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5:00

风险管理特点篇1

关键词:资金运动;资金管理;风险措施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管理和使用资金,才能将资金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推动企业自身不断发展。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的计划、筹集、安排和使用、风险防控等内容,其发生于资金运动实际发生前、资金运动过程中和资金运动发生之后。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在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期,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随时掌控资金的使用和结存状况,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充足性,满足经营资金需求,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保证企业偿债能力

资金短缺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而且会使企业偿债能力降低,现有资金不足以按期偿还债务,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信和声誉。对于债权人来说,被投资企业的资信和声誉直接影响着后期双方的合作的难度及资金成本,如果资金链因债务偿还问题发生断裂,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三)预防资金内控风险

通过规范资金的收支活动,建立完善的资金内控制度,企业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资金占用、挪用等风险,防止舞弊、贪污等贪腐行为的发生,减少资金出现问题的概率。

(四)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通过合理筹划,企业可以整合零散资金,及时调整资金的分布和用途,减少筹资规模及成本,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无差别化、同步化、无距离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刻迅猛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改变着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在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下,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与财务是相分离的,业务信息首先在业务部门内部流转,逐步并最终反映到财务部门。对于整个过程中的资金而言,财务部门对信息的掌握和控制往往是滞后的。企业引入资金管理信息化后,由于信息传播高效高速,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财务部门可以实时甚至提前掌握和控制资金信息,从而实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资金。

(一)网上银行加快资金流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应用,企业大多使用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通过这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金融及结算方式,企业可以随时对自有资金进行网上查询、网上支付、网上审批、网上对账等操作,从而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归集、调度、支付。网上银行加速了资金的流动,降低了资金管理成本,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信息化系统助力财务监管

部分企业在实施资金管理中会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力度,例如选择网络化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逐步应用eRp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系统的对接,优化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流程,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与共享。通过应用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和手段,资金在业务流程中的流转变得清晰,管理者将资金管理贯穿于各个环节,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向,使公司整体的管理系统有序高效运转,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

(三)通过管理平台,资金集中管理

在当前银行资金面较紧张的大形势下,不管是单一企业还是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必然趋势。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对各个子账户的资金进行相应地归集,加强内部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实现资金的内部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集团企业为例,通过搭建资金管理网络,集团企业可以将集团公司与其所属子公司的资金纳入同一管理平台,从而随时掌握集团和子公司的资金状况。任何一家子公司的资金变动情况会实时传递到系统之中,为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分析、资金管理人员及时调配资金、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了实时信息依据。通过跨区域集团账户功能,还可以实现集团公司和子公司账户之间实时资金划转。通过对各种使用操作审批权限进行系统设定,杜绝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资金审批越权可能,从而确保了资金的安全。

三、信息技术发展下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

(一)传统资金管理风险

传统资金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2)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3)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4)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

(二)信息技术发展下企业资金管理的新风险

新型融资风险。“融资难”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企业上市等传统方式难以取得融资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通过p2p网贷、众筹平台等方式筹资。由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低,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缺乏信用监管,已经出现了恶意骗贷等事例,加大了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企业在进行网上交易的同时,本属于机密的相关数据也存储流转于开放的网络之中,风险不可避免。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环境、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等产品本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出于成本考虑和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使用了信息化软件和网上银行的企业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环境缺少安全硬件和安全软件保护,再加之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使得企业系统和数据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或黑客入侵。此类事件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系统崩溃、数据泄密、资金被盗用等危险,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资金风险应对措施

资金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方方面面,在传统资金风险仍然存在又新增信息化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多维度全方位强化资金流管理,才有可能将企业资金风险降到最低。

(一)制定完善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资金内控制度,分析和总结各类风险的规律,预测其风险程度,制定和完善防控措施,把资金风险控制在发生之前。例如制定《银行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人员银行账户开立、结算流程、U盾使用、网银审批权限等流程;制定《资金审批制度》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明确资金业务审批人对资金的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信息化控制措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跟踪资金运用动态,关注大额资金动态。对违反资金内控制度的人员,不论是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都应进行严

(二)编制资金收支计划

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可以使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效果。企业应以实际收支、业务合同、资金申请等为依据,制定完整的年度及月度资金收支计划,包括资金收入、资金支出、资金余缺以及资金筹集等内容,编制时应遵循量入为出、重点优先、整体平衡原则,保证企业整体现金流入、流出的合理统一。资金收支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如果发生计划外支出,必须报企业高层审批。

(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融资方式,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

(四)强化网络安全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确保资金安全的重要工作,企业除了从内部资金审批程序上进行规范外,还需做好安全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支持,配备或外聘专业技术机构或人员,定期检查,对资金流转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比如采用防火墙、安全认证、硬件密匙等手段,建立起多层次安全体系,保障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五)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在招聘资金管理人员时,应对应聘者各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网络的实操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进行考察,最终择优录取。定期对接触资金的各级管理人员和收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与资金相关的新模式新业务,学习必要的网络系统软硬件及数据保护方法,进行必要的技能测试及考核,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全员具备资金实际操作和风险防控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资金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持续改进管理方法,规避资金风险,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8(05).

[2]陈冬娟.上市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控制[J].商业经济,2018(06).

风险管理特点篇2

关键词:风险传递;风险叠加;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28-01

1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特点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难度非常大,这是由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特别是结构化产品)非常复杂,“历史不可复制”假设,以及难以对极端事件进行建模分析并预测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对于大型金融集团而言,在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以金融集团模式经营多种类金融业务,能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彼此业务的发展,分散了经营风险,使得集团整体利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金融集团对外作为资本运作平台,通过兼并收购或者设立新的子公司涉足更广泛的金融业务,如果能有效整合这些金融业务,提高经营效率,那么这些举措能进一步降低和分散集团经营风险,使得集团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形成规模经济。

但是,由于金融集团旗下管控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包括证券、银行、基金、期货、直投、保险、金融租赁)等,从集团角度来看,管理全集团风险的难度无疑比管理单一金融机构风险的难度要大。集团旗下金融机构除了面临共同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以外,集团自身的风险还有如下特点。

1.1风险传递

金融集团内部管控若干类型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中一旦有其中一个因业务过度扩张、风险管理不善而发生重大风险事故,需要冲销巨额亏损,那么这一风险事件将很可能会影响全集团旗下金融企业的流动性,增加流动性风险,影响集团内部“健康”业务发展。

此外,客户一般将金融集团看作一个整体,金融集团内部个别金融机构风险事故将影响整个集团的形象和信用,引发客户对金融集团整体的信心危机,进而影响集团内部其它金融机构的业务。

以花旗银行为例,该行中国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2007年一直保持着迅猛发展、高速增长的势头。如花旗银行广州分行商业银行部,该部门共有8名客户经理,每人每月至少新开发2个企业客户且这些客户均在开户后一个月内进行第一笔贷款。在第三季度,花旗集团报告其亏损高达65亿美元,其后不到两周时间内又传出消息需再冲销80亿至110亿美元的亏损。花旗集团内部资金头寸非常紧张,加上当时中国政府限制热钱流入,花旗广州分行商业银行部大幅提高美元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使得一些客户转向资金头寸相对充裕的中资银行寻求贷款。

此外,由于市场一直传出花旗集团巨亏、大量裁员、濒临倒闭等不利消息,大大影响了客户对花旗银行的信心。尽管客户经理一再向客户保证其存款的安全,好些客户还是将其存款抽走,转到工商银行。客户的这些举动无疑进一步恶化了花旗银行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其贷款业务的开展,并且对其声誉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

1.2风险叠加

金融集团管控金融业务复杂多样,各金融机构均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在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之间不一定显示出很强的风险相关性,风险叠加效应不一定明显,通过现有的模型和手段监测出来的集团总体风险可能不会太高,很有可能低估了潜在风险。但在市场状况变差并且急剧恶化,甚至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下(如2007-2008金融危机),金融集团内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相关性可能变得很强,就算单一机构面临的风险不大,集团整体面临的风险在这种风险叠加效应的作用下可能会变得很大。由于极端事件发生概率低、损失大以及历史数据缺失等原因,风险管理人员在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往往很难通过现有的模型和手段去预测和评估极端情况下集团面临的风险及损失程度。

1.3资本充足率不足

为了实现资本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使得金融集团旗下子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金融集团有可能会在集团自身和子公司之间重复使用同一笔资本,这样会造成集团的实际偿付能力低于集团子公司名义偿付能力之和,使得金融集团发生流动性风险的概率加大。

2对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的建议

金融集团应构建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已知的模型和手段,自上而下构建集团层面的VaR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集团进行压力测试,并用现实数据定期检测这些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

金融集团应本着审慎的原则,对其子公司进行并表核算,计算实际可用资金,并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充实资本金,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集团应在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建立隔离墙体系,包括业务隔离、人员隔离、物理隔离、资金账户隔离、信息系统隔离等,控制风险在集团内部传递,减少某一子公司的风险事故对整个集团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特点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分风险管理注意事项一、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呈现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使得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也正是能够通过风险管理得以体现,也能够保证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电信企业竞争优势则应该通过一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进行体现。只有把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才能有效保证通信网络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有效进行运营商和集成商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核心不断向前发展[1]。

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策略都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包括,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具体分析项目风险管理,可以从消极因素导致的有害影响以及积极因素导致的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其整个过程来看,主要分为事前风险分析、事中风险反应、事后风险措施几个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提高通信工程的成功率则是通过最快速、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尽量能够让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为最小。

二、项目风险识别概述

项目中的风险应该通过通信项目风险识别进行,还能有效定量或者定性地估计风险后果,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都应该贯彻通信项目风险识别,对于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目标识别和确定,重点分析项目的实施中风险的影响作用。

其中,风险管理的基础则是风险识别。在相关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后,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重点工作则是归类和识别在项目中的潜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仔细寻找相关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来源。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风险识别,项目进展有影响相关风险性质、因素以及产生风险的条件等进行有效识别,对于风险的大小进行基于事实的衡量,并把风险的各个方面特征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记录,最后还应该包括配有最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2]。

三、通信项目风险的特点分析

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内外和外在的风险因素较多,结合自身的项目特点,各种风险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各种风险还贯彻整个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

3.1风险的可变性

所谓的项目风险的可变性,在各种条件的变化下,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在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都在不断变化。为了保证风险能够进行适当的可控,使得各类风险得以有效规避,应该把防范风险的措施谨慎地应用到不断延伸的项目进程中。需要提出一点,尽管规避和控制一定的风险,但是,项目的进行中还一定会出现新的风险。

3.2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在所有的项目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是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种风险存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并不受到人的意志的影响。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高、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所以,更加明显的能够体现出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3.3风险的多层次性、多样性

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由于其本身具有资金投入高、周期长、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项目风险系数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部关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错综复杂关系,这部分决定了通信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项目的进程受到内在与外界的因素混合交叉影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使得通信工程项目存在多层次和多样性的项目风险特点。

四、通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思考

4.1预防风险

程序法、教育法和工程法则为预防风险的主要几种方法,另外,还应该从项目的组成结构上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为了提高组成部分的可靠性,应该使得选用的行动方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所降低;预防风险还应该通过合理地设计项目组织形式来进行。然而,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在制定预防策略的同时,这样也就在项目的组成结构或组织形式中无形增加了项目的复杂程度,管理成本相应提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

4.2减轻风险

减少风险后果的不利影响,以及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则是此阶段的策略。首先应该对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看风险是否是已知风,是可预测的还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以控制已知的风险,降低风险可以通过动用现有的资源得以实现。人们很少或根本不能够控制的风险则包括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相应的迂回策略可以被项目管理者所采用。

比如,项目管理者直接控制之中的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有可能其预算不在其中,这样就存在项目预算被政府所减少的风险。为了减轻这类风险,项目资源的直接动用往往作用不明显,一般都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其不确定性尽量减少。

4.3转移风险

含伙分担风除则就是所谓的风险转移,则是利用合同或协议,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是把损失的一部分进行转移,这样在发生风险事故的时候,可以转移到项目外的第三方身上。风险的大小决定于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在使用该策略的时候,适用于在不高的风险发生频率下,而存在较大的损害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有效的减轻和预防策略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在具体风险方面,应该最有能力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担;二是,风险承控者应该得到一定的报答。保险与担保、开脱责任合同、发包和出售则是风险转移策略的四种方式。

4.4回避风险

项目风险潜在威胁非常可能发生,但是后果可以预计并不太严重,同时,没有其他策略可以有效应用,这时的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就是回避,也就是要主动放弃项目,或者进行相关的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的改变。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巨大的威胁存在于项目的实施中,其他别的控制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投资者,也不能有效进行转嫁风险,为避免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就应该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应该在回避策略之前,充分认识风险,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往往都是在项目尚未实施之前而采取回避策略。

4.5自留风险

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有时可以被项目管理者主动或者被动地自愿接受。在规划阶段,管理者往往对于风险有了一定的准备,在主动接受中,风险事件发生以后,则可以采取应急计划。所谓的被动接受风险,则是指不影响项目大局的风险事件,仅仅把损失列为项目的费用。最省事的风险防范方法就是自留风险,有时也能体现出省钱的特点。其适用于其他风险防范方法的费用越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下。

五、结语

各类工程项目风险因素都存在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该正确认识项目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结合合理的科学项目风险管理体制,为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特点篇4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二、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特点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特征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的2.93亿元存款消失,此后数日接连暴出其他数家单位的存款失窃,总额近10亿之多。该案的主要作案手法是:该支行负责人高山与支行多名人员串通,上门为企业办理开户手续,然后中途把企业预留印鉴偷换,并调换成自己控制的印鉴,从而掌握企业账户的支配权,任意调度资金。同时,对企业出具虚假的存款证明和对账单,掩盖事实真相a

2.“监守自盗”窃取金库库款案件。2007年4月14日14时许,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两名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共盗取库款近5100万元人民币。任、马两人相互勾结,利用掌握金库密码和钥匙的便利,先后多次进入库房直接大肆盗取现金。但由于该行金库管理混乱,监控不力,一直未被发现。

3.“空存实取”盗取银行资金案件。2006年8月23日-10月10日期间,山东省德州市建设银行平原支行短期合同工刁娜共挪用、盗用银行资金2180万元,用于购买体育。主要作案手法是:一是空存现金,在没有收到实际资金的情况下,直接虚增存款;二是直接盗取现金。刁娜在作案期间,多次在中午闲暇时直接盗取现金交予柜台外同伙,或下班后自行夹带现金离开,甚至直接将现金交其他柜员存入同伙账户。

(二)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以上几起案件都是近年来广为披露并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在不同地域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的典型表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一是特定性。操作风险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它更多地内在于、内生于银行内部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往往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银行员工的违规行为,或不按既定流程和要求的行为所导致,风险的大小受到不同的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操作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操作风险事件前后之间也有关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风险程度与大小之间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关系。

二是差异性。作为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因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业务环节或不同地域,其表现形式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环节由于业务交易量大、办理业务人员多,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损失往往可以控制。有些环节尽管接触到的操作人员较少,业务量也不大,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将有可能无法限量。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会计操作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如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风险环节相对集中。而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表现得较为散发,风险环节也相对分散。

三是复杂性。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源于多种因素,其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和隐蔽性事件,常常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很难准确监控那些对于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也很难像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那样,对操作风险发生的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或对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量和估算。

(三)引发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风险的发生也不遵循某种规律,但综观近年来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的各类型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人员和外部事件是两个最主要的风险诱发因素。

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人是业务操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银行员工的道德水平、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业务知识、操作熟练程度等将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或者可以直接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

外部事件也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位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各类外部政治、社会、经济事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会影响到银行会计结算体系中,成为诱发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中枢、社会资金结算中介和现金流通集散场所的商业银行还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中各类觊觎银行内部资金的欺诈事件侵扰。此外,银行内部员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一些因道德风险引发操作风险的事件发生。

作为诱发会计操作风险的两大因素——人和外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金融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风险管理特点篇6

[关键词]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探讨;风险类型和特点

热力工程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热力工程有利于改善城市污染的状况,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分析研究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类型和特点分析

热力工程项目风险来源是多种多样的,热力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包括热力工程的造价比较高,施工的周期比较长,且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热力工程项目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热力工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原材料的价格、周边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会给热力工程造成一定的风险。同时热力工程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十分的明显。

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一些特点,为了能够有效的实施风险管理,有必要对各类风险实施有效的分类。依据风险不同的来源可以分为人的因素、自然力的作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依据风险所导致的后果则可以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等几个不同的层面。依据风险的形态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等等。

2.热力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2.1实施热力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下,在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整个组织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风险管理的种类实施的通盘管理。热力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实施动态的、系统的风险控制,以便可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热力风险管理不仅仅使得各个项目的管理者有效的建立了风险意识,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而且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各个方面都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前后连贯的风险管理过程。在热力项目的实施中要对每一个阶段都实施风险管理,罗列出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并将这些风险作为管理的对象实施科学有效管理,不能遗漏或者忽略风险,以免对热力工程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2构建热力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

2.2.1完善热力风险管理的组织

风险管理的组织是全面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平台。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组织队伍,是整个热力工程项目管理所应当开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各个主题行为中,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明确机构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热力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2.2.2制定风险热力工程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目标

在热力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项目管理的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热力工程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目标。热力工程的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简单的讲可以分解为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几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实施成本目标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做好热力项目的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决算工作。安全管理是始终贯穿在热力工程项目之中的,但是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又是最多的。尽管承担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资不断的增加,技术也不断的更新,各种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安全风险仍在客观的存在,这和热力工程本身的一些施工特点和施工环境有着比价密切的关系。

2.3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探讨

2.3.1对风险进行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于给定的系统进行风险的辨识和估算的一个圈过程,是一种基于经验、数据以及直观认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风险进行量化,以便于合理的开展风险的缝隙工作,为风险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依据,以便能够确保有效的财力和物力等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最终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2.3.2对风险进行评估

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确定相应的风险的评价标准,对于有关因素进行科学的量化和安,进而详细的计算出各种风险的概率和其他的风险值,最终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能够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管理措施。

2.3.3应对风险

风险应对主要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解决热力工程项目活动中需要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风险问题,依据风险分析的标准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技术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提出对于风险的解决方案,经过评估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以达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标。

2.3.险监控

风险控制是指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相应的监控,对残余风险的变化程度进行观察,以便可以识别出新的风险,有效的监控一些潜在风险的发展和征兆,最大限度的保障风险的最小化,评估消除风险的有效性,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3.小结

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挂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单位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是市场考验。依据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时间和现状,目前我国热力项目风险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管理组织的专业化、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将是未来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泽宜.我国工程项目风险评估述评[J].广东科技.2009,(15).

[2]徐宁.风险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施研究[J].甘肃科技,2009.(24).

[3]涂国华.浅谈软件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

[4]何静.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风险管理特点篇7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税收征管体系;执法风险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12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158-03Doi:10.13535/ki.11-4406/n.2016.17.077

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作为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之一。同时在实现首都税收现代化中,明确将“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征管体系”作为分项目标之一。

1加强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征管模式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必要的调查、认定等事项,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使纳税人成为自主遵从税法的主体。加之全职能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涉税事项的受理、审核等环节前移至办税窗口,执法风险更多转移到事后管理的环节。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重要方法。从企业所得税税种特点来看,政策性过强,核算形式多样,计算过程复杂,政策更新较快,优惠政策涉及面广,适用政策复杂,特别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涉税风险点数量多,易造成纳税人主观或者客观的纳税不遵从,导致税款流失。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款流失的重要手段。

2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现状

2.1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当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主要坚持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部门联动协作为保障,突出跨年度事项、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和重点行业管理,着力构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动态化管理。

2.2企业所得税主要风险管理对象

2.2.1优惠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由于年报表中税收优惠表单的内容不断复杂,优惠备案方式由事前向事后转变,加上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等的督导,在优惠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纳税人错误享受优惠项目、不满足优惠条件而享受优惠项目、享受优惠但未履行备案程序、应享受而未享受政策”等一系列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主要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根据优惠项目特点建立风险识别库;二是采集减免税备案系统以及纳税人年报表信息;三是运用风险指标对采集的内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运用比对等方式,识别优惠中的风险;四是将识别出的风险移交给税务所开展风险应对。

2.2.2税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重点推进弥补亏损、不征税收入、业务招待费三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在汇算清缴期后,针对三个项目的特点,分年度查询年报相关数据,进行疑点分析,确定风险企业,与评估部门配合开展风险应对工作。

2.2.3在重大事项方面。重点开展资产损失专项申报联合会审工作,采用内部审计流程,由各区县局对资料进行交叉互审,探索重大事项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融合工作方法。

2.3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各环节情况

2.3.1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的主要渠道是我局信息系统,包括税务登记数据、预缴申报数据、年度申报表数据、缴款记录、备案系统数据;其次是纳税人报送的财务报表、各大重点项目的手工台账数据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交换来的外部信息。

2.3.2风险识别环节。主要采取风险识别指标以及专家团队人工识别两种方法。对于数据质量较高、通过风险识别指标易识别风险的项目,如税收优惠、不征收收入、业务招待费等项目,采取风险指标识别方法。对于业务复杂事项以及无法整合数据等原因无法开展指标识别的事项,如房地产实际毛利额与预计毛利额差异、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等事项,采取专家团队进行识别。

2.3.3风险排序及应对环节。主要根据涉税风险点的等级排序结果,采用纳税提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差异化和递进式的策略进行风险点核查和处理。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识别出的风险,大部分属于中等规则的风险,主要采取税务约谈、纳税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实施风险应对的主体为存在风险企业的主管税务所。

2.4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不断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2.4.1加强年报申报系统建设。在纳税人进行汇算清缴年报时,一是通过入口端加强对纳税人的分类,自动定制纳税人所适用的表单,封闭相关行次,防止纳税人适用表单错误;二是增加年报表必填项、默认项,强制采集纳税人信息,引导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年报表的表间数据和表内数据逻辑审核。主动帮助纳税人防范纳税申报风险,促进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准确度。

2.4.2新增信息模块。一是开发完成税源鉴定系统,汇总纳税备案系统,企业所得税清算备案系统;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源户的管理,提高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与监控,使清算作为系统注销的前置条件,并实现对清算数据的采集,查询、比对功能。

2.5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专业化团队建设情况

风险管理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对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实施团队管理。为此,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充分挖掘系统内部力量,通过以干带训、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熟悉相关业务流程、所得税政策管理和行业运营特点的专门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

3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税源分级分类基础作用尚不明显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上,分级分类仍不够细化,为风险管理的各环节带来困难。例如在数据采集环节,大户小户的申报质量差距较大,一些小户的不真实数据被数据采集,出现低风险数据识别成高风险数据以及识别风险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风险数量的情况,使低等级风险大量侵占数据采集、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资源,扰乱了征管资源配置,导致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

3.2信息化支撑不够

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必须建立在充足及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基础上,以目前的信息利用来看,对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明显不够。一是信息化程度不够,未将风险管理相关的重要信息采集到信息系统;二是对已采集到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开发利用不够,信息系统中信息模块分散;三是由于征管基础数据的录入、修改等环节较开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四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旧存在,与第三方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如果纳税人不主动申报,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五是信息系统中数据逻辑缺乏管理,在系统开发时忽视信息数据的整合使用,无法将数据进行二次归集,导致无法跟踪管理。

3.3风险特征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项目风险特征指标的指导性不强。由于企业所得税税基涉及的环节众多,信息量较大,很多风险点无法数据化、公式化,无法真正将风险进行量化;二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覆盖广度不够。目前,仅在税收优惠、不征税收入、弥补亏损、业务招待费等方面建立了相关风险识别指标,一些重点行业、重大事项的风险特征指标尚未建立,风险特征指标数量离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基础风险特征指标的深度不够。从现有的风险识别来看,指标设置简单、识别风险等级较单一。

3.4风险管理的人员的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企业所得税政策密集、变化频繁,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这些特点要求企业所得税人才应是具备一定会计、法律、税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市、区、税务所三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分工来看,税务所是直接从事风险应对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无法满足风险管理要求,增加了基层执法风险。在市、区两级培训层面,培养人才仍然缺乏专能性和针对性,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所得税人才的团队管理、专业化分工培养还需加强,干部的基础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

3.5风险管理工作部门协调不顺畅

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分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等环节,不同环节需不同的部门参与与实施,因此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在各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法,尚没有制定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制度,工作整体推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目标考核存在差异,与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亦存在差异,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畅开展,一定程度影响了风险管理效率与工作成效。

3.6风险管理的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

受限于获取信息化支撑不足、风险指标不足、风险应对质量等影响,风险管理的覆盖范围比较窄,目前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资产损失及跨年度事项等方面,在一些高风险、低遵从度的重点行业、重大事项还未推进风险管理。

4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

4.1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欧美等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强化税源的分类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将纳税人划分为大企业、小企业或个体户、免税单位和政府等类别,相应的内设七个税收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其中被划入大企业管理范围的纳税人有四类:第一类是年终资产达到或超过1000万美元的商业实体(公司和合伙企业)及其子公司;第二类是所有与大型企业有关联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无论是否并入该大型企业);第三类是为另一家大型企业所控制或经营收入超过3500万美元的“过手”报税户;第四类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个人及其全球企业(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二是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荷兰税务与海关管理局在国内围绕提高纳税遵从度,积极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了解纳税人状况和识别其遵从风险,根据遵从风险等级确定对纳税人的检查频率。三是加强涉税信息管理。美国联邦税务局通过普遍推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税务代码与社会保障号码一致。四是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美国联邦税务局采取行业问题遵从管理策略,通过技术与经验相结合,识别遵从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在整个行业的普遍程度和其蕴含的遵从风险对问题进行排序,然后将税收征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大的领域。

4.2欧美国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对我们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一是建立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税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管细大税源、管深中税源、管住小税源”为目标,对不同类型税源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二是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和第三方数据比对,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在逐步实现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银行、海关、边防、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推动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四是完善风险监测管理机制。通过对各项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工、比对、测算,不断建立和完善风险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自动识别和评估纳税遵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程度,对税收流失能够及时进行科学的量化和预警。

5推进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细化分级分类办法,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需要进一步确定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如何开展分类分级管理。分类即以什么标准确定企业类型(大企业、中小企业、社团),分级即如何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高低(高、较高、中、较低)及对应的管理层级。建议分类的标准可以考虑“规模+行业”,分级标准可以考虑“申报数据质量+风险指标”。设定大企业标准可以按营业额、资产规模、注册资本、应纳税额、特定行业、上市公司诸因素确定。分级标准可以按照财务信息质量、申报数据完整真实程度、有无中介出具汇算清缴报告等,将企业划分为高、中、低若干信息质量层级,再通过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评估,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分类分级办法,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和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5.2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在丰富数据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体系建设,按照风险管理项目的特点、梳理数据需求,重点梳理依靠目前系统无法获取的数据,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丰富信息系统采集渠道。充分拓展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渠道,建立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在数据整合方面: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项目为对象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明确台账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各风险管理项目台账,并在各台账中对企业申报、税务登记、企业备案等数据进行二次归集,生成直观的包括微观项目以及风险指标分析等模块的风险管理平台,供风险管理部门使用。

5.3完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各项目的指标体系,优化风险特征库。从行业分析、政策分析、管理分析、案例分析、经验分析等多个层面把握风险发生规律,寻找风险源头,总结风险特征,提炼风险指标,完善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对于难以公式化、数据化的事项,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政策和事项,可以考虑针对关键因素涉及风险指标,再辅以相应的文字工作底稿;二是坚持人机结合。对属于重大事项和重点行业的特殊风险,坚持人机结合,发挥团队管理优势,依托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风险识别,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度;三是多层次发挥风险识别。积极对各级税务干部灌输风险管理理念,鼓励基层干部自发寻找和发现日常管理的风险点,积累提炼风险管理案例,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5.4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一是充分研究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明确数据、税种、征科、稽查、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不同部门间工作移交方法及信息交换渠道;二是进一步建立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协调机制,以多种形式,畅通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三是提高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及风险排序水平,在与各风险应对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各部门实际情况,合理分配风险应对工作抵押;四是提高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次,吸引领导重视,纳入全局性工作安排。

5.5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政策及时培训制度。对于新下发的税收政策,在市区两级层面及时开展政策培训,通过“读原文、划重点、看变化、讲操作”四个方面强化学习;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组织深层次的专门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税务人员,使培训方式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依托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集中培训塑造所得税管理的专家式人才;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所得税专业人才管理团队,扩大专家团队选材范围,不限于税种管理部门,扩充专业化人才数量。加强专业化人才退出管理,防止出现人员因岗位调动脱离专家团队队伍,保持专家团队队伍的长期稳定。

5.6逐步增加风险管理对象,扩大风险管理范围

目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的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行的工作方法,从困难较少、又具有普遍性的风险管理项目入手,总结风险管理流程及经验,再将成功经验扩大范围。只要加强与部门间的合作,获取到足够的信息,即可先行尝试开展重大事项的风险管理。在试点中,逐步摸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风险指标特征库及专家审核队伍,梳理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及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特点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技风险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研项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极为重要的载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渠道。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开创性的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始终与风险相伴相生,因此,加强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对于任何科研主体来说都十分重要。

一、科研项目风险概述

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时间段内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科研项目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进度、资源条件下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和目标的不确定性。这一风险的测量指标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概率,二是发生风险对应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的。科研项目最大的特征就是探索性、创新性,很大程度就是依托既有的技术条件向未知领域的拓展,而风险恰恰就是创新的伴生物。这决定了相比于其他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的风险更加突出,更加复杂,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和重视。根据相关调研,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科研项目规模迅速扩大,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但是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也存在较为粗放的问题,不少项目存在质量不高、进度失控、成本费用超预算、成果不理想等问题,特别是过于重视项目立项申报,对项目实施和过程控制重视不够,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反映了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风险分析、识别、评估、应对的过程,核心是根据识别出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各个风险,按轻重缓急,逐条逐项明确风险应对措施,采用相应管理方法和手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管理阶段,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重中之重是事前防范,最大限度避免项目风险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根据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其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组织。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和预可研之初就要在项目团队明确项目风险的组织和人员,重大项目应有专职的风险管理小组和岗位,统一项目的风险管理,明确责任。

(二)项目风险初始信息收集。信息是管理决策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做好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前提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项目的基本信息,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政策情况、技术情况、设备情况、专家情况、人员情况、合作方的情况等等,并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建立项目的基础信息库,为风险识别与评估做好准备。

(三)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确立主要风险种类和具体风险点,并进行重要性排序,重点是要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因为很多重大风险往往出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定性方法主要可采用问卷调查、项目组集体讨论、相关专家咨询、情景分析、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主要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事件树分析等方法。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最好能通过一些列的假设和条件设置,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和风险测度模型,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项目风险坐标图,确立更加科学的优先顺序。

(四)项目风险管理策略与应对实施。根据识别出来的风险,结合项目团队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等因素,选择确立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转换、风险补偿等适合的管理策略。根据不同策略,分类制定包括人、财、物配置的风险应对方案,并全面组织方案实施。

(五)风险管理过程监控与动态优化。结合风险应对方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覆盖到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尤其要加强关键节点的监控,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针对项目运作期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迅速对风险策略和应对方案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增强风险管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科研项目的主要风险点

科研项目风险在项目立项、可研、审批、招标投标、实施、结项等各个期间均应做好风险管理,保证项目质量。根据科研项目的一般属性和特殊性,有几个关键风险点需要认真加以重视。

(一)技术风险。不管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科研项目的根本任务是探索和认识未知领域,其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技术层面的风险。第一,因为现有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科学知识及其他现有条件的限制,技术规划不合理,出现无法预见、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特别是所依赖的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技术支撑条件存在不足,造成关键技术无法突破。第二,对研究平台要求过高,不切实际,主要是项目研究需要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实等硬件条件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高尖端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研究需要。第三,项目技术的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存在不足或与项目研究领域不匹配,制约了项目研究开发。

(二)项目团队风险。人是科研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科研项目的重大风险源。首先是选择项目负责人的风险。根据吴建南(2010)等学者对科研项负责人相关特征与科研项目绩效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负责人职称对科研项目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项目负责人年龄与项目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项目负责人担任领导职务、出国留学经历对项目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项目负责人学历以及过往承担项目经历对项目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项目负责人的基本素养、个人能力、精力投入对科研项目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选择项目成员的风险。在项目立项申报时为达到项目对职称、学历、人数等方面的要求,容易出现“挂名”充数的现象,在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预先计划的科研人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投入到实际研究工作中来,或者因为来自不同部门或单位,有各自的科研任务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工作。此外,团队风险还体现为项目成员因工作变动、疾病等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加研究,而后续替补人员又无法马上跟进,造成项目开展受到不利影响。

(三)费用控制风险。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当前困扰很多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是费用预算出现偏差。因为对项目涉及到的实验设备、器材、元器件及人力的所需的规模数量及市场行情估计不足,造成项目申报时经费预算偏少。二是经费使用不合理。在设备采购、消耗品使用、人工成本支出等方面过于粗放,缺乏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不力,导致经费支出混乱,超支严重。三是有些项目涉及到自筹经费,在经费来源上不能得到有力保证,容易造成项目因为经费中断无法继续开展。

(四)进度控制风险。项目进度是评价科研项目的重要指标,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科研目标也是科研项目的重大风险。首先是项目计划过于乐观。对科研项目需要的时间周期和可能遭遇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人员到位、资源匹配、实验攻坚、结果验证等重点环节拟定的计划不切实际,造成项目无法如期完成。其次是进度管理前松后紧。由于缺乏对过程节点的有效控制和督促,容易出现在项目前期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大量任务拖到项目后期进行的现象,加上中间变故的增多,造成项目超期。

四、增强科研项目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议

针对科研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及其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应该在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制定合理有效地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面地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来增强科研项目风险防控能力。

(一)树立科研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必须要重视项目管理风险意识的强化,从单位负责人、项目团队负责人到每一名科研人员都要联系自己的岗位职责,充分认识项目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及其后果,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把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与项目研发等核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到科研项目日常管理和主要流程之中,形成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团队负责人、一线科研人员组成的三道项目风险管理防线。

(二)建立覆盖科研项目前、中、后台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立足科研项目的总体目标,通过在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主要措施、风险管理职责分工、项目内部控制系统等。重点要把业务中心与管理中心相分离,将项目的具体科研工作作为的项目前台,将项目成本管理、事务性工作作为项目的中后台,让前台集中精力做好项目研发,让中后台做好对项目前台工作的服务,形成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风险防范格局。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抓好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也就是要让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地在做好研究开发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风险防控的职责。其核心就是要做到权、责、利清晰明确,不能留有模糊空间,否则就会形成项目风险防控的盲区。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如果多头多人都负责,结果就是无人负责,从而形成项目管理的漏洞,成为项目风险源。制度建设就是要扫除这些管控盲区,确保每一个项目成员都能各尽其能、各尽其责。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是提高各个领域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也是一样。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建立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题的全过程的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在其中嵌入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项目风险关系信息系统,对成本预算控制等一些关键运作流程的控制要实现信息化管控。要通过项目信息化运作,既能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更可以增强项目运作过程的透明化,使项目开发过程、各项资源匹配、项目进度控制等都能更加清晰有效地得到控制,从而增强对项目风险的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邵舒扬,董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项目风险研究.山西科技,2014(06).

[2]蒋琰,陈谦明,黄海,杨宁.基于项目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科研项目风险控制.软科学,2009(06).

[3]吴建南,章磊,郑永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特征与项目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风险管理特点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以及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无时不刻不在与各种风险打交道。在国内银行业务全面开放之际,国内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外资跨国银行的挑战,如何抵御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危机风险防御能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具有持续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2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特征分析

2.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自从有了贷款业务就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传统上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1]。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目前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银行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最广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只将与操作部门有关的风险才定义为操作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失效、运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人员的失误、操作程序发生错误、系统的失灵或控制失效等原因引起的。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导致挤兑情况发生[1]。

(5)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宏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或交易对方不能偿还的可能性。

(6)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

(7)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银行交易合约有可能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银行正常业务与法律法规变化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8)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决策失误或对决策执行不当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2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性。银行风险是与银行相伴而生的。经济社会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换而言之,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由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多数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业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损害公众利益,进而危害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也决定了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商业银行风险的可控性。尽管客观上存在因经济形势变化和情况不确定等因素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但就微观意义上的某一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是说风险不能抵御和控制,恰恰相反,它可以采取增加资本金,调整风险性资产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及时转移、补偿等方式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区间内。

(3)商业银行风险的扩散性。现代银行的发展,使得各家银行紧密联系,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形式、工具的签发使用的等,都是在多家机构间发生的,一家银行发生了问题,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甚至倒追信用危机[2]。

(4)商业银行风险的隐藏性。商业银行在不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尽管隐藏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机制。

(5)商业银行风险的加速性。商业银行风险不同与其他经济风险,一旦爆发,就会因信用基础推动而加速变动,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风险性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必要的。

(6)商业银行风险的周期性。所有商业银行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而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一般说来,在宽松期,放款、投资及结算等环节的矛盾相对缓和,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减弱,银行风险就越小;反之,在紧缩期,金融同业之间以及金融、经济间的矛盾就加剧,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增强,银行风险就大。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一般也是银行风险低发期;而货币政策紧缩期,往往也是银行风险高发期,特别是在两种货币政策交替期间,这种反应尤为明显。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对策

3.1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途径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般说来,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3]。

3.2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建议

(1)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商业银行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前几年由于大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2)适应业务发展和经济转型。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有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自卑、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资本集约型道路。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济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的主动地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济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和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3)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外部管理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及时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商业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的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适应风险的管理发展趋势。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尤其是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4],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3):52-59+159-160.

[2]曲桂霞.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2011(2):109-110.

[3]朱禾.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6(12):132-134.

风险管理特点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度量;目标偏离法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9-0119-02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6下达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从那时起,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正式进入国资委的考核范围,紧接着在2008年1月21日国资委办公厅又下达文件,要求神华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31家中央企业完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有企业,近年来在国资委的指引下逐渐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在各个网省公司全面推广实施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已经被放在一个很突出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下一步很有可能会在地市级供电公司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而地市级供电企业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传统的风险防控方法可能无法适用,因此,选取何种风险防控方法将是决定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

1风险基本概念

1.1风险的概念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就属于广义风险。通常我们提到的风险属于狭义风险。

1.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偏离经营目标的损失,并针对预测情况制定规避和防范风险损失的一门科学。风险管理一般包括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估。风险识别就是识别风险的种类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定量的、充分的估计和衡量,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之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

1.3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风险度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风险度量是否准确将对整个风险管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在进行风险度量采用:风险=概率×损失值,该公式表明在进行风险度量时,需要知道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该风险造损失的大小才能得到度量结果,而在实际中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却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利用风险=概率×损失值这一公式来对风险进行度量,进而无法对风险进行管理,如何解决风险度量问题是进行风险管理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2.1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地市级供电企业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如其直接与用户打交道,掌握用户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了解当地的实际用电的季节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原有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完全适用,尤其是在进行风险度量时,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值都很难确定,这样使得地市级供电企业的风险度量变得更加困难,找到适合地市级供电企业的风险度量方法是其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将面临的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因此,研究地市级供电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2地市级供电企业售电特点

地市级供电企业是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单位,其掌握着本地区用户的用电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个地区而言其每年各个月份的售电量具有较明显的规律,只有比较完整的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售电风险管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在正常的情况下,售电量与时间变化有相关性;2)同一月份的售电量占各年的总售电量的比重比较稳定。

3目标偏离法

在论述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分析其售电特点后,结合对地市级供电企业的了解提出了目标偏离法,为研究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3.1方法思路

每年年初,地市级供电企业都会制定本年的售电目标,根据历史数据采用综合权重法把年目标值分解到各个月份,确定各个月份的售电目标值,然后运用aRima模型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各月份的售电量进行预测,最后根据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偏离度来得到风险值,并根据风险值的大小来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以上就是针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售电风险管理的流程,由于本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更具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偏差情况来判定风险,因此,本方法命名为目标偏离法。

图1目标偏离法处理流程

3.2目标值分解

把年目标值分解到各个月份,不应把年目标值平均分解到每个月份,根据地市级供电企业售电特点(2),采用如下方法得到各个月份的目标值:

(1)

式中:

mi——第i月售电的目标值

K——地市级供电公司售电的年目标值

ti——为第i月应分得年目标值的比重

即:。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i月的售电量已经统计完成后,剩下的12-i个月的售电目标值就应该变为K12-i=K-(e1+e2+…+ei)(1≤i≤12且i为整数),因为前i个月的售电已经是实际发生了,所以应该对余下月份的售电目标值进行调整,

在公式(1)中的ti可以由如下公式确定:

(2)

式中:

fij——在过去的第j年中的第i月供电企业的实际售电量占年全年实际总售电量的比重

aij——第j年的权重

即:

3.3风险评估

通过预测模型和目标值计算公式分别得到了预测值和目标值,这样就可对供电企业的售电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公式为:

(3)

式中:

R——目标偏离度

m——目标值

F——预测值

如果R值为负数或是零表示目标值小于预测,这表明未来的售电量会超过目标值,企业不会有风险;如果R值是正数表示未来的售电量可能达不到目标值,也就是说即将产生售电风险,供电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事先划定出风险等级即根据R值的大小来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并且根据等级的大小制定制定不同的防控措施。

4结语

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网省公司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而下一步可能会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由于地市级供电企业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原有的风险度量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地市级供电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地市级供电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即:目标偏离法,为开展地市级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谭忠富,等著.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高立法,等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