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十篇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十篇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2:58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计算机信息管理重要性

众所周知,疾病防疫控制非常重要,但是很多部门都不能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导致疾病控制中心很多工作开展很困难,当前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疾病防疫控制,省去很多人力物力,也方便了疾病预防控制的开展,由此可见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远大于常规的管理模式。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分析

1.1医院对疾病预防控制不重视

当前医院对疾病预防根本没有按要求的去重视,很多医院认为预防疾病不是医院的服务范围,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救人,让患者满意就是做好医生的本质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就是一个摆设,医院有没有到疾病控制中心汇报工作,也从来不去追究、核实。只是象征性的找些数据,再或者随便填一些数据,疾病控制中心从没对此追究过医院是什么原因不上报,疾病控制中心也很少对医院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测评,完全放任自流,这样疾病预防控制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1.2市场对疾病预防控制不重视

随着我们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到处都是,疾病预防控制又成了一大难题,这就要求质检部门对整个市场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商品的监督,检测依据的监督,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的作业指导必须行为有效,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检测能力,严格监督行业的程序和方法。监督部门应该把被检查不合格的商品定期的送到疾病控制中心,这样疾病控制中心可以提前做好防疫工作。

1.3农林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的不重视

现在的环境农林部门应该把种植、畜牧、家禽的管理、兽医医院和相关的国家政策给予明确规定,国家要给予什么样的鼓励和资金,凡是养殖或者种植户应该给予普及相关知识和预防疾病控制方法,要不定期给市民宣传疾病预防控制预防知识和方法,能让市民增强预防疾病知识,不要让市民认为预防疾病只是小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让疾病得到预防和控制。

1.4市民对预防疾病控制的不重视

如今的社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市民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淡,不愿积极参与和共同参与,甚至看见身边的事都不去监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其实疾病预防就要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首先不去有毒有味的地方,不去买不卫生的东西,不吃三无产品,看到和听到不合格的食品就应该向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打投诉电话,禁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这样大家都参与进来,才能做到提前预防疾病,控制疾病。

2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后的策略

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疾病控制中心c常见的报表单位,如:畜牧检疫部门检疫结果数据库、大中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病例管理系统、农业局和林业局相关的技术服务、相关动物疫情服务系统等数据给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进行只读数据的单向服务,给基层单位减少了报表编制和报送的劳动量,也让疾病控制中心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数据。

2.1疾病控制中心与医院的数据联动

现在疾病控制中心可以通过数据库对医院的病例进行随时查看,医院有多少病例,什么病情,用什么方法预防,这样就方便防疫疾病工作的开展,既省时省力,还能快速解决疾病预防控制的问题。为了能让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顺利进行,疾病控制中心应对防疫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持证上岗,尤其是对各种传染病控制和检测,并逐步消灭各种传染病的发展和流行。组织对重大疾病防制,组织指导全民健康和疾病防制活动。

2.2疾病控制中心与动物检疫站的数据联动

疾病控制中心也是用数据联动调取动物检疫站的数据,根据数据可以分析动物的具体安全状况,动物是疫情的传播途径,可以根据动物的疫情来分析人的疫情。疾病控制中心应该把家禽的管理、兽医医院等相关的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普及什么样的鼓励和奖金,凡是养殖或者种植户应该给予科普相关知识和预防疾病控制方法,要不定期给市民宣传疾病预防控制、预防知识和方法,能让市民增强预防疾病知识,不要让市民觉得预防疾病只是小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让疾病得到预防控制,当发生传染病时,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人员、交通工具、物资采取隔离观察、检查消毒等措施。

2.3疾病控制中心与农机站的数据联动

疾病控制中心通过数据联动能够掌握养殖户,都养些什么家禽,厂房在什么位置,这样疾病控制中心就能通过数据来给养殖户宣传预防疾病的方法,还能给用户指导在什么时期用什么预防针,这样用户既能减少经济损失,又能科普养殖知识,还给农机站省去部分人力物力,疾病防疫还能够提前控制。

2.4疾病控制中心与市民的建议,投诉,隐患的数据联动

疾病控制中心应及时能与市民的建议、投诉、隐患的进行数据联动,比如动物粪便的处理,还有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对于市民的建议和投诉,疾病控制中心应及时给予解决和解释,以防疾病的蔓延,市民都要积极参与疾病防疫控制中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投诉,这样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量就大大减少了。

3总结

计算机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事业及时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实现战略调整与转移,也为企事业发现内部优势与弱点提供参考依据。实施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于疾控事业日渐增加的计算机信息量和计算机资源的大量应用,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发展角度,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做到全面规范的应用,方便快捷的浏览检索,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开展好这项工作,将对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产生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靳桂明,吴凌,王琳,等.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5(11):31-33.

[2]黄素丹,张德仁,张秀英,等.医院传染病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医疗装备,2007,4(04):45-46.

[3]于竟进,于明珠,苏海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策略和落实效果[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4(04):76-78.

[4]景一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及预测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9(09):90-92.

[5]张雪丽,丁凡,李群.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里资源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5(05):89-91.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应该立足疾病预防控制特色,除了具备普通图书馆应当具有的基本文化氛围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宣传资料,比如一些抗击传染病的事迹,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该遵守的各种禁令等,让阅读者一进图书馆就能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掌握为人民服务的各种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的阅读者服务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图书馆工作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为阅读者服务,为疾病预防控制科研服务,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图书管理工作要坚持政治和专业突出,所以采购部门在采购新书时,政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类图书应该占有很大的比例,每年新出版的此类图书基本要全部采购、收藏,其他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职业有关的图书也要优先采购,比如法制部门的规章、卫生部的各类指导实施意见和规范等,这些图书都是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比较喜欢的。每年征订新期刊时也要考虑多订一些时事政治、疾病预防控制学术、卫生应急预案、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等方面的期刊,以方便阅读者有针对性地查找所需资料。

三、图书流通和报刊阅览工作

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部和报刊阅览部是直接面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方式甚至一言一行,都能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产生影响,所以在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对待阅读者要爱护,说话要耐心,服务要热情。作为管理者,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不能姑息迁就,必要时要严肃批评。比如要求进入图书馆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衣冠整齐,帽子、书包等物品必须放在指定位置,穿拖鞋者禁止入内。对不听劝告、乱扔垃圾、不正确使用代书板、图书乱放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保证图书馆的正常阅读秩序。

四、电子阅览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电子阅览室是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上网查阅资料的地方。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需要,购进一些与公务员考试、公共卫生职业医师传染病学考试等相关的数据库,还有一些相关的论文集,以方便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查阅使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子阅览室不同于一般的网吧,在管理上要更加严格,坚决不允许利用电子设备玩游戏,只能查找和下载学习资料。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还要经常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对有关的内部资料要保守秘密。

五、参考咨询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具有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要搜集全国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信息资料,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及各部门的决策当好情报咨询参谋,给领导及有关单位准备好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类图书情报资料,作为决策及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将搜集到的理论前沿信息资料反馈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与基层人员进行交流,以期对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所指导。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离不开阅读者的参与和支持。首先,要吸收阅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为阅读者提供服务。因此,在图书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时,应该认真地、广泛地听取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完善图书馆与阅读者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了解阅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消除可能出现的矛盾,保证图书馆与阅读者之间直接服务关系的和谐。最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者教育培训,将图书馆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及相关事项告知阅读者,帮助阅读者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图书馆的资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要通过建立阅读者信息库,为阅读者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服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好阅读者信息基础工作,即获取阅读者的个人信息,比如阅读者的需求爱好、行为特点、使用习惯等。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取阅读者的信息。第一,通过阅读者在本馆网站上进行检索查阅的跟踪记录来获取详细的阅读者信息,这是比较直接的渠道,也是准确率最高的方式。第二,阅读者在网站上登录注册时所填写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学历、地址、兴趣爱好及希望得到的信息资讯等,但要注意,有些时候阅读者为了注册成功会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因此需要对阅读者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第三,根据网站上留下的联系方式直接与阅读者取得联系,通过这种直接的、两点式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捕捉到阅读者的需求。总之,要通过对阅读者信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阅读者信息库,从而准确把握每一位阅读者的个性需求。

六、图书馆员的队伍建设

工作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图书馆功能的主要实行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图书馆员的参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就无法开展。我国图书馆行业要求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水平,掌握图书馆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图书馆员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图书情报理论与实践知识、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外语知识等,这些要求都说明了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图书馆员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图书馆工作,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图书馆除了要给馆员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使馆员不断接受各种培训外,还应该定期派馆员到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锻炼,体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工作,学习他们的良好工作作风,了解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缺少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有针对性地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服好务。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派馆员到兄弟单位去参观取经,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办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图书馆。

七、结语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3

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政发〔2011〕60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县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县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了连续17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在县的传播蔓延,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基础还很薄弱,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艾滋病、结核病危害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更加艰巨。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

突出防控工作重点,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要进一步明确防控任务和工作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落实各项防控任务,一继续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组织实施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加强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疫情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应急能力。加强艾滋病监测,做好重点人群干预,落实患者的治疗与关怀政策。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免费治疗,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治愈率,力争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肺结核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50%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县城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对疫苗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规范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置工作,建立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二积极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防治相结合的慢性病防治原则。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干预策略,控制危险因素。重视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力争用3-5年的时间,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

完善防控工作策略,三认真做好地方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继续贯彻《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开展地方病监测和调查。研究制订地方病防控工作方案,提高地方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大碘盐和人群碘营养状况的监测和监督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

制定全县职业病防治规划,探索研究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控制策略,加强对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健全职业病诊断、鉴定机制,提高放射性损伤、职业中毒等重大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四高度重视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完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校卫生等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监测体系;研究对各种危害因素与相关疾病有效控制的技术措施和干预机制;开展自然灾害、水污染、食品污染、核辐射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以及不明原因和新发疾病的监测和预警,五加强公共危害因素监测。切实提高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

将精神卫生、牙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网络。县、乡(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以县乡(镇医疗机构为服务阵地、以村卫生所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镇疾控站和村卫生所建设。保证乡(镇村两级公共卫生人员相对稳定,乡(镇疾控站人员享受全额事业工资待遇。

用2至3年时间,二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按照国家要求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检验设备。使a类检验设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5%以上。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生物安全制度,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健全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在2011年底前全部实现网络直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信息平台。

领导班子成员中卫生专业人员应不少于2/3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行政领导应由卫生专业人员担任。

科学合理地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要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严格执业资格、人员准入、岗位准入和内部考核制度。建立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和向上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备案制度,县疾控中心新进人员不低于专科学历,县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乡(镇卫生院都要配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职人员。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优化人员结构。利用2年时间,完成县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专业骨干培训。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和培训制度,鼓励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学历教育,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轮训1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一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分析形势,建立政府定期分析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县政府每半年听取一次相关部门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防控措施,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需要。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制度。县政府每年对各乡镇政府(园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政府财政补助、单位评先评优和主要领导奖惩挂钩。

二明确部门责任

组织协调工作任务的实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的指导。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卫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严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准入,建立对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能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综合能力。建立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责任范围内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监督考核评估体系。

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与卫生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做好各项资金保障、监督管理和效益评估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需补充配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现场应急处置设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所需经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比例纳入预算;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与卫生部门共同规范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才引进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企业防控职业危害的监督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和流通监督工作。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预防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4、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通常心功能不全时,就会造成血液和氧气不能很好的输送到心脏,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5、经常打哈欠:很多人在春季总是懒洋洋的,哈欠连连。此时,老年人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类似“春困”的症状,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特别是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由于血管壁弹性降低,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致使大脑缺血缺氧,患者会通过打哈欠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从而使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着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发生,需要引起注意。

三、心血管病的预防:引起心血管病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占20%;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心理素质差等原因占80%,由此看来,心血管疾病是可以控制与预防的。

1、合理的饮食: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因为合理的膳食可以达到控制体重、胆固醇、血黏度的目的。老年人的饮食应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时进餐,不暴饮暴食。老年人宜戒烟,可少量饮酒。适量的运动:

合理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进行合理强度下的有氧运动,每周应坚持运动不少于150分钟(即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如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打太极拳、打球、跳舞等。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的健康:

心态平和、心胸开阔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良药。忧虑、烦躁、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若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早就医检查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患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而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临床治疗目的:挽救生命,减少致残,防止心脑事件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就临床意义而言,其预防重于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有的预防措施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调控血脂,改善心理及社会因素,健康饮食和增加有氧运动以及积极的药物预防治疗已经证明非常有效。在我国众多的医务人员和广大的患者也已认识到预防意义,并且认识到医药的预防意义。因此临床有许多患者定期静滴中药活血针剂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2胡大一,丁荣晶.转变理念,重视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5):857-860.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5

由于现代生活的提高、工作压力增加、饮食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呈增长趋势。此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心血管疾病有哪些病种、症状,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合理膳食,学会心血管疾病病种与症状的护理。

心脏常见疾病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维持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1]。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为先心病,没有明确的病因,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疾病:心肌疾病是指心肌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常见症状及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患者在休息或较轻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常。护理:①观察病情:呼吸困难有无改善,皮肤发绀是否减轻,血气分析是否正常;②休息与:协助患者取合适,根据病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③给氧:根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流量2~4L/分;④提高活动耐力:根据心功能制订活动计划,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以减少体力活动,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心肌耗氧量减少,改善呼吸困难。

胸痛:因各种理化因素刺激支配心脏、主动脉或肋间神经的传入纤维引起的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护理:①疼痛的观察:注意观察心前区疼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有无诱发因素等;②减轻疼痛,防止复发:有良好的休息环境,遵医嘱给予镇定剂、镇痛剂以及治疗;③给予心理护理:让患者减少的疼痛的恐惧。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护理:①注意心率、心律的变化:主要是测脉搏、听心率,必要时做心电图;②严密观察病情:心功能不全时心悸可伴呼吸困难、发热、胸痛,严重心律失常伴晕厥、抽搐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③做好心理护理:和患者说明发病的原因以及发病的是应做何处理,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④增加休息时间:让患者适当的增加休息时间,减少活动的次数。不要让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与饮料,以免引起心悸。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体循环系统静脉瘀血等原因,使组织间隙积聚过多液体所致。护理:①与休息:让患者多休息,下肢抬高,伴胸腔积液或腹水的患者宜采取半坐卧位;②病情监测:控制输液速度,定期测体重,严格记录出入液量;③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观察尿量、体重及水肿消长情况,检测血电解质的变化;④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聚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缺氧,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护理:①休息与活动:发作频繁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②发作时处理:将患者置于通风处,头高足底位,解开领口,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③避免诱因:嘱患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一旦有头晕、黑矇等先兆是立即平卧,以防摔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预防

长期大量饮酒对人体各系统都有损害,血压、血脂代谢也不能幸免,饮酒可使血压增高。无限制地摄入过多热量、动物性脂肪等,不仅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而饮食调节、合理膳食则是减重、调脂、降压不可缺少的方式。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过程,做到合理的饮食应先制订好饮食计划。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限盐: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g/日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天用盐量以1~2g为宜。

心脏是全身血液的循环中枢,心脏一旦发生疾病即可危及生命。而通过对上面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有哪些常见心脏病,它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应该如何去预防、护理。心脏病患者的饮食是如何制定的,让患者的疾病得到缓解。心脏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一大危害,预防、治疗心脏病是人们不忽略的。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6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尤其35~54岁青壮年发病人数增加最为迅猛。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概念wHo定义的广义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和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常常是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的意义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mmHg,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了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指南沿革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7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对疾控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了各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提高了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全省计划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三个零”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的中期目标;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的态势;构建了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两个百分百的目标;通过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各种传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制试点工作取得进展,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

虽然“十五”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各种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时有发生;免疫针对性疾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卫生与安全、伤害、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大。而现行公共卫生体系尚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疫情信息监测和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相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时期,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要求,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防控、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工作范畴,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在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疫情信息报告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是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实现工作重点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是以改善检测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装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疾控工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0/10万以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得到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为:

(一)艾滋病防制。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健全艾滋病防制工作队伍和网络,实施自愿咨询检测和重点人群监测,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到2010年,将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万人以内。性病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15-49岁人口中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有效干预措施覆盖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保持率达到6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省级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覆盖县以上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维持在15%左右。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对症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中医治疗服务;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获得母婴阻断服务。

(二)结核病防治。实施DotS策略,加强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坚持双向转诊制度,肺结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提高病人发现水平,确保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认真执行督导化疗制度,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全程督导覆盖率达到8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95%。新发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85%以上。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为实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扩大全省流感监测网络,加强流感实验室建设,加强疫情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提高快速检测和预警能力。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疫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报告、快速诊断、果断处置,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四)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加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建设,开展疫情监测,做好外环境病原学检索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小、严、实”的要求,立即扑灭,力争不出现二代病例。

(五)乙型肝炎防制。落实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以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到2010年,我省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死于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明显减少,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0%;2002年后出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六)慢病防制

加强慢病防制能力建设,各设区市疾控中心设立慢病防制科室,建立慢病防制专家指导队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与监测和与慢性病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慢病防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率不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病人的管理,到2010年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牙病知识的知晓率达60%以上,管理率不低于35%。“十一五”期间,各设区市至少设立一个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区、市),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七)学生常见病防治

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常见病监测体系和学校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加强学校防病工作的技术指导,完善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卫生保健服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落实防病措施,提高学生体质,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及时控制突发疫情。

(八)免疫规划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相关保障制度;全面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控工作。以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继续维持全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aFp监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wHo的要求,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处置能力。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力争将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进一步降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实行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到2007年,完成全省所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和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省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新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率≥95%,应补种儿童完成全程补种率≥90%;白喉发病率控制在0.001/10万以下;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控制在2/10万以下。

四、工作策略

(一)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1)疾病监测

根据疾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建立覆盖全省涵盖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制定全省疾病监测工作规划,强化对监测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监测内容、方法、效果的研究,提高监测水平,对部分重点疾病建立预测预警分析模式,制定动态预警阈值。到2010年,对国家规定重点监测的法定传染病全部实现实验室诊断级别的监测,做到每周预警预报。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监测,通过生活方式与发病规律的研究,指导群众科学防病。

(2)健康水平监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若干个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的监测,对全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若干个学生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以及因病缺课等指标的监测,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科学指导防病工作的开展。建立若干个居民营养状况监测点,开展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的监测,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危险因素监测

设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点,以健康相关产品监测、水质监测、病媒生物监测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职业危险因素监测、伤害监测、心理-行为监测等,进而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为群众提供健康安全警示。

(二)加强健康教育

围绕疾控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各种适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素质,增进健康。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三级Vpn专有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基本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办公、疾病监测、应急反应和检验检测的需要。抓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12320的建设,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设立群众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工作中来。建立健康信息制度,发挥预警和健康提示的作用。加强疾控系统办公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努力达到实验室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市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标准。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建立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基本功能。重点建设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艾滋病监测确证、脊髓灰质炎监测等实验室,形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到201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能100%开展检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强化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全员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4个学时,重点培训不同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防治所需的基本技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开展对乡、村防保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年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2天,着重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水平。省、市疾控机构要有计划地接收下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进修培训,重点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和疾病检测、卫生检测专业人员,争取在5年内对相关专业人员轮训一次。

(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以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监测、疾病检测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领先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的行列。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开展防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测、诊断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全面落实防病工作职责。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工作策略;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逐年提高对防病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为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疾病控制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和任务,严格依法办事。

(三)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健全以各级疾控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各级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发展,拓宽疾控服务的范畴,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疾控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重点围绕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机构建设装备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考核标准等,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心血管;高血压;膳食;防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0-02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

一、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心血管疾病。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2.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3.紫绀

紫绀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4.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心血管疾病质一过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6.疲劳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1.膳食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

饮食结构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不适当的饮食结构,如摄入过多的脂肪、胆固醇,会引起机体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开展饮食防治,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这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最佳方案。

(1)主食粗细搭配

粗粮内的纤维素及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对于预防肠癌和由于血脂过高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好处。适量进食含纤维素高的粗粮对人体是有益的。主食要粗细搭配,把粗粮熬粥或者与细粮混起来吃,实现粗细粮互补,更利于健康。粗粮内的赖氨酸含量较少,与牛奶等副食搭配可补其不足。

(2)副食荤素合理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副食搭配是蔬菜与肉类搭配,由肉类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荤素搭配,合理膳食,有利于身体健康。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糕点、甜食等,多食水果、低脂奶制品等限制脂肪的摄入;多食用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豆制品等,能保证身体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氨基酸。

(3)调味品应限制钠盐

体内钠盐增多会促进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摄入食盐较多者患高血压病的几率较高。因此,要减少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应少于5克,即大约为小汤匙的半匙。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时酱油中所含的钠,3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应少吃咸(酱)菜、腐乳、皮蛋等腌制品。

(4)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

人体所吸收的脂肪酸,70%来自于食用油,食用油在日常饮食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烹调时应选用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亚油酸具有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壁硬化、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等作用。

2.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1)戒烟限酒

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2)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3)心情舒畅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4)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三、展望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成果在不断涌现,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必须普及相应这方面的知识,让普通大众掌握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达到预防的目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越来越受到普通人民群众的关注,这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prosky,L.etal.ControllingDietaryFibreinFoodproducts,Van.nostrandReinhold,newYork,1992.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猝死;防治措施

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老龄化的现象不断突出,对于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疾病则是一种很常见,也是一种多发的疾病[1,2],而且发病率也是十分高,而导致这类病发的原因则是很多,并且患者死亡率也是十分高,这给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改善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医院对治疗的老年性心血管疾病做了一些列的临床分析与总结,并且做了一些针对性方面的治疗,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大江厂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72例患者,这些患者中治疗组的男性患者为38例,女性患者为34例,而患者的年龄大多数为60~76岁,大概的平均年龄为86岁。在这些患者当中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为27例,冠心病患者为21例,高脂血症患者为13例,这些患者可同时兼有两种或者是三种以上的疾病。

1.2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的患者均有一些心悸和疲劳、头晕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胸痛、气短等症状,甚至一些严重的患者则有呼吸困难的症状的表现。

1.2.1宣传工作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健康讲解,普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讲解一些日常预防以及日常卫生方面的重要性,这类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配合。

1.2.2常规方面的措施让患有疾病的人群定期地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对血压进行测量,积极主动的去配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控制一些原发疾病,来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2.3日常饮食方面的调节在心血管老年人当中,在日常饮食方面应该多吃素食方面的食物,不要挑食,也不可以进行暴饮暴食,尽量少吃一些动物的脂肪,多吃一些易消化的而且有一定量的营养价值的食物。不要吸烟,尽量少喝酒,多运动,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1.2.4心理方面的护理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得心血管疾病史会有焦虑和急躁的心理,要适当的给予一些安慰,尽量减轻老年人苦闷的心理,要有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去对待老人,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预防措施。

1.3疗效方面的评定对于综合干预方面的预防在12w过后,这些患者的症状明显地得到了改善,血压、失眠以及抑郁方面等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与分析,是采用于一种叫做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和睡眠状况的调查进行的统计(总分数为50分,分数高的睡眠质量则为差)。

1.4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了统计学的软件SpSS13.0,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统计,进行了t检测,且资料均已(x±s)来表示,存在数据差异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由于本组的报告可以知道,在一些多项的综合干预下,患者在临床方面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一些测量的结构在干预后明显的要好于干预前,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老年人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在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明显易于合并发作,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注意血压的下降和位置性的低血压等。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服用一些降压的药物之外,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在饮食方面的控制,要少吃盐、脂肪类以及那些低胆固醇的食物,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在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有着共病一样的现象,其原因多为多种元素共同使用的结果所导致的,既有着神经生物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有着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影响。

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①要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要避免一些高脂肪的食物,坚持低膳食,多样化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内的酸碱平衡;②便是调整心态,避免情绪发生急躁,压力过大等现象的出现;③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药物的副作用,尽量的多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诸多的预防措施中,使我们注意到了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大多数是容易反复发作的,与众多因素有着影响,例如:环境、心态等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是单一的,要综合各项措施来进行,才能达到一种更有效的预防效果,使得老年人能够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常见疾病预防管理制度篇10

1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两级管理的原则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为中心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1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纳入中心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中心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1.2将业务档案分为中心、科两级

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测档案分别为中心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1.3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

凡划归的中心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纳、整理、立卷,定期向中心档案室归档,交由中心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1.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

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纳、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

2中心、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2.1中心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在确定中心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存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中心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2.1.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2.1.3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等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2.1.4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2.1.5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2.2科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且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即在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本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的疾病控制、卫生监测服务中所形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就可以随意处置,而应做为科级业务档案存科保管。

3实行两级管理的意义

3.1中心级管理有利于疾控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首先,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中心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中心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其次,由于中心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中心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中心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中心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疾控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中心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中心疾病防控信息的交流,为全市甚至全国的疾控工作提供利用。

3.2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疾控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疾控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可以及时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需要。

4两级管理的实施

4.1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中心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经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中心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中心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严格科级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4.2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各科兼职档案员大多熟悉本科室的业务,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学分评定,以提高他们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档案室人员也要主动指导科室立卷和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