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59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习作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4-01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吃力、对语文的兴趣并不高,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好的切入点,切实提升高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高中语文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条全新的基本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其的教导作用上;第二,新课标加强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均衡发展;第三,新课标注重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相结合为原则,力争构建一个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它强调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中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思维品质和文化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等成为了目前高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脚步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一贯认识的首要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尽量运用生动、有启发意义的语言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探索式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高高在上,扮演的大都是“严师”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要求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老师,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的沟通、交流。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老师也不易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因此,这也就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等问题。同时,由于高中生学习负担的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这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会发生学生和老师相对抗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因此,老师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主导、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一般而言,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的紧迫性,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结构的合理安排,巧妙融合各知识点,既要有知识的传达,又要有讨论和启发。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尽力设计一个合理流畅的教学结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安排,统筹布局和安排教学工作,使学生充分享受和喜欢语文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坚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应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增加学生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和指导之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练习,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解决的问题、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老师生硬的传授所达到的效果强很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乐意根据世纪的教学任务,恰当运用多媒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质。比如在教授《雷雨》这篇经典戏剧的时候,教师就不用做长篇大论的分析,可以直接播放舞台话剧片段,让学生随着演员的精彩表演,走进喜剧的天地,深入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更加合理地把握人物性格,对课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形象性,通过声光电的物理展现,让学生的头脑全面激活,帮助他们更深入的领悟语文的神韵,在多媒体教学中吸引学生的观赏兴趣和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需要加强师生合作能力,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支撑,不但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更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应当树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付书平,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年14期。

[2]陆美玲,对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09年13期。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环境、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其中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教学环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不能将语文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存在问题,对学生的管理有两种极端方式,一种是放任不管,讲完自己准备的内容以后就算“完成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另一种是过于严厉,课堂中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剥夺学生的发言权。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惯有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另外,中职院校自身教学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对专业技能非常重视,却忽视对基础文化学科的教育,没有设立合适的考核标准,学生因此不重视语文这门学科[1]。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

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升,教学环境自然会改善,因此,要想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首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看待事物时会有自己的视角,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观点有差别只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2]。

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小说时,要将重点放在对主旨的分析上,简述文章内容以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女主角是怎样一个人?有的学生会说:女主角爱慕虚荣,为了一条假项链付出自己的青春,这是她虚荣的代价。还有的同学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女主角坚强勇敢,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项链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从文章中找到细节作为自己的论据,此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再次仔细品味文章,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依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有差异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如果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反而不会取得理想效果。改革后的教学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及个性特点,并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进行“差异化”教学[3]。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这篇诗词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学生擅长朗诵,教师就在课堂中叫这些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诵这篇文章,如果学生不擅长朗诵,但是对文字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就鼓励这些学生分析诗中经典的字词和句子,如果学生擅长总结和领会,就鼓励他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用雪景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布置作业时可以体现出差异性,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求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除了基础知识外,还要让他们收集一些关于雪景的句子,并分析好在哪里;对于基础知识非常好、理解能力很强的同学,可以要求其课后查找关于本篇诗词的历史背景,并将背景与诗词联系起来,谈谈自己有没有新的感受。这种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并且在课堂上和课后都有所收获,逐渐进步。

(三)完善评价机制

以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都依靠期末一张试卷,存在盲目性,往往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精髓,将重点都放在考试上。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使用更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水平。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学生平时表现打分,不仅考量出勤率,还要考量其平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及是否在这一学期中取得进步,也可以在期末考核中加入面试环节,主要评价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就是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水平,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科学方式检验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特长开展“差异化”教学,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综合考量,以更科学的方法检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凌辉.如何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5,9(11)06:207.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文言文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教学方式,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有效性极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高,这就要求对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多诵读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语言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学会正确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地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好奇心,自然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要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文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自然有利于文言文教学。

二、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路技术发展,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优势,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如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人物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教学。

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习任何知识,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一般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端正,而学习兴趣较淡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同学,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消极怠工,提不起学习劲头。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想在新课标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兴趣盎然。对于文言文原著来说,读写起来很枯燥,并且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影视作品,如《聊斋》、《西游记》、《三国演义》、《于丹论语讲座》等,先用这些影视作品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激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拿巧妙设疑来说,高中生好奇心较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这是教学误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消化和吸收解决相关问题。由于学情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相关问题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至于“探究案”内容,学生可以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或者从课堂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中得到启发。如《鸿门宴》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三个小组按照故事情节“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然后由优胜小组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合理利用配套练习册,命一套30分值的检测题目,当堂检测或下一堂课检测。通过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探究意识得到激发,寓教于乐,学习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重视积累,及时反思

文言文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篇幅总量上算是不多的,在有限的文章中个个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无论是学习内容,文章中的词汇应用、思想表达、实虚词使用、作者代表,还是其他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都有所涉猎,这些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必然会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和梳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重点文言文知识、处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用法、表达方式都要做好规整,并且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这些都会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力提高还有赖于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董文汇.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考试与评价,2S012(05).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2.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方法论语文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47

2003年,我国颁布了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应该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到英语教学中。新课标颁布之后,人们对文化教学越来越重视,大家意识到想要成功地实现英语教学目的,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试图总结一些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都试图给文化下一个全面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ta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到“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在广义民族志的意义上,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转引自刘静,2006)。”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能反映文化其他部分。与此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使用。总体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如果不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想学习好承载着该文化的语言知识不不可能的。其次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该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我们主要从教师、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态度、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以及了解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途径,教师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1.转变部分教师及学生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只重视语言教学的观念,加强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时候,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英文歌曲或电影给学生提供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机会让学生轮流的介绍一些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排演一些英文的小短剧,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文化知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构成的。学生对文化知识方面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经常进行文化教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加大课堂上文化教学的比重。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例如在遇到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试题时多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单独的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多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首先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接近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意义的情景,例如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缺少文化知识而产生的交流障碍的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避免了在真实的交流中出现这种问题。

最后,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教师应该将教材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将教材中比较零散的文化知识系统的介绍给学生。当教材中的文化信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原文书籍等渠道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知识。

3.减少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当前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课业负担重,高考不直接考文化知识,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缺乏指导性的师资培训。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这些障碍。

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的压力,学生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也是因为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试卷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例如,在试卷中加入一些考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试题。此外出题者在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时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涉及到文化知识的文章,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方面,虽然和以前相比,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加大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但还是不能满足一部分教师的需要。因此,除了教材之外,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关于文化知识的书籍、杂志等。教师也应该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最后,关于师资培训方面,要加强对英语教师进行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求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4.探索学习文化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教师的课堂传授、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阅读相关读物、同外国人交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因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来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寻求更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文化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选择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其次,教师还可以选择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学生不但可以很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也有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生活中避免犯文化方面的错误,进而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交流障碍。

再次,学校要开展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选修课。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有关文化知识的选修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原版英文材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能通过这些材料了解这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学生们学习地道的英语,也能避免他们在交流中出现“中式英语”,从而使其能更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中英语文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对教师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秀清.高中英语的跨文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4(9).

[2]刘静.文化语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傅山云.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2007(7).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文化渗透课程标准词汇渗透语法句法渗透研究性学习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谈几点看法。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要想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1.词汇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例如,英语中的“dog”并不是都要译成“狗”。luckydog(幸运的人),bigdog(大亨,要人),clever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而在一些汉语词汇中狗却带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另外,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我们说的“红茶”是英语中的blacktea而不是redtea,红糖是brownsugar,不是redsugar,blackcoffee是“不加牛奶的咖啡”,greenhand指的是“新手”,Helooksblue.(他看上去情绪低落。)我们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

2.语法、句法的渗透

汉语句子注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比较注重句子结构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合理。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willplaywithdollsequippedwithpersonalitychips,computerswithinbuiltpersonalitieswillberegardedasworkmatesratherthantools,relaxationwillbeinfrontofsmelltelevision,anddigitalagewillhavearrived.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我们在理解英语长句时就要分析出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谓宾核心,把长而复杂的句子拆分为几个短句。

(二)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

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英语的条件。简单的英语问候如:“Howareyou?”可以用“i’mfine.”“thankyou/Fine,thanks.”来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i’moK.”“i’mallright.”“i’mnotverywell.”“ifeelterrible.”等。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说“Hereyougo!”(你自己来拿)代替“Hereyouare!”还有“noway!”(没门),ididit./Got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youthatso.(早就告诉过你),Justkidding.(只是开玩笑),Youcanmakeit.(你能行)等常用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也不可能学好语言。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把握文化渗透的时机,注意文化的差异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9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篇10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而目前,阅读的兴趣恰好是学生最为缺乏的。学生在写作中缺乏写作素材,自然不会有好的写作效果。因此,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需要鼓励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去进行阅读,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等进行摘抄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一定的摘抄以便能够在以后的时间内对优美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和体会。其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有效吸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养分”,增加写作过程中的资料素材。同时,在阅读中,还应该养成一个正确规范的阅读习惯,以良好的阅读习惯来促进写作水平地有效提升。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时间段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一个阅读分享和推荐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本周或者是本月阅读到的好的书籍或者是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继续保持读书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资讯。

二、联系生活实践,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界,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起其他水平而言,一般都显得较低。究其本质而言,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可以归结为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首先,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从细微处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写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他们的音容笑貌、说话特点等。通过细致观察后的写作,必定会比不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其次,除了观察“身边事”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国际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这些时政大事的积累既可以避免学生的作文写作空洞而缺乏深意,又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三、适当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采取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对在写作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其足够的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并对其作文写作出现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与表扬。这样的鼓励能够满足学生的好胜心与自豪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更加的表现积极抢眼。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作文挑选出来,专门利用课堂时间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讲评,并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予优秀文章写作的学生极大的精神鼓励,又能够激发其他学生产生强烈的“斗志”,树立迎头赶上的目标。其次,恰当且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改头换面”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四、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于写作题目都没有对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进行足够的考虑,便匆匆动笔进行写作。这样的文章,不用看都知道肯定是被一些套话和空话所充斥,就更别提文章的立意和主题了。因此,教师想要纠正着一写作中常见的弊端,就必须对学生的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在写作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所感所想用真情实意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写作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这些恰如其分的点拨往往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写作技巧,而这正好可以给学生的写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加写作练习

对于作文写作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很多社会实践和社会经历才能完成。写作一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就会丧失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文章的辞藻有多华丽,其一旦脱离了实际生活,都变得味同嚼蜡。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写作。不要被一开始遇到的难题吓住,只要勤动笔,勤思考,自然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都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好习惯能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还能够让学生锻炼出发现美的能力。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