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分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4:25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1

【关键词】高考历史材料题特点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1-01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中试卷试题结构是一直有所改变的。结合过去几年间的出题规律来看,有很多试题是通过材料的方式来呈现的,且在全部试题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给予材料题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并逐渐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把握材料题的命题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的命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命题中材料形式的试题比例近几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笔者通过对福建近4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统计,选择题中的材料性题目,2012年有7题,占28分,其余三个年份2010年、2011年和2013年都各有9题,占36分,如果加上固有的材料解析题52分,整份试卷材料题达到了80及80分以上,由此可见,材料性题目在历史高考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命题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注意用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解答问题。

再次,命题特别强调开放性与层次性,主张采取SoLo分类评价法,即开放式与能力层次评分法,以此达到三个重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史论与史观的培养。此类命题在历史的材料解析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综卷第38题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给出相关材料后,根据材料进行设问,设问往往围绕四个层次展开,分别为读取信息、辨别历史、阐释历史、论证问题。所谓的读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有效信息完整地、准确地、合理地表达出来;辨别历史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就是要客观的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问题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从而能够批判、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注重复习准备工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研究教材

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学生主观地认为,只要平常多接触一些深题、难题,那么,在考试中就会多一些胜算。其结果恰恰相反,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能掌握透,那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难以领会,又花了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做材料解析题也是如此。尽管课改以来,在命题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所提供的材料还是所提供的设问,都是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延伸与扩展。所以,笔者一贯主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研究教材,夯实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力求将知识点讲细、讲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加强知识的整合,树立通史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采取模块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形式虽然有利于同类性质问题的综合归纳,但是,它本身也打乱了史学的通史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做题。当材料题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时,学生往往由于通史概念的缺失,难以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前后相关联的史实,从而不能判断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那么这道材料题的相关设问也就无从回答。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重构通史体系,以有利于对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对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做好材料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多练

知道了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和掌握了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够顺利地完成答题。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具体的进行演练,一旦遇到题目,尽管理论上有一套一套的方法,但是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多读多练。读得多了,不仅能够加快有效读题的速度,而且能够扩展材料接触面;练的多了,答题的感觉就培养出来了,就能够善于捕捉材料与问题的核心,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临场的发挥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三、讲究应对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一)先审题,后阅读

多数考生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材料解析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才看设问。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不了解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对材料的理解度。所以,采取先审题,后阅读材料,可以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且在所要考查的问题明朗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核心等实质性内容,可以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材料解析题设置的问题为我们阅读理解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仔细审题,认真阅读

做材料解析题的题目,最忌讳只浏览大意。没有仔细认真的审题和阅读,往往会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类题目,经常在问题的设置和材料中隐藏一些“陷阱”,比如一道题中,常常会包含不只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浮于问题语言的表面,而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时并不在材料段落中体现,而在于材料的作者或者该则材料的出处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材料才能有所发现,这也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必备条件。

(三)紧密结合教材,切忌答题与教材分离

众所周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后注意与书本相关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四)答题序号化

目前评分标准多数还是采取“踩点给分”,即要点的全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各点的完整性。因此,在答题中,笔者强烈建议必须分点答题,注明序号。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答案的遗漏点,保证要点的齐全,又能显示答题的条理性,符合解题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20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最合理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一直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都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创设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本论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制定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几种在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有在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制定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表现如下。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不是独立的部分,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评价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在选用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把教学策略放在教学过程的整体中考虑,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内部因素,还应该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教学策略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课堂最优化,构建高效课堂实施的各种方法、手段。

(二)实用性原则

任何策略的制定都是为了实践,教学策略也不例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策略的实用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策略相当于纸上谈兵。所谓实用价值,一方面是指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指选用的教学策略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性原则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能是漫无目的的,需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如:复习所学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替代性教学策略为主,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梳理教学内容、总结历史规律和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记忆历史事实、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灵活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课前教学准备的重要一环,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形成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教学有了教学策略作为基础,教师才能从容不迫。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受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会产生多种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能只有一种方法或策略。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以问题导入课堂内容,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会偏离课堂内容,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形式

(一)以故事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段历史都是由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这些历史事件经过几千年的口耳相传形成的经典的历史故事。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历史故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出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融入课堂。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以“尧舜禹的禅让制”“大禹治水”等故事作为开头导入教学内容。

讲述历史故事可以是教师引人入胜地讲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还可以截取故事中的一部分设置悬念,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长征过程中的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将遵义会议之前的党内情况和外部情况描述一遍,“党内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主力元气大伤,红军被迫转移,眼看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在危急时刻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这次重要的会议是什么呢?会议上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改变了党的命运。对革命来说,又有什么巨大影响?”

(二)合作探究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课的内容有延伸性,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对所学的知识至关重要,受空间的限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展示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查阅相关事实材料或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方案、总结反思,有时探究内容难度大、范围广,就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合作探究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立足生活现实,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贯穿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性的目标还应有情感目标、现实目标,教学内容应该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对未来生活有指导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将知识回归实际生活,采用播放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有具体的教学策略指导,但是为了保证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耐心处理学生随机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随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有充分的耐心,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那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探究寻找答案;那些指导学生所学知识的线索性问题,教师要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本身。教学策略只是一种形式,知识的传授才是教学的根本。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3

关键词: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复习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系统工程,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不能只有一种复习手段或一种复习策略,是需要多层次、多手段的。而当有多种手段出现时怎么协调安排,这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此时,策略很重要。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以及本人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具体有以下三大策略:

一、时间表安排策略

针对学生的时间规划,我制定了以下备考策略:

1.精读和快读。我指导学生读书和做题,读书先粗后细,粗即快速阅读,细即精读。同时,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或读物的深浅、难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用精读;需要深刻记忆的,用快速阅读;对较难较深的,用精读;对浅显的,用快速阅读。

2.课前10分钟训练。课前10分钟训练相当于时下的学案教学,它比学案教学更精练、更有针对性。课前10分钟进行高考试题的训练和精练是我们历史备课组坚持了近5年的学案教学,目的就是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记住重点知识点,同时通过练习更直观地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缺漏,还可以更好地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二、关键词审题答题策略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使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那么,关键词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关键符号来审题和答题。历史试题中强调论从史出,因此试题中情境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很大,在审题和答题即组织语言上运用关键词和关键符号是十分有效果的。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要掌握一些技巧:(1)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如人物的阶级性和一些数据的变化等;(2)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3)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如省略号、分号或顿号、句号、括号等;(4)看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5)注意引文出处(材料来源);(6)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2.利用关键词来组织答案。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教材始终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托,教材知识必须充分重视,进一步强化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关注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对时空概念的整体性认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加阅读,拓宽知识面,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引入新观点、新研究成果,多角度观察同一历史事物;呈现方式要多样化,要有意识地创设新情境,提高阅读能力,并结合高考做一些模仿。

三、运用生活化方式突破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忘记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因此运用生活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术语、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一些答题的关键词。

1、运用生活化词语打开原则和迁移原则。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出的设问,我们会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问题,会迁移,会打开设问寻找答案。而在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最常见的是要回答历史事件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原因”类材料题。考查历史原因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原因类试题的设问常用“原因”、“因素”、“为何”、“为什么”等提示语。

2.运用生活化词语的逆向思维挖掘材料隐性内容。高考试题中无论是选择试题还是主观试题,大多数都以各种材料形式呈现。所选材料包括三种类型,即文字材料、数据材料和图形材料。文字材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材料。数据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节省了大量的文字表述。图形材料是把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作为命题的素材,增强了阅读材料的直观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一句及时的表扬、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一起走过高中时代。那么,高三历史教师的一个好的备考策略对于学生就更是重之又重的事了吧!若高考是海,那就让我们用点滴的知识和适用的策略建造渡海的方舟,用生生不息的热情鼓起奋进的风帆,一起踏上2014年高考属于我们的成功彼岸吧!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4

关键字:高一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初高中历史衔接

G633.51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且确立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六大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方面而言,加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策略,非常迫切。

一、有效教学及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二、及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及历史教学分析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分析:

首先,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初中历史采取了通史体例,时序性特征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新课程则采用了模块+专题体例,这种体例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具体到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重政治史,经世界史、轻经济文化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分别编制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足鼎立。

(二)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中考采用开卷方式,仅占50分,学生历史基础普遍薄弱,且思想上不重视。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如故,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一)对初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有效研读。“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此,历史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已储备历史知识,再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施教,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考其他版本的优点。

初中采用的通史编写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涉及知识在初中并没有独立成章,但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可以寻找相关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5)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6)通过宣政院管辖,知道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7)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强调掌握“分析”、“认识”、“说明”、“探讨”的能力,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宗法制、九卿、挟书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等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二)“依标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取舍。我校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依据新课标要求,参考了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后我决定本专题补充如下内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元朝的一省二院制、汉朝的另一种选官制征辟制、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等内容。对教材“关于夏商政治形式”、“六王毕,四海统一”、“法令出一”、“清朝的边疆政策”进行大胆的舍弃或略讲。

(三)对教学结构的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结构性教学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结构整合时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和课标的要求。

本专题是必修一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热点。我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两个关系和四条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四条主线。第一课时讲早期政治制度,重点讲分封制和宗法制;从第二课开始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中央C构,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内容。

一、中央机构。主要包含皇帝制和中央官制,重新整理线索为: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二院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第一对主要矛盾。

二、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高考主要考察秦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和元的行省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二对主要矛盾。这样的课堂内容调整使学生很快能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明确这些措施是维护皇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于战国,建立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征辟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二府三司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发展于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这样又将所有的制度回位到了各自的朝代,成功的从横向和纵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每一位高一历史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面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现实,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龙报新.陈晓瑞.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9-43.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5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方面是由应试考试的弊端造成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自身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对此,教师应当探求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潜能

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把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

比如,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辩论赛,评价历史人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如秦始皇等;教师可以挑出一节课,让学生比赛讲历史故事,如太平天国的故事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抢答的形式,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可以获得相应奖励。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法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身,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再现了历史场景,丰富了课堂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把当时的场景用音频和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溪水旁,雅士们作诗论文,王羲之作《兰亭序》以纪念,教师在演示图像的时候放上一首古曲,让学生如临其境,进入历史场景之中,感受历史的非凡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和谐氛围,鼓励自主学习

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加高昂。教师应当促进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分封制时,教师可以演示分封制的示意图,补充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但统治者直接管理的城邦很少。学生在了解了初步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如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有什么缺点?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出一个结果,然后将总结上报给教师,教师从中评选出最优秀的讨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友好互动,并与教师达成一种信任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习热情

中国的成语典故博大精深,学习历史知识也应该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与军事战争有关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使用背水一战、力能扛鼎、望梅止渴、四面楚歌等成语。教师首先对成语进行解释,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然后再讲述历史事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许多典故中也都蕴含着历史故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难兄难弟、高山流水、成王败寇、大意失荆州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典故,也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五、划分基本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知识比较庞杂,学生记忆时会遇到一定困难。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划分知识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唐朝的繁荣时,教师可以把唐朝分成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部分进行分析。政治上包括政治体制、中央管制等;经济上包括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文化上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外交包括与国外的往来等。教师对每个子目进行二级划分,二级子目下再分三级子目,通过划分结构,使知识点形成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探求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需要一个过程,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从日常教学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营造和谐氛围,鼓励自主学习、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习热情、划分基本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7

关键词:高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氛围独立思考识图能力

一、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高中历史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技能。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高中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中历史学习当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话剧表演,开展课堂讨论等等,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问题探究能力,是一种否定意识,同时也是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引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走向破裂,其原因有哪些,对今后革命道路的指示意义又有哪些。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小组进行相互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积累。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学生从阅读中还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树立学好高中历史的信心。因此可以说,学生高中历史知识的巩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课本知识,还要扩大阅读量。教师则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思考和总结,感悟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以地点作为标准,将在该区发生的重点历史时间集中起来,或者以年份的关联性为例,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产生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等,掌握一定的规律,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指出几个重要地点的位置,包括瑞金、遵义、会宁等地,并回顾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经过、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进行论文写作,由教师布置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当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进行评改,并在班内组织交流与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论文写作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2010(9)

[2]姚贵庭.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7)

[3]赵恒敏.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2(17)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8

关键词:影像史料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效果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的实施和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体制随之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印象的加深,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及解决问题的种种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影像史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将历史反映给学生,还可以刺激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对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理解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像史料的内涵及主要分类

影像史料是图像史料、图片史料、影片史料等多重元素的总称,其在历史教学、专项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研究范围继续扩大,就可以适用于博物馆馆藏珍藏、建筑物等社会研究活动中,通过不同方式的运用将其展现出来,进而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影像史料依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形式而言,其可以分为影视史料与图像史料,而图像史料又可以分为图片、照片、绘画等;依据内容而言,图像史料可以将其分为五种形式,分别为人物影像、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艺术品及地图,而影视史料则分为历史记录片及历史剧情片两种。其中历史纪录片主要是在某一阶段所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及历史文献题材的纪录片,而历史剧情片主要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的影视剧、录音及多媒体等;依据来源,影像史料可以分为原始性的影像史料及再造性的影像史料,在二者之中前者属于真实事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反映出历史,比如照片、绘画、纪录片及拓片等,后者属于后人依据历史资料想象或者杜撰出来的历史,比如图画、漫画等;依据状态,可以分为动态史料与静态史料两种,其中动态史料主要指的是播放的影视史料,而静态史料主要指的是以图像史料[1]。

三、不同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不同,其展现的结果与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应先将史料予以分辨,进而将不同影像史料予以判断,运用合适的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图像史料包含较多,比如漫画、照片、绘画及地图等。这些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这些史料当中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信息元素,为丰富学生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和帮助。不同形式的图像史料,其运用的策略不尽相同,影响到具体实施教学。为了有效地满足课改要求,对不同图像史料采用不同的运用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2]。

首先,漫画史料。漫画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在其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比喻、象征及夸张等手法。虽然这种创作形式较夸张,但是其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能够有效地将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等本质予以呈现,进而对恶劣形式进行批判与揭露,更具直观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漫画,进而挖掘其内涵,以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

其次,照片史料。照片是瞬间的定格形式,是整个图像史料当中最真实、客观的形式,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照片进行简单的介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进而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对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及绘画作品,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直观,这时教师可以以照片史料的形式一一展示并加以介绍,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二)影视史料的运用策略

影视史料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史料可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影视史料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直观地、形象地令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对影视史料予以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做好上课的准备。

第一,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配合影视史料的使用,与此同时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含量,决定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运用。比如课前导入、课堂当中,还是课程结束前的尾声阶段。将影视史料置于课堂关键之处,对学生对理解的理解更具针对性。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大篇幅地使用影视史料,应充分掌握影视史料在课堂中的时间段,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学习,将课堂主体展现出来。当前,社会经济逐渐提升,影视剧的制作层出不穷,对于历史课而言,能够利用的影视史料相对较多,如何在较多的影视史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相当关键[3]。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影视史料内容予以掌握,选择播放5分钟至10分钟的片段即可,避免因放映时间过长影响教学。

第一,应对影视史料的解说词予以准备。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应将解说词准备好,因为解说词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学生观看影视史料的过程中,清晰地掌握该内容,进而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结语

影像史料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极精彩的一种教学方式,体现出教育改革中的精华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影像史料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展现的结果与效果不尽相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明确影像史料运用的意义,才能真正发挥影像史料的具体作用,体现教学价值,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04):109-113.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策略

差异性教学是指在整个班集体的众多学生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具体的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差异性教学方法概述

所谓差异性教学方法,按照华国栋著作中的理解:这是一种考虑到整个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性,并由教师来努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一种针对性教学。在叶澜的自选集中,也曾经指出了学生观当中的“差异性”,指的是要承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明确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这种观念能够克服教育的趋同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彰显个性的舞台。教师必须对差异性教学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理解,并不能把差异性教学理解成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划分层次,或者是降低标准,而是要坚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学生们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始终贯彻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追求素质教育。

二、制约教学策略改革的因素分析

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很多人认为课程理念对教学策略的改革产生严重的制约,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制定出优秀的教学策略,必须要充分分析当代教学理念,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进行改革。

1.课程观改革

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发生了变革,在课程结构上,不再强调学科的本位,而是采用了“专题”及“模块”这两个新模块,课程结构变得丰富多彩,这种结构变革更加适合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也开始发生一些变革,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融入了更多时尚的元素,分出了必修知识和选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们对历史进行探索的精神。

2.学生观改革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是围绕着教师和教材开展历史学习,学生们应该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开展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发挥出良师益友的作用,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三、实现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1.确立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确立起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班级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建立对中学生的教学目标,顾及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应该确立起更高水平的目标,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出进步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差异性

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教和学双向交流的过程,调动起双边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比如说在讲解唐代历史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以中等生的接受水平为基准,在课前的时候做一些唐代历史的介绍,比如说杨贵妃、唐太宗、武则天等等,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镜头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设置出一个挑错的环节,在纠正历史剧中出现的历史性错误的同时,使同学们对正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对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更大的探索空间。

3.作业布置差异性

传统的课后作业教师都是采取全班一致性和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灵活设置班级学生的课后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征服作业的兴奋和喜悦,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用。在作业设置之后,我们要与家长有所沟通,让家长辅助教师监督学生们在30到40分钟内完成作业,并且在作业的内容上必须要保证能够让学生们的思维有所跳动,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杜绝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

4.课外辅助差异性

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通常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了弥补课堂上学习好的学不够,学习差的学不好的现象,教师可以为各类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给他们一些历史类的基础性书籍,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拔高性的书籍,比如说《史记》,比如说《上下五千年》等等,全面拓宽学生们的历史视野。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行差异性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的突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变更,差异性教学很好地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使班级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向阳、周鸿敏.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09期.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篇1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在此主要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无疑是指高中历史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效果。如果采用的教学策略得当,则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果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当,如过于单一、过于形式、脱离实际等,则难以达成三维目标,或偏离三维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在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完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学业评价促进教学等方面作了深入而有益的尝试,探索了一系列新颖的多元的教学策略,让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机。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师,上课“满堂灌”,一言堂,包揽整堂课,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以至于历史课堂万般沉闷,毫无生气,成为了“休息室”、“作业间”,专门提供给学生休息和写作业。而另一种景象,则是课堂上学生活动一个接一个,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层出不穷,热闹非凡;影视片段、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实际上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课堂尽管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似乎是为动而动,不知所谓,实质上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人对这种只重形式、不顾效果的课堂教学作了这样的批评,“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评价简单化、教学反馈随意化”[2]。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学中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现象。以上两种不叫好的课堂教学现象,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学策略采用不当的问题,即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策略过于单一的问题;而只重形式,不顾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学策略过于形式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关注的焦点就集中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效度问题上。

二、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的基本原则

“度”决定“效”,“效”制约“度”。只有适度才能带来有效和高效。如何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最根本取决于这种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果对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即使是最新颖的教学策略,最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充分互动的教学策略,也是失效的教学策略,不值得采用。

(二)针对性原则

对于一定的教学内容,一定的教学对象,需要一定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如果换取另外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属性,做到具体内容,具体施教;不同对象,因材施教。通常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要具备可操作性,就能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顺利达成和实现教学目标。

(三)可操作性原则

任何教学策略的使用,都必须受到时间、空间、学生接受程度、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各方面必需条件的限制。即使被广泛推介的教学策略,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办法提供适当的空间,或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配合水平,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不符合等,最后也只能放弃,重新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对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策略,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条件不具备时,也应该灵活变换其他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明知条件不允许,还执意施行预想的教学策略,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无法成效。

(四)多元化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鲜活的教学对象,决定了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试想,如果整堂历史课,从头到尾,都采用同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呆板,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减退,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概述

以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3]认为,学习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在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人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作分类研究。人类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有不同的学习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外部的学习条件其实就是对教学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就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上的运用

上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尽管没有对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匹配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本身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同一种学习结果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服务。但却为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明示了方向和要求。根据不同学习结果类型的不同外部学习条件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完全可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并克服教学策略过于单一以及过于形式的弊端。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目标(即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类。只有学习结果的分类准确,要求明确,教师设计和实施的教学策略才能适度和有效,从而实现“学有规律,教有优法”的理想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类,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时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提供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丰富素材和知识细节;学生的实际需要、原有基础、接受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广度和深度;时空条件制约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可行程度。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课程标准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这其实就是这堂课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结合教材的丰富素材和知识细节,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以及时空条件,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分类。这一课堂教学目标分类表,不仅细化了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使课程标准得到具体的贯彻和落实。而且做到了“依标靠本”,涵盖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内容,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历史史实知识。对具体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作了客观的定位,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把各项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进行了准确的分类。这就为下一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设计和实施适度的教学策略?应对照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相对应的外部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去进行理性的思考。首先,对于言语信息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1、2、4、5、6、8、9,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使用各种印刷符号或言语激活注意;为有效编码而呈现一种有意义的前后关系(包括表象)”。这表明言语信息类型的学习,强调引起学生注意以及进行意义记忆。依照这一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演示法、记忆术等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重要成就,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等影视资料向学生边展示边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时期的主要成就。又如,还是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丝织业的重要成就,教师就可以利用表格,以朝代为序,向学生一一叙述各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并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不同时期的联系与变化,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把分散零碎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其次,对于智慧技能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7、10,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提取;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序;安排间断复习的时机;运用各种前后关系促进迁移”。这表明智慧技能类型的学习,强调过往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回顾与运用;重视相关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思路和程序重新整合;讲究习得知识与技能的重复练习、反馈和纠正;提倡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解决新的问题。依照这些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讨论式、辩论式等探究式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10,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学生通过回顾之前习得的课堂教学目标1、2、4、5、6、8、9的有关知识内容,提炼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这几方面信息,最后归纳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即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鼓励学生对意见不合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再经过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就能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再次,对于态度类型的教学,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3,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外部的学习条件或对教学的要求是“在提供某项行动后,对成功经验进行回忆;对选择的行动进行操作或观察榜样人物对这一行动的操作;对成功的操作给予反馈或观察榜样人物的反馈”。这表明态度类型的学习,讲究成功的体验和经验,强调亲身的实践操作,倡导榜样的示范和带动,重视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依照这些学习条件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教师的讲述性、演示性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讨论式、辩论式、表演式、调查研究式等教学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课堂教学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珍惜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既可以采用讲述性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充满感彩的讲述,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