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十篇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十篇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23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1

(2020年2月)

一、规范流程

1、全面监测。各部门、各级部、各班级为我校网络舆情监测责任主体,设专人负责全天常态化搜索、监测涉及这次疫情的网络舆情动态,每日定时汇总前晚及当日网络舆情监测情况,并以表格形式上报至学校进行备案。

2、快速响应。发现网络舆情后,我校按流程规范,以舆情通报形式报告至我校网络舆情管理分管领导及相关领导签署办理意见,迅速组织事件调查,核实信息反映情况。3、积极应对。发现舆情后,我校综合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降低舆情热度,控制舆论导向。组织舆情引导员队伍进行持续正面舆论引导,为后续做好准备。对于反映情况不属实的,及时作出澄清,以免不实言论误导舆论走向。

4、及时上报。在积极应对舆情同时,我校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真实情况及处置措施汇总拟定为正面书面答复,并附情况说明报有关部门把关、备案;如有事件最新进展,也及时上报。

5、回应。明确初步调查结果后,立即对事件调查处理情况进行网络回复,注意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并根据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及热度进行回复,做到尽早、持续、准确、反复。6、后续跟踪。组织网络舆情引导员针对回复开展正面引导,持续关注网络舆情发展情况;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开展线下处置,做好有关人员工作,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确保网络舆情不复发。7、支持响应。根据分级响应,对涉及敏感问题,对本校及全区形象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于发现后立即上报至有关部门,并初步判断事件有无及真实性,上报信息做到真实、准确、及时,不瞒报、漏报、误报。

二、处置要点

努力做到“三个一”——第一时间、第一定义、第一态度。

“第一时间”旨在强调“早发现、早介入、早发声”,全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需要有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展现负责、重视的姿态,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2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组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党委、校办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帖。及时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工作原则

根据上级加强校园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的要求,新闻媒体采访的应急处理,要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接受境外媒体、中央媒体及省级新闻媒体的采访,要同时报学校办公室。未经学校授权和上级同意不得接受任何与学校相关的采访。对违反宣传工作纪律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组织机构及上报流程

学校设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办公室。

组长:刘中文

成员:陈亚辉、杨杰、马怡然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可根据情况组成临时的新闻处置工作组。

五、信息收集与

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应快速、详细、准确,由事件现场管理人员和处置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报告,同时告知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学校研究判断后,形成统一口径,由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授权、确定信息人,并在第一时间以适当方式作出回应。

六、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刻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应急预案》。

1.沉着、冷静应对,迅速、果断采取措施,阻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

2.及时向中心汇报汇报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和相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加强门卫值班和现场巡逻,严控人员进出;

4.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稳定师生员工情绪,教育师生员工(包括临聘人员)不要乱发议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外部散播对学校不利的信息;

5.突发事件发生期间,要加强值班,接到新闻媒体人员打来的电话,要询问对方所在的单位、姓名与联系电话,查明意图,立即向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

6.门卫、值班人员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要有礼貌地验明证件,登记姓名,并向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通报。

7.对打电话要求前来采访和已经来的新闻媒体采访人员,请他们拨打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8.信息及接待来访均由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其他任何人员不得乱。

七、监督管理,责任与奖惩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3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严格贯彻落实呼伦贝尔市教育党工委《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靳洪生

副组长:刘云江、王义学

成 员:各室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的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请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4

——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教育系统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向大家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形势、新常态对教育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县教育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准确把握当前宣传工作的新形势,启动实施教育宣传“1123”工程,即“建好一个机制、管好一支队伍、用好两类媒体、提高三个能力”,着力构建教育宣传工作的新常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为**教育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建好一个机制,夯实教育宣传工作基础

教育宣传与舆情处置工作机制建设,一直是我局抓好教育宣传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局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了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下发《**县教育系统宣传工作“一岗双责”管理办法》、《**县教育系统关于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一岗双责”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了“**县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流程”和“学校负面宣传处置工作报告流程”,加强了对全县教育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健全了网络舆情管理处置制度、网络宣传管理制度、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和舆情信息考评制度等网络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

(二)健全机构网络。我局成立了网络宣传和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单位)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各学校、幼儿园均设立相关工作机构,全县基本形成了网络舆情“监看、研判、登记、报送和处置”的工作管理机制和“纵到底,横到边”的舆情处置管理网络。

二、管好一支队伍,提升宣传工作专业水准

(一)建立健全专职队伍。我局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优势,深入挖掘内部资源,建立了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覆盖面广的教育宣传队伍。各学校均有专人分管宣传工作,有学校宣传干事。同时,我局指导学校选择政治素养高、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干部教师,成立了教育系统应急、网管、网评、网宣等网络安全队伍,目前共有网络舆情管理员、网评员****余人。

(二)组织开展专题培训。2018年,我局组织了两次大型宣传培训,即“**县教育宣传暨舆情处置培训会”和“**县教育系统新媒体建设专题培训会”,先后邀请省委宣传部舆情中心主任、市教育局宣教处处长及县外宣办领导和成都教育舆情平台专家等对全县学校(幼儿园)分管副校长、网管网评网监人员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共培训****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用好“两类媒体”,拓展宣传工作生存空间

(一)加强传统媒体合作,巩固宣传工作老阵地。2018年,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稿件量较去年明显增加,全年超额完成市、县目标任务。一是实现了部级媒体报道量达**位数,部级媒体报道**教育共计***篇。二是实现省市媒体大拓展,**教育新闻在省级媒体报道数达**篇,市级媒体报道数达***篇。三是实现县级媒体全覆盖,在《***》刊发大的宣传稿件***篇(日常工作信息除外),**电视台对我局工作推进情况作适时报道,在**公众信息网信息***条。

(二)加强新媒体建设,开辟宣传工作新战场。一是构建新媒体宣传“三驾马车”。2018年,我局围绕“教育门户网站”、“教育微博”和“教育微信”等新媒体,加大管理力度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了新媒体的运用效率和影响力。其中,**教育网公告栏共通知、公告等***条,教育新闻***条,其他栏目共信息***余条;官方微博***条,粉丝***个,进行网络推广活动**次;官方微信***条,关注***个。在《**网络宣传与舆情工作通报》中,我局政务微博影响力列全县第二。二是构建学校宣传新的“三大平台”。在教育局指导下,全县学校主动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工作,传播**教育正能量。 截止目前,全县公办学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站建设全覆盖,各学校纷纷建立年级、班级QQ群,建立和完善飞信平台。通过“校园网站”、“QQ群”及“飞信”三大平台建设,学校对外宣传及家校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四、提高“三个能力”,维护和谐稳定教育环境

(一)以舆论引导为重点,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一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教育局设2名专职舆情员,实行24小时网络舆情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不迟报、不漏报重要舆情;同时与**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公司、**网络新闻信息应急平台公司合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处置。二是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一经发现相关不良网络信息或舆情,及时按程序上报,各职能科室(单位)、学校则按照相关处置制度、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联动处置。同时,做好线上线下沟通、解释工作,及时化解矛盾,把不良影响最小化。三是加强网络舆情的信息报告与考评。制作“网络舆情处理单”,将舆情及时呈报给局领导;编制“舆情周报”,对每周网络舆情进行汇总、分析和跟踪;编制“舆情月报”,对每月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建议;编制“舆情通报”,将监控到的舆情进行通报,对学校进行考评;与市教育舆情公司合作,制作“成都市教育舆情资讯周报”,将**教育信息呈报县领导。

(二)以网络宣传为重点,提高舆论控制能力。一是加强教育的正面宣传。充分利用**教育网和教育局、学校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正面宣传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学校招生、教师招考等面对社会大众的内容,从事后被动宣传转变为主动引领式宣传;在中央、省、市、县各网络新媒体平台**教育正面新闻,向大众传播先进网络文化,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富有吸引力的精神粮食。在主动大量占领宣传阵地的同时,加上强化上述对负面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处置,县教育局的正面宣传形象进一步树立,负面舆情大幅减少,2018年共处置舆情**条,较上年舆情量减少62%,均无重复信访现象。二是做好网络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文明上网意识,营造良好上网气氛。在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实施“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行动,通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校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塑造网络文明新风。

(三)以技术管控为重点,提高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一是完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控,加快信息安全平台建设。教育局积极建设**教育网、电子政务平台与oa办公系统等网络信息平台。并落实具体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了病毒检测和网络安全漏洞监测机制,建立了帐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制度。二是加快国产信息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教育局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中逐步推广国产产品,培养青少年使用国产产品的意识和习惯。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5

一、利用新媒体构建现代管理新模式

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纸质流转等传统方式,我们应充分利于其信息传播快、沟通便捷、统计分析强等优势提高管理实效。一是实现办公现代化。不断完善内部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网络流转,让全体干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动态和工作任务,及时反馈各项工作结果,节省纸质文件传阅时间和纸张费用,提高执行效率。二是实现远程管理。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媒体,及时掌握在外干警学习情况、工作进度和遵守纪律情况,及时处理各类事务,加强不同地点人员之间的分工配合。如针对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实际,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党员e家”、“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虚拟组织和平台,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逐步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实现同步监督。利用系统软件,实现内部案件动态流程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政法联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增强检察监督的全面性、及时性。

二、利用新媒体开辟队伍发展新途径

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畅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覆盖广、传播迅速等特点,通过公开招录,让更多热爱检察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检察院。二是建立平台,加强学习互动。充分利用内网腾讯QQ、讨论微博、外网QQ群等载体,加强干警之间互动,与外单位人员的学习交流。利用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快捷、及时获取知识,不断提升干警素质。三是强化沟通交流,营造积极进取氛围。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激进等特征,通过开通检察长信箱、讨论平台等形式,积极听取意见建议,加强引导和管理。四是发展专业的宣传、网评队伍。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检察工作的挑战,培养专业宣传队伍,学习掌握新媒体应用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职务犯罪查办新格局

网络监督所曝光的腐败问题虽然是一种“负能量”,但及时查处之后往往会转变为“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检察机关查处腐败的决心。目前的网络举报还不规范,制度还未健全。应不断完善网络举报机制,规范线索收集、初查、反馈等程序,加强对故意诬告陷害的处理力度。通过整合电话举报、网络举报、网络舆情等信息源,不断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及时发现线索,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及时公布职务犯罪查办动态,发挥新媒体在弘扬正义、鞭挞腐败、威慑犯罪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辟反腐倡廉新领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畅通民意沟通新渠道

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传播方式更直接、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有利于检察机关进行社情民意的汇集和判断分析,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解决民怨。一是建立官方网站,进行检察信息、检务公开、网上举报等。方便公众了解检察工作,将检察工作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检察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度。二是开通在线交流、QQ群、微博等即时互动平台,方便公众交流检察工作。及时将大量潜在、分散、合理的群众诉求提升为明确、集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三是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手段,以平等的身份与群众开展网络对话,说真话、说恰当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疏导情绪。四是以“实事求是”的姿态面对突发性的负面舆情。本着“主动而不被动、坦言而不假言、交流而不交恶、回应而不回击”等原则,第一时间研究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态度诚恳、事实清楚、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与媒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做到“快、准、诚”,努力变危机为机遇。五是正确对待和办理舆情关注案件。既关注舆情又不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虚心接受监督又不迎合,依法妥善办好案件,扬“正”去“负”,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六是完善各项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干预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等,加强对舆情信息的追踪、回访、救助、落实及全程监控,确实做到网内有诺网外践行,网内民意网外落实。对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切实提升检察机关在透明、公开、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监测;舆论引导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34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17—04

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创造了群众基础。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媒体报道尤其是互联网迅速传播,在公众中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继而形成网络舆情。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网络舆情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张合斌(2011),把地区形象改善进程受到负面新闻事件阻碍作为攻坚点,从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网络传播有效应对、地区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地区网络舆情的监控、地区强影响力网络媒体营造、手机网民关注引导等五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传播时代如何有效面对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肖文涛(2011)在剖析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原因的基础上,直面政府及其官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上的诸多困境,着力探寻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策略;史波(2010)在对网络舆情演变机理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对机制与演变机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应对机制体系框架,并从管理运行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善后机制4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基础上,系统研究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问题,从宏观角度为政府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1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分析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事件发生、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事件平息等阶段,所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一般分为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如图1所示。

1.1舆情潜伏期

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既有网民的“爆料”,也有来自其他媒体的第一手消息。网络上的消息经过小部分网民,尤其意见领袖的转发和评论,引来更多网民的围观,事件很快就能在网络上形成小范围舆情。在舆情潜伏期,政府采取积极引导措施,可大大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即由图1实线到虚线的发展过程。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政府在第一时间及时、持续事件调查和进展信息,很快使得网络上形成的事件舆情趋于平稳。

1.2舆论扩散期

随着小范围舆情的发展和扩大,关注事件的主体越来越多,新闻网站、微博、论坛、传统媒体及其他新媒体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多方力量汇合,不断推进事件升温升级,形成声势浩荡的网络舆情。在舆情扩散期,如果政府舆情引导措施不当,则舆情影响由虚线到实线的发展过程。如“瓮安事件”,政府在第一时间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失去了第一话语权和主导权,最终引发,造成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

1.3舆论消退期

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压力下,政府部门会引导舆情过渡。权威信息会通过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流向公众。公众对事件的舆论逐渐趋于理性,民众的情绪开始平复,进入消退期。但如果政府舆情引导措施不当或者不及时,舆论就会出现反弹或出现衍生舆情,引发网络第二轮的舆论高潮爆发。例如,“温甬动车事件”后期未重视衍生舆情监测,高铁建设、铁道部债务、官员腐败等话题导致事件后续影响继续扩散。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舆情演变规律,迅速做出反应,掌握话语主导权和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能及时化解矛盾焦点,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突发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新因素,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构建管理科学化、政府主导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以期形成新的工作格局和机制。根据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本文从指定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建设舆情应急保障体系、信息公开机制、网民舆情表达机制、舆情引导机制及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等6个方面(如图2)研究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问题。

2.1制定舆情应对预案

制订预案是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我们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预案。可以用已经发生的同类事件对预案进行检验。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变动规律,按照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预案的制定要实、要严密、规范、可操作,其内容必须包括应对媒体的策略、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根据危机所处的不同阶段,做好引导舆论和有效疏导控制,避免新危机出现等各环节工作。预案的最后落实主要体现在现场处置上,因此在制定应急预案中,现场组织指挥机构、通讯联络方法、现场处置小组责任分工、权限和范围等都要详细、周密。二是加强实战演练,提升作战指挥能力。不仅要制定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多套行动预案,更要通过组织演练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反复修改,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既有利于提高作战指挥能力,又便于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同作战。

2.2建设舆情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定“预防为主、及时应对、分级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一是加强网络舆情应急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指定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执行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制定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置实施方案,统一规范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及舆论引导业务流程,明确引导、调研、分析、决策执行、反馈等分工,能够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交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二是加强舆情应急的法规保障。地方各级人大,应结合实际,加紧调研论证,推出与《治安管理法》、《刑法》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相互衔接配套的,特别是在舆情危机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三是加强舆情应急的纪律保障。将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内容,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进而形成有力的舆情应急保障机制。四是加强舆情应急财政保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经费预算中应预留用于突发事件舆情应急体系建设和工作保障。五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一旦发现快速散布的谣言,要及时删除和屏蔽,避免蔓延成灾。

2.3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通畅的信息公开制度,不但有利于树立高效和透明的政府形象,也能够充分体现政府对民众基本知情权的尊重,有助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达成基本的信任。一是广开信息公开渠道。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采取传统的信息公开方式,如报刊、公告等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渠道,及时公开信息,使群众获取真实的相关信息。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网站的网民留言板,听取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由专人负责答复网民的留言,建立良性互动的民意表达渠道。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政府应把所掌握的全部权威信息归集予政府新闻部门,召开新闻会。即使信息不完全,也要在第一时间以公平公正的姿态把事件正面舆论推到公众面前,赢得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

2.4建立民众舆情表达机制

建立和完善民众舆情表达机制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需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认真倾听公众的利益诉求,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意见、建议,积极排查和化解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众舆情表达的机制畅通了,才能缓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对抗情绪,达成双方的谅解[引。因此,在突发事件预期预警阶段,畅通的民众舆情表达机制尤为重要。一是建立舆情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贯穿于危机管理的始终,在危机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危机管理系统中居中枢地位。地方政府主动加强舆情收集的指导。多渠道汇集民众舆情信息,并进行仔细分析和动态跟踪,针对事件所处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对事件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二是政府应该建立政府和民众的对话协商制度、政府制度等长效机制,对于民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回复;对引起民众不满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设置专门性常设机构,让普通民众畅所欲言,及时听取民众意见,与民众保持好心理沟通,做好中间各方的利益调解。

2.5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某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及观点,通过网站、博客、微博和论坛等传播并加以强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藏性,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其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一是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针对网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主流媒体不能丧失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要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快速应对,充分发挥新闻网站的先发优势,权威披露,以正视听。同时还应针对热点话题答疑解惑,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批驳,纠正认识偏差,反击错误言论,让积极健康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媒体不仅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要强化耳目功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是对引发舆论形成的事件的关注与判断,如果媒体提供事件报道,就会引发关注与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舆论引导。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制度。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不考虑真实性及其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在网上匿名言论。的滋生酝酿正是依托不分真伪的消息在网络快速传播,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成为“主流意见”。网络评论员就是要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正面信息,处置不良信息,不断增加网上舆论支持度。

2.6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全面及时地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做好舆情信息的搜集工作,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危机。一是加强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并建立信息库,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和重大的虚假舆论,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这是应对网络舆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监测。此类监测主要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事件结束,监测也随之结束。由于此类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变化因素多、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以及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三是扩大网络舆情监测范围。目前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主要集中在农业、卫生、教育、交通等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但实际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引起负面舆论,进而构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加大网络舆情监测范围,也是预防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四是加强衍生舆情监测。衍生舆情的产生是在原有舆情消退之后,由于事件解决不圆满或出现新的激化因素,使得民众的舆论焦点再次聚集,形成与前一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研究表明,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是由网民、媒体、社会问题和网络特征等多种因素而促成,随着各种网络载体的及时化、无缝化,各种事件、信息可在极短时间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各个角落;当舆情发展进入消退期后,有些网民或媒体会借助舆情热点,爆出更多类似问题,导致一系列衍生舆情的产生。所以,政府要加大衍生舆情监测,以及及时对突发事件衍生效应做出引导措施,才能避免由衍生舆情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社会情绪累积和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7

今年,乡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坚持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以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实现全乡安全稳定的舆论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将今年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由同志任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的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在人员、经费、设备上给予保障。同时,根据涉腐网络事件发生的区域、行业,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了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并将在明年把舆情引导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行政效能测评内容。

二、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一)建立完善舆情工作机制。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时处置、妥善应对”的原则对舆情进行收集、报送、研判、处置、总结评估的同时,加强网评引导,通过撰写评论、跟贴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疏导、引导网上舆论,妥善回应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形成正面舆论氛围。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各村(居)、各单位等组成的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及时对舆情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应对措施。

三、严格把关,提高质量

1、根据舆情信息工作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坚持把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贯彻到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舆情的动态,特别是对各种重要问题、重大事件、突出事件的反映和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既注意从互联网上发现和挖掘素材,又时刻关注其它新闻媒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有关热点问题,新闻发言人及时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通报情况,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3、规范信息内容。坚持与政务信息公开相结合,认真梳理对外公开事项,突出重大决策部署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重特大事故和典型事故的救援和查处情况、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反映的热点问题等内容。本着实事求是、及时主动的原则,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

4、切实做好事故查处挂牌督办结果的公告。按照事故查处的权限和责任,坚持分级查处督办的原则,做好各类事故查处情况的专项检查、信息汇总、宣传报道,及时事故处理结果。对事故查处不到位、责任追究不落实的公开曝光。

四、创造有利条件,畅通监督渠道

1、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完善事故灾难现场报道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的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要求,第一时间公布事故灾难的基本情况,及时救援进展等方面的信息,切实做好舆情监督引导和处置。

2、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不断扩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

3、扩大实施监督举报途径。设立举报电话,确保专人值守,并认真做好信息接报,及时核查举报内容;通过设立专门电子举报信箱,或公开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相关专职人员的联系方式,在本系统网站开设网络留言板、有关论坛等方式,畅通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众举报渠道。

五、做好整改信息反馈和监督落实工作

1、加快推进舆情分析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关注有关媒体和网络对工作的报道、监督、评论和建议,高度重视社会和舆论对有关重大隐患和事故查处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按程序做好报告、督办工作,并公开处理结果。

2、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工作的批评性报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1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

3、及时反馈举报信息。对群众举报或新闻媒体监督的事项实行登记制度,落实信息核查责任,并及时反馈查处情况。对经查实的举报事项,及时按规定给予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并对举报人相关信息严格保密。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8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责任落实

一是严格按照《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和专项督查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分工任务、工作制度及考核办法,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和工作责任制。二是明确职责,党总支书记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总支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其他分管班子领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职责分管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各党支部具体负责落实。形成了党总支统一领导、各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按照《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干部业绩考核、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四是定期研究汇报,各支部每半年向党总支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事项,做到守土尽责。

(二)强化理论学习

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理论中心组坚持每月开展《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论述集中学习;每周一至六晚组织开展“学党史读好书”读书沙龙活动,签到学习每月通报考核,并要求每月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利用灯塔、学习强国、单位周培训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笔记、有体会。

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强国、灯塔系统和党史学习竞赛活动,除个别长期不出勤人员外,参与率达到100%。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思想上同上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了政治立场,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强化宣传阵地管理

一是规范网络宣传舆论行为,下发了《关于规范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网络论坛、办公群、a8等网络行为规范,严禁违规、低俗等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及传播小道消息,由综合办及各群管理员严格监督群内信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使用微信、QQ时,严格遵守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言论和网络谣言。对于一些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期间尤其注意介入,防患于未然,牢牢把握住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二是筑牢宣传阵地。在办公楼大厅、矿区各处宣传栏、走廊、楼道等地点,设计制作了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党史知识、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等宣传写真、牌板等进行张贴,营造了浓厚的讲政治、讲学习的氛围。企业内刊《中太新闻》和矿微信公众号运行良好,由专人编辑、分管领导审核新闻内容,及时宣传企业的新闻事件、科技创新成果、职工文学作品及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受到干部职工的普遍欢迎,开辟了企业宣传的新阵地。

(四)多措并举排查不放心人员

每天由值带班管理人员深入区队班前会查区队学习、文件贯彻及排查各类不放心人员,各单位及时深入到职工中了解思想及家中动态,机修厂等单位设立了职工谈心室,职工有心事有难事或矛盾等,可以与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单独沟通,及时化解思想问题,防范思想风险。

(五)树立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

成立职工文体协会,分为3个兴趣小组,每晚分别组织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图书室扩充了200余套图书,职工文体中心新增设乒乓球桌,目前正组织排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和七月“党史教育电影月”活动,计划观看《建党伟业》、《八佰》、《地雷战》等优秀革命影片,形成浓厚的积极奋进、爱国爱党、传播正能量的氛围。

二、工作中的不足

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相比原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薄弱的地方,主要有:

一是对于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够,还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不知道该如何去抓深抓实,结合实际情况去抓。有的干部职工还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都是虚无缥缈的都是虚的,对实际工作作用不大,认为这是党群部门的工作,和自己关系不大,对该项工作没有引起重视。

二是舆论宣传工作力度还不够。因前期没有专人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导致在舆论引导、新闻稿件质量、新闻的及时性等方面工作有所欠缺,新闻数量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更新不及时。

三是人员配备较少,精力有限,主要忙于安全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有时无暇顾及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事务,重业务、轻思想、轻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还存在。

四是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风险方面做法单一。还过多的靠一些老办法去讲道理,新形势下思想化解工作的方法不多;有了问题依靠事后被动去化解,在事前预防、事前控制上显得办法不多,缺乏主动控制的机制和方法。

五是对于网络舆情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还存在漏洞。因没有设置网络管理等部门,仅依靠党群、办公室等人员兼职负责,在精力、专业技术等方面无法满足当前网络信息发达、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等网络舆情监控要求,一旦出现某些网络舆情传播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处理该类问题的能力、技术和经验都存在不足。

六是内部思想文化引导工作力度还不够。班余时间虽然由文体协会举办了一些活动,职工参与热情也比较高,但整体来说参与率还不高,还没有吸引职工群众足够的兴趣,在业余文化丰富程度和引导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决心以本次调度自查情况为指导,克服不足、认真总结,努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全面履行好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主要负责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分管负责人的分管责任,切实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定期布置、分析、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建主体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增强各单位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强化对网络舆情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技术力量,做到有问题苗头早发现早控制。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9

 一、 份网络舆情量化分析走势

截至xxx,共监测到涉及到我区的负面舆情共计18条。

二、具体舆情信息

x月,我区舆情呈现多发态势,主要涉及为征地拆迁、房产纠纷、物业纠纷、污染防治等方面。征地拆迁方面,xx镇拆迁户多年未得到妥善安置,网上议论不断,尤其经电视台报道后,持续发酵成汹涌态势。房产纠纷方面,xxc区一栋楼房多项设施未达标却通过验收,此前多次下发相关舆情未得到及时处理,最终导致电视台曝光,酿成重大舆情;xx城楼盘业主因开发商延期交房产生不满,集结在售楼部拉横幅维权,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在物业纠纷方面,xx镇香溢华府小区物业卖、租地下车位遭业主反对,大量业主于9月6日晚在小区门口集结维权,相关视频、图片在网上引发炒作,造成不良影响。在污染防治方面,xx日报先后曝光我区xx公园工地扬尘以及两家企业环保不过关问题。

三、处置建议

网络舆情处置情况汇报篇10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危机;特征;成因;政府治理;对策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7月21日下午第34次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32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2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达到了增速的最大值,三项指标均排名全球第一位。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体,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越传统媒体。此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对于热点问题或者重大事件的激烈讨论,往往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舆论,严重影响了有关部门的决策。因此,应该充分的发挥网络舆情在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针对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齐以及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现状,规定网络行为规范,使网民受到法律法规约束,促进网络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特点,使言论实现了最大化的自由表达,个人过去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言论得到自由自在的表达,形成了事实上的言论自由。然而,网络舆情的本质是民众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的关系,伴随着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舆情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断进行着利益上的较量和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改变,往往形成是非不明,相互攻讦,甚至酿成现实中恶性,导致网络舆情信息本身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如何因势利导,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网络舆情理论,能够提供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参考。

二、研究现状

1、国际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舆情危机的研究较晚,起步于2000年前后。“非典”的爆发,使得政府和学者关注到了网络上的集体舆论和其对社会的绝大影响。比较重要和典型的研究成果有: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出版《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系统的阐述了有关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控制。[1]2010年国内出版了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网络舆情概念研究》,深入探讨了网络舆情。[2]2011年,人民网舆情检测室著书《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详细论述了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时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3]2011年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针对当时的舆情形势以及当时的舆情热点的典型案例,指导政府管理者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4]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宏观和概念层面,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和细节研究。

2、国研究现状

国外从1980年后开始出现网络舆情的专题论文。以传播学和新闻学为基础研究舆情危机管理,研究透彻且范围深广数量巨大。美国学者提莫斯・库姆从公共关系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应对来自网络媒体的危机,详细分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避危机的方法。[5]法国法学家tardy指出了当前社会舆情传播与新闻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6]美国记者Lippmann关于舆情见解沟通了网络舆情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7]随后又发表了《publicopinion》一书,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思想,是舆情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8]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危机管理大师Heath,在《Crisis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理论模式,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危机的危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9]在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管理方面,学者pinfold讨论的结果是有人得出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是“制造网络世界的村庄傻瓜”。[10]网络舆情危机下的影响力研究是综合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深入。

总体而言,西方学者对的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比较全面,几乎上概括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所有方面,对我国在网络舆情危机的理论研究与处理技能方面极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三、现阶段网络舆情状况分析

“网络舆情”是指多数人在互联网上对某一公共事件发表的理智的或者非理智的意见或者言论。“舆情危机”是指产生网络舆情后由于各自利益不同而产生利益的分化,逐渐形成态度对比鲜明的舆情双方或更多方,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舆论,这些舆论的矛头直指刺激事件产生的根源,通常是政府部门的某项政策,在网络上的更大范围的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形成激烈的观点对抗。[11]如果此时刺激民众情绪的一方不能及时解决,舆情危机就可能立即或很快变成一场观点上的冲突甚至是行动与肢体上的冲突,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1、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规律。

(1)虚拟身份:网络舆情的主体可以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出现在网络中,也可以隐藏身份的出现在网络中,后者属于大部分,用昵称、绰号、或者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上。

传统传播媒体或者社会组织中,个人的言论受限。网络则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在虚拟身份的保护下,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压力和束缚,更少地考虑自己的言论后果,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释放压力。这一主要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多变,增加网络舆情操控难度。

(2)议题广泛:是指公众评论的对象,即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海量性。网络舆情议题包罗万象,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奇闻轶事都能在网络里找到对应的群体,获得理解和支持。近几年来,“失独群体”、“事件”、“”、“控制房价”、“马航失联”、“同性恋群体”等等话题不断吸引着眼球。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的议题更加广泛,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们感兴趣的以及与人们利益息息相关的媒体或者某个组织或者个人的各种新闻、意见、和观点才会引起关注。

(3)立场从众。舆情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形成并急剧的传播,至于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原因在于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宣泄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跟风现象,导致有些片面的观点一边倒。如“南京徐老太事件。”

立场从众会产生“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舆情的一级主体,其意见形成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意见转化为舆论的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学者提出,选拔意见领袖对其进行专业培养,对网络舆情方向进行引导与控制。如各种网络大V,明星微博。

(4)爆炸性传播。在舆情在网络上扩散的过程中,其波及的广度、传播的速度和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力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呈多层次、多方面传播。

网络舆情由小变大的过程中,传播范围扩大,所涉及的领域也是逐渐向其他领域蔓延,变成范围更广、层次更深话题,最终演变为批判国家政治。

2、网络舆情现状

(1)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

①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第一,网络舆情危机下的政治网民民主意识。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经常在网上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影响着政治方向和政治决策。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公共事件的态度意见和观点。第二,网络舆情危机下的网民道德水准。民众注重个人存在价值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些人过分注重个人价值和得失,导致对网络中的与自己不一致观点尤其是不公平现象反应过激,产生仇恨强势群体情绪和反应。所以必须注重网络道德的培养和自律,不要受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的驱使。②组织技术和管理监督第一,现阶段网络舆情分析机构。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是专门负责舆情信息收集、、总结等工作的机构,收集分析具有倾向性的舆论走向以及和可能会爆发的。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检测室主要职能是研究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信息、和准确把握最新网络舆情动态、趋势,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对网民的影响,总结网络舆情案例特点并找出规律和建议。第二,现阶段网络技术预防体系。网络实名制度是我国网络技术预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防止网民任意散布与传播虚假信息,受到了一部分习惯网络虚幻的网民的抵制,因此落实网络实名制依然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现阶段网络舆情监督机构。针对网络舆情建立了监督举报的网络信箱,并建立信息分析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逐渐完善了网络舆情监督机构。

(2)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阶段。网络舆情具有的特点以及参与的低成本性,的舆情信息能够很快的聚集人气,网络舆情发展分为“散布,汇聚,热议,流行”阶段。科学解读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

①散布阶段。最初信息于网络上的时是没有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策划,零碎的分布于网络信息空间里。其点击量可能非常小,形不成网络舆情。[12]在网络舆情的散布阶段,如果能预料到可能形成网民关注的舆情信息,则能在萌芽状态时对舆情信息的发展加以干预,不但可以引发网民的主动关注,促进舆情的形成和指引舆情的方向,而且也可以让舆情消失在萌芽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舆情形成。

②汇聚阶段。到网络上的信息引起部分网民关注,由不同的网民对信息加以转载、评论,使原来处于零碎状态的舆情信息短时间受到大量网民的关注,并引起许多网站转载。快速的扩散信息,使信息和网站的访问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甚至刷爆网页造成网络瘫痪。大量的跟帖、转发和评论使原本零碎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关注的焦点,形成了网络信息的汇聚。[13]汇聚阶段在关键时刻必须把握住关键信息引导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会加剧网络舆情负面压力。

③热议阶段。散播之后,随着多种媒体的参与其中,使原本零碎状态的舆情信息迅速成为网络媒体的炒作焦点,受到大量网民的关注。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互相跟风,对舆情信息进行大量炒作,深度挖掘当事人,使得舆情持续发酵,和有可能导致现实中的负面。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是政府的处理的重点和难点。

④流行阶段。将网络事件的人物情节缩略成单词或短语,反复传播强化,造成网民的对社会事物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形象而且比较具体概括的流行语,比如“我伙呆”、“土豪”、“潘俊薄“大妈”、“高富帅”、“白富美”等等,都是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以及信息反馈总结或概括出来的语言和特征,简单形象,方便记忆和长时间传播。[14]流行语大多数会成为一代人时代记忆,塑造着人们的看法和观念,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必须在长时期的不断纠正或者是逆向传播信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弱化这些认知。

3、网络舆情成因分析

掌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于更好地研究网络舆情危机以及找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策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1)宏观成因。

①社会原因。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贫富差距、体制缺失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矛盾和人们的不满引发的对社会焦点事件的传播扩散往往最能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注意,并且受相关利益的影响,很多网民就逐渐从旁观者转变成真正的参与者和行动者,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言论的主要渠道。

②经济原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的是矛盾的不断增多,导致利益关系多元化现象。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社会矛盾激增。民众于是纷纷以网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也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一旦民众情绪激动,抒发的不满或矛盾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就极有可能引爆一场网络舆情危机和突发性。

③政治原因。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引起多次难以控制的事件,甚至直接质疑政府的管理,矛头指向政府决策各个方面互联网。也是民意的汇集地,形成巨大的舆情危机。如“”。

(2)群体心理和网络行业特点。

网络舆情危机的微观成因时应该注重加强从大众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①群体心理原因。第一,网络个体的主观焦虑。网络这个平台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发表自己的意见、态度和观点,然而也会被这些情绪传染,导致莫名地焦虑感的产生,并且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有可能会不断强化。因此,他们通过网络散布信息和交流思想,制造网络舆情,从而也可以减轻这种焦虑情绪,甚至是获得一定的安全感。[15]第二,群体理性的迷失。网络舆情是群体的观点。群体的力量使处于群体里的个人倍感力量强大而容易情绪激动做出过激的反应,加剧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网络中存在着“失独老人”的QQ群,群里人员全部是失独老人,他们在群里找到了精神的归属感和慰藉,找到对政府独生子女政策不满的抱怨群体,在现实中组织串联,要求政府给予补偿,产生了具有持续的影响的网络舆情。如果遇到专业的网络推手的蓄意推动,社会稳定后果很严重。第三,转型时期网民心理失衡。转型期地区间与阶层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增大,特别是GDp及基尼系数的不断上涨,使民众更加不能接受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落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出来,网络评论、留言等形式提供了宣泄口。

②网络行业原因。第一,网络自身性质和网民分布。首先,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可以实现“点-收”信息瞬间完成,网络主体具有匿名特点,发表言论约束相对较小,因此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此外,网民年龄全覆盖。现阶段网民主力的集中70后到90后,民主自由意识浓厚,个人主义价值观强烈,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格外关注网络中一些关于民主问题的事件。[16]第二,网络舆情研究缺乏学科体系支撑。目前的研究比较肤浅,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相对比较分散,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还没有明确,基本上照搬国外研究,缺乏独立思考。[17]如“舆情”和“舆论”两个概念不加以区分。此外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梳理概念,缺乏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18]研究结论指导性差,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时候,找不到类似的案例参考借鉴。第三,网络舆情监控手段落后。注重从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机制方面研究,不注重从统计数据分析挖掘。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对策略往往脱离实际。

四、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对网络舆情危机理论、特点、成因等的深刻研究,引出网络舆情危机下的对策研究。

1、法律与制度

(1)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19]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代表着政府的态度,所的信息具有权威性。政府的网络信息发言人制度应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争取理解、信任和支持,消除网络舆情危机的隐患,构建和谐社会。

(2)网络监督规定。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规定》,主要内容是出台网络实名制政策,弥补了网络法制的空缺,使得网络监督有法可依。网络实名制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存在的心理和行为等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互联网管理方式,有利于政务的公开和公众的监督,促进网络反腐,减少网络欺诈,保护公民权利;避免青少年免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其次,促进网络空间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监督主体扩大到每个公民,健全了网络监督管理制度。

(3)网络责任追究制度。网络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当事人网络行为受到网民或者政府纪律监督检查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前提是形成舆情监管流程:监测网络舆情、跟踪重点舆情、分析目标舆情成因、制定舆情应对策略、记录整理成舆情档案和资料。网络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内容:其一,时刻关注和收集网络上的全部舆情信息,分析热点议题,监控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和意见领袖。其二,密切跟踪网络舆情动态,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舆情信息的者、发及转载网站,根据其造成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惩罚。其三,针对舆情信息的监控要给予充分的人才和经费上支持。

2、机制和手段

(1)提升处置网络舆情的反应速度。网络舆情传播由散布到汇聚迅速,一般在六个小时之内便可完成,甚至两个小时内,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所以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新科技,使用网络舆情监控软件,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实时监控、提取各网站的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即时聊天软件信等信息源,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关键信息,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一般舆情危机的爆发都有迹可循,通过检测这些蛛丝马迹,预判可能发生的舆情危机,将舆情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引发破坏程度更高的危机,使得舆情危机化解难上加难。应对舆情危机,应根据提早介入,迅速调查舆情产生原因,实时公布调查进度与结果,缩短事件的持续时间,减轻事件的危机发酵程度。另外,舆情危机舆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人才。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联合处置机制。通常地,网络负面舆情的控制难度很大,需要多部门合力应对,单独依赖个人或者部门只能面对失败。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小组,制定完备应急预案成为应对网络舆情负面效应的有效机制之一。

(4)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反馈与评价机制。网络舆情危机的反馈与评价系统针对舆情危机爆发间、爆发的过程中和爆发后三阶段,通过信息的收集,建设网络舆情分析、研究判断,包括网络舆情收集跟踪、网络舆情分析判断、舆情预案库及实施,整个舆情事件的反馈评价。

(5)开发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技术手段。由于网络参与人数众多,人工监测基本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网络舆情技术的运用主要涉及网络信息搜集和网络信息分析两个主要方面,涉及多种技术: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监测托管服务、辅助决策工具、微博政务等。技术手段克服了人工管理网络舆情的繁杂性和不准确性。

五、结论

本文从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现状、成因等方面出发得出结论:网络舆情危机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网络中出现的重大舆情进行、跟帖、评论或转载,形成意见、态度或观点的集合,进而引发现实世界的民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民众的行为和行动准则。所以要探寻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成因和演变规律,有效的对策引导与控制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寻找一种合理的途径从制度层面和策略层面共同作用化解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从法律与制度,机制和手段两个角度,提出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本文由于研究资料和经费有限,缺少对目前社会最新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的分析和实际调查,未能对网络舆情危机问题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网络舆情概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53.

[3]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5]库姆(原名:提莫斯・库姆)著,林文益,郑安凤译.危机传播与沟通[m].台湾:台湾风云论坛出版社,2003.55-57.

[6]JeanGabrieltarde.publicopinionandpublic[m].France:taylor&Francis,1901.130-133.

[7]walterLippmann.opinionStudy[m].newYork:BasicBooks,1921.

[8]walterLippmann.publicopinion[m].newYork:BasicBooks,1935.78-82.

[9]希斯(原名:罗伯特・希斯)著,王成,宋炳辉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221-223.

[10]Carolynpinfold:nazis,poreandpolitics:assertingControlorerintemetContent.theJournalofinformation,Lawandtechnology,2002(2)44-45.

[11]丁菊玲,勒中坚,王根生.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10):5-8.

[12]曹劲松.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2.

[13]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14]孙轶,程瑞芸,刘建明.基于关键词分析的网络舆情变化规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5-47.

[15]唐超.突发型网络影响力演进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4)58-63.

[16]郝力耕.网络舆情危机频发原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3(15)18-20.

[17]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2-6.

[18]余亮.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7-180.

[19]张旭东.政府传播视野中的政府公信力研究[J].湖南:湖南大学,20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