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基本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2:54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1

关键词:信用管理;防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外资银行渐渐参与到我国金融业的竞争中,而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市场不长,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市场化经营过程中,我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如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等,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如何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世界接轨,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提高我国商银行贷款质量和降低风险角度出发,提倡银行实施科学的信用管理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及世界范围的次贷危机,是由于信用危机引发的,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迅速扩散开来。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业务是相关的,都是相互影响一起的整体,只要一家银行出了严重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金融业的信誉,立即引发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世界出现金融危机。如果在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遭遇挤兑,许多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甚至倒闭。

(一)我国银行业对信用管理认识的缺失

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多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遇到行业竞争强度小,由于对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倾斜的需要,一些贷款是否收回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到一定时候用行政命令冲销我国国有银行呆坏账,效益不是国有银行关心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这后,金融体制改革使得我国银行开始面对市场,银行系统自负盈亏,但是国有企业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许多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报着对金融客户服务的应有心态,没有建设有竞争力企业的主人翁的意识,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发放随意,有限的管理能力使得银行盈利性差,贷款回收率低,呆坏账比例非常高。信用管理对于许多商业银行系统内的人来说,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银行信用管理部门流于形式,贷款的发放仍然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用审批过程,缺乏基本的现代银行管理环节,这十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

贷款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需要更好的金融支持,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银行在成为现代经济必要的核心条件之一时,银行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大,甚至可能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银行业逐渐对外开放,将面临国外银行竞争的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信贷为主要职能和业务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增加业务和防止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担负着盈利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普遍存在着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引起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引入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已成为国有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找出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科学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巴塞尔协议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而内部评级系统正是一种建立在信用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金融管理创新,它需要以科学的信用信息处理方法、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计量等信用管理技术为基础。一个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将极大促进优良贷款的产生,并且同时遏制不良贷款率。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依据说不清的个人经验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是科学、系统地对贷款对象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和贷款的数额、期限及利息率等。

2.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信用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盘活能力和债权资金的回收能力。银行对不良债权不能仅仅以卖方为主,更不能完全依靠准备金冲销,这将极大地削弱银行的获利能力。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坏账可以由信用管理部门借助信用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途径

防范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自从14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次出现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以来,贷款风险的防范问题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降低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包括财务报表法,即通过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可获得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确定贷款对象目前以及未来的风险因素。包括专家打分法,即传统上银行度量客户信贷风险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量体裁衣,银行考核客户各种状况并最终做出关于是否贷款以及贷款金额的决定。

现代防范基本途径:围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应侧重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内部评级方法、资产组合分析工具、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等全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于如何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处理政府干预

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商业银行在盈利目标之外,还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保护民族产业生存、发展、壮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降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弱化行政干预,并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权益。对涉及银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要依据《担保法》、《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轻易放弃应有的合法权利,才能将银行风险降低到合理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商业银行要坚持信贷原则,主要从银行利益出发,依据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商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一方面要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尽到银行的合理社会责任。

(二)加强银行系统制度建设

1.银行内部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与控制的组织体系,完善组织设计,在各个岗位上安排合适的人员,确保各机构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

2.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真正落实和完善信贷“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制度及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科学控制风险,做到商业银行岗位有责权,操作要规范,保证合法经营。

3.健全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搞好人员监督工作,防止人为造成风险的隐患。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教育加强责任心,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强化内部审计与稽核的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的防范、监测与预警系统,有效识别风险隐患,尽早把信贷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银行内部还要健全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避免内部人员因为过劳而出差错,防范内部人员作案造成的损失。

(三)强化信用评定工作

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发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还有,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商业银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最后,商业银行要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贷款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贷款对象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导致的风险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风险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而不至于等到企业出现严重坏账才发现银行损失无法挽回,这样能有效降低贷款回收的风险。

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科学信用管理方法的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的降低,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效益。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开放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收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科学的信贷管理将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英.关于加强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2.

[2]江木峰.关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5,8.

[3]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6.

[4]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9.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2

1.1持续改进思想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标准和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iSo9000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提出5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Cmm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iSo/DiS9000:2000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Cmm模型分成5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iSo/DiS9000:2000的基础上,充分利用Cmm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3个维度,这3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Rmmm在Sei中也被称作CRm.尽管pmmm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Cmm.Cmm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p—Cmm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pmi对pmmm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Cmm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Rmmm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Rpi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Rpi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是可以用Cmm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Rpi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tQm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Rpi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Rpi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Rpi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Rpi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Rpi收益上,来度量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和Cmm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Rmmm或者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凯西。施瓦贝尔。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parisonofthreeapproachestoprojectRiskmanagement「R.pmimelbourneChapter.BroadleafCapitalinternationalptyLtd,2000.

「3aninternationalguidetobestbusinesspractice:Riskmanagement「S.Standardsaustrlia,1999.

「4aS/nZS4360(1999)「R——Riskmanagement.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

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5

摘要: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针对电力工业自身的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阐述了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思想、流程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方法。通过实施QRa,可帮助电力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电力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针对风险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转贴于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6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准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最终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问题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管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管理(risk-basedfinancial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当局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管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管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f.brighanandlouis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williamsjr.andrechard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望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管理问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管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管理。我们认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明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因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谋求长足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认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经济效益问题,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收入管理目标和利润管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管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管理部门需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准备冒多大风险去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管理的目标并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合理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应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管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时,应从预计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会计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起点。我们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断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企业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去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认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因为从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影响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历史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预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在数量上等于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f.sharpe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问题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文献那样按赊销净收入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费用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入,外汇管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前提,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量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生成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问题,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管理部门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问题,使外汇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预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成本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成本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1995.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alanc.sharpiro.1992.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fourthedition),allynandbacon.

10.c.artherwilliamsjr.andrechardm.heins.1989.riskandmanagement(sixthedition)……mcgraw-hillbookcompany.

11.davidb.hertz.1964.riskanalysisincapitalinvestm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jan.-feb.

12.eugencef.brighanandlouis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financialmanagement(seventhedition)。thedrydenpress.

13.eugenefamaandkennethfrench.1992.thecross-sectionofexpected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andgeralda.pogue.1974.anintroductiontoriskandreturn.financialanalystsjournal(30),march-april.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大,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控制和防范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调查国内外研究成果[1-4],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应对方法,为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基本理论

1.1投资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就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主体对项目任何可能导致投资(费用)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采取有效预防或处理措施,以保证在限额费用下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1.2投资风险的分类

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出发,对投资风险进行分类,包括:(1)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分为自然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2)按风险分析依据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3)根据其造成的后果不同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4)根据风险是否可控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5)根据风险是否与投资者有关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6)根据风险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来分,工程项目风险可以分为质量风险、成本风险、进度风险、合同风险、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等。

1.3投资风险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和战略意义,在做投资决策时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特点包括:①多样性;②普遍性;③全局性;④规律性;⑤目的性。

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计、风险的评价、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和风险的监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这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循环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水电工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评价和管理。

2.1投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识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前洞察和发现工程项目投资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类和细化,为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风险识别的过程与内容:①确定风险识别对象;②收集并处理生成与风险有关的信息;③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判断;④选择风险识别技术与工具;⑤确定风险事件并分类;⑥预测风险事件的发展过程及结果;⑦风险识别报告。

2.2投资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量化,确定这些风险可能的影响程度。客观的予以衡量,以便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评价决策,正确选择风险处理的方法。风险估计的理论基础是:①大数法则;②类推原理;③概率推理原理;④惯性原理。

2.3投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依据风险估计确定的风险大小或高低,评价风险对工程项目投资目标的影响程度。常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蒙特卡洛法。

2.4投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既包括对风险的前馈控制也包括对风险的反馈控制,在水利水电工程投资过程中我们尽量全面识别风险做到事前控制,将能避免的风险使其不要发生,对无法避免的风险尽量将风险损失减到最小。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①风险回避;②风险转移;③风险自留;④风险利用。

2.5投资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威胁。风险应对计划是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的;对于未知的风险,不可能预选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或应急计划,因此,可以利用管理储备来应对。当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后,就要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处理。最常采用的应对威胁的几种措施是:规避、减轻、转移和接受。风险处理的对策包括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其中,风险控制对策包括对风险的回避、风险的损失控制、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离和风险的移;风险财务对策包括风险自留(主要针对小风险)、风险转移(通过合同来完成)和保险(主要针对不可转移的风险)。

2.6投资风险监控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项目实施中的风险进行监控,以防止危及项目成败的风险发生。

2.6.1建立并及时更新项目风险列表及风险排序。项目管理人员应随时关注与关键风险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决定何时、采用何种风险应对措施。

2.6.2风险应对审计。随时关注风险应对措施(规避、减轻、转移)实施的效果,对残余风险进行评估。

2.6.3建立报告机制,及时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到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层。

2.6.4定期召集项目干系人召开项目会议,对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各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反应来发现新风险。

2.6.5更新相关数据库如风险识别检查表,以利于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

2.6.6引入第三方咨询,定期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查,以防范大的风险。

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

风险管理策略就是辅助项目组建立处理项目风险的策略。风险的承担者应对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准备和对策,只有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对产生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才能进行良好的风险控制,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以确保效益。通常的风险对策有:

3.1权衡利弊后,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

3.2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3.3购买保险或要求对方担保,以转移风险。

3.4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这是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作准备,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费,以抵消或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

3.5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4结语

本文系统研究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基本理论的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提出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常用的管理策略,为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中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大庸,刘之平,杨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J].水力发电2004,30(3):1-5

[2]于九如.投资项目风险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9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8

关键词:风险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29-04

一、研究背景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国务院、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2年3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要举措。云南省也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2011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云发〔2011〕1号文件)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拉动财政增长、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2012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13号文件),指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高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推进云南农业产业化、扶持云南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引导,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12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34个,实现销售收入15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97个,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2013年云南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558户(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6户),实现销售收入992亿元。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自201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步入经济新常态,农业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被放大,农业企业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危机,剖析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是现实而重要的选择。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构成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尽管从农业部至省、市、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会出台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标准,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技术研发能力突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等特点。

(二)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构成

与普通工商企业比较,农业企业的风险具有异质性,结合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资料归纳梳理,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有五类: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疫情风险等。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特点调查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受云南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资助,由云南农业大学与北京光华管理学院共同承担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组先后对云南省11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会议座谈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解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资料设计

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云南农业企业特征,项目组编制了《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产权属性、龙头企业级别、产业类别、固定资产规模、企业人数、产品单元、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模式、产品流向等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对象的特征,以选择题型的方式征集受访者的管理层级、所属部门、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信息;第三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运作状况调查,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形式,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共计30道题目测量样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态势。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项目组对样本企业发放了140份《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回收率为87.14%。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编制了“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sav”。

1.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对所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第三部分进行进行可靠性Cronbach'salpha系数检测,克隆巴赫系数为0.947,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良好。

2.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统计。出于企业保密要求,接受调研的云南省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名称省略,分别以字母a至K表示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调研样本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到林业、茶叶、蔬菜、渔业、牧业等行业,以省级、部级龙头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私营企业占总调查样本的一半以上,主要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企业产品包括蔬菜、肉类、林特产品等,产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样本企业符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普遍特征,样本具有代表性。

3.受访企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参与样本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的企业人员共计121名,以一般员工为主,占47.1%的比重,中基层管理者合计接近一半,高层管理者最少,仅占受访者的5%。来自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人员较多,约占48%,受访员工的工作年限以工作满15年以上和1~5年的员工群体居多,约85%以上的受访者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特点

通过对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统计,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分析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特点。

1.风险管理意识。判断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主要从“已有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已有风险管理人才”、“接受风险管理咨询”、“有风险管理培训”四项分析比较。如表2所示,根据样本企业对四个项目自评分值的均值统计,可以看到均值较小的两项是“已有风险管理人才”和“有风险管理培训”,自评分值均值最高的“接受风险管理咨询”项目,其次是“已有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说明样本企业普遍在内部拥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和相关知识积累、并定期组织针对工作业务性质的风险管理培训方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训比较欠缺,具有部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会不定期地接受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咨询,整体评价样本龙头企业具有中等程度的风险管理意识。

2.风险管理文化。在调研的样本企业中,有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建立了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3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说明样本企业整体还是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3.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主要依靠“公司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风险辨识、评估、应对、监控、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三个选项得分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样本企业仅有13.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1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9.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整体评价样本企业普遍忽视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没有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对风险的评价不足。

4.风险管理策略。如表3所示,对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评价,主要依靠“贵公司有明确的制度、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层明确知道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承担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管理层在进行风险决策时,通过分析不同决策产生的不同后果,制定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公司已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建立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本企业会对曾发生的风险事件有详细完整的记录资料,为以后的经营活动提供借鉴”、“公司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公司就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公司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司就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公司对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司就所处行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如行业利润、产能、经济周期、技术创新等)”共10个项目进行测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受访者对自己所在企业风险管理策略评价比较积极的前三项是“公司对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司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司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评分排序后三项是“贵公司有明确的制度、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层明确知道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承担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公司已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建立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说明样本龙头企业普遍关注竞争者、经济指数变化、法律风险,但普遍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层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危机处理制度。换言之,从样本企业的自评分值判断,样本企业普遍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战略及其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

5.风险管理组织职能。如表4所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主要通过两个项目“贵公司设置了专职岗或专门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贵公司在员工的职位描述(职务说明书)中明确了风险管理职能”。在与管理层的访谈中了解到样本企业普遍没有设置专职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更没有在员工的职务说明书中明确风险管理职能,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组织职能的还处于不够健全和不够完善程度。甚至有少部分员工认为企业财务部门就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只是高管的任务职责。

6.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贵公司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员工熟悉其所负责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并清楚其所在的工作流程上各具体工作步骤的负责人”、“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通过对样本企业受访者的问卷统计,发现在以上三个项目中,受访者普遍评价比较积极的是“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45.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中具有该指标,但也有1/4至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现状仅有部分符合三项指标,说明企业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执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7.风险理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理财方面主要通过“贵公司已运用金融工具来转移或控制风险、管理外债,如保险、期货期权、远期外汇合约、利率互换和债务互换等”、“贵公司定期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改进”2个项目评价,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大部分符合上述2个选项的表现,1/3的受访者认为部分符合,还有1/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不符合该2个表现或弃权。整体分析云南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样本企业的数据,了解到企业的风险理财方面的能力是欠缺,发展滞后的。

8.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识别主要通过“贵公司内部已经建立了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贵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风险管理的报告是准确有效的,能对潜在风险起到预警作用”3个项目评价,有16.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没有建立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20.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还有27.1%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不均衡。

概括地说,从样本企业反映出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共性特点是:普遍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也认同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企业尚未制订全程化风险管理制度、专职机构和专职岗位、专项风险管理基金未常态化、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欠缺、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风险管控技术落后。

四、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结合云南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基于产业链,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提出企业自身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生产前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环节主要指农业生产前期的准备和投入阶段,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企业决策和预期。农业企业生产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信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系统的集成运用,具体包括:

1.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保证龙头企业风险管理常态化的“土壤”,也是对企业文化的健全与完善。通过价值层、制度层、形式层风险文化的建设,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树立风险意识,既可以节约事后风险处理的成本,又有利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成立专职风险管理机构,引进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目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非常态化的缺陷,龙头企业管理层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控文化,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同时需要从组织结构设计,部门化角度产生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并引进专业人员,运用信息系统,定期收集、识别、评价、监测龙头企业风险类别。

3.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强化风险预警机制。龙头企业通过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二)生产中加强风险管控,共建风险管理基金

农业产业链的产中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为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疫情风险、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害,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定量评估不同类别风险损益值,以参加农业保险方式减少风险损失,更重要的是建议发挥多方协同力量,共建风险管理基金。风险管理基金的设立,可以参考龙头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盈利能力以及地方财政收益,采取两种不同的建立模式:

1.龙头企业主导型风险基金。该模式主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从利润中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存入风险基金专用账户。基金主要用于执行企业与农户签订的保护价合同,企业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型风险基金。该模式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考虑到云南省各州市地方财政预算盈余度,建议由地方补贴少量财政资金,要求龙头企业配套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各中介组织及农户根据合同订单按比例适度参与的原则,共建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账户。

(三)生产后运用风险管理反馈,辅助衍生性金融产品开发

1.完善风险管理反馈机制。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销售、流通、加工以及产业链的延伸过程。该阶段农业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产后需要龙头企业运用风险反馈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闭环”结构,反思总结一定市场周期中的风险管理经验、教训,建立风险管理案例集、数据库,为后续风险管控提供决策参考。

2.开发具有云南农业产业优势的衍生性金融产品。开发衍生性金融产品,利用期货、保护价、订单农业等方式转移风险,稳定企业风险是国际公认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创新。目前云南橡胶产业、咖啡产业已经尝试期货交易,未来利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以云南特色的典型行业为例,设计并构想抵消和降低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对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的期货、远期产品,缓解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腹地相对闭塞的贸易局面,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循环,融入“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项目资助:本文系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3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

[2]程杰,武拉平.基于国内支持框架下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9)

[3]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栾敬东,程杰.基于产业链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5]李湘露.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

[6]徐雪高,沈杰,靳兴初.农业风险管理:一个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7]李辽宁.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风险与管理[J].管理世界,2012(5)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基本过程篇10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1.财务风险定义和特点

所谓的风险,主要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于财务风险的特点而言,风险处于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种风险难以进行正确的大小估计,有着不确定性,在其产生中,有着偶然性。

2.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结构

关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中,首先做好筹资风险的有效管理,结合实行的负债经营,避免带给企业各种不确定性的收益影响。这种筹资风险的来源中,结合一种偿债风险,并对借贷方式进行严格的规定,避免收益变动风险的有效控制。

其次,做好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做好投资生产项目和债券投资的分析,并在风险的评估中,注重投资项目风险的合理控制,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控制中,对项目风险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衡量,在资金切实可行的方案控制中,将投资风险进行分散。

最后,加强资金回收风险管理,这种企业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注重成品资金的合理转化,对于冶炼企业而言,主要是做好应收回收账款相关金额的一种合理控制。

二、企业的特点和财务风险的种类

1.企业特点

对冶金企业而言,该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值和营业额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有色金属的高价值也为冶炼企业带来生产经营的动力。但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性。资源的稀缺和产能的扩张更是使得金属冶炼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原料,保证产能,大多冶炼企业都是高能耗低毛利,为此有不少企业为避免购进原料中有色金属的价格风险在金属交易所进行期货保值,往往需要筹集一定的巨资并进行良好的运营,如此诸多情况就对财务风险提出更多的考验。

2.财务风险种类

现代化冶金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同样也有着多种的种类。关于市场经济的完善性发展中,更是基于货币市场和相关的商品市场,并在风险的不断转移和体现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而对冶金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管理中,结合资本密集性的相关特点,注重财务风险类型的一种根本分析。

基于资本逻辑的顺序而言,这种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存在资本配置、消费以及复原中的风险,同时在资本的支付中同样也存在资本市场的风险。冶金行业有着典型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在不协调性的生产要素发展中,资金的配置,不仅仅有着较长的周期,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利率和汇率的一种变化。

基于资本运动环节而言,投入运营中的资本同样也存在各种风险。如资金回收风险的产生中,对于商品营业性风险的变卖中,更是结合其市场的需求情况,并使得资产处于一种闲置的风险。

三、企业资金筹集中的风险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

1.企业资金筹集中的风险管理

(1)资金筹集中存在的问题

冶金企业规模化的发展中,资金筹集中同样也存在各种问题,并带给企业较大的风险。首先,缺乏严格的监督,使得风险逐渐增加。其次,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最后,缺乏科学性的财务决策。

(2)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风险的管理中,主要是结合收益风险的均衡原则以及筹资风险机制健全的基本原则,做好宏观风险环境的根本控制,将风险全面降低,在风险的不断分析中,做好筹资管理行为的科学指导。保证有着适度性的负债规模,并对负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保持,在利率结构和债源结构的分析中,保证有着合理性的负债结构,对利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进行防范,并在风险的合理控制中,多好多元化的筹资管理,将筹资风险显著降低。

2.企业外汇和利率风险管理

企业外汇和利率风险的管理中,通过对风险审查制度进行建立,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判定,在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中,结合冶金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并联系货比供求关系的根本分析,对财务风险处理相关的对策进行不断的制定。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战略性的系统建立,本着战略性的高度特点,做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系统结合,在风险管理的整体化优化中,对风险防范对策进行制定和实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并保证有着最大化的收益。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的建设

1.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结合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财务风险的管理全面加强。要注重资金管理的一种中心理念,并实现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先进性管理思想,注重有效性债体的不断分析,并将信息的真实性全面体现,实现会计数据加工的简便性,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保证管理的透明化。

其次,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就要做好总会计师的财务风险管理。如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熟悉,并结合市场较强的变化中,注重项目投资风险的根本管理,注重工程技术人员的根本配合,对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做好财务风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最后,在财务风险管理和预测中,就要联系实际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在财务风险最小化的控制中,实现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性结合,将财务信息和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的实现。注重资金流的一种不断集成,在实际的数据分享中,对企业的预算和相关的结算过程进行高效化和规范化的应用和发展。

2.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

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中,就要结合市场竞争的一种形式,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面加强,做好财务预警系统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首先,做好编制现金流量的预算过程,保证冶金企业有着稳定性的经营。注重现金流量的预算,并做好企业预警信号的合理提供,实现现金流量预算的准确性编制。在现代化企业目标的汇总中,做好预期未来收益的分析,做好量化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建立全面滚动式的现金流量预算。

其次,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冶金企业发展中,更要对短期财务风险的基本预警系统建立,结合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相关系统,在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的结合中,保证发展的潜力指标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结合资产获利的基本能力而言,主要是做好总资产折旧报酬率的根本分析,并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将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不断促进。基于偿债能力而言,在企业全部资产流动性的测定中,往往是结合应收账款的根本分析,注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