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55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方法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62・5;n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98-03

0引言

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和技术工程,它的开发建设不仅需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有较长时间耗费,建设周期往往要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而,保证信息系统开发成功,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特别重要,而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达致目标的关键一环。

1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概述

信息系统工程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来源于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应用数学和信息工程。

1.1来源于系统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因而,绝大部分系统工程方法都可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有: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直接分析建模法、状态空间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

(2)系统仿真法。

系统仿真是利用系统模型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在经济管理系统中应用较多的仿真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

(3)系统综合评价法。

系统综合评价法是建立在系统评价的前提条件、评价原则、评价步骤,以及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上的评价方法。

(4)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1962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霍尔总结了开展系统工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维结构方法体系。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5)软系统方法论。

三维结构体系适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而对于因素多而且复杂的非结构性问题就遇到了困难。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切克兰德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受到了系统工程学界的重视。切克兰德把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称为“硬系统”的方法论,而把他的方法论,称之为“软系统方法论”。[1]

1.2来源于软件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在软件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大部分软件工程方法通过适当的改造,都能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2)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和互动,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3)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该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

(4)构件方法。

构件方法,即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原本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新方法,它是在一定构件模型的支持下,复用构件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构件,通过组合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构造应用软件的过程。近年来,构件方法被移植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之中,成为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方法。

(5)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近年来,该方法被引入信息系统开发之中。[2]

1.3来源于应用数学的方法

(1)运筹学方法。

运筹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系统最优化问题的学科,是系统工程的主要基础理论之一。运筹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库存论等。

(2)数学建模法。

运筹学的模型都是成熟的模型,而现实问题经常与这些模型并不一定相符,因而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1.4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

信息工程是詹姆斯・马丁创立的一门工程学科,它为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工程依据。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主要有:

(1)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Systemplanning)。

该方法是最早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并使用的一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它是信息工程的基础,它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2)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该方法是詹姆斯・马丁提出的信息系统开发中极为重要的方法。该方法的要点主要有:①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②四种数据环境,即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③建设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④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软件开发。

(3)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与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它两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它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3-4]

2信息系统工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从前文可知,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集合。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以及选择哪个或哪些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这是一个甚至比方法本身还要重要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信息系统工程的一个新的子学科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2.1什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大型、复杂问题的辩证程序的总体。通过这样的程序把问题和可用的技术联系起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论的研究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其中,“在哪里”就是现状和现有条件;“去哪里”就是问题和目标;“怎么去”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途径,及方法、工具和技术手段等。第二个问题:所谓“辩证程序”是指这个程序不能脱离问题的实际情况而事先规定好,也不是有了正确的程序就一成不变,而应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优化、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1]

2.2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概念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研究的一套程序化的工作方法和策略,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思想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工作程序或步骤。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综合应用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用于解决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复杂问题的一套工作步骤、方法、工具和技术。[1]

2.3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研究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有哪些可供选用的技术和方法,即研究技术和方法本身;而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要解决在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怎样选用、选用哪些技术和方法,选用中应遵守什么原则、使用什么方法,及怎样评估等。可以简而言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关于如何选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与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不是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是由很多工作阶段和子阶段组成,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辩证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甚至每个阶段的个别问题也需要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对于信息系统工程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把问题展开,提供给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去解决,即提出问题和给出问题的环境设定。[1]

2.4要遵循的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一系列原则之下来选择和使用方法的。这些原则主要有:

(1)需求原则。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选择什么方法,要由工程的需求来决定,而不是由方法的好坏优劣来决定。

(2)整体性原则。

选用方法要从整体性出发,局部或分系统要服从全局、服从整体。

(3)目标优化原则。

最优化的概念贯穿于信息系统工程的始终,它是信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对于每个具体系统工程项目来讲,它的开发、设计、制作和运用,各个阶段的管理、控制和决策,都有着最优化的目标和要求。

(4)动态性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其内外部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特性,进一步,掌握变化的性质、方向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改进工作方法,调整规划和计划,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1]

3结束语

在近30年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包括各种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但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很少,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杜d、陈庆华:《系统工程方法论》[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196。

[2]张维明等:《信息系统工程(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46。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2

1)注重构件重用度提升。在软件构件构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应用,实施功能构件的分离,为满足各类应用实际需求,还可将可变部分进行参数化与数据化。同时,注重抽象级别提升,建立其结构标准;

2)可理解性原则。抽象化是构件的一大特点,基于此,在构件构造过程中,应提供一些可理解的方法结构、属性、操作,或设置有完整的说明,以便复用;3)方便演化。在构造过程中,数据及其结构使封装为一个整体的,可在数据构件对象中存储数据,以便数据对其结构的解释。

2基于构件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面向构件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是指以相应的构件模型为重要支撑,对构件库中的软件构件进行重用,并实施软件构件的组合,构造更高层次的软件系统。本文以某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例,以miS系统为主要载体探讨面向构件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2.1面向构件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

快速原型法、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是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三种主要的方法,相异于这些方法,面向构件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从分析设计到其运行实现等各个阶段的开发工作不再是零基础,而是在CBSD的引导下,实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集成。也即是基于构件技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是以组装为主导的软件开发过程。其开发方法如图一所示:

2.2面向构件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

结合以上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在该公司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首要步骤即是分解该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以确定出满足系统管理需求的软件构件。该物业管理公司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模型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小区日常物业高效管理的需求。基于此,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则可分解为文件管理、维修环卫、园林绿化以及保安部等。而在这些功能模块中,都涉及查询、添加、编辑、报表、打印、删除等数据,可见在这一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中,可确定它们是能够复用的操作构件。

2.2.1软件构件分析

软件构件分析主要针对系统的构架选型、业务构件需求以及数据模型、可复用服务构件等进行分析。其中,数据模型分析应注重概念数据模型与物理数据模型的设计。设计人员在物理数据模型设计中,应重视储存参数、约束条件、定义表、视图、表空间等的设计。在该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其应用管理的实际需求,可将其体系结构划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数据服务层。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定义、更新、访问、维护等。在服务层次中,主要包括系统数据(系统安全数据等,如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数据)、业务数据(维修环卫等涉及系统业务的数据)与控制数据(用以应用软件系统业务修改的数据);二是应用服务层。该层主要对应用软件系统的主要业务应用程序进行封装,实现系统的应用功能构件,如组织管理构件、日常考勤构件等;三是客户服务层。该层主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满足其应用需求的可视化界面。

2.2.2软件开发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44-03

1前言

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在我国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迅速进入企业事业管理中。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当前,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典型案例有:政府机关大量应用电子政务系统管理政府事务;工业企业大量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大量应用电子商务系统销售商品和进行资金结算,应用物流管理系统控制物流;图书馆利用图书管理系统进行图书入库、借书、还书等;学校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学籍、成绩,进行排课等;物业公司应用物业管理系统来管理房产、住户,并进行收费管理。

随着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和推广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这就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者、使用者和维护者。因此,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的重要意义就不必说了。

2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目前大致有结构化开发方法、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可视化开发方法。

通过对各种开发方法理解和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问题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通常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讲经历下面几个阶段:系统规划与可行性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系统维护。

大家知道,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工作量较大,周期较长,投资很可能很大。从系统开发的人员分工看,根据一般惯例,开发系统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软件开发人才: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测试员;系统维护员。

如上所述,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类各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讲,利用学校里不多的学时数把整个开发过程搞清楚,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通过开发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系统来实现一个应用目的,来认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所以,选用什么软件以及什么项目进行实战,对初步搞清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及选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信息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主要作用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并提供数据服务,因此选择合适的DBmS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市场上数据库产品较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各个数据库产品在功能、性能、价格等方面有些差异,在选择数据库时主要考虑其操作界面、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功能参数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效果较差,因此,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以一个应用为目的的系统开发的为主线,既主要强调系统的开发方法以及开发过程,选用快速实现系统的开发、编程量较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教学上,实现一个典型的小型的能够说明系统开发全过程的项目实战题目的选题同样十分重要。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选用VisualFoxpro(VFp)就学校而言,笔者认为选用VisualFoxpro(VFp)较为适宜,它的主要特点如下:VFp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可视化编程工具之一,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使用了Rushmore技术、oLe技术、SQL技术,大大提高了查询检索速度。在VFp中可以使用SQL命令,使得程序代码更少,并且能从一张或多张表中检索数据。

更主要的是VFp提供了屏幕、菜单、报表、应用程序等生成器与项目管理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使得用户不需编程,只需说明要求,就能自动生成所需要的程序,这是选用VFp的主要原因。

选用最贴近学生的实际案例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最先接触的是成绩管理及图书借阅管理等,因此,有关这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比较贴近学生,选用这类题材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

为了说明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不可能把系统做得太大,时间不允许,主题也会因题目太大不明确。也许教学案例根本称不上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只能算得上是个数据管理程序,为了教学上的方便,暂且称它为××管理系统。

思路是先案例理解,再理论分析,告诉学生哪些是项目,哪些是任务,以及它们的差别。下面提供的案例是以学生补考为题材,编制一个补考管理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这个补考系统,学生容易查询到他的不及格科目及有关姓名、课程名称、成绩、任课教师、职称等信息,以便下学期补考。另外,通过补考信息表,还可以了解那位教师的补考学生的信息规模,便于补考安排。

图1与图2对这个案例至少给出两方面的内容,用于描述补考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补考管理系统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数据库中各数据表关系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1系统的模块结构图,利用VFp提供的屏幕、菜单、报表、应用程序等生成器与项目管理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使得用户不需编程,只需说明要求,就能自动生成所需要的程序的强大功能,实现起来快捷且方便。

具体实现过程这里不再叙述,主要涉及到的概念就整体而言有项目管理器、数据库(见图2所示)、数据表、表单、表单控件、关联(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程序、查询、视图、报表、生成应用程序等。就整体或某个分支而言,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就某个模块而言,通常用任务驱动法来完成。

这里说明一下,设计这个补考管理系统的模块结构图的各项分支,为的是使学生了解整个开发过程,各模块的功能尽量简化。有的模块仅是一条简单的操作命令,完成指定的操作,称不上项目,也许连任务都称不上。但是,在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某个模块可能就是一个大的项目,一个大的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每个小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等。这样做为的是重点放在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上,而非系统本身编程上。

4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有了前面的案例实际操作开发过程,再从理论上概括地对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行描述及分析。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存储主要通过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决定了数据存储的组织形式,以及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进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时,首先需要调查用户的需求,包括用户的数据要求、加工要求和对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的要求,通过对数据流程及处理功能的分析,得到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及其关系。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概念性数据模型。概念模型是一个面向问题的模型,它独立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库,反映用户的现实环境,与将来数据库如何实现无关。概念模型设计的典型方法是e-R方法,即用实体—联系模型表示。

e-R方法使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e-R图包含实体、联系、属性三个基本成分。

1)实体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例如,学校中的教师、学生、课程都是实体。e-R图中用矩形框表示实体。

2)联系是指客观世界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1:1)、一对多(1:n)、多对多(m:n)。e-R图中用菱形框表示实体间的联系。例如:学生与学号为一对一的关系;学生与课程之间为多对多的关系,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学生选择。学生与课程的e-R图如图3所示。

3)属性是指实体或联系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学生实体可由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属性来表示。e-R图中用椭圆表示实体的属性。

以上是从理论上用e-R方法、e-R图在数据库设计的环节上描述这个案例,学生可从实际的案例开发过程中及理论上对比理解这个案例。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数据的结构,把概念模型转换成所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在由概念结构向逻辑结构的转换中,必须考虑到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否包括了处理所要求的所有关键字段,所有数据项和数据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项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数据项的使用频率等问题,以便确定各个数据项在逻辑结构中的地位。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简单的补考管理系统开发为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够体会到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分析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里推荐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讲解知识与训练技能,适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知识讲解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关技能,以此案例为背景,为下一个应用的系统开发及本门课程后续章节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4

关键词:事后监理;软件度量;CoComo;系统架构;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035-03

作者简介:匡晓红(1973-),女,硕士,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及信息安全;汤丹(1973-),男,硕士,湖南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即信息安全。

1背景

在信息系统监理实践中,事后监理是指在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后,监理单位进入的监理模式,该模式是对信息系统工程进行事后评价和评估。事后评估是在项目建设的后期,一般由监理机构、第三方测评机构或者审计部门发起,旨在对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量进行评估和核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软件项目越来越庞大,软件项目的时空范围在不断延伸,尤其在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软件项目层出不穷。软件项目的主体也不只是建设单位和开发商(承建方),还有咨询机构、监理机构、评测机构、审计部门等参与方,有些大型软件项目甚至是由多家建设单位共同组织和多个承建单位联合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软件开发工作量事后评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尤其在事后监理、项目验收、项目审计、第三方软件测评等应用场景。在事后监理模式中,监理单位对项目开发的过程的把握很难做到全面,对工作量的评价也容易出现偏差。本文结合运营管理系统的事后监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软件开发工作量事后评估模型。

2工作量事后评估模型

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量估算技术一般分为三类:基于专家判断的技术、基于算法模型的技术和面向学习的技术。不同的估算技术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没有一种估算技术能适用于所有开发环境,并且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对所有这些估算技术提出了挑战。尤其在事后监理模式下,监理单位对开发工作量的评估应根据具体的项目特征和可获得的信息来选择合适的估算技术,并针对当前项目情况对使用的估算模型加以调整,依据不同技术的特点组合不同的估算技术进行估算,以提高估算准确性[1]。此外,在估算项目工作量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前期阶段的工作量,并建立软件项目工作量标准库。

基于算法模型和基于专家判断的估算技术是发展较成熟且应用较普遍的估算技术。基于算法模型的估算方法有很多,如CoComo[2]、SLim[3]、和pRiCe-S[4]等,其中CoComo是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估算模型。专家评估技术在缺少量化的、历史数据的情况下非常有效,也是至今为止使用最普遍的软件项目估算技术,但是这种方法主要取决于评估人的经验,带有很大主观性[5]。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算法模型法和专家评审法的工作量事后评估模型,主要思想是根据模型法和专家法进行修正和综合。

由于考虑估算偏差,专家评审法和算法模型法得出的工作量都是处于某一个区间,该算法有两种情况,如图1所示。

(1)当专家评审法和算法模型法两块工作量区间有重叠时,则取二者的重叠部分作为工作量的评价,如图1(b)所示:假设专家评审法估算出的工作量为区间[a,B],算法模型法估算出的工作量为区间[C,D],则将区间[B,C]作为修正后的核定工作量。

(2)当专家评审法和算法模型法两块工作量区间无重叠时,则取两者的中间区间,如图1(a)所示。假设专家评审法估算出的工作量为区间[a,B],算法模型法估算出的工作量为区间[C,D],则将区间[B,C]作为修正后的核定工作量。

3开发工作量事后监理评估要点

影响开发工作量的因素众多,如:业务背景、用户需求、系统架构、软件功能、开发团队、技术路线、开发环境、部署环境、系统数据量等。在事后评估阶段,如果不能较好地综合分析这些因素,都会让一个待评估的系统工作量与实际的工程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对软件开发工作量进行事后评估,一定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和核实。

3.1系统基本模块及功能点

系统实现的功能最终是由用户需求决定的,系统有多少个模块?实现了多少功能点?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技术难度如何?这些都是估算系统工作量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事后评估阶段,系统需求调研的过程和细节已经很难全面了解,只能结合需求规格说明书将系统实际开发的功能作为主要的评估点。待评估的系统是一个省级运营管理系统,包括:渠道管理、销量管理、资产管理、市场管理、内部公文管理等共18个模块,系统功能点共300个,属中等规模应用系统。

3.2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当然也与系统开发工作量息息相关,运营管理系统采用典型的多层架构,分为数据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4个层次。在工作量评估过程中,主要考虑:系统架构合理性、各层之间的偶合度、支撑组件的通用性、应用组件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主要因素。

3.3数据量情况

系统采用oracle和SQLServer两种数据库,其中oracle用来存放销量数据、用户数据、流程数据等业务数据,SQLServer用来存放工作流过程实例化数据及考勤机数据等。oracle数据库在线数据库约为300G,存档/备份数据库2t;在线数据约为40亿条。日均系统新增数据量为350万条左右,其中原始销量数据200万条,统计/汇总数据120万条,业务逻辑数据10万条,日志记录20万条。系统数据量较大。

3.4程序代码行数据

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的代码行数据包括:业务逻辑层、界面展示层、数据访问层、存储过程和函数源代码,合计3115411行。但以上代码量数据包括软件开发公司2007年以来承建的体育管理中心数个应用系统的代码量总和,我们以业务逻辑层为主体,4个人的开发团队,10个月的开发周期,并且本项目采用了第三方控件,且这其中有大量的自动生成代码,再根据经验值估算,代码行认定为40000行。

3.5开发团队及研发进程

开发团队也是影响工作量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开发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开发人员工作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本系统开发团队由1名系统分析师、2高级程序员、1名程序员、1名测试人员组成,核心开发人员对业务过程十分熟悉,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这5个人的开发团队,进行了12个月的开发工作,加上前期12个月的数据采集及加工预处理。

4工作量评估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5

关键词:面向agent软件工程;基于agent系统;agent理论;技术

1概念

面向agent软件工程,其工作原理是将agent看作为模型的构成条件,同时围绕对应的基本条件有条不紊的开展与系统相关的系列活动,被认为是目前技术性较强的软件开发模型。不管是软件系统还是应用系统,它的内部构成都包括多个agent,agent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自发性、反应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属于行为自控的行为实体。agent与agent之间表现出来的结构关系较为复杂,其作用是由高层相互交换来实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达到系统设计的预期目标。面向agent软件工程针对系统研发来讲,不仅为其构建了系统平台,同时还完成了理论的提供和技术环境的提供。它主要通过系统的模块分解,数据建模和抽象理论完成系统数据的阐述和管理,达到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这样更可以促进系统难度的提升和灵活性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维护性特点和重用性特点。面向agent软件工程包括的基本思想与定义在理论论与软件工程整体规划处于同一个轨道线。以往的数十年间,软件工程始终在探索一套能够促进其研发能力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基本特点要体现出来自然抽象和功能强大,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帮助系统建模工程的完成和技术改进。面向agent软件工程侧重反映出来软件的抽象特点和研发技术水平。

2研究现状分析

(1)技术方面。面向agent的需求工程不仅融合了agent同时还融合了agent系统定义自身携带的特性,这些特性为系统的建模及研究创造了研发条件。相关领域的分析涉及到的学科不仅有认知学,同时还兼具有社会与组织两个学科。常见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的框架是i3框架、aLBeRt、tropos、nFR、RomaS等。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研究者找到了大量面向agent的建模语言其目的是为agent系统描述提供支持,为系统描述等工作提供帮助,常见工作内容包括agentUmL,amL,maS2mL,orgS,CamLe等。因为软件agent具备的特性和内部构造模块的其他特点,面向agent软件引起研究者关注的侧重点是其应用部分。通过使用面向agent的软件的工作形式,面向agent软件开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与其相对应的系统模型,所以前提是技术手段必须具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系统规定的精益求精的要求。(2)管理方面。当前通过使用面向agent软件工程进行项目研发的成果较少,人们对来agent软件工程内在需求知之尚少,同时也不了解该软件在实用过程中具体要求是什么,所以未深入开展相关的探索。(3)工具方面。处于工具状态下的面向agent软件表现出来的状态较为灵活。一直到现在应用领域和研究领域推向市场的agent的CaSe工具有数十种之多,在此基础上可以为面向agent软件工程各个研究环节创造更多的研发条件。

2.1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

基于agent以及其他相关概念、借助于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思想对系统进行工程化开发的方法学是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包括面向microsoftagent的分析方法、面向agent的设计方法。它提供了相应的建模语言以及结构化和良定义的过程对基于agent系统(包含应用系统以及软件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描述与建模,支持软件寿命使用中软件设计和需求分析(从大众化需求的分析)两个过程的软件开发工作。到现在人们已经提出了近百种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并且陆陆续续有新的方法出现。大部分方法是通用的,不限定实现技术平台和应用领域;小部分方法是专用的,专门针对某个平台、特定的应用和某个实现技术。按照现有方法所需求的差异性和主要技术背景,可以将所有的面向agent设计方法和软件分析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实际上基于agent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是以各种技术手段集成在一起来进行的。(1)基于对象技术。该类别的方法依靠于面向某种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将ag-ent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象建模语言(尤其是UmL)的扩充以及用现有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来支持对基于agent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和设计。(2)基于知识工程。对基于agent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的进行依靠于知识工程(如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领域的逻辑概念、思想和技术。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agent视为由各种认知部件所组成的意向系统,比如信念、目标、意图等。代表性工作包括tropos,DeSiRe,maS2CommonKaDS,Styx,aaii等。(3)基于组织思想。这种办法的思想基础就是社会学和组织学,并且用这两门学科中不具体的定义来叙述描绘基于,在此前提下再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这些抽象的定义包括社会角色、社会组织以及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该办法的典型性工作有Gaia,aaLaaDin,Ro2maS等。①几乎所有的建模方式对软件开发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对开发的过程和程度协助,但是因为不同的建模方式运用的定义和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帮助的程度也不会一样。对于基于agent系统来说,每种建模方式都具有独特的理解认识。②如果用户面对的是agent的开发方法,那么就很难全面详细的掌握所有方法的优劣、之间存在的不同以及适合使用的场所等等。从而导致根据特点确定合适的开发形式的难度大大增加。③虽然每一种形式都有优势,但是几乎没有一种形式能集中所有的优势,有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劣势。④软件开发者之间和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之间要想随时实现即时有效的沟通很难,因为虽然大部分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都差不多,可是其实质还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形成一个保准统一、具有很大优势,还能被所有相关人员认可的方式,将是整个学术范围和工业范围内的努力方向。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必须要把各个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集中所有的有点,去掉所有的缺点。

2.2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

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程序设计模型,它的基础是agent软件系统的开发,基本编程是agent,而设计的目标就是agent的运行单元。程序语言对于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程序语言是程序员对编程改写目标系统软件的基础。目前来看,相关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几十种能帮助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的程序语言。通过分析这些语言技术层面上的不同,的一个必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该程序设计的语言。程序设计员可以通过它对目标软件系统进行编程和改写。到现在,人们总共提出了数十种。依据这些语言技术层面的差异性,可以大致对其进行如下分类: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语言笼统的分为以下几类别。(1)以LiSp技术为基础。这种程序语言以运用了LiSp的语法形式而得名,它就是采用和LiSp语法形式差不多的句子对agent的组成部分进行表达,也包括对agent系统的行为或者系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运用这种理论系统比较严谨的语法系统来进行编程和改写,对于提高agent系统的功能性有很大的帮助。运用LiSp的语法形式的工作分类有Shoham开发的aGent20、还有thomas开发的pLaCa、以及Davies和edwards提出的aG-ent2K1。(2)基于逻辑技术。逻辑系统包括一阶谓词逻辑以及时序逻辑等等,逻辑系统也可以作为agent的程序设计语言来使用,在程序编写的时候,就用逻辑系统来对agent系统的各种方式以及内部组成里进行表述和定义,例如相关知识、意图和信念、原子动作和规则等都可以用逻辑技术来表述定义。逻辑技术的理论系统和语义定义都相当严谨。因此运用了逻辑技术的agent系统可以作为定理证明器来使用,agent系统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证明定理的过程。它的典型代表有由Fisher提出的并发metatem、由Giacomo和Lesperance等人提出的Con-GoLoG、由Hindriks等人提出的3apL等等。(3)基于对象技术。此项面向agent程序设计的语言是在对拓展原来程序语言的基础上,运用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部件技术而形成的一种agent系统程序语言。它属于在语言级上对ag-ent系统程序语言提供支。通常情况下,这项技术都是把agent系统当成一个特有的对象,用agent内部功能的预定义软部件来编程和实现agent系统,它的前提是使用的软部件必须是一组已经封装的特殊类。运用这种技术,可以利用预编译生成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所描述的程序代码了,也可以把用户编程直接表述成能运行的代码,并且实现其在目标平台上运行的目的。最终生成能够运行的目标代码,还要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器对其进行编译。到2000年为止,面向agent系统程序语言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活跃到沉寂的过程,影响研究现状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问题。到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又再次掀起热潮,因为人们已经清楚程序语言的设计是软件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agent系统系统本身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提高,也必须要建立在程序语言的不断更新换代上。到目前为止,相关人员研究制定出的agent系统程序语言,通常都有下面几个特征:①原型化。程序语言本身就是已经固化的知识系统,实用性小。②研究性。程序语言并不能为人类工业化具体服务,只是用来检验一些理论是否正确可行。③非商业性。程序语言语言目前的开发系统环境都有待改善,其可行程度和简便程度方面的指标还不高。

2.3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

我们把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加快速有家高效的完成agent系统的一组软件,称作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它能够有效支持agent系统在原有的定义和技术的基础上,对agent系统进行开发,比如它可以为开发提供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系统实现和验证等等。最近几年年,有关这项技术的研究逐渐升温,到现在为止,学术范围和工业范围已经公布了数十种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而且其种类还正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虽然其种类繁多,特点也各有不同,可是总体来看agentCaSe工具和环境可以分成下面这几类:(1)开发包和可重用库。开发包与可重用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软件开发成本。对于agent软件开发也是一样。对于当下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如针对于软件语言开发类的Java、C++等。其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包和可重用库如JatLite,microsoftagent实现二次开发。实现创建agent的软件系统(包括agent类、agent接口)的软件重塑,从而集成可用的软部件系统。(2)体系结构框架。面向agent的体系结构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是非常普遍的,而针对于CaSe工具环境的结构数目也是非常多的(如openagentarchitecture,JaFmaS等)这类工具框架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软件运行机制,实现内部体系的运作,构建快速通道agent。(3)开发工具集。开发工具集工作环境通常只有独立一个,这样是为了后期处理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主要代表有agentBuilder,Zeus等,其主要价值是用以支持软件开发人员对目标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和测试等。(4)基础设施和平台。基础设施和平台主要是为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提供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安全服务、目录服务、移动服务等在类的基础服务,目前在我国主要流行的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主要有Voyager,aDe,Grasshopper等。综上所述,在对面向agent的CaSe工具和环境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远的立足,但是就使用价值和使用情况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我们就要避免当下基于agent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①人机交互的困难;②对象混乱,没有实现一对一的使用模式;③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支持;④市场通用价值。

3问题和挑战

面向agent软件工程远未成熟,离工业化、大规模的应用尚有很大的差距,还不能为广大软件开发人员所接受,尤其是要成为一种主流的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

3.1基础理论

人们很早以前就认识agent理论的重要性并于1963年开始萌发了agent理论研究的研究思想,但是知道20世纪90年代年后人们才真正意义上上的重视起来并着手开始研究。自从人们认识到agent理论的重要性以后,大量的科研人员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agent的理论还是具体的实际应用人们丝毫不放过任何可以进行研究利用的方面。鉴于整个软件系统的质量的好坏受agent的性能的影响,在我们实际通信中就要按不同的要求设计出高性能和高品质的软件系统。对于用户的不同要求的用户安装不同大小和功能的系统。因此,对于agent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掌握得非常牢靠才行。早期人们研究的这个agent理论模型对原理进行了合理详细的解释,它主要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他把微带辐射单元看成了一个在水平方向上不会产生变化的线状的BDi逻辑和模型,而在长度的方向上,电场进行的时余弦变化。我们这样就可以把他看做是拥有两个开路端的原型化语言aGent20及其解释器。对于这个等效的解释器,我们可以把贴片表示为,且他们做的是相同方向的激励并且都是向地面上方的半空进行辐射的缝隙。不仅如此,科学家还给出了进行这个简单计算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只适用于工程上的计算,但是只能够运用意图理论和自主计算理论这两种类型。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面向agent软件工程而言是极为重要,他们将为面向agent的工程实践技术以及工具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关键技术

(1)软件开发方式。通常情况,软件开发方式主要是语言建模与过程开发的有机融合的过程。针对建模语言来说,如果技术标准进一步统一,那么我们可以完善对应的针对agent的建模语言。这要在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简洁性之间做出考量,包含形式化以及半形式化的语言表义基础,展露多视角、多非具体方面的思维,给予适当的语言设备以表示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特性,比如自然抽象和封装这两方面,可以在维持繁琐agent系统基础上进行效果性显著的建模。针对建模过程来说,必须给予明确的释义过程以维持针对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项目。特别是因为在软件开发中常常会出现非同一抽象层次、非同一视角的该系统模式,但是众多系统模式从内在逻辑上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必须给予科学的技术援助以维持模式的转化,必须针对模式间是否一致做出抽查测试。(2)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当前,我们对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软件模式层次探讨还不够深入。一些针对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与agent类系统的技术方式的具体实施是通过基础模板来实现的。如果用对象类和对象来比喻agent类和agent的话,那么对象类是agent类,对象是agent。可以这样说,在agent系统软件模板和agent基础之上的两者关系不但是实际比例关系,还可以包括动态绑定之间的关联性,来切实显露agent的相关特性、展现agent技术优点和适应非静态、非封闭系统研发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更要通过其他科学方法以探讨、设计规划与阐释在agent系统基础上的软件整体层次,还要凝练和总结出各式各样的设计规划模板。我们在探讨设计规划模板和软件重新的时候,必须要立足于agent软件开发建设产业,这样的广泛运是十分重要的。(3)程序设计思想和语言。目前,针对agent系统设计开发的语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数不多的受众是理论界的学者和研究员。同时,使用针对agent程序设计开发的语言系统在消费市场上并不多见,远远跟不上C++与Java的使用程度,它还是不成熟的技术,因而吸引不了许多软件工作者的青睐,也无法打入软件工程的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对agent系统设计开发的探讨还不够深入,现在无论是理论界和生产中还没有出现针对agent程序设计开发理念的系统,以控制agent设计语言开发和编写结果软件系统进的程序。一些系统设计语言的开发是根据人工智能专家的理念产生的。虽然该语言在具体使用功能上可以稍微适应针对agent程序设计的需求,然而针对系统自身的简易实用性没有注入很多精力进行研究。针对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究需要尽可能吸收自主研发的agent执行机制和该系统的整体层次的相关经验。

4结论和进一步研究

针对agent的软件设计开发展现了和现在不同的主要采用的技术思想方法。将此用在维持繁琐系统的工程设计研发上,既是软件开发技术的全新尝试和典型模式,同时也为网格、普适计算与语义web等相关研究给予了良好的范例。所以,这几年理论界与其他科学界十分青睐针对agent软件工程的研究工作。有的人断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工业技术革命。针对agent软件工程设计研发的理论研究,agent软件工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其主要贯穿了其他学科的很多知识。在技术手段上融合了当下研究最为热门的学科。例如社会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认知科学等。使得agent软件工程复杂的运算系统得到了简易处理。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agent软件工程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学科价值优势。比如,在虚拟计算机研究领域,就利用到了agent的概念和思想。其起到的作用将更加将计算机的分布资源实现按需整合。这极大的将面向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价值推向市场化。一方面,计算机等计算与agent软件工程的有机融合将会拓宽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计算之间的搭接显露了agent软件工程的应用缺口和使用价值定向。使得今后的agent软件工程研究更加趋于方向化,目标研究。这将会使得为面向agent软件工程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广阔的应用背景。

参考文献:

[1]潘卫华,潘卫红,孙淑琪.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1).

[2]尹章才.一种新的编程方法——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J].信息技术,2002(3).

[3]王昱,周成平,丁明跃.基于多的网络图像下载模型的设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4]何卫平,蔡鸿明,秦忠宝,李冰.面向工业造型设计的产品设计定位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4).

[5]党辰,王嘉祯,王素贞.基于组件的移动agent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

[6]周文军,刘斌.面向agent技术[J].微处理机,2009(1).

[7]赵少东.面向对象与面向agent的比较[J].现代计算机,2005(11).

[8]刘霞,吕翠丽,赵鑫.agent软件技术应用实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9]潘卫红.移动agent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

[10]张宇晴.agent在分布环境中的工程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

[11]黄达安.基于mobileagent的K-webServic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暨南大学,2006.

[12]於蓓蓓.溪洛渡水电站场内交通系统层次多系统及其决策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13]高雅田.基于agent的油井作业施工总结智能分析系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

[14]朱莉丽.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电子商务框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6

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单一自然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失效且遭到公众的质疑,生态管理理论出现了,并在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实际应用.生态管理是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原理去管理生物和自然资源系统,以实现长期的生态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生产能力.生态系统管理的最初目标是保护、恢复和保持生态的整合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提供鱼类和野生物的栖居地,为社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木材、饲料和自然资源可再生的机会.国内专家学者对生态管理做了大量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于:(1)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目标、基本框架、管理理念及一般方法进行了探讨[1-2];(2)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完整性与边界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生态系统演替与系统动力学特性,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模型与数据收集与监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双重性等生态学基础问题探讨[3-4];(3)流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管理模式研究[5-9];(4)产业转型与复合生态管理机制研究[10-1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70433001),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及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晓清博士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管理研究”(79900021)、“工业生态系统资源生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70773109),对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1];(5)不同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12-13].国外对生态管理的概念、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4-15],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17].很多专家、学者还探讨了国家公园、淡水资源、近海渔业资源、野生资源等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以及生态管理经验、政策和其它相关问题[18-20].Scottparsons[21]总结了最近几年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tissott[22]对夏威夷半岛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案例研究,提出了生态管理所遇到的挑战及其策略.文献[23]探讨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并从科学、法律和政策方面研究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应用问题.DavidLindenmayer[24]分析了澳大利亚温带林地管理所涉及的生态学,管理学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而保护、管理温带林地的生态系统方法.文献[25]分析了实施有效的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所面对的问题,给出了跨界实施陆地生态管理的建议.文献[26]分析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有贸易等人为扰动的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文献[27]认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支撑系统的资源、经济、人类、文化所集成的生态系统,提出了多学科的管理知识框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管理的使系统有效运行的概念模型.

2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能值理论和能值分析(emergyanalysis,ea)方法是由著名生态学家、克莱福奖得主、“系统生态学”之父odumHt为首创立的[28].物质和能流核算论(materialandenergyFlowaccounting,meFa)通过跟踪社会-经济物质和能流,评估与之有关的生态系统中的相关布局和作用过程的变化,来分析社会-自然互馈关系的重要方面[29].meFa的理论基础―社会-经济代谢,该观点对可持续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系统生态的角度,解释社会的生物物理结构,能够在社会-经济变量与生物物理格局和作用过程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30].meFa模型可以分析物质和能流、土地利用、Hanpp以及其他许多与社会-生态系统内涉及可持续性的作用过程有关的变量之间的关系[30-32].国内学者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33-36].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闻大中[33]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系统提出了能值分析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蓝盛芳曾师从能值理论创始人odumH.t.,将系统的能值理论带回国内[34],而后运用该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严茂超和odumHt共同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并于2001年对中国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的能值进行分析与评估,给出了分析采用的能值折算和能值转换率指标,为后来的研究者研究中国的生态经济系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5].文献[36]也运用能值理论研究了不同领域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用该理论与方法对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的成果发表.

3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研究.北京科技大学李祥仪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区资源开发中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79770010),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分析了系统动力机制,提出了矿区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汤万金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矿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规划理论及其实证研究”(79970109),对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王广成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区生态健康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70173034),对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矿区生态承载力理论、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及综合评价理论及矿区生态系统健康预测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中国矿业大学陆兆华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矿区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70273050),对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风险的识别方法及评价方法、控制策略进行深入探讨,综述了中国煤矿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技术措施.国内学者对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也进行了持续研究.中国矿业大学魏晓平[6]博士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矿产资源最佳耗竭理论的二元性研究”(79870051),探讨了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中国矿业大学王立杰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西部能源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研究”(70173046),提出了我国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优化配置战略.矿区生态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中国矿业大学王震声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矿区产业链延伸的机理与风险控制研究”(70273049),研究了煤炭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机理及风险控制策略.大连理工大学武春友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转型与管理研究”(79970023),对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战略进行了探讨.周德群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业城镇演变规律与风险规避研究”(79970091),探究了矿业城市的发展规律及风险控制机制.中国矿业大学张青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耗竭型企业发展演变机理及其蜕变战略研究”(70172038),对煤炭企业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志宏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业城市转型成本及转型风险规避研究”(70572071),对矿区环境可持续实现模式、产业转型效果进行了研究[38].仇方道博士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与可持续性研究(40635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产业生态时空格局及优化调控研究(40571041)等有关产业生态系统课题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与理论分析框架、适应机制与模式[39].国内学者对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进行大量研究[40-41].通过分析煤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机理,研究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演替规律,提出了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途径[42].采用多学科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构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相关技术体系.针对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模糊评估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估,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43].

4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7

[关键词]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02-01

一、绪论

在矿山开采设备中,液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和其他机械作业的系统相比,液压系统属于内闭装置,和整体效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旦发生了故障,基本上都存在于内部,很难对故障原因进行排查。尤其随着矿山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开采环境也在逐渐变的恶劣,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频率也在增加,对矿山开采的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矿山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出现的原因和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加强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查的重要性

在当前矿山机械中,由于具有动力大、噪音低而且传动平稳等一系列优点,使得液压系统在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液压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流量大、系统压力高,在加上在使用过程中液压系统泵站相对比较集中,各个处所的环境受粉尘、温度、水蒸气以及震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一旦液压系统中出现了故障,就会直接降低工作效率。而且,由于液压系统中的元件与油液都处于比较密封的管道和壳内,通过肉眼很难直观的进行发现,因此,采用相应的检测诊断仪器对其进行检修和维修,仔细分析存在的故障,以提升矿山的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矿山机械液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故障

1、控制失效

在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中,高效的控制是前提,如果控制系统失去了效用,就会使得液压系统处于失控状态,甚至还会停止工作。常见导致液压系统出现控制失效问题的主要故障有安全阀出现故障、从而带来了数值设置不准确,引发阀门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安全阀对水量的控制过低,不能实行油温的快速调节,由此导致液压系统出现控制失效的问题。

2、压力不足

在矿山机械液压系统的运行中,压力是保持其正常工作的,如果出现的故障导致了液压系统在欠压下工作的时候,就会对生产效率带来影响。例如,液压系统中油箱内的油量不足,不能满足液压系统的压力需要。液压油的温度过高,也会使得大多压力能量被浪费,还有电机失效等等。而一旦液压系统出现压力不足时,就会带来系统处于非常的供油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液压缸作业时,产生运动不足或者过度的现象,同时液压系统的缸内发生较大碰撞或摩擦,形成过大冲击,影响液压缸的良性状态。

3、噪声过大

通常情况下,当矿山机械液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各个设备与装置单元之间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相互之间不存在着干涉的问题。而一旦各装置、设备单元之间出现了矛盾,就可能会出现噪声故障,对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比如,液压泵在运行状态时,经常会因为压力或震动引发噪声,形成瞬间吸空,导致过滤器出现大面积堵塞,由于吸油管与液压原料的距离比较近,会有很大的概率感染液压泵作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噪声故障,严重的时候还会带来液压泵停止工作,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四、矿山机械液压系统中运用的主要故障诊断技术

1、主观诊断法

主观诊断法是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对维修操作人员的主观经验要求比较高,其主要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诊断设备,借助于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对产生故障的机理、位置以及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而主观诊断法又可以细分为逻辑分析法、直觉经验法、堵截法以及参数测量法等等。以常用的直觉经验法为例来说,其主要综合对看、听、闻、问以及摸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上,对液压系统故障产生的位置与原因进行判定。具体来说,一要看,主要对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在运行、速度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异常,同时还对液位高度、外泄漏与否以及油液变质等进行观察;二要听,听的对象主要是马达和泵,听它们是否产生了异常的声音,或者是否有溢流阀的尖叫声;三要闻,也即是通过闻来判断油液是否变质、轴承是否有烧坏的气味后者油泵是否存在着烧结的问题;四要问,通过对液压系统操作人员的询问,对液压系统平时的运行工况进行了解,以及有无异常事故或者进行其他方式的故障排除和保养策略;五要摸,维修人员通过手动触摸液压系统执行元件的表面,观察其是否振动、油温以及冲击方面有所不同;

2、仪器诊断法

和主观诊断法相比,仪器诊断法的准确度是非常高的,其能够精确地对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温度、振动、流量、噪声以及油污等各种情况进行显示,并判断出最终的结果。当前应用在矿山机械液压系统中的诊断仪器主要有通用、专用以及综合型三种类型,而其中又主要包括声学诊断法、热力学诊断法、铁谱记录法等等。本文以铁谱记录法为例,其主要是通过对铁粉图谱进行分析,根据记录图片磨损粉末、颜色以及大小,准确判定液压系统腐蚀、磨损程度和位置,并对液压油的污染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实现在线检测、预防之目的。

3、智能诊断法

虽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智能诊断法开始在液压系统的诊断中成为一种主流的诊断技术。智能诊断法不仅诊断精确、快速,操作简便,而且具备信息化的典型特征。比如,应用当前主流的专家系统,能够对仿真测试进行实现,并将液压系统的故障快速进行定位,与此同时,能够将故障数据采集到微机内部进行诊断操作,在诊断操作之后为维护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维护措施。随着目前专家系统的进一步应用,网络诊断方式也开始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从而体现出了高速诊断的特性。

五、结束语

总之,液压系统作为矿山开采设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对其故障诊断和排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相信,随着未来故障诊断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运用的液压系统一定能够更加正常的运转,从而为矿山开采生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于立忠.对矿山机械电子设备的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1:175.

[2]李红林,李先龙,朱绍旭,孙伟.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分析[J].科技资讯,2014,23:78.

[3]冯良祥,段志善,滕维淑.Bp神经网络在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0,05:132-133.

[4]李胜强.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a].北京卓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矿业装备》杂志社.现代露天采矿装备现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卓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矿业装备》杂志社:,2010:2.

[5]杨凯.矿山机械液压系统故障问题的诊断技术及排查要点研究[J].南方农机,2015,09:84+92.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8

关键词:国际化;本地化;多语种软件系统;数据库

1前言

随着一些应用软件的国际化,不同国家的用户对软件的操作界面提出了多语种化的需求。如果软件具有多语种支持能力,则不必为每个语种开发其相应版本,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软件的使用灵活性。

如何在一套软件系统中解决语言环境不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要求在软件系统设计时是面向多种语言的,因此,软件编程阶段时就不得不设法解决软件的国际化。

所谓的“国际化”是指把原来为英文设计的计算机系统或应用软件改写为同时支持多种语言和文化习俗的过程。在软件创作的初期,一般的编程语言编译、开发都是只支持英文的,为了适应更广的语言和文化习俗,软件有必要在设计结构和机制上支持多语言的扩展特性,这一过程称为国际化。

一个国际化的软件系统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有一个附加的本地化数据及拥有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执行的能力;文本的元素,比如状态信息或GUi截面的标签,不是直接写在程序中,而是被存储在本地化的数据中,并且能被程序正确的动态的使用;支持新的语言时,不需要修改程序,不需要重新编译;对于文化差异的数据,比如日期和货币,必须根据用户的语言和习惯显示不同的格式;可以被迅速本地化。

2系统分析

一套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软件本身和操作系统的支撑。现在流行的操作系统有多种语言版本,而且,中文版操作系统已经完全支持中英文的录入和显示,在此无须考虑操作系统的语言支持问题。对软件使用者而言,软件系统操作语言障碍是影响软件使用效率的最大问题。因此,在多语种软件系统设计时,必须提供多语种版本的选择或切换功能。

目前软件界面多语切换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使用配置文件和第三方多语种控件。使用配置文件时,多种语种数据存放在用户可见的文本文件中,因而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损坏。而使用第三方多语种控件时,如果输入大量的多语种数据,这些数据都编译到可执行文件中,导致系统载入速度变慢,性能降低,另外如需修改某些翻译值,则必须重新编译,从而给使用带来不便。本文使用的动态数据库载入方式配合面向对象编程的继承思想,可以避免上述缺陷。在数据库中可以录入大量的多语种数据,减少可执行文件大小,系统启动快;当系统损坏或重做系统后,可以使用数据库恢复机制,恢复系统数据,且不影响其他数据的使用。

作者归纳出与该系统实现有关的两个主要方面:

系统界面主要包括:标题栏、菜单、工具栏、状态栏、mDi子窗体的label标识、按钮标签、快捷键提示等;

人机交互信息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提示信息、帮助信息、出错信息等。

3系统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结合系统开发工具和数据库所提供的功能,笔者提出实现多语种软件系统的一种通用方法:将系统界面信息和交互信息归类合并,动态地从数据库表中提取系统界面和人机交互信息所需的显示内容,并通过改变系统全局变量来提供中英文实时切换功能。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都是把界面中的各种栏位标识在程序设计阶段设定好,这种方法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下可行,但在多语种集成环境下,界面的语言显示方式由用户选择,因此,必须选择弹性的开发方法。

换一种思路,直接从数据库表中提取系统各个栏位的中(英)文标识,而且,针对每一个所要显示的内容,在相关表中建立两个字段分别代表该标识的两种语言显示内容,通过系统全局变量(boolean类型)来控制两种语言使用环境。

然而,在系统设计和软件实现中,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果对每个数据库表及其字段都设置中英文两个方式,再通过程序调用,这种方法可行,但浪费数据库资源,并且在程序实现时较繁琐。

经过对多语言软件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的仔细分析和反复实验,并考虑该实现方法的模块化和通用性,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而又高效的实现方法,即:新建与中英文语言版本转换相关的三个数据库表单,采用组件方法开发了对应的三个类。

说明如下:

Formname表:该表单与系统主菜单有关,包含所有数据库表单的中英文名称,提供mDi主窗体的菜单显示内容;

Fieldname表:该表单包括全部数据库表及其对应的所有字段的中英文内容。提供mDi子窗体中的栏位标识;

Systeminfo表:该表单包含人机交互信息和标题栏、状态栏、按钮标签、快捷键提示等的中英文字段;

Clsmenu类:和tablename对应,包含与中英文菜单转换有关的函数和子程序,其中最主要的子程序是SetmenuCaption,该子程序根据系统全局变量来设置mDi主窗体的中(英)文菜单;

ClsField类:与Fieldname表对应,包括与mDi子窗体中的栏位标识有关的函数和子程序,其中主要的子程序是GetFieldname,该子程通过调用Fieldname表提取label标识的显示内容;

Clsinfo类:与Systeminfo表对应,其中的主要函数是Loadinfo,负责调用Systeminfo表单,提供系统人机交互信息和标题栏、按钮标签、快捷键提示等的显示内容。

在软件实现时,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该方法提供了两种工作方式:

(1)在用户登录时,可以选择系统的语言环境(中文或英文),系统将以用户所选的语言作为系统运行语言;

(2)在进入系统后,利用热键可自动切换系统中英文语言环境。

其中第二种工作方式的部分实现例程如下:privateSubForm_KeyDown(KeyCodeasinteger,Shiftasinteger)

ifKeyCode=vbKeyF5then改变系统全局变量

ChangeGlobleVar

调用Clsmenu类,初始化中(英)文菜单initmenu

‘调用Clsinfo类,设置界面中的标题栏

‘按钮、状态栏、快捷键提示信息。

Setwindowinfo

‘调用ClsField类,设置mDi子窗体栏位标识

GetLblCaption

endif

endSub

4结束语

以上介绍了中英文语言环境集成的软件实现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在保障系统商业规则和业务流程满足国际化的前提下,系统地使用语言可以根据需要来拓展。即可以使用日文、韩文、泰文等语言环境,形成双语的中/日、中/韩、中/泰等应用系统,或者只选择其中一种语言环境。这样就为国产软件的国际化创造了必备的前期条件。在系统设计时采用面向对象编程的继承思想提高了代码的利用率,不仅保持了应用软件界面的一致性风格,而且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华宇.Java的国际化和本地化原理及解决方法[J].微型机与应用,2001(11):32-33.

[2]包竹苇,李淼,张建.Java网络传输中字符编码问题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04):93-95.

[3]许晖,李涓子.J2ee系统国际化问题的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5(18):79-80.

[4]苏红帆,黄宁宁,韦录丰.windows环境下软件国际化开发的解决方案[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4):279-283.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9

关键词 操作系统 教学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直在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受到重视。作为计算机系统上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本身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新型主机操作系统,让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步伐,是适应新形式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业界流行的优秀、先进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一般学校的教学中,多是以UniX等常见操作系统为实例及实践环境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UniX、windows等在可靠性、可用性、并行化、共享性、安全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远逊于目前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从1964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0年以来,iBm推出的更开放更可靠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使得主机操作系统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基于技术的先进性和社会的需要,从2006年开始,我校计算机专业开始开设“新型主机操作系统”选修课。主机操作系统先进、庞大、复杂,和常见操作系统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我们从实践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1 建立先进开放的实践环境

由于主机界面和常见操作系统界面差别大,学生普遍感觉入门难,因此保证随时随地的用机,方便逐渐熟悉主机,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加入iBm主机合作项目的9所高校之一,我校拥有iBm公司2005年捐赠的一台大型主机Z900。在此有利条件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主机实践环境,包括Z/oS操作系统、RaCF安全子系统、CoBoL语言、DB2数据库、pL/1、CiCS中间件等。主机全天候24小时免费开放,学生可以不分课内课外,随时接触主机。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系统环境紧密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相应的主机操作演示,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48个课时的学习以及不限量的课后用机,学生从对主机完全陌生,到逐步熟悉并最终喜爱。例如对于Z/oS操作系统的字符界面从不喜欢到喜爱,不仅是因为熟能生巧,更是由于字符界面的快速和优于UniX字符界面的风格,而Z/oS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是让同学们乐于使用它。

2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2.1联想+对比教学法

由于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不同于常见的windows、UniX系统,初始学习时,大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扑面而来,学生十分陌生,难于理解,难于入门。针对这个拦路虎,我们想到联想+对比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联想和对比,增进对新概念和新术语的理解。

首先,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大多数选修该课的学生都先修过”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同时熟悉UniX、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教师采用对比法,将UniX和Z/oS中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对照,达到了快速增强学生理解的目的。

2.2研究型教学法

作为研究型大学,我校在人才培养观上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也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十分重视学生研究型思维的培养,采用研究型教学法,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学习法中,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发现、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思维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体会到了发现、探索、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了研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主机通道技术发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提高系统效率是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为达到此目标,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高速CpU和慢速i/o设备速度相匹配。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改进早期主机CpU和i/o设备串行工作的方式,减少CpU的等待时间,而并行工作方式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入通信控制器、通道技术,实现了主机、通道、i/o设备的并行操作,达到了提高系统效率目的。

2.3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

主机操作系统课程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大致相同,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加深学生对主机系统的了解,我们略讲这些内容,而将重点放在二个方面:①主机操作系统的优势和新技术②主机操作系统难点。

例如,在新技术方面,教师重点讲主机的虚拟化技术。这项技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不断发展着,并一直处于虚拟化技术的顶尖位置。除了“操作系统原理‘中讲到的存储虚拟化(这部分简略讲解),我们详细讲解服务器级虚拟化LpaR技术和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技术,让学生明确了不同层次的虚拟化适用于解决不同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入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如LpaR中新出现的微分区技术,同时将主机虚拟化技术与目前同学们熟悉的x86平台的Vmware和Virtualpc这两个虚拟机软件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明白了不同的虚拟技术以及主机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同样在教学中重视教学难点。在开发程序时,主机的编译和调试软件使用复杂麻烦,学生开始时难于适应。因此我们增加了课时,通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不同实例演示编译和调试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难点设计实验题目,组织上机实践,增加学生对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强度,使学生很快适应了主机的应用环境。

3 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上,在常规的总成绩=期末成绩+作业+上机+考勤的基础上,引入了iBm主机Z01全球认证考试。Z01考试由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化认证考试服务公司美国prometric提供,采用英文方式的全球统一试题,主要考核主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全球认可。学生可免费参加Z01考试,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考量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符合国际化办学的潮流,同时将来这批学生择业时,大量的需求来自软件外包业,而国际化的证书可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4 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重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利用我校和iBm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参加iBm全国主机应用大赛,明显提升了学生对主机的理解和应用开发能力,起到了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在2007年全国主机应用大赛中,我校代表队成功进入决赛,并取得了优胜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机技术的热情,教师还推荐学得好的学生申请iBm实习生计划,进入iBm公司主机部门实习,通过和iBm主机团队的共同工作,学生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更加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篇10

目前,许多企业已初步实现了财务会计电算化,这种会计电算化系统基本上只能提供原来由手工会计提供的一些传统会计报告,不能为现代企业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及时地提供有用的可靠信息,于是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的普遍现象,也是会计界和会计软件开发商应当着手解决的紧迫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

企业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快速提供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加工的效率,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满意的服务。要实现对这一系统功能的完善,除了有必要的资金外,还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必备的人才。一般地说,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3类人才:系统分析师、系统维护人员、系统操作员。系统分析师不仅要具备软件开发的知识,而且要精通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技术,他可以主持系统完善的全部工作和整体设计。系统维护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同时还应熟悉电算化系统的会计和管理基本知识。②管理工作基本规范化。它包括:计量规范、标准成本体系、规章制度、数据收集和传递基本程序等。

一、采取的策略

会计电算化系统要从原来的单纯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开发成为具有支持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策略是多方面的。

1.摒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策略,强调以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为主,并与计算机技术良好地融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要适应先进的企业管理需要,其关键在于系统开发人员对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有较好的掌握,再使用计算机实现这些方法和技术。因此,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时,应当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性,不能单纯从会计子系统的目标出发,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尽可能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拓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以适应于企业的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

2.打破以企业管理现状为基本需求,采用以会计、理财、经营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导出的新的需求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善的基本要求。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非常强调系统用户的需求,要求系统开发的会计软件应当适应企业管理现状的需要,这只能简单地把会计系统模式和管理模式做一次移植,采用这样低水平的应用软件,即使装备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也无法促进企业经营控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我国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低,会计信息系统效率低,会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出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才能促使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尽快更新,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国外较成熟和先进的会计商品化软件一般都是按照国际先进的适用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共性及新型的管理模型进行开发而成的。目前,我国会计商品化软件的功能基本上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若要完善这一系统,一般可采用与软件开发商合作或者由有能力的企业自行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这样会给企业管理人员造成一种必要的压力,并迫使他们去改变落后的管理现状。21写作秘书网

3.改进以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主的习惯,主张以财会人员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导。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经济信息,又通晓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因此,应当将精通理财和管理技术的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从目前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来看,若是单纯外购的商品化软件或由企业自身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际的运行效率和效果都不令人满意,而且安全性能较差。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开发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很难发挥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的。

二、实施的方法

要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系统的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相配套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明确系统完善的目标。系统完善的目标是:大大改进企业的会计信息在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经营效益。原会计电算化系统仅着眼于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会计数据准确度,要想完善这一初始系统,应当:①采用网络联机系统,所有的数据从经营管理现场适时收集,及时处理,快速反馈。②实现会计反映和经营控制一体化,强调扩充经营控制的功能。③实现会计、财务、生产、销售集成化系统。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从产品开发研究、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到理财活动应当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联成一个有机体。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当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为基础,完善扩展而成,这样可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2.注重分析,系统完善按统一规划进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的是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因此,在做系统分析时,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所需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的流程,并了解它们与财务目标的关系,使完善后的系统不会偏离整体设计,同时也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而造成数据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便于建立一个优化的、综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3.选择适用的设计技术。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应选择流行的模块化、标准化、网络化技术,应当使系统既具有联网实时处理又具有单机批处理的灵活性。在代码、数据结构设计上,采用标准化、统一化格式。在人机界面设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