化项目;余下的80%资金则用来投资成长期及preipo项目的投资,以财务型投资为主。“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要再成立1亿元规模的新基金,做早期项目投资,这也是天士力集团战略投资的一部分。”焦银旺对《英才》记者表示。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7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绩效

目前我国有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这些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这些院校的科技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下文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人的有7家院校,1000―2000人的有9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家,80%~90%的有12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项增加到13626项、科技专著从200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篇增加到26269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如表1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中第3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部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部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部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场所,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优势。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制定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既要自主培养国内专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要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主体又要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中医药院校要敞开大门,以科技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联合;深入与企业联合,如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允许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也允许企业人员到校兼职,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与平台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多渠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研发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领域。

3、加强科技资金监管,提高科技产出效益。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院校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管,对科技资金使用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权予以明确,对科技项目从立项、支出和结项的每个过程进行外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也要加强科技资金的内部管理,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等部门要制定科技资金管理内部规范,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做好预算审核;项目执行中要严格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报销手续,并进行不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项目结项时要进行内部审计,聘请专门的会计事务所或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审核评价,对预算执行差、产出效益低或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的项目,学校不予通过结项申请甚至暂停申报其他项目资格。

(注:本文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省局共建一期项目(编号SJGJ0011)及江苏省社科基金(批准号13JYB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10―2012.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8

关键词:医药企业;融资风险;经济危机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下,许多企业都在急于上市,谋求资本的支持,以便于企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然而融资上市虽然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许多医药企业当前的规模并不大、自主创新意识的不强、研发能力也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许多从事医药事业的企业资金的供应渐渐出现了问题。由于医药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盈利能力不同,因此融资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融资的过程中会面临资本供应方撤资等情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因而,医药企业应该深入了解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并对融资进行规范,确保企业的发展顺利。

一、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为了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来颁布的政策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从而保障了医药企业能长期稳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医药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医药市场需求巨大,十分适合医药行业的发展。自2009年到2016年,我国医药行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的增大,医药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地增多,整个医药市场处在不断增量的状态,期间同比始终保持在增长20%左右,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增长优势也很明显,因此,我国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片光明。

二、医药企业发展中的融资方式和风险

医药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研发阶段、推广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每个阶段由于企业规模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因而采用的融资方式也不同,面临的融资风险也有所差别,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对。1.研发时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医药企业在研发阶段的投入往往十分巨大,这一环节是一个企业真正的实力所在。但是这个阶段的投资风险却很高,因为研发是否成功,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都不能确定,投资者并不能清晰的判断出收益情况,因此很多投资者并不愿意在这个阶段对医药企业进行投资,包括银行等机构在内,都很少能获得款项。处于这个阶段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款项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或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研究费用并不充足,且一旦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医药企业不能如愿获得收益,就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难以维持当前的正常运营。因此这一阶段融资困难成为医药企业的主要融资风险。2.推广时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推广时期基本已经是医药企业研制成功的试验阶段,这个时期医药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能力,投资的风险也会变得小很多。但是药品上市后的效果并不明朗,因此选择在这个进行注资的投资者仍然只是少数,大部分医药企业此时还是只能选择风险投资,医药企业因为产品在市场上推广效果比较好之后就会有销售收入,这样前期的资金消耗才能得到回收,医药企业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医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开来,企业的投资方也获得了应有的利益,但是投投资企业要求高回报会导致医药企业面临风险,同时风险投资本身也存在风险。3.成长时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进入成长时期,医药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以及提高生产能力。这个时期的医药企业已经初步打开了渠道,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没有树立起来,还没有得到行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融资,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的宣传。在这个阶段,医药企业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进行融资。此时医药企业的前景已经比较明朗,融资也会变得相对容易,但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都会给企业带来隐患。4.成熟时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医药企业在成熟期面临的风险已经减少了许多,这时候的医药企业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市场规模,在行业内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市场得以开拓,渠道基本稳定。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继续研发新品和创新经营思路,很快就会被别的企业取代,因而这个时期,企业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才能才是根本。企业内部的创新一方面是对产品的研发,在这个产品为王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研发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企业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管理的创新,医药企业要对自身进行整顿,形成规范化的企业,从而减少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然而如果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会给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融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

医药行业融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运营中只有规范企业的融资体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减少融资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危害。1.建立融资成本预算体系融资可以让医药企业获得资本的支持,注入资金,但是融资中也不可避免要支出成本,在进行股权融资的过程中,要向持有股票的人支付费用,而债权融资方式也要向银行支付借贷产生的费用和债券使用产生的费用。企业在融资之前要对这部分资金的支出进行计算,将之控制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防止没有预算控制造成资金支出超出合理范围,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2.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为了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医药企业要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对企业加以分析,进而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财务危机进行提前评估,这样就可以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案,将损失降到最小。3.提升决策者决策能力在医药企业融资的过程当中,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直接关系着融资的效果。企业决策者要在融资方案提出前对国家目前的相关政策、市场的各种利率汇率情况、企业资产购置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企业能在合适的时机、有利的条件下进行顺利的融资。企业的决策者要深度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的动向,从而对整个融资过程进行全局指挥和策划,因此企业决策者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水平,这样才能做出对企业资金分配最有利的决定,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4.加强对风险投资部门的管理医药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风险融资是占据的比例最大,因此企业要加强对风险投资部门的管理,颁布完善的鼓励政策,同时加强对机构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避免风险资中途撤出,确保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医药行业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医药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资金不足难免需要融资,但是融资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医药企业的起步阶段,因为科研以及宣传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但是这个阶段的企业发展尚不明朗,很难获得资本支持,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在发展相对成熟之后,企业若是缺乏创新能力,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医药企业要规范融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效规避融资中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邵永同,陈淑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4-178.

[2]张楠.中小医药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9

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大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措施。

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生物医药业、生物农业快速增长。以生物医药为例,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批准了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进行试验,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达100多种。由于生物制药科技含量极高,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较小,消费刚性特点明显,且价格稳定,盈利能力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二)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五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生物制药子行业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2%,而医药工业为19%,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规模虽然仅为整个医药行业的10%,但成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另外,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100万亩,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几近140万吨。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生物医药为例,迄今为止,我国生产的中药以外的医药产品,自主发明的不足3%。国内有6千多家的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产品趋同,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工程化研究开发薄弱,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术则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资困局亟待打破。

发展生物产业的社会效益远高于产业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新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产业技术发展滞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3、缺乏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其严格,目前在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经营的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难以适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基金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始终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领跑者,其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占全球总数的1/3。分析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人才、技术、设备、研发能力、体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投资机构对这个产业领域的连续多年来的巨大投资。可见风险投资对一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以政府为引导,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体。即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行风险投资资金的低效率与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风险投资体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拓展生物技术企业高风险时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生物技术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形成以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

(二)加强国际合作

近年来,除了美国是传统的生物技术产业强国,加拿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也迅速增长,目前它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篇10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103

2013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较为关键的一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大关,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逐步落实,但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原料药产能过剩、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等技术学习经费支出缺乏等问题依旧突出,医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剖析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其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该行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统计资料,下面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

其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强度不断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简称研发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已达283.3亿元,同比增长34%;新产品开发经费达308.2亿,同比增长32%。其中生物药品制造的R&D经费增长率和研发强度最高,分别为53.6%和2.3%。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医药制造业,其创新投入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见图1所示。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曲线高度相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在2011-2012年间有大幅度增长,而用于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及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水平相对研发投入而言,总额较低且无明显增长趋势。

其二,各项产出明显提高。

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提高。2012年,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量达1.4976万件,较上年增长34.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5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5058件,比上一年增长43.3%;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928.6亿元,较2011年增长26.4%,利润额达1865.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1%,行业利润率达11%,与上一年持平。图2给出了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近年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情况,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化学药品制造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57%,中成药和生物药的变化曲线相似,其中中成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3%上升到22.5%。医药制造业中中成药、生物药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其三,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特色突出。

在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推动下,大批实力较强的医药集团出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石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江苏恒瑞、浙江海正、天士力、神威药业、深圳迈瑞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骨干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产业链集成整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型医药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其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工艺园区建设迅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优势地位明显,辐射能力大大提升,2012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五省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主营业收入总和分别达6688.71亿元、6438.28亿元,约占全国总值的45%左右,销售收入前100名的企业中约2/3集中在此三大区域中。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制剂面向发达国家出口取得突破,通过欧美质量体系认证的制剂企业从4个增加到24个,境外投资开始起步。

其四,国内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一方面,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呈现快速稳定增长态势。在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内需部分贡献接近90%,因此国内需求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保障、启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对国内医疗需求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上升显著带动居民医疗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大幅上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3年8,500亿的投资计划,直接促进了医药行业规模的扩大。庞大人口及增长、城镇化、老龄化拉动医药需求增长被喻为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

其五,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程度差异显著。

Lawless&anderson(1996)及oeCD在2005年均采用新产品产值率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由图3可知,从时间趋势来看,2009年以前新产品产值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9-2010年有明显下滑,2010-2011年又缓慢回升;从地区来看,新产品产值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创新程度的测量指标的话,东部地区的创新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全国平均创新水平较低,近年来均值仅12.49%,而中部地区尚不足10%。

(1)从创新程度高低来看(见表1):医药制造业下属三个子行业中的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最高,中成药其次,化学药制造的创新程度最低;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中成药生产子行业基本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制造行业2009~2011年创新程度逐步提升,但2012年下降明显。

(2)从创新产出总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总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由2009年的8601件、5166件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4976件、9050件,总量增幅明显,但发明专利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创新程度有所下降。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创新程度的降幅明显,中成药的创新程度则保持增长态势。

在关注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医药制造业依然面临多重严峻挑战:生产率低下、研发周期漫长、FDa通过率下滑。药物发现和研发过程环境变化剧烈,例如,进入研发阶段的药品中仅有10%能够上市销售,上市销售的药品中仅有20%能够收回投资。在巨额的研发投资背景下,全球医药生产公司面临新药获批数量日益减少、研发生产率降低(enyinda,2008;Hirscher,2011)的困境。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研发投资总额大幅增长而获批新药数量却明显下滑,快速增长的药品研发成本导致较低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企业和行业中的相关组织都在承受着与日俱增的多方的压力:消费者,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利益群体,要求降低药品价格。

因此,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找出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市场集中度低,医药制造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强度低。

研发投入强度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值,研发投入最多的前几位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20%左右,可见世界制药巨头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及研发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处于模仿阶段,利润单薄,没有足够的利润以加大研发强度。因此国内的新药研发多为仿制。如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低水平竞争激烈。2005-2012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持续增长,但研发强度并无明显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12.16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第二号)。

其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不够。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是医药制造业提升模仿创新能力的两个阶段,应将两者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对此认识不够。日本等国的医药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通常是引进经费的数倍,他们认为只有花费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成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从2007年开始用于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的经费明显低于引进技术经费,更谈不上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消化吸收经费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技术引进经费有三次较大波动;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在2005、2008、2010年有三次交叉,期间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呈现此消彼长,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差距明显。

从省域来看,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明显高于技术引进经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低下与其技术学习支出低下、重引进轻吸收、不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统计显示,企业自有资金是其研发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以内部投入为主,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等体现外部合作研发、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速度的外部技术获取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显然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

其三,政府职责不清,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医药制造企业在美国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创新的主力军。美国等制药强国一贯强调以企业为主导角色的创新体系网络建设,且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定位。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构建公平、鼓励竞争、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给企业创新予以引导与保护,而非大力资助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样,德国政府也积极努力旨在为其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机制,健全的法制环境,以及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研发合作的重视和实践,大大提升了该国的创新速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一直都作为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到上世纪90年代后,企业才逐渐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美国政府主要负责通过法制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保护;政府非常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科研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上,为企业创新提供引导、保护及相应服务。而对科研投入较为有限,侧重于创新体系主体中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研究的资助。

3总结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技术获取,而开放式动态创新组合才是其最佳的创新路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自身的创新实力、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包括外部创新环境的培育。

通过前文的总结发现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障碍在于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企业创新基础薄弱、盈利能力及研发投入水平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重视等;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高校未实现合理分工,政府应立足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及构建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等方面;而企业应拓展创新资金筹资渠道,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强度、提高创新效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合作研发及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研发成本、分摊研发风险,进而全面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程度。

其一,企业应加大对消化吸收经费等技术学习支出的投入,重视在提高技术引进水平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引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的规模同时提高引进水平;鼓励和支持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沿着消化、吸收、改进,直至技术创造的路径发展。

其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合理分工,以医药制造企业为主导的合作研发创新应成为今后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企业一方面应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应与其他企业组建联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推进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进行战略选择。具备一定创新实力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较强的研发人员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灵魂;实力弱、资金人才缺乏的小企业可模仿以创新为基础,通过积累资本和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进一步开展开放式合作创新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9,23(3):121125.

[2]宋慧勇,章仁俊.基于Deamalmquist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变动分析[J].企业经济,2014,(06):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