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分级管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6:14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1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2.组织制定并审核批准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管理制度文件;

3.组织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并负责最高等级风险管控,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措施;

4.组织实施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排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持续改进风险管控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并督促落实;

6.保障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所需资金和人力资源。

二、分管负责人职责

7.企业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8.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9.组织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动态管理,监督指导各分厂、车间、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10.组织或者督促有关部门实施风险管控排查,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履行具体管控职责;

11.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员责任制考核,具体组织实施安全风险管控评估工作;

12.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年度教育和培训计划;

13.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相关职责。

三、安全科职责

14.参与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15.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相关决策,提出改进建议,督促本单位其他机构、人员履行相关职责;

16.具体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员责任制考核;

17.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培训;

18.督促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

19.应当履行的涉及安全分级管控的其他相关职责。

四、车间主任职责

20.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21.负责分厂、车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2.监督从业人员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并进行考核;

23.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和培训;

24.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五、班组长职责及从业人员职责

25.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6.参与本岗位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落实管控措施;

27.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报告;

28.参加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和培训;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2

关键词:建设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分级控制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电力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电网工程项目数量较多。而电网建设工程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多种形式的安全风险。由于风险是抽象的概念,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易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难以科学地进行控制。国网公司2011年提出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办法”,对风险进行科学地识别和评估,量化描述,按照动态风险的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增强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1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

根据国网公司对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固有风险,指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典型的固有风险有人身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坍塌、电网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类是动态风险,是指在作业时特定情况下,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结合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实际情况,实施的修正计算。动态风险是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最终依据。

2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

2.1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

国网公司将安全风险从小到大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风险(稍有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低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轻伤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业。

二级风险(一般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三级风险(显著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重伤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四级风险(高度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容易发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五级风险(极高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2.2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风险评估

固有安全风险值受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发生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三个因素的影响,国网公司建立了《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并在清册中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固有安全风险的数值和等级。

固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如下:

1、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项目部开展项目交底及风险点初勘工作。

2、施工项目部根据风险交底及初勘结果,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中选择相应的作业工序及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风险等级,编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清册》。

3、施工项目部筛选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经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后。

2.2.2动态安全风险评估

国网公司在动态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了维度和动态调整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

维度即影响动态风险的六方面因素,即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根据这六方面因素的执行情况确定对应的风险值。

动态调整系数K为六个维度对应风险值的平均值。

动态风险的评估过程如下:

1、在分项工程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按照《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计算出各工序作业风险动态修正系数K,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中固有风险值D1进行修正,得出动态风险值D2,D2=D1/K。

2、依据动态风险值D2,查阅《施工安全风险值D与风险等级关系表》,确认实际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台帐》。

3、实际作业时再次确认六个维度影响因素的取值情形与作业实际情形是否一致。当出现情形变化时,重新计算动态风险值及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

2.3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

建管、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划、月度评估、周预警、日报告”要求,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实施分级评估管理,即省公司将重大风险纳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月度安全风险评估、施工项目部填写周安全风险预警清单、业主项目部实施重大风险日报告。

3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3.1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控制

动态风险等级是确定决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要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考虑降低风险等级,以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由于动态修正系数K受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实际情况影响,因此对维度进行控制是降低风险级别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关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均必须持证上岗。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有多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较好的人员实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用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

2、使用合适且合格的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施工机械管理人员,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对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状况进行准入检查,并对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重要吊装、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施工队(班组)安全工器具应定期试验、送检。

3、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

要严把工程设备和材料进场关,统一配送的设备材料必须进行到货验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要求送检,业主单位应组织抽检,确保不让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环节。

4、精心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施工项目部应认真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等安全策划文件并报审实施;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重要临时措施、工序、特殊作业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后进行专项交底,部分超过一定规模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审查。

5、合理选择施工环境

一是要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施工标准;二是要尽量形成开阔的施工作业面,以便于施工,对于复杂环境要保证隔离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施工,少数恶劣天气下不进行高风险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设施标准化,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业主和监理、施工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并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到位,项目现场均应配置安全员,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班前班后会等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及时闭环整改。

3.2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级控制

3.2.1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工序作业

施工项目部组织开展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监理项目部实施巡视检查。

1、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复核各工序动态因素风险值,仍属二级风险的,按照常态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施工。

2、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动态升级为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至二级及以下风险。否则,按照三级及以上等级风险控制办法组织实施。

3、特殊条件(暴雨、雷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的户外作业)下,经动态因素调整后,对风险等级低于二级的,考虑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应将风险等级按照三级及以上风险进行控制,极端情况下,应停止施工。

3.2.2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1、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组织进行实地复测,计算动态风险等级,并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

2、优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三级及以上施工工序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严格执行《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B》,制定“电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控制卡”,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在作业前递交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同时,根据分级管控要求,各级管控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检查、会签作业票。

3、四级及以下固有风险经过动态修正后出现五级风险的,应通过改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中某些维度的条件,把风险等级减低为四级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五级风险作业工序时,施工项目部必须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由业主项目部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报省公司基建部备案。作业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务必到岗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不能满足时必须停止施工。

4结束语

对电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举措,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电网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现场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1.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3

论文摘要:降低和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架构

西方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业务、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并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摩根大通银行将风险主要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和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权益风险,按照风险种类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风险控制结构的设计上,主要考虑要保证银行能够形成强势的、信息充分的风险文化,使银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能够在风险与回报之间进行平衡,进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因此,风险控制的要点是要保证银行的经营行为要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过大的风险压力。

在组织架构上,实行层级管理,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董事会及其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设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方针,批准风险管理政策、进行风险限额授权、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而不涉及具体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其次是高级行政管理层,负责建立操作流程、风险限额、风险准备的提留等。再次是具体执行层面,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具体业务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的审批、检验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合理。

蒙特利尔银行自董事会到各级管理部门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董事会所辖风险审核委员会、行长所辖部门风险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资本管理委员会等。董事会及管理层负责审核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负责处理大额业务或特殊业务、制定信贷政策及风险管理框架等;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处理特定行业、部门或产品的风险;专一的小组负责贷款的清理及回收。信贷员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经过严格的资格认定;对待特殊风险问题,需聘请咨询专家提供支持;资产组合管理人员通过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利用外部各种渠道掌握客户的全面信息。审计部门每季度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向董事会的审计小组进行汇报。

蒙特利尔银行很强调风险管理专家的作用,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前台经营部门中都设有风险专家,风险管理专家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的作用,提升纪律化、高效的风险管理程序的价值;为评估和接受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标准;在决策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模型,以作出合理商业判断。

摩根大通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在董事会下设有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所有风险的管理。风险政策委员会下设立了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职责有两项,一是负责战略指引,二是负责内部评价。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了资本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资本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出资本比率的目标建议并负责监控该比率;(2)提出资本分配的建议;(3)监控公司及母公司的流动性,批准抵押品及流动性计划政策;(4)评价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及债务水平;(5)为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的讨论提供一个论坛;(6)从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角度评价特殊目的实体的风险敞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供全面、直接的风险描述及风险偏好;(2)评价并批准公司政策和风险战略:以保证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够准确反映经营授权、经营行为、合法性及是否满足监管要求等;(3)批准集合限额和授权以控制风险;(4)监控重要风险敞口、头寸集中度、资产流动性、重要头寸及交易的风险限额,对压力情况给予特别关注;(5)评价折扣的充足性并批准损耗;(6)提供风险讨论的论坛。

纽约银行风险政策部门的层级划分及职责是:最高一级是高级风险政策官,负责监控整个银行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其下设立分别负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高级官员;然后是高级国际业务风险官;最后是地区信贷官,分别负责欧洲、亚洲及其它地区风险控制。

2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2.1摩根大通银行风险经理制度

摩根大通银行在总行设首席风险经理,曲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每个信贷业务部门都有信贷风险的专门管理人员——信贷高级风险经理,他们都由首席信贷官主管。在首席信贷官之下有3个高级信贷官,其中2人分别负责国际或国内的批发业务,另1人负责零售业务。在3个高级信贷经理之下,还有区域风险经理,分成几个地区,例如亚太地区、欧洲地区等。或者按产品分,如资本市场、信用卡等。在区域风险经理之下,每个部门还有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他们在技能、分析、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所以能从事这项工作。在业务部门内,风险管理人员有最高审批权,即他们对其各自所负责管辖的区域或产品领域内的信贷额度有最终的审批决策权。这里还有一个原则,即每个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有两个上司,一个是较高级的信贷执行官员,一个是本部门的负责人。这种方法使高级信贷人员能够参与信贷管理,他们不仅说行与不行,还要说出理由。

2.2信贷业务双签制度

摩根大通银行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级别有关人员的能力和业务需求,给予不同的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限。风险较高的业务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审批,风险特别高的还要更高一级的官员批准。但不管谁批.至少需要2个或2个以上的签字人。蒙特利尔银行除客户管理部门授权之内的业务、风险较低的业务及特定的小额业务之外,银行发放贷款时,除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管理部)批准同意外,还需要得到信贷监控部门的同意。如果两个部门意见不统一或超权限的项目均要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

2.3小额信用风险的控制

由于零售业务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其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根据这一特点,蒙特利尔银行针对零售业务采用了自动审批贷款系统,只要将客户资料输入.系统即可以判断是否应该给予该客户以信用支持,以及可以给予多少信用额度。该系统还和社会信用系统相连接,可以直接得到该客户的信用资料。自动审批贷款系统的采用,在控制系统风险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3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模型

严格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银行通过使用这些程序和模型,保证了整个银行系统对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程序是银行的操作规范,一旦制定以后,就要求各部门和分支机构严格按程序操作。这种程序是对经营和管理行为的约束,银行工作人员只要遵守这些程序,就会得到程序给予的保护。银行审计部门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对这些程序进行评价。

模型在银行中使用的范围很广,从非常简单的交易,到复杂的贷款组合管理和资本管理。银行的经营部门使用这些模型,来指导战略决策,用于制定每天贷款、交易、承销、投资和操作决策。在风险计量方面,也开发了有效的模型。银行使用这些模型来计量各类风险敞口(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和融资风险、操作风险)。蒙特利尔银行以在险资本方法计量银行整体风险。

模型的广泛采用,依赖于银行内部有效的审查能力。依据已经建立起来的程序,模型必须先由风险管理人员独立进行测试和评价,以保证其完整性不因经营环境和使用者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程序对模型的适用性和假设前提的合理性提供了独立的证明。在模型采用之前进行检查,保证了输出结果的正确。对模型的测试和评价,还包括输出结果的敏感性。对模型和假设前提,根据情况进行更新。评价的日程安排取决于评价的复杂性和评价对财务的潜在影响。

4管理政策

信贷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等是指导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经营活动的原则。纽约银行和蒙特利尔银行按照营业单位(或产品线)制定信贷政策,由于这些政策的执行涉及到整个银行的利益,因此,在蒙特利尔银行,这些政策由风险主管向董事会提出。在蒙特利尔银行,每个信贷经营部门还要制定贷款指南,要得到风险管理部门同意。

5风险回报观念与经营管理

风险回报的观念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观念贯穿于银行的资本管理、战略管理、产品定价等各方面。在资本管理上,引入了经济资本、在险资本等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各种银行业务都承担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因而需要不同数额的资本来作保障。在险资本是依据风险进行资本管理的基础,可以具体计量出为支持某种产品线的活动所需的资本及资本的潜在成本,以此对该产品线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类产品线的表现进行比较。

在战略管理上,强调银行最后承担的风险必须与银行股东回报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基于上述资本管理的基础,可以对各种客户战略、产品战略进行比较,进而作出选择,确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日常经营。在产品定价方面,按照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原则,具体确定每一笔业务的价格。

6内部风险等级评定

内部风险等级评定是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客户和产品都要进行内部风险等级评定。对产品的评级建立在客户评级的基础上,有时对产品的评级会高于客户评级,但不会低于对客户的评级。银行通过对产品评级,来确定这笔业务应得的回报,评级较高的业务,只需要较少的资本保证,可以定价较低,反之,则定价较高。

纽约银行的内部风险等级分为18级,基本上分别与穆迪的评级、标准普尔的评级一一对应。蒙特利尔银行客户风险级别从0到80,摩根大通银行的信用评级分为10个等级。3家银行内部风险等级的认定程序稍有不同。纽约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工作由前台部门的人员提出评级结果,但要得到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认可。由于银行都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后台人员会对前台人员的风险分析进行辅导,前台和后台人员对风险有着共识。如果风险管理人员认为评级结果有问题,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要提出充足的理由。蒙特利尔银行由客户管理部门根据特定的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风险管理部门需经常对客户评级进行抽样调查,确定评级是否合理。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实行年审制,对每笔不良贷款实行季审并采取必要的准备金或冲销措施。

7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4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所称的风险,广义上讲,“任何会妨碍企业实现其目标的因素①”都归属于公司风险的范畴。风险有许多种分类方式,综合国内外对于风险的分类,结合保险行业的特点,本文按照风险的驱动因素,将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五大类。其中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权益类资产价格和不动产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经验假设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错和信息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与实际状况相脱节、行业政策环境变动从而导致公司发展方向或既定目标出现偏误等,而对公司的经营收益造成损失或对可持续型价值增长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上述分类主要依据保监会的分类方法并界定风险的内涵。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实施,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潜在风险,并管理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以内,从而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为了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安全可靠地运营,以应对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包括有效的风险管理、合规、精算和内部审计制度。

保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应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的管理框架。第一道防线由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组成。在业务前端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风险。第二道防线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制定各类风险政策、标准和限额,提出应对建议。第三道防线由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针对公司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各项风险的控制程序和活动进行监督(邹斌,2012)。

三、内部审计全流程以风险为导向的探索

(一)立项阶段

依据重点风险进行项目立项。审计指引和项目计划的编制是立项阶段的两项主要工作。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需要改变原来依据审计偏好、审计经验进行简单判断的现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之前,应结合组织风险管理目标进行年度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关键风险领域,风险高的领域作为年度审计计划优先安排的项目。

一是在编制年度审计指引时,应根据监管重点和管理层的要求,结合以往审计评估的风险分布状况与重要内控风险、非现场核实项目、需跟踪整改事项等对专业条线、审计区域的风险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于全面、完整地编制审计指引。专业条线审计指引的编写应围绕审计目标,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工作量、创新性,以“监管重点、公司管理重点、系统性风险、高风险领域、重点机构、审计创新、审计整改跟踪”七个要素为审计项目立项依据,明确审计项目属性以及重点机构的范围,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二是在制定区域审计项目计划时,在进行区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条线风险分析和区域风险分析的交集作为各区域当期监督的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

三是在进行项目整体统筹时,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等级等特征确定审计项目的分类和重点项目的数量占比,明确各类项目的成果目标;同时,应根据各区域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不同风险等级水平项目的人力资质和数量的配备要求,逐步实现由“资源导向”向“风险导向”确定审计项目的转变。

(二)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审计方案的编制,也是实施风险的预判。该阶段应以系统性风险、高风险机构及风险性问题作为审计选择目标,并把被审计机构的高风险领域和环节作为审计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使立项的依据更具说服力,避免立项的随意性、主观性。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要根据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真实有效性、经营行为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特征来确定审计项目的重点和重点审计的程序,根据“系统性、重要性和高风险性”等风险特点来确定审计人力的分配,采取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突出对重大风险问题的预判。准备阶段的风险预判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心。

1.市场风险预判包括:(1)利率风险:是否具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资质;是否建立固定收益投资各项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投资的债券品种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债券内部信用评级基本流程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存款交易对手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协议存款投资是否符合公司资产配置计划及相关监管要求,等等。(2)权益资产价格风险:股票投资策略是否与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相匹配;股票投资是否建立股票池管理制度;单笔股票投资是否符合监管禁止规定;股票投资相关风险是否进行事前识别;股票投资风险是否得到监控,等等。(3)汇率风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大宗商品价格,等等。(4)不动产价格风险:不动产投资资质;投资范围、比例和方式是否符合监管规定/监管禁止规定;估值是否合理,等等。(5)其他金融资产价格风险: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是否匹配;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流动性是否匹配;投资指引是否有效;投资组合是否符合投资管理要求,等等。

2.信用风险预判包括:(1)投资信用风险: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资信状况;担保情况,等等。(2)应收保费风险:投保人或中介机构资信状况;应收保费的催收与跟踪措施是否有效,等等。(3)再保险公司资信风险:再保险接受人资信状况,等等。

3.保险风险预判包括:死亡率风险、发病率风险、退保率风险。以上三项的风险预判要点:保险产品分类是否正确;产品费率是否合规;保单现金价值确定是否规范;红利计息期间是否规范;条款费率适用是否合规;产品组合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承诺;是否支付合同以外利益,等等。

4.操作风险预判包括:(1)外部事件风险:应急预案制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熟知度,演练是否有效,等等。(2)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否有效;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否合理可行;信息系统开发申请及开发流程是否符合内控要求;信息系统运维是否有效,等等。(3)内部流程风险内控体系是否健全与合规;制度流程设计是否合规与合理;制度流程执行是否有效,等等。(4)人员风险: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奖惩机制是否持续和有效,等等。(5)合规风险:是否建立内控体系;是否对主要控制活动的风险进行识别;对关键风险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等。

5.战略风险预判包括:(1)治理结构风险:公司章程的执行、修改、报批是否依法合规;股东及其出资是否合法;股东(大)会是否依法合规运作;董事、独立董事、监事是否尽职;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监事会运作和关联交易管理、识别、披露等以及董、监、高任免薪酬管理是否规范,等等。(2)战略及决策风险:是否制定了发展战略的管理流程;发展战略实施、达成情况是否被恰当地监控和分析,等等。(3)政策风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等等。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关注内部风险下列因素:(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对于属于外部风险的,应当同时关注下列因素:(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乔奕,2009;冯宽,2012)。

(三)实施阶段

主要解决风险定性与定量判断。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模式下,风险评估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估应当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确保评估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因此,本文引入了“审计风险评级”的设计概念。审计风险评级的设计思路是以控制为基础,实现控制缺陷定位准确、评价内容完整、评价方法合理,为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提供指导。因此审计风险评级应包括:控制矩阵、评估矩阵、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审计风险评级实施方法和内部控制风险地图等五部分组成的审计风险评级框架。

1.按控制矩阵解决风险的定位问题。要根据各机构的业务特性对公司所有的控制进行了梳理,按照其操作模式划分出具体的控制活动,并将控制活动中的每一个控制节点细化至具体的控制措施,形成以控制为基础的控制矩阵,使公司的所有控制与控制矩阵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风险的位置是唯一确定的。当公司业务发生变化时,围绕该业务所实施的控制必然随之产生变动,相应的风险也会随着控制的变动而转移。此时只需要将控制矩阵按照控制的变化进行调整,时刻保证控制矩阵与控制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能够保证风险的定位不会产生偏差。

2.按风险评估标准解决单项风险的计量问题。不同原因所产生的内控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为此引入风险评估标准,全面评估风险的影响,并综合风险发生的原因对风险的等级进行评估,以解决风险评价完整性的问题。首先,将风险的影响分为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两大类:财务影响中包含“已发生或潜在损失”和“财务数据失真”两项;非财务影响包含“声誉损失”、“监管风险”、“员工队伍/权利/生命/健康的伤害”、“信息泄露”、“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或威胁”和“对流程的影响范围”等六项,并根据影响的程度划分影响等级。其次,根据风险发生的动因,将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制度设计”、“制度”、“制度执行”、“人员”和“控制固有频率”等五项,并根据严重程度划分风险发生原因等级。在评估风险等级时,先甄别所有的影响类别,按照每个影响因素的程度大小分别评价相应的影响程度等级,取所有影响程度中的最高级别作为该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影响程度等级;再分析发生该风险的原因,按照其严重程度评价风险发生原因等级;分别得到影响程度和发生原因的等级后,综合评估得出该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风险等级。

3.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解决风险汇总计量的问题。通过审计检查,可以得到具体风险的等级,但风险所处的位置、风险等级各不相同,如何将各个明细控制点的风险等级汇总转换成机构、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也是内控审计评级的重要内容。

(1)以重要性水平解决风险评价适当的问题。不同业务规模的机构,其风险承受能力也有所差异。相同损失的风险对于业务规模较大机构的风险等级,较业务规模较小机构的风险等级也有所不同。为保证风险衡量的适当性,对不同机构设置了差异性的重要性水平,通过将风险的损失与重要性水平进行对比,得到适合该机构的风险等级。对于总部级别公司,按照其上一年度内涵价值的5%作为其最高级别重要性水平,分支机构的重要性水平按照其上一年度保费规模占到上级机构保费规模的比例进行分配,所有下级机构的重要性水平相加等于其上级机构重要性水平。按照总量控制、比例分摊的原则来确定具体机构的重要性水平,一方面考虑了不同机构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了机构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同的机构在不同年度中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差异较大。

(2)以统计抽样技术解决评估误差问题。采取统计抽样技术能够实现审计成本的经济性、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和误差大小的可接受性:一是对于因审计资源的制约不能全面检查的内容,采取抽样审计的方式;二是在开展“以风险导向”的审计中,通过风险分层确定检查方式,对风险分层较低,没有必要全面调查的内容,采取统计抽样技术解决;三是通过统计抽样技术检验审计样本的准确性,修正审计样本的误差。利用检查阶段的抽样,对风险损失大小、风险水平等要素进行统计估计,从而对机构、专业条线、区域的整体指标状况的统计推算,实现对总体风险的把握和判断,同时分析抽样误差,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以汇总规则解决风险评价充分的问题。对于风险的计量,采用从小到大逐级汇总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根据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具体情况,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等级评估标准,评估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风险等级,并在内部控制评估矩阵中确定其所属的控制事项,进而评估该控制事项风险等级;其次,根据该控制事项的风险等级,评估控制事项所属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最后,根据控制活动风险等级,评估业务条线的风险等级,将机构的所有业务条线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估,得到机构的风险等级。为了对多个控制事项的风险等级综合得出控制活动风险等级,以及多个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综合得出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等风险综合汇总问题,可通过设置如下规则实现风险的综合汇总:风险等级由其等级最高的风险决定;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各控制事项风险的等级和权重;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各控制活动风险的等级和权重;机构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其下属各专业条线风险等级和权重。

(四)报告阶段

揭示重大风险可以通过分析公司业务流程,绘制控制矩阵,根据评估需求将相关控制矩阵进行组合形成评估矩阵,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风险评估标准进行风险评级,按照评估需求将风险逐级累计,并最终形成风险地图。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根据风险地图中风险的等级、分布等情况,有效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高风险机构、高风险领域以及风险频发机构、区域、专业条线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审计,以提高审计效能。我们可以通过风险地图,直观展示风险等级。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表象,简单罗列问题的模式,强调对系统性、重要性和风险性等问题的梳理和归纳,找出其根源和趋势,并提出可操作的合理化建议,发挥审计咨询的功能。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收集各类报告和信息(行业信息和其他条线信息),撰写业务条线和区域的综合分析报告,突出对系统性风险、重要性机构、高风险问题的分析;对新产品、新领域的新生风险、突发性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声誉风险等,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报告,提高对重大风险的揭示率。

(作者周仲平为高级会计师;张凭为审计师、Cpa)

参考文献

[1]陈文辉.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5-01(第1版).

[2]iaiS.insuranceCoreprinciplesStandardsGuidanceandassessmentmethodology[S].october,2011.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2号,财务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3号,公司层面内部控制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4号,人身保险业务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6]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5号,资金运用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S].保监发〔2007〕23号,2007-04-06.

[8]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S].保监发〔2010〕89号,2007-04-09.

[9]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S].保监发〔2007〕26号,2010-10-24.

[10]董玉玲.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北京: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2).

[11]庄飞鹏.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运作流程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2(1).

[12]马建敏.浅谈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践模式[J].昆明:时代金融,2012(2).

[13]邹斌.XHRS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框架优化[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2-11-30.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5

一、系统梳理,全面查找风险环节

在全系统开展了“工商部门在行使职权中存在哪些风险”、“你所在的岗位风险点是什么”、“你所在科室的风险有哪些”等风险查找分析活动。排查梳理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自己查找与互相查找相结合、下级查找与上级查找相结合、内部查找与外部查找相结合,在干部中形成了“工商岗位有风险,人人都是风险点,风险程度各不同,认真排防范”的意识。通过筛选梳理,全系统共确定了行政审批、执法办案、消保维权、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协会工作7大方面共48个风险环节,并对存在风险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深度分析,找出了体制、制度、思想及个人素质等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为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深度透析,动态评定风险等级

针对排查出的各个风险点,州工商局细化了100多条风险监控措施。同时,按照风险高低,将工商行政执法和内部管理工作各个岗位的风险划分为四级:出现风险的是一级,由各级工商局党组、纪检组负责处置并承担重点监控责任;出现苗头的是二级,由各级纪检组监控;有可能转变为风险苗头的为三级,由部门领导监控;其余岗位、人员和常态事项是四级,按照常态进行防范管理,由部门领导承担监控责任。对廉政风险点的等级评定随时向上、向下动态调整和滚动管理,形成了风险点防范网络,使这项工作有机融入了干部队伍管理和各项业务职能之中。

三、健全机制,制定避险措施

州工商局根据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分布的特点及规律,形成了系统化的廉政风险防范等级管理办法,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等级管理考核办法、风险点监控等级评审办法、每季度廉政风险点公示提醒制度等多项配套措施。对不同的风险等级,明确不同的监控责任人,采取不同的防范监控措施,实施不同的督查考核标准;运用前期排查预警、中期分级监控、后期考核修正等措施,依托预警、监控、考核、修正四个环节的循环管理机制,形成对预防腐败工作“内控防范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的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对风险点管理全方位一体化的监测、监控和处置。

四、多措并举,加强化险督查

1、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书》、与全局干部签订了《廉政风险防范承诺书》。

2、每季度初下发《关于对本季度廉政风险点进行公示提醒的通知》文件,让干部能看到本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3、州局在每个工商所指定一名监察员履行风险监控职责,并将兼职监察员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在政治上给予鼓励,实现了监控的重心下移。

4、纪检监察部门对发现的风险苗头或倾向,及时下达《廉政风险督查建议书》和《廉政风险限期整改通知书》,发出预警信号。

5、发挥查办案件威慑力。成立了专项案件调查组,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行为;及时通报系统内外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结果。

6、开展诫勉谈话。对存在风险苗头或倾向的个别人,则通过诫勉谈话、调整工作岗位等方式,防止不良苗头进一步滋生。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6

[关键词]风险预警制约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99-01

构建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的重要决策,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管用的风险防控机制,监督和制约个人权力,有效化解廉洁风险,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环境。鄂庄煤矿积极探索廉洁风险防控预警机制的办法,通过找准廉洁风险点、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控制风险三个环节,全面实施了各级领导人员、重点岗位管理人员廉洁风险防控,形成了以廉洁风险的查找、防范、控制为主线,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清理为核心,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规范执行为主要内容,从源头有效防控廉洁风险的工作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关于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将风险防控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控廉洁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通过分析评估,查找风险点,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防线,形成对防控工作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廉洁风险可分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五种类型(简称“五类风险”)。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微观来说主要是指廉洁风险管理,可分为查找及评定风险等级、制定并实施注重预防、突出重点、管理过程、自我完善、立足内控并形成操作规程五个环节的特性:

(一)注重预防。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在明确和充分评估廉洁风险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到弥补漏洞,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把保护干部和注重预防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查找评定廉洁风险和制定防范措施,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审批及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点工作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管理范畴。

(三)管理过程。加强对管理事项从经办开始到完结全过程的管理,通过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潜在的廉洁风险和管理的薄弱环节,纠正问题,循环反复,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四)自我完善。从最熟悉的日常工作环节入手,及早发现廉洁风险,选择确定最适用的防范措施,达到确保自己不出现“以岗谋私”、“”等腐败问题的效果。

(五)立足内控。一是立足流程(程序)控制。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优化运行程序,制定作业标准,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或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制衡。二是立足岗责控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与内控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岗双责”制度贯穿到内控机制运行的全过程。三是立足层级控制。

二、建立廉洁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廉洁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鄂庄煤矿以排查防控廉洁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对廉洁风险的各种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预测廉洁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发出先兆预警,紧紧抓住“自查、防控、督查、评估”等关键环节,对在工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廉洁风险苗头进行预先防范、警示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防止和及时处理岗位廉洁风险。2014年全矿副科级以上人员227名,通过个人自查,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了个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共计227份,查找存在问题共计856条,制定了防范、防控措施856条,提前预防和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的各类廉洁风险,做到惩治于已然,防之于未然,促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从政行为更加廉洁。

三、建立廉洁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鄂庄煤矿从廉洁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通过探索建立与廉洁风险防范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和分析评估,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深入剖析,实现分析、评估、预警和预防一体化,提高案件预防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

(一)加强了廉洁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鄂庄煤矿高度重视从反映、案件查处、干部考核和专项检查中获取的廉洁风险信息,全年信息员共计上报204条纪检信息,各级党政、单位部门负责人,共计座谈1623人,座谈了3240条信息,形成以案件风险排查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

(二)突出了重点加强风险预警防控。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可针对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特点,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能特点,以及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违纪问题发生的几率等,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方法,认真细化和分析各类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

(三)强化了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加强权力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借助区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权力使用的透明度;纪委人员每月5日前,开启党风廉政举报箱,建立了开箱登记薄做好了开箱记录和举报电话登记。通过纪检信息员、意见箱、举报电话等各种形式,有效防止和杜绝权力腐败,最大限度降低廉洁风险,有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积极发挥警示教育重要作用。充分运用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等方法,通过加强对已经查办的典型案件的剖析,深入查找案件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预防的对策措施;全年共计播放廉洁警示教育片4场次,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的形式,利用典型案例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剖析教育。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7

论文摘要: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并就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流程、技术与系统、组织与文化进行叙述。分析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三个层次,对国际上对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在组织架构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框架分析

(一)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

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核心共同点包括:在管理信用风险方面大量使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了比较严谨的内部评级法;采用var法等手段度量市场风险;通过严谨科学的内控系统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等。在政策上,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战略和投资组合制度、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先进的客户和授信评级制度等,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

国际活跃银行在授信流程方面既体现出不同特点,也体现出共同性:一是对资产业务、贷款审批、放款操作进行集中控制;二是审批环节少,审批效率有高度保证;三是贷款审批和业务营销两个环节既互相分离和制约,又能紧密结合,确保贷款及时发放;四是贷款审批流程相对独立;四是对个人授权(特别是金额较小的授信),明确个人负责;五是授权清晰,根据风险程度进行权限划分,业务岗位一般拥有小额贷款审批权,以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六是从单笔交易审批走向对客户授信总量的控制。

(二)风险管理技术与系统

近年来,国际活跃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违约率为主要工具量化风险

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正迅速朝着被科学量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信用状况的不同和信用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最终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被量化,不同信用状况资产的违约率成为贯穿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资产度量、信用定价、经济资本配置以及信用衍生产品价格确定等全过程的核心工具之一。

2.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如下四类:

(1)信用矩阵模型(credit m etric s),由j.p.摩根银行1997年开发,运用var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

(2)麦肯锡模型,在c reditm e 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3)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由瑞士信贷银行(csfp)开发,它是一个违约模型,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和未预期的损失。

(4)kmv模型,利用b lack schole s期权定价公式、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对应关系等,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3.高度重视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

国际活跃银行高度重视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工作,通常对借款人的评级以外部评级资料为基础,根据本行评级政策和方法,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对每个授信客户和每笔授信业务的评级,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外,还以此为依据,进行授信定价、提取呆帐准备金、配置资本金等。

国际活跃银行参照外部评级机构(如moody’s和s&p)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内部评级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评级工具,实现评级尺度定量化。如法国兴业银行并不是简单地以财务报表作为评级的唯一根据,而是开发出财务分析模型、经济模型、支持度模型和国家风险模型等四个模型,对借款人进行综合的分析。

4.建立模型分析专业队伍和信息系统

部分国际活跃银行设立了定价模型(或模型分析)团队。由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多名博士或专业人士为整个集团的模型进行服务。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有一个行业分析团队,共由40人左右的专家构成。通过行业分析组的研究,为业务部门推荐全行业排名前5-10名的企业情况。业务部门可根据名单,对优质客户立即着手进行跟踪,力图尽快建立客户往来。

(三)风险管理组织与文化

国际活跃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的层次: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监督层(负责监控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首先,在决策层,由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等设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其次,在执行层和监督层,信贷业务由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模块构成:第一模块,根据信贷政策进行信贷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第二模块,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监控;第三模块,负责信贷业务的具体发放。这种模式可以从风险控制角度来实行全面的审贷分离,又能保证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并及时、全面、系统地进行内部检查和稽核。

1.决策层

从国际活跃银行来看,由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董事会对全行的风险控制负最终责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业务指引、额度设置、绩效考核目标等)。

瑞士银行集团(ubs)高层管理架构分为集团董事会和集团执行董事会(执行层面)。董事会负责公司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方针等,下设的执行董事会具体贯彻执行,包括批准核心政策、分拆风险限额给各业务部门、全面管理全集团的风险。

花旗集团设有风险窗口委员会,作为审议本行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政策的最高机构,检查和评价本行的所有风险。该委员会的工作包括三大部分:在全球范围内评估花旗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评估公司各类风险窗口;议定公司期望的风险窗口水平并随之决定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2.执行层

国际活跃银行的执行层有如下特点:

(

1)紧密贴近市场

风险管理执行人员(机构)与业务部门联系紧密或本身就设置在业务部门内部,保证了风险管理不会脱离市场。比如,rbs在每个业务板块均设有风险官,通过他们直接审批自己权限内的贷款申请,并可根据公司的年经营额及所申请贷款的金额不同,在自己权限内进行审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风险部门的人员与前线业务部门尽可能相靠近,有利于其对客户、业务、贷款背景最直接、最客观的了解,从而保证对各风险因素最有利的控制。

(2)全口径的风险控制集中化

国际活跃银行最基本的共同点是对各类风险都实行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例如ubs对集团内部的风险分类,根据业务风险和内部风险的不同特性,将所有风险划分成为业务风险和内部风险。集团的首席风险官(cro)对市场、操作和信用三大风险进行总负责。

再如美洲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在四大业务线设立风险执行官,负责各自业务线中风险的监控职责。同时风险管理部也委任上述风险执行官监控全集团范围内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

(3)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风险管理在银行内部处于较高层次和地位是其保持独立性的重要保障。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的职能、人员和机构、报告路线等方面。

国际活跃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任命、考核、调动等一般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决定,派出到各地区总部或分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也不受当地领导的制约。这就从人事制度上保证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工作,包括信息的传递、风险管理方针政策的施行、授信项目的审批等,一般都在风险管理系统内进行,不受分行或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干预。

(4)贯彻“明确个人责任”的原则

花旗银行对产品风险经理、地区风险经理等制定了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如:产品风险经理要设定风险限额和进行限额控制,履行风险分析责任、政策和流程控制责任;地区风险经理负责贯穿于这一地区所有产品的市场风险管理;作为当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代表,在所在地区充当风险管理协调人。在这种明确的个人责任制度下,审批过程变得简洁、高效,不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也不会出现形式上集体负责,事实上无人负责的问题。

3.监督层

在监督层面,国际活跃银行有的通过董事会领导下的稽核委员会进行监督,也有的通过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设的监督检查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一般都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保持独立。

例如ubs集团,集团内部稽核部门的设置是独立于集团内其它任何部门的。该部门主管直接向集团董事会主席报告,同时协助董事会对执行层面的内部控制事项进行及时的掌握和监控,特别是在评估集团内控机制有效性方面。该部门还为风险管理、控制流程、法律法规、以及是否符合监管当局的规定方面提供独立的评估体系,负责向董事会和公司治理委员会递交年度审计报告和半年经营报告。该部门通过和主席办公室以及稽核委员会成员的密切沟通,向他们提供集团内控方面的重要事项动态及有关解决方案,同时还和瑞士联邦国家委员会或其它银行监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往来。

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建设的原则

在风险管理流程方面,应结合国际通行经验和

3.完善风险管理政策

提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目标框架及其实施规划,启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库和政策制度电子平台的建设。制定政策分层方案,推进各层面的政策制度建设。

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初步形成完整、明确的政策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支持授信业务发展,适时调整、规范、创新政策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制度不适应业务发展的,及时进行调整;对业务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及时予以规范;对业务发展需要在监管政策制度方面有所突破的,及时研究。

4.改造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集中化、专业化、扁平化、垂直化的原则,逐步推进授信全流程各环节的改革。解决授信全流程各环节的职责划分,兼顾决策程序的完整与审批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决策各环节的后评价。

结合不良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可考虑调整授信决策程序,实施授信决策的集中化。调整授权管理模式,实施客户总量授权,推行总量审批方式,加强授信总量风险控制、提高审批效率。对公司客户授信可实行逻辑集中审批,建立专业审批人授权管理体制。

作为授信流程整合的配套工程,可改革授信评审委员会制度,对授信评审委员实行专职化,对授信评审资源进行统筹调配。制定授信审批材料的格式化、规范化要求,完善业务部门评估报告和风险部门审查报告的标准格式,明确授信审批标准。

除了授信决策环节外,对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进行梳理,从授信发起、授信审批、授信发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授信收回各授信环节进行细分,实施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改革,有效降低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如图2所示。

5.创新风险管理技术

调整细化客户评级指标体系。开发在线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将所有客户评级信息在总行集中。调整风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标准。尽快实现如下转变:由五级分类向实行内部拨备转变,由内部拨备向按照银监会要求实际计提拨备转变,并进一步向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提准备金转变。细化公司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扩大五级分类范围,将表外资产纳入五级分类管理,制定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对各项垫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贴现押汇)和信用卡透支业务进行五级分类,制定统一的分类指引,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培训、调研和指导。研发风险分类评估模板,提高风险分类量化水平。

可考虑与外部机构合作研发组合管理模型,试行信贷组合监测管理,按季对公司信贷组合的历史违约率和风险调整后监管资本收益率进行监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和地区风险监测指标,提高总行层面组合管理工具的速度和效率。深入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基础理论,逐渐缩短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6.严密风险资产监控

建立监控系统,完善监控机制。在监控手段上,从依赖手工报表进行静态监控,转变为通过系统进行动态监控,确定监控指引,明确监控重点。在全面监控的基础上,按不同标识分类,重点监控大额贷款、集团客户贷款、关注类贷款和借新还旧贷款,特别对以上几个属性都有的贷款进行重点监控和分析。建立潜在不良项目库、不良大户监控库等。定期对新发生不良进行分析,建立新发生不良项目库,及时掌握新发生不良授信情况。

不断增加监控深度。明确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分绩效考核指标,对授信发展情况、新发生不良情况、大客户授信情况进行定期监控,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对资产质量真实性进行检查。推进客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建立负面信息网和经济情报预警平台,提高风险预警和提示的水平。

7.建设风险信息系统

应制定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整理提出全口径风险管理的数据需求,推进信息电子化进程。提出授信业务数据库建设的需求和具体方案、预算,推进数据库的建设,建立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和全流程的授信处理系统。针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风险管理技术实施计划,并按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包括数据差异分析和构建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基于法定资本的资产组合管理,开展违约率测算、信贷系统数据清理、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及专业统计软件的引入等。

8.培养风险管理专业队伍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风险管理专业队伍,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建立风险管理专业序列。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定风险管理负责人资格认定办法,强化监管责任。加大法规宣传教育等。充实专业人才,优化风险管理人员结构。培养一批授信决策专业人员,包括尽责审查人员、授信评审人员、专业审批人员队伍的建设。增强授信评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问责审批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专业支持。通过考试选拨、统一培训,建立评级人员专业队伍。。

9.传播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8

近年来,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风险管控,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行业规章制度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关企业陆续探索有效开展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办法以及技术手段,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广州地铁新一轮线网建设中,有11条线(段)工程同步建设,累计同期在建360多个工点,遍及全市各区。在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建设形势下,加上技术与管理力量的不足,加剧了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

针对以上现状,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建立了安全风险分析与评审制度,通过施工单位自身排查、分析风险,并组织风险评审,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实现工程建设风险的及时辨识、分析、处置与消除,减少工程建设风险的发生,避免或降低事故、险情事件的发生。

风险分级

按技术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从危险性大小依次为Ⅰ、Ⅱ、Ⅲ、Ⅳ级。Ⅰ级表示是极其危险的、不可控的、不能继续作业的;Ⅱ级表示是高度危险的;Ⅲ级表示是中度危险的;Ⅳ级表示是一般危险的。风险等级可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进行降级。

按管理层级划分,将风险等级为Ⅰ级、Ⅱ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总公司级;风险稍小的Ⅱ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总部级;Ⅲ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中心级,重大的Ⅲ级风险点可为总部级;Ⅳ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项目部级。

总公司级风险点:重大风险源、过江隧道掘进开挖、穿越既有线路、超深基坑开挖、周边环境很复杂等工程。

总部级风险点:较大风险源、爆破工程、深基坑开挖、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等工程。

中心级风险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盾构始发、到达、开仓作业,高大模板支撑,起重吊装,隧道开挖,轨行区安全等。

项目部级风险点:日常施工风险源,周边环境风险源,盾构掘进等。

风险分析与过程管控

新线新建工点(含车辆段工程)在开展风险分析与评审前,必须做好“四个报告”(地质补勘、房屋调查鉴定、管线调查评估、周边环境调查报告),作为风险分析与评审的基础。项目开工之前,施工项目部按照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指南》(建质[2012]56号),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工程地质补勘、房屋调查鉴定与调查、管线调查评估和周边环境调查,形成“四个报告”,作为开工的必备条件,并纳入开工前安全交底及安全验收范畴。

各施工标段,由法人单位组织开展工程重大风险分析与评审工作,编写风险分析评审报告,并组织专家评估咨询后,作为工程风险防控的重要指导意见。为落实施工企业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施工单位各层级(集团、分公司、项目部)管理与技术优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的特点,要求由施工企业法人单位牵头,对本企业中标广州地铁的所有工程项目逐个标段进行工程风险分析,从项目部、分公司、集团公司三层次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分级落实防控责任人,组织内部或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形成《重大安全风险分析与评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送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业内专家对《报告》进行咨询与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再由企业法人单位组织修改、完善,编制专项方案和责任人,严格组织落实实施。

每月,各施工项目点组织进行安全风险源的辨识、动态更新,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召开评审会,全面分析与评审。

每季度,各工程中心组织所辖工点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动态更新评审工作,并对其进行初步评审后报质量安全部。质量安全部组织总部季度安全风险排查动态更新评审工作,并将结果上报总公司安全监察部。

每年年初,各工程中心组织所辖工点开展本年度工程安全风险排查评审工作,并对其进行初步评审后报质量安全部。质量安全部组织总部年度安全风险排查评审工作,并将结果上报总公司安全监察部。

监督与考核

广州地铁建设事业总部将安全风险管控情况纳入各工程中心、各部(室)年度安全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安全会议、安全检查等形式不定期通报安全风险管控情况。对现场单位制定安全奖罚制度,按照奖优罚劣,奖罚平衡原则,对现场违章行为、不安全状态进行经济处罚,将每季度所处罚款项,全部用于奖励各条线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排名前列的单位。针对问题隐患重复出现的标段,采取约谈单位负责人、通报批评等形式督促落实,纳入企业诚信综合评分。

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单位)未履行管控职责,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质量安全部将根据总公司、总部相关规定,采取约谈、通报等形式督促整改。

建立了安全生产联动工作机制,一年组织两次约见施工企业上级单位(如中国中铁股份、中国铁建股份、广东省建工集团、广州市建筑集团),两家单位高层领导,面对面沟通,做到信息互通,形成上级单位、法人单位、项目部三个层级齐抓共管局面。

应用案例分析

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线施工2标为例,介绍风险分析与评审的实施情况。

风险分析

八号线北延段施工2标按陈家祠站、陈家祠站前暗挖段、陈家祠站―彩区间、彩虹桥站(含连接通道)、彩虹桥站换乘节点、彩虹桥站―西村站区间共6个工点分别进行了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见图1、2)

本标段共计辨识出Ⅲ级以上安全风险点15个,其中:Ⅰ级风险0个,Ⅱ级风险9个,Ⅲ级风险6个。

以陈家祠站的Ⅱ级以上风险及保护措施为例:八号线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施工对运营中的一号线陈家祠站的影响主要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如果超前支护措施不强、工法选择不当、隧顶失水固结引发地层沉降变形和土体扰动偏大,会导致一号线陈家祠站轨面沉降、地铁一号线的停运或结构破坏,造成施工安全风险。

风险预防预控措施

鉴于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上方所处的特殊环境条件,直接的保护措施难以实施。因此对于地铁一号线陈家祠站的保护,主要通过控制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土体扰动和沉降变形来实现。根据以往经验和陈家祠站及其周边环境状况,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1.管理措施。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并建立联动机制;编制暗挖隧道的专项施工方案并严格履行审查批准程序;建立并实施领导带班制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做好各项演练;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切实运用到各项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和专项方案中;做好各项方案、预案的交底工作,并对作业层人员进行作业前风险管控交底和培训。

2.技术措施。暗挖隧道下穿一号线陈家祠车站,范围内施做大管棚超前支护,首先施做不受既有围护结构影响的部分,待开挖至既有围护结构并拆除后,再施做剩余的拱部超前大管棚。暗挖隧道采用非爆破开挖以减小对围岩的扰动。暗挖隧道施工严格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方针。在完成对一号线陈家祠站主体段穿越后,及时施做二次衬砌。制定专项监测方案,设置自动监测系统对运营的地铁一号线受影响段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测,确保一号线运营安全。

风险过程化管控的若干举措

鉴于该工程具有施工风险点多、等级高,工程规模大、结构形式多,技术难度高、工程地质复杂的特点,广州地铁将其列为公司级重点工程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和项目部按公司重点工程管理要求,每周按时向广州地铁报告项目相关情况,进一步加强对该项目的管理,并做好以下工作:

1.将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列为一级,由广州地铁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专家审批。

2.专项方案必须严格按广州地铁和中铁二局的专项方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履行编制、报批、交底、实施、变更修改程序。提出了7个一级专项方案。

3.施工单位成立风险管理和技术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施工单位及项目部应定期向“中铁二局广州地铁土建工程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报告工作情况。关键环节和重大专项方案实施前,两级专家组必须共同赴现场进行交底和指导。

4.部署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各关键工序和环节进行有效卡控,使各项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和专项方案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5.按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紧急情况下响应及时、处置得当。

应用成效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过程控制制度,在广州地铁工程建设中得到全面应用。通过制度的应用与实施,突出了施工单位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强化了施工单位自身排查风险、分析风险与防控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加强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监督管理,实现了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使得工程建设风险能够及时辨识、分析、处置与消除,降低了工程建设风险。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桥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

自1998年首届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召开以来,风险控制研究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介于其理念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风险控制操作逐步引入工程项目中。高速公路路桥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其建设规模、技术程度以及项目综合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随之而来的便是施工中潜在风险的增高;而且,与其它的社会经济活动相比,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且属于一次性操作,其中隐含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高,所以进行风险控制就更加困难和迫切。

一、路桥施工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许多重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已相继开展风险分析或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纵观全局,当前路桥风险的研究一般围绕关键设计参数,及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很少注重对于以其施工过程风险控制为目标的相关研究;且我国在路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初期,大部分施工单位或者根本没有施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或者已运用了一些风险防控手段但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这两者任何一项都会对路桥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首先,路桥施工风险管理研究可借鉴的信息、文献少。由于国内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施工单位缺乏并不重视风险管理意识,很少总结和评价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风险识别往往依靠个别员工常年的施工经验,缺少具体的数据信息来参考。通常采用借鉴同类工程施工项目数据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但每个施工项目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路桥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的普及。

其次,现有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通常在风险发生后。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对项目潜在风险的主动控制,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实践与理论研究脱节等原因作用,风险管理失去了主动控制的优势,变成了被动防御即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和分析。同时目前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侧重于分析方法的探讨,而对具体工程中方法的适用性关注不多。这些原因使工程风险管理应用研究开展缓慢。

第三,路桥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受人力、资金的限制。风险管理综合了结构设计,数学运算、不确定性分析、经济管理、决策分析等多学科知识,为保证风险分析结果的精准度,必须有专门的风险分析人员、充足的时间及资金来进行研究,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施工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

二、路桥施工过程风险管理步骤

路桥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使用全面系统的分析实施手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从而提高对事故发生的预测能力和防控能力,以期达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的效果。为保证该工程施工目标的顺利完成,风险管理需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1.风险定义:是进行路桥施工风险预测的首要步骤,包括确定风险源,明确风险分析范围,制定总体目标三个过程。找出阻碍施工项目顺利完成的主要风险是此阶段的主要目标。

2.风险分析:即风险定义后的下一阶段,此阶段主要寻找风险发生的机理,并根据寻找的相关结果罗列出风险清单,方便以后有针对性地查询。

3.风险预测:即对路桥施工风险进行量化求解。其基本思路是基于风险预测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预测方法的选取,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将相关损失计算出来。

4.风险监控:也就是对路桥施工风险进行检测和控制。此阶段的具体操作是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发生前处理及风险事实的过程控制,从而降低甚至避免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该阶段也同时可以采用风险规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分散、风险抵消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等方法进行此阶段的控制。

综上,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是进行风险定义、判断风险是否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基础部分是风险分析,明细风险的罗列清单;而风险预测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环节,需要进行风险概率的计算;风险监控是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手段,能够起到风险规范的作用。

三、路桥施工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构建风险控制体系是为实现施工风险的有效控制目标而探索出的一种科学、系统、高效、主动的管理方法。对施工单位而言,完善的施工风险控制体系可预防或延缓风险发生,形成风险控制组织体系为骨架、风险运作机制为精髓、风险控制保障措施为防线层层递进的稳固结构。

1.组织体系设计。组织机构是进行施工风险控制的支撑,其各层次的决策直接影响对施工风险发生与否的控制。不同层次对不同责任划分不同、不同层次对不同级别风险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本文将风险划为5个等级,进行施工风险控制组织体系的设计,具体表现如下:

(1)主控制层由施工项目经理统一调度,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即极警级别风险,无论所需的降低该风险成本多大,都应该至少把风险降低至严格控制的区间。

(2)协控制层由项目总工程师、生产副经理、协调副经理协助主控制层严格控制重警级别风险发生及合理控制中警级别风险发生,确定这两个级别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备必要时避免风险源或阻止风险形成过程。

(3)分控制层根据责任人制原则,将轻警及无警级别风险划分由各分管部门分别组织管理,避免各职能部门对风险交叉管理,各负其责。

2.运作机制设计。路桥施工风险控制主要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相关责任人各负其责对各种风险源及风险发生过程进行逐步控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在预测出某种风险事态将要发生后,首先确认风险类型,进而确定风险级别,不同风险级别的风险控制运作由不同控制层相关责任人负责。

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风险应急处理计划,交(下转第294页)(上接第292页)由各分管部门协调控制执行。对重大责任事故交由综合办公室通报,并判断已制定的应急处理计划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优化则在原有应急处理计划基础上进行修正,无须优化的风险处理计划则在风险事态处理完毕后填写风险处理报告以备归档参照。

3.保障体系设计。

(1)质量过关:质量是工程项目的生命,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及路桥的使用寿命。因此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是构建施工风险控制保障体系的第一大要素,必须科学的组织质量检测。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工地实验室与质量自检组相互配合形成工程项目二级质量控制体系。

一级质量控制是由工地实验室对施工所用物料、施工所收集数据进行详细检测,把好施工质量控制第一关;二级质量控制是由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带队的质量自检小组对施工放样、工程常规检测、操作方法及外形等内容进行控制,做到质量检查全程跟踪,施工工艺阶段性二次复查,抽样检测个别工艺,力求达到优质工程目标。

(2)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工程项目的保障,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进行高效率施工生产的基础。安全生产保障需从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措施保障、制度保障及经济保障五大部分,即从安全教育,组织协调,制度设置,经济责任制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控制。

(3)进度与成本控制: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顺利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盈利的措施之一。进度与成本控制需配合质量目标及安全生产目标进行,系统地分析工程项目各部分结构,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施工工艺流程及相关人员、资金、材料的进程控制书。

结语:

本文将路桥施工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三个层次的控制体系,强调事前控制。从该体系可控制可识别风险,在不同风险级别条件下,采取主动有效的风险响应机制,延迟或阻止风险因素,阻断风险形成过程,从而预防施工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沈建明等.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风险的分级管控篇10

摘自2007年农行股改文件

金融风险,始终是悬在银行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对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反思之际,国有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界关注的话题。对于股改中的农行,其风险管理能力究竟如何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农行新任党委书记、行长项俊波上任伊始,在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的会议上就强调,要把风险、案件的防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年初将风险控制作为今年股改的一项重点以来,农行多管齐下,进一步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为股改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为推进股改,目前农行所做的首要工作是对原有制度进行诊治,其范围覆盖评级授信、信贷决策、财务管理、会计结算等重点环节。据了解,需要修订和新制订的规章制度多达324项。风险管理制度的推陈出新,不仅解决了农行长期以来风险点多、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使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股改上市和经营转型也据此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贷后管理是个软肋。国内银行长期以来“重放轻管”的现象,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为了解决不良贷款这一顽疾,农行将贷后管理摆在了突出位置。先后4次开展了贷后管理尽职检查,督促相关人员重视贷后风险。同时,农行还专门设置了风险经理岗位,配备了多达7000人的风险经理队伍,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新增不良贷款问责制和引咎辞职制。农行此举效果明显,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不良贷款明显下降,2004年以来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1.27%,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财务重组和股改的阻力。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近期,“邯郸农行事件”、网银款项被盗等银行案件表明风险已经渗透到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银行亟待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事实上,农行早就加大了对内部案件的排查和追究力度。仅2006年就处理各类涉案和责任人员5465人,3年共撤并1.1万个达不到风险监控要求的风险网点,实现了全系统发案总数、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案件数和金额的“三下降”。今年,“邯郸农行事件”更是引起了农行对操作风险的高度重视。农行4月17日已部署在全行范围内开展金库安全检查,并对全行案件防控工作做出紧急部署,要求在抓好股改和业务经营的同时,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的发生。

合规管理是农行自身为股份制改革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农行特地将总行原来的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全行合规管理职能,并在全行范围内实施合规管理制度。

开展一级分行内控评价

内部审计机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稳定器。农行今年在继续加强二级分行和县区支行内控评价的同时,开启了一级分行内控评价的大幕,从而建立起对网点、支行、分行各个层面全面评价的内部审计机制。

据了解,评价小组认真梳理了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揭示各分行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内控缺陷和漏洞;提出了针对性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制定切实的解决方案,增强了农行全系统的执行力。据了解,农行将一级分行内控评价确定为一项长期开展的常规审计工作,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促进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维护一级法人体制的统一性、权威性、效率性。这对于农行加强公司治理、推进股改上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内部审计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