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2:57

商业模式评估篇1

关键词:Jit采购;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20-03

1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概况

1.1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1.1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商选择是指搜寻供应源,即对市场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应本着客观、全面具体的原则,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经营业绩、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影响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各项因素。

1.1.2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备选数量很多,只是合作一次的供应商也可能出现在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范围当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期合作,是简单的买卖关系;②在采购的价格方面只是追求尽可能低的价格,大部分情况下以价格为主要导向;③选择供应商产品时主要是供应商已有的成熟产品,重点关注供应商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不关注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④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仅局限于采购与供应商销售之间,信息交流也只是在于订货与收货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对供应商的信息沟通能力要求很低。

1.1.3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缺陷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手段过于简单化,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强,协调性比较差,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无法突出企业选择的重点,可能漏失供应商的一些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式有它一定的可取性,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产经营,但随着发展,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改进业务流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供应商在交货准时性、产品质量、信息沟通、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传统采购下选择和评估的供应商可能会暴露出种种潜在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长,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形成阻力,因此企业应重新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策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2.1Jit采购的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合适数量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

Jit采购是一种直接面对需求的采购模式。

①恰当的时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供应商就什么时候送货,准时和及时;②恰当的地点:企业需要送到哪里,供应商就送到哪里;③恰当的数量:企业需要多少数量,供应商就送多少数量;④恰当的质量:企业要求产品什么质量,供应商就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⑤恰当的物品:企业需要什么物品,供应商就提供符合的物品。

1.2.2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比较Jit采购与传统采购之间的区别,在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见表1。

①质量保证能力。Jit采购模式下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供应商能从设计时,即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的能力,非常清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及质量要求,确保生产的物料能够满足产品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物料给制造商。

②准时交付能力。Jit采购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准时,这需要供应商能及时响应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保证准时交付的能力,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能大小能否满足制造商需求;供应商的位置及运输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③价格因素。虽然Jit采购模式下选择供应商不像传统模式下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环境下,价格始终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指标。

④信息处理能力。Jit采购模式下为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制造商和供应商信息的高度共享,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制造商和供应商需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及问题的应变能力。

⑤供应商的信用度。供应商的信用度是对以往合作情况的评价,包括交货情况、违约情况、服务情况、问题处理情况,也是对供应商后续供应的评估,只有信用高的供应商,才具备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

1.2.3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供应商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评估。基于Jit采购的特点:①Jit模式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充分评估供应商的设计能力能否在产品开发时一起参与开发过程,从源头保证物料的质量;②需要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运输能力、产能方面充分评估供应商的准时交付能力;③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价格因素能否满足公司的战略目标;④充分评估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有能力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和公司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维持评估。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产交货,需要时时了解供应商的运行状况,信息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对于问题的预知能力,及问题发生以后的紧急处理能力,质量体系的保证能力,财务能力的衡量等等,都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要点

第三,淘汰评估。①首先需要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产品品质的连续下降趋势交货时间的不准时、数量的不准确、价格因素、问题处理的缓慢服务态度的积极性等等;②还要通过潜力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机器、技术支持方面的更新落后、管理的不完善、产品发展的滞后等等,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跟上公司的发展。

2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现状

2.1合作供应商的评价分类情况

目前,铁路企业通常按专业及重要、非重要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分类方法主要从安全和价值角度将物资设备分为重要专用物资设备、专用物资设备及通用物资设备;或从专业将铁路物资设备分为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用类。

依照常用的专业分类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使用相同的数据或指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

2.2合作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合作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路局组织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法律、监察部门,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打分或有关不良记录评价合作供应商。定期的主要指标为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与响应、合作状况等几大方面。定性指标较多,量化指标较少,或指标区分度很小,结果过于宽泛。

3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对

策分析

3.1让供应商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

制造商与供货商共同设计产品时,可体现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弹性等优势供应商的参与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垂直合作的关系,若公司与供货商关系密切,还能稳定供需

可以利于供应商在他们领域内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双方资源互补,同时供应商可以了解后续所提品的主要作用、用途及相关标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让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可以让供应商了解生产需求,改进工艺及包装方式,提出合理友善的建议,提高双方生产效率。

3.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Jit采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供应商的少量单源,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对物料合理分类,根据各类物料的特性在合格供应商中选取一家作为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选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需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互相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及正确性,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3.3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

①定期的培训,让采购人员觉得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对于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心尽责的去做,不管做哪个环节,都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②鼓励采购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主动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研究采购产品的制造工艺,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③定期采取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考核,给予专业知识强的采购人员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升职机会。

3.4供应商合理分类

企业应区分供应商的风险性及价值性,参考关键因数,供应定位模型把供应商重新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

①战略关键:高价值高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追求长期共同发展。

②战略安全:低价值高风险以保障供应为最高要求,尽可能的多开发替代关系,消减此类供应商。

③战术利润:高价值低风险可增加供应商的竞争性降低价格,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④战术获取:低价值低风险可简单采购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3.5防止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

企业要避免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虽然Jit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供应商少量和单源供应,但单源供应不等于垄断供应,单源供应是在公司有替换能力的情况下寻求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发展;而在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是供方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制约能力弱,无法控制成本和准时性。

对重要类供应商寻找备用供应商,让供应商有竞争的压力。而技术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立项时,首先风险评估关键配件供应商,为了防止一些供应商因为订货增加而进行价格谈判,需制定备用方案。许多关键、重要类物料多为垄断性经营,供应商主导买方市场。因此,需充分了解其原厂的组织架构,与供应商相关部门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在交货、价格、技术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并且制定中长期物料需求计划,以减少因交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交货问题。要始终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即使对方工艺、技术等出现异常,也应加以扶持,千万不要冒然选择放弃。

3.6小批量多规格物料的集中采购

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由于金额小、规格多,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接单或者价格、交期准时性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集中采购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可以专营各类规格的五金件,在各地有分支机构,在标准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及供货准时性。

3.7实行合理的供应商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对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②品质交期十分稳定的供应商可以在供应商评比时给予质量奖并提高第二年的采购份额;③平时对企业做出有效建议的可以发一些感谢信

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可以约束供应商主动犯错及减少人为犯错,提高物料质量,如供应商在已经发现物料存在隐患,但不易被检测发现,如果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可以避免供应商冒险送货;在合理的惩罚制度下,供应商会自我排查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被严厉惩罚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物料质量。

3.8建立合理系统的供应商评估体系

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推动Jit物料采购模式顺利推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的竞争力状况,选出适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以此增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②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商。

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等各个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反映供应商实力的“硬”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供应商其他竞争优势的“软”指标。

④实效性原则。即效益性原则,考虑以最少的投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尽量简化,重点突出,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⑤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

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⑦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供应链的共性和特性;此外,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供应链的特征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通过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考核,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留住优秀供应商,淘汰较差的供应商。

上海铁路局2013年邀请铁科院电子信息所有关人员,专题研究我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补强功能的落实与完善,重点立足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完善物资质量跟踪反馈信息系统与物资供应商评价管理信息的关联。上海铁路局研发的站段级物资信息管理平台,从质量跟踪统计(质量反馈数,质量已处理、质量未处理、质量完成率、已完成的配送)来作为评价供应商的一个方面。其他评价内容还包括价格、服务与响应、技术能力、合作状况等。路局还有专门的供应商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和专用物资生产商资质查询系统,来强化物资供应商管理,认真做好供应商信息资料整理核对和动态更新工作,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强化全局物资采购源头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合作日趋紧密及市场高度竞争,信息化时代供应链的信息高度共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的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铁路企业与供应链之间合作程度与沟通的广度等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状况以及市场环境建立全面的合理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估体系,使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铁路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对供应商的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供应商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更具体、更精细地搞好供应商的管理,努力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评估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商业模式评估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押品价值内部重估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37-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抵质押贷款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从银行角度看,抵质押品是确保收回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代表着一种在客户违约时可以行使的或有要求权,因此具有缓释客户信用风险的功能。押品能否有效发挥其缓释作用,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押品权属的确定性,二是押品价值的充足度。无论从理论研究、法律规定还是实务操作角度来看,我国业界在押品权属研究方面积累的成果明显多于后者。

事实上,对押品价值的管理一直是整个信贷流程中的“短板”。当前,我国银行在审批贷款和处置押品时,由于涉及关键的业务决策和资产定价,通常都会聘请外部专业评估机构为其进行价值评估,但对这“一头一尾”之间存续期的大量押品却长期疏于管理,数量不明、状态不知,更谈不上动态掌握其价值变化,往往是等到贷款违约、处置押品时才发现其缓释效用已大打折扣。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利用什么资源,实现对贷款存续期内押品价值的动态更新,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对于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这个课题,借鉴专业资产评估方法,设计了一套押品价值内部重估简约模型,并提供了配套的评估规则和引用参数,能够以初始外部评估价值为基础,实现对贷款存续期间各大类押品价值连续动态重估。该套模型已被商业银行用于业务实践。

二、模型的设计原则

押品本质上属于有价资产,因此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掌握其价值。如果在正常信贷业务的存续期间内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由于押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且存续时间长,不仅成本高昂,程序复杂,而且没有必要。在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一般无需立即做出商业决策,因此无需准确获得押品在某个时点的绝对价值,只要掌握其在一段时期内价值的相对变化即已足够。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押品价值评估动态化的最佳路径是:以外部机构初始评估价值为基础,借鉴专业资产评估经验,设计一些简易合理的评估模型,依靠银行内部相对专业的人员,依托集中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押品的价值进行重估更新。据此思路,我们设计了一套“押品价值内部重估简约模型”,其核心是综合考虑银行的实际需要和管理要求,在押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便利性和经济性上进行取舍并求得平衡。具体设计时,贯彻如下三项基本原则。

(一)立足银行内部。既然在贷后管理中继续聘请外部机构是不经济、不可行、无必要的,那么就只能依靠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来承担押品价值评估任务。但毕竟价值评估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涉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工程、财务、会计、统计等学科,具有特定的准则、程序、模型和方法,一般人员难以驾驭。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内部评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比如加强资产评估业务培训,鼓励报考资格证书,引进少量专业人才等。此外,在机制设计上,要以外部专业评估报告为基础进行重估,描述价值相对变化。

(二)分类设计模型。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可能获得的押品种类相当繁杂,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押品设计不同模型。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关押品的标准分类体系,这是分类重估的前提。某银行将其信贷业务涉及的100多万件押品分为9个大类、56个中类和121个小类。实践中可针对其押品种类设计分类评估模型,并按重要性原则进行细化或合并。

(三)力求模型简约。必须针对内部评估人员,抓住资产评估的核心思想,通过简化复杂计算方法、忽略个别修正因素、固化部分评估参数等方式,化繁为简,设计出既基本符合专业要求,又保证相对准确且简单易懂的估值模型。固化参数如房屋年折旧率2%,营业税及附加5.5%,土地增值税6%,销售费率3%,物业管理费率2%等。

三、模型的构成框架

标准的资产评估方法大致分为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大类。我们以此为基础,沿着上述思路,针对各类押品特征,细化设计出8种评估方法,14个计算公式,形成“押品价值内部重估简约模型族”。

(一)指数跟踪法。核心思想是以押品上一次重估价值或初评价值为基础,以两次评估时点的价格指数变动幅度作为价值变动的调整因子,确定最新的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1: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上一次重估价值×(当前重估时点的指数值/上一次重估时点的指数值)×(1-两次重估的间隔年数×一年的房地产或土地折损率)

(二)市场比较法。核心思想是选择与待估押品特点较为相似的、具有最新市场价格的对比实例,以待估押品为基准,对市场对比实例的12个重要因素给出调整值,调整对比实例的市场价格。以市场对比实例调整后的价格作为待估押品的重估单价,求解算数平均得到待估押品的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2: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对比实例调整后的平均市场价格×待估押品建筑面积

(三)收益现值法。核心思想是以待估押品本身的租金收入,或选择与待估押品特点较为相似的、具有市场租金收入的1个-3个对比实例的平均月租金,作为待估押品的未来可实现收益,以资本化率作为合适的贴现因子,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收益现金流进行折现,以现金流的折现值作为待估押品的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3: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押品年租金×[1-1/(1+资本化率)剩余使用年限)]/资本化率

其中,押品年租金=实际年租金或对比实例平均年租金×(1-待估押品类似物业平均空置率)×(1-房产税-营业税及附加-其他费用)。资本化率=1-3年贷款基准利率×风险溢价因子,风险溢价因子反映市场风险,住宅为1.05、办公楼为1.1、商业用房为1.2。

(四)成本折扣法。核心思想是以待估押品初评价值或重置价值作为基础,选取一定的折扣因子,对初评价值或重置价值进行折扣,得到重估价值。针对不同押品可选择不同的折扣因子,成本折扣法因此细分成三种。

1.标准成本折扣法。采用“已使用年限/剩余使用年限”为因子,对初评价值进行折扣。适用于具有一定使用寿命和确定使用年限的资产,如机器设备。

重估公式4: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初评价值×(1-重估时点至初评时点的年限/初评时剩余使用年限)×(1-经济损耗率)

其中,经济损耗率取值范围是0-0.5,以体现加速折旧。

2.重置成本折扣法:以成新率变动作为调整因子,对押品重置价值进行折扣,得到重估价值。适用于短期内价值可能会大幅下跌的押品,如交通工具。

重估公式5: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待估押品重置价值×重估时点成新率/初评时成新率×(1-经济损耗率)

3.简化成本折扣法。以剩余有效期占全部有效期的比例作为折扣因子,对押品的初评价值进行折扣,得到重估价值。适用于各种以收费或收益权为标的的押品资产。

重估公式6: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初评价值×(权利有效期剩余期限/初评时权利有效期限)

(五)市场价格法。核心思想是以可获取的市场价格作为重估依据,得到押品重估价值。适用于容易获取公开市场价格信息的资产。

1.统一市场价格法。对于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上市公司股票、基金、标准仓单等一般在交易所内公开挂牌交易,具有统一的市场价格的押品,直接选择其最新市场报价,得到押品价值。

重估公式7: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最新市场价格×待估押品数量

2.普通市场价格法。对于产成品、商业和非标准仓单等,存在可供交易的市场,一段时期内具有一个分布相对集中的市场价格,可选择较低的市场价格,得到押品价值。

重估公式8: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本次与初评相比的较低市场价格×待估押品数量

3.参照市场价格法。对黄金等贵金属,尽管具有公开交易市场和统一市场价格,但实际作为押品的资产却不一定是标准化产品,这时可参照交易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对初评价值调整得到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9: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初评价值×(重估时市场价格/初评时市场价格)。因此,需要人工对重估价值进行确认。

(六)账面价值法。核心思想是以押品的账面价值或是可获取的市场公允价值为价值重估的基础,得到重估价值。根据账面价值确定的方法不同,细分为两种。

1.初始账面价值法。对汇票、本票、提单、保函、现汇、存单、保单、保证金等,因其账面价值基本不变,直接取其初始账面价值作为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10: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押品初始账面价值

2.实际账面价值法。对自用在建工程,以工程进度作为调整因子,对实际已经投入工程的金额进行调整,得到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11: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当前工程价值×(1-价值折扣率)

其中,“当前工程价值”就是经核实的已投资金额;“价值折扣率”需根据在建工程进展情况设置不同值。若工程正常进展为0;若工程延误,在0.1-0.5之间选择;若工程停滞,在0.6-0.9之间选择。

3.预计账面价值法。对开发性在建工程,以工程进度、价值折扣率和预计费用作为调整因子,对预计的工程价值调整得到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12: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预计完工后工程价值×工程完成进度×(1-价值折扣率)×(1-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销售费率-管理费率)

(七)净资产调整法。核心思想是以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作为重估单价,计算重估价值。

重估公式13: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待估押品的份数

(八)直接询价法。核心思想是通过各种合理渠道,向评估机构、制造商、销售商等直接询问押品价值的最新信息,作为押品的重估价值,特别适用于船舶、飞行器等大型复杂押品。

重估公式14:

公式涵义:押品重估价值=询价结果。

四、模型的应用实践

要按照一定逻辑规则,将各类押品和各种模型进行合理地对应,在此基础上开发信息系统,外购价格指数,适当运用一些分拆、组合技巧,即可对所有押品持续开展内部估值。

(一)模型选用的逻辑与规则

选用模型的逻辑要点:一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80%以上的押品为按揭贷款的个人住房,特点为数量多、总价低、时间长,可优先使用指数跟踪法,定期进行批量自动连续更新。二是对大宗房产、厂房、土地、在建工程等,还是应当选用三大类经典方法进行个别评估。市场交易活跃的,选市场法;租赁市场活跃的,选收益法;两者皆无的,则用成本法。三是对机器设备、交通工具以及收费(收益)权等,针对其具有有效使用年限的特点,相应采用成本折扣法;对具有明确初始价值或最新市场价格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应采用账面价值法或市场价格法。四是对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存货仓单、收益权利和金融产品等,可根据上述模型的适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五是实践中某些押品可能无法使用前述七种模型,为确保每个押品都有重估结果,最后可选直接询价法。

根据上述逻辑,我们设计了押品价值内部重估简约模型族选用规则(见下表)。表中的数字表示选择模型的优先级顺序,只有前一种方法不可用和结果不合理时,才能依顺序使用后一种。数字下方的文字代表该类方法下细分方法的关键词,如成本折扣法下的“标准”代表的就是“标准成本折扣法”。

(二)模型应用的关键与技巧

1.评估前要进行实地调查和经验判断。押品价值内部重估不应脱离实际,单纯搞数字游戏,而应与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对押品状况的实地风险监控相结合,在了解押品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模型,开展评估。比如,在对机器设备、交通工具进行重估前,需先对其运转情况进行调查判断。若正常运转运行,则使用标准或重置成本折扣法;若已经停用或废弃,则应直接按初评价值的一定百分比(如5%)计算车辆残值,自此无需重估。

2.要培养押品价值内部重估专门人员。押品数量大,专业性强,即使采用上述简约模型,工作量和专业要求依然较高。因此,应在内部选择具有一定数理基础和业务经验的人员,经过资产评估理论培训,掌握上述简约模型,然后专门负责押品价值内部重估。其主要职责是在授信和处置时对押品的外评价值进行内部审核,在押品存续期间进行内部重估,在市场价格波动时进行风险预警,对外部评估机构进行准入管理等。

3.确定合理的价值重估基准和频率。押品内部重估一般应以最新外部专业评估价值为基础,对没有经过外部评估或采用无需外评结果的方法评估的,可选择最近时点结果作为重估基准。不同押品市场价格变化快慢和幅度可能不同,因此应确定不同的重估频率。借鉴专业评估的有效期限,一般以一年为基本频率,适用于房地产等绝大部分押品;对价值变动频繁、市场数据易得的,可适当提高重估频率至季度(如存货、股权)、月度乃至每日(如债券、股票、基金),对价值变化不大的押品如保证金、现汇、存单、保单、保函等,则无需重估。

4.外购市场价格数据。商业银行内部重估需从外部直接购买的市场价格数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指数跟踪法所需房地产和土地价格指数,可从房地产指数商或大型的房地产中间服务商购买,目前能够覆盖全国近百个一、二线城市。二是市场价格法所需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交易数据,可分别从有关交易所获得,也可从综合信息服务商打包购买,一般每日批量发送数据,夜间系统自动重估。

5.可组合使用多种重估模型。对复杂、大型或特殊的押品,直接采用上述某一种方法或公式可能都不妥,这时可进行拆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部重估,最后加总。比如,对一些特殊的房地产押品,如在建工程和特殊建筑,可将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分开进行价值重估,首先采用指数跟踪法重估土地的价值,然后采用标准成本折扣法重估地上建筑的价值,最后合并上述土地的重估价值和地上建筑的重估价值,得到押品的重估价值。

6.开发押品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开发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海量复杂的押品。系统开发的关键是要如何对跨业务、跨地区乃至跨境的押品进行唯一性控制。实践中,可根据多个关键字段打分,给出押品相似度,辅以人工判断,解决押品身份识别难题。押品管理系统的功能目标是实现“五化”,即:流程管理电子化、权证管理标准化、价值管理动态化、资产管理一体化和组合管理系统化。其中,第三项价值管理动态化是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这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事实上,上述押品价值内部评估简约模型本身也特别适合在信息系统中完成。

五、结论与展望

相对于外部专业机构评估,本文提出采用上述简约模型,依托管理信息系统,依靠内部工作人员,对贷款存续期间的押品进行定期价值重估,具有简单高效、经济实用的特点,且其精确度能够满足贷后风险监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押品价值内部评估的模型、系统、数据和人才,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套体系将会更加成熟,甚至可能从贷款存续期向信贷进出两端口延伸,并且从评估押品的市场价值变为评估抵押价值或变现价值,从而进一步降低财务成本,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此外,这套简约模型主要是针对我国银行信贷领域而设计的,如何扩展到资金业务或者境外押品估值运用中,则是未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蕾.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机构、技术与法律环境[J].税务与经济2006,(2):87

2.于晨曦.抵押风险分析和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J].金融论坛2007,(2):34

3.刘元庆等.基于价值分析的银行抵押贷款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06,(1):22

4.左庆乐,宣江平不同资产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趋同性分析[J]财会月刊2004,(1):18

5.王志诚,用期权定价原理分析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J]金融研究2004,(4):11

6.周春喜资产评估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2):32

7.高延芬商业银行贷款抵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3,(7):28

8.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5-88

9.刘段端巴曙松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分析――基于信息经济学商业银行的研究视角[J]财经研究2008,(5):123

作者简介:

商业模式评估篇4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的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交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四个方面。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环境的情境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个体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助”、“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在关联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两大特性:应用性、无行业背景性。其中应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专业特性,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也是现在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性,把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与其它学科教育方式等同起来,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无行业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这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景供学生来进行学习、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把握各行各业的行业动态,锻炼学生各种行业所需的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相适应,建构主义的情境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无行业背景性相适应,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保障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做后盾。保障体系由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时虽然不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课本,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也要在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情境设计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核心展开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去创造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具体化情境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再次,教师需要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交流协作,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中提供指引与帮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提供协调。同时,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应该在传统单一以卷面考试评估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估,创建一种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个体评估和集体评估、学生批判性评估和教师批判性评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全方位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监督更加的客观,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学习阶段与学习的方向。

2.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除了需要过去的教材、课件、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外,还需要信息资源和外部资源等。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拥有顺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情景教学方法,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实践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校企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够让教学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3.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保证适时的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淀。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学习。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还有赖于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够规范教学秩序和监督教学质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关制度:如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总结和评优制度;学生学习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拟教学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教学质量提供一个稳健良性的保证体系。

四、结论

商业模式评估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114-02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进行风险计算,计算出大致成本,控制防范风险就是要采取行动,并得到资金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1]。

在硬件方面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将银行内部网络与银行外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或者服务器连接。通过隔离连接容易实现数据检查,减少系统暴露面,发现问题系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可以借鉴成熟的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1]

在银行信息系统运行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1]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要坚持持续管理风险的理念,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持续管理就是要跟随环境的变化。建立持续管理策略,就是在银行信息系统中,不断地进行评估。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四个进程。安全控制的境界不能放在不断纠正错误上,应该放在预防上,就是要不断检测,不断发现不安全因素,不断地改进,使系统符合变化环境下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评估篇6

【关键词】艺人评估评估指标指标赋权

一、引言

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来临,现今的中国娱乐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艺人作为这其中最核心的参与者,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专业领域,制作方需要寻找能力出众的艺人参与作品,在商业领域,对艺人市场号召力的需求更是源源不断,因此对艺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想要全面准确地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必然离不开对指数的研究。

在指标赋权方法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的特点[1];maJ,FanZp等于1999整合主观、客观赋权法,提出一种确定权重的综合方法[2];后又有张吉军于2000年在aHp的基础上改进,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3];2001年,FanZp,maJ等为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maDm),提出了基于替代的模糊偏好方法[4];2008年,郭金玉,张忠彬等对多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其在主要领域的相关应用[5]。

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丁和根于2005年初步构建了我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并详细说明了指标体系的类型、构建原则及评价方法[6];2006年,林洪美基于中国广电传媒的三重属性(公共性、经济性和政治性),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广电传媒三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7];2007年,徐浩然提出主持人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主持人人力资本管理建议[8];2008年,谢伦灿针对娱乐产业集群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运作特点,系统分析了影响娱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构建了区域娱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9]。

综上可见,我国娱乐相关产业的指标评价体系发展较晚,且多集中于绩效、竞争力等领域,对人的评估也只针对于主持人等特定群体,缺乏对艺人整体的系统的评估分析,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空白,本文将以艺人为中心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估,并选取实例进行实验,验证评估模型的效果。

二、中国艺人评估指数模型

为全面地评估艺人的各项能力与表现,构建的艺人评估指数模型包括了艺人参与活动事件的方方面面,评估体系由三个递进层级(基础层,指数层,目标层)构成,评估的整体模型图如图1所示:

其中,基础层用于计算艺人基本事件的分类得分,进而得出指数层作品指数、认可指数、人气指数、公益指数四大基础指标,最终汇总计算得目标层专业度、商业度两大综合指标。为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基础层分数将囊括艺人参与的影视剧作、音乐作品、综艺节目、杂志拍摄采访、公益慈善活动、商业代言活动等,并将艺人获得的奖项认可、拥有的粉丝人气等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相关指标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

在建立整个模型的过程中,指标赋值是量化评估的基础,对指标赋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两大类: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其中主观赋值法采取的是定性的方法,由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操作相对简单,但是主观性较强,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德尔菲法(又叫专家意见法)、指数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或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评价结果相对精确,但是计算方法较为繁琐,当指标较多时,计算量也非常大,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法等。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即构建总指数时,需要将多个指标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或模型综合起来得到一个整体的评价模型,本文的艺人评估指数模型使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连乘法以及混合法。

2.1基础指标构建

基础指标包括由基础层艺人的各个事件得分得出的四个指标:作品指数、认可指数、人气指数、公益指数,在对指标进行赋嘀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指标间的不可公度问题,基础层得分使用阈值化无量纲化方法,其权重均使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人气指数:

在明星效应、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人气是艺人价值最直观的体现,能很好地反映人们对艺人的关注度和喜爱度。考虑到数据可靠性,这里选取微博、百度两大最权威的平台数据,这两个平台的用户活跃度最高,且有大量可供量化计算的数据。为了减少刷数据的人为因素影响,将去除粉丝数等易于作弊的数据,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与准确度。另外,考虑到艺人人气还体现在艺人所获的奖项及称号上,因此将艺人获得的人气类奖项分也计算在内,以修正人气指数。人气指数p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表示人气指数,X表示权重系数,pf表示粉丝分,pr表示人气奖项分。

作品指数:

对于艺人而言,作品总是其最重要的事业因素,艺人的核心业务是其专业领域的作品,而其参与的非专业领域的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艺人的全能性。作品指数评估艺人参与的一切作品,它对艺人参与的作品进行分类,从而根据作品的不同类别计算每一项作品的分数,包括作品的市场表现、口碑认可等方面,并根据艺人的不同类别相应地计算专业及非专业的作品分数,同时将艺人的参与程度纳入计算,最终综合考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作品指数。作品指数w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表示作品指数,wv表示影视类作品分,wm表示音乐类作品分,we表示综艺类作品分,wo表示其他类作品分,权重根据艺人类别的不同按是否为专业作品进行赋权。

认可指数:

无论是初入娱乐圈的新人还是实力与口碑并存的前辈,都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作品在颁奖典礼上捧回属于自己的奖杯,那不仅仅是对艺人专业能力的认可,还能帮助艺人在今后的专业或非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以及计算的可行性,认可指数将从奖项的级别和主办方权威性、奖项的类别与艺人专业领域的相关性等几方面评估。为了让指数对当下具有参考性,还要考虑获奖的时效性。认可指数R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表示认可指数,Rt表示获奖类型,Rl表示奖项级别,Rc表示奖项类别,Ra表示时效性。

公益指数:

艺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由来已久,对国内的公益组织来说,艺人慈善公益是我国慈善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率作用远远超出艺人拿出来的那部分可统计的贡献。艺人做公益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个人角度都有重要意义。将艺人参与的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按照参与度进行分类,并考虑活动的影响力级别,对其赋予不同的权值,得出公益指数C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C表示公益指数,Ct表示事件分类,Cl表示活动等级,Cp表示艺人参与度,Ci表示活动影响力等级。

2.2综合指标构建

由指标层汇总计算得到目标层专业度、商业度两大综合指标,建立过程中,两大指标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基础指标权重,使用加权平均和连乘法混合获得总指数。

专业度:

评判一个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专业能力,这是艺人在娱乐圈立足的根本,也是艺人进军其他领域的利器,专业度就是为评估艺人专业能力和价值而设置的综合指标。一般来说,艺人出现在大众眼前大多都是带着自己作品的风格色彩的,因此最先考虑将其专业作品包含到专业度的评估中。其次,从艺人角度来讲,其专业能力还体现在他所获的奖项情况上,这是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粉丝大众对艺人专业能力的认可,因此将认可程度也归入评估中。综合考虑之后,专业度将由以上两个因素计算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表示专业度,R表示认可指数,w表示作品分,X表示权重系数。

商业度:

除了专业作品的参演,艺人参与最多的便是商业活动,因而对艺人的评估分析,除了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便是商业价值的衡量,商业度就是为评估艺人商业价值而设置的综合指标。为全面地衡量艺人的商业价值,商业度将对艺人参与的品牌代言及相关宣传活动进行评估;考虑到艺人的人气是商业效果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人气指数也被包含在评估中;同时在艺人的跨界发展中,非专业作品制作方往往看重艺人的商业价值,因此艺人参与的一切非专业领域的作品和活动,也将纳入评估范围。商业度最终在综合考量以上多个因素的基础上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B表示商业度,p表示人气指数,C表示公益指数,m表示杂志分,a表示代言分,w表示作品分,X表示权重系数。

三、实验及结果分析

为验证艺人评估指数模型的有效性,需要选择一个人气与实力并重的艺人为例进行评估分析,同时还需要选取一定数量的其他艺人与之进行对比。考虑到艺人的出道时间、参与作品的数量、所拥有的人气、当下的活跃度等因素,在此选择胡歌为例收集相关艺人信息进行计算评估;同时收集其他当红男女艺人各五名以进行对比分析。为保证实验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以下实验所需数据均以艺人出道为时间起点进行采集并截止到本文完成时,对于实验中所需的实时更新的数据也分别依据其相应的周期持续了一定时间长度的信息收集以供计算均值。下图是针对选择的十个艺人计算得出的评估指数结果,纵坐标为艺人名称(按人气指数降序排列),横坐标分别为人气指数、作品指数、认可指数、公益指数及专业度与商业度的计算结果(每个指数区间为1至100分)。

南峦伎杉,胡歌凭借其最近几部高质量的现象级电视剧收获大量人气,而他自出道以来源源不断的多类作品更是让他获得大众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口碑极佳,同时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凭借着以上基础指标的成就,胡歌在专业度及商业度评估方面也表现优异,整体来说,胡歌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优质艺人。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其他艺人在各个评估方面的表现结果,如一些当红艺人可能由于作品数量的不足而未能获得足够的认可,在专业度与商业度方面都有待进步。

四、结语

本文针对艺人评估的市场需求及领域空白问题,通过调研艺人评估所需各方面的必要性,构建了人气、作品、认可、公益四个基础指标,并在研究多种指标赋权方法的基础上,整合基础指标得到专业度与商业度两大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艺人评估指数模型。为检验模型,选取演员为例进行实验,代入指数模型计算,分别对四个基础指标以及两大综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艺人评估指数模型的评估结果与大众的普遍主观认知相符,验证了该艺人评估指数模型对艺人进行全方面评估的有效性。目前,使用本模型已对多名不同领域的艺人进行了评估,均得到较为合理有效的结果。本文的艺人评估模型是针对艺人出道以来长期的综合成就进行的评估,因此,在需要对艺人的短期成就进行综合评估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的权重,对评估模型进行细化,进行一定的改进和修整。同时,该模型还可在发展预测指标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深入研究,为影视歌三个领域的作品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SaatytL.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planning,prioritysetting,resourceallocation.mcGraw-Hill,nY,USa[m]//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planning,prioritySetting,Resourceallocation.1980.

[2]maJ,FanZp,HuangLH.asubjectiveandobjectiveintegratedapproachtodetermineattributeweigh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99,112(2):397-404.

[3]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02:80-88.

[4]FanZp,maJ,ZhangQ.anapproachtomultipleattributedecisionmakingbasedonfuzzypreferenceinformationonalternatives[C]//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2001:3024.

[5]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5:148-153.

[6]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02:4-6+1.

[7]林洪美.试谈中国广电传媒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8:44-46.

[8]徐浩然.电视节目主持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电视研究,2007(04):8-9.

[9]谢伦灿.娱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J].系统工程,2008,08:118-122.

[10]李靖华,郭耀煌.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J].管理工程学报,2002,01:39-43+3.

[11]黄江玲.我国明星参与慈善事业的现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51-255.[12]张祺.浅析明星价值评估[J].民族音乐,2013(2):76-78.

商业模式评估篇7

abstract:onthebasisofsomeresearchpapers,thesesubjectswerearguedinthisarticle,includinggoodwillessenceandvaluation,commercialbanks’essenceandvaluationmodel.theauthorthoughtsitisbettersuggestiontousefuzzymathematicsappraisalmethod,scalpingmethodandhorizontalcomparisonmethodinacommercialbanks’goodwillvaluationmodel.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誉;割差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Keywords:commercialbank;goodwill;scalpingmethod;fuzzymathematicsappraisalmethods;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56-04

0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推进了银行业重组并购。但急速下滑的资产市值大大低估了被收购企业潜在价值,商誉成为重要的平衡两者差异的无形资产。招商银行2009年4月公布的年报中,首次将2008年9月购买永隆银行的商誉计价101.77亿元,同时计提减值5.79亿元,外购商誉入账价值为95.98亿元[1]。

什么是商誉,银行商誉与一般企业商誉有哪些特殊性,如何客观计量银行商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商誉的本质和计量

1.1“三元理论”概述

早在1571年,英格兰的法庭判例中即有“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2]已有记录商誉的概念。当时,商誉被认为是因为具体地点、名称、客户关系而可以带来特定收益的一种不能明确的资源。之后数百年的研究和积累,国内外比较认同的企业商誉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①“剩余价值理论”。又称“总计价账户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主张采用“割差法”,即:

首先用预期收益折现法确定企业整体价值,再估测企业可辨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单独交易的公允价值,则整体价值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就是商誉大小。

②“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又称“超额收益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的、持续的、超额利润的折现值,因为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为其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资源,主张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即:

首先确定企业由于商誉获得的、超过同类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再确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最后将预期年超额收益,依据折现率在一定收益期间内折现累加。

③“无形资源理论”。又称“好感价值观”,认为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主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

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组织管理价值+社会关

系价值+…

首先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商誉价值要素体系,确定要素权重,形成要素权重矩阵;然后建立评价集及对应的标准,请专家对每个要素评价,形成要素评价矩阵;第三,将要素权重矩阵与评价矩阵相乘,得到商誉综合评价。分布概率最高的等级对应的价值,即企业商誉价值。

1.2对“三元理论”的评价

本文认为以上三种理论及其评估思路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剩余价值理论”在确定企业整体价值时,只考虑财务利润,对不可确指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企业外部关系等资产的贡献未做出评价和量化修正,低估了商誉价值。“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将所有超过行业平均资本利润溢价都归属于商誉贡献,人为地扩大了商誉外延,高估了商誉价值。因为“超额收益”不仅取决于商誉,还源于其它有形或无形的可辨认资产贡献,如土地、房屋、设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源理论”从要素论角度诠释了商誉与其它可辨认资产的价值界限,但将商誉价值计量完全基于主观估值,即使采用专家综合评价方法,依然存在计量误差较大、主观色彩太浓等问题,不能体现评估工作的严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1.3结论

综上所述,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商誉价值,体现为企业超过可辨认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种溢价根源于企业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本具有优质的“整合效率”,不仅体现为企业账面效益,还包括帐外社会效益,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评定。

2银行商誉的本质

2.1“本质”的探讨

阮渝生(2003)[3]认为,企业商誉由三类指标体现:企业成长度、内部自信度和外部置信度。指标体系中包括企业盈利增长率,市场占有扩张率,人员、财务、组织管理等方面水平,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等。朱锡庆、黄权国(2004年)[4]从银行经营特性入手,认为商业银行掌握的信息资源、客户关系资源、企业风险防控和经营制度建设,以及金融业务创新和信誉都是商誉的重要组成。前者本质上构筑了一个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放大了商誉内涵边界;而后者虽然试图体现银行经营特性,但狭义了商誉内涵边界,没有充分体现银行商誉内涵丰富性。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负债资金的金融企业,分析控制风险,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发更多的金融合约来创造资金新的流动、新的利差,,是商业银行主要职责。所以银行商誉是指银行拥有的或者可以控制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不可辨认的资源,特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产品创新能力、客户信息资源、企业与外部关系资源、企业市场地位以及市场认同度等,这些无形资源价值最终体现为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

2.2银行商誉的指标体系[5]

本文将银行商誉评估指标分为“维度-要素-指标”三个层面:维度是评估范围类型划分;要素是维度的具体方面;指标是要素水平评价的具体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包括2个维度,7个要素和26个基本指标。

①内部维度。

内部维度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产品创新和客户的信息资源等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推动商誉价值增值的主要动因;组织管理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推动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的关键;而客户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存贷风险、抵御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关键资源。

1)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人员结构、教育与培训、薪酬与激励机制、团队协作等四个指标。

2)组织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与约束等三个指标。

3)产品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差异性、创新投入和创新盈利等三个指标。

4)客户的信息资源包括储户信息、贷款客户信息以及信息的应用等三个指标。

②外部维度。外部维度包括银行与外部的关系、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的认同度等要素。其中银行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政府、储户、贷款客户、其它中间业务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是银行储蓄与资产业务的奠基石,也是重组购并的重要目标资源;市场地位和市场认同度则是银行信誉价值的重要体现。

1)与外部的关系要素包括政府关系、储户关系、贷款客户关系、其它客户关系以及竞争对手关系等五个指标。

2)市场地位要素包括存款规模、贷款资产规模、中间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规模等四个指标。

3)市场认同度包括储户认同度、贷款客户认同度、其他业务客户认同度以及政府认同度等四个指标。

2.3确定指标权重体系的思路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配是指标体系重构的关键步骤,可采用特尔菲法聘请专家小组,根据经验对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一致性的评价,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绝对权重体系。

①指标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

采用萨迪的1~9标度法,将指标的两两主要程度分为九个标度,标度越大,说明前一指标对后一指标的重要性更强烈。首先确定每个要素层面下,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形成B=(βij)矩阵。然后用方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权重αij。

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得到其它6个因素下的22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相对权重系数以及7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假定7个因素对维度的相对权重系数为:(Ki)=(K1,K2,K3,K4,K5,K6,K7)。

②一致性检验。首先,形成矩阵(βij)×(αij)。

然后,求取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λmax,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矩阵的维数。

第四,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CR500)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的计算后算术平均值得到的,可以通过查表1求得。

同理,可以对其它评价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③确定每个指标的绝对权重系数[wij]。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j表示第i个因素的第j个指标对整个价值的影响权重。

3银行商誉的计量

3.1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根据定义,银行商誉等于企业整体市场价值减去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余额,其中整体市场价值是包括了财务价值以及不可确指的商誉要素创造的潜在收益的总值,本文建议引入商誉调整系数,同时采用“割差法”的基本思路,即:

银行商誉=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单项可确指

资产的价值

其中:

3.2评估步骤

第1步:统计和分析银行历史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规律,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五年被评估企业的整体现金净流量,利用年金化法得到未来5年等值的等额年金,视为永续经营期间内的年净现金流量。

第2步:估测被评估银行的风险,从而得到合适的收益折现率,运用年金资本化法得到被评估企业的整体财务价值。

第3步:建立银行商誉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影响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邀请数位企业内外的专家及客户对指标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模糊评价集;最后综合多因素、多专家、多等级的评价,得到被评估企业商誉的调整系数。

第4步:确定银行的整体价值。将第二步的企业整体财务价值与第三步的商誉综合调整系数相乘,得到银行的整体价值。这一价值不仅体现了银行的账面收益,也反映了无形的、不可确指资产对效益的贡献。

第5步:确定单项可确指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对企业的土地、房屋、设备、流动资产、长期投资、特许经营权、专利技术等可确指资产进行价值评定。

第6步:确定银行商誉价值。即第四步银行整体价值与第五步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

4银行商誉调整系数的探讨

4.1调整系数的内涵

商誉调整系数是对商业银行财务价值的修正。由于被评估银行拥有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关系资源等不可确指资源可能带来的整合溢价,该调整系数大于零。当财务价值存在低估时,调整系数大于1,反之,则介于0和1之间。

由于商誉的价值内涵是多维的,包含诸多定性评价的指标,所以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能更好的将定性评价转换为可定量的形式。但是在模糊评价法中,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五等,评价对应的标准是由专家主观评价而定,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对象,选择哪一个评价等级往往难以把握。

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进行了修正。建议选择四家与被评估银行最相似,竞争威胁最大的银行作为比较参照,请多位专家进行同一指标体系多家银行的同步评价,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的量化方法得到每家银行的商誉综合评分,在高低排序中确定被评估银行的修正系数。

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反映了商誉多维评价内涵的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反映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商誉的大小取决于比较的对象,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横向的同行业的比较来确定商誉的综合调整系数,更显客观。

4.2调整系数确定的基本思路

①确定横向比较的银行样本。选择行业内、同区域的,与被评估银行类似的、且构成直接竞争力的四家银行,共同组成比较样本集,并搜集各家银行相关的财务数据与市场数据,为后期评价提供参考。

②请多位专家对五家银行进行多指标评价。将指标评估体系形成调查问卷,选择来自被评估银行内部的信贷部、个人金融业务部、企业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还有被评估银行外部的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金融办、其它类比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储户、贷款客户、理财业务客户、普通消费者、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的专家等等作为被调查者,从中精选100份作为分析样本。

每位被调查者需要对被评估银行和其它四家最接近的竞争银行进行相同指标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越广,调查者对相关问题越熟悉,调查报告反映的评价越真实客观,那么调查的结果就越客观。

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效益类可量化指标,比如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这类指标越大越好;第二类是主观评价的定性指标,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等,这类指标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对应5、4、3、2、1等数值。

被调查者对可量化指标,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写下具体数据;而定性指标,则选择评价等级,并填写对应的等级数值。

最后,被评估银行的商誉调整系数为0.92。

若已知被评估银行的财务价值为2.5亿元,商誉调整系数为0.92,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为1.8亿元,则该银行商誉的价值:

银行商誉=2.5×0.92-1.8=0.5亿元

5结论

第一,此计量模型体现了商誉多维评价的内涵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定性和定量地体现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高低。

第二,通过引入商誉修正系数,该模型突显了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整体价值低估的不足。

第三,吸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引入层次分析法重构了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使商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体现。

第四,对同一指标的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效地统一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比较基础。

第五,商誉价值的高低由于具有模糊性,因而只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朗。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的比较环境中,让每位被调查者进行横向评价,更能够客观反映被评估银行在不同人群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2008年年报;/cmbir/intro.aspx?type=report

[2]《牛津大词典》英格兰北部诸郡遗嘱与财产目录;第352页;转引自Carsberg(1966)。

[3]阮渝生:《企业商誉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63-65。

商业模式评估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评估判别分析Logit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一、引言

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创造货币存款、实现金融政策效率、社会投资实现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信用风险评估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和评估,特别是发达国家更是对此关注度极高。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仍处在转轨和新兴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加快我国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大致经历了比例分析、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三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阐述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中的典型代表来分别阐述其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各种方法的不足,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给出评价和建议。

二、两类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一)传统统计方法概述

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的若干样本,从中分析出分类的规律,建立判别公式,用于新样本的分类,典型的代表有多元判别分析(mDa)和Logit模型分析。

1.多元判别分析(mDa)。数理统计理论中判别分析模型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距离判别法、Bayes判别分析法、Fisher判别分析法;在三种判别分析方法中,距离判别法是根据个体到总体间的距离进行判别;Bayes判别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求得平均误判概率最小的分类判别函数;Fisher判别是在未知总体分布函数的条件下,根据Fisher准则得到的最优线性判别函数,Fisher准则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一元方差分析思想,导出线性判别函数。

2.Logistic模型的提出。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有正态分布的假定,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无法满足,所以当涉及到一些样本数据不同分布于正态分布时,应用mDa模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探索非同分布的方法就十分必要,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应用Logistic模型,Logit分析与mDa分析最本质的差异就在于Logit分析不需要样本满足正态分布或同方差,其判别正确率高于判别分析结果。Logit模型采用logistic函数,函数形式如下:

Y=,η=с0+cixi;

其中xi(1≤i≤p)表示第i个指标,ci是第i个指标的系数,Y是因变量,因为Y∈(0,1),所以Y也可以理解为属于某一类的概率。

由于logit分析无需假定任何的概率分布,所以就不需要类似于判别分析那样先进行检验而是可以直接应用样本数据计算,以得到logit模型。

(二)人工智能模型(ai)概述

1.人工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概述。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模式识别能力的计算机制,它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三大特点,它的编码可以用于整个的权值网络,不仅可以呈现分布式存储,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容错能力。在人工神经网络中,下面提到的Bp神经网络技术是算法最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2.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第一,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神经网络属于前向三层即前馈式神经网络的一种典型分支代表,主要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即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第二,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Bp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由输入层输入的信息,传导至隐层分析后再由输出层输出,如果输出层的结果未达到期望值要求则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误差值并且将这些误差值重新反向传递到隐层的神经元,根据误差值调整各个神经元的连接权值,直到误差值达到了期望值的要求。

Bp神经网络技术一般运用传递函数来反映下层的输入对上层节点的刺激脉冲强度,因此传递函数又称为刺激函数,通常情况下取(0,1)内连续取值Sigmoid函数。

Sigmoid函数函数可以表示为:

该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和反映出实际的计算输出与期望输出间的误差大小。

三、两类方法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统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统计分析模型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和建立模型的基础,这些数据仅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原始来源,没有将银行贷款者的非财务因素纳入模型当中,并且这些会计账面数据属于离散和非连续性的数据类型,因此很难捕捉到这些银行贷款者信用状况细微和快速的变化,无法对贷款者的信用状况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另外,该类模型处理速度慢且数据的准确性较差,属于静态模型没有自主的调整能力。

(二)人工智能模型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模型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标和加权值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在网络结构确定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另外该模型的训练效率比较低,解释能力也比较差,在建模过程中经常出现组合爆炸和过度拟合等问题。其典型代表神经网络系统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谓“黑箱子”问题,即神经网络没有办法确定输入变量之间的具体的函数关系,也无法产生有效的统计规则来解释模型的具体运行过程,这使得模型在应用时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第二,在指标选取方面,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非线性的方法没有统一具体的成熟方法进行分析指标选取;第三,模型结构的问题,神经网络模型在应用过程中效果表现的好坏和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主要决定于系统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和科学,但是如果想要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通常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些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经常无法同时满足。

四、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启示

(一)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主要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专家系统机制,即通过个别专家系统的经验和个别风险分析人员提供的信息来对信贷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决策,这就导致信用风险评估效果较低且银行无法及时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即时变化;其次,国内对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大都缺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探索,片面的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两个极端,第三,在现今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面,没有形成客观、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大多数信用风险模型选取的都是财务性指标而缺乏那些影响信用风险的非财务指标;最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银行业各种运作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尚待完善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料收集、整理和存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不能为风险评估模型的运用提供很好的样本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风险评估方法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其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国,大多数先进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还不能够直接应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当中,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研究和探索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时必须考虑到我国自己的基本国情、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及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现实等。

针对以上分析的国内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切实有效的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系统,加强对企业各类违约风险评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及时更新和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自身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为现代信用风险评估的运用创造适宜的条件和基础,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最后,任何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因此加强信用风险评评价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培养高素质信用风险评估人才的步伐,同时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吸纳那些已经具备信用风险评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进步不断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柯孔林,周春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2]王建新,于立勇.基于信用风险度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4)

[3]徐晓霞,李金林.基于决策树法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8(3)

[4]王莉,郑兆瑞,郝记秀.Bp神经网络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2)

[5]韩岗.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其使用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

[6]闫晓丽,徐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7]郑毅,蔺帅.遗传神经网络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8,(1)

商业模式评估篇9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如火如荼,以国有银行上市、信用社及中小银行的改造为主体,越来越关注股东价值是一个重要改变。所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便成为了管理体系的核心,这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考虑到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特殊性,不管是在国内还是评估体系相对较完善的国外,商业银行一直是业界公认为较难评估的企业类型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涉猎较广,不仅仅是货币的经营,还包括风险管理,有形资产所占银行价值比重不及无形资产,大量的资产以贷款投放和金融衍生等工具的形式存在。与普通企业不同的是,商业银行具有除筹资功能以外的其他作用,如创造价值。此外,两者的经营机制也是迥然不同的。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进行上市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估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考虑到商业银行行业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若采用普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式对其进行评估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在商业银行营运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其运作机理,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二、文献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最早对经济利润进行表述的,其在1776发表的著名的《国富论》一文中就对经济利润进行了如下的表述,即“财富的增加”,以后的经济利润的定义大多围绕此观点进行丰富并发展。经济学家alfredmarshall(1890)提出了剩余收益的概念,认为一家公司要能够实现盈利,除了要对经营成本进行必要的补偿外,还必须对资本成本进行相应的补偿。基于剩余收益的概念,ohlson对待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做了进一步分析,并且结合时下新发展的会计理论,将净剩余关系这一财务评估领域的新论点引入了模型中。

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构筑商业银行的价值构成理论,让人们更好的把握商业银行的价值构成;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价值评估层次的提高,为投资者以及商业银行的并购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及理论依据;便于商业银行的正确经营策略的制定,确保准确决策建议的提供;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国家金融市场的平衡稳定是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对建立整个金融市场都至关重要。而公司的股市价值以及其与自身价值的符合程度则是能否形成市场信心的关键。因此,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评估研究商业银行的价值,对促进市场发展、加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判断和认知、确保整个金融市场实现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研究与建立

(一)剩余价值收益的定义经济学家alfredmarshall(1890)提出剩余收益的概念表明,一家公司要能够实现盈利,除了要对经营成本进行必要的补偿外,还必须对资本成本进行相应的补偿。

(二)模型的变量定义具体如下:

(1)主营业务所得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少直接关乎到整个企业市场占有率,能够充分体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非利差收入在整个行业所占的比重普遍不高。

(2)资产利用率aUi。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定量资产所实现的收入,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也能从侧面被反映出来,具体的计算方法为:资产利用率=(营业收入总额/银行资产总额)*100%。银行的资产包括短期贷款(投资、周转快、收益低)、长期资产(期限长、收益高)以及非盈利性的资产。在经营中,每一类型的资产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银行资产进行适当的管理能够保证其在正常运营情况下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提升Roa指标,给股东带来更高的回报。这个也是剩余收益的主要来源。

(3)净利润率pmi。净利润率代表着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水平,企业获利程度就通过该数值的高低来衡量,其具体计算方式为: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率/100%。由此看来,对服务定价以及资产的规模进行合理地扩张以实现收入的增加,将开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去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开支增长速度,能够实现对高商业银行净利润率的提高。

(4)权益乘数em。权益乘数,所有者权益乘数,又被称作股东权益乘数,代表着一家企业总资产额比权益总额的值“资产总额/权益总额”。从这个会计指标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企业总资产与权益资产之间的关系,企业负债越多便代表着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

(三)剩余收益模型的改进构建基于剩余收益的概念,ohlson认为对一个公司进行价值评估的关键在于剩余收益,通过动态信息模型的构建实现对剩余收益的预期,进而对剩余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进行改进。在经过改进后的模型中,公司未来的盈余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个指标对财富的创造就是整个企业的价值。在他的观念中,觉得投资者并不是根据股利政策,而是根据企业能否创造价值而进行股票的投资。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史上,这一模型的出现无疑是一座里程碑。Lundhofm就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评价:表面上剩余收益模型似乎并没有对会计指标给予太多的重视,但是构成现代会计却离不开它。下面将展述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基本形式:

首先将清洁盈余会计联系带入整个股利贴模型,其公式如下:

V0e=e(1)

将上述公式进行数学转换,可以通过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以及未来剩余收益的价值之和将公司的股票总价值表达出来,便得到如下剩余收益评估模型:

V0e=BV0+e(2)

式中,ni-r-r×BVi-1表示公司在i-1到i这一期间所得净盈余减去资本成本之后,即剩余收益,设为Ri,得如下公式:

V0e=BV0+e(3)

Ri即为ohlson所定义的剩余收益,它是剩余收益模型的核心,表示为净盈余去除公司权益后的资本成本。

以股东自身的角度对公司价值定义,该剩余价值模型较为细致地考虑到了已获得资产以及剩余收益价值的关系。从现代金融学的角度来讲,将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即某资产的现有价值能够带来足够的预期现金流入,代表着利率以及其他风险方面的补偿。以财务学角度来看,会计学中关于资产一词的定义,即“资产是一个企业已经获得的,而且能为该企业带来一定预期收益的资源。”该定义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中也被认可。

四、实证分析――以浦发商业银行为例

普通的商业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则以其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际可操作性成为对商业银行剩余价值评估的良好选择。模型中所需要的数据,在对现有会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一定的分解后便可以获得。从我国会计政策以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要求的角度来看,公司的专营化是选择企业目标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特征上,浦发银行充分符合。从1999年的上市至今,浦发银行已经有了14年的历史,其财务数据不仅被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且使用到的财务数据都是经由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

(一)主营业务所得收入浦发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占其总比重的90%以上,手续费收入则占很小的比例,约3%左右。但这一比例的上涨幅度很大,这是由于浦发银行积极实现业务转型导致的,其目前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定义主营业务收入为利息收入与手续费收入的和,选取2006年至2012年的主营收入作为统计数据,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得到主营收入增长率,具体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知浦发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均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增长率较好,根据这些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浦发银行主要收入增长率表,如表2所示:

为了更直观的比较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动态形式,根据表2的数据将其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历年来浦发银行的主营收入增长率,大多数围绕25%的基准上下波动。从浦发银行公布的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得知,2007年至2012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7.12%。从2007年到2008年这一年,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由当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数据波折跟实际情况相符。

(二)资产利用率aUi对浦发银行的资产利用率aUi进行计算,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的主要业务营业额和总资产为源数据,计算资产利用率的水平,如表3所示。

从表3计算得知该公司的资产利用率平均水平为3.11%,所以假设浦发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用率为3%。

(三)净利润率pmi净利润率pmi这一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能力和费用管理水平,以浦发银行为例,其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历年来净利润率pmi可以看出,数据的波动范围在18.65%~45.28%之间,平均利润率为34.75%(图2)。从银行业整体的持续增长性来,我们可以和GDp增长率进行比较,根据笔者历年来的研究经验,净利润率多围绕GDp增长率上下波动。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较大,对全球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浦发银行却未受波及,其利润率不减反增。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发现这还得归功于2008年政府采取的积极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包括新税法税率的推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个企业的实际承担的赋税大幅度下降,且所得的税费跟前年相比都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这些正是导致浦发银行税后利润仍然呈上涨状态的原因。根据稳健会计的原则,假设2012年以后净收益率保持为历史平均水平35%。

(四)权益乘数em这个会计指标反映了权益资产和企业总资产之间的关系,若企业负债越多那么企业的经营风险便会越大。关于浦发银行历年来资产权益乘数的统计和计算如表5和图3所示。

权益乘数表达的是融资的政策选择,是对利润进行刺激的重要因素。权益乘数的倒数就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其代表着银行经营以及风险指数的稳健程度。在《巴塞尔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有规定需超过8%以上,而核心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超过4%以上。除此之外,资本充足率因为其乘数作用,可以对企业的资产收益以及损失起到放大作用。总之,实现盈利翻番的重要手段便是对资本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尽量选择对高成本股东资本的使用,多用低廉的长、短期借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的剩余价值进行有效的研究评估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在原来剩余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通过杜邦分析法对财务变量实行向下分解,确定了浦发商业企业价值的三个重要变量:主营业务收入Si,资产负债中的净资产BV0,未来的资本收益率Roei,Roei又能用同期资产的利用率aUi、利润率pmi、权益乘数emi-1三者综合起来表示。净资产BV0、资本收益率Roei表示企业未来剩余收益的盈利能力,是整个公司的价值驱动要素。若公司加强其净资产和超额盈利能力的水平,那么便可以获得超额盈利的业务增长率,时间越长公司的股票价值便会越高,相反则越低。

(二)相关建议笔者结合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活动,针对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认为主要应该注重下面几点:第一,剩余收益模型的价值评估法则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具有可行性,跟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相比,其对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的部分缺陷有弥补作用,无疑是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优良选择。折现率对银行的价值评估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它接近增长率的时候。影响估计精准度的权益的高灵敏性因素主要为资本成本取值。所以,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以提高银行的价值。且银行的永续增长率跟估值结果相比,其敏感度更高,整个估价的准确程度也与其合理性密切相关。第二,一直以来,剩余收益模型的建立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基础,鉴于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这一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在采取此模型作为价值评估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对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做适当的变动。首先,要注重资本市场的完善。改革开放之后,尽管在总量和结果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到现在为止,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司的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信息不够透明准确、公司上市缺乏相应的应对性计划方针等。这些问题会使剩余收益的计算出现巨大的偏差,也显示着市场的不成熟。合理健全的交易场所迫切需要建立,整个上市公司的基本结构需要改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急需完善。对股权资本实行相应的风险补偿。Ri确定股权资本成本,必须以半强式或者强式的有效市场存在为前提,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成熟,投机氛围很浓,是典型的弱式有效市场。因此在对剩余收益估价的过程中,不应当利用资本定价模型得出的股权资本成本,而应当用可行的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替代,除此之外也应当充分考虑利率波动性对现有的折现率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中的风险补偿。其次,商业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也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的四大银行的前身均是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后,商业银行需要实现功能除了有利润经济功能外,还有政府赋予的社会功能,因此,要想降低社会因素对其自身价值的影响,就必须提高其独立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曹玉贵:《我国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2]戴维・弗里克,曼雅各布・托勒瑞德,孙茂林等译:《公司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ohlsonJa.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5,11(2):661-687.

[4]高印朝、于渤:《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系统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5]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6]王希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模式评估篇10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监管者声誉;承销商声誉;声誉关联性

作者简介:黄春铃(1973―),女,湖北枝江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交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16-04

收稿日期:2006―05-07

在中国证券发行市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作为最重要的中介之一,承销商对上市企业的遴选机制没有得到基本体现。相反,承销商对发行企业“美化包装”,施行“整容手术”却成为行业内默认的秘密,投资银行业因而被投资者无可奈何地称之为“整容业”、“美容业”。2004年,为了消除证券发行市场的顽疾,严格承销商的责任,我国进行了发行制度的重大改革。然而,即便在新的保荐人制度下,上市公司和保荐人仍然丑闻不断,基本沾染了以往发行过程中的所有劣迹。

承销商功能的缺位,使得发行企业采取盈余操纵、构造虚假会计数据等手段包装上市、欺诈上市的现象屡禁不止,“圈钱”成为企业上市的最直接动机。据统计,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累积“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市公司已成为投资资金的“黑洞”。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长期困扰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制度弊端将逐步得到解决。然而,新的市场条件对中介的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我国承销商声誉机制建立并发挥作用的理论前提,也是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一、文献综述

在证券发行市场市场尤其是首次公开发行,即ipo(ini―tialpublicoffering)市场,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发行企业拥有关于企业质量的信息,掌握着大量投资者所不知晓的“私人信息”。发行企业具有的信息优势,使外部投资者认为发行企业有动机通过说谎和欺骗来谋取利益。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就必须通过值得信任的第三方向投资者传递质量信息。在证券发行市场,承销商即是发行企业需要的质量认证中介和信息生产中介(Booth和Smith,1986[1];Beatty和Ritter,1986[2])。

研究表明,声誉机制对承销商功能的发挥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首先,投资者可以根据承销商的声誉记录来判断其职业操守的好坏和可信度的高低(Chemmanur和Fulghieri,1994[3])。其次,对承销商来说,声誉投资是一项沉没成本,声誉一旦受损,投资收益将无法实现。越是知名度高的承销商,自律性越强。(Booth和Smith,1986[4])。因此,在证券发行市场,声誉本身可以视为承销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种显示性信号,承销商声誉越高,由其所承销的ipo企业的质量越高,发行价格越接近真实价值(Carter和manaster,1990[5]);Chemmanur和Fulghieri,1994[6]);nanda和Yun,1997[7])。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已拥有一定声誉资本的承销商的欺诈和弄虚作假行为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Beatty、Bunsis和Hand(1998)[8]以及Song和Uzun(2003)[9]的研究表明,SeC对违规承销商或者其ipo客户的监管行动会对承销商声誉资本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监管制度是承销商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约束力量。

但监管机构和被监管机构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监管机构的执法效率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监管者的执法声誉会对承销商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截止到目前,相关文献及其匮乏。有关政府声誉的研究文献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思路。

Barro(1986)[10]~和Vickers(1986)[11]利用经典的KmRw声誉模型最早研究了政府声誉对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模型证明,虽然公众有关政府偏好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但出于声誉的考虑,在有限的任期内政府也可能不会制造通货膨胀。agenor和mason(1999)[12]提供了一个可检验的模型,研究政府声誉和政策信誉如何影响公众预期。巴曙松和陈华良(2005)[13]结合中国政府对违规破产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事实,开创性的分析了政府救助对政府声誉及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影响。黄春铃(2005)实证检验表明,中国证监会对承销商的稽查行动缺乏必要的信息含量,对承销商声誉的惩罚效应不足。[14][15]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尝试从监管者声誉角度来探讨证券监管效率对承销商声誉机制形成的影响,以期望对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承销商行为的异化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模型假设

从制度和法律规定来看,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证监会应该是一心为公的,其基本职责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并通过严格执法对承销商和发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充分的威慑力。监管者对被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就是监管者从被监管机构处获得的声誉。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利益力量的干扰,监管机构绝对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本文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模型中的直接参与人为承销商和证监会,间接参与人为发行企业和投资者。

2.模型分为两个阶段(时期0和时期1)。

3.在0期,发行企业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发行企业有两种类型,即好项目和差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只有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市场上好企业的概率θ为共同知识。

4.承销商通过选择一定的价值评估标准来判断企业的类型,评估结果有两种,即好企业和差企业。承销商总能将好企业评估为好企业,但是,即便在采用非常严格的标准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以r的概率将差企业评估为好企业,即p(eG|G)=1,p(eG|B)=r,r[p,1],p>0。r的大小取决于其所选择的评估标准的严格程度。r越高,意味着承销商采用的评估标准越宽松。如果r=i,意味着承销商将所有的企业都评估为好企业;如果r=p,意味着承销商采用了最

为严格的评估标准,但由于评估技术的失误和发行企业故意的信息隐藏等原因,仍有可能以9的概率将坏企业评估为好企业。因此,r可以看作是承销商评估失误的概率。

每一期每一个承销商最多只承销一家企业的股票,承销商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是否承揽承销业务,承销商只承销那些被评估为好企业的企业。证监会和市场投资者只知道承销商的评估结果,不知道其评估标准。

5.承销商有两种类型:无成本类型承销商(n)和高成本类型承销商(H)。无成本类型承销评估企业的成本为0,高成本类型承销评估企业的成本高。

高成本类型承销商的评估成本和其评估标准正相关,即C(r)是r在区间的连续可导的减函数,C

承销商知道自己的类型,在0期证监会和投资者只知道承销商类型的先验分布,即承销商的初始声誉为α0。

时期0,证监会根据承销商对发行企业的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同意该项目发行上市。在时期1,新的企业寻求上市。同时,在时期1,证监会通过市场(投资者)对承销商承销的上一期股票的反应了解到0时期上市企业的真实类型,这一信息将有助于证监会对承销商类型的判断,并决定是否对失误承销商进行惩罚。

6.由于信息不对称,承销商对监管者的特质也不清楚,设想存在强政府(SG)和弱政府(wG)两种类型的监管者,其中SC对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一旦发现,绝不手软,采取罚款或暂停承销资格来进行惩罚;而wG对承销商怀“仁慈”态度,对承销商的失误,不论是故意的错误还是善意错误,都宽容处理,对承销商的评估报告给予充分的信任。

在0期,承销商并不知道监管者的确切类型,只知道证监会为强政府概率的先验分布为,为弱政府的概率则为1―β0;假设对犯错误的承销商惩罚(SG)的概率,不惩罚(p)的概率p(np|SG)=1―μ;不惩罚(np)的概率p(np|wG)=1―μ;wG对犯错误的承销商惩罚(p)的概率p(p|wG)=ε,不惩罚(np)的概率p(np|wG)=1―ω,很显然,μ>ω。由于强政府对承销商违规行为的威慑力更大,也更有权威,于是证监会为强政府的概率则代表了证监会声誉的高低。

监管者对评估失误的承销商是否惩罚的概率取决于监管者的类型及该类型下监管者是否惩罚的概率。则在0期,承销商推测因评估失误而在1期受惩罚的概率和不受惩罚的概率分别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承销商也可以通过观察监管者在1期对违规承销商的处罚情况来推断监管者的类型,从而修正自身对监管者类型的判断。

事实上,在上述两阶段的假设中,我们做了一个时间上的简化。即基于“市场永远是对的”的理念,长期严重的造假是不可能的,承销商对发行企业的评估失误,总是会被市场识破,只是被识破的时间可能要长于一个周期。但从模型研究的角度,将时间简化到一个抽象的周期并不影响结果和解释力。同样,对证监会类型和承销商类型的判断也基于同样的道理。

三、模型推论

(一)证监会声誉的动态变化

在1期,承销商会通过监管者对评估失误的承销商的处理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判断证监会是强政府的后验概率β1。具体而言,当承销商观察到证监会对犯错误的承销商进行惩罚的时候,则推断证监会为强政府的后验概率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该式表明,如果证监会信守监管规则,对高估企业价值的承销商严肃处理,则承销商认为证监会为强政府的概率会增加,即政府的声誉得到加强。

当承销商观察到证监会对犯错误的承销商宽容不惩罚时,承销商推断证监会为强政府的后验概率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该式表明,如果证监会对高估企业价值甚至包装企业上市的承销商不进行惩罚,则承销商认为证监会为强政府的概率是递减的,即证监会的声誉得到损害,监管信誉逐步丧失。

上述推论同样表明,如果证监会从一开始就维持强势政策,按照清晰的规则,严格约束对承销商的监管,其作为强政府的声誉可以维持,一旦信息稍有偏离,证监会的声誉就会收到损害。

(二)承销商声誉的动态变化

由假设4可知,承销商将企业评估为好企业的概率为

在时期1,投资者知道了上市企业的真实类型,并将因此而更新承销商的声誉,αG1表示当发行企业被市场确知是好企业后,投资者认为承销商是无成本类型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承销商的声誉也相应由α0调整为αG1;αB1则表示当发行企业被市场确知为坏企业后,投资者认为承销商是无成本类型承销商的概率,此时,承销商的声誉则相应由oo调整为。严。根据Bayes法则可知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中p(G|h)和p(G|n)分别意味着高成本和无成本类型承销推荐上市的企业中确实是好企业的比例,

等式(11)(12)表明,投资者在时期1对承销商声誉的调整取决于他们对承销商在时期。所选择的评估标准的推测,也即他们认为承销商评估出现失误的概率。由于证监会和投资者认为无成本类型承销的评估标准比高成本类型承销的评估标准严格,即rH0

(三)承销商声誉和监管者声誉变动的关联性

由于无成本类型承销商是一种理想状态,可以作为现实证券发行市场承销商类型的一种参照。在考虑承销商的均衡选择时,我们仅以高成本类型承销作为分析对象。

由于我们假设博弈在两阶段结束,在最后一个阶段由于不存在声誉效应,承销商将采用最宽松的评估标准。而在0期的时候,承销商面临评估成本、声誉以及可能的惩罚之间的权衡。承销商对证监会强政府概率的评价,将会对0期承销商评估标准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从承销商的角度来看,其最优策略就是根据其对证监会声誉的判断来决定其0期的评

估标准选择。如果承销商认为证监会的惩罚不严,则承销商受到的惩罚会小于其降低评估标准的边际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承销商选择一个较低的评估标准则有利可图。反之反是。

评估标准的降低,同时意味着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和承销商声誉的下降,即承销商对证监会声誉的判断和承销商的声誉变动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由于证监会的惩罚是一种事后检验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如果博弈重复进行下去,当监管者的真实类型为市场所了解,管理层任何“下不为例”式的监管不仅会对监管者的声誉带来严重的贬损,而且在弱化的监管制度下,承销商违规获利的动机将会极度膨胀,导致行为偏离监管的初衷。

为了验证上述推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监管声誉和承销商违规失误的概率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承销商违规失误的概率和违规失误后不被处罚的概率成简单正比关系,用系数表示,则有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为μ>ω,显然,r和证监会的声誉β0。成反比关系,该式表明随着证监会声誉的下降,承销商评估失误的概率成正比例上升。进一步,我们假设μ=0.9,ω=0.1,可以推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为分析更明确,我们假设监管者在博弈初期时的威慑力足够大,即假设先验概率β0接近1,令β0=0.9999,计算重复博弈情况下监管者声誉的变动趋势;并分别考虑系数b=0.1,0.5,0.8的不同情况,考察监管声誉变动对承销商声誉的影响,如图1所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由前述推论和图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如果政府在初期博弈初期就信守监管诺言,对违规承销商进行惩罚,维持其强政府的形象,则其声誉可以持续;一旦信息有微量的变化,即证监会对犯错误的承销商采取宽容态度,则证监会作为强政府的声誉就会收到极大的损害,后验概率呈逐期加速下降的趋势。第二,承销商通过观察证监会的监管行为,并根据修正后的监管声誉来调整其对评估标准的选择。如果政府延长对承销商的宽容行为,则承销商降低评估标准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且评估失误的概率呈加速上升趋势。由于承销商声誉建立的基础是其承销的企业质量,评估失误概率的加速上升意味着承销商声誉的加速下降。第三,承销商违规失误的概率和违规失误后不被处罚的概率关联性越强,承销商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越快,甚至最高可达0.7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承销商会将绝大多数发行企业都评估为好企业,质量认证功能流于形式。这种关联性实质上反映了承销商行为和监管者行为之间的行为逻辑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越强,监管声誉和承销商声誉一损俱损的联动效应就越清晰。

同时,随着承销商评估标准的降低和评估失误标准的上升,由于劣质企业有更强的上市动机,导致市场上好企业的比例不再是一个共同知识,而是一个关于政府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函数,即,容易推论。随着一级发行市场上承销商对发行企业的遴选机制的逐步丧失,最终导致证券发行市场承销商和发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投资者对证券发行市场失去信心,出现信息陷阱。

四、结论和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效、强势的外部监管制度的补充。如果监管者对违规承销商的惩罚不够严重,外部监管不能提供足够的约束,则承销商没有足够的动机把声誉资本投资维持在社会合意的水平。更有甚者,监管者的渎职行为和腐败行为的存在,可能带来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合谋,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2004年底,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小石案件”的爆出,使上市过程的潜规则被曝光,证监会的腐败状况由此被掀开一角,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及其审核机构――证监会发审委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证监会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信誉度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当市场参与者的设租、寻租行为成为一种公开的潜规则,当投资者逐渐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诸多的利益集团,在行政不能作为的畸形证券市场中,其利益难以得到基本的保证时,必将摧毁证券发行市场赖于生存的信任基石。

随着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推进,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弊端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的制度背景下,作为一种事后惩罚机制,证监会对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和监管功能应得到进一步的凸现。

因此,培育和强化监管者严格执法的声誉,提高监管效率,使监管者稽查行动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进而加强市场机制对承销商声誉的约束,使承销商行为迫于压力而改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