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8:58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是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及政府监管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约定履行义务的意识、能力和行为结果的记录。

第三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本市食品安全信用建设,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辖区内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管理。

第五条本市确定如下行业纳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一)肉制品、调味品、大米、食用油、桶(瓶)装水、乳制品等行业。

(二)农业生产基地(包括禽畜、蛋、蔬果、水产等)。

(三)被卫生部门评定为食品卫生等级a级的餐饮企业以及大型连锁超市。

(四)完成升级改造的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本条第一款以外的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和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依照本办法执行,其实施的具体时间和办法由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另行公布。

第六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工作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全面、及时原则,确保信息的合法性、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来自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或受委托的机构负责征集。

第八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网络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提供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第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有关资质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地环评文件的审批意见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意见、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各种质量认证及获得荣誉证书情况等。

(二)企业人员情况。包括单位从业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数,获得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数以及主要负责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等。

(三)质量管理制度材料。包括建立原料源头管理、生产批次管理、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进货验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不合格品的处理、产品召回、投诉处理等相关制度和处理程序。

(四)质量管理组织实施情况。包括原料监控、验收记录,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供应商目录及有关资质材料,原辅材料、包装材料进货验收票证情况或自行(委托)检验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产品检验的原始记录、出厂检验报告和委托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投诉处理记录,产品召回记录等。

(五)职能部门监管记录。提交上两年度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现场巡查、产品监督抽查情况一览表,以及原始的巡查记录、市级以上监督抽查检验报告等。

(六)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十条大型连锁超市应当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有关资质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产地环评文件的审批意见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意见、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各种认证及获得荣誉证书情况等。

(二)商品进货查验(索证、验证)制度。

(三)商品召回制度。

(四)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五)处理消费者投诉制度。

(六)客户服务、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及记录样本。

(七)在售食品的备案信息,包括生产、供应商单位的名称、资质、联系方式、联系人及商品相关资质等。

(八)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十一条农业生产基地应当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有关资质材料。包括营业执照、产地环评文件的审批意见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意见、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

(二)疫情疫病控制、药物使用种类及用量、产品药物残留检验、饲喂养过程的记录。

(三)企业生产规模、年产值及生产经营档案。

(四)通过各种认证及获得荣誉的证书。

(五)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标准、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六)企业产品的标签、标识及包装式样。

(七)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影像证明资料。

第十二条a级餐饮企业应当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有关资质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环评文件的审批意见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意见、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各种认证及获得荣誉证书情况等。

(二)上一年度卫生检验机构的食品、餐具卫生检验报告。

(三)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负责制。

(四)食品及原料采购查验登记制度。

(五)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处理程序及记录样本。

(六)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十三条完成升级改造的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当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有关资质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包括熟食品档的卫生许可证)、环评文件的审批意见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意见、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各种认证及获得荣誉证书情况等。

(二)商品进货查验(索证、验证)制度。

(三)商品召回制度。

(四)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五)处理消费者投诉制度。

(六)客户服务、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及记录样本。

(七)市场内经营者的备案信息,包括经营者的名称、资质、联系方式、联系人及主营食品种类等。

(八)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十四条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团体提供以下信息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

(一)工商部门提供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变更、年检、日常监管、工商行政处罚等信息。

(二)质监部门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生产许可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省、市)名牌产品、产品监督抽查情况、日常监管过程中要求企业整改的情况和整改完成情况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处罚情况等信息。

(三)卫生部门提供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卫生许可、日常卫生监督、卫生行政处罚等信息。

(四)农业部门提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测、生产环节监管和农业行政处罚等信息。

(五)经贸部门提供大型连锁超市和完成升级改造的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录等的相关信息。

(六)行业协会提供企业违反行规行约及其处理情况等信息。

(七)消费者协会提供消费者的投诉情况。

(八)中介机构受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作社会调查并提供评价报告。

第十五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或其委托的相关机构负责收集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在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建立全市食品安全信用数据库和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库。

第十六条本办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条规定的信息纳入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属于商业秘密的除外。

在公开各单位提交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前,应当征求提交信息的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七条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信息,应由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团体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直接报送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

第十八条受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的具有合法资质的中介机构通过社会调查所作出的评价,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可以纳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中介机构应对其通过社会调查所作出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披露应遵循依法、客观与公正的原则,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得披露。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披露内容包括:

(一)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证照基本情况。

(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执行的质量管理、卫生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标准,以及获得的非强制性认证、荣誉等信息。

(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被政府职能部门抽检的结果。

(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被政府职能部门处罚过的不良行为记录。

(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被消费者投诉并经有关部门核实,依法受到查处的不良行为记录。

(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违反行业规章、标准等,被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处理的不良行为记录。

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过新闻会形式或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网络披露,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删改。

第二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权随时查询本单位的信用信息。如认为其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已经过时或者错误的,应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更正申请。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2

一、信息管理系统要具有实现办公办案信息流程化管理的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目的在于将检察机关在办公办案中产生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以计算机为载体记录信息,取代过去的笔写纸记的记录方式,以信息的自动流转和共享,取代过去不同工作或诉讼环节对相同信息的重复书写。因此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要体现出实际工作行为的流程化,体现出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根据工作人员、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特点,设定信息流转的节点,设置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明确体现出信息走向,从而体现出相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有的该类软件在开发时按照工作职能设定了侦查监督、公诉、反贪、渎职侵权检察、监所、民行、控申等业务模块,按照职责权限实现办案人与负责人、办案部门与检察长和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的自动流转,明确地体现了各个诉讼阶段的对信息的受理、办理、审批、,较好地反映出办案流程,贴近办公实际。因此,网络办公环境真实地再现检察办公办案的流程,才能符合办公办案的法律规定,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才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实现检察信息的有效共享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在于检察系统内部实现互联,实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信息的有效采集,不同检察机关之间对信息的共享。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强制性的约束,势必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检察机关信息不能被采集和共享,产生“信息孤岛”效应,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遵循高检院规定的“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应用软件和统一管理。现阶段检察机关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时,要充分注意到已在普遍使用的司法统计报表软件,只有所建设的办案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和共享其中的案件信息数据,体现出良好的兼容性,才能避免检察业务中相同案件信息的重复录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且易于接受和使用。另外为统一规范和标准,笔者强烈建议高检院在全国检察机关内推行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采集和共享的问题,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简便易行的维护功能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远非一般检察工作人员能力所及。因此如果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也如开发一样,那在系统出现问题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时,将会给检察工作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难度很大。此外,各个检察院在工作内容上有时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需要信息管理系统所反映出的工作重点也不尽一致。所以在开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特点,把对系统的维护、相关项目的调整要以友好的界面、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笔者所在单位所使用的北京东方清大公司开发的办公信息系统中就充分注意到这一方面,做法非常可取。该系统专门设置了维护的功能选项,对信息页面栏目设置、栏目名称、使用权限以“栏目管理”的形式由管理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自由设置。设置的界面简洁明了,“增加”、“删除”、“更改”、“分配权限”四个按钮,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操作,方便了管理和维护。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3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经逐渐变得信息化。在企业办公管理中,办公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对企业物质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办公效率。本文对JaVa技术进行了简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JaVa技术平台的办公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JaVa技术平台;办公管理系统;设计

在企业办公管理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企业需采用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对职员办公进行管理,而这也为办公自动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在现代化办公中,基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利用办公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的职责进行合理分配,转变企业办公方式,以人机共存的办公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工性办公,以便达到整合资源,并提高企业员工办公效率的目的。现代化办公需要依靠办公管理系统来实现,而这也充分展现了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1JaVa技术简析

在SeRVLRt技术基础上产生的JSp技术是一种页面技术,而JSp技术也是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而JSp页面技术不仅包含SeRVLRt技术的优点,也弥补了SeRVLRt技术存在的代码编辑速度慢这一缺陷。相较于SeRVLRt技术,JSp技术的编辑语言与aSp等脚本语言更为相似,编辑人员也更容易理解。JavaScript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安全等级的脚本语言,主要用来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驱动模块。这种技术的应用需要依靠事件驱动和对象。JavaScript技术作为连接不同对象或者客户交互的重要技术,主要被用于开发客户端程序。在HtmL语言编辑中,JavaScript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解决语言编程问题。在实际应用中,JavaScript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就是代码见解,对于语言编辑不需要完全依靠服务器来实现,对电脑的性能也没有太多的要求。JavaBean组件技术在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设计系统的业务逻辑封装。因此,JavaBean组装技术较常用于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函数操作。

2办公管理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

办公管理系统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在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时候,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便提高系统使用的便捷性和用户工作的精准性。同时,在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依据易用性原则进行系统设计,可以让用户使用办公管理系统时,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使用办公管理系统的便捷性。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办公管理系统中的B/S结构,该结构可以让办公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地域影响,从而让用户更加高效地使用办公管理系统。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所产生数据信息的数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多,而要想更好地管理企业的数据信息,避免因数据信息数量过大,对办公管理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那么在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应随着企业的发展,对系统内存进行扩展,并逐步对办公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以便确保办公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了实现系统内存扩展这一目标,在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时候,应当依据可扩展维护原则,对系统内的硬件和软件技进行扩展。就目前而言,随着市场格局的改变,办公管理系y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及时对系统内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新,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办公效率。

2.2系统架构设计

在企业办公管理中,对办公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办公效率。目前,对办公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优化方法,一种是原型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办公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不再只是依靠单独的一种设计方式,而是结合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去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架构。在这种设计理念下,办公管理系统不仅具备结构优化方法的生命周期,也可以让系统设计变得更有针对性。在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结构优化方法的应用是在分析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对办公管理系统中不同模块所承担的工作进行优化,然后利用原型法设计办公管理系统,从而让设计出的办公管理系统能够同时具备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点。

2.3系统子模块设计

在企业办公管理中,对办公管理系统的使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用户登录办公管理系统的主页面,并验证个人身份信息。第二步,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系统主页面的功能菜单。第三步,用户操作办公管理系统的子模块。从用户使用办公管理系统的步骤可以分析出,办公管理系统的子模块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用户身份验证子模块、个人通信录子模块和职工信息管理子模块。

在办公管理设计中,依据用户身份权限性设计而产生的子模块是用户身份验证子模块,而该子模块所承担的职责就是保护企业经营发展中所产生数据信息的安全,避免数据信息出现泄漏、误删等问题。用户在使用办公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先获得系统使用权限;而当用户进入身份登录界面后,系统会提示用户登录个人身份信息,在用户输入个人身份信息并验证通过后,办公管理系统就能够被用户正常使用了。在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设置系统信息,而用户只有登录匹配系统信息的相关个人身份信息,才能够正常使用办公管理系统。假如用户登录的个人身份信息与系统信息不吻合,则用户就无法使用该系统,需要重新输入正确的个人身份信息。

在设计办公管理系统的时候,个人通信录子模块的设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个人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公效率。在办公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用户要想使用系统的个人通信录子模块,需要先在登录页面输入个人身份信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会进入系统主页面,这时用户就可以选择使用主页面内的个人通信录子模块。从功能上来看,个人通信录子模块的作用是让用户对联系人信息进行添加或修改,方便用户更快的找寻联系人信息。

在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中,职工信息管理子模块的设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加准确、清楚的掌握企业所有职工的个人信息,方便对企业职工进行管理。在办公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操作职工信息管理子模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最常使用的操作方式是管理人员利用自身信息登录办公管理系统,然后选择使用职工信息子模块,最后依据企业职工的个人信息,对企业职工信息进行完善或修改。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化办公管理模式逐渐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在企业办公管理中,依据信息化办公管理模式而设计的办公管理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够整合企业资源,合理分配企业职工职责,也能够提高企业职工办公效率和企业数据信息收集效率,而这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钰博,贾志淳.基于JaVa技术平台的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方案与应用.2016,(7).

[2].王桂菊.基于JaVa技术平台的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设计开发.2015,(8).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4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应当依照本规定办理。

第三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以下简称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二)互联网络,是指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单位,是指负责互联网络运行的单位。

(三)接入网络,是指通过接入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接入单位,是指负责接入网络运行的单位。

第四条国家对国际联网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国际联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负责对国际联网工作的检查监督。

第六条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第七条已经建立的互联网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调整后,分别由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管理。

新建互联网络,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第八条接入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接入单位拟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应当报有权受理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申请的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未取得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国际联网经营业务。

接入单位拟从事非经营活动的,应当报经有权受理从事非经营活动申请的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接入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或者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提供其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性质、应用范围和主机地址等资料。

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的格式,由领导小组统一制定。

第九条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和从事非经营活动的接入单位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或者事业法人;

(二)具有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装备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健全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和技术保护措施;

(四)符合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接入单位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除必须具备本条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能力。

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接入单位的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其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由发证机构予以吊销;从事非经营活动的接入单位的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其国际联网资格由审批机构予以取消。

第十条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用户)使用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需要进行国际联网的,必须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前款规定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需要接入网络的,应当征得接入单位的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本单位及其用户的管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为用户提供良好、安全的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单位与接入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及其用户有关国际联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教育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色情等信息。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八条和第十条的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联网,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同时触犯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网,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管理,保障国际计算机信息交流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二)接入网络,是指通过接入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接入网络可以是多级联接的网络。

(三)国际出入口信道,是指国际联网所使用的物理信道。

(四)用户,是指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个人用户是指具有联网账号的个人。

(五)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是指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

(六)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是指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第四条国家对国际联网的建设布局、资源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国际联网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资费政策,以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国际联网实行分级管理,即:对互联单位、接入单位、用户实行逐级管理;对国际出入口信道统一管理。国家鼓励在国际联网服务中公平、有序地竞争,提倡资源共享,促进健康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联网的安全、经营、资费、服务等规定和标准的工作,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六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互联网络地址、域名、网络资源目录管理和有关的信息服务。

第七条我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第八条已经建立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等四个互联网络,分别由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管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为经营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为公益性互联网络。

经营性互联网络应当享受同等的资费政策和技术支撑条件。

公益性互联网络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联网络。

公益性互联网络所使用信道的资费应当享受优惠政策。

第九条新建互联网络,必须经部(委)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向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互联单位申请书和互联网络可行性报告,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提出意见并报国务院批准。

互联网络可行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网络服务性质和范围、网络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管理办法和安全措施等。

第十条接入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不得以其他方式进行国际联网。

接入单位必须具备《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并向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提交接入单位申请书和接入网络可行性报告。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应当在收到接入单位申请书后2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

接入网络可行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网络服务性质和范围、网络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等。

第十一条对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接入单位(以下简称经营性接入单位)实行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制度。经营许可证的格式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

经营许可证由经营性互联单位主管部门颁发,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互联单位主管部门对经营性接入单位实行年检制度。

跨省(区)、市经营的接入单位应当向经营性互联单位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在本省(区)、市内经营的接入单位应当向经营性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经其授权的省级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

经营性接入单位凭经营许可证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向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办理所需通信线路手续。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为接入单位提供通信线路和相关服务。

第十二条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用户使用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网络必须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不得以其他方式进行国际联网。

第十三条用户向接入单位申请国际联网时,应当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并填写用户登记表。

接入单位应当在收到用户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用户。

第十四条邮电部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办法制定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各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办法制定互联网络管理办法,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第十五条接入单位申请书、用户登记表的格式由互联单位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有责任向互联单位提供所需的国际出入口信道和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并定期收取信道使用费。

互联单位开通或扩充国际出入口信道,应当到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办理有关信道开通或扩充手续,并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在接到互联单位的申请后,应当在100个工作日内为互联单位开通所需的国际出入口信道。

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与互联单位应当签订相应的协议,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七条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必须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健全管理制度,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互联单位应当与接入单位签订协议,加强对本网络和接入网络的管理;负责接入单位有关国际联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教育工作;为接入单位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接入单位收取联网接入费用。

接入单位应当服从互联单位和上级接入单位的管理;与下级接入单位签订协议,与用户签订用户守则,加强对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的管理;负责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的管理教育、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为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下级接入单位和用户收取费用。

第十八条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它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用户有权获得接入单位提供的各项服务;有义务交纳费用。

第十九条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应当保存与其服务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应当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

国际出入口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每年二月份向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上一年度有关网络运行、业务发展、组织管理的报告。

第二十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色情等有害信息;发现有害信息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不得使其扩散。

第二十一条进行国际联网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不得经营国际互联网络业务。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只限于内部使用。负责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的单位,应当参照本办法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健全管理制度,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联网,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未领取国际联网经营许可证从事国际联网经营活动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限期办理经营许可证;在限期内不办理经营许可证的,责令停止联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对个人由公安机关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用户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根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5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为更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推进我县信息化工作建设进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南溪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勇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县领导担任,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内网和外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中:内网建设由县委机要局负责,局长陈全富兼任主任;外网建设由县招商局负责,局长王德彬兼任主任。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各项建设内容。

二、加快硬件建设,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

一是加快网络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完成主机托管工作;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岗位责任制。为快速推进我县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我县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县政府办公室新近又购置了三台电脑,专门用于信息报送和信息管理,并明确了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与信息报送。

二是积极开展网上应用推广。积极向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办公资源网报送信息;11月1目至今,我县坚持每日向市政府公共信息网上报信息,共上报了近60条信息,其中有25条在公共信息网首页“要闻”中,有56条在南溪县政府“县内要闻”中,“要闻”今年了涉及南溪的各类要闻共753条。基本保证了我县政府门户网站动态信息的日更新要求。同时对外难耐了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信息,另外还积极推开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栏目。

三是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严格按信息制度进行信息;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强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一)建全信息制度,严格监控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信息工作,在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监管,健全了具体信息内容和程序要求:

1、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栏目由县政府办公室审定,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和县级部门主办。县级部门主办栏目包括县长信箱、政务服务中心、采购招标、城市规划、投资指引,以及南溪经济和便民服务中涉及部门工作动态和部门政策的子栏目,其他栏目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

2、多方开拓信息来源。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国内官方新闻媒体,具有iCp运营资格的中文网站,经相关部门审定的信息资源,县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的县内重大信息,保障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合法。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的信息采集主要采取从信息源中摘编和自主制作两种形式。

3、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设立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栏目编辑主要由网站工作人员组成,网站主编由县信息中心分管领导担任,网站总编由县信息中心主要领导担任。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

4、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实行信息三级审查制。首先,栏目编辑人员按照栏目要求,根据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编辑,并注明信息采集日期、信息来源渠道(摘编信息要标明作者)、信息想时间、信息采集人等。拟的信息及时送网站主编;第二,网站主编按照有关规定,对拟信息进行审查后提出是否意见并及时送网站总编;第三,网站总编对拟发信息认真审核后确定是否。的信息要备份并归入数据库管理。对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之窗栏目中的领导讲话、人事任免、法规文件、南溪大事记、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栏目,以及涉及盛市、县领导、重大突出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稳。

定等方面的信息,县信息中心编辑审核后,送县政府办公室初审,报县政府领导审核。

5、县级部门的栏目按照“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的全部信息进行审查把关,市级部门主办栏目应确定专人管理和维护,需要的信息,采取两种方式传送。一种方式,需要的信息经分管领导签字后,以书面及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交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另一种方式,县信息中心设定模块,统一制定编辑权限,交由相应栏目主办部门远程后台编辑,并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

6、对在BBS公告板等公共言论的栏目建立完善的审核检查制度,并定时检查,杜绝违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形出现。对一旦发现在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等9种情形的信息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本网络中含有上述内容的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编辑、主编和总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制止,并保留原始记录,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信息的内容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盛市有关规定的,产生不良后果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认真防范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是全县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窗口,肩负着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群众提供完善、密集、周到的信息化服务,因此,必须营造先进、可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杜绝和避免安全事故、安全责任的发生。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

1、严格要求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工作人员和用户,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采取的必要措施。

2、规范单位和个人入网登记手续,认真签署相应的信息安全协议。严禁任何用户擅自连入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南溪县信息中心设专人负责审查上网信息。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用户在网络上发现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机关报告。

3、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传信息ip、密码指定专人掌握,信息经过审稿程序严格把关确定无误后,方能上传。对所有网络内的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查杀病毒工具,防止信息资料遭到破坏、盗用和其它意外损失。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一种公益的非营利组织。民办及公益特征使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利益相关者对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有着强烈的要求。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仅影响教育基金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也决定着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界定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服务本校教育、科研等公益事业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公益性及非营利性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本质特征。高校根据出资者及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公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教育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得以体现,公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得到社会支持,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于举办者出资、学生学杂费、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其公益性受到质疑。

为了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工作。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其中非营利性包括捐资举办的学校、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以及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按照基金会非营利性特征,营利性民办高校以营利为目的,不具备设立教育基金会的基本前提。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服务本校教育、科研等公益事业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本文中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

二、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的必然性

(一)委托理论为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奠定理论基础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性特征决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即捐赠者或委托人),当捐赠者将财产交付给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即人)之后,捐赠者就放弃了对捐赠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及收益权,作为人要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完成其托付的义务,否则捐赠者可以索回捐赠财产并转赠。由此可见,捐赠者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委托关系,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人有责任、有义务向委托人(捐赠者)披露经营活动相关信息,委托人依赖披露的信息对人受托责任的履行作出评价。

(二)信号传递理论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起到推动作用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还不能得到社会公众广泛的认可,捐赠者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信任度和捐赠热情不够高。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为建立良好声誉以吸引更多的捐赠者,获得持续的捐赠资源,会主动向市场传递捐赠财产使用情况及经营能力的相关信息。信号传递理论推动基金会管理者向市场传递好消息以引导捐赠者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捐赠行为。

(三)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促使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捐赠者、管理者、受益人、政府及社会公众。捐赠者通过基金会披露的信息了解捐赠的财产是否按其意愿使用,使用效果如何;基金会管理者按捐赠协议管理和使用捐赠财产,通过信息披露说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益者的利益通过基金会对捐赠财产的合理管理与分配来实现。基金会甄选和审核实际受益对象的过程中有义务保持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以保障受益对象的充分知情权。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通过信息披露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四)提升社会公信力是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的最终目标

捐赠者对民办高校捐赠的积极性取决于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只有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充分揭示基金会捐赠资财的收支状况,客观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合理评价基金会公益使命完成度、项目运作有效度以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才能提升社会公信力,吸引捐赠者,确保基金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

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能够促进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数量屈指可数,没有专门针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主要参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制度规范。目前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如下:

(一)制度规范不完善

1.信息披露内容存在局限性。从《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第四条、《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第四条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制度规范可以看出信息披露均以年度报告作为信息披露的载体,对财务信息披露较详细、具体,而对信息使用者较关注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如捐赠款是否到位、资金去向等没有统一披露标准,披露内容不够明确。决策者为达到预期目标会有选择地披露利好信息,回避负面信息的披露。

2.信息披露方式具有随意性。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可以看出年度工作报告主要是在登记机关指定的媒体上进行披露,除此之外的信息披露方式具有一定随意性,没有考虑所指定媒体的社会关注度,也没有考虑信息需求者查阅信息是否便捷。

3.信息披露时间缺乏适时性。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第五条、《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第三条等制度规范可以看出信息披露的时间主要是强调年度工作报告以年为单位披露,对于基金会组织的募捐活动信息、开展公益资助项目的信息披露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要求。信息披露有效时间的延长,造成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使利益相关者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4.缺少赔偿责任制度。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因信息披露违规给捐赠者带来损失的赔偿并没有在相关制度中明确。赔偿责任的不明确,较低的违规成本难以有效治理违规披露,无法维护捐赠者的利益。

(二)信息披露监督薄弱

1.“双主体”监管乏力。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接受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共同监管即“双主体”监管。“双主体”监管易使监管部门互相争夺权力或发生事故时互相推卸责任,导致监管不到位或出现监管真空。此外,作为行政主体的监管对事后处置违法行为具有较高效率,而对日常性的监管可能力所不及。

2.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只有得到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才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评估机构,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的鉴定主要依靠各级部门检查年报来实现。

3.公众的监督动力不足。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者没有将公众看作是潜在的捐赠者,缺乏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主动意识。社会公众获取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等信息的渠道有限,较高的信息获取成本削弱了公众的监督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四、完善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基金会信息披露道德规范,约束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行为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树立公益形象,在基金会内部要构建一种讲究诚信、遵守道德的文化氛围和伦理规范,对员工起到教育与警示作用,当基金会违背道德与诚信时受到道德层次上的制约。

(二)从法律层面和自律层面确定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内容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明确划分自律层面的自愿披露内容和法律层面的强制披露内容。自愿披露内容包括基金会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董事和监事名册、董事和监事工资、资金流向等;强制披露内容有财务会计报告、捐赠者名册、捐赠金额明细表、项目计划书、收支预算表、费用支出明细表、资助对象及资助金额明细表、免税信息等。自愿披露由基金会有选择性地披露,利于控制披露成本;强制披露可能会增加披露成本,可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可以增强信息披露的公开和透明。

(三)搭建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网络平台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媒体披露方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以适应不同信息需求者获取信息的习惯。无论采取哪种披露方式都要特别注意披露媒体要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良好的社会声誉,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教育基金会登记部门、主管部门共同搭建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网络平台,该平台包括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和公办高校教育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成立信息披露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披露网络平台。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查阅本期及以前年度披露的相关信息。此外,信息披露网络平台可以设置在线咨询功能,方便信息使用者与管理者的信息沟通。

(四)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专项活动信息披露的时间

目前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主要是年度工作报告,对于基金会募捐、公益资助等项目活动的信息披露时间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及时了解募捐资金是否到位、募捐数额大小、资助项目进展等。为了使信息需求者获取更及时的信息,建议增加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的中期报告,对于专项活动信息根据项目的进展采取适时披露。

(五)健全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审计制度,增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要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才能确保基金会行为规范、合法,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分为政府审查、行业审查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由登记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具体负责,侧重审计登记是否合法,业务活动是否具有公益性、是否符合税收优惠等。行业审计主要是成立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协会,协会负责审计基金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遵循行业标准等。社会审计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对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鉴证。此外,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还要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基金会内部人员行为,降低信息披露风险,确保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要树立社会公信力必须依靠真实、可靠的信息披露,只有不断完善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披露,才能使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蓬勃发展,更好地促进民办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颜克高,陈晓春.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理论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23-125.

[2]杨平波.产权视角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信息披露探讨[J].财会月刊,2010(5):36-37.

[3]杨平波.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J].财会通讯,2011(7):74-75.

[4]颜克高.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的适应性——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4):101-105.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根据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内容的上载、存储、链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对存储或传输的内容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行为。

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直接提供互联网内容的行为,适用著作权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内容提供者”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关内容的上网用户。

第三条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行政保护。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配合相关工作。

第四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由侵权行为实施地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的服务器等设备所在地。

第五条著作权人发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其委托的其他机构(以下统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并保留著作权人的通知6个月。

第六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到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的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接入时间、用户帐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前款所称记录应当保存60日,并在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七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根据著作权人的通知移除相关内容的,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著作权人一并发出说明被移除内容不侵犯著作权的反通知。反通知发出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即可恢复被移除的内容,且对该恢复行为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八条著作权人的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涉嫌侵权内容所侵犯的著作权权属证明;

(二)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三)涉嫌侵权内容在信息网络上的位置;

(四)侵犯著作权的相关证据;

(五)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九条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移除内容的合法性证明;

(三)被移除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位置;

(四)反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十条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不具备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所规定内容的,视为未发出。

第十一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互联网内容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虽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没收违法所得;

(二)处以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二条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事实存在的,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时,可以按照《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要求著作权人提交必备材料,以及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和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证明。

第十四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且经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认定专门从事盗版活动,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的通知,配合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履行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义务,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其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的行政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5年5月30日起施行。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

2005年4月30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保护,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根据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内容的上载、存储、链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对存储或传输的内容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行为。

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直接提供互联网内容的行为,适用著作权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内容提供者”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关内容的上网用户。

第三条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行政保护。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配合相关工作。

第四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由侵权行为实施地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的服务器等设备所在地。

第五条著作权人发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其委托的其他机构(以下统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并保留著作权人的通知6个月。

第六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到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的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接入时间、用户帐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前款所称记录应当保存60日,并在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七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根据著作权人的通知移除相关内容的,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著作权人一并发出说明被移除内容不侵犯著作权的反通知。反通知发出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即可恢复被移除的内容,且对该恢复行为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八条著作权人的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涉嫌侵权内容所侵犯的著作权权属证明;

(二)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三)涉嫌侵权内容在信息网络上的位置;

(四)侵犯著作权的相关证据;

(五)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九条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的身份证明、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移除内容的合法性证明;

(三)被移除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位置;

(四)反通知内容的真实性声明。

第十条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著作权人的通知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反通知不具备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所规定内容的,视为未发出。

第十一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互联网内容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虽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没收违法所得;

(二)处以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二条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事实存在的,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接到著作权人通知后,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时,可以按照《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要求著作权人提交必备材料,以及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和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的证明。

第十四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且经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认定专门从事盗版活动,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的通知,配合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履行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义务,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侵犯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其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的行政保护适用本办法。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2、申办机构资质证明。

3、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lo个工作日内通知申办机构在规定期限内补齐,逾期不补齐或者所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初步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正式受理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网站。获准同意的网站,应在其网站主页上同时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号。

第十条已获准开办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开办者主体或者域名、地点、内容等需要变更的,应向原审核同意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医疗卫生网站,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名称。

第十二条卫生部将依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如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和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建议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关闭网站。

第十四条本办法公布前,已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办手续。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9

为了规范与促进企业信用征信,保障公平,公正地开展企业信用征信,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营造社会信用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信用征信,是指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通过采集,加工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关于企业信用状况的调查,评估或者评级报告等征信产品的经营性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企业信用征信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能用以分析,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开展的企业信用征信及其相关监督管理.

第四条(原则)

本市企业信用征信实行市场运作,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开展企业信用征信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确保征信产品的准确性.企业信用征信不得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

第五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征信办)负责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进行企业信用征信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第六条(备案与公开)

征信机构应当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市征信办备案.备案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股权结构,组织结构说明;

(三)高级管理人员的信用状况证明和相关业务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

(四)开展企业信用征信的业务范围,信息处理程序和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前款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将变更内容报市征信办备案.

市征信办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有关备案信息.

第七条(年度报告及业务情况调查)

征信机构应当在当年第一季度,将上一年度企业信用征信业务开展情况和本年度企业信用征信业务调整情况,向市征信办报告.

市征信办可以组织建立征信产品使用情况反馈机制,了解市场对征信机构有关征信业务的客观评价情况.

第八条(信息的采集)

征信机构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不得以骗取,窃取,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第九条(异议信息的处理)

被征信企业对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有异议,并提供相关依据的,征信机构应当进行核实,发现采集的信息确有错误的,应当立即纠正;查证后确实无误的,应当告知被征信企业;难以查证的,应当根据客观原则进行审慎处理.

第十条(征信产品的制作)

征信机构应当依据信息提供方所提供的原始信息,并按照备案的信息处理程序规范地制作征信产品,不得编造,篡改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征信产品的效用)

征信机构所提供的征信产品仅供使用人作为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

第十二条(商业秘密的保护)

征信机构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企业信用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被征信企业同意提供的除外.

第十三条(回避)

征信机构与被征信企业存在资产关联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征信活动公正性的,征信机构不得提供有关该企业信用状况的征信产品.

第十四条(商务活动中征信产品使用的推进)

提倡企业和其他组织在项目合作开发,商业投资,商务采购,经营决策等商务活动中使用征信产品,查验对方的信用状况.

第十五条(公共管理中征信产品的使用)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以及其他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涉及向社会委托,发包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等事务的,应当根据需要使用征信产品.

第十六条(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征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征信,需要采集有关政府信息的,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行业自律)

鼓励信用服务行业组织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为会员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第十八条(投诉)

任何组织和个人认为征信机构有违法征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市征信办投诉.

第十九条(行政处罚)

征信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进行备案或者违反第七条规定未进行年度报告的,由市征信办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10

20xx年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办法最新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的通知》(教基厅〔20xx〕10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基一〔20xx〕7号),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20xx〕5号)和《关于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学籍网络化管理的通知》(皖教秘基〔20xx〕104号),以及学籍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包括学籍主管单位、学校、班级以及学生个人信息。

第四条我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全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制定学籍信息化管理政策规定,指导、监督、检查全省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学籍信息化管理规定,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指导、督促、检查其直管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直管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指导、督促、检查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学籍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采集、录入、上报、维护学籍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本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采用自建管理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对接。

第二章学籍信息

第六条学籍主管单位为学校所属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主管单位信息和学校信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由省级管理员在学籍信息网络化系统中初始创建学校时设定,同时提供系统使用账号。

第七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籍由学区中心校统一管理,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学校信息维护功能进行分校添加和维护。

第八条学籍主管单位信息包括单位代码、单位名称、所在地行政区划码、单位地址、所在地区类别、所在地经济属性、所在地民族属性、联系电话等信息。

第九条学校信息包括学校标识码、学校名称、学校编码、主管单位、联系电话、学校办别、驻地城乡类型、学校类别、学制等信息。

第十条班级信息包括班级名称、班主任姓名、建班年月、学制、班级类型、荣誉称号等信息。

第十一条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家庭、简历、变动、考试、评价、奖励、处分等信息。

第三章入学和毕业

第十二条新生入学时,学校要组织采集并在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中录入新生信息。义务教育一年级学生,录入学生基本信息后,由系统自动分配学籍号和地区学号;义务教育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沿用义务教育六年级和九年级时的学籍号,地区学号由系统自动重新分配。新生通过系统的人像采集或者照片导入功能采集照片信息,各学段初始年级学生都必须采集学生入学当年的照片信息。

第十三条学籍号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生成,一人一籍一号。学生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学生在学籍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号,对于暂无身份证号码的学生,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号码为标识号,填写上报学籍。

第十四条禁止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在本管理系统中建立学籍,禁止使用虚假材料建立学籍,已经取得学籍的学生不得重报学籍。

第十五条学校在每年秋季开学后组织新生信息采集录入,并通过学籍信息网络化系统的新生预审核功能,提交给学籍主管单位审核。学籍主管单位在收到学校提交的学生信息后,及时完成新生信息审核。新生的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工作需在每年的9月30日前完成。学籍主管单位完成对新生学籍的审核后,新生正式注册入籍。

第十六条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学校办学规模和有关规定控制班级数和班额,禁止在学籍管理系统中以虚拟班级为学生建立学籍。

第十七条学校要及时对学生的简历、成绩、评价、奖励、处分等信息进行录入和维护。此类信息由学校自行通过系统的信息维护或者excel导入功能进行操作,不需报学籍主管单位审核。

第十八条学校在学年结束后,开始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毕业操作,登记毕业班学生的毕(结)业等信息。义务教育阶段由学校进行毕业信息的维护,通过系统的义务教育完成学业管理或者毕业生信息excel导入功能进行毕业生信息的维护,完成毕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通过系统的高中毕业管理功能进行毕业生信息的维护,然后提交学籍主管单位审批,待学籍主管单位审批后,方可完成高三学生的毕业。学校须在每年的7月31日前完成毕业操作。

每年的8月1日为系统学年升级的时间,全省统一进行系统的学年学期变更,从上学年的下学期升级到新学年的上学期,所有在校生的年级自动升一级。

第四章变动和审批

第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规范办理学生的学籍变动手续。学籍变动与审批均要通过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进行,仅有纸质材料一律不得受理。逐步推行使用学籍管理专用电子章。

第二十条学生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调动,户籍及家庭住址变动或其他正当理由需转学的,必须通过学籍管理系统进行转学流程操作。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可不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一条省内转学,由学生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持转学有效证明材料向流入地学校提交转学申请,流入地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录入转学申请提交流入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审批。流入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及时提交流出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流出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与流出地学校进行核对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审批并反馈意见。审批通过,学籍转到流入地学校,流入地学校接收入学,流出地学校不得保留学籍。

第二十二条跨省转学,转入的学生,需在系统中使用跨省转入功能,通过学生学籍号调取学生外省学籍信息进行转入操作,审批通过后完成转入操作。转出的学生,须由外省转入校办理转学手续,转出地在收到学生转学申请后,予以审批确认。

第二十三条跨境转学,转入的学生,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对从未在境内建立过电子学籍的,应到学校的学籍主管单位补办学籍。转出的学生,需在系统中使用跨境转出功能,要详细注明变动去向、变动时间、变动原因,提交学校的学籍主管单位审批。

第二十四条转入学校和其学籍主管部门、转出学校和其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转学电子学籍审批,超出时限,系统默认审批同意。

第二十五条在办理转学手续的过程中,各地学籍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本地户籍学生择校转学和高中学生利用虚假材料达到同城借读目的情况的监管。凡属本市区户籍学生转学择校的,以及利用虚假材料从外市区转入本市高中借读的,一律不得办理转学手续。

学生转学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后或结束前1个月内进行,学期期中确有正当理由需要转学的,应予妥善解决。

第二十六条学生在就读期间,发生休学、复学等变动时,学校要及时在学籍信息网络系统中提交变动审批。

第二十七条学生辍学的,学校要及时在学籍信息网络系统中提交记录,教育主管部门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变动信息的审核工作。

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阶段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分类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辍学学生汇总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五章管理和安全

第二十八条系统用户分为教育厅用户,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和学校用户三类。教育厅用户具有对全省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查询、统计等功能。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具有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学校用户具有对本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录入、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

第二十九条学生学籍信息经系统上报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照片等关键信息不允许修改。如有信息需要更正,学校应提交变更申请,由学籍主管单位进行审批。

第三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做好学籍信息保密工作。学籍管理员要保管好登陆的用户名和密码,密码必须保证一定的复杂度,并定期修改。

第三十一条学籍信息由学校组织录入,经学校校长(学区负责人)审签上报。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学校报送的学籍信息的审核审批,并提交本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审签。各学校校长(学区负责人)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审签学籍信息,必须同时签署诚信承诺书一并报送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分别将本校、本地在籍学生名单分班级在本校或本地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各地上报学籍信息和录入审批程序抽验等方式,督促各地和学校规范学籍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籍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布。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遵守学籍管理规定,恪守职责,严格把关,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程序规范、信息全面、准确、真实。

第三十二条中小学学籍管理是中小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必要的保障,确定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人员专门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对学生学籍进行及时录入、变动和上报的;

(二)填写、上报学籍数据和相关信息弄虚作假的;

(三)伪造、改动学籍数据的;

(四)不能及时为学生办理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升学、毕业等项手续的;

(五)有意刁难学生转学,使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延误或不能及时入学的;

(六)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七)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影响学籍数据准确、完整或学生权益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