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0:48

实用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商业模式;ppp;emC;aBS;众筹

[Doi]10.13939/ki.zgsc.2017.10.021

当前雾霾天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已经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治理状况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高层领导人也对环境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调,把环境治理发展推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环境生态治理列为重大战略布局,将促使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未来五年,环保产业投资将会阶梯增加,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我国环保产业在2017―2022年将保持17%左右的增长,如图1所示,在2022年左右,环保产业将增长到12.5亿元的市场规模。

环保企业商业模式是决定在环保领域做大做强的基础和产业稳固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实用的商业运行模式成为环保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动力;环保企业的发展当前还存在很大瓶颈,在资金、技术和产业政策方面制约因素有待突破,独特实用的商业模式是环保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传统商业模式

在环保领域工程承包的商业模式中,epC、Bot、Bt、tot等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传统商业模式,在政府公共基础项目、大中型国有企业及私营企业项目的承包中常常应用。

1.1epC模式

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商业模式,其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tracting,简称epC。承包商获得建设工程项目后,根据双方的合同约定,承包商对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负责,在发包单位的允许下,对项目的部分阶段和环节进行分包,并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造价、进度承担总的责任。

epC模式属于项目交钥匙商业模式,项目风险由承包商承担,并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工期、造价等负责,一般在各种工程项目均有广泛使用,在环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处理、固废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中应用居多。

1.2Bot模式

Bot模式,其英文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商业模式。

Bot商业模式是委托企业以特许协议的形式,授权承包商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及维护,包括项目融资,在特许期限内收取项目使用人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资及相关运营维护成本,同时获得相应的项目利润,特许期限满后将项目移交给委托企业。

Bot商业模式特点是,委托企业将项目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抵押给金融单位获取资金,主要是项目发起企业通过招标的方式获取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并组建项目法人公司,目法人公司组织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包括项目融资,特许期限内项目法人通过当地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和运营项目带来的收益来偿还贷款和获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满后,项目发起人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委托企业。

一般在政府投资的生态环保项目、水处理项目、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用较广泛。

1.3Bt模式

Bt模式,其英文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商业模式。

Bt商业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也是委托企业通过特许协议,授权承包企业对整个项目建设和项目融资,并在特许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建成后并移交给委托企业,委托企业回购时考虑承包商的合理利润。

Bt模式是环保项目建设领域经常采用的一种商业模式,其运行程序也是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承包商签订合同,由项目承包商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融资,并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项目建设竣工并移交给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与承包商的回购协议约定,分期向承包商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的项目利润。

Bt商业模式特点: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属于政府授权的特许协议项目,建设投资风险小,项目收益有保证,能够发挥承包商企业项目融资和施工管理方面的优势,一般在公共的大型市政和生态环保项目中应用广泛。

1.4tot模式

tot模式,其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经营-转让商业模式。

tot商业模式是政府或者委托企业将建设好项目的经营权或者产权,在一定的期限内有偿转让给承包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承包企业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通过自身的运营优势来经营回收项目运营投资和合理利润,合同期限满后,承包企业再将运营项目移交给政府或者委托企业。

tot商业模式特点:对于承包企业来说,省去了建设环节,减少了建设阶段的管理风险;另外,承包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经营,其经营的风险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合同期限内,经营的风险和利益全部由承包商承担,因此,内部决策和内部协调相对其他商业模式效率高很多。

采用tot商业模式的项目一般在托管运行项目中应用比较多,尤其在环保领域的市政水的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的运营中较常见。

综上所述,epC、Bot、Bt、tot模式属于传统的商业模式,Bt、tot模式均以Bot模式为基础而变换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在一些大型环保项目和托管运营项目中广泛应用。在特定的环保项目治理领域,例如钢铁冶金行业,目前处于去产能、企业转型的时期,epC、Bt、tot模式的使用均有一定的阻碍,环保企业在商业模式使用上需要进行创新和实践探索。

2新型商业模式

近些年国家金融政策进行了新的改革,出现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治理、生态治理的环保治理项目中应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均获得了企业、客户及政府部门的好评。

2.1ppp模式

ppp模式,其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即公私合营商业模式。

ppp商业模式是对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和环保治理项目,政府部门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特殊目的的公司签订特许协议,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基础设施或者环保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包括筹资活动,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对特殊目的公司的项目进行担保,特殊目的项目公司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以使项目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此商业模式体现了各参与方的多赢或者双赢的基本理念,同时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活力。

ppp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ppp商业模式促使社会资本参与到了政府项目中,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了民营资本运行风险,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ppp商业模式在项目建设上减少了政府的前期投入,项目实施后确保了服务质量。

ppp商业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更改,而是对项目生命周期阶段设置一种比较完善的新型商业运行模式,这种新型模式体现了政府部门、盈利企业、非营利机构共同参与到项目中,实现了多赢或者双赢局面的一种新型商业理念模式。

2.2emC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其英文是energymanagementContracting,称emC。是一种新型节能机制并完全市场化运行的商业模式,由拥有节能服务技术的公司与用能企业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协议,为用能企业提供能源的审计、计量及节能方案的设计和咨询服务,并通过与用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实现其投资收益。如图2所示。

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提供节能技术服务的公司通过对用能企业的项目进行节能改造,从节能改造后项目的节能收益中回收改造投资和与用能企业分享节能收益实现企业发展,用能企业不需要任何投资,最后在合同期满后,无偿从节能服务公司那里接收节能项目的所有权。

从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看,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客户零投资、节能效果有保障、投资回收期短、运行模式商业化。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要求项目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又要求给实施双方都带来经济效益,是一种完善的社会化运行机制,在高耗能的粗放型环保项目中应用比较多,适合大型的环保治理项目应用。

2.3联盟众筹模式

联盟众筹模式,是项目发起人经营领域受技术、资金、资源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项目,在行业内以联盟的形式发起组织若干个专业化的公司共同组织一个联盟组织,该联盟组织成员分别在资金、技术、资源不同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成员企业以众筹出资形式占联盟股份,众筹的大股东对外承担责任主体或者联盟组织承担责任主体,成员企业承担连带责任,承接的项目由联盟企业共同完成,联盟企业根据所完成承接项目的部分工作,利益也根据所完成工作占整个项目的比例及联盟的股份的比例分享。

联盟众筹的商业模式,在一些大型政府项目和综合的环保设施运行项目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国内在节能减排领域成立了一些联盟众筹组织,如: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第三方治理联盟属于此联盟众筹类型。

2.4aBS模式

资产证券化商业模式,其英文是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aBS,以委托企业现有环保治理项目所拥有的实际资产为基础,并且该项目的资产在未来运行时能带来预期的收益,承包商以合约的形式从委托企业接管后,通过资本市场以该资产未来收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收回该项目的运行投资和相关收益的一种商业模式。

aBS商业模式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承包商仅仅以委托的项目资产为限承担风险责任,以项目资产为基础在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可以降低筹资成本;资本市场上购买的投资者比较分散,大大转移和分散了承包商筹资和投资的风险;承包商主要以该项目的资产收益来弥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并不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承包商并不承担任何的债务。

aBS商业模式在国内的一些锅炉节能改造和一些环保治理项目中应用比较多,尤其环保领域上市公司采用aBS模式比较常见。

综上所述,新的商业模式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委托企业的目标要求、企业的体质情况来选择,承包商选择商业模式与委托企业达成比较好的一致承诺,最后实现多赢或者共赢的结果。

3新旧商业模式的对比分析

上述介绍了新旧商业模式的概述和各商业模式特点及应用范围,可以清楚了解各商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和优势,以下对新旧商业模式作简要的对比分析。

3.1环保项目中的新旧商业模式在应用选择的对比

在环保治理项目类型中,甄别项目属于新建、在建还是已建类别,结合项目特点和委托企业的要求,考虑新旧商业模式适用条件,选择比较实用的商业模式。

3.2新旧典型商业模式Bot、ppp各方责任对比

典型的Bot、ppp新旧商业模式,针对公共基础项目和私人企业项目,应用选择这两种典型模式时,参与方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投入大小及项目的控制权上差别很大。

3.3新旧典型商业模式Bot、ppp项目参与程度和获益比较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所属不同,在选择Bot、ppp典型商业模式时,参与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权衡参与程度及获益的方式上关注点不同。

3.4新旧型商业模式epC、ppp、emC、aBS、在项目适用上对比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新型商业模式,在融资主体、委托企业前期投入、风险责任、项目控制权等因素应充分考虑,所占权重比重有所差异。

4结论

综上分析,根据传统商业模式和新型商业模式的特点,环保企业根据委托企业要求和项目特点、资金等不同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实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可概括如下几类。

4.1公共服务及政府委托类环保项目

环保企业能获得政府及企业的授权协议,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项目周期比较长,资金需求量大,考虑采用ppp商业模式及aBS商业模式,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

4.2已建类环保改造项目

该类项目耗能较高,可改造的空间较大,目前运行状态不良,建设时设备选择和参考技术标准低,管理不太完善,资金需求不大,委托企业节能意识较强,采用emC商业模式或者联盟众筹模式比较适合。

4.3综合治理类环保项目

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已建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需要综合性的环保解决方案,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投资周期又长;委托企业并要求托管运营来保证达到国家和相关行业治理标准,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如大气污染治理、水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综合性的环保生态治理项目,采用联盟众筹模式共同来协助完成,能达到共赢或多赢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无论选择哪一种模式,达到参与方多赢格局,项目实施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检验商业模式成功的标准。

在未来资本市场和金融政策的推进改革中,国家要求环保项目逐步由第三方服务商进行委托管理,新环保项目承建,aBS商业模式和联盟众筹模式将成为此类项目的实用选择方向;已建类项目运行管理和改造,emC商业模式以后将占据主导市场。

参考文献:

[1]刘长毅.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10).

[2]蓝虹,刘朝晖.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J].环境保护,2015(2).

[3]范家琛.众筹商业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3(8):197.

实用商业模式篇2

面:开端引趣,激发学习欲望;开展比赛,引入竞争;抓准时机,发挥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走向生活,亲自验证理论;进教法,增强演练式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演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43-01

演练实践型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融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与一体而形成的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具体的问题,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使学生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从而明确这些知识所具备的应用价值。

1开端引趣,激发学习欲望

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奥秘的活动过程,在课堂的开始把学生的兴趣诱导出来,防止学生厌学情绪。如在讲授“商品运输的法规”这一内容时,如果简单地把商品运输过程及出现运输问题时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串讲一遍,不仅枯燥,学生不容易记忆,而且也不知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笔者在授课时先设定这样的场景:学生自愿组合,扮演商品押运员、发货单位和收货单位三方代表,某种商品由发货方发出,到达时出现部分货物损坏现象,启发学生“如何处理这起事故”?设定讨论时间5-8分钟,现场进行三方洽谈,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老师,我是发货单位代表,如何发运商品呀?”,“我是押运员,我应承担哪些责任?”……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根据讨论内容,大胆质疑,教师适时启发引导,于是紧张而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以“文具盒”为电话,以“点钞纸”为货币,在欢声笑语之中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2开展比赛,引入竞争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落后。在讲授“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三种策略的基础上,笔者设定了如下场景:在讲台上摆上白酒、化妆品、糖果、茶叶等物品,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假定是生产某一种商品的公司职员,各组任选一种商品,拿回到座位上讨论,分别应用本堂课学过的三种营销策略: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差异性营销策略、集中性营销策略,以公司促销员的身份进行现场推销,当面进行比赛,哪组应用得最好,便获得最佳促销组的称号。实践证明:学生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策略的巧妙运用,语言的推敲,到逻辑思维的应用,都考虑得非常周密,表演时配合相当默契。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抓准时机,发挥教育的实效性

“康泰克感冒药被禁销了”,刚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同学们的议论之声,笔者立即意识到,现在的学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尤其作为中专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多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趋向于成人。这正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好机会,于是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现场发挥题:“康泰克”的商业连锁反应。同学们各抒己见,“人们感冒了不敢吃药”,“如果我是药品生产厂家,我会证实自己的产品不含ppa”,“感冒药品竞争会更加激烈”……听着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学生们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于自己的生活之中。

4让学生走向生活,亲自验证理论

笔者常常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沸腾的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学习过“消费者公益保护法”之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社会生活中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内容,利用双休日时间,笔者布置了一项市场调查:商业中侵犯“消法”的现象,反馈很快就回来了:“贵重商品,不买勿动”;“干洗衣物缩水掉色自己负责”;“胶卷冲洗时曝光只负责赔偿一卷同样的胶卷”……学生不但知法、懂法,也会运用法律武器了。

5改进教法,增强演练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5.1直观教学法

在讲授“提单”这个内容时,绝大多数的老师仅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提单的内容、分类及作用。可这些仅仅是表层的讲解。更深入一层的是如何对提单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企业借来主提单和子提单,将提单样张发给学生,着重分析两种提单的差异及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学生易学易记,收效甚好。第二步是带领学生深入实际,请专业人士针对提单流转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了解提单的流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步,指导学生对参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学用结合法

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中的文字或图片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把学生带进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所联系的超市仓库和集装箱码头进行实习,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3趣味教学法

实用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92-02

近年来,很多制造企业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在企i中的应用,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受制造类企业的种类繁多、经营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极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当前制造企业在电商发展模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和推进适合企业实际的电商发展模式问题,成为摆在制造企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开展电商活动的基础模式,总结归纳了制造企业电商发展的应用模式,深入分析了制造企业电商发展模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制造企业发展电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造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模式

制造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B2C类电商模式

B2C类模式是企业和消费者间进行的电商模式,主要是企业利用自建网站或利用第三方的展示平台展示生产的商品,向客户提品信息的查询、浏览与搜索,以及下购买订单与在线支付等功能的界面,以便使客户能够查询并购买到自身需要的商品。该模式的突出特点为可使供需双方直接进行沟通,且快速、大信息量、成本低,对计算机软硬件、新的创意类产品、收藏品或纪念物及服务等一些无形类产品进行销售十分适合。其产品运作的典型方式有网店、网络订阅、网络广告及网络赠与等。该模式的产品配送采取由点到面方式进行,每笔交易金额不高,运送的规模也不太大,企业要自身负责配送则无法实现,必须有大量物流配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二)B2B类电商模式

制造行业因为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因此B2B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该模式为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商模式,利用专门网络及互联网开展信息数据传递、交换,进而开展交易类活动。该模式对企业之间满足零部件与半成品类大批量交易较为适合,需要构建企业网站或者B2B中介网站。其中企业自建B2B类网站,可能将企业之间大量的商务类活动环节在网络上实现,比如产品供求类信息、协商交易、传输电子信息、实现网络间结算和支付、配送货物及销售之后的服务等功能,促进了效率提高、库存减少,以及采购成本、营销成本及服务成本等费用降低。而垂直型的B2B专业网站,由于创办者的行业经验丰富、技术保障细节熟悉,具有一定的优势。该模式不足之处为短期实现获益很难,并且实现多元化产品经营或多领域化的渗透目标不易。

(三)B2G类电商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的电商活动模式,亦称作政府集中性网上采购。该模式的目标为把分散在政府不同部门的财务支出活动集中到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其运作的方法为政府主管部门先在网络上对采购类信息进行,由产品生产制造商由网上获知信息以后依据自身生产及经营的实现状况,向主管部门报价参加竞标活动,最终由中标企业获得此项采购类订单。该模式优点是企业可以随时掌握政府部门的产品需求情况,并可以降低中间商在时间上的拖延、节约成本,因为其交易量较大,通常要比分散性的采购活动成本压降超过30%的比例。

二、制造企业发展电商的应用模式

因为制造企业推进电商活动中,相关企业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尽相同,其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也存在差异,所以其电商活动实施方法也不一致,从而出现了各种类的电商应用性模式。

(一)立足全供应链上的电商应用模式

该模式对于当前制造行业发展极为重要。开展立足全供应链上的电商活动能够使企业采购费用下降、差错减少、效率提升,尤其能够增强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强化企业面对网络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该模式的运作需要采购商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构建交易性网站、存储会员数据、网上会员认证、商品列表、订单管理与处理等,提供满足供应链各方需求的解决办法。

(二)立足价值链上的电商应用模式

此模式需要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涉及对象比如客户、企业、供应厂商及其他商业合作伙伴等的参与,将价值链上有关经营企业战略、内部组织生产、产品供销网络及客户关系等进行集成。即并非将价值链中的成员进行增加,而是构成企业的虚拟网,构建企业的价值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协作配合、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等目标。

(三)立足第三方管理平台的电商应用模式

通常第三方的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综合性电商平台及垂直性的行业型电商平台两类,其中综合性电商网站包括阿里巴巴网、政府采购网站及慧聪网站等,向制造行业全面提供企业与产品方面的信息,及搜索、电商认证及在线支付等。而垂直性的行业型电商平台包括制造网站、机械网站及汽车网站等,提供制造行业的细分企业与客户信息,及在线专门化服务等。

(四)立足服务商的电商应用模式

立足服务商的电商应用模式(又称作aSp模式)于1999年美国起源,适合那些不熟悉it科技、技术人才缺乏及资金不足的中小型企业。通常由aSp合作厂商构建应用管理系统,将应用管理系统在数据机房进行集中性放置与管理,而企业客户只负责使用、不管维护。

(五)立足自建网站的电商应用模式

通常采取该模式的,多为制造行业中一汽、宝钢等资金雄厚、能自主构建电商门户网站的大型企业。企业通过自建电商门户网站,把企业生产的商品向客户进行销售。

三、制造企业发展电商模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制造类企业的种类繁多、经营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极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当前制造企业在电商发展模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客户的服务与管理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制造企业在选择电商发展模式时,对客服应用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客户及企业外部的合作商来设计,而企i内部相关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和设计只限于商业性广告、当面宣传推介及介绍等内容,没将客户管理要求贯穿于市场宣讲、营销管理及售后服务保障等整个流程,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对企业内外组织协调不重视

一些制造业企业在选择电商发展模式时,没考虑到企业内部运行与外部协调的实际,未能将外部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至内部相关组织机构当中,导致企业对外部的数据信息整体反应迟滞;而制造业的相关生产企业间的数据信息也没有实现共享,导致有的企业生产计划与工作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

有些制造业企业在选择电商发展模式时,创新意识弱,安于现状,未能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积极改进、探索创新,导致电商发展模式不为客户所认可与接受,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从而使企业在未来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企业持续发展。

(四)科技应用能力与水平较低

多数制造业企业在选择电商发展模式时,对移动电商的普及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移动通信技术运用于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适用于手机终端的电商应用加大开发力度,影响了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四、制造企业发展电商模式的推进策略

推进制造企业发展电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加强全面规划,重视平台建设,完善后台应用,构建前台系统,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及商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制造企业效益与效率的双提升。

(一)要在加强全面规划上下工夫

推进电商模式发展,必须结合制造企业实际,及时研究制定全面规划书,明确电商推广项目的整体目标、软硬件系统的规划、项目实施的步骤与范围及科技人员配备、资金投入规划、投入与产出研究、风险分与评估等内容。企业的领导层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电商应用模式的特点,有效地规避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要在基础平台建设上下工夫

制造企业要根据应用管理系统建设情况,适时对电子商务基础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健全和完善企业信息数据门户,内容包括以互联网为基础数据库、客户管理、应用工具包、应用类服务器及web类服务器等,夯实企业电商模式的发展基础。

(三)要在完善后台应用上下工夫

制造企业要高度重视构建和实施后台应用管理系统,健全供应链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物资采购、产品营销、后勤运输及销售分析等进行全覆盖。持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并及时适应新业务需求进行优化调整。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制造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及商业决策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力条件。

(四)在构建前台系统上下工夫

加大电子商务的推进与实施力度,优化客户与供应商访问界面,强化客户与供应商网上服务功能,使客户与供应商能借助浏览器实现自主式的服务,随时掌握订单的信息,查询需求及资源、了解相关合同执行与产品装运情况、自主学习产品的性能及使用的方法等,从而节约成本与资金,压缩供需双方服务周期。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制造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选择和推进适合制造企业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加快制造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各类制造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选择和推进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推进制造行业的整体结构升级、培养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基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树全,陈瑞华.海西制造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分析[J].北方经贸,2014,(10).

[2]沈刘佳,安葳鹏.传统制造业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7).

实用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协同电子商务;战略;模式;平台;应用架构

abstract:CollaborativephaseisthehighestpointofeC.ifanelectronicenterprisewantstorealizeCollaborativee-commence,it'snecessarytobuildstrategicconceptmodelaccordingtomarketing,customerneedanditdevelopment;builditsbusinessmodelbasedonstrategicconceptmodel;buildelectronicprocessbasedonbusinessmodel;thenrealizeCollaborativee-commenceusingCollaborativee-commencesystem,andestablishitsapplicationframework.

Keywords:collaborativee-commence;strategy;model;platform;applicationframework

1协同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相应经过初始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协同阶段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e-commence)被誉为下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基于B2B的模式发展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Group在1999年提出的。它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集成的商务平台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商务活动集成、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功能。它能够实现信息协同、企业内部外部协同,将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厂商和客户集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高效的价值链。

协同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在于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的电子化,其商务行为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如买、卖、拍卖竞标、商业信息的交换等。而协同电子商务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商务行为的本质,比如通过internet技术所建立的网上市场,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如某个产品的制造技术,但其采用的方式则是以协作互动为基础的商业流程。

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实际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轻易透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内外部及合作伙伴供应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而达成协同知识管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的概念。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

2协同电子商务的模式

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又称经营模式,运作模式,业务模式。实际上不止如此,商务模式实际上不只限于商业方面,而且包括企业运作,可以说是商企模式。商企模式实际上是个大系统,应当包括概念模式,逻辑模式,物理模式,也应包括外模式和内模式,还应当包括层次上的战略经营模式、管理运作模式、业务执行模式等。协同电子商务概念把企业的内外功能整合起来,它包括四方面的整合:商业模式,流程模式,应用模式,应用架构。

一个e企业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应建立起它的战略概念模式,根据它的概念模式建立它的商务模式,根据它的商务模式建立它的电子流程模式。商务模式是直接针对商务的,考虑针对什么顾客,生产什么产品,创建什么品牌等;电子流程模式说明用什么样的系统实现商务模式的想法,它说明生产,配送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电子应用模式实际上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系统,也是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它说明如何实现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构建电子市场等。电子应用架构实际上是it架构,如何用硬软件架构支持应用系统工作。(见图)

2.1协同电子商务的战略概念模式

市场竞争的剧烈、客户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战略才能为企业创建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呢?e企业要想更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其协同电子商务的战略概念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立必须从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策略,从战略、商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协同商务建设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比如,与哪些企业建立协同商务就属于战略性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此外,建立协同商务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议价能力、供应链地位以及收益、成本和风险,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属于战略层面的思考。

其次,建立协同商务必须以商务为基础。协同商务的实现要以供应链商务流程的整合、优化及一体化为前提;协同商务直接关系着商务模式的创新、重整或再造;协同商务的建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商务利益、责任和风险的重构,包括正常运转状态下各企业的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重新规制以及针对突发事项的应对机制;协同商务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涉及到许多供应链企业间的商务合作。

此外,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包括信息管理技术、流程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最后,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除了信息与通讯设施之外,还要有能够满足协同商务效率与效益要求的物流设施。

e企业有了清晰的协同战略概念模式,就会对其发展有指导,从而建立其商务模式、流程模式等。

2.2协同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分为政府(Government/G)、企业(Business/B)、消费者(Consumer/C)三种角色,相应的协同电子商务应用九种类型:企业—企业、企业—消费者、企业—政府等,事实上理想的协同商务就是能协同消费者—企业—政府之间的活动,用信息系统来管理达到最优的状态,但这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是比较难实现的。目前典型的协同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是B2B。

B2B协同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供应链技术,整合企业上下游的产业,利用internet,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等结合为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目的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B2B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模式:(1)面向制造业或面向商业的垂直B2B。垂直B2B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上游和下游。生产商或商业零售商可以与上游的供应商之间的形成供货关系。生产商与下游的经销商可以形成销货关系。(2)面向中间交易市场的B2B。这种交易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将各个行业中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在协同电子商务环境下,资源是一个网状结构。

企业要实现完全协同商务,还需要同政府协同,包括工商、税收、商检、社保等。现有的企业主要是实现了内部协同与供应链管理,由于外部协同涉及因素太多,所以要实现B2B完全的协同商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协同电子商务的电子流程模式

协同电子商务的电子流程模式,主要是为厂商、供应商与相关者服务的,可以说也就是协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从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系统的运行角度看,其核心就是使上下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调一致。

2.3.1协同商务流。协同商务主要是针对商务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改善,使商务价值链上的商务活动达到协调一致。这需要对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必须消除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建立起高效、快速、灵活的业务流程。为此,可以借用业务流程再造技术方法,分别对企业成员组织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成员之间的网络流程进行重组。同时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协同管理的工作流系统,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合理调整人员和资源。

2.3.2协同物流。协同物流商是物流活动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物流活动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传递作为一个整体,使物流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无阻碍传递。这就需要包括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匹配,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来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协同物流,首先,应实行积极的管理,延伸供应链,通过整合市场资源为客户服务。其次,开发核心竞争力,为客户设计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建立新的市场竞争共同体,保证当客户完成网上购物,客户定单的配送信息能迅速通过物流配送系统,自动转到业务部门或专业企业,业务人员接到定单后能立即为客户提供服务。

2.3.3协同信息流。协同商流和协同物流的实现都需要信息流协同的支持。①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的信息协同。采购方与供应方共享信息,采购方将其库存情况和所需产品的要求等信息传递给供应方,使供应方对其上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供应方也将有关自己产品的信息与采购方分享,加强双方的信赖。②信息流管理平台的建立。信息协同的根本在于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上,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整个系统内的无阻碍传递,实现协同信息流管理。

2.3.4协同资金流。支付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客户、供应商、服务商和银行,这就需要解决好各个方面的资金的转移,包括付账、转账等。协同资金流管理的目的是协同物流、协同商流、协同信息流基础上,以最小的资金占压,实现最大的利润。同时,还要保证资金的安全。

2.4协同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在应用的模式上,有别于一般传统的B2B电子商务将重心放在“买”和“卖”的基本交易上,协同式电子商务的重点是放在如何透过电子化的交易平台与个人化的单一接口强化企业与商业伙伴及客户的关系,因此在应用的模式上,协同式电子商务较偏重于电子供应链与全球运筹管理的应用与实践,而协同式电子商务又会比传统的电子供应链与全球运筹管理系统更加强在商业活动的往来与互动方面。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各方业务之间的协作,需要建立外部协同商务平台;而从企业内部来看,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要求建立内部协同商务平台。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处于市场环境中的系统的话,它就必须要有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即所谓的企业信息门户。

外部协同商务平台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与其他合作伙伴)与最终客户之间商务协作为核心的,因此,它主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两部分。而依据企业内部运作管理业务的不同,内部协同商务平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协同管理、财务协同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三部分。再把内部平台、外部平台与企业信息门户整合,搭建出一个企业的协同商务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整个价值链上企业的效益,从而达到一种多赢的效果。

协同电子商务平台集成前端和企业后端系统,从企业内部出发,利用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集成,以电子商务跨越企业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大环境中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以实现盈利。

2.5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架构

协同式电子商务架构可以通过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来实现。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传统的web(HtmL/Http)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B2C模式的发展。weB服务(XmL/Soap/wSDL)技术则是要有效地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的发展。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散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采用Soa技术最终将使各个企业之间、各个关联的经济实体之间实现高效实时的联接,使得整个产业链实现自动化的协同商务,将会有力地提高商业企业的应变能力,转变现有的商业运作模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Soa技术将促进信息系统在商业企业贸易活动中的全面渗入和发展,对于简单的贸易活动,将会由信息系统自动化实现;对于复杂的贸易活动,信息系统将会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并可以高效的执行决策。Soa技术的应用将会全面提高商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水平。

协同式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建构技术,在应用架构上将软件的三大元素——接口,数据与商业流程完全拆开,以往最难处理的数据与商业流程,现在只要透过后台的管理机制就可以用“设定”的方式导入完成,而接口部分,只要用一般的网页设计软件就可以制作,因此任何企业想要的B2B电子商务功能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平台上轻易完成。

实用商业模式篇5

摘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盈利是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式的商业模式,对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作用,能够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以新时代下电子商务出发,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实现更新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现代企业

一、我国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概念模糊不清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在国际中的发展时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我国电子商务真正崛起的时间在21世纪初期,也不过短短十几年。虽然有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就目前而言,国际中也没有给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我国,电子商务可以说是起步阶段,虽然B2B、B2C、C2C的领域中都有企业代表,但整体方面还不够成熟,单单只靠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获取成功的企业屈指可数。

(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方式单一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是广大研究学者们重点研究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描述性分析,但大部分都缺乏具体的数据论证,论证方式也缺乏实证数据。在我国,电子商务在各大企业之中的应用范围依旧在不断扩大,但是纵观我国企业,大部分企业都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便捷渠道,其重要的盈利模式依旧停留在在线下销售,无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特点。

(三)重复国外的盈利模式,理论落后实践

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探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很多盈利模式都是原封照搬国外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在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国外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到本土感到“水土不服”,在企业之中并未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甚至让企业内部结构管理更加复杂,提高企i运营成本。

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才衍生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但事实上,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发展速度要严重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够明显。理论落后实践必当会让采取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企业走很多弯路。

二、新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

(一)加强电子商务内外经济链联系

在新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同时也拓宽了企业竞争与企业合作的边界。各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实现远距离现场作业与指挥。虽然我国对外企业不在少数,但都以远程沟通、远程订单为主,只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便捷渠道,并未形成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所以,企业要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加强电子商务在跨地企业间的作用,并广泛应用虚拟组织,构建全面、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二)结合企业,建立独特的盈利模式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在企业中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作为技术型平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进而才能够建立更加合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竞争核心已经逐渐从商品转化为人的竞争[2]。想要创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支持,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独特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并且根据企业性质,合理选择B2B、B2C、C2C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三)以服务带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下,如今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价格都已经大同小异,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已经不以质量和价格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其中服务质量更受到客户关注。企业服务能力主要根据是否能够快速反应客户内心需求,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的{互动、低成本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能够时时关注多个层次的需求变化。淘宝作为C2C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网购的第一平台,但其依旧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逐渐开设了“微淘”、“社区”等端口来为用户提供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发现用户需求。对于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论坛、博客、QQ等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好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形成以服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电子盈利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特有的模式,需要电子商务有关企业能够“活学活用”,通过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时创新自身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从而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实用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当前电商模式是整个时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在电商模式应用过程中,无论其实施理念,还是其应用模式都较不成熟,因此对茶叶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茶叶企业来说,有着相应的难度和要求,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电商模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要素,无论是具体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都是当前电商模式应用推广的主要背景。

1电子商务模式的具体内涵分析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成熟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系统发展下的营销模式改革,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应用,其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消费理念之间的趋同化融合,在电子商务模式中,消费者选购产品的内容更加多元,而且选购过程也更加便捷,同时消费者成本和企业营销成本,也进一步降低。所以,电商模式的成熟应用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与突破的动力。随着人们消费习惯更加成熟,如今电商模式在整个婴儿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其对消费者的具体应用需求也实现了进一步融合,比如其经营理念更为成熟,消费者可以完全通过自身的判断,结合客户的评价模式,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所以,通过对电商模式的具体交易状况,可以看到,电商模式在整个产品效果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通过使用互联网电商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不仅是产品价格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选购产品时,不再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多数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商模式,其整体营销压力进一步降低,无论是其具体的运行成本,还是其分销渠道建设的力度,都可以稍微减弱。因此,无论是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还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客观需要,互联网电商模式都是实现其有效应用的基础,也是两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要素。而对于当前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体来说,多数中青年更喜欢选择电商模式来选购自身的产品,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我国多数茶叶企业当前正处于从传统经营模式中,处于转变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电商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客观要求,通过系统化融入价值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发展模式。但是客观的来说,我国电商茶叶企业,无论自身经营实力,还是经营理念都较为匮乏,相对于其他大型茶叶企业来说,不少中小型茶叶企业,未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不管其成熟度,还是其经营效果,都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小型茶叶企业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适合整个企业发展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的具体理念。

2当前中小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我国传统的茶叶营销过程中,依赖的都是渠道加盟店的营销模式。对于大型茶叶企业来说,其具备完善的营销渠道,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茶叶产品的营销难度压力就较大。因此,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应用日益成熟,中小型茶叶企业如果能够借助这一网络媒介,便能够实现自身产品的有效营销,但是对于整个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在使用电商模式时,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其整体运行理念构建上,存在一定差别,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来说,其要求茶叶企业在使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注重产品经销、产品客服和产品贸易等多个体系内容,而中小型茶叶企业,由于其自身经营实力较为有限,加上其经营实力和经营经验不足,因此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其很难对茶叶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察觉。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运行来说,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服务运输模式,而完善的物流运输,是实现整个电商模式运行的基础,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当前整个物流状况来看,多数中小茶叶企业也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对产品品牌的保护理念,所以整个茶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其市场口碑和成熟消费者的满意度。最后,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多数茶叶企业缺乏选择合适平台的经验。通过对当前茶叶营销电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京东商城、淘宝和天猫都是可以都是当前最适合消费者选择的营销模式,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是企业经营实力和产品销量要求相一致的。选择的合适平台,就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

3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茶叶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在于对环节上的优化和简化,所以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突破点和创新点。对于中小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其最重要的创新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在运行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茶叶产品的特点内涵及具体的参数状况以及相应信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相关网页上进行传输,从而使得消费者更为便捷地了解该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内涵。使用电商模式,是消费者和中小型茶叶企业之间的双赢过程。所以,合理探究经营管理模式的内涵和要求就极为必要。在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其能够有效降低自身渠道建设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使得整个产品销售活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当然很少人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和市场,因此其必须及时快速的了解整个茶叶市场的选择的具体需求和消费动态,只有系统化了解整个市场的特点,才能够实现电商模式与茶叶企业经营的合理融合。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其想要真正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认识到电商模式的运行,不仅仅是该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化,更是整个企业运营理念的创新与完善,因此,选择茶叶企业要将自身发展与模式运行结构相结合,通过将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和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相融合,从而构建满足茶叶企业发展运行的具体模式。

4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通过不断优化该模式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想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完善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中小型茶叶企业要具备产品品牌意识,确保自身产品的独立性和品牌化意识,在进行产品品牌注册过程中,必须将自身企业经营理念和茶叶产品的特点与品牌的设计相结合,通过打造属于自身的独立品牌,才能够在整个互联网时代,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选择该产品。当然,在品牌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丰富品牌内涵,还要注重对自身品牌的益维护。在电商模式中,品牌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也是产品的象征。其次,茶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产品特点,通过了解市场的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茶叶产品的生产理念,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产过程较为迅速,对市场的反应也较为便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厂家要直接面对市场及消费者,在构建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有效评估,不能使得其超过自身运行能力,从而限制了发展质量,在互联网电商时代,其要求茶叶企业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所以,中小型茶叶企业必须注重构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此外,茶叶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时,需要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进行有效了解,结合具体的市场调研状况,从而打造和包装满足自身产品营销的具体模式和理念,当前在整个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要结合适合自身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或者结合自身状况,构建属于自身独立的门户网站。中小型茶叶企业要通过互相抱团,从而构建具有经营实力的运行平台。最后,在中小型茶叶企业运行模式中,其不能使用单一或者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运行,其需要在结合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具体发展状况来不断调整企业的运行模式,通过认知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实现自身产品的经营效果。在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模式建设,还要注重选择与企业自身相关联的各个元素,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入。比如适合中小型茶叶企业产品的运输机制,客户服务机制等等,通过融入市场化元素,提升电商模式运行的效果与质量,在坚持以消费者和客户为导向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整体最佳效果。

5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茶叶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实力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必须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可以说,电商模式是实现其转型发展的核心,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应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探究适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从根本上对于这一模式的内涵进行准确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中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3(1):122-125.

[2]黄清河.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eRp的模式与应用研究[J].当代财经,2014(13):141-143.

[3]郑焕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5(3):163-165.

[4]师芙琴.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71-74.

实用商业模式篇7

(一)商业模式概念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39)提出,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他是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角度来定义商业模式的。timmers(1998)则是从本质上解释了商业模式的内容,他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纯粹的解释如何做商业的逻辑概念。amit和Zott(2001)更加注重商业模式能够给企业和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创造的实际价值,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整体目标是开拓商机,为交换中的各方创造价值,即为当地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产生利润的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创造客户盈余。thomas(2001)则更倾向于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战略层的决策,他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需要经历的流程、顾客、供应链、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 

国内也有不少的学者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罗珉、曾涛等(2005)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比较全面,即包含了战略决策层面,也包含了具体的实施层面的内容,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田志龙、盘远华等(2006)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保证企业良性运作的一种运营机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互相支持,形成良性的循环。 

虽然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学者都认同商业模式是用来阐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收入渠道、盈利渠道和企业的管理机制(alinaSorescu,Ruudt,2011)。本文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为:商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化整体,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形成企业特有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方式(谢乃明、刘思峰,2008)。是一种能够持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模式,介于公司战略层与实施层,它在保证企业符合长远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不断整合企业的资源,以达到为企业不断实现盈利的一种模式。 

(二)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早期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向性的研究,比如amit和Zott(2001)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调研统计,发现了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创造来源;而有些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也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企业实施创新的途径有所区别,他们根据创新程度等特征把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型,试图探讨某一类型企业的创新途径:osterwalder(2004和2007)通过案例研究,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的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 

上述分类中,与流通企业契合度最高的就是存量型创新,流通企业通过采取存量型商业模式创新,期望取得的效果是获得新的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拓展新的分销渠道。而流通企业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实现:获取高速、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动态;通过网络营销运作,宣传企业形象,为顾客提供便利的产品销售与服务,提升顾客购物的感受,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扩大销售量,获取更多利润。 

电商环境下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一)构建模型主要影响要素 

实用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企业战略;商业模式;耦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34-04

一、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经历了过去三十多年井喷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现在正步入一个平缓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过去的低成本优势已一去不复返而且很多企业已走到了发展的转折点,面临着发展瓶颈的制约,很难实现继续的增长,再加上一些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现在面对的外部商业环境非常的恶劣。面对此种困境,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这成为关系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时至今日,仍未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经过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企业应从企业战略(如国家层面,实现宏观发展方向的转变)和商业模式设计(企业层面,寻找新的价值创造逻辑)两个方面来入手,帮助企业重新整合定位,改变原来发展模式以此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发展困境,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关系

(一)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含义及其构成

1.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企业战略即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它为企业指明了长远的发展方向。企业战略包含:使命、目标体系、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五部分内容。

2.商业模式含义及其构成。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诉求、价值传递方式、利益分配方式以及企业如何保持自身正常运作的具体方式,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企业的发展寿命。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对于企业具有非凡的意义。借鉴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商业模式包含:定位、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能力、经营模式、业务系统、营销模式、融资模式、利益分配模式和自由现金流结构九部分内容。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不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所解决问题上都即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关于研究和解决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的)也都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通过战略的灵活性调整实现“外部适应”从而更准确的指引企业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而后者更侧重于通过内部的合理运作实现“内部协调”从而更好的进行价值的创造。商业模式相较于企业战略缺乏的是对外部竞争环境信息的持续收集、分析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谋划;企业战略相较于商业模式缺乏的是对具体如何创造价值、如何传递价值、如何分配价值的系统性思考,而恰恰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企业而言又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实现企业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

从涉及的内容来看。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长远谋划,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而商业模式则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是如何具体的经营企业从而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当然企业战略也反映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1],而商业模式同时也是对商业活动的一种抽象,它决定了商业活动如何为公司带来盈利,也决定了企业是如何把组织中的投入转变成价值增加的产出[2]。因此,从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都反映了企业如何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使组织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内容上即存在很多区别也存在很多关联之处。

从解决的问题来看。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巴纳德和德鲁克所提出的,如何使组织同时做到“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3]。其实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都同时涉及了这两个问题,比如说商业模式中的定位就是试图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来给企业寻找一个可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产业位置”,解决的是“外部适应”问题;商业模式中的其他模块则更加侧重于指导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地运营,它们决定了企业如何创造、传递和分配价值,解决的是“内部适应”问题。与此类似企业战略也存在这一特点。企业战略中愿景的确定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据此制定的战略都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决策,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做出的长远谋划,解决的是“外部适应”问题;企业战略中的战略执行和战略分析与评价部分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主要关注点在企业的经营层,解决的是“内部协调”问题。

三、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关系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现在对战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涉及了商业模式的内容,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涉及了战略因素,这一研究的趋势使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许多学者也对这种交叉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但是对融合程度的看法却存在分歧。Santo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回答的是战略概念中How(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只是战略的一部分[4];与此相近张文松教授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确立战略定位即商业形态之后,所相应采取的竞争模式及商业流程,正确的战略定位本身不能保证盈利,企业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持。即一个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能力与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否相适应,在这里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的战略问题,它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是一个将各方交易活动相互连接的纽带,对企业的战略起到支撑作用[5];afuah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提到商业模式包括了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所以,他们认为,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6];与此类似按照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说法,商业模式是“以一种系统地、严格地方法去考查一个企业的健康状况和赢利能力。它是对你的当前现实情况和将来的可能—而不是希望之中的—方向的述”。另外,商业模式还是“现实世界变化所构成的威胁或者提供的机会征兆的一种早期预警系统”以及企业“采取行动的蓝图”。也就是说,商业模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创造的逻辑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战略融入其中[7]。elliot则认为:“企业战略详细地说明商业模式如何应用于市场,以便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这说明,战略使商业模式在外部市场上实现企业间的差异化,从而表现出优异绩效,战略与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两个侧面,相互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8];Yip也指出了相同的观念,他认为战略和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并非一个词的两种语义。事实上,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无法替代、互补共生的[9]。Zott和amit考察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他们发现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匹配关系[10]。magretta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指出战略思考始于良好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则是完成组织特定目标的经营体系,战略与商业模式的互补匹配会使新的商业模式产生难以复制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成长发展[11]。马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的这种互补与融合的关系。战略强调竞争并获取企业绩效,而商业模式则关注通过具体的活动形成的系统为企业谋利;战略重视外部竞争,而商业模式则关注内部经营。因此,如果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将外部竞争与内部经营进行融合互补,就会为企业获得绩效、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2]。在这些观点中虽然都提到了有关于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融合的思想,但这些观点都只是概念的阐述,没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关于这两种理论如何实现“恰到好处”的融合的问题,因而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形成一套有关这一方面的完整理论。

(一)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的意义

虽然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单个理论而言仍存在很多的缺陷,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对理论的要求。要走出这一困境的重要思路就是寻找现有管理理论的耦合性,让它们在管理实践中取长补短,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强化。基于这一思想,从企业管理侧重的方面来看,企业战略主要着重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外部,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紧跟环境的变化,寻求的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企业运营中的价值创造逻辑和方式,探寻的是企业内部的协调。如果将这两者能进行很好的耦合,发挥各自的长处,那么就可以保证企业同时做到“外部适应”与“内部协调”,实现长远的发展。

另外战略需要模式的支撑,模式需要战略的引导,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另一方面战略又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长期的愿景和价值主张。与此同时商业模式对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其所包含的平衡协调思想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并且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并有助于克服战略盲点;企业战略对于模式设计和模式创新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意义,其所包含的通权达变思想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根本,并且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模式的设计并有助于完善模式的不足。所以,两者的动态耦合是实现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这两种理论进行耦合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的条件

1.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互补的条件。从环境层面来看,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以及外生的技术等与内部环境如企业资源、核心能力、企业运营模式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竞争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战略的选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以适应竞争环境,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来获得更多的价值以维持和获取竞争优势。因为战略更加重视对企业外部竞争格局的分析与竞争策略选择,而商业模式则侧重于关注保持企业内部经营的顺畅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战略强调战胜对手获取利润,而商业模式强调寻求获得在价值链上的独特价值,通过这种独特的价值使企业获得足够的盈利;战略更多地以企业当前拥有的资源为基础去寻求企业资源的进一步拓宽,而商业模式更侧重于利用现有资源对盈利潜力的挖掘。

从所起作用层面来看,“战略的作用是为组织绘制出航线”,“战略促进了行动的协调性”,“战略提供了一致性和有序性”;“模式的作用是保证企业这台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使其能很顺利的沿着既定航线前行”,“模式保证行动的协调性”,“模式确保了一致性和有序性”。概括起来可以说,战略负责引路,模式负责走好路;战略把握宏观方向,模式注重微观操作;战略保证做正确的事,模式保证正确的做事。战略关注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提出对竞争环境及长期发展的对策,实现的是企业的“外部适应”;而商业模式侧重于如何更好地创造、传递和分配价值,实现的是“内部协调”。这些功能和作用上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关系共同构成了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互补的条件。

2.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强化”的条件。要真正在管理实践中实现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仅仅把握两者的区别,弄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挖掘它们的共性,把握实现中两者融会贯通的关节点。从实施的过程看,两者可以“耦合强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战略是用“外部适应”来带动“内部协调”,商业模式是用“内部协调”来带动“外部适应”。虽有所区别但两者都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出现了交叉重合的部分,这就是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强化的根本条件。

四、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们观点的梳理、分析和对大量文献与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一是单纯的实施企业战略或者商业模式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很好的发展,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能真正的满足现代企业对理论的要求;二是虽然这两种理论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实现相互支撑、互补融合,但是关于如何实现这两种理论的互补融合,使这两种理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指导理论体系的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基于上述现状,经过长时间系统性的思考,我们一致认为可以通过耦合的方式来改变上述现状,将两种理论耦合为一种理论,耦合互补不足处,耦合强化共同之处,从而扬长补短,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指导理论体系,满足现代企业对理论的要求。下面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说明一下基于战略与商业模式互补性与相似性的耦合过程(两种理论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具体图形(如图1所示):

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就像是两个不完整的“车轮”,单独的运作都无法保证企业的顺利前行,如果将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进行“耦合叠加”,同时关注到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深入挖掘出它们的共性,把握好现实中两者融会贯通的关键节点,将不完整部分补齐进行“耦合互补”,将相同部分“耦合强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很光滑的“车轮”,实现企业的顺利前行。

耦合(Coupling)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按系统论观点,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者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3]。在这里是指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构筑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交叉,最终融入或嵌入彼此的系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象限。所以在将两种理论耦合时我们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系统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确定需要“耦合互补”的部分,需要“耦合强化”的部分;重新划分好各模块并确定各模块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再以系统性的思维设计好各模块,确定各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模块之间的良好分工协作,使它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统一整体。这种耦合在宏观上是代表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管理理论在指导企业长远发展上面的协作;在微观上,表现为使企业内部各部分保持稳定、密切的联系,从而相互融合、同生共长,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与模式这两者不论在组织层面还是在系统层面都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不存在大的耦合的障碍,而且在个人层面这两种理论也不存在理解、执行和伦理上的冲突,即也不存在个人层面耦合上的障碍。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两种理论可以进行很好的耦合。

深入到耦合系统的内部企业战略的五个模块和商业模式的九个模块之间,既不完全相似也不完全相异,它们可以相互强化、相互补充,共同耦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两种理论是如何实现相互强化、相互补充的。

在商业模式中“定位”部分起到“外部适应”的作用,但这种适应不具备包容性和持续性。如果能在定位中引入企业战略中使命的概念,那么就能很好的弥补定位局限性和短期性的不足,实现灵活、持续性定位,使模式做到更好的“外部适应”,引领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这一过程是相互的。使命在使定位获得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同时也会使自身得到强化,变得更具体,从而更具操作性;而且定位这一概念虽能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了企业发展的短期方向,但其还是达不到企业管理中对“指导方向”具体化的要求,还需进一步的细分。而企业战略中的目标体系和战略制定这两大模块恰恰能弥补定位这方面的不足,使定位进一步细分,强化定位的指导性作用。

企业战略中“战略执行”模块起到了“内部协调”的作用,但这种协调太宽泛,无法进入细节,可操作性不强。而商业模式中除定位以外的模块的内容恰恰是关于如何实现企业良好运营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弥补战略执行这方面的不足,强化战略执行这方面的能力,使战略执行实现细微化和具体化,从而更好的实现“内部协调”。当然这一过程也是相互的。商业模式的模块在使战略执行变得具体可行之后,也会强化自身内部的联系,使这模块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具系统性。

商业模式的九大模块虽然细致的阐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同时关注了如何实现企业的“外部适应”和“内部协调”,但却缺乏对现行模式是否恰当,现有定位是否合适的分析,缺乏连接“外部适应”和“内部协调”的桥梁,无法使这两者始终保持正确性,无法使这两者协调统一,达到完美的契合。而企业战略中的“战略评价与控制”模块恰恰涵盖了这些内容,可以很好的弥补商业模式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五、结语

作为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个组织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创造和维系自身的相对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这两者共同的目标,强调用系统、权变、柔性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是两者共同的思维模式。在企业战略中侧重于对未来的长远谋划,在商业模式中更多的是强调如何保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具体内容,只有把握住上述的区别和联系,才可以在管理实践中促进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

参考文献:

[1]ansofHi.Corporate Strategy[m].newYork:mcGraw-Hil,1965.

[2]BetzF.Strategic Business models[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4,1:21-27.

[3]高文武,王虎成.从管理思想发展趋势看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互补[J].长安大学学报,2011,(5):37-42.

[4]Santos,J,Spector,B,and Van Der Heyden,L.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R].inSeaD work-

ing paper,2009.

[5]张文松.企业战略——获取竞争优势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66-267.

[6]a fuah 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2003.

[7]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8]elliot S.electronic Commerce:B2C Strategies and models[m].Chichester,U.K:John wiley,2002.

[9]Yip G S.Using Strategy to Change Your Business model[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2004,15(2):17-24.

[10]Zott C,amit 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2008,(29):1-26.

[11]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86-92.

实用商业模式篇9

实践已经证明,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十分特殊,它同时具有虚拟性、多面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单纯从用组织、行为、关系、逻辑或者方法的角度都无法全面揭示商业模式的特点。为此,本文将从交易理论、商务关系、商务网络、商业定位以及商业理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力求得到对商业模式本质属性更为全面和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现有文献中体现的商业模式共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文献颇为丰富,这为我们寻找对商业模式的共性认识,从而探讨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资料。曾涛2006年4月发表的博士论文“企业商业模式研究”[1]和原磊(2007)在《外国经济与管理》上发表的“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2]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特别详细地罗列了大家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多种表述方式。这些研究为关注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并且被频繁引用。为了综合分析当前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共识,从而探求认识上的突破,笔者查阅分析了上百篇国内外文献。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以及笔者的研究心得,在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以下几方面共性特性。

1、关于价值创造的共识

从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都离不开创造新价值的内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是以发现和挖掘客户价值为基础,并通过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优化交易结构,进而提升交易效率来实现的。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aphaelamit、Chris-tophZott[3],allanafuah[4]以及HenrywilliamChesbrough[5],翁君奕[6]等。

2、专注于商业关系与逻辑的共识

商业模式与企业商业活动直接相关,是对已经程式化的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种整体的、逻辑性的概括。从这类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理论,如客户心理学、营销学、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产业链理论等关系密切,与控制企业组织效率的管理理论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商业模式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但是管理不属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其中代表性的有michaelRappa,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DonaldmitchellandCarolColes等。

3、强调商业模式的战略意识与整体性特征的共识

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是整套商业活动的有机组合,不是其中任何局部内容所能概括的。模式的意义特指一套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方法与程序,包括那些与商业经营过程相关各方的商业关系与交易方式的总合。战略决策,客户定位,营销策划,后台支撑都是建立商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但是强调这些要素的结合恰恰突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Joanmagretta,Henrymintzberg,GaryHamel,罗珉等。

4、关于商业模式主体的共识

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当中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共识,这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企业当成了商业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平台,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的范畴却不完全受到企业边界的局限。概而论之,如果不考虑某个具体企业,泛指的商业模式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商业结构,它指的是在某个层次上,商业网络的关系结构与活动逻辑。此外,商业模式也可能依附在某些个人或非营利机构之上。尽管如此,企业组织平台之外的商业模式不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具有研究意义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附于企业的组织平台之上的。或者可以严格地讲,我们今天谈论的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它必须以企业作为自己的承载平台,尽管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企业的边界。

从现有文献中总结出的这些商业模式共性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素材以及开阔的研究路径。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共性特征为参照,分别从商业结构、交易(契约)结构以及商业理念等几个方面反复探询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关于交易结构、合约安排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从而为开创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范式。科斯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各种治理结构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转为交易费用概念。此后的研究者逐渐将此概念扩展到所有维持制度运行的费用。这样就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以及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costs)一块计入,并因此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体系。

威廉姆森全面发展了科斯的理论,他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从契约的角度深化了交易费用的概念(oli-vere•williamson,1985年)。在他看来,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形式,都是一种治理结构,一种契约关系的完整性在其中被决定。节约交易费用是不同形式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因而它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张五常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这种观点虽然受到了包括科斯本人在内的很多人的批评,但是却最清晰地强调了治理结构在交易活动本质上的一致性。

事实上交易费用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即交易活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交易活动是稀缺的。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因此交易费用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与其他稀缺资源一样,交易活动资源也有如何配置的问题,即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诺斯把经济制度的变迁看做是人类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而技术进步是人类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成本所作的努力。前者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后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诺斯说“制度是委托人与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因而使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17]更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合约关系。社会就是通过这些合约关系把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并分离开。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单个个体通过组织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分离过程中保护个体权利并且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从科斯开创交易成本理论到威廉姆森用“节约交易费用”概括各种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再从张五常以契约概念认识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到诺斯对制度与合约更深刻而广泛的理解,人们对社会分工、交易、交易成本、合约、进而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机理的认识日臻深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方式、交易组织、交易内容等因素不断复杂化,不同的合约安排促成了人们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而交易方式的选择又成为减少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到了这里,商业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交易方式选择的本质性体现。

从上面对交易结构、合约本质的讨论可以看出,一切社会制度形态都是某种形式的合约安排,而制度的变迁则是人类为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商业模式并不指具体的实体组织,它是一系列合约与运营机制安排的统称,其理论是研究和改善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此外,商业模式虽然需要依附于企业作为载体,但其涉及范围可以大大超越企业的概念和边界。至此,目前商业模式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契约和制度的层面得到解释,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系统和深化。在当代实际应用中,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始终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然而归根结底,创造新价值、节约交易费和交易结构创新始终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就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脉络。

三、关于商业理念、商业愿景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琼•马格丽塔(magretta,2002)在《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5月刊上发表的论文《商业模式的缘由》试图澄清商业模式的概念,重新强调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她指出:“除非我们清楚地界定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的含义,否则这些概念仍会是迷乱的和难于应用的”。马格丽塔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当能够回答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企业经营的四个最基本的老问题。一个健全的商业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精确描绘的角色、合理的动机及开启内在价值的计划。

玛格丽塔给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现有文献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类似定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从商业模式功能与内容的角度考察问题。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一个商业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概括和系统的描述,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服务、合作者以及投资人的利益角色和结构功能,其内核是支撑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营机制,宗旨在于使企业盈利并且满足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总之,商业模式囊括了一切与商务运营有关的要素,并通过独特的方式有效整合这些要素自动的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此外,在考虑到商业模式的时代性之后我们可以确认,健全的商业模式至少应该具备盈利性,创新性,超越性,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概念以及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结果,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研究都在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商业模式的某种特有精髓。这种精髓正是使处在相同或者类似环境中的企业可以采纳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具体特征的“生命密码”。实际上,这种决定商业模式特征的无形力量可以被称为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两者都是经营者面对经营环境所采取的商业态度,其中商业理念决定商业模式的风格与特征,而商业愿景决定商业模式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前面对交易费用理论、合约理论以及制度变革理论的讨论帮助我们加深了对商业模式功能目标与形态本质的理解。但是,与作为人类为减少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的“制度变迁”相比,商业模式具有更加生动的内容。制度变迁是市场、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个企业只能是接受者或适应者,不具备主导能力。而在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创造自主性。由此可见,尽管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但同时更是可以在一定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设计和刻意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合约安排。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因为有人的刻意设计和培育才存在,却是可以通过科学设计与培育完善而变得更加有效。商业模式理论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探讨商业模式形成与运行的原理及特点,并且从中找到设计、评价、创新商业模式的科学方法。

本文在这里提出的商业理念也可以称作“商业意识”,它是考虑商业模式问题的指导方针。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将商业理念分解成为若干个可以指导商业模式设计的具体措施。张维迎在与几位国外专家合作的著作《2010商业模式》当中将这些具体措施称为“商业概念”。为了说明什么是商业概念,他们列举了一些实例,如“24小时处理销售订单的概念,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客户建立24小时联系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制造产品但对流程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概念,协助全球研发活动的概念,在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概念”等。

商业概念是在商业理念与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例如,从提供商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寻找客户需求到创造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商业理念层面的提升。商业理念给商业概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实现这些概念必须有技术环境的支撑。目前有一种被称作虚拟企业的新型企业组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虚拟企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一体化的企业组织运行理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将许多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产品集成到一块,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冲破传统的企业的边界和概念,形成更有效率的商业运营系统。根据本文的思路,我们可以将虚拟企业商业模式的商业理念理解为整合公司内部与外部资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其商业概念可以分解为提出合理可靠的商业逻辑,整合最优势的企业能力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网络,建立公平可信的分配机制等。虚拟企业的设计、培育和维系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这一系列赖以维系虚拟企业运转的商业概念都围绕在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理念而展开,并且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环境支撑。由此可见,拥有特殊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也是现代商业模式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

实用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经济法;创新

最近几年,互联网在全球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的互联网经济更是突飞猛进,由之前的实体店经济逐渐转变为互联网金融经济,在这期间,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交易以及交流的方式。互联网经济有如此之深远的影响,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证明了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潜在激励特性,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性和创新性出发,证明经济法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下金融模式的特点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结构错综复杂,一环套一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联动着传统商业经济形式,对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盈利模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在与既有的商业模式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无法估计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消耗,稍有不慎,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风险性。

1.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可以給消费者带来优惠力度的大力提升。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便利性深受消费者青睐,由原来的传统商业模式需要到店购买逐渐转变为网上支付、在线咨询等方式,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物品。满足消费者的深层需求,切实解决消费者消费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互联网商业模式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例如,由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出的一种共享经济形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等,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第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加快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由互联网商业模式创造出的另一大经济体系——电商经济发展迅速。例如,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通过提供商品发售的平台,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平台网购,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此举无疑要方便快捷许多。而且电商经济可以促进快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服务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互联网企业也因电商经济相互竞争,促进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最后,互联网商业模式所带动的互联网公司相继崛起,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信息产业,游戏产业,科技产业等都离不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推动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推动着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2.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冒险性

第一,互联网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必然会有一定的冒险性,很多企业因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不愿冒险尝试互联网商业模式,害怕失去现有的市场地位。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互联网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这个庞大的组织,接触的都是高新科技产业,满足用户的深层需要,所以刚开始注定只能被小部分消费者所接受。第二,高额的前期投入不一定能换回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应有回馈。许多企业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后期开始步步为营,逐渐收回成本,但这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做法。ofo共享单车公司的没落就是因为和摩拜单车公司相互较量,双方在价格上你来我往,讲求更低价格,一时间一元骑一月等噱头流传开来,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撑优惠活动,价格反弹,流失很多客源,面临倒闭的风险。正是有这么多的风险,使很多企业不敢尝试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经济法对互联网商业金融创新的方面有着一定的措施。

二、经济法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

经济法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激励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时代在进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也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传统的市场经济产生的效益相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经济效益较少,但是却很稳定,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愿尝试,不敢发展,此时经济法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第二,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有些企业盲目自大,贪图利益,不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所以经济法有必要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经济进行有效的规范引导。

1.法律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激励的必要性

第一,在市场经济自我激励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会伸出援手帮助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外在激励,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会更加容易进行自我激励,会陷入另一种不公平之中,也容易导致国有企业无法发挥应有的创新热情。第二,法律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法律具有引导作用,相关法律法规的设定可以为互联网商业模式制定一套相应的标准与准则,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风貌,各个企业遵纪守法,良性竞争,保障了互联网商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法律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法律的制定可以影响各企业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态度,激励性法律更是如此,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性政策可以消除企业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经济发展的顾虑,可以放手去发展互联网经济,由此可见,法律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激励能够起到最大作用。

2.经济法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激励的合法性。

法是国家根本,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指法,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国家适度地干预经济,既要对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干预,也要把握干预的力度,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产生的违法行为进行整顿,树立良好的经济风貌,调动各个企业的积极性,经济法对于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健康稳定的经济趋势,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高度契合。经济法是一门完整的法律,很多法律包含其中,这些法律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都有激励作用,其中财政法和税法的作用尤为突出。

三、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的财政法激励

财政法属于最具有经济激励效果的法律之一。我国社会每年总支出的一半来源就是财政支出,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商业支出都要强有力,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运行需要强大技术的支持,也需要特殊独到的运营模式,这些都要有一定的资金加持,而目前很多的新型互联网产业处于雏形阶段,资金供应不足,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经济施以援手。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法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够很好地为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做到激励效果。

1.财政法激励现状

目前我国在财政投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其中研究经费占据较大的比例,耗费资金最多的产业是计算机、电子设备研发以及通信。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来讲,财政补贴以互联网投入为主,对于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的财政补贴却有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对于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很关注,并且都有一定的政策补贴,涉及范围广、种类多。而且政府采购中,加大了对于信息产业的力度和种类,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方面,采购措施存在着不足,关注较少。

在财政法激励政策上的不足,首先体现在国家缺乏战略性财政投入。即使每年我国对于科技研发经费的支出持续增长,但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计划还未实施,而且相关的财政补贴不到位。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接受国家扶持,享受政策优惠的金额虽然在逐年增多,但是中央财政补贴还是不足,国家补贴范围在地方上较多。目前的财政法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补贴的范围、方式不明确,补贴制度不健全,缺乏弹性,不重视补贴的专项性、时效性,这些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违背了财政改革的本意。再者,政府的采购不够大力,制度需要完善。对于创新型商业模式的采购不重视,没有相对应的招标政策,而是更注重互联网产品技术的发展,没有发挥对于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经济激励作用。

2.财政法激励对策

促进财政法激励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首先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商业模式创新要注重用户需求,主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所以,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所能带来的用户数量是关键,可以决定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否成功。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不能仅仅注重用户的数量,要加强财政支出这一专项扶持力度,提高财政拨款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资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再只重视技术研究,也应该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合理利用财政补贴,全面發挥其推进作用。其次要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发挥财政补贴弹性。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要创新,同时也要注重技术研究,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研发技术又需要强大资金的支持,所以就需要财政法对于前期投入大的雏形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而且,不仅应该加大补贴的范围,还应该将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补贴落实到中央财政政策上,明确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补贴的对象、范围、方式、补贴程度等,将标准具体化。加强财政补贴的弹性与灵活性,及时根据国家政策对于补贴的金额、范围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补贴标准,落实效率,完美地发挥财政法的激励作用。最后要明确采购标准。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有一定的风险,政府采购属于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创新发展、防控风险、活跃经济,所以加大政府采购的力度是必要的,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明确采购的标准,健全采购招标的流程制度,使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健康、积极地发展。

四、税法激励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受到税法激励的影响,税收是国家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税收政策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还能调动市场经济的热情,调节社会公平。但是由于我国的税收政策以及立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税收政策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一直不太友好。

我国税法激励的状态与财政法现状相差无几,我国税法对互联网行业整体更加关注,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激励还处于萌芽状态,使得现在税法制度相对于互联网网络模式的创新处于落后状态。但是政府对于这个情况已经有所关注,但是对于发展地区针对性不强,发达地区发展会相对好点,例如在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对一些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了良好作用。

1.税法激励的不足

税法激励的不足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我国税法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缺乏严格的立法政策,对形成多元化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大格局有负面的影响。我国的各种税法例如《个人所得税法》等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的类型性质没有明确的定义,由此产生的商业模式的税务问题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第二,我国税法政策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小,范围小,对于发达地区的税收政策也处于前一阶段,减弱了税收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调控能力。

2.税法激励对策

第一,改善税收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税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工具,税收政策的收获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目前,我国总体的税收政策是相对完善的,但是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税收政策就略显薄弱,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税收政策建设。互联网商业模式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能够驱动巨额税收的产生,同时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稳定健康发展又离不开税收政策的保护。因此,加强税收政策建设,保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应该出台针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相关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的优势,将互联网商业模式所产生出来的经济效益列入税收的范围。不仅如此,还应该减轻企业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所产生的税收,让企业无压力,放手大胆地去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使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第二,要扩大税收优惠主体,优化税收激励政策。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机构是一些新兴企业,它们大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小,资产不多,在经济市场中没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力,优惠税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导这些企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可以采取国外税收优惠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全国各地试行这一优惠税收政策,同时可以实行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不仅推动了互联网企业的研发创新,也推动了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创新。总而言之,要利用一切手段,完善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优惠税收政策,减少其税收压力,极大程度发挥在互联网下商业模式的税收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