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如何估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9:53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1

在8月以来的震荡回调行情中,医药板块个股因其相对抗跌而备受机构推崇。包括云南白药(000538)、东阿阿胶(000423)、恒瑞医药(600276)、浙江医药(600216)、康缘药业(600557)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医药股,在这一波股市的下跌行情中,跌幅远远小于大盘。

而不止是下跌行情中的抗跌,对于医药板块的后市表现,机构也普遍看好。最主要的理由,是医药板块的低估值。今年以来,沪深股市持续反弹,截至7月末,沪综指累计涨幅高达87.39%。而同期,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却远不及大盘,连续7个月跑输大盘指数,医药行业指数累计涨幅仅为57.92%。因此,医药板块相对于大盘指数的估值溢价水平大幅降低。统计数据显示,医药板块整体动态溢价水平,已从2008年底的溢价78.25%回落到目前的17.08%。

从历史上的估值来看,医药板块也已处于非常明显的价值低估时期,由于今年以来,医药一线股及二线绩优股严重滞涨,一线股及优质二线股的价值低估程度更高。今年以来,一线的医药股中,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均没有任何上佳表现,云南白药从2月18日的高点41.50元回落之后,就一直处于盘整状态,其盘整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

除了低估值的优势,医药板块后市预期看涨,也有明确的业绩的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已公布2009年中期业绩报告的2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中,24家公司实现盈利,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21元,而同时公布中报的全部533家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147元。从公司的基本面来看,医药板块上市公司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因此,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医药板块后市有着较强的补涨需求,预计该板块在未来6个月至少有20%-30%的上升空间。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2

从4月16日曝出“毒胶囊”至5月10日,上证医药指数不降反升,上涨了5.2%。即使是事件的核心企业通化金马(000766.SZ),其股价也只是在一周之后才破位下跌。

负面新闻难掩业绩增长。根据一季报,在两市175家医药企业中,共有23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而亏损的只有16家,行业状况看上去依然很美。

业绩向好是不争的事实,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据统计,医药板块虽然已从公募的前十大重仓板块中消失,却连续两个月位列私募的前五大重仓板块。

为何公募私募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态度出现如此分歧?医药产业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哪些医药类上市公司会“结构性”的跑赢市场?

增速放缓不减机会

实际上,除了通化金马直接受到了冲击,青海明胶(000606.SZ)和东宝生物(300239.SZ)两家“涉胶”企业的股价,却借“毒胶囊”上演了一涨。

“毒胶囊’只是个插曲,不会影响医药行业的大趋势。”广发证券一位分析师如此评论。而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对《英才》记者表示,“整体上讲,‘毒胶囊’事件对医药板块的影响不大。”

“现今的医药行业处于调整过渡阶段。”郭凡礼认为,随着日后包括《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基本医药目录》、《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医药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另一位行业分析师则对《英才》记者称,与其它板块相比,医药行业可谓增速较快,但与前几年相比其增速有所放缓。“2008—2010年大致在30%,2011年就已经降到了20%,或许是因医改覆盖面提高带来的产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840.3亿元,同比增长22.7%,较去年全年增幅下降约6个百分点,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7%,高出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

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板块仍然富含投资机会。“医药行业正趋于整合,国家也在推动药企整合的步伐,未来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医药企业。”

政策趋紧

虽然增速依旧高于工业增速的平均水平,但“政策”却造就了医药板块最大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趋紧”是几位分析师的一致判断。

工信部于年初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4月发改委又公布了《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而科技部的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安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2012年负面政策将延续,但政策环境好于2011年。超预期的负面政策可能会是药品价格流通环节差价率管理办法,在各地的强力推进和国家药品定价方法中对区别定价的大幅度调整。

“相关政策确实比较严格,不过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好说,其具体的执行情况尚有待于观察。”另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除了政策方面,郭凡礼认为医药板块还存在着其他的不确定性:“比如铬含量超标、药品出现抢购荒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整体降价及降价幅度过高,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上升幅度不确定以及药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也有所放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

看好几类医药股

自2010年末开始,医药板块已经持续调整了一年多时间,在估值得到修复之后,医药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重归升势?

“现在医药板块的估值只能说是比较合理,算不上低。”广发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从行业增速来判断,合理的估值应该在20倍市盈率以内。

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化学药品原药同比增长13.6%;化学药品制剂同比增长21.8%;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2.7%;中成药同比增长30.2%;生物生化药品同比增长18.1%;医疗器械同比增长24.8%。

“在医药行业的几个细分板块中,中药和医药商业最具投资价值。”前述分析人士认为,医药板块的其他几个细分领域尚未处于最佳投资阶段。“比如化学制药企业,其药物可能不是独家的;医疗器械公司的估值一直居高不下;而我国的生物制品大多是疫苗,疫苗又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药,相关企业所倚重的主要是行政壁垒——生产疫苗需要批文。相比较而言,中药大多是独家品种,更易于推广。”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3

关键词: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

一、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动因

(一)宏观政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下,国家政策鼓励产业整合,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2011年3月启动了新版药品Gmp认证。根据相关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那么,未来数月内,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可能会掀起新一波高潮。

(二)行业格局和业绩增长

国家新版Gmp认证的实施,不能满足认证的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被优质的企业并购。通过并购和整合,使企业摆脱价格无序的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专注于研发竞争,品牌竞争。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将面对全球一流药企的竞争,竞争层次的提升能使我们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

医药行业在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成长时期,行业集中度低,并购重组是必经之路。对于优势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新的优质药品和新的生产线,从而拓展产能、获得新的优质药品生产批文,扩大市场规模,致力于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拉动业绩增长。

二、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指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财务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并购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企业选择现金并购还是债务并购,都存在着一定的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数额的大小都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加重并购方的财务负担,而且容易使并购后企业因债务本息偿付困难而面临财务困境的风险。

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动因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主要产品999感冒灵、999皮炎平、参附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免煎中药、三九胃泰颗粒、正天丸在国内药品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但骨科领域较为薄弱。天和药业是中国最大的膏药专业生产企业,其中“天和牌骨通贴膏”是在中国膏药品类中单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全国知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年平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3年1月16日华润三九公告称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骨科业务领域,公司拟收购桂林天和药业97.18%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5.83亿元。

(二)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定价风险。根据华润三九的公告,被评估单位拥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和团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盈利能力较强,本次评估增值率136.93%。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天和药业再贴膏市场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天和药业是否潜在价值,很多业内人士保持怀疑。而此次收购的产品技术含量一般,收购价格偏高。另新版Gmp的大限迫近,将有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无法通过改造验收而被并购重组,可以压低收购价格。

2.融资风险。公告称公司现金较为充裕,本次收购天和药业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但是2013年5月,公司发行为期五年的公司债券5亿,这预示着并购后的存量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需要通过融资途径获取长期、稳定资金以适应、支持业务发展。这也表明并购方的问题在于可能由于举债过多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警惕负债过高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应付本金及利息,最终会连累公司经营状况。

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并购支付的全是现金,另一方面又举债,这样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不得不为发债支付利息,从而提高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公司成本费用的节俭。可以采用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采用支付对价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现金的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资本结构。

四、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价值风险评估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如专业的并购团队、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并购定价,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估风险。

(二)建立并购专项资金

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实践中,目前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和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的方式被认为是公司不稳定的信号,很少在并购过程使用,而且这些筹集的资金金额相对较少,难以为大型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大型并购过程中考虑与关联方共同设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基金专业投资团队资源,为加快并购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该基金提前锁定并购标的,并利用充分时间了解标的公司,以减少未来并购时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投资并购的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春华.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辛晓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6).

[3]林瀚,李夏,李小溪,姜珊.医药行业大联姻――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一)[D].云南财经大学,2015.

[4]华润三九.关于收购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公告,凤凰网,2013,1,16.

[5]孟冉.我国医药行业横向并购协同效应研究--以华润三九并购北药天然药事业部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4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已被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列为未来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该产业特征鲜明,例如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研究创新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高等,这些特点使得投资人在进行项目评估时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据2005年中国创业投资协会的调查,目前创业投资决策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生物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传统的以npV为基础的静态项目评估方法无法反映生物制药行业开发项目中蕴含的期权价值。

生物制药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药研发需要相当长的研发时间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其产品从研发直至上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国内医药行业数据不够透明和充分,本文采用美国数据进行分析。美国制药行业在2002年对全美制药企业的新药品研发时间进行了调查,其基本情况如下图1:

2002年美国生物制药行业新药投资项目从研发到进入市场平均所耗时间为14.2年,并且每个阶段的投资额均在百万美元以上,整个过程中R&D投入规模巨大,例如R&D费用占美国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就从1970年不到12%上涨到上世纪90年代的20%以上,与同时期的美国其他行业,例如电力(8.4%)、计算机(7.8%)和电信(5.3%)相比,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投入显然要高得多。2003年美国制药行业R&D投资总规模就超过了305亿美元。巨大的研发投入背后带来的是潜在的巨大收益。在美国药品一旦批准上市,其产生的回报率极高,统计数据表明,成熟期其中年销售收入有80%的可能超过6千万美元,20%可能超过6亿美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价值由当前价值和未来成长机会价值两部分构成,那么在药品上市之前,生物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却没有相应得销售收入,企业当前价值很低;但是一旦药品上市,却有可能获得极高的收益回报,而且正是前期的研发创新为企业日后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巨大超额利润提供了成长机会。因此,如何结合生物制药产业价值创造的特点,客观、有效的评估生物制药项目的未来成长机会价值是生物制药企业风险项目决策的重中之重。

二、生物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特征分析及其定价

一般生物制药行业新药研发投资需要经历多个不同阶段,以美国药品研发为例,就有实验室测试阶段、临床实验前动物测试阶段、三个临床实验测试阶段、美国联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阶段和最后的市场化产品推广阶段等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技术性测试成功后,药品研发才会进入下一阶段接受进步测试,直至药品克服全部技术风险最后进入市场化阶段才最终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给企业提供一个进入下一阶段的选择权。

根据其特点,这种选择期权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推迟投资期权、扩张投资期权、收缩投资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等。生物制药企业在新药开发过程中每一阶段所嵌入的实物期权用图2表示:

因此生物制药研发投资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形成了一个6重的复合性实物期权。

在期权定价方法中,经典的Black-Schola模型可以看作是针对看涨期权的一重定价模型。有关以期权为标的资产的复合性期权的定价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Geske在1979年提出的两阶段复合期权的定价模型。在该模型中Geske继续沿用了Black-Schola模型中经典的期权定价偏微分方程:

三、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

假定某生物制药企业计划开发某种新药,预计6阶段各自所需时间分别为:实验室研发阶段(2年),临床前动物测试阶段(4年),临床测试第一阶段(1年)、第二阶段(2年)、第三阶段(3年),药监局审批(2年)。每一阶段对应的到期日期和每一期的期权执行价格都在表1中显示。另外,假定药品研发成功最后,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预计产生的经营性净收益现值为8500万元,与此同时商业化阶段的预计投资成本为3120万元。无风险利率采用1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5.3%。最后项目权益的收益标准差的估计值为101.97%。药品整个研发过程中全部的R&D投入为600万元。

根据复合期权定价公式,依据上述参数可以计算得出该6重复合实物期权的价值为2750万元,超过R&D投入2150万元。因此药品研发项目的真实价值RnpV为RnpV=npV+实物期权=600+2750=2150万元

该药品研发项目考虑实物期权后的真实价值为2150万元,投资项目经济上可行。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5

[关键词]全民医保;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c)-0158-05

StudyonthedrugpricenegotiationmechanismunderthebackgroundofnationalmedicalinsurancesysteminChina

wUJiayiYUBoyang

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Jiangsuprovince,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Drugpriceproblemisnotonlythefocusissuethatdiscussedinthesocialfield,butalsoakeysectorwhichshouldbereformedinthecurrentmedicalandhealthreform.thisarticle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ofdrugmarkettohighlightthenecessityofestablishingthedrugpricenegotiationmechanismunderthecurrentbackgroundofuniversalhealthcaresystem.onthebaseofclassificationandsummaryofthepracticeofdrugpricecontrolandnegotiationindevelopedcountries,thisarticleputsforwardaseriesofpolicysuggestionsabouthowtoestablishingthedrugpricenegotiationmechanismthatdominatedbymedicalinsurancedepartmentandoverallcoordinatedbyotherdepartmentconcernedinournation.

[Keywords]Universalhealthcare;Drugprice;negotiationmechanism;Foreignpractices;policysuggestions

药品价格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面对“药价虚高”的问题,政府虽对管控的药品价格一降再降,而老百姓“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之年,在前段时间的国务院医改工作安排中再次强调了医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任务目标。其中,“探索建立医保部门与药品供应商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将给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产生积极影响[1]。纵观国际经验,笔者认为在当前全民医保覆盖的背景下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符合药品市场的特性,是大势所趋,既能满足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改革要求,又能达到控制医药费用、提高用药效率、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目的。

1药品市场的特性与医保谈判机制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由于它与医疗卫生服务紧密相联,具有科技性高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常被业内称为“特殊的商品”。

1.1信息不对称影响药品市场的消费者行为

正因为药品本身具备的特殊性,药品的使用一般需要通过医师、药师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来为消费者决定选用何种药品,这使得药品提供者与药品消费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在缺乏管制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信息优势方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做出有损于信息劣势方的选择,在医疗服务市场表现为医生“多开药,开贵药”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普通消费者由于在药品市场的议价能力大大削弱,患者常常会因为药品价格过高而降低对药品的可及性。

在我国,由于“以药养医”的体制长期存在,药品费用支出占到整个医疗费用的很大一部分。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公立医院药费占总医药总费用比重达42%,而相比2010年世界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平均水平仅为16.6%。因此,很多人把“看病贵”的问题归结于“药价虚高”。

1.2第三方支付引发的道德风险使患者缺乏对药价的敏感性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保险构成的覆盖超过13亿城乡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在医疗服务领域引入第三方付费,进行第三方监督,是支撑现代医保的重要支柱,也是发挥全民医保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载体。医保的第三方付费机制使得服务的购买者与接受者相分离,患者为追求健康的目标可能会要求过度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提供过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因此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方作为医疗服务的付费者应承担重要的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而这一机制目前在我国是缺失的,因此第三方付费有导致药品价格过高的趋势。反观医疗保险方,相比单个患者具有更强的市场力量,通过谈判可以解决医疗市场信息问题,抑制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越高,医疗保险方的购买力越强,价格谈判能力也越强[2]。

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比重不断增大(图1),医疗保险方在药品费用支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医疗保险改革重心由制度建设向完善管理服务转移,医疗保险强化服务购买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

图12007~2011年我国医保支付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比重情况

鉴上所述,一方面由于存在消费者和医药供应方行为的特殊性,导致药品价格合理性和使用经济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使得医疗保险方可以运用其强大的购买力代表患者向医药服务提供方购买医疗服务和药品,从而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费用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通过谈判机制将一些疗效确切、价格昂贵的创新专利药品,如抗肿瘤领域的靶向药物等纳入医保范围,可以提高患者对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制药企业研发创新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3]。谈判机制作为一种协调药品供需双方权利与义务的非强制手段,可以运用到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4]。从长远角度来看,谈判机制的引入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步骤[5]。

2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形成的国际经验

谈判是一种社会法制化和市场经济健全化的应生产物。所谓谈判机制是指在医疗服务购买过程中,医疗保险各方主体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就医药产品的价格、质量、付费方式和分担比例等方面问题达成对各方均有约束性协议结果的一种互动机制。纵观国际经验,谈判机制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药品价格领域运用谈判机制通常建立在价格行政干预的基础上。

2.1传统的药品价格管控模式及弊端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合理控制药费,由于药品市场特性易导致药价趋高,政府对药品价格实施控制也理所应当。归纳来看,各国对于药品价格管控的传统途径主要分为直接定价与间接价格干预两种。

2.1.1直接定价

直接定价即制定药品最高限价,供应商不得高于最高限价销售药品。我国目前采用的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政府定价模式就属于这一类型。政府对药品进行直接定价的依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考虑药品的疗效和生产成本等综合因素;二是该药品比对其他国家的价格。

按综合因素定价的方法主要考虑疗效、生产成本等因素。由于进入定价程序的药品都已经过药监部门的疗效评价,因此生产成本往往成为定价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生产成本的界定、测算都存在较大问题,并且生产成本难以反映药品的全部价值。该方法的运用往往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正因如此,在专利药品定价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参考依据。

在实行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由于国内只有一个购买方,竞争性的药品价格无法形成,因此大部分oeCD国家把相关国家的药品价格作为国内定价的依据。该方法选择与本国具有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文化背景的国家作为参照国,计算这些国家某种药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以此为本国的定价依据。如在法国的外部参考定价中,厂商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同类药品价格的均价为上限,最低价为下限,自由设定出厂价,若以上四国药价调整则法国也要做相应调整,由法国的卫生服务产品经济委员会(CepS)对价格调整的异议与厂商重新议价[6]。

这种定价方法看似价格比较客观透明,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英国、德国、美国等常被用作对比对象的国家,其药品价格水平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实际上,厂家可以刻意提高被对照国家的价格水平。二是即使在经济水平相似的国家,药品价格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选择被对照国及划分其权重尚存很多争议。

2.1.2间接价格干预

由于直接定价法限制了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给制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政策风险。为鼓励企业创新,在药品研发企业集中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都主要采用了间接价格干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专利药的利润控制和针对仿制药的最高报销限价。

2.1.2.1利润控制利润控制法主要在英国实行,具体做法是政府与厂商签订协议,对厂商某个产品的利润或所有产品的总利润进行控制。如果利润超出了限额,将要求厂商对政府进行返还或接受降价[7]。该方法的优点是允许厂商自主定价,避免了因政府价格审核而延迟新药上市,并且也通过利润控制避免了新药对政府预算的过大冲击。然而,利润控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在药品研发全球化的情况下,难以估计跨国公司的成本哪些应分摊于本国,因此该公司从本国获得的利润也难以估计准确;二是会激励公司做大成本,引发低效率,即使一些效果不佳的药品也能获得利润保证,不利于真正的研发创新。

2.1.2.2同类药品最高报销限价同类药品最高报销限价又称“药品支付指导价”,它不同于以往政府制定最高零售价的管控思路,而是通过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超额费用患者自付的管理方式,让药企主动调节市场价格。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把疗效相同的药品分成一组,医保方规定每组药品的最高报销限价,制药企业可以对药品自由定价,如果药品定价高于医保方制定的报销限价,那么由患者自行承担两者之间的差价。德国是第一个采用参考定价的国家,1989年,德国开始对各组药品确定报销限额。由联邦联合委员会(全国医保机构和医师协会的协调组织,G-Ba)负责最高报销限价的制定。在制定每一类药品的最高支付限价时,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考虑到现有产品的价格,保证该组中一部分产品的价格不超过限价[8]。在参考定价体系下,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自觉把价格降到最高支付限价之下。有些时候,厂家不愿意降低市场标价,担心引起国际市场降价,而会宣布免除患者自付部分。当前国际上有德国、荷兰、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国都对仿制药采用了此类定价办法,其中荷兰还将此办法应用于专利药[9]。

综上所述,传统的药品管控模式都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医保机构和药品供应方参与的市场化的议价过程,同时也缺乏以医疗服务需方为导向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对于药价政策目标的实现非常不利,难以协调医药产业、医疗机构和患者各方利益,兼顾促进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民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2.2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的运用

由于药品价格只是影响药品费用的一个因素,药品费用更多地受到使用数量和使用种类变化的影响。为了平衡目标,控制和激励两种手段都是需要的。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摒弃了直接降价的手段,更多地与制药企业进行互动,在药品购买管理中同时实现对药品种类、价格和数量的多重控制,即逐步引入谈判机制[10]。政府不再单方面规制一切,而是提供协商的框架,达成共识。谈判协议的达成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开发出基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价值评价体系;二是通过保险组织创新,激励保险机构进行集中采购,形成市场价格竞争。

价值评估是医保药品价格谈判形成的基础。在全民医保体系下,政府决策的过程需要权衡参保人对药品的可及性、医保预算平衡、医药产业发展三方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公开、透明的药品价值评估体系来为医疗保险方和药品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提供参考。

国外允许并要求厂商充分提供材料以证明产品价值所在,对新药和专利药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11]。药品的价值评估一般由各国的药物评价机构在政府资金支持下运行,他们有些是政府的职能机构,如英国的国家临床规范研究院(niCe)、澳大利亚的制药补贴咨询委员会(pBaC);而有些则是半官方的独立机构,如德国的卫生服务质量和疗效研究院(iQwiG)、加拿大的药品专家委员会(CeDaC)等[12]。

专家小组根据制药企业递交的相关资料、相关科学文献以及临床医生、药师、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意见编写内容包括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效果分析以及预算影响分析的评估报告供医保谈判时参考。

最后,政府建立一个由多方利益主体构成的咨询小组,通过公开、公正的“谈判”途径来达到各方对评价结果的共识。谈判结果的应用不再仅仅是药品价格的降低,而是主要通过总额控制合同(价格-数量合同)、利润控制合同、疗效预期合同等实现[12]。一方面,药品通过谈判进入报销目录后可以让那些在自由市场上不能负担药品价格的人用得起药,进而提高有效药品的可及性;另一方面,谈判后的药品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销量可能有较大增加,制药企业可能获得更大利润,进而促进研发创新和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药物政策的综合目标。

总之,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能够让企业和政府互动和对话,在保证行业合理利润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相比传统的医保药品目录限定和价格管控手段,更能在购买过程中实现对费用影响因素(种类、价格和数量)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3构建我国全民医保背景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医改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全民医保体系刚刚完成制度全覆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任务明确,我们应该抓住此项制度契机,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引入谈判机制,逐步由传统的药品价格管控模式发展为以医保为主导,多部门统筹协调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在构建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理顺药物政策,协调部门利益,发挥协同作用

国家药物政策是一国政府给医药界提出的目标、行动准则、工作策略与方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的总称。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应属于国家药物政策中的一个部分。首先需要在药物政策的层面进行理顺,明确政策目标,在药品审批、生产、流通、使用等一系列环节的政策制订时就应该兼顾考虑产业发展和提高药物可及性等多重目标的权衡,使各项政策在执行时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是相互独立,互相制约。

目前我国药品价格政策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物价部门的定价、卫生部门的招标采购,以及医保部门的药品目录管理和支付管理。另外,各种政策影响着医疗机构的用药行为,从而也强烈影响药品价格水平。在谈判机制建立的起始阶段,应该尽量避免与现有政策的冲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全民医保体系下,医保作为最大的药品购买方,可集中优化各部门配置使主管部门通盘考虑卫生系统的筹资水平和费用控制、供需双方的投资与成本等各方面情况,形成整体方案[13]。卫生部门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招标采购,谈判价格必须低于物价部门控制的最高零售价。

根据国际实践,为促进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我国也应该从目前按成本定价为主向按国际比较价和按价值定价相结合的办法转变。谈判的手段可以是以引导药品价格竞争为主,也可以是根据药品的价值制定支付标准。

3.2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药品价值评估机制

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综合制衡的机制运行,单从某一个部门出发,很难约束机制,易造成权利寻租,缺乏监管机制。在理顺上述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后,为增加价格干预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包含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制度化的评估程序,以及对评估过程的监督等配套政策的药品价值评估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医药价值评估机构专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关药物经济性的证据,该机构可以附属于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独立的半官方机构。评估小组的工作主要内容可以有:①受理厂商材料申请,广泛掌握医药产品评价的基础信息;②制定公认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技术标准,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医药评价工作;③为医保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评估结果和建议,建立申述和再评价机制。这将为谈判机制基于价值定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以保证谈判结果的科学、公正、透明。

3.3配合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发挥药品谈判价格的实效

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是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是医疗服务市场和药品市场价格的合理性[14]。随着谈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谈判的药品种类将会扩张,医疗机构的收入就可能受到药品降价的影响。为了避免医疗机构对药品降价的抵制,医保部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监督的手段,鼓励其使用谈判后的降价药品。

具体办法应当配合当前医保领域推行的支付方式改革来发挥医保对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控制。一是从目前按项目支付为主的方式向按病种支付、按人头支付等预付制的方式转变。二是要加强信息披露,促进公众监督。医保部门应该加强处方数据的分析,定期公布处方信息,让专家和公众共同监督医生的处方行为。三是制定药品替代规则。规定医生和药师在遵守诊疗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用执行谈判价格的药品替代不执行谈判价格的同类药品。并且对执行谈判的药品和不执行谈判的药品实行不同的支付比例。只有确保谈判药品的使用才能最终影响谈判的效果惠及患者,最终实现改革的初衷。

4结语

医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15]。谈判机制建立是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重要体现。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面对市场竞争机制失灵的药品市场,为了控制药品费用、提高参保人员对药品的可及性、维护医药市场健康发展,我国可以适时建立以医保为主导,多部门统筹协调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药品价格干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制药企业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更多地体现药品临床价值,最终形成医药服务合理、患者受益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齐忆红,张晓,曹乾.探索建立医疗保险部门与药品供应商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4.

[2]高月霞,刘国恩,孙华.尿毒症透析治疗价格谈判机制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1):36.

[3]贾岩.谈判机制成靶向药进医保突破口[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3,(8):16.

[4]鹏翔,徐爱军.关于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的理论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74-75.

[5]顾海,信紫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谈判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1):228-238.

[6]丁锦希,赵悦,顾海.法国创新药物定价政策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6):77-78.

[7]叶露,胡善联.药品价格及其管理政策的英国经验启示[J],中国药房,2005,16(9):675-677.

[8]郭莹,严明,郭晶.西方发达国家药品价格管理模式比较[J].中国药房,2005,16(1):7.

[9]oeCD.oeCDHealthpolicyStudiespharmaceuticalpricingpoliciesinaGlobalmarket[S].2008.

[10]吴晶,吴久鸿,关志强.医保药品协议定价探讨[J].中国社会保障,2011,(10):76-77.

[11]陈蕾,冷明祥,胡大洋,等.澳大利亚医保目录的药品准入谈判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366.

[12]顾海.国外药品采购谈判实践及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11,(9):66-69.

[13]曹阳,邵明立.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问题与优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0,(6):36.

[14]吴嘉怡,余伯阳.医疗保险谈判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64.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6

第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去哪儿了?

校方将药片分发给各个班级,“按班按人数发到每个班老师手里,并看着老师给孩子吃”。这意味着,药片将经过一大批幼儿教师之手。但是,数十名教师在长达六年时间里,对孩子服药一事熟视无睹。且不说作为教师,他们明显失职,仅这种冷淡和沉默,就让人难以理解,以至于不得不怀疑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良知。

第二,是谁提议和决定让孩子服药?这种行为如何定性?

官方迄今披露的事实对服药的决策者或指使者语焉不详。这名决策者是否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值得司法机构参考。

第三,五万多片处方药是如何进入幼儿园的?

按照官方查明的情况,药品系幼儿园冒用其他医疗机构名义购买。但是,出售方为何未进行起码的核实?

多达五万多片的处方药,是如何轻易击穿监管的?在市场上轻而易举就能购买处方药的现实,让人不得不怀疑药品监管形同虚设。那么,法规为何成了一纸空文?谁应对此负责?

第四,幼儿园为何能“带病升级”?教育部门的监管何在?

涉事幼儿园曾因为装修“有油漆滴到孩子衣服上、让两个孩子挤一张床”等原因,遭遇家长投诉,据称政府曾介入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幼儿园反而“带病升级”,成为一级园,有了调高收费标准的合法理由,也有了招生的金字招牌。那么,成为“一级园”的评估标准是怎样的?评估过程有没有走形式?监管是否尽到了责任?

第五,校医行医应该如何规范?

校医普遍缺乏行医资质,是一个现实问题。应对这一群体的医务行为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没有开处方资质的人就不得开处方药”应是红线。在本次事件中,笔记本上白纸黑字的“预防针提成费用”字样,也值得关注和核实,其背后有没有更为不堪的丑闻?

第六,谁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埋单?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7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因素分析;会计改革

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体系。这要求各个行业的会计改革既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还要适应行业自身的特点。医药公司的会计改革就是加强财务分析,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的周转,提升公司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客观、合理地评估医药公司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会计改革直接面临的问题。为了有效评价医药公司的综合业绩,往往需要借助多个财务指标,通过因素分析法等技术手段来确定各个财务指标对综合业绩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即在几个相应联系的因素中,以数值来测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考察因素分析法在医药公司会计改革中的应用,有利于会计工作中更有效评估公司业绩,给投资运营提供一个准确的参考,引导企业的经营方向。

一、采用因素分析法评估医药公司综合业绩

关于医药公司的综合业绩评估,往往认为用于评定过程的财务指标越多,评定结果越客观。但是尽管较大的样本和多个变量会提供比较充分的信息,却同时会使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有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样会在给各指标赋权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采用因素分析法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

因素分析法是从数量上确定一个经济指标,逐一考察其所包含的各个因素的变动对计划中被影响指标的作用大小。首先计算出各因素的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差异,再按照一定的替换程序,依次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计划完成的影响程度,汇总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为该指标的总差异。因素分析法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众多变量间的协方差关系。这几个随机变量通常被称为因子,把通过几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这样就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致使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例如,以医药公司财务为例,对参与评定的财务指标值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旋转,得出每个指标或因子载荷值表。情况可能如下:第一主因子可能包含每药种收益、应收帐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并且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公司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可称其为销售和盈利因子。通过计算它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来评价医药上市公司综合业绩。第二主因子可能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如果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如果在资产负债率上的载荷值也较大,这个指标主要反映长期偿债能力。权益增长率主要反映公司的增长能力。第二主因子为偿债成长因子对综合业绩评价有重要影响.。当医药公司的综合业绩好时,债务结构应该比较好,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都比较强。第三主因子在每药种收益、每药种可分配利润、每药种净利润上的负荷值较大,这说明每个药种的能力因子。应考察每个药种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第四主因子在存货周转率的负荷值较大,它主要反映了公司的变现能力,可称为流动因子;在主营收入增长率的负荷值也较大,它主要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可称为主营因子。

通过上述因素分析的案例可以看出,应用因素分析法很好地解决了多指标下的综合业绩评价问题。这有利于在财务分析和管理中,考察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多变量的复杂问题变得易于研究和分析,抓住主要问题。

二、因素分析法在会计改革领域的应用

除进行公司综合业绩评价外,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司会计改革的许多方面。一是分析医院财务状况。尽管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但是外部与内部财务分析有着共同的要求,即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二是进行决策的风险评价。借助于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财务因素、决策者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指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测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其决策将更多地依赖最新最快的适时信息,进而提高资金和存货储备的准确性,节约资源和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医院财务管理。借助因素分析法,考察整个医疗服务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运行情况。可以进行管理效率分析,包括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病床使用率的分析。四是进行专题分析。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药公司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利用公司经营的财务数据,结合特定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

因素分析法在医药公司会计改革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首先使用因素分析法有利于防止医药公司投资失误。在医药公司拟投资问题决策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误。例如随着医药公司投资增多,就不可避免地关注新药问题。由于新药理论上不仅承担了研发过程中的高风险,而且也承担产品上市后全面服务的责任,新药生产厂家不只是价格接受者,更多情况下是市场定价。而且药品又属于社会需求变化不大的商品。这说明用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制定新药价格显然是行不通的,价格中必须考虑研发成本,体现优质优价。借助于因素分析法,可以探索新的投资是否反映了这一规律,这决定投资是否会长期有益。其次,因素分析法应用于财务管理,有利于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因素分析法是以分析财务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的,在医药公司采用因素分析法,有利于实施分层分级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有利于目标利润、成本、费用应层层分解,从而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做到高效率的运营。

三、对医药公司会计改革的启示

1、确立效绩评价财务指标的临界值

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临界值就是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由于不同行业的运行过程各有其特点,应根据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所属行业的经验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临界值。例如,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0”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1”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如果将这一标准应用于拟投资企业的评价,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说明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此外,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和非计量指标的临界值。常见的非财务指标有安全生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非计量评议指标有“领导班子基本素质”指标。

2、确立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假定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前提。因素分析法仅仅是数据分析的技术,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因素分析法使用前必须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假定性设想,以确定财务指标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因果逻辑关系。一般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即投资报酬率)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以从偿债能行归纳汇总力和变现能力来分析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来分析医院管理效率,以人均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收益率、人员经费占总经费比例、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例等来分析医院财务效益。

因素分析法的正确使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即因素分解的相关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顺序替代的连环性。例如,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是否是彼此独立的。在分析指标的内涵前提下,确定各因素是否存在显著的逻辑顺序。因素分析应该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各个因素。各个因素的顺序往往能反映公司运营各个环节的情况。

3、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任何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明确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要有风险观念和利润最大化观念。需要利用因素分析法迅速掌握关于分析指标的最重要因素,加强对收入、成本、费用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利润的考核和资金的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利用到经营中去,实现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4、关注财务数据失真问题

医药公司的数据及其指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在因素分析中没有关注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失真。例如关于最佳库存方案的因素分析中,应积极采取实时库存量查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自动记录相应库位药品及库位的变更,通过库存盘点,及时调整库存数据使帐、物、存一致,通过人库、出货及库存数据的分析提供最优的库存方案,以期最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仓库资源,这样的因素分析才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一斌.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8.50:48-60。

[2]陈璇.加强财务分析提高医院效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194-195.

[3]李克娥,因子分析法在医药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3):42-43.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8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9

大家好:

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深信不疑。活着活着,开始怀疑。疑着疑着,就不信了。想着想着,忽一天,如盲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

其实我自己,一直都有吃后悔药,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通常评估,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之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又悬壶济世受人尊重又越老越值钱,一辈子丰衣足食。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使命重大、理所当然。原本我也是在努力学医、认真行医,岂料天意难违,我酷爱方块字,打小兴趣都集中在文学上。起初我也采取过兼顾的方式,无奈行医与写作都是很耗费心血的行当,根本无法长期兼顾。当年我一个小青年,面对家长压力、社会舆论、所有亲朋好友的坚决反对,实在太难了,眼泪都不知流了多少。是的,中国作家,从古至今,成名成家不易倒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太容易挨批挨整、贫困潦倒,搞不好小命都难保。世上大道理、天下父母心,我全懂,可是事实很简单:不写作等于人已经死了。于是把心一横,一丸后悔药吞下,不顾一切,弃医从文,彻底改行。

感谢上苍护佑,把极小概率的机遇赏赐于我,使我得以成为专业作家,写作的稿费供衣食养家小也还算够。不过即便贫困潦倒,靠写作实在无法养活自己,我再重新评估自己不迟,再去开个诊所也不迟。

后悔药就是这么存在着:离婚就是结婚的后悔药。一个不好的婚姻,当然,你应该反复地郑重地确认它的不好,然后冷静地理性地办妥离婚,你会发现,云开雾散,生活还有新天地。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后悔药。不问何时何地,不管年老年少,只要某一瞬间,你懂了好歹,决了心意,作了抉择,后悔药顿时起效:你的人生,毫无疑问,重新开启。宽容是刻薄的后悔药,善良是恶毒的后悔药,简单是复杂的后悔药,纯净是庞杂的后悔药,节俭是浪费的后悔药,专情是花心的后悔药,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一味主观霸道的后悔药。

后悔药还是常用药,可以反复服用。人生的航向,就是需要不断纠正的。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谁都无须把脸板着,非得把自己绑定于自己曾经认定的那个伟大目标与光辉前程。放弃非黑即白的狭隘标准,放弃事事都搞非对即错,在两种极端之间,中庸地带无限开阔,人生充满了可塑性,人物关系同样也充满了可塑性。再婚又是单身的后悔药,享乐又是吝啬的后悔药,出家是俗世的后悔药,还俗是出家的后悔药,吃素是杀生的后悔药,开斋又是素食的后悔药。多种选择,环肥燕瘦,谁都没有错。

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篇10

多元战略实现产业升级

申银万国给予“看好”评级

自2005-2010年,耐火材料制品年产规模年复合增长24.5%,我们认为未来耐材行业不再会有25%的快速增长,行业拐点已经显现。一方面耐材行业存在高度资源依赖性、行业竞争分散、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下游产业不断规范整合,对耐材要求将逐步提高,产品升级转型也将在未来成为耐材行业主要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未来业内横向整合,上游资源延伸以及产品结构大势所趋。北京利尔由于快速规模扩增以及未来可能向上游资源延伸,未来将成为主要受益企业,维持“增持”评级。瑞泰科技则背靠中建材,有着较强科研能力以及客户资源,并进行水泥耐材多元化扩展,未来业绩可期,公司发展符合行业未来趋势,维持“增持”评级。

软件服务:

移动支付催生信息安全

国金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目前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仍然以互联网支付为主,约占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的96%。除了网络购物以外,航空、保险、游戏、基金等其他支付需求点逐渐显现。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刚刚起步,去年的市场规模在200亿左右,预计到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不管是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都是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因此第三方电子支付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市场能否不断扩大,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支付手段的安全性,我们认为在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兴起的初期,具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企业将最大获益。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投资组合为:卫士通、新国都。

电力设备:

特高压建设进入转型期

湘财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技术成熟度及投资风险等原因导致特高压交流建设速度低于预期,特高压直流建设不受影响。从目前两类特高压线路审批建设进度上可初见端倪。特高压交流目前是一条实验线路非满负荷运行当中,大家普遍预期今年上半年批复建设的两条特高压交流线路也没有出现推进的迹象;与此对应的是两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满负荷运转,国网、南网的两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别开工建设,预计明后两年将投入使用。未来五年将建设十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总计2486亿元的盛宴就在眼前。投资节奏方面,根据近一年国网招标情况以及特高压建设进度来看,我们认为几家龙头企业中短期业绩下滑,但2012年业绩增长明确,下半年中后期正是介入良机。

新能源汽车:

产业政策继续扶持

平安证券给予“推荐”评级

在外盘利空连续冲击下,8月份沪深300指数下跌4.01%,新能源汽车行业指数下跌4.16%,表现与大盘相当。目前中期底部基本探明,在估值和业绩托底、潜在风险施压背景下,市场将在底部波动。我们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之前,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势也将如此。因此在选股策略上,建议持续关注产业规划出台后重点扶持子行业,结合中报行情寻找持续增长标的。201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大部分公司实现业绩增长,板块业绩增幅为35%左右,平均市盈率32倍左右,估值基本合理,维持板块“推荐”评级。我们看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成长性确定标的,本月推荐组合为佛塑科技、上海汽车、新宙邦、曙光股份、多氟多。

酿酒:

业绩增长强劲

东方证券给予“看好”评级

上半年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实现收入1333亿,同比增长27%;实现净利润192亿,同比增长44%,行业整体表现明显好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子行业来看,酒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白酒、啤酒、葡萄酒收入占比分别为30%、17%、5%,其中白酒行业净利润占比达到了69%,啤酒、葡萄酒占比均为9%。我们继续看好白酒行业,同时在四季度食品行业旺季到来之前,我们建议积极关注相关食品类公司的投资机会。一线白酒、二线白酒虽然在二三季度有了很好的表现,但考虑到估值未到位,在宏观经济预期不过于悲观的情况下,我们看一线白酒公司的目标价以2011年年底静态pe的30倍,乐观到35倍为标准,二线白酒的目标市盈率可以在50倍以上。

生物医药:

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中投证券给予“看好”评级

截止到8月31日,医药上市公司半年报已经公布完,我们对162家有可比数据的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剔除原料药后医药板块利润增速达到33.2%,医疗服务板块利润增长58.77%。医药板块上半年收入增长23.9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22.16%;如果剔除原料药板块医药板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达到3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23.06%。相当数量公司利润增长突出,上半年有64家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超过30%,38家公司利润增长超过50%,其中大部分源于主业增长。我们认为医药板块长期向好趋势不变,继续维持行业看好的投资评级,建议仍然重点投资于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以及在医药领域具有定价能力的医药股。

农林牧渔:

养殖饲料持续景气

海通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养殖与饲料板块无疑是行业上半年业绩增速的最有力推手,上半年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9.8%和56.2%,紧随其后的是水产,净利润增速28.7%。从目前的禽畜肉价格、存栏量、以及水产养殖投苗情况来看,养殖和饲料、尤其是水产饲料在三季度的景气度依然较高,这一点从部分养殖和饲料企业的1至9月份业绩预增公告上即可看出,但是部分个股的估值确已处在相对较高的水位;相比而言,我们下半年更加看好种子和水产子板块的表现,前者无论是从销售周期、国家政策,还是从部分重点公司产品的拓展空间、大田表现来看,都已到达超配的时点,是我们最为看好的子板块;而后者在下半年将迎来消费旺季,绩优公司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佳境。

商业零售:

稳健增长防御性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