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十篇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十篇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2:49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1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2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和好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几种成功的新型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成特点。当前新型经济进入园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很好模式。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1.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历史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发展。“”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是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企业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们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2.苏南模式

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运行。所谓计划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不在体制内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们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他一些地方农村要走苏南的道路。

3.上海青浦模式

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8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加247%,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

青浦小区模式是典型的“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的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

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了“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经济一下子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1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0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规划一定区域,提供配套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们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软件。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们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们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阔,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所以,我们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三、创办私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

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只要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的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高科技园区和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对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

可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机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们归结的这四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

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的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2.市场准入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域还是不允许私人涉足的。例如歌舞厅,娱乐场所,“集体”可以搞,私人不能搞。结果必然是使一些私营企业重新戴上所谓的“红帽子”,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私营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现在也还有种种不适当的限制,不能与“三资”企业摆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户专业经营纺织品的企业,它的总部在美国(中国人在美国开办的),生产厂家在江苏、浙江等地,而上海是转手贸易,只进行整理加工。但由于上海没有织造工序,就不能直接出口。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加大企业成本,而且影响外销业务的发展。

3.民私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

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强烈,他们说,国有商业银行对上规模的私营企业贷款不存在问题,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不行。银行也有自己的难处,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额度小,信用度低,怕收不回来追究责任,等等。然而,资金是企业界的血液,融资问题不解决,岂不影响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奈中,上海市青浦区不得不筹集一点钱,建立了贷款的担保基金组织。但这只有象征性的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不止是青浦区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樊纲同志等曾写文章呼吁发展民间的、地方性的小银行,包括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私人钱庄等来解决,一直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开展以土地、房产等产权证办理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促进银企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努力通过信用担保公司把重点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范围,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通融资新渠道。我们认为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在民私营经济的发展中,主要是靠信用社、私人钱庄等融资的,包括民间高利贷,会社等黑道组织。为什么不可以把黑道变成白道呢?我国进入世贸以后,外国的私人银行肯定会大量涌入,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办银行,中国人自己不行?所以我们再次呼吁在融资领域发展各种民间的融资机构,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真正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银行共同发展的金融体制。在没有获得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许可证”之前,建议上海市先行一步,不妨做一点试点,如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经济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社,2007.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群男(1960-),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生,廊坊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企业经济。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3

2001年元月,受马洪同志委托,我同几位经济学家(王振中、张承耀、桁林)一起到上海市青浦区,就民、私营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调查中我形成一个看法,私营经济开发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好模式。

我国民营经济的重新起步和发展,已经出现了几种成功的模式。

第一种是温州模式,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历史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发展。“”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企业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个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是苏南模式。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所谓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乡镇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转的,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当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对它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上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近些年来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它一些地方农村要走苏南的道路。

第三种就是现在我要说的上海青浦模式。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困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地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八十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247%。在三大直属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搭台,私企唱戏”

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起在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企业一下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l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o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时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

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划定一定区域,提供配会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

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区域的范围,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为软件。

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地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本人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扩,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等等。

所以,我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三)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有利于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地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区,外贸高科技园区,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国家对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的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提高宏观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对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

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个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归结的这几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因为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4

建国以来,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基本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片面追求公有制形式升级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种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片面性逐步得到纠正。在所有制方面“一大二公”、片面追求公有制程度的僵化格局逐步被打破。首先是从解决城乡就业的目的出发,开始允许个体私人经济的发展,进而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国有、集体、合作、个体、私营、三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把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逐步进入规范健康发展的阶段。

1.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逐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五大把发展私营经济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上,国家逐步放开了经营的领域,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从1999年开始,私营企业可以申请开办自营出口业务。国家成立了民生银行,重点为私营企业服务。为了解决私营企业贷款困难问题,人民银行宣布对企业的贷款,不看身份,只看企业效益。在社会舆论环境方面,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个体私营经济的呼声。在政府的工作上,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近两年,为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又制定了重点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16号文件。为了协调解决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北京市政府建立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许多区县也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神,制定了本区县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加强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领导,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量的积累,孕育着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势头。截至1999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25.7万户,从业人员近36万人,注册资金27.6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万余元。私营企业达到83203户,从业人员66万余人,注册资金673.8亿元,户均注册资金8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一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1999年底,个体户的注册资金总额及户均注册资金额比1995年底增长了49%和69%。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和户均注册资金比1996年底分别增长了20.6信和1.5倍。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私营企业集团。如通产集团注册资金达到10亿元,华普集团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净资产达到18亿元。二是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9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80%以上的私营企业集中在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领域。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传统经济领域外,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都出现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足迹。并且,随着首都高新技术的兴起,私营科技企业大量涌现。全市从事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的私营企业达到2万多家,约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海淀区科技型私营企业已占到全区私营企业的40%。一批高科技的私营企业已经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企业素质逐步提高。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看,目前全市私营企业中,91%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组织形式比较规范(私营企业类型:独资企业8%,合伙企业1%,有限责任公司91%)。从人员的素质看,九十年代初期,从事个体私营的经营者44%是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和退休职工,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普遍较低。近几年来,一大批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具有高文化素质、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加入到个体私营企业队伍之中,大大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文化素质。市工商联抽样调查,一半以上的私营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许多科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展很快,从总体看,初步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格局,一个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开始形成。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的质量有所提高,活力不断增强,主导作用日益突出。集体经济经过重组转制,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大力引进外资,三资企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4.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吸纳就业及安置下岗职工,繁荣经济、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下表)

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到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起步和迅猛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大量富余劳动力为私人资本的迅速扩张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资产的增加,也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三是长期以来因为商品物资短缺而形成的巨大的市场资源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私营经济在不断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迅速地实现了总量扩张。四是相对于国有、集体经济而言,个体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着一些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产权明晰、经营灵活、负担较少等方面,使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的生命力和企业内部的活力。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在全国各省市之间排位也较低。从北京市国民经济各类所有制所占份额看,199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集体投资占到91.6%,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数量很少。在工业总产值

业兴办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还不多;城市就业压力很大,但新增就业人口中到私营企业就业的还为数不多,下岗再就业的职工办个体和私企的也很少;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类投资,但民间投资、私人投资几乎没有;即使是个体私营比较集中的第三产业,国有集体的比重也不低。

在国家工商局公布的1998年31个省市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地区排列中,北京市私营企业的户数排第28位,从业人员排第28位,注册资金排第30位,产值排第29位,消费品零售额排第29位。诸多指标仅略高于宁夏、青海、三个地区。这些数据可能因为口径上的问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北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情况,但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余地还很大。存在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人们对非公经济仍然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一是看不起个体私营经济。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与实践的长期影响,不少人仍然以所有制的性质和公有化程度论企业优劣,对待非公经济往往不能一视同仁,觉得为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献计出力是名正言顺,而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则有所顾虑。一些部门、干部和群众认为非公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所有制层次低而看不起它,因为其规模不大而看不上,甚至认为它地位不高,有它不多,无它不少,发展不发展无足轻重。有些个体、私营企业自己也存在自卑感。有的下岗职工宁肯待业,也不愿去个体私营企业再就业。

二是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仍存有疑虑。有些人认为,非公经济虽然得到法律承认,但这种承认具有暂时性,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利用私有经济为公有制服务;认为在初级阶段要发展非公经济,在经济不发达,还比较贫穷落后的时候应当发展非公经济,但经济发展起来后,富起来之后是否还需要发展非公经济则有疑问。实际工作中,有些人担心为个私经济服务“说不清”。还有些人担心非公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转制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许多私人企业主因为心存疑虑,有的不敢大胆放开手脚投资经营,总担心有一天资产、人身会遭遇不测;有的则以银行贷款为主,赚了自己有份,政策变了大部分也是银行的钱,自己不会有损失;甚至还有的采取购买绿卡或将资本外存的方法求得自保。

三是社会上仍存在歧视个体私营经济的观念。有些人存在着对非公经济“管理”可以接受,“服务”则心里不平衡的思想。也有些人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说认识很重要,讲工作可要可不要,办实事宁可不要。有些人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把非公经济与违法经营、偷税漏税划等号,认为非公经济是造假之地,腐败之源。往往是哪里出了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先拿个体私营经济问罪。

(二)管理与服务不适应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理顺政府对非公经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需要研究解决以下矛盾:

一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对个体私营经济在管理上,目前的状况是工商部门负责行政管理,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负责日常的联系协调工作,一些重大的问题靠政府联席会的方式来解决。对其发展问题,因为现行管理体制关系,有的部门管不了,有的部门管不着,有的部门不愿管。据统计,全市有十几个部门从不同侧面对个体私营经济进行执法检查,但缺乏从宏观上综合考虑非公经济发展的部门。按现行管理体制,目前,政府与非公经济之间的沟通主要靠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但由于受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性质的限制,政府与个体私营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规划建设项目中,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对于由此而造成的种种不便,企业意见很大。由于城市建设规划不够透明,造成一家投资近200万元新建的饭店,未营业一天就被推为平地,伤害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二是管理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歧视现象。受传统管理体制与观念的影响,。在行政审批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目前市场准人的许多方面仍延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老标准,禁止和限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的行业和经营的商品共71项。包括劳保用品、木材、水泥、纸袋、旧金属、音像制品等。金融、汽车、石油等行业,外资已可以进入,却仍不允许私营企业涉足。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个体、私营企业收购、兼并、承包、租赁国有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限制。

三是各级管理部门的服务还不规范。在具体工作中,有些基层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为非公企业服务的意识比较差,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此外,对非公经济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问题虽早已引起重视,但久治不绝,问题仍很严重。如强制性的报纸期刊费、各部门的培训费、治安联防费、绿化费、周边卫生资、年检各种证照费以及企业改制收取的高额手续费等。这些费用不仅名目繁多,而且随意性大,极易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掌握审批职权的部门设立咨询机构,依靠职权收取费用,企业很有意见。

(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

1.政策环境方面。个体私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营场所没有保障。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扩大场地,盖厂房。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征用土地方面困难很大,即使能征用,也手续繁杂,费用高,使个体、私营企业难以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如海淀区芳雪药店一直是租用民房,10年搬了4次家,长期“居无定所”。由于场地限制,现在药店的经营规模与5年前相比没有丝毫改变。医药行业激烈的竞争,使药店业主感到已面临生存危机。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丧失了经营场地。退路进厅,让路于民的政策虽好,但一些基层单位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却出现种种偏差,或者只管拆,不管建,或者拆很快,建得慢,造成拆建不同步。如有的地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拆除了5个马路市场,但至今一个都未建起来,使许多个体工商户失去了从业场所,甚至失去了经济来源,形成“二次失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经营场所而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导致全市个体工商户数量下降,由1995年的29万余户降至目前的25万余户。调查中,一些个体经营者迫切希望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二是缺乏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由于商业银行尚处于转轨过程中,为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完备,加之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管理水平低,财务报表不真实,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而现在银行又推行贷款“零风险”政策,这就使个体私营经济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据调查,北京市在银行贷款的私营企业只占私营企业数量的5%。北京市虽然设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但申请难度很大。

2.法律环境方面。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先后颁布了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法规,而北京市至今尚未出台这方面的保护条例。缺少法律保障,使许多私营企业的财产屡遭侵害。如对私营企业内部人员纠纷到底由哪级、哪类司法机关受理,对犯罪如何处罚,规定不十分明确。对私营企业的财产保护法规的制订以及这些法规的宣传力度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国家有关部门发出《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后,沿海各省市皆大张旗鼓地给私营企业摘“红帽子”,有的省份一次“摘帽”就达几千家之多。在各地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地方法规纷纷出台后,越来越多的被侵权的个体、私营企业家讨回了公道。而在北京,此类“摘帽”纠纷案件至今还无一人胜诉。

3.社会环境方面。这主要表现在私营企业在户口、招聘人才、员工培训、评定职称、出国政审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特别是许多外地的私

营企业家反映愿意到北京投资,希望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取得一个北京户口。上海市已出台了有关户口“蓝卡”的政策,而北京至今尚没有相应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个体、私营企业因无法解决外地大学生的户口,而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另外,随着市场扩大和发展的需要,个体、私营企业家出国学习、洽谈业务的活动不断增多,按规定,出国人员的政审要由上级组织部门主管。但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出国政审由谁管却没有规定,给许多企业造成不便。此外,个体、私营企业在员工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社会环境方面的缺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

个体私营经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广泛地调动广大群众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重要战略思想。对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克服它的消极影响;既要积极鼓励支持,又要依法监督管理;既要促进其上规模快发展,又要帮助它提高素质、上水平。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破除限制观念,树立发展观念;破除歧视观念,树立平等观念;破除干预观念,树立服务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当前,一是抓住当前群众储蓄资金较充裕的机遇,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把群众的储蓄变成发展首都经济的投资。二是要采取措施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首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地调整首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三是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一,国有资产逐步从中小企业中退出,在个体和私营经济中放手发展中小企业,使民间投资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第二,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如商业、饮食、服务业,原则上不再搞国有独资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使国有资产从这些领域中转移出来;第三,区县属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应当更大一些,区县经济原则上以发展非公制经济为重点,国有资产主要投资于区县负责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第四,一些公共事业,如水、电、气、热和基础设施等,也应采取特许经营权等方式,逐步使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参与这些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第五,鼓励有实力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或合作,支持产品具有市场前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整体收购国有中小企业。

(二)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关键是要有一个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要进一步消除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使其在市场准入、税收、土地使用、银行贷款、股票上市、进出口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真正做到对个体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1.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体现了十五大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精神,是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保护个体私营经济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结合北京市实际,研究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解决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维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保护私有财产、承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等等,使个体私营经济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入、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

2.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拓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对目前仍未放开的产业领域要进行清理,适合放开的,要抓紧放开,引导其健康发展;暂不具备条件一下子放开的,可先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放开。我国加入wto后逐渐向外资开放的领域也要向非公企业开放,要允许非公企业进入公共部门,即政府对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部分社会事业项目不再进行投资,而将这部分投资空间留给民营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核发行业许可证、资质等级证书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采取同一标准。要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除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的要前登审批的项目外,对北京市自行设置的前置审批项目予以清理、削减和重新确认。

3.改善对个私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体系。一是支持银行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特点,改进发放贷款的审核标准和办法,放宽对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担保贷款业务,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以及保证贷款;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贷款审理。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支持区、县或行业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手成立的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的以个体私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三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政府要在外部环境上提供帮助,基金的运作应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应避免直接干预。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筹措资金的各种途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首都经济发展要求的并具备条件的私营企业,允许其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五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有关部门要提供个体私营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个体私营企业信用档案库,为个体私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4.改善个体私营经济的生产经营条件。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应当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的场地问题。一是各区县对所属国有场地资源在不改变使用权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对长期闲置、使用率不高或效益很差的场地,采取市场的办法,用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高这部分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应当通过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保障在城市拆迁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凡是涉及到拆迁问题的,要提前一段时间通知有关的个体私营业主,使其能够提早准备,避免或减少损失。三是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管理力度。违章建设的市场必须拆除,规划中应有的市场也必须要建。对市场的拆迁要拆建结合,有拆有建。同时,鼓励个体私营业主集资建立街道、社区便民市场。对一些有特色、影响大的市场,如雅宝路市场、秀水街市场、古玩旧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纳入首都城市的规划。

5.培育和完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服务于个体私营企业的机构,为其提供政策、投资、信息、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帮助。通过政策、培训、咨询等手段引导、帮助个私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开拓、法律咨询等

方面,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切实帮助个体私营企业找准产品、找准市场,提高个体、私营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6.设立民营经济小区,吸引全国的私营企业在北京发展。上海、浙江等地的经验证明,个私经济小区的建立,对于发展非公经济,振兴当地经济有积极的作用。建议积极利用首都的地域优势,在各区县现有开发区的基础上,建立若干具有专业性质和区域特点的民营经济小区,吸引本市和全国的个体私营经济的资金、技术、人才。制定鼓励外省民间资本来京投资的政策措施,并在提供生产经营条件、解决城市户口、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周到的安排和服务。

7.治乱减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决取消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所有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和地方财政。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对现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和界定,减少或免除个体私营企业在设立、经营和歇业过程中的费用负担,取消变相扩大范围、带有盈利性质的收费,取消借助其它中介机构形式转移收取的费用。对非行政事业性的收费,要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收费,要进行监控,使个体私营企业的各项费用负担下降到合理水平。

(三)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首都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

按照首都的实际和比较优势,应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发展:一是鼓励非公经济发展首都服务业。除鼓励发展传统的商业、饮食业、修理业外,应重点鼓励的行业是信息咨询业为代表的中介服务业,具有北京特色和优势的教育、文化、卫生行业,方便居民生活的社区服务业。二是大力支持非公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政府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16条政策,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鼓励民营资本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要逐步充当起主力军的作用。要鼓励有能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的研究员、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三是引导非公经济广泛开辟能够更多地吸纳劳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多吸纳职工就业,帮助非公经济开辟能吸纳就业的新领域。四是鼓励非公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非公企业与外商的合作经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放开对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各种限制,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一批出口创汇大户,把非公经济发展融于世界经济的大潮。对私营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要逐步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要鼓励民营企业从事跨国投资。

(四)切实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充分发挥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要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纳入日常工作范围。计划部门制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时,要将个体私营经济纳入其中,统计部门要尽快完善统计渠道,规范统计口径,随时反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情况,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将个体私营企业及其职工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享有与国有企业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政策的制定上,要鼓励非公经济在首都经济中进行长期投资,取消对非公经济的不合理限制,政策要有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非公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二是要逐步理顺对非公经济的管理体制,对非公经济的发展应当纳入中小企业管理范围,统一管理。建议由市政府中小企业的主管机构代表市政府负责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规划、政策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改变对个体私营经济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局面。加强个体私营经济中党组织、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并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工商联、个私经济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在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度,改变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对全社会管理,并不断规范管理行为。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5

经济形态和经济空间格局向来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和生力军,多引起学者的关注②。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民营经济发展意义与功能、发展特征、制度建设、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以及政策应对等领域③,但大多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等④,而从地理学学科出发研究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整体发展趋势的文献则鲜为少见。福建作为中国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与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⑤。本研究根据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探讨其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发展趋势,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空间内部差异,以及社会响应,对促进未来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和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福建省84个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以2005和2009年《福建统计年鉴》、2004和2008年《福建经济普查年鉴》等作为原始数据,建立福建省民营经济数据库。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①。在数据选取过程中,主要以2004年和2008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据为蓝本,并参照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在统计过程中,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指标选取数据要求来源的统一性,即对比数据均出自于同一统计资料(不同年份),故可消除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

(二)主要研究方法

空间数据探索。本研究主要利用GiS技术下的SpatialStatisticstools模块进行空间数据计算、统计和分析,探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即运用eSDa(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下的moransi和Localmoransi分别测度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自相关的全局指数和局部指数②,反映福建省民营经济整体上的自相关和不同位置局部区域的空间关联模式。全局指数moransi和局部指数Localmoransi计算公式分别为:i=n∑i∑jwij(xi--x)(xj--x)(∑i∑jwij)∑i(xi--x)2,其中j≠i(1)ii=n2∑i∑jwij•(xi--x)∑jwij(xj--x)∑j(xj--x)2(2)其中式子:n为参与分析的空间单元数;xi和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基于Queen标准的邻接性,即当区域i和区域j之间邻接时,空间权重wij取1,否则为0;moransi的值域为[-1,1]。计算结果可分别采用随机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两种假设进行检验,本文采用近似正态分布的z统计检验。空间中心统计。文章引入重心概念,表达区域空间上某点在不同方向上的力量对比平衡程度,在研究中,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平面空间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单元的地理中心坐标或行政中心坐标为(xi,yi),Gi为该平面单元的统计属性值,则研究区该属性值重心坐标为③:X=∑ni=1Gixi/∑ni=1Gi,Y=∑ni=1Giyi/∑ni=1Gi(3)

三、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

作为中国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福建民营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资优势,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又通过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开始实行“公有民营化”,采取企业全部资产评估作价后向外商出让部分产权的方式,引进境外资金,组建“嫁接”式合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为第三阶段,家族式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21世纪初,福建省民营企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民营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根据统计④,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480•3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15558家,占全省企业数的78•4%;实现工业增加值360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58•4%。众多民营企业发挥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并购国际品牌、寻求国际资本合作、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络或投资办厂等方式,扩大了国际市场占有率,2010年完成出口总额290•04亿美元,占全省的40•5%,比上年增长4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在投资领域,城镇民间投资由2005年的777•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7•7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7•3%。城镇民间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9•2%提高至2010年的50•0%,民间投资已成为城镇投资的主力军。民间投资方式已逐步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更多向促进产业转型、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转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果分析

(一)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看(表1),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据的moransi指数值分别为0•5305和0•4391;并对其进行近似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其检验的标准化Z值分别为11•373和8•897,远大于正态分布99%置信区间关键值2•576①,表明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即高值区域与高值区域相邻接,低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相邻接。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看,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布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图1),且二者在福建省的空间分布大体上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在福建省东部沿海存在2个非常明显的“高-高”集聚(热点),即闽南三角地区和以福州市辖区为中心的地区,其中,后者又被关联类型为“低-高”的县(县级市)所包围,这表明这些“低-高”类型的地区相对于邻近的福州市辖区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水平为低;相比之下,整个研究区出现了1个较大范围的“低-低”集聚(冷点),主要集中在广大的西部以及闽东地区;此外,在福建西部地区还存在着个别的关联类型为“高-低”模式的空间孤立点,主要包括三明市辖区两县级区。综上所述,目前民营经济在福建省的整体分布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双核”模式,即民营经济发达的闽南三角地区和以福州市辖区为中心的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民营经济普遍落后。

(二)福建省民营经济重心空间格局

通过引入重心概念,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公式,得出2004年和2008年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坐标,并利用GiS技术输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重心点的空间变化图(图2)。结果表明:从空间上分析,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二者皆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部,表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趋向于东南,东南和西北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落入到德化县南部地区,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落入区为永春县东部,其纬度较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为低,而经度较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为高,从而更加偏离几何中心,表明全省私营企业的发展区域差异大,分布更为不均衡;从时间序列上看,民营经济内部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从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向南转移,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则向西北发展。这表明个体工商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西北转移使其区域差异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五、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响应

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关联效应。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福建省民营经济凭借其自身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民营经济省内区域差异(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发展重心的转移。

(一)全省经济和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地区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更意味着资本形成以及与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①。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使企业数量增长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反过来讲,区域企业数量的增长及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会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民营经济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经济总量所占比重2010年已达66%。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依然是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而民营企业的增长为这三驾马车增添了强劲动力。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福建带来了大量的民间投资,从而使以国家投资为主转变为民间和国家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不大了投资的总量,而且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出口的增加。21世纪头十年是福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也是民营经济扩张式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出口成为支撑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柱。而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鉴于民营经济在福建省所处的地位,不难推测民营经济在出口中所起的作用,即民营经济成为福建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并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增长(表2)。

(二)全省就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增收明显

随着全省民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人员规模随之提高。非农人口的增加,相应带动全省城镇规模不断壮大,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随之提高。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吸纳非农就业的重要源地。图3、4是福建省私营企业发展状况图(以私营企业代表民营经济)。由图3、4可知,2004至2008这4年间,福建省私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其私营企业单位数占所有企业单位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58•04%上升到了2008年的67•37%,表明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吸纳更多的就业劳动力,由图4可以得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2008年较2004年上升了8•66个百分点,这表明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福建省城镇规模也随之扩大,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了2009年的51•39%(表2)。全省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民营经济在缓解福建省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以民营工业为例,2005年,福建共有农民工152•34万人,按年人均工资17190员(城镇单位人均劳动报酬)计算,全年农民工工资总收入261•87亿元,占福建农民收入的44•8%。最近四、五年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则直接带动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由表2,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3292•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5•7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1•1%,而2001至2005和1997至2001的两个四年间,其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只有7•09%和4•25%。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和提高其生活水平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三)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的转变

福建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关联效应,但由于民营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原有空间格局使之重新实现地区间的平衡。由图5可知,全省就业重心、城镇化发展水平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出现了向西转移的趋势,且农民纯收入重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重心和地区发展水平重心也都出现了西北向的转移。这是福建经济宏观发展的大趋势,这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闽内陆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无疑是重塑福建经济空间格局的主因之一。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6

一、各级政府要把民营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环境,取消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私营企业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技改贴息和土地使用等方面,应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二、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兴服务业、环保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为大工业配套型产业,拓宽经营领域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允许其参股或控股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

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注册,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其余一律不作为登记注册的前置审批条件。私营公司制企业登记注册,注册资金不足的,可实行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先核发营业执照;以科技成果作为注册资金的,经过评估可占注册资金的35%。私营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母公司注册资金由原定的50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子公司由原定的5户企业调整为3户企业,集团公司总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

四、经省级认定的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允许技术开发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并可按有关规定加速设备综合折旧。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五、在农村兴办的私营企业,可比照享受乡镇企业减征10%所得税的政策;对地方财政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可以专项研究,给予重点扶持。对安置城镇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60%以上(含60%)的新办私营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当年新安置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的30%以上、不足60%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当年新安置各类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10%以上、不足30%的,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对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定额核定征收的办法纳税。

六、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加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加快提高民营经济经营者的素质。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流的各类人才领办、创办私营企业,允许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各类人才兼职或离职领办、创办私营企业。经批准到私营企业的兼职人员,其兼职收入属于合法收入;离职领办、创办私营企业的人员,3年内工龄连续计算,职称、住房等待遇不变,并可回原单位参加竞争上岗。

鼓励民营经济引进各类人才,实行待遇从优、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对私营企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资金,经税务机关同意,可进入企业经营成本;奖励资金应计入计税工资,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

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资格。私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联合组织进行。

七、县以上人民政府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财力情况,创造条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资金。资金主要从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提取,逐年积累,滚动使用;资金运营产生的效益,作为发展资金的补充。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发展资金的管理使用,由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负责。

八、省、市、县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民营经济贷款、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会员制的互或商业性信用机构,为民营经济贷款、融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对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按地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收取担保收入的单位,其信用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民营股份制银行。

九、以提供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质服务为重点,积极加强东西合作,主动适应wto规则,吸引国内外资本到我省投资兴业,与民营经济进行联营合作。对引进资本的中介服务,可以付给服务费,也可以入股经营。私营生产型企业外贸出口,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民营经济与跨国公司联营合作,各级政府应给予积极支持。

十、对新建和扩建的民营经济项目,列入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按照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有关规定办理。民营经济购买、兼并国有企业时,承担原有企业债权、债务并负责安置原企业职工的,经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5年。允许有条件的乡镇依法划出一定的地段,发展民营经济园区。

十一、以小城镇为载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块状小区。进入民营经济小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职工,可以在小城镇落户,转为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跨行政区进入民营经济小区的企业,在用地、税收和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十二、民营经济依法取得的生产经营场所,受法律保护;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的,政府有关部门及开发建设单位应在拆迁前3个月公示告知,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妥善的安置和合理的经济补偿。

十三、民营经济的财产权、经营权、专利权及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各级政府应依法纠正并严肃处理。民营经济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十四、民营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转变职能,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融资、项目、技术、智力开发、政策法规、中介咨询等各项服务。对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扶持。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商业组织,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7

按照省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现行《民营经济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规定,民营经济统计范围和对象是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以外的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具体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剔除国有控股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剔除国有控股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一)股份合作企业: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

(二)联营企业: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组成的经济组织称为联营企业。

(三)其他联营企业:指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等三种联营企业之外的其他联营形式的企业。

(四)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登记注册,由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称为有限责任公司。

(五)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指国有独资公司以外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六)股份有限公司:指根据规定登记注册,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七)私营企业: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称为私营企业。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及《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合伙企业。

(八)私营独资企业:由一名自然人投资经营,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九)私营合伙企业:指按《合伙企业法》或《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十)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指按《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十一)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指按《公司法》的规定,由五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其他内资企业:是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之外的其他内资经济组织。

(十三)个体户:是指公民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个体劳动者。

(十四)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规定,各自提供资金、实物和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

二、统计工作职责分工

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统计局负责牵头收集相关部门的民营统计资料,各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统计局:负责按月收集、整理、提供地区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资料;按季度向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民营办)提供省《民营经济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工商局负责按月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和分区县、部级开发园区民营经济新增注册资本(金)、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总额、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以及注册资本(金)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资料;按月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营企业集团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在1亿元以上、1000万元—1亿元、500万元—100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的民营企业户数;按季提供当期吊销、注销的民营企业户数;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吸纳从业人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总数;按行业分类提供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行业户数;按年度提供民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有关情况。

(三)市国税局、地税局: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负责按月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分税种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本地区税收总额的比重资料;负责按月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分区县和部级开发园区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各地区税收总额的比重资料;负责按季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税收超千万元和超亿元民营企业情况。

(四)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负责每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已建成和在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的园区比重、民营企业占园区内企业的比重等资料。

(五)市发改委: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营企业参与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六)市经信委: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特色产业群发展情况、民营企业比重资料;负责按季度提供全市民营软件企业发展情况、民营软件企业研发投入情况、民营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占行业和全市比重资料;负责按季度提供全市新认定的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情况。

(七)市投促委: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全市民营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八)市科委:负责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交年度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产值、利税额、从业人员数等资料;民营科技企业中有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数、设有技术部门数等资料;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当年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等资料。

(九)市金融办:负责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上市公司数量、民营企业占比和拟上市民营企业总体情况。按年提供民营上市公司从境内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额。

(十)市财政局:负责协调和落实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及有关部门民营统计工作的专项经费,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地方财政各类扶持资金中扶持民营企业的情况和全市同期财政收入数。

(十一)市商务局: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有进出口实绩民营企业户数、比重和增长速度等资料;提供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和增长速度等资料。

(十二)市教育局:负责按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办学历教育机构情况、毕业人数、目前在校学生数及其增长速度等资料;提供各类民办社会培训机构情况。

(十三)市民政局:负责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营企业慈善事业开展情况。

(十四)市人社局: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营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情况、城镇职工劳动报酬中来自私营单位的比重等资料。

(十五)市质监局:负责按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民营企业“中国名牌”和“名牌”数量、增长速度和占比等资料。

(十六)市卫生局:负责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民办医疗机构发展情况。

(十七)市体育局:负责按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情况。

(十八)市工商联:负责按半年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商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十九)人行南京分行: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全市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比重及其增长速度等资料。

(二十)各区县、开发区:各区县人民政府结合全市各部门分工情况,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负责按月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本地区民营经济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负责按季度向市民营办和市统计局提供本地区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三、统计工作要求

(一)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部级开发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要求,及时整理和向市民营办、市统计局提供相关资料,月度资料原则上在月后第10个工作日前提供,季度资料原则上在季后第15个工作日前提供。国家或省主管部门规定有关上报时间与此冲突的,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时间执行。

(二)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部级开发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内容分工,明确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人员,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统计工作体系,保证统计工作落实到位。

(三)市统计局负责牵头协调民营经济统计办法和各类报表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事宜,并负责解释民营经济的统计口径。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部级开发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民营经济统计工作,严把数据关,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各单位定期对基层单位提供的统计资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行为,要及时依法处理。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8

一、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实现“两个率先”和我市经济社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提升经济水平、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及时制定出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十条”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规模总量迅速扩张。到今年5月,全市私营企业达3732户,个体工商户14886户,注册资金分别为39亿元和3.57亿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43.9%。全市私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金总数分别是1998年的4.2倍和5.1倍,涌现出了一批如香塘集团、江苏新雅鹿集团等一批超强型私营企业。

2、贡献份额不断增大。据乡镇工业局统计,至今年4月,全市私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13亿元,上交财政收入1.5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54%。从业人数78000名,在扶贫帮困、吸纳下岗职工、敬老和助残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3、行业门类日益拓宽。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比例日趋合理,行业门类基本齐全,企业品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不仅增速快,而且已发展到物流、科研、咨询、中介等领域,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纺织服装、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食品六大支柱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4、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目前,在全市私营企业中通过iSo质量认证企业182家,创部级驰名商标1只,省级著名商标4只,苏州市级知名商标11只,全市获产品专利100件,其中民营企业占40%,企业知名度及产品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外来民资大量涌入。全国各地民资企业看好我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纷纷来太兴办各类企业,据工商局统计,至今年5月,来自41个地区共174家外地民企来我市落户,累计注册资本46424万元,外来资金38060.6万元,为发展太仓经济作出了贡献。

按照省委“两个率先”和市委“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我们感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像常熟的招商城、吴江的丝绸市场和张家港的企业基础已具相当规模。在现有的私营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型、外向型、集约型的企业占比不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普遍都是传统型产业、装备和产品,缺乏后劲,竞争力不强。二是载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调查中我们感到,我市民营工业小区建设滞后,小而散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工业园区。三是扶持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在调查座谈中,大家普遍反映我市制定的《关于实施“富民强市”工程,加快私营个体经济的政策意见》是好的,对于加快发展我市民营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但好政策要认真落实,现实情况让人担忧,主要意见集中在收费问题上,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大家一致反映,有的部门虽然减免了服务费,但追加了材料费;有的收费项目在规定幅度内就高就不低;对委托收费意见较大等等。同时,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无论是镇、村领导还是私营企业主,反映比较突出的是“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业主利益少;向企业收费多,为企业服务少;事后罚款多,事前帮助指导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另外,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对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优化服务,做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的五个方面的发展环境。

(1)营造社会舆论环境。要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宣传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踊跃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氛围。要理直气壮地表彰一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动员千家万户办民企、闯市场、创大业,加速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2)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十条”政策措施。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紧建立企业缴费登记制度。向企业统一发放《企业缴费登记卡》,所有收费、罚款单位和收费人员必须按卡收费。二要切实放宽领域,实行低门槛吸纳。要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允许新设立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对上级政策允许收费的项目,要在下限幅度内收取或减免。要进一步放宽领域,要进一步打破所有制和地区、部门界限,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多种所有经济在产权上联合、机制上对接、经营方式上互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领域,都要向私营个体经济放开;凡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领域,都要支持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大胆进入。要引导民营企业向农业和农村拓展发展空间,为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三要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以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不能再用“国企用政策,合资用副策、私营用另策”,切实在税收、缴费、信贷等方面同外资一视同仁,实行外资、民资、内资政策同轨。

(3)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一要优化窗口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窗口服务形象。二要完善全程服务,重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规模型企业提供前期辅导、全程陪同和终身服务。三要强化政策创新服务,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有利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切实承担起政策创新和政策变通的风险。

(4)营造积极的融资环境。目前,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已成为推进我市民企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应由政府搭台,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

(5)营造公平的人才流动环境。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为民营企业的人才招聘广开门路,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出国考察和有关政治待遇的享受方面给予优惠,努力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

发展民营经济项目是关键,因此,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外资与发展民资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增大民企发展后劲。

一要全方位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千方百计扩大招商规模,拓宽引资渠道。要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项目、以岗位换人才等方法,吸引客商投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要抓住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一二三产项目中,要以工业项目为主,集中力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制造业项目,带动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项目进入。在引进内资项目时,要重点引进浙东、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国内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上下功夫。在大中小项目中,要以骨干项目为主,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档次,重点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或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办支撑带动强的大项目。

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要广泛采用驻点招商、招商、项目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在民资相对集中地区设立联络处,选派得力干部长期驻点招商。要委托驻外机构、知名人士、投资中介机构牵线搭桥,推荐项目,联络客商,吸引投资。要利用现有各类企业,以商引商,吸引投资者增资扩股。

(三)加强载体建设,做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

要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要抓住我省实施城市圈规划的机遇,把建设民营工业园区作为加快我市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聚,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科学规划。把民营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是强化功能。在产业功能上,综合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使各类园区的生产区、生态区、生活区、服务区、管理区和各类基础设施相配套。三是项目带动。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把民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项目的密集区和城市、城镇建设的新亮点。四是要积极推动“一镇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经济战略。对一批如浮桥塑业、璜泾加弹、沙溪轻纺、金浪服装等具有特色产业的区域性经济实行滚动开发,行业连锁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市场覆盖面。

(四)实施扶持工程,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要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工业化结合,加快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对我市现有的重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因企制宜,逐一落实培育壮大的具体措施。要引导和支持运行质量好、扩张能力强的企业尽快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领域,壮大发展规模。要大力支持成长性好、后发力强的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依托科技优势,加快产品开发,扩张生产能力,实现裂变发展,并对他们实施重奖。要引导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大产品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市场,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围绕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引导中小民营企业与支柱产业相配套,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路子,形成以大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群。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当地农产品、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9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宪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对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当年共登记私营企业90581户。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民企发展迎来春天。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次写入宪法;1999年修宪,非公经济被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修宪,增加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内容,国家对非公经济的政策由“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然而,10多年过去,民企享受国民待遇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突破并不大。尽管1997年到2002年连续出台了《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被专家认为是涉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但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措施。

部分业内人士对“非公36条”给予很高的评价:“过去国家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文件也不少,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在夹缝中成长

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非公经济在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限进”情况。在沿海某省,国有经济可进入80多个行业,非公经济中的外资可进入60多个行业,而民资仅可进入40多个行业。

有关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拒贷率超过56%,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有超过70%贷给了国有部门。

福建省长泰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县有权向外资企业进行收费的单位有12个,而有权向民营企业收费的单位有27个,且税费征收标准差别明显。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比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重,使他们不能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收益。

其实,这一问题早已进入经济学家和官员的视野。1999年,经济学家萧灼基就提出非公经济面临七大障碍,其中就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亟待落实”列在首位。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十大突出问题:一是观念歧视仍然存在。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观念。一些人办理个体、私营企业事务远不如像办理国有企业事务那样理直气壮、坦然从容,而是冷淡消极、缩手缩脚。二是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人们将这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现象称为“玻璃门”,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三是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14.4%;中小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只占全部直接融资的1.3%;全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四是企业实际税费较重。2003年全国重点税源监管企业的平均营业税税负为3.85%,所得税税负为11.89%,其中私营企业的同一税负为4.31%和13.11%。许多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太多,不少企业反映各种名目的收费实际上已经大于正式税收。五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企业家的名誉权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时,人们反映冷漠。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六是劳动者权益侵害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私营企业无视甚至损害工人的最基本的合法权利,导致劳资关系矛盾日益加大,劳资冲突案件也呈日益上升趋势,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矛盾。七是素质亟待提高。相当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法人不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帐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八是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或是基本没有,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深感创业难、经营难、有了问题解决难,处于无助地位。九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地方,部门、机构之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上往往是涉及利益时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大家都推诿。十是口径不一、底数不清。观念歧视仍然存在,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企业实际税费较重,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较为普遍,经营者素质亟待提高,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口径不一、底数不清。

这些障碍并没有让非公经济发展的脚步停歇,非公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

据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很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2003年,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在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500-600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2003年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已达1.5亿多人,占非农就业人数近4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2003年全国私营、个体企业各项税收总额为2532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2.3%。其中,私营企业1485亿元,同比增长53.7%。2004年1-10月,私营企业税收达1643亿元,同比增长34.4%。加上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国税收的1/3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非公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的同时,其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现已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占到70%以上;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体地位。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开始向重化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迅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2、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现已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国私营企业户均资产规模,1990年为9.7万元,2000年为75.5万元,2003年为118万元。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位居前列的东方集团2003年资产规模为327亿元,销售收入为203亿元。在高科技产业中,华为、tCL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现已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已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2002年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户,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家由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目前全国民营企业设立股东大会的超过1/3,设立董事会的超过1/2,设立监事会的超过1/4。

4、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特色产业集群,有的称为专业镇或区块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围绕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一家一户从事产品加工,千家万户合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人们称其为“小产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合作”、“小买卖、大发展”、“小集群、大作为”。浙江省产值超过亿元的各种区块经济500多个,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150多个,超过50亿元的30多个,有的还超过100亿元。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

5、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比重大,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加速、比重在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良好势头。福建民营经济约占GDp的一半以上,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70%以上。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超过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多数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1/3左右。2003年,河南民营经济已占GDp的40%以上,税收的25%以上;,陕西、四川的民营经济均已占40%左右;云南、甘肃的民营经济也已占1/3和1/4。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篇10

评价经济现代化的标准

这些年我们过多地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其实经济数字尽管重要,却不能说明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中东一些石油国家的人均产值很高,但那里并没有经济现代化的发生。盲目追加投资、掠夺性开发资源等行为,都会带来经济数字的增长,但不会带来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含器物、制度、观念等方面进步的综合过程。人们一般习惯于把这三者分开,把经济现代化看作器物的增加。其实,即便是经济现代化,器物的增长也不是根本的,更加重要的是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就制度而言,要建立起产权明晰的规范市场经济;就观念而言,要树立权利意识、契约意识、法律意识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观念。

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好像说不清,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夸耀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其实不是这样。因为制度和观念要产生一个结晶即“企业组织”,而企业组织既可观察又可量化统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功能学派以及经济学的制度学派都把企业组织强调到最突出的位置,把它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现代化的标志,而把器物和数字的增加仅仅看作是结果。他们所说的企业组织是指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在逻辑上要经历个体企业—私有小企业—私有中型企业—私有大企业(包括家族大企业和股份制大企业)这样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标志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如果尚处在个体企业或小企业阶段,那么经济现代化就是初步的。如果出现了私营大企业群体,那么经济现代化就进入高级阶段。当然,还需要看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多少。私营企业的比重越大,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就越高。

私营企业的角色和重要性作为一种理性知识早已深深地渗透进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历届美国总统都把“企业家”作为国家信心的根据而挂在嘴边,连小布什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电视讲话中也这样说:“我们不怕,我们有企业家!”私营企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世界历史的反复证明。原苏联曾经风光一时,却突然地崩溃了,因为它没有企业家(私营组织),80多年间没有发生经济现代化;日本在二战中几乎把所有的经济基础打光,但却在短短十多年就迅速恢复,因为它有企业家(私营组织),有经济现代化。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把私营企业组织作为评判标准,我们就能更准确地预测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通常估计的大

我国大陆地区的私营企业通常被称为“中小企业”,但从规模、技术、管理、适应性等方面看还远不能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相比。多数私营企业目前还处在粗糙的个体企业和家庭小企业阶段。同时,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很低。改革开放后,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根据工商联2011年7月公布的数字,目前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总量“已超过50%”。这同改革初期相比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同经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这个数字就低得可怜了。就全国看,制造业领域的数字要高一些,超过了70%。但是制造业领域外资较多,凡是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背后都是外国公司的背影。如果去掉外资成分,制造领域的私营企业的比重也同样是很低的。

占产值总量“已超过50%”是什么概念呢?与韩国比较一下我们就清楚了。韩国在1945年后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90%以上,这些都是没收的日本殖民者的财产。韩国在1950年代初搞了私有化,搞得迅速彻底,连几家大银行也私有化了,从此到1980年代国有企业占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到8%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东亚四小龙”主要学习了出口导向、引进外资、扩大投入等政策,但在制度层面上却学习得不够。从工业化整体水平及人均指标看,我们现在大致相当于韩国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比较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那么我们目前也就是韩国1960年代初期的水平。

企业组织的差距是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差距,是制度和观念的差距。这种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力量是强大的。多年来,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为一些现实问题所困扰,诸如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大、技术创新力低、内需不足等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技术”,一是“民生”。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根源就在于私营企业成长缓慢。试想,国有企业效率低,而私有企业又没有成长起来,靠什么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同时,“民生”的目标只能靠民营来实现,因为民营就是民众的参与。然而,生产50%的GDp的私营企业雇用80%以上的工人,而生产另一半GDp的国有企业却雇用不到20%。一些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垄断资源,盲目投资,绑架金融地产,在制造泡沫数字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私分、贪污、浪费、资产转移的运动,80%的劳动者(还不包括农村)被排斥在这个运动场之外。在这样的机制下,怎么可能解决好“民生”问题?

企业组织的落后对现代化的延误往往是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的。拉丁美洲在17世纪早期城市、交通、文化等发展水平高于北美,但由于没有私营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很快被美国超过,从此就一直落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也经历了几个高增长阶段,也出现过让国际惊叹的“奇迹”,现在它们的人均产值已接近1万美元,城市化率也早已超过80%,然而,他们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远距离。技术创新力弱、教育落后、大面积贫困、农村落后等问题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发生丝毫改变,而是被固定化、永恒化了。在体制上,这些国家长期保留一种“混合经济”,私营部门、封建性大地产、庞大国企部门共存。私营企业始终处于受挤压和被扭曲的不发达状态。同拉美相比,我们目前“混合经济”并无特殊之处,虽然我们没有封建性大地产,但是我们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其封建性一点也不弱。而且,我们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要远远超过拉美。

前途取决于进一步改革的决心

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国际级别的富翁,但很少见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因为私营企业的成长极其困难。它需要特殊的温室环境。

第一,政府的积极、大力扶植。西欧国家的私营企业当年并不是自然长大的。早期受到贵族和王室的支持,比如哥伦布的航海船;重商资本主义时期则受到国家的帮助和保护,比如各个东印度公司就是这个使命。后起的德国和日本,它们的私营企业的崛起主要靠政府的扶植。韩国是战后世界上唯一在制造业领域培植出私营大企业的国家。这依赖于一种特殊的体制。朴正熙政府不仅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而且通过免税、奖励、低息贷款等方式帮助那些业绩优秀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1962~1971年,仅给予企业的利息津贴就占国民产值的3%。1972~1979年,为了配合重化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韩国政府给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为3%,最低为-14.9%。此时期约10%的国民产值补贴给了私营企业。三星、现代、SK等大财阀企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第二,国有企业要迅速收缩从而为私营企业腾出空间。在现代化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一些国有企业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是正常的,但是要尽快地退出。在此,总结一下台湾地区的教训很有必要。台湾地区在1950年代的私有化没有韩国那样迅速、彻底,而是时间拖得很长。这使台湾地区在1960、197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没有成长出大的私营企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产业升级。到了1980年代,台湾地区在技术上比韩国低了一个台阶,一直遥遥领先的人均产值也在1990年代被韩国反超了。

尽管如此,台湾地区还是提供了国有企业一路收缩的成功范例。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则是国有企业膨胀容易而收缩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受到认识或意识形态的阻碍,还有很多别的原因。1960年代中期巴西、阿根廷上台的军人政府信誓旦旦地要压缩国有企业而发展私有企业,但在他们执政期间国有企业反而进一步膨胀了。因为官僚集团要通过国家投资来谋取利益,所以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扩大投资。无论原因如何,国有企业不能腾出足够的地盘,私有企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样,无论经济数字怎样增长现代化总是空的。

第三,私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民主制度的配合。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理性的资本主义”需要“体制”的支撑。如果不建立起民主制度,那么政治领域的封建权力结构和观念因素就不会削弱,私有化也很难进展;并且,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即便是搞了私有化,法律体系也难以有效运转,企业的行为也得不到很好的规范,其性格会必然遭到扭曲而同样成长不起来。此外,社会道德的提升、经济透明度的增加、工人权利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等等,都需要民主的发展。一句话,政治变革与私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开的。但近些年,国内学界在研究韩国时得出了“独裁发展”的结论,认为韩国经验是利用“独裁”保持社会稳定从而获得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导。朴正熙总统时期被韩国人认为是“最独裁的”,但实际上朴正熙政府一直是在体制下活动,更重要的,韩国的政府是“小政府”,不仅规模小而且远离凯恩斯主义,与儒教传统的官本位体制的性质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