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十篇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十篇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9:55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

自从英国中央银行在1995年2月27日宣布巴林银行因为经营失误而导致倒闭之事后,“操作风险”迅速成了世界上商业银行的重要风险之一,“操作风险控制”也随即成了商业银行中风险控制的重点防范内容之一。

“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不完善的银行内部程序或者存在的问题、人员,亦或者系统以外的事情引起的损失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把“操作风险”分为“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客户关系”、“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实体资产的损失”、“执行交割与流程管理”等七种类型。“操作风险”这一名称虽然在银行管理当中还是个新鲜词,可是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操作风险行为却已经具备了非常长的历史。截止当前,关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研究,尤其是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远远比不上对银行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研究。毕马威公司在2003年开展的“全球银行风险比重调查”表明:操作风险由原来的35%比重上升到现阶段的40%,说明了未来几年里,倘若商业银行出现倒闭、破产的话,首当其冲的并非是市场风险,更不是信用风险,却是银行内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控制”指的是“应对、报告、监测、评估、识别银行操作风险的过程”。在现阶段,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的3月份颁布实施了国内银行业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措施,以及下达了“切实防范银行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等,这些法律法规与文件的出台,也表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这一方面迈入了新的时期,而且操作风险中的条款又从不同方面,包括行务管理的公开、订立职责制、基层行合规性监督、稽核体制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等层面向银行的机构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自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行为规范、轮岗轮调等做了明确的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伴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发展而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管理方式。当时世界上如CoCo(加拿大)、CoSo(美国)、Cadbury(英国)等国的内部控制模式均较为成熟。巴塞尔银监会随后吸收并借鉴这些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提出了13项基本准则,正是这13项准则的提出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金融行业陷进一个动荡阶段,银行业危机四伏,不断出现金融风险,极其威胁到金融行业的安全。随后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事件”、“巴林银行事件”以及“东南亚金融风暴”等严重威胁到了银行页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一部分,也严重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从这些银行危机事件中发现,造成银行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不严格所招致。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于经营与管理的过程里,为了确保银行管理的有效性、资产的安全性与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银行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银行各项管理制度而采取的所有相应方法与手段。”依照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在1997年实施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准则”所述“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与实施的涵盖各项业务活动、涉及内部各级机构、各个职能部门和其工作人员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手段、程序和举措的总称。”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分析

结合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关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做法,商业银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囊括了报告、信息系统、工具、方法、流程、战略、激励约束机制……为此,在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3个部分: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实际上还没有一家银行创建有较为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创建得比较早的商业银行也只是初步建立起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拟订了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政策,初步开始搜集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数据,逐步定量、定性地去研究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结合自身在商业银行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有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来自银行外部的诈骗与源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往往该类风险占有率十分高,并且危害非常大。二是在银行操做风险产生的业务线角度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时刻注意个人金融与公司金融2个方面的业务。三是要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并非只发生于操作部门或者是运营部门。四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反而会高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并且把银行风险管理与银行信用管理、银行信贷管理等同,这种观念都是错误的。五是来自一线的工作人员易于引发银行操作风险,同样,作为银行的高管也会引发银行操作风险。六是银行操作风险过程中的科技成分日益添多。所以,国内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体系”能够分解成3个组成部分:一是“操作风险控制绩效”,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行为”,三是“操作风险控制意识”。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美国CoSo银监委员会较先表示,“内部控制”包含有5要素:评审监督、交流信息、控制活动、评估风险与控制环境。而巴塞尔委员会随后对此做了更深一步的阐释,他们在“控制环境”要素里细化了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文化上的控制”,而在“控制活动”要素方面则重点强调“职责分离”的关键性,此外,还对“交流信息”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日趋完善。结合本人在国内商业银行数年从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是由于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素构成。例如,在构成要素上,“内部控制”包含了“监督评价和纠正”、“交流信息与反馈信息”、“内部控制举措”、“识别风险与评估风险”和“内部控制环境”等5个方面。在运行系统上,“内部控制”是由“不断改进”、“评价和监督”、“操作和执行”、“管理和建设”以及“决策”5个环节构成。

现阶段,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一是商业银行每个分行、分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完全统一。二是上级银行对下级分行、分点的负责人缺乏内部的牵制作用。三是商业银行的机制比较复杂,让人掌握与遵循比较困难。四是商业银行在弄些方面控制力不足而某些方面的控制力反而过度。五是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制度评估。等等。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分解成4个组成部分:一是“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三是“内部控制执行”,四是“内部控制设计”。

五、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关系

银行操作风险跟银行工作人员个人的失误、银行自身程序不健全与控制力不强以及银行外部的欺诈等行为密切相关。再加上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在事前比较难预料,而通常又由于银行内部制度的缺失、系统存在的缺陷以及工作人员的暗箱操作,这就使得银行操作风险带有极强的内生性。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控制”具备促进意义。例如,在1998年元月份,巴塞尔银监会实施了跟“操作风险控制”关联的重要文件《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文件涉及到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重要阐述“松散的内部控制是导致银行发生重大操作风险危害的一个根源。”而我国的人民银行也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表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于实现银行经营的风险控制目标存在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有效方式,而“操作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赖“内部控制”的不断健全完善。

六、意见与建议

当前,我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较为频发,结合本人的自身实践,针对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设计”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以及“操作风险控制行为”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二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对“操作风险控制行为”与“操作风险控制意识”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功能,但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却么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三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改进与评价”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与“操作风险控制绩效”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行为”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对“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与“控制行为”等有较为突出的正面的促进意义,但对“操作风险控制绩效”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作用。

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大力推广实施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银行内部的控制活动,切实结合工作实践,处理好“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关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地措施,狠抓实效,从而降低银行操作风险的危害,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已经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缜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概率、避免可能的损失,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商业银行尚不能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如发生在河北邯郸的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银行金库盗窃案,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河北省农行邯郸分行金库管理人员任晓峰和马向景伙同他人利用看管金库的便利条件,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多次从金库盗取人民币总计近5100万元。9月19日,任晓峰、马向景终审被判处死刑。案件的发生引起了银行业对资金安全的高度重视,并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内审机构有必要参与风险管理

1、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正日益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变得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因决策失误、信息缺乏、操作风险等内部原因,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原因产生的风险更是雪上加霜。减少和控制各类风险是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正在引起各级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更了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将内部审计的资源和成果与企业风险控制相结合,并可以减少银行内部机构的重复设置,参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能够掌握在风险容忍度之内。

(2)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

(3)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如期完成。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1、对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内部审计要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因果分析和专家调查法等。

2、对己经存在和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预测风险的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合理的评价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及解析方法等。

3、提出改进和防范的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商业银行为降低已识别出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所采取的措施。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并对有关部门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采用改进和防范措施主要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转移风险和投保等。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直接进行风险管理。

4、树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现状相关 改进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信用评估机制缺乏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通过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但是,该模式存在着以下固有缺陷:首先是信息的滞后性,即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是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与其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其次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例如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于相同客户的信用等级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且出入较大;最后是职责的混同;某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员同时也担负着信贷评估工作,其为了使客户得到贷款支持,极有可能高估信贷评级得分。

1.2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可被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前者虽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所存在的强烈主观性而一直饱受争议,且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使得信贷风险的度量更为模糊,因而无法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而就定量方法而言,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采用的只是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定量分析,而并未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分析模型或专用软件工具来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也更无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控制,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定量方法若被大量采用还尚需时日。

1.3无法将审贷环节相分离

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际意义出发,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审查与发放应是截然分离的,相互独立的,这既包括机构人员的分离,也包括实际流程的分离。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商业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为操纵贷款金额或流向的问题,例如贷款审查人员经常干涉贷款调查工作,甚至还要求调查人员直接按其意见上报相关调查材料,而申请贷款客户不仅可接触到调查人员,也可接触到审查人员。由此可见,当前商业银行的审查与贷款环节已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无疑为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带来了巨大压力。

1.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

所谓风险补偿,即是指投资人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就目前而言,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防范风险并维持其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坏账无法得到及时核销、资本金补充渠道不够顺畅等是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改进措施

2.1健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所建立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并通过风险搜索最佳路径的选择,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一般而言,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非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度较高,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度则较低,但后者实际所占的比例却高达30%-50%,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如果商业银行所遭遇的信贷风险是由系统性风险所引发的,则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把握该风险的具体特点及变动趋势,来达到对其的充分防范,并以此来为银行自身增加新的价值。

2.2实施各类贷款组合管理

按照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原则,商业银行可通过积极减少各种贷款的相关性,来使风险贷款组合而成的总风险最小化,而这其中最常有的手段即为放款数量的分散化以及授信对象的多样化。前者是指银行应尽可能的避免大额贷款,增加小额贷款,以分散来自于信贷主体的风险;后者则是指银行需将放款的对象尽量在不同的行业、性质、规模、特征的企业中予以分散。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的贷款组合限制,实行贷款分散策略,以此来充分防范信贷风险,而这也成为了当前国内外信贷管理领域最具说服力的方式。

2.3充分完善贷款定价体系

从理论上说,贷款定价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贷款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贷款定价的功能,并在筹资部门和贷款部门之间设定了专门的资金转拨价格,以此来核算筹资成本,并将高于该成本的价格定位为贷款部门的利润,从而达到对其信贷风险及成本的有效掌控。鉴于此,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应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贷款定价体系,尽量减少由于利率原因所导致的高不良贷款比率,以此来增加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银行自身发展赢得更为宽广的空间。

2.4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商业银行还应通过信贷退出机制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的加强,来更为有效的实施其信贷风险管理。一方面,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实现从这些企业的撤退,从而达到有效盘活贷款存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还应实施积极的贷后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催收,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反合同挪用或滥用贷款现象的发生。为此,商业银行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由该部门负责行使贷后管理职责,并向上级反馈意见。

总结

由上可知,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主要风险,其无法实现完全的消除,只能在最大限度内予以控制或降低。就目前来看,由于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管理,积极的防控其信贷风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会决定银行自身在未来的生存发展状况。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于信贷市场份额、信贷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关键性因素,并以此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消费导刊,2010(02)

2 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南方论丛,2008(01)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并参照国际上对银行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法规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二是各银行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行向中国银监会报批制或备案制,以保证有关金融法规要求的协同性、一致性;三是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提前出台有关的法规,使新业务从市场准人的那一天就能够规范运作,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四是针对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金融犯罪技术含量高、隐蔽化的趋势,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电子金融技术操作的规程;五是加强与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在法律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衔接执法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技术措施

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拓展了风险范畴。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银行业监管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监管的有效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较大、市场准人监管不够规范、审慎性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持续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信息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尚存在问题、监管者权威性不强、跨境监管的能力不足,等等。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并参照国际上对银行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法规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二是各银行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行向中国银监会报批制或备案制,以保证有关金融法规要求的协同性、一致性;三是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提前出台有关的法规,使新业务从市场准人的那一天就能够规范运作,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四是针对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金融犯罪技术含量高、隐蔽化的趋势,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电子金融技术操作的规程;五是加强与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在法律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衔接执法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技术措施

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拓展了风险范畴。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银行业监管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监管的有效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较大、市场准人监管不够规范、审慎性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持续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信息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尚存在问题、监管者权威性不强、跨境监管的能力不足,等等。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一般的防范措施,并根据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基层商业银行网点所面临的风险点和防范建议。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改善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竞争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1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从单个银行来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率或可能性。而从整个银行业看,银行间业务活动联系千丝万缕。关系紧密,单个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往往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整个银行业的信心,所以银行风险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整个银行系统发生混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风险的一种,具备风险的各种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综合性多功能金融企业,它具有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创造信用和金融服务等四大职能,所以商业银行风险,不仅影响到它本身的经营,而且影响到其他当事人,甚至影响到物价、经济增长、就业等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风险会直接动摇经济基础,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从内涵来说,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银行业风险要比一般风险的范围小得多,银行业的风险主要是伴随着资金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同一般风险一样,银行业风险具有双重性,它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带来收益的机会,也有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

1.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有关银行风险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已为各国监管当局所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也直接参与了该原则的起草和修改,我国也接受这个分类方法。按照该原则的划分,银行风险包括:

(1)信用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活动,贷款活动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下降,于是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即信用风险。

(2)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银行在进行国际信贷业务时,除一般贷款业务中固有的交易对象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所谓国家风险就是指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当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时,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国家风险便最明显。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有时借款人都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按照既定会计准则,这类风险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最明显。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局面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等。重新定价风险——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引起;基准风险——当其他重新定价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期权性风险(即期权风险)——由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的或暗含的各种期权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银行的交易对象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管理利率风险,防范这一风险显得十分重要。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走向破产。

(6)操作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这种失灵状态可能因为失误、舞弊、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和其他灾难等事件。

(7)法律风险。银行要随不同形式的法律产生风险,这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银行的成本;影响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的法律有可能产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8)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银行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9)汇率风险。指因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包括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评价风险和库存风险4个方面。

2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2.1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

商业银行要在完善内控制度措施基础上落实全员工作责任制。根据会计‘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工作实际,把操作程序、业务管理、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工作质量、安全考核、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汇集成务制度汇编》,用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同时制定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成立工作质量考核、案件防范、计算机安全管理等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岗位责任书,建立一个层层负责、相互制约、奖惩分明的全员工作责任制度。

2.2抓好重点环节的监控工作

商业银行要抓业务重点环节监控,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从已发生的金融案件来看,内部控制上存在的漏洞往往是对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缺乏制约或制约失灵而造成的。因此,业务操作中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坚持内外账务按时核对制度,建立账务核对登记簿;坚持会计账务处理的授权分责原则,明确规定一般柜员不得越权处理业务;加强密码管理,确保制约不失控;在保管密押、压数机、编押机重要空白凭证和业务印章上分工要细、要规范;重点加强联行业务管理及时做好查询查复工作,确保联行资金安全。

2.3加强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是有效控制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违规行为的关键环节,具有杜绝漏洞、消除隐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安排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业务监管,以更好地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为会计核算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4强化人本管理

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人和制度构成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一要对员工加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执行制度、遵守制度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员工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3基层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7

摘要: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现状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利用、监督评价等内控建设工作在商业银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现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层制定的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用以辅助经营活动持续进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并可以预防发生舞弊行为以及纠正已出现错误。内部控制理论经历了在银行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监管取得了显著成绩,监管对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并且商业银行自身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有所提高,银行业经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内控环境不完善

1.银行法人结构不科学。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与执行与其自身公司治理机制有关。治理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对建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由于政府干预或“内部人”控制导致的“一股独大”现象造成了有效监督的缺失和监督效率的低下,这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客观存在。

2.银行组织结构需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不科学的问题仍是存在。另外,银行业内耗也很严重,对一项工作由集体负责的情况更是多见。

(二)风险评估技术落后

首先,由于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所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时采用的评估技术存在很大问题。商业银行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以及评价时,更多的是进行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导致对风险程度的识别不准确。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传统业务的风险评估比较有优势,但是对拓展时间较短的资金业务或业务等新业务的风险更加缺乏准确有力的评估分析。

(三)信息利用低效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虽然很受重视,但由于技术等原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比如,有的银行并没有明确划分信息科技的各岗位的职责,不能保证选用合理适用性强的系统软件及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系统安全问题。此外,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一直是很难克服阻碍。这跟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机制有关,通常处于对风险的考虑其信息传递需经过很多层级,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其次,商业银行通常更重视其传统业务,而轻视信息管理工作;另外缺乏完善的人才队伍。这都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受阻问题。

(四)对内审不够重视

受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在其管理中存在“重发展、轻控制”、“重业绩、轻风险”和“重激励、轻约束”的不良倾向。这导致银行管理层对内部监督比较被动,使得内部控制的改革发展受阻。

(五)内控综合评价体系缺乏

商业银行的风险工作分散在各个具体的部门,应当明确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全行风险集中管理的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再监督职能,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全行各项业务检查活动实施再检查,让公司各风险管理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不能任由各部门自立规章、自成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风险管理部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加强内部控制队伍建设。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监管当局规定的内部控制人员比例建设内部控制队伍,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择优录取高素质人才,并加强对员工内部控制培训和制定公平的考核标准。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建立一个业务精湛、技能全面、道德素质高的内部控制队伍,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2.制定内部控制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应该全面地对每一项业务的管理决策、操作流程加以规范,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每一项业务的内部控制加以评估,及时的修正、改进,使得银行从业人员“有法可依”。

(二)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

1.建立专门风险管理机构。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成立的该部门应负责对其内控体系有效性的评估及研究。该部门应该依据银行的不断发展情况对内部控制工具和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和引进,包括制定重大问题的纠正措施,将风险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等。

2.完善评级方法。由于风险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可以考虑借鉴并吸取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并引进参考国内外专业风险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三)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系统

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不得不解决的发展难题。首先,商业银行应着手完善自身的会计信息系统,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监控作用。其次,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做好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后,应该解决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需要银行在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

(四)完善稽核监督体系

商业银行应为其内审部门配备适当足够的工作人员,并且要保证这些审计组成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合理有效的,以此来有效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健全,保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使其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不受其他部门、人员的干涉与限制,对于发现的问题,有权独立决定是否上报,以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稽核监督作用,有效防范风险。

(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绩效评价制度是商业银行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重要方面,可以让每个人都主动的参与到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中来。银行建立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以风险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并将其经营考核体系的考核中心设置为经济增加值。这样可以引导经营部门在业务拓展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进而将经济资本利用在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业务种类上以提高银行的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应旭婧.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王栋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8

关键词:网络银行环境审核风险管理

一、主要内容

2011年《网络银行环境审核指引》(以下简称2011年指引)强调网络银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出减轻认证风险的有效策略,要求金融机构致力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并将于2012年1月生效。2011年指引主要内容包括重申2005年指引原则要求,建立多重安全体系,确立金融机构对消费者风险警示和教育义务。

二、监管要求

(一)加强风险评估

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新的电子金融服务之前或者至少每过12个月,根据可获取的新信息复核并升级其现有风险评估措施,调整消费者审核管理以确保足以应对与消费者在线账户有关的新威胁。评估因素有: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风险环境变化;使用电子银行的消费者群体变化;电子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功能变化;金融机构或金融业遭受的欺诈、识别码失窃、安全漏洞等事故。

(二)高风险交易消费者审核

在线零售银行业务通常包括获取账户信息、账单支付、银行间资金转移以及电汇。此类交易的频繁度和金额通常低于商业交易,其风险相对较低。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重安全体系,覆盖消费者交易的全部风险。在线商业交易通常包括票据自动化交易(aCH)原始文件和银行间频繁的电汇。此类交易的频繁度、金额、账户余额都通常高于零售银行业务,对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而言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重安全体系,以及覆盖商业交易全部风险管理措施;并应当对企业消费者提供多重审核。

(三)多重安全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欺诈检测和监控系统,考虑消费者历史记录、行为、及时且有效的金融机构反应等;通过不同设备对消费者进行多重共审核;对交易进行带外验证;使用“有效支付”、透支验证、以及其他技术对账户交易进行必要的限制;加强对账户行为的管理,如交易价值限额、付款接受人、每日交易限额、支付窗口限制;通过ip技术防止欺诈或涉嫌欺诈的可以链接到银行服务;确定易被欺诈的高风险消费者人群,并为消费者提供防欺诈识别设备;加强对消费者账户变动的全面管理,包括在线或其他服务途径实施的变动;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防欺诈意识和有效的技能,以减少风险。建立可疑行为发现和应对机制,具体包括:进入金融机构电子银行系统的消费者初始登录和审核提问;转账等电子交易的提问;企业/商业账户系统管理人的管理等。

(四)其他有效审核技术

2011年指引下的复杂认证手段包括摒弃简单认证手段,利用“一次一密码”服务器技术,产生更为复杂的数字“指纹”进行认证,包括个人电脑核对、互联网协议地址、局域地址以及其他个性化要素。金融机构设置提问及正确答案,用于原始登录审核,以及登录后确认具体交易时的消费者再次审核。与认证手段相似,提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审核工具。在提问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在消费者首次登记在线银行系统时提供的一系列问题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核证。2011年指引下实施精密提问:增加问题难度,并实施多重提问。

(五)消费者意识和教育

2011年指引要求:提供与电子转账相关的保护措施解释;阐明在非消费者主动告知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联系消费者并要求其提供电子银行证书的情形和具体方式;建议商业网络账户消费者进行定期的相关风险评估和管理评价;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风险控制机制,或者告知获取上述措施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金融机构联系方式(这些联系方式应是畅通无限制的)。

三、常见网络银行风险及应对

(一)常见风险

常见风险包括:其一,键盘记录恶意软件。在安装了该程序的个人电脑上,记录键盘轨迹,窃取金融机构登录iD、密码、提问答案,登录消费者账户并转移资金,通常通过电汇或aCH交易实现。其二,网路浏览器(mim)或网路密码装置(miB)攻击。在线会话拦截消费者发提交的审核认证证书、改变交易内容、增加非消费者授权的额外交易、将资金转入诈骗犯控制的账户或诱导消费者链接诈骗犯设置的网址。

(二)应对

常见网络银行风险及应对措施主要有:一是反恶意软件。用于防止、检测、组织、卸载恶意、间谍软件等,如“一次一密码”(otp)识别码技术,识别码自产生后有效期限只有30-60秒,不易破解安全性较高。二是交易监测/异常检测软件。在线银行对可疑资金转移进行监测,可在交易完成前停止可疑aCH/电汇资金转移,可疑交易可被进一步审查甚至取消。三是带外审核。在交易启动(如网络)的同时,通过另外独立传输渠道(如电话)进行再次审查或验证,以确保交易能够完成。四是USB设备。防止恶意软件入侵,强化电脑安全。USB设备的“只读”设置,可以防止消费者或个人电脑中恶意软件的更改。五是其他措施。如限制资金转移接受人,建立收款人“黑白”名单;建立、实施、定期复核制度,分别针对企业消费者整体和登记的个体消费者设置企业消费者交易价值限额或参数;针对异常账户行为,建立个人交易和整体账户限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J].国际金融研究,2000,(08)

[2]熊志强.加强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5,(06)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9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汇率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使商业银行也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外汇市场风险,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提高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指导商业银行外汇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国内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开展外汇资金业务,并具备较高的外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全面落实外汇风险的管理工作。所以研究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并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外汇市场风险,减少外汇资金业务的经济损失,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二、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外汇风险计量、控制及监测水平较低

计量、监测外汇风险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由于我国的外汇市场发展起步晚,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应用的风险监测和计量手段不够先进,无法有效的预测风险,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1]。虽然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的计量系统,但真实的效用却得不到发挥,与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相脱离,实际作用并不大。

(二)缺乏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意识到开展外汇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银行领导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均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没有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机制可能会对外汇资金业务造成的影响。这就为商业银行的运营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出现外汇风险失控的状况,无法有序的进行外汇业务,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外汇交易存在信用风险

因为国内外汇市场中推行的询价交易不具备较高的制约能力,违约几率极大,如果商业银行只凭借原有的场外交易市场方式来开展外汇资金业务,就必然会降低整体风险管理能力。在商业银行开展外汇交易时,如果没有对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也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2]。

(四)银行客户承担较大的外汇风险

市场化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大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外汇资金业务时,客户外汇财务及资金头寸都会受到干扰和影响,银行的整体净利润和资产都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客户账户会承担更大的外汇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程度大大下降,这就使一部分客户无法有效的偿还银行的债款,使银行风险进一步增大。

(五)外汇交易操作及外汇衍生交易风险较大

开展外汇交易过程中,因为商业银行没有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未将具体的制度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增大风险的隐患。除此之外,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外汇衍生产品的定价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制定的定价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整体外汇市场效益不理想,会增大银行风险。

三、提高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银行外汇风险的内部管控

要想做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应从根本上强化银行外汇风险的内部管控力度,针对外汇资金业务,设置专项的外汇风险管控机构,更新和转变外汇风险审计手段,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内部风险审计团队[3]。商业银行要针对内部风险审计人员定期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外汇资金业务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满足外汇风险审计岗位的标准要求,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树立外汇风险管理观念

商业银行应将外汇风险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带头作用,制定一套健全的产权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和规定来开展外汇资金业务。同时还要求商业银行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措施来提高工作者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三)设置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还需要针对外汇资金业务设置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高效的完成外汇市场风险的计量、监测等工作,及时的掌握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全面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迎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四)制定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

要围绕商业银行的业务产品、机构,对外汇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健全,并确保制度可以落实到实处。在外汇风险管理制度中要构建相应的风险模型,明确外汇产品的定价和估值体系,提高总体授信额度的准确程度,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4]。

(五)提升外汇风险审计及外汇交易限额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在实际开展外汇资金业务时,需要将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整合起来,丰富风险审计工作的内容及手段,实时性的监督和查看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实现风险审计工作的系统化发展[5]。还应注重对外汇交易限额的控制,将其纳入到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内容中,从币种、日限额、止损限额、地区限额及总限额等多个角度开展针对性的限额管理工作,将交易金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结语

在对经济金融调控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就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对外汇产品进行大力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加快金融创新力度,拓展业务的规模,使商业银行能够灵活、高效的应对外汇风险。就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普遍不高,存在多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外汇资金业务的发展。所在必须要做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工作,站在整体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入手,实施多样化的措施来完善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增强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作者:沈玉琦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参考文献

[1]李惠,丁峰,鲍珊.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

[2]陈焕焕,金艳芳.??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8).

[3]陈超.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商业银行常见风险管理措施篇10

关键词: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原因控制措施

近几年来,操作风险的频繁发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对银行声誉产生恶劣的影响,妨碍了社会正常秩序。对于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足够重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加强柜面管理模式和操作能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促进银行合规健康有效的经营。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造成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模式的不足

造成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除了外部事件外,主要还有内部风险引起。柜员作为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的直接操作人员,最有可能造成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因此加强对银行柜员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对于员工管理与操作风险可以从员工的心里行为,业务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代,银行更加关系各项业务指标以及业务的提高,忽视了对员工的关怀。通过不合理的奖惩制度和长期加班,造成员工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中出现操作疲劳、认知疲劳和管理疲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柜面操作风险的管控。

(二)体制和环境的因素

为了使银行利益最大化及业务绩效的提高,各分支行在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上也存在各项制度不落实,违规操作等情况,这样对银行管理制度发挥效能上产生不利的影响,直接制约了银行柜面管理的长远发展。

(三)操作手段的落后

当期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员工依据从业经验、道德观念、自我约束力以及对犯罪后果的判断。虽然有些银行对其中环节严格把控,比如设置授权环节、对账户、单证的管理。但是风险经常会出现。所以如果要想依靠每个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应该寻找一种提高技术的方法来预防风险的发生。

(四)风险评估不足

由于我国银行对风险的认知和绩效的过度关注,一直无法正确面对风险,一旦风险出现,就会不断制造出新的制度来控制风险,却忽视了对风险的评估,忽略了效率与执行的成本。如此重复下去必然造成制度过多,导致过度控制的现象,影响了柜员的操作。进而导致操作风险增加。所以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而目前银行恰恰对风险评估认识不足。

二、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针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本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风险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人员管理

目前各大银行不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但在人员管理上有些欠缺,仅仅停留在人员招聘和业绩考核上。由于柜面管理失当,对工作进行错误的指导;导致柜员工作负荷量大,工作业务办理上失误,没有关注柜员思想上的变化,是管理上的失误。这是造成柜员在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银行柜员工作上的基本培训,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提升基本技能上和强化知识技能上。要注意的是要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不可一视同仁。要做到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岗位符合,要有侧重点。同时对与新产品和新技能的培训时刻跟进。

(二)加大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的柜面管理制度,对柜面操作环节严格控制,加大监督力度,力争建立一个有效互补的操作管理系统,控制柜面风险。柜面风险不肯能完全杜绝,银行应该将风险降到最低,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风险。对相关部门和银行柜员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提醒他们在处理银行柜面风险的问题上要时刻做好警惕,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的预防风险的发生。

(三)改进操作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充分利用科技这个技术手段。对操作系统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系统控制代替人工操作。实现由人控到机控的转化,达到最大控制风险的目的。现在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屡见不鲜,银行要依附科技增强对伪造印鉴风险防范。利用科技手段,核对资料是否与客户预留的资料是否一致。除此之外对于伪造的人民币,也要配备相应的验票仪进行辨别真伪。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避免风险的发生。

(四)建立柜面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柜面发生的业务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当银行柜员把柜面业务处理完成之后,预警系统将自动获取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将预警信息按照不同的预警级别,分别发送给银行柜员来确认是否有风险发生,能够做到更好的把控风险发生。

(五)加强银行柜员考核管理

银行应制定出严格的奖罚制度。对于柜面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要做出合理的评价,按照工作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奖罚,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不要过多的强调业绩的提高而忽视柜员的培训和奖赏。加强对柜员基本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把控,做到有效监督管理。同时对于银行柜员业务处理能力提升要高度重视,严格优化系统管理,更好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风险防范控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柜面操作风险对于银行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形象甚至是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处理好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柜面操作风险的控制,才能使银行健康有序的进行,才能树立好形象,得到客户的信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光辉.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J].现代金融,2012(11):17-19

[2]周旭红.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与控制措施分析[J].市场金融,2015(13):96-97

[3]王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现代金融,2014(20):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