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1:04

经济学的性质篇1

关键词:经济学;科学;性质

1经济学科学性质之“惑”

对经济学的科学性质的争论从经济学的出现至今就没有停止过。罗森伯格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处于纯公理系统与应用几何学的交叉点上、类似于数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米塞斯(L.V.mises)认为:“经济学不是来自经验,它先于经验,是行动和事实的逻辑”,“经济学的定理不是来自于事实的观察,而是从行动的基本范畴中演绎出来的”。按照米塞斯的这段话,其认为经济学因为无法进行精确可控的实验,所以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在获奖后批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因其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

2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

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波普尔在其自传中简单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科学的划分标准:可证伪性。从逻辑上来说,每次的实证描述都只是单称描述,而一个全称陈述的理论是不可能被一个个的单称陈述所证实的。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定之一: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可以从对某种资源的观察得出结论来证实“资源是稀缺的”这一假定。但是我们是不可能穷尽世界所有种类的资源是否稀缺来证明这个假定的。因此它是不可证实的。但它却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这个假设的反例,从而推倒这个假设。但是人类发展至今,还未能找到什么资源不是稀缺的,因此这个假设暂时未被证伪。但是它有被证伪的可能性。这就是命题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正说明了科学的科学性。波普尔从这个角度说明,科学的分界应该是可证伪性。此外,对科学性质无任何争议的物理学,有存在无法实证的假定,例如物理学中的随机性假定。

3经济学的客观性

3.1关于客观性

科学的客观性并“不是建立在脱离了科学家个人的价值判断采取超然态度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波普尔的前提观点。由于科学的客观性在于科学方法的公共性质,所以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偏见的社会科学家们正是在充分彻底的讨论中产生出客观性。所以,相信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比社会科学家的态度更客观,这是完全错误的。人们之所以认为社会科学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因为他们将以前自然科学的标准强加于社会科学的后果,是对客观性本身的误解。我们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客观性问题,而不是去注意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有何不同的问题。“与此相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不是建立在科学家们的不带偏见的心境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事业的公众性和竞争性的事实……客观性建立在相互的理性批评,建立在批评的方法,批评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出,波普尔认为的客观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不同。他认为科学的客观性是方法的客观性,而不是内容的客观性。

3.2关于经济学预测不准确

经济学家预测的不准确性是受人们诟病的一个方面。历史决定论者主张:在经济科学中不可能建立起客观性。其根据之一就是预测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的双重效果,波普尔把这两种效果总结为俄狄浦斯(oedipus)效果。具体来说,这种效果也就是指预测既可以成为引起某事件的原因,也可以成为阻止该事件的原因。如果经济学家有意图的进行预测,那么,他就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进行行动。这种价值判断就会影响预测本身的内容,给预测内容的客观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曾经说过,在他认识的人里,很少有因为根据经济预测采取行动而赚钱的人,倒是有不少靠卖经济预测赚到了钱。

但是,波普尔认为俄狄浦斯效果属于科学的处理操作内部的事情,即预测的准确与否不能成为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衡量标准。乔治荷曼斯(GC.Homens)也认为:有效性和精确解释等科学构成因素虽然说对一门科学而言极为重要,但它们只是社会科学的目标而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乔治荷曼斯(GC.Homens)举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例:虽说它并未精确地叙述进化的过程,也未从其理论中引申出有效的预测,但没有任何科学家会否认进化论在科学界中的地位以及它对现代遗传学的贡献。

3.3关于经济学受经济学家意识形态影响

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比较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在经济学中,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很难保持“价值中立”。经济科学中没有普遍的永久性的法则,而自然科学中却有。罗宾逊夫人坦言:经济学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不包含自己主观性偏见的论述。

从波普尔对科学的客观性的看法可知,经济学常受到的关于阶级属性的质疑是无意义的。因为经济学的客观性在于其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其研究方法在任何制度、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里都是可以借鉴的。在经济学的方法上,是无阶级意识之分的。因此,对经济学的阶级属性的质疑是对经济学不公正的对待。至于部分经济学家的带有阶层性质的,“巧”借客观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为某个阶层服务的经济理论,那就是那些经济学家个人问题,而不能成为论证经济学不是科学的论据。

4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4.1研究对象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普遍的看法是,社会情况比自然情况更加复杂——这在经济学科的研究中不胜枚举,计量经济学者更是常常为变量的选取与舍弃而大伤脑筋。也因此,认为经济学没有自然学科诸如物理学那样的客观性。波普尔认为这种偏见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我们往往把不应比较的事情加以比较,即具体的社会情况和人工隔离实验的自然情况。二是一个古老的想法,认为社会情况的描述必须涉及有关的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乃至生理状态。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曲解,是不加思考随波逐流的一种看法,“社会科学不但不如物理学那么复杂,而且具体的社会情况一般说也不如具体的自然情况那么复杂……”。波普尔的话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学中的经济现象分析,不必考虑进社会全部的因素,我们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来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这种简化的模型与自然科学的模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在自然科学的模型中,我们同样不可能完全的掌握所有的变量。而那些普遍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可以更简化,乃至可通过实验来模拟,由此认为自然科学更具客观性的看法只不过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具深厚的传统罢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模型分析和应用的困难只是程度问题而并不是性质问题。

4.2科学发现方法

除了提出理论的划界方法这一对经济学有利的论断之外,波普尔在理论发现的看法上也有力支持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发现的方法是试错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应该是坚持试错法,他们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是可批判的,因而在可错性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经济学中,从古典经济学派,到凯恩斯学派,再到新古典综合派,无不说明经济学是在问题的不断提出、解决过程中发展的。二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正是为了解决当时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经历了约40年的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进入滞涨发展阶段,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也渐渐地失去其威力,于是新的学派出现。经济学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发展流派恰好体现了经济学理论的发现遵循着波普尔的科学发现公式,这一点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

4.3经济学发展现状

波普尔指出:“所谓科学学科不过是以人工的方式划分的问题与尝试性解决方法的混合物,真正存在的是问题和科学传统”。由此我们甚至不应该太过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划分,这可能只是一种传统的偏见。确实这一看法也是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现实,随着自然科学家的新论点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根本上破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超级领域之间的组织分界”。许多科学家都承认不仅两个领域的彻底区分是不可能的,就是对“对社会科学知识所作的鲜明制度性区别也具有相当大的人为性”。

5总结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应用在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上,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研究对象,到科学发现方法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论证,可以得出经济学是科学这一结论。另外,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由于其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更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新兴交叉经济学的兴起,更是说明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可分割性,他们在科学性质上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a.Rosenberg,ifeconomicisn'tScience,whatisit[m].thephilosophyofeconomics:ananthology2nd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2]米塞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3]卡尔波普尔箸,周熙良,周昌中译.科学:猜想和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谭华海译.物理学家质疑随机性假设目前的物理学地位[eB/oL].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20060214.

[5]卡尔波普尔箸,赵月瑟译.波普尔思想叙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乔治荷曼斯箸,杨念祖译.社会科学的本质[m].台湾:桂冠出版社,1987.

经济学的性质篇2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在我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林业规划和计划:林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林业产品贸易与价格,林业财政、信贷及贸金的运用:林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业职工的生活消费:森林生态及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

2什么是林业

2.1林业的概念

林业是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部门,具有基础性产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双重“人格”。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林业,可以把林业划分成三个阶段:依靠自然力开发利用森林:依靠工业化开发利用森林:多向利用开发森林。也经历纯粹开发到主动培育和积极保护合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从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之所以一个行业能从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必须有其特定的劳动对象、生产要素、产品,并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与其它行业形成边界清晰的界限。然后通过产品交换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因此,对行业的界定,不是一个空间的范畴,而是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角度。

2.2林业的定位

林业提供了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多种基本原材料和最终消费品,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但处于弱势竞争地位,产品生产的周期复杂并较长,直接导致资本占用时间长,投入资本风险较高。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导致资本利用率不高,而林业生产设备的专用性又较强,难以有效通过短期流动提高利用率和周转率。这使得林业在与其他行业竞争有限的又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林业在提供多种实物产品同时还发挥社会经济系统良性运行比不可缺的许多重要生态服务,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经济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而绝大部分生态服务都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在当前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上述功能显得更加重要。

3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进步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产品: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行业(部门)属性、特征有决定性影响,并可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和资金支持。比如2o世纪5o年代到7o年代末期,我国林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木材曾与刚才、水泥合称三大材。这一阶段的木材生产满足了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的需要。为打破国际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稳固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建设,都离不开木材。森林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可以当作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能提供实物形态的产品,而且很快能变成价值形态的货币。4林产品市场与贸易4.1林业市场的概念各类林业生产要素和产出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通过林业市场,各类生产要素被配置到林业生产中。相关的产品进入消费领域。

4.2林业市场的分类与结构分析

(1)分类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①生产要素市场。林业生产要素包括:林业用地、林业劳动、林业资本。企业家才能l9世纪以前没有作为生产要素被认识。之后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要素的分配获得利润。在此之前利润被认为是资本的报酬,此后资本参与分配获得利息的报酬。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并没有改变分配的本质,私有制下高层职业经理阶层作为企业家才能的主体承担者,虽然薪筹较高,但报酬的本质仍然是劳动报酬,其薪金仍然体现为劳动力市场供求条件下形成的劳动价格。在我国当前的制度形势下,林业经营管理中的企业家才能要素是林业劳动要素的内容,其获得的较高报酬是与劳动质量和其再生产成本一致的劳动报酬。所体现的是效率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与上述生产要素的内容相对应,就形成了林地市场、林业劳动力市场和林业资本市场。②商品市场。林业商品市场分类:在社会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林业商品生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商品品种琳琅满目,因此。林业商品市场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按大类可以划分成:木质产品商品市场、非木质产品商品市场、林产化工产品商品市场、森林景观旅游产品商品市场。③关于活立木产品商品市场问题。在有效的林价制度下,可以建立活立木产品商品的市场,其市场性质较为复杂,是林业市场体系有的一个市场形式。“严格意义上已不是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而属资源市场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要素市场的属性。④林业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在完善产权和有关制度安排的情况下,部分林业生态产品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属性。林业生态产品商品的物质载体(形态)就是活立木,因此以林业生态产品商品的交易为目的的活立木交易活动形成的市场就具有商品市场的属性。比如森林认证市场和林业碳汇市场。

(2)结构

市场要素的组成比例关系及联系方式形成了市场的结构。要素的特征、数量、性质决定了市场结构的类型、性质。在自由市场体系中,根据市场构成主客体的数量比例关系。可分成: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和垄断市场。一般林产品商品市场和个别产品商品市场的结构属性不是完全一致的林产品商品市场的结构性质:一般产品商品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个别种类产品为寡头垄断市场。

经济学的性质篇3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23-05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及其解决方法的认识的产物,社会主义思潮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1516年发表以来,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潮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革是在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其科学的理论形式,并最终由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将其实践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他紧接着写道:“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因此,如果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一个事物的话,那就是他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或者说,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这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换言之,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之“空想”而言的。其“科学”性在于:它用科学认识(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去探讨人民自己所进行的社会运动;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在这种学说当中,“人性问题”是其基本的问题——不仅“是它的改造社会方案的根本依据,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空想的理论根源”。因此,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要求马克思必须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问题”进行扬弃——由此开启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探索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

如果将人学理解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学说,那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可看作是其人学思想探索的起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学说的阐述,马克思在这里系统地表达了他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认识。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并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在阐述以上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使用了“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的哲学用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说明。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之为人而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征,对于这种共同的特征,他指出,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但是。很难说动物就不具有一般的意识。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在此,费尔巴哈将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意识”规定为“由知识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这种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人具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所以,人“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因此,人的“类本质”就是每一个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东西、是“人本来的人性”。对于这种人性,费尔巴哈指出:“人自己意识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而这种“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类本质”,即是对单个自然联系起来的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抽象。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马克思。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原因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并且,马克思还特别地指出。正是通过劳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在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别来阐明人的类特性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产生生命的生活”,是人的“生产生活”也即人的“类生活”。而“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劳动作为人的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于是,人的类特性就是劳动这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原因在于:“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由此,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这里,虽然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但是,马克思在阐述的过程别地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无论是人们在劳动中、还是在劳动产品的交换中,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相当于人的“类生活和类精神”,而“类”这一概念,“如果不是社会这一概念,那是什么呢?”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二)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把人看作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观点。因为虽然“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原因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现实的人类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马克思在此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存在: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如果说以上思想揭示出的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存在状态的话,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作为类存在物又当如何存在呢?如前所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看作是人的“类特性”,将“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看作是人的本质,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生活却和这种类生活严重不相符合。甚至于正好颠倒了过来——“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已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基于一种道义上的诉求。马克思对人的这种“类特性”在现实生活中降格为动物般的特征进行了尖锐地批判、甚至于强烈地谴责。抛开这些因素,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一是作为个人生活中的个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类生活中的“类”的存在。对此,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个现实的、个体的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他同样是总体、他“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

(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出发,将劳动看作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将私有财产看作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因此,扬弃私有财产的过程,就是异化劳动向有意识的自由的劳动转变的过程,也是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过程。黑格尔的辩证法为这一运动过程提供了逻辑说明,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于是,人的发展过程被设想为:人——人的异化(非人)——异化的人向真正的人的复归。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一人学思想,马克思会形成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两种认识:其一,当马克思把真正的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着眼于主体自身,就不能完全摆脱用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旧模式,由此会重新陷入空想社会主义的窠臼;其二,当马克思摒弃以人的真正本质为依据,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客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必然引导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此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理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仍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在此时所形成的人学思想进行审慎地分析。

二、抽象人性论遗迹与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

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会重新陷入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异化劳动学说中的人学思想尚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所谓“抽象人性论”。指的是脱离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撇开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通过对作为人的每一孤立个体所具有的共性的把握而形成的对“人”的认识。“抽象人性论”的特征在于:其立足点是“抽象个人”,即“抽去了个人所处的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其方法是对孤立个体所具有的共性的抽象。手稿中人学思想的这种抽象人性论遗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如前所述。手稿中的马克思依据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区别得出了人的“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这里被看作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自由的活动”,而非人所身处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其立足点仍然是被抽去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个人”,因而其所得出的“类特性”也不过是每一个体所普遍具有的特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马克思在这里也谈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能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此,人的本质在这里仍然被看作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非现实的生产关系。

以人的这一本质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范畴,并进一步分析了它同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雾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雾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目标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即共产主义。为此,马克思首先考察了以往各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所持有的相关理论观点: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学说“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傅立叶将劳动的特殊方式(“划一的、分散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因此他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人状况”。在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这一观点,通过对以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向人们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共产主义。

首先对“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共产主义主要是指法国的巴贝夫、卡贝、德萨米,英国的欧文和德国的魏特琳所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体系)。马克思指出: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想要用强制的办法将“不能为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和抛弃;它并没有取消劳动者作为“工人”的这一规定。而是将这一规定“推广到一切人身上”;它并没有真正地消灭私有财产关系,而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是贪财欲所采取的并且只是用另一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满足的隐蔽形式”、“是妒忌心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是对“人的个性”的“到处否定”、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因此,马克思将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称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其次对“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认为,这种性质的共产主义虽然都已经认识到自身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但是,它还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因为它还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最后,马克思向人们阐述了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总体上来看,由于马克思在这里对共产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以往学说的批判性分析基础之上。因此,“就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然而,正如分析过程所显示出的那样。马克思的上述理解“是以理想化的人类发展状态(真正的人的社会)为出发点的,它以高度完善化了的人作为人的原型,因此就使这种理论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空想性质”。换言之,马克思在这里对共产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达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因为形成上述理解的理论依据(尤其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仍然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对象化劳动与“现实的人”的生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但其中也不乏科学的人学思想萌芽,正是在这些思想萌芽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在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中,马克思明确反对黑格尔把人看作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观点,他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对象化劳动并非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是一种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不但为我们揭示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虽然此时的马克思仍以理想中的人的本质为参照。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人的本质为参照的异化劳动学说在客观上是对“现实的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存在状况的揭示。具体而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的存在状况的揭示通过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体现出来:(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它所揭示出的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工人的对象化劳动所形成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对工人来说的异己的存在物而与工人相对立的事实。(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它所描述出的是工人的对象化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成为一种摧残自身的活动过程的状况。(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它所表达出的是对工人的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沦落为仅仅是维持他个人生存手段的愤慨。(4)人同人相异化。它所阐明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结果: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继而追问道:如果说人的对象化劳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不属于他自己,那么它们属于谁呢?显而易见的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它们既不属于神,也不属于自然界——“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马克思认为,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劳动,还生产出了“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即“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因此,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劳动,“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于是,这里的“人”不再是“抽象个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他们的对象化劳动过程不断生成着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一思想为日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

其次,马克思在这里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它成为日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二熏性学说的思想萌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对象化劳动生产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作为“总体”,他们的对象化劳动所形成的是商品的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最后。手稿中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的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的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在此,如果说在直接的肉体需要支配下的人的劳动是一种必要劳动的话,那么,不受这种需要影响下的人的劳动就是一种“剩余劳动”,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并不归工人所有。他们只能获得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限度的工资(即他们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他们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发现成为马克思日后创立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的思想萌芽。

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尚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但是,手稿中关于人的对象化劳动、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以及剩余劳动的相关思想。为日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此意义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又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

经济学的性质篇4

【关键词】异质性劳动;向量分析;经济学研究

每个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方面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劳动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就产生了经济学中的最佳分配和使用劳动力的研究。对劳动异质性的研究也是不可避免的,更是管理活动对经济理论的迫切需要。因此对异质性、异质性劳动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内部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劳动力与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

一般来讲劳动力主要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能力,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本质上两者的概念是有着相似性的,但是在量的规定性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年龄在16-60周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清华大学张德教授对人力资源的数量构成作出了准确描述,其中把瘸残人员以外的不属于劳动力的人口也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数量范围内。所以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与管理学中的人力资源有着共同的本质,两者概念的区别只是在外延的涵盖上。可以说劳动经济学中潜在劳动力人口的外延已非常接近人力资源所涵盖的数量范围。

二、数学逻辑对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方式——向量分析法

工作意愿的向量分析图

wc为工作实际能够提供的行为报酬向量;wp为意愿的行为报酬向量;为工作意愿夹角,为工作意愿系数,对于的任意取值,都有=Cos;wp1为与wc重合时(=0)的意愿报酬向量,工作意愿系数1=cos0=1;wp2为与wc的方向正好相反(=)时的意愿报酬向量,此时工作意愿系数2=Cos=-1;wp3为与wc正交(=/2)时的意愿报酬向量,此时工作意愿系数3=Cos/2=0。

1.能力向量、报酬向量和行为向量。行为人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的特定后果有着多面性,因此可以用向量来进行表示,在运用向量的过程中,这些行为特征变量就构成了一个行为向量空间。非常著名的就是某公司将员工的行为能力分解为三个基本变量:考察雇员对信息、人和物做些什么,然后对每一个变量进行定量的评价。这时员工行为能力可以在三维的向量空间中运用行为能力向量表示出来。依据提供的行为周期模型,任何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取满足特定需要的资源为目的,一个完整的行为向量还应包括反映行为后果的变量。

2.造成的匹配损失。在当今的经济学研究中,需求和供给是两个基本的经济变量。可以说有效的需求量或供给量必须用“愿意而且能够”加以界定。就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即——个人的经济行为而言,人们之所以愿意购买特定的商品或愿意从事特定的职业是因为这种特定商品或职业能够满足行为人特定组合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讲,消费和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行为,能够产生满足人的需要的各种资源。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行为报酬。当消费或劳动所带来的行为报酬的特定组合与人们预期的报酬组合不一致时,这种愿意的程度就会减少。除此之外,任何特定消费或劳动行为都一定存在一个最恰当的特定能力组合与之相适应,当人们实际的能力结构与这一最恰当的能力结构不一样的时候,人们的完全能力就只能有一部分称作能力结构系数,用到消费或劳动活动中去。

基于以上的两种情形,在实际生活中某种特定的消费或劳动行为所能够提供的报酬向量与人们期望的报酬向量是一样的,当所要求的能力向量与人们实际的能力向量不一样时,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也降低了意愿和可能程度,最终降低了有效的需求和供给,这种情况下,结构上不匹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作匹配损失。在实际情况中,是需要人们从事行为,真正的行为能力都不可避免地由“愿意而且可能”来决定。因而,匹配损失存在于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中,它就像是万有引力一样,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性质篇5

关键词:地下经济犯罪成本惩罚成本犯罪收益

一、“地下经济”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之所以极其猖獗、影响力、破坏力极大,是有其违法犯罪活动经济基础的,其经济基础就是“地下经济”。那么何谓“地下经济”?“地下经济”一般是指逃避政府的管制、税收和监察,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可谓无所不在,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地下经济在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其生存状态不尽相同。关于“地下经济”的称谓很多,各国对这种经济的名称饶有趣味他说明了它在各国的经济构成和伦理地位:德国称之为“影子经济”,法国名之为“秘密经济”,意大利冠以“潜在经济”之名,英国和印度则呼为“黑色经济”。一直到70年代后期,意大利经济学家杰尔吉·弗阿(GiorgioFua)提出“地下经济”这一概念,国际上才算是统一了这个称呼。对地下经济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经济与管理大辞典》概括得比较全面:“地下经济是指官方控制不到的经济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不纳入官方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内,不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对外不公开的非法经济活动,如地下工厂、黑市交易、地下金融机构、毒品买卖、非法卖淫等等,这类经济活动可以称之为黑色经济活动。2.通过合法经营单位取得非法收入的经营活动,如第二职业、偷税漏税经营等等。这类地下经济一般只向税务部门申报一项经营活动,对其它经营所得少申报或者不申报,从而获取非法收入。”地下经济的存在是全球性的现象,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不同的政策下,地下经济的生存状态各不相同而已。

那么为什么会有地下经济呢?首先,一般来讲,转型国家的法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经济往往处于由过去的高度计划,由国家掌控经济资源到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法治没有建立起来,就给地下经济留下了空间。过去,由政府全权掌控经济资源,没有民间社会力量控制资源的空间,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逐渐淡出以前掌控的部分资源领域,留给市场,但是市场没有同时建立起相关的防控制度,就相应给别的产业留下机会。所以,转型国家在完成转型之前,往往也会给地下经济留下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转型国家税收制度不健全。国家本身不产出物质,是要靠税收作为经济活动基础,总是要征税的,但征收体制不健全,征收难易度不同,层次差异就显现出来。就在收得到的地方,比如在规模相对大的民营企业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征收的力度大一些,为了保持国家有一定的税收,能够收得到的税,税率就偏高,这就导致很多经济做不起来,不是很赚钱的中小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税收压力,为了逃避税收,为了生存,就会加入到地下经济里面去。从博弈论的角度,这就叫做逆向选择。税收体制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迫使部分经济形态不得不转向地下发展。

再次,经济选择的差异性。我们知道,国家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组成的。在一个国家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契约”抑或“社会契约”:被统治者为统治者提供税收和劳役,而统治者则为被统治者提供安全方面的保护,包括组织抵抗外来的入侵和实施国内的法律稳定社会秩序等。在一个国家或社会里,可能有一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或者人“签立”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契约,无论是“心理契约”还是“社会契约”。当然,这样的人就得不到国家或统治者的保护,得不到法律保护。在这个文明社会之外,游离着这些不愿意与统治者“签立”契约的人这样一些人组成的小范围的社会群体就是我们所说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什么会有人不愿意与统治者或人之间“签立”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契约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契约中,通常会有若干规定被统治者行为范围的准则。也就是说,统治者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统治,或者为了兼顾广大被统治者的共同利益,不得不对被统治者(或者说愿意与其“签立”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契约的人民)的行为

范围进行约束、规范,这就是法律的形成。我们知道,法律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适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一些人觉得契约约束了他们的行为范围,使得他们的利益没有不被约束情况下那么大,他们就可能放弃与统治者“签约”,选择不加入文明社会,而进入黑社会。同时,当这些人进行了这样的选择时,统治者或文明社会也就不对黑社会中的人提供法律保护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在竞争高额利润机会的过程中不能够选择暴力手段的约束不满意。黑社会在与文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产业资源竞争时,它的竞争手段可以比其对手有更多的选择,或者说可以更加不择手段。它在选择非公平竞争手段时,就比对手更有可能取胜。因此,如果他们不参加文明社会,不接受文明社会的游戏规则,认为“霍布斯丛林”中的“狼群法则”更加可取,他们就会选择进入黑社会。贩毒、色情行业等。在许多国家,由于受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的影响,文明社会一般不接受公开的贩毒和色情行业,但是,由于很难完全杜绝这些现象,打击的后果是使得这些行业成为高度垄断的行业,因为对于吸毒和色情消费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不因为打击而减少,打击的唯一后果是减少了对于这些行业的供给。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告诉我们,政府打击的一个重大消极后果就是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垄断性,从而提高了垄断利润。高额的垄断利润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投资回报提高,因而一些人不惜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而铤而走险。

二、经济微观分析

微观层面,犯罪人为什么选择黑社会性质组织来犯罪,这就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即成本-收益来具体的探究。犯罪经济学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首创,他第一次系统规范地对犯罪行为作了经济学上的分析,将犯罪行为与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等等同起来,认为“犯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也存在成本与收益及最优状态等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因此对于犯罪的预防也应考虑到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以“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假设来考察违法犯罪人,存在一个假设,理论上,犯罪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是有理性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预算既定的限制下,犯罪人也会选择最适宜的谋利方式来追求最大的效用和最大的利益,或者在固定的效用或利润下追求最小的成本投入或支出。黑社会性质组织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去谋划犯罪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发展的。犯罪效益表示为犯罪收益与犯罪成本之比,即犯罪效益同犯罪收益成正比,犯罪效益同犯罪成本成反比。犯罪收益指犯罪人从犯罪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生理满足等犯罪收益。犯罪成本是指行为人因实施犯罪或将要实施犯罪所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代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为完成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机会成本、刑罚惩罚以及由此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生命、自由、名誉、财产、权利的损失。其中主要包括现实的犯罪成本和预期的惩罚成本。现实的犯罪成本包括:行为性成本、机会成本、物质性成本和心理惩处成本;惩罚成本包括:法律惩处、社会惩处以及定罪概率。因此,犯罪人为提高犯罪效益,通常由以下途径实现:其一,在犯罪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犯罪成本。其二,在犯罪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犯罪收益增加。其三,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呈同向变化的情况下,犯罪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犯罪成本增加的幅度,或犯罪收益下降的幅度小于犯罪成本下降的幅度。其四,在犯罪收益和成本反向变化的情况下,犯罪收益提高而犯罪成本下降。

(一)现实的犯罪成本

现实的犯罪成本包括行为性成本、机会成本、物质性成本和心理惩处成本四个方面。1.行为性成本。行为性成本,是指犯罪人为实施犯罪所必须作出的行为支出。不同的犯罪行为,其行为性成本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抢劫者的行为性成本高于盗窃者的行为性成本,抢劫的犯罪客体相同时,犯罪对象的强弱决定了行为性成本的大小。黑社会性质组织由于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而且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行为性成本一般来说往往高于其他犯罪形式,而行为性成本的加大反过来会进一步促使犯罪向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以实现“规模效应”来降低其成本投入消耗。2.时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一个人地一部分时间用于犯罪,那么通过合法活动谋利的时间就会减少,因此自动放弃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纯收益既为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3.物质性成本。物质性成本是指犯罪人用于做犯罪预备、实施犯罪、逃避侦查等所支出的费用。单个人及一般的共同犯罪由于资金能力限制,无法从事需要较高投入的犯罪活动,其犯罪规模也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黑社会性质组织则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通过加大物质性成本的投入,扩大组织规模,购买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甚至......,使犯罪规模不断扩大,犯罪水平不断提高,以获取巨额犯罪收益。4.心理惩处成本。心理惩处成本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后所经历的恐惧、惶惑、悔恨等消极情绪的成本。黑社会性质组织使犯罪人摆脱了单独作案时的势单力孤和易受打击的心理。一般说来,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犯罪价值观,组织成员之间意气相投,相互强化了反社会的心理,降低了责罪感。同时,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分工协作、共同犯罪,又通过各种方式编织保护网,提高了犯罪的成功率,降低了受法律惩处的风险,因此,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恃无恐。由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心理惩处成本大大降低。

(二)预期惩罚成本

惩罚成本是指犯罪人因犯罪受到可能受到惩罚而遭受的损失。惩罚成本,这是一种或然性成本,即犯罪被司法机关侦破并判处刑罚对犯罪人所造成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损失。惩罚成本是预期成本,因为犯罪人因犯罪而受惩处只是一种可能性,即其可能遭受惩处也可能逃脱制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同其他的犯罪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自我防护能力,黑社会性质组织不仅能够采取反侦查手段以及在案发后具备较强的逃跑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往往通过金钱、物质、女色等手段腐蚀贿赂拉拢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编制保护伞,为黑社会性质组织通风报信,开脱说情,为查处黑社会性质组织设置障碍,或不依法履行职责而放纵黑社会性质组织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其能够逃脱打击,在较长时间内,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极大地降低了惩罚成本。

二、犯罪收益

犯罪的收益是指犯罪人从犯罪中所得到的利益。犯罪人作为理性人情况下,当犯罪收益>(犯罪成本)×被判罪处罚的概率,此人就可能会从事犯罪行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犯罪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广度和深度上大规模拓展犯罪市场。单个人和普通共同犯罪由于自身犯罪能力的局限性,其犯罪市场是局限的。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两方面:犯罪地域的限制和犯罪行业的限制。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凭借其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较强的资金和先进的装备能力,则能突破这些界限。从地域看,黑社会性质组织可以实现跨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从事犯罪活动;从犯罪行业看,黑社会性质组织不仅可以从事走私、贩毒、、欺行霸市等非法活动,同时还以合法名义开办各种企业,大规模介入工商活动。(二)垄断犯罪市场,获取巨额垄断利润有市场就有竞争,同样,在犯罪市场上也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可以分为合法力量与非法势力的竞争和非法势力与非法势力之间的竞争。前者如公安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打击,后者如不同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的冲突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的内讧。黑社会性质组织同一般的共同犯罪、犯罪团伙或者犯罪集团相比处于有利地位,往往在竞争中获取进而控制一定地域或垄断某些行业,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同时,在竞争中,不同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也可能达成协议,划分势力范围进行合作。从经济理论上讲,只要有犯罪效益,犯罪就有可能存在,我们可以看到,黑社会性质组织基于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加大对行为性成本和物质性成本的投入、大幅度削减心理惩处成本和惩罚成本,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垄断犯罪市场,使之几何级倍数增加犯罪收益,从而有可能使犯罪收益最大化。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动因复杂多样。黑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共存看来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残留着的动物性与成长着的理性在进化过程中的长期较量。同样,要根本的消除犯罪,我想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预防控制,抑制其嚣张气焰。要解决诱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而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体制。构建这种社会体制,目标不是仅仅局限于控制犯罪,而在于整个社会的改良和完善,在于调整、润滑社会关系,所以科学的理性的社会体制会带来更为丰富的社会收益。在构建这种社会体制时,如果从犯罪成本效益最大化角度来及早计划,以经济学视角来分析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来寻找和创新控制、预防犯罪的手段,有可能以最小的社会防控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收益,进而将这种犯罪抑制到最低限度,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文明。

注释:

[1] 詹姆斯S科尔曼.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9.

[2] 汉斯海因里希R26;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

(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 张 穹.关于“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问题[n].检查日

报,2001,(3).

[4] 赵秉志,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J].法商

研究,1999,(6).

[5] 黄京平,石磊.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特征刍议[J].法

学家,2001,(5).

[6]徐品飞,魏佳.法律经济分析:可能性及其限度[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3).

经济学的性质篇6

关键词:烤烟;钾肥;经济性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

中图分类号:S572.0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0-0107-04

烟草是典型的喜钾植物,钾能促进酶的活化,生物体内有60多种酶需要钾离子作为活化剂[1]。烤烟含钾量也是重要品质指标之一,它影响烟叶的燃烧性、香气味以及卷烟制品的安全性等多个品质性状[2]。钾以离子或盐的形态存在于植物体内,其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细胞间营养物质的运输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氮、磷等元素的吸收,使氮和烟碱的含量相对稳定[3-6]。国内外研究表明,钾素能够影响烟草产量和质量,它对烤烟品质的改善是多方面的,且其作用不能用其他无机离子替代[7-15]。同时,钾也是一种活性元素,容易流失和被土壤固定,所以利用率低,易造成烟叶含钾量低和植烟土壤缺钾现象。目前,我国烟叶含钾量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已有较大提高,但与美国、津巴布韦等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16]。本试验针对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部分特色优质烟叶基地烟株生长缺钾的普遍情况,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宜的钾肥施用范围,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试验于2013年在云南昆明宜良耿家营福建中烟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示范区进行(n25°1′58″,e103°14′18″)。试验地土壤为红壤,pH值5.76,有机质含量3.68%、速效氮135.6mg/kg、速效磷27.39mg/kg、速效钾154.82mg/kg。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7。试验用肥料为硝酸铵、普通过磷酸钙、硫酸钾。

1.2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共分5个钾肥水平,分别为:对照(CK):不施钾肥;t1:K2o用量75kg/hm2;t2:K2o用量150kg/hm2;t3:K2o用量225kg/hm2;t4:K2o用量300kg/hm2。每小区植烟180株。各处理施氮量(纯氮)均为75kg/hm2,其中n∶p2o5=1∶1(质量比)。普通过磷酸钙、硝酸铵全部作基肥施用,硫酸钾40%作基肥,60%作追肥。烤烟移栽后45天,采用在烟株基部两侧穴施的方法追施硫酸钾肥,若遇土壤墒情较差,穴施后每株浇水0.5~1.0kg。其余按优质烟生产规范措施管理。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产值量测定各处理小区分别采烤,按国标GB2635―1992分级测产记值。

1.3.2烟叶化学成分检测分别取各处理X2F、C3F、B2F烟叶0.25kg切丝后送福建中烟技术中心中心实验室进行常规化学成分流动分析检验。烟叶内化学成分如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和氯,分别按照烟草行业标准YC/t159―2002、YC/t161―2002、YC/t217―2007、YC/t162―2011和YC/t160―2002进行检测。

1.3.3烟叶评吸感官评价方法采用nY/YCt008―2002标准,由5~7名专业评烟委员,对各处理X2F、C3F和B2F单料烟进行打分盲评,然后取其平均值。评吸项目为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刺激性、燃烧性、灰色[17]。

1.4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施钾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如表1所示,施用钾肥对烤烟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及均价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影响大小均表现为t2>t3>t1>t4>CK,t2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的提高最为明显,但各施钾处理间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烤烟的经济性状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这表明烤烟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钾肥水平,超过适宜的施钾范围后,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影响烤烟的经济性状。

2.2施钾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不同施钾量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如表2所示,施钾处理的下部烟叶X2F的总糖、还原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中部叶C3F和上部叶B2F的总糖、还原糖含量略低于对照;施钾处理的X2F和C3F烟叶总氮、烟碱、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施钾处理对B2F烟叶总氮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是明显提高了烟碱和钾含量。施钾处理除略微增加了X2F的氯含量外,对C3F和B2F烟叶氯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就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来看,一般认为还原糖含量16%~22%、总氮含量1.9%~2.1%,烟碱含量为2.4%~2.6%、氮碱比为0.8~1.0、糖碱比为6~10、钾氯比≥8.0时,烟叶品质最好[18-21]。t2处理下部烟叶X2F总氮含量处于最适范围,糖碱比和氮碱比最接近最适范围,且钾氯比最高;施钾处理虽然对中部烟叶C3F和上部烟叶B2F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十分明显,但t2处理钾氯比最高。

2.3施钾对烤烟评吸质量的影响

不同施钾量对烟叶的评吸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表3)。增施钾肥处理提高了下部叶X2F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减少了刺激性,其中,t2处理的香气量、香气质、余味和杂气得分最高。各处理对X2F烟叶评吸质量影响的得分排序为t2>t3>t1>t4>CK。

增施钾肥提高了中部叶C3F的香气质、香气量和余味舒适度,其中,t2处理的香气量、香气质和杂气得分最高。各处理对C3F烟叶评吸质量影响的得分排序为t2>t3>t4>t1>CK。

增施钾肥处理提高了上部叶B2F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减少了杂气和刺激性,其中,t2处理的香气质、香气量和余味舒适度得分最高。各处理对B2F烟叶评吸质量影响的得分排序为t2>t3>t1>t4>CK。

3讨论与结论

确定适宜的钾肥施用量有利于保障烤烟生产的适产和优质,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结果表明,在t2处理即K2o用量为150kg/hm2且氮钾施肥比例为1∶2时,烤烟的经济性状最好、化学成分最为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最高。施钾量的增加明显促进了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上中等烟比例的提高,但当施钾量超过150kg/hm2后,烤烟的各经济性状增长速度反而变慢甚至下降,这可能是钾素过多,造成烤烟对氮素的吸收产生了一定拮抗作用,导致烟株对氮吸收、蛋白质合成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最终影响烤烟经济性状[22]。适宜的施钾量处理可使烟叶钾含量提高,氮碱比下降,钾氯比相应提高,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同时使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得到提升,减少了杂气和刺激性,使烟叶感官质量得到改善,工业可用性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韩锦峰,朱大恒,刘华山.我国烤烟含钾量低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10(2):32-36.

[3]marschnorH.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2001:207-209.

[4]tsotC.production,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oftobaccoplant[m].Beltsville:idealslnc.,1990:294-297.

[5]HutchinsontBJr,woltzwG,mccalebSB.potassium-sodiuminterrelationships.i.effectsofvariousratesandcombinationsofKandnaonyield,value,and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flue-curedtobaccogrowninfieldandgreenhouse[J].SoilSci.,1959,87:28-36.

[6]李荣春,李佛琳,徐琼华.钾对烤烟叶片解剖结构的效应及其品种差异[J].中国烟草科学,2001,22(2):39-41.

[7]刘国顺,叶协锋,王彦亭,等.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烟叶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4):1-4.

[8]于建军,李国栋,李世勇,等.烤烟矿质元素含量、静燃速率与烟气成分的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34(4):355-357.

[9]HawksSnJr,CollinswK.principlesoffluetobaccoproduction[m].n.C.StateUniv.,1983:141-144.

[10]王敬国.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107.

[11]郑宪滨,张正杨,邢国强,等.追施钾肥对烤烟叶片和土壤钾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25-226.

[12]王丽平.几种主要土壤不同粒级颗粒供钾能力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1:23-26.

[13]LeggettJ,SimDR,GossettDR.potassiumandmagnesiumnutritioneffectonyieldandchemicalcompositionofburleytobaccoleavesandsmoke[J].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1997,57(1):159-166.

[14]ChaplinJR.productionfactorsaffectingchemicalcompoundsofthetobaccoleaf[J].RecentadvancesoftobaccoScience,1980,6:3-63.

[15]许明祥,赵允格,赵伯善.施钾水平对烟叶含钾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0,19(4):67-70.

[16]涂永高,蒋石香,张光强,等.不同施钾量对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18-110.

[17]国家烟草专卖局,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烟草技术标准汇编(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8]金闻博,戴亚,横田拓,等.烟草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9]闫克玉.烟草化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0]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经济学的性质篇7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学;论纲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84―03

近年来,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纵观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一方面,传统上的大多是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另一方而,即使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全方位、整体的研究框架支撑,更没有建立系统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吸收周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如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作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大文化视角去界定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是用一种大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是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学问。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方家良,1991;程恩富,1999;胡惠林,2003)则比较倾向于以经济学的角度定义文化经济之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和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的经济性和蕴涵的经济逻辑,以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客观规律。虽然传统上,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被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给许多人造成了似乎经济学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假象。但是,近20多年以来,经济学当作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了政治、家庭、制度、历史等多种社会现象,已经把经济学的分析领域拓展到了多个领域。可以说,文化经济学也正是这些拓展逻辑的合理延展,它是经济科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因此,文化经济学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文化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出发,运用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说明文化之本体,并把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经济学,它并不研究文化经济各分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是透过这些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普遍的经济规律..

三是虽然文化经济学着重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揭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的经济学品格但由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原则,因此,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这一广泛地被使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就有200多种,其中较为著铝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e・B・泰勒(e-B-tYh)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辞海》曾为文化下过较为权威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以上定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视作文化现象,文化表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涵。

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文化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利学,就因为它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对文化资源、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市场、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和文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现象,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文化经济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观,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是关于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消费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消费精神生活资料。文化生产属于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以文化产品来满足社会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实质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因此,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哲学、科学、教育和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更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文化艺术生产同样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总之,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利学。其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同时,文化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经济学是文化生产活动与经济生产活动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在根本上把自己同其他经济学分支和文化学分支区别开来的经济分支学科。

此外,要注意文化经济学与经济文化学和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文化经济学分析的应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而经济文化学分析的应是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东亚经济崛起中的文化因素等,而文化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范围也不尽一致,知识经济学是单纯研究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由于文化经济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生产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因此,文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应是一般经济学的拓展。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商品(产品)、价值、价格、供给、需求、消费、市场、成本、效益、资本、投资以及分工、贸易,竞争力等。文化经济学则有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产品)、文化价值、文化供给、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生产率、文化资本、文化投资以及文化分工、文化贸易,文化竞争力等;另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文化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以文化商品为经营对象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活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从以上罗列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概念、范畴和内容应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以这些基本范畴为核心,再加上其他派生的范畴,一起构成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范畴的分析,阐明整个文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正如概念、范畴和内容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样,文化经济学的也应需要吸取经济学科学体系的精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文化生产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中研究的“商品”(产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本身没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但文化产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文化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应机械地模仿经济学,应根据自身特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配合,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从文化资源配置角度,以文化资源的分析为开端从微观、中观、宏观乃至全球层面层层展开其他内容。微观上阐明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等现象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上研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宏观上研究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及宏观调控等问题;全球层面上阐述文化经济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总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微观基础篇中观产业篇宏观发展篇国际竞争篇

1.文化与文化资源2、文化产品及价值决定3、文化产品的供求机理4、文化投资与消费5、文化市场6、文化产业的结构7、文化产业的组织8、文化产业的管理9、文化产业的发展10、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11、文化经济与收入分配12、文化经济与劳动就业13、文化经济与宏观调控14、国际文化分工15、国际文化贸易16、国际文化竞争力17、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化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矛盾

不断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它不仅引出了诸如民族文化资本化等“经济”问题;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背景等对一定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等“社会”问题;而且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甚至扩及于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因此,在推进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物质商品属性与非物质精神属性的矛盾、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矛盾、文化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以及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间。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物质商品经济性与非物质精神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文化发展的经济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作为经济性要求,文化产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它所面临的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都必须遵循当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都要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制影响,等价交换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渗透到文化生产、再生产过程并影响文化生产的方向、效率及经营者的行为选择。

经济学的性质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异质性;经济增长;物质资本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2.020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造成发展差异的原因复杂,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可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毋庸置疑,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即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层次人力资本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哪些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有什么差异?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1异质性人力资本及其衡量

异质性人力资本指在技能、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也是不同的。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促进了分工和技术进步,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规模报酬递增(Schultz,1961[1];Becker,1985[2])。异质性人力资本,例如技术知识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性,可以产生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式(Romer,1990[3];Lucas,1988[4])。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C-D生产函数来表示:Y=aKαHβ(1)其中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H为人力资本投入。考虑人力资本的异质性:H=H1+H2+H3+……+Hn(2)则:Y=aKαHβ11Hβ22Hβ33……Hβnn(3)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lnY=lna+αlnK+β1lnH1+β2lnH2+……+βnlnHn(4)研究中衡量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一般用3类方法: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指标法。成本法是用与人力资本发展相关的支出来衡量人力资本。例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角度计算人力资本存量(钱雪亚,刘杰,2004[5])。收入法是以预期个人终生收入的现值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例如从收入方面估计人力资本价值(朱平芳,徐大丰,2007[6])。教育指标法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人力资本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方法有利用平均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胡鞍钢,2002[7];欧阳峣,刘智勇(2010)[10];周均旭,江奇(2012)[11];蔡武,陈广汉(2013)[12]);或者用中学生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及政府财政的教育投入来代表人力资本存量(赖明勇等,2002[8]);也可以用基于教育综合指标的评价来测度人力资本差异(岳书敬,2008[9])。从指标选取角度看,以上方法对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分析都存在一定不足。收入法和成本法都是利用测算出来的人力资本存量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一种用量的标准替代质的标准的方法。教育平均水平无法体现极值问题,即可能存在的两级分化问题,而受教育水平分类统计则无法同时反映区域人力资本在整体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从对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试图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拟合出相关的生产函数,通过对函数中参数的测算来进一步分析问题。近年有大量研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例如,魏下海(2010)[13]认为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存在差异。陈仲常等(2011、2013)[14-17]检验了总量人力资本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外部性。李雪艳等(2012)[18]建立包含人力资本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提高异质性人力资本份额、提高异质性程度均可促进经济发展。高远东等(2012)[19]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类型人力资本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显著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罗勇等(2013)[20]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集聚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韩海彬(2014)[21]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见,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单一的面板数据分析法难以区分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上的差异,本研究中对不同省级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区域差异分析

本研究使用教育水平分类指标来说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投入,以测算出来的区域固定资产存量为物质投入,将GDp作为产出指标。GDp数据利用历年Cpi指数进行平减,得到物价平减后的可比数据。固定资产存量的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某年资本存量等于上年存量减去折旧,加上该年新增加的资本。借鉴靖学青(2013)[22]的研究,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得出2004~2013年分省固定资产存量的估计数据。其中,折旧率取10%。相关变量数据量较大,篇幅所限,难以在文中全部展现。其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用eviews7.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算结果见表2。X1=ln(固定资产),X2=ln(小学学历人数),X3=ln(初中学历人数),X4=ln(高中学历人数),X5=ln(大专及以上人数)。为了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在不同区域上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过程中增加了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针对通过检验的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可以看出,对于所有区域(31个省级区域),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解释度最好。根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类。第一类区域,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这些区域有: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第二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只有负面影响:辽宁、江西、广东、四川、陕西、山东。这些区域中有负面影响的人力资本均为小学学历人力资本。这说明,对于这些区域而言,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已经明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拖累影响。第三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只有正面影响: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海南、重庆、贵州、新疆。第四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内蒙古、江苏。这两个区域出现负面影响的人力资本也是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可见,对中国不同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的还是物质资本的投入。大多数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没有解释度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在多个省份的回归模型中表现为负的系数。说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在拖累经济增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时,将人力资本细分为不同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可以区分出不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不同区域,起主要作用的人力资本是不同的。对中国不同省级区域经济增长解释度的还是物质资本的投入。大多数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没有解释度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在多个省份的回归模型中表现为负的系数。说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在拖累经济增长。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对各级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使低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向高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跃迁。尤其注意加大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投入,因为职业教育直接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2)设法解决某些省级区域的人力资本困境。从区域差异可以看出,大量地区(15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目前还是主要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拉动。部分地区(6个省级区域)的低水平人力资本存量较大,以致拖累经济增长,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以上这些地区占到中国省级区域2/3以上。缺乏高水平人力资本支持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也难以到达高效率的生产状态。(3)促进人力资本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高水平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同时,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本,促进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SCHULtZw.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3):1~17

[2]BeCKeRG,mURpHYK.theDivisionofLabor,CoordinationCostandKnowledge[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2,107(4):1137~1160

[3]RomeRp.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71~102

[4]LUCaS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

[5]钱雪亚,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39~45

[6]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9):84~95

[7]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1~10

[8]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2,(6):9~17

[9]岳书敬.我国省级区域人力资本的综合评价与动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4):36~37

[10]欧阳,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26~35

[11]周均旭,江奇.人力资本质量、异质性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2,(8):44~47

[12]蔡武,陈广汉.异质型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6):24~32

[13]魏下海.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劳动经济评论,2010,(11):76~90

[14]谢波,陈仲常.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37~43

[15]陈仲常,马红旗.人力资本的离散度、追赶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异质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21~35

[16]陈仲常,谢波.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性检验———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3,(1):68~75

[17]杨帆.多维驱动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交叉外部性及其增长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13,(7):3~11

[18]李雪艳,赵吟佳,钱雪亚.人力资本异质性、结构与经济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82~88

[19]高远东,花拥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2,(1):39~50

[20]罗勇,王亚,范祚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2):31~43

[21]韩海彬,赵丽芬,张莉.异质型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5):105~112

经济学的性质篇9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法,社会公共性

真正意义之经济法肇端于19世纪末的德国,为一伴随国家适度干预社会经济而生成的新兴法律部门。就经济法的界定言之,我国学界长久以来皆为一幅学说林立、观点纷争的图象,似乎经济法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的面相。笔者通过对经济法普洛透斯之面的重新审视,拟从社会法的视角进行解析,试图刺破经济法繁杂表象,还其本原之面目,以见教于方家。

一、经济法的普洛透斯面相

经济法概念传到我国的时间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法学界开始进行经济法研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各种经济法观念。80年代,我国经济法学界形成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关于经济法的界说亦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80年代初,主要有纵横经济关系说、纵横统一说、综合说、经济行政法说、学科经济法说、经济管理说和国家经济管理说等。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后,原来的纵横经济关系说和纵横统一说变为密切联系说或管理协作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国家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学说,其中有关经济法的界定又以下述几种观点为突出代表:观点一,“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简言之,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观点二,“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观点三,“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他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3]观点四,“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4]观点五,“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5]就目前经济法在定性上的这种混乱局面,笔者以为并不是百家争鸣、学术繁荣,而是对经济法认识的片面、偏执、模糊和混沌。真理需要争议讨论,但真理不是争论不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门在世界上有了上百年在我国有了数十年发展历史的学科来说,没有统一的话语、共同的信守是不应该的,法律的统一性要求我们刺破经济法的那张普洛透斯之面!

二、社会法的厘定

目前,社会法的提法在法学界尤其是经济法学界高频率地被习惯性使用,以至在我国被相沿为一种确定不拔的地方性法律话语。何谓社会法,笔者以为对此加以学术的重思可能是我国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学研究深化的必由之径。

社会法作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法律形态,是随着人类发展进步而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城市化,使人们之间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离开了市场便无法生存;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各不相同,并因而导致彼此间的悬殊愈来愈大;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又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市场的垄断倾向导致公平竞争的破坏,并引发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一切均意味着,国家超越于市民生活之外并不能像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近代市民社会的鼓吹者们所设想的那样必然带来人类的福祉。越来越高的社会呼声引起了国家职能的转变,由消极的“夜警”国家向积极的“职能国家”的转变正反映了政治国家从原来对市民社会的超然状态向积极干预状态的转化。进入现代社会后,各国相继颁行了一系列在对法律主体人格进行识别的前提下,依据不同主体的现实差异而作不同权利义务设定的法律规范和旨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公共福利的法律规范。由于它们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因而,被人们称为社会法。它是伴随着国家力图通过干预私人经济以解决市场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在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进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法域。

三、经济法的社会法归位

(1)经济法的存在基础

法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是法的本源。在法的各部门中,经济法(还有民商法)是直接同社会经济关系相关的。19世纪末由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推进了生产社会化,引起各国市场和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国家调节机制和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发达起来,导致法律体系的变化和经济法这一新部门法的产生。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社会化特别是垄断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传统的个人本位思想发生了动摇。人们发现,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维护,并不能当然地导致社会公平和正义,它往往妨害其他个体和团体的自由和权利,损害社会的总体利益,因而是不公平、不正义的。单纯强调个性的自由解放,并不就能使整个社会肌体健康成长。个体与社会整体存在着矛盾冲突,需要协调。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和机制进行调节和干预,协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克服或缓解其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建立一种新的公平、正义、效益和秩序。鉴于“无形之手”的调整无力,国家再也不能保持中立,袖手旁观,而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挺身而出。“国家之手”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19世纪末便陆续以经济法的形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新兴法律部门站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崇尚社会本位,推动国民经济朝着持续、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现代经济法的存在,是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不可避免。

(2)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契合

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社会法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法之本位,即蕴涵于法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中的精神和理念。私法奉行个人本位,公法奉行国家本位,社会法所奉行的则是个人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由个人本位和国家本位演化而来的社会本位。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就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6]其次,经济法以社会自治为主要调整手段。社会自治不同于私法中的私人自治和公法中的政府统治,而是一种由社会成员参与治理的方式。它既限制私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又限制政府的纵向性和垄断性治理,对社会成员而言是自治与他治并行。再次,经济法强化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就其责任相对方而言,就是对当事人以外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既包括对所在市场和社区公众的各个成员的责任,又包括对所在市场和社区整体的责任;既包括对当代人的责任又包括对后代人的责任。经济法基于社会本位,将社会责任法律化,以保障社会责任的全面实现。(1)将社会责任转化为法定义务;(2)加重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责任;(3)将社会政策目标转化为社会公共干预的法定目标。除上述三方面外,经济法的社会法属性还体现在经济法是保护和扶持弱者的法律、经济法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诸方面。

(3)经济法的归位

如前所述,经济法出现在社会法发展的第三阶段。垄断出现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弱小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普遍受损,竞争机制受到排斥,宏观经济均衡赖以实现的微观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论是经济危机的救治和防范,还是战争的应对,都需要国家干预的触角由社会领域进入经济领域,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于是,在社会法领域出现了以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法,如德国制定了《钾素经济法》(1919年)、《煤炭经济法》(1919年)等法律;美国制定了《谢尔曼法》(18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年)等法律。经济法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较之其他相关学科而言,算是一个新生儿了。然而,经济法学在我国,从研究的原初阶段开始即面临多方的责难,一直为其他相关学科所诟病。即使在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已得到基本共识的今天,有关经济法本质界定的争论也一直未停止过。难道经济法真有着一张无法琢磨的普洛透斯之面吗?从何种角度切入能更好地进行经济法的本质解析,以揭示其特定的内在规定性呢?也许经济法的社会法阐释正是适宜的路向。将经济法重新归位于社会法,恢复其与社会法天然的血缘关系,除了让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经济法的历史演进轨迹,更为重要的是,将经济法作为社会法之有机构成,能够更为直白地揭示其社会公共性的本质品格,对于进一步厘清法律体系的构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依据胡塞尔现象学,只有在认识论中才谈得上区分本质与事实,本质不是在时空中自在,而只是在把握它的行为中被把握到、被体验到、被直观到、被明证性地给予,认识的真正含义在于去认识“本质性的对象”,而不是去认识“对象的本质”。胡塞尔将形式本质与实质本质加以界分,指出:“实质本质是对应于各门理论自然科学而言的;各门自然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包含着该区域的区域本质即实质本质,和以这个区域的实质本质为基础的经验对象。”[7]在我们论及经济法的本质时,我们所指的是如胡塞尔所谓的实质本质。我们之所以探究经济法的实质本质,其目的在于确立经济法在当下法律体系构造中的地位,以此种实质本质将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等特定法律场域区分开来。笔者以为,遵循胡塞尔现象学关于本质普遍性的分析理路,利用经济法的上位概念“社会法”为经济法定性,不失为刺破经济法普洛透斯之面一种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98。

[2]杨紫煊主编。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5。

[3]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

[4]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

[5]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27。

经济学的性质篇10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性资助发展性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渐突出。《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2007〕13号)文件及配套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国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保障性资助模式无法满足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模式,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从物质脱贫到素质能力脱贫,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就是在保障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项目,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提供经费和机会,满足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它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发展性资助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发展性资助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旨在通过发展性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能力、人生品格、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次,发展性资助激发学生自主成才的潜能和动力。发展性资助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而建立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精神上和能力上脱贫。

再次,发展性资助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发展性资助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高校只有结合各自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发展性资助项目、具体的行动计划,配备高水平的指导团队,发展性资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发展性资助是在物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在资助内容、资助理念、资助形式、资助管理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在经济上,以物质资助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精神上,以自信、自强、自立为基础帮助学生;在思想上,以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学生;在能力上,以实践实习、素质提高为手段锻炼学生,形成立体化的资助育人体系。

2发展性资助的必要性及意义

经济性资助在满足学生生存需求的同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因此,为满足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建立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其自身的意义。

2.1克服单纯的经济性资助的局限性

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国家资助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基本上实现了保障性资助目标。但单纯的经济性资助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首先,单纯的保障性资助过多倚重物质扶持,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精神支持,容易让他们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单纯的经济性资助无法消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或家庭,他们在英语口语、计算机水平、知识视野、人际交往等方面与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单纯的经济帮扶虽然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再次,单纯的保障性资助没有为贫困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

2.2满足90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与普通大学生的需求是一致的。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已进入90后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以90后为主,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行为上,有较高的自主性,渴望独立;情感上,民主意识强烈,自我发展需求迫切。面临物质条件富裕、素质能力突出的同学,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一定自卑心理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等的需要。经济性资助无法解决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更加重要。

2.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包括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充分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3发展性资助资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中山大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原则,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有效的办法,认真落实国家“奖、勤、助、贷、减、补、免、偿”等政策,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例如新鸿基助学金、易方达助学金、香港道德会助学金等,基本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

在经济性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中山大学不断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开展“优向助学”,建立了以“能力发展、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性资助体系:

3.1以“人心向学”为导向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长

中山大学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管理机制,帮助受助学生聚焦学习、崇尚真理,践行学校“人心向学”理念。第一,通过排查,建立贫困学生学业困难数据库。以促进学习为核心,以学习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帮扶、学习小组“多对多”帮扶等活动,通过学长和朋辈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教育培养活动,使贷款学生学习成绩逐步提高。第二,结合院系不同专业,广泛开展学术活动,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学习困难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目前,中山大学每个学院都有学术性社团,贫困学生在这些社团中占有很大比例。第三,采用典型教育法,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学子榜样,不断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例如,每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人心向学”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发展取得了实效,例如:2012-2013学年,6.8%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成绩绩点高于4.0(全校约2.51%的本科生成绩绩点高于4.0),有31.17%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这一比例已高于全校本科学生获奖学金比例。

3.2以素质课堂为载体,塑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良品质

中山大学倡导在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和感恩奉献等教育。在每年奖助学金工作开始之前,院系都会集中宣讲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并且定期举办以爱国、诚信、感恩、勤俭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校园媒体,如校报、院级刊物、网站、微信平台等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故事,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各个院系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课程。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素质课堂,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完善自身品质,精神上自强。

3.3搭建公益实践平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山大学倡导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参与不少于50小时的公益服务(即每周一小时公益服务),并且不断搭建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的公益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

(1)成长动力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添动力。“成长动力营”系列活动是为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开展的。活动一般有讲座、学习、参观等。例如,新鸿基优秀学子“成长动力营”是为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增长学生见识才干设立的系列活动,旨在推动受助学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的情怀。

(2)公益性社团、公益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提升搭建平台。中山大学三余社、雁行社、新鸿基公益服务队等都是由贫困学生组成的公益性社团,旨在吸收贫困学生参与公益,开展社会公益项目。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学会感恩、锻炼能力。同时,中山大学也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倡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参与公益服务活动,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传递爱心。例如中山大学亚德客公益实践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学校还从“985”经费中专门设立大学生校园公益项目,鼓励家庭经济学生参与其中,立足校园开展公益服务。至今,中山大学参与公益服务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已经超过1万人次,人均公益服务时数超过40小时每学年,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3)成立公益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公益服务与创新。中山大学与广东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一起成立仲明助学基金大学生公益研究中心。作为一个以推进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为基本工作目标的非营利研究机构,研究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能力的高素质青年公益人才,将着手推进大学生公益“千百十工程”,即每年资助100个大学生公益团队,带动1000个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并重点推广其中的10个优秀公益项目。

3.4开展困难学生海外游学项目,开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国内各高(下转第41页)(上接第29页)校都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加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和合作,高校大学生因此有了更多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交流机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但是,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的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海外游学项目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