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7:15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金融监管市场竞争力风险控制

一、监管制度下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监管内容

金融机构创新机制指的是金融管理和监督,是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实施管理与监督的过程,它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有效的规避系统风险,减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目前,较为常见的监管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产品相关数据监管,准确评判金融野外风险程度。

(二)金融创新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环境影响下,各种金融产品随之涌现,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相互影响,信用性会加大市场性风险,市场运营风险还会造成市场的不规则波动,造成交易者心理上的恐慌,阻碍经济社会的争a发展。

二、金融机构监管下风险管理重要性

(一)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和个人,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监管力度不足,相较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它极大的影响了经济实物和金融行业的正常程序。只有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损失。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金融监管的危机防范功能。

(二)市场失灵补救

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因素,难以满足资源最优配置原则,金融市场监督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市场资源合理化配置才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正常稳步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任何一部踏错都可能造成经济崩溃,危害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必须要发挥监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金融市场的科学化治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风险管理

(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能够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交易权威性,才能够满足金融产品需求,营造良好的金融产品发展形势。

(二)提升金融产品法律系统性

建立金融产品法律的系统性,完善相应道德法律法规,进行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好的满足市场仅以需求,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

不同的金融产品交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异化监管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金融产品在风险防范、交易规则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其特征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才能够切实解决金融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主体作用,建立全新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完善金融监控体系。该模式要求实施严格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每笔交易的严格审查,结合国内外金融管理经验,落实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将外化监管转变为内在动力,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风险预警和急救机构建设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建立风险预警和急救措施,快速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才能够保证各项问题的快速解决。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监控、防范风险,做到金融危机的提前预防,更好的保证交易的合法权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五、结束语

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发展是金融市场运作的必然过程,而金融风险也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救援体系,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调控,营造更加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迎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基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视角的叙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1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2

一、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1.受传统体制制约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处在传统管理体制与新型管理体制交替的阶段,由于新型管理体制是由传统制度演变而来,因此现代金融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传统的金融管理制度是受政府间接或直接干预和影响的,但政府不会直接承受或不承受任何金融经济带来的风险。因此,银行的信贷活动是受市场经济影响的,从而导致各大小企业是否能够通过银行的贷款要靠政府来决定,所以增大了我国金融企业管理的风险。而随着经济体系的变革,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也有了改变,并加上私人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成立,促使金融行业产权多元化趋势的形成。但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系依然受到国家的影响,也制约了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2.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不足

我国金融体制的变迁是受国家影响的,而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而银行在改革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这些成本的补充需要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提供。而当政府能够对银行的金融损失或风险提供部分承担时,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还是缺乏一定的建立原因。只有在国家提供大量成本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有足够的后背力量而推动其进行改革。因此,在没有市场经济需求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是很难进行改革和建立的。

3.国内金融资源匮乏

国家金融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产权制度供给不足。由于金融产权制度的不规范,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信贷关系的混乱,加上企业效率的收效低,导致其占用银行大量资金不还,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记录,从而也加大了金融经济的风险。

(2)信用制度供给不足。对于存款,银行必须在到期之日将另一方的本金和利息一并支付还清;而对于贷款,在到期之日存在另一方无法偿还的风险。因此,导致了银行存贷款制度的不均衡,造成了银行和企业都不承担责任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国家金融经济的安全。

(3)货币制度供给不足。银行利率制度的不均衡,银行考虑企业的利率承受能力并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将利率水平放低,从而造成了企业大量借钱、花钱而不还钱的情况发生,导致银行大量的呆账出现[1]。

(4)金融监管制度供给不足。金融监管制度还延续着传统的结算手段,而随着日益更新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导致金融监管内部制度的不均衡,而其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便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导致金融经济的不安全。

(5)金融组织制度供给不足。金融组织制度供给不足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混乱,而且会导致市场交易的失调,从而影响投机资金的存活。

4.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由于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变革,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而且产生了很多金融衍生工具[2]。而又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一直落后于金融市场的变革,加上金融风险与市场的不确定性、资金损失、量化工具的缺乏和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后等,导致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加大。

二、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1.优化金融制度环境

在金融组织制度上加强银行所有制的多样化,并将一些国外成熟的金融管理制度和理念运用进来;并加强货币市场的规范性,将其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统一;并不断的加强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改进信贷政策与利率的使用情况;并不断完善金融的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及体系,促进其从机构性向功能性的过渡;并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法规的建立,创建并开放一些金融危机处理的措施;而且加强人们自由兑换外币的使用率,从而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使用率。

2.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各种创新制度的出现,更增加了金融活动的不稳定性。又由于20世界90年代一些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强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加强风险、评估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完善其管理制度,并要求管理人员合理的安排银行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运营情况;其次是加强信贷的风险管理制度,创建客户经理、加强信贷的责任制,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制度;第三是加强并完善金融管理的经营规章管理制度,促进工作人员的纪律性与风险防范的操作;最后是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工作,创造并研究银行新的盈利空间的,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3]。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

为了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使其遇到风险时能够及时、准确的衡量并进行监测和控制,因此,要在风险管理体制上、交易工具的制度上及金融监管的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13(4):8-10..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4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风险

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不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金融风险,还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风险,这些特殊性风险大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延续旧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产物,是旧体制下金融抑制所产生的风险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欧美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界限。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

2.内控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中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欧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适时地调整自身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中,准确地目标定位是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应当定位于:

(1)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保证控股公司及其所属金融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所属金融子公司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6

【摘要】本文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风险防范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础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也创造了新的风险。一些触目惊心的金融事件往往与金融衍生产品密切相关。如2008年9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风险,加强风险控制,对于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五)法律风险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迫切需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回避各类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期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爆发了“327”事件,最终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证券交易报价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数期货,则由于市场规模太小在当年即被叫停;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正式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制定了专门的办法;2005年股市权证和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2006年我国首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动利率互换业务;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出台,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还尚有距离。从产品类型看,虽然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仍没有在国际市场交易活跃的利率期权、权益类与商品类等场外衍生产品;从交易量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还很低,以利率互换为例,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交易名义本金分别为4121.5亿元,同比增长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场余额的比例还很小;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场外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需求。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分析

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能够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但由于其杠杆性以及定价复杂的特点,也有可能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制约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发风险,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监管主体过于分散,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监管缺位,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由于监管缺失而产生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严重后果。虽然2007年中金所与上证所、深证所等机构签署了跨市场监管协作协议,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合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银证期保的联合监管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加强协调,既要防止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还需要不断探索。

(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法规。之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风险。但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为部门规章,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中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而《期货法》至今还未出台。因此,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比,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滞后,由于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不能适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类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爆出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巨亏、国航亏损人民币68亿元等事件。作为独立交易主体,这些中央企业在参与海外衍生产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漏洞,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仓,导致了风险失控,在股权、商品、外汇市场出现投资亏损。

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市场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为保证投资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通过信息的共享,协调监管职责,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强交易所和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联合监管,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交易者的市场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此外,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统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通过政府统一监管,确保在市场管理、交易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为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有必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一,在立法方面,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产品设立专门性法律,出台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以保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稳定发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创新赋予了金融衍生产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创新应该在方案上充分论证,有法律依据,并具有严密的监控措施。第三,制定有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法律,使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规则的制定都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指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三)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交易主体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的不断扩大,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本文就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控制与金融的风险管理,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当下诸多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方法与策略,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方法

一、引文

随着经济增长的步伐,企业间的相互贸易往来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是国际化交流、贸易。而不同的企业,其内部财务控制也不一样,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相关项目的周转都不一样,但是在企业间的相互贸易之中,其经济的增长与支出,都会对企业经济造成影响,这也就是企业间的经济不稳定的情况,虽然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还是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而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下,金融风险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是必要的。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法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当今社会国家所需要进行的宏观工作,同时也是各个企业之间所需要的,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而采取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从金融风险管理现状进行着手分析,来找到适宜的方法。

1、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对于当下众多企业来说,在金融风险管理上还不够成熟,在其他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同时国内金融风险管理也有待提高,其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国家在对金融机构执行管理的时候,其管理力度不够在进行金融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在金融方面也缺乏相对应的规范。而金融机构的有序运行,其资金的运用监管等等都对金融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对金融机构的执行监管以及相关规范都有所欠缺,这就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其次,在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方面也没有提高重视,这也是现在诸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由于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在金融风险到来时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情况。就目前我国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都有待提高,而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这种薄弱的风险防范意识会影响风险管理的实施。最后,在我国的法律方面,有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法律条案不够健全,这也就使得部分企业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不够上心,同时也会因为法律的不彻底执行影响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不规范或管理实施的方案与力度不够完整。而在国家的现行法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就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法律的执行不能有力,不够彻底会使得金融风险情况更加严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都不能降低其不稳定的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首先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从国家的方面出发,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改善、健全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从国家法律层面做好金融方面法律法规的颁布,并执行其法律条例,按照规定办事,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金融法律下的风险管理。同时监管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高监管部门对市场动向的实时掌控,能够更加及时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的秩序,保持经济市场的稳定。在企业方面来说,在企业经营期间,要了解清楚我国市场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找好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要积极的实行对金融市场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而最重要的则是,企业内部要树立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在进行经营期间还要不断对经营情况做出分析,该退则退,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与控制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在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的时候,对自身财务进行控制不仅对金融风险防范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的准确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

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诸多企业对自身财务控制都比较重视,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的革新和完善都在进行。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控制并不理想,财务控制作为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更高更快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及金融风险防范都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企业对财务控制认识不够充分,在进行财务控制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这就让企业的财务控制不够理想,其财务控制体系也不够完善。而且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时的手段也不够娴熟,在进行财务控制执行或财务方面工作时容易出现问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了企业所在的经济市场,导致经济不稳定,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出现。

2、企业财务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

财务这一方面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具体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贯彻落实财务预算,实现企业财务的有效运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必须要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明确本企业中负责管理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相应的财务工作,在这个制度的规定下,要按照制度办事,在进行企业财务控制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步骤进行,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为企业财务相关数据有了一定保障。(2)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企业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将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第一把手,使其他部门与其相配合,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进一步提高企业中的财务控制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国家的宏观手段及企业内部自己的财务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切实的做好企业财务控制都十分重要。这都有利于从企业方面与国家层面防范金融风险,而加强企业财务控制及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国家金融相关法律的执行都能够很有效果的带动国家以及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防范企业金融风险,保证企业将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稳定有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天平.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78+77.

[2]王长伟.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13,(20):147+149.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8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金融法制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一是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有法难依的问题。二是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重中之重是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此外,金融机构破产方式的立法也应当提上工作日程,尽早出台,以避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对违规问题处理时对事对人的处理要对称,做到“两结合”:一是对事对人处罚结合,也就是既要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又要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使其吸收教训,也教育他人。二是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让违法违规金融机构集中共同承担经济损失,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而且要改变中央银行只有审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现状,对被监管金融机构享有人事处理权,通过法律形式确定。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9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金融法制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一是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有法难依的问题。二是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重中之重是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此外,金融机构破产方式的立法也应当提上工作日程,尽早出台,以避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对违规问题处理时对事对人的处理要对称,做到“两结合”:一是对事对人处罚结合,也就是既要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又要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使其吸收教训,也教育他人。二是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让违法违规金融机构集中共同承担经济损失,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而且要改变中央银行只有审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现状,对被监管金融机构享有人事处理权,通过法律形式确定。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完善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由违法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资本运作收效低、高频率的金融诈骗的发生、科技的不断发达等因素引起的金融风险案层出不穷。如今的金融风险不再局限于某个机构或国家内部,而是会波及到周边地区或整个金融区。所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十分有必要,而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金融风险防范效果。

一、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条例不明确。当前,我国金融类法律法规中存在很多界定模糊的词汇,比如根据有关规定等,这些规定致使法律处于非透明状态,没有展现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这些模糊的条款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二)维护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不完善。金融法律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规定比较空洞零散,在操作细节上的规范需要不断完善。另外,对外资金融机构、信托业、投资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空缺阶段。

(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漏洞。尽管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在金融监管理念、体制上的设计筹划都存在严重不足。其一,金融管理理念不明确,监管者的职责定位不准确;其二,当前行使的是分业经营、分行监管的体制,有碍于金融创新和全面发展,无法适应时展趋势;再者,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法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最后,金融监管的手段不完备,不能适应银行国际化趋势。

(四)缺乏金融风险应急法律制度。缺乏应对突发金融风险的法律制度,首先,在最后贷款人制度方面,应对标准不明确、救助方式单一;其次,在对存在危机的银行的接管和并购制度方面,有关银行接管方面的规定存在缺陷;最后,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席致使银行任务繁重、公众过于恐慌,发生挤兑存款的情况。

二、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措施

金融风险不可能完全消灭,这并不表明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没有成效,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旨在将金融风险缩小到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督管理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确保我国金融也健康持续发展。

(一)完善现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第一,建立开放与保护相统一的监管理念,根据各项国际制度中的漏洞和局限,在开放的形势下努力保护我国金融业和市场,另外,明确监管者的角色定位,将传统的行政管制转向依法监管的体制,将市场的大致性监管转向全程监管,将合规性监管转向风险性监管,将外部监管转向重视内部自我调控;第二,制定科学完善的金融监管法;第三,协调并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仅要立法,还要重视立法的完整规划,避免法律法规之间出现相同、相克或不协调的地方,另外,也要注意法律的操作实施细节,使金融监管法律有实际意义;第四,改进金融监督的手段,在法律体制中添加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市场监管等制度,建立存款保障制度,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损、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保证监管成效,防范金融风险。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大,而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对较少。构建以股票市场、债权市场、期货市场等多种市场为组成部分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不仅能够不断完善当下资本市场体系,还能弥补资本市场的各处不足,可以利用不同金融种类和不同的市场形式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多重融资要求,从而使市场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动力。

(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首先,要缩减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期限。在这方面,我国的标准要求较为宽松,如果信息披露的时间太长就会导致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或者某些公司会趁机扭曲这些信息。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中介机构审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让上市公司提交电子披露信息;其次,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现行法律中国,董事的职责定位较为模糊,并且操作性较差。在日后的立法中,可以明确规定董事应当承担的义务,针对每项责任的具体内容、责任担当人、责任追究人、责任追究期限和方式等都要提供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细化规定;最后,利用法律和会计准则进行控制。单独运作法律或者会计准则并不能有效约束管理层的利己行为,所以应该将两者相结合,明细董事、高管等相关专业人士在定制、审理和批准股票期权计划时的责任义务。

(四)加强金融风险国际监管协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的的波及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伴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加大,所以防范金融风险也需要同国际协作,要确立我国金融监管的位置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要遵循互惠原则并增强法律公开度以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要加强监管外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活动和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的金融活动,要建立符合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的金融风险处理机制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协作。

三、总结

金融风险是天生而来的,会始终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致使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手段之一。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现行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不足,不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发挥其引导、规制和激励的作用,规避金融风险的产生,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吴孙克.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2(07)

[2]李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特区经济,2008(05)

[3]王冰.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理论专利,2006(11)

[4]孟洁.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法律对策思考[J].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